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2025-03-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祝福》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共10篇)

《祝福》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1

本课时重点分析写作特点。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鲁迅作品的抛锚式教学初探

黄晓莉

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活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他们进行“真实的”学习。所谓抛锚式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类真实事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回顾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近80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不论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也不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表现出怎样多元化的倾向,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品数量也渐为古今中外名家之首。但由于鲁迅的作品既富于思想深度,又比较重视行文的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鲁迅的文章往往比较难教,学生则觉得较难理解。而运用抛锚式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及其它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体。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作品的思想性和文法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一)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

鲁迅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具体表现在:

1.对传统文化的反省

鲁迅是第一个告别传统文化的文人。他超越了历史和价值,超越了感情与理智,对传统文化思想进了整体反省。比如,鲁迅的小说集中地、真实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的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现实,在其小说的宁静、平淡中透露出遮掩不住的沉闷和令人窒息的气息。

2.重视人文性与思想性

没有人文背景的文章,在鲁迅的作品里几乎是没有的。鲁迅在传统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上,表现了社会的变迁,意识的骚动与沉寂,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作者深深地切入传统文化稳定结构的内核,探究人物活动的内在因素,揭示传统文化下人物、社会、历史的必然。

3.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鲁迅的许多作品,表现了他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继续战斗。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

(二)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特点

鲁迅的许多作品用笔深刻冷隽,句法简洁生动,体裁新颖独创,堪称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1.娴熟的文法

鲁迅的小说已形成了他的风格。他比较喜欢用倒叙的方法,常以此切入正题。这种方法完全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老套路,避免了小说叙事中的拖沓与冗长,而直接把读者引入了作者的叙述空间,更便于作品主题思想的揭露。

2.细腻的描写和合理的剪裁

鲁迅作品的叙述极有条理,凡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他绝不提及,但又十分注意使主题在含蕴百迭中得到升华。但凡文中的故事,一定是很完整的,其细节的刻划也非常细腻。比如:阿Q干什么活,祥林嫂怎么死的,孔乙己如何隐身而亡,迅哥儿的故乡又是如何变化的等等,没有不认真雕凿的。

3.体裁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鲁迅在文艺创新中,作过了各种尝试:超现实主义的日记形式(《狂人日记》)、象征主义(《药》)、简短复述(《一件小事》)、持续独白(《头发的故事》)、集体的讽刺(《**》)、自传体小说(《故乡》)、谐谑史诗(《阿Q正传》)、反讽(《伤逝》)等等,围绕“叙述”这个核心表现出了高度灵活性,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熟稔的写作技巧。

4.追求简洁生动的文字效果

鲁迅作品的遣词造句与众不同,用字造句都经过深思熟虑、千锤百炼,这正是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既有鲁迅字斟句酌的文字运用的态度问题,也有他对文字表达的刻意追求。例如,他最恨的是那些以道学先生自命的人,所以他描写脑筋简单的乡下人时用笔比较宽容;但一写到《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祝福》里的鲁四老爷等等,便针针见血,丝毫不肯容情了。他写《阿Q正传》看起来是为了痛陈阿Q这类人,想淋漓尽致地将他的丑态形容一下。然而在读到阿Q被枪毙这段情节时,我们就能从字里行间里觉得真正可恶的还是那些赵太爷、钱举人、把总老爷这些土豪劣绅,阿Q不过做了他们的牺牲品罢了。

二、鲁迅作品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策略

《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2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等。《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高二地理教案设计 篇3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三、教学重点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可持续发展是必由之路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1]读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图2-2-1),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A B C D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是基础, 是条件, 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与 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 ,更要追求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倡导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___ _______。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

为目的,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3)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组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

①工业产值、利润②工作、技术人员 ③铁矿石、煤炭 ④土地、水、空气 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 ⑥钢材 ⑦工业“三废” ⑧生活垃圾

[探究活动2]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要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

(1)完成知识联系图,理解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制约因素、实现的首要条件和目标。

(2)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责任,理解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阶段 发展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的责任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探究活动3]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作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公众,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清洁生产的含义。

(2)为了促进清洁生产的发展,我们应该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图2-2-2中三图分别是哪个国家的环境标志?查找资料,说说每幅图案的寓意。

(3)某商品带有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为什么说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请阐述其中的道理。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2.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九、教学反思

《祝福》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4

Unit16:技能目标 Skill Goals

Talk about the USA

Practise describing places

Review Nonfinite Verbs (2)

Write a comparison essay

Unit 17: 技能目标 Skill Goals

Talk about disability

Practice talking about ability and inability

Review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s

Write an argumentative essay

Unit 18: 技能目标 Skill Goals

Talk about inventions

Practice describing inventions

Review the Attributive Clause

Write a process essay

Unit 19: 技能目标 Skill Goals

Talk about Shakespeare and his plays

Learn to recount detail in conversation

Review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Rite a short play

Unit 20: 技能目标 Skill Goals

Talk abou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Express curiosity

Review the use of “it”

Create a flow chart

2.各单元功能句式:

Unit16:What does… look like?

It is known as…

What does the landscape look like?

It looks like…

Are there any hills / rivers…?

Yes. There is… in the north.

How long / wide / high / tall is the…?

It’s… meters / feet long / wide / high / tall.

Unit17:Talking about ability and inability

I probably couldn’t…

I would not be able to…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I’m sure I would be able to…

I could…

I would try to…

If I… I would be able to…

I would need help to…

I would need a/ an…

Unit 18: Ways of describing inventions

This invention can help people…

This is a new way of…

This new invention will mak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I think… is much more useful than…

It can make / help people…

I’d like to invent… because it can…

I’d like to invent… which can…

If people can create…

I suppose…

It must be very convenient if people could invent…

I dreamed I could invent…

Ways of asking questions about new inventions

What does it look like?

How does it work?

What’s it made of?

How would people use it?

Is there anything you would like to invent?

Unit 19: Stating one’s views

Correct me if I’m wrong, bu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s is…

As far as I know…

You shouldn’t forget that…

You could, for example, …

After all,…

What shouldn’t be forgotten is…

The way I would go about it…

But in this particular case…

Unit 20: I wonder what / who…

I’m curious to…

I wonder if / whether…

I’m curious about…

I really want to know…

I’d love to know…

What I’d really like to find out is…

I’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3.各单元语法要点:

Unit16

非谓语动词的被动式

1. to be done 表示不定式的逻辑主语是这个不定式动作的承受者。

2. being done 表示一个被动的动作正在进行或与谓语动词的发生。

e.g. That building being repaired is our library.

e.g. I don’t mind his being invited.

Unit 17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s

Unit 18:

the Attributive Clause

1. a car that / which uses water instead of petrol

2. thinkers who have changed the world

3. a chip that /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us to see the future

4. a smart pen that / which automatically translates what we write into a foreign language

Unit 19: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Unit 20

The use of “it”

4. 各单元重点句子:

Unit 16:

1. Ever since the Civil War, the South has struggled to find ways to deal with its troubled past. P43

2. Ever today, the South is far behind the 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areas such as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43

3. There are signs that a new, different South is coming out of its dark past. P43

4. Atlanta quickly recovered from the destruction caused by the Civil War. P43

5. It was also in Atlanta that one of the great leaders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was born. P44

6. The injustices in the city and in the South led Dr King to organize non-violent demonstrations aimed at ending segregation. P44

7. Atlanta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South, a place where hope and faith have replaced fear and doubt. P44

8. The South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to deal with, but the people there are determined to make a new beginning. P44

Unit 17

1. Th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as launched a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 where gifted disabled students receive the help they need to succeed. P51

2. She uses a wheelchair to get around and it often takes her a little longer to do everyday things, such as getting out of bed, getting dressed and going to class. P51

3. They not only lean how to assist disabled people, but also learn the importance of cooperating to reach their goals in life. P52

4. The articles in the magazine are often about disabled people who have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learnt to live a meaningful and productive life. P52

5. By preparing for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Special Olympics, mentally disabled children and adults can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move, improve their health and gain greater self-confidence.p55

Unit 18:

1. These chopsticks are both delicious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57

2. Creativity is not about getting high test scores, having a high IQ or being smart. P59

3. If we look only for the correct answer and reject ideas that do not pro vide a complete answer, we may get stuck.. P59

4. As with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the process includes a series of different attempts and several false starts. Each new way of looking at a situation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and makes it easier to discover new possibilities. P59

Unit 19:

You might as well go stand upon the beach and argue with the sea.

If you offered me six times what you have just offered, I would still take my pound of flesh.

Shylock, how can you hope for mercy for yourself when you show none? P67

To do a great right, do a little wrong and in that way we can save Antonio. P68

If Shylock cuts deep enough, I’ll pay him back with all my heart. 68

All he wanted was justice. P71

Unit 20:

Buried with him were the tools of a hunter or warrior.

Next to them lay a cushion stone, upon which the man could work metal.

Only a few centimeters from his head were two pots made of clay…

It was all that a person would need to survive…

It is not yet known how these conveyed over a distance of 380 km.

It is also a mystery how early man was able to construct Stoneheng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King of Stonehenge was linked to the stones: he may have had a hand in planning the monument, or in helping transport and pull up the stones.

At first it was thought that it was though war and armed conflict, but it is now believed to have happened through trade and cultural link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copper knives came from places as distant as Spain and western France

难句

Some of the objects found in the grave give us an idea of how he was found when he was buried.

There was a bone pin that may have been from a piece of clothing such as a leather coat.

《祝福》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5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2、认真研读课文,掌握表现手法。

一、资料链接

1、滕王阁简介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王勃的《滕王阁序》及《滕王阁诗》。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3、趣味故事

相传王勃在写完这首诗后便离去了,却留下了一个字没有有填上,就是“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空”字,这个地方是空白的。太守阎公一看,急命小吏去追求这个字,王勃就在他的手掌上写了几笔,让他回覆。不料回去一看,哎呀!他的掌中空空的什么都没有。阎公才要发怒呢,突然间却明白了,惊叹道:“真奇才也!”原来,这个地方缺的就是这个“空”字啊!

二、初读诗歌 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三、整体感知

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四、品读诗歌

首联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1、试概括首联两句的内容。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位置):高阁临江; 第二句写了滕王阁的现状:盛况不再”。

2、首联从哪两个角度写滕王阁?寄寓了什么感慨?

高二地理产业转移教案设计 篇6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能通过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材料了解什么是产业转移,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案例理解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识,感受家乡经济发展的变迁,树立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能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活动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读下面两段材料,你能不能指出它反映的是什么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分别有什么影响?

讲授新课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萎缩;就业压力加大。

(2)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在转型初期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的出现都是暂时的。对于佛山当前来说,陶瓷属于夕阳产业,只有它转走了,才能给朝阳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小结: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此外,产业转移的影响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迁出地如此,迁入地亦然,关键是如何取其有利,弱化不利。

转承:既然产业转移的影响会有不利的一面,那么蕲春各方应如何面对呢?

六、课外能力拓展

高二地理产业转移重要知识点:

1.产业转移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分类?

答: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产业转移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规律是什么?

答: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呈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答:因为工业化初期缺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但劳动力价格较低。

4.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如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低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6.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影响?

答:对发达国家而言,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7.在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中,各环节有什么差异?

答:从效益高低方面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的附加值最高,效益高;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效益低。从全球分布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生产加工环节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8.产业转移是如何改变区域地理环境的?

留侯论(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7

留侯论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4、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重点: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

姓,给r,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其中

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把他和

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

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

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ù然临之 2、刀锯鼎镬huò3、虽有贲bēn育4、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

5、肉袒tǎn 6、圯yí上老人

三、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

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

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

四、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 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五、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六、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

的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

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5、见于词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讨课文内容

一、问题设计: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

(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

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

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

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

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

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

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巩固练习

1、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

使……发怒)

2、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相信,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三:布置作业

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

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的

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5、见于词色

附:板书设计

(板书一)

豪杰之士,有过人之节(忍):(提出论题)

举留侯事论证典故:圯上老人授书

(阐释论题)

破典:且其意不在书授“忍”(翻出新意)

叙史深化论题盖世之才能忍(成功条件)

(论证论题)

(板书二)

(做法)(作用)(原因)

举例论证论点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活国

(论证论点)能忍

勾践卧薪尝胆复国

文本框:一字立骨(映衬)====强调“忍”

高祖养其全锋而待其弊败亡不能忍

(对比)

项羽轻用其锋胜利能忍

(突出论点)史公之疑魁梧奇伟(出名原因)

(对比)盖世之才,过人之节====突出“忍”

实际情况状如妇女

《祝福》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

2、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3、体会本文波浪式的抒情模式,掌握融情于事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三、解题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缢酶长兄韩会为子。因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四.文言知识整理

一、 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 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⑥其又何尤?(这,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补充:浅谈《祭十二郎文》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其”在韩愈的名篇《祭十二郎文》中频繁出现了34次,对于它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多师生容易混淆、分辨不清,为此梳理了一下“其”的意义和用法,和大家一同探讨:

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

--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 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2、 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副词

1、 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

--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其实,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不止上面所述,它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停地探索与研究。

三、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1、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义:安家。②今义: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②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日益微(志气:①古义:精神。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①古义:多少。②今义: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①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①古义:成长立业。②今义:创立,有根据。)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六、难句翻译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

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五、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的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大家试着把这篇文章的结构理一理,我请同学把她的意见说一说,

明确:《祭十二郎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来头的固定格式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

六、总结写作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

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3、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因声求气

先由老师读一二两段,接着学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

1、同桌互译,左边同学翻译到“愿为小相焉”,右边同学接下去翻译。

2、遇到双方讨论仍翻译不了的句子做好标记,留着集体解决。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是什么?——“谈志”

五、问题探究

切入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问题一:夫子为何“吾与点也”? 问题二:夫子为何“喟然叹”?

六、拓展

孔子之志现在实现了吗?

七、结束语

八、作业布置

1、把本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亲友听。

2、选做下面题目

(1)孔子的礼乐治国能取代今天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吗?请查阅相关资料,写篇研究性小论文。

(2)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仔细研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并写出讨论纪要。

(3)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喜欢谁?再查阅一些资料,制作几张人物短评的小卡片。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用心 爱心 专心号编辑

国殇(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课题 《国殇》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程 一、介绍屈原及《楚辞》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3)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理解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

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让我们结合这句诗再来读读《邓稼先》这篇课文中引用的一首诗歌吧。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要将双手 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教师可给出下列词:不仅……更重要……激励、同仇敌忾、振兴等等。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分类作业 A类:熟读全诗,深钻诗意。

B类:JC,朗读并背诵《苏幕遮》。

预习布置 预习《燕歌行》。

板书设计 “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

“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高校网络系统建设下一篇:寒假趣事200字作文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