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精选8篇)

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 篇1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标杆

林 杰

(北京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875)摘要: 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是美国最早的教师发展和教学促进中心之一。自创建以来, 博克中心致力于哈佛大学全体教师与研究生助教教学水平的提升, 中心的活动主要是支持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 采取个体辅导、工作坊、习明纳等多种形式以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博克中心还开展与教学相关的研究, 出版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师教学,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博克中心成为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一个标杆。关键词: 博克中心;大学教师发展;标杆

上世纪70 年代中期, 美国一些慈善机构如丹佛斯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将致力于大学教师发展的教学中心建设作为优先资助的对象。1976 年丹佛斯基金会给了哈佛、斯坦福、西北大学等五所大学启动资金, 开启了美国大学教师发展专业化的新时代。

时任哈佛校长的德里克·博克依靠这笔资助建立起本校的教学中心---哈佛-丹佛斯中心, 初衷是通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的质量。1991 年哈佛为纪念担任校长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博克而将其改名为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博克中心已经成为全美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领头羊, 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首屈一指的研究中心。博克中心在满足本校教师发展需求的同时, 还积极帮助别的学校筹建教学促进中心, 推广哈佛大学的教师发展模式。

一、博克中心的理念 1.好教师不是天生的

美国高校早期承担教师发展任务的机构一般是各院系, 上世纪70 年代逐渐向新成立的教学中心或教师发展中心转移。这一时期有关大学教师发展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之前大学教师被认为是专业化人员, 拥有较大的教学与研究自主权, 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由教师自主决定。一个教师能否胜任教学更多取决于个人禀赋。而70 年代之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天生的好教师”是一种主观偏见, 教师并非天生就知道如何传递知识。即使一些大学学者是天生的好教师, 他们也存在继续提升的空间。

博克中心现任主任詹姆斯·威尔金森指出中心的宗旨是: 帮助教师成为好的研究者与好的教学者。在哈佛大学要获得终身教授的教职, 教学技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学好的教师不一定获得终身教职,但教学差的教师一定获得不了终身教职。即使在哈佛大学, 一些教师擅长做研究, 却不一定擅长教学。因此, 教师教学的后天改进工作由博克中心协助进行。威尔金森举例, 哈佛某副教授水平很高, 但教学一塌糊涂, 系里讨论给不给他终身教职。后来还是决定该教师先提高教学技能再说。于是系主任打电话给威尔金森, 请他们务必帮助此公尽快提高教学技能。威尔金森答道: 为什么五年前不来找我们呢? 在哈佛大学, 教师是否参加博克中心的活动, 一般由教师自主决定。但也有强制执行的情况。哈佛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全校90% 班级的学生在学期末都要求填写对教师的评价问卷, 每年的统计结果被制成表格并公开出版。学生们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课程, 教师也可以与同事们相比照。那些教学评价不合格的教师或助教们将会收到院长或系主任的信, 要求他必须去博克中心补课。

2.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博克中心信奉一句中国的古老格言: 闻之不如知之, 知之不如见之, 见之不如行之。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 博克中心的专家(developer)并不打算在理论上与教师探讨教学问题, 而是与教师一起通过反馈、咨询、课堂录像等方式, 帮助他们切实提升教学能力。中心的正式项目包括寒暑假教学研讨会, 微格教学, 英语培训(针对国际化的助教和教师), 围绕着领导力、写作、先进个案研究等主题的习明纳, 初级教师培训, 论著出版等。中心的活动内容多样, 形式灵活, 吸引教师有效参与, 满足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需求。为了能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发展活动, 中心精心设计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在一门基础物理学课上, 中心专家让学生写日记, 然后将学生日记的摘要给任课教师阅读。然后将他们分成三组, 说说学生的问题在哪, 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20 分钟后, 有两组报告结果: 他们读不懂学生的问题是什么, 因为学生根本就未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一位教授感慨道“:每次课后, 我总会询问学生们有没有问题, 没一个人举手。我以为我的课讲得很清楚了。现在我才明白, 有许多学生根本没听懂, 以至连个完整的问题都提不出来” 这个实验让教师体验到发现教学问题的乐趣, 这比直接告诉教师“学生听不懂你的课”更管用。

二、博克中心的服务对象 1.争取百分之八十的教师参与

博克中心目前是美国最大的, 受资助最多的大学教学中心之一。现有16 位专职人员, 每年预算为一百四十万美元。博克中心的对象包括教授、讲师、访问学者、助教, 服务都是免费的。但与其它大学的教学中心不同的是, 博克中心主要服务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教师, 这些教师约占哈佛全校师资的半数。但是许多大学教师的主要兴趣在于学术研究, 视教学可有可无。哈佛大学的教师也不例外。因此,教学中心如何让教师主动参与进来是个棘手的问题。据博克中心的估算, 哈佛大学有10% 的教师对教学情有独钟, 即使学校没有教学中心促进, 他们也会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而另外10% 对教学毫无兴趣。所以, 哈佛全体教师中有80%是可以争取参与教学促进活动的。

2.扩展到研究生助教

博克中心每年大概培训600 位教师, 以研究生导师为主。现在从事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 教师的内涵也在扩大, 包括了研究生助教。因为在美国, 研究生们通常担任着助教的任务。他们负责组织每周一次的大课讨论, 或者在实验室中指导学生实验。在哈佛, 一些研究生还成为本科生导师。对这些缺乏教学经验的研究生而言, 引导课堂讨论比单纯的演讲还要难。因此在80 年代, 为适应研究生担任助教的需要, 相关培训项目很快发展起来。

1995 年哈佛通过决定对研究生进行教学培训。当时每个系可以自由决定培训项目。教学能力逐渐成为美国大学聘用新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尤其是在文理学院。哈佛的研究生教学培训项目不仅使学校得益, 而且也为研究生们毕业以后的求职提供了优势。这些研究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大学作教师,他们很快能胜任教学工作, 这大大提高了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

三、博克中心的服务内容 1.课堂教学的支持

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支持和服务是博克中心的首要工作。中心的专家们与各学科教授、首席教师以及教学团队一起工作。服务的内容包括课程开始前对教师进行培训;为助教提供微格教学;参与教师会议, 传递教育教学资源;讨论并进行中期课程评价;安排录像或课堂观察。此外, 中心还提供一些特殊需要的服务, 如帮助外籍教师学好英语, 能够让他们参加习明纳讨论, 观摩录像, 以及通过电子邮件提供 建议。

在教师或助教初登讲台之前, 博克中心可以提供微格教学实践。来自各院系的每位教师都要准备上好一次课, 然后听取来自专家小组的意见。专家之间的讨论将会开启有效教学的便捷之门。每次教学案例都会用影像记录下来, 然后由中心的教学专家们进行富有成效的、一对一的研讨。将课堂讲授过程录像, 并与中心的专家一起观摩录像,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教学的方式。博克中心的咨询专家们通常富有信心和耐心, 他们能够关注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 并且保护教师的隐私。中心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免费提供录像的拷备。在授课教师要求下, 中心的专家深入教师的课堂进行观 察, 课后与教师共同探讨, 以便于从旁观者的立场就教师的教学提出洞见。这种方式适用于规模小的班级, 或者当教师认为录像方式可能会干扰学生的情况下。

中心还从教学的基本技巧入手, 给教师提供具体建议。如如何编制课程大纲, 如何准备讲座, 如何引导课堂讨论, 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处理课堂冲突)。其中, 美国大学教师几乎人人都需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是学会应对多元化的课堂环境。种族、性别、民族、性取向、宗教、班级、学生态度、知识结构、原有经验等因素都影响到课堂教学。博克中心要求教师摆脱成见, 善待每一个学生, 对多元文化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偏见进行反思。设计建立起开放的课堂环境, 让每个学生有安全感, 让材料适合所有学生。在种族成分复杂的环境中, 如何机智而有效地进行干预, 并控制好热点议题。

2.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与反馈是师生间交流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获得及时的课堂教学反馈可以使教师适时调整其教学方式。博克中心要求所有的教师在学期的一半或四分之三时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反馈。学生对课程或教师授课的评价既可以用纸化问卷也可以上网回答。在规模小的班级, 一些教师倾向于通过讨论的方式获得反馈信息。这种早期评价可以使教师及时调整不当的教学方式。每学期末, 学生们都会收到评课的电子邮件, 即Q 评价。评课在网上进行, 评价结果向教师与助教们公布。每学年度, 大多数课程的评价结果会被集中总结, 制成《Q 指导手册》。教师们如果需要自己的评课结果,可以到网上下载。如对评价结果及问卷有不解之处, 或者技术性问题无法解决, 可以向博克中心预约。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是博克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中心的专家们建议教师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 了解学生的水平与需求, 然后与课程结束后的测验进行比较。进行期中测验, 以了解教学效果, 并做及时调整。每次教学结束, 进行一分钟问答, 了解学生仍然困惑的问题。博克中心不直接对教师进行评价, 但可以从行政办公室获取本科教学评价的信息, 对每学期的教学优异者进行奖励, 授予“哈佛大学卓越教学证书”。授予对象主要是助教和讲师, 此举以期激励初级职称教师。评价条件是, 教学评价成绩在4.5 分以上者方有资格申请(满分5 分)。博克中心会将每学期获奖者的名字及所授课程的名单公布出来。

3.教学研究与出版

博克中心一方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反思, 另一方面中心也开展一些教学和学习方面的研究,目标是促进课堂实践, 提高中心的绩效。比如新教师与助教们经常询问的一个问题是: 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教学中, 布置多大的阅读量为合适。多年来, 哈佛学院的课业要求中对学生阅读量都有细致的规定。但是, 布置了阅读作业并进行评分并不意味着阅读效果就达到了。博克中心曾对几百位本科生做过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完成阅读任务的仅占43%。这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改进阅读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博克中心鼓励教师们拿出像在学术研究上那样的探索精神, 进行教学反思。为了鼓励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调研、评价和革新, 博克中心提供如下服务:(1)支持和管理与教学相关的研究项目, 包括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的论文或研究项目;(2)进行一些调研, 内容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对概论课程、教学观念等认识上的差异, 本科生对课堂教学的预期及感受;(3)针对一些教学革新项目进行持续性的评估, 如新教师培训、以行动为基础的学习、教学研讨会;(4)将教学研究成果提交给哈佛大学相关委员会, 并在全国和国际性会议上作报告。

博克中心备有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影片、杂志等信息供教师查询。此外, 中心还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升华, 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或翻译, 转化成易于操作的资料或报告, 公开出版, 提供给哈佛的教师。如《如何教授美国学生: 给国际教师和助教的指导》是一本给国际教师和助教的指导手册, 以帮助他们适应美国的课堂文化。主题包括美国学生的观念, 如何做好易于学生理解的报告, 讨论的引导和维持, 理解非言语的表达方式。如《经验之谈》是哈佛大学处于学术职业生涯早期的教师习明纳的论文集, 主题包括有效教学技巧, 师生激励, 课堂讨论, 合作学习, 评价及反馈, 教学和科研的平衡等。

三、博克中心的活动形式 1.个人咨询和辅导

博克中心为所有的教师和教辅人员提供个人咨询。咨询的内容主要围绕教学而展开, 包括演讲技能与技巧, 课程设计, 布置作业、论文、出试题, 课程与助教管理, 引导讨论的技能技巧, 学期教学评价, 评分以及对学生作业的反馈, 大课如何公平评价, 录像和课堂观察。此外, 还包括如何解决课程中所遇的特殊问题, 以及教师内心困惑。范围非常广泛。

博克中心还按教师和助教的需求, 进行私密的个体培训和辅导, 内容也很广泛, 从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到发声技巧。有这样一个实例: 一位教师联系中心, 因为她的评教成绩很低, 学生们抱怨教师讲授得太_枯燥, 缺乏激情。于是中心的专家和这位教师在一起观看了上学期的课堂录像。专家注意到这位教师为讲授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上课时逐字逐句去念。她的言语表述不够清晰, 与学生没有目光交流。于是专家鼓励这位教师在讲授中运用即兴发言的技巧, 脱离讲稿。建议她尝试讲授核心要点, 而不用逐字逐句念讲稿。专家对这位教师的发声和演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训练, 提高了她措辞的技巧水平。这位教师发现这些培训令她和学生有了深入而持续的交流, 从而在讲授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度。

2.习明纳和午餐会

习明纳(专题研讨班)是博克中心最常用最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知名者有“克里斯坦森习明纳”, 这是由教师及富有经验的助教组成的高级研讨班, 旨在通过对来自真实课堂情境的案例进行研讨, 提高教师们在课堂上引导讨论的技巧。每年秋季开班, 为期十周。研讨选择的真实案例都是反映课堂冲突的关键时刻, 教师如何做出抉择。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进行课堂激励, 探究导致课堂冲突的因素, 探寻教师在不利情况下如何激励学生学习。研讨班约有30名成员, 来自各个学科。这些教师聚在一起探讨教学技巧, 分享成功经验, 相互取经。“研究生写作助教研讨班”是1988 年由哈佛学院的来自不同学科的教辅人员、助教、导师、讲师及其它教学工作人员发起组成的为时一个学期的研讨班, 其宗旨是如何给予学生的写作以足够的关注。具体目标是使用符合教育规律的一些高效策略, 对学生的写作、设计和作业进行回应, 通过写作训练来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开班头两天的培训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方式, 及有关写作教学的研究。助教还要进行评判学生作业的练习。

随着教学技术的变化, 尤其是网络教学的改进, 博克中心致力于提高教师网络技术的习明纳越来越多。其中每月举行一次的“网络教学习明纳”由博克中心与学术技术小组(Academic Technology Group)共同承办。针对那些对于在课程中运用网络资源, 以及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感兴趣的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每月习明纳的具体主题有所不同, 在网上公布。比如随着FaceBook、MySpace 等学习软件在学生中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博克中心会举办学习这些软件使用方法的习明纳,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营造的网络空间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反映。

再如“预防剽窃习明纳”, 教学技术研发小组设计了一套能够甄别剽窃的软件(Turn It In), 在许多课程教学中得到运用, 这个软件可以有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剽窃问题。这个习明纳就是给教师讲授如何使用这个软件, 并由一些使用过软件的教师介绍经验。

鉴于教学逐渐成为聘任、晋升、终身教授的重要条件, 博克中心除了提供常规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外, 还经常发起午餐会。在餐会上大家讨论各种议题, 如利用教学文件夹去获取奖励基金, 或者将之付梓等。

3.工作坊和模拟剧场

为贯彻“知之莫若行之”的原则, 促进理论转化为实践, 适应教师特殊需要的工作坊被逐一规划出来。博克中心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在组建工作坊前都会了解每个学科的特殊性、课堂情况及学生的需要。如“说与学”是将口头交流技巧的教学渗透进研究生课程的项目。

通过说来学许多途径, 如课堂讨论,口头报告, 辩论等, 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批判性思考, 加深对课程材料的理解, 促进专业学习, 培养重要的 交流与领导技能。

再如

行动学习系列课程(ActivityBased Lear ning)包括一系列课程, 为学生进行公共服务、田野工 作、社区研究与实习提供准备。这些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加深和丰富学生的学术经验和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将理论、方法和概念与社区的资料和经验结合起来。

博克中心还向密歇根大学学习, 设有职业演员表演的小剧场。演职员可以模拟复杂的教学情境和学术生活中较为敏感的议题, 用间接而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引发观众(教师和助教们)的讨论。博克_中心的模拟剧包括三个环节: 10-20 分钟的简短表演;演员与观众的互动, 包括提问, 甚至可以指出表演的不当;与观众展开讨论: 他们看到什么, 哪些像哪些不像, 表演提出了什么问题, 对表演有何改进意见。

四、博克中心的启示

哈佛作为世界一流大学, 非常重视教学, 进而重视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博克中心的建立将教师发展工作提升至学校组织的层面, 自中心创建以来哈佛大学给予了持之以恒的支持。中心与各院系密切配合, 主导着哈佛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在哈佛大学, 教师的教学评价成为获得终身教职的必要条件。这一方面反映了哈佛大学视卓越教学与学术研究具有同等重要性, 另一方面将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与博克中心的教师发展工作联系起来, 在制度上保障了教师发展活动的开展。当然, 哈佛大学教师更多是自愿参与博克中心的活动, 因为这些活动能切实满足他们的需要, 解决他们遭遇的困惑。

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 篇2

关键词:哈佛大学,大学文化建设,启示

大学的快速发展不一定等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涸泽而渔、盲目求全求大、追逐短期经济利益等行为只会严重挫伤高等教育腾飞的翅膀。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的大学该如何做, 才能更好地践行大学文化使命, 真正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

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高校之一。考察哈佛大学当代文化建设的相关经验,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中问题症候所在, 寻求解决办法, 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梳理哈佛大学发展的历史, 可将其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求真务实的大学理念

在3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哈佛大学并非一帆风顺, 但从建校基础和历史积累看, 她能够适应美国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需要, 扎根本土, 博采众长,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从社区性的宗教教育机构发展为世界一流的高度学府, 高居世界高等教育皇冠的巅峰, 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

首先是哈佛大学提倡精英教育。哈佛大学根据美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需求,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于19世纪后期提出精英教育理念, 建成了前所未有的“精英型”大学。第二是坚持真理与学术至上。哈佛大学的校徽上用拉丁文写着“Verities”即“真理”, 把追求真理作为校训。第三, 坚持古典自由教育。哈佛把自由教育作为培养精英人才的必由之路, 不断更新自由教育理念, 改革自由教育模式, 这对防止哈佛的落后和倒退, 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以人为本的建筑文化

大学的建筑是大学的历史、实力和办学理念的见证。从大学的建筑中, 可以看出她的历史、文化、精神、气质、魅力和力量。走访一所大学, 其建筑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而对学校的评价, 也往往是基于这第一印象。

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是哈佛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1720年的马萨诸塞楼, 1763年的霍利斯楼, 1805年的斯坦顿楼等等, 与青春学子相互映衬, 好像二百余年的美国历史向你迎面扑来, 向世人讲述哈佛成为经典的秘密所在:物质发展可以日新月异, 而塑造精神与文化的家园, 却依靠阅历、坚持和耐心。

哈佛大学老校区大大小小有30多个校门, 没有镏金, 没有招牌。与校门的简朴形成对比的是哈佛大学气势浩大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建筑群落。哈佛大学图书馆就有八十多座, 总藏书量超过1500万册, 是世界第四大“百万图书馆”, 大部分建筑恢宏磅礴、庄严典雅, 让人叹为观止。

哈佛大学建筑风格中的简约与繁复、低调与奢华, 看似随意的选择, 却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其文化建设始终从学生出发, 以学生为价值中心的严肃取向。

3 自由、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哈佛大学, 学生拥有非常自由的学习权力。既有选择某一门课程的权利, 也可以转专业, 或离校, 或注册一些无学分的课程, 也可以选择多种交叉学科课程。这种不受知识领域的禁锢, 不以短期就业利益为目的的课程修习方式, 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意愿,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健康发展。

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当年, 著名的通识教育计划实施后, 哈佛大学没有停下探索自由教育形式的脚步。1979年, 哈佛大学建立一套共同的“核心课程”体系。九十年代中期, 哈佛大学修正了培养“全人”的目标, 更改为倡导为新世纪培养“新人”。2007年提出了新的通识教育计划。在不断改革中, 哈佛大学的很多课程日益超出固有的学科界限, 获得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个过程中, 不断自我批评 (下转第15页) (上接第10页) 和自我审视逐渐成为哈佛大学的优良传统, 也是哈佛大学积极地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的法宝。

4 独立、严谨的学术文化研究

独立思想是哈佛大学的首要原则。哈佛大学允许并鼓励教师和学生从自己的个性中寻求趣味性, 大学主要是使学生成为发现、解释、创新或形成新思想的人, 教学也从传统的填鸭式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

严格的学术规范是独立思想得以科学论证的重要保证, 抄袭、剽窃和改头换面的移植, 是哈佛教学、研究和学习的大忌。教师要取得授课资格必须先发表规定数量高质量的论文。对于学生做学术研究, 则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必须扎实, 并在严谨的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 发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坚决杜绝杜撰和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出现。

5 开放、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提升了哈佛大学校园文化的品位。哈佛大学有众多运动代表队, 各种社团、乐队, 各种学生组织, 各种对外界开放的论坛。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 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和能力, 养成相互之间的协作精神。

大学文化似清泉、如空气、像阳光, 是大学赖以生存的灵魂和土壤, 以特有的环境氛围, 影响着场域中的每一分子。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文化, 犹如不同的泡菜坛子里, 味道迥异的卤水味道, 决定了泡出来的白菜和萝卜风味所属。哈佛大学独具特色的大学理念、环境氛围、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研究品格、校园文化活动等, 熏陶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

大学文化所具有的传承、创新、引领等重要功能, 决定了她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大学要做好文化建设, 就要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哈佛大学的发展经验, 回归大学文化使命, 构建现代大学理念, 加强系统的校园环境体系建设, 加强“科学、民主”的现代大学制度和“自由多样”、“育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的建设, 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 大学文化建设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大学综合实力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harvard.edu/ (哈佛大学网) .

[2]陈利民.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5.

[3]周璇.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4]崔乃文.博克大学社会服务思想的新解读——服务伦理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1) .

[5][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和展望[M].侯定凯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6]刘春华.学术原则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解读[J].高校教育管理, 2009 (6) .

[7]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卖水姑娘和哈佛爸爸 篇3

不许骗我小姑娘家啊!要回信!

认识泰普林的时候,梁萍萍才10岁。因为家里贫穷,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她就和妈妈去月亮山卖水。月亮山很有名,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时,周恩来总理陪同他游览了这个旅游胜地并在山上种了一棵友谊树……

梁萍萍跟一个导游姐姐学了几句外语,准备专门做外国人的生意。月亮山上有很多外国游客,萍萍每次卖水给他们,都会说起周恩来总理,她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萍萍扎着两只长长的辫子,“卖水喽! 卖水喽!” 蹦着跳着吆喝着,就像一个快乐的小精灵。

正在这时,一行外国人说说笑笑的出现在萍萍的视野中,她蹦跳着迎到他们面前。第一眼就看到一个高大、和蔼的老外。

萍萍水桶上的铃铛发出美妙的音符,她伸出胳膊拦住他们: “老外,老外,买瓶我的水嘛!”

可老外只是冲她善意地笑了笑,就径直往前走了。萍萍急了,紧紧跟在他们后面,小跑着:“老外、老外,今天天气特别热,山很高,气温也高,你们应该,应该及时补充水分。”为首的那老外回过头,微笑,并不买水。

那真是一个难熬的星期天,萍萍没卖出一瓶水。太阳快要沉下了,西山一片云霞。她耷拉着脑袋准备回家。

转弯的时候,碰到了先前的那老外。老外也很快认出了这个小女孩。看到她脸上的不快,他上前安慰道:“小姑娘,我们保持通信吧。如果你给我写信,我一定会给你回信的!”

萍萍却把头一偏:“我没有钱买邮票!”

老外呵呵笑道: “好吧,我这里刚好有一美元零钱,你拿去买邮票吧!”

没料到萍萍却说: “两美元还差不多!”

老外被这个小女孩打动了。他给了萍萍两美元和自己的地址,并反复向她嘱咐:“你一定要给我写信,我会给你回信,还会来中国看你的。”

萍萍斜歪着脑袋:“不许骗我小姑娘家啊!要回信!”

老外被萍萍逗笑了,朝她做了一个鬼脸,便下山了。

我不能要你的钱,你会挣钱,我也会挣钱啊!

这位老外就是朱利安·泰普林教授,当时他还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任教,兼任特拉华州立儿童大脑保健服务中心主任。那年,他的女儿作为交换学生到了中国华西医科大学,所以才有了这次难得的中国之旅。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美丽景色,还有那个叫梁萍萍的小女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泰普林想萍萍肯定忙着“做生意”去了,不会给他写信的,但他有种强烈的感觉,萍萍一定不会违约。

果然,半个月后,邮差将一个大大的信封递到泰普林眼前,他第一眼就看到“中国广西”几个词。

惊喜万分地拆开信封,一行行稚嫩的英文跃入眼前:

亲爱的老外,你走后,我的生意很好,每天都要卖好几大桶水。

我家门前桂树开花了,我每天都要去树下,那花香啊,真是好闻……

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在唱歌吧。你那里呢?美国的月亮有这么大吗?

我的英语不好,这封信还是村子里老师帮了很大的忙……

真有意思!泰普林教授含着笑将信看完,他仿佛看到那个遥远村庄的花开花谢。他放下手头的工作,马上给她回信。“我感觉到你写得很艰难,但长进还是很快,坚持写下去,我一直期待你的回音。”

回信的同时,泰普林给她邮寄了100美元。

想不到萍萍却把那100美元退了回来。

她的第二封信也马上来临。

今天我跟班上的鲁大瓜打了架。他想欺负我,哼。

我用圆珠笔在他的眼睛上戳了两个黑点,好危险啊,差点戳伤了他的眼睛。

我错了,我怕妈妈知道这件事情,她肯定饶不了我……

我不能收你的钱,你会挣钱,我也会挣钱啊!这些天我的生意很好的……

看到萍萍的信,泰普林由衷地感动了。像是一朵清纯可爱的花儿,萍萍的小脸在他眼前不断摇曳。他认真地给她回了信:“孩子,你真棒。你有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气质,还有,你很勇敢,你的同学也不会介意,会和你成为好朋友。”

“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一生,孩子,你要像成功者那样去思考,你就会越来越像一位成功者,也越来越接近成功……”

通信一直持续了6年,6年时间里,他们从友情发展到亲情。泰普林把梁萍萍认作自己的中国女儿,萍萍也喊泰普林为哈佛爸爸。泰普林还不断给萍萍邮寄教育书籍、信件和学费,在哈佛爸爸的帮助下,萍萍16岁就考入广西大学工商管理系。

2002年8月15日,泰普林刚给萍萍发完信。突然感到右肋部以下剧烈疼痛,久久不减,他立即回想起前些日子这个部位有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凭直觉,他认为自己一定得了什么病了。到社区医院检查的结果让他很吃惊:“先生,你得了肝癌,已经到了晚期!”

是夜,凉风如洗, 泰普林摊开信纸给萍萍写信,如实说了自己的病情,他说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再来一次中国,看看女儿。

爸爸,以教育我的方式教育更多中国孩子

2002年9月30日,泰普林辞去了美国所有的职务,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中国。

南宁机场。泰普林在暮色中下了飞机,6年时间,梁萍萍已经从一个稚气的小姑娘变成充满活力的女大学生。她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来接他。一家人拉着一个红色的横幅,“欢迎朱利安·泰普林教授再次来到中国”。

泰普林心头一酸,眼睛不由湿润起来。他上前分别和萍萍及家人拥抱。虽然语言交流起来很困难,但亲情的暖流已经融通了国籍、语言、地位和贫富。

梁萍萍挽着泰普林又说又笑,像连珠炮似地说着大学里的趣事。他们从南宁坐出租车到阳朔,然后又坐三轮摩托来到家里。

萍萍一家做了精心的准备,想让泰普林住的舒服。但对泰普林来说,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猛然发现屋顶上布满了蜘蛛网,一个小蜘蛛还在慢慢爬行,那一刻,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充满着威胁。起码有两天,他是在惊恐中度过的。

直到第三天,他的心才安稳下来了。在萍萍的“教导”下,他知道了怎么抽水,怎么用高粱做的扫把扫屋子……并觉得很有意思。黄昏的时候,梁萍萍拉着他去爬山,夕阳暖暖的,红红的,洒满山坡。萍萍放开喉咙,大声歌唱,泰普林也不由得随着音乐节拍跳动起来,仿佛回到很多年前的青春时光。

一种陌生而亲切的东西渐渐根植在泰普林的骨髓里。

跟萍萍及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体会到一种纯粹的快乐,时时折磨他的病魔仿佛也被击退了。

两个月后,泰普林回到美国家里。出现在家人面前的他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他的妻子和女儿惊喜得热泪直流。不久,联合国聘请泰普林为心理咨询师到发展中国家做调研,联合国官员问他愿意到哪个国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

这次来到中国,泰普林将萍萍以后两年的学费都交了。一天,他对萍萍说:“我喜欢中国古代的诸葛亮,他的‘淡泊明志,宁静志远’我都当成座右铭了。”

“社会在发展,人们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升级,保持本色才能看得更远。孩子,懂我的意思吗?”

泰普林脸上露出少有的严肃,萍萍深深地点头答应。接着,她调皮地说:“爸爸,你能以教育我的方式,教育更多的中国孩子,他们会少走很多弯路的!”

泰普林会心地笑了,因为他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老得走不动时,坐轮椅去大窝看看孩子

孩子的成长基础在于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思考、学习和自我保护,这是泰普林教授毕生研究的课题。他在美国的实践证明,把这些智慧作为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备品,比其他任何财产都靠得住。

泰普林把自己的“落脚点”首先选在西部重省四川,他义务到城市和农村为家长朋友演讲,宣讲“TSP”家教系统。他发现中国城市的孩子背负着上清华等名校的压力,过多地在乎分数,农村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很严重。

不管道路多么艰险,既然选择了,泰普林决不退缩。他把自己的积蓄拿了出来,作为日常的开支,有时候,一节课讲下来,他觉得头昏眼花,孩子将泡好的柠檬茶递到眼前,他的眼睛立即湿了,看到家长们喜悦的表情,所有的疲劳全都消失了。

泰普林还是隐隐地担心,如果自己有一天真倒下了,自己的知识怎能传播出去,于是他决定写书。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很多个夜晚,泰普林都在宾馆的台灯下,专注地在电脑上敲写。奔波很累,病痛还会偶然造访他,有时,异乡他国的孤独感使他特别沮丧,他甚至想放弃了。

猛地想起萍萍对自己的期许和鼓励,他的情绪马上调整过来。一个月完成接近10万字的写作量。第一本书《中国家教调查——写在纸条上的秘密》很快完成,接着,他又四处去找翻译和出版社。

奔波了大半年,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双手捧着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泰普林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他把自己的幸福沉淀在这些实实在在的付出中。紧接着,他又陆续出版了其它5本家教书籍。

2006年春天,泰普林特意带着自己的著作到广西大学去看萍萍,萍萍和同学在学校附近的一个酒吧里为他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庆祝仪式。烛光点燃,萍萍亲了亲泰普林的额头说:“爸爸,拥有你是我最大的幸福!” 泰普林幽默地说:“ 没有你这个女儿,我的人生不会这么精彩的!”

第二天,两人去桂林,途径一个农村,泰普林看到一所写有“希望学校”字样的学校,转身问萍萍什么意思。萍萍说这是一所好心人捐钱办的学校。

泰普林的眼睛一亮:“我也要办一所这样的学校!女儿,你说有可能吗?!”

萍萍开玩笑:“凭爸爸的本领,没有不可能的事!”

回到四川后,泰普林在四川省社科院张祥荣教授的帮助下,在四川天全县大窝村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大窝友爱学校。

2007年9月初,泰普林教授回到美国,顺便去社区医院做体检。当时给他体检的医生看到他,双眼圆睁,显得迷惑不解,他想不到这个绝症病人居然还活得好好的。泰普林乐呵呵地把自己在中国拍的照片递给他,他更是惊呆了,一个病危之人,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能量。几年内写那么多书、走那么多地方、做那么多场演讲,这工作量正常人都无法承担 ,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这些恐怕是医学理论无法解释的。

不管走到哪里,这个善良的有着无限魅力的老人都会说:“我有一个中国女儿,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

他的中国女儿从一个卖水女孩已蜕变成一家公司的总经理。

他们的亲情和友谊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泰普林教授还说:“我喜欢中国的这片土地,我的妻子不久也会来这里,到华西医科大学来上班。”

他说,他们老了的时候,会坐着轮椅去大窝友爱学校。看看那些成长在蓝天下的孩子们。

(感谢四川省社科院首席翻译张祥荣教授对本文的帮助)

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 篇4

「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仔细想想,如果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开始过上整天自拍的生活,这会是怎样一个社会呢?对于我来说,那也许是“利己主义”最真实的写照了。我们无休止地关注我们自己、我们的形象、我们得到的“赞”,不停地进行“自我放大”。正如一位社会评论家所观察到的那样,我们都在不停地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努力。我们花很多时间盯着屏幕看,却忽视了身边的人。我们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经历不是被我们体验到的,而是被保存、分享并流传于Snapchat 和Instagram 等APP 上的——最终它们呈现出的是一种由我们所有人合成的自拍照。」本文摘译自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2015年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本文作者以校友身份在现场听了讲话,感触颇深,遂编译与大家分享。........................................当我们的开国先辈于1630年来到马塞诸塞州的这片海岸时,他们是作为持异见者而来的——他们摒弃了家乡英国的体制。但是一直令我惊奇的是,在当时的这片荒地里,在如何生存下去还是个未解的问题之时,这些开国先辈很快就意识到了建立(哈佛大学)这所高等学府的必要性。自此以后,一代代人来了又去,哈佛的校园也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当年的几间小木楼。但没有变的是,每一代人都充满信心,想要建立更好的社会,每一代人也都相信,这所大学将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正如一位早期创始人Thomas Shepard 所说,我们希望毕业生走向世界之后,能够成长为对国家有益之人。而如今,将近四个世纪后,我们发现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如何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去做对他人有益之事?我们是否培养出了以造福他人为目的的毕业生?还是,我们所有人都已变得对个人成就、机遇和形象如此痴狂,以至于忘记了我们的互相依赖,忘记了我们对于彼此和对于这所旨在促进公共利益的大学的责任?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不要误解我:自拍真是件令人欲罢不能的事儿,而且在两年前的毕业典礼演讲上,我还特意鼓励毕业生们多给我们发送一些自拍照,让我们知道他们毕业后过得怎么样。但是仔细想想,如果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开始过上整天自拍的生活,这会是怎样一个社会呢?对于我来说,那也许是“利己主义”最真实的写照了。韦氏词典里,“利己主义”的同义词包括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恋”和“自私”。我们无休止地关注我们自己、我们的形象、我们得到的“赞”,就像我们不停地用一串串的成就来美化我们的简历,去申请大学、申请研究生院、申请工作——借用Shepard 的话来说,就是进行不停的“自我放大”。正如一位社会评论家所观察到的那样,我们都在不停地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努力。我们花很多时间盯着屏幕看,却忽视了身边的人。我们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经历不是被我们体验到的,而是被保存、分享并流传于Snapchat 和Instagram 等APP 上的——最终它们呈现出的是一种由我们所有人合成的自拍照。

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当然,适度的利己是我们的本性。正如我们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E.O.Wilson 教授最近写道的:“我们是一个充满无尽好奇心的物种——只要对象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自己知道或想知道的人们。”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自我迷恋会有两个令人不安的后果。首先,它削弱了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感——一种服务他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正是Thomas Shepard 所描述的哈佛大学的使命:让毕业生们不断成长,超越自我。这种成长并非仅仅是为了每个人自身的利益,更是为了他人和整个世界——这也是这所大学一直以来努力为之奋斗的使命。我们的学生和教授已经通过服务周围的社区以及整个世界,身体力行地践行这种使命。从为哈佛所在Allston 小镇的中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去利比亚参与缓解埃博拉病毒危机的工作,哈佛人改变着无数人的生活。哈佛园的Dexter 校门邀请学生们“走进校门来增长智慧,离开大门去更好地服务你的国家和你的同胞。”今天,我们约有6500名毕业生将走出大门,愿他们每个人都记得服务的使命。利己主义除了削弱了我们的服务意识,还有一种后果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过度的自我关注掩盖的不仅是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还有我们对于他人的依赖。对于哈佛大学、对于高等教育、对于各种社会基础机构,这很是令人困扰。我们遗忘了高校和机构存在的目的和必要性,使我们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大学?批评家们问道:我们就不能全靠自学吗?硅谷创业家Peter Thiel 敦促学生们辍学,甚至还给予他们经济补助,让他们辍学创业——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哈佛的一些本科生。毕竟,从逻辑上来讲,马克·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都辍学了,他们似乎都很成功。事实如此,没错。但是请大家别忘了: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都是从哈佛辍学的!哈佛是孕育他们改变世界想法的地方。哈佛以及其他像哈佛一样的学府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物理学家、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商业分析师、律师和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都是Facebook 和微软公司赖以生存的员工。哈佛也培养了无数的政府官员和人民公仆,建设和领导国家,让像Facebook、微软以及类似的公司可以繁荣发展。哈佛大学还培养了无数的作家、电影制作人和新闻工作者,是他们的作品给互联网增添了“内容”。而且我们也要看到,大学是人类和社会技术革新的源泉,这些革新是互联网公司发展的基石——从早期创造计算机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成功,到为如今无处不在的触屏奠定基础的样机的发展。

美国留学 探秘哈佛商学院 篇5

在众多美国留学院校中,哈佛商学院一直是其中最受推崇,享誉全球的美国商学院的典范。从该院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成为了企业家。那么哈佛大学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在美国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哈佛大学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顶皇冠,那么哈佛商学院就是这顶皇冠中最璀璨的一颗宝石。

而哈佛的创业教育,更是被誉为美国创业界的“伊甸园”。哈佛大学的创业全面综合,几乎囊括了各行各业,50%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在毕业后10~内都成为了企业家。

微软、Facebook、高盛、彭博,这些划时代的符号,都由哈佛学子创造。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对整个行业是一种引领性的存在。

创业伊甸园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太平洋战区回来的哈佛大学教授迈尔斯。梅斯发现,政府急需大量新企业刺激经济。为此,他开设了一门名为《新企业管理》的选修课。这被视为创业教育的起源。

“我们认为创业教育并不是一门心理学。创业教育是要教给学生一种管理的方式,它是后天习得的真才实学,并非与生俱来的空洞说辞。”哈佛大学阿瑟。洛克(Arthur Rock)创业中心的`媒体发言人詹姆斯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哈佛大学商学院没有专业之分,所有的MBA都要学习综合管理课程,但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他们也没有教科书,所有的课堂都是案例学习。

世界各地商学院所运用的案例中,80%是在哈佛商学院制作的,而在过去的中就有1200多个案例是关于创业的。

哈佛商学院会尽力把每一位案例中的主人公请到校园来。试想,如果在做Facebook的案例分析时,马克。扎克伯格就在课堂上,无疑将是最生动的案例和学习机会。

“所有的人都在教学,所有的人又都在学习,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哈佛大学阿瑟。洛克创业中心主管梅雷迪思告诉本报记者,“这就是哈佛的课堂。”

目前,《如何在中国创业》也在哈佛商学院掀起了一股热潮,教授该课程的教授伊莉莎白认为,中国是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政策,如何和当地建立关系,开启一个企业和天使投资,都值得研究。

企业家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从以后,阿瑟。洛克创业中心开设了一个新的项目洛克加速奖(RAA),以帮助学生制造出最小化的实验产品,并投入市场,梅雷迪思告诉本报记者。

与其相对应的是原创部落,每周有150个部员聚集一起,进行一场头脑风暴,数月下来,最终挑选出最好的想法和投资人。

最小化可行产品基金和暑期奖学金都可以用来支持学生的创业互动,而创意实验室也将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空间。

一间宽敞明亮的几百平方米的实验室,灰色的地毯上是不规则摆放的大桌子、椅子或者沙发,人们自行地把它分成了不同的区域,中间错落着写满文字或符号的白板。他们看着电脑,或者在拼接不同的纸样图片,或者在讨论,或疯狂地打着游戏,这里就是哈佛大学创意实验室最常见的景象。

除了拥有创业实验室外,哈佛大学所在地波士顿还拥有广大的人脉资源。“在聚集了哈佛、麻省理工等众多名校的波士顿,经常会有各种创业论坛、会议或者名人讲座,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活动便于你去发展和积累人脉资源。”在哈佛商学院和肯尼迪政治学院攻读双学位的塞尔希奥告诉本报记者。

一所顶级学府的教育如果只是在等待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天才出现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会将每一位普通学子推向理想的航向。

“我们不是只教人如何开设一个新的公司,我们也看重他们在成熟大公司里可以扮演的角色。他们的影响力,让他们成为改变世界的人物,让他们可以驾驭新思想,创造市场和新的就业机会。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和思维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贯穿这所学校的精髓。”梅雷迪思对本报记者表示。

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 篇6

冬去春来,转眼间就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六月初的天气清冷的反常,人们不得不穿薄毛衣或夹克。今年波士顿的天气变化无常,4月份有一两天气温高达32摄氏度以上,人们热得要开空调。随后的一个多月又冷得至少要穿两件衣服,但天气并不妨碍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校园里照例彩旗飘飘,成群结队,欢声笑语,赠送鲜花,合影留念。主要庆祝活动集中在6月2日校长对毕业生的告别讲演(baccalaureate address),3日大学本科毕业生自己组织的告别活动(class day),和4日哈佛毕业生联谊会(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组织的毕业典礼(mencement)。

这是哈佛大学 你们离开校园时正好是经济风暴席卷全球,改变这个国家和世界的时候。你们也目睹了哈佛的变化。你们在四年中经历了三位校长(萨默斯,代校长巴克(derek bok),和福斯特本人),你们经历了旧的教学大纲(core curriculum)的退出和新的教学大纲的引入(general education),和一些校舍的变化。福斯特然后列举了一些优秀毕业生取得的成绩(没有点名道姓)。

她说,很多过去四年的变化是四年前没有想到的:奥巴马入主白宫,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流感蔓延等等,这些都使未来更加难以预测。‚我要和你们讲的不是如何追求优秀,在这方面你们已经知道怎么做了,而是要讲如何利用未来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去年这个时候,有很多哈佛毕业生选择了去华尔街工作。其中一个学生说,他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不想进入‚真实世界‛(real world),而进入金融行业是最稳妥,最保守的选择。金融风暴对你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们没有最保守的选择了。你们当中的一个学生说,因为金融公司今年很少招人,他准备去教书,而教书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今年的就业形势让他没有理由不做自己热爱的事。当然,有一少部分毕业生仍然会去金融公司工作。这也是好事,因为你们还年轻,有弹性和韧性承受金融界的动荡。与其在你们45岁时经历中年危机-自问:我到底在做什么?我为什么做这些?-还不如在20多岁的时候就反思这些问题。有一位作家描述和她先生去巴黎旅游的原因:不是有人要求我们去,也不是我们认为应该去,而是我们从心底里想去,这样我们的旅途就有了一个好的起点。福斯特说,这就是发自内心的动力,这就是生活。

她说,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目的不是要训练你们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有一份特定的工作,而是要让你们在不确定的充满变化的情形下有应变能力,能够即兴表演(improvise)。‚即兴生活(improvised life)是激情与平静,构架与自由,理性与感觉魔术般的结合。我们不喜欢不确定性(uncertainty),更喜欢安定,但正是不确定性 给我们的个人生活和事业带来机遇‛。

最能概括福斯特讲演内容宗旨的话应该是她引用一位著名爵士音乐家的话,‚透彻的掌握你的乐器,你的乐谱,然后全部把它们抛在脑后,尽情地弹琴。‛现在的世界需要那些优秀的即兴表演家。

重新思考我们的生活,重新投入进去不是每一代人都有的机会。福斯特回忆自己1968年的大学毕业典礼。当时我们意气风发,雄心勃勃,觉得巨大的社会变革迫在眉睫,我们要结束战争,消灭贫困和种族歧视。渐渐地这种无所不能的乐观和激情消逝了,我们逐渐地变成了‚大人,成年人‛,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小天地,为自己个人的好生活而努力,那种追求更高目标的境界和对更美好的世界的憧憬没有了。

但是现在又回来了。我们目前面对很多挑战--金融动荡,传染病蔓延,对内政策,对外政策都是困难重重。这些挑战和奥巴马入主白宫不仅仅使新的思想,新的投入成为可能,而且是必须。

奥巴马总统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定义为重新振作和重新创造的时节(a season of renewal and reinvention)。重新振作,重新创造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我们一直坚持最好的教育是那种培养分析能力的,形成思考习惯的,能够把信息(information)变成理解(understanding)的教育。这就是教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受过教育的你们这些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学生聚会

class day的活动是在校园中间的露天草场tercentenary theatre,没有毕业典礼那么正式,形式上比较轻松。毕业生代表的讲话有对四年大学生活的认真反思,也有自嘲自讽的幽默。他们对最近四年的课业过重(over worked),睡眠不足(under slept)直言不讳,他们的脑海里只是被‚成就‛(achievement)这个词充斥着。‚为了重建哈佛形象,有必要提醒整个世界哈佛的毕业生是多么的了不起,他们处处趾高气扬,只往上看,不往下看,永远觉得高人一筹。‛

哈佛校长演讲稿范文

听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它发生在1987年,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法国巴黎。某报社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饭前要冼手,做错了事要道歉。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老者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也是令人深思的,他认为在学校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不是深厚扎实的才学,而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习惯和素养,也许这就是他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根基所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养成好习惯,要从小时候养成好习惯,别老是想着等到做事时才开始想着好好表现,等到需要时再认真学好习惯.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想做好大事,要从细微处入手,从我们生活习惯中的点滴入手.如果细看他的谈话,他告诉我们要学会合作,友爱,遵纪守法,追求完美,讲究卫生,眼里要有别,热爱大自然.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态度占85%,知识和智力只占15%。“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有一个著名的2.18分理论:人的智商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他认为从对人的一生的作用来看,智力因素占40%的权重;在智力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比中,知识占40%的权重;知识又分为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占40%的权重;书本知识能在生活中应用的又占40%的权重。由此便能得出这样一个分值:

如果你在学校的总分为85,在学校所打下的底子,不过是1*40%*40%*40%*40%*85=2.18分。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底子的学生,最终什么也没有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其实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是重要的,技能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于成功来说也非常重要.要相信自己.七年级语文暑假作业上最后有一篇文章有有意义:一个在并没启动的冰库中被自己心里的冰点冻死了,他就是缺少自信,缺少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

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或许最初提出这句话的并不是汪中求先生,但却没来由的喜欢着,只因它说到了人的心坎,清冽透彻。

一直以来,我都信奉着“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的人生格言,从不怀疑。单纯地以为只要认真做好每件事情,就会心安理得,就无愧自己的工作,现在看来,我只是“认真”,而少了那份“用心”。就象我给我的学生说:

“记忆是学习之母

思考是学习的灵魂”

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学业,实践,有机结合

一、引言

近几年中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兼职已成为很多大学生了解市场状况、跨进社会门槛的重要一步。但是随着兼职市场膨胀化, 涌现出许多学业与兼职的矛盾问题。例如:时间分配不均匀、兼职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等。另一方面, 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国家, 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因此, 为支付一系列生活开支, 减轻家庭负担, 日本大学生从事兼职早已是司空见惯。那么中日大学生是如何处理学业和兼职的关系呢?又有哪些需要总结的经验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 选取就读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以下简称广外南商) 与友好交流学校日本横浜商科大学 (以下简称横浜商科) 为对象进行考察。本次问卷调查面向广外南商学生发放问卷2300份;因条件所限, 面向横浜商科大学发放问卷100份。据回收后的有效问卷统计, 在广外南商有70%的学生做过兼职, 53.8%的学生支持大学生做兼职, 认为能够增强独立意识, 减轻家庭开支;在横浜商科则有95.5%的学生做过兼职, 81%的学生支持大学生做兼职, 认为能够获得社会经验和培养独立性。由此可见, 中日两校学生在兼职动机上基本趋同。另一方面, 在“兼职与学业”如何做到平衡的问题上, 也是两校学生面临的问题之一。那么, 以下就针对该问题做一具体分析。

二、从没有做过兼职的学生情况来看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案例。张同学是广外南商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 英语专业, 家庭是小康富裕型, 生活水平较高。他非常热爱学习, 除了上课之外, 图书馆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 可称得上是班上的学霸。但是, 基本上没有做过兼职。究其原因, 首先是父母不太赞成兼职, 要求全心全意学好英语, 况且家里经济还行, 没有兼职的必要。另外, 该同学认为大学四年是学习知识的, 不需要兼职这些实践经验。但是, 现在找工作期间到处碰壁。原因是他虽有许多专业证书, 但被问到经验时, 他的回答是零。

这个个案引人深思。案例中张同学的父母重学业的施教方式正是导致他经验为零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家长虽然希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但是由于中考、高考、深造方面的指挥棒存在, 往往会忽略这些活动。

此外, 从本次问卷结果来看, 广外南商有69.5%的学生做过兼职, 30.4%的学生没有做过兼职;横浜商科有95.4%的学生做过兼职, 仅有4.5%的学生没有做过兼职。从“有无做过兼职”情况看, 与日本相比, 中国教育重价值观, 而日本教育则重实践。在中国, 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表现出的往往是注重学科专业能力的理论教育和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培养, 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 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实习也在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另一方面, 在上世纪90年代, 日本“少子老龄化”问题逐渐严峻, 学生无心向学, 教师水平以及专业能力欠缺被社会日益关注。因此, 日本政府对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进行了一系列修改, 致力于培养实践型高学历教师, 并强调实践性、现场性, 强调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现场问题相结合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1) 。由此可见, 横滨商科有接近100%的学生做过兼职可以说正是日本的教师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大学, 学习固然重要, 但是空有缺乏实践检验的理论知识等于纸上谈兵。因此, 大学生要做到学习为主, 兼职为次, 发挥兼职的能动作用。同时, 家庭教育需要把注重学业表现转移到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要注重孩子“需要什么、想做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心理层面发展。此外, 学校要在传授理论知识教导的基础上, 加强兼职等实践活动的正确引导和指导, 以学习为中心, 为学生提供更多兼职、勤工俭学的实践平台。

三、从做过兼职的学生情况来看

1. 从事的兼职工作类型问题

针对“你曾从事的兼职工作类型是?”的问题, 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从事餐饮服务类工作。其中, 中国学生有43%, 日本学生有66.67%。其次, 中国学生从事促销兼职的有39.3%, 另有少数同学从事家教、导游、礼仪、发传单等兼职工作。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兼职的种类虽然多, 但是对于还没有踏进社会的学生来说, 阅历尚浅且能力有限, 不管是就本人而言还是对招聘单位而言, 会对大学生本人不能胜任的工作持保留态度。因此, 在选择兼职时, 学生会倾向于技术含量低、简单易上手的工作, 从而忽略对所学专业的巩固和提高。对于雇佣者而言, 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 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 将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这是在商业竞争时面临的问题。聘请大学生做兼职, 薪资比正式员工低, 同时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能使大学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考虑到培训员工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 请兼职无疑是雇佣者节约用人成本的一个好方法。

另一方面, 学生会倾向于技术含量低、简单易上手的工作这一情况也反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深, 缺少职业规划意识。王敏在《试论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必要性》 (2) 中认为, 随着几年的高校扩招, 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意识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尤为重要。当今社会就业竞争十分激烈, 要想在众多优秀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做好事职业规划势在必行。在巩固好专业知识和认真规划好职业生涯的基础上做兼职才能更好的发挥兼职的作用, 获得更多实践经验。

而在这一点上, 我们知道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 始终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自上而下由政府推行、组织和指导, 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共同配合实施。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鉴日本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也显得相对必要。

2. 学业与兼职的时间管理问题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相比, 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出于“减轻家庭开支、获得社会经验、扩大人际关系……”等目的, 兼职学生并不少见。但是,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兼职与学习上也出现了矛盾。

以广外南商的一个学生情况为例。A同学家境不好, 进入大学后课程比较宽松, 为了减轻父母经济压力, 降低生活开支, 每天下课后就到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做兼职。“一个小时8元, 每天工作5个小时, 每周至少需要工作5天。有时店里比较忙, 超出预定的工作时间但不计算额外报酬也是常事。”A同学说。因为每次兼职的周期就是三个月, 生活上的确宽裕了很多, 但是每天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小时, 有时候甚至一小时也不够。同时, A同学上课走神、逃课的情况也随之增多。临近期末考才临时抱佛脚地复习。这个兼职做了一年, 他的成绩出现明显下滑。

另一方面, 再看下横浜商科的大学生情况。佐治君在一家连锁餐饮店打工, 工作勤奋干练, 一周上班三至四次, 平均每次都是在8个小时左右, 有时甚至达到12个小时, 时有加班, 却从没缺席过学校的课程, 学习成绩也很优秀。

中国学生A的兼职时间比日本学生还要短, 但是为什么会兼顾不上学习呢?归根结底是A的时间计划性差, 时间观念弱、自我管理能力低。卢梭曾说过:“生活本身没有任何价值, 它的价值在于怎样使用它。”因此, 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马鋆龙的《大学生兼职的时间配置分析》 (3) 一文中, 从时间配置理论视角对大学生的时间进行了规划和分析, 认为大学生活锻炼的不只是自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时间的管理能力。只有善于利用时间、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因此学生们应根据上课时间合理地安排兼职时间。

上面提到的中国A同学, 还出现了在超出规定工作时间以外继续工作但无报酬的情况。这种情况也不仅仅是个案。一些雇佣者考虑到学生兼职的廉价性以及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等因素, 会无理地延长劳动时间却不支付相应的报酬。该情况在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的案例中都有出现。为保住这份兼职, 不破坏与雇主的关系, 一部分学生的做法是不提出异议而盲目顺从。这样一来, 就出现了雇佣者要求加班加点的泛滥与学生言听计从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 大学生应该明确提高维权意识, 要勇于和雇佣者协商解决, 决不能盲目顺从, 必要时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此外, 呼吁雇佣者遵守法律法规, 保障被雇佣者合法权益。

结语

兼职已成为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 日益成为大学生的普遍性行为。在校期间从事兼职是大学生增加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并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的重要途径。但是, 在兼职过程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 从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进而影响学业。本文通过问卷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以广外南商和横浜商科两所大学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以学习为重, 忽略兼职等实践活动”、“兼职技术含量低、不利于专业的提高和就业”、“兼职与学习的时间管理”这些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学生方面, 要树立正确的兼职观, 灵活分配学习与兼职的时间,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家长方面, 要注重孩子学业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平衡, 鼓励并正确引导孩子做兼职,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进而为未来就业做准备;学校方面,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加强学生的时间管理和职业规划教育, 提供兼职等实践性平台;雇佣者方面, 切实遵守法律, 合理合法安排工作时间,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今后, 希望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学业与兼职的关系, 实现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的更好结合。

参考文献

[1][日]张梅.日本谋求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新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001 (6) 50—53.

[2]王敏.试论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必要性[J].教育与职业, 2006 (12) .

哈佛女孩和她的牦牛生意经 篇8

如果说所有创业者都具有理想化、执着、敏锐、精力旺盛等特质,那么,乔婉珊还有点“与众不同”“作为女性,我更富有同情心!”

毕业“牵”头牛

2006年1月,乔婉珊和来自香港的苏芷君带着“如何用更持久的方式挑战贫困”的课题,第一次踏上了中国大西北的土地。两人在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攻读硕士时相识,她们志趣相投,希望运用自己的商业经验,结合有关社会发展和公营部门方面的知识,为社会扶贫发展出力。

到达青海、西藏时,两人看到了一种逼近生存底线的贫困境况。这促使她们最终锁定从云南和青藏高原一带入手完成课题。而当看到当地人家赖以生存的牦牛时,两人眼前一亮,或许可以通过它来撬动经济和社会效益。

尽管以往对牦牛一无所知,但此刻的乔婉珊更像一个牦牛专家。

“牦牛号称高原之宝,全中国有1300万头牦牛,占世界总头数的85%以上,其中90%以上都生长在青藏高原上,3000多年以来一直都被当地牧民视为生存依赖。”她说,牦牛每年采毛一次,成年牦牛年产毛量为1。17-2。62kg,幼龄牛为1。30-1。35kg,粗毛和绒毛各占一半,尤其是牦牛绒比普通羊毛更保暖柔软,是继羊绒之后的又一种高档纺织原料。“牦牛绒很细,直径小于20微米,长度为3.-4 .厘米,有不规则弯曲,鳞片呈环状紧密抱合,手感滑糯。”当顾客摩挲shokay的牦牛绒产品时大多时候会被“欺骗”,这种羊绒好特别!其实,它们是牦牛绒。

牦牛绒材质的稀缺性,以及看着当地牧民抱着“金砖”却生活困苦,乔婉珊和苏芷君当即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要将牦牛绒发展成一门生意。

随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两人四处找寻专家帮忙鉴定牦牛绒的品质,造访大大小小的厂家,分析如何将不同品质的牦牛绒应用到编制、漂染等过程中去后的效果,甚至研究牦牛与草原保育工作的关系等等课题。终于,在2006年的秋冬时分,用从哈佛拿到的1.5美元奖学金,Shokay(取自藏语“牦牛绒”的发音)这个以牦牛绒为核心的品牌正式诞生了。

梳理上游渠道

上哪儿去买牦牛绒?这是乔婉珊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先在青海各个县区转悠,这些村落分散广泛、交通十分不便,我们就挨家挨户敲门问,您这儿卖牦牛绒吗?”后来,在当地的扶贫组织的帮助下,她找到黑马河乡作为试点。

2007年3月前,黑马河乡几乎与外界市场隔绝,牦牛绒市场完全不成形,虽然每家每户都有20-30头牦牛,却只靠捡草药、蘑菇赚取微薄收入。乔婉珊向牧民们详细介绍了Shokay想向他们收购牦牛绒的想法,并教授其如何分辨和梳理出牦牛身上最细软的绒毛,而不是未经梳理、品质粗糙、在传统市场中贱卖的牦牛毛。

吸引牧民“供货”的无疑是价格。每头牦牛每年只能被梳理出100克左右的绒,Shokay给出的收购价是95元人民币/公斤,远远高出了普通中间商平均5元人民币/公斤的价格。

此外,Shokay计划每收一公斤牦牛绒,就拿出5元拨入牧民的社区发展基金,用来改善牧民的生活水平。比如,推行向Shokay借贷牦牛,协助暂时没有牦牛的底层牧民一起参与。

到2009年底,Shokay已经有合作农户2600户,形成一条稳定的原料共赢渠道。现在,Shokay有自己的藏族同事,专门在青海和周边地区推行社区项目收购牦牛绒。

解决了原材料问题,设计和开发适用产品摆上正题。

最初为节省费用,苏芷君和乔婉珊都是翻阅时尚杂志,从中挑选款式。现在,Shokay已经拥有一支4人的设计团队。不过,在纺织上,二人绝对是“门外汉”,先后到河北石家庄找专门梳洗毛绒的厂商,又跑去苏州、内蒙古的纺织厂想尽办法,才将洗净的绒纺织成布……乔婉珊用“工程艰巨”来形容其间过程,厂家不是嫌她们年轻、瞎折腾,就是嫌牦牛绒量小加工成本高,“费尽口舌换来别人点点头,就让我们兴奋半天。”

除了机器纺布制成衣,Shokay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手工编织品。目前,Shokay在上海崇明岛上建立了一个编制合作社,有近50名当地织娘。

值得一提的是,从成立至今,Shokay几乎没有投入大把资金用来进行广告宣传,逐渐扩张的知名度,都是乔婉姗和苏芷君两人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活动慢慢积累起来的:比如,两人不断参加不同机构和学院的商业计划比赛,在诸如哈佛商业学院主办的此类比赛中摘得头筹,获得“卡地亚灵思涌动女性创业家奖”亚洲区前三名等,通过比赛,让Shokay声名大噪。

把牦牛绒卖到海外

手工的手套、帽子、围巾、配饰,机织的趣味玩具、家居用品,Shokay的产品从100元的小饰品到6000元的厚盖毯都有,甚至还为不丹国王定制过一款价值数十万元的礼品挂毯。

刚一创业,乔婉珊便选择在上海田子坊开设旗舰店,以吸引各地客流,后来又在日本东京、德国设立专营门店。不过,S hokay的销售更多是以海外门店代销居多,顾客可以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商铺里,买到Shokay的产品。

“近期,我们与新加坡星展银行建立了协作关系,开展公益合作,还与法国服饰品牌A gnes。b深入合作。”乔婉珊说,Shokay将为A gnes。b定制一批畅销的产品作为合作产品,贴上两者产品商标,在Agnes。b的店铺中销售。

上一篇:我寻求挫败的阅读答案下一篇:人事局(编办)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