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课例研究报告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钟表课例研究报告(通用8篇)

认识钟表课例研究报告 篇1

今年的研修我有幸聆听了张老师、韩老师、林老师3位老师精彩的3节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这三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各有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教学成果,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韩老师的这节优课打破了传统的说教模式,把教室的讲台拓宽了,把课堂搞活了,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以韩老师的《认识钟表》这节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韩老师通过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钟表,为教学的有效开展,起了关键作用,学生的学习材料来自生活,自然也把生活经验带入课堂,加之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效果较好。

整节课的设计富有童趣,贴近儿童生活,激发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妙趣横生。教学中韩老师通过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发挥孩子们的学习主体性,促进他们富有个性的成长。

课的开始,韩老师就以一首谜语歌曲《这是什么》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带领孩子们一起快乐地唱儿歌,猜谜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钟表模型,并提出“这个钟表模型还缺少哪些部分”以此引导学生说出数字,分针,时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了解钟面,自然地引出时针和分针的认识。再经过观察钟面认识整时,在三个不同时间钟面的比较中归纳明晰: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12,就是几时。

在认识了整时的基础上,老师安排了拨一拨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也体现了老师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轻松地知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并让学生通过拨一拨,体会整时的表示规律,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练习时为孩子们设计了男女闯关的形式,教师力求体现层次性、趣味性和发展性。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和分针,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很好,而这些对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善于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钟表的认识。当然,再完美的一节课总都有一点遗憾:比如时间的安排上不是很合理,在认识整时时花去了较多时间,教师在语言组织上可以再精炼些。学具使用上教师的引导有点欠缺,今后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引以为戒。

认识钟表课例研究报告 篇2

一、背景分析

传统课堂强调知识的传授, 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越多, 学生获取的知识越多, 课堂教学效益就高。而现代智能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着重培养人的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 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 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只有如此,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这样的学习才是充满智慧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参与团队的合作程度, 只有与团队成员充分的合作, 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和交流应用。而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与方法, 除了集体合作学习以外,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人人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鉴于以上思考, 我们提出了: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所谓“‘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就是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开展“质疑”“探疑”“解疑”活动。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变革, 也带来了不少探索和思考, 促使我们的数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研究方案简介

1.研究主题: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研究载体:小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3.主要思路:采用归纳法概括出理论模式——课例研究实践验证——获取经验和教训——再次验证和修改理论模式——形成基本 (通用) 模式——实现创新运用, 超越模式。具体说来, 就是以课例为载体, 研究“‘三疑’导学”课堂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实际操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流程是:由一个教师对同一个课题在不同的班级执教, 学科全组教师参与教学设计或观课, 参与课后的集中研究。这样循环往复, 实现研究能力与研究效果的“螺旋式”上升。

4.研究方法:

(1) 文献法:通过阅读图书、上网查阅等途径, 查阅有关资料, 为研究活动提供参考经验和理论依据。

(2) 课例研究法:包含观察法、数据分析法等。整个过程中坚持三个关注——关注理论学习和先进经验的学习, 关注已有的教学行为、关注实施新的教学行为后学生的变化;坚持两个反思——反思自己和先进的差距、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坚持三个追问——如何体现“三疑”、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如何提升学生学力。采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总结→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方法, 及时总结经验, 调整、完善方案。

(3) 行动研究:本课题是教师在实践中基于解决红花学校带普遍性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而提出, 并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 与专家合作进行系统研究, 故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

(4) 归纳与演绎:通过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 分析概括教育现象, 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演绎 (课例研究) 、修正, 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从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需要“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进而“应用”—“变革”—“创新”—“推广”。此外融合观察、调查、测验等多样化研究方法。

(5) 经验总结:在研究中, 及时进行总结, 撰写研修心得、案例、故事、经验总结……。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

5.研究的程序:

(1) 准备阶段 (课前) :以数学组为单位召开会议, 明确分工, 根据研究目的或研究主题, 确定观察点和观察内容, 观课表的设计要遵循“效度”和“实用性”两个标准, 观察指标要全面揭示观察的内容;做到简洁, 便于记录, 操作性强。

教学设计组:龙天贵、陈洁 (执教) 、熊维洁。旨在“物化”教学设计, 实施课堂教学。

教师行为观察组:张志英、段玉婷、赖文杰。旨在现场从不同角度获取教师实施“三疑”课堂模式教学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信息。

学生行为观察组:任敏、李敏、储金坡。旨在现场从不同角度获取学生在“三疑”课堂教学过程中投入的信息。 (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课堂文化观察组:黄继蓉、姚岚、何琳钰。旨在关注学生思考状况、课堂民主氛围、关爱学生等以及总体把握问题如何驱动课堂。

(2) 实施阶段 (课中、课后) :

(1) 陈洁老师上课:《分数的再认识》。本节课是执教老师基本凭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经验所设计的常态课。其他组的老师根据观课点, 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课表, 近距离观察课堂情况, 收集相关信息, 作好详细记录。包括:自己在课堂上看到的课堂现象、听到的师生交流和发言, 为研究做准备。授课结束, 教学设计组陈洁老师进行反思, 所有小组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对课堂现象进行诊断, 写出观课报告, 与教学设计组一道, 对备课和课堂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意见。在这一环节中, 执教老师要不断寻找个人经验与教育思想、先进教学经验、团队智慧的差距。教学设计组根据建议和意见修改教学设计, 准备进行第二轮上课。观课者根据情况修订观课表。

(2) 执教老师根据二次备课情况及教学实际, 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进行第二次上课;观课老师带着新修订的观课表再次观课, 并如实详尽记录相关情况。观课老师根据课堂上观察到的新情况, 进行归纳汇总, 并作出诊断与分析进行第二次研讨。执教老师根据各成员的建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对教学设计再次修改完善, 力求教学理念内化与教学效果的统一。观课组再次修改观课表。

(3) 执教老师根据第三次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观课老师根据多次修改的观课表再次观课。观课老师围绕观课点对观课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判断, 对课堂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合理的揭示;教学设计组进行深刻的反思。

(4) 全体数学组老师从不同角度, 对本次课例研究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 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组内每位老师写出总结、反思、感悟。教研组整理汇总所有资料。

三、教学改进过程

第一次教学片段描述

请三个学生分别拿出铅笔的二分之一。

出示三个盒子, 分别装有10枝12枝8枝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 请三位同学分别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二分之一。

(组织学生拿铅笔, 结果三位学生分别拿出的是5枝、6枝、4枝。)

师:请大家观察

生: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二分之一, 为什么拿出来的铅笔不一样多呢?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 证实数对了。)

师: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 也就是整体不一样了。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 大家一起数一下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枝数到底是多少枝?

学生数铅笔的总数, 并数出总数的二分之一。

师小结: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二分之一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 (也就是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 , 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可取之处:力图通过拿铅笔这个活动中的材料与数据来帮助学生感悟分数的相对性, 而且采用这个学生极易接受和理解的分数——二分之一。借助这个游戏活动,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本质内涵, 突出在不同的整体下, 相同的分数所对应的数量是不同的。

问题发现:

1.指名汇报时探究结果时, 其它学生没有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对他人的发言没有评价, 没有发表见解。

2.小组合作学习时, 小组的分工不明确, 教师监控也不到位。

3.从这个片段中看出, 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提问, 紧紧地追问学生, 学生是被动地学, 思维空间受到限制, 没有自由度, 个性发展受到束缚, 形成了一种教师在前面走, 学生在后面跟, 步步为营的教学模式。

原因诊断:

1.学生缺乏倾听的方法, 也没有良好倾听的习惯。

2.没有区分开小组协作与小组合作。协作顾名思义有协助的意思, 可以补充他人意见;合作应该各自有自己的任务, 应该有分工。

3.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反映出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 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 学会创新。分数的相对性指什么?难道就只有这一种情况吗?分数的相对性应包括三个角度:其一是“整体”不同, 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的;其二是“整体”相同, 不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其三是“整体”不同时, 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只有把这三个方面都理解了, 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分数的相对性。

改进意见:

1.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 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 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 增强取胜的信心, 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方法。为此, 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 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 是一种不礼貌行为, 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针对问题3, 可以这样设计: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 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的分数 (即“部分”) 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整体”相同造成相同的分数 (即“部分”) 表示的大小多少也相同;“整体”不同时, 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

第二次教学片段描述

出示四个盒子, 分别装有8、6、8、10个糖。

师:这里有四盒糖, 请你拿出一盒糖的二分之一?请注意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抽四人参加活动)

师:请你猜一猜, 他们拿出的糖果数量会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不一样。

生3:可能一样, 也无可能不一样。

师:究竟一不一样呢?请四名学生试一试。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糖平均分成2份, 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糖的总支数除以2, 看看得几就拿出几个。

现场组织活动: (请四位同学分别从一盒糖中拿出整体的二分之一, 结果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个, 另两位学生分别拿出的是3个和5个) 。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个数有的一样多, 有的不一样多, 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糖的二分之一, 可是拿出来的糖却有两个同学一样多, 其余不一样多, 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 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四盒有的糖总数其中两盒一样多, 其余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生3:是不是哪一位同学把糖的二分之一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 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 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其中两盒糖的总个数一样, 其余不一样, 也就是有两个整体一样, 两个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四位同学把所有的糖果都拿出来, 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糖果的总数到底是多少?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是8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4个。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是6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3个。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果也是8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4个。

生4: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果是10个, 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5个。

学生总结交流:哦——原来是盒子里的糖果数量有两盒相同, 其余两盒不同造成的!一盒糖果的二分之一表示的是把这盒糖果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 (也就是糖果的总数不同) , 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 (也就是糖果的总数相同) 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师:喔, 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 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是)

可取之处:

1.体现了“‘三疑’导学”课堂模式思想, 把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交给每一个学生, 做到全员参与。

2.开放性的问题和练习的设计, 照顾到了全体学生。比如:画图表示3/4, 在这个问题中, 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有灵活多样的表示, 能力差的学生或许就只有单一的一种表示, 教师的适时指导, 这样, 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缩短差距。在解决已知一个图形的1/4是, 求这个图形时。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交流, 反馈时, 我们看到了较好的效果, 答案丰富多样, 充分展示出了一题多解。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 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 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 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的分数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整体”相同造成相同的分数表示的大小也相同。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 学会创新, 更好的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问题发现:

1.小组合作探疑前, 教师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还不够充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 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2.探疑阶段, 教师方法指导不够具体。

原因诊断:

1.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 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 困难学生成了听众, 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 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 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 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 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另外, 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 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 学生围桌而坐, 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 这是客观原因。

2.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 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无意之间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 而不是合作者;同时,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或多或少存在, 从而缺失方法的指导。

改进意见: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 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 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才有成效。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及时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于不敢展示, 不敢点评的同学要多给予鼓励, 多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赏。只要敢与参与, 哪怕是讲错了, 但凭借积极参与学习的勇敢精神, 也照样获得掌声, 照样受到鼓励, 同学们照样给其喝彩, 为其加分。

3.教师针对学生合作的情况有意识加以培训, 多给学生讲一些合作重要性的知识。

(1) 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 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 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

(2) 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 认识合作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 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 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 都需要合作, 才能做成更多的事。

(4) 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 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 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5) 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 不要有依赖思想, 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6)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指导。 (包括各类人员培训)

四、反思

课例研究活动虽然很累, 但对我们自己仍然收获甚多, 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想法, 也有很多疑惑。

1.在实施“‘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中, 尽管教师将教学环节变为活动。对活动的内容、目的任务、方式、设计、程序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教师在设计时不一定能完全预见学生在学习态度、内容、方式上的所有需求, 因而可能出现教学“预设”与教学实施难以融合的状况。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耗时较长, 面对心智、能力发展不同的学生, 怎样控制教学节奏, 怎样协调“亲身实践、感知与体验”所用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怎样创造出属于学生学习的精彩呢?

2.本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这样叙述:结合具体情境, 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理解“整体”所包括的三种情况, 体会分数的相对性。“体会”一词很难把握, 究竟体会到什么程度?到哪一层、哪一步就算“体会”了?老师怎么评价?仅仅是那几道题?教学过程中, 拿糖果的环节进行得很顺畅, 只要异口同声说出“因为总数不同, 它们的二分之一当然不同, 总数相同, 他们的二分之一当然相同”。是不是这样就算是“体会”了呢?

3.通过一次拿铅笔和一次拿糖果, 特别是拿糖果, 确实已经将分数的相对性三个角度的意义都罗列出来了, 可教学效果却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学习和发现, 参与展示, 这让我们非常困惑, 难道是我们把意图理解错了吗?

回想这两次活动 (拿铅笔和糖果) , 每次都有不同的目的, 可学生像是旁观者。我们在想:可能由于学习材料的限制, 只能让几名同学来操作, 更多的同学则是在那儿看, 虽然可能有想法, 但由于操作的次数太多, 学生的头脑中并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说根本不知道老师让他们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拿铅笔和糖果是为了什么?总而言之, 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感悟太杂, 也不深刻, 有点面面俱到, 却一面也不到。到底该怎么办呢?

教学是一种不断产生遗憾, 需要不断反思的行为, 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以上只是我们对《分数的再认识》一课的比较研究, 虽难登大雅, 却也是切身实践所得。

我们提出了: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所谓“‘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就是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开展“质疑”“探疑”“解疑”活动。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变革, 也带来了不少探索和思考, 促使我们的数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原因诊断:

1.学生缺乏倾听的方法, 也没有良好倾听的习惯。

2.没有区分开小组协作与小组合作。协作顾名思义有协助的意思, 可以补充他人意见;合作应该各自有自己的任务, 应该有分工。

3.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反映出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 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 学会创新。分数的相对性指什么?难道就只有这一种情况吗?分数的相对性应包括三个角度:其一是“整体”不同, 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的;其二是“整体”相同, 不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其三是“整体”不同时, 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只有把这三个方面都理解了, 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分数的相对性。

参考文献

成都市高新区教研室《课例研究年鉴》2012.第三册

《认识钟表》教案 2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并结合经验会看整时。(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

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执教人:徐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百宝箱,百宝箱里会有什么呢?仔细听一听,等会我要找最聪明的孩子来说。

出示课件:百宝箱

同学们都猜出来了吗?我看谁的坐姿最端正,听讲最认真。(招生回答)

是的,它就是我们的好朋友——钟表,平时我们就靠它来掌握时间。

那谁来说一说你平时都见过什么样子的钟表。(生答)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真多,尽管它们样子不一样,可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准确的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钟表能够告诉我们时间的小秘密可都藏在钟面上,仔细观察这个钟面,和你的同位说一说你都有什么发现。

(一)认识钟面

谁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哦,有12个数,伸出你的小手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起来数一数吧,1……12 还有两根针,谁来说一说这两根有什么不一样?(一长一短,一粗一细)

又粗又短的是哥哥时针,走路总是慢吞吞的。又细又长的是弟弟分针,走路总是比大哥快一些。还有刻度。

这俩兄弟总是不怕辛苦,每天不停的转动着来给我们指示时间,当它们转到这里时,你知道现在的时刻吗?

分别出示:8时、6时、3时。

你说8点,他说8点,老师不这样说,我说现在的时刻是8时,点是我们平时的口头语言,来现在和老师一起说:8时

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看一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二)记录时间

拿出你的铅笔、本子来和老师一起记录这3个钟面上的时间。先写数字,再写时。

三、巩固运用,内化提高。(1)拨一拨,认一认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个钟表,我们现在拨出一个时刻,你来认一认,现在的时刻是:(分别拨出4时、5时……)

同学们学习的可真快,现在请你们轻轻地拿起你的学具钟,同位之间一个说一个拨,等会找一组最认真的同学上台表演。

(2)钟表王国的国王看到咱们班的同学这么聪明,听讲认真,坐姿端正,回答响亮,送来好多的小钟表,只要你能快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并用学具钟拨出来,这个钟表就是你的啦。

(3)学习电子记录法。

有几只小青蛙光顾着看同学们学习,都忘了回家的路了,你愿意帮助它们,把它们送回家吗?

只要你能说出小青蛙该走哪片荷叶,就能把它送回家。这是我们记录时间的另一种方法:电子记录法,用这种方法记录时间时,先写中间的两个小冒号,再在冒号的前面写上数字,最后再在冒号的后面写上两个0,比如3:00……(和老师一起写)

四、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青蛙终于回到了家,我们要遵守时间,不要像小青蛙那样,放学一定按时回家,小明就是一个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看,这是小明星期六的活动记录,谁来说一说几时,他在干什么?

为什么都是九时,做的事情却不一样呢?

同学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钟表发明以前,我们的先辈已经开始利用各种方法来度量时间,比如利用太阳光线来度量时间的日晷……(出示课件)

直到现在我们的好朋友钟表。

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周末就快到了,今天回家去计划计划你的周末该怎么安排吧!

12个数 两根针 刻度 时针:又粗又短 分针:又细又长

分针 又细又长

认识钟表教案 篇4

洮南二小 王金凤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84-85页)

教材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多数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只是粗浅的,感性的.教材安排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时间.学情分析: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的时间。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整时的认读方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教学准备:钟面模型、学生学具钟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歌曲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请同学们认真的倾听,猜猜它是什么?

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钟表)。

师:你们见过钟表吗?在哪儿见过呢?(家里、钟表店、超市等地方)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到钟表超市来欣赏一下这些钟表吧。(课件出示)

师:这些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钟表有什么作用呢?(告诉我们起床,吃饭,睡觉的……)

师: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它。要想与这些钟表交朋友,了解钟表的秘密,首先要学会认识钟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板书)全班齐读课题。

师:在钟表王国里面住着两个小伙伴,想认识他们吗?(想)只要我们认真完成智慧老人带来的问题,老师就会请出他们。【设计意图:歌曲是学生的最爱,采用歌曲短片导入,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通过说钟有什么作用,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钟,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二、探究新知

(一)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结构。

1.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钟表,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和同桌说说。

2.学生交流汇报:(1)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2)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3.刚才同学们仔细观察了钟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屏幕(课件演示),全班一起按顺序数一数这些数字朋友。这两根长短不同的指针分别叫分针,时针,为了便于记住它们,老师给他们编了一句儿歌:哥哥又胖又短,弟弟又瘦又长。时针和分针每天都在钟面上不停的赛跑,有谁知道它们谁跑的快些呢?(分钟)它们到底是怎样跑的呢,谁愿意表示一下?师指导顺时针旋转。板书:时针 分针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对钟面有了非常直观、具体、鲜活的认识。】

(二)教学整时

1.过渡: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钟面的结构,那么你们认识时间吗?(认识)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不少。现在老师带你们到小红家去看看,看看她在干什么?(起床图)这个情景同学们并不陌生,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小红是什么时间起床的呢?(汇报:这是早上7点。)

师:平时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几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是“几时”。所以同学说的几点我们就要说成几时 师:谁能说一说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 生: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 师: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好孩子。

师: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谁能像老师这样说? 2.请同学们再用刚才的方法,说一说:下面3个钟面上的时间。

师引导说:3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8时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6时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师:再仔细观察 3个钟面,通过观察分针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分针都指向12。)像这样分钟指向12的时刻就是整时。

师:再观察时针有什么不同呢?指向8就是8时,指向3就是3时,指向6就是6时。

师小结方法: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师:这是判断整时的窍门,也是方法,它好用吗,我们来试试。(课件出示同学们日常活动图片及时间,让孩子说出几时?)

师:看来同学们总结出的方法确实实用,咱们会认时间了,下面老师就请你们拨一拨。老师说时刻,让你们来拔,好吗?(每天我5时起来做饭)

师:现在咱们考考你的同桌,拨一个时刻给你的同桌认一认,再认认同桌拨的时刻,他认对了,你就夸夸他。(学生互练)

【设计意图:借助钟面模型学具,让学生同桌互相拨一拨、认一认整时刻,既巩固了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3.时间表示法

师:时间怎样表示呢?有两种表示法:第一种是普通计时法,即“数字”加上“时”字,几时就写几;第二种是电子计时法法。数字加上冒号再写两个0(指导学生到黑板前来写。)

师:你在哪见过电子计时法?(汇报)老师带来两幅图片,说说什么地方?这是哪种计时法?(电子计时法)

师小结:钟表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好多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会表示整时是本课的难点,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实践相结合,使难点在活动中自然化解。同时时刻的后一种写法使用非常普遍,先是让学生说在哪见过这种表示方法?再由电脑展示,生活重现。教学中联系生活,让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发展其应用价值。】 课间休息(欣赏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前面我们说了钟表可以提醒我们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让我们走进小明的生活,看一看他的一天都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帮他完成他的作息时间表。完成练习卡。师巡视指导2种写法.(1)汇报出示:小明在几时做什么。(两种方法都可以)

(2)特殊钟面12时、6时。

提问:12时为什么只有1根指针,是表坏了吗?(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重合在一起,只能看到一根指针)。6时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两根指针在一条直线上)

师小结:6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12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重合,(3)小明10时在做什么?10时出现了两次,为什么做的事完全不同?

小结:(时针一天要转两圈,有上午的10时,经过中午、下午,又有了晚上的10时。因此,有时为了准确表达时刻前面还会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时间词语。)

(4)你觉得周末小明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较为合理,有学习有休息有运动)

小结:我们要像小明一样,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按时休息。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信同学们也会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好的,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设计意图:结合“小明的一天”,安排学生独立思考,静静完成作业时间,进一步使学生掌握整时的读写,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习惯。】

我们看看智慧岛里还有哪些问题吧!(一)我会找朋友。

(二)我会说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老师为你们高兴.在老师心中你们永远是最棒的!现在我要请出两位小伙伴,听听他们说了什么,你想和谁做朋友?

师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知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此时的学生注意力已经开始要分散,将练习溶于对话中中,寓教于乐,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同时让知识得到延伸。】

四、展示钟表演变的历史

我们知道钟表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时间。在没有现代钟表的古代,想知道人们是怎样计时的吗? 远古时期没有钟表,聪明的人们就根据公鸡打鸣来确定时刻;课件出示:慢慢地根据太阳的运动规律做成了日晷,根据太阳照射到指针上投下的影子指在石盘上的刻度来计时的;可是晚上或阴天时就不方便了:后来人们又发明了铜漏壶、水漏滴水计时,沙漏漏沙计时等;后来随着科学地发展,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计时也就更加方便、准确了。

五、总结梳理,知识升华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节课的时间即将过去了。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总结全课: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希望同学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六、课后作业

回家与父母一起设计一份合理的周末作息时间表,下节课用口头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分针 指向12

时针 指向几 就是几时

8时

3时

6时

8:00

3:00

一年级认识钟表 篇5

教材分析:《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和再过1小时是几时并能准确辨认出“几时过一点儿”和“快几时了”。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上学时起床、上课、做操、吃午饭、放学、睡觉都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每天的生活中就已经潜移默化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因为他们认识钟表、认读时间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所以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科学地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教学目标:

1、会认和会拨整时,并能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了解再过1小时是几时及能辨认出大约是几时。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说出整时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

教学难点:了解再过1小时是几时及认识大约几时,能辨认出“几时过一点儿”和“快几时了”。

学具准备:两针钟面模型学具,课堂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一)唱儿歌猜谜语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谁猜到了?(钟表)对,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钟表。

(二)欣赏钟表

师:大家都见过钟表吗?(见过!)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钟表。看!(媒体出示各种钟表图)同学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钟表,你们想不想和它交朋友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和它交朋友。(板书课题:认识钟表)【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猜谜语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猜、议中营造积极、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初步认识钟面

1、引导学生观察钟面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然后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教师巡视,引导学生)

2、学生汇报(有数、有分针、有时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粗又短。教师适时板书)

3、介绍顺时针

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转动的吗?(跟着课件一起转动手)

我们把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相反的叫逆时针方向。

3、教师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对应的刻度线,还有又细又长的分针和又粗又短的时针,它们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的!

【设计意图:提供认识钟表的两针钟表模型,放手让学生观察、跟同桌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认识整时

1、借助生活情境,引出整时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表的面,那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你们会看吗?天亮了,有一位小懒虫还不肯起床,上学都快迟到了呢!(课件演示)。看一看她已经睡到几时了啊?引导学生试着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生:7点(7点是我们生活中的口头语,数学中我们要学会用数学语言,通常叫做7时)

师:你是怎样知道她起床的时间是7时的啊? 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

师:都是从大圆钟上知道她起床的时间是7时的吗?

生:我是从桌子上的闹钟看到是7时的

师:这个闹钟上显示的是电子表的形式,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是7时。书写的时候我们要先写7,再写两个小圆点,再写两个0(7:00)。

【设计意图:从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出整时,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促使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搜集信息,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认识整时并总结方法

演示课件:钟面时间分别是8:00、3:00、6:00。学生认一认,并写一写整时。师:观察这几个钟面,谁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分针都是指向12的。

小结:像这样分针指向12的时候钟面显示的时间就是一个整时。(板书:整时)师:为什么分针都指向12但是三个钟面表示的时间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时针指的数不一样,时针指8是8时,时针指6是6时,时针指3是3时。

师:是啊!最终还是由时针决定是几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齐读、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师:你能用电子表的形式写出这三个时间吗?(三位黑板书写,其余独立完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说整时

师:那你们知道这是几时吗?(9时)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是几时?这是几时?这又是几时?

4、拨整时

(1)教师示范拨一个整时:老师想要钟面上显示的时间为2时,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将分针拨向几,时针拨向几?(2)小组合作,同桌互拨整时。

师:下面右边的同学说一个整时,左边的同学拨出来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然后左边的同学说一个整时,右边的同学拨出来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开始!(3)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说整时、拨整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做一做

小明的一天(用电子表表示法)一一汇报

师:这几个时间中哪个时间你觉得比较特殊?(12时和6时)

我刚才听到有人说小明9时在看书,有人说小明9时在睡觉,小明9时到底在干什么啊?我糊涂了!

生:小明上午9时在看书,晚上9时在睡觉

师:哦!原来一天里有两个9时,一个在上午,一个在晚上啊!

2、练习十九第1题连一连。

你能找到这里哪几个是整时吗?然后连一连

3、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过1小时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4、快4时了和4时过一点儿的认识

师:这个大家都知道是4时,这两个时针指向4也是4时吗? 生:不是!分针都没有指向12 师:那这样的时间又该怎样读呢?(教读)

5、练习十九第8题。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9时,为高年级学习24时打好基础。通过猜时刻画时针让学生认特殊的整时并根据时针的特点画出整时从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拓展延伸,教师寄语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汇报)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段话:亲爱的同学们: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会安排时间并且珍惜时间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老师也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做到!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篇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 (上册) 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会认识整时。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教学准备

主题图、大钟面、小钟面、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 谈话

师:放一段闹钟的声音。生: (听)

师:这是什么声音?生:闹钟的声音。

师:今天早上天亮不久后, 小红家的闹钟就响了, 听到闹钟响后, 小红在做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

2. 指导看图

师:小红起床了, 妈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 表扬她是一个早睡早起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红那样, 听到闹钟响了, 马上起床, 不睡懒觉, 养成好习惯。

3. 揭题

师:闹钟可以叫我们起床, 那你还知道钟表有哪些作用呢?

生:可以帮助我们认时间, 告诉我们几时了……

师:钟表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它的本领可大了, 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师:板书课题———认识钟表。生: (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课

1. 认识钟面

(1) 看一看, 比一比。A.观察钟面

师:引导学生拿出学具钟面, 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仔细观察钟面。

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有两根针, 还有1~12这些数字……)

B.比一比

生:同桌互相比一比两人的学具钟, 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汇报 (都有两根针和1~12这些数字)

C.认识时针和分针

师:这两根针又有什么特点呢?生:仔细观察。

师小结:对,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一根更长更细的叫分针, 另一根更短更胖的叫时针。 (结合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板书特征:时针短、胖;分针长、细)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 让学生认识分针时针。 (演示并讲解)

D.指一指, 认一认

师指给学生认时针和分针。同桌互相指认。

E.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钟面, 生仔细观察 (时针分针在走)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 (生思考)

师: (小结) 像这样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结合钟面讲解)

生:跟着比划, 了解顺时针方向。

师小结:分针和时针总是朝着顺时针方向不停地转动。

2. 认识整时

A.认识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 (7时)

这是小红早上起床的时刻, 你知道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问:这个钟面上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生汇报:分针指着数字12, 时针指着数字7。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7就是7时。

B.认识书上第91页主题图下面的三个钟面

师指着第一个8时的钟面, 问:你能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汇报观察认时间的结果。 (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8, 我知道是8时)

师:分针指着12时, 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板书, 生齐读)

按上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先认, 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小结认整时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刚才我们认的这四个时刻都叫做整时。 (板书:整时)

C.拨钟 (认整时)

师拨钟生认。同桌互拨互认。师说时间生拨钟。

3. 学习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认出了钟面上的时刻, 那你能把这些时刻记录下来吗?

A.介绍用汉字“时”的表示方法。

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 (板书:8时) (下转38页) (上接36页)

B:介绍数字表示方法。

出示电子钟8:00。这是什么?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特点?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 师简要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时, 冒号右边是2个“0”, 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C.学生接着用两种表示方法把后面两个钟面上的时间表示出来, 指导学生完成, 并针对问题及时讲评。

三、应用

1.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2页的内容

时间是很宝贵的, 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 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 (出示课件) 。

师:打开课本第92页, 仔细观察图, 说说他们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能用两种表示方法表示出每一个钟面上的时间吗?

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师讲评, 生订正。

2. 说说自己一天的安排

教育每个学生都要遵守纪律并爱惜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

3. 练习十六第三题:让学生试一试

四、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 结合板书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认识钟表反思 篇7

五家渠三小刘玉叶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们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堂效果也没达到预设的目标。第二个环节是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看钟表表面的结构,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互相交流来认识钟表这位新朋友。在全班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平时积累的经验表述出来,这样不仅成功地调动了学生主动了解钟表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主要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力的重点是看钟面,而不能被其他生活因素所吸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整时分针的特点,并注意纠正学生的口头语,加强书面语的训练,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认识钟表》教案 篇8

吴雪梅

2017秋

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4~85页。本节课是认识时间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整时,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这个内容紧贴学生生活,教育孩子珍惜时间,爱惜时间。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整时的认读方法。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听声音猜东西导入,诱发兴趣

1.教师谈话: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你能猜出来吗?(能)很自信!(…)是什么?(闹钟,手表)真聪明!板书:聪 聪明的孩子要学会用耳朵仔细听,用眼睛细心看,用嘴大胆说,更重要的是用心认真想。揭示谜底的时间到了,听一听,大声地叫出他的名字(钟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并板书课题。

2.导入

你在哪里见过钟表呢?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小猪的钟表店都有些什么?(课件出示各类钟表图片)学生注意观察,发现他们是挂钟、闹钟、手表.你们知道这些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对,钟表的作用可大了,他们能告诉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了。上面哪个钟能让你很快知道时间?它是电子钟。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整时

1、课件出示主题图。

玲玲是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她和你们一样,也读一年级啦。看,她起床啦,你知道她是几点起床的吗?(学生回答)

2、课件出示电子表。你怎么知道是7时啊?

生:因为前面是7隔了两个点后面又是两个0,所以是7时。

师:那我写的时候应该怎样写呀?

生:先写7,然后写两个小圆点,再写两个0。

请大家伸出手指写一写。

老师归纳:一个数字7,后面两个小圆点,再加两个0,就是7时。(教学电子计时法)课件出示多个电子表,练习认识电子计时法。

3、介绍钟面

师:能干的孩子,电子钟很容易认出时间,一般的钟表该怎样认识呢?(出示指针钟表图)老师想考考谁的眼睛最会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你能记下来吗?

师:刚才同学们还说了有一些隔线,我们把每两个数之间分的这个格我们叫做大格。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大格?(生一起数,共12个大格)师:有些同学还说了有两根针,一根是短的一根是长的,这根短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时针(板书:短的是时针),那么这根长的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分针(板书:长的是分针)。

4.做手势表示时针分针

5.拿出自己的钟面指一指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告诉你的同桌。

(二)初步认识整时

1、认时整时间

(1)谈话:刚才啊我们就认识了时针和分针,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会看时间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了,这个钟面是几时呀?(指着大屏幕上的钟面)

生:这个钟面是7时(如果学生回答7点钟,纠正说在数学中我们表示时间用7时)。(2)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就是7时(师边总结边板书:7时)

(3)老师又拨个时间你们再来看看(拨8时、3时、6时)课件展示。

师:6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形成了一条直线。

(4)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分针全都是指着12的。

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整时(板书:整时)。

师:同学们整时我们会了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有信心的看着老师。

(老师拨大家说是几时,抢答)说到12时的时候着重说一说为什么是12时。

老师归纳:分针、时针的特点,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2.拨时间游戏。----让学生轻松的学习。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学着老师这样拨一拨?听清楚要求:一边老师说时间你们一边拨时间,明白了吗?。

师:请大家拨出11时。说是说你是怎么拨的? 生:时针指着11,分针指着12就是11时

老师拨学生认,用钟表模型,老师说,学生拨。

3、归纳认整时的方法。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钟表)还学会了认识…(整时)请同学来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谁说的最精彩就是最棒的。

四、作业

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老师要给大家一个考考爸爸妈妈的机会,回家后,请你们拨几个时间,让爸爸妈妈说说是几时。看他们会不会。

五、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电子表 时针—又粗又短 分针—又长又细

上一篇:中班科学教案:找空气下一篇:母爱是最伟大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