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篇1

秦宏亮

一、高考目标要求

(一)、高考考纲内容:

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三)、高考命题趋势:

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

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

二、知识结构:

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

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 附).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第 1 页

2)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应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3)建港口、海滨浴场

港口应选在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

4)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5)选择引水线路: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6)选择输油管线:

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7)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塞;近岸要有足够的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并且数值较大。8)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9)进行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 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三、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和疏密特点,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基本特征。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必相等—等高。

2.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闭合。3.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不相交。

4.同一幅图内等高距为定值,所以,地面缓和处等高线平距大、陡峭处平距小—稀缓密陡。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和判读方法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疏密特点和数值变化等,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1)山头与洼地

第 2 页

山头:曲线内高外低,示坡线向外

洼地:曲线内低外高,示坡线向内(2)山脊与山谷

凸低为脊(中间高两侧低)

凸高为谷(中间低两侧高)

(3)鞍部:两个山头间的低凹处,一般也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的会聚处。

(4)悬崖

悬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起。

强调:分水线与集水线 ●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因此,山脊线成为分水线、山谷线成为集水线。

第 3 页

●一系列山脊线可作为汇水范围的边界线。

[学生探究点] 1)老师利用下图先讲解崖顶高度、崖底高度的取值原理。

2)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究学习:想方设法运用数学不等式的运算原理列出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

附)陡崖高度的计算

陡崖的判断:该图中崖顶高度、崖底高度和相对高度各是多少? 相对高度与等高距之间的关系:

(n-1)×等高距≤h<(n+1)×等高距

[布置课后练习]

1.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5.河流ab段的流向为()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

6..下面叙述土地利用方式中较不合适的是 A.甲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第 4 页

B.丙坡种植果树 C.乙坡植树种草

D.乙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作为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学习为学习其他等值线铺路,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本节的学习只作基本知识的介绍,内容的深化还需在今后的学习中强化。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篇2

一、“虚拟”“现实”与地理教学

(一) 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虚拟地理环境, 可以定义为以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类为主体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与环境, 它既可以是现实地理环境的表达、模拟、延伸与超越, 也可以仅是指赛博空间中存在的一个虚拟社会世界。其中的化身人、化身人群、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体。化身是用户在虚拟世界 中的三维图形表达, 是一种身份表达。对于虚拟地理环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吕国年教授也给出了定义: 虚拟地理 环境 (VirtualGeographicalEnvironment, VGE) 是指数字化了的现实地理环境、恢复与复原的过去的地理环境、预测与预报的未来的地理环境。为了更好地界定虚拟与现实的区别, 本文我们暂且以吕国年教授所给定的虚拟地理环境为蓝本进行论述。以此概念, 虚拟地理环境用于地理教学主要表现为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下, 主体运用 某种软件 (ARCGIS、AUTHOR- WARE等) 进行模拟现实的教学活动过程。

虚拟地理环境应用于地理教学有如下特征: (1) 真实环境的仿真模拟再现, 如地形、地貌以及河流等环境的真实再现, 包括对过去或未来的模拟再现。 (2) 用户可以在其间任意虚拟侵入、渗透和交互以及根据意愿任意移动。 (3) 部分可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空间分析。例如运用GIS可以实现这种高级的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 (4) 可视化是其重要的价值体现, 是用户实现应用的基础。

(二) 现实地理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通常, 我们这么来理解现实地理环境: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 位于地球表层, 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 其厚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是一种人类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真实地理环境。本文中还要涉及一种地理实体模型的展示探讨, 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现实仿地理环境”。二者同属于“现实”范畴之中。

现实地理环境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复杂性。地理环境中涉及的因素种类多、数量大, 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连接, 结构十分复杂。 (2) 关联性。众多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各自规律性的关联, 同时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 (3) 地域性。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但是不同的地域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 存在一定的差异。 (4) 稳定性。一定的地理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在较长的时间内, 其形态特征基本趋于稳定状态。例如山地不会轻易转变为平原, 平原不会短时间内成为永久性海洋。 (5) 实践性。现实地理环境的深层可知性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地理学习者只有在现实的地理环境中才能深刻体会与感知地理事物的存在价值, 在现实活动中体验地理学习的无穷乐趣, 以及培养自身的真实地理情操。

(三) “虚拟”与“现实”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地理环境在地理教学中具有超强的优势效应, 如地形地貌时空动态仿真模拟、水文动态模拟、社会文化现象静动态演示等。地理环境具有空间性和区域性, 直接的现实活动很难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展示出来, 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于虚拟的地理环境将纷繁多样的地理事象很简单方便地呈现出来, 以达到教学效果。但是, 对于一些地理教学内容, 如果完全依赖于虚拟的信息媒体, 会使教学过程单一化、程式化, 致使师生陷入虚拟世界无法现实表达。所以, 我们在应用虚拟世界的同时, 也应注意现实世界的教学实现。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学生本身存在于地理环境之中, 对所在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浅显理解, 但是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难以表达的内容时, 如果能够在教师引导之下亲身感受或间接通过现实仿地理模型来进行地理事物感知,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现实地理环境的特征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彻底实践性, 所以还应注意结合虚拟世界的动态便利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双赢。

因此,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抓住所学地理内容, 因质制宜、合理安排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避免“一刀切”所产生的“学习审美疲劳感”, 注重虚拟与现实的双重地理环境的有效结合,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互动状态。为了较为明确地说明该问题, 本文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地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案例分析

(一)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案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该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要用纷乱的二维地图来想象复杂的三维地形, 对于立体感还比较差、见识也比较少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掌握难度较大, 非常不容易。初中地理新课标在该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 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 不然的话, 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 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 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同时, 新课标中并未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问题有所要求, 即使如此, 我们在真正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其应用性。这样不仅让学生懂得学习该内容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符合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 进而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学生现有认知比较浅显的情况下, 如何把握等高线的抽象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着实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此情况之下,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当地进行实地观察, 了解山地不同部位的现实形态, 首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知识经验, 然后利用虚拟地理环境进行展示, 让学生深刻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及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同时, 为了使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有个更加深刻的印象,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等高线实体模型的制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这样, 便将地理知识的学习实现了现实地理环境初步感知———虚拟地理环境的演示———现实仿真模型的自主建立的过程, 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最后达到现实应用的目的。这样的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良好结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极大地实现兴趣与效率的双赢。

(二)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地理教学策略

1.现实地理环境考察阶段

地理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有意义地指导山地不同部位的含义, 即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提前带领学生或让学生自主合作进行野外或相关环境的实地观察, 切身感受山地不同部位的现实景观。如果实地缺少相关的部分景观, 可以指定相似的小地理事物环境进行仿似观察。例如, 学生可以去附近公园的高地, 仿似感受山顶的景观, 在高低凹坡处感受山谷的景观, 等等, 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积累相关的感性材料, 为下一步理性感知的加工提供必要的准备。

2.虚拟地理环境演示阶段

(1) 首先可以利用ARCGIS10.0软件进行山体三维实体与等高线的交互显示。打开经过处理的三维实体遥感图, 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山脊、山谷、鞍部、山顶等, 使学生对山体概念有个清楚的认识, 如图1所示。然后, 再打开与该山体模型相对应的等高线图层并叠加到图层1上, 如图2所示。移动鼠标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山体等高线, 最后定为俯视图观察角度, 如图3所示。接着, 关闭图层1, 在演示窗口只留下等高线图层, 如图4所示。此时关于该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一目了然。

(2) 在AUTHORWARE软件环境支持下, 同样可以进行等高线与山地实体的转换, 并且赋予其更加灵活的动态性。具体演示过程如下:首先显示一个简单的山地图片, 然后在不同的高度上显示等高线, 关闭山地图片, 形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实体框架, 如图5。然后点击图5所示的“down”按钮, 会使该部分等高线向下移动, 形成一个平面形式的等高线示意图, 如图6。接着再点击“up”按钮, 等高线又恢复到立体结构, 如图5。之后, 根据这样的演示先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来源, 使学生的认知从立体到平面实现动态的转换, 然后根据类似的立体———平面的转换, 进而实现山地不同部位的三维到二维的转变, 使学生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平面深刻感知其立体的模式, 实现一种从虚拟到现实的认知感受。

3.仿真实模型实践阶段

学生在观察多媒体进行等高线三维模拟展示之后, 就对等高线的产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等高线的产生过程, 深化学生的理解, 需让学生亲手制作等高线实体模型, 那么教师可以先以自制模型为例进行引导。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现实环境事物来深化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 立刻激活了学生的热情和大脑皮层的神经, 学生开始观察、思考、实践、模拟, 创造出了很多奇妙的小点子。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身边信手拈来的事物, 让学生思维发散。总之, 要充分利用周围现实环境的事物实现地理学习的生活趣味性。

(1) 纸环叠置抻压法

材料准备:白纸若干张, 剪刀, 胶棒, 彩笔。

这种方法的制作过程如下:找一张白纸, 剪成一个圆环, 圆面尽量较宽, 命名为“圆1”;再减一个圆环, 圆环半径略小于圆1, 命名为圆2, 将圆2的内侧边界与圆1内侧边界用胶棒粘牢;接着再剪一个圆3, 其圆环半径比圆2略小, 将圆3外侧边界与圆2外侧边界用胶棒粘牢。依次类似剪几个圆环, 并且依次按以上做法似叠罗汉在边界处粘在一起, 最终形成一个类似山体的模型。然后在山体模型的棱角边缘用彩笔画线, 模拟等高面的边界, 接着从所谓山顶向下按压就会形成平面等高线示意图, 彩色边界线即为该山体的不同海拔的平面等高线。同时还可以拉抻形成立体模型, 在立体与平面转换过程中体现灵活多变性。根据类似做法, 我们可以制作稍微复杂的山体, 即带有山谷和山脊或其他的山体模型。这样的制作简单易懂, 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同时实际操作简单, 与传统的泡沫塑料法相比既省时省力, 又可以进行立体与平面的转换, 一举两得。

(2) 铁丝套用法

以简单山体为例, 先用纸片制作一个简单的山体模型, 然后假想以桌面作为海平面, 在山体不同的海拔高度相应的以合适的细铁丝圈套牢, 将细铁丝取下, 在桌面上按海拔高低顺序进行圈套, 形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平面实用图。这种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易懂, 学生容易完成, 符合学生初中阶段的简单认知规律。

(3) 手心纹理观察法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手心, 发现有许多纹理, 汗液会集中于纹理凹内。这时我们可以假想凹线为山谷, 那么汗液代表流水, 汗液集中在手掌纹理凹线内, 也就说明如果山上有水源一般会集中在山谷顺地势而下, 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水与山谷”关系的理解。

(4) 双拳对接法

把两只手弓起来, 对连在一起, 形成两座山脉。手指关节突起的部位就是山顶, 两手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 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 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手的侧面相当于陡崖。

(5) 土豆切割法

将土豆看成是一个山体, 按照一定高度比例切成不同小片, 表示山体不同等高面。然后从最低面开始依次取出“等高面”放在白纸上, 用笔将边界轮廓描画出。这样一个土豆山体等高线示意图就画成了。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对等高线的产生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同时也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有些地理事物我们无法通过直接经验学习来获得知识, 所以必须依靠虚拟地理环境的演示来实现形象逼真的感受, 但是我们看到虚拟世界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感知的同时, 往往对其依赖过度, 久之便会产生一种脱离现实的飘渺感。因此, 对于一些地理事物的学习, 我们不可缺少地要走进现实世界, 只有将现实与虚拟有效地加以结合, 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实现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共赢, 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娟, 魏世明, 林叶彬.“虚拟情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8) .

[2]赵粤涛.虚拟建造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林珲, 龚建华.论虚拟地理环境[J].测绘学报, 2002 (31) .

[4]李海成.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解析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计算机教育, 2009 (6) .

[5]荆玉英.地形图等高线的测绘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8 (10) .

[6]肖旭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与实例解析[J].中学政地史, 2012 (4) .

[7]高桂荣.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

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篇3

一、掌握等高线特性

1.同线等高: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一般相等,即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相隔的高度差一般相同,称为等高距。

3.等高线不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陡崖和悬崖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4.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5.等高线注记的字头趋向高处,字列平行于等高线。

二、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1.根据等高线的特性计算某地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依据等高线的特性,只要知道某地在哪条等高线上便可知该地的海拔,只要知道两地的海拔,就能算出两地间相对高度。了解该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就可推断出该地区的地势、地形状况。

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是平原和低丘的区分线;500米线、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线、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线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2.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地面坡度的陡缓。

(1)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

(2)在不同的地形图上,根据相对高度与比例尺的大小推断,相对高度相同的,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坡度越缓。

(3)根据坡度陡缓状况。就可以了解该地区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3.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形式识别地表形态。

(1)凸地和凹地:凸地和凹地的等高线都是封闭的曲线,但它们的等高线值的里外变化情况刚好相反。凸地(山顶或丘顶等)等高线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岭,如右图③中的甲处;凹地(盆地或洼地等)等高线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如右图④中的乙处。

(2)山脊和山谷: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如上图①中的CD处。其各条等高线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即为山脊线,一般是山地的分水岭。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如上图⑦中的CD处。其各条等高线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即为山谷线,一般是山地的集水线。

(3)鞍部: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呈马鞍形的部位,其相对两侧等高线的突出部分都指向鞍部中心。鞍部是山谷线的最高处,山脊线的最低处。

(4)陡崖:等高线相交的地方为陡崖。

(5)阳坡与阴坡:等高线地形图中,阳光照射较多的为阳坡,反之为阴坡。阳坡与阴坡的确定要联系南北半球与纬度。

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石灵学王爱娟

[知识梳理]

1.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3)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我们还必须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6)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和同家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既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又要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还建立了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民主制度。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3)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1)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2)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选择。其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的环境形势严峻,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5.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总的特点;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口诀 篇4

数值大小

1.平原:海拔<200米;等高线稀疏。

2.丘陵:200米<海拔<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和缓。

3.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呈“V”字形。

4.高原:海拔>500米,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缓。

形状特征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

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篇5

【关键词】 AutoLISP ; 离散高程点;Delaunay三角网;等高线

The calculate way and program design drawn according to the contour line in mapwww.unjs.Coms of Auto CAD

【Abstract】Adoption the AutoLISP(Visual LISP) language carry on under the AutoCAD environment two development, design the flat surface contour line in maps draw procedure, for geography diagram graphics the contour line in maps draw to provide convenience easy use of tool, thus exaltation painting efficiency, and make the AutoCAD really have assistance design function.Combine for according to AutoCAD environment bottom carry on two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provide reference with research.

【Key words】AutoLISP; Long-lost high point;The Delaunay triangle

net;Contour line in maps

1. 引言

Auto CAD是由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通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由于其使用方便、灵活,尤其是其良好的开放性,使AutoCAD已成为全世界微机CAD系统的主流产品。目前广泛应用于测绘、机械、建筑等行业。由于其是通用软件,所以对于一些专业性功能受到限制,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通常要根据专业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AutoLISP语言就是Auto CAD内部的一种二次开发工具。Visual LISP作为AutoLISP的`更新换代产品被正式集成其中。Visual LISP给用户提供了一个集成的开发环境,使用户可在易于使用的完全可视化的开发环境下编写、调试代码;经过编译的LISP程序不但提高了运行性能,并可防止他人试图获得用户程序代码;通过Windows的ActiveX与AutoCAD的对象模型接口可与其它软件集成。

2. Auto LISP语言的特点与结构

高三等高线 篇6

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而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则坡度愈缓。

6、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重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为“V”字形。

7、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二、判读方法

(一)判读等高线的数值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度差。

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它的气温差(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重叠或相交的地方,表示为陡崖。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其中n为两地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3、判别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的高度。

如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判别规律为“低于低值,高于高值”,即如果闭合等高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低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高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

4、计算两点相对高度的范围。

(1)确定两点的海拔高度的范围。

(2)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二)判读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1、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2、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为山地或丘陵。

3、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为盆地。

4、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其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5、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为山谷,其最大弯曲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6、相邻两个小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也叫垭口。

7、两组山脊等高线对垒,中间是一道比较狭窄而低平的河谷或谷地,表示为峡谷。

8、判断两点间可否通视,可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判断。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确定水库河坝址的位置。

在不考虑地质等条件下,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重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坝址应选在河流流出的洼地或小盆地的最窄处。

2、确定公路、铁路线路。

一般选择坡度较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路较少上的线路为好。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二条等高线;尽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避免通过沼泽、断崖。

3、农业区位选择。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原则。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4、工业区位选择。

工业区宜建在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

5、水系的水文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方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篇7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 GPS、全站仪、计算机和各种测绘软件已在测绘行业广泛应用, 大比例尺全野外数字测图手段得到普及,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设计院通过组合使用徕卡GPS、拓普康全站仪和南方CASS测图软件, 完成了大量的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现将用CASS软件在绘制等高线方面的方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供大家参考。

1 绘制等高线的基本方法

1) 等高线的定义。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地形图上的等高城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和助曲线4种。此外, 为了表示斜坡方向, 在独立山顶、凹地处, 绘一与等高线相垂直的短线, 叫示波线, 不与等高线相连的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2) 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1) 同线等高, 即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 (2) 自行封闭。各条等高线必自行成闭合的曲线, 若因图幅所限不在本幅闭合, 必在邻幅闭合。 (3) 不能分叉, 不能合并。即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成两条, 两条等高线不能合并成一条 (悬崖, 峭壁例外) 。

3) 等高线的绘制。为了让等高线较好的代表地形、地貌, 则需要采集尽量多的特征点高程数据, 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拟合和修饰, 才会使等高线正确、科学。传统的等高线手工绘制方法是个复杂、繁琐的作业过程, 耗时长、效率低, 但因是人工绘制, 可以边绘制边检查, 明显错误可以随时剔除。利用CASS软件绘制等高线则具有自动、快捷的优点。

CASS软件绘制等高线的基本操作如下:运行南方CASS软件, 通过“数据”菜单导入全站仪中的采集数据, 点击“等高线”→“建立DTM”, 在弹出窗口中选择坐标数据文件名, 软件将自动建立DTM网络, 然后点击“绘制等高线”, 根据提示输入绘图比例尺, 并在弹出窗口中选择拟合方式、输入等高距, 点“确定”, 软件将自动生成等高线。软件自动生成的等高线往往不能很好的完全符合现状地形特征, 需要编辑人员根据现场所绘草图进行修饰。可以利用软件的“删除三角形”、“增加三角形”、“重组三角形”等功能完善三角网, 然后重新生成合理的等高线。

2 采集数据应注意事项

地形特征点的选择。全站仪采集数据时, 外业司镜员的测量经验和碎部点选择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内业等高线的生成质量。

绘图员应指挥司镜员选择地物、地貌特征点, 并跟随司镜员一起观察地貌, 描绘地性线, 对于局部特殊的地貌应在草图上单独详细描绘。

在进行地貌采点时, 可以用多镜测量, 一般在地性线上要采集足够密度的点, 尽量多观测特征点。例如:在沟底测了一排点, 也应该在沟顶边再测一排点。地貌变向点和坡度变换点也应立镜, 山脊、山谷、鞍部等的宽度都要测出, 困难地区可采用丈量的方法并在草图上表示。对于斜坡、坎、陡崖等, 应该在坡上边缘、崖上边缘和坡下边缘、崖下边缘分别立镜测量, 并记录坡、崖的走向。测量陡坎时, 最好坎上坎下同时测点, 也可以在坎上边缘立尺, 量出坎下点的比高。

对于较平坦的地貌, 应根据规范按一定的密度采集高程点。对于房角、围墙等地物特征点, 如果采集时因视线问题棱镜高改变或该点高程数据不适合参与等高线计算, 绘图员应在草图上标注清楚, 以便后期在电脑上编辑时有依有据。

3 内业操作注意事项

3.1 查粗差

数据传入计算机展点后, 首先应对照草图和实地情况进行数据查错, 剔除错误的高程点, 对不参加构建数字地面高程模型的点要标识。例如:在测量居民区时, 有时难免要在房顶上立镜, 此类不能代表当地高程的碎部点, 应使其高程置零, 即让内业建地面高程模型时不予考虑这些点。

3.2 生成三角网建立地面高程模型

采用三角网法构成地面高程模型, 若只考虑几何条件构网, 最常见的问题是在某些区域可能出现与实际地形不相符的情况。如在山脊线处出现三角形穿入地下;山谷线处出现三角形悬空;也有可能出现三角形的边跨越断裂向的情况。这些情况下勾绘的等高线必然是错误的。要想得到高精度的地面高程模型, 具体的做法如下:

1) 使用CASS软件的“选择地性线”功能, 使三角网边经过地性线, 一般要将山脊线、山谷线、坡度变化线、地貌变向线、坡顶线和坡底线等用复合线绘出, 在自动构网时首先检索出地性线并组成控制边, 在此基础上构成三角网;

2) 陡坎的处理。构网之前要先将陡坎绘出来, 然后赋予陡坎各点坎高。建立地面高程模型时系统会自动沿着坎毛的方向插入坎底点, 只有这样才能在陡坎处构成合理的三角网, 保证等高线不穿过陡坎符号;

3) 斜坡坎和陡崖在外业采集数据时, 如果直接获取了上、下两边缘线上特征点的坐标和高程, 在建地面高程模型时, 系统将自动将斜坡坎和陡崖上、下的点应分别构成三角网。如果外业采集数据时, 特征点采集不够, 则需要根据草图手工将穿过斜坡坎和陡崖的三角形删除, 使中间形成一个断裂带, 保证等高线不能直接穿过斜坡坎和陡崖;

4) 在地形图上, 还有一些特定的区域范围, 等高线不可进入该区域内, 比如湖泊、河流、双线道路和房屋等。对于这些地物, 外业采集数据时, 边界点应详细实测出高程, 内业构网时将其边界作为三角网的边, 边界上的特征点参与等高线的内插计算, 当等高线追踪到这些地物的边界时就不再往前追踪, 保证等高线不会穿过地物内部。

按照以上几点注意事项进行作业, 软件在采用三角网法构建的地面高程模型时, 才会既高效、快捷, 又更加符合测区地貌特征。

3.3 等高线的修改、修饰

CASS软件除了可自动生成基本等高线外, 还提供了丰富的等高线修改修饰功能。通过“增加三角形”、“删除三角形”、“过滤三角形”等功能, 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三角网。

通过“等高线修剪”的“批量修剪”或“局部修剪”功能, 可以修剪穿越建筑物、坡、坎、湖泊等区域的等高线。通过“等高线注记”的系列功能, 可以实现对图面等高线的单个或批量注记、修饰等, 使图面得到进一步美化和完善。

3.4 等高线的接边技巧

对于较大的测区, 一般由几个作业小组共同完成, 通常会遇到等高线接边问题。有两种方法。

1) 合并数据文件。每个小组野外采集后都会有一个以.dat结尾的数据文件, 我们可以在构建三角网前, 通过CASS的菜单“数据”->“数据合并”功能, 方便地将不同作业小组的数据文件合并为一个数据文件, 如小组1的数据文件为1.dat, 小组2的数据文件为2.dat, 合并后得到的数据文件命名为12.dat。然后以12.dat为数据文件源进行三角网构建, 即可得到合并后的整体等高线。

2) 用两个作业小组的三角网进行接边。接边时不能直接将等高线连接起来, 这样容易造成局部地貌的变形, 而应该对三角网进行连接, 先在接边处掏出一定的范围, 将该范围的三角网进行连接、修改, 要注意两侧的高程是否基本一致, 是否满足接边的要求, 是否有错误的高程。确认无误后, 重新生成等高线。然后再将掏出的部分与原范围拼接在一起, 并将每根等高线连接起来, 形成一根根完整的等高线。

4 结论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 准备 等高线地形图 制作

等高线地形图这个知识点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苦于找不到一种能够自如地制作精准美观的等地高线地形图的方法而苦恼。而今,发达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可能。本文借助网络公开的资源教你如何制作一幅精准美观的等高线地形图。

一、软件准备

1、汉化版global mapper9.0软件

2、surfer8.0版软件

3、相应文件下载软件

二、SRTM数据准备

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 数据主要是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国防部国家测绘局(NIMA)联合测量的,网上可以公开的下载。

下载方式如下:

打开http://srtm.csi.cgiar.org/网页,在网页左边找到“SRTM Data Search and Download”此项,并点击打开,在打开的网页中有一项“3. Select File Format:”,其下面有一幅世界地形图,此图把全世界分为24行72列,每格各跨过5个经纬度,对着相应的方格点击并选中它就是我们想要下载的数据(如第57列第6行),然后再点击此图右上方的“Click here to Begin Search》”按钮并转到http://srtm.csi.cgiar.org/SELECTION/listImages.asp网页,在此网页中,下面有四个可以供下载的选项,这时对着从左边起第二个选项点击并用相应下载软件下载,下载完后,存放到相应文件夹并解压它,此文件的名字是按第几列第几行名字的,其格式是TIFF格式。

三、等高线地形图制作过程

1、用global mapper9.0软件生成等高线地图

打开汉化版global mapper9.0软件,点击【文件】︱【打开文件】选中我们已经下载并解压了的SRTM数据文件,如srtm_57_06.tif。

点击【文件】︱【生成等高线】,在弹出对话框中,选中【等高线设置】项,我们可以任意设置等高距,如50、100、200等。再选中【简化】项,在这里可以拖动滑条,如果简化越少,文件越大,生成等高线所花时间越长,有可能还会造成死机,反之,生成等高线所花时间越短。把滑条拖动到适当位置后再选中【Contour Bounds】项,在这里可以设置整幅图生成等高线还是选择部分区域,如果是整幅图生成等高线就选中【输出全部数据】,如何是部分生成等高线就选中【选择区域】项,然后就点鼠标左键托动并选择需要的区域。最后按下【确定】并生成等高线。

当进度条达到100%并消失后就是等高线生成成功了,然后点击【文件】︱【输出矢量数据】︱【输出 surfer BLN】,在弹出的窗口中,如果是想要整幅图等高线就选中【输出全部数据】前面的点,否则选中【选择区域】项,然后就点鼠标左键托动并选择需要的区域,并点【确定】,在弹出对话框中给文件命名如srtm_57_06,保存类型为*.bln,并按下【确定】存盘。

2、用surfer8.0软件编辑等高线地形图

打开surfer8.0软件,点击【网格】︱【数据】选中上面已经保存的*.bln文件,如:srtm_57_06.bln,在弹出对话框中,不用其它设置,直接点【确定】就生成了grd文件,文件名是srtm_57_06. grd。

点击【地图】︱【等值线图】︱【新建等值线图】,在弹出对话中打开刚才形成的grd文件,如srtm_57_06. grd,这时就形成了想要的等高线地形图了,余下的工作就是对此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编辑修改使其更美观易读。

对生成的等高线地形图点右键,弹出【Map:Contours 属性】对话框中有【常规】、【等级】、【查看】、【比例】、【限制】、【背景】设置六个按钮。现在只选【等级】设置这个按钮来简单介绍一下等高线的编辑,【等级】设置里又有【等级】、【线条】、【填充】、【标注】、【影线】五项,对着【等级】点击一下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框里头会显示出等值线的最小、最大、间距三个可以修改的项目,其中最小和最大指的是此等高线地形图的最小数值和最大数值,这两项可以不修改,而是修改间距这一项,间距就是等高线的等高距,这里的间距是在global mapper软件生成等高线时设置【等高线设置】中的值了,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成原来的倍数。【线条】、【填充】、【影线】可以用默认的,不修改。【标注】下显示了一些“是”或“否”,“是”表示在地形图中此等高线会显示出相应的数字并表示其高度,反之不显示,可以根据需要单击“是”或“否”改变其属性,再根据需要点击一下【标注】,弹出一个对话框,对话框中有字体、格式等的设置,也可以不用修改这个对话框的内容,但如果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标注显示不全,那么就把字体设置小一些。

至此等高线生成及设置基本设置完毕,可以保存文件为*.srf格式的或点【文件】︱【输出】选择想要保存的文件格式。

点击右边【3D表面图】还可以生成3D图,这个3D图可以形象的说明相对应的区域地形情况,教师可以应用于教学,以至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此区域地形特征。

高中地理:等高线基础知识点 篇9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⑴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相同,相邻两条等高线,其高差也相同。

⑵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图上所有标注高度均为海拔高度,单位为米。0米表示海平面,正值表示高出海平面,负值表示低于海平面。

⑶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闭合圈有大有小,小圈在本图内闭合,如盆地或山地。大圈在本图中看不到闭合,而中断在图框边上(这是因为受测绘区范围的限制),但一定会在相邻的拼接起来的多张图幅中闭合。

⑷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但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是在陡崖处出现。

⑸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密陡疏缓”,即等高线密表示山坡陡,等高线疏表示山坡缓。

⑹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山脊线为流域的分水线,山谷线为河流的集水线。

⑺等高线向高值处弯曲的部分为山谷,可能有小河分布;等高线向低值处弯曲的部分为山脊;相邻两个山顶的中间部分为鞍部,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的最低处;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⑻示坡线表示坡度降低的方向,用“---”标记。

⑼几条特殊的等高线: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半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2.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类型与判读方法:

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

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3.根据等高线图,判断或做出某地的地形剖面图:

⑴按要求在等高线图上做出剖面线(可以是题目,也可以是图给出要求)。

⑵建立坐标系统,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原图一致)和垂直比例尺建立原则是使图形协调。

⑶在坐标中作剖面线与各等高线交点的投影。

⑷用圆滑的曲线连结各点。

4.等高线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⑴坡度大小

①、同一幅图中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②、不同图中用计算公式: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陡。

不同图中,等高距相同,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

⑵陡崖计算:

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公式:(n-1)×d≤陡崖高度<(n+1)×d;即等高线条数为n,等高距为d。

崖顶的最大海拔高度—公式:崖顶的最大海拔高度<过崖最大海拔+等高距。

崖顶的最小海拔高度—公式:崖底的最小海拔高度>过崖最小海拔-等高距。

⑶与气候联系:

①根据等高线判断气温和气压:海拔越高,气压和气温越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气压与沸点成正比,山顶气压低,沸点低。

②在等高线图上根据风向判断降水:高大山脉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背风坡气流下沉,温度升高,有焚风效应。

③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纬度判断阳坡与阴坡:注意喜阳植被与喜阴植被的选择。

④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⑷与河流联系: 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①判断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由山谷等高线的特征可得:河流是从等高线闭合处流向敞开处。)

②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③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⑸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①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②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

③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内容: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①平原、谷地、三角洲等地一般布局种植业,再根据气候特点具体安排作物;

②丘陵若坡缓可开辟为梯田,若坡陡则应布局林业,还可结合南方低山丘陵区布局立体农业;

③山地一般为林业;

④高原应确定具体位置再布局,我国以畜牧业为主。

⑺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

①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团块状;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条带状或组团式。

②河谷或山谷地形的城市,大气污染较重,易出现大气污染事件。

⑻铺设输油、气、水管线路:

①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

②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⑼交通线路选择:

①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

②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

③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⑽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判断河流位置、流向、落差大小、流速,坝址最好在峡谷处(口小肚大处),工程量小,投资小,安全系数大;

②库区范围应是面积较大的山间盆地或宽阔谷地,能提供足够容水空间;

③大坝以上应有一定的集水面积,能为库区提供较充足水源;

④库区内植被覆盖率较高,保证库区有充足的水源补给,减少泥沙淤积,延长使用寿命;

⑤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形等。

⑥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⑦判断搬迁区和大坝的最大高度,前者是集水线以下区域,后者是集水区的最低鞍部。

⑾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②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

地形图的阅读课后教学反思 篇10

一是上课的路非常清晰:这节课的要讲的内容有两个: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应用。两部分的知识点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二是结合学案,进行对点练习,基本上每讲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练习,有些题还是原创的题。

三是师生互动非常成功。每道题都有学生思维和动手的空间,之后老师都作点评或纠正。学生掌握还算不错。

四是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至于内容讲不完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上课前我讲了一些这次到茂名跟岗活动的见闻,大概用了7分钟左右,时间占了不少。

二是在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方面的例子花的时间稍多,有些地方可以由学生看书解决而我没有这样做。

三是学生做练习题的时间较多,如第一题叫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水库蓄水后水淹没的范围,学生不会做(要两个学生),第二题叫学生判断港口的选址应在哪,学生也判断不出来。第三题是引水渠的合理选择学生也看不懂,弄得每道题都得花几分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就不够了。

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完成表格:

第一级 界线 第二级 界线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昆仑山--2000---1000米 大兴安

-阿尔金塔里木盆地、准岭---太青藏高原和柴地形区 山---祁噶尔盆地、内蒙行山---达木盆地

连山---古高原、黄土高巫山---第三级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脉 原、四川盆地、雪峰山 辽东丘陵、山

云贵高原。东丘陵、东南

丘陵和两广丘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 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岳?

四、随堂练习:

1、“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说的是我国河流大多向东流,原因是我国地势()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C、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 D、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下列地形区中,哪些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A、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B、东南丘陵、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D、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4、在色彩斑斓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颜色代表着不同海拔,下面各组不正确的是()A、蓝色——海沟 B、浅紫色——湖泊 C、棕色——山地或高原 D、绿色——平原

五、板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12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4、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5、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上目标基本达成。我在教学中充分采用各种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地形,根据地形的特点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然后根据一些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能从地形图中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其次学生也准备了很多去外地的照片资料,学生相互认识,了解中国的各种地形。但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也准备得不充分,所以有些同学也掌握的不好。另外我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在层次上也欠考虑周全,对教学本课的内容的教材的理解上也理解得不够,以至于学生效果不理想。

美丽多样的地形教学设计[推荐] 篇13

《美丽多样的地形》是辽宁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个主题。本课题旨在让学生明白五种基本陆地地形及五种地形的海拔高低和地表起伏的特点。了解海陆的变迁,初步体会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产生崇敬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1)首先,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地形示意图让学生明白五种地形的海拔高低和地表起伏各有什么特点(2)沧海桑田让学生了解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陆地板块之间是不可能绝对吻合。让学生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世界的主要地形及地形的特征。

2、知道不同地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同影响。

3、了解世界海陆的变迁,体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三、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看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那样的绚丽多姿,如果鸟瞰人类的栖息地,你会发现它拥有美丽而多样的地表形态,教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

(二)学习第一部分“美丽多样的地形”

我从书中的图入手,不同的地形所造成不同的地区有不同气候和资源。请学生打开书阅读16页的内容感受下多样的地形。然后问:通过读文你能说出五种地形的海拔高低和地表起伏各有什么特点吗?为了更好让学生了解这五种地形的特征老师制作一表格请学生看一看。另外运用举例说一说:不同的地形地貌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知道说的是哪吗?为什么这么说呢?等问题,形象地说明了当地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第二部分:“沧海桑田”。

在导入后,我让学生再来看一组图片,设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吗?打开书看18页知识点滴。

1、沧海为什么能变桑田?

2、看图,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5、请把你们查找的资料说一说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在学生回答后,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交流结束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产生崇敬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四)、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学生知道沧海桑田的实例,反映了地球表面局部海陆变迁,就全球而言,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很早以前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请学生打开书看19页,《知识点滴》读一读。真是太奇妙了,那么就请你们动手做一做吧19页《活动建议》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加深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结束课题。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7-03

上一篇:学校节能目标责任制下一篇:仁和小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安全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