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岗位工作谨慎性原则分析(精选11篇)
【关键词】会计;工作;谨慎性;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面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要求人们在会计操作上做出谨慎的反映和处理,以保护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增强企业的防御能力。会计制度及新准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和要求,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不高估计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有效地挤去了企业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遏制了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谨慎性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稳健、可靠并反映经营风险,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准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同时对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预防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充分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存在矛盾
(1)谨慎性原则与可靠性原则的矛盾。可靠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谨慎性原则却强调预计可能发生但还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具有主观随意性,两者明显相矛盾。
(2)谨慎性原则与配比性原则的矛盾。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当期确认可能将要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收入和收益,在当期没有相应的成本和收入与之配比,两者客观存在冲突。
(3)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矛盾。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处理方法前后保持一致,一经采用不得任意变更,并应一贯予以使用。谨慎性原则对于会计信息的口径和处理方法没有要求,允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变化,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失去可比性,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分歧。
二、谨慎性原则的完善和提高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市场风险,这些不确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但是如果滥用谨慎性原则,则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客观公正性则难以得到保证。如何完善并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会计领域。
1.从企业运用原则角度
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要注意缓解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调节好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关系。在众多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可靠性原则居于首列,真实性、可靠性原则是制约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前提,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可靠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相矛盾时,应根据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较高时,优先运用谨慎性原则,以确保资本保全;不确定性较低或不存在时,则优先考虑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为了尽量减少谨慎性原则应用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对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带来的影响,企业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条件进行约束,约束条件和运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确定。
2.从会计人员本身出发
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恰当有助于实现资本保全,有利于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利调控的工具。能否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力,力求诚信为本,实事求是,避免主观随意性。不确定性决定着谨慎性原则的必然存在,判断谨慎性原则的使用程度,关键就是对不确定性的计量和判断。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和谨慎性原则相关的会计处理中,要具备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力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水平。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业务技能,培养良好的诚信和责任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决策能力,为更好地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奠定基础及提供支撑。
三、结论与认识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 或称保守主义。它是针对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 要求财务人员在会计处理中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 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资产的方法与程序进行会计处理, 不多计资产或收益, 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运用谨慎性原则, 可以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由此, 许多人认为这就是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实际上, 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只是谨慎性原则的作用之一。
1 企业会计工作中谨慎性原则的作用
在企业会计工作中正确应用谨慎性原则, 能有效地防止企业短期行为。以防止考核经营者的能力通常只看企业经济效益, 避免造成某些企业经营者只顾当前效益而忽视企业长远利益, 该摊的费用不摊、该提的折旧不提或少提等, 导致成本不实, 潜亏挂账, 不良资产增加。按谨慎性原则要求进行资产计价, 提足必要的准备基金, 可以防止企业收入超分配, 有效地遏制这种短期行为。
而且应用谨慎性原则能有效地实现市场经济对劳动资料的更新要求。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率政策、净残值、报废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 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 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资产磨损程度, 以及无形损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资产补偿不足, 设备老化。按谨慎性原则要求加速提取折旧, 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
应用谨慎性原则还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企业与外部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 企业很多债权难以实现, 造成事实上的损失。另外, 企业积压的商品不仅其价值会随时间推移而下降, 而且会造成残损变质。若按谨慎性原则, 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 就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
最后, 运用谨慎性原则, 对可能发生的坏账等潜在损失予以合理确认和反映, 使会计报表等信息资料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应用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多元化、支出的复杂化、管理方式的多样化, 既为企业的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何遵循谨慎性原则, 规避财务风险, 使企业财务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又一重要课题。谨慎性原则, 亦称稳健性原则, 或称保守主义, 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在处理财务事项时, 必须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 不高估资产或效益。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依据和效果, 一是企业财务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影响财务要素的精确确认和计量, 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估计和判断;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的风险性, 提高抵御经营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需要谨慎;三是使财务信息建立在谨慎性的基础上, 避免夸大利润和权益、掩盖不利因素,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四是可以抵消决策管理者过于乐观的负面影响, 有利于决策管理者采取正确的决策
3 企业运用谨慎原则还要避免过度谨慎
企业会计核算客观上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 对于过度谨慎应加以限制, 以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3.1 通过法律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加以必要的限制。
在实际工作中, 并不是各种准备金计提越多越好, 而是应当根据历史经验和相关信息, 合理地估计产生各种损失的可能, 最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绝不允许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 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等。因此, 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限制, 内容上应明确指出运用时的限制条件, 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3.2 实行谨慎性原则应以当期财政能够负担为限。
既然谨慎性原则能够使企业利润在数额上和期间上发生变化, 企业利润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 实行谨慎性原则应当以当期财政能够负担为限。如果企业受利益的驱动, 采用过度谨慎的方法, 无限制地压低企业利润, 就会使国家税收减少, 甚至无税可收, 所以实行谨慎性原则应以当期财政能够负担为限。
3.3 从经济业务所处环境和条件去分析考虑谨慎性原则。
在西方谨慎性原则是作为主导原则加以应用, 就是说经济业务同时涉及谨慎性原则和其他有关原则时, 以前者为主。而我国则应从其所处的环境和前提条件去分析, 同时考虑客观性、可比性、一致性、谨慎性等原则的要求, 在坚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 认真考虑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4 提升企业会计工作中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理论上的探讨也早已进行, 但在实际应用上, 直到1993年的财务制度改革中才有限度地应用于《企业财务准则》中, 主要体现在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和固定资产折旧允许某些行业采用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颁布的《企业财务制度》, 较多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 在2006年颁布的新财务准则体系中则较充分在运用了谨慎性原则[1]。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规范体系中得到了体现, 但鉴于我国财务的现状, 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成为当前贯彻实施新的财务准则和企业财务制度的关键因素。
4.1 缩小税收政策与财务政策的差异为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
原则的后顾之忧, 在国家财政能力的许可范围内, 适当缩小税收政策与财务政策的差异, 如, 各企业在财务制度范围内选择准备金的提取方法及比例, 报税务部门备案, 经注册财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
4.2 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 有
关部委及各省应完善各种价格信息中心及信息报价系统, 定期正常地向社会发布全国或全省的各类商品的交易价格, 就像目前人民银行公布汇率那样, 则使各企业对存货、投资的计价具有合理统一的依据。
4.3 谨慎性原则在操作中带有主观臆断性资产是指由过去的
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所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应具有实体的控制性、计量的准确性、潜在的利益性等特点。
4.4 加强审计监督, 强化内在约束机制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方观随意性。
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 随意变更财务核算方法, 高估损失, 低估收入, 虚列成本费用, 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 就必须加强审计监督, 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 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财务原则的冲突。同时, 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优化财务行为, 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
结语: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谨慎性的会计政策, 使企业资产更有效, 利润更真实, 这需要会计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 会计人员既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又要重视会计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思颖《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度性》[J].现代企业.2005 (9) .
[2]辛爱云.《关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 (13) .
[3]邹琳.《如何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J].企业家天地.2009 (3) .
摘要:本文从会计结构的角度,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我国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运用;问题
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
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
一、谨慎性原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的模糊规定易造成原则应用中的主观臆断性。企业常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规定而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2.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3.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颁布信息外,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缺乏相关信息的参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可变现值,市场价格机制和信息披露状况使谨慎性原则难以落实。
4.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将会违背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削减企业的正常利润,又与配比原则相冲突。在谨慎性原则下,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应用,又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另外,应用谨慎性原则还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5.会计入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目前,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具体运用
1.提取坏账准备。在商业信用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售后往往不能立即收到现金,而通常采用赊销方法,由于市场的变化,购货方存在着破产倒闭或其他情况,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将以为着贷款可能无法收回,其直接后果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货款发生上述情况,我国现代企业会计允许相应采用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提取坏账准备金,以抵消可能对企业发生的破坏作用。
企业在提取坏账准备时,是在坏账损失尚未发生时,就预先提取。有人担心这样做是否会人为地扩大成本,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当然各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不同,因而坏账风险不一,为此,有关制度对提取坏账准备规定了比较灵活的标准,即给予按应收账款年末余额的3‰~5‰的区间,有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到期末时还要根据实际发生的坏账的情况对坏账准备金进行调整,所以一般不会因为提取坏账准备而影响费用的真实性。
2.低估存货。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企业以前购进的存货的价值可能低于当前市价,造成企业面临潜在的存货损失。这时,可通过低估存货损失,高计产品当期销售成本,从而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得到补偿。其具体方法有:第一是当企业的产品发生滞销时为了抵偿存货报废发生损失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或者防止商品因大批削价而影响经营利润,企业可以提取削价准备。按财务制度规定,提取削价准备的企业,每月应按库存商品期末余额的一定比例集体削价准备,年末再按为销售而储备的库存商品余额的3‰~5‰进行清算。计提时,作增加商品当期销售成本,企业发生削价损失时,冲减削价准备。第二是在市场物价持续上涨时,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发出或零用的存货进行计价,低估存货成本。后进先出法的优点是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成本最接近当时的市价,不仅可以使存货的价值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由此计算出来的盈亏最体现当时的实际水平。
3.加速折旧。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因技术进步而生产的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第三,加速折旧因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变相的无息贷款,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第四,由于维修费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折旧和维修费用的综合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是完全必要的,既体现了国家的出产业
政策,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对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使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对不同方法下的计量比例设置一个上下限,应收账款的收回应用后进先出法,既可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又可避免企业应用不正当手段粉饰报表,这样各公司提供的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如各企业在会计政策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计提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实施试点以后,应将其运用范围扩展到非上市公司,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有关的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客户经营状况分析能力。另外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
3.企业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应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种跌价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4.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改进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指标之间的联系,减弱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变“八项准备”入损益的做法,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集中反映计提的“八项准备”。
5.鉴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程中可能会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手段缓解其冲突,首先,在12条会计原则中,应优先考虑客观性原则,谨慎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必须建立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与其他原则的优先顺序,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合理确定。其次,充分披露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冲突的情况。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应充分披露其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他变动情况,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准确地理解企业财务状况。最后,我们还要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核算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这样可防止抬高资产和受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合理运用谨慎性的原则,有效防止企业虚夸资产、企业包装上市、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可为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既保护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利润。
1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采取的一种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物价变动指数、税率例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将影响会计信息,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为了在经营中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如何预测商业风险,如何避免商业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正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李英爱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四平分校,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广泛,但谨慎性原则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趋利弊害,使会计信息更具客观性。〔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会计制度;改进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应当考虑到企业风险,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的预计并入账,而对可能取得的收益,则不予预计或入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企业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的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竟争力。然而谨慎性原则从产生之初就带有明显的两面性,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一)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
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下,存货、短期投资等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与历史成本原则相背离;另外,应用谨慎性还与配比原则、客观性原则发生冲突。
(二)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容易造成计提滥用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约束因素,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首先,它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对于其具体应用范围、方法、计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它本身也由此而具有不确定的特性,这样就容易造成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局面。
(三)企业财务制度中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在会计制度中,许多会计处理要求应用谨慎性原则,但却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方法,给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如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等。
(四)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五)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领域的不确定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尤其企业财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如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等都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而这一要求与会计人员的现实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更何况还存在部分会计人员滥用会计政策等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问题。
三、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一)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在13条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除此之外,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地确定。
(二)通过法律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谨慎性原则,必须服从于其价值目标和利益关系,因此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如企业财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作了相应规定。如允许企业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3%--5%计提坏帐准备金;允许部分技术更新快的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等,这些规定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另外还要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规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四)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设计各个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为了使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力求客观和公正,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诚信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第二,加强会计专业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后续教育。
总之虽然谨慎性原则有其理论及实务上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就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晓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探微[J].经济问题,2006(5)
2.卫东.谨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体现、问题和建议[J].广西会计,2002(11)
3.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编.2001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工作
引言
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建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模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而建立好现代企业制度正是建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模式的前提。在目前市场经济相对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所带来的风险越来越频繁, 企业会计在工作中所处理的不稳定性也在不断的提升, 谨慎的对问题的处理和专业的评估方法有效的避免收益和资产的减少, 详细的报表能够预防由于工作中遗漏所带来的风险。
1.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
在企业会计工作中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于自己的生产销售评估资本不确定的时候, 在运营中对于一些资金的把握没有有效的数据提供而产生的担忧, 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把握对资金的评定和入账, 这也就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在运用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会计工作中谨慎性原则并不是主要的, 在其它原则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一个填充和填补,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对资产的损益程度有着良好的净化作用, 这种作用具体在企业自身的内部财务中可以看出, 这种原则还可以减少由于人为因素控制不当所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
2.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应用中的问题
2.1 实务操作中带来的主观判断误差
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判断能力, 导致对数据的评估产生主观上的判断误差, 这种误差的后果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 用评估的数据用来计算完工成本和销售所获得的利润, 对企业发展未来现金的评估都需要会计人员用专业的判断能力来进行归结。这种主观判断误差产生容易使得会计信息失去原有的可靠性, 使得企业管理者在对利润方面的调节出现很多漏洞。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的界定经常被企业用来实现利润的虚假报批和对外部消费人群的欺骗。在企业在进行这种行为的同时, 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够真实。
2.2 市场价格体制对谨慎性原则制约
在我们由于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资产评估的规范性水平和评估机构还在一个起步阶段, 在对各种商品的信息参数上还有所缺乏, 使得谨慎性原则在市场上还无法全面实行。
2.3 税收政策对谨慎性原则制约
现在的税法的规定和会计制度的不统一, 从而导致企业在对账方面利润的提取自身流动资本的减少, 还要另外补交所得税。在部分企业有意的减少对利润的提取, 从而使得谨慎性原则在运用方面产生了阻碍。
2.4 会计的职业素质对谨慎性原则制约
在当前企业的运作中资金的评估和对效益的计算都需要会计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素质, 而会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发展。
3.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对策
3.1 完善企业会计制度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运用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完善相应的会计制度, 在完善过程中应该使得制度灵活性, 在应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方式方法制定一个比较区间, 这样可以便于企业会计在工作中的良好实施, 更可以避免企业在运营中使用不正当手段来虚假数据, 进而使得企业的信息具有真实性[1]。相关部门了解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顾虑时, 应该在国家财政允许的范围内, 适当的对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给予帮助[2]。企业在政策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 设定规定和参照数据, 到税务部门进行备案。
3.2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实施有着相对的不稳定性, 良好的操作是体现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所在[3]。在企业经营中会计人员在处理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上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 会使得企业运营者在对会计提供数据上所制作的方案受到误导。由此, 对于谨慎性原则的把握和针对谨慎性原则的优势的发挥都需要会计人员专业的眼光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来实现[4]。如对于会计人员专业素养提高, 企业可以组织对会计的培训活动, 鼓励会计人员自身学习进步, 开展会计人员之间的竞赛, 可促进会计人员的自身水平的提高。
3.3 运用谨慎性原则避免与其它原则冲突
为了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良好运用, 应该做到以标准性原则为依托[5]。在企业会计的工作原则中, 标准性应该率先考虑, 再对其它原则的综合考虑下,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这样可以使得会计工作产出一定的约束性, 避免了主观因素所带来的数据误差和判断性的错误, 避免会计工作在实行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之间所产生的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合理运用能够保障企业的财务工作得到快速、有效、精确的进行, 并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水平。
结束语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企业中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实务操作中带来的主观判断误差, 并且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约, 有利于迫使企业在无形中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韦合琛.浅析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制度中的运用[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2, 24 (02) :12-13
[2]储稀梁, 徐宁.审慎会计原则在金融企业的应用[J].金融会计, 2012, 13 (12) 25-27.
[3]陈玲娣.租赁准则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J].财会月刊, 2014, 13 (04) :25-26.
[4]卢佳友, 郑海元.论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扩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4 (24) :24-25.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冲突;协调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及作用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新会计准则中的这一规定被称为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由于经济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由于经济活动存在不确定因素,在会计实务处理上会产生较多风险。如果会计实务不能够保持足够的谨慎,这些风险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从而增加企业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风险。谨慎性原则的作用就是降低企业经济风险,增强企业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对风险和损失要有足够的谨慎意识。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要尽可能选择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期,既不要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要低估负债或费用。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这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谨慎,能够让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保持足够的警惕,回避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对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一种稳健的反应。虽然谨慎性原则对于降低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不准确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使得谨慎性原则可能会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发生冲突。
(一)谨慎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冲突。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而谨慎性原则却强调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显然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例如,按照客观性原则的要求,对于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的费用,是不应当进行会计确认的。但是,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却可以对这些费用进行确认。
(二)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冲突。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而谨慎性原则却强调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可以少计资产或者可能发生的收益,但不可少计负债或者可能发生的损失。这明显与相关性原则相冲突。
(三)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冲突。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 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然而谨慎性原则却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会与可比性原则发生冲突。例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量时,同一品种存货在不同时期会随着市价而波动,其计价基础也不断发生变化。当本期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时,需按成本进行期末计量;当某期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又要按可变现净值进行期末计量。这样一来,便破坏了会计计量口径的可比性原则,使纵向可比性无从体现。所以,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冲突。
三、如何协调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
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必要性,而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又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之间的冲突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在会计实务中协调地应用会计基本原则。
(一)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减少谨慎性原则产生的主观
臆断性。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对于具体经济环境因素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性。这种判断体现在具体的会计信息处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产生了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可能与应用其他相关会计原则产生的会计信息发生冲突。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以及可比性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在应用中产生的冲突。
(二)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可以有效地减少谨慎性原则会与其他相关会计基本原则发生冲突可能性。这是因为,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与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的主观判断有关。由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带有随意性,从而就增加了谨慎性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因此,对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前提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减少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谨慎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达到协调应用会计基本原则的目的。
(三)合理安排会计基本原则的使用顺序。由于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会与其他相关会计基本原则发生冲突,因此,合理安排会计基本原则的使用顺序非常必要。在会计基本原则中,客观性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这是因为,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的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谨慎性原则必须在坚持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加以应用。而当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冲突时,选择什么样的原则应由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来决定。当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比较高时,可以优先考虑应用谨慎性原则,这样能够在会计实务中更为协调地应用谨慎性原则及其他相关会计原则。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能力。归根结底,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是由于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不当使用会计基本原则而产生的。由于不同的会计基本原则有不同的应用条件,因此,恰当而合理地应用会计基本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在面对复杂而变动的经济环境因素时,具有较强的主观判断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提高业务素质,对于会计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还要拓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让他们通晓企业管理、税务知识、法律规定等内容,增强他们职业判断能力。只有这样,会计人员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才能积极应对,做出恰当判断,在会计实务中协调地应用谨慎性原则以及其他相关会计原则。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运用;局限性;措施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具体表现在:对于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一种不许增加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和程序,以及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记负债或费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资产定义方面的运用
在资产方面的运用包括对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是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谁备数额起决定作用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因此,可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出一些行业规范性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会计人员的实践行为。
(二)在企业收益方面的运用
收入准则主要是针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的确定规定了以下原则: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的报酬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一)与会计核算原则的冲突
1.与真实性原则的冲突。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
2.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这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配比原则要求,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3.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在谨慎性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
4.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二)会计政策的选择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影响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按实际成本计价时,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
(三)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实践改革运用中所遇到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谨慎性。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我国企业谨慎性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对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四)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阻碍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五)市场价格机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及上市债券投资以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外,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包括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及可能性均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这往往靠他们的职业判断力。鉴于目前市场价格机制及价格信息披露状况和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均难以使谨慎性原则得到适当落实。
(六)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主观臆断性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企业会计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宏观性,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三、正确适度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一)应合理确定各项会计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在会计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居于首要地位,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对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的确定。
(二)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操作上的隨意性和主观性,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例如,美国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①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②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主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三)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四)内外结合,强化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五)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资本保全,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而制度和准则中谨慎性原则选择性的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顾卫东.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河北财会,2008,(2).
[2]张冬梅.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9,(24).
[3]沈洪祥,李金兵.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5,(12).
[4]马文乔,薛雅木.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局限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9,(04).
通常的处理原则是,应预计可能产生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也就是说,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企业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会计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会计原则中,谨慎性原则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一、谨慎性原则的两面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夯实利润确定基础,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
1.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来看,扩大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考核经营者真实的经营业绩,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实行稳健会计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
2.企业经营存在潜在的风险,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谨慎性原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可以减少决策风险,因而适度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谨慎性原则的不足
谨慎性原则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如今演化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工具。
1.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中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2.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3.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
4.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二、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会计准则进行不断完善
使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对不同方法下的计量比例设置一个上下限,应收账款的收回应用后进先出法,既可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又可避免企业应用不正当手段粉饰报表,这样各公司提供的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如各企业在会计政策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计提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实施试点以后(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应将其运用范围扩展到非上市公司,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要做出合理的核算,必须把握好一个度,过度谨慎或不够谨慎都会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因而需要找出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将其缺陷约束在最小范围内。然而,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而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确保谨慎性原则运用适度。因此,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奠定基础。
(三)企业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应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种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应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四)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
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改进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指标之间的联系,减弱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
(五)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在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全面披露,以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独立判断。
(六)就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不应过分依赖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潜力而忽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会计中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它相对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言具有事后性
在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理论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中的运用,全面地总结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各个方面事务中的运用,并给出了多项合理的措施。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地位。因此,我们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必须认真地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真正做到用好用活。另一方面要防止滥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来设秘密准备、过分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应在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根本目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谨慎性原则,尤其注意谨慎性原则应用的适度性,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就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应用,完善
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 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 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 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虽然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已经被有效应用, 但仍就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状
(一) 谨慎性的模糊规定易造成应用中的主观臆断性
企业常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规定而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 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 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 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 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 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 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 还需补交所得税, 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 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三) 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颁布信息外, 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缺乏相关信息的参考, 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 即难以确定资产可变现值, 市场价格机制和信息披露状况使谨慎性原则难以落实。
(四) 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
谨慎性原则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 将会违背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 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 显然违反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 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 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削减企业的正常利润, 又与配比原则相冲突等等。
(五)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目前, 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 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二、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完善
(一) 增强谨慎性原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要达到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目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 就应把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规定详细, 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南, 尽量在照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能被广泛接受的、有一定灵活性的标准。
(二) 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在国家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适当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制度的差异, 以便各企业在会计制度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提取方法及比例, 报税务部门备案, 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
(三) 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证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等各类市场也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有关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应完善各种价格信息及信息报价系统, 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类商品的价格, 使各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投资等资产的计价具有合理依据。
(四) 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谨慎性原则是在客观性原则的条件不存在时的补充原则, 并和一致性原则相违背。它容易导致低估资产、收入、高估负债、费用, 从而影响到净利润计算的正确性。因此, 应用谨慎性原则要谨慎。防止滥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来设秘密准备、过分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在会计实务中, 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 使得稳健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主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 可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五)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应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加强后续教育, 应用专业知识对确定和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 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 避免主观随意性, 以便对会计交易或事项做出谨慎的处理。
(六) 加强审计监督, 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随意性,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 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应用。
(七) 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职业判断会导致选择方法及其所产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同, 最终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判断。因此, 凡是与谨慎性原则应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 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做出全面陈述。
总之,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度”的问题, 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 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赵连卿.浅析稳健原则及对其发展的思考[J].上海会计, 2001 (11) .
[2]黄凯红.稳健原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实际应用[J].会计研究, 1999 (7) .
关键词:适度应用 会计 谨慎性原则
0 引言
随着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和风险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市场的多变性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不采用会计估计的方法确定特定会计期间的收益。为了减少会计估计的随意性,降低财务会计报告的风险,重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现在如何理解和应用谨慎性原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下面就此问题本人
谈些看法。
1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国外的应用有两种情形:一是有限应用,如美国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方法大致为广泛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谨慎估计或有损失、不设秘密准备。二是较广泛应用,如德国、日本等,允许计提各种形式的准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可见,谨慎会计原则在我国属于有限应用情形。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现阶段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如下方面:①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②从负债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少计负债。③从收益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即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取其迟而不取其早,取其少而不取其多。④从财务分析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2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谨慎性原则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会计原则中,谨慎性原则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2.1 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夯实利润确定基础,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考核经营者真实的经营业绩,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②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实行稳健会计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可以减少决策风险,因而适度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2 谨慎性原则的不足
2.2.1 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2.2.2 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2.2.3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
2.2.4 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谨慎性原则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如今演化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工具。
3 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3.1 对会计准则进行不断完善,使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对不同方法下的计量比例设置一个上下限,应收账款的收回应用后进先出法,既可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又可避免企业应用不正当手段粉饰报表,这样各公司提供的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如各企业在会计政策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计提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实施试点以后,应将其运用范围扩展到非上市公司,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3.2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要做出合理的核算,必须把握好一个度,过度谨慎或不够谨慎都会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因而需要找出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将其缺陷约束在最小范围内。然而,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而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确保谨慎性原则运用适度。因此,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奠定基础。
3.3 企业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应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种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应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3.4 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改进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指标之间的联系,减弱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
3.5 应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充分披露。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在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全面披露,以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独立判断。
3.6 就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不应过分依赖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潜力而忽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会计中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它相对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言具有事后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地位。因此,我们在会计实务中必须认真地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真诚做到用好用活。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
[2]夏成才.中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会计岗位工作谨慎性原则分析】推荐阅读:
会计岗位环境分析11-04
主管会计岗位分析11-11
成本会计岗位工作标准10-13
出纳会计岗位职责、工作标准07-09
成本会计岗位任职条件和工作职责10-05
会计岗位职责(成本会计,费用会计)05-26
会计岗位转正总结06-22
总账会计岗位说明07-19
认识企业会计岗位09-27
会计财务岗位总结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