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阶段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语文一轮阶段(精选8篇)

高三语文一轮阶段 篇1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1.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2.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

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④缗: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无免者,竟居之 竟:竟然 .B.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

堪:忍受,经得起

.C.登车就道

就:靠近.D.复祷于社坛

社:土地神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3分)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

(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5分)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完成21-22题。(8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8.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9.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4分)

四.名言名句默写

10古诗文默写(8分,每空1分)

(1)策扶老以流憩。

(2),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3),临清流而赋诗。,乐夫天命复奚疑!(4),;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5),秋水共长天一色。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17分)

人淡如菊 郭春燕

①友人常说,人淡如菊,浮生若茶。于是赠我菊花茶,我颇以为奇。②既是花,又是茶,那该是怎样清逸俊朗的模样?

③花性妩媚多姿,沸水冲之,刚才还略显干枯的几枚花瓣随波翻腾,一朵朵黄色的菊花盛开在透明玻璃杯中,如浴在水中的女子,爽洁清新,盈盈动人。茶性香醇雅淡,待花瓣落定,把盏轻饮,浅浅的隐隐的一股清香,顺喉而下,片刻便达肺腑,顿觉心骸倶松,一切释然。其花艳,其茶淡,渐渐地氤氲成一缕风,一絮云,在空中闲来荡去。细酌之,人生为何不凝成一杯菊花茶,滤掉俗尘,拂去杂念,独自逸然地开放?

④茶香缭绕,隐约可见青郁的山上,飘下一人。他荷锄背笠,短衣绾裤,衣襟上斜斜地别着一枝嫩黄的菊花。他步风踏尘,来到自家竹篱茅舍前,推开虚掩的柴门,随手将那枝菊花插在竹篱上。

⑤他就是晋朝的陶渊明,因为不愿向小人俯首,不为五斗米折腰,遂躲至村野乡陌,吟诗作文,经营一方田亩,不问世事,快活潇洒地打发着时光。其后的许多文人争效其法,一旦失意落魄,便轻甩发须,仰天大笑出门去,寻山林,觅村舍,远离尘世,在自然中了度余

答: ②甫一照面,也不再会愕然惊诧。

答: 14文章以“人淡如菊,菊淡似人„„”收尾,请探究这一结尾的妙处。(5分)答:

六、语言知识运用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戮没 莫明其妙 呕歌 惆怅而归 B.嗔目 感人肺俯 衣钵 张灯结采 C.迟顿 气势磅薄 彳亍 人事沧桑 D.寥廓 星辉斑斓 辽阔 夙兴夜寐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A.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B.过年过节,花销多些是应该的,但也要根据自己的收入身体力行,千万不要过度消费,那....样不符合我国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C.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D.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小说是一种可以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反映生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B.科学追求真实、和谐与完美,在我们阅读科普文章时,也要非常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C.有军事专家表示,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不仅能够避免与外国航空器发生军事误判,而且可提高我国防空预警能力。

D.北大招生办公布的2013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指出,获推荐学生须具备“志向远大、有发展潜能”等条件。

18.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6分)

中国式过马路

20.以记叙或议论为主,写一篇文章,表达“从别人那里,我认识了自己”这个意思。【注意】①题目自定。②明确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卷答案

1.1.C 2.A 3.B 4.(3分)A(竟:最后、终于)5.(3分)B.(①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②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④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6.(3分)A(“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7.(10分,每句5分)ks5u(1)既然已经处罚过了(已经对他们施加了处罚),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还把他们看成盗贼),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改过自新)的道路啊!【采分点】“加”“目”“是”各1分,大意2分ks5u(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采分点】“微”“夫人”“因”“与”各1分,大意1分。其实别的词错了,该扣则扣,自定吧。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

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8 8.上片词人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愁苦的思乡之情。

9.修禊的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他乡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令人愁眉不展。

10、14(6分)①总结全文,文章从人写到菊,又从菊写到人,思路明晰。②照应文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③升华主旨,突出人与菊相通之处“淡”字,表达对淡泊、脱俗人格的由衷赞美。15.D 16.C

17.D.【A.成分残缺。可在句末添上“的文体”。B.介词淹没主语,应将“我们”放到“在”前面。C.语序不当。“能够避免与外国航空器发生军事误判”“可以提高我国防空预警能力”互换。18

高三语文一轮阶段 篇2

一.基础识记

高三复习每年为基础识记投入了大量时间, 收获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其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集中时间专门复习拼音、成语等, 重复记忆, 低效耗时, 学生学得头晕脑胀, 很难有主动学习的乐趣;二是只重视“记”, 反复记, 重复记, 忘记教给学生“识” (记) 的方法技巧。

矫正策略:

1.以“识”为基础, 实现高效、持久记忆。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考查学生的汉字听读书写能力, 策划很有创意。其实很多汉字及词语只要掌握了规律, 就容易识记。如“裹”这个字, 从“果”从“衣”, 而且裹住是从头到脚, 记住这个就不会把这个字写错。高中学生默写《赤壁赋》“舳舻千里”一句, 学生容易把“舳舻”这个词语写错, 其实, 这两个字就是形声字, 舳:从舟, 由声。再与轴承的轴比较一下:“轴, 持轮也。从车, 由声”。这样分析, 虽然比单纯提醒学生这个字容易写错费精力, 但学生以后很难再写错。

2.以语境复习为基点, 实现纵横迁移。

一位老师教学“正襟危坐”一词, 在讲到“危”为什么要当“端正”解释, 这就涉及到词语的内部语境, 襟正, 坐肯定正, 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同时, 他迁移到“危言危行”一词, 这个词语中的“危”也是由“端正”引申而来。如此, 学生在复习伊始就会改变死记硬背的习惯, 转向分析、思考、归类, 那这样的复习还会痛苦无趣吗?

二.课本回归

一轮复习都要回归课本, 如何回归?大体上一是拼音书写、实词虚词整理以及默写内容等, 二是把部分课文材料作为写作的辅助材料梳理。但我认为, 这仅仅是对课本“形”的回归, 其误区主要在忽视了对课本“神”的梳理。

矫正策略:

1.从教材文本文风中梳理出文本阅读的应对策略。

教材文本都有独到的风格, 以苏教版必修一为例, 有些老师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难啃, 所以就不教或者略教, 这样很不妥当。其实教好这类文章, 学生学习论述类文本就开了个好头。如何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 理清段落内部层次, 学会筛选概括信息, 理解句子含义等等, 都可以由此着手。另外, 如《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等文章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这些对我们应对高考阅读试题很有好处。

2.破除文体歧视, 实现文本“内核”共享。

我们还教现代诗歌吗?我们还教戏剧吗?估计能教这些的已经很少了。为什么?因为, 高考不考!

以《雷雨》为例, 各地高考很少会考戏剧。但如何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 这一点可以学, 人物性格刻画的复杂性 (超越人物的扁平描写) 可以学, 主题的多样性可以学 (多样, 但切题) 。撇开以上不说, 从写作的角度, 记叙文中人物如何写得有血有肉, 情节如何构思得曲折, 这篇戏剧不就是最好的样本吗?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创作构思的角度进行全息研读?

同样, 我们还教《相信未来》《致橡树》这样的诗歌吗?

简单说两句, 这样的诗歌是对灵魂的洗礼, 是对苦难生活背景下灵魂的洗礼, 是对物欲横流背景下真人性的洗礼。我们还懂得对人类爱情、友情最原初的感受吗?还懂得诗歌语言及意象的多义性吗?我们还有胆量或者还有激情敢去质疑争论吗?同样, 现代诗歌是对古典诗歌的继承, 懂得这一点, 我们就懂得如何教学生去欣赏古诗词了。

三.文言诗文

(一) 文言文实词、虚词等专题复习的误区:

1.脱离文本语境的训练。如一道考虚词的选择题考查“行且速/死且不避”句中“且”这一项, 题中涉及到的《促织》学生没有学过, 没有具体的语境, 让学生去解释, 怎么会有效果?

2.只关注选择题, 学生养成选择的习惯, 将专注力集中在某个点或面上, 却基本不去理解整篇或整段古文。2014年江苏高考考了一道4分的古文概括题, 题目很容易, 但失分比较严重。尽管专家分析了很多缘由, 但归根结底原因只有一个, 学生只会碎片化地去读文解题, 缺少整体阅读的意识。

矫正策略:

1.创造“熟悉的陌生”载体, 让学生享受复习的乐趣。

如下面这个语段:

孙子以兵法见于吴王。吴王曰:“寡人无以战胜于天下, 而观子之十三篇, 左右皆以美于它法, 可以小试勒兵乎?可试以妇人乎?”曰:“可。”是以吴王许之, 出宫中美女, 孙子分二队以训之。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 皆令持戟, 妇人不从命, 遂以未时斩队长二人以徇。吴王曰:“日以尽矣, 将军以下罢休就舍。”孙子曰:“可叹, 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

学生或许初中已经接触过这个语段, 甚至小学已经知道这个故事, 但在高中学段我们不是要告诉他这个故事, 而是从语言应用这个角度告诉他怎样学习。如语段中出现12个“以”, 如果我们让学生就抓住“以”这个虚词, 去理解翻译, 这就比单纯让学生记住“以”的用法效果好得多了。

2.以学生的“在学”经验为基点, 创造并用好“错误”, 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

以高三某一次试卷讲评为例:

秋七月, 被病, 卒于毗陵。吴越之民, 相与哭于市, 其君子相吊于家, 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东坡先生墓志铭》)

学生回答“被”字解释为“因为”, 老师也没有点评, 其实如果推断, 这样说也未尝不可, 但“被”的多个义项正好可以在这个时候通过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强化一下。

还有“吊”这个词语, 慰问是本义, 悼念死者是引申义, 现在还有“吊唁”这个词语。这个和“形影相吊”联系起来教给学生, 学生印象自然会更深刻些。

3.强调整体, 加强诵读, 加深理解。真正依靠工具书, 使学生动手动脑来学习, 学会结合语境推断, 而不是教师仅仅去灌输“之”“以”“于”“焉”等的用法。

(二) 古诗词专题复习

复习时往往只注重教学生答题术语及技巧, 导致学生只凭意象或者个别词句就盲目答题。学生答题时, 往往先看题再看诗, 阅读习惯出了问题。

矫正策略:

前提是必须学会整体诵读欣赏。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不可割裂的, 每一句都指向诗歌本身的情感态度, 如同车轮上的辐辏一样。如果不养成良好的欣赏及分析习惯, 很容易张冠李戴。如2013年江苏高考选用的北宋唐庚的《醉眠》, 试题加注说是他谪居惠州时所作。诗歌初看貌似山水田园诗, 实则句句别有意味。江苏高考就首联和第三联命了题, 如果不准确把握全诗及写作者的生活背景, 回答就会有偏颇。

四.现代文阅读

误区:先读题再读文, 目标直接指向答题, 而对文本的印象支离破碎。

矫正策略:

1.指导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全文, 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印象, 在大体“读懂”的基础上力求“读通”、“读透”。

2.指导学生用心“勘探”文本的地质层。从文本行文思路开始, 去揣摩作品主旨, 解决两个问题:作者表达了什么?作者如何表达的?

3.指导学生认真审读题目。读题比上手就做题更重要。把题目设置的要素理清, 形成习惯, 就可以少走弯路。某次考试有一道题:解释文中“名画犹如美人, 美人而有所属, 未免是件憾事”这一句的含义。有的同学这样回答:“从内心里讲, 男人都喜欢美人;美人一旦嫁给别人, 自己也就没有了想头, 不免是件憾事。”这表明该学生没有将这句话和文本中其他信息进行串联, 没有看出“名画犹如美人”这个比喻, 更没有理解到“有所属”包括属于别人, 也包括属于自己。

4.指导学生用心揣摩“命题者”思路。

这看上去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因为懂得了这一点, 学生就能比较深切地理解题目是怎么命制出来的, 这样很多题目就可归为一类, 就有规律可循了。这就如同想收藏古董, 首先要学会鉴宝, 懂得题目是怎样命制出来的。这样可以少踏入命题的陷阱, 懂得题目表述的目的是什么, 也可以懂得题与文的关系, 读懂文章, 是做好题的首要关键。

五.作文

误区:

1.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多义性被理解为抓住材料中的词语立意就行。

2.以个性化的高考满分作文为标杆来要求学生创新。以为作文的个性化就是反规范的求异求新, 因此, 作文时就随心随欲地创造出奇文、奇体、奇语, 想以此捷径获得高分。

3.在记叙文、议论文哪个更能得高分的选择中纠结。

矫正策略:

1.审题上建议还是要整体把握材料, 寻找最佳立意。

2.作文的个性化必须以作文规范化为前提。作文是写给别人看的, 而不仅仅是展示才华。若一篇文章别人看不懂, 就会影响思想的表达。因此, 个性化还是要符合“评分标准”“考试说明”, 要在情感表达、思想深刻和语言灵动上下功夫

3.文体之争没有必要, 关键在于写得怎么样。今年高考前, 有人在高考前夕通气会上说写议论文易得高分, 其实, 议论文写好不容易, 它不单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的问题, 更主要的在于思想有没有重量, 观察思考有没有深度。写记叙文不仅要学会布局, 如同绘画或者写作小小说一样, 还要学会描摹细节, 在细节中表达情感思想。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应回归课本 篇3

一、课本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根据地

大家都知道在高考中绝不能失掉基础分,如字音、成语、名句名篇的默写、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等,就像不能失掉根据地一样。高考中所考的这些内容大多见于课本,或是在此基础上的适当拓展,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必须充分利用好课本,夯实基础。如在复习语音这一考点时,我让学生每天坚持积累一定量的课文字音,特别是针对我们江苏高考的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等,而教师则在第二天的课上有重点地补充讲解,适当延伸。2010年江苏高考中涉及到的字音“六畜兴旺”“叶韵”等,我们学生都通过课本积累过,从而避免了失分。而名句名篇的默写,除了考纲要求的14篇高中和25篇初中必背篇目外,课外名句的积累我们也完全可以借助必修1~5及《论语孟子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等课本进行梳理,如高考中出现的“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模考中出现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均出自这些课本,而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等也是学生必须通过积累要掌握的,如模考中出现的“见”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就可见于《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式“无乃……与”就出自《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无乃尔是过与”。可见,在一轮复习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课本,学生完全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以应对各种考试。

二、课本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主战场

高考对学生阅读分析和解题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无论是文言文、诗歌鉴赏还是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学生在高考这一战中的胜败。在高考一轮复习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本帮助学生提高这一能力,因为我们除了必修1-5,还有选修的《史记》《唐诗宋词》《现代散文阅读》《短篇小说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这些就是考点设计的参考依据,我们完全可以在一轮复习中充分利用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在复习诗歌鉴赏时,我就让学生拿出《唐诗宋词》重新朗读、领悟、分析,然后根据常考的题型设计问题,如在复习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送别情绪?(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题目设计紧扣考纲考点的要求,讲析时又补充了一些常见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和这两种题型的变式问题,让学生的知识储备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又阐述了这两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除强调学生的文本意识,提高分析能力之外,还针对考纲要求教会学生一些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效果显著。所以,我认为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本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解题能力。

三、课本是学生运用作文素材的后备保障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常常为缺乏素材而非常头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写作水平再高的学生如果没有素材也是徒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平时注重多阅读,积累各方面的素材那是最好不过了,但是针对一些不善于积累的学生,我们在一轮复习的时候也完全可以借助课本,让它成为我们学生作文素材中的后备力量,在关键时刻加以运用。如《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父亲》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农村学生素材积累的一个典范,他笔下勤劳质朴,对孩子充满爱的父亲形象不正是我们许多学生父亲的一个缩影?更何况它的排比运用得如此恰当,语言如此优美!又如胡适的《母亲》、李密的《陈情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生写作亲情类文章素材的典范;柯灵的《乡土情结》、曹文轩的《前方》、老舍的《想北平》等无论是其中对景的描写还是情感的流露,我们学生都可以借鉴,从而成为写作家乡类文章的素材;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当读到他们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时,你是不是想到了2010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由此可见,在一轮全面复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本充分积累素材,经过自己的巧妙加工而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并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而这些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本能够做到,相信如能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我们的学生定会在高考中胸有成竹!

高三语文一轮阶段 篇4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回答1-2下列各题。

1.图中()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 C.③最强出现在夜晚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2.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美国科学家提出使用抽取海水向空中喷洒海盐颗粒、增加云量 以降低大气温度的方法。这种做法的直接效果是()A.到达地面的①减弱

B.大气吸收的②减少 C.射向地面的③减弱 D.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减少 下图示意某热力环流中,两地在垂直高度上的气压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该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方向是()

4.在图示高度范围内,能正确表示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F(只考虑大小)的是()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5-6题。

高考突破全国卷,就到济南明尔来明尔教育-山东“衡中模式”教学创新试验基地

5.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6.当图中④地周围出现极夜时,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武汉梅雨 B.南京伏旱 C.北京寒潮 D.哈尔滨洪涝 下图为某日某时刻欧洲西部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7-9 题。

7.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A.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C.丙地有连续性降水

B.乙地狂风暴雪

D.丁地雨过天晴

8.丙地此时的天气现象是受下列哪个天气系统影响的结果()

高考突破全国卷,就到济南明尔来明尔教育-山东“衡中模式”教学创新试验基地

9.与同纬度大陆东岸地区相比,该区域()

A.日出时刻晚,白昼时间短 B.气温较高,年较差较大

高考突破全国卷,就到济南明尔来明尔教育-山东“衡中模式”教学创新试验基地

C.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D.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下图为我国两个时段年等温线(℃)变化比较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南方地区 D .东北地区 11.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最可能是()A.甜菜种植区域南移 B.小麦种植海拔降低 C.水稻种植北界北移 D.油菜开花期滞后

左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冬季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气压数值①<②<③<④,右下图为该地区局部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右上图中的甲处,最有可能位于左上图中的()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3.与甲地天气状况最相近的描述是()A.温暖干燥 B.低温阴雨 C.风和日丽 D.细雨连绵 下图为30°N附近海平面某月气压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14-15题。

高考突破全国卷,就到济南明尔来明尔教育-山东“衡中模式”教学创新试验基地

14.图中反映季节与下列叙述相吻合的是()A.华北农民忙于种植小麦 B.天山牧民在山麓牧场放牧 C.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 D.松花江迎来一年中首次汛期 15.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位置 B.太阳辐射 C.地形地势 D.大气环流

读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图(平均每月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月降水量,本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完 成16-17题。

16.位于该地区的城市最可能是()

A.孟买 B.上海 C.悉尼 D.圣地亚哥

17.该地区6、7月降水距平较大是因为受到()

A.江淮准静止锋影响 B.盛行西风影响 C.暖流影响 D.西南季风影响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 的地方性风。图l示意洞庭湖与岳阳市之间一天中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图2 示意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据此完成18-20题。

高考突破全国卷,就到济南明尔来明尔教育-山东“衡中模式”教学创新试验基地

18.左图所示时刻()

A.①处为陆风B.②处更易形成降水C.③处风力小于①D.④处盛行上升气流 19.右图所示日期陆风转湖风的时刻所在时段是()

A.6:00~7:00 B.7:30~8:30 C.10:00~11:00 D.13:00~14:00 20.关于岳阳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岳阳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岳阳市规模扩大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岳阳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岳阳市降水减少 如图为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该气团正以每小时50km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读图 回答21-22题.

21.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3小时后,甲地天气状况的变化是()A.气温升高,风速增大 B.气温升高,风速减小 C.气温降低,风速减小 D.气温降低,风速增大

谚语“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形象道出了天气阴晴、气压、风向之问的影响与联系。下图的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某一低压的两条槽线。读图完成23-24题。

高考突破全国卷,就到济南明尔来明尔教育-山东“衡中模式”教学创新试验基地

23、用上述谚语来预测未来天气变化趋势,最适用的一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4、受③、④之间槽线影响,③处将可能出现()A.晴朗天气 B.台风 C.连绵阴雨 D.寒潮 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5-26。

25.图中()

A.甲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B.近地面低压导致乙气流抬升 C.丙气流来自高纬,寒冷干燥 D.丁处附近气流下沉,温暖多雨 26.此季节()

A.地中海沿岸阳光明媚,适宜度假 B.潘帕斯草原草肥水美,适宜放牧 C.印度盛行东北季风,大雨倾盆 D.美国东部的麦田金黄,丰收在望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27-28 题。

27.上述“某月”是()

高考突破全国卷,就到济南明尔来明尔教育-山东“衡中模式”教学创新试验基地

A.1月 B.4月 28.该月份()

C.7月 D.10月

高考突破全国卷,就到济南明尔来明尔教育-山东“衡中模式”教学创新试验基地

A.甲地盛行东北风 B.甲地盛行西南风

C.乙地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 D.乙地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 成29-30问题。

29.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30.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

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使副热 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一直射点的移动而反向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综合题(共40分)

31、(8分)下图为“2012年9月14日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地的气压值范围。(1分)(2)判断B地所处的天气系统名称并说明理由;若该天气系统加强,可能引发哪种气象灾 害及目前应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4分)(3)与C地相比,判断D地的风力大小,并简述判断理由。(3分)32.(12)读材料一、二,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列三图,甲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和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高考突破全国卷,就到济南明尔来明尔教育-山东“衡中模式”教学创新试验基地

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会

高考突破全国卷,就到济南明尔来明尔教育-山东“衡中模式”教学创新试验基地

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乙、丙可能是此时位于甲图区域中的天气系统。

材料二:雨滴与地面或地物、飞机等物相碰而即刻冻结的雨称为冻雨。这种雨从天空落 下时是低于0°C的过冷水滴,在碰到树枝、电线、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会在这些物体 上冻结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一层冰壳,有时边冻边淌,象一条条冰柱。这种冰层在 气象学上又称为“雨凇”。

(1)图中A、B、C、D四城镇,发生浓雾频率较高的是A和C,试说明原因。(4分)(2)分析说明此时乙、丙天气系统哪个可能出现在甲图区域。(4分)(3)判断可能出现冻雨的城镇并说明原因。(4分)

33、(20分)阅读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2)说明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6分)

(3)当A国盛行西北风时,B国北部盛行什么风,并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4)全球变暖对上述两国沿海会产生什么影响?各国政府为遏制全球变暖应采取什么措 施,至少回答出三条?(4分)

高考突破全国卷,就到济南明尔来明尔教育-山东“衡中模式”教学创新试验基地

郑州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考试答案

1-10 DACDD CCADD 11-20 CCBCD DBDCC 21-30 DCBCC BCCBB

31、(1)1010~1015百帕.

(2)气旋(或:低压中心),从图中可以看出:风向(气流)从四周吹向中心(向中心 辐聚);台风;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3)D点的风力大于C点,D点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越大.

32、(1)地势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并滞留(2分);靠近河流,水汽较多(2分)(2)乙天气系统可能出现在甲区域(2分)图示甲区域受低压槽控制(1分),偏北 冷气流向偏南方向移动,出现冷锋系统。(1分)(3)D城镇(2分)D城镇位于冷锋锋后可能出现降水现象(1分);且近地面温度低 于0℃(1分),可能出现冻雨现象

33、(1)差异:冬季西北多东南少,夏季东南多西北少。原因:冬季该国的西北岸为迎风坡,多地形雨;东南岸为背风坡,降水少;夏季东南岸 为迎风坡,多地形雨,西北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2)热带雨林气候 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

(3)西北季风 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带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 季风。

(4)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技 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计划 篇5

一轮复习的时间:9月——11月。

9月份开学起,新授课已基本讲完,其实一轮复习可以说从开学就开始了,剩下一些需要解决处理的选修科目,如果高考涉及到了就在考点中进行。一轮复习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抓考点,低起点,重视知识点。建构一个复习体系,也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考点体系,也是一个认知体系。完成一个过渡,从零打碎敲到知识体系,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提升,从知识的接收者到知识的使用者。打造一个成功的备考考生的形象。尽量使学生能在一轮复习中得到全面具体的高考考点的训练。

二、对备考师生提出的要求

在继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坚持背诵默写;掌握方式方法;强化知识点,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节;坚持系统化复习;做好材料的积累。

教师要讲到位:讲到学生的疑难点上,讲到知识的关键点上,讲到试卷的失分点上,讲到考纲的赋分点上;要改到位:凡是学生练过的东西都要评改,不要留下知识漏洞; 要落实到位:盯住学生,盯准学生,因材施教,梯度在练习中体现;要抓好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三、具体的复习内容和思路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的内容按照高考考点主要有以下六个模块:科技短文、文言文、古诗文鉴赏和名句的背诵默写、现代文阅读、语用题、作文。我们的一轮复习就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体现复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体现复习的可控性和针对性,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方式方法的灵活性。时间大约是从9月——11月,如有需要,可以再延后十天半个月。

先说贯穿整个复习阶段的背诵和基本的语用题(成语、病句、排序)这两大块的安排。高中部分的背诵在高二下学期已经陆续开始,至一轮复习时基本上第一遍已结束,一轮复习时可以开始第二遍,在第二遍背诵中重点强化考纲要求的初中50篇和高中14篇。安排固定的背诵时间——语文晨读(一、三、五)20分钟和课前5——10分钟。定期小考和大考,小考各科老师自己考;大考年级组一起考,且默写量较大。我们的目标是,其他题不行,默写一定要争取不丢分。语用题作为每天必做的功课来练习,一般成语、病句、排序必有,外加一道其他类型的语用题(仿写或概括或虚词填空或图表等等)。分析答案时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要让学生知其所以,还要知其所以然。能力上我们差一些,但我们相信勤能补拙。

(一)文言文

文言文复习是高考备考的重中之重。根据必修五本教材中的文言 篇章本身的特点,都要有所侧重的地再学习一遍,这一遍的学习绝不是所谓复习的走马观花或是一目十行,而是要比新授更严肃,更有目的的深入和拓展,真正训练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不能高考考什么就复习什么。其次再为了高考强化以下几个方面:1、文言句子翻译。2、文言实词解释与积累。3、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4、文言知识梳理。5、文言事件归纳与传记人物评价。6、文化常识积累。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这一块的复习是这样想的,虚词不立专项,因为专项讲太抽象太复杂不容易接受且耗时太多,把虚词插在文中来总结。这样学生就有感性的认识,系统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例如在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的复习中,注意 “之”的意义和用法,几乎每一个“之”都做到了条分缕析。而在第二册的《兰亭集序》中“之”字比较多,因此在这节课的复习中总结“之”的用法和意义。在总结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的理论,选择学生能接受容易记忆的方式总结。如,动词﹢之;介词﹢之;名词﹢之﹢名词;名词﹢之﹢动词;句式倒装的“之”;作谓语的“之”等等。其实文言“之”字和现代汉语的语法有着神秘却又可以理解的联系。在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关系中,主宾形成的定中关系其中“之”就基本上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的“之”就基本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谓宾之间和介宾之间的“之”就应该是代词,而形成的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中的“之”就是一种标志,于动补之间的“之”字就是补语的标志,这样在六大语法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之”的有关用法。如: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名词﹢之﹢动词,即主谓之间的“之”)

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名词﹢之﹢名词,即定中之间的“之”)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动词﹢之,即动宾关系中的“之”)

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之,即介宾之间的“之”)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动词﹢之﹢深而无不在,即动补之间的“之”)

6、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7、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等等这些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公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对其他的文言知识点也是尽量想办法教给学生比较简单的方法,化难为易,给学生一点规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用具体的练习做充分的训练。整个复习时间约在24课时。

(二)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这一模块分值不小且难度很大,可以说除了作文,诗词鉴赏可以和现代文阅读一比难易。因此这一模块也是学生很头疼的地方,但硬着头皮也得复习。计划时间在15课时左右。

诗词鉴赏的复习主要抓住三大块:形象、语言、技巧,按以下的思路进行。

1、通过“五看”抓关键词语,把握主题情感。“五看”是指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解,看题干。题目、作者、诗句、注解、题干总会或多或少的透露出诗歌主题情感的一些信息。进而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并进一步给诗歌分类,看所考诗歌属于哪一类诗,从而加深理解和判断自己分析的主题的准确性。进行一定数量的诗句练习,而且是单一化的训练。

2、通过鉴赏的三个命题层面把握诗歌的形象。三个命题层面:(1)“是什么”:即有何种或哪些形象?(2)“怎么样”:某形象的具体特点是什么?(3)“为什么”:为什么写这一形象(形象的意义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所谓形象,就是指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的生活图景,即寄寓了诗人情感的人、景、事、物。形象,一般可分为意象、意境和抒情主人公。

这样就可以在把握了主题情感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有关命题。

3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进行诗歌创作时所运用的技巧。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形式。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各种相关知识。我们首先要清楚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会辨析。最后再落实到具体操作上。

表达技巧的训练要理论结合实践,在诗歌手法的分析中强化对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切忌理论和实践分离,汤是汤水是水,汤水相容才能理解其中百味。

如,让学生理解“虚实相生”这一手法就可以拿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诗句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再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实景“尽荠麦青青”,虚是为实服务的,虚写昔盛更显今衰。“虚实相生”是指虚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但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4、语言鉴赏,相对于前两项较容易且高考涉及也较少,进行相应的训练就可以。语言的特点一般用如下词语来概括: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等

5、其他的题型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三)成语

此考点分值不大,且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易得分也易失分。大约用7课时完成一个系统训练。

1成语辨析的基本思路:两掌握两判断。“两掌握”一指掌握成语本身的意思,包括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或者常用义。二指掌握选项语境的意思,弄清楚语境需要哪一种词义。“两判断”一指判断成语是否符合语境,二指判断该成语题的正确答案。

2、辨析成语的使用特点。可辨析成语的褒贬色彩,可辨析成语的语法功能,可辨析成语的语义,可辨析成语易混的特点,可辨析成语语义的轻重,可辨析成语表意的谦敬,可辨析成语语义的适用对象,可辨析成语语义与语境义是否重复。等等,师傅领进门,修行就在个人了。

3、训练的方式:可单独判断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可以选词填空的形式理解成语语义,可以辨析的方式辨析易混成语,可以单项选择的方式强化考点。

这一考点的复习方法一种是集中起来讲成语的相关理论知识,当然是在实践中讲解,第二种是把成语当作每天必练的练习。

(四)病句

这一考点同成语一样,分值不大,只是除了选择题的形式外,还有修改的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易得分也易失分。虽然分值不大,但训练难度很大。约用8课时。

1、强化准确的汉语预感,这一行为不能用专门的时间进行,但可以在阅读复习中利用对文章的朗读来强化,好像很繁琐,而且效果不明显,但实在有必要。准确的语感有益于病句辨析,也有益于文章内容的把握,还有益于作文语言的流畅。何乐而不为呢?复习中的点滴同样修养身心。

2、通过汉语语法来帮助学生掌握病句的病因从而达到有效辨析。汉语语法的基本构成是:主、谓、宾、定、装、补。在病句复习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专项但是是敲门的砖,是一种思考方式。

3、强化病句的六大病因,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些不是要口头的背诵,而是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和懂得病句的这六大病因,并能很好地判断和修改。

4、具体的训练方式:——病因的具体解析——具体例子的针对性练习

——综合性例句的病因判断练习

——高考形式的选择题练习

——高考形式的动笔修改练习

——每天必修作业式的练习。

具体病因分析举例说明——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 主宾搭配不当

状语和中心语不当 动词与补语不当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

并附上具体的例句,要体现由易到难的教育规律,也能体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力提升。

(五)科技短文

这是一个设三道题9分的考点。作为考卷中的第一大题,题答得如何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情绪。因此在这个考点的复习时,我们也须用心去琢磨。安排5课时,练习和课后作业相结合。

在复习中强调:

1、读懂文章。这是一个很笼统也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阅读要求。

2、条分缕析,归纳每个语义段的内容。

3、重点把握文中特殊的词句的内涵,如,文中的代词指代的准确内容,文中的概念式词句,文中各句子的关系,是因还是果,文中的领属性词语,文中的对象式词语等,文中的已然未然的事态特点,文中肯定否定可能也许等语义语气的表述等等,尽量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准确把握文章。

4、真正理解题干的内容,明确题干设题的意图,不能似是而非,似懂而实际不懂。

5、强调答题时要按照选项的信息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区间用笔标好,然后逐句比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个词的差别,一个关系的的差别,一个选项删、调、改、换之后的差别等等。有人给社科短文的选项归纳出了几个特点:张冠李戴,关系倒置,强加因果,偷换概念等,我想这也是有心者的心思,而心到细处也自有收获。

(六)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学生总感到无从下手,得分较低;而复习起来也往往是事倍功半。复习中要加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约用12课时集中练习。

以下几点是答好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必要前提:①明确文体特征,整体把握主旨;②掌握各种手法,构建知识体系;③分析题干内涵,明确问题指向;④指导答题技巧,总结答题模式。

以下是我们训练现代文阅读的一点思路:

1、无论是课后作业还是课堂练习,阅读的第一步是默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述对文章的理解,我叫它认知整体。

2、在理解整体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每一段的内容或者每一个语义段的内容。按照写了什么,有怎样的特点,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这样的思路来理解和把握。只是要条分缕析。

3、认识文本的表现手法,把握文本一些特殊词句的结构作用及一些富有内涵的词句的含义,做到基本上心中有数。如,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如象征、对比、联想、比喻、线索、景物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的方法等等一些阅读基本知识。

4、认真审题干。题干即考试题目的要求,题干是考卷联系考生和正确答案的最基本的桥梁,学生必须对这座桥梁的构造了如指掌才能安全渡河。其实题目虽然不能明白说出答案甚至有时很隐晦,但我们必须明白答案就是根据题干得来的,因此必须清楚题干的意思。

5、整合概括答案的原则,尽量用文本中的有效语句,尽量不要凭着着感觉写答案;文本中的有效语句不是照本宣科,要作有效地整合,保留有效词句加上适当的连接词, 保证语义准确流畅。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篇6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就成了整个高三复习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是主体,而教师的教学,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用新理念带动高三语文复习:近年的高考试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体验、关注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应用,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诉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备考方式,才能赢取高考的胜利。

1、复习策略:一轮复习,系统掌握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能力体系,以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及写作四个系统为主线,小的专题复习穿插其中、分专题分模块复习的,主要是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二轮复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切块”复习。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探寻解题规律。做到规范答题。强化读写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突出重点,三轮复习主要是搜集各地高考信息,严格按高考题的内容和要求,精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上,提倡运用“感悟探究式复习模式”。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近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

巩固训练:配合练习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二、复习的具体做法

1、复习要重视知识的落实:无论多好的复习计划,多好的复习形式,多好的复习措施,如果不落到实处,一切都等于零。复习要狠抓一个“实”字,在“实”字上做足文章。

(1)、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的复习,坚持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的策略,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统一起来。语文基础知识前五题,我们是夯实课内语基,补充课外语基。将课文中常见易混易错的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老师从课本中打印出来,要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做,帮助学生动手积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语基题的选择判断能力,我们每周编写四套选择题的语基练习,每天限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通过以上措施,课内与课外知识同时兼顾,并通过一些典型题目

点拨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住了做题的诀窍。对于名句名篇的默写,化整为零,天天坚持。高考既考查课内名句名篇的默写,又考查课外名句名篇的默写。在第一轮复习时,主要让学生背诵课内名句,不采用集中背诵,化整为零,每天背诵一篇或一段,课堂检查一定要落到纸上。同时在复习巩固好课内名句的前提下,补充《论语》《孟子》及其他课外名句的默写。让好学生做到第一卷基本不失分,中等生尽量少失分,差生也能得到理想的分。

(2)阅读与写作的落实。阅读与写作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高考阅读与写作分,占高考整个试卷九成以上的分,它承载着一个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全部梦想,进入高三后,我们仍一如既往地坚持阅读,每周编选“高三美文时文阅读”一期。编选的原则:一是选取经典美文、哲理散文、典型的记叙文、议论文;二是从网络杂志上寻找时新材料;三是每期必有一个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学生自主选怎阅读,学习优美的语言和辩证的思维及规范的写作路子。阅读课有时是专拿出一节课阅读,教师当堂指导阅读方法;有时是放在课下早读时间,在下一周周一,拿出十几分钟时间检查阅读情况,主要检查阅读背诵情况。学生背诵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篇目,教师不限制必背哪一篇。作文写作落实系列化。先是按文体练习,解决记叙文细节描写、情节安排、结尾升华,议论文材料叙述、说理议论、结构层次;散文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的问题;然后按类型练习: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其中穿插了作文的开头、过渡、论证方法及结尾的训练。操作的方法是两周一大作文,一周一小作文。

2、精选试题材料,做到复习的准确性。

高三学生时间宝贵,如果为占时间,随便拉过来试题就让学生做,无异于图财害命。高三试题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备考的内容与方向,材料的质量决定着备考的质量。选题要适应高考趋势及学生答题水平,能力定位力求准确,避免题海战术,要“进得去,出得来”。

(1)练习题的编选。练习题的编选的原则是依据《考试大纲》准确把握“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高考可能考的前瞻表现形式是什么”。

(2)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或命制。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一份试卷的选编和命制也应该充分体现语文的味道,就是在综合试卷的编选命制中,不仅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人生。高三一年,我们对于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命制,每次都让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就是整份试卷应通过试题背景材料的选材来体现出各种语文味道,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高三语文一轮阶段 篇7

高三语文老师必须要守住既定的教学计划, 稳步推进, 守住本色的教学方法, 讲求实效。这是我们高三语文老师所必须要有的定力。

一、语文老师一定要淡定地看待考试, 不能因为考试而打乱原来的复习计划

高三了, 与高一、高二不同的是, 考试多了。周考、月考、模拟考、热身考纷至沓来。分数至上的观点让一些地方的领导把目光锁定在考试上, 他们希望通过不停的考试给教师持续施加压力, 以此来促进教师不断苦干, 确保升学率。更严重的问题是, 我们有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是考试的忠实粉丝, 将考试当成了压制学生的法宝。在一些地区, 以考代练的现象非常严重, 教学就是考试、讲评、再考试。这种方法针对理科可能还有一定的作用, 但对于语文而言, 实在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 一种过程控制的方法, 其本身没有任何错误, 因为一切教学最后都需要通过考试来衡量。但是, 如果考试过于频繁, 将检测当成训练, 则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与能力的培养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不断地阅读、积累、感悟、写作, 培养语感, 并通过适当的练习与讲评来巩固答题思路与答题方法, 形成经验, 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上去, 也才能经得起最后的高考。而平时的所有考试都是为了发现问题, 不能真正培养多少语文能力。如果错误将考试当成激素药, 无异于拔苗助长, 欲速则不达。而且语文考试耗时长, 每考一次, 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评, 剩下的真正用于内容复习的时间就少得可怜了。语文老师一定要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 避免频繁的考试, 面对上面组织的考试也要坚定自己原来的计划, 不因为考试而乱了手脚, 讲评时择其重点, 而不能面面俱到。如果一味地应付考试, 迷失了方向, 正常的复习就无法进行。难怪有人感叹, 一个老师如果在高三待的时间长了, 就不知道应该如何上课了。

二、语文老师一定要正确看待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在现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睁眼上课, 闭眼睡觉成了高三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学生从早到晚的时间全部被分解到各个学科, 根本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即使有那么一点边角空间也早被理科的硬性作业所占据, 语文课外阅读作为软任务只能落空。面对这种现象, 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在课时内拿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开展阅读, 当然这已经不能叫作课外阅读。对于语文而言, 不阅读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 四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的关系。阅读可以增加学生语感, 优化学生的语言词汇, 增强交际能力, 扩大学生的视野, 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提升写作水平。退一步讲, 即使为了应试, 也应该放手让学生阅读, 因为, 无论是试卷中的语言基础知识部分, 古诗文阅读部分, 现代文阅读部分, 还是写作部分, 阅读都是其重要的营养来源。前些时间, 有人提出文科教学理科化的说法, 这个极端的说法错误透顶, 遭到了广大文科尤其是语文老师的一致声讨。如果我们不给学生课外阅读, 除了练习还是练习, 那事实上就真的成了语文教学理科化了。有人说, 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语文老师一定要有长远眼光, 有自己语文教学的整体观点, 不能为了一时的考试分数, 以时间紧而教学任务重为理由挤占阅读时间。当然, 对于学生的阅读, 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有所作为, 适当引导, 而不能放任自流, 在阅读材料与阅读目的上加以引导, 以求课外阅读的实效, 避免学生单纯为了猎奇而进行的消遣式阅读和漫无目的的低效阅读。

三、课堂教学应以讲求实效为根本原则, 切忌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当今教坛上, 真可谓“百家争鸣”。你今天搞这一套, 他明天搞那一套, 这个研讨, 那个论坛;纷呈的教学理念, 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轮番登场。多样性是这个教学变革时代的主要特点, 快生速灭也成为一些“创新”专家难逃的定数。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这些走马灯前一定要有足够的定力, 有鉴别真伪的判断能力, 有所扬弃,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要牢记, 讲求实效是高三语文的根本原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现在专家, 领导都反对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这本身是对的, 因为讲得过多, 就会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主体性。但有人将这一说法推向了极端, 给每一堂课讲授的时间做了一个硬性规定, 超过了时间, 就是低效课、废课。对于语文学科而言, 这真是一个笑话, 老师讲得好, 学生乐于听, 为什么不能讲呢?有的体系知识, 有的难点重点, 光凭学生的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学生是悟不出来的, 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那就非讲不可。只要讲得有效, 大可不必顾忌太多, 不可削足适履。再比如, 现在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 这是好事, 但有的地方上公开课时, 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硬性指标, 没有多媒体就不是好课。以此说来, 多媒体技术发明之前就没有一个好老师, 岂不荒唐?多媒体技术扩大了课堂容量, 节约了原来老师大量板书内容的时间;不同文件之间可以切换, 轻松快捷;图文并茂, 视听结合的特点使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好懂。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多媒体用得过滥则会有副作用。比如, 在讲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或诗歌时, 有些老师总喜欢将网上下载的画面或视频打出来, 这样一来, 学生原本通过诵读、想象再创意境的过程被省略了, 思维没有得到锻炼, 语文课无形当中就蜕变成了看图课, 学生轻松了, 但课堂却变得毫无意义了。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里, 我们的高三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一点定力, 坚持一切讲求实效的原则, 少一点花架子, 多一点实在, 少一点急功近利, 多一点长远考虑, 才能真正给学生一个本色而高效的语文教育。

摘要:在当前浮躁的教学环境当中, 高三语文老师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 认准一个目标, 一步一个脚印,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让自己的教学落在实处, 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也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高三冲刺阶段语文复习策略探究 篇8

关键词: 冲刺策; 回归课本;重视语法;纳技巧 ; 重视规范;关注热点

一轮复习中,每个考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高考范围内的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逐章逐节、逐篇逐段,甚至逐字逐句地复习,应该做到了考点无遗漏。 二轮复习中,通过大量的模拟试卷的训练,对所学的考点知识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演练,可以说学生的答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几次诊断考试却残酷地把学生分出了等次。高考日益迫近,如何在冲刺阶段做到有效复习,便成了考生日益沉重的压力。为此,现将笔者在冲刺阶段的语文复习的方法做一探究。

一、 要回归课本

“万丈高楼平地起”,冲刺阶段最需巩固基础、查缺被漏和循序渐进。因此回归课本是这一阶段最好的复习方法。

新课程高考题型更加注重了与课文的联系,故在回归课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课内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课内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课内重要作品的内容理解和文体特点及写作特点的掌握。

二、要重视语法

高考核心考点之修改病句项,就是一道语法知识的考查题。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的考查中处处要用语法知识。复习中若能储备一定量的搭配(主谓、动宾、定状与中心语的固定搭配) ,则可事半功倍。

三、要归纳技巧

为不同类型的文本,归纳整理不同的阅读技巧 。比如: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要重视信息的筛选、提取、鉴别、概括、整合;阅读文学类的作品,要重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分析、鉴赏、评价;阅读议论类文章,则要重视对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方法)的分析。

四、要重视规范

尤其是占比分较大的文学类作品。阅读时要侧重有所感,要重视文章的理解、分析、鉴赏、评价。除了对文意的理解之外,有较多的题考查对布局谋篇、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的分析、鉴赏和评价。因而我们在复习中需要注意: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重视规范,提高答题效率。

五、要重视新题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新课标的模拟卷中大量的出现了续写、仿写、改写、转换、推断、摘要、感悟和读图的题型,因此我们在备考复习的冲刺阶段就要熟悉这些新题型的答题方法。此外,像今年莫言的入选诺贝尔文学奖等热点问题的关注一定要有敏感性。

总之,冲刺阶段的复习,只有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提高复习的效率。

上一篇:优质服务常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下一篇:在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上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