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改总结交流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改总结交流(精选10篇)

小学语文课改总结交流 篇1

转眼一年的语文教学又结束了。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严峻,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迎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教学的深入了解,我参加了各种教学培训及优质课听课学习,这一年我学到了很多。如: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

作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大胆的设想,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设想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再教学中我注重将学习到的经验运用于教学中,并且从中总结出更适合自我教学的经验。遇到自己解决不好的教学方法时,谦虚的向他人请教,经常与同事们讨论教学方法,并在课后写写教学反思。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即使学生出现了浮想联翩,或挑战权威,我都不会阻止学生影响教学进度,而是大家共同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的习惯。因此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还注意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小学语文课改总结交流 篇2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 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 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做到“管中有放, 放中有管”

在我的课堂上, 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 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各评价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充分地去组织学生讨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 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 让身体更多器官参与学习, 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批改作业不再是一种评判, 而是一种对话

作业批改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 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 作业批改中的评语在语文活动中具有很好的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语文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 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我们应该运用好这个窗口, 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在课堂上应创造机会, 通过交流、介绍、传阅、发言等形式, 展示学生的作业, 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体验, 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愉悦。

四、应该思考的问题

新课实施改革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目的在于倡导“以人为本, 德育第一”的素质教育。小学语文实施课改几年来, 广大教师投身课改, 融入课改, 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生也多了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 个性得到张扬, 能力有了发展。课改使小学语文出现了许多新气象, 可谓好评如潮, 褒扬众多。但如果我们冷静面对, 认真思考, 还有些值得好好反思的问题。

对小学语文课改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要培养学生们的人才素质,对于老师的教学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语文产生了许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使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牢牢掌握,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如何减轻在学生眼中越来越沉重的学习任务并且营造一个高效的课堂呢?

部分小学语文老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楚,只会在课堂上传授一些语文基本知识,只能从班级整体方面去教导学生,而不能从学生个体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在课堂上,部分语文老师认为教师是核心,忽略了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跟着老师的想法走,学生自己不能思考一些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学习,被老师们灌输着语文知识。学生常常对于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理解得不全面,所以,学生在使用这些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比较生疏。针对这些问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课程改革已是势在必行的。

二、怎样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1.小学语文老师认清教学任务

对于小学语文老师的首要要求就是认清自己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部分老师认为小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按照自己的思路走,忽略了学生的想法,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这种情况,老师首先要将学生的思想和自己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乌鸦喝水》一课中,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老师可以在学习课文内容前,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上述情况下,你会怎样去喝水呢?学生经过思考和相互讨论,也许会有将瓶子弄倒和找一个吸管这样的想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渐地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老师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全部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小学生年纪比较小,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将语文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有着一个更深的了解。在课程改革中倡导实施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前可以为学生准备丰富有趣的素材,在课堂开始前就能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更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提出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考虑在自己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该怎么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自己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同时,学生还能通过这些情景模拟使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地将这些知识为自己所用。在学生思考和回答完这些问题后,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同样场景下其他人正确的做法,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做法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学到新的方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3.进行分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将全班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每一名学生的经历、爱好、想法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而忽略了小学生之间的差别。为了使每一名小学生都能有更大程度的提高,老师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每一名小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独特个性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的个性加以引导,以达到帮助小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分层教学,能够打造一个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老师要认清自己的教学任务,树立与小学生平等的思想;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提高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进行分层教学,能促进每一名小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罗剑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段玺琴.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J].学周刊,2011(28).

[3]朱兢.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改反思[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22).

小学语文课改经验工作总结 篇4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尝试从低、变、多、勤这四个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就是起点低。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是从新的课改理念的高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该如何学;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能力;三是课堂教学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从迈小步开始,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并最终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变”就是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我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开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总是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体现在:

一、教学语言的变化(1)由强制性的语言向商讨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把课文读一读。”“我们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好吗?”“谁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2)由命令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如,“你的勇气可佳,你能试着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来,试一试!”(3)由要求性的语言向希望性的语言转变。如,“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你为什么这样想?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4)由封闭性的语言向选择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篇短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就请把它多读几遍并背下来。”(5)由单一的评价语言向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转变。如,“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二、教学设计的转变。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实验中,我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其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我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我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第三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我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习方法,并加以推广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语文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第四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近三年的实验过程中,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2.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多”即是多活动,多参与,多评价,多开发。主要是课堂上突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体现分层优化,让不同类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去。突出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常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快乐成长。在教学中,我还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沟通课内外,实现由教材文本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联系,由语文学习中的读、说、思、做等到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训练的结合。当然,在引领活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勤”即勤反思,教学反思虽然不是创新,却是创新的起点;虽然不是学习,却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客观的、深刻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我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上好每堂课都很重要;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坚持写教后感,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低、变、多、勤”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让我的课堂变了,课堂上再也不是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师生间的机械对话,而是充满了争辩、充满了合作的活跃性的艺术课堂。

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总结发言稿 篇5

我叫柏祥英,来自故县小学,任教四年级语文。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说交流经验实在是惭愧,下面浅谈我在班主任工作及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批评指正。

一、良好的班集体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文明的言谈举止,活跃热情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安静有序的纪律,才能专心听好课。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才会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我从二年级接这个班后,在班级管理上狠下工夫,整顿班风班纪。我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生活状况、兴趣爱好等给不同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对学生的情况一目了然。

如:如我班有个学生家庭生活困难,父母很少给他买学习用品,形成了品德差,经常偷窃别人的学习用品,被我发现之后,一方面,就马上通知学生家长,力争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我就找他谈心,把这个不光彩的秘密埋在我和他两人之间,维护了他的面子。还在班上任命他为小管家,班上的失窃事件全权由他处理,从此这个学生不再重犯类似错误。

这样一来,提高了全班学生的思想素质,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纪。

二、持之以恒地落实教学目标是提升学习成绩的保障

我认为,教师持之以恒地落实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所在。我每一学期期初就给学生规定五必须:凡是

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都要严格要求,按时完成,有错必订正。课文的生字词语必听写,对学生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必检查,要背的段落、课文必背,对学生的错题必分析。通过这样就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我班顾元江学生,记性差又特懒,平时不读书。要背诵的课文,对他来说比登天还难。总是拖欠要背诵课文。我就每天放学把他带回家盯着他读.背。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已经养成了背诵课文的习惯了。

三、根据不同差生采取针对性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高绝不能忽略对差生的培养。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抓差生的培养。对差生做到一勤,二爱,三耐心。我相信,勤师手下无差生,也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永恒的,也是无限的。这是我坚定的信念。我相信只要工夫深,那些差生也可以转化成优生的。为此,我费了不少心血,下了很大的工夫,深入学生摸清差生的特点,然后根据不同差生采取针对性教育 ①文化基础差生

上学期,我发现学生的作业,成绩参差不齐,如部分同学学习基础较差。开始几个单元的测试都不合格,学过的字都不能够掌握,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交上来的作业绝大部分都是用拼音来代替,而且还是拼错的。这些差生连最基本的字都掌握不了,更何况运用学过的字词呢?作文就更不用说了。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耐心地辅导,并告诉他们,把学过的字词记牢,多写多练,才能牢固地掌握。于是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让他们多多练习读写。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他们进步了,写字再也不用拼音代替了,简单的作文也能写通顺了,考试成绩一次次提高。我的心血没有白费,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在上学期的期末时,我在班上设了进步奖,在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中让他们上台领奖,他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在以后的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2.懒惰差生:有的学生脑子非常聪明,但不善于学习,懒惰透顶,不做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这使我伤透了脑筋,如果要把这个不做作业的坏习惯改过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采取与家长密切配合,在家由父母管教。我班的顾旭东同学是单亲家庭,父亲劳动较忙,每天起早贪黑地干农活,不知孩子的家庭作业。我就不厌其烦地把每天家庭作业写在纸上,由孩子上交给父亲进行督促。在学校里我严格管教,对差生的作业从不放过,学生回家不做作业,第二天回到学校我就利用课间十分钟或中午时间补上昨天的家庭作业,今天还有作业,所以这些差生就会沉在作业堆里,眼看着其他同学在操场活动,他们却不能,但眼谗得很,我就对他们进行教育,不做作业的人不能去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还要补做作业,还要受老师的批评,还不如早早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天天如此,从不放过。这样一来,懒惰学生慢慢转化了,每天能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有一定的质量。现在全班中不做作业的现象很少见了。

几十年的教育经验证明,任何学生都有闪光点,差生也不例外。只要细心留意,就不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劳动,班级活动中闪现的亮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而且对转

化工作要按计划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不能热一阵冷一阵,抓一阵,放一阵,要善于抓住其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并不断强化。这样即提高了班级整体的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 篇6

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它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目的在于倡导“以人为本,德育第一”的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都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尽量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

新课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本与教师、学生间的距离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孩子们动起来了,课堂“活”了……但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一些课堂现象,却发现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怪圈,折射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本人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想法。首先,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的问题。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小学语文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让小学生“减负”,摆脱“题海战术”。可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考试排名压力是教师一块很大的心病,要命的是:考试往往不是考学生的能力,而是考学生的熟练程度。在此情况下,为避免学生考不好引来家长埋怨、学校领导不满和社会误解,不少教师在“课改”的背后,仍偷偷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原本要1个学期学完的东西,一定要在4个月内学完,然后大量做练习题,陷入“题海战术”里。一方面,教师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机械、重复的训练,变成了学习机器。说实话,这的确对考试很有用。但对学生,不仅增加了学业负担,而且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也是一种折磨,课改几年了,但还是不时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不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次,教学方式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课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之道。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主”方面犯了“随意性”,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没有要求,没有指导;表面上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是传统教学“放羊式”的翻版。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异常“活跃”。我们不禁要问,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如果个人效率比集体学习还高,为什么非要合作不可?我还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合作,把一句完整优美的语句拆开让三个学生合作读,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呢?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边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想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中、高段学生管用吗?

我觉得课程改革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必须要将教学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将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不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教学注重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实际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

二、新课改必须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每节课都有较死的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基本以苏联的六段式教学模式为主,分为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述新课,重点难点分析,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完全是模式化了的。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作法。像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都应该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对话”: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但也不能把教师的指导理解为教师对对话的过分干预和控制,否则会干扰学生的自由思考与表达。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真正对话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与见解。(2)“讨论”:讨论就是由教师从教材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知识点,列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准备材料后,组织讨论,甚至辩论。讨论以问题为中心,同时要合理组织,保证学生有效参与。

谈谈小学语文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课改工作进行了多年, 奋斗在这条战线上教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 取得了一个个丰硕的教学成果, 为我国小学基础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回想这几年走过的教学路程, 我既感到惭愧又感到欣慰, 惭愧的是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微不足道, 欣慰的是自己毕竟在三尺讲台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没有愧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 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丰富语言,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现在我结合教改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一、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正如语文新课标所强调的那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 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 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 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 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 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 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 家务劳动, 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 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与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 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 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 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读《城南旧事》的个别片段, 让学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儿的不同的童年生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利用《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引导学生读好书, 在读书中积累语言, 在读书中体会情感。

三、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 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感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 “悟”出精髓。因“文”悟“道”, 因“道”学“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书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所以一篇文章只有多读, 读熟, 才能理解明白它的内容。阅读教学时,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 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多训练学生“眼到心到”的默读, 因为这种默读可以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时,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把自己读书后的感悟大胆地说出来或写出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 知识积累, 情感体验不同, 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教师应该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相互交流。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 通过阅读、演讲、对话、交流, 形成学习语文的情感共鸣, 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四、要把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少做题, 多读书”, 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 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 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并以学生的经验、体验为中介, 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学生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孩子们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 有悖于常理的意见, 也不要轻易否定。生活中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 表露了他们纯真的天性, 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 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 反复历练, 才能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 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 树立大语文观, 生活处处有语文, 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 关注自然, 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五、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

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 有成就的人, 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荀子曰:“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可见, 语文学习中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准备一个本子, 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没有固定的格式, 写法也是多样的。可摘抄精彩的句段, 优美的修辞等;可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还可以写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 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无形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作文时也不会感到为难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六、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鸽子眼”, 只看优等生, 不问差等生, 做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那样,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事实上, 课堂上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 思维并不一定迟钝, 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激励他们积极思维, 勇于发言。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比如, 可以让全班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写出来, 然后,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 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 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 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 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以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

小学语文课改总结交流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教育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积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完善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明确学生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如何推动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发展。

一、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的教学基础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语文知识了解并认识世界。这些基础能力的最终形成都要依靠语文学习,用语文学习来促进这些能力的培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具体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课程目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知识方面,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知识;第二,能力培养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描述自己亲身体会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实际过程中利用语言知识以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增强其交流沟通能力;第三,在情感方面明确教学目标,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情感因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勇敢积极地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第四,学习策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规律,用正确方法掌握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注重多学科间的交流借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要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智力水平的培养上,摒弃死板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创新地使用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那些难懂的话语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解释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将数学学科教学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汉语翻译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子,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语文中还会有一些古代诗词,这些诗词本身内容就非常优美,特别适合谱成曲演唱,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由古诗词改编而来的歌曲,带着学生演唱,将音乐学科融入语文学科的教学中。

三、改善任务型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标准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把语文当成一种交流的工具并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语文知识。任务型的语文教学方式中,学生成为课堂的教学主体,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导学生带着任务来学习,任务型学习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与他人组成小组展开学习,在小组中积极交流与沟通,结合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一种非常热情的态度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为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提供一个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兴趣。

四、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评价体系也要进行改善与发展,构建出一套新的适应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教师要丰富评价体系的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等各方面综合评价,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新建立起来的课程教育评价体系要确保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有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动力,课程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是符合教学实际发展需求的,并应该以一种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讲授过知识后,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知识学习。

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速度加快,教育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教育教学进程不断加快,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面对这种大的发展趋势,应该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模式,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到这些: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将多学科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改善后的任务型教学方式,最后要构建一个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此推动课改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杨琼瑶.探究推动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发展的具体方法[J].新校园:学习,2012(11):125.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提纲 篇9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实证及创新,严重影响了先进教育理念在语文环节的推行;基层尤其是偏远学校的语文教研多呈散、乱、低的局面,甚至还处于一片空白的阶段。鉴于此种情况,进行语文教研创新的研究,构筑校本课改理念,才能顺应国际国内新一轮课改风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以课题促教研――求导。

为了改变语文教研注重形式和盲无目的的现状,使语文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应积极主动动员语文教师申报实用性、创新性和专题性的课题。要求人人有课题(可以是某一课题的子课题),个个搞教研。构建组――校――区三级课题管理和指导网络。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围绕新课改的主题,依托语文学科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系列的教研活动,使教师走上科研型教师之路。

二、以促教研――求实。

要改变过去的搞教研为应付上级检查,写教研论文为晋升职称的局面,必须让语文教研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走求真务实之路。语文学科每期应进行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课例、优秀教学论文和优秀课件的“四优”评比,让教研活动深入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新的形式下,语文教研应立足课程改革的实际,与时俱进,求实创新,使新课程因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实施而日臻完善。

三、以传统促教研――求变。

新一轮课改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传统,而是对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弃其弊端,并进行新的探索。优秀的语文传统教学方式不能照旧移植到今天的课堂,也要根据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及当今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改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教研的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以经验促教研――求异

在新一轮课改中,许多学校先进的教研经验应运而生,对课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借鉴这些教研理念,再吸其精华作为本校教研的基础,那么本校的教研就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实现教研的跨越式发展。在此高度上,语文教研再求变求异,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教研活动,从而做到“教研兴校,教研兴教”。

五、以课改促教研――求新。

小学语文课改教学模式 篇10

新授课的第一课时关键是引入,可以是激趣引入,也可以是故事引入,设疑引入,也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以亲人一课为例,教师提出这样问题:“不是亲人为什么称作亲人呢?”这样从文题入手设疑引入的,之后检查自学,这部分内容一定要落实,小组长负起责任来,这是我们常规做法,它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和自学习惯的培养,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第一环节:问题引线,明确目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学生有问题才真正地参与了语文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教师必先教有疑,要疑在关键处,就必须给学生以思维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课的切入点,切入点有的蕴含在文题上。像《伟大的友谊》、《我们家的猫》等。这样的文章我们从文题入手,提出问题。大部分课文切入点无聚焦成分,教学可借助书后思考题,课外资料,预习及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学后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中朝两国人民互作了哪些事”这样的问题,教师依据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和学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接着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在学生汇报“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怎能忘怀”这一重点句后,教师拾级而上,及时追问“为什么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呢?”将这一问题定位于第一自然段之中学习。在精读部分,我们仍要抓住切入点找主线,《再见了亲人》细读部分从“雪中送炭”“唯一”这两个词切入,《少年闰土》一课,从闰土的语言动作切入,提出“闰土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个有价值的问题。从切入点入手,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借助课外资料,概括体会可将全文勾连成线,交融成面,感悟为体,解决了语文课无从下手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这样,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探讨,实现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走向课本,走向学生这一阅读教学的高境界。

第二环节:感悟点拨,信息交流。

问题提出后,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自悟,读议批画,找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课外资料,生活实际,自己解决问题,并将自读所得在书上作批注,同时记下自己还未懂的问题,这是静态的自学阶段,学生自读自悟不能解决问题在学习小组上提出,由组内解决,通过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学习,解决疑难,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待汇报阶段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这是学生动态互学阶段。在学生自学互学基础上,让学生讲清自己在学习中的选学内容,读懂什么,怎样读懂的,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也可以提出异议,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师此时的点拨评价尤为重要,备课时要心中有数。在教学中学生未提及到而是语文重点问题,教师可提出来和学生一道研究,学生提到问题,教师要领学生拾级而上,集中攻破,通过学生的分——组——合,即自学、小组学、全办学这样的信息交流过程为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使创新教育的火花在具体学习互动中闪现,让学生选择喜欢句子读,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也体现了差异化教学这一要求,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第三环节:积累内化,迁移训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也是语文语感积累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语气有节奏地诵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能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具有训练思维,启发想象力的功能,在读中使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验,但读不能无目的地读,读与学一致,《少年闰土》我们抓住了闰土的语言动作切入学习,从中了解到闰土的性格特点,读时也应该重点品读这部分内容,《再见了亲人》最后一句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中心句重点句,读时也应在这个句子上用功,读出反问恳切的语气,有目的地去读,读后让学生评价,从中品味作者潜词造句,恰如其分的情感抒发,构思巧妙的表达方法,达到物我一体,体验情感的目的。

为使读写真正做到结合,练笔是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练笔,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说练笔是深层次的积累,也是课文内容写作技法的延伸和运用,《再见了,亲人》想象中朝两国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选取典型人物代表,借助课外知识进行合理想象,《少年闰土》阅读中抓住了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学习了闰土的个性特点,练笔时教师再迁移运用这样写法,让学生展开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及写法,及时练笔,再加上师生的及时点评,将学生想象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以求达到阅读与写作,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问题解决”教学层次分明,过程中通过课文重点精华处的自读自悟自练,将全文融会贯通,为学习全篇奠定基础,体现了语文教学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重习惯、重体验、重个性差、重发展这一宗旨。

四、具体做法

第一方面,从备课入手,大胆实践。

期初,我校语文、数学、音美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由领导包学科指导备课,学校拿出了语文和数学科表格式备课例证,对期初集体备课提出了具体要求。拿语文为例,每单元课文分课备(期初备出2个单元),即一单元之中一人一课,仔细研究,主备者备课用A4纸进行活页设计。主备者要从以下几方面主讲:

(1)对教材内容分析,即站在教者、读者、作者、编者角度分析。(2)对设计意图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3)从教学目标达成和重难点突破上分析。(4)设计读、说、写的内容,有选择地设计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练习。组内教师讨论研究,提出建议(写入补充意见栏目)。除常规备课项目外,我校语文备课第一课时还补加了“设计理念”、“预设问题”、“教学反思”等栏目,将教学过程改为设计思路,即从主干入手设计教程。

设计理念要求:从两个方面写,一是教材分析,二是从哪入手教学,即找准切入点,以此使教师能真正研究书本,钻研教参,把过去教师写的时间用于教师阅读思考上。

预设问题要求:阅读书后思考题、重点语句、单元训练重点、教学内容,提出有突出中心的问题1——2个,目的是督促教师把握重点,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反思要求:以写教与学活动中亮点或不足为主。

对以上备课,教学领导分学科检查,对模糊点进行了再指导,我校采用合订教案上课,检查时重点看补充意见栏目,这样要求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互补平台,使教师从繁重的书写中解脱出来,投入到阅读教材分析学生当中,群策群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第二方面,对症下药,注重实效。

我们在开学第二周进行了语数赛课活动,全校45岁以下班主任都参加了此项活动,10月末全部结束。

从课堂上看,50%的课体现了问题意识,学生参与面广,活动性强,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但还有一半课走老路,基本上以传承知识为中心,老师牵着学生走,教学手段陈旧,在营造教学环境上不用心,学生主体问题意识不强。针对课堂上反应出的共性问题,张校长亲自主持月教学例会,以数学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第三方面,集体教研,提出要求。我们探索的小学语文“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验。选取了1——5年班主任及其学生参与实验,集体教研的形式,并提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1)教学设计要力求体现新课改形式下的学科特点,力求体现“以问题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力求体现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力求体现教师教学个性。(2)、三维目标能切合教材及学生实际,利于落实和检测。

(3)、重难点确定合理,教学方法及手段选用得当。(4)、教学内容详实,过程安排得当,重难点突出。(5)、训练对应性强,有一定的拓展。(6)、能够体现三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7)、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版面设计合理,项目齐全,体现方法与习惯的培养。(9)、有独特的教学个性。突出师生的双为主作用。

五、研究意义与阶段成果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就是说,学习首先一种经历,一种身心活动过程。即然是活动经历,就不能脱离情境,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创设。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两大环境,努力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情境。这时的课堂教学,就会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这就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1、改变师生关系。

要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的互动性,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的应是学生的问题,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积极思维,求解论证,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学习,才能把教师从“权威地位”、“知识代表”的位置上拉到学生中来,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层面。因此说,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是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做为教师教学的首要职责。2、提高教研能力,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设计首先就是要以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原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但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能力准备不足,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处于发展初期,课堂上基本不能问到关键处。这样教师就要善于捕捉,从学生的表述中发现问题,精心追问,师生梳理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在讨论中,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解决,从而教师的引导、点拨、讲解、演示作用,得到发挥。

总之,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特征和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形成系统有效的实践操作方式和策略,具有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必要。

六、困难与设想

上一篇:2022年五一劳动节活动主题下一篇:微生物大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