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简介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国历史简介

三国历史简介 篇1

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6年,汉献帝和大臣们从长安返回洛阳。洛阳城经过董卓之乱后变得残破不堪,粮食极度匮乏。曹操已经占据了许县(今河南许昌),他采纳谋士的建议,以方便供给粮食为由,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县,并将许县改名为许都。从这以后,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在政治上占有了极大的优势。

屯田制

屯田亦称屯垦。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士兵、利用犯人或招募百姓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士兵及其家属进行垦种,民屯则以民户为主体进行有组织之屯垦,其中也有利用犯人者。此外,明代还有商屯。东汉末,曹操组织的屯田为民屯,效果非常显著。

其后,历代多沿此制

租调制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在《收田租令》中颁布了新的租调制,规定的田租是每亩每年缴纳粟四升:户调是平均每户每年缴纳绢二匹、绵二斤,具体实行时根据民户的资产划分等差进行征收。这种征收实物的户调制,实际上自东汉后期以来就已经开始,而曹操把它正式确定下来,并以此代替了繁重的口赋和算赋。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曹魏政权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使它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据有了实力上的优势。租调制也是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后代的赋税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曹丕称帝

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其子曹丕继其位。当时东汉已完全在曹魏的控制之下,汉献帝已等同于傀儡。曹丕又实行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同年十月,曹丕迫使汉献帝让位,即位为帝,定国号为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并追尊曹操为武皇帝。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各州、各郡中正官的品评,把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被评为上等的人才将推荐给各级政府,吏部选拔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者的家世情况、品级。晋以后就完全由家世确定品级,形成了重家世轻德才的风气,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刘毅传》)的情形,并造成豪门世家把持各级官僚机构的局面。

高平陵事变

公元249年(魏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将朝中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此前曹爽一直结党专政,并排挤司马懿。司马懿称疾不朝,但却在暗地里积蓄力量,安排长子司马师为中护军,掌握部分禁军,以亲信蒋济为太尉。并伪装病笃,麻痹曹爽。

249年,曹芳去洛阳城外祭谒曹睿的陵墓高平陵。曹爽及其兄弟曹羲、曹训、曹彦一同前往。洛阳城内守备空虚。司马懿趁此机会发动政变,将洛阳城控制在自己手中。同时,用太后的名义关闭城门,占领武库,截断高平陵与洛阳的交通。接着便向曹芳上书,言为除逆臣曹爽不得,进而兵谏。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曹爽不免惊慌失措,大司农桓范逃出洛阳,劝曹爽挟天子奔许吕,传檄天下,共讨司马懿。曹爽没有听从他的劝说,后交出兵权返回洛阳,没过多久便被司马懿处死,同时罹祸的有其兄弟多人及何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并诛及三族。至此,司马懿便牢牢地控制住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孙策定江东

公元195年,孙策率领数千兵马前往江东,将扬州刺史刘繇击溃,使自己在江东的势力大增。196年,孙策攻下会稽(今浙江绍兴)。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又先后削平了当地的割据势力,大体上统一了江东。200年,孙策遇刺身亡,但他为弟弟孙权在江南建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企图一举统一南方,带领大军南下,迅速占领荆州的部分地区。在荆州的刘备退驻樊口,只有兵力1万多人。而曹操拥有兵力20多万人,实力相差悬殊。为破曹兵,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一带共同抵抗曹军。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着优势。但是水军的实力不如孙、刘联军。双方刚一交战,曹操因为军队里发生疫病,就引军退到长江北岸。孙、刘联军利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只,大火延烧到岸上的曹营,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和溺死的再加上饥疫死伤的人数在半数以上。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

吕蒙袭取荆州

公元219年,关羽在樊城之战中水淹七军,震动了整个中原大地。曹操暗中派人与孙权取得联络,双方达成了前后夹击关羽的密谋。孙权为了麻痹关羽,派不出名的陆逊代替大将吕蒙驻守陆口(今湖北嘉鱼。关羽看不起陆逊,果然上当,抽调守军支援襄樊前线。这时吕蒙趁机率领精兵偷袭,很快就将蜀汉占据的荆州地区给占领了。关羽慌忙往回撤退,结果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最后全军溃散,关羽及其儿子关平都被吴军斩杀。

夷陵之战

建安二十五年(219年),孙权俘杀蜀将关羽,出兵攻占荆州(今湖北襄阳)。章武元年(221年),蜀汉刘备为替二弟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亲率十万大军向东吴进发。孙权派大将陆逊率兵5万迎敌。蜀军连战连捷,攻入吴境五六百里,自巫峡连营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同时得到武陵蛮的支持,声势浩大,锐不可当。刘备沼江设置军营几十个。陆逊以逸待劳,坚守不出。公元222年,蜀军已经被弄得十分疲惫,士气一下子变得低落起来。陆逊于獍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与蜀军决战。吴军利用火攻,大破蜀军40余营,刘备尽失舟船器械。狼狈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蜀军主力遭受重创。刘备于次年忧愤病故。夷陵之战后,蜀军再无力攻吴,吴亦无力西进,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稳定。

三顾茅庐

官渡之战后,刘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处境十分艰难,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带领关羽、张飞、赵云等将投奔荆州刘表,暂时停留于此。寄人篱下,大业无成,刘备对此非常焦急。为了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他多方延揽人才。后经当时名士徐庶的推荐,便亲自前往襄阳隆中访问隐居在那里的诸葛亮。

刘备第一次去时,没有见到诸葛亮,刘备无功而返。没过多久,刘备再次去拜访,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又不见诸葛亮,只好作罢。第三次去时,诸葛亮刚回来,正在午睡。刘备于是静静地在门外等候,一直等到他睡醒。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便赶忙将刘备兄弟迎进屋内。刘备进屋与之交谈,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刘备对此非常高兴,认为他确是一个奇才,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从此刘备十分看重诸葛亮,诸葛亮也尽心竭力地辅佐刘备。后来,诸葛亮凭借自己杰出的才智,为刘备建立蜀国。

马谡失街亭

蜀国街亭为汉中咽喉要地,诸葛亮派将驻守。马谡请令,诸葛亮再三叮嘱须靠山近水扎营,并令王平辅之。马谡刚愎自用,违令,对王平谏言置之不理,竞在山顶扎营,因而被魏将张邰所败。街亭失守。马谡不遵诸葛亮将令,导致街亭失守,与王平回营请罪。诸葛亮虽惜其才,但以军法无私,挥泪斩之,并因己用人失当,上表自贬。

白帝托孤

公元222年蜀军猇亭大败,刘备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心情抑郁。退回白帝城后,刘备一病不起。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于是召诸葛亮来到白帝,托付后事。

太子刘禅年幼,蜀汉形势尚不稳定,这些都让刘备放心不下。他叮嘱诸葛亮:如果太子成器,就好好辅佐太子,定能成就国家;如果太子实在不行,请自代刘禅为帝。以拯救国家。诸葛亮动情地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刘备在自帝城永安宫病逝,享年63岁。之后刘禅即位,是为蜀后主,改元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无巨细,皆出于亮。日后辅政,诸葛亮不负先主。这确是历史上君臣相知的一段佳话。

七擒孟获

后主刘禅继位之后不久,南蛮王孟获便带领蛮兵10万,不断对蜀国边境进行侵掠。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带领50万人马前去征讨,以赵云、魏延为大将,长驱直人攻向南中。

南蛮王孟获,听说蜀兵南下就带兵迎战,远远看见蜀兵队伍交错、旗帜杂乱,心里就想:“人们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我看也不过如此。”孟获冲出阵去,蜀将王平以诈败之计打败孟获,事先埋伏在山路旁的大将魏延活捉了他。

孟获被押到大帐里,口口声声不服诸葛亮,诸葛亮立即让人给孟获松绑。放他回去。

回寨以后,孟获因两个洞主与诸葛亮作战,吃了败仗,就狠狠地揍了他们一顿。这两人一怒之下带了100多个南兵,冲进孟获的营帐,把喝醉了的孟获绑了起来,献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见孟获仍摆出一副不服的样子就又放了他。这样提了放,放了捉,前后捉了孟获七次。

到了第七次擒住孟获时,诸葛亮又给他松了绑,并送到邻帐饮酒压惊,孟获对此非常感动。他来到诸葛亮面前,跪倒在地上说:“丞相天威,南人永远不再造反了。”诸葛亮当即封孟获为南人洞主,并退还占领的全部土地。孟获及家人感恩不尽,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诸葛亮便率领大军回到成都。

从那以后。诸葛亮的后顾之忧便解除了。他可以一心一意为北伐中原做准备了。

诸葛亮开门退敌

诸葛亮在阳平时,派遣魏延整合大军向东进发,自己只留万余人守住阳平。此时,司马懿带领二十万大军要与诸葛亮作战。派出去的军探回报司马懿说:“诸葛亮城里面兵力很少。力量很小,我们大军进攻肯定可以取胜。”

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大军即将来到,怕他逼迫自己一战,因此想要赶往与魏延的部队会合。但由于距离遥远,看来一定赶不到,将帅士兵都非常惊恐,一时间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才好。

一天,诸葛亮的神色态度完全如平常一般从容自在,命令军中将军旗战鼓收拾一边,不可随便出城,又命令将城门大开,四处打扫干净。然后自己坐在城门之上,面带微笑,悠然抚琴,没有丝毫的慌乱,旁边只有两个小童陪伴。

司马懿已经率领大军到达城下,看到此番情景,一时间竟然不敢攻打。他一向认为诸葛亮为人谨慎庄重。现在突然展现兵力弱小,疑心有伏兵,于是率部众往北到山间去。

第二天吃饭时刻,诸葛亮与参谋佐吏拍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素来胆小,此次大开城门,可能城里有重兵埋伏,于是沿着山路离去了。”

军探回报,情况果然如诸葛亮所说。后来魏延率领部队与诸葛亮会合,情势好转。司马懿后来知道了,但已经失去了这大好时机,懊悔不已。

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蜀国灭亡,蜀国后主刘禅被司马昭俘虏。一次,司马昭(魏国大将军)宴请刘禅,席间表演蜀国乐舞,刘禅的侍从都感到悲哀。刘禅不但不感伤,反而表现得很高兴。司马昭看到刘禅的表现后,禁不住问他:“你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好,我不想念蜀国。”事后。刘禅原来的大臣郤正悄悄对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这样问您,您应该哭着回答:‘先辈的祖坟远在陇蜀,我的心因怀念西方而悲痛,没有一天不想念。’然后将眼睛闭上。这样,司马昭可能会放我们回去。我们就可以再招兵买马,以图恢复汉室江山。”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就将邵正所教的话说了一遍,然后在将眼睛闭上。司马昭说:“这话不像是出自于你的口中,倒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讶地睁开眼睛说:“这话确实是郤正教我这么说的。”司马昭和他左右的人听后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曹操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一大政治特点就是宦官专权,尤其是在桓帝和灵帝时期更为突出,而曹操的父亲曹嵩正是极受桓帝宠信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其本人又高居太尉,因此,曹操的身世背景在当时极为显赫。

公元184年,曹操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升为济南相,上任后,他罢免了八个县的赃官,禁断淫祀,一时间,济南奸尻逃窜,济南一郡清平。但曹操也因此触犯了权贵,被贬为东郡太守,东郡靠近京师,权贵横行,曹操怕招致家祸,称病辞职。188年,曹操又被灵帝起用为典军校尉。

189年,灵帝去世,年仅14岁的刘辩登基。何太后听政,皇舅大将军何进辅政。何进一直对宦官集团深恶痛绝,一心想铲除宦官集团,于是,他暗招董卓进京。然而,待董卓进京时,何进已经被宦官所杀。董卓废掉刘辩,扶9岁的皇子刘协做了皇帝,并自封丞相。曹操不想为董卓效力,遂逃出洛阳,间行东归。后来,曹操将矛头指向了黄巾军,得降兵30万,并“收其精锐,号为青州兵”。曹操的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北方的大军阀。

198年,曹操灭掉吕布。200年,曹操在官渡打败了袁绍,消灭了他的主力。205年,曹操歼灭袁谭,袁熙、袁尚逃至乌丸。

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将袁熙、袁尚力量消灭,结束了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北方统一。

216年,曹操晋爵魏王,车舆服饰皆同天子。220年,其子曹丕篡汉,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诸葛亮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他三岁丧母,五岁丧父,之后由叔叔诸葛玄抚养。15岁那年,叔父诸葛玄带诸葛亮来到豫章以避战乱。哥哥诸葛谨留守家中,后于200年南下投靠孙权。但不幸的是,诸葛玄在两年后就病逝了,17岁的诸葛亮担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山里盖了几间茅屋,“躬耕于南阳”十载。10年之中,他躬耕苦读。逐渐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成长为一个能综观天下时事的俊杰,随时准备辅佐明君,治国安邦。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山。公元208年。曹操趁刘表病重,荆州内乱之际,发兵30万南下,“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夺取了荆州。刘备无所依附,只好让出荆州,退往江陵。208年10月,孙、刘联军在赤壁采用火攻,大败曹操。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很快占据的荆、益两州,在汉中立稳了脚跟。

公元222年,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执意要攻打东吴。败退后,不久便在永安辞世,17岁的刘禅即位。刘禅听从父命,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委以重任,主理政事。227年,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统帅三军征伐魏国,恢复汉室。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并没有灰心,他回到汉中后,总结经验,痛斩马谡,重新调整军队。之后,诸葛亮又先后率兵5次伐魏,但均未成功。234年,54岁的诸葛亮因日夜操劳,积劳成疾,在与魏将司马懿对峙渭南时,病倒在五丈原军中,临终遗命撤军。

关羽

关羽,原名长生,字云长,公元161年出生在河东解县一个极具封建文化教养的农家,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又因其长髯飘飘,人称美髯公。中平元年(184年),关羽因杀死家乡的郡豪,被迫逃亡到涿郡。恰逢刘备招兵,遂与刘备、张飞结识,三人意气相投,于桃园结义,情同手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占领汉中,并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并假节钺。7月,关羽统大军进攻樊城的曹仁,曹操派大将于禁增援。八月,汉水猛涨,关羽借汉水杀死曹将庞德收降于禁。一时间,关羽威名,震动中原。致使曹操听后恐慌不已,竟要“徙许都以避其锐”。

然而,关羽虽然骁勇善战,但他本人却骄纵狂傲。关羽得志于荆襄后,孙权便对关羽起了戒心,但表面上仍显得与关羽十分要好。

10月,孙权派遣大将吕蒙率军白衣渡江,抄关羽的后路,袭取荆州。关羽的手下糜芳和士人平日受尽关羽的轻视和训斥,孙权派人诱降,两人当即归顺。吴军与曹军配合,关羽腹背受敌,他向上庸的蜀兵求救,不料守将刘封、孟达正闹矛盾,两人都坐视不管。11月,关羽欲从樊城撤军,夺回荆州,但又遭吴军截击,部卒逃散,溃不成军。关羽无奈,只得先抵麦城,试图从麦城往西川与刘备会合。这就是史称的“败走麦城”。12月,关羽身边只剩了少数的随从,他们日夜兼程,疲惫不堪,在蜀境边的章乡被孙权伏兵擒住,因其誓死不降,被孙权所杀。

关羽一生,重情重义,信守诺言,虽感激曹操的厚爱,但却始终不改其忠义,并且致死不渝。关羽的一生又自始至终都盈灌着勇武,戎马几十年,擒杀敌军兵将无数,被称作刘备“五虎上将”之首。尽管他狂放自傲,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他的忠勇之气的崇拜和敬仰。佛教将其作为护法,道、儒两教将其作为“忠义”的象征,因此,他也成了唯一一位受到佛、道、儒三家尊崇的神。

嵇康

嵇康,字叔夜,谯郡锤县(今安徽宿州)人。祖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为了避怨,乃迁徙至此。“竹林七贤”(另六人为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成、王戎)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音乐家,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幼年丧父,有奇才,卓尔不群。后娶曹操曾孙女为妻,在曹氏当权时,曾做过中散大夫。后来家道清贫,常与“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在树下打铁谋生。

嵇康“性烈而才隽”,为人耿直。好友王戎和他交往二十年,没见他怒色相向,但嵇康得知山涛推举自己代他为官后,竟愤而写书信与其绝交,言辞犀利,锋芒毕露。嵇康博学多才,熟知音律。他在《琴赋》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据刘籍《琴议》载:嵇康曾从杜夔之子杜猛处学得《广陵散》。嵇康酷爱此曲,经常弹奏。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求教,嵇康概不传授。前一恨与此一爱,可见嵇康的愤世嫉俗、桀骜不驯。由于性情刚烈,最后终于当权者司马氏结仇,招来杀身之祸。临行前,有三千太学生为其求情,终不得免。嵇康死前索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慨然长叹道:“《广陵散》如今绝矣。”死时四十岁。

三国历史简介 篇2

关键词:钢琴考级,乐理,音乐素质,钢琴表演,表现力

钢琴作为西方传统乐器凭借其宽阔的音域、美妙的音响和高雅的演奏风格被尊为“乐器之王”。近现代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钢琴也漂洋过海,给全世界各国喜爱她的人们带去音乐的享受。

一、英国的钢琴考级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Associated Board of the Royal Shool of Music)的音乐考试(以下简称“英皇考试”)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音乐考试,自1889年以来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形成了一套完善、公证、合理的考试体系。英皇考试已遍及世界九十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参与者最多的音乐等级考试。考试由易到难分为一至八级。

1.1乐理部分

英皇考试的一至八级中都有乐理知识考试,报考乐器六级以下的考生无须通过乐理考试。考试为闭卷笔试,有专门的考试用书。考试时间有所不同,一至三级为1.5小时,四至五级为2小时,六至八级为3小时。英皇考级注重培养考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更重视培养考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1.2演奏部分

英皇考试的钢琴考级作品选每级一册,一至八级共计八册。每册内容又分为4个部分,每一部分有4首曲子,每册共有16首曲子。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4首曲子(每部分一首)参加考级。除了音阶要求背谱,其他作品都可以看谱演奏,考官希望看到考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表现音乐并享受音乐。作品演奏完毕再进行听音测试,不同级别内容不同,从单音到音程,再到和弦,还要求说出音程的级别。节拍是听两遍旋律后用手打出拍子。试唱是哼唱或者唱出音高。视奏则是现场给考生一个谱子,要求5分钟准备后能够较为准确地弹奏下来。

1.3影响与分析

英皇考试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的推动和鼓励作用,强调演奏的完整性,是全世界90个国家公认的评估标准,被世界音乐界誉为“黄金标准”。拥有500多名优秀考官的联合委员会每年在不同国家主持考试工作,能够保证不同国家相同级别的评定标准的完全统一。考生在考试中都会得到考官的专业评语。考生无需逐级报考,可随意报考任何一个级别的演奏考试。而且考生完成八级考试后,还可以参加演奏、指挥和教学的专业文凭考试(初级、中级和高级文凭)。另外委员会还为残障人提供考试服务,尽可能地帮助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实现他们的梦想。

二、日本的钢琴考级

日本的钢琴考级由“全日本钢琴指导者协会”(Piano Teacher’s National Association)举办。每年在全国举行一次,不同地区考级时间有所不同。所有报考者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不同地区报考一次至数次,也可以报考数个级别。

2.1考试内容

日本的钢琴考级根据考生所演奏的钢琴乐曲的程度深浅和演奏时间,总共分为5个大级、23个小级。

一、启蒙级。1至3级,演奏一首乐曲,时间为1分钟;二、基础级。4至8级,演奏一首乐曲,其中4至6级时间为1分半钟,7至8级时间为2分钟;三、应用级。9至15级,演奏一首乐曲,时间为3至4分钟;四、成长级。16至20级,演奏两首乐曲,时间为8至10分钟;五、发展级。21至23级,演奏两首乐曲,时间为12分钟。

2.2考试用书

报考1至15级的考生,只需演奏一首乐曲,演奏的曲目均选自PTNA协会依照程度而制定相应的钢琴曲集。例如:巴赫的《初级钢琴教程》、《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599等;报考16至23级的考生需要演奏两首乐曲,其中一首与上述相同,另一首由考生自己决定。

考试的演奏形式有独奏、四手联弹、六手联弹和八手联弹(两架钢琴)和双钢琴。更自由的是,考生可以自己创作或者改编一首钢琴乐曲来表演。评委们根据作品的程度和演奏表现来予以定级。

2.3考试评定

考试的整个过程就像个小型的音乐会,考官评委是由PTNA委派的,参加考试的考生和家长以及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入场旁听,每位考生家长都持有考生的演奏曲目单。考试分组进行,每组大约有10人左右。这个考场气氛比较轻松,台上台下还会有互动。一组完毕后,评委老师依次对每位考生演奏情况进行现场讲评,之后每一位考生都能得到一份评委们对他们优缺点的具体意见和评分。现场还给予摄影留念。合格者不仅颁发合格证书,还在该协会内予以记录,成绩优秀者还将给予表彰和奖励。日本考级的合格率是很高的,可以看出日本钢琴指导者协会也是本着快乐弹琴,快乐考级的思想来组织的。

三、中国的钢琴考级

1991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音乐考级开始举办,中国的钢琴考级就此诞生。考级分别在每年的寒暑假举办两次,级别由易到难,分为一至十级。随着中国钢琴普及教育的迅速发展,钢琴考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

下面主要介绍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钢琴考级。

3.1考试教材

中国音乐家协会将钢琴考察曲目由浅入深编为10个级别。要求考生必须在同一个级别内演奏包括音阶、琶音的基本练习及练习曲、复调乐曲、中外乐曲。

3.2考试内容

最新版的考级用书中,基本练习的部分调整不大,在低级别中要求一到两个八度的音阶、琶音、和弦。考官现场从考试范围内抽查一组。练习曲在同一级别中也有不同的侧重方向。

3.3影响与分析

随着钢琴考级的开展,各地区在钢琴教学、评审方面实现了充分的交流与合作,极大促进了地方钢琴教育水平的提升。

快乐习琴的意识、普及艺术的目标和循序渐进的过程相结合才是钢琴考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广仁, 《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12

历史学简介 篇3

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人。教师中有曾宪梓教师奖获得者1人、“齐鲁文化英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1人、省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9人。

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现已初步形成了运河文化研究(以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为依托)、20世纪华北乡村社会治理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依托)和南太平洋岛国研究(以世界史为依托)等3个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师资团队,在省内外确立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研优势。

本专业现有一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三个二级学科(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一个招生方向(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招生权,以及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培养资格。

本专业培养具有丰富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历史学专业基础,博学多才、视野宽广、踏实肯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以及胜任文化及相关产业、党政机关等单位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主要开设史学概论、中外通史、断代史及区域国别史专题研究、史学前沿动态、论文写作指导等基础课及运河文化、乡村社会治理、南太平洋岛国研究等特色课。同时结合理论教学开展文物考察、田野调研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专业兴趣。

朝鲜韩国历史简介 篇4

韩半岛约从七十万年前已开始有人类定居。大约四千年前传入的青铜器文化就是今日韩国文明的起源。

2.古朝鲜时代(公元前2333年-公元前1)

据传公元前2333年,檀君王俭创建了古朝鲜,之后从中国东部到韩半岛先后建立了许多部落国家。

3.三国时代(公元前1世纪末-676年)

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半岛上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

4.统一新罗(676-935年)渤海(698-926年)时代

公元676年,新罗统—了三国。统一后的新罗极力培植并发展文化和艺术,形成了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而渤海王国一方面继承了高句刚文化的精點,另一方面又融合唐朝文化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文化。

5.高丽时代(918-1392年)

高丽继承并发扬了统一新罗的佛教文化丨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高丽青瓷和《局刚大藏经》等珍贵的文化遗产。当时高丽与北方和西域民族贸易交往频繁并因而得名为“COREE”又称“COREA”

6.朝鲜时代(1392-19)建立于世纪末,以儒教性理学为建国思想的朝鲜王朝,其文化于世宗大王时达到了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其中最显赫的政绩当属创造了科学实用的文字“Han-geul”

7.日帝强占期(1910-1945年)在11910年朝鲜被日本剥夺了国家的自主权,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才彻底摆脱日本的统治。持续了36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韩民族惨遭蹂躏,饱经沧桑。

8.大韩民国的诞生(1948年-1945年)获得独立的朝鲜虽脱离了日本的统治,恢复了国家自主权,但又被分割成南北韩两个政府。1950年韩国战争爆发,1953年签订了停战协议。

中国周朝历史简介 篇5

周人起源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

即后稷 。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到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由耕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王朝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体系,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姬旦)的再次梳理,成为治世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的概念。

古公亶父之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而且有三子,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根据《竹书纪年》以及民国之后疑古派顾颉刚等人的看法,此时期的周国已经有了“翦商”的想法,吴国的建立则是打算建立西、南两个战略方向发展的结果。

周人崛起

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

始密切,《后汉书·西羌传》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商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 ,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所以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称公季。周此时已是商朝属下一强大方国。虽然关系密切,殷商却总是时刻提防着这股新生力量,周国、吴国也逐渐并吞其他小国家,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还没有渡过蜜月期,就开始相互猜疑,相互指责,进而相互征伐。最终,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商周矛盾陡然加剧。 [15-16]

西伯姬昌继位后,

国力不足与殷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文王。文王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隶,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灭商建周

周国兴盛于周文王昌作首领的时候,在他的统治使周国势力强盛,文王死,

次子姬发即位,在沣河东岸又建镐京,丰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姬发率兵会盟军于孟津(今河南孟津),公元前11世纪,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七十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商朝亡,因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朝立。

周公摄政

周武王灭商之后,公元前1045年,实施分封诸侯制

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于齐、召公奭于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于朝歌,又封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前1043年,周武王崩,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公元前1041年,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看不惯周公旦辅政,而管叔鲜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岁小却执掌辅政大权,于是联合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于公元前1039年平定此乱,武庚及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周公旦感到中原难以掌控,于是秉承武王遗志在洛阳盆地伊、洛二水一带继续建设新都洛邑,是为成周(一种理解是迁都于此 ),取周道始成之意,又建王城以朝诸侯。 [20-21]

成康之治

公元前10,周成王崩,

其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公元前9,周康王崩。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996年的四十六年间,天下安宁,刑错 四十馀年不用,周公还政周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 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死后,其子姬瑕继位,是为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亲征荆楚,南国镇国曾国鄂国等诸侯国出兵相随,深

入江汉以南地区。南征共3次,最后一次周昭王还师渡汉水时,遇天灾溺死,三军覆没。其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继位时年已五十。穆王向四方发展,西伐犬戎,南征荆楚。但好游行,以致朝政松弛。东方徐国趁周穆王西游之际,率九夷反叛周,周穆王东征,东方齐国鲁国等诸侯国出平相随,平乱得胜。 周穆王在位期间东征西伐,王朝疆土不断扩大,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一种观点认为,周穆王时曾迁都南郑(即后世郑县),就此存在争议。

由盛转衰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渐不如前。这一时期,西北戎狄渐兴。周懿王时,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人深为所苦,迁都犬丘(陕西咸阳)。

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同时,周厉王以荣夷公为卿士,垄断社会财富及资源。为压制国人不满,周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杀。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暴动。前841年,周朝暴动,厉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迁都镐京,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诸侯来朝。周宣王先后平定了北之猃狁、西之戎狄、东之淮夷、南之楚国的叛乱,开拓了广袤的疆土,重现兴盛景象,史称“宣王中兴”。 宣王晚年,干涉鲁国君位承继,以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结果惨败。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再惨败。

犬戎之祸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

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攻入镐京(今陕西西安)。周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29-30]

平王东迁

由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三大制度所维系的西周社会秩序,经过270余年的时光腐蚀,到公元前8世纪末,已经是千疮百孔、支离破碎了,仅靠着历史的惯性还得以维持。社会中各种矛盾并存,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虽然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实现了“中兴”,但其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西周的灭亡已经是无法挽回的。

周幽王被杀后,申、曾等诸侯见目的达到,而此时郑、卫、晋等诸侯国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于是申侯与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犬戎退走。郑、卫、晋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与此同时,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携王”,这样便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但诸侯绝大多数只承认周平王,而不承认周携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32-33]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盟,强迫诸侯承认“霸主”地位。 先后参与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34-35]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华夏民族和其他各族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并灭掉了吴国。 [36-37]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周朝时期,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郑庄公称霸

东周开始后,郑国的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

他们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条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扩张,使郑国成为春秋初年一个强国,号称小霸。由于郑庄公公朝中的势力太大,而且常常忙于他在郑国的私事,很少入朝听政,即使入朝,也仅是装装样子,或者干自己的私活。

这样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于是周平王逐渐起用虢公以公化郑庄公的权力,这引起郑庄公的强烈不满。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须依赖郑庄公,因此不得不向郑庄公解释,于是发生了周郑交质的事件。《左传》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强烈的批评,认为周王室与诸侯互换人质,是自己降格,后患无穷。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崩,周朝廷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国在这年先后收割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到了前7,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因为郑国擅自领军取用王畿的麦,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不满周王的做法,公元前716年未有禀告周王便和鲁国交换领土 (该协议于前7落实),但同年又与齐国一同入朝。

公元前7,周桓王收回郑庄公在周朝的权力,郑庄公不朝见周桓王,于是周桓王组织联军攻打郑国,但被郑国击败。是为繻葛之战。此后郑庄公与周王室不再有大规模的接触。

霸主争雄

齐桓首霸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屈服,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建立了霸主会盟的约定制度 [40-42] 。

齐桓公死后,竖刁、易牙等为乱,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楚成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

襄公以拥立齐孝公、平定齐乱之功,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威望不足,反而见辱于楚国。

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今河南商丘),史称泓水之战。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成王虽称雄一时,奈何先后碰上齐桓公和晋文公,楚国先后被齐国和晋国压制 。

晋文制霸

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宠信爱姬,使国政大乱。公元前636年,晋献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文公死后,其子晋襄公继位,成为新一任晋国的国君及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28年,秦穆公趁文公新丧,派军伐郑。晋襄公遣军在崤之战中打败秦国,俘秦国三将。之后,秦国屡次攻晋。仍然无法打破晋国的战略封锁,晋襄公坐稳了霸主之位。

秦霸西戎

秦穆公在晋文公死后,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之战、彭衙之战,秦军皆大败。秦穆公果断地调整国策,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

楚子问鼎

楚国在城濮之战后,韬光养晦,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轻重,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楚与晋会战于邲,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44-46]

晋楚拉锯

在前公元591年楚庄王死后,楚国霸业渐衰。晋国经历晋景公、晋厉公两代经营,渐渐超越楚国。晋国在公元前589年的鞍之战与公元前578年的麻隧之战中,分别打败齐国与秦国,国势复振。后来晋楚两国再度爆发第三次巨战——鄢陵之战,晋国以获胜收场,楚国霸权受到更为严重的削弱。但不久晋国发生内乱,晋厉公被弑。这一阶段,晋国在中原与楚国的争霸中,总体占优势,但因晋国要同时面对秦国、齐国和北方戎狄部落的压力,故形成了中原拉锯战。 [47-48]

晋悼独霸

晋厉公死后,晋悼公继位,对内改革政治,任贤用能,驾驭群臣,对外联宋纳吴,慑秦挟齐,三分晋军,争郑疲楚,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压倒性强过楚国,诸侯皆附晋,晋悼公八年之内九合诸侯。晋国霸业复兴。楚国迫于晋国的再度强盛,不得不放弃对中原霸权的争夺。

弭兵会盟

晋悼公死后,君权再度下移,晋国六卿专擅国政,兴于内耗,意与楚国和盟。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国的华元与向戌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 [41-42]

吴越之霸

当中原诸侯争霸战争尘埃落定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迫使越王勾践向他称臣。继续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勾践在中原会盟诸侯内部空虚的时机,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50-51]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在晋文公回晋即位之后,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的后代们经过长期征战的洗礼,渐渐在晋国成为贵族。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497年,晋国国政把持在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智氏、魏氏等贵族手上。

公元前455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魏、韩四家氏族。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从此时进入战国时代。 [41-42]

魏国称霸

魏国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通过变法改革,

国力逐渐强盛,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诸侯国。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54-56] 。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齐秦称王

齐国传至齐威王时,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齐国遂变得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国相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中了反间计攻打临淄、谋取邹忌,战败后逃亡至楚国 。直至宣王即位后,才召他回国恢复旧职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立,是为秦惠文王。这时受商鞅新法“迫害”而被剥夺政治特权的旧贵族一起发难,发起针对商鞅的反攻倒算。秦惠文王为了缓和矛盾,拿出商鞅作替罪羊,车裂商鞅。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秦惠文王继续奉行商鞅变法以来的国策,对外发展。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秦军联韩魏攻打齐楚,败义渠国,吞并巴蜀,掌控了对山东诸侯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楚国复兴

进入战国时代,主要的六大强国皆曾进行片面或全面性的政治经济改革,唯有居于南部的楚国固步自封未曾稍加变法。公元前4,自晋分家的韩、赵、魏三国屡次联军攻楚 。当时在位的楚悼王为求富国强兵,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兴革,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吴起失去了坚强的靠山,被旧贵族残酷杀害。由于变法时间不长,变法的成果并未完全巩固下来。

至楚威王时代,楚国的领土已扩张至巴国,逼近越国、兴盛一时。公元前306年,楚怀王派大臣昭滑率军攻越,攻占原吴国统治的地区 ,并设立江东郡。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

其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试想一下在现实的今天如果全国军队改变为一个被视为边族的服饰和军种,这阻力该有多大。但赵武灵王办到了,创造了汉人学胡人的先河 [64-66] 。

“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64-66] 。

韩国兵器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 ,“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

公元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

燕国伐胡

燕昭王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 ,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

周朝灭亡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分封其弟姬揭于王城,建立周国(西周公国)。前367年,周公国公子根叛乱,赵国与韩国支持公子根,逼周显王封姬根于巩。至此,周朝王畿分属西、东两周公国,周王仅余成周的王宫,寄居于东周公国。前3,秦军逐周赧王出王宫,周赧王迁居西周公国的王城。前256年,秦灭西周公国,周赧王病逝,东周灭亡。 前249年,秦灭东周公国。

公元前256年,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因六国不配合而告失败。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快了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征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周朝是如何灭亡的

西周灭亡

1、「周穆王2113」以后,周朝逐渐5261衰微,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4102,王朝陷入长期的战1653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

2、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

3、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西周灭亡。

东周灭亡

1、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

2、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周朝存在近八百年的原因

那么,为何这样的周朝,却能存在八百年,而其他朝代却不行?

周朝的土地制度,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西周时期,国家实行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相比,生产力较为落后,但人口和土地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后世的封建王朝紧密。土地革命,向来是王朝瓦解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是根本原因。而周王朝的土地制度,使得人口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没有那么强,很少出现大规模造反。

到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人口和土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乱,人口增长缓慢。尽管到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以后,人口规模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周王朝狭小的国土,已经没有争夺的必要,这使得周王室,能够在大争之世偏安一隅。

同时,周王朝的分封制,也帮助它延长了国祚。对于想要实权的封建君主来说,分封制无疑弊大于利,但对于想要苟且偷生的周王室来说,分封制却是他们能够延续数百年的原因所在。

在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极大的自主权,诸侯们在本国与天子无异,这使得周朝时的天子,没有多少实权。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还不如一位小诸侯权力来的大。在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没有灭亡周朝取而代之的必要性。

而且,分封制下,周王朝诸侯林立,到春秋战国时期,霸权在不断更迭,诸侯国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相互制衡,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当某一个诸侯国,过于强大时,其他诸侯就会群起而攻之;三家分晋、齐楚伐魏、六国攻秦都是此理。

这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一个可以代替周王室,真正做天下共主的人。即使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大增,统一天下也花了不少时间。这使得周王室能够苟延残喘,周朝的国祚一直没有断绝。

除此以外,周王朝的宗法制、礼乐制,有利于各诸侯国对周朝的拥护。西周时,都城附近的晋国、鲁国、郑国等都是姬姓诸侯,他们与周王室同出一宗,就算不听从周王室的调遣,但明面上,还是会拥护周王室的。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但春秋霸主们,大多都打着“尊王”的旗号,以实现自己的霸主。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室多有不敬,但从未听说过,有诸侯国要灭亡周朝。这既是现实要求,也是他们心中所认为的理所当然。

所以,周王室能够存在八百年,不在于它的制度有多么先进,君主有多么贤明,它的国祚之长,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

太阳能简介 篇6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 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 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 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 (光热转换) 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使用太阳电池, 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 并利用热水发电, 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现在, 太阳能的利用还不很普及, 利用太阳能发电还存在成本高、转换效率低的问题, 但是太阳电池在为人造卫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应用。

上一篇:胡萝卜的作文250字下一篇:市委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