城市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相关问题研究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相关问题研究(通用10篇)

城市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相关问题研究 篇1

提出了基于抵偿椭球面的起算数据建立抵偿坐标系的方法,并证明它与基于参考椭球面的`国家统一3°带坐标存在严格的换带关系,给出了抵偿椭球面与参考椭球面的换带公式.使用该方法,可以将抵偿坐标系中任意点的坐标变换到国家坐标系中.

作 者:覃辉 QIN Hui  作者单位: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广东,珠海,529090 刊 名:桂林工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7(4) 分类号:P226.4 关键词:长度变形   抵偿坐标系   起算数据   参考椭球   抵偿椭球  

城市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相关问题研究 篇2

1 城市规划、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之间的关系

目前, 国内城市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存在的可能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因素,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增大, 需要抽取大量的地下水来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 过量的抽取地下水直接导致水位下降, 可能引发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第二方面, 城市规划、建设离不开公路、桥梁的建设,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放坡明挖基坑或者深路堑施工等操作, 会进一步加大及引起边坡滑塌, 造成不良的环境地质影响;第三个方面, 地下暗挖工程引起地面塌陷或者建筑物失稳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可以说, 城市规划、工程建设是引发当前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原因。

2 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机理

2.1 地下水过度抽取引起的地面沉降的机理

不论是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 还是深基坑的开挖而导致的地下水位降低, 原有地层中的含水细砂、粗砂砾及由含水层、隔水层组成的粘性土层地质结构会由于水分丧失而发表变化, 最关键是的丧失了本应该存在于各层之间在水压作用产生的水力联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由于水力联系的丧失, 土层颗粒之间的浮力消失, 相对而言土层颗粒间的孔隙有效压力增加, 长时间累积下及大面积作用的结果就是原有含水层本身会产生“压密”, 而原有的隔水层会发生固结, 这些问题最终表现为地面或者建筑物的沉降。

2.2 工程开挖基坑致边坡失稳、滑塌的机理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较多, 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等其影响因素, 同时也受到施工方法、程序及坡顶荷载等因素的影响。边坡之所以会出现失稳、滑塌, 主要原因在于破坏了原有土体的受力平衡;即土体内部发生剪切作用形成所谓的“滑面”, 导致土体沿着滑面失稳, 出现滑塌。在具体工程施工过程中, 边坡临空面会不断的扩大、暴露出来, 可能引起应力重分布与应力集中等效应, 特别是对于岩体结构面的切割, 很可能与斜坡面组成不稳定斜坡, 导致失稳, 较常见于泥岩、页岩岩体结构中。

2.3 地下暗挖工程导致地面发生塌陷的机理

地下暗挖工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岩土体被部分的掏空, 导致上部地层失去原有力的支撑, 同时随着开挖空间的不断扩大且向上发展, 或者随着隧道工程的延伸呈线形向延长方向发展, 地层发生移动或者变形, 引发地面沉降或者塌陷。暗挖工程引发的地面变形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 地面变形范围要明显大于地下开挖范围;第二个特征, 开挖深度越大, 到地面发生变形的时间越长, 地面变形量越小且平缓均匀, 但是变形面积较大;第三个特征, 在较好地质条件下, 地面变形可能不是很明显, 只是出现少量的下沉或者地面裂缝, 对地上建筑的影响不大。

3 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地下水位降低致地面沉降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不论是施工致地下水位下降, 还是过度抽取地下水所致, 地下水位下降所造成的地面沉降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 最关键是的是危险大;有必要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预防和进行有效防治。第一, 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供水角度, 适当压缩地下水的开采量, 科学、合理规划开采布局;第二, 采取地下水轮流开采的方式, 保证适中的开采频率, 不过密开采、不过量开采;第三, 实施开源节流措施, 努力争取开辟新的水源地, 加大处理后污水的再利用范围与力度;第四, 对地下水位发生明显降低的施工场地, 积极进行地下水回灌, 减小与缓解地面沉降。

3.2 开挖基坑致边坡失稳、滑塌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对于放坡明挖、深路堑开挖工程中由于切割坡脚等造成的边坡失稳、滑塌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预防和进行有效防治。第一, 在上部进行清方卸荷, 在坡脚处打排桩、护坡桩、连续墙及各式锚杆, 旨在保持边坡受力平衡, 防止边坡滑塌;第二, 选择合理坡形、坡度及平台位置进行施工;第三, 对坡脚位置进行加固, 进行防冲刷处理, 在坡脚、坡顶等位置设置专门排水设施;第四, 对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 防止雨水过度冲刷引发滑塌。

3.3 地下暗挖工程导致地面塌陷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针对城市区域的地下暗挖工程, 第一要进行有效监控、预测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第二, 对于浅埋洞室中由于覆盖层过薄而难以形成完整支撑环, 有必要增加及时增加支护, 同时注意加大支护设施的强度、刚度, 最大限度降低地面下沉、塌陷可能;第三, 严格控制地下暗挖工程爆破标准, 保证开挖断面成型规格;第四, 施工过程中, 在水平面上进行分断交替开挖, 垂直面上分层逐段阶梯式开挖;第五, 对于围岩松动范围来说, 应该按着隧道地板平面与地面呈45度角的开放式大三角或者倒梯形区域考虑, 同时将其做为工程规划、设计和观测等的重要参考界限。

参考文献

[1]陈永静, 张春浩.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03) .

城市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相关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研究

引言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城市化、工业化都处于极速发展阶段,从而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我国是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其人均淡水占有量和世界平均水平有着极大的差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所导致的供水量不断提高和较为严重的浪费、污染,导致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日益严重。因此,如何妥善、有效的治理城市污水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1、当前我国城市污水治理的方式概述

①化学处理技术:添加某些化学药剂(如臭氧等),和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从而实现净化污水的效果。化学处理方法操作简单,现有技术已经实现了全面的自动化,并且效果显著,对于多种剧毒物质和高毒污染物都能起到效果。但是,化学处理法必须依靠不断地投放化学制剂(如臭氧)才能维持运转,因此运转成本较高。

②生物处理技术: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另一种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污水的生物处理分为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和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如不断地在水中输入空气,促进好氧微生物的快速繁殖,由于其以有机物作为生长的食物,所以能够去除水中大量的富养,以此净化水质。生物处理法由于在污水治理中具有消耗小、操作可靠、无二次污染、净化率低、效果持久等优点,但是初期需要大量的先进设备和较大的场地进行建设,因此投入巨大,阻碍了其进一步的推广。

③物理处理技术:适用于那些在性质方面或者体积方面很难进行后续处理的污染物质,常见的有筛选法、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等。

2、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现状分析

目前,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现状如下:

(1)技术落后。无论是污水设施常规运转的需要,还是城市污水处理效率的提升,其关键之处均在于采用适当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物理处理,虽然成本较低,但是存在自动化程度低、设备因磨损而出现老化的现象,无法取得应有的污水处理效果,更无法满足如今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

(2)污水处理厂分布集中,再生水利用率较低。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厂往往将处理水直接进行二次排放,这种方式无法提高水的利用率,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我国污水处理厂主要集中于发达城市,其输水管道超长期超负荷运转,根本无法接纳庞大储量的处理水;其次,我国处理水利用的意识较低,人们往往在潜意识中认为再生水“脏”,不愿意选择使用再生水,这无疑对再生水的利用和推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3)资金短缺、投资力度不够。目前,城市污水处理量正在逐渐增加,再加上政府拨款的持续走低,传统污水处理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许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根本没有真正的掌握新技术,造成一些污水处理厂虽然投入运行,但一直无法做到高效运转,使得部分先进设备难以物尽其用。此外我国经济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用于水污染治理的资金还很紧缺,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技术和模式,依靠大规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来改善水环境。即使修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其高昂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也是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水体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4)污水处理作用有限,排水系统功能单一。在以往的排水设计中,许多城市主要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虽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直在推行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流,然而当前大多数城市仍主要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系,特别是一些小城镇的排水设计中,还没有采用分流制的排水系统,又因为对新型用水技术替代规律和扩散规律的基础研究、把握和对多种用水信息的综合性、结构性分析手段和方法等条件限制,使得排水设计功能简单,污水处理作用十分有限。

(5)污水处理系统缺少科学规划。目前,我国的水量预测工作主要是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参考不同性质用地的用水指标,根据城市规模确定所在地区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和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通过对历史综合用水数据的回归外推来确定。这种预测方法十分落后,可靠性也差,主要表现在水量预测过高。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设计中同样存在水量预测过高的问题,管网配套工程也不到位。

3、对于未来城市污水治理的相关建议

3.1引进新的污水处理工艺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采用的是经济实用的生物处理技术,现存的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多种多样,如由活性污泥法改进的 AB 法、AO 法、A 2 O 法、SBR 法和氧化沟法等技术发展的较快,但却得不到普遍的应用。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方法的投资运作和维护费用太高,很多城市的财力难以负荷。因此,目前的城市污水处理主要采用较为经济的生物处理法,應用的技术比较单一,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对于城市污水处理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真正认识到污水处理是关系到未来的百年大计,并且加大投入和进行各种政策支持,如场地、人才等方面,最终完善我国城市污水治理的基础条件,促进污水治理事业的发展。

3.2科学合理布局污水处理厂、增多建设资金筹措渠道

在推动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过程中,应当科学、客观的尽心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以此为污水治理工作打下坚定地基础。现阶段,我国城市污水治理效果之所以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技术不够先进,另一个是资金相对不足,依靠政府投资这种单一的集资方式是限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对城市污水的高效治理,因此,我国应当潜心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且加大我国污水治理的相关资源投入,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增多污水处理过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比如可采用以下一些筹资方式:个人投资、集资、BOT 方式、发行建设债券、发行环保彩票等。从根本上保证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使其在财政上得到强有力的保证,市污水处理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3.3统筹规划

变“大集中”为合理布局。过去在城市污水处理的规划布局上,一般都是把城市污水处理厂安排在城市的下游,靠管网拦截,重力自流,把城市污水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到下游的自然水体中去。现在城市污水是一种资源了,必须重复利用。如果仍采取过去的规划布局,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工程建设成本和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形成极高的运行成本,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此合理的污水处理厂的布局,尽可能的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所以,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适当采取分散、小型、多级、循环的方法,合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促进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

3.4加强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做好管网后期维护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不能单纯加大污水处理设施规模,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已有设施的作用,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首先,要充分掌握已有在使用中的设施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保障现有设施的正常使用。其次,要梳理污水来源途径,对新建污水输送主干管但缺乏收集支管和接户管的地方,分片建设配套管网,防止个别区域污水不能进入主干管现象的发生。再次,管网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效率。如果管网发生截断或破损而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就会妨碍污水得到及时收集与处理,污水处理厂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更好地保证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特别是在城郊结合处等偏僻地区,必须做好管网的后期维护工作。

3.5提高管理及設备保养水平

对于从事污水治理的人员来说,应当主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污水处理设备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国外直接引进,该类设备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便

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磨损和老化,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对落后的设备及时进行更新换代,对于出现磨损的设备及时进行维修保养,所以,作为设备维修和管理人员应特别重视设备的维修和养护问题,并积极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强化自身的操作技术,为设备故障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并做好设备的更新换代,借助新型设备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做好城市污水治理的基础性工作,以此来促进城市污水治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4、结束语

城市污水量将越来越多,治理污水污染已经迫在眉睫,也是我们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全社会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我国城市污水治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合.城市建设中化工污水治理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3:246.

[2]黄凤仙.城市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09:115-116.

[3]魏明辉.城市污水治理的常用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156.

城市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相关问题研究 篇4

树种的选择对于干旱地区的造林来说, 非常重要, 选择合适的品种, 可以提高成活率。应该说适地适树是营林活动的原则。桦林背林场地处山西北部, 在干旱环境下树种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败。如果没有适合干旱地区的树种, 造林的成活率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或者即便种植时保证了成活, 那么也不利于后期的生长, 难以提高森林的覆盖率。所以选择合适干旱环境的树种, 特别重要。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在当地生长的树种。有的树种适合多数地区, 有的地区适合多数树种, 在实际选种中, 我们首先是选择乡土树种, 本地常见树种应该优先种植, 乡土树种本身具有适合在当地生长的特性, 且具有高成活率及健康成长的实际经验, 生长相对稳定等特性, 最适宜当地的条件。所以, 选择抗旱能力强的树种, 要从本地树种中挑选。树种的选择应挑选根系发达, 萌芽力强, 拦截径流能力强的树种, 并且还要具有生长稳定, 耐瘠薄, 抗逆性强的优点, 树种的抗病虫害能力也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选择几种元素都具备的本地树种, 是抗旱造林的优选树种。特别应将其最适生、最抗旱的树种选为造林树种。

2 不同造林树种抗旱能力分析

2.1 阔叶类树种

这类树种抗旱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抗旱能力强, 有的抗旱能力弱, 抗旱能力较强的有:臭椿、花椒、枣树、刺槐、白榆、国槐、沙枣、火炬树、旱柳。在选择造林树种时可以考虑从中选择适合的品种, 而对于具有一般抗旱能力的树种则应谨慎选择。

2.2 针叶类树种

针叶类树种应该说整体耐旱能力都很强, 比较适合大同市环境的树种有:沙地柏、杜松、侧柏、圆柏、白皮松、樟子松、油松等品种。

2.3 灌木树种类

对于大同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 种植一些抗旱能力强的灌木树种, 也不失为一种上乘的选择。比如可以选择狼牙刺、柠条、酸枣、黄刺梅、荆条、杠柳、山皂角、山桃、山杏、连翘、柽柳等灌木品种, 作为造林品种。

3 造林技术

3.1 造林地块的提前整地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地, 同样在造林前, 也要预先整理土地, 改善幼林生长环境, 使造林条件更佳, 提高造林成活率, 所以整地是造林工作的重要条件。经过多年实践证明, 对造林地块进行提前整地, 优点很多。比如可以达到积蓄水分, 保持墒情, 提高土壤的含水量的目的。通过进行整地可以使土壤熟化, 提高土地质量, 增加土壤肥力。同时在进行整地的过程中, 通过光照能够使土壤中的病虫害得到消灭。通常造林的整地应该提前半年时间, 或者也可以在前一季或前一年的雨季进行。大同市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点, 使整地过程中, 应以蓄水保土、最少破坏植被为整地原则, 树坑可以采取中鱼鳞坑, 树坑的规格一般是60 cm×40 cm×40 cm为宜, 这种规格可以更好地保持墒情, 蓄积水分。

3.2 采用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是一种造林技术, 特别是在干旱瘠薄的浅山区, 非常实用。浅山区的地形一般是受侵蚀的沟坡、梁峁等, 土壤贫瘠, 土质条件差, 常规树种难以成活, 给种植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大同市可以采用油松、樟子松、侧柏容器苗技术进行抗旱造林, 这是造林活动中一项重大的技术改革。栽植树苗时撕破或去掉容器底, 其它部位不动, 容器中的土坨不被破坏, 根系也保持完好, 成活率会更高。种植时树苗的入穴深度以超过容器袋口1~2 cm为宜, 然后在用土压实保持墒情, 同时在坑口上覆盖1层细土。采用容器苗种植比一般常规的裸根苗种植苗木的成活率要高出许多, 经过实践证明, 侧柏可以高出44%, , 油松可以高出22%。这主要是因为容器苗自身的根系完好, 种植时不需要缓苗, 苗木可直接进入生长状态, 成活保存率高。并且树苗在种植初期, 生长速度极快, 目前, 我们地区已经把容器苗完全替代裸根苗。

3.3 采用覆膜造林技术

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 较为普遍的采用覆膜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也可以采用覆膜的方式, 大大地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覆膜后的土地, 土壤中的相对湿度要高, 减少水分的蒸发, 同时对于温度的提高也是有极大帮助的。通过覆膜后, 在苗木种植区域形成了1个相对稳定高温、高湿的小气候环境。这也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高成活率的种植方式。一般的成活率可提高15%~20%。采用覆膜种植法的具体措施是先把膜有外向内剪一道缝, 在事先处理好的浅锅底型树坑内植上树苗, 并且要保持穴边缘略低于地面。苗木根茎与地膜之间覆土约6cm, 保证无透气和空隙产生。栽植后浇1次水, 成活率一般可达到100%。

摘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成功实施, 使桦林背林场在抗旱造林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实现了区域大造林, 抗旱造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为提高大同市的森林覆盖率,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并为干旱地区的造林行动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抗旱,树木,覆膜,容器苗

参考文献

[1]祁生文.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配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9)

我国城市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篇5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76—03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学者曾就我国城市化作过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伴随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当前的形势错综复杂,新情况层出不穷,机会稍纵即逝,如何认清形势,把握机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我们只有在借鉴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开阔视野,丰富实践,把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上可以采用比较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性的以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故这一城市化定义为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1]。

二、中国城市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理论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仍带有较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极大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反而出现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情形,国外的理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于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国城市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国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外学者主要探讨的是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却一直未能实现资本主义,并以此为未能实现西方式的城市化的原因[2][3][4]。其中马克斯·韦伯(M.Weber)认为,儒教作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客观上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和城市化发展,促进了乡村主义的壮大。托尼(R.H.Tawney)则认为儒教与资本主义并不冲突,中国城市化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乃是因为中国城市自身的经济实力过弱,而城乡之间的差距又过大导致;他指出,只有城市中的上层阶级,如企业家、银行家和各种各样的专门技术人才,才能推动社会变革。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城市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涉及到城市的诸多方面,包括城市人口、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结构、大城市作用、小城镇发展及农村城市化等,但研究的重点仍然较多地集中在对中国独特城市化模式的探讨上。

美国学者劳伦斯(J.C.Laurence)、塞尔(C.P.Cell)等人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反城市主义学说(anti-urbanization),认为根深蒂固的反城市主义意识形态是造成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5][6]。针对这一观点,英国学者发表了不同看法,提出了工业战略说(industry/strategy-oriented urbanization)。柯克比(R.J.Kirkby)认为,“反城市主义”论是浅薄而矛盾的。新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增长并非由于遵从意识形态领域抽象的革命所致,而是由于过分注重既定的工业化大目标的缘故。为了实现这一大目标,中国忽略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扩大生产,而将大量的资金集中于重工业建设,削弱了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后劲[7]。坎农(T.Cannon)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论点,认为中国工业空间布局也并不是建筑在消灭“三大差别”的理论之上,而是更多地考虑了军事战略上的要求。实际上,中国在冷战时代一直受到来自美苏两国的军事包围和威胁,因此工业向“三线”地区分散布局是中国政府在特定历史背景之下预防不测的务实选择,而这种分散的工业布局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8]。

(二)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入的,其研究涉及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判断、城市化滞后的负面影响和原因、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道路选择等诸多方面。

1.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城市化动力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不同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其城市化动力机制是不同的。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的组织主体和投资主体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由国家、省、市政府作为组织主体,利用百分之八九十来自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市,可以说是一元的“自上型城市化”。

到70年代,以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国的乡镇企业如燎原烈火烧遍全国,成为80、90年代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种由基层社区筹集乡、镇、村等集体和个体的资金,发展地方小型工业,推动乡村地区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机制可以称作“自下型城市化”。自80年代初以来,“自下型”的城市化趋势发展壮大,一度与“自上型”城市化并行不悖,并有后来居上之势。这时,我国城市化的机制按主体而论,由一元变成了二元,即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9][10]。

90年代,珠三角、长三角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城市群及都市带的崛起使人们更加关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改变。薛凤旋、杨春[11]阐述了外资对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意义,提出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新动力的观点,创建了“外向型城市化”的新模式。蔡建明[12]认为,除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的结构转换、城乡间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技术进步这些影响全球城市化发展的4大基本动力之外,中国城市化发展还存在着其他独特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有:行政中心的辐合效用、政策因素、行政区划变动、大型项目建设、外资带动、人口密集区的自发促进和诸如国防、边贸以及旅游等特殊因素的影响等。刘传江[13]研究了城市化的生成机制,认为产业结构转换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要素流动和集聚是城市化的实现机制,而制度安排与变迁是城市化的推阻机制。宁越敏[14]则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城市化主体的角度分析了90年代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特点,认为当前中国正出现新城市化趋势,即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企业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新城市化过程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内地仍然以一种或两种城市化动力为主。段杰、李江[15]把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归纳为产业结构的转换力、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国家政策的调控力和城乡间的相互作用力。崔功豪、马润潮[16]则分析了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探讨了其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影响和政府、农民、外部(内资、外资)力量共同作用下的运行机制。

进入新世纪,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宁登[17]把转型时代对城市化机制的影响理解为两大主题:①开放的模式使得中国城市化模式由过去封闭转向开放系统;②市场经济因素的介入。赵燕菁[18]则认为国际战略格局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另外,市场、资源、专业分工也不容忽视。郝寿义、陈波翀[19])借助耗散结构理论,把制度变迁物化为城市化势能,从组织效率的角度解释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积极作用。路永忠、陈波翀[20]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决策模型,解释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作用模式,认为制度创新通过降低城市化的交易成本和系统风险,从而导致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时,他们认为国际贸易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发生联系,拓展了对中国非农产业的市场需求,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顾朝林[21]则从信息化、全球化和高技术发展正在重建世界出发,认为信息化和全球化是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综合来看,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已呈错综复杂的局面,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已经不足以概括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必要从新的角度予以审视。在诸多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中,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是影响乃至决定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所在。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城市化的生成机制,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因此,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应注重一种系统机制的效应。

2.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种滞后性具有极强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就是必然的选择,也成为所有学者的共识。这种状况在全球化和我国继续完善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显得更为迫切。但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则有不同的见解。城市化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以小城镇为主?中等城市为主?大城市为主?或者是大中小城市综合发展的道路?各种观点之间争论非常激烈。

最初的城市化道路之争是从“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正确道路”的立论开始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费孝通先生[22]。由于改革首先是在农村铺开,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获得了高速发展,处在黄金时期,“小城镇论”的主张既符合当时发展乡镇企业的要求,又符合政府的城市发展方针,影响很大,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观点[23]。总体上看,小城镇发展论者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认为乡村人口尽可能快、尽可能多的进入城镇,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任务。

“大城市论”者则认为小城镇模式存在各种弊端:如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资源在更大空间的合理配置,降低了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难以形成真正的“增长极”等等。他们认为坚持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是认识上的误导和战略上的偏差,这条道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之相反,他们认为发展大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城市化作为工业化的直接后果,在发展初期往往以大城市的发展为基本特征,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大大高于中小城市,只有大城市的发展才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发展大城市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从长期的眼光来看,加速城市化和发展大城市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导致收入水平的更快提高,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社会稳定[24]。因此,他们认为建大城市,走集约化之路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此外,还出现了“中等城市论”。他们认为中等城市是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社会结构实体,是沟通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桥梁,它在规模效益上优于小城市、小城镇,在避免和减少“城市病”上优于大城市,具有综合优势,比较切合中国城市化的实际。“中等城市论”实际上是对“小城镇论”和“大城市论”观点的一种折衷。

在激烈争论的同时,周一星跳出了城市规模单一取向的框框,认为不存在统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最佳城市规模,各级城市有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体系永远是由大中小各级城镇组成的,企图以规模来调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结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周一星提出了“多元论”的城市化方针[25]。这种观点认为,我国地域广大,地区间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明显,单一强调发展某一类城市是难以适应中国城市发展的需要的。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因地制宜地推进符合经济规律的城市化。

三、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量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同时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足,难以完全阐释中国城市化的独特规律。尽管如此,这些理论都试图从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深层次方面来研究中国的城市化,因而具有一定意义。

与国外城市学者相比,中国学者对城市化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很强,城市化方针与道路是中国城市化研究的经典课题之一,其研究成果既是国家有关城市政策制定的依据,又是学者们的研究对象,或为其提供理论与经验论证支持,或对其提出质疑。另外,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特殊国情下的城市化进程,也为国际城市化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但是,中国城市化研究分析,往往以国家、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或自然地理区、经济地理区为单位进行个案分析,特别是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自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过程、特征、动力机制等更成为中国城市化研究的重点之一。这些分析多从该地区或全国经济、文化、社会、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出发,较少从全球背景出发考虑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问题既是系统问题,又是一個动态发展的过程,目前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只能从走过的道路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此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将其理论化、系统化。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城市化的研究还要继续,在今后的实践中将此问题的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6.

[2]Max Weber.The Religion of China.New York: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Chapter VIII,1962.

[3]Max Weber.The Cit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8.181

-195

[4]Tawney R H.Land and Labour in China.Boston:Beacon Press,1966.2-6

[5]Laurence J CMA.Anti-urbanizm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76,8:114-118

[6]Cell C P.De2urbanization in China:The U rban2rural Contradiction.Bulletin.Concerned A sian Scholars,1979,11(1):62-72

[7]Kirkby R J R.Urbanization in China:Town and Count

r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194922000AD. NewYork:Colu

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8]Cannon T.Region,Inequality and Spatial Policy in Ch

ina. In T.Cannon and A.Jenkines,eds.The Geography of Contemporary China.London:Routledge,1990.

[9]阎小培,林初,许学强.地理·区域·城市——永无止境的探索[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51-152.

[10]张庭伟.对城市化发展动力的探讨[J].城市规划,1983,(5):59-62.

[11]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3):193-206.

[12]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其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5):32.

[13]刘传江.论城市化的生成机制[J].經济评论,1998,(5):56-61.

[14]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9):470-477.

[15]段杰,李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J] .经济地理,1999,(6):79-83.

[16]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2):106-115.

[17]宁登.21世纪中国城市化机制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0,(3):41-46.

[18]赵燕菁.专业分工与城市化: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城市规划,2000,(6):17-20,28.

[19]郝寿义,陈波翀.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模型[J].开放导报,2004,(3):62-66.

[20]路永忠,陈波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4):507-510

[21]顾朝林.中国城市发展新趋势[J].城市规划,2006,30(3):31.

[22]叶裕民著.中国城市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0-31.

[23]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2,(2):67-72.

[24]叶裕民著: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5):29.

探讨建筑工程中的相关问题 篇6

1.定位放线

放线是根据施工的需要, 把设计图纸上的房屋按照设计要求测定到地面上, 为施工提供各种标志,作为按图施工的根据。房屋的具体方位,除按统一规划要求外,还要听取建设单位的意见, 才能现场测定房屋座落的具体方位。房屋放线是根据已测设的主轴线方位, 詳细测定房屋各轴线交点位置,并用木桩(桩顶钉小钉)标志出来,通称为“中心桩”。

再据中心桩位置,按基础设计宽度,用石灰撒出基槽边界线,又叫基槽放线,并在基槽外各轴线的延长线上钉施工控制桩,作为开挖基槽后各阶段施工中确定和校对轴线位置的依据。这种控制桩一般钉在槽边外2m~4m(最好与中心线距离为整米数)处,应在不受施工干扰并便于引测和保存桩位的地方。在一般房屋中, 为了保证控制精确度和施工方便,还在基槽外房屋转角处的一定距离设置龙门桩。龙门桩要钉的牢固、坚直, 桩面的龙门板与基槽平行。同时,在龙门桩上测定出房屋室内(或室外)地坪的设计相对标高,即± 0.00 标高控制点, 这是基槽开挖和墙体标高传导或校核标高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时要保持标高的精确度。

2.基槽开挖

在房位及轴线均已确定的条件下, 按设计基槽宽度与放坡要求,撒放挖槽灰线,槽边放坡要视地基土性质, 基础埋深和地下水位高低而定。基槽开挖后, 应经常检查基槽的土质情况,基槽边坡的状态是否有塌方的因素。在天然含水量较多的土层中开挖基槽,要特别注意施工安全,若有危险时,应加临时支撑,防塌方。

当基槽挖到设计深度时, 必须通知质检、设计、勘测等有关单位进行基槽检验,验槽时,应详细观察土层的土质情况,若基槽土层发现有异常现象和松软土质, 为检查土质变化情况,用钢钎作标记,钎探时应做好记录和绘制好平面位置图, 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

当基槽挖到设计深度时, 基底老土层不得扰动和松浮土回填, 做好刷帮清底工作,并注意基底平整,如发现基底土层局部有异常现象,如空洞、软松土等,必须妥善处理,方可继续施工。

3.基础砌筑

基槽验收后, 即可按基础的结构形式进行基础砌筑。在一般房屋建设中, 采用条形基础的较多, 垫层一般选用三合土或C10 混凝土,基础选用砖及毛石等砌筑材料, 条形基础的施工过程是: 做垫层, 分层砌筑大放脚,及基础墙体铺设防潮层等;一般柱下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的施工工序是:浇筑素混凝土垫层、扎基础钢筋、立模板、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等。

二、构造柱与圈梁的施工

(1)对构造柱,应先把钢筋绑好后,清理柱子根部的落地灰等杂物, 并用水冲刷干净, 然后支撑构造柱两侧的模板。模板要支牢夹紧, 用支撑法或螺栓拉结法使之牢固。主要防浇灌混凝土时胀模及漏浆。

(2)对圈梁,可先绑钢筋后支模板,也可先支模板后绑钢筋。因为模板只有侧模,那个工种有空那个工种可先上。侧模立在担上,待钢筋完成后把模板上口卡住,保证模板的断面尺寸。同时也要防止胀模和漏浆。

(3)检查钢筋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主要内容是检查构造柱钢筋直径, 箍筋直径和间距, 检查圈梁断面尺寸、主筋直径和箍筋间距, 以及钢筋长度不够处的搭接长度是否足够,垫块是否垫好,保护层是否符合要求。

(4)浇灌混凝土。要求先浇灌构造柱,在全部构造柱浇灌完毕后才可进行圈梁等处浇混凝土。混凝土要控制坍落度防止漏浆; 另外由于构件较小,振捣时要适当, 不要过振。浇灌混凝土时,应分构件、分强度等级、分楼层做好混凝土强度检测用的试块。试块制作后, 应送标准养护室进行养护,待试模中混凝土表面干燥后,在其上用墨笔写出强度、部位、浇捣日期。

(5)现场养护。混凝土的养护要根据水泥品种和气候情况不同, 采用不同的养护时间,一般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 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 养护时间一般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的或有抗渗要求的不得少于14d。

(6)拆模。构造柱和圈梁,由于都在砌体中,因此浇灌后2d~3d 就可以拆除侧模板。除非圈梁中有代替过梁的部位, 需等到该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 以上后, 才能拆去底模。

三、柱子吊装方法与操作要点

1.吊装方法

根据起吊中柱子运动的特点区分, 有“旋转法”和“滑行法”;根据使用起重机的数量区分,有“单机吊装”和“双机抬吊”;根据柱子吊起后柱身是否能保持垂直状况区分,有“垂直吊法”和“斜吊法”。一般在中小型柱子吊装施工中单机吊装“ 旋转法”比较常用。

2.起吊和临时固定操作要点

(1)起重机起钩时,应放松回转刹车, 以便吊钩滑车组经常保持垂直状态。

(2)落钩将柱子放到杯底后,要复查中线,并特别要检查柱脚是否确实落实,未落实的柱子容易倾倒。

(3)打紧杯口楔子时,应两人同时在柱子的两侧面对面打;一人打时要转圈分两次或三次,逐步落吊钩,待吊索松弛时再落钩,并同时拉出活络卡环。

(4)吊装重柱或细长柱时(如挡风柱和大跨度的双肢柱) ,为防止柱子倾倒,可采取边吊边校法(即在摘钩前将柱子校正好),并在校好后用坚硬石块将柱脚卡死, 必要时增设缆风绳。

(5)吊装钢柱时,要特别注意在捆绑处采取措施,保护吊索,防止吊索被钢柱棱角割断,并用套管保护地脚螺栓,防止钢柱就位时碰坏螺纹。

3.柱子重直度校正方法和操作要点

柱子的平面位置在临时固定前大多已校正好,此后主要是校正柱子的垂直度,校正方法有敲打楔子法、敲打钢钎法、丝杠千斤顶平顶法、钢管支撑斜顶法等。校正柱子垂直度的操作要点如下。

(1)柱子的垂直度一般在纵横轴两个方向都有偏差,校正时应先校正偏差大的,后校正偏差小的;如两个方向偏差值相近,则先较正小面, 后校正大面。校正中只允许松一边楔子,严禁将楔子拔出,以防发生柱子倾倒事故。

(2)柱子垂直度校正后,需将楔子都打紧,松紧程度应基本一致,以防在风力作用下,柱子向楔子松的方向偏斜,并需注意复查柱子的平面位置,柱子校正好后,宜用硬石块, 将柱脚卡死。

(3)观测柱子垂直度应同时采用两台经纬仪,一台设在横向轴线上,一台设在与纵向轴线呈小于15°角的位置上,应使柱子两面所弹中心线从顶部到底部呈垂直线。同时, 柱子下口两面中心线与杯口上所画十字中心线对准,就是柱子的准确位置。

四、结束语

城市开发区土地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城市,开发区,土地管理

1 引言

土地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往往与这个地区对土地的管理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开发区是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开发的一个特殊的区域,在开发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土地的管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认真地对待。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开发区土地资源的使用,看到土地问题在城市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务实的态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开发区土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市场和政府管理两种手段来进行土地的管理。只有不断地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再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才能提出解决城市开发区土地问题的策略。

2 进行开发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意义

2.1 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以物质基础为基础条件的,而越是基本的物质资料,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土地就是这样的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的并且占据基础地位的资源。在社会的发展中,土地的重要性也就愈加彰显。如果不能合理地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一定的规划,那么我们城市经济就不能科学合理地发展。开发区是城市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土地问题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地方。为了使城市经济的发展充满后劲,那么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处理好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两方面的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集约化的管理思维来进行问题的解决。

2.2 有利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的优化

开发区是城市发展道路上的经济先锋,也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些工业化的元素,而开发区就可以为城市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一定的土地空间。实践证明,开发区的设立对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工业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化,一些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土地资源的瓶颈。一些地区的开发力度很大,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而另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土地闲置的状况。这就更加提醒我们应该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开发区土地的使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开发区发展建设的优化。

3 开发区土地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 开发区的发展加剧了人地矛盾

开发区的发展需要政府不断地征用土地,而这些土地在未被开发之前可能是耕地。在开发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违背土地所有者意愿的征地现象。根据数据显示,一些地区的土地征用纠纷问题占到了相关部门信访的一半以上。这就说明,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加剧了人地矛盾,不利于开发区的长远发展。虽然如此,我们还得面对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越来越高的需求量。一些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招商引资,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这些都需要土地的征用作为代价,在无形中削弱了耕地的面积。从宏观上来看,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的隐患,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久发展。

3.2 土地规划方式有待完善

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只有对开发区土地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资源的分配,才能保障土地资源使用的公平合理。然而,在现实情况中,我们发现人们对于土地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不断地出现违法用地的现象,这些现象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就会为土地的管理积累不安定因素。还有一些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保证土地规划方式的持久性,这也降低了开发区土地管理活动的权威性。一些土地政策的调整也给开发区土地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3.3 开发区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使用

在开发区的土地资源的规划中,往往有一些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究其原因,是由于开发区的布局规划不科学造成的。土地的使用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土地的用途和布局的规划需要进行科学的审批。一般来说,土地的使用要根据土地的投资额、用途、建筑密度、人均占地面积等多种因素来决定。而开发区土地使用的不合理,往往导致出现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而另一些地方土地闲置的情况。由于土地开发周期较长,这种问题还不能很快地得到解决。一些产业密集的地区,土地资源的分配就成为一个相当严峻的课题。政府想要盘活这些土地,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不仅需要政府改变现有的政绩观,甚至还要进行产业政策的调整。

4 优化开发区土地管理的策略

4.1 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发挥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土地资源的流转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因为土地资源的分配需要宏观的分析,才不至于出现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地发挥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只有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多功能的土地分配服务网络,才能更好地使土地信息流通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在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地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盘活开发区的土地管理状况。还要根据人口条件、环境条件和产业构成等来构建合理的信息网络。

4.2 构建完善的土地评价体系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开发区就是城市实现进一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工具。在开发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开发区构建完善的土地评价体系。因为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土地周转的问题,土地周转也必然涉及土地价格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土地评价标准,那么在土地流通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混乱。在构建这个土地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现有土地问题进行统一标准的制定,对于土地利用现状较好的土地要积极地鼓励、扶持。只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构建完善的体系,才能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4.3 完善城市的土地管理制度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土地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科学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的建立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制度性的手段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土地管理问题。必须对土地的使用目的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对于私人目的的土地使用规划要坚决地制止。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市场的价格对群众进行补偿。同时也应该让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地利益的分享中来,优化土地资源利益的配置。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发挥法律的作用,坚决杜绝一些土地兼并、囤积的现象。

5 结论

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过程中,土地问题是绕不开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认清当前城市开发过程中严峻的土地形势,以积极的态度来处理、解决开发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尽量改变粗放型的土地使用政策,代之以集约型的土地规划方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的双重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分配问题,使城市经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锋,袁春,周伟,等.区域土地集约用地模式研究进展[J].资源与产业,2010(5).

[2]刘敏.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

城市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相关问题研究 篇8

1 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及重要性

我们先对本文的主体-城市规划设计, 进行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为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阐述奠定一定的基础。简单的来说, 城市规划设计, 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通过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的规划与创新, 从而实现人们活动需求的最大满足, 城市环境功能的具体实现、城市资源的最大利用, 并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及核心竞争力。

城市规划设计, 需要在先进、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 就其自身工作来说, 其具有精细化、复杂化的特点, 其需要为城市的建设及管理提供基本的依据, 从而将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经济中心的城市能够充分实现其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就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建设两者来说, 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 只有进行合理地规划、合理示范, 在科学理念的引导与控制之下, 才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

2 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原则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充分依据相应的指导原则, 才能为整个设计规划方案的可靠性奠定有力的基础, 总的来说, 城市规划设计需要考虑人性化原则、文化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等原则, 这些原则, 都贯彻着可持续发展理念。

2.1 人性化原则。

尺度与空间是城市人性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淡邻里交往贫乏, 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 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 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 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 缩短心灵差距, 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 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 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 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2.2 文化性原则。

当前国内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盲目照搬国外建筑创造的现象较普遍, 这显然与和谐社会的思路相悖。针对这种现象, 在建筑创作中不仅要积极主动吸收国外建筑的优良部分, 更重要的是吸收国外城市发展中优秀思想。如注重建筑单体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思想。将建筑创作问题放在宏观城市社会背景下考虑。所以, 在建筑创作中强调人、建筑与环境协调的观念是很必要的。文脉的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相辅相成, 城市空间设计是要恰当把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如社会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 民族气氛等, 这些都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因素, 同时也是反映城市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2.3 生态化原则。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工环境的无序膨涨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 所以综观这几年的建筑规划界、议论最多的就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就是控制建筑的容量, 合理地解决动、静态交通, 增加绿化开放空间面积保护和继承历史文脉, 组织完善的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 使人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的城市之中。

3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着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作为指导, 但是在进行实际的城市规划设计时, 却会因为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呈现出许多问题。从大量可靠的城市规划设计资料中, 我们可以发现, 其普遍存在着包括城市定位不合理、城市设计不严肃、不权威, 规划体系不完善以及特色模式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规划设计的效用。

3.1 盲目拔高城市的定位。

主要表现有: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 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这些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

3.2 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很多城市规划都是因为人为因素而改变, 缺少严肃性。在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即一换届, 一换领导, 规划马上就变。而且这种规划改变往往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这些规划改变往往过分重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极大地消耗了城市资源, 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3.3 规划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 不少城市只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缺乏指导和安排城市有序建设的有力措施和政策, 城市建设没有依据, 操作性不强, 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建设局面混乱。另外, 许多城市的控制性规划、详细性规划、城市设计及其它系统专业规划覆盖面不够, 规划体系建立地不够完善。

4 就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一节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接下来, 我们大致就可以充分利用对其调查及分析所得出的结果, 对症下药, 真正意义上将城市规划设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圆满的解决。总的来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 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 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4.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 引进竞争机制, 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 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4.3 在城市更新中要注重发掘城市的内涵和价值, 充分释放其历史和文化的价值潜能。激发旧城的社会活力。

结束语

经过上文的分析和介绍, 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意义、设计原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此外, 我们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条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措施。事实上, 我们应该认识到,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相应的城市活动以及城市系统将会变得多而杂, 城市规划设计也将面临着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一方面国家政府提高城市规划的地位, 并且将社会发展、土地利用以及空间布局等几个方面, 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从真正意义上使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摘要: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设计, 需要依据相关的原则, 充分有效地调查和分析城市的实际情况, 权衡利弊, 进而制定出一条适合当地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本文将紧紧围绕城市规划设计这一问题, 依次介绍城市规划的原则、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就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提出几条可行的建议,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相关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城市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相关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电气工程 质量控制 施工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187-02

1 前言

电气工程通常指的是工业或者民用建筑中所涉及到的强点或弱点工程。如果我们把一个建筑比喻成为一个计算机,那么电气工程就相当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它为其他的硬件运行提供所需的能源。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及设备安装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其涉及到的专业领域也越来越广,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在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中,不仅包括对电气线路、设备的控制,同时也包括对存在引起火灾隐患等现象的控制,由此可见,电气工程质量控制是一项高要求的工作,所以说,应适时加强对安全管理措施的探讨。

2 电气工程实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2.1 线管安装方面

线管安装是电气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在电线管的安装过程中,有些安装人员只是为了省时、省力,草草了事,并没有注意到电线管安装的注意事项,最终给建筑物带来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例如:一般情况下,线管要根据在施工现场开设的沟槽进行布置,在有水房间进行布排管时电管应布设在墙上、顶上。强弱电线不允许走厨房、卫生间阳台的地面,如果没有遵照这种注意事项,一旦问题出现,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2.2 设备与材料方面

在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设备和材料的选用关系着最终的工程质量。如果设备和材料存在问题,那么肯定会影响到电气工程的施工情况,严重制约着电气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3 线路敷设方面

线路敷设是电气工程施工的主要环节,其敷设质量的好坏也决定了电气施工的整体质量。笔者根据这些年来的工作实践经验,认为线路铺设会存在几个问题:(1)配线管敷设深度不符合规格。暗配管埋设太深,影响了墙体的建筑结构;如果太浅就会造成建筑物表面的裂缝。(2)敷设穿线管的时候,弱电和强电的距离不合规范,如果太近就会造成强能对弱电系统的干扰,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3)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电气配线颜色使用混乱的情况,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危险。

2.4 电力防雷装置方面

在电气施工过程中,电力防雷装置是保证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所以说,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在施工中,一定要强化对防雷装置的重视程度。但是,防雷装置安装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严重阻碍了电力工程的顺利紧张。

3 加强电气工程质量的控制的主要策略

3.1 强化电力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电气工程师不应该把能力仅仅停留在按图施工的层面上,一定要在熟悉施工图纸的前提下,积极去发现施工图纸中的不足或者不充分之处,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保证电力施工的顺利进行。(2)施工前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能力考核。高水平的施工队伍是工程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在施工前对电力施工队伍进行评估和考核,并严格“持证上岗”的要求,提高施工水平。(3)在施工中,要根据业主及土建工程的总体进程,安排好电气工程的进度计划、机具计划、人员计划以及相关工作,在具体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及补充。

3.2 强化具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电力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会审之后的技术文件和电气设计图纸以及地方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进行具体施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图纸存在问题,应该及时提出并作出修正,要严格坚持执行,保证工程质量的稳步提高。

3.2.1 严格主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严把电气线盒、管材质量关。在施工过程中,要把不合格的管材剔除,拒之于工程施工之外。比如:镀锌钢管的壁厚通常要大于25mm,PVC管材应该使用中性以上的规格,同时还必须要阻燃,不合格的管材一律不准使用。(2)在施工中,管与管、管与电盒之间的连接应该要牢固,墙体的定位也应该保证准确牢固,强电和弱电线盒之间的距离也应该适中。(3)保证电力防雷工程的安装。在电气施工过程中,电力防雷装置是保证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所以说,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在施工中,一定要强化对防雷装置的重视程度。在施工中,要仔细检查每个环节,尤其是结构转换层。同时,要对避雷带、均压环等是否焊接以及焊接是否合理进行检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3.2.2 严格安装和调试阶段的质量控制

(1)做好配电箱和线盒施工。根据施工要求对线盒、配电箱做样板,保证布线的整齐,压接的时候一定要牢固,最后再全面展开,保证施工质量。(2)做好接地线的连接。在施工中,接地端子的预留应该符合工程质量规范要求,搞好不同工序的衔接,防止出现遗漏,完善设备外壳的接地工作。(3)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对每一个分支线路进行绝缘测试,保证各个环节的规范。调试过程中要依照先单体后联合、先空载后负荷、先局部后全部的方法和原则,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调试,保证电气性能的可靠性。

3.2.3 选择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队伍

高水平的施工队伍是工程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最终形成是所有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是形成电力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1)选择业绩好、水平高、等级高的施工队伍,工程质量也会有保障。(2)拥有高水平的施工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施工中,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程有着全面的了解,熟悉设计图纸,及时发现图纸存在的问题并解决之。同时还应该具有全面的电力专业知识,保证电力施工的顺利开展。(3)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要积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提高他们的整体施工水平,制定可行的岗位责任制,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

3.3 强化竣工图及相关资料的质量控制

(1)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图内容有所变更,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及时作出标记,然后在施工日志中作出详细记录,保证竣工图的完整。(2)对于一些施工资料和合格证,必须有相关人员进行检查,当场罗列出施工的资料图纸清单,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3)在工程竣工之后,要有专门人员负责整理编制竣工图的相关资料,交付业主进行审核和验收。这一方面能够保证业务和工程方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能够作为总验收的和日后维修的重要依据。

4 总结

在电气工程施工的具体过程中,电气工程的质量是关系建筑物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且在建筑物的正常运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作为电气工程的管理者,应该从具体施工实际出发,在确保电气工程总体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各个施工环节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电气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建筑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在电气工程的施工中,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焦富涛.浅谈工程施工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1).

[2] 宗延伟.如何做好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02).

[3] 郑自强,王晓蕾.电厂电力工程质量控制[J].中国质量,2003(09).

[4] 杨风开,王彬,李军.面向电气类学生的DSP实现FFT的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

[5] 戴璐.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做好施工阶段监理[J].经济师,2003(02).

[6] 庄静琳.浅谈建筑电气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资讯,2011(23).

城市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相关问题研究 篇10

development of various aspects in al areas in our country to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and ensure the data, this article will revolve around engineering survey in different coordinate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ecision of analysis in order to

一、我国坐标系的类型及基本的变换方法

迄今在我国, 坐标转换的类型有四种, 它们分别是:大地坐标 (BLH) 对平面直角坐标 (XYZ) 、北京54全国80及WGS84坐标系 (WGS一84 Coordinate System) 的相互转换、任意两空间坐标系的转换、在十进制角度和度/分/秒格式之间进行转换。此外还有很多新兴的技术和定位系统, 这对于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提供了很便捷的思路。对于大地坐标 (BLH) 对平面直角坐标 (XYZ) 之间的变换, 应首先按常规的转换方法找到变换参数, 这些参数有椭球参数、分带标准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确定好转换所需要的这几个参数, 就可以使用软件将参数输入, 快速准确地实现大地坐标 (BLH) 对平面直角坐标 (XYZ) 之间的变换。对于北京54全国80及WGS84坐标系 (WGS一84 Coordinate System) 的相互转换, 往往要用到地心坐标系, 地球质心为基本原点, 坐标系的Z轴为国际时间 (BIH) 确立的地球极方向, X轴为零子午面和赤道的交点, 三个坐标轴X、Y、Z形成右手坐标系, 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大地坐标系统, 这个坐标系统是及其实用的, 它采取的椭球基准符合国内的使用原则, 因而较为常用。任意两空间坐标系的转换, 这种坐标系的转换看似很困难, 实际上较为简单, 在对于任意两个坐标系的变换时, 虽然它们的特点不尽相同采用的标准也不同, 但是一些基本和必备的标准是永远不变的, 那就是找到至少三个重合点, 这几个重合点在坐标系的坐标里是已知的, 这个时候利用布尔莎公式来求解是比较容易的。对于十进制角度和度/分/秒格式之间的转换, 由于数据繁琐, 非人工多能操作的, 这种转换一般使用软件较为便捷, 直接输入需要转换的数据, 通过软件的运行, 自动会生成所要转换的数据。

二、对不同坐标系变换的精度的测量

现在我国使用的变换技术是GPS技术, 它与其他的技术相比有自身独有的优点, 比如它的精度高、灵活性强、工作效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它完成了很多城市工程的测量和准确度的计算。它不像传统摄影测量法必须要空地地面, 它大大减少了技术本身对地面控制工作的依赖, 这样减少了由于控制地面工作所需要的工作量和劳动量, 还有效地减少了时间成本, 缩短了整个转换的周期, 降低了转换的成本, 提高了转变的效率。相对其他传统的测量法来说, GPS是最先进且准确率很高的。这门技术的精度性高是相对的, 绝对地说, GPS来没达到绝对的精确。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有限, 不同坐标系变换方法各自都存在其缺点, 这就导致了不同坐标系变换的精度还不是太高。GPS技术技术实质上一个卫星的定位系统, 为了将我国的坐标转换与这门技术相结合, 即利用GPS技术对坐标进行转换, 就需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和公共点, 再利用两个坐标系之间的参数, 进行快速、准确地转换。但是由于DPS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无法将精度的准确性达到极致, 同时在求参数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小小的误差, 此外还有公共点的误差, 及三维坐标本身很难找到, 这些看似小小的缺陷都会使测算和转换的结果与真实值产生较大的差异, 最终导致不同坐标系变换的精度大大降低。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我国的不同坐标系的转换技术的精度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几种重要的坐标系之间互相转换的基本方法

1. 北京54坐标系与西安80坐标系的转换

由于54坐标系和80坐标系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椭球, 在进行转换时需要找到两个椭球的公共点。再将几个公共点分别在两个坐标系中对应的坐标添加到转换软件中, 即可实现两者的互相转换。

2. 北京54坐标系与国家2000坐标系间的转换

选取348个两坐标系的重合点, 利用布尔莎七参数模型分别求出两坐标系的转换参数, 分别求出在两坐标系下对应的坐标, 简单地进行转换。

3. 国家2000坐标系与西安80坐标系间的转换

国家2000坐标系是地心坐标系, 西安80坐标系是参心坐标系, 两者没有统一的转换公式, 需要找到几个同名点所对应的坐标, 求解相关的参数, 继而实现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综上,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不同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本质是相同的, 即找到两个坐标系之间的连接点, 求出对应的参数, 在对应的坐标系中找到点的坐标, 最后用专门的仪器或测绘工具实现有效的转变。

四、不同坐标系转换的精度分析

从转换的准确性来分析, 只有在同一个椭圆里进行的转换才是最严谨的, 在不同的椭圆之间进行的转换都是不严密的, 因为它们处于完全不同的椭圆体系中, 所以说我们所得到的转换结果只是相对的准确。比如说国家2000坐标系和北京54坐标系的转换求得的参数本身不够准确, 继而在对应坐标系中求出的点的坐标也是不准的。因为它们处在两个不同的椭圆中, 所以它们之间的转换只能按照公共点的寻找来转换, 这样的结果并不能保证在整个坐标系的各个位置都保持准确, 其中肯定有偏差较大的坐标点。我们所测得的坐标点只是较为准确的, 我们只有从专门的测绘部门中得到精确的数据, 一般情况下, 为了提高不同坐标系的准确度, 可以多做找几组数据, 求出对应的参数来找到不同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可以采取求平均值的方法来求得较为精准的转换, 这种转换在一般的应用中是不影响实验结果的, 由此产生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五、结语

关于不同坐标系的变换和精度的分析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变换的准确度, 更好地提高我国的勘测水平, 若想在这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功, 必须要保证变换仪器的精准性和灵活度, 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同时还应以高度的灵活性适应于多变的偶然变化环境中。此外, 国家的测绘部门也要努力地提高测绘水平, 我国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只有研发到更先进的技术和测绘方法, 才能使我国工程上的坐标系变换有迅猛的提高, 实现工程测绘的飞跃。

摘要:不同坐标系的变换这种科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常用, 但是在我国的航天、地质等工程领域却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它关系到我国国防、勘测等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工程测量中不同坐标系的变换是一门有着很深远影响而且对国家各领域进步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科学, 掌握了不同坐标系之间转换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它会对我国各方面各领域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数据保证, 本文将围绕工程测量中不同坐标系的变换及其精度的分析来开展。

关键词:工程测量,坐标系,变换,精度

参考文献

[1]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参数的计算及精度分析——《江西测绘》2011年03期

[2]杨元喜, 徐天河:不同坐标系综合变换法——《武汉大学 (信息科学版) 》2001年06期

[3]金郁萍:常用大地坐标系相互转换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丁士俊, 张忠明:几种不同坐标变换方法问题的研究[J];四川测绘;2005年01期

[5]王宝山, 武继军, 罗建元:大地坐标转换模型与精度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年02期

上一篇:游园惊梦小论文下一篇:校会策划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