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共8篇)

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篇1

(1)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已基本建立,这时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应增强心理卫生意识,了解心理卫生的知识,这就等于拿到了通往健康心理的钥匙,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了。,(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许多大学生是头一次离家独自生活,一时间似乎得到了许多的“自由”。不过,如果滥用这种“自由”,或随心所欲,或负担过重,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理节奏,都会导致精神损伤。所以,尽快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乃当务之急。1.学习负担适量,2生活节奏合理,有张有弛,3.学会科学用脑

(3)保持健康的情绪,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是至观重要的。几乎每一种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绪上的表现。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去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

(5)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但是每个人的能力又有一定的限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要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以内,通过努力,最终实现这一目标。成功的体验,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

(6)学会自娱,人不可能总是工作和学习,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娱乐活动,可以消除烦闷忧虑,排遣孤独寂寞,缓解紧张和压力等,从而使自己得到放松和休整。这样对个体的身心保健是极有好处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1)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2)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

(3)良好的适应能力,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篇2

林古伦中肯地指出,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道德素质, 因为教师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前提。教师是学生的导师, 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生身上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教师的言传身教,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为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决定着教师采取的教育方式, 尤其是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行为的态度和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否真正把学生作为个性健全的“人”。师道尊严不复存在, 改变了教师的绝对权威, 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式的朋友关系, 这种“师生观”支配下的教学必定是民主的、合作的教学活动, 活动效果必然是和谐的。

学校教育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出现调皮捣蛋等违纪的现象是在所难免, 而出现作业拖拉懒惰实属正常。毕竟我们学校不是机械加工厂, 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同一型号的机械零件, 不允许有任何瑕疵, 事实上这些统一产线上加工出来的零件也会有些差异。学校教师对于这些差异学生会产生胆怯、厌烦的情绪倾向, 导致教师最后采取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放任, 让学生为所欲为;高压, 对学生的错误或者是个性行为一棒子打死, 批评斥责加打骂, 从而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应该放下权威, 全面、公正、客观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正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在个性发展阶段上, 会出现各种有悖常规的言行, 甚至是在接受教育中, 出现逆反心理, 这是疏导教育失败的表现。我们应视其个性的发展的不同是正常的, 对于个性表现倔强的应采取曲折、迂回式的教育方式, 对于个性表现柔和的采取温和的谈话法直接触及事件中的人物本身。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个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好是坏, 教师的态度都将决定学生今后的发展, 对学优生倍加赞赏、宠爱有加, 对学困生漠不关心、置之不理, 都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缺陷, 引发心理疾病, 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因此, 作为教师,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视同仁, 走近学生,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善于洞察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逐步形成师生间的心理交融, 积极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教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

教师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态度最积极、最活跃的的因素。环境可以熏陶人, 情绪可以熏陶人,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 用榜样的力量, 以积极的情绪感染每一位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积极地接受教学任务, 并且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竞争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感。

例如, 在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不能吝惜教师的鼓励性语言。教师的一个笑脸, 一个赞许, 一次鼓掌学生都会热血沸腾。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中学生会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真挚的关心和呵护。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我们除了赞许之外。还要多一些期待和鞭策。学生没有面临苛责的批评的压力, 就会轻装上阵, 学习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所向披靡。

三、教师要适当减轻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现在有些教师依然受着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片面地追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采取的是“题海战”“人盯人战术”, 除了作业还是作业, 而且作业的布置没有质量, 没有梯度, 没有创新, 只是一味的重复, 这样无休无止的重负作业占用了学生的娱乐时间。最后成绩可能上去了, 但是这个班的学生却被称之为“圈养鸡”—————呆板、不活波, 成了千人一面的机器零件。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为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课业学习安排上, 每天总时间不超过六小时, 小学低年级一般不留书面作业, 中高年级不超过半小时。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切实落实到实处, 给学生合理的课业负担。同时还应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 共同来完成这一任务。

四、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全面教育, 既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足开全每一门课程, 并且面向每一名学生,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各个学校秉承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可设立音乐、美术、体育课。为了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 有些学校还开设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还开设了第二课堂, 建立课外活动小组。课程的设置上综合利用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 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活泼、愉快的生活体验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有益。因为活波好动本身就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之一, 也是他们身心健康的要求和表现。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活动内容, 给学生提供了体会愉快、欢笑、成功的情绪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还能够释放掉多余的能量, 缓解紧张心理, 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都十分有必要。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课程资源。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8-01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的发动机类型各异,那么就存在着有的发动机先天性能优越,有的发动机天生不尽人意。那么就注定了教育工作中要作两项巨大的工作:一是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二是健康心理维护。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 从性质来看,教师教育工作内容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重要内容。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

心理健康理论把人们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这三种状态的特点是:常态―个体的一般特征是在没有较大的困扰情况下,个体心理处于正 常状态之中。偏态―个体发生了生活事件,即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个体一旦处在不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身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平衡状态。变态,就是指个体在偏态时得不到正确疏导,出现异常行为。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正常状态, 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就是使学习的发动机保持良好运转。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排队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现今时代,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所以,笔者认为,要保养好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操作:

一、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歌颂着一些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特征的人和行为,会起到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这点非常重要, 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比如,在一个班集体中,有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发动机有或这或那的问题,表现出来的特征, 也许是成绩不够好,反应不够快,与同学们相处有些小气等等;那么班集体中难免有同学会不喜欢这些人,甚至会歧视他们,那么,老师们就需要在班级营造一种气氛:不管同学学习如何,成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这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视同学都是不对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那么,这些孩子们就不会陷于一种不良环境之中,渐渐地,也许会有令人惊奇的表现:成绩好的不再骄傲,成绩差点的有了进步等等。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各种各样的发动机都良好运转。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各有所长,外向内向,好动好静,都没什么不好。因此,我们不需要强求一个文静的孩子变得活泼好动。也不需要奢望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文静乖巧。

每一台发动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必定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也会导致校园里千篇一律的单调局面。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们各自的个性,适当引导, 才能够永远保持百花齐放春满校园的美好景象,才能够保持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各有特色,尽可能达到最佳运转状态。

浅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4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燕丽

摘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任务义不容辞。童年期是一生中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相关的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很多小学开展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也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首先我们应明确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状态,将小学生的健康的标准简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 学习生活适应良好。表现在: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表现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和探索者,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自信心,使自己充分相信的能力;对学习有头趣,上课能专心听讲,乐于开动脑经,其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均得到良好的发展,智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学习成绩较为稳定,对达到学校生活的多种要求并不感到十分困难,如独立完成作业;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并长期坚持努力学习;学习中遇到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忧愁、恐惧、悲伤、考试前的焦虑和教师提问时的紧张等,能摆脱困扰并进行合理调适。

② 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够有所了解,对缺点与短处也略知一二。小学生会在头脑中形成“我是一个较聪明的孩子,只是有些调皮”的观念,也会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从父母、教师、书本上获得的是非观念及其价值观比较来判定自己,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认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虚心地、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评价,被表扬时不骄傲,被批评是不自卑,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力图改正自己的错误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③ 初步具备自控能力。小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无法与成年人相比,但在没有干扰(如噪音、忽然出现新奇的事物)的情况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有一定的耐性与毅力,如在没人干扰的情况下,能坚持自己完成作业。如果下学生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无法自己控制自己,碰到小小的问题就打退堂鼓,那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④ 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新任务充满了热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尝试的欲望。他们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乐于接触他人和新鲜事物,从中获取一些新的经验,体验其中的道理与艰苦,如凡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

⑤ 愿意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等,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与人交往时,既能注意到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表现在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乐于帮助他人,被同伴喜欢,尊重父母,不回避与老师的交往,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懂得只有尊重与关心他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不以表面印象来评价自己,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他人,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人沟通。

⑥ 行为方式与小学生的生理年龄、性别相符合。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应该是天真活泼、淳朴中夹带着一些顽皮、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一个小学生表现出与他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老气横秋,则应当引起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另外,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性别意识较为淡薄,但男女学生的行为差异还是存在的。男孩子热衷于踢足球、打篮球,喜欢制作模型船、飞机等、喜欢看战争题材的作品;女孩子喜欢跳皮筋、踢毽子、喜欢布娃娃等手工制品,爱看《白雪公主》之类的童话作品。如果儿童的行为异化,即男孩子表现出女孩子行为,而女孩子的行为带有过多的男孩子气倾向,尤其是前者,将会给他们将来的心理健康留下严重的隐患。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随着心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表现如下:

① 小学儿童具有年龄阶段所有的学习特点:

儿童的年龄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在小学的学习活动中,儿童初步形成了对教师、集体、作业、评分等的学习态度。

②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与不平衡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逻辑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③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个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④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特点: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到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与此同时,随着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成分的逐渐减少,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

⑤ 小学儿童社会交往性特点:

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却与幼儿园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佩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与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唐慧琴等联合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大中城市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组成了全面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采用阿肯巴赫和埃德尔布罗克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对24013名4-16岁城市儿童进行的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因年级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从整体趋势看,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方面体脑不协调,不适应的学生逐渐增多,五年级学生问题最多,在人际关系的信任感方面,二至五年级小学生的问题逐渐增多,五年级逐渐增多,六年级明显减少。另外,小学生的人际建设性不断增强,在对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学业自我和自我认同上,小学至五年级学生的评价逐渐趋于消极,而六年级则有所回升。

(二)小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调查

①学习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学习自信、厌学、倦学与学习困难。

案例一:某小学生张丽丽,该同学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经常神不守舍,对学习没有兴趣,作业也不按时交,有时甚至根本就不做;早上起床后不爱上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知识内容的加深,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将其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年级大又不识字,看管孩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张丽丽同学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②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还有比如紧张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等。

案例二:一天,老师收到了小明的谈心日记,上面写着:“高老师,我认为妈妈是世界上最令我讨厌的人,我不喜欢她,我恨她。真心希望她不要出现在我面前。”看了他的谈心日记,高老师很是震惊,小明的妈妈其实是一位非常慈祥的母亲,为什么小明会讨厌她、恨她呢?下课后,高老师找小明谈了下。原来小明的妈妈每天总是不停地叮嘱他应该做作业了,应该吃饭了,应该睡觉了,不应该吃零食,不应该到外面去,应该干这,应该干那......整天不停地重复着这些话,唠唠叨叨。昨天妈妈让小明早点睡觉就催了十几次,小明就越不听,恶性循环,就因为这些,小明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差。

③在小学的自我意识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有:自卑、自大、自控能力差、攻击性强等。

案例三:某小学生五年级赵涛家庭经济一般,父母都是工人,母亲身体不好。赵涛从小就养成了自立自主的品格,自己吃饭、穿衣等,什么事都想“让我来做”;上学以后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校外活动,很少让父母操心。小学三年级他就希望老师、家长不要他作为小孩子来看待。他在班级里担任管理生活的班干部,处处起着带头作用,每天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人们都夸赵涛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和赵涛同一班的另一个儿童叫王宏,与赵涛大不一样。王宏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享受到了“421”家庭小皇帝般的呵护,上学以后学习成绩还好,但是独立自主意识差,对成人、父母、教师过分依赖,对参加学校和班级各项活动不自信,不积极,适应性差,在没有成人监护下的情况下,就害怕发生危险与遭受失败。

④小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依赖性和固执、任性、抑郁、焦虑、紧张、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承受力差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案例四:梅梅今年八岁,可大家都说她是“人小脾气大”,因为梅梅一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她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个东西来出出气。她上课迟到受批评,回家后拿妈妈出气,怪妈妈没有早一点叫她起床;在学校值日时打扫卫生,地扫得不干净她怪自己扫帚破了不好扫,因此那扫帚发脾气;考试成绩不理想,她生老师的气,说老师出题太怪、太难、太偏,弄得她做不出来。而且,梅梅发脾气还有个特点就是怪别人不好,怪东西不中用,因而总要骂人、摔东西,把他们当成“出气筒”。比如考试不理想,梅梅会生气得把试卷撕得粉碎;和爸妈发脾气。梅梅还会摔碗、摔杯子,甚至写字不好她也会摔铅笔、扔本子,为此,班上的同学给她起了个名字叫“脾气大王”。

二、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原因:

①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是造成小学生心理行为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例如,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的冲击很大。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暴力、色情影视内容的流入,还有网络、电视等,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刺激。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是造成小学生非正常心理的一大因素。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

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有些甚至根本从未开设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很淡薄。③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社会评价教育体系的最高标准还是以分数为主,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没有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家庭原因

①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缺失

在农村存在很多的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在思想认识上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与呵护,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孤僻,情感冷漠,逆反心理强,焦虑,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偏执,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案例一中的张丽丽同学的情况就是属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她厌学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②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在现代家庭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态度,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孩子容易养成任性,固执,自私,不合群等的不良性格。当上学读书后,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案例三中的王宏就是受其父母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永远长不大。有的家长则非常专制,不关心孩子的兴趣与爱好,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不注意方式,态度,采用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教育孩子。缺乏合计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让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例如,案例二中大小明同学其家长要求孩子成为好学生,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想法,兴趣,能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结果造成了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自信,有些孩子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里问题,还有一种家长是采取忽视型,家长漠不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只供孩子吃饱,穿暖,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学校原因

①教育观念的影响

部分学校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甚至是漠视,只求成绩高分,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教学方式的影响

有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对于调皮的学生犯错误,教师都会以我们成人的眼光标准去评价,不仅使得学生没有改正错误,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案例四中的梅梅的行为缺乏老师的正确教育与引导。③校风建设问题

有些学校,尤其是山区小学缺乏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小学生自身原因

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性格弱点以及其情感类型也是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因素之一。

三、针对以上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结合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社会方面

①应严厉打击媒体中的一些非法暴力,色情内容,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电视媒体文化。②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山区学校应加大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加强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③教育评价应多元化。整个社会氛围上不应该只注重分数的提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家庭方面

①家长应莅临孩子的成长并与孩子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专制或者忽视,应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能包揽一切,即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以平常心正视孩子的发展,不要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②家庭应注意正确的教育方式,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应采取正确方式进行引导教育以及指导改正错误,端正其行为,培养其孩子美好的品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学校方面

①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设立专门心理咨询室,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②弘扬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等课内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参加这些集体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的意志,性格,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技能,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③学校应创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篇5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到廊坊来和各位见面。昨天晚上我到这里以后和我的学生在市里遛了遛,发现廊坊是一个建设得相当好的充满欢乐、详和的城市,我看见好几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在很高兴的休闲、娱乐,我在金光道的公园看了一会儿,看见有人在独唱还有拉琴的有伴奏的,有很多群众在旁边祝兴,我和我的学生也随着音乐唱了一段,我们是在黑影里没走光,我发现我往外一走很多人看我,我赶紧就缩回来了。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谈谈各位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是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给我出的题目。在《心理访谈》我们做了很多个案做了很多个别访谈,有孩子也有成人,这些人的问题都从侧面折射出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心理访谈》中我做个一个案子,一个先生已经三十五岁了,没有正当职业,每天就是上网、打麻将、去茶馆,他已经结婚了,我问他“你太太肯嫁给你吗?”他说是他妈给找的对象,他有一个已经六岁的小孩,我问他如何生活,他说他妈妈给他生活费。家长把一个几斤重的孩子养成一个一米七几的壮汉,还需要给他娶媳妇给他看孩子给他的家庭发工资,这个妈妈当得太冤了,但这个孩子觉得挺对的。后来他妈觉得不对,说“你这个儿子是不是有问题呀?”打电话找心理访谈专家,说她儿子赌博欠人十万元钱赌债被人绑架了,绑架他儿子的人打电话让她还钱,如果不还钱就跺掉她儿子一条胳膊或一条腿,她一害怕就把钱还上了。可还完钱之后觉得挺冤的,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呀?她把这个问题扔给我了,这个难题是什么性质的?是孩子还是大人的问题?凭什么孩子不工作照样能有钱上网、打麻将?为什么他没有资格做父亲却生儿子?要是没有别人帮忙,这一切他都做不到,帮他忙的是他的妈妈,他妈妈是在帮儿子还是在害儿子呀?

俗话说“三十而立”,他已经三十五岁了,还不能立起来!立起来和谁扶着他有关系,你早一点松手,小孩摔了跟头,小孩摔跟头没关系,摔了跟头爬起来就行了。但家长一直扶着他,那么就要扶到底。小孩子有一个特点,不会走路的时候不让抱,哭着喊着要自己走,等到他会走的时候就让你抱着。小孩一步一个踉跄一步一个跟头却不让你抱,坚持让自己走,但等走得平稳以后却一出门就张手让你抱。抱着孩子出门就是让孩子不能走路让他的两条腿废了,我们要做的事是让他自己走,他自己会走路就让他自己走,不要再抱着他。

今天我们就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来看一看怎么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好处。我们想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要知道心理健康是怎么实现的,这里面就有心理卫生的概念,所谓心理卫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和具体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使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是心理卫生的任务,今天团市委请我到这里做这个讲座就是心理卫生的干预措施,在这个讲座里面我可以通过讲一些教育的原理和具体措施,能够让各位天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中,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什么样是健康的心理?就是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不是让孩子能办好眼前的事就行了,还要适应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孩子小时候上幼儿园,大了上学校,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恋爱结婚生育子女,这一生都在发展变化,要看我们培养的孩子有没有能力适应当前的环境和发展变化适应未来。

刚才我说的那个三十五岁的孩子,叫他孩子都很牵强,他已经是成人了,但他生理学的年龄是三十五岁,心理的年龄只是学龄前儿童。上学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作业,这个小伙子每天上网、打麻将、泡茶馆,这是成年人的行为吗?他如何做丈夫和父亲?这个人被家长培养出来只能适应学龄前儿童的生活环境,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环境,他的心理一直停置在儿童状态。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三十五岁的人不能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

我们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做一些阶段性的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婴儿期;

2、幼儿期;

3、学龄前期;

4、少年期;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可以承担很多责任,我姐姐七岁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四岁我弟弟一岁多,那时我姐姐就已经给我和弟弟做饭了,现在十七岁的孩子有多少在家里能做饭?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很大的问题把孩子控制在孩子不能承担责任的状态,我们要考虑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我们如何教育、培养他们如何和他们互动如何和他们沟通,真正把我们的想法贯彻在他们身上,尤其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好处的。

关于如何沟通的问题,有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说的是我要和孩子交流,不太注意孩子是否想和家长交流。很多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教育的时候特别急切,恨不得孩子一天之内成长为一个人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急,要求的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能接受。很多厌学的孩子,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和家长激烈对抗,其中家长要负主要责任。

现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有两大误区值得重视,第一大误区是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孩子青年和青少年时期,忽略了学龄前时期,其实上学之前特别重要。第二个误区是很多家长觉得对孩子好就是帮孩子做事。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特别注意孩子学龄前时期心理、体质的培养,第二是要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让孩子爱学习,首先让孩子能够有责任心能够独立承担生活的负担,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好好学习。有很多家长经常和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干,你要什么爸爸妈妈给你什么”,一般这样的孩子学习都挺有问题,如果这样说法的孩子学习没有问题,那么心理健康就会有大问题。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干,人的一生没有一个阶段只把一件事做好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只有短促突击的情况下,可以一些天专干一件事,其他情况不可能相当长时间什么都不干只做一件事。一个孩子如果只注重学习,不干家务不替父母着想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也差。一个孩子爱学习心理比较健康的学习像回事干家务也自觉交往方式也冷静,这种孩子才真正要培养。

幼儿期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幼儿期的孩子最强烈的愿望是多做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就是喜欢玩,让他吃喝睡他都兴趣不大,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我们小时候在幼儿期没有这个问题,想当家庭的重心想当小皇帝,还有哥哥姐姐弟弟**,自然就会摆正合适的位置,你是这家的孩子,而且不止你一个。现在的小孩发现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围着他团团转,孩子不自觉的觉得自己是家庭里的最高领导人。有一次到《心理访谈》的一个孩子特别淘气,主持人问他家里谁最厉害,他说他最厉害,妈妈是老二爸爸是老三。有个孩子十七、八岁一米八多和他妈妈在一个床上睡,他们家给他预备的小床给他爸爸睡,他和妈妈睡大床,这个孩子的位置摆得如何?我说他睡在他爸爸的位置上呢,他说“他算什么呀?”他把爸爸摆在孩子的位置上,这样的孩子心理就偏激了,他觉得他是家庭的中心,他的利益、愿望高于一切,在家里是这样,真要到了学校、单位,他也会这么想,有些年轻同志工作后时间不长就调动甚至辞职,现在孩子受不了批评,很显然这些孩子在家里说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要孩子摆正位置,要告诉孩子家庭里有家长,家长很重要没有家长他就没法生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讲道理。

正确处理幼儿口吃和遗尿的问题。幼儿在三岁前后,小孩在有一个阶段觉得说话口吃特别好玩。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同学说话口吃,小孩特别希望大家注意自己,这个同学一说话,全班同学都看他,后来全班的同学都和这个小男孩学,全班的男生都口吃。但长大以后大部分人没口吃,只有两个同学口吃了。他们说话口吃,父母特别紧张,这两个同学刚要说话,家长就会控制说“你先别说,想好了再说。”他会想我千万不能口吃,一分散注意力说话就更口吃。小孩表达本身就有些问题,他正在学习实验语言。2001年时有个《心理时间》的栏目有一集叫《出口成章说话难》,就是说口吃的问题,编导废尽心思设计如何表现口吃,要拍一些口吃的人,再找一些说话利索的人,告诉人们千万别口吃。但出去拍口吃的人找不到,很多口吃的人声称自己是口吃,但去拍的时候这些人都不口吃了,编导和我说拍不到口吃的人,我说这些人口吃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你拿摄像机拍口吃,他们放松觉得没事就不口吃了。编导找了两个说话伶俐的人刘全和、刘全利当嘉宾,我当专家,主持人拿着念题目时是“出、出、出口成章„„”,越让他别紧张,他越口吃。我提个建议说直接开始吧,编导让我说话,结果我也口吃了,结果刘全和、刘全利也说不出来。各位看见了吗,人人都有可能是口吃患者,我们四个人有哪个人是舌头不利落的?但当编导说别紧张的时候我们都口吃了。这是口吃的发展趋势,家长非要求他说得清清楚楚字正腔圆一句话都不许口吃,这个孩子必然口吃。曾经有一个研究生敲我的门咨询,我说“进来吧”,他不进来仍是敲门,我打开门说“请进”,他的脸通红,叫了二十多个“杨”才叫出“教授”,我说“今天天气不错”,他说“是不错”,我不说口吃的问题,和他谈国际国内新闻,后来我问他来做什么,他说治口吃,我说“你不口吃呀,从你进门以后我没听见你口吃,你回忆一下你刚才口吃了吗”,他说确实没有,我让他口吃,他却怎么也不口吃了,我们谈了四十多分钟他都没有口吃。他爸爸是一个播音员,从小要求他必须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一个音发错了就给予严厉的批评,会说他“下次想好了再说”,每次说话他都要想半天,所以进门前就想进门后要说什么,越想越紧张。很多口吃都忽略了一个特点,就是紧张得太厉害了,忘了呼吸了。现场的朋友可以拿表看一下,憋一两分钟不呼吸都受不了。我不喘气和大家说话,呼吸不顺畅,说话必然结结巴巴的。昨天我来的时候,一个家长问我孩子说话口吃怎么办,我问孩子多大她说三岁,我说装听不见不予理睬,她说长大变成口吃怎么办呀,我说要是理他他就会口吃,告诉孩子谁说话都有点口吃说多了就好了,口吃的人和不口吃的人有什么区别?不口吃的人特别不在乎自己有口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是多做游戏,口吃的人开始受到家长的责骂,总是想下句话再也不能口吃,早期口吃的紧张是家长的责骂造成的,晚期口吃的紧张是自己造成的。

孩子尿床的问题如何解决?孩子三岁尿床不是问题,三十岁尿床是很大的问题。我下乡劳动时我们班有个同学尿床,晾被时应该是哪尿湿了哪冲着太阳,但他不好意思,每天晾被时把湿的地方冲里,天黑还不干,将来结婚会造成问题。家长对幼儿要求特别高,看到两三岁的小孩尿床啪的一巴掌,小孩他是控制不住。如何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有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情况特别生气,要吃饭时孩子拿着便盆到饭桌前面或尿或拉,两三岁孩子最大的快乐来自于排便排尿。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特别高兴的告诉妈妈说班里谁尿裤子了,家里来客人了孩子往往拿着尿盆不是尿尿就是拉屎,我的孩子也是,非不去卫生间,非要拿到饭桌旁边,这是幼儿一个快乐的感觉。家长看到孩子尿床特别焦虑特别急躁,孩子端着便盆到饭桌旁边不用管他,过了三岁他自然会知道去卫生间。有很多人在小时候尿床,有的家长有种错觉就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天生不尿床,我认为孩子尿床基本都是家长做得不太好,不是孩子不好。在座的各位,有谁说我自己躺着就能尿出来?我们尿尿不能躺着,人骨折后打着牵引,只能拿着便盆去接,但尿不出来,骨折瘫痪早期躺着都尿不出来。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长要训练孩子躺着尿不出来的习惯。两三岁还在尿床的小孩,你要观察一下他尿尿的时间,要尽到当家长的义务。你熬一宿盯着孩子看,事先积累一些经验,比如孩子晚上十一点、夜里两点、夜里四点、天亮之前各尿一次,那么你十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一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三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每一次在他要尿之前都被你把出去了,以后他再背贴着床就尿不出来了。有些家长睡觉很死,孩子十一点要尿时没人理,孩子躁动半天没人理就尿床了。我问过一些有遗尿症的患者,尿床之前是否做找厕所的梦?他们说做,梦到想去厕所然后就找厕所,然后就找到了,进去就尿了,然后就醒了。有时候我喝啤酒喝水喝多了,入睡不长时间就会做梦找厕所,但找厕所非常难。有一次我梦见总算找到厕所,正在要方便的一刹那,灯光大亮、音乐奏响,回头一看就相当于我站在舞台上,因为我的身子在床板上尿不出来。要想控制孩子不尿床很简单,家长辛苦两三天就行,按照孩子尿床的规律提前把尿把出去。

让孩子多做游戏,让孩子多和同龄孩子做游戏,对孩子学习和别人交往很有好处。现在不宜让孩子过早学习,六岁让孩子上小学是有科学道理的,六岁之前尽量不让孩子学习,六岁之前主要是通过游戏学习。

重视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孩子不会穿衣服的时候帮他穿,孩子不会穿鞋不会系鞋带的时候我们帮他,等孩子会的时候再让妈妈做,妈妈一定要坚持立场不帮他的忙,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要培养独立的人格,独立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孩子不能对自己负责,要反思家长是如何对孩子的。

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要只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学习初期的孩子

孩子要上学了,父母感情上要放松,要孩子离开父母,保持一段距离但保持情感上的亲切,心理距离如何拉开、情感上如何拉近?生活上的照顾要减少,要经常和孩子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感情,很多家长说没有办法和孩子交流,家长和孩子感情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替孩子做了很多生活料理的事情,这些是孩子都能做的,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独立解决生活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生活要求不高,但对学习要求特别高,要按时完成作业要取得好成绩,孩子觉得家长是矛盾的觉得家长很怪,孩子的感情受到伤害,和家长的感情就疏远了。我在《心理访谈》做过这样一个案子,一个中学女孩和母亲特别对立,小学有一次考试成绩妈妈要求九十分以上,但她考了八十分,妈妈让她在街上跪着,孩子和妈妈的感情被破坏。

和异性父母交往学习长大后和异**往的方式。现在有些孩子和一个家长特近一个家长特远,就像刚才我所讲的一米八多的孩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这个儿子和妈妈距离太近和爸爸距离太远,和妈妈距离太近会学习妈妈,容易陷入某种心理误区,长大后男人的行为、特征就少,恋爱时会找一个像妈妈的人,这样感情就错位了,婚姻就会出现不幸。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世界里想找个母亲,结婚后会要求这个女人像妈妈那样照顾自己,自己什么也不干。《心理访谈》有一对夫妻,两个人老打架,女同志说嫁给这个男的太委屈太累太辛苦,他也不心疼不理解,男人什么家务都不做,女人全方位的照顾,男人还不满意。主持人问男人对太太什么地方不满意,他说太太挣钱少,主持人问他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太太,他说应该找一个这样的女人:在家里特能干家务,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外面特别能赚钱。主持人问那他做什么,他说他不干什么。依赖母亲的男人最可怕,你不照顾全了,他觉得你不是好媳妇,他希望你像对儿子一样照顾他,说你不是好媳妇实际是说你不是一个好母亲。等你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去做到母亲的状态后,男人又失落了,他发现他没媳妇了,他没结婚的时候他妈妈就这么做的他那时没有妻子,等到妻子都做到像母亲一样时他会觉得自己又没有妻子了,于是开始在外面找了。在家里需要人像母亲一样伺候他,在外面又找个情人。一个一米八的小伙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如果各位有这样的情况听完讲座后赶紧分床吧,不然的话毁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心理会被扭曲了。要培养孩子和同性父母和异性父母同距离接近,不要和一方特近和一方特远。

鼓励孩子积累社会经验,鼓励孩子多和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交往,鼓励孩子换位思考,反复提醒孩子你说小红不好,小红说小丽不好,问孩子“你觉得谁好谁不好,如果你是小红或者你是小丽会怎么样?”换位思考会让人产生理性的认识,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在很多地方做亲子关系的讲座,很多人问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有什么方法才能让孩子爱学习。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别人的孩子天生都爱学习自己的孩子天生不爱学习。家长说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孩子爱玩游戏,爱玩游戏没有关系,他生下来就会玩游戏吗?他从不会玩到会玩是通过学习、钻研,很多家长说如果孩子把玩游戏的心放在学习上来就好了,那么研究他为什么对游戏有那么大的热情,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乐趣,得了一千分会说“好”,得了一万分会说“非常好”,得了两万分会说“太棒了”,得了五万分会出个姑娘拿束鲜花说“我爱你”,总是在强化你进一步玩下去。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过去看了看,看了之后说什么了?“瞧你,写作业怎么扭着身子?”“你看你的字写得像蚯蚓似的,能不能写直点?”这都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儿子写字,我说“你和谁学的呀?怎么写得这么好看?”孩子就会越写越好看,待一会儿过去看孩子写得整齐多了。让孩子觉得他能把事情做好,维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有不会做的作业题问你时你该怎么办?当孩子向你报告成绩不太理想时你怎么反应?如果孩子问你作业题,总的指导原则是不告诉,千万不要说“这你都不会”,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我儿子上小学时问我问题,我说我也不会,我有事情我先忙让他先想我告诉他我也会想,他想了半天也不会,我说不会就算了只能不完成了,老师都教了你不会是你的问题,他说问了好几个同学都不会,我说那么是老师的事情他没有教明白。孩子说不完成行吗,我说不完成不行但不会做怎么办呀,他说要不再想想,过了一会儿说“我真伟大”,我跑过去问他怎么伟大,他说看上去很难但做起来不难,终于想出来了,其实他做的是错的。我又开导他,他终于发现自己写的是错的。要支持孩子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给他表扬和鼓励,让他感觉我能干好这件事,他就有兴趣了。有的孩子说“没考好,考了95分”,家长告诉他下次努力认真比95分多就有进步,考100分就不会再有进步了。很多家长不这么说,很多家长知道孩子考了99分会说“那1分怎么丢的?”。家长往往会说少了一个小数点,如果发射火箭会出多大问题。那么发射火箭时小数点少了一位就发射了吗?家长会说不是要经过很多人检查的。不要给孩子过于完美的思维,让孩子对学习望而却步。

青春期的问题

小孩从十一、二岁开始到十七岁,身体上越来越接近成熟,内心也向成人过渡靠拢,第二特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一个人的青春期里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想迅速独立,想像一个成人一样独立的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没有办法摆脱依赖,没有独立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我们要了解青春期学生内心冲突、矛盾的状态大致是:独立和依赖、理想和现实、自负和自卑、沟通和封闭。青春期的孩子关注自我形象,很多想法互相矛盾、对立的,如果孩子学习出现困难差不多也是从初二开始,自我意识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困惑都出来了,又要独立又不能摆脱依赖,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主但还要听爸爸妈妈怎么说,自己想半天还是想不好。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每一句话他都不同意,他往相反的方向想,但他做事暗中还是合着我们的想法。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青春期的孩子想得特别好,对自己的生活对外部世界有美好的想象空间,但当他进入青春期后有个深刻的思考,人生、社会、自己,发现很多不如意不完美阴暗的一面,对理想能不能实现,现实能不能接受,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当他遇到困境的时候,受到一些表扬会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遇到一些挫折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有时候自负和自卑会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协调是一种现象,其中自卑是主要的,觉得自己很渺小力量不够,自负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沟通和封闭的矛盾,沟通欲望特别强,对生活的感受希望和别人交流,但同时又想封闭,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不想沟通,年龄差距大的人也不想沟通,最愿意和同龄人打交道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有一个小孩愿意和挺大的孩子一起玩,年纪大的人人愿意和小孩玩,可以折射出一些心理问题。一个青春期的小孩愿意和成年人在一起,有可能折射出孩子不知道是缺乏父爱还是缺乏母爱,有可能是双方都缺有可能是缺一样,会和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交往。按照年龄特点,一般人愿意和同龄的人交往特别是青春期的少年,不愿意和家长多说话是普遍现象。北京少年宫一些家长做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有一些时间让大家和我交流、互动,有一个家长说女儿每天不高兴,问她什么都不好好回答,说的话都透着烦感,女儿小时候天天缠着她,没想到现在和她说什么她都不和自己交流,她宁可泡方便面也不愿意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孩子句句反驳、全听都得注意,青春期的孩子说一句反驳一句不太好,有可能爸爸妈妈说得是对的,句句都反驳你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说一句听一句可能隐藏其他问题,只有家长说得对就听说得不对不听但不和爸爸妈妈吵架是对的,家长说什么都听不管对错也是不对的。五年前我接待山西一个三十一岁的患者,他为自己的恋爱婚姻问题发愁找我咨询,吃饭的时候让我带他一起去,他说不知道吃什么合适,我让一个研究生带他去。研究生说食堂窗口特别多,他到哪里那个人就跟到哪里,因为那个人不知道该买什么不知道爱吃什么,看研究生买什么他就买什么。做了三天咨询之后我们有个心理游戏类的活动,到郊区的山里,他说得问问他妈妈是否同意去山里。他问我怎么样才能迷惑姑娘的心,我说我现在要回答你的问题我就成为你妈妈了,什么问题都问他妈妈,什么样的姑娘会喜欢他呀。

小孩在青春期的时候,不太爱理家长、反驳家长的意见,是这个阶段独立的表现,和不同年龄的人封闭,愿意和知心朋友交流,和家长之间有代沟,青春期的青少年每天都处于焦虑不安或者是担忧的状态,让家长觉是孩子不好接近和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但家长应当能够坦然面对孩子青春期出现的情况,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孩子要展现自己的想法,内心有一些混乱,和家长沟通减少是好现象,理性的家长不要打扰孩子的这个过程,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的,告诉孩子“你要”一点作用都没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青春期的自我意识,面对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在上学,面临要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任务,外部的交往有一些困难的时候,原有的心理素质中的问题心理健康基础性的东西在青春期暴发出来,婴儿期爱的缺乏、幼儿期游戏的缺乏,会出现很多家长很难接受的问题,比如追星、离家出走、厌学。

去年十月《心理访谈》搞了一个戒除网瘾的栏目,找了一些上网成瘾的少年在一个基地进行急训,做了七期节目把培养的过程做成心理访谈特别节目播出,上网成瘾的孩子面相干瘦脸色蜡黄,听着讲课手不自觉的就处在打键盘的状态,手部和前臂的肌肉是麻痹的。从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一般和父母的情感交流非常少,对父母的感情特别冷漠,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对网络游戏非常着迷,对生活有很多幻想,很不切合实际,有一些是家庭存在的问题。家庭条件好的娇惯特别多,孩子容易上网成瘾,让他别渴着别饿着,有什么事都替他解决这种孩子不爱学习,家长训斥孩子苦闷就会上网,一玩游戏就好了。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娇惯的孩子口袋里总有花不完的零用钱,不爱学习,不玩游戏也不愿意睡觉,后来开始留恋网吧。这样的孩子上学的动力不强,每天都那么舒服,学习是一个克服困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的乐趣在于拿出意志力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娇惯的孩子克服困难的力量不足,没有这种力量,网络游戏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步步带着奖赏和强化带着快乐,只需要通过快乐的奖赏就能维持,学习需要通过克服困难维持学习的动力。家长培养方式需要是理性的,让他平时要承担一些责任要克服一些困难,要给一些拒绝,孩子的要求不能全部满足,才有承受力有毅力克服困难,很多孩子上网成瘾是家庭娇惯造成的。我们原来指成瘾往往指使用药品成瘾,网络成瘾导致孩子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心理方面比如说和家人的情感、交往、认知,社会方面表现为学生不能上学、工作人员不能正常上班。我们在网络成瘾训练营基地看到大多数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网络成瘾都是家庭和孩子之间亲子关系不和谐或家长之间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是在催促孩子学习,形成孩子对家长依赖性强,孩子受措后得不到理解只能到网络里寻求关爱,不良的家庭关系驱使孩子网络成瘾。不合理的家庭责任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形成影响,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由老人带大,隔辈老人看孩子会有一种心理,多满足孩子的要求别让孩子受委屈,孩子和父母分离感觉自己被抛弃。有的家庭中缺少学习的气氛和人际交往的氛围,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会逃学或沉迷网络。从心理分析的原因,第一项是给网络成瘾行为一个借口,后面两项主要是针对家庭,有很多条新闻都会说网瘾是家长的问题,青少年少年儿童网络成瘾,很多家长都很委屈说很严厉花了很多钱教育孩子,为何将责任归结到家长身上。我们并没有人为的把问题归结到家长身上,当孩子到了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孩子是没有毛病的,是在我们的培养教育之下成长的,一个人要做父母,做好的负责的父母,要把孩子教育好,不仅是对孩子的爱,家庭气氛也要好,孩子没有成年,如何让孩子承担教育失败的责任?十八岁以上我们才更多倾向于做孩子的工作,责任方面应当由孩子更多的承担,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家庭上。十八岁以下的孩子主要是家长教育的问题,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个家长说以前对孩子特别简单粗暴,后来发现一本书叫《赏识教育》,所以老表扬孩子,但是效果也不好。简单的批评和表扬是一样的,问题就是简单,赏识是真正的欣赏和认识到他的优点加以表扬,如果一个人长得口歪眼斜,夸他长得漂亮不是事实,表扬的是真正的优点,是你发自内心认为该表扬的地方,不是处处赏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处理学习、上网和休息的关系,合理分配三者。孩子上网不超过两个小时,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关闭电脑,很多生活、学习、活动在网上也可以进行。你要想想现在对孩子采取的措施是对孩子教育的需要还是你要释放不良情绪的需要,如果是教育孩子的必要,对孩子有帮助可以做,如果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不做。《心理访谈》做过一期节目,一个妈妈和女儿感情不好,女儿甚至想杀了妈妈,因为妈妈让女儿在街上跪着。女儿有一件毛衣非常喜欢总是穿着,妈妈让她穿校服,妈妈用剪子把毛衣剪成碎条。我问妈妈为何要这么做,妈妈说什么都没想,她气死了就是要剪,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妈妈给剪烂,情感如何维系?我喜欢的你给剪烂,你让我做的事我就不做。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追星,从发型穿衣都像偶像看齐。追星也出了很多事情,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港台歌星来开演唱会,很多少男少女说话声音非常急促,有一个小女孩捂着胸口说“激动死了,心脏要跳出来了”。很多人截出租车但不知道去哪,说歌星出来去哪儿就去哪儿追,一个个说话声音都颤抖。青春期的孩子追星,家长不要太紧张,这是青春期的孩子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社会上明星应该多样化,不能只是影、视、歌、体育,劳动模范、企业家都应当是明星,让少男少女模仿和学习。青少年在混乱时期,需要有个榜样去效仿。喜欢学术明星的追易中天、于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是坏事。我们的社会不是明星太多而是明星太少太单一,要给青少年更好的榜样。追星不要到迷失自我的程度,丧失了自我,希望我和明星无限贴近就可以了,追星的问题要避免病态,要极大的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充满梦幻,寄托着青少年的理想,追星是正常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交流好感情,正确的交流产生好的效应。理性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青春期以前的小孩可以直接说,青春期后可以诱导引导启发,最好是举例给孩子讲解。

谢谢大家。

问题:如果打孩子或用“找打”说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心理影响?

回答:打孩子或对孩子说“找打”对孩子都有负面影响,所谓打孩子要是象征性的,不要真打,对十二岁以下的少年对七岁以前的儿童可以打,因为太小的小孩和他说道理他不太懂,打他屁股一下,让他听话他不知道话是什么意思,拍一下屁股他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学龄前儿童象征性的打是可以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最好别打,如果非要打,只有一种情况是严重影响孩子或者别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否则最好不打。

问题: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全不打孩子是不是正确的? 回答:象征性的打孩子是有必要的。

问题:如何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如何对待孩子早恋?

回答:孩子早恋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是我们引导和启发的问题。孩子早恋时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孩子正是要独立的时候,如果有家长想解决孩子早恋的问题,孩子逆反,越要干预越要做。所以要间接引导,用别人的例子,比如夫妻之间谈别人的例子来引导他,不直接和他说。我不知道教育管理部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必把早恋看得过于严重,我们的敏感度太高,孩子反而会产生兴趣,要区别一种情况是孩子不学习不和别人交往,只和一个特别固定的异性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这已经属于行为问题不是早恋问题。家长应该采取淡然的自然的态度不大惊小怪的态度,把该交待的事情交待,家长要对孩子信任,相信孩子是聪明智慧善良不会走错路,告诉孩子“你有权利和别人交往,我们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何去何从让他自己决定,激发他自己反思自己做事的态度,强烈跟踪、分割,效果反而不好。

问题:我的孩子现在十五岁了,如果以前错过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现在如何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和性格?

回答:孩子如果到了十八岁,可能需要一些专家的帮助。十五岁的孩子现在还是可以培养教育的,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坚决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自己会做的事父母不要管,不仅仅要求他学习,还要求他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表达爱学习爱的能力,要家长展示、示范给孩子。

问题:我儿子快五岁了,入睡必须家长陪着还得摸着他的屁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篇6

一、放以宽容心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交流

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心灵相通,宽容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第一把金钥匙。首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如果我们只用一种严厉的目光审视他们、要求他们,往往会使自己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教师的态度也会使学生产生潜意识的抵抗情绪,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会越拉越远。而当教师宽容地看待自己的学生时,就会象父母一样有“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感觉。同时你也会惊奇地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很多优点,他们的缺点只是一些溅在碧玉上的小瑕疪,只要我们耐心地加以擦拭,相信他们仍是完美的碧玉。

二、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又一把金钥匙

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真诚的爱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因为教师的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金钥匙。爱能融化一切不幸,师爱犹如春雨,不论滋润到什么性格类型的学生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动力,进而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当学生得到老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并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故而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想法,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特别是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得到老师的关爱,就会使他们鼓起勇气、振奋精神,这时的师爱便成了学生信心的源泉,给与了学生无比的温暖和力量。学生在爱的融合下,便会找回自信,敢于面对困难,从而解决了问题;充满师爱的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三、理解是学生通往成功殿堂的必由之路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也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金钥匙。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在一个教育群体内,有天资聪明的学生,也存在个别落后、跟不上的学生,但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价值,都有其闪光点。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充分了解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他们适合其特点的教育。教师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交流、沟通,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比不上和学生交流谈心的效果明显。教师首先应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爱的心态出发,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的力量去感化他们,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做到公平和公正,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同时注意交流时的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只有这样,学生对老师才能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自愿与老师做心灵之间的交流。由此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从而放下自己的畏惧心理,平等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在这样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才能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四、开展榜样教育,树立形象典范

在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模仿是小学生的一种主要学习形式,而教师则是小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因为教师对小学生来说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是有威信的,是最值得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的言行一般是正确的。所以他们往往把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作为模仿的楷模。实践证明:教师的仪表体态、言行举止、举手投足、容貌服饰等都对学生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衣饰得体,课堂上,我总是以充满十二分的精神踏入教室,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我的板书尽量用楷体书写,有的同学模仿我的字体还有板有眼的。并且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精神饱满,与同年级的孩子们相比也大方、可爱得多,我的模范带头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篇7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体育教师在教学时, 一定要深刻地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要以育人为宗旨, 与德育、智育及美育相配合,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体育健康教学是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一个必修模块,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被单独列了出来, 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但是, 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

人的健康, 不仅包括身体健康, 还包括心理健康;但是现在的高中生普遍都缺乏社会和生活阅历, 过分地看中考试成绩, 在成绩下降的时候, 便身陷自卑的泥潭, 稍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手忙脚乱、手足无措, 甚至可能自暴自弃。此外, 他们在自我调节、承受挫折以及人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差。因此,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 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不够重视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受高考的影响, 学校只注重文化教育, 所以很少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此外, 很多领导对体育持轻视的态度, 这样的态度肯定会影响到体育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素质教育的提出由来已久, 而素质教育倡导的就是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优秀的高素质人群, 因此,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要把培养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作为己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原有课程的框架, 将课程体系视为开放的系统, 拓展课程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现有的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一) 结合教材特点,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高中体育教材中, 有很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素材, 例如基本的体操和队列、队形练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 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动作的协调性。此外, 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实践活动, 使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最终实现学生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的有效建立。

(二) 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作为体育教师,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总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增强学生的体质上, 还应向学生传授健康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心理保健意识。比如在进行“单双杠、跳马、武术等项目的教学时 , 一旦发现 学生出现 心情抑郁 、焦虑、紧张、自卑以及畏惧等不良情绪或者异常行为时, 就应鼓励学生克服害怕摔倒或者失败的胆怯心理, 严重者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培养健康的心理。

此外, 还要让学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这样他们才会在体育学习中树立必胜的信心。

三、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一) 教师要倡导快乐教学,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运球技术”为例, 这项运动要重点掌握的技术是运球急起、急停和体前变向换手的运球方法等, 因其动作难度较大, 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 让学生在竞技活动中反复地去练习运球技术。同时, 对于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教师要反复强调, 利用竞争意识让学生边比赛边掌握, 从而为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比如在进行队列或接力赛时, 我播放了“解放军进行曲”一曲, 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震撼, 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培养。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中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终身体育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工作者, 我们要着眼今天, 放眼未来, 力破陈规陋俗,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只有“ 亲其师“ 才能“信 其道”, 进而才能“乐其道, 学其道”。因此 , 体育教师 要不断提 高自身的 素质 , 才能受到 学生的拥 护。体育 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来调控自己的情绪;要“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深入认识“健康第一”的基本教学理念;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体育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体育健康模块的教学?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根据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 改进教育教学手段, 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摘要:高中体育在整个中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中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因此, 在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 一定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原则, 要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如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郑姚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论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2]郭淑萍, 纪成宝, 王洪兆.关于高中体育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4 (5) .

[3]刘来鸿.体育健康教育与综合素质的构建与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 2002 (4) .

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篇8

关键词: 历史教学;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培养方法

G633.51

一、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來,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学校教育事业也受到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弱、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尤其是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目睹了极个别学生因遇到各种问题而不能自拔,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困扰,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排忧解难。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觉得责无旁贷,应该利用历史课独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利用历史人物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心理。

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一直对人物教学情有独钟,每一节课都会有几个人物出现,历史人物教学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历史学科为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载体,而其中历史英雄人物的学习更是中学生人格教育的最佳史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但是目前历史人物教学多侧重于知识点,而忽视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这方面应有所改进。

作为渴求知识的中学生,他们喜欢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通过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李大钊、布鲁诺、居里夫人等人的光辉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航海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历史学科蕴藏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通过一些英雄人物事例学习,让学生懂得和理解我们的民族内涵,中学历史人物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有利于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

2.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培养自信心。

以往思想品德的导行方式习惯于单向说教,教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学生就照着做,这样实际上缺乏针对性,某种意义上扼杀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2012年底的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选了《人类文明的引擎》一节,课讲完,还剩余一点时间,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与感想,学生有的说:“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德国后来居上,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我们也要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的说:“他今天才真正知道满大街跑的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并且希望通过勤奋努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景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空谈。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健康教育,培养自主能力。在讲《梦寐中的觉醒》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组织准备了两个历史短剧。一个是普罗塔格拉的半诉讼费,另一个是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有人负责找材料,有人编剧本,有人选演员……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历史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可以有趣味、不枯燥,并且体会到创作的快乐,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到实处。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得到学习体验,观看的学生也深受启发和鼓舞。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4.进行合作教育,培养和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个性极强,缺少与人沟通合作的耐心与能力,同学关系紧张,历史教师有责任利用教学机会使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周围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如在小组讨论时,对那些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对于那些唯恐说错让人耻笑的学生,甚至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学生,我总是耐心地鼓励、帮助,使他们认识到发言的机会是人人平等的,不光是那些好学生的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终于使那些学生加入了小组讨论的行列。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浅显的、具体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一方面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通过回答问题能够得到同学的肯定和赞扬,给他们创造感受成功的机会。5.优化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品质

教师平时要关怀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良好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平等的人格面前,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这是人的尊严,教师给了学生尊严,就如同春风拂过花园,暖流融化冰川,有尊严才有永远的动力。

作为教师,要赏识自己的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在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一些活动空间,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让他们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多让学生上台讲解题目或上讲台前板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自信心。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进步,教师都应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给与更多的鼓励和关心。

上一篇: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为主题的话题作文下一篇:全国英语四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