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学部教育工作计划(推荐7篇)
一、业务学习
1、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改变教师以往“单打独斗”的备课模式,将同一门课程的小集体备课与整个“两课”的大集体备课融合在一起,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实现“两课”教学质量的优化。
2、及时将学院教学工作例会上的相关精神传达给每一位教师,使大家都能了解学院教学工作的最新动态和最新要求,做到工作上与学院步调一致。
3、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次活动都确定议题,并做好详细记录。
4、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二、常规教学管理
本学期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为宗旨,根据学院规章制度和两课教学部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和制定组内各项制度,从严管理,使一切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1、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组织好“两课”教学,落实“三进”工作,深化“两课”教育教学改革。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根据学院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教研室工作计划,检查教师学期授课计划,承担全院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认真学习教师工作规程和教风学风建设有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教学运行环节的管理。开展教学态度、出勤、调课、迟到早退的检查活动。做好教学工作期初自查、抽查,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期终教学质量检查、总结等常规教学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期初工作
①本学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首次在我校使用,教研室全体教师讨论决定开展集体备课,为上好每节课认真准备。
②抓好教师学期授课进度计划拟定情况的检查工作和学期初教师授课的听课跟踪工作,避免出现实际教学与进度计划相脱节及马虎应付的无序教学现象。
(2)期中工作
①认真做好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期中教学常规检查工作,重点落实好学期授课进度计划、教师听课记录以及作业布置、批改工作完成情况的检查。
②将期中教学反馈以书面形式进行汇总。
(3)期末工作
①做好教研室教师期末考试组织工作,确保科任教师按时、保质完成期末试卷的编印和监考及试卷的批阅工作。
②组织教师进行期末总结和业务
考核工作。
③完成本教研室学期工作总结,并以书面形式上交基础部进行汇总。
3、完善听课制度,组织教师集体听课,注重听课以后的讨论环节,改变只听课不讨论,或讨论时只谈优点不谈缺点的状况,充分 发挥和探索听课活动的实质功能。
4、组织教师上好学院可能组织的公开课,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计划在第8-15周期间,分别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和宗教概论》等三门课程中各开展一次组内随堂教学公开课活动,并组织本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听课和说课工作。
5、深化教学改革和考试方式改革、重点抓教改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工作,特别是加大“两课”改革的力度、对学时、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内容进行全面改革。
严格考试管理,加强考试工作环节的管理。根据人文学科的特点制定试卷标准和命题要求,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考试方式和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
三、教学研究
1、制定“两课”教研工作规划(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环境的特点,以申请院级课题为起点,注重团队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在部门内部营造出集思广益、合作攻关的良好氛围。同时,做好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并在精品课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一石双鸟”,即由精品课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的科研论文,以此形成丰硕的科研成果。
2、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升发表论文的质量,力争明年本教研室科研成果的档次和数量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更大的突破。
3、动员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申报学术报告,活跃我院社会科学学术气氛。
4、积极参加院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广泛收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研究的新信息,以带动本教研室科研的发展。对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或学术会议的教师要建立考评档案;对教师带回的信息,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四、其它工作
1、根据工作需要和学院的安排,协助其它部门做好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2、根据改革开放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剖析问题,寻找新方法,落实新措施,打开新局面。
3、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4、争取在本学期为学院学生开2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座。
上面就是我们教学部制定的新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这是综合了我们教学部所有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后制定的,相信是一份完整的教学工作计划。
我们要继续的努力工作下去,把我
们的学校工作继续的做好下去,我相信未来我们学校一定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现在的孩子随着计划教育的深入改革,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教好他们,把他们都培养成国家的栋梁,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我们都应高认识到。
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同他人交往,整天游离于集体之外,囿于个人圈子,顾影自怜。据调查,高校贫困大学生中,有30%的学生认为贫困影响其人际交往,有27.5%的人长期感到心理压抑[3]。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闭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结果变得越来越孤独,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围墙。他们常常给人以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4.否定自我,认识错位。
部分贫困大学生发现自己在经济能力、人际交往、生活习性等方面与他人存在巨大差距,从而怀疑、否定自我,开始变得性格敏感、态度消极、自卑、嫉妒、自闭,高估别人的优势,夸大自己的劣势,过分谦让、委屈自己,甚至无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难以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出现自我认识错位。
5.怨天尤人,易走极端。
由于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紧张的学习、封闭的生活、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就业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等问题的存在,部分贫困大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因为贫困而感到羞耻,他们怨恨家庭的贫穷,埋怨父母无能,怨恨社会不公、无情。有个别人甚至对社会,对他人充满敌意和仇恨。他们不思进取、自暴自弃,把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有的在思想上走向了极端,表现为对社会和学校的什么现象都看不惯,对社会及当前改革产生悲观否定偏激看法甚至是极端抵触的态度。有的对一切正面的教育不信任,持怀疑态度,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学校和教师教育的反感与抵触,觉得生活无聊、没有意义。这导致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不够宽广和宽容,易固执己见,爱钻牛角尖,认死理,言语犀利,思想行为上易走极端[4]。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贫困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坚持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通过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激发生活的热情和勇气,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通过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帮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学会自我接纳,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贫困,正确对待消费,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通过自立自强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引导他们战胜挫折、转变观念,采取积极的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克服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走自食其力的道路。贫困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一些优势,并发扬这些优点,同时要善于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劣势才可产生动力、激活自身的资源,最终实现自身的
职业道德是从事行业与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择业观上,很多学生在未踏入职场之前,价值[5]。
2.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贫困”的阴影。
高校具有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相对稳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工作对象基本固定的工作优势,应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帮助贫困大学生及时走出“心理贫困”的阴影。一是发挥专、兼、聘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优势,凭借完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讲座等多种形式,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6]。二是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心理健康普查、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三是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方面的社团、设立班级学生心理协管员,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贫困大学生心理指导帮扶体系。
3.切实做好贫困大学生经济帮扶工作,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高校应该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政策和资金支持,从学校和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缓”的贫困大学生经济帮扶体系,从物质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可以安心学业,这也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7]。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贫困大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中,可以使贫困大学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忘掉自己的弱项和失败,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事情上,从中获取乐趣和成就感,强化自信,驱散自卑的阴影,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8]。
参考文献:
[1]赵炳起.高校贫困大学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20-26.
[2]蒋文成,黄秋名.高校贫困大学生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1,(6):188.
[3]田军鹏.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认定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8年2期:47.
[4]张敏生.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5]焦士清.关于我省部分高校贫困生和救助工作情况调查[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5.
[6]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2):23-26.
[7]龚映杉.支助困难学生:高校一项长期的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1996,(10):20.
[8]付新超.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3):57.
其择业观就已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他们往往对所提供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在敬业精神方面,奉献意识明显弱化,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有的刚毕业参加工作一两年往往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待遇不好就另谋高就,或是有比这家单位更好的工作就立刻跳槽,普遍存在这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缺乏敬业素养。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系统教育和灌输,经过内化形成的,然后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高职院校中,“两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应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2.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职业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对确定人生目标,促进人生目标的实现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也充满困惑。在就业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学生,不愿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就业期望值较高,选择留在大城市、大公司或外资企业工作。高职学生就业与成才的高期望值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存在矛盾。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必须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面向基层,树立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切忌不切实际,好高骛远。
2.2 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职业道德是对人们的职业行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职业活动中,各行各业既有共同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又有适应各自职业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
(1)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对各种职业活动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要求的提炼与概括,是一切从业人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正确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意义及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培育学生的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公平意识、奉献意识。在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中,要以敬业意识、诚信意识的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2)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因此,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进行。
2.3 职业纪律教育
职业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和信念来调整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关系。职业纪律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它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体现。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纪律教育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学习领悟并严格遵守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存在自控能力差、纪律观念不强、行为自由散漫的现象。如果学生把这些弱点带到企业,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
2.4 现代职业精神的培养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竞争日益加剧,使得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有现代职业精神。现代职业精神首先表现为创新精神。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创新,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树立创新的理念,并掌握职业活动中创新的方法与途径。其次是竞争与合作精神。21世纪是竞争与合作的世纪,市场经济是竞争与合作的经济,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高职学生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正确对待竞争中遇到的种种挫折;要善于合作,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具有团队精神。
3. 培养职业道德的有效方法
3.1 案例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现实性、感染性,更有助于实现“两课”的教育目标。凭借真实、具体、丰富的案例,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将理想、道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和职业环境中寻找素材,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案例,然后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讲解、评价、讨论与辩论,通过多方的交互作用和自主学习,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例如,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刚参加工作时,竟被安排清洁厕所,她想跳槽时,单位的一位同事———曾经的厕所工来到她的面前,做了一下示范,同事一遍遍擦洗马桶,直到擦洗得光洁照人,擦完后用茶杯从马桶中舀满一杯水,端起来一饮而尽,动作非常自然。同事的行动震撼了野田圣子的内心。她痛下决心:“就算我冲洗一辈子的厕所,也要在这个岗位上做一个最优秀的人!”这次经历成为她日后做人处世精神力量的源泉。用类似这样的例子,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2 强化训练法
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筛选课题或要求学生提出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正反事例和富有争议性、探索性、挑战性、自测性的试题。通过师生、生生、人与媒体的互动,通过讨论、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扬善抑恶。
3.3 暴露法
在培养学生时,教师不能报喜不报忧。坏的现象也能刺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要引导学生当评论家、杂文家、讽刺家,对负面现象淋漓尽致地暴露,入木三分地分析,使他们能够引以为戒。
3.4 仿真法、实践法
采用仿真法、实践法,将课内课外衔接起来,能有效地避免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安排学生运用参观、访问、调查等方法,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力求让学生在亲临其境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总之,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两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在“两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培养职业道德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两课”教学,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号)[Z].2004-08-26.
[2]黄子兴.高职教育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5,(2).
[3]杜学礼.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0).
一从“思维训练”到“全脑教育” ·课题从实践中来
1979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于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追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问题,见物不见人,忽视学生学,忽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忽视心理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教材编写和教研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开始研究这个问题。1981年在抓魏书生老师这位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典型的同时,写出了《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思维》,发表后,《新华文摘》摘登目录。1985年编写了《中学语文自学能力训练》、《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语文教学论坛》上连载,同时,主持研究学科思维训练。1989年编写了第一套思维训练指导丛书《幼儿思维训练》共三册,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90年编写了第二套、第三套思维训练指导丛书,即《小学语文思维训练》12册、《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经过十年育苗,我们以“思维规律与思维训练研究”为题,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1991年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
·从“思维训练”到“脑功能开发”
“八五”期间《思维规律与思维训练研究》重点还是学科思维训练,1991年3月,我在总结前阶段实验的基础上写出了《学科思维训练研究》,作为学科思维训练的定义、内容,应遵循的规律和必须采用的方法。给学科思维训练下的定义上了田运教授主编的《思维辞典》。这篇论文后来发表在中国教育学会会刊《中国教育学刊》上,《教育文摘周报》转载。其中学科思维训练的内容: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训练成为各个学科,各年级段进行学科思维训练和实验变量,即自变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自觉施加实验因素,这就是今天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后两者,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再与学科教学统一起来,当年就实现了今天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尤为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在整个课题系统已形成共识。学科思维训练遵循四条基本规律为:统一律、适应律、适时律、适度律,经过实验证明是科学的,体现了立体、网络、辨证的思维,这正是现行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学科思维训练评估目标和方法,也与新课标评估要求一致,只是其中突出了思维心理和思维品质的评估。这时在国内外针对过去教育重视左脑功能,忽视右脑开发的弊端,掀起右脑开发热潮,开发右脑、右脑革命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标志。但在学科思维训练的实践中,考察人类思维发展史,发现任何创新都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始于灵感形象,成于抽象思维。综合就是创新。所以,提出在全脑功能开发的同时,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左右脑协调发展。开发脑功能的主要途径是思维训练,在学校主渠道是学科思维训练。1992年12月11日至14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市学府宾馆召开全国脑功能开发课题负责人会议(卓晴君所长主持会议,赵学漱老师筹办会议),我在会上发言,阐明上述观点。1993年《教育研究》第10期发表了《脑功能开发与思维训练》这篇论文,形成了全脑教育、全脑功能开发的论点,课题组成员发表了一批论文和实验报告,1993年12月《中国人思维方式新探》由辽宁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张岱年先生给写了序言。1993年5 月、1994年5月、1995年8月,连续三年召开了三次全国脑功能开发与思维训练学术研讨会。编写学科思维训练指导书7种57册,在12个省市,1600多所学校开展了教学实验,实验教师3000多人,实验班学生28万。为培训实验教师我讲课780节,听实验课208节。在中学高级教师进修班开设学科思维教育课,中文开《语文教育思维学》、数学开《中学数学思维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编发研究简报5期,课题研究参考资料一部(文选和文摘),目录索引一部,1995年6月接待了美国来华教育考察团一行39人,交换了有关论文资料,受到美国同行的欢迎。1996年获教育部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滚动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脑功能开发与思维训练研究》。
·从“脑功能开发”到“全脑功能开发”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脑功能开发与思维训练研究”开题的立足点就是“全脑功能开发”,全脑功能开发就是全面素质教育,主旨是进一步认识和揭示人脑思维的规律和思维发展的规律;依据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相应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训练学生的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器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从而使学生加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九五”课题研究分四部分,第一是理论研究,发表了《学科思维训练与素质教育》(1997年10月)、《提高人才素质的根本措施――谈儿童全脑开发问题》(1998年11月)、《脑功能开发与提高人才素质》(1999年1月)、《全脑功能开发的教学实践研究》(1999年《现代特殊教育》第二期)。第二是应用研究和教学实验,继续编写学科思维训练指导书,在大、中、小、幼开展全脑功能开发与学科思维训练实验,及胎儿脑功能开发、教师职业能力倾向思维训练实验。第三是实验教师培训。第四是思维训练工具和综合技术开发,如快速阅读记忆、机智速算、简快作文等。“九五”“脑功能开发与思维训练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为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9年1月教育部、科技部共同召开第111次香山科学会议,讨论“脑高级功能和智力潜能”开发问题(韦钰副部长参加会议并做重要讲话)。本课题以《全脑功能开发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应邀正式参加会议。会后《现代特殊教育》选用发表(与张志鉴、刘力的文章同时发表),5月选为迈向21世纪世界华文教育论坛论文,应邀参加大会(泰国曼谷),获优秀论文奖牌和证书。2000年12月本课题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鉴定验收。在香山会议上科学家们从理论到实践肯定了“全脑功能开发”。
·从“全脑功能开发”到“全脑教育”
“脑功能开发与思维训练”研究与实验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建设,为把这项研究继续下去,2001年我们首先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课题,题为“全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思维训练”,简称“全脑创新”,“全脑功能开发”是“九五”课题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思维训练”,是适应新形势的重点突破。随之又申报了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然而,“全脑创新”必须首先研究脑,认识脑,脑科学是当代世界科学的前沿科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思维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在战略价值,它的研究成果将促进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医学、心理学、思维科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的综合发展。E·威尔逊1983年就预言“下一个世纪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科学,特别是与大脑有关的社会科学(如思维科学),将取代物理学和生物学而成为整个科学的中心。”艾克尔斯预言:“世界上多数伟大的科学家都将研究脑。”《思维科学》的创建人钱学森教授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从教育的演进和发展看人的生物学研究,每前进一步,教育发展就前进一步。国家振兴,科教先行,科教振兴,思维先行。所以,当代世界各国都重视脑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1989年美国第 101届国会一致通过了10个州85名议员的联合提案;将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九十年代)作为“脑的十年”(The Decade of the Brain),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对此表示欢迎,希望成为世界性的行动。欧洲在1991年成立了“脑的十年”委员会。1996年在瑞士“世界经济论坛”上宣布成立“欧美脑研究联盟”。日本于1996年完成了“脑科学时代”(The Age of Brain Science)的规划,制定了战略目标,投巨资,争取世界领先水平。与世界脑科学发展相适应,1992年,我国将脑功能及其细胞分子基础项目列入国家科委组织的“攀登计划”,1993年杨雄里院士组织编写了脑科学丛书。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脑研究计划,重点研究汉字脑成像等项目。1993年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正式创办了“香山科学会议”,对“脑的复杂性”“脑功能”“跨世纪的脑科学”,“脑高级功能与智力潜能开发”等专题进行讨论。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脑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只进行全脑功能开发是不够的,必须对我国广大青少年大力普及全脑教育,让他们从小认识自己的大脑,为将来研究脑,开发人工智能,参与世界仿生机器人竞争做准备;认识大脑的功能,认识大脑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按照规律自觉开发自己的脑功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能自觉科学用脑,营养脑和保护脑。于是在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时我们又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全脑教育研究与实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课题。
全脑教育的含义有四:第一是全面进行脑教育,即不但要开发全脑功能,还要进行认识脑,保护脑、营养脑的教育;第二是开发全脑功能,重视右脑功能开发,不单独提单方面强调右脑开发,而是要求左右脑、左右边缘系统协调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统一,重视左右脑功能的互补;第三,全脑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脑功能开发指“整体的人”的发展,智力和人格和谐发展、道德、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第四、全脑教育就是综合教育,实施教育过程中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综合起来,将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思维科学与教育学综合起来,有综合学科、有学科综合。上述观点与现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反映了综合时代的特点。
二全脑教育研究的内容 ·认识脑
认识脑即认识脑的结构和功能,采用的方法有三:第一是白箱方法,吸取脑科学、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技术,用解剖分析法、无创伤性脑成像技术,认识脑的结构和全脑功能;第二是黑箱方法,根据古今中外科学家对人脑思维过程的大量观察研究,发现和认识人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从规律来看全脑的功能和结构;第三,将前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全脑结构和功能,找出规律,按规律开发全脑功能、这部分要写成科普作品,作为新课程资源开选修课。
·开发脑
开发脑重点是开发脑的高级功能和智力潜能,途径仍是思维训练,主要是学科思维训练,重点是创新思维训练。其主要内容是:
1、思维心理训练: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好奇心、自制力、成功欲等;
2、思维形式训练:形象(直感)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灵感(顿悟)思维、创新(综合)思维(重点);
3、思维方法训练:发散和聚敛思维、纵向和横向思维、顺向和逆向思维、线形、平面、立体、网络思维,重点是辩证思维;
4、思维品质训练: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重点是创造性;
5、思维器官训练:人脑发育促进思维发展,反之,思维训练也促进人脑发达,用进废退、除上述五点,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外,还可以用肢体运动(体操)等方法。
·保护脑
1、科学用脑:全脑功能开发要遵循四条基本原则:(1)统一律,将全脑功能开发和思维训练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起来;(2)适应律,平衡――不平衡(同化或顺应)――平衡;(3)适时律,依据人脑发育关键期的理论,不失时机地进行相应的脑功能开发;(4)适度律,依据人的各个年龄段大脑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开发脑功能,不超越阶段,过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浪费人生。用脑要注意人体生物钟,利用规律,用科学与民主的方法解放大脑。
2、保护和营养脑:保护脑包括预防脑病,防止脑损伤;学习健脑增智术,如:游戏健脑、娱乐健脑、保健健脑、音乐健脑、运动健脑、充分睡眠健脑等。营养脑是通过科学饮食,保证大脑充足的营养供应。
课题研究与实验分四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
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吸取当代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认识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和揭示人脑思维与创新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运用白箱方法、黑箱方法,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灰箱方法),深入研究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认识和提示人脑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思维与创新的规律,形成理论著作和科普著作,为全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思维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研究
依据理论基础的研究成果,构建创新思维训练理论框架,编写大、中、小幼、胎教创新思维训练指导丛书,如:胎儿教育与思维训练,幼儿创新思维训练,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创新思维训练,大学生思维训练,快速读写算思维训练,教师职业能倾思维训练等。
·教育实验
1、家长与优育教育实验;
2、胎教与婴幼儿全脑功能开发研究与实验;
3、幼儿创新思维训练实验;
4、小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各个学科)实验;
5、中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各个学科)实验;
6、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实验;
7、儿童早期开智实验;
8、儿童哲学思维训练实验;
9、韵语识字、汉字源流开智实验;
10、中小学生快速阅读记忆实验;
11、中小学生简快作文思维训练实验;儿童机智速算与前十名策略实验;
12、中小学发明创造思维训练实验;
13、教师职业能倾思维训练实验。·师资培训
各级各类实验教师进行全脑教育思想和研究与实验方法培训。
·全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思维训练教具研制和产品开发。
·全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思维训练题库建设。
三全脑功能开发的教学方法
全脑功能开发是“全脑教育研究与实验”的主要部分,全脑功能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思维训练,在学校全脑功能开发的主要渠道是学科思维训练,学科思维训练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所以全脑功能开发的教学创新便成为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
全脑教育、全脑功能开发的教学是全新的教学,从事这种教师、学生、家长都必须转变观念,变革思维方式。变线形的、平面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模式为立体的、网状的、全息动态的思维模式;变以传授(接受)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发展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遵循上述四条教育规律,将道德、智力、心理教育统一起来。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目标一致,互为动力。·全脑教学
1、全脑教学观念。从事全脑教学必须用开放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解放师生及家长的全脑,发挥师生及家长的积极主动性,创造一个愉快的、自主的、向上的、革新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创新的主人。
2、教学行为。教师从事全脑教学必须有民主思想指导下的民主作风,在倾听、微笑、点头、分析、鼓励和赞扬中给学生的思维松绑;通过点拨、引导、寻找资料帮助学生获得思维与创新的线索与信息;组织协同教学、讨论教学、创意教学开展思维训练,用头脑风暴法(也称脑力激荡法),使师师、师生、生生之间思维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引导创新思维,激发师生创新的兴趣和动机、情感和意志,激励学生在研究、探究中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创新,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创新乐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深邃的哲思、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高尚的人格,全方位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是必须的。
3、教学中五个自变量的关系。
全脑教育的教学,一般从思维心理入手,启动师生学习和思维创新的动力,如上文所说激发思维的动机、兴趣、情感等。然后是与学科教学统一的思维形式、方法训练,在训练中改善思维品质和思维心理,提高了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器官(大脑)、开发全脑功能,尤其是高级功能,从中又激发了动机、兴趣、情感,磨练了意志,成为学习和思维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4、全脑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全脑教学的目标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全脑教育的内容是新课程的重要资源。全脑教学理论可以说是新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新课程则是全脑功能开发的依托,运用新课程教材,加入全脑教学的内容和五个自变量,并将二者统一起来,不增加课时,不改变教学计划,不增加学生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5、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全脑教学所必须的,因为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活动能使五官都感知教学内容,使教学立体化,便于开发全脑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全脑教学的评价
(一)评价目标:全脑教学目标和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二)评价内容:在新课程正常教学评价中,体现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的评价;思维心理(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注意力、自制力、自信心、成功欲等)评价;手脑结合,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思维器官的评价,即全脑均衡发展,全身均衡发育。
(三)评价方法
不仅通过学科试题进行智能测试,还要进行道德心理测评;不仅测大脑创新思维,还要测动手操作创新能力;不仅测记忆知识的能力,还包括应用、分析、综合、评鉴等层次的试题,评价形式除了测量、考试之外,还可利用观察、记录、发表、扮演等方式配合评价。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包括指导学生自我评价、群众评价、教师不要过早评价,要接受学生不同的正确或有道理的答案。教师总结要将几种评价联系起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五价值 ·创新程度:
1、将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思维学、学科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全脑教育,这在国内外还是首例。
2、在国内外右脑开发的热潮中本课题根据脑科学综合性,思维发展进入综合时代,及全息的观点,提出全脑功能开发的观点,这是本课题十多年始终坚持的主张。
3、在国内外用左手徒手操、冥想、智力体操开发右脑热潮中,本课题提出脑功能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思维训练,在学校脑功能开发的主渠道是学科思维训练,编写了五个学科的脑功能开发与思维训练指导书,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实验。
4、在总结教育实验经验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了科学用脑、全脑功能开发应遵循的四条基本规律,提出全脑功能开发的五条基础内容及科学与民主的教学方法、群体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创建了全脑功能开发的教学模式。
5、提出并实际运用了白箱与黑箱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促进了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的互利互补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的综合。
开学初,学校相应号召,积极组织开展“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比教学”目的在于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访万家”宗旨在构筑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增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两课”活动在我校正开展的有声有色,我以党员的身份积极投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带好了头。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10月8日,我与老师们一起观看了“两课”活动推进会视频,聆听了省厅陈厅长的发言及与会中几所学校开展活动的先进的经验介绍,让我深感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会后,我积极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充电,对这次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比教学”活动是“构建高效课堂、助推教师成长”的理想平台,“访万家”活动是育人合力的最佳方式。活动概括起来有“四新”,即“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新技能”。教师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掌握新技能、构建新机制、实现新目标的载体和重要抓手,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行动,是建立教师职业规范、锤炼师德的积极探索,是加速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是建设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积极参与“教学比武”活动
提高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和提高质量上来。作为教师,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课前准备中,我积极查阅资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营造高效课堂:
1、课前准备充分。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对照《标准》要求严格执行,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制定不同的目标,避免了一概而论。对优等生,我在课外延伸一些带挑战性的练习,对学困生,对他们要求的层次浅些,做到循序渐进。科学的分配师生角色。
2、教学中,我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放手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和时间,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质疑。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变“迫学”和“乐学”。在课堂中,给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3、多聆听,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至“教学比武”活动开展以来,只要我有空的时候,都用心去听其他老师上课,并把他们的优点记录下来,为我所用。
三、身体力行 以饱满的热情“访万家”
只有深入学生的家庭,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活动开展以来,我严格按照要求的“三不准”和“六必到”做好家访
工作。在学生家里,与家长谈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给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拉近家长与老师的之间,进而征求家长的意见或建议;最后寻找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方法,架设家校、师生之间沟通的心灵桥梁。推进会的会议精神,参与“比武”和“访万家”活动,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感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使我对教育、对家校关系有了重新定位,“两课”活动锤炼我的意志,我将在活动成长。
报告题目: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
院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系别:网络工程
班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070408班2010年8月2号——16号
关于未成年犯罪的调查研究
前言:
从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开始到现在,(/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让人觉得震惊不可思议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呈某种趋势的上涨中,青少年违法犯罪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随着社会上“闲散青少年”、“问题青少年”呈增长趋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对未成年犯罪的调查研究,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建议,并引成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努力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促使未年人健康成长。同时这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 键 字:(略)
正文: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问题了,而公安部门曾经也发出红色警告: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低龄化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把握其特点,找准其症结,有效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成为摆在社会各界人士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未成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
首先,什么是未成年人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应付刑事责任的年龄为14—18周岁。在我国,据统计资料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受到刑事追究重大犯罪,正以每年15%的速度上升。据公安部公开的数据显示,近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比八十年代提前了2—3岁,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例平均在10%以上,且有继续上升趋势。
同时,其作案特点除最初的具有犯罪成员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方式团伙化、作案方式成人化、智能化的特点外,又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这表明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为:
(一)闲散未成年人等群体违法犯罪凸显。团中央曾对2361名青少年罪犯调查后发现,闲散未成年人为1445人,占61.2%,他们成为了未成年犯罪的主体。在大中城市,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也比较严重,最新统计,该群体违法犯罪占一些城市违法犯罪总数的60%左右。
(二)未成年人犯罪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未成年人渴望友情、乐于合群,容易相互影响。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犯罪。据统计,60—7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同时,从近几年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常做大案要案,一旦团伙加入
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带有黑社会色彩的犯罪集团。
(三)侵犯财产犯罪严重。根据公安部有关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侵犯财产罪高达未成年犯罪的70%以上,并且在很长时间中,盗窃、抢劫始终排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前两位。
(四)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升。最新统计,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5倍多。曾有数据统计,全国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到105万人,青少年占72%,而且男性吸毒者80%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女性吸毒者80%从事卖淫活动。
(五)校园暴力犯罪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只是勾结社会上的人才能作为,而目前大多数在校生独立性犯罪,存在的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抢劫在校学生的钱财;二是团伙型近似黑社会犯罪;三是早恋而引发的矛盾导致的暴力伤害。
(六)家庭问题和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近年来,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等家庭逐渐增多。最新统计显示,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据中央综治委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中,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家庭,有近一半的青少年罪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七)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改造呈现反复性。未成年人思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有的未成年人犯过去作案手段单一,但从劳改、劳教农场出来后,作案手段更加复杂化。
二、未成年违法犯罪原因的分析与研究:
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特点极其生理心理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未成年犯罪原因来自其自身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
究其自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的原因,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使他们处于一个相对的“危险期”,感到自己有一种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冲动,总想找个机会发泄一下。而且他们的神经系统很容易兴奋、缺乏理智。许多未成年人存在心理障碍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发现、治疗和排除,使得他们中一些人的认识和观念走上了歧途,对是非、荣辱观念模糊或颠倒,极易感情用事而违法犯罪。其次,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淡薄,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例如:某中学学生王某,在向其在信用社上班的嫂子借钱未能如愿,就在一个夜晚伙同两名同学乘其嫂子与另一女职工值班之机,持枪抢劫了信用社。审判人员提审时,他说:“我不懂得什么抢劫不抢劫,谁叫他们不借钱给我呢?我就是要报复他们一下,出出气。” 第三,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贫困、失业,一些正常的成年人尚且难以接受,何况发育尚未完全的未成年人。
而从犯罪未成年的情况来看,下面这些客观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未成年的人生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可是,很多家长总是忽略掉了这些。从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家庭状况的分析看,由于父母离异、一方死亡或者父母感情不好,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引导缺位,无法尽到监护、教育之责,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王某上小学时父母离异,王随父生活,其弟随母生活。王的父亲好吃好赌,很少顾及王某的学习和生活。王初中还未毕业就辍学在家,经常外出游荡。在一次斗殴中王致人重伤,被判刑3年。另外,即使家庭结构健全,教育方法不当也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高压型”的家庭奉行棍棒政策,在这种高压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当今社会学校还未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下必然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导致未成年人最终走向歧途。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班级的等次的划分,被划为“另类”的学生往往被置之不理,受到冷遇,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伤害,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流人社会,致使有的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而在未成年犯罪中,这类人高达85%。二是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校存在重智轻德和智德分离现象,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最终,有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学校老师本身对法律的学习较少,不能准确地教育引导,易使学生形成“老师吓唬人”的印象,久而久之,产生麻痹思想。
第三,社会环境上不良因素的污染。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一切向钱看”等不良思想无疑对未成年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未成年人讲究吃喝、打扮,喝酒、抽烟都会。玩游戏机,泡网吧,一次要泡几个小时,有时整宿地玩。盲目的高消费,必然要产生经济上的拮据,高消费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可能萌发偷和抢的念头。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不健康的、充满暴力和黄色污秽的信息网站对未成年的侵蚀和毒害是极深的。那些遍布中小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厅等更是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温床。
最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造成青少年犯罪数量居高不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管教的相互脱节。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疏于管教,以为孩子上学由学校教育就行了。而有的学校认为学生只要不旷课、不在学校惹事生非,就是个好学生,偏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很多时候各方往往都忽略了对未成年课余时间的关心及对其心理的引导、教育。教育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了断层。例如某案中的家长以为星期六孩子在学校上课,实际学校已放假,教师以为学生已回家,谁知孩子受不良影响,当天在外犯事,而家长与学校均不知晓。至于社会教育方面,社会环境中的不健康的社会文化严重危害着抵抗诱惑力不强的未成年人。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狠抓落实,并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坚持 “教育保护、及时防治、综合治理、科学性” 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1.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沃土。家长要通过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等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让青少年把课余时间投入到有益的正当活动中去。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的苗头和症候,及时教育挽救。决不能对已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症状掉以轻心,如成绩下降、经常与行为不轨者交往、爱说假话、贪玩无度、迷恋黄色读物、聚众结伙等,家长都应有所警觉,因势利导,及早矫治,把不良心理遏制在萌芽初期。也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尤其是在家中与学校表现不一致的时候,更应分析原因。
2.加强学校教育,全面提高未成年人自身素质。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首先,要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每所学校建设成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阵地,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制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逐步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其次,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的规定,通过采取专家授课、录像观摩、模拟情景训练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未成年人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帮助未成年人增强自护意识,提高防御能力。第三,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青,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十八岁成人节系列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吸引学生的心理课程,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和矫治。同时,要加强青春期性教育,包括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熟的性心理。认真做好“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预防在校学生旷课、逃学,游荡在社会上。减少和杜绝辍学学生,防止他们过早地流入社会,染上不良习气。另外,学校要将班主任不定期家访作为制度,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座谈会不是成绩汇报会,而是谈心会、促进会,学校及时总结推广好家长的先进事迹,使好的经验大家共享。
3.加强综合治理,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
政府要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综合治理中去,要切实负起责任,狠抓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倡导新风正气,净化社会环境,清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要联合有关部门,组织青年志愿者文化市场监督队,强化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重点开展好让未成年人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活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远离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和服务网。同时,要大力加强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活动阵地的建设,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未成年人,满足未成年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营造适合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4.加强司法保护,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
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照顾他们的身心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羁押和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羁押和服刑的成年人分别看管和关押;依法对未成年人一律或一般不得公开审理,新闻报道也不得披露他们的姓名、住所、照片等;检察院不起诉、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解除收容教养或者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对于劳教释放后的青少年,进行接茬帮教,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重塑新人,预防和防止重新犯罪,要经常开展警示教育,教育他们了解自己过去的错误,明白将来怎样做人,怎样报效社会,扎扎实实地走自新自律之路。
5.加强调查研究,探索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新办法。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首先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研究。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工作。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状况进行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未成年人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因素和新规律,制定并实施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战略,才能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保持社会的持续稳定和经济的健康迅速发展。
这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 调查对象是在全疆所有高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中随机抽取的各民族学生, 其中汉族学生1624名, 维吾尔族学生1021名, 哈萨克族学生156名, 回族学生48名, 蒙古族学生17名, 锡伯族学生12名, 其他民族学生13名。调查内容涉及“两课”教育的各个层面, 各个环节。下面就这些内容结合调查结果, 逐项进行分析。
一、对“两课”教育的目的、内容、教学要素的认知度
(一) 关于“两课”教育的目的。
在“两课”教育目的的问题上, 55.7%的汉族学生、54.5%的维吾尔族学生、74.8%的哈萨克族学生、60.4%的回族学生、58.8%的蒙古族学生、75%的锡伯族学生、69.2%的其他民族学生, 认为是“为了树立正确思想”, 可见多数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是清楚的。但是这些数据也显示出持有这种看法的学生并不占有压倒性的多数, 特别是在人数最多的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中, 各有44.3%和45.5%的学生对“两课”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 他们学习“两课”的目的是考研究生和拿学分, 还有少数学生对学习“两课”的目的不清楚。
(二) 关于“两课”教育内容。
调查显示, 新疆各高校普遍开设了教育部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还根据新疆的实际开设了一门新疆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两课”教育在新疆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主阵地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三进”工作开展后, 各民族学生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思想的正向认知度普遍较高, 有超过80%的学生认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两课”教育在紧密联系党的方针、政策, 及时、准确地传播党的方针、政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数据也反映了当前“两课”教育所面临的两种不利形势。一方面, 各族学生对“两课”教育所开设的课程认可率普遍偏低。在占调查对象多数的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三个民族的学生中, 对“你认为相对来说开的较好的课程有哪些”的回答中, 仅有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一门课达到了60.9%, 其余大多数课程认可率仅在30%左右。另一方面, 各族学生对“两课”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同样在前述三个民族的学生中, 在“你认为目前最需要改进和加强的课程有哪些”的回答中, 也仅有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一门课选择率达到了65%, 大多数课程选择率都在30%左右。“两课”教育开设的课程认可率低, 而又普遍选择无需改进, 这只能说明各族学生在对“两课”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存在问题。
(三) 关于“两课”教育的教学要素。
第一, 在对于“两课”教育教材的问题上, 各民族学生的选择情况大多是“两头小, 中间大”, 即对现行教材表示“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加起来只占总数的30%左右, 70%左右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或“一般”, 这表明各族学生对待“两课”教材的态度是比较折中的。
第二, 关于“两课”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调查表明, 在现有的教学方法中, 按各族学生认可度高低排序, 最高的是“讲授讨论结合”, “电化教学、多媒体授课”次之, “自学”排第三位。可见, 当前各族学生中对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再认可, 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更受欢迎, 而先进教学方式、手段的引入, 也成为丰富“两课”教法的一种途径。
第三, 关于对“两课”教师的评价。在调查问卷中, 综合分析对“两课”教师的评价, 我们认为当前“两课”教师的工作是基本得到学生认可的。在对于“两课”教师的“工作投入”、“学术水平”、“师德师风”、“教法”四方面的评价中, 除了“教法”因受多方条件制约,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 回馈的意见中表示“不满意”的达到10%以上外, 其余均在10%左右, 而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学生则占总数的一半。
第四, 关于学生学习“两课”的评价方法问题。数据显示, 各族学生普遍对目前“两课”教育中所采取的通过闭卷考试评价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方法持保留态度。在“你对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法是否满意”这一问题中, 选择很满意的, 除维吾尔族学生达到21.4%和哈萨克族学生达到14.4%之外, 其他各族学生均在10%以下。而与此相对应的选择“不满意”的学生在各族学生中都在20%左右。当然占据主流的还是选择“比较满意”和“一般”的学生, 二者之和占到各族学生总数的70%~80%。这种折中态度恰恰反映出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谨慎的保留态度。联系“你认为政治理论课最佳的考试方法是什么”的反馈结果, 这一点就更明显了。在“闭卷”、“开卷”、“口试”、“开、闭卷结合”和“其他”五个选项中, 选择“开卷”和“口试”这两种相对宽松的评价方法的学生占总数的60%~90%, 而选择“闭卷”考试的只占总数的10%左右。
第五, 关于当前“两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查表明, 有90%左右的学生认为“两课”教育中“内容重复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和“理论脱离实际”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中前两个问题又处于突出位置。而选择“教师水平不高”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0%, 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三个主要对象群中则不到2%。这些选择比率与前述相关问题的数据基本吻合。这说明各族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二、学生对“两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表明, 各族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示“非常感兴趣”和“有一定兴趣”的约占总数的80%, 表示“没有兴趣”的只占总数的20%左右。这一点在“你认为学校开设政治理论课是否必要”的调查结果中也得到了验证, 超过80%的学生认为“必要”或“非常必要”, 只有不足20%的学生认为“不必要”或“不清楚”。但是在分析了“你平时喜欢阅读政治理论类的书籍吗”和“你获得政治理论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什么”这两道题的反馈数据后, 却明显看出一种矛盾。有50%略强的学生表示“喜欢”或“很喜欢”阅读政治理论类书籍, 表示“不太喜欢”和“不喜欢”的占40%多。而且在政治理论信息获得的主渠道选择中, 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等主动渠道获取信息的, 只占主要受调查群的50%左右, 而通过“教师授课”这一被动方式接触政治理论信息的调查对象则占到了40%左右。这两组数据显示出来的这种矛盾说明:首先, 各族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是感兴趣的, 也充分认识到了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学习它的必要性;其次, 当前政治理论类书籍和各族学生获取政治理论信息的主动渠道, 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或者并不合乎学生的胃口;再次, “两课”教师在宣传政治理论方面的作用依然十分重要。
三、“两课”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疆, “两课”教育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社会发展观, 调查高校“两课”教育的实效性, 必然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 关于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观。
数据显示, 大部分受调查的学生同意“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 其中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学生同意比率超过了70%。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组问题中, 各民族学生正向选择率都在40%~60%之间。在“私有化是我国未来的必然趋势”的选择中, 各族学生的选择同意的比率出现了极大差异, 从蒙古族的29.4%到锡伯族的66.7%, 显示出各族学生在理论难题上的不解。但是在关于党的领导、私有经济的作用、社会分化和我国发展的问题上, 各族学生的选择又表现出大体的一致性, 反映在大多数人都认同党对国家的领导、私有经济的积极作用、两极分化的客观存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发展中国的重大意义。
(二) 关于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 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 。在新疆高校中, 针对各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调查表明, 有超过80%的各族受调查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他们在对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方面, 在对新疆的认识方面, 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方面都表现出了正确的思想和坚定的立场, 这是十分可喜的一面。但是在宗教观方面, 情况发生了变化。尽管有超过60%的学生同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存在的地区, 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宗教活动要服从国家的法律, 但比之前二者已有了下降。这种情况表明, 在新疆“两课”的教育中, 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
(三) 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2) 本次调查着重对这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对待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涉及个人利益问题的方面, 有90%左右的受调查学生认可“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有50%左右的受调查学生同意“积极的奉献, 正当的索取”;对于“人的价值在于享受”的观点, 表示同意的受调查者中, 维吾尔族学生的比率最高, 达到了54.9%, 其次为锡伯族50%;而表示不同意的受调查者中, 最高为回族的60.9%, 其次为汉族, 占59.7%。有60%左右的受调查者同意“规规矩矩做人, 老老实实做事”。另外, 有75%的受调查学生认可“等价交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有超过90%的受调查者认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材的前提条件”和“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这些数据表明, 在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 各族学生的态度都是很明确的, 绝大部分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在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生价值, 特别是一些存在义利取舍关系的问题上, 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功利主义的态度, 未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综合起来看,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结论之一, 新疆高校“两课”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坚持思想育人的宗旨, 在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普及法律知识, 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的优秀人才方面,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广大“两课”教师, 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各族学生的普遍认可。
结论之二, 新疆高校“两课”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各族学生对“两课”的高认可度和兴趣度, 另一方面是各族学生对“两课”教材、教法、评价手段的低认可度。这种反差反映出目前“两课”在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 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两课”教育的最终实效性, 统计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结论之三, 新疆高校“两课”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深化改革、加强创新解决。“两课”教育改革必须要在如何贴近社会、如何贴近学生、如何贴近教学实际方面下大力气, 坚持正面引导, 突出思想教育, 针对新形势下“两课”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展开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理出新思路, 想出新方法, 找出新对策,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从而开创出新疆“两课”教育的新局面。
注释
11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人民日报》, 2014-05-30, 01版.
----“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过去的一个学期,课内比教学活动在我们学校如火如荼的进行,这次活动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共同交流的平台。所有教师积极参与,现在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但是留给我们的感触却很多,回顾这段时间,体会如下:
一.积极准备,积极参与
在学校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后,教务主任胡彩云老师在召开讨论会后,让我们各自选定了上课的课题。我选取的是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之所以选取它,是因为虽然这课的词汇量较大并且句型有一定难度,但是它的中心词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确定任务后,我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备课,准备上课用的图片和单词卡片,还上网观摩优秀视频,不断的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改。
二.师生配合,精彩呈现
十月十三日下午第一节课,英语组各位老师来到六一班听我的课。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我认真的定位了我的中心教学思想是以高效课堂为目的,营造良好教学气氛,让孩子们能自主的去学习。不能以同一尺度来横向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这个尺度来纵向衡量学生的表现。为此我选定“任务型教学“与导学案的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出发来的备课。
(一)学生小组学习,激发自主能力
上课的第一环节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单词的自主预习。我们都知道词汇的记忆和发音对于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很多基础较弱的学困生,这是他们的致命伤。我在开学初选定的这些英语学习小组长帮助我解决了这些难题,使得课堂效率教以前教学大大提高。各个组员通过跟读和个读的方式,很快的掌握了基本词汇。预习以开始,教室里读书声此起彼伏。在小组展示环节,同学们都非常积极,课堂气氛更是到了一个高潮。我看见孩子们各个把手举的老高,脸上和眼里满是期待。
(二)创立真实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中,基本词汇掌握后,四个动词短语及运用句型I can…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难点。我选取了教室里最常见的道具垃圾桶,指向它。学生马上就明白了我所想表达的词汇,他们非常快的掌握了这个动词词组,并运用刚才已经学会的句型分别造了句,此时我的重点句型呼之欲出。
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与我共同创造了一个情景。我做了擦桌子的手势,让他们进行回答,我的句型正式引出。接下来我让学生在下面两人一组熟悉对话,然后我拿出准备好的图片,让孩子们进行对话训练。在孩子们分组对话的时候,我感受到平常不是那么积极地几位学生,看着他们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很快乐。
(三)及时关注学生状态,及时给出鼓励
在第一环节的预习结束后,我当堂处理了一些练习以加强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核对答案时,我看见坐在第三组的李凡,一位平时基础较弱,从来不在课堂上发言的男生由于的举起了手。当他念正确答案后,全班同学都一齐鼓掌给与鼓励。我看见他低头笑了,虽然是羞怯,但是是快乐的。在后来的小组对话展示中,我竟然又看到了他举的手,并且这一次,他举的老高。
三.深刻反思,华丽蜕变
当下课铃响时,我根本没想到这节课会过的这么快,我的课程内容离我预定的教学内容还有一定差距。因为句型还没有操练熟练,并且还有听力任务也没有进行结束。这真是我这堂课的一个缺陷之处。不过就课上的内容,我认为较过去的教学,我已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就是教学思想上的转变,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的更多。其次,教材吃得更透,重难点把握更准确。我现在更能及时的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作出教学时的灵活调整。
在这次活动中,我感受到学生对丁鑫老师的信任和配合,我明白了华慧老师春风般温暖的教学,也接触了范丹老师的诙谐幽默风格以及江金芳老师耐心细致的的态度。
【两课教学部教育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两课”感言06-06
两课论文10-26
两课社会实践报告范文07-07
教学教育工作经验总结11-04
廉洁教育教学计划05-26
教育教学工作奖惩条例06-08
消防安全教育教学计划09-12
如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12-07
实验小学 教育教学工作计划10-06
师训工作教育教学工作总结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