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狐狸与乌鸦

2025-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续写狐狸与乌鸦(推荐13篇)

续写狐狸与乌鸦 篇1

自从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乌鸦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一块肉,他正准备享受美食时。碰巧被出来寻找食物的狐狸看到了。狐狸想:呵,这不是被我骗过的乌鸦吗?他可真蠢,以为自己唱的歌有多好听呢。咦?他又叼了一块肉,我肚子也饿了,不如再骗他一块肉来填我的肚子。乌鸦想:咦?这不是骗过我肉的狐狸吗?他的眼睛一直盯的我嘴里的肉,他肯定又想骗我的肉。没门!我可要小心一点,不要又上当了。

“哎呀,这不是乌鸦老弟吗?好久不见,你比原来还要帅。”乌鸦想:花言巧语,这招已经不管用了!乌鸦瞪了狐狸一眼,转过头去。狐狸想;人家都说吃一愆,长一智,这乌鸦还真聪明了一些。不行,我得想个法子。狐狸马上对乌鸦说:“我们之间的误会太多了,我不是要骗你的肉。其实,我已经很饱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我告诉你吧。我从一个老农民那得来的秘诀。把一块肉埋在土里,浇点水,过不了多旧就能得到很多肉。”乌鸦有点动心了,想:这个秘诀肯定是真的。农民种菜就是这样做的,恩``肯定能丰收。狐狸见乌鸦有点动心了,便说:“要种赶快,越快就得到的越多,我是为了补偿上次的过失才告诉你的。我挖个坑,你把肉扔进去,再去找点水来,我来埋肉。”乌鸦点了点头,飞走了。

乌鸦飞走后,狐狸连忙拿着肉哼着小曲儿走了。乌鸦回来后,看见地上的坑,傻眼了。

续写狐狸与乌鸦 篇2

乌鸦想:我一定要帮助狐狸治好它的病!它问:“医生,有什么方法可以救狐狸一命呢?”啄木鸟医生说:“在北方有一座山,叫做兔子山,那座山上长满了一种兔子草。你去给它采一些,或许可以救它的命。”

于是,乌鸦备好了粮食和水,准备上山采草。乌鸦把狐狸安置在自己家里,之后便上路了。

乌鸦飞呀飞,看到远处有一座山,那座山像极了兔耳朵。于是,它猜想:这一定就是兔子山了。它飞下去,看到山上长满了一种像兔耳朵的草。这一定就是兔子草了!它惊呼起来。

它采了足足一大把带回了家,把草煮在锅里,直到水变成淡绿色。乌鸦喂了狐狸草药。没想到,狐狸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狐狸和乌鸦》续写 篇3

有一天,小乌鸦衔着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心里想:要是我碰上狐狸,保准不会上当。巧得很,此时一只小狐狸走了过来,小狐狸看到小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立刻想到了他妈妈说的话,小狐狸眼睛咕噜咕噜转了几圈,一个金点子从它的脑袋里冒了出来。

“小乌鸦你好,最近几天你过得如何?”小乌鸦知道小狐狸只是想要它的肉吃,没搭理小狐狸。

小狐狸急得团团转:“哎,小乌鸦,听说森林里要举办故事大会了,你准备讲什么故事呢?”小乌鸦依然不理他。

小狐狸就又对小乌鸦说:“乌鸦妹妹,我不知道讲什么故事才能打动听众,你在天上飞,见多识广,一定知道很多不同寻常的事物,你给我讲一些有趣的事吧,我看能否在故事大會上派上用场……”

那知小乌鸦根本不听狐狸的任何话,只记得妈妈的忠告“不要和狐狸说话”。

狐狸说得口干舌燥,小乌鸦就是不为所动,急得它破口大骂:“臭乌鸦!你抢了小兔的棒棒糖,偷了小熊的玩具……你们乌鸦家族都是扫帚星,谁见了你们谁倒霉。”

小乌鸦听得实在受不了,就想和狐狸辩论自己的清白,刚要开口就看见狐狸脸上流露出得逞的神情,顿时明白了小狐狸的用意。小乌鸦将肉踩在自己脚下,看着前面干枯的小河,对小狐狸说:“我现在口渴得难受,你不给我倒杯水,我怎么给你讲故事呀。”狐狸一听有希望,赶忙说:“您稍等,马上就来。”它便赶紧转身去河边打水,可来到河边一看却傻眼了,它只得往小河的上游跑去。

来来回回折腾了一番,等小狐狸心急火燎地赶回时,却看见小乌鸦早已把肉吃完了。

小乌鸦站在枝头洋洋得意地对小狐狸说:“狐狸大哥,你要记住靠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食物,靠坑蒙拐骗终究不是常计呦。”

狐狸与乌鸦续写 篇4

自从上一次乌鸦上了狐狸的当,生气的不得了,心想要教训一下狡猾的狐狸,因为上当之后她和她的孩子饿了好几天。

有一天碧空如洗,乌鸦又出来寻找食物,飞着飞着,乌鸦眼睛一亮,看见一块又大又香的肥肉,然后高兴地把肥肉叼在嘴里。正巧,刚好碰见觅食的狐狸,乌鸦心里暗暗高兴:哈哈!我终于有机会教训他了,这一次一定让他吃点苦头。

可是,怎么才能教训狐狸呢?乌鸦灵机一动,想出来一个好办法。于是乌鸦连忙飞到树上,做起了“肉片”,果然,那只贪吃的狐狸受不了诱惑,馋得直流口水,心想:太棒了!又是那只傻乌鸦,我已经饿了好几天了,今天这块肉,我一定要吃到,但是上次的办法不能再次使用了,我还得再想一个办法。

于是,狐狸走向前,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乌鸦姐姐你好美呀!我们森林怎么有这么漂亮的鸟,您真是百鸟皇后!”可是,乌鸦好像没有听见似的,狠狠地瞪了狐狸一眼,狐狸知道这个办法没有用,又指着乌鸦骂道:“你这只丑乌鸦,你以为我刚才是在夸奖你呀,你的羽毛像墨水一样黑,嘴巴那么大,我还知道,你可是个小偷,偷了母鸡主人的.蛋,摘了猴子哥哥种的桃子,还吃了小猪妹妹种的西瓜……”

乌鸦气得破口大骂:“你这只该死的狐狸,我可是个君子,才不是你说的小偷!”就在这个时,乌鸦嘴巴里的“肉”掉了下去,狐狸一口咬住“肉”。可这一次,那块肉早就被乌鸦做成了肉夹石头三明治,狐狸以为还是肉,大口大口吃起来,结果把两颗大门牙给咬掉了,疼得哇哇大叫,乌鸦还用“肉”砸狐狸,把狐狸砸得鼻青脸肿,说:“你这只该死的狐狸,知道错了吧?看你以后还敢不敢骗人。”从这之后,狐狸再也没有找过乌鸦。

《狐狸与乌鸦》续写 篇5

自从被狐狸骗到嘴里的一块肉后,乌鸦后悔莫及,心想:唉,我太傻了,居然以为狐狸真的在夸我,不行我要报仇!

有一天,乌鸦又碰见狐狸了,狐狸见乌鸦嘴里又有一块肉,它看着乌鸦嘴里的肉,馋得直流口水,连忙说起好话:“美丽的乌鸦小姐,您的歌声是多么的美妙动听,您能大发慈悲让我听一听吗?”乌鸦听了,心想:哼,居然还用这老掉牙的方法来骗我,这次我是不会上当的了,正好,上次你骗我的肉我还没算账呢,今天我就让你加倍偿还我!于是,乌鸦唉声叹气地说:“狐狸先生,您不知道狮子大王今天开恩,凡是去他家的人都能领到一大块肉。可是由于我的身体太小了,去的人又太多了,所以我只抢到了一点点。现在去应该还有肉可以分得到,您快点去吧!”狐狸听了,心想:既然天上掉下这么好吃的馅饼,那我怎么可能不要呢?不说了快去为妙。于是,狐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奔来到狮子大王的家。

正巧,狮子大王要吃午餐了,正愁没有午餐呢。狮子大王看见狐狸飞奔向自己的家,心想:哟,送上门来的午餐,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呀。于是,狮子大王张开血盆大口,向狐狸咬了过去。狐狸猝不及防,被狮子吃掉了。

狐狸与乌鸦续写 篇6

乌鸦被狐狸骗了一次后一直很生气,他一直想找个办法也修理一下狐狸。

这一天,乌鸦找到了一块看起来与肉一样的石头,于是它又衔着这块“肉”站在树枝上,狐狸来了,远远望见乌鸦又叼了肉,心里又想着怎么骗来。狐狸说“亲爱的乌鸦,您这乌黑亮丽的衣服太漂亮了,如果配上我家的帽子就更好看了!”乌鸦没有理它,狐狸又说,“亲爱的乌鸦,如果你想要帽子,就拿肉来跟我换吧!”乌鸦这时把肉放在枝头,回答狐狸说,“好的!那你去拿来,我就和你换”狐狸回家拿了一个又破又旧的帽子,对乌鸦说:“您看,好看吗?”乌鸦把嘴一张,还没开始说话,肉就掉下来了,狐狸赶紧冲过去,接住了直接在嘴巴里嚼,但是只听‘嘎嘣’一声,狐狸大叫一声,吐出了那块肉,一看是个石头,再看还掉了4颗牙齿,狐狸气坏了,再看乌鸦,早就飞走了。

续写狐狸与乌鸦 篇7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看到这个寓言诗以后, 触动很大。他从狐狸身上去考虑, 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这样的寓言故事。他指出, 当孩子们有机会把这个寓言拿来应用时, 他们的所作所为差不多同这些意图完全相反, 也就是说, 你想借故事来纠正或防止孩子们因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的缺点, 但结果会是孩子们“一面嘲笑乌鸦, 而另一面却非常地喜欢狐狸”, 喜欢像狐狸那样为非作恶, 从别人的缺点中得到好处[1]。喜欢狐狸肯定会选择狐狸的行为方式作为模仿对象。为此, 教材编制者和使用者不可不慎重对待这种超出教材编选时预想的意义和效果。如果这种意义和效果是正面的、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一致的, 那么, 就应该弘扬, 反之, 则成了不良暗示, 应该尽量淡化、纠正或避免。

狐狸和乌鸦这一寓言故事经编译, 进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 最早见于清末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第四册的课文《鸦好谀》[2]:

鸦衔肉, 止树梢。狐过而欲得之。仰颂之曰:“君躯既壮, 而羽复泽, 吾素闻君善歌, 请奏一曲。”鸦悦, 张口欲鸣, 未发声而肉已落。狐疾取之, 复语鸦曰:“他日有无故谀君者, 君其慎之。”

显然, 课文的意图是想让小孩子从好听奉承话的乌鸦身上吸取教训, 并借狐狸的口警告小孩子不要上“无故谀君者”的当。

这个寓言故事在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几乎与语文独立设科相伴随。百年来, 故事不同版本的素材大致相同, 都围绕着狐狸骗取乌鸦嘴里的肉而展开。但是, 不同版本在故事的叙述思路、形象刻画和细节描写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带来的不良暗示也有强有弱, 特别是在诱导小孩子喜欢狐狸的欺骗行为方面, 不同版本的暗示性与故事文本的展开密切相关。下面选取百年来该故事的三种版本进行分析, 以展示这个故事的文本呈现与不良暗示的相关性。这三种版本分别是1951年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七册 (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全日制十年指学校语文课本第四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007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 以下简称山东版、人教版、苏教版。

一、角色与关系的展示

乌鸦和狐狸出现在同一场景, 谁为主角, 谁为配角, 这一安排决定了突出那个形象的问题。山东版和人教版都把乌鸦当作主角, 先说乌鸦, 再引出狐狸, 如:

一只乌鸦, 在一棵大树上, 做了一个窠, 住在里面。大树底下, 住着一只狐狸。 (山东版)

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个窝。大树底下有个洞, 洞里住着狐狸。 (人教版)

突出乌鸦形象, 有助于把孩子的关注点引向乌鸦, 从乌鸦身上吸取教训, 从而淡化孩子们喜欢狐狸的不良暗示。而苏教版的主角则是狐狸, 乌鸦是狐狸找吃时遇到的第一个猎物:

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 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 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苏教版)

这种先说狐狸再引出乌鸦的思路突出了狐狸的欺骗者形象, 有可能强化着卢梭所指出的这篇寓言故事的负面影响, 使孩子们更倾向于效仿狐狸的行为方式。

此外, 山东版、人教版中的乌鸦和狐狸, 一个住在树上, 一个住在树下, 抬头不见低头见, 这种布局传递了两者熟悉的邻居关系。而苏教版则安排狐狸出来找吃时遇到乌鸦, 昭示了两者萍水相逢的陌生关系, 而不是熟悉的邻居关系。一般来说, 关系熟悉之间不容易产生欺骗行为, 关系陌生才容易产生欺骗行为, 这种布局显然是为狐狸的行骗行为作铺垫, 无形中也聚焦、突出了狐狸形象。

二、乌鸦与狐狸的刻画

乌鸦和狐狸本来互不相干, 你走你的独木桥, 我走我的阳关道。但是, 一块肉把两者联系起来了。“肉”是两者追逐的对象, 它既是现实的, 指满足口欲的美味, 也是象征的, 指满足某种需要的物质存在。乌鸦和狐狸因为追寻这种物质存在而出现在同一场景:

(1) 一天, 乌鸦从窠里飞出来, 想找一点东西给它的孩子吃。它飞来飞去, 好容易在肉铺的棚子里, 找到了一片肉。它便把肉衔着, 高高兴兴地飞回家来, 站在窠旁的树枝上。

这时, 恰好狐狸也出来找食物。看见乌鸦嘴里衔着一片肉, 馋极了, 可是想吃又够不着。 (山东版)

(2) 有一天, 乌鸦飞出去给她的孩子找吃的。她找到一片肉, 叼了回来, 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 心里很高兴。

这时候, 狐狸也出来找吃的。他抬起头来, 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 馋得直流口水。 (人教版)

(3) 他来到一棵大树下, 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 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苏教版)

但是乌鸦和狐狸追寻“肉”的动机不同, 乌鸦找肉是为了孩子, 狐狸找肉则为了自己。为此, 山东版、人教版都在尽力刻画乌鸦的母爱形象———乌鸦关爱孩子, 为孩子有肉吃而高兴。山东版甚至还刻画出乌鸦为孩子找吃过程的辛劳:

它飞来飞去, 好容易在肉铺的棚子里, 找到了一片肉。

乌鸦如此艰辛地找到一片肉, 肯定自己也饿了、累了, 何尝不想直接吞进去?但她不能吃, 她要给她的孩子, 于是她只能把肉衔着。乌鸦对于肉的动作, 山东版用“衔”, 其他两个版本都用“叼”。“衔”与人的动作“提着”“拿着”相联系, 对刻画乌鸦的母爱形象有利, 后者则容易让人产生类似“叼烟斗”“翘起来”的动作联想, 有过分做作、炫耀之嫌, 不利乌鸦的正面形象。刻画乌鸦正面的、可亲可敬的母爱形象, 不但可以减少孩子们对乌鸦的嘲笑, 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狡猾狐狸的厌恶和恨, 因为对善良的人、值得尊敬的人行骗是难以容忍的。

至于狐狸形象, 三种版本都刻画了狐狸的贪婪和自私。狐狸出来找吃, 看见乌鸦嘴里的那片肉, 就立刻产生非分之想, 表现出“馋极了”、“馋得直流口水”。但是, 力度都不够, 还可以适当增加能引起孩子们抵制和反感狐狸的描述, 把狐狸形容得越贪婪、越下流、越卑鄙、越龌龊、越令人讨厌, 那么这个寓言故事的正面引导作用才越大。

三、冲突与对话的描写

一片肉联结了狐狸和乌鸦, 并引发一场冲突。假如狐狸不馋那片肉, 或者乌鸦自己把肉吃掉了而不是衔在嘴里, 冲突不会发生。冲突离不开狐狸的“馋”和乌鸦的“衔”。由狐狸的“馋”自然铺开了两者的冲突, 狐狸主动的“想”和“问”与乌鸦被动的反应构成了冲突的整个过程。三种版本对这一过程有不同的描写。

第一, 对狐狸“想”的描写, 三种版本都伴有动作和神态描写, 如:

(狐狸) 便想了一个办法, 悄悄走过去, 坐在树底下说 (山东版)

狐狸想了想, 就笑着对乌鸦说 (人教版)

他眼珠一转, 对乌鸦说 (苏教版)

“一个办法”类似一套实施方案, 仿佛一切都在狐狸的“办法”掌控之中, 乌鸦只是一个弱小、无反抗之力者, 山东版同时还用“悄悄走过去”描写狐狸行骗的平常心态, 这种突出狐狸欺骗行为计划性和娴熟性的写法, 无疑传递了认可狐狸行为的信息。人教版“想了想”、“笑着”, 写出了狐狸对成功骗取结局胸有成竹的儒雅风度。这两种版本都好象透露出, 狐狸从一开始的“想”中就暗示了以后的成功。苏教版虽然用“眼珠一转”体现了狐狸的狡猾性和随机应变性, 对结局暗示性没有那么浓重, 但同样没有把狐狸作为行骗者的卑鄙、猥琐的内心活动体现出来。可以说, 这三种写法都仿佛在起着推动而不是阻止孩子们喜欢狐狸的效应。

第二, 对狐狸“问”的描写。狐狸总共有三次问话, 相应地带出了乌鸦嘴里“衔”着肉的三次反应。第一、二次问话都是礼貌性的一般用语, 如:

(1) “你好吗?乌鸦先生!”

乌鸦没有作声。

狐狸又说:“乌鸦先生, 你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一下, 还是不作声, 仍旧衔着那片肉。 (山东版)

(2) “您好, 亲爱的乌鸦!”乌鸦不作声。

狐狸又说:“亲爱的乌鸦, 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 还是不作声。 (人教版)

(3) “亲爱的乌鸦, 您好吗?”乌鸦没有回答。

狐狸赔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 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 还是没有回答。 (苏教版)

第一次问话是见面的问候语。作为问候语, 乌鸦听到后要有所反应, 除非她认定问候者不怀好意, 否则就是不礼貌。回应的方式不一定非要开口, 可以点点头、看一眼、鼻孔“嗯”一声等, 但是, 三种版本都笼统地采用“不作声”、“没有回答”。这种描写虽然简洁, 实际上却把乌鸦当成了一个不懂交往礼节的无教养者, 不利于凸现乌鸦的正面形象。第二次问话是深入交谈后的拉家常。这次是要开口回答的, 但由于乌鸦嘴里衔 (叼) 着一片肉, 不方便回答, 因此, 三种版本都描述为:乌鸦看了狐狸一眼, 没有回答。其实, 要想凸显乌鸦的正面形象, 应该让乌鸦摆头或点头示意她的孩子在窝里很好, 因为乌鸦本身就是站在窝边与狐狸对话的。不过, 苏教版让乌鸦站在一棵树枝上, 不一定是窝边, 这可以说亵渎了乌鸦的母爱形象。试想你叼着一片肉, 不吃掉它, 而是站在高高的树枝上, 干嘛呢, 炫耀、招摇?明显把乌鸦置于被嘲笑的行列。

如果说贬狐狸、褒乌鸦可以淡化或避免这个寓言故事不良暗示的话, 那么这三种版本在描写狐狸第三次问话和乌鸦第三次回应上都做得不够, 如:

(1) 狐狸想了想, 望着乌鸦继续说:“你的羽毛真漂亮啊!我知道你的嗓子很好, 唱起歌来一定很响亮, 你能唱一个歌给我听吗?”

乌鸦听了这些赞美它的话, 高兴极了, 就开始唱起来。 (山东版)

(2) 狐狸又说:“亲爱的乌鸦, 您的羽毛真漂亮, 麻雀比起您来, 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 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 得意极了, 就唱起歌来。 (人教版)

(3) 狐狸又摇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 您的羽毛真漂亮, 麻雀比起您来, 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 谁都爱听您唱歌, 您就唱几句吧!”乌鸦听了狐狸的话, 非常得意, 就唱了起来。 (苏教版)

贬狐狸方面, 可分别改写上面的心理和形态描写, 如:

(1) 狐狸心里嘀咕, 盘算怎样才能让乌鸦上当, 于是望着乌鸦诡谲地说

(2) 狐狸垂涎漫流, 湿了一地, 它仿佛闻到了那片肉的香味, 又说

(3) 狐狸眉头一皱, 又生出诡计, 摇摇尾巴说

褒乌鸦方面, 应该把乌鸦听了好话得意忘形的描写如“高兴极了”“得意极了”“非常得意”等去掉, 增加心理描写:

(1)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 心想:“是呀, 孩子这么小, 整天忙忙碌碌, 自己的嗓子都不知怎么样了。”这样想着想着, 不知不觉地就开始唱起来了。

(2)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 若有所思, 心想:“是呀, 现在整天忙着给孩子找吃的, 羽毛都顾不上打理了, 可嗓子应该还好吧。”于是嘴巴不自觉地唱起歌来。

(3)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 觉得有道理, 心想:“当初我可是高音段歌唱比赛的冠军, 现在忙于照看孩子, 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唱。”她准备试唱一下。

不管怎么改动, 都要力争让学生明白, 乌鸦唱歌丢了肉, 是因为长期劳碌于抚养小孩、很久没有练声而一时疏忽的结果, 而不是因为她听信了奉承话、得意忘形而像傻瓜一样上当受骗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 同时也是情感熏陶和人格养成的过程。语文教材的不良暗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是教材编制过程必须全面斟酌对待的重要问题。不良暗示可能出现在课文的材料、结构、主题和语言以及课文插图、课末思考题、课文单元组织等诸多方面, 它不但需要教材编制者用教育的眼光去全面估量和发现,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语文教材给予更多的评论和揭示。

语文教材的暗示客观存在, 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可以多样解读的文本。正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多元反应必然存在超出教材编制者预想的意义和效果。就《狐狸和乌鸦》的寓意来说, 告诉孩子们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吹牛拍马或撒谎骗人, 希望孩子们识破并从中吸取教训, 避免上当受骗。这是从成人的角度把儿童预设为将来会上当受骗的对象, 相当于把孩子们推到了被逗着玩或傻里傻气的人行列。试想, 哪一个孩子愿意成为这样的人?他们宁愿成为被人谴责的欺骗者形象, 也不愿成为被人耻笑的傻瓜。于是孩子们从中学到的就不是预防受骗的教训, 而是实施欺骗的伎俩。这就暗示了故事等于在教育孩子成为欺骗者。这种不良暗示需要在故事的文本呈现和插图中去淡化。从前面的课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通过对比刻画狐狸丑陋、卑鄙、下流、自私的形象, 凸显乌鸦美好、高尚、伟大、无私的母爱形象, 就可以减少小孩子成为欺骗者的欲望, 激起小孩子对乌鸦的敬意。尤其是面对一片肉, 狐狸馋得流口水, 乌鸦则叼在嘴里不吃而留给孩子, 在这些细节上下功夫最能起到淡化和抑制不良暗示的作用。

一则语言材料是否可以选作课文或选作课文时应该如何进行改写, 斟酌、考量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样化的, 否则, 不良暗示不但得不到避免和淡化, 反而是张扬和强化。仍然以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来说, 它既不能单纯从成人的角度去预设一个教训让孩子接受, 也不能单纯从道德评价的角度把狐狸和乌鸦的关系看成是骗与被骗的关系。三种版本的《狐狸和乌鸦》在这一问题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单一预设的成分, 这不但可以从前面的课文分析中可以看出, 而且从其思考练习题的设计中也可以看出: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 教材编制带来的良与不良暗示是相对的, 评判标准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凡是与时代主流价值体系和普世性价值观诸如公平、公正等不相吻合的才能看成是不良暗示。不能以个人的爱恶给教材滥扣不良暗示的帽子, 也不能因为有了不良暗示就把教材一棍子打死, 这样都不利于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比如“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本意是想培养儿童识破假象的能力, 但同时也反映了官僚政客的猥琐形象, 于是有人就主张宁可使幼小者终身不懂“狐假虎威”这句成语, 也不愿在他们幼稚的头脑上留着这句成语所指种种鬼鬼祟祟、卑鄙龌龊的事实的影子[3]。事实上, 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尽管有不良暗示, 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都在学习和沿用。因此, 人们需要在教材的良与不良暗示中做出权衡, 尤其是教材编制者和课堂教学中的教师, 不但要做出权衡, 而且要尽量对不良暗示进行淡化和抑制的处理。

参考文献:

摘要: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形态之一, 在教材呈现的课文文本、插图等形式中, 往往会出现超越教材编制者教育认识和意图的暗示效果, 尤其是那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不良暗示。本文选取和分析百年小学语文课文《狐狸和乌鸦》的三种版本, 表明不良暗示的产生与教材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

关键词:教材编制,不良暗示,《狐狸和乌鸦》

参考文献

[1] (法)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128~132.

[2]蒋维乔等.最新国文教科书:第四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5.7~8.

狐狸与乌鸦优秀续写 篇8

自从老乌鸦被老狐狸骗了以后,就告诉小乌鸦:“孩子,你以后可要吸取爸爸的教训,不要给狐狸们骗了!”“嗯!”小乌鸦吧老乌鸦的话深深地刻在心里。而老狐狸得意洋洋地告诉小狐狸:“孩子,你看看你爸多棒啊用几句奉承话就骗了乌鸦一块肉!”

有一天,小乌鸦无意中找到了一块肉舍不得吃,叼在嘴里,站在树枝上叫,被树下的小狐狸看见了,小狐狸就学他的爸爸的样,用甜言蜜语骗小乌鸦:“小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啊!孔雀比起您来真差远了啊!您的歌声比百灵鸟的都好听!”小乌鸦瞥了小狐狸一眼,一声不吭。小狐狸没有骗成,灵机一动想出了个好办法―骂小乌鸦。“你们乌鸦家族就是一群丧门星,”小狐狸大骂乌鸦家族,“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祥的,看看人家喜鹊,那可是吉祥鸟!”小乌鸦听了气的火冒三丈,破口大骂:“你们也不是一样,到处骗其他的动物,我一定要把你们……你们家烧光!”小乌鸦还没说完,嘴巴里的肉就掉了下去。被小狐狸给一口吃了。

狐狸与乌鸦续写作文 篇9

自从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一块肉,碰巧又被出来寻觅食物的狐狸看见了。狐狸一眼就认出了被自己骗过的乌鸦,也看见了乌鸦嘴里的肉。狐狸非常想得到那块肉。可是它想:乌鸦被我骗过,所以一定加强了警惕。该怎样得到那块肉呢?狐狸不愧是诡计多端,眼珠骨碌一转,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狐狸首先说:“乌鸦先生您好吗?”乌鸦知道狐狸又在骗它嘴里的肉,便一声不吭的站在树上。狐狸又说:“你那动听的歌喉让我十分想听你唱歌,你能给我唱首歌吗?”乌鸦还是不理睬它。狐狸见乌鸦不吭声,十分生气。这时,狐狸饥肠辘辘的肚子被肉的香气吸引,更加饥饿了。狐狸竭尽全力忍住饥饿,说:“乌鸦先生,我曾经骗过你,我为我的行为感到抱歉。你拥有漂亮的羽毛和动听歌喉,你难道不该当上鸟类之王吗?”乌鸦听了十分高兴,满意地看了一眼狐狸。狐狸忙又说道:“我十分崇拜你,喜欢听你唱歌,是你的忠实粉丝呀!乌鸦十分得意,张嘴笑起来:“啊——啊——”嘴里的肉也掉了下去。

当乌鸦猝不及防的时候,狐狸忙跑过去把肉叼起来。冷笑道:“做鸟类之王,不仅仅要外表美和歌喉动听,更要有聪明的.头脑。谢谢你的肉让我饱餐一顿。”

狐狸与乌鸦续写作文 篇10

乌鸦一家尤其热闹,原来是乌鸦妈妈在把当年上当受骗的事情讲给小乌鸦们听,希望它们能记住这个教训。

这天晚上,小乌鸦们飞出去觅食,但有一只顽皮的小乌鸦偷偷地飞离了队伍,忽然它发现地上有一块方方的、黑乎乎的东西,小乌鸦认出了那是它最喜欢的食物——肥肉。于是,小乌鸦一个俯冲就把肉叼起来了。小乌鸦叼着那块肉飞到了一个树杈上歇歇脚,却被鬼头鬼脑的小狐狸看到了,于是小狐狸装出一副眉开眼笑的样子对小乌鸦说了各种甜言蜜语,可是小乌鸦记住了妈妈的教训,没有理会小狐狸的鬼话,津津有味地吃起了那块肉。小狐狸见小乌鸦不理它,眼珠子一转,想出了一条妙计。小狐狸换了一副嘴脸,气势凶凶地破口大骂:“你们这些该死的乌鸦是世界上最最坏的动物,也是最最丑陋的动物,你们是大骗子、大坏蛋,谁遇见你们,谁就倒霉,谁听见你们的声音,谁就遭殃!”这时心中充满怒火的小乌鸦再也忍不住了,对小狐狸说道:“你们才是大骗子呢!”

忽然小乌鸦觉得自己好像少了什么,原来嘴里的肉已经掉到地上了,小狐狸一见小乌鸦中计了,赶忙跑过去三下两下就把肉吃了个一干二净,然后笑眯眯地对小乌鸦说:“这次你虽然警惕了,但你还是中计了!”说完小狐狸摇摇尾巴,头也不回地走了。

狐狸与乌鸦续写作文 篇11

自从被狐狸骗走了到嘴里的一块肉后,乌鸦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当它在一棵大树上休息的时候,碰巧又被出来寻找食物的狐狸看见了。

狐狸心生一计又想的一个办法,只见狐狸说,乌鸦小姐你是森林里最美丽的动物比孔雀丹顶鹤都美20倍,还有你那动人的声音是森林里最好听的歌声。乌鸦说:“要听我的歌声是吧”,狐狸说:“要听,要听”只见乌鸦把肉放在手上,狐狸看了说:“不要唱了,你还是回家吧”。

狐狸有心生一计它想软的不行要来硬的,狐狸跑到乌鸦家。狐狸小心翼翼地爬上树想要偷乌鸦的肉只见它把手放到乌鸦窝中却被乌鸦看见了咬了它一口,狐狸疼痛难忍把两只手放开了摔了下去摔的四脚朝天,全身出血最后狡猾的物理死了。

续写乌鸦与狐狸作文 篇12

老奸巨猾、阴险狡诈的狐狸在灌木丛中小心翼翼地隐蔽着,正盯着乌鸦嘴上的那块肉,但乌鸦却浑然不知,狐狸心里想着:这难道不是上次被眼疾手快、足智多谋的我骗走了一块肉的笨乌鸦吗?算她运气好,居然又找到了一块肉,但是,肯定还会被我骗走的!

饥不择食的狐狸想着想着,决定先发制人,就走到了乌鸦的面前。乌鸦也发现了狐狸,但像个木头人一样。狐狸试探着向乌鸦打了一声招呼:“嗨,美丽又尊贵的乌鸦小姐,您好!我们又见面了!”可是乌鸦只瞟了一眼狐狸, 鸦雀无声。狐狸见这招没用,眼睛骨碌一转,又生一计:尊贵的乌鸦小姐,祝贺您前几天报名参赛“我爱记歌词”中的“我是一只小小鸟”一曲获得了大家向往已久的一等奖,您的记性力那么好,那么强,这真让我们狐狸家族好生佩服啊!我若是能有幸听一听您唱的“我是一只小小鸟”,那就真是三生有幸啊!乌鸦听后沾沾自喜地想着:竟然连与我做过对的狐狸也深感佩服,我何不唱给他听呢?爱慕虚荣的乌鸦正想唱,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上次被骗的情景,上次我就是这样被骗的,要吸取教训,这次实在不能一错再错了,于是突然停住了。就这样持续了几个小时,任凭狐狸花言巧语,乌鸦就是默不出声,狐狸见出师不利、大势已去,绝望得真想放弃了……突然,狐狸听到了黄雀的叫声:“叽叽喳喳,叽叽喳喳!”狐狸露出一丝微笑,希望就在前方,它的大眼睛一转终于又有了个歪主意。刚好,黄雀路过听到了狐狸和乌鸦的吵闹声,就过来想看个究竟。黄雀的羽毛在刺眼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狐狸就对乌鸦说:“乌鸦小姐,您看黄雀的羽毛多么美丽呀!您知道吗,黄雀的羽毛是在染发店染过的,您知道是在哪里染的吗?狐狸这一问,让爱美却深藏不露的乌鸦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哪儿,在哪儿我也要去,还没说完这番话,她嘴里的肉就瞬间掉落下来了,乌鸦赶忙去捡,却已经来不及了,被眼疾手快的狐狸给接住叼走了。

续写狐狸与乌鸦作文400字 篇13

狐狸现在八十多岁了,走路颤颤巍巍,再加上高血压复发,只好躺在床上,医生说活不了多久了。

乌鸦听见了这个好消息,马上闯进狐狸的房间,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尖刀,刀尖亮晃晃的,准备杀掉这老不死的狐狸。可怜的狐狸见了气势汹汹的乌鸦惭愧的的说:“你杀了我吧,我对不起你!”乌鸦得意洋洋地说:“就这样杀了你太便宜你了,我要让你死个痛快,哈哈!”狐狸听了,便生气地说:“你杀了我就行了,还要干什么。”狐狸太激动,头一倒,死了。乌鸦见了,心里也过意不去,说:“狐姐,我对不起你呀!你死不如我死,我生不如死!”说完,乌鸦拿起尖刀,向自己的胸口刺去。

上一篇:谈生态环境保护的作文下一篇:文峰塔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