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精选7篇)
八道河中学 李红娜 本节课是针对《初中实验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课题的成果的展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之一是研究总结出做好分组实验,加强学生间小组合作能力和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陪养的方法策略;内容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中课堂教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分组实验和兴趣实验等。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分组实验课。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题的预设目标,对今后的其他实验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是以小组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一、学情分析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
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懂得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三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
2、本节课以探究式的课堂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在上节课学习了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实际的小车进行测量,提出猜想,小车下落是怎样的一种运动,有什么办法证明这就是你的猜想,引导学生从平均速度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比较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3、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精神,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与高中知识相衔接。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部汽车的行驶过程
提出问题:您知道这两部车做什么运动吗?
学生看到这张图片,一部做匀速直线运动,一部做变速直线运动。
根据经验,学生马上判断出来,为下面测量办法的设计有了很好的铺垫,从而无形中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上。
(二)实验探究,培养能力,新课讲授
1、实验探究
(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
(3)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挡板、刻度尺、秒表
(4)猜想
a、小车下落时是一种怎样的运动?
b、这种运动有什么特点?
根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小落时的运动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从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引导,“小的时候有玩过滑滑梯吗?下落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吗?”从而引导学生猜想是一种变速直线运动,这次的运动有先慢后快的特点。
(5)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平均速度证明猜想是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种实验方案并派代表说出实验方案:
A、时间相同,路程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B、相同路程,时间不同,平均速度就不同。
评估A方案,由于要控制时间相同的难度大,人手操作误差大,因此选择方案B.方案确定后,小组讨论:1)实验过程中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由于下面半段的时间是比较难准确测量的,让学生换位思考,能不能不测下半段的路程和时间,以其他办法间接求出,让学生讨论。
设计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
(6)分析实验数据
(7)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V上V下,教师引导总结: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目的: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学间交流评估,互助提高,最终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8)评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此次实验中,有哪些地方你认为存在误差?如何减少误差?
实验过程中,只有一组数据,应该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实验过程中,
可以选择更为精确的仪器进行测量。例如课本的拓展性实验,利用传感器测量速度。
2、生活、物理、社会
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要求:人走教室一圈,有刻度尺和秒表,求出人走路的平均速度。
解:用刻度尺量出人的脚步为L
总路程为S=nL
用秒表测出时间t总
六、教学资源:
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七、课时录像、文字实录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八、练习与作业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九、反思与建议
《测量平均速度》是第一章的第四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成功之处:
(一)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二)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时有三个地方推动学生知识的前进步伐。引入部分,提问学生两部小车分别做怎样的运动,提醒学生因为平均速度的不一样,小车出现两种运动状况,暗示学生,小车的运动特点可以观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小车下落时运动的特点猜想,学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此时引入一幅图片“小的时候玩滑梯有什么感觉?”推动课程进一步深入猜想。最后课堂中,让学生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处
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第1 课时
主备课人: 程海方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导入新课】课本P71观察与思考 【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P71,思考以下问题:
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检测交流】
附:堂清检测题:
1.观察停表的示意图回答问题:(1)停表的量程是。(2)停表的分度值是。
(3)图中停表的示数是。2.关于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1)本实验的原理是。
(2)在实验中,除图所示外,还缺少、。【小结及作业】
本节导与练
附:【板书设计】平均速度的测量: 路程:工具及方法
而平均速度是用总位移除以时间得到的,这是描述一个运动过程的平均参量之一。
1、如果是匀速运动,瞬时速度不变;
2、如果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公式为:v(t)=v0+at;
3、如果是自由落体运动:v(t)=gt;
4、如果是上抛运动:v(t)=v0-gt;
5、如果是下抛运动:v(t)=v0+gt;
一、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
二、实验目的: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小车在斜坡各段的平均速度,
验证小车在斜坡滑下是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2巩固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v=s/t
四、实验器材:停表、木板、小车、刻度尺、金属片、木块
五、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
六、实验步骤:
1.将木块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用停表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重复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
5.利用s1—s2=s3,t1—t2=t3,求出v3。
6.收集数据的表格:
路程S1=S2=S3=S1-S2=运动时间平均速度t1=t2=t3=t1-t2=V1=V2=V3=
本周学生做了高中的第一个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由于我是第一次上实验课,习惯了大学的实验课方式,不太了解高中生的实验要求,以致于讲解的时候没有到位。通过之后的学生反馈情况,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
对于我自己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反思:
1、教学有点填鸭式。在讲一些理论知识的时候,大都是我一个人在讲,没有引导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比如讲到时间间隔和频率的关系,就一句话带过说时间间隔是频率的倒数,如果提出频率的变化如何影响时间变化的问题思考会更好。
2、知识点没有完全覆盖到。对于前面两个班级,我没有提出实验点和测量点的概念,虽然有让学生了解间隔了几个点的时间计算方法,但是没有让学生实际去操作。
3、没有很详细的说明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打出来的点很淡等等。
对于学生的情况,做如下分析:
1、由于初中没有接触太多的实验,对做实验要注意的事项非常的陌生。也由于是第一次实验,所以显得非常的兴奋,比如在未经允许下乱摆弄实验仪器。
2、缺乏对实验的科学态度。学生虽然喜欢做实验,事实上却不重视实验,实验课对他们来说就是玩的一节课,因此在实验过程当中,没有科学的按照实验操作去进行,导致最后纸带上的点都是密密麻麻的无法区分独立的点。
3、对实验结果处理不认真。有些学生打完纸带就觉得完事了,实验册上的.表格都是随便填写。在测量位移的时候也没有注意估读,有效数字等等。总结:我觉得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其次要琢磨透高中实验应该要达到的要求,最后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态度。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教学反思篇2学生对完成这个实验基本没什么问题,主要还是在数据处理和图像的绘制上。
1、对位移单位没有换算;
2、平均速度计算基本没什么问题,表一能够顺利完成;在计算瞬时速度时用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代替某点的瞬时速度,为了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更接近于该点瞬时速度,求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的平均速度。单纯的计算,在练习中玩成的很好,但在添表二时又出现了问题:
3、纸带上的第一个点速度不为零(纸带从中间截取),根据极限思维求0点瞬时速度等于0-1的平均速度;
4、根据表二绘制v-t图像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
5、结合整个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表一中平均速度完成后,就可以直接完成表二瞬时速度(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的平均速度),然后绘制v-t图像。
6、误差分析时学生都能说出自己做实验室造成的误差。
学生做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后,做相应练习时就很顺手,基本完成了实验要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速度教学反思
2.《测量电压》教学反思
3.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4.《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
5.测量水的温度教学反思
6.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7.《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8.测量的教学反思
基于扰动水平加速度的正弦运动模型,对平台失准角和水平加速度改正的频谱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某航空重力测量试验的实测数据,计算了平台失准角和水平加速度改正.
作 者:石磐 孙中苗 肖云 作者单位:西安测绘研究所,西安市雁塔路中段1号,710054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1 26(6) 分类号:P223.4 P244 关键词:航空重力测量 航空重力仪 水平加速度改正 平台失准角 GPS★ 感载比例阀动静特性分析与计算
★ 双缩脲试剂能和二肽反应吗
★ 分析刘禹锡的天人关系理论
★ 浅议语篇分析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 熵理论与和谐社会
★ 潜伏语义分析的理论及其应用
★ 仿生硬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面子理论与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委婉表达
★ 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测量平均速度》名师教案01-01
众数平均数与平均数教学设计06-23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09-25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07-03
平均分教学设计自己用11-17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03-17
《认识平均分》数学教学反思12-30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07-28
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及意图10-13
平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