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篇1

单位:老河口市高级中学

授课:李程璐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了解实践的形式。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实例中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从而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知识服务于实践

2、激情投入,大胆质疑,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和快乐。【学习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习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的一切_____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_____为主体、以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______的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_________________,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4)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5)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_______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_________,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______的认识。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________,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_______,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__。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_____和实践中产生的_____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_____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_____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探究案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 1.材料一: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销售元器件,时间有可能长达7年。若美国政府真的开始执行这一政策,中兴通讯将遭遇麻烦,因为该公司所需的元器件无法完全找到美国企业之外的替代方。现在,中国正在从防守转成进攻!这一制裁反而刺激了中国现有的计划——即在未来十年投入约1500亿美元,抢占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曾经,中国航天饱受歧视:国际空间站,16个国家参与,唯独不让中国加入。美国认为太空空间站技术有军事用途,所以反对中国加入。面对这一困境,中国唯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

是什么推动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2.材料二: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但要想完成这个规模大、系统复杂、技术难度高的工程绝非易事。刚起步时,我们的技术力量、基础设施、研发经验、研发能力非常有限。

航天产品研制涉及总体、结构、控制、气动等多个专业,一体化程度高,各专业紧密配合。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风起云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展了总体协同设计系统建设,运用数字化设计分析工具开展工作,积累知识数据,推动着技术的快速研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如何推动技术的快速研发?

3.材料三: 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于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再入大气层燃烧,残骸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天宫一号是我国未来空间站计划的首个试验飞行器。这座“天宫”作为空间实验室的雏形,曾经先后与三艘“神舟”飞船完成对接,并完成了从自动对接、“太空授课”到内部细节设计等一系列试验。从这艘试验飞行器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都将应用在未来中国的空间站中。

天宫一号飞行器在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

4.材料四: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地球卫星先后承担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远程通讯等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空间科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大家可能不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面、耐克鞋气垫都是从航天员的食物和穿戴用品中民用化而研制出来的,而先进超声诊断与远程医疗技术等更是空间科学研究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国际空间站开发的靶向药物输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

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三、练习案

1.“人离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越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恩格斯的这句话强调实践的特征是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变化发展性

2.Google、维基百科、微博……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因此,有同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结论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了,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因为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B.是错误的,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自于实践 C.是正确的,肯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D.是错误的,否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

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日趋完善以及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我国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制等观念日益增强。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4.从“只生一个好”到“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再到“単独二孩”,然后再到全面放开二胎,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这说明

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老河口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二下学期政治导学案 6“乡愁”即“愁乡”“思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家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幼儿时,爱是母亲轻轻摇动的睡篮;少年时,爱是父亲严厉的轻声呵责;长大后,爱是父母慈爱目光里的团圆饭……从中我们获得的哲学感悟是 ①家的记忆源于每个人对家的心理感受 ②不同的家的味道寓意着相同的家庭之爱 ③家的味道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④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来自于长期的生活体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这一事例说明了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2年卡尔.兰德斯泰纳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篇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的教学内容包括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实践的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教学内容丰富,理论性比较强。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观点,并能够初步应用实践的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教学设计为陈春辉老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二中开设观摩课的教学设计。呼和浩特二中是内蒙古的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比较高,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基本的理论学习不是很困难。多数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思考,他们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不完整、不全面,还可能有错误,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正。所以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经验入手,归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进而能应用这一观点分析社会现象。同时,通过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纠正,进而形成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问题提出]

所有教学的最终指向都是学生的受益,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多少,收获了什么,学生的收获是否有利于其未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定教,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加强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全面地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学习经历、生活经验,准确地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等。

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教师是一名向导和指导者,教师掌舵,而驱动船只前进的力量一定是来自学生的。教师越了解学生以往的经验,了解其希望、理想和兴趣,就越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用各种方式对学生形成反省思维加以引导。长期以来,教师们已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教学中,比较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教学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比如备课时往往只关注备教材,备自己的教学流程,真正能够备学生的教师很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多的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对学生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能够及时作出回应和反馈的不多。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科教学效能不高,学生不喜欢的重要原因。

为了了解学生的认识起点,我们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的教学前,利用课间,在上课班级开展问卷小调查:你认为人的认识从哪里来?你参加过哪些社会调查,请写出调查的题目、方法。请用几个关键词进行自我评价。在收回学生问卷后,我们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重新设计了问题和学习活动,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体验和自我评价与定位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发展的目的。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设计社会调查的初步方案,培养提出问题并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表、文字等资料的解读,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通过关于快乐生活的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增强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及亲近社会、积极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实践决定认识,如何认识和发展自我。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很高兴,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个哲学命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认识。(展示汉语词典中关于认识的定义。)那么,人的认识从哪里来呢?课前同学们通过网上回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我们一起来看看答案。(展示学生关于“人的认识从哪里来”的部分回帖。)

生1:我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外界得出的,人受到外界的影响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又通过之前的经历和主观感受加工形成。

生2:周围自然、社会环境的表现被人脑所接收,并对其进行思考得出的结果。

生3:人通过大脑对事物的表现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实践,从而认识事物。

生4:当人认识一个物质时,要先接触它,并且从实践中了解它,从而形成了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

师:四个同学的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阅读课本,思考什么是实践,实践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教师展示学生课前关于获得认识的途径的答案。)

师提问:你们所给出的答案与实践有着怎样的关联?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认为,假如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学习中,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同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是我们教学中重要的资源,只有挖掘学生的资源,了解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和学习水平,才能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地设计教学的难度和深度,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以上一些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认识的来源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表述还不是很完整、准确,需要我们通过问题设计,引发学生对自己认知的再思考,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进而修正自己的认知。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知进行反思,让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学会反思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

师:社会调查是我们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班级的许多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之余,也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他们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展示学生参加过的社会调查的课题,如错别字滥用情况、家庭水表使用情况、毛笔书法的市民普及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学生网络购物调查、社区居民读书情况等。根据以上资料,我设计以下问题链,请参与社会调查的学生回答。)

师:你为什么做这个调查?你是如何开展调查的?你在调查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你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与你调查前的想法是否一样?你的调查是否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调查方法、手段、对象等)?如果有一群上海学生和你做同样的调查,你们的结论是否会一样?为什么?在社会调查中,你有什么收获?

师:我们调查后,还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进行理性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我们认识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们调查的成果还要回到现实,通过实验来检验,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也是认识的目的。(PPT展示:实践决定认识。)

设计意图:政治学科的教学只有回归到社会实际,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了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指出本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和整合学生资源,架构起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对于推进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参加社会调查的经历,分析调查的原因、过程、方法,调查过程中困难的出现和解决方法,调查内容的调整等,很自然地得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误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等结论。

教学环节三

师:我们不仅要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还要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不易,认识自我更难。(PPT展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自我,展示学生的自我评价关键词统计结果。)

师:你作出这样的自我评价的依据是什么?能否对这些自我评价关键词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政治学科是显性的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在政治教学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积累素材,而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认识论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更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主观世界。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态度,通过对自我评价关键词的归类,分析评价的依据,让学生了解正确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意识到个体发展离不开他人与社会,要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来科学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小结:实践决定认识,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不但求知,更要践行,做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只有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完善自我。

[自我反思]

本课教学意图通过社会调查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掌握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自我认识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融入社区,快乐生活。本课教学力图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建立起教学与生活的关联。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问卷调查是了解学情,把握学生认知起点的有效方法,问卷问题的设计水平会直接影响调查的效果,而本课的课前调查问卷的问题数量较少,内容过于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认知起点的进一步挖掘以及对学生认知变化的把握还不够到位,比如围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课题所设计的问题不够集中,逻辑性不强;从经验反思到理论抽象的教学过程也不够好;关于学生学习本课所带来的认知变化缺乏有效的评价等。基于学生认知起点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如何在课前、教学中以及课后真正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教学设计由秦书珩老师与陈春辉老师共同合作、打磨完成。)

[专家点评]

一节好课,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创造。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激发,必须以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为基础。本节课,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起点组织教学,通过课前问卷调查、课堂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感悟哲理,运用哲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参与充分,课堂充满灵动,彰显生命的活力。哲学是智慧的学问,哲学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理解生活并学会过更好的生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篇3

展示课件: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这首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对后两句诗的分析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环节二]

展示课件:一组实践活动的图片

师:1.上述实践活动的从事者是谁?2.对象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3.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出实践的含义。

一、实践的含义

展示课件: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强调:1.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环节三]

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2)起床、刷牙、洗脸、吃饭;(3)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4)修建铁路、植树造林、开垦土地。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实践含义的理解。

[环节四]

展示课件:我国古代的飞天壁画、嫦娥奔月的传说、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一、二、三号月球探测器的图片。

根据图片及资料设置三组问题。

问题组一:

展示课件:(1)中国探月活动是实践活动吗?这种活动是纯主观的活动吗?人们把“飞天梦”变成现实需具备哪些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出实践的第一个特点。

二、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问题组二:

展示课件:中国开展月球探测工程事先有没有计划或方案?目的是什么?这项实践活动与燕子筑巢、蜜蜂建房有什么本质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出实践的第二个特点。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问题组三:

展示课件:从“飞天梦”到“中国探月”的整个过程,是个人的活动吗?古人的飞天梦为什么到今天才变为现实?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出实践的第三个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师:实践和认识之间有何关系?接下来探讨。

[环节五]

展示课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时间会议内容

1982年十二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7年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十六大提出“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实现公平竞争”

2007年十七大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2013年十八届

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教师设问:

(1)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来源是什么?

(2)是什么在推动着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发展?

(3)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所获得的关于市场经济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什么来检验?

(4)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不断完善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分析归纳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

[环节六]

展示课件: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一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个濒临死亡的产妇输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兴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类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教师设问: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材料的共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七]

课堂小结,由学生进行(略)。

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篇4

本节课是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本节课所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

第一、探索世界的本质、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所以本课实际上是对上一课的延伸和继续。

第二、本节课所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论的范畴,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起点,只有深刻理解,牢固树立这一观点,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哲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哲学的学习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

三、设计思想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各种小栏目、身边典型事例、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实践的含义;能够结合实例比较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

引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情景导入

猜谜语,听《爱情苹果》的故事,导入新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明确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同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过渡到实践含义的学习。

通过猜谜、听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创设情境1

展示探究活动一:

请学生找出哪些活动属于实践,为什么?

1、燕子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4、于丹利用电视媒介讲《伦语》

5、建设和谐社会

6、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7、人们自觉改造“三观”

8、航天工作者研制“神州九号”

在学生充分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图片、分解实践含义,了解实践的形式。

阅读课本42页找出实践含义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一

通过对图片事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实践含义,为下面学习实践的特征奠定知识基础。

2、实践的特征

创设情境2

展示探究活动二:嫦娥飞天图片

请问:

1、嫦娥一号研制成功需要那些要素?

2、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是否可以随意确定?

3、科研人员研制嫦娥一号和蜜蜂筑巢有何区别?

4、嫦娥一号能靠一个人力量研制成功吗?

5、古人的梦想为何到今天才能实现?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把实践的特征与实践的含义相结合理解,并强调三个特征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三者的统一性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篇5

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

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的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问题探究: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学生回答略。教师引导:上述的观点都没有把握实践的本质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的含义有本质的区别。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

推进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板书: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人们”——实践的主体

这意味着它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能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

这是说实践以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则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3)“活动”——实践的性质

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以“盖房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盖房子不能等同于房子本身(当然也不等同于设计方案),它是把设计方案变为“房子”的过程。

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掌握实践概念必须注意:

(1)不能缩小其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社会的活动”。

(2)不能扩大其外延。如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过渡)板书:2.实践的基本特征

人类产生以后,整个世界就分为两大领域: 物质世界——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精神世界——主观世界

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人脑怎样反映物质、物质如何“进入”到人脑中形成意识,则离不开沟通两大领域的“桥梁”——实践。

正因为实践所处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它具备了以下的特征: 板书:(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所谓“客观性”:指实践是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必须从事的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专心

爱心

用心 移的。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吃、穿、住、用等的生活资料都是生产得来的。如果生产停止,人类就会饥寒而死,社会也将灭亡。

问题探究:怎样理解实践的“物质性”?

例如种植一棵树,其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

所谓实践,实际上就是实践的“主体”运用“手段”改造“对象”的过程,实践的这三个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都具有“物质性”。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征,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但是,实践的主体运用“什么手段”改造“何种对象”,则反映出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板书:(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而动物的活动却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这一特征是实践最能体现本质的特征。

尽管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的,但指导实践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就使实践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例如,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青年学生应尽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相反,我们把那些在错误意识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活动称为“愚蠢的实践”,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或犯罪活动等。

实践的这个特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征,也就在实践的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可见,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性质而言,它还有第三个特征: 板书:(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实践绝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过去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知识拓展: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专心

爱心

用心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如果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香菇和毒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是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问题探究: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是人类品尝之后才揭开的,尝后才知道西红柿等食物能吃不能吃。教师进一步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人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实践。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板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事物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事物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名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这句名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材的第44页“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板书: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有《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板书: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探究材料“是非莫辩”)

问题探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庄子说法的理解。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专心

爱心

用心 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材第46页“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板书: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问题情境

教材第46页博士学成归国的例子(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获得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投身实践活动才是最终的目的。

教师总结: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贫困落后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要立足实践,学习科学理论。

专心

爱心

可持续稳定从何而来 篇6

——xx市以民为本实施“三个一”机制夯实社会稳定基石

地处首都南大门的xx市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超前化解、控制越级、减少群访、避免重访、严防激化为主要目标,探索推行了信访稳定“三个一”工作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夯实了“护城河”工程的基础,为全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自1999年以来,该市已连续5年未发生一起进京、赴省、到保定市越级集体上访。

一、构筑一个网络,打造亲民“阳光”窗口

为了给群众信访提供更广泛的途径,减少和避免越级上访,xx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市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着力构筑立体交叉的信访接待网络。首先是将信访领导接待范围广泛延伸,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接待网络。该市在原市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的基础上,向乡镇、部门延伸,在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开发区和30个市直部门全部建立了信访接待日制度,每周四和周五,由各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在本单位接待群众信访。其次是将信访接待内容广泛拓展延伸,构筑内容丰富、时间充足的信访接待网络。2004年以来,xx市将市级领导接待日,由每周的一天增加到每周二天,同时每周增加一天涉法涉诉信访接待日,即:每周二、周三为市级领导接待日,每周二为涉法涉诉信访接待日,由市政法委牵头,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的主要领导参加。截止目前,该市政法系统已集中接访40次,共处理涉法案件244件,彻底办结181件。

为保证立体接待网络的实际效果,该市从规范接待工作程序入手,以保证领导到岗、到位、尽职、尽责。首先是公开接待日程。通过电视台公布领导接待的总体日程安排,并在市信访局和各乡镇、市直部门门口公示每周接待领导的姓名、职务和分管工作。其次是严肃接待纪律。该市要求信访接待工作由市委书记、市长,各乡镇、市直部门一把手亲自挂帅,无论工作多忙,领导必须到岗接待,遇有开会和外出学习考察,要向单位主要领导请假,并由当日接待领导本人自行调整。第三是规范接待方法。为保证接待效果,该市专门制定了“五要五不要”的接待原则,即:对上访群众要满腔热忱,不要态度冷漠;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决,不要敷衍应付;对群众的过高要求要阐明政策,不要动辄训斥;对能够当场拍板解决或明确答复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对一时不能解决或政策不允许的,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要一推了之。第四是明确接访责任。为提高领导接访工作效率,减少交叉重复接访,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该市实行首接责任制,即:每一位接待领导对所接待的信访案件从接待、批办、立案、协调、调度、回访等一直负责到底,直至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对不能按时办结或解决问题推诿扯皮,而导致集体访、越级访或重访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并列入年终考核。

为使接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该市市级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从上到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2004年以来,该市四大班子领导的信访接待从未出现空岗现象,已接待来访群众513户,943人次。特别是保定市委副书记、xx市委书记于群同志和市长黄恩桥同志,身先士卒,不但按期接访,遇有其他领导外出开会不能正常接访时,还主动替其他领导接访,把大量的苗头和隐患化解在了萌芽状态,把大量的矛盾问题解决在了当地。有一次,是保定市委副书记、xx市委书记于群同志从上午8:30分一直到下午4:30分连续接访8个小时,连午饭也没有顾上吃,先后接待来访群众46户。

通过实行信访接待微机登记、备案、告示制度、信访三联单制度和无理访确认制度,进一步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程序,维护了信访秩序,对有效防止无理缠访、闹访、重访、越级访发挥了效用。据该市信访局统计,自2004年8月份实行新的制度以来,信访量呈逐月下降趋势,特别是重访量明显下降,已由原来的65%下降到现在的25%,信访秩序明显好转,越级访也在低位运行。领导接待首接责任制制度、信访案件调度会制度和信访工作通报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有效地发挥了市、乡两级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越级访的发生。

三、前移一个关口,架起惠民“金色”桥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进党群、干群关系,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xx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的意见(试行)》,将信访工作关口前移,实行领导干部“一线”接访。

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架起群众和领导有效衔接的桥梁,该市要求领导干部下访前要做到“三明确一做好”。一是明确下访地点。市四大班子领导同志,每月下访一次,到所分包乡镇、接待群众;各乡镇领导同志每月至少下访一次,到所包村街、社区接待群众。二是明确下访日期。市四大班子领导同志下访日定在每月的10—15日之间,各乡镇领导同志下访日定在每月5—10日之间。在规定接访日,市乡领导要按时到所分包乡镇、村街接待群众来访。三是明确接待方式。市、乡两级领导下访,对群众敞开接待,同时和约访相结合,下访领导可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或业务骨干共同参加接访。四是做好预前宣传。在每个下访活动日之前,通过广播、电视、公示等方式,提前一周向广大群众公布下访领导的姓名、职务、接待的具体场所和时间。

融信从何而来 篇7

首先,融信是一家闽系开发商,来自莆田。和近年来闽系开发商走出福建,到全国开疆拓土一样,融信在去年明显加快了走向全国的步伐。

融信前身是于2000年创立的莆田市交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欧宗洪通过基建赚得第一桶金后,开始从事住宅物业开发业务。整个集团创立于2003年,目前是一家拥有地产开发、金融产业、资本运作等综合业务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

按照融信集团官网的介绍,其在福建省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连续多年在核心城市福州、厦门获得总销量及单项目销售冠军;按已开发量计算,位列“2015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福建省20强”第一位。如今,融信已进军长三角枢纽,覆盖了上海、杭州、福州、厦门、漳州等核心城市,在全国拥有34个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项目,总建筑面积超670万平方米。

融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跨越的过程,其跨越的幅度之大,跳跃性之强都是惊人的。从创立之初至今的十几年间,融信迅速实现了规模化、多元化的产业布局:人居方面,成功开发融信·第一城、融信·三味书屋、世欧·澜山等经典楼盘,2012年度福州总销额65.56亿荣登销冠;商业方面,以60亿巨资拍下历代福州人心目中的“宝地”王庄地块,将建成海西顶级商业巨舰;酒店方面,融信挥师南下漳州,建超五星级铂金大酒店,立足海西,签约海沧桥南项目将建厦门地区首屈一指的超五星级酒店;金融方面,成功入股莆田商业银行,成为该行董事……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迈入中国房地产第一方阵,融信的综合竞争力不容小觑,从福州、漳州,到厦门、杭州,再到如今的上海,融信完成了“扎根榕城,立足海西”的战略目标,为“走向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融信的销售成绩均是在售价高于同区位楼盘的前提下取得的,融信坚持用高品质优化每一个区域,在项目前期所做的品质、配套等承诺均能兑现到位,赢得不俗口碑。以2014年为例,融信旗下项目平均售价达20268元/平方米,在楼市整体趋冷的2014年,不追求以价换量,以品质制胜。

期刊品牌 从何而来 篇8

和谐团队是成功期刊的必要条件。纵观成功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成功的期刊都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团队在作战。期刊从每期的内容策划筹备到执行排版,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精诚协作的团队共同完成。还有期刊的发行、广告经营更是需要统筹安排。团队建立的基础,是每个队员一心把期刊作为事业,互相信任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在这个宽容无私的集体中,大家全身心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坚韧不拔地努力。而这个团队的核心凝聚力又来自团队的领军者,只有队长的果断正确的决策和优秀的人格魅力才能使这个团队凝聚成一支战斗的团队,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找准定位就找到了期刊的灵魂。期刊的定位往往是每个期刊人都看重的话题,但往往只是看重,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又流于形式,编者以自己的喜好上稿,而忘记了杂志的读者需求。找准期刊的定位其实是和期刊的受众分不开的,一本杂志的读者群固定下来后也就固定了期刊的定位,当清楚自己的杂志究竟是给哪些人看时,就会了解他们想看什么样的文章,想得到什么样的启发?编者也只有认真地去做市场调查方能解决定位不准,做出来的东西无人感兴趣的尴尬境地。如《决策探索》杂志既然定位在党政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的实践和理论,就要向着这个目标做市场调查,了解读者所需所求。这个市场调查又偏偏和都市晚报的调查不一样,而是要对各级政府领导和企事业老板做深入的了解。如果《决策探索》也随着都市晚报的热点焦点走,做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别人早已看过的不感兴趣的东西。如何避开这种尴尬,只有另辟蹊径。这就要认准自己的定位,从容出击,策划出让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来。

内容为王,是每本杂志的核心。打造品牌期刊首先就是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只有超前策划,才能具有前瞻性。期刊不同于报纸的快捷,这就需要提前策划的灵敏嗅觉,要真正熟悉了解每个时期国家的政策和民众的需求。前面说到期刊定位时要了解受众的心理,受众想读什么样的稿子,但这并不等于只是迎合受众。真正的品牌期刊能在服务受众的同时引领读者,是引领时代的具有思想性的期刊。

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用于打造品牌期刊也应是真理。一本优秀的期刊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外观设计印刷的美观,再有就是文字处理的亲和力和时尚性。在这些外观的第一感觉下,是文字的编排校对质量,任何不起眼的差错与疏漏都会使读者对杂志的可信度降低。试想当读者正在读一篇文章时,突然出现一个错别字,又看到错行和线条的粗细不恰,图片的错位,印刷的偏色等等,这会是一本什么样的期刊呢?在读者的心里只能打下不及格的分数。如果读者能够很舒贴地读完一本杂志,挑不出任何毛病,那么,一本优秀期刊不用宣传就已在读者心里定下了位置。

其实我们都知道,想办好一本杂志,单有好的内容还不行,酒香还是怕巷子深的,特别是在这个重包装重吆喝的年代,一本好的杂志要想让读者了解,就要有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杂志要在跻身网络进行互动扩大影响的同时建立一支强硬的发行队伍。在当今传媒竞争激烈年代,发行是每家传媒重中之重。每年的10月左右,各都市报和党报党刊都为了来年的发行而大战。大街上,谁家的活动做得大回报的条件优厚,谁家的订单就多。期刊的发行工作更应该及早策划筹备,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和喜欢上杂志,就应舍得投入,期刊可以以赠阅的形式,在宾馆在车站等地要有的放矢地把杂志摆放在客人看得见的地方,同时还要固定给读者赠阅,只有让广大读者认识了杂志,并喜欢上了杂志,发行也就迎刃而解。寻找大客户以杂志这个平台进行产品置换,杂志可以为大客户刊登广告宣传,大客户把杂志购买去赠阅给读者,也不失为当今期刊发行的好办法。

幸福从何而来作文 篇9

幸福是什么?打小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后来父母告诉我考个好的大学,找个好工作。那时你就会知道幸福的滋味了!于是“考个好的大学,找个好工作”就是我对幸福的全部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幸福”又有了新的认识—————“下个月期中考试!”班主任的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教室里炸开!“哇!又考啊!才过了月考的!”“我都被‘考’焦了!”“还让人活吗?”……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发这牢骚,发泄着心中的怨气!我也怀有一份恐惧。因为在刚过不久的月考中我考得一塌糊涂!“完了!月考都考得这么烂!期中考试只好坐以待毙了。”真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希望大家沉着应战!上次月考不行的,争取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打一个翻胜仗!”班主任一席话如一缕阳光射进我的心里,让我“豁然开朗”!打一个翻胜仗。不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嘛!一个月内拼命的学!不信就翻不了身!决心已下!

立即投入到“拼命学”的运动中,不求废寝忘食,但也做到分秒必争!早上起床将英语读他个半小时,中午将数学做他个十几题,晚上先总结后积累再去拼搏!课后休息时间更是被“充公了”。“嗨!打球去!”“没空!要背单词了!”甲同学一脸的惊愕。“又出新游戏了!一起去试一下!”“我要做题,不陪你了!”留下满脸挂着问号的乙同学,我冲向教室。……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期中考试中我终于如愿以偿翻了个身!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我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没错!这种感觉就是幸福的感觉!幸福就是这种滋味!一番努力奋斗后收到的不光是成绩还有幸福!幸福就是努力奋斗的回报!

幸福从何而来作文 篇10

幸福从何而来

如今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幸福究竟是从何而来呢?正当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幸福悄然地来到我们的身边。也许幸福并不想告诉我们它是从何而来的。

我感到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幸福,来之不易。那就让我把幸福捡拾起来吧!

在我小的时候,我是妈妈的主宰:衣服是妈妈教我怎么穿的,饭是妈妈喂的,路是妈妈教我怎么走的……谢谢母亲给予我的幸福,我觉得妈妈是无所不能的,是伟大的!

正当我一天天在长大的时候,妈妈的笑容不在多见,取而常常是一脸严厉的面孔。每天陪伴我的只有书桌和数不清的习题。总感到似乎少了些东西,我心里常这样想:难道是妈妈不爱我了吗?一想起小时候过去妈妈给予我的幸福,我就泪流满面。

在我八岁的一个夜晚里,我突然得了腮腺炎。那个也晚里爸爸不在家,妈妈只好背我上医院了。

在那漆黑的夜晚里,伸手不见五指,我感到十分的害怕。妈妈为了让我不感到害怕,就给我讲故事,让我开心,使我没有害怕的心里。不一会儿,妈妈就汗流浃背了,衣服都快湿透了,我能感觉得到。我对妈妈说;“妈妈,您都流汗了,还是让我自己来走吧!”妈妈说:“你先在生着病,还是让我来背你吧!”此时,又让我感到了幸福的来临,其实妈妈还是爱我的。

在我上小学的一天,那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下起了大雨,我忘了带雨伞。放学了,同学们都纷纷地随同家长撑着雨伞回家了,只剩下我和一些同学还有老师没有回家。过了一阵子,同学们都走完了,老师走了过来说:“怎么还不回家啊?”我说:“我没带雨伞,可能我的家长会来接我。”过了一会儿,楼梯口有个黑影麻麻走了过来,那个黑影朝这边过来。原来是妈妈,她不顾自己的工作偷跑出来接我,在原则上可能会扣工资,但妈妈不顾这些。她的衣服后面都湿透完了,此时我的眼睛热泪盈眶,我感到我是多么地幸福啊!

其实我们一直都很幸福,虽然幸福是无形的,但给予幸福的人所做的一切是有形的。让我们捡拾身边的幸福吧!

幸福从何而来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

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范文之心得体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

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

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幸福从何而来

我们的幸福是从哪里来的?是父母的辛勤劳动带来的,是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彼此信任共同营造出来,是自己辛辛苦苦一手拼搏争取来的。对于这几点我深有体会,我认为最后一点尤为重要。

我认为幸福就是心灵的平静,是美好的生活,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饱满的精神生活是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满足,总之幸福就是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让人愉悦的东西,它是无所不在的,存在人们的心理和现实社会中,它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

不信,你看:我们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社会里,是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使经济腾飞,社会安宁祥和,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就是幸福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生活在战乱纷飞,生活难以保障,时刻感到惊恐的孩童们来说,那是他们一直期待的。我们现在所获得的一切,所用的一切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的挣取来的,是父母用自己的汗水努力拼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舒适清净的优良学习环境,在父母的抚养呵护下,我们茁壮成长走上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这些难道不是幸福吗?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也是幸福的来源,这样做,人们就生活在一个和谐安定的环境下,彼此之间没有争斗,矛盾,这是多么的惬意啊!

诚然,父母的养育,国家的安定,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都是幸福的来源。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拼搏,争取各种不同的幸福,才是幸福最主要的来源。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学习优异,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他进入一家民营公司当职员,工资千元左右,他并不满足,在下班期间利用闲暇时间努力学习企业管理知识,他学习的非常认真,不断的将学习的方法用于工作当中,提高了自身水平,职位不断提升,工资也随之提高。三年左右,在别人对他非常羡慕时,他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他又跳入另一家公司发展,得到了不少的工作经验,他更加努力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又用了三五年时间,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他考上了世界著名管理学院进行深造。现在,他已经在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中任职,年薪数百万元。

这样的例子很好的告诉我们,幸福如果是依靠别人的给予,是非常有限的。最关键的是要自己去奋斗,用汗水去见证成功的喜悦。文中提到的那个人要是没有进取心,不提高自身素质去追寻自己的幸福,他最终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职员,怎么实现自身的价值?

朋友们,幸福的来源有很多,有别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奋斗。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去拼搏一个美好的明天!

幸福从何而来

幸福是令人感到高兴或欢乐事情或境遇。在人们的眼中,每一件事情都能让你感到幸福,有的人认为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在寒冷中获得一声祝福是一种祝福,有的人认为赚到一份靠自己努力来的钱是一种幸福。而在我眼里,倾听别人和想别人诉说则是一种幸福。

记得那是一个刮着风的下午,我因为考试考砸了而怕回家后会遭到骂,便慢吞吞地垂头丧气地向家里走去,途中,遇到了昔日的一位好友,他见我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便走过来对我说:“你怎么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我勉强笑着说:“唉,考试考不好,回家怕被爸爸妈妈骂。”他拉着我的手,我们坐在路旁的小椅子上,他本来安慰我几句,可是我一坐下,就对他说起了考试考不好这件事,在我说话的时候,他没能插上一句话,他也一句话都没说当他,当我向他诉说完后觉得我们轻松了许多,而他也只在最后安慰了我一句:“别担心,勇敢去面对吧!”我听了这一句话,仿佛感觉我们身体里充满了热量,仿佛在我们要摔下山崖那一刻,有人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将我扶起,又像是在我生命垂危时,一位医生治好了我的病。使我顿时感到十分幸福……

而那是一次下着雨的早晨,好友敲响了我家的门,他告诉我他的父母因为闹别扭而吵架的事,他被夹在中间,不知如何是好,他与我坐在椅子上说话,这次,我没能插上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倾听他的心声,他最后是含着泪水走的,但是后来,他的父母又和好了,他也变得快乐了,但是他却来感谢我,感谢我在那飘雨的早晨的倾听,因为我的倾听,使他欲破碎的心情舒畅了许多。这不正是幸福的感觉吗?

原来,在我眼里,幸福就在倾听和诉说中体会。

幸福从何而来

幸福是什么?军人说:“幸福是戍守边疆,保家卫国。”商人说:“幸福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恋人说:“幸福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运动员说:“幸福是站在奖台上为国争光。”可我觉得,幸福是能安全地活着,健康平安是最基本的幸福,也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安全幸福这两个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失去安全,幸福从何而来?安全,是我们所有人最低层次的幸福指数,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我们作为学生,在社会中处于绝对弱势,更应该树立安全意识。疾病,是威胁我们安全的敌人之一,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安全大于天,可在这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放心食品对中国人来说就是一种奢望。大街小巷,三无食品泛滥街头。烧烤摊点大行其道。小贩油腻腻的脏手握着喂饱过瘦肉精的猪肉,放进泛着白沫的地沟油里,加入现代中国食品基本原料---食品添加剂。最后,把“色香味”俱佳的肉装入塑化剂严重超标的塑料袋中递给你。这不是电影情节,每天都在你身边上演为了我们的安全,为了我们的`幸福,你还会去肮脏的烧烤摊吗?在某个小乡村的作坊里,污水四溅,臭气熏天。发霉过期的食品原料随意堆放在地上,苍蝇、蚊子旋绕在上空,桶里装着恶心的作料,经工人们黑漆漆的手制作而成的三无食品,正摆在某个小超市里廉价出售。你还会买吗?

如果说食品安全是“隐性杀手”,那交通安全犹如“猛虎”。据统计,仅,中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万起,造成6万余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多么震撼人心的数字!可震撼人心下面隐藏了多少悲剧?中国式过马路、超载超速超限、醉驾……一个个无视交规的行为,直接导演了一幕幕惨痛的悲剧。有多少人闭上双眼忍受痛苦,遗憾终生?死去的人们啊,他们失去幸福的同时,他们的亲人朋友也备受煎熬。父母看着自己的儿女闭上双眼,自已却无能为力,谁能感受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谁能亲眼看着亲身骨肉的遗体在黄土下一睡不醒?只有我们的父母,我们还没有好好报答养育之恩的父母!

如果他或她还有子女,他们亲手给自己儿女蒙上的阴影将伴随他们终身,他们可能在同学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还有我们的朋友,谁能不为少了一个知心朋友而惋惜?他们昼夜思念着你,牵挂着你啊,因交通事故造成残疾的的人们啊,你们曾经体会过四肢健全的好处,应该很后悔吧。为什么后悔?是因为太丢人了?是因为行动不方便?还是因为太痛苦?都不对,是因为负担。给国家带来的负担,给社会带来的负担,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因为大部分人残疾后,不仅无法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家庭,还要增加负担,所以遗憾终身。如果你不想重蹈这部悲剧的话,请遵守交通规则。

瞧瞧我们这些安全幸福的人,每天欢天喜地,悠然自得。只有安全了,人们才能做幸福的事,做幸福的人。只有安全了,军人才能戍守边疆,保家卫国;商人才能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恋人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运动员才能站在领奖台上,为国争光;我们才能尽享幸福!可那些整天闷闷不乐的病人,残疾人呢?不仅做不了这些事,还需要身体健全的人照料,多么可悲!为了我们的安全,为了我们的幸福,请在心中敲响安全警钟,让安全时刻伴你行!

出门第一事,安全最为先。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把“安全”两字在心里永远扎根,让我们的明天充满鲜花、充满阳光、充满幸福。

幸福从何而来

幸福,他在那里?

它就在你的身边。

“喂!橡皮借我,谢谢!”这是种幸福;

“嗨!早上好!”这是种幸福;

“啊!你受伤了!”这是种幸福;

“顺便帮我一起倒下水把!”这是种幸福。

我的幸福,来自于一个家,一个大家。全家有37口人,其中,我的兄弟姐妹就有32个人,我们家有五个管家:语文管家、数学管家、英语管家、物理管家和化学管家。说他们是管家,还不如说他们是我们的大家长,亲切,和蔼又对我们负责。能“融”身于这样一个家,就是一种幸福。

这个学期,相濡以沫的大家庭,即将送一位加人去广东“进修”。大家得知这个消息时正好接近月考,虽然“忙碌学习”的我们心中有丝丝不舍,但我们尽量不表现在脸上,希望不要带给他太大的压力,但毕竟大家在一起的五年时间,总有些不舍。

1月20日,他带着我们这些家人的思念与祝福离开了上海。

在家里,我们还是会不断提到他的名字,他的书……常会回想起以前的件件往事。

好学的他,总会在家里大声叫着自己的兄弟姐妹,问他们题目如何解;在课间或课上,他总是做“傻”事引我们开怀大笑,让老师无可奈何;在上课时,他总会迎合这老师,一起完成一节轻松、有趣的一节课,在体育方面,也算是个健将级的灵魂人物……

点点滴滴的往事在脑海中出现,回想过去,大家在一起时,那是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幸福;但我们却并没有注意到有种幸福就在身边。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家,那种其乐融融、团结一心的感觉就是幸福,只有我们的内心感受到这幸福的甜蜜。

我们在一起为考试奋斗时,这是幸福;

我们为了参加家人的欢送会而拒绝其他事情,这是幸福;

我们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努力,这是幸福;

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更是幸福!

有种幸福就在身边,他来自于我们的大家庭,来自于我们共同的努力,它无所形状、无处不在,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那种甘甜。

幸福从何而来 篇11

丹麦是一个只有550万人口、位于北欧的国家,那里的气候并不是最好的,居民也不是最富裕的,缺少真正的军队也使它一直没有能力应对侵略。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国排在第二十三位,连前10名都没有进,可以说是令人震惊地被芬兰、哥斯达黎加这样的一些国家击败了。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报告”继续揭示,丹麦之所以高居榜首,而美国排名落后与国民的期望值相关。南丹麦大学的教授考尔·克里斯滕森考察了他的男女同胞为什么这么幸福快乐的原因。克里斯滕森认为,典型的丹麦人拥有较低的期望值,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极少失望。所以当事情的结果不是他们预期的那样坏时,他们就会感到幸福了。

美国人在期望值和成功方面却采取了非常不同的姿态。在“60分钟”节目中接受采访的丹麦学生似乎十分明确地诠释了这种差异。其中一个人这样描述了他衡量成功的标准,“我想要幸福快乐,以及有很多的时间和我的家人待在一起。”第二个学生说,“我更多考虑的是软价值,比如我所从事的工作既不感到压力,也没有什么激情。也许这份工作不会给我带来许多收入,但是我却乐意每天起床后去做这份工作。”

这些都不是普遍的美国准则。我们生活的大部分都是以我们职业的声望和工资为中心的,这样工作就成了支配的力量。我们习惯上认为我们一周的工作时间是40小时,但是你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没有计算在内,这实际上使你离开家人或者不能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增加了。根据2007年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工人们每天上下班路上平均花费的时间是46分钟。这项民意调查还显示,上下班路上所花的时间越多,给工人带来的压力也越大。

我认为,如果一个单项的活动耗去了我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那么我就要求完全满意于这一项活动。这是最起码的,道理很简单,我不满意的时间越多,那么满意的时间就越少,这就意味着让我幸福的机会在减少。

那么金钱呢?你可能无数次听到这句话“金钱买不来幸福。”尽管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正确的,但是研究表明,也许这样说会更为准确:“金钱可以买来幸福,但是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使我想起了米·怀斯特的一句伟大的语录:“我富有过,也贫穷过。相信我,富有更好。”在大多数社会,那些挣钱多的人一般都会比挣钱少的人幸福。幸福的底线是拥有一定基本数量的金钱或物資,但使许多人吃惊的是,财富的增加,并不总是导致快乐的增加。

2007年进行的一项“盖洛普调查”,研究了美国人和他们基于各种因素(包括金钱)的生活满意度。那些年薪在7.5万美元左右或者更多的人,他们当中幸福快乐的人的百分比是最高的;而那些低收入的人年薪低于3万美元的,他们当中幸福快乐的人的百分比是最低的。所以你可以从这项调查中得出结论,那就是人们挣钱越多就越幸福快乐,也就是说,靠增加你的收入和净资产的方式,你是可以变得越来越幸福的。

不过很快就有研究表明,当达到一个节点后,金钱的作用就不很明显了。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指出,在过去的50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有了很大的增加,但幸福指数却没有明显的提高。收入对于幸福而言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条直线。当收入增加的时候,幸福并不一定也等量增加。真实的关系是这样的:幸福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过了一个特定的点之后,无论你获得了多少的金钱,你的幸福快乐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保持不变的。

研究还表明,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心存感激,对别人的慷慨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这比在银行有个大户头更能够创造深入、持久的幸福感。

上一篇:适合小班的绘本教案下一篇:年检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