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工作总结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学科工作总结(推荐10篇)

科学学科工作总结 篇1

太平小学:巨峻仁

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有得有失。一学期来,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原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该说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常规教学方面

1、认真备课

按照学校要求,每周我都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先备课,而且努力做到备课符合学生实际,这就让自己做到了上课胸有成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积极听课、参与教研、善于反思

不管什么层次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优差结合,全面推进

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个班里的学困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一帮一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让班内的每一名学生都不掉队。

三、重视动手和动脑的训练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我校的教研课题。而科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科学课教学要求动手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这两点的训练,并于学校的课题相结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整个学期,我注重教学生由想到做。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同学都有“做”的欲望,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

四、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世界瞬息变化,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科学学科工作总结 篇2

生命科学是以生物为对象,研究生物体结构、功能、类别、生长发育和繁殖演化规律,剖析生命活动现象的本质和特征,探索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理论及其与工程技术结合形成的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生命科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涵盖生命科学的所有成果和发展动态,但它是中学阶段自然科学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阶段生命科学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代谢、内环境调节与稳定、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规律、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生活实际的结合,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中学生命科学课程具有博采众长的综合性、研究素材的丰富性、前沿发展的活跃性和造福人类的根本性等特征。正是由于拥有这些特征,生命科学课程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从教学内容看,中学生命科学课程兼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功能。具体表现为:科学素养方面,有助于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人文精神方面,有助于学生感受生命的美丽与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教学内容外,中学生命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育人的基本载体,其中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行为、方法手段等都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

二、基于中学生命科学课程特征的实训机制

根据中学生命科学课程的特征和育人价值,生命科学学科德育研究实训基地为学员量身打造了卓有成效的实训机制。

1. 专家引领,提升学员的学科德育理论

实训基地聘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等在内的一大批学科领域专家、德育专家和中学生命科学特级教师等组成基地实训教育专家组。

学员集中聆听导师团成员和专家的报告和讲座,通过这些报告和讲座,学员们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夯实,学科视野进一步拓宽,德育理念进一步提升。同时,在专家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和研讨,学员更加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专业论文的撰写,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理论的提升不仅要求学员把自己在实训基地所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展示出来,更要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用文字表达出来。为了提升学员的理论素养,导师团成员和专家会对学员的科研课题进行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

2. 教学研讨,在相互观摩中获取实践知识

实训基地结合学员都是骨干教师的特点,鼓励学员之间开设公开课。教学实践是检验学员学习成效和开展研讨的重要环节,学员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自己在实训基地所习得的新观念和好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特长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然后,所有学员围绕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素及其运用方法进行相互点评与讨论,并在研讨活动中获取学科德育的实践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但在观摩教学和研讨中,学员逐步悟出其中的道理。

同时,在开展教学研讨的过程中,实训基地导师团也参与其中。我们邀请各位学科德育专家、特级教师亲临指导,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中,学员从中获取了学科渗透德育的方法与技巧。

3. 课题研究,提升学员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为了改变学员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实训基地鼓励学员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从实训基地建立之初就确立了主要指导性研究项目。如“生命科学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高中生命科学课程生命教育拓展型教材的编写等。实训基地针对每期学员的个体情况,引导学员们发掘新课题,指导每位学员开展课题研究,现已做到围绕实训基地的总课题,每位学员都各自有课题的局面。

研究成果包括相关内容的论文集、研讨课程的教案集、教学录像、拓展型课程教材等。实训基地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员发表优秀的论文和教案。

4. 实践导向,基于学科特征的实训机制

实训基地的特色为实践导向。这种实践导向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实践导向,它是切实体现生命科学课程特性的“实践”,让学员在真实的实践中获取知识,特别是拓展学科知识、丰富知识存量、感悟自然生命。

这种实践导向的主要承载项目是“走进自然、生态考察”。每期学员会有1—2次的野外生态考察活动,这种生态考察不是旅游,不是座谈,而是让学员切切实实深入到自然环境中,走进自然环境中去感悟生命,获取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比如,下列语段为实训基地在华东原始森林天堂寨生态观测中所做的记录:

[鸟语者]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第39364号观测记录

观测地点:安徽金寨·天堂寨镇

观测日期:2013年8月5日—2013年8月9日

观测与记录者:周韧刚

天气情况:晴、多云

观测装备:数码相机、望远镜

环境与路线:金寨县城、梅山水库、梅山镇、天堂寨

鸟种记录:共49种(包含7目21科40属)

每次实地生态考察过后,学员们都会有一系列的论文和感想通过实训基地的博客发表出来,大家共同分享、沟通互补、获取知识、提升素养。

5. 网络微课,打造网络微课程平台

随着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实训基地利用公共网络资源推出“学科德育微课程”,这一形式逐渐成为本基地研讨的品牌项目。微课程通过教研论坛、QQ群、微信群等公共平台,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种探讨模式最大的优势是跨越时空,学员的留言和交流内容可以复制备份。目前,网络微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有对教育理念的探讨,有对教材的思考和习题的解析,有对教育过程细节的把握,还有对动植物的辨识等。

三、收获、建议与展望

生命科学学科德育研究实训基地从2006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成功完成三期学员的实训任务。在生命科学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教育实践中,学员的专业基础得到了夯实,学科视野进一步拓展,教育思想得到升华。实务培训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育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使教学有效性、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实训期间,学员能学以致用,将学习感悟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以及参与各级教研活动,将成果向更多的教师辐射。实训基地学员多次在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中进行开课交流,撰写的学科德育案例覆盖了中学生命科学教材的各个章节,在市学科育人案例评选、市教学设计评比、市级和全国录像课评选中,基地学员屡获等第奖;在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撰、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聚焦生命,走近科学——中学生命科学育人价值研究》一书中,基地多名学员参与撰写,并提供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基地成员中有1人还被上海市课程教材审查办公室聘任为初中生命科学教材审查专家。

生命科学学科德育研究实训基地在圆满完成实训任务和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反思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上海市已经在市级层面建设了30多个学科德育研究实训基地,就目前情况看,各实训基地围绕学科德育这个主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成果。各实训基地的优秀成果很可能具备一定的传递功能,这些方式方法可以为其他实训基地所用。这种传递性仅依靠某一个或几个实训基地难以完成,它需要有一个顶层的设计,这个顶层设计可以是实训方案,也可以是学科德育实施的指导策略,或是某种卓有成效的实训方式。比如,针对实训基地学员分散的实际情况,生命科学实训基地探索出基于网络的“微课程”,大家随时可以在“微课程”的平台上就学科德育的方式提出问题,就学科教学法的使用等一起探讨,从而促进了群体的共同成长。实践证明,这种“微课程”的实践效果非常好,目前已经吸引了上海市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命科学教研员,甚至有些外省市的教研员和专家也有意愿参与我们实训基地的“微课程”探讨。

第二,与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的联动机制亟需建立。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是对全市教师专业发展实行统一学分管理的平台,目的在于让教师通过获取平台上所开设课程的学分,实现教师各项素养的提升,最终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实训活动在本质上与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并无差异,都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但中小学骨干教师实训基地所进行的实训活动并未被纳入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部分学员对此也有疑问。故而,建议上级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使实训基地的实训学分与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互通,更好地发挥德育实训基地的影响力。

第三,实训基地整体联动平台的搭建。在实训过程中,各实训基地的实训过程很少有专门的、针对性的联动机制,这种联动机制在完善培养模式方面非常有必要。通过实训基地之间的横向联动,各实训基地可以互通有无,优秀的实训经验或模式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生命科学学科德育研究实训基地与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做了一次尝试性的联动,两个实训基地学员围绕特定的主题,体育教师与生命科学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开展教学,这次联动在拓宽实训基地学员眼界的同时,还加强了实训基地学员间的交流。各实训基地可以尝试这种联动模式,但从实训基地建设的角度看,如果实训基地管理部门能够统一布置,效果会更好。

科学写作在小学科学学科中应用 篇3

一、科学写作的概述

(一)科学写作的概念

写作是将个人思想以文字或符號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以此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科学写作则是指学习者通过解释、组织、回顾、反思或联结科学知识的书写与记录等形式,经过整合建构的学习方式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不同于一般写作只注重文字、文法、修辞的做法,科学写作更专注于科学知识的表达、科学思维与推理等的描述,并希望借此获取与建构新的科学知识与理念。

(二)科学写作的类型与体裁

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内容的不同,科学写作可以分为不同的写作类型。目前,最为国内学者接受的分类方法是吉丝(C.M.keys)在1994年提出的,她将科学写作分为五类:实验科学写作、解释性科学写作、报告科学写作、传记科学写作和说明性科学写作。

不同的写作类型,可以锻炼不同层面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每种写作类型都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体裁来呈现具体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写作类型具体包括诗歌、科幻小说、社论、故事、人物传记、读书报告、交流信件、新闻稿、调查报告、图示说明等。

二、科学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国内外的教学实践显示,科学写作对于科学学习和教学活动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国外科学写作研究者认为,通过写作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如Rivad认为写作能促进学生反思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调和理论与各种证据的冲突以及评估个人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就能够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写作为工具,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将新学到的科学概念与自己的既有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和整合,进而发现自身既有知识概念的不足与错误,并尝试以新的概念来进行论述和推理,这将对学生理解新的科学概念产生很大的帮助。

(二)增进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认知科学认为,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产生过程都是起源于类比,发展于归纳,完善于演绎,“类比——归纳——演绎”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科学推理链。因此,科学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具体写作主题的关联信息进行理解、筛选、组织后再总结,这显然就是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吉丝(C.M.keys)等的研究也发现,经过四个月科学写作的训练,学生在某些科学推理技能方面确实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科学写作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提升。

(三)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

陈慧娟在1998年就提出科学写作的第一大功能就是发现学生的先备知识。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科学作文,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有关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明确学生是否存在某一方面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和开展针对性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分析学生的科学作文,还能了解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学生是否存在迷信概念等,从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救。

三、科学写作在科学学科中的教学策略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均对科学写作的教学思想和实施策略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已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成熟运用。我国也有部分学校尝试将科学写作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到高中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当中。结合日常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科学写作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要真正有效地将其运用于科学教育中,还需重点掌握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水平,灵活运用科学写作形式

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差异的,深入研究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科学写作题材和形式。对于同一个科学写作主题,也要针对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策略,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针对外向活泼爱展示自我的班级,我设计的内容是自导自演“一张纸的传奇人生”。把简单的叙事文章以剧本的形式呈现,挑选写得好的文章作为剧本,由作者本人充当编剧兼职导演,老师配合,完成剧本的改编。然后由作者本人挑选演员,导演出话剧、舞台剧或者小品的形式在班级演出。有个班的学生,从砍伐植物的根茎开始演起,到纸制做出来,再到美术家手中的一张纸,帮助美术家画出了许多美丽的图画……这样,一方面把自己的知识内化,另一方面,让其他同学通过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的形式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虽然是不同的形式,但是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对纸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写作提示语的设计和引导要有吸引力

写作提示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三年级拓展课学习石油时,我首先通过对石油的形成,石油的用途的讲解,再到观看纪录片《巨变之后没有石油的世界》以后,为了让学生把有关石油的知识串联起来,故而设计了引导语是:亿万年前,我曾经是一棵大树,忽然有一天,我被突如其来的火山灰掩盖,在黑暗的地下……用这种接着编写故事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主题和方向,学生接着编写,把有关石油的知识讲解得非常清楚,而且通过对石油形成的认识,学生们加入了“我们要珍惜石油资源”等节约使用石油资源的情感,这是我们的课程中没有提到而学生自己领悟出来的,相比直接告诉他们要“节约资源”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于“节约资源”这一情感体验来得更为真实和深刻。

(三)实施策略设计要充分,避免适得其反

小学生科学写作在我们国家的课程设计中研究得还不够充分,目前均处于各地一线教师自身尝试的阶段。在尝试的过程中要考虑充分、设计合理,不能草率而为之,如果控制不好科学写作,那么不但不会帮助完成教学目标,反而会降低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所以,除非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了合理的计划,否则,不要轻易长时间使用这种方法。

(四)加快科学写作校本课程的开发

科学学科工作总结 篇4

---规范教研活动

提高教研成效

本学期的教研工作的开展以教师需要作为宗旨,组织各项教研活动个,尽量能够让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能够在活动中各有所收获。

一、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和专业学习。参加xx市的生物新课标的培训并撰写了心得,这次共有2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

2.组建新的中心组。本学期组建了新的中心组,小学科学共22人,初中生物共13人。中心组报名以自愿为原则,由自己推荐和学校推荐审核,所以中心组队伍是区教研的骨干和先锋,同时是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我区的教研工作作出贡献。

3.购买书籍学习、交流和微教研活动提高中心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

二、常规教研活动开展

.实地教研——从教师需要出发,开展各项教研活动。(从教师: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着重训练教师的开展科学课外活动的技能;从学生角度:通过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技能),小学科学教学没有成绩的压力,主要通过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结合新教材的使用,进行3-6年级的教材分析和如何确定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讲座。结合xx市的各项竞赛开展教研活动。观鸟培训,聘请卜标、陆穗军老师指导实地观鸟和作观鸟讲座;对xx区历届科学小星星活动优秀项目进行展示供教师参考和学习,并作了如何开展科学小星星探索活动的讲座。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重点:重要概念的建构,进行课例展示和研讨,由汇景实验学校彭娟老师上了一节《运动与摩擦力》的研讨课,由李怿珍老师做了如何上好科学实验课的讲座。本学期小学科学教研内容丰富、有趣,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和活动,充分体现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

初中生物:和结合新课标的实施,以“重要概念”的建构与传递为主题开展课例研讨,分别由省实附中杨琼、刘雪玲、东圃中学曾玲老师上了一节研讨课。另外组织了全区老师参加了黄埔区的教研活动,听了一节研讨课和关于“建构重要概念”的讲座。生物学科紧密结合新课标的实施,以课例和讲座为主,让教师尽快掌握和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教师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能够加强区际间的交流

2.网络教研。

本学期的网络教研主题的选取,主要于教师们的提议,共开展了6次的网络教研活动。由于本学期xx部落不是很稳定,经常上不去,因此影响了教师的回复。本学期尝试通过视频案例在网上研讨,收到教师的好评,但是也暴露出问题,很多教师经常上不去或者打不开视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待大家的努力。

三、科研工作

本学期学科继续对小课题和区级以上可以进行研究,其中司徒敏的课题进行了中期的汇报;3个小课题进行结题准备;有一个省级项目在研究中。

四、竞赛工作

本学期的竞赛比较多,涉及教师和学生。小学科学本学期开展了科学小星星探索活动的决赛,教师观鸟竞赛,学生观鸟竞赛,教师论文比赛。其中我区承办了xx市学生观鸟活动的竞赛。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了酿制葡萄酒比赛,植物识别比赛等。

五、其他工作、xx中学承担了xx市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室工作,其中郑x、吴x、李x、黄x、刘x、赵x作为辅导教师,参与了工作室的工作。(李轩总结)

2、司徒敏教师承担xx市农培工作。()

感谢核心组、中心组教师对教研工作的支持配合,感谢体育东路小学、侨乐小学、汇景实验学校、xx中学、天府路小学、华阳小学等学校提供场地。特别感谢体育东路小学和体育东小学科学科组对本学期的教研工作给予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个人被聘请对xx大学紧缺教师科学学科关于小学科学探究案例以及xx市常见园林植物分类知识培训。以及被聘请对XX年广东省中小学骨干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做了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及表述的讲座。xx市北部山区教师培训,做了关于概念图在小课题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学科工作总结 篇5

(2012—2013第一学期)

教师:胡冰

本学期,我承担了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措施:

本学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在教学中从学生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浅入深的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等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二、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互动的小组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 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小组合作,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学科工作总结 篇6

教育教学成绩

这个学期,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从历次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优生成绩趋于稳定,而中等学生成绩都有所上升,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习惯差,学习缺乏兴趣,这些都是必须要教育的对象。两极分化较严重,有些学生必须要跟家长联系共同教育。

失误不足分析

1、对管理学生方面应更有威严,要“斤斤计较”,绝不允许学生对作业随意。

2、耐心还有待提高,说教方式有待改进。

3、有些课还需讲的更透彻、更通俗,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4、在试卷分析课上,还要完善分析方式,找出最有效率的分析方案。

具体改进措施

1、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珍惜师徒结对活动,增强理论性学习。

2、多听课,借鉴优秀教师所沉积的经验,寻找自己的薄弱点加以改进。

3、实行培优补差工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效果。对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辅导;要有效果:每次辅导都要使学生确实掌握一定的知识;要使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挖掘初中科学学科育人价值 篇7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

本课教学目标:一是通过观察、比较同种生物间特征,认识同种生物间存在差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在此基础上认同、尊重个体间差异;二是在比较各种同种生物特征的过程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假设,初步学会“寻找证据支持假设并得出相关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三是通过分析和编制直方图,学习采集、记录、统计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本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尊重他人的生命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正确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通过切实有效的课堂活动,启发学生通过对直方图的观察,初步学会读图,发现绘制直方图的数据信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分析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本学科来说,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是凸显学科育人的应有之意。

二、进行教学设计分析

本课总体设计:本节课教师以宠物狗的识别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入课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同种生物之间都存在异同”这一问题,并对此问题提出假设。之后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比较人、植物等同种生物间的不同特征表现,最后得出“同种生物间也存在差异”的结论。认同、尊重同种生物间差异的情感体验是本课隐含的一个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在朝夕相处中对班级同学的身高、面貌等人体特征差异已经非常了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本课以人的外形特征的观察和比较为主,以此指导学生认识、理解同种生物间的差异,从而有效降低学习难度。认识和编制直方图也是本课重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教师以身高和指距直方图为例,通过观察、测量、统计、分析和绘制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读取直方图的信息并分析数据,学会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片段一:比较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

活动1:寻找同种植物之间的差异。活动目的:通过教师展示的植物,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认识植物的不连续差异。活动2:观察、比较人体的特征。活动目的:观察自己和同学的一些身体特征,比较、认识人体的不连续差异。

通过有无耳垂、能否卷舌等有明确区分的差异和身高等无明确区分的差异,证明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其实无论是单双眼皮,能否卷舌,或是身材的高矮,都只是我们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身体特征,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自然界之所以异彩纷呈就是因为不仅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而且同种类生物也有各自不同的一面,因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自己、接纳他人。

片段二:学习画直方图

活动3:读懂解释直方图。活动目的:根据教师出示的直方图,了解不是每种差异都有明确的分界,想要将没有明确区别的差异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借助直方图。活动4:统计指距的差异。活动目的:采集班级同学指距数据,编制并解释直方图,体会直方图是一种有效表述连续差异的统计工具。

科学学科有效课堂的行动策略研究 篇8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当代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把认知心理学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他认为,所有的课堂学习都可以按照两个维度:机械(意义的维度)和接受(发现的维度)来划分。根据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他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没有理解知识含义的学习。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既不能迁移,更不能运用。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相对,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有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使学生整个人(包括躯体、情绪和心智等方面)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记得准确而又牢固,还能用得迅速而又合理。可见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有意义的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生认识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知识。

二、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义学习理论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有2个先决条件:(1)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学习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学习新内容与自己知识之间的联系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当学生把教学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几点:

1.寻找情感激发点

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也就是学生乐于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内容建立起实质性联系的心理准备状态。要使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心向,重要的前提是让学生把学习的任务与恰当的目标联系起来,追求某种价值,并把学习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新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问题探究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有意义学习,否则就只能是机械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较为有效的做法就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引入时,教师动手做一个小实验:平衡的天平左盘上放着内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锥形瓶(瓶内有小试管,试管内有稀盐酸),接着把盐酸倒入锥形瓶里,学生观察到瓶内有气泡产生,还发现反应后的锥形瓶放在天平上,天平不再平衡,指针偏向砝码侧。大多数学生对“为什么天平会偏向右边”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老师追问道“如果把跑出去的气体全收起来,天平会平衡吗?如何来证明?怎样让生成的气体全部收集起来?其他物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又是怎样变化?”老师层层设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投入设计实验的思考中;再如在《种群和群落》教学时,用多媒体出示了多幅不同生物的图片,问学生“这些生物是同一物种吗?”“不是同一物种,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不同种生物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从而引出种群课题。又如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教学时,老师在演示台上支起一块平板玻璃,在玻璃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用不透光的物体遮住学生的视线),在另一面放一只烧杯,使学生看到假象:玻璃后面的烧杯内有一支燃烧着的蜡烛(蜡烛高度低于烧杯边缘)。然后向烧杯中缓缓地倒入有颜色的水。学生观察到水面已高于蜡烛,但烛焰并没有熄灭。实验现象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他们对此感到好奇,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造成知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起兴趣和关注,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问题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原认知水平上,如学生经常面临挫折和失败,也就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心向。

2.确立先行组织者

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在引入新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出一个恰当的“先行组织者”,以便引导新的学习材料顺利地融合到认知结构中去。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正式呈现新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引导性材料所包含的知识观念是学生已经学习过并已经掌握的,通过它的先导作用,使学生去同化新材料,把它恰当地归入到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的一定概念之内。为此,在新的学习材料导入中要给出“先行组织者”,搞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知新。比如在学习群落的分层现象时,可以开设“生物拼图”活动。预先做好位于不同层次的生物图片,在黑板上先贴上大型的乔木图片,然后让学生上台贴图。学生根据乔木图片的高度和生活经验把手中的图片贴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从而引出群落有分层现象,并得出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的分层。又如在建立电压概念时,教师以现实生活中的水路作为与电路的类比对象,搭起知识的桥梁,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道电压起推动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作用。如在学习CO的性质前,复习一下H2的性质,通过已熟悉的H2的性质和CO的性质进行比较,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同化。可见有了先行组织者,学生对新知识就很容易接受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3.增强师生之间情感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更是师生理性和情感两方面动态的人际过程。为此我们在授新课过程中还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两点”,即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

(1)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只能在学生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为此教师在讲授活动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 比如在学习硫酸、盐酸和硝酸等具体酸后,建立酸的概念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已有的观念硫酸、盐酸、硝酸能电离出H+是酸出发,辨别NaHSO4也能电离H+却不是酸而是盐,发展到只有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是酸这一本质联系,而不是简括为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是酸这一表面联系。那么教师应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呢?我们认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有助于智能开发的知识点均是思维的展开点。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思维展开”重视不够,教师把应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代替包办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极大的片面性,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一种原因。

(2)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之中。事实上,也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生才能真正充分地展开思维活动。那么,教师怎样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呢?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始终都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连在角落处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目光。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友好地注视他,而且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该体现关爱和鼓励。如“说得很有道理”“你的声音很动听!老师和同学们下次还想听到你的声音”“高高举起你的右手,你就是高手”“想想有没有更好的答案呢?”等激励性的话,要比诸如“不对”“你说错了”“怎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回答”“谁来替他正确地回答”等的效果好得多。教师亲切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在知识上得以拓展,情感上得以升华,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

总之,任何成功的学习、有效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一个符合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率的科学学习过程。不过,教师如在教学中能将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与其他教学理论相结合,可能会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于这一点,有待于广大同仁的实践研究。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征文 篇9

简阳市金马镇九义校 学生: 王艳

指导老师: 蔡辉

朋友,你知道吗,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家?我们需要一个干净的家。

作为是现代社会的新一代主人,社会的发展都寄托在我们身上,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科学知识就是人类进步的楼梯,是人类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我有幸听说装修一套房子只需一周的时间,高速公路变成了停车场。北京的人们出行戴口罩,全副武装。心中感慨万千。现在看着用科技制作的好看的动画片,玩着迷人的电脑游戏,坐着飞速的列车的时候,你可曾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翻开这些书,书上笼统地介绍了这么多。

当看到空气是怎么被污染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北京的雾霾天气时,心中有些不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气体,必需要了解一下。城市里有许多工厂,还有大大小小的锅炉房,它们昼夜不停地冒着浓烟,各家各户的烟囱,也排出大量的油烟废气,马路上穿梭往来的汽车、摩托车不停地排放尾气,家里的空调,洗衣机在不停的工作。这些烟尘和废气都进入大气层,使空气污浊不堪,如果天气好,随着空气的流动,烟尘会慢慢消失。如果赶上特殊情况,空气中的烟尘、废气无法扩散,就在城市上空的大气层中积聚,就会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空气污染原来有这么多源头呀。但在上年北京召开一个国际性会议时天气却很好,得到了国际上的好评。后来了解到是开会前工厂停工,车限行,学生放假。可见空气的污染就是人们造成的。所以有一个干净的家园是多么的不易啊。

通过对比较也能发现:住在农村的人,夜晚在乌黑的天幕上能看到满天的繁星;到了城市却只能看到稀疏的几颗星星,而且比较朦胧。因为城市空气污浊,透明度小,所以影响了对星空的观察。原因是农村污染小,空气透明度高。

是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私家车也就多了。人们出行都坐自己的车。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高速公路就变成了停车场。从资料上了解到汽车上的物理知识。资料中分别从力学方面、声学方面、电学方面、热学方面、光学方面介绍较为复杂的。现在政府都在倡导低碳生活,所以希望同学们都能步行的不骑车,能骑车的不坐车,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让我们的家园更干净,更健康。

现在人们在装修房子时,在家里都安上很多的灯。你知道吗?热光灯具有发光效率高、光线柔和、寿命长、耗电少的特点,一盏1000瓦的节能热光灯的量度相当于75瓦白炽灯的亮度,所以用日光灯代替白炽灯可能使耗电量大大降低。看电视时只开一瓦节电日光灯,既节约用电,收看效果又好,在走廊里可以安装小功率的日光灯,做到人走灯灭,让“长明灯”消灭,这一点我们作为学生就要作为榜样,起带头作用减少灯光对空气的污染,给我们一个干净的家,清新的家。让我们能有一个健康的环境,健康的身体。

学科与科学 篇10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测,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表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想、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在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产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办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如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如果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产生的方法

既然误差的产生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产生误差,怎样做才能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产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仔细检查实验装置

误差的产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己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如果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2.渗透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

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平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探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平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渗透了实证意识。

3.通过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来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谨慎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本课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摆,都是测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三是在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反思、质疑。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

1、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个别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

2、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讨论找出其不规范或不正确操作而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地方;

3、现场验证演示,请这组现场演示,在同学们的监控下,严格控制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学生在这样有梯度的递进活动中,经历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回顾,达到对“精确控制因素”的再认识,深刻体验对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重复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实验误差的产生。

三、正确对待误差,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上,学生只忙于动手操作,不注重同时观察、适时收集证据,忽略控制变量,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实验就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于差错。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能正视误差,培养孩子们一种求真求实,不要妄下结论的科学态度。告诉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的存在是可能的并且是合理的,面对误差要积极地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小误差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爱迪生说过,任何一项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去实验,去正确对待误差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上一篇: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简报参考下一篇:产品运营岗位主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