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习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一、记教学中的“成功之举”
将教学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巧妙新颖的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比如讲解完形填空时, 本人以前的一贯做法是, 先让学生做, 然后给出标准答案, 接着我一字一句地认真讲解, 结果我讲得很辛苦, 课堂气氛却很沉闷,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后来, 我尝试了一种“小组合作”的方法, 让学生得到答案后, 分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提出本组存在的问题, 小组之间先相互解决问题, 我最后对于个别特殊或者较难的题目予以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点拨。这样,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他们热情高涨、信心倍增, 讨论气氛热烈,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习很轻松、学有所获, 我也教得轻松、教得愉快。
二、记教学中的“败笔”
课后反思还可以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 然后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既要找出客观原因, 更要正视主观原因,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比如: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 本人只注重了学生阅读的训练量和解题正确率, 却忽视了学生解题速度方面的训练, 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正规的考试中出现试卷做不完的现象。注意到了这些, 我就开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
三、记教学中的“偶得”和“灵感”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 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 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 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和“灵感”, 它们就会转瞬即逝。比如:记忆英语单词、短语时, 学生缺乏主动性, 因此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们在一起讨论喜欢的电视节目时, 学生们一致认为节目中的“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比较有意思。我突然一想, 何不尝试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呢?学生不仅很快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组, 而且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比如:呈现书面表达的范文时, 我灵机一动, 何不把书面表达、改错、合并简单句一起训练呢?于是, 我把范文设计成了改错题和合并简单句的形式, 让学生讨论修改。改错、合并完成后,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四、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 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 补充完善教学, 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 并把他们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记录下来, 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血液。我在班级里挂了一个记录簿, 要求学生将平常在课中学习或课后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见解随时记录下来。每隔一周, 我就把上面的内容概括总结到教后记中。再比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我发现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不会审题、句子结构不清、不会使用复合句、汉语式英语时有出现等情况。我将其一一整理并记录下来, 然后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或加以引申。结果,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记“学习心得”和“再教设计”
把教参、资料以及新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 写入教后记,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梳理与反思, 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 因为学生的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 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 写出“再教设计”, 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才能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谁也能说说这样的词语。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三 教学准备: 课件 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端午粽》。
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端午粽 红豆„„ 出示任务: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2.反馈指导:指名拼读或认读读,齐拼读或认读。
3.小结: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叶和“真””字宝宝是以前学习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要求会正确书写了。
(二)新授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1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节: 外婆的端午粽是怎么做的? 学生圈画重要词句;
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端午粽用青青的箬竹叶做成,包裹着白白的糯米;粽子闻起来很清香;真是又黏又甜。
“白白的”,“又黏又甜”,模仿说词语; 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2带着问题读第三四自然节:
外婆的粽子有哪几种?为什么每年都要我带一小蓝回去?端午节是为纪念谁的?你还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学生圈画重要词句; 汇报交流。
用“除了„„还„„”模仿说句子。指名读课文,男女生互读,齐读课文。
(三)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有什么的收获?
(四)板书设计 端午粽 外婆的粽子 纪念屈原 教学反思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我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为考试做准备。
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1.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米”和“真”字。
2.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
4.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
难点:学习读好长句子,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环节
老师提问我发言小小手儿举过肩
紧急情况不能耽紧握拳头把信传
如有补充想表白小小食指伸出来
心有疑问解不开食指一弯头一歪
发言精彩我同意大拇指头赞起来
要是有了新主张中指食指齐上扬
争取发言机会多牢记咱的举手歌
师:希望这节课,孩子们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一、儿歌导入
1.小诗互动环节,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幸福的一家人,他们在这一天特别忙,你们看。老师和学生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
今天,爸爸特别有力气,
他说,赛龙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妈妈一早起来就淘米,
她说,要给我们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灯下,
奶奶给我讲屈原的故事,
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2.师:这一天,爸爸、妈妈、奶奶分别要去干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后,师出示准备的卡纸“划龙舟,包粽子,讲屈原”一一贴在黑板上。
划龙舟:你看过划龙舟吗?在哪里看的?最后谁得了第一名?
包粽子:你看过家人包粽子吗?他们怎么包的?
讲屈原: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学生畅所欲言,师:你们知道这一家人在过什么节吗?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我们有吃粽子的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粽子的课文。——《端午粽》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端午粽》
板书课题:10.端午粽(伸出右手跟着老师书空课题),跟老师一起齐读课题(端午粽)
同学们,端是立字旁,能给端组个词?同学们坐的真端正,我们再来看到这个午字,观察一下“午”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写呢?午的第三笔的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在竖中线上,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午”字,现在把书翻到第47面,写午字,先描红再在空白的田字格里写两个。粽是米字旁,给粽组个词,粽子,跟老师来读一遍粽子,我们再来看到这个单元学的其他词语,粽子、儿子、李子,你们发现了什么吗?粽子、儿子、李子的子都是轻声。
在我们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
二、品粽子的色、味以及花样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到外婆家去尝一尝外婆包的端午粽。
(一)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
请同学们找出表示粽子样子的句子。
(二)品味端午粽
1.观端午粽之“色”
谁找到了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你来说(出示句子),你的发言非常完整,指名来读读这个句子。我们一起合作读这个句子,老师读黑体字部分,你们读红体字部分
师生合作读:师:粽子是用------
生: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师:里面裹着------
生:白白的糯米。
师:中间有------
生:一颗红红的枣。
师提问:粽子是用的箬竹叶包着,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出示箬竹叶、糯米、枣的图片)
生: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师: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语就叫叠词,这些叠词写出了粽子的颜色(板书色)。我们来完成一道连线题。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叠词吗?指名说,尽量给孩子们发言的机会。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的小草,绿绿的小草,()的房子,高高的房子,谁还能照样子说一说,什么的什么
粽子的外面是用(),里面(),中间()。师小结:介绍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外表、里面、中间”有条理的介绍。
练习说话,出示图片:西瓜。师: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介绍各种各样的事物。
师:你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介绍橘子吗?
2.闻端午粽之“香”
过渡:刚刚我们了解了粽子的颜色,那它的味道如何呢?(板书味)同学们再看到第二自然段。
指名来读一读。
出示文段: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在这句话里发现了什么?掀、飘、剥、咬,这四个词都是动词。
谁来加上动作来读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现在我们站起来,一起加上动作读一读。
3.你做的动作真形象,你刚刚吃的是什么粽子?看来粽子的花样真多。
我们再来看到这个真字,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真”字,在我们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
这粽子是什么味道?你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形容这个味道呢?(美滋滋)你们还吃过什么美滋滋的东西?同学们就带着这种美滋滋的感觉读第二自然段。师:哇,刚刚听你们一说,老师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4.过渡:是啊,同学们,每次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吃粽子。而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出示:(1)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2)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3)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分组读这三句话,第一组同学读第一句话,第二组同学读第二句话,第三句话读第三句话。
这么美味的粽子是外婆亲手包的,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我的外婆在元宵节那一天,煮过甜甜的汤圆给我吃。同学们除了吃过外婆做的粽子,你们还吃过家人给你做过的什么好吃的?(汤圆、艾米果、鸡汤、红烧肉……)同学们从这红色的词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啊,我们感受到了又好看又美味的粽子包含着外婆对我们的爱,原来有这么多人爱着我们,原来爱无处不在,爱也要懂得分享。今天是母亲节,你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吗?
其实,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包的粽子,这里面也都包含着他们的爱。
(三)吃粽子的由来
过渡: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老师说吃粽子的由来)
(四)拓展延伸
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你可以说一说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的习俗吗?
2.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粽子的色、味、花样,知道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粽子,还包含着外婆对我们的爱。一直以来的中华民族就有爱家乡,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希望孩子们学完这一课,也能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先爱家人、家乡,才能爱自己的祖国。
一、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
在我们学校一个生物老师要带四个班, 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较松, 学生就活泼一些;有的要求严格, 学生就沉闷一些;有的班的其他科老师幽默风趣, 思维活跃, 带动的学生思维也很活跃;有些班的老师要求苛刻, 导致学生发言不积极……古人云:因材施教。因此, 即使是同一节内容的教学, 也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 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能千篇一律地沿用同一个模式。对于思维活跃的班级学生, 以思维活跃的学生为契机, 尽量调动起不太活跃的学生的思维;对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 要想办法调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于思维太活跃, 有时候思想“跑题”的学生, 积极引导他的思维方向, 使之积极参与教学, 而不是“捣乱”, 影响教学。例如, 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受精卵卵裂初期, 随着卵裂次数的增加, 细胞体积逐渐减小, 表面积逐渐增加”时, 举了一个例子:切西瓜——把一个大西瓜 (相当于受精卵) 切成多等分。随着切得次数的增加, 每块西瓜的体积在逐渐减小, 而总的表面积 (绿色西瓜皮+红色瓤的总面积) 在逐渐增加。结果有一个学生思维太活跃, 说了一句:“切得太小了, 还怎么吃呀?”思维方向严重跑偏!会影响学习风气和教学进度的。所以, 必须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纠正和引导, 如果听之任之, 长期下去, 会助长不良的班级学习风气。
总之,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了解了每个班学生的特点, 才能有的放矢地的因材施教。因此,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 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二、反思、记录每节课的成功之处、亮点之处
精心准备的每节课, 在不同班级教学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不同, 师生之间产生的共鸣也不同。因此, 肯定会有一些亮点, 教师一定要及时的回忆、记录下这些亮点, 然后研究探索这个亮点是怎样“共鸣产生”的, 作为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便在今后教学过程的适当时候拿出来,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些成功或亮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 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 感触与创新等。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归纳, 以利于今后教学的高效和课堂的精彩。
三、反思、记录每节课的失败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多积累“病因”、“病例”, 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 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 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 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 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 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总之, 无论是对每个班学生特点的反思, 还是教学成功、失败之处的反思, 都能使我们为下一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和帮助。其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 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模式或思路, 而适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只能靠自己去探索, 而做好教学反思, 是探索这种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实力1、驾驭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会用“尽然”造句。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段。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二篇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
部编版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实力
1、驾驭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会用“尽然”造句。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段。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理解课文中深刻含义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并用“尽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懂得做人的道理。
3、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写身边的食物。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静默奉献的品行,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驾驭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说说花生的“作用。
3、思索:为什么叫落花生呢?老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4、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本15。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选择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认读生字词状况
3.检查学生读课文状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状况。
4.默读课文,思索: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5、你能说说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吗?(相识详略)
详写:议花生
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略学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指名读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3)、抓住对“尽然”理解(什么意思?用在什么状况下?课文为什么要用“尽然”呢?练习用“尽然”造句。)
(4)、指导朗读(读出惊喜)。
2、学习“尝花生、议花生”
过渡:母亲为了庆祝收获,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在收获节上一家人是怎样争论花生的好处的?
(1)、分角色朗读课文,(2)、三个人分别说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姐姐说它味美;
哥哥说可以榨油;
“我”说便宜,大家都喜爱吃。
(3)学生依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4)亲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呢?指名读父亲的话。
(5)、父亲认为花生最珍贵的是什么?默读第10自然段。
(6)、所以,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父亲希望我们学习花生什么?(再读读父亲说的话,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7)、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也像这花生一样,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举例子(清洁工、送报员、)
(8)、作者明白父亲的希望吗?从哪一个句子可以看出,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并指导朗读[确定]。
“风光
”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风光
”?什么是“有用的人”?
(9)、齐读最终一个自然段。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静默奉献,在抗日斗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齐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作者为什么以落花生为笔名,文章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题目?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育,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根据父亲的“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不求虚荣地去做人。因为父亲的话是由花生引出的,又用花生的特点比方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一样做人,所以用这个题目。)
2.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争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从种花生到收花生,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父亲谈话的教学中,学习详写和略写。
2、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只是依据各自的生长特点将果实挂在枝头,由此,体会到花生不求虚名,静默奉献,朴实无华珍贵的品质。学习这种是借助花生讲明道理的写法叫“借物喻理”。
(六)、小练笔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你从身边的人和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写一写。
篇2
部编版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述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课文对话部分,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宏大、风光的人”的道理。
3、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尝试写一段话,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宏大、风光的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宏大、风光的人”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温故而知新,相识“详略分明”的写法。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题目是“落花生”,全文围围着落花生绽开。)
2、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题单第一个板块——温故而知新: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写了()。
3、种花生到收花生须要多长时间?为什么不具体写?尝花生、议花生只须要一个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写的这么具体?(让学生发觉“主要内容要具体写”板书:详略得当)
(二)合作学习,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1、师:同学们花生我们都见过,可是花生有什么用处和珍贵之处呢?让我们进入其次个板块——合作与沟通。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2)沟通探讨:兄妹们强调了花生自不待言的特点是。
(3)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反复读第9自然段三遍,然后每位组员分别进行口头填空。
“花生的用处当然许多,但是有一样是很珍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那鲜红嫩绿的颜色,使人。它只把果子,等到成熟,人们才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望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即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
(4)父亲的话指出花生的珍贵之处是
2、小组汇报沟通:
兄妹们说出了花生自不待言的好处是。(板书:有用)
父亲指出了花生的珍贵之处是?(板书:不外显)
小组进行填空竞赛,引导学生发觉“对比”的方法。
3、父亲特殊指出花生的珍贵之处,目的是什么?(教化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出示第10自然段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他是有用的,不是宏大、好看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组成四个句子,出示:
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它虽然很好看,可是没有用。
它不但很好看,而且很有用。
它不但不好看,而且没有用。
这四句话中,哪几句值得赞许?这四句话中关键是关注哪个词?(有用)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好看而且有用”当然最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比较现实。)
(三)质疑问难,激励学生对课文做出符合当今时代的多元解读。
1、作者理解父亲的话了吗?引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宏大、风光的人。”
出示句子“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也可以由四种不用的语言形式,同桌相互说一说,写一写。
只讲风光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既讲风光
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既不讲风光
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虽然不风光
但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2、这四个语句中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对别人有好处)
3、作者许地山的性格、为人以及他的作品的确像“落花生“一样“有用”而不是“宏大”“风光
”的。出示作者许地山资料。
(四)学以致用,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1、作者由落花生“好看不外显”的特点,赞美了“不图虚名、静默奉献”的这类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在你身边肯定有很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2、练习写一段话。“我爱花生,它的好处许多,它虽然没有(),但珍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3、抽生汇报,总结:读着读着,同学们所写的就成了一篇散文,散文的题目就是《收获》。作者由“落花生”收获到了做人的道理,并影响了他的一生。我们通过这一节课,收获了写作的方法,收获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也收获了做人的道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示范识记生字,学生朗读感悟,反复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教学重点: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决重难点的措施:通过读写识记生字。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来突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她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拥有灿烂的文化,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各具鲜明特色的传统节日,它们犹如颗颗夺目的宝石,镶嵌在一年四季中,时刻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的牵挂。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你们,也一定知道不少中国传统节日吧?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四:深入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
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蜜枣、豆沙??
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五、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棕子还干什么?
生:赛龙舟、挂香包等。
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六、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端午粽
吃粽子、赛龙舟
从本节重点知识看, 可概括为“一个检验 (卤素离子检验) , 两个反应 (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两条件”, 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似并不需要花太大力气。但新课程标准要求将课程功能由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即要求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上要体现出“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因此, 要落实新课程理念, 必须在教学设计上强化学习过程性, 设置好体验性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 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以提高他们获取知识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基于此, 我在本节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上, 力求从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 并将学习的过程性放在首位, 通过对探究情境的营造,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着重训练其化学思维方法, 使学生既知新又温故, 在温故知新中完成认识的再次飞跃。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溴乙烷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2) 掌握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规律, 结合溴乙烷的水解反应, 进一步领悟检验卤代烃中含有卤元素的原理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 了解卤代烃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对溴离子检验问题的探索, 初步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优选并完成实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和训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 初步形成能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去研究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结构决定性质”观点在有机物中的反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介绍氟氯代烷对环境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2) 通过卤代烃中如何检验卤元素的讨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教学难点:发生两个反应的条件。
2.3 教学思路的设计 (第一课时)
1) 学生“学”的思路。
(1) 从检验溴乙烷的“溴元素”这一“熟悉知识”出发, 使学生在对“Ag NO3溶液直接检验”进行否定中进入对卤代烃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
(2) 利用平衡移动原理, 对溴乙烷发生水解和消去两个反应的条件进行分析, 从而形成能自觉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师“教”的思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本节内容的学习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 从学生“熟悉”的卤素检验及平衡原理切入, 营造出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的学习添加“助推剂”。
(1) 由乙烷与溴乙烷结构异同点引出溴乙烷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假说方法。
(2) 通过卤代烃中所含卤元素的检验程序、结合实验现象, 进行“实验方法”这一自然科学方法的指导。
(3) 通过学习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试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能力。
3) 师生“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或推理) →归纳要点→推广应用→总结提升。
2.4 教学组织过程
2.4.1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选修5, 即第41页第一段, 了解文中卤代烃的涵义。
[教师活动]从结构上看, 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即得到了溴乙烷, 展示模型。
书写结构简式、结构式→展示溴乙烷样品→将溴乙烷与水混合, 振荡静置→指导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归纳现象, 从“状态”“颜色”“水溶性”三方面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溴乙烷的物理性质与乙烷差别较大, 请同学们思考, 若要检验溴乙烷的“官能团”溴原子, 该用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 (提出方案, 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 (汇总方案, 分析现象)
方案 (1) 、 (2) 中未检验出Br-, 说明溴乙烷中不存在Br-;方案 (4) 中能检验出在Br-, 说明溴乙烷在Na OH溶液中发生了反应, 同时也证明 (3) 中生成棕褐色沉淀是溶液呈碱性所致, 因此要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需注意:先使其水解, 经酸化后再滴加Ag NO3溶液。
[教师活动] (引导探究, 总结提升)
综合 (1) 、 (2) 、 (4) 三个实验现象, 试分析Na OH在溴乙烷水解中所起的作用。需强调的是, 方案 (4) 应修正, 即, CH3CH2Br水解后, 应取上层清液进行实验, 因为CH3CH2Br的取代反应是在碱性条件完成的, CH3CH2Br密度比水大, Br-在水层。
[学生活动]
反应CH3CH2Br+HOH→CH3CH2OH+HBr是可逆反应, Na OH可以中和掉生成的HBr, 使平衡向右移动而趋于完成。
【小结】溴乙烷水解反应化学方程式还可表示为:CH3CH2Br+Na OH→CH3CH2OH+Na Br, 条件是“Na OH水溶液”。
[教师引导]实验证明CH3CH2Br可以制乙烯, 请考虑可能的断键处, 以及此反应的特点, 并阅读课本。
[教师引导]欲提高CH3CH2Br生成CH2=CH2的反应速率且提高CH2=CH2的产量, 可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
根据实验室制取乙烯原理, 写出反应:CH3CH2Br→CH2=CH2↑+HBr。进而推出:加热, 且在碱性条件下反应。
[教师引导] (设疑诱导, 强化“新知”)
能否加入Na OH水溶液, 为什么?
[师生互动] (对比探究, 总结提升)
不能加Na OH水溶液, 否则CH3CH2Br会发生水解反应。
【小结】结合CH3CH2Br+HOH→CH3CH2OH+HBr反应, 得出结论:在Na OH水溶液中使平衡向左移动, 发生水解反应;在Na OH醇溶液中使平衡向右移动, 发生消去反应。
[教师活动]这是溴乙烷的又一性质, 可以发生消去反应。请学生总结本节课要点知识。
[学生活动]总结溴乙烷的两个性质 (两种反应类型) 及发生的条件, 相应的断键位置。
[课件]
[课件]
[课件]整合本节课重点内容 (包括板书内容)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节课传输的是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但创设情境时选点于学生看似很熟悉的溴元素检验, 并由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 通过对所设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从起点看, 看似选得很低, 自设方案, 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因此, 这个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堂反馈看, 设计很成功。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对旧知识的应用中对卤代烃中溴元素检验的“特殊性”有了新的认识, 以自身的亲自参与去体验“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观。
但在探究消去反应条件时对“Na OH醇溶液”中醇的引入显得比较生硬, 应对“醇的作用”做进一步阐述。
2.4.2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复习提问]请同学归纳溴乙烷的结构与性质。
[教师活动·引入新课]从溴乙烷的组成、结构、性质, 可以做适当的类比, 推论, 进而对“卤代烃”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课件]
1) 卤代烃的分类。
2) 卤代烃的通式。
3) 卤代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学生活动]试通过溴乙烷的性质推断卤代烃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任选一种卤代烃) ?
[师生互动·讲练评相结合]
1) 试写出1-氯丙烷和2-氯丙烷分别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两种卤代烃的关系, 卤原子的位置与水解后羟基的关系, 请从正向和逆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结论】卤代烃分子中卤原子的位置即水解后羟基的位置;反之, 产物醇中羟基的位置即反应物卤代烃中的卤原子的位置。
2) 试写出1-氯丙烷和2-氯丙烷分别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 1-氯丙烷和2-氯丙烷发生消去反应后的产物的关系。
(2) 什么样结构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如:CH3CH (CH3) CH2Cl、 (CH3) 3CCl、 (CH3) 3CCH2Cl、CH3Cl, 为什么?
(3) 什么样结构的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后的产物会出现同分异构现象, 如:CH3CH2CH2CH2Cl、CH3CH2CHCl CH3、CH3CH2CHCl CH2CH3等, 为什么?
[教师活动] (教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合成思想和合成方法。)
欲制备较纯净的氯乙烷时, 是采用乙烯的加成反应, 还是采用乙烷的取代反应?欲将溴乙烷转化为二溴乙烷,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应采用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制备氯乙烷。若用乙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则会得到多种氯代烷的混合物。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科学视野”内容。
[教师活动 (9) 课件]卤代烃与环境污染, “臭氧空洞”相关视频。
[课件]
[课件]整合本节课重点知识 (包括板书内容) 。
[作业]
2.由乙醇制乙二醇, 经过哪些反应, 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记】
从教学目标看, 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运用归类思想, 通过对溴乙烷知识应用, 去对卤代烃一类物质进行举一反三的探究。知识的魅力在于应用, 要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就必须发挥好旧知识的功能, 使其在应用中显出基础的重要性, 同时, 通过梯级似的课堂设计, 再让旧的知识做必要的延伸, 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采用“讲—练—评—变”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同时学生受到的启发更多。
3 课后反思
1) 对情境创设的反思。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教学中恰倒好处的提问,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能引发和谐的教学共振。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科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学习, 其记忆力会大增, 想象力丰富, 洞察力敏锐, 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2) 对教学效率的反思。从单纯的知识目标讲, 用15分钟达成也并不难, 但从培养学生终身学力角度看, 重过程就是最大的重结果。“趣”处着眼, “易”处着手, “熟”处设疑, “用”处着力,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给学生学习学科思维方法搭好平台,
每次过端午节都让会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过端午节的情景。外婆总会准备很多东西,比如雪白的鹅蛋、绿皮的鸭蛋、黄色的鸡蛋、新鲜的大蒜、粽子、香包、五彩线以及手工制作的小辣椒等。
我觉得有意思的就是外婆做的五彩线和手工小辣椒。五彩线是由红、黄、白、黑、绿五种颜色的线搭配在一起,扭成一条做成的。外婆会把这些做好的五彩线,帮我和妹妹们戴在脖子上、手腕、脚踝上。一旁的妹妹们,个个都很开心地笑着说:“这五彩线真好看!像戴着项链和手镯一样。”而我却很好奇地问外婆:“外婆,在端午节小孩为什么要戴这些五彩线?”“戴五彩线是为了不会被蛇咬,也代表着吉祥如意。”外婆边绑着线边说道。这时,妈妈抱着两岁的小妹也过来了。只见外婆拿着红色的、绿色的布,还有一些芝麻粒,放在桌上开始忙起来。我连忙问:外婆,你现在要做什么东西啊?“外婆抬起头笑咪咪地看着我说:“做个小辣椒,给小妹妹戴呀!”“小辣椒?!”那该怎么做?我诧异地说。这时外婆已经把红色的布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把它卷起来,看着像一个小喇叭一样,边缘都用线缝起来并留下一个口,再往里面慢慢地装上芝麻粒,然后再缝口。接着外婆又把绿色的布条剪成一边带着牙齿形的,和一个绿色的辣椒枝干,把它们缝在刚做的小喇叭大的那头上,一转眼一个红红的辣椒就成了,把它再缝在五彩线上,像手镯的装饰品一样,好看极了。给小妹戴在手腕上后,她会时不时地放进嘴里,咬来咬去,吃得津津有味呢,我想,她可能把辣椒当成了磨牙棒吧!
过端午节当然离不开包粽子了。外婆包的粽子前会先把准备的糯米泡上半天,还有黄橙橙的咸蛋黄,甜甜的蜜枣,煮好的红豆,火腿咸肉也会提前备好。外婆包粽子很快,一会一个一会一个,我也忍不住想做一个。于是,我边学边做,先把粽叶折成三角形,再把已经泡的发胖的糯米一勺一勺地放进去,可是,这淘气的糯米总是接二连三地往外跳,我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外婆看到了说:“孩子,你这个米放得太多了。”经过外婆的指导,我忽然明白了,原来包粽子也有很多技巧。
妈妈教我包粽子。我们先拿出了准备材料:棕叶、糯米、肉、红枣和一个小勺子。
别看一个小小的粽子,吃起来好吃,包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妈妈教我先把一个棕叶包包成三角形,又用小勺子挖进几勺糯米,再用小勺子挖一块肉或者红枣,然后,把棕叶包好,最后,用线一圈又一圈地扎起来就OK了。
可是,我总包不好,不是忘了放馅,就是糯米放了太多。看着旁边姐姐包的那么好,我心中失落极了。
唉!为什么现实总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顺利呢?我一下子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妈妈告诉我:“不要看那么一个小小的粽子,吃起来两三口就吃完了,可是,要说做一个小粽子,可不是两三下就做好了的。因为,没有耐心,是什么都学不会的。”
一、教学反思现状
教学反思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从事政治教学二十余年, 身边的同事、同行朋友认识不少, 但真正写教学反思, 把写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者寥寥无几, 多数教师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 草草写上几句, 只要检查时能蒙混过关就行;还有的教师态度很认真, 每次洋洋洒洒写了很多, 可是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不写教学反思, 不会写教学反思是教学反思的现状, 令人扼腕。
二、教学反思撰写要点
1. 写教学中成功的点点滴滴
教学是一门艺术。许多老师在精心教学中肯定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把课堂教学中那些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等等, 详细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或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方能使自己的教学日臻完善, 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 彰显教学魅力, 永葆教学活力。以前我没有写教学反思的习惯, 自然不会对所上的课进行思考, 教无所得, 教无长进, 昏昏噩噩地过了十几年。新课改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后, 我校要求每位老师写教学反思。我认真地践行着, 一丝不苟地记下教改路上的点点滴滴, 自觉收效颇丰, 甚感欣慰。如在多年的教学反思实践中, 我逐渐认识到:要让学生愿意学习政治这门课程, 提高学习成绩, 非让学生产生兴趣不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我在教学中努力尝试“愉快教学法”, 让学生尽量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很受学生欢迎。例如, 在学习《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课时, 我先向学生介绍全国关注的毒火腿、三鹿奶粉的案例, 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来劲了, 激活了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 知识基本当堂掌握, 效果很不错。又如, 在复习课时,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采取点名回答、举手回答、抢答等方法, 展开竞赛。同学们情绪高昂, 踊跃参加, 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2. 写教学中的疏漏失误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疏漏失误之处, 总有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 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新课改后, 我平时的教案书写, 除了符合学校要求外, 还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过的教案, 我都会认真地回顾反思并进行诊断, 开出教与学的“病理”, 并且对这些“病理”进行分析、交流, 最后提出解决这些教学“病理”的对策。几年下来, 我写了几大本。其中最多的是对传统政治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的反思, 如教师讲授多, 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 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 学生生成问题少;答案强求一致多, 发展学生个性少, 等等。这些倾向妨碍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无论是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 还是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我都力求“另辟蹊径”、“独出心裁”, 让课堂教学在反思中鲜活起来。如教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课。以前是我主讲, 课堂枯燥、沉闷, 如一潭死水。新课改后, 我吸取了新课程理念, 先制作了一张表格, 让学生填写自己熟悉的家庭、学校及周围的环境状况、成因及危害, 课堂上让他们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交流。学生讨论积极, 不断生成问题, 不断解决问题, 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激活了, 能力提高了,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不断深化, 教学效果明显。老师的教学轻松了, 从枯燥烦闷的讲解中解放出来, 何乐而不为。
3. 写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 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 以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 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 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经过反复磨炼逐渐形成的。教学机智是教师经验、才能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具备了这种教学艺术, 就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 使教学充满艺术魅力。课堂教学中, 每个老师都会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教学机智不只要写自己的, 也可以写别人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为我所用, 以臻佳境。如:一堂课上, 一位老师批评了某学生, 该生觉得老师批评不当, 立即站起来辩解, 说得有理有据。其他学生也觉得老师批评不妥, 个个屏住呼吸, 瞪大眼睛望着老师, 课堂气氛十分紧张。老师觉察到了自己的失误, 是自己对情况了解不够, 错误地批评了该生。怎么办呢?他急中生智, 只听这位老师轻声讲道:“经调查, 我认为对××同学的指控不能成立。本人慎重研究后决定:接受该同学的上诉, 撤销原判, 为其彻底平反昭雪, 落实政策。钦此!”学生笑了, 那位受委屈的同学忍不住也笑了。这位老师又诚恳地说:“今天, 我由于对情况了解不够, 错怪了××同学。为此, 我向××同学表示歉意。我以后遇事一定多作调查研究, 欢迎同学们监督。”同学们不笑了, 他们用尊敬、赞许的目光望着老师, 既钦佩老师的机智应变, 更折服于教师当面认错的襟怀。这个案例对我启发较大, 我写了教学反思, 并自觉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4. 写“再教学设计”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启发是否得当, 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取舍, 然后写出“再教学设计”,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一、宏观写法
1.写得意之处
写得意之处,就是把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同行或专家一致好评的做法详细地记录下来。其目的是积累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一般情况下,写得意之处可以从“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等方面进行。
2.写失误之处
写不足之处,就是专门记录自己教学中的失误或者教学设计的败笔。其目的是给今后的教学提个醒,以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写不足之处就是对刚刚教授完毕的课堂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并把造成失误或败笔的原因以及今后改进的措施写出来,使之成为今后教学时可以借鉴的依据。一般情况下,不足之处可以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课堂评价、作业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
3.写机智之处
写机智之处,就是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或者说是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其目的是抓住课题教学中稍纵即逝的教学机智,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一般情况下,教学机智可以从改变教学预设、课堂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时的机智处理措施、发生学生群体特殊反应时的特殊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
4.写创新之处
写创新之处,就是记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创新之举。其目的是积累课堂教育资源,尤其是学生资源。一般情况下,师生创新可以从教学实际中教师的创新发挥之处和学生提出的好问题、 巧妙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回答问题时的答案的独特见解等方面来写。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写假设之处
写假设之处,就是把所上课进行反思后做出的种种假设,也就是对本节课的再教设计记录下来。其目的是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重新设计这节课,以便将来再上此课时能够有所创新与改变,以免重蹈覆辙。一般情况下,写假设之处可以从课后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方面进行。这样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假设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微观写法
1.设疑问反思
设疑问反思,就是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细致入微的思考。例如,例题设置是否恰当,怎样设置“更恰当”,怎样才能避免“不恰当”等问题的思考。
2.换角色反思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项交流活动,教学设计通常是从教师角度出发设计的。而对一节课的设计从学生角度看就会产生新的思路。因此,反思中要注意换位思考,不仅要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 还要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换时空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在其中的问题。
4.创新型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5.对比型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如果我们留心思考,同样的教学内容,上第一遍与第二遍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效果不完全相同; 一般的,一个教师上两个班级的课,讲授相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也不完全相同,要认真思考为什么在这个班级效果好而在另一个班级效果不好。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和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端午粽》课后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端午粽的教案09-21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09-06
《猫虎歌》课后优秀教学反思06-19
《遨游汉字王国》课后教学反思07-02
《卖炭翁》课后的教学反思10-10
竹竿舞教学的课后反思12-07
《晏子使楚》课后教学反思12-14
小班语言活动的课后教学反思09-29
五年级科学的课后教学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