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精选18篇)

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篇1

设计意图: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过程汇总,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一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于如何在交往中与人合作存在很多的问题,往往自我、自私、不会处理交往中产生的矛盾。本次主题心理活动,旨在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懂得合作的重要。本活动教学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主动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合作中学会合作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观,产生在集体中与他人合作的愿望,掌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辅导目标:

1.让学生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2.在活动中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辅导准备:

1.节奏舒缓的背景音乐。2.树叶、剪刀、胶水、卡纸。3.多媒体课件 辅导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老师跟大家玩一个小游戏----说说悄悄话。2.游戏规则:

5个人或(班内一列同学)为一组,老师把一句悄悄话告诉第一个小朋友,第一个小朋友再悄悄地告诉第二个小朋友,第二个小朋友再悄悄告诉第三个小朋友,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小朋友再大声把自己听到地话说出来。

3.游戏开始。老师悄悄告诉第一位小朋友:“春天到了,桃花开了,小朋友去公园春游。”学生传话。【传话内容还可以自己定】 4.游戏汇报

5.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组传话很准确,有的组却失败了吗?

成功组交流经验:传话时要说得清楚,准确,不能填字、漏字。

失败组说明原因:传话传到一半地时候,有小朋友没听清楚,或者忘了词,导致失败。

教师小结:在小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很重要,只要一人出了错,就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所以,小朋友们要学会和u走,一起努力,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二、学会合作

1.小朋友,想想看,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事是需要大家合作完成的?

学生交流:大扫除

做游戏

课堂讨论问题等 2.们的生活中,几乎每件事都需要大家合作。今天,老师想看大家会不会合作完成一件事。

3.活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幅树叶贴画,质量最高的一组取胜。

4.学生活动(播放背景音乐,时间为15分钟。)5.用实物投影进行作品展示,评出获胜组。

6.获胜组交流获胜经验,教师小结:在合作中,我们要合理分工、互相配合,这样合作才能取得成功。7.完小组说说原因。

教师小结:其实,在合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要看大家是怎么处理了。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了小组的成功,受点小委屈又怎样呢?

8.给失败小组再安排一次体验任务,看他们完成情况。【如:在最短的时间内打扫教室 或收拾某个同学的书包等】 三.活动总结

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篇2

新课改提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在小组成员间营造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使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那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合理分组,优势互补

教师要根据学生性别、成绩、能力、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保证组内学生好、中、差搭配适当。一般四人一组为宜,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学困生”,两名是中等生。每个小组设立一名组长,负责组内一切事务的处理与安排。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小组进行微调,尽量使小组之间减小差距,使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组员间要有明确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形成合力,达到学习目标。

二、示范在先,得法有效

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几乎为零。那么,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必须事先作好示范。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笔者先告诉学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接着请一名学生模仿老师说,然后再请两名学生相互设问,使时间的表达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模式。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三、选择时机,保证效果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学习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新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的题,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促进,可以弥补、拓展学生思维,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四、树立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

在组织交流活动时,教师要通过适时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个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它必须要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沟通、合作、求同存异、相互促进。在小组成员取得进步的同时,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实践中教师时常会发现,当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逐渐产生;当教师的教育评价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他们的团队精神也会逐渐得到培养。如,“第一组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组员们都在积极地发言,认真地倾听,他们合作一定会很成功!”“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如何?能否向大家汇报一下?”让学生汇报结果是代表一个群体的意见,小组成员一定会引以为荣,也一定会认真聆听,还会做好补充的准备。

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就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培养才能逐步形成。教师不仅要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逐步感受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而且还要教会他们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篇3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合作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刚刚步入学校的起始阶段,学生的一切行为习惯和能力都在这个阶段形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的习惯和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一项学习习惯,学会合作学习会让学生更高效、快速地学习知识,也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

一、分组合作学习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有很多种解题方法的学科,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可以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都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解答。在教学的時候教师要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对新课题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对新课题提出教学目标和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学习。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有合作意识,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

二、设置情景,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情景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这样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钱币转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个人都带一些钱币,几个人一组,一起进行买卖,然后设置市场买卖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钱币的转换。设置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情景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并且要让学生有合作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合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来完成,而且以后学生走上社会也需要他们学会合作,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因此,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和群体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使大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都得到了训练,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兰.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2(02).

[2]沈坤华.合作学习:一种有效学习的策略[J].学科教育,2004(07).

我学会了包饺子小学生一年级作文 篇4

今天妈妈教我学包饺子,放学后我拿起书包飞快往家跑,今天妈妈和我说好今天为我们包子,还教我该怎么包饺子,回到家,妈妈把饺子馅做好,我们就开始包饺子了,首先拿一个饺子皮放在手掌心,拿一个勺子挖一勺馅放到饺子皮里面,然后对折,我小心翼翼的.捏了起来,样子没有妈妈捏的好看,但是还算可以没有包坏,然后把捏好的饺子一排排放在面板上,等水烧开了就可以下锅了,捞出来的饺子发现有烂的馅都出来了,妈妈说是我没有捏紧包好的原因导致的,后来又试了一次,吸取上次经验这次包的饺子没有在烂到锅里。

一年级学生习惯培养 篇5

学期末:目标: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走动,不乱说话。方法:明确要求,对个别孩子进行特殊强化。关注每一个孩子。眼睛里有孩子,可以用语言、动作去表扬学生。上课不会听讲:

开学一个月:目标:能集中注意力听十分钟,老师在说话时孩子的眼睛能看老师,别人在回答问题时他不说话,一定举手说话,说话要站起来说。方法:眼神提示,坐姿提示,发言举手,语言提示,用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有颜色的图片吸引孩子,语调要有变化。上课总上厕所:

开学一个月:目标:要知道上课不能上厕所。方法:课件一定要下课所有人都排队上厕所。表扬那些上课能坚持不上厕所的。要是有特殊情况的,不用跟老师打招呼,可以直接出去。不管要干什么都要跟老师打招呼。跟家长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跟家长摆形势。学期末:目标:基本不上厕所。听不懂话的:

开学一个月:目标:能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事。方法:书写要求要用投影带着写。

学期末:基本能听懂老师的语言要求。方法:渐渐由直观演示变为语言要求,由小组长进行检查。

哭闹情绪孩子怎么办:

开学一个月:目标:有没哭闹的。方法:先安慰,实在不行,就在门口哭,不要影响其他同学,每次谈话还要都进行安抚,放学时一定要跟家长沟通这个问题,让家长跟孩子聊聊。学期末:目标:孩子们能够服从老师的管理。如何会排队喝水、上厕所:

开学一个月:目标:知道排队一起去上厕所,去接水,靠右,走着去,排队时一定不能与前后孩子有身体上的接触。方法:提细致要求,往外走一定要走着。只要在学校一定不能跑。在门口多看看,选几个靠谱的人当小组长。早上到校时一定从家带好水来,尽可能控制学生打水的时间。喝水的量要教,灌水的量要教。上完厕所得冲水,一个门里站一个人,开门如果开不开就说明里面有人,就别拽了。应对层次不同的孩子:

开学一个月:目标:方法:给孩子发照片不要很频繁,发孩子有闪光点的照片。注意细节,换位思考。要让家长感觉到老师是在为孩子考虑。不能光发照片,要有文字引导。

学期末:目标:缩短层次不同的学生的差距。方法:不能有学困生,不能有不及格的。练习要跟上,每天都要有练习。家长期望孩子快乐,该怎么办?

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篇6

刚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园游戏型教学到课堂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他们智力上存在的差异极小,竞争的是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事实证明,好习惯比好分数更重要!而良好的习惯要有一个养成、教育及训练的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低年级的老师尤其是我们一年级的老师更需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本学期一年级的学生培养计划如下:

一、培养目标:

1、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参与活动的习惯。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翻书、读书、写字习惯。

(3).培养按时、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4).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2、生活习惯培养目标:

(1)、洗脸、洗手、勤洗澡讲个人卫生的习惯。

(2)、能独立打扫教室卫生的能力。

(3)、见长辈问好,同学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4)、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自己整理东西的习惯。

二、方法措施

一年级小学生好动、好问、模仿性强,所以在培养方法上应重激发欲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及时提醒。在培养小学生习惯过程中,要及时提醒是非常必要的。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取得更好效果,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要注重提醒。当发现哪个学生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及时送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是一下轻轻地爱抚,就会唤起学生的注意。

(二)树立榜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耳儒目染,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学生的另外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性强,还有争强好胜心理,要多用小学生身边的伙伴给他们做榜样,激励他们向小伙伴学习。

(三)恰当评价。教育中的一条金科玉律是唤醒隐藏在孩子们心中的自豪感。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评价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一句表扬,或是一个小红花、五角星都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篇7

其实, 在活跃的课堂里, 学生光有积极的表达是不够的,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 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善于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 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激活思维的火花,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才能保证课堂活动高效地进行。那么, 作为教师, 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

一、激发倾听兴趣

低年级学生听的能力还是比较差, 喜欢听说短句, 不喜欢听长句, 所以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简洁性, 让学生听的时间尽量地缩短, 听得有效些。其次, 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低年级学生喜欢听具体的、鲜活的语言。比如, 在教学情景图时, 教师要提供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吻合的信息让情景具有故事情节。

在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时, 我作了如下设计:

谈话激趣

师:小朋友, 你看见过大海吗?能说一说你见过的大海是怎样的吗?

生1:大海很大, 一眼望不到边。

生2:沙滩上有美丽的贝壳, 我的小脚丫在沙滩上一踩, 就是一朵花。

生3:海风一吹, 海面上开出了一朵朵浪花。

……

师小结:一望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浪花翻滚, 气势大极了。那么, 你想看看深夜里熟睡的大海吗?

只有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谈话激趣”环节我就调动学生对大海的已有认识经验, 让他们畅谈对大海的感受, 不仅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 也深深吸引了他们认真倾听, 还引发了学生对“夜晚的大海是怎样的”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测倾听效果

有时, 我们在课堂上会发现很多学生都努力表现出自己是在认真倾听的:双手平放在课桌上, 身子挺得笔直, 眼睛盯着教师或黑板一动也不动。其实, 他们是“假”听, 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这种“假”听的效果当然不好, 通过检测, 可以实现“假”听向“真”听的转变。

(一) 挑错检测

在给学生们上的一堂语文课上, 我“一不小心”说错了一个词, 坐在第二排的一个女孩又轻又急切地说“老师错了!”我正等着这句话呢!当我把一颗鲜红的五角星贴在她的额头时, 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无比的惊讶和羡慕。于是, 我告诉这群孩子: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我把一个大大的“听”字写在了黑板上, 学生们惊叹“好大的‘听’字!”是的, 我要把这个大大的“听”字写进孩子们的心中。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从不停止对学生倾听的奖励, 并注意及时性、公正性和持续性, 保证学生倾听习惯的后续发展。

(二) 评价检测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是检测倾听效果的好办法。低年级学生要想把一篇课文读好,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何况在一个班级里又有几个学生能把课文读得无可挑剔的呢?所以教师决不要过高要求低年级的孩子。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 应当更偏重于欣赏:你觉得他哪里比你读得好?你还想他再读哪一句给你听听?当然, 也应该适当提一点建议:读得够不够流利?有没有多字、漏字?……

三、指导倾听方法

不会倾听, 是低年级学生的普遍问题。一位美术老师曾做过一个试验:要求全班小朋友都把材料带齐了, 才开始上手工课。结果, 第二次上美术课时有1/3的学生带了材料, 第三次上时有2/3的学生带了, 可是一直到第五次, 还是有三个同学给忘了。其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因为儿童的记忆力虽然很强, 但他们的遗忘率也是很高的, 大人们常说孩子“左耳进, 右耳出”说的也就是这点。

倾听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 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任何能力的获得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 而是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一) 常规训练

在课前, 可以安排一些和教学有关的句子, 在老师说了一遍之后, 让学生加以复述。复述正确无误的授以“小小录音机”的称号。业精于勤, 这种常规训练如果能长期坚持, 学生一定会掌握倾听方法, 逐步提高倾听能力。

(二) 游戏训练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 倾听虽然是枯燥的, 但只要加入那么一点游戏的成分, 学生的兴趣就骤然而起了。例如“猫捉老鼠”游戏——就是让学生从老师所读的一些词语中找出一个不同类的。因为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学生们听起来就特别来劲。再如“小小邮递员”——每隔五米站一个同学, 教师对第一个同学说一句话, 然后由他依次传给最后一个同学, 最后一个同学再将这句话说给老师听, 如果没有说错, 可以获得“小小邮递员”的奖章。在快乐的游戏中, 学生轻松掌握了倾听方法, 提高了倾听的技能。

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篇8

可见,低年段的语文老师重点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行为特征,研究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因材施教,善于引导和启发,加强训练能帮助学生早日养成习惯。

1.加强正面引导。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应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多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持之以恒练好习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反复训练,一个一个去落实并持之以恒。

3.树立良好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好习惯。低年级学生最肯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都给戴上小红花,促进其互相模仿学习,更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4.因材施教,让学生人人都有好习惯。对一些后进生,教师要多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

二、低年级的语文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

我简单概括为四个“学会”。

1.培养学会听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别人讲话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听讲,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和指导;其次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教师教学时可以按照:教给听的方法,培养听的习惯,训练听的能力三步进行。教给听的方法。上课既要学会倾听老师讲课,又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听讲时,要独立想一想自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并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听时要求学生目光注视对方,用点头、微笑或者摇头等非语言信号表示自己在听;用“我同意你的看法”“我明白了”“老师,请您把刚才这句话再讲一遍好吗”等语言信号表明自己的听的结果。慢慢地学生就会达到听懂、听出要点的要求,实现 “会听”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孩子的倾听能力,学生往往能认真听老师讲课,而当同学发言时,会开小差。只要有学生发言,教师一定要调动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直到大家都聚精会神,竖起耳朵听的时候,才让学生发言。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从他人的观点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学会了判断,这样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会说话的习惯

“说话”包括回答老师提问、补充修正他人发言和参加小组活动讨论三种情况。无论那种情况都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逐步做到语句完整,条理清晰,声音甜美,连贯流畅。能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即回答老师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修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要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或者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说出自己的意见,千万不要讲伤害对方的话,被修正意见的同学,应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不管对方说的对不对,都要虚心接受,耐心地让对方把话说完,如果意见正确,要点头表示感谢,可以说:“谢谢你,我听明白了。”如果意见不正确,也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后再发表不同意见,可以说:“谢谢你,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因为……”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和用词,还要教会学生长句短说,用示范的方法调控语速,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3.培养学会读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途径。读书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成绩,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读书分为课前读书,课中读书,课后读书。多读书,既可积累大量的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既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课前读书实际就是预习,每学一个新知识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把书读一读,找出自己会读的地方和不会读的地方,读的懂的地方和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课堂上的多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悟作者的意图,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课后阅读,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4.培养学会写字的习惯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反映学生认真的态度,应要求学生页面整洁,不潦草,不涂抹。要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教师首先应注意教学时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写字的姿势和坐姿。这是写一手好字的保证。写字课上,我总是时不时地提醒他们注意三个“一”诀,指的是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课桌一拳。“五指握笔,各有分工”,可通过歌谣“老大老二对对齐,中间还要留缝隙。老三下面来帮忙,老四老五往里藏”帮助学生掌握。边说边观察,边纠正错误的坐姿。

六年级作文:《学会合作》读后感 篇9

作者在文章中举了两个例子,分别是演奏乐团和彩球实验。这两个故事都讲了一个道理,我从第一个演奏乐团体会到了:依靠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具有的习作精神。而我从另一个事例中又体会到一个道理: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从这两个事例中就可以看出成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多地多。

比如说做实验,就需要大家的合作才能成功。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四个人一组的去做实验。每个人都在家准备好几样实验材料。开始做实验了,大家都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材料,大家都一起做实验,一开始由于有两个人脾气不合,就自己做自己的实验,谁也不帮谁,于是过了很长的时间都没有成功。我们好不容易的说服了大家,这才合作,没过多长时间,这个是研究成功了。我们欢呼雀跃。

培养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计划 篇10

一、课题的提出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标对各个年级段的阅读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等。对于课外阅读的量,则规定了5万字的最低阅读总量。

2、通过对新生入学半个月的细心观察,我发现仅个别学生在入学前在无意识地进行一些“阅读”,但大部分学生并未养成初步的阅读习惯。从学生“课外阅读调查表”中,更进一步了解到孩子中的绝大部分都只是翻看图像精美的漫画类、连环画类书籍,而且只看图,不看文字,因此,并未进行真正意义的阅读。

3、专家指出:阅读能力是儿童今后学习能力的基础,有研究表明,3-8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阅读频度越高、阅读时间越长的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反之则成绩越差。”近几年,我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非常重视。针对刚入学的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二、研究目标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目前是课外阅读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激发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

1、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最大化提高,确保每个孩子爱读书;

2、初步形成一系列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3、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般方法,确保每个学生学会读书;

4、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以图画书为主。(图画书由能够讲故事的画,有感人或有趣的故事,图画书能让孩子有亲切感,容易引起阅读兴趣。)

5、学生阅读量:一学年最低为三万字。

三、主要措施

1、充分有效地利用家长会宣传动员,提高认识。利用网上论坛、书信等方式指导家长一同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把绝大部分的家长力量调动起来,当我们的“同盟军”。

2、改革作业设置,以夯实基础为主,做一些简单实效的、对孩子发展有帮助的作业。课堂以两本生字练习本为主,每周辅助一张老自编的小练习,不做繁、难的作业《语文指导丛书》,每节语文课腾出5分钟的时间为孩子朗读大声图画,此时间段称为“快乐读书时光”。或“迷你故事”。朗读的书目以《图画书阅读-引领孩子快乐成长》一书中推荐的书目中的80-100本。(书目附后)购买图书经费主要得由学部资助。

3、学习《图画书阅读-引领孩子快乐成长》中的好经验,拼音教学后每周上一节图画书阅读指导课,渗透阅读方法。年段准备在十一月底开一次图画书阅读指导课研讨活动。

4、晚自习除写作业外,每天安排10分钟的自主阅读时间。(学习拼音阶 段以 老师朗读故事为主、之后由学生自己拼读故事。)周末阅读书 籍由 老师推荐、家长、孩子自主安排相结合。保证最少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5、营造阅读环境,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准备在教室的空墙钉上雨槽,把每本图书摆在上面,让图书露出可爱的脸蛋,吸引孩子阅读。每月一次捐书活动:每个孩子每月至少为年段捐三本书。年段设立流动图书室,图书供年段学生借阅。

6、以评价促阅读。制定阅读登记表(校内、校外),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评价活动,如评选故事天使、故事妈妈、故事宝宝等,鼓励孩子、家长阅读,激发兴趣。

7、提供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如开展图画书阅读大比拼活动如:讲故事、表演、朗诵、好书推荐等各种展示活动,激发孩子读更多的课外书。

1、阅读图画书目

2、阅读登记表(校内、校外)

一年级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篇11

一、和谐师生,诱发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这话从古说到今,谁都知道其中道理,可要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成语有云“为人师表”,指的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而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也尤为重要。一年级儿童非常天真可爱、单纯,他们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你乐他们也乐,你生气他们就惶惶恐恐,因此我们应该付出我们的热情,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觉得你和蔼可亲,都愿意亲近你,都喜欢你,在无形中他们也会喜欢你所上的课,对你所任的课产生学习兴趣。要做到和谐的师生,不仅只反应在我们教师的自身言行上,反应在我们平时对学生的关爱,还集中地体现在我们平时教学的各个细节之中,且是入木三分。

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如果与学生先进行一段真情流露、平行沟通的谈话,这不仅能拉近学生与我们的距离,更能使学生萌发学习的兴趣。研究发现,思维中枢是在情感中枢之上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先有情感中枢,再有思维中枢。因此,情感对思维有着强大的干扰作用,表现在数学活动中就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才会积极地投入;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信任等正面情绪时,学生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

在新课教学中,温婉的语言、亲切的询问、和蔼的笑容都是奠定和谐的师生基础。评价学生时多一些激励性的言词“真了不起”、“太棒了”、“认识你真高兴”、“你真是未来的小发明家”、“这样都难不倒你,太厉害了”等催人奋进的话语更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相反如果对他们恶言相向,讽刺嘲笑,对学生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你真笨!”“怎么回事吗?这都不会。”等有挫伤孩子自尊心的话语,必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因而,我们的课堂要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真心、平等地蹲下身子与学生沟通,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时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兴趣自然在心间生长。

二、“常换口味”,激发兴趣

我们常说“天天山珍海味,你就想着蔬菜”,哪怕是同一道菜也要时常翻新才更有滋味。确实如此,孩子们的学习也一样。每次听着你同一个模式的课,再怎么精彩也会有乏味的时候,用当前流行语,亦可称为审美疲劳。因而,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就有必要挖空心思,为学生创造更多、更丰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艺术设计。不论是以“情”、以“境”,还是以“疑”、以“趣”来贯穿教学,都是为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因此备课时,我们我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始,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好。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就可以设计成实践活动课,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先给学生准备了很多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让学生给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分分类,并小组討论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在分一分、摸一摸、数一数、滚一滚等操作过程中,很自然地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后再把所学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找一找你身边有哪些东西是这些形状的?在找一找,说一说中,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无处不在,到处可见。从而增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以创设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案例2则是以实践操作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虽然策略不一样,但是均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三、诱发竞争,增强兴趣

每个人都有好胜心理,一年级的儿童尤其突出,总想表现自己获取老师与家长的赞扬。我们可以利用一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制定一个奖励制度,首先帮他们建立荣誉感,让他们渴望受到表扬、得到奖品;其次,让他们明白想要受到表扬、得到奖品必须要把数学学好,把他们对奖品的欲望转移到学习数学上来;第三,在教室的某一固定地方设立光荣榜,在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照片贴上去,不能坚持的小朋友就将他的照片从光荣榜上拿下来。这样做,就可时刻激励学生要学好数学,避免产生阶段性学习,逐渐培养、巩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竞赛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和效率也都有很大的提高。激发学生间的良性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互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四、体验成功,保持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而,我们一定要注重尽量让一年级的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树立学习兴趣,保持兴趣。老师的一句表扬或奖励的一朵小红花,被他们常常挂在嘴边,都可能成为他们向家长和小伙伴炫耀的资本。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一次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增进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舞。在平时的提问中,把问题分成难和易两种,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问,多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后进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后进生坚持“低起点,小步子”,使学生跳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以小步子前进,将挫折的频率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长期保持一种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诱导他们发挥潜力。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应及时表扬和奖励(奖励五角星、小贴图等),教师的评语要明确,使学生明白自己好在哪儿。比如:“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的想法真不错”,“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比以前进步了”等等,给学生指明方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在老师鼓励性的评价中慢慢建立起来,对数学也会越来越感兴趣。对说错话、做错题、答错题的学生如果漠不关心、或冷眼相待、甚至挖苦讽刺,这样做都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感到委屈,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相反,如果以关心、诚恳、帮助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差”是相对的、暂时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这种转变的条件就是兴趣。教师不要以知识多少作为标准,急于给学生定性。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获得成功是每个人的权利,帮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的义务。不要吝惜你的口头夸奖与微笑,它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基石,从而有力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 篇12

一、培养学生的准备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 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因此, 学生写作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年级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比较差, 因此, 许多家长都会帮孩子准备学习用品:他们会事先帮孩子削好很多铅笔, 最多的时候可能达到十几支, 帮孩子准备好很多块橡皮, 甚至有些可有可无的文具家长都很周到地准备了。可是小朋友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学生字还没写, 笔尖就断了, 于是开始忙着使用卷笔器卷铅笔, 卷到兴奋之时甚至忘了写作业;橡皮还没开始擦, 已被小朋友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尺子更是成为他们下课后手中的游戏道具……

针对以上的现象, 我采用如下的方法:1.认识到位。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每种文具都有自己的功能, 而不是我们的玩具;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文具准备的重要性,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离不开它们。2.制定规则。我规定他们每天要准备四支以上的铅笔, 还要准备好尺子、橡皮等文具, 做到用品齐全。同时, 在课上不能随便使用卷笔器, 如果铅笔都断了, 可以先向老师借。3.激励作用。在平时的课堂中, 教师可以表扬那些准备好的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有时还可用加分或者奖小红花的方式, 在班级内评选“爱护文具之星”, 增强他们爱护文具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教会学生读题、审题是有效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一般来说是很简单的, 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的错误呢?学生往往就是没看清、没读懂题目。把做错的题目让他们再读一读, 或者重新做一遍, 很多学生就能做对, 这就是不会审题。所谓“审题”就是审清题意, 一年级数学中的审题就是要弄清题目内容和要求, 看清数字和符号, 理解题中图文列举的数量关系。刚升至一年级的学生, 字都不认识,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读题。此时, 我要求学生:老师读到哪里, 学生指到哪里。到了第二学期, 随着语文水平的提高, 学生已经能够认识一小部分的文字, 虽然学生的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 但我还是要求学生自己读题, 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 不漏字, 不读错字, 不读断句, 慢慢地能够自己独立朗读。另外, 特别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 我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找出关键词或句子, 并培养学生圈关键词、划关键句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

对于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来说, 写字不仅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先决条件, 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因此, 对学生进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校贯彻素质教育的体现。由于一年级学生刚接触书写, 所以他们在写数学作业时常常会坐姿不准确:有的站着写, 有的趴着写, 有的侧着身子写, 有的跪在凳子上写等;字写的大而潦草、歪歪扭扭, 线不用尺画, 用橡皮擦时过于用力, 作业纸破损严重等。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 我编了写字口诀, 把正确的书写姿势、坐姿及握笔的要点通过幻灯片、语言, 详细生动形象地教给每一位同学, 然后把书写姿势编成简化的口诀:“写字时, 要做到:A坐姿, 头正、身直、脚平;B握笔摆好‘三个一’:一尺, 一寸, 一拳;C心平气和, 态度认真”, 让学生熟记成诵;并且把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图在家长会上教给家长, 图和口诀印发给家长, 让家长配合学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并且要求学生写字时注意字的大小, 线用尺画, 要认真写, 争取少用橡皮等。

四、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自我检查能力比较差,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情况难以作出正确的评价, 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盲目地自信, 都以为自己稳拿满分了, 结果让人又急又气。在平时的数学作业中, 当我要求学生检查时, 有的装模作样地翻来翻去, 有的洋洋得意地坐在位置上东张西望, 有的把作业丢到一边, 自己玩起来了, 有的在和同桌讲话, 有的小朋友想认真检查, 也苦于找不到检查的方法等等。针对以上现象, 我采取的措施有:1.读一读。对于一些文字题, 比如填空题, 让学生连同答案一起读一读。2.算一算。一年级的计算题主要是口算题和笔算题, 我先让学生把答案遮住, 然后在草稿本上算一遍, 再核对答案。3.想一想。让学生想一想, 算出来的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特别是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检验答案的准确性。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做题习惯 篇13

一、做好做题前的准备工作。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往往是玩性比较大,像我们班的黄楷权、李绍东、陈一文等,经常是开始做题了他还没铅笔,就直接影响到做题。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做好课前准备是第一步。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到,按时上下课,给足学生做准备的时间;接着提前三分钟进教室检查,可老师抽查,同桌互查,小组长检查等;最后要总结评价,及时奖罚。

二、边读边做,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

1、老师读题。要求孩子在读题的过程中,与老师要口手一致,也就是老师读到哪一道,哪一个字,学生的小手指要跟到哪一道,哪一个字,一方面避免学生不知道要到哪个空填的问题,同时也可潜移默化的交给孩子读题的方法。

2、帮助分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的要求,帮助孩子理解分析题意。

3、书写工整。要求孩子题目可错,字不允许不好看,其实也就是借助书写的“踏板”让孩子养成动笔就认真的习惯。要想让这个习惯养成,在讲评时,一定要把书写列为重点的一项进行单独评价,对书写不规范的可让小组长督促进行数字书写练习。

4、认真检查。这样边读边查,学生的速度不一,让孩子做完就查,养成做一道,就检查一道的习惯。同时借助时机教给学生每种类型题的具体检查方法。

如:填加减号、填()的题目,让学生盖住最后的得数算一算,看结果是否一致。计算题让学生重算一遍来检测。用数学检测方法是否正确,收集的数字是否正确,计算是否正确。数数题,根据做的标记检查有无漏数现象等等。只有这样根据具体题,指导具体的检查方法,孩子们才知道什么叫检查。

3、书写工整。要求孩子题目可错,字不允许不好看,其实也就是借助书写的“踏板”让孩子养成动笔就认真的习惯。要想让这个习惯养成,在讲评时,一定要把书写列为重点的一项进行单独评价,对书写不规范的可让小组长督促进行数字书写练习。

4、认真检查。这样边读边查,学生的速度不一,让孩子做完就查,养成做一道,就检查一道的习惯。同时借助时机教给学生每种类型题的具体检查方法。

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篇14

—— 一(2)班 段曼莉

一、学生基本情况

班级:一(2)班 学生总人数:52人 男生30人 女生22人

二、学习习惯现状简析

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高,刚离开幼儿园不久,还不能立刻适应小学生活。因此,一年级小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了,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大多数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大叫的。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不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完成作业时,往往教师读了几遍题目,但仍然有小学生听不清楚题目的要求。

(三)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在课堂上,常会出现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内容的完全和题目的要求无关。

(四)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还没能掌握正确的作业的姿势,做作业时候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个别小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涂改,页面不整洁,完成的作业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的要求。

三、本学期拟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需要训练,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针对常规的读书习惯进行训练。

四、实施策略

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要重要得多,一年级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应以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所以孩子一入学我们教师就要使他们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并应该怎样做?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培养方法上重激发欲望,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规范训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

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语文课要求学生会读课文,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认较多,或是一字一顿地读,或是唱读。必须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手不离书,眼不离书,并与书本保持一尺距离。用简单的口令使学生易于记忆,心领神会,养成好习惯

(二)及时提醒。在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非常必要的。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要注重提醒。当发现哪个学生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及时送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是一下轻轻地爱抚,就会唤起学生的注意。

(三)反复强化。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必须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学校与家庭联合强化,小组与个别结合强化,强化法还可与班级的常规管理相结合,班级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规则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家庭一致强化训练。

(四)树立榜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耳儒目染,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学生的另外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性强,还有争强好胜心理,要多用小学生身边的伙伴给他们做榜样,激励他们向小伙伴学习。

(五)恰当评价。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评价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一句表扬,或是一个小红花、五角星都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六)个别接触。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教师要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采用科学的矫正方法,做到及时谈话,耐心教导,反复磨练。

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篇15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样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人需要进步和发展,不可忽视榜样的作用。在小学一年级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中,同样,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1)行为示范。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切正义和美好的化身, 教师的言行举止不管有没有教育的自觉性,对于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效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榜样作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教师平时就应做到仔细倾听学生的讲话;要求学生爱护环境,不乱丢纸屑,教师在课后看到地上有废纸时主动捡起,那便给学生做好了榜样。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做什么都是对的,教师就如同一面镜子,成了他们做任何事情的参照。在此阶段,教师要特别留意自己的行为影响, 给学生在各个方面做好示范:注意礼貌用语、同学和睦相处、学会整理课桌、爱护地面环境等。长期下去,教师的行为示范便深深感染学生,而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后,有时还能举一反三,在其他方面也能做好。

(2)故事引导。一年级孩子对故事情有独钟,他们从故事中能得到乐趣,也能收获知识和道理。教师充分利用讲故事、学榜样这一手段,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精选故事,通过绘声绘色的讲演,和孩子们一起品评故事人物,让他们向善良、正义的故事人物学习,并以他们为榜样。同时,故事中在特定情境下的人物语言,也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如“谢谢”“对不起”“打扰了”等让学生知道应该发自内心,出于真诚,对于学生的文明交际能力养成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从幼儿园时期过渡,各方面还不够适应,加上年龄小,自制力差,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复。同时,学生个体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养成好习惯就跟接受新知识一样,有的学生容易,有的学生却无比困难。因此,在工作中,教师要遵循自我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创设条件,给学生创设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如值日干部轮流制、“小老师”监督制等,既培养他的责任心,又锻炼他们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利用集体规范对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制约和提醒,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

平时,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孩子的进步点滴进行鼓励和表扬,有时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 学生感受到的却是无比的激动和无限的动力。这样,学生正确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养成了。

一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方法 篇16

关键词:一年级;语感;学习兴趣

儿童语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语文更不能死记硬背,一个人语感的好坏往往是通过自己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多读书及读好书等慢慢形成的。

一、认识字词含义,寻找生活关联性

语文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儿童语感的培养在启蒙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初级阶段学习注重的是字词学习,儿童语文字词学习如果强调的是死记硬背,那么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所以,在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观察语文同生活中所见事物的联系性,通过和具体事物的联系,刺激儿童的视知觉,增强他们对汉字的了解。

如,在学习《雨点》这节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进行联想,看看大家对雨点怎么形容,有的学生答道:“雨点像黄豆,噼里啪啦地落下。”有的学生答道:“调皮的雨点像钢珠一样砸在河面上。”还有学生答道:“雨点很细小,绵绵的,柔柔的。”也正是通过学生对雨点的形容,让学生把这些字词给写出来,如有不会的教师可以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把《雨点》文中“雨点、小溪、池塘、海洋和跳跃等词语通过图片演示,使学生把生词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二、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量,慢慢的已经越来越喜欢阅读一些书籍,这时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句子意思,体会内容的思想感情,在训练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这个句子理解的程度,注重句子中的语气词“呀、啊和吧”等,另外,还要注重文中的人物、怎么样、干什么,通过这样的程序,理解句子意思,这样也能慢慢地培养出语感。

如,在课文《这儿真好》一课中,句中通过一些语气词的表达:“啊,这儿真好!我就住这儿吧!”还有:“小象啊,小猴啊,也划着船来了。”先让学生理解这些语气词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这很好?为什么小象和小猴子都来了?由此把学生引入文章主脉络,使学生明白绿色美好的家园需要我们动手建造并精心呵护,这样才能让大家喜欢和爱护这里。这也是通过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课文丰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三、阅读短文内容,感受课文核心思想

一年级小学生在基本掌握了字词句的基础上,教师应适当地让他们接触一些简短的段落内容,通过让学生较为迅速地浏览短文内容,寻找出短文的核心思想,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语感。与前面两个内容相比,这一环节更困难一些,它要求学生有较大的汉字量,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练习时,一定要找一些汉字较为简单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才能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比如,在学习《三个小伙伴》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前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内容,于是小学生开始一点点浏览课文,当浏览完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啊?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做这件事情时遇到哪些困难?他们都是如何解决困难的?从中你学到什么?”这些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就进入仔细思考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对课文的核心思想自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此同时学生自身对段落的语感也就基本形成。

总之,在进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是从字、句、文三个角度入手,来分析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语文语感的。

参考文献:

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方法 篇17

2、 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3、 养成不认识的字主动查字典的习惯。

二、 阅读

双基培养目标

1、用普通话诵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

2、认识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标点符号同,并能体会标点表述的不同语气。

3、积累并背诵文中的好词好句。

创新能力培养

1、开展想像把课文中的故事接着往下编,培养想象能力。

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8

2010-11-17 10:35 金宝双语小学 班级工作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读书习惯。先让学生养成双手捧书读的习惯。

二、写字习惯。教师应随时提醒:“写字必须‘三个一’”,三、坐姿。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应当会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师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四、注意力。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可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提请学生注意,“拍一拍”、“拨一拨”、“点一点”等;如不便走下讲台,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授),“注视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收拢其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邻座同学也可以协助提醒。

除此而外,恰当的赞语、激励,合适的奖励等各种不同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也是重要的。

此外,勤于读书、会圈点勾划的习惯,讲卫生(做眼保健操等)的习惯,学习用具正确使用的习惯,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课外活动计划安排的习惯等,都与小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有密切关系,都应纳入培养教育的范围。只要老师心中有规范,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严”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它也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的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个标准,我认为应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对于小学生而言,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作则,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中期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儿童处于心理发育初期,个性还没有形成,可塑性较强。如果在这个时期就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的劳动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为榜样,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方法,它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德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抑制不良行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榜样示范包括仪表示范、语言示范、性格示范、行为示范、人格示范等,以性格为例来说,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班规是不行的。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我首先组织学生逐条学习,理解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文,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再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并实行定量与定级相结合,鼓励学生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并结合实际,提出“管好自己的生活”、“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学习”、“管好自己的手”等要求。要求学生把好人好事都记录在册,每周操行评比一次,做到公正,公平,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从“个别教育”入手,抓住一二个典型,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质熏陶。如: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宗旨;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做到时时讲、日日讲、月月讲,以防为主。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树立善于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的意识。形成维护集体,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培养高度的主人公意识。同时还应培养小学生在突发事故中的应变能力,以便使突发事故中的各方面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二、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是一个从细致的量变到比较明显的质变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我主要从“训练”、“督促”和“素质养成”几方面去培养。

1、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我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2、督促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每次写字时,做作业时,我总忘不了对学生说声,“注意三个一”。平时,在集队、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我始终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全面关心、教育、管理和指导学生。

3、素质

全面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一定要摒弃“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陈旧观念。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所以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学生要以德修身,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的体验、践行,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板报、橱窗,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张课桌,每一寸土地都能说话,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长期持之以恒的深化教育,让学生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转化为内在的素质。

三、家校结合,发挥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后天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的。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发挥家长的作用。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培养青 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不断提高素质,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提高家教水平,提高家庭文明程度,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待孩子真正做到爱得理智,教得及时,严之有度,导之有法。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思想与行动之间有一道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道鸿沟填满。”我们坚持在每个学期初,都把全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告诉家长,并请家长配合实施。平时加强与家长密切联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必要时,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选择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如举行“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主题会时,我邀请了一位学生的父亲参加,他是一名警察,通过对少年犯罪案例的讲述,使学生们懂得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从小做起,懂得自爱、自律,要树立起自信自强的信心,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活动懂得了在学校要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要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一个好公民。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靠后天习得。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但是,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崇拜金钱,过度消费,私欲膨胀等等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学校、家庭是儿童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这三者中,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显的教育目的,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有一大批受过专门的训练,懂得教育,懂得学生心理,知识丰富,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教育目标明确,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景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则是通过新闻媒体、社会风尚、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各种形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实施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起着全面的影响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一篇:张家界旅游后的感想下一篇:教师“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活动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