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主题云团课观后感(精选10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这12条定性举措,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推动任务目标顺利实现。
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让我们的肩上责任更加重大。潼南的高质量发展,未来五至十年至关重要。我们要坚定信心、科学谋划,认清差距、鼓足干劲,增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保持农业领域全市领先的发展优势,工业方面在“十四五”着力打赢“翻身仗”,在城市建设等方面瞄准一流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个战略机遇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第二个特点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现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既要善于顺势而为,会开顺风船,又要勇于逆势而上,会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6%,预计“十三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翻一番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三五”时期实现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议》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从目标导向看,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建议》细化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紧紧锚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从问题导向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牢牢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实际效果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着重关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十四五”时期,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新发展阶段,就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要从我国近代以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100多年历史中加以理解。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旧中国内忧外患,现代化不可能成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三步走”战略。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历史即将翻开新的篇章,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我们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平同志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讲话中作了系统论述。第一,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迄今为止,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约为10亿。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第二,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第三,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资源消耗不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浪费,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第五,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新发展理念,就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3.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1)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历史的、实践的、逻辑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有力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后,传统国际循环动能明显减弱,我国经济逐步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目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由大约10%下降至201%左右,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由64.5%降至年35.7%。同时,内需为主导、国内可循环也是大国经济的共同特征。如美国外贸依存度仅为26.4%,新加坡高达319%,荷兰为154%,但美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影响远远大于新加坡和荷兰。因此,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找准基本路径。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同时,要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畅通国际循环。
对个人而言,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
新征程上,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需要各方面人才激荡起不断创新的伟力、昂扬起拼搏奋斗的决心、弘扬起奋斗以成的作风、保持永远奋斗的劲头,把奋斗精神融于岗位、融于日常、融于人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定不移在“奋斗”中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业绩新辉煌。
奋斗,是新征程上勇往直前的时代“最强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各方面人才必须做到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
立足具体实际,保持战略定力,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在“奋斗”中推动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更好取得新的决定性成就,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环境污染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哪方面也不能落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生产或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峻岭说。
杨峻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重要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以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的严峻现实。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处于高位,结构性污染等问题还很突出。”杨峻岭说。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在巩固已有成绩和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思路和方式方法。“最根本的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按照五中全会部署要求,在科学、精准和依法上下大功夫,持续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比如,大气治理方面,要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这也是重点和难点。协同意味着不能单打独斗,要齐抓共管,意味着行动一致、目标一致、标准一致,集中攻坚的重点也一致。”杨峻岭表示。
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对此,杨峻岭认为,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下大决心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营造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开展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的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体系。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入地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积极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节约消费、合理消费的绿色消费习惯,让热心环保、参与环保和贡献环保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对此,杨峻岭说,要积极发挥中国在全球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方面的作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创新路径,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助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应对全球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讲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故事”。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过去五年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前所未有。“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洁”,这不仅是每个中国人的亲身感受,也是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士的切身体会。官方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80多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建设;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6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女士日前在接受专访时指出,在“十三五”规划的25项发展指标中,资源环境指标达10项,占到40%的比重,凸显了中国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
当前,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中国执政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透露的信息来看,中国将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绿色发展将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当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细读一系列生产生活领域绿色发展目标的设定,不难发现,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有着短期与中长期有机衔接的特点。从未来五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这些绿色发展目标既体现出中国执政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展现了中国履行发展中大国义务的责任担当。
作为中国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发展质量的提升。比如,过去五年,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这次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并再度强调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无疑会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孕育出新的投资机遇,不断产生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据相关机构估算,中国绿色经济产值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2万亿元,约占GDP的8%;到2035年,有望达到GDP的10%以上。不少经济学家预测,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绿色经济增长。
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坚持绿色发展之路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理念和方案。过去五年,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提前完成对外承诺的碳排放目标;率先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成为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大系列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表示将为实施《巴黎协定》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这一郑重承诺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曾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任职的能源政策研究员马克?莱文认为,中国设定碳中和目标,可能会鼓励其他国家采取比以往更积极的行动。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生态部顾问叶夫根尼·瑟罗耶奇科夫斯基指出,中国在加强本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为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作出重要贡献。
《建议》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当中,即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1.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2.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3.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正确理解新发展格局,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作为和长期战略,不是被动应对和权宜之计。第二点,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第三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形成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
在“十四五”战略布局的表述中,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昭示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描绘出一幅壮阔蓝图: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并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说,这体现了远景目标和5年目标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我们党对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握发展的方向也更加从容。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擘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中国“十四五”发展指向更加清晰。
坚持新发展理念 勾勒发展路径图
“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全会公报中,“新发展理念”得到鲜明彰显。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12个方面的部署。
“这12个方面结合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体现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内涵。”董煜说。
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说,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必须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国。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系列重要提法标注发展新动向。
坚持人民至上 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细读公报,“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发展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针对收入、就业、教育、养老等百姓高度关注的民生课题,全会进行了系统性部署。
瞻望二〇三五年,全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令人振奋。
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全会明确提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承健注意到,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针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彰显党中央对我国人口形势的精准研判和中长期发展的深谋远虑。”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一系列具体任务精准发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张燕生说,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发展和安全 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中,“统筹发展和安全”引人关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全会作出重要判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在对机遇和挑战的发展变化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全会强调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凸显党中央实现发展的底气。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张燕生说。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全会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二、本次会议更加明确了发展目标。会议在全面总结我国“十三五”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指出了“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即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云团课观后感1
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判断、重大决策、重大部署,赋予了组织工作新任务、新要求、新使命。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把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既抓住关键、在“干什么”上明确重点,更讲求方法、在“如何干”上理清思路,以组织工作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在“十四五”新征程中奋力展现组织担当。
保持“稳”的定力,乱云飞渡仍从容。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越是处于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越是面临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越要保持政治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对组织部门来说,要增强“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的政治意识,始终明白党中央关心、强调什么,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要对标对表、紧跟紧随,始终保持正确工作方向。要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吃深吃透“6句话、109字”的精神要义,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一步向前推,以确定性工作对冲不确定风险挑战。当然,“稳”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是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在战术上因情制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而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秉承“高”的追求,切磋琢磨成宝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把各级组织部门建设成为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模范部门。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心大局的指向,就是组织工作的方向。要以最高标准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围绕贯彻《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紧抓“换届之年”契机,深入调研、超前谋划,把改革有魄力、发展有能力、创新有活力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着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以最高标准夯实战斗堡垒,紧扣城乡基层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需要,紧扣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抓住带头人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校准地区工作功能定位,对标一流、争当先进,带动农村兴旺起来、农民富裕起来,推动党建引领地区发展实现新提升、新跨越,展现新格局、新境界。
鼓足“闯”的干劲,敢教日月换新天。一直以来,组织工作领改革风气之先,孕育着创新成果。进入“十四五”时期,组织工作面临更大机遇,也面对更多困难和挑战,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勇气闯关夺隘、克难攻坚。要抓住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聚焦提升治理能力,抓好“十四五”规划、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内容的专题培训,不断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使广大干部更具闯劲、更富干劲、更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要强化人才支撑,对标“十四五”蓝图,坚持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高质量谋划和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和评价体系,切实把问题变“议题”、靠创新去“破题”,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不断增强组织工作的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
弘扬“实”的作风,积跬步以至千里。“实”是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也是组织工作的最大优势。如果只会“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出高质量、做到党员干部群众心坎里。要务实求实,集中精力抓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头精文减会、改进作风,防止“深恶痛绝”又“深陷其中”,以点上的逐个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提升,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和付出,取得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成绩。要狠抓落实,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结合组织工作实际,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努力打破政绩“大锅饭”,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切实以政绩考核“杠杆”撬动高质量发展、撬起群众“幸福指数”。
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云团课观后感2
百年交汇擘画新蓝图,谋篇布局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阐明今日中国的新坐标,舒卷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图景,为“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锚定了正确航向,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了行动指南、指明了前进方向。党员干部作为干事创业的“主力军”,尤须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学先一步、学深一层,在学懂弄通做实上走在前,在履职尽责担当上作表率,助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刻骨铭心进头脑,争当学深悟透“排头兵”。思想的闪电,总是冲在行动的雷鸣之前。学习越是深入,认识就越深刻,行动也就越发坚决。坚持讲政治见“高度”,在学习全会精神中廓清思想迷雾,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决心意志,辩证看待“变与不变”,准确认识重要特征和有利条件,沉心静气办好自己的事情。坚持学原文提“纯度”,学习就像平地起高楼,方法技巧多适用于“后期工程”,前期打“地基”的过程最关键,来不得半点虚功,必须下笨功夫、苦功夫,逐字逐句通读研读,全面读与细致读相结合,既察全貌又重细节,抽丝剥茧、衔接比对,领会诸如从“育新机”到“育先机”一字之变中蕴含的“快人一步、棋高一着”新要求,从而掌握全会精神的精髓要义和丰富内涵。坚持摆进去拓“深度”,结合工作学、结合岗位学、结合职责学,紧扣相关内容深学细悟,通过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会、解读文章等全方位、多维度地剖析辅助学习,积极参加分组讨论、干部论坛、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融入个人的思考,让理解更精准、更到位。
起而行之担重任,勇做攻坚克难“实干家”。“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无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苦干实干、久久为功。要昂扬斗争“精气神”,清醒认识当前矛盾叠加、风险挑战显著增多的复杂环境,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做好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焕发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气概,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转危为安、化危为机。要磨练成事“真本领”,不畏激流险滩,不惧荆棘坎坷,主动投身发展主战场、治理主阵地、开放主窗口摸爬滚打,在问题多、矛盾大、任务重的吃劲岗位上墩苗历练,真刀真枪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造成“烈火真金”,成长为“行家里手”。要甘做平凡“铺路石”,涵养“功成有我不在我”的胸怀,做实做细打基础、管长远的“潜功”,立足岗位“安专迷”,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一件接着一件干,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得失、补齐短板弱项。
枝叶关情厚民生,成为知心暖心“勤务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再次有力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初心使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对民负责、为民干事、为民谋福。把真口碑当金奖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常怀敬畏之心,站稳人民立场,摈弃虚头巴脑的“假把式”“花架子”,牢固树立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政绩观。用硬作风啃硬骨头,铆足干劲、较真碰硬,拆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围墙”,俯下身子、甩开膀子,叫响“我先上”“跟我上”,既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也带动群众一起走、一起干。以百姓心为赤子心,时刻将群众安危冷暖牵挂在心,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楼栋院坝,访群众之难、解群众之惑,知晓其所思、所盼、所急,把痛点、难点、堵点作为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全力解决困扰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
风雨多经志弥坚,征程万里再向前。把全会精神铭刻于心、实践于行,党员干部自会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历史篇章必将更加辉煌壮丽。
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云团课观后感3
金秋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会上对“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三新”点明五中全会公报核心要义,为未来中国发展擘画“新蓝图”。作为新时代的“后浪”党员,正以青年同志的“三新”姿态奋力前行,为宏伟的祖国“新蓝图”添砖加瓦!
打破外界质疑,用踏实肯干展现“新面貌”。曾几何时,“稚嫩”“垮掉的一代”“扛不起重担”成为了如今“后浪”同志们的标签。而现下,面对疫情、洪水等诸多挑战,我们能看到年轻干部在战疫场上冲锋陷阵的身影,也能看到战贫路上埋头苦干的后浪干部。越来越多的青年干部用行动“撕掉”标签、打破“质疑”、拒绝“垮掉”,以踏实肯干刷新旧貌。作为新时代下的“后浪”党员,也应学习“后浪”榜样,树立真抓实干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成为更强一浪,用奋斗拼搏重新定义自我,向祖国和人民展现独属“后浪”党员的全新面貌!
脱掉娇气外衣,用厚积薄发锤炼“新本领”。树苗的成长需要饱受时间冲刷和风雨洗礼,后浪干部亦是如此。无论是“三支一扶”还是“选调生”,都是组织撒向基层的种子,想要成长成才,都要在基层的土壤里“墩墩苗”。常能看到“90后驻村书记”“最美00后护士”等新闻报道,他们脱掉了娇气的“外衣”,一张稚嫩的脸庞变得刚毅,他们正朝着“参天大树”慢慢养成。作为“后浪”党员,就应该立足基层、乘风破浪,要在基层工作的错综复杂和各类社会矛盾中沉下心来,虚心学习。只有在基层不断汲取养分、积蓄力量,才能厚积薄发,在不断实践中锤炼新本领!
破茧担当精神,用攻坚克难实现“新作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关口,我们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一场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前进的接力跑。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后浪”一辈的手中。这需要“后浪”的我们不忘初心、奋勇担当。要扛起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大旗,破茧出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拿出“后浪”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闯劲。勇于直面困难,接受能力的考验与意志的磨砺,啃下难啃的硬骨头,迎接社会的挑战与潜在的难题;敢于直面自我,战胜思想的懈怠与行动的懒惰,在自我革新的过程中砥砺奋进,在工作岗位上实现新作为!
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云团课观后感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蓝图。会议明确指出,“全党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作为一名新入职公务员,更需将会议精神学懂弄通悟透,融入到工作当中,办好自己的“三件事”。
办好“安心事”,在持续学习中涵养定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公职人员的政治定力是能够安心工作的基础。要稳住这个“定盘星”,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提高政治站位,忠诚于党和人民,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把握方向,才能在风险挑战面前镇定沉着、化解危机,才能在名利挫折面前淡定平静、乐观泰然。
办好“用心事”,在笃行实干中培养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力是在一次次工作的落实中养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干事业不能装样子,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多用心、用真心。学会系统谋划,使工作任务形成闭环;增强团队协作,发挥“孤岛连成大陆”的超强效应;坚持守正创新,实现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最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落细。
办好“麻烦事”,在担当尽责中增长实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担当尽责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人须在事上磨,工作中难以避免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作为一名公务员,只有时刻树立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拿出巨石前凿光的勇气与毅力,迎难而上,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办好每一件“麻烦事”,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才能磨砺出“真实力”,练就“强心脏”。
千锤百炼的钢最硬,风吹雨打的松最挺。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我们更处在一个新的起点,希望与困难同在。只有沉下心来,办好自己的事,才能不辜负努力走过的每一小步,才能对得起未来人生新征程的每一大步。
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云团课观后感5
近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全面总结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瞩目成就,提出了“十四五”规划时期的远景目标,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遵循、鼓足了干劲。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将一心为民、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精气神贯穿工作始终,凝聚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用心用情用力“耕”好“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蓝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谱写新篇章、砥砺新征程。
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初心,深耕民生福祉“责任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回顾“十三五”时期的奋斗征程,无不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印记。细数“十四五”规划的具体措施,同样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百姓的好日子来源于党的好政策,同样也来自于党员干部的“好动作”。党员干部身处为百姓服务的最前沿,应自觉对照为民服务初心,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当好百姓的“孺子牛”。在开展工作、落实政策过程中,要主动做到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以群众的关注焦点作为工作重点,自觉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划进自己的“责任田”,通过在办实事、抓落实中切实解决群众的诉求和难处,为人民谋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担当作为,勤耕干事创业“承包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分析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当前,脱贫攻坚处于关键期,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化,基层治理面临新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杂的任务,最需要党员干部具有勇于担当、脚踏实地的“老黄牛”精神。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过程中,要自觉强化“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承包田”意识,积极投身到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去,在经历风雨中练就担当的“铁肩膀”,在实践磨炼中挺起实干的“硬脊梁”。干事业尤其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不能高高在上、凌空蹈虚,而是要以“匠人”精神下好“绣花”功夫,以“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向前走,在“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中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拓创新,精耕改革发展“试验田”。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充分说明,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时,“精耕”找方法、“厚植”抓机遇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像“拓荒牛”一般,始终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要主动聚焦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敢于做“火车头”,勇于当“排头兵”,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力求在已有经验上与时俱进,做到因事而异、举一反三,通过主动求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在工作中谋划新方法、打开新局面,实现各项发展改革工作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主题云团课观后感】推荐阅读:
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心得体会10-28
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直播心得体会05-31
起航新时代奋进新征程06-07
五四青年奋进新征程学习心得09-21
2022清明传承英烈精神奋进伟大征程心得06-09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观后感心得体会10-17
新起点新征程新梦想07-21
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10-21
用青春吹响奋进的号角06-27
五千年的征程作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