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案例分析交互设计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可用性案例分析交互设计(精选6篇)

可用性案例分析交互设计 篇1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艺术符号,人机,交互设计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当前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可归类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关于互联网电视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虽然传统有线电视发展迅速, 几乎遍及全国, 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并没有完全建成畅通的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电视相对有线电视来说, 具有架设成本低、受众面广等特点, 电视作为文化传播、新闻传播、艺术传播的主流媒体, 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文化推广作用。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 以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 互联网电视产业在我国正迅速产业化、规模化, 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并且传统有线电视与互联网电视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关系 (刘逸帆, 2014) 。据第三届中国互联网电视产业论坛提供的数据显示, 我国互联网电视终端用户目前已达到5000万, 传统电视开机率已从70%下降到不足30% (王梅, 2014) 。

(2) 关于农村媒体互联网电视城乡一体化。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 2015年“三农”依旧是中央重视的重大问题。电视广播媒体作为主流价值观传播媒介, 对城乡一体化, 社会价值观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宇瀚, 2009) 。城镇化过程是农村接轨城市发展的过程, 而传统城市电视媒体主要通过有线电视铺设, 其受到地域与设备的限制。通过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可以降低铺设成本, 不受地域的限制, 从而提高电视媒体信息的传播效率, 加快一体化建设的步伐。Yu (2015) 认为解决好这个问题, 能够提高农民使用互联网电视媒体的用户粘性,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 关于互联网电视交互设计艺术符号与适用性。符号学集20世纪形式论思潮之大成, 在互联网思维盛行的今天, 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Davis (1989) 年提出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应用于人机交互设计的领域中。随着三网融合的加速, 互联网电视成为第3个互联网入口, 需要有新的切入方式 (刘洋, 2012) 。Kurniawan (2008) 发现通过改变入口的交互形式可以提高其使用的效率, 激活产品的使用价值, 以及用户粘性。不仅仅如此, 朱斌和江平宇 (2004) 均发现艺术符号与产品适用性对新的互联网入口的效度, 都比较直接地发现了相关的问题, 但当前学界对这些关系之间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

从已有研究看, 农村媒体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主流媒介传播的主要途径, 要做好媒体城乡一体化, 从新的互联网入口端切入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并且新一轮的改革和开放进程将为这些提供良好的环境。

2 农村互联网电视交互设计的研究内容

(1) 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交互设计模式 (艺术符号与适用性) :描述与总结。本部分的研究旨在研究现今农村互联网媒体的交互形式, 讨论通过提高其符号艺术性与人机适用性来促进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发展的可能性。

具体来讲, 这部分将首先基于现实数据, 讨论互联网媒体在中国农村的存在性, 估计现今的交互模式与符号学的关系, 进而讨论通过提高交互效率, 即本土符号艺术来促进中国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

这部分研究还将回顾中国农村过往电视媒体的变化, 引入前沿分析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等方法, 将中国农村媒体发展分解为产品、使用者、使用环境3条线, 再结合产品适用性与农村互联网电视进行交互研究, 讨论以提高产品适用性来促进中国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

(2) 人机适用性与农村互联网电视交互。这部分将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提高产品适用性来促进中国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 讨论阻碍产品适用性发展的要素, 分析适用性演进模型以及实证, 在保持原有媒体传播模式的前提下, 优化农村互联网电视交互方式, 促进互联网媒体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3) 艺术符号与农村互联网电视交互。这部分将旨在研究本土符号艺术来促进中国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首先构建媒体城乡一体化艺术符号演进模型, 依据时间, 将演进模型分为时间、技术、使用环境、艺术符号特点4个方面。在4个方面讨论其演进的特点, 寻找一般规律性, 从而提出符合现今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交互艺术符号, 为互联网媒体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建议。

3 艺术符号与人机适用性的农村互联网电视交互设计的研究方法

(1) 比较调研综合线性方法:与前期准备资料结合, 将开展互联网电视产品的比较调研, 从调研中选取主要样本, 不断推演样本的采样可行性, 并且综合多种方法, 引入随机前沿分析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和数据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等多种方法应用于前期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交互设计模式 (艺术符号与适用性) 的描述与总结, 确保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2) 综合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构建艺术符号演进模型:艺术符号演进模型, 依据时间, 在不同时期比较技术、使用环境、艺术符号, 并根据静态和动态分析寻找不同时期的媒体艺术符号一般规律性, 从而提出符合现今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交互艺术符号, 为互联网媒体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建议。

(3) 综合多种实证方法的产品适用性研究:现实比理论更复杂。产品适用性本身受到为产品、使用者、使用环境3条线的相互作用, 引入前沿分析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方法, 在同一技术体系下, 结合产品适用性与农村互联网电视进行交互关联, 将关联产品两两结对, 从而不断理顺各种实证的难易性, 讨论以提高产品适用性来促进中国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

4 研究观点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四次会议》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要遵循规律, 强化互联网思维,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Xi, 2014)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强调了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入, 曾经阻碍互联网媒体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和政策等因素将逐渐削弱甚至消失, 通过运用符号学与提高产品适用性来推广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的发展, 促进农村互联网使用率, 推动城乡一体化正变得越来越可行。

因而研究认为, 中国农村互联网电视的发展, 不能单纯依赖于新技术的研发, 而应当充分利用本土艺术符号文化、人机适用性, 统筹借鉴国际经验, 在开放的环境下, 优化农村互联网电视的交互模式, 实现互联网媒体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通过研究, 在理论上体现, 是通过对本土艺术符号、人机适用性的视角, 构建开放环境下农村互联网电视人机交互设计方式的演进模型, 使得对中国农民交互习惯与演进方式的认识更加全面化、深刻化。

体现在实践上, 是通过对中国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交互设计模式的研究, 揭示农村互联网电视发展的方向以及媒体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变化的一般规律, 指出中国农村互联网电视产品在现实背景下的使用与推广规律。

最终, 体现在政策上, 是通过对开放环境下中国农村互联网电视媒体交互设计模式的一般规律与具体实际发展模式的总结, 提炼出优化中国农村媒体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模式和经验, 为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设计提供咨询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严华.IPTV技术与发展探讨[J].计算机应用, 2008 (2) :59-61.

[2]陈杲, 王建秀, 韩苏川.互联网电视应用生态系统探讨[J].电视技术.2013 (8) :24-25.

[3]刘逸帆.中国互联网电视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传媒, 2014 (12) :40-42.

[4]陈宇瀚.更好地发挥农村互联网的作用, 增加农民收入[J].制造业自动化, 2009 (12) :139-141.

可用性案例分析交互设计 篇2

关键词 移动终端设备 交互设计 “红点效应” 设计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更多的开始采用移动终端设备来获取各种信息,因此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和计算机设备一样,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与此同时,人机交互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用户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参与感和产品体验的满足感,应用产品开发商与设计者也开始逐步意识到,优秀的用户体验是产品交互设计成功的关键。视觉感觉良好的用户体验能够带给用户更好的视觉体验与友好度,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度,成为产品的附加价值。

“红点效应”还没有权威的解释,这里暂且定义为智能终端设备界面中出现提示性小红点时,不论红点对使用者是否有用,使用者都要点开红点的一种强迫性心理或行为。“红点效应”属于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时,出现的即时性提示信息,可以应用“红点”来提示。例如,短信提示信息,未接电话提示信息,以及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的个人对个人的信息提示等。

状态性提示信息即移动终端设备从原有状态即将进入另外一个状态时,所出现的提示性信息。例如,手机电量即将低于20%时,手机会自动出现提示性窗口或在电池图标上用红色边框表现出手机即时电量;手机连接WiFi时出现提示性窗口,提示手机即将连接至无线互联网等。

根据调查,当前无论是IOS系统下还是Android系统下的应用产品中的“红点”设计,都完全是一种模式的设计,并没有考虑用户交互体验的好坏,没有提醒的区分度,不管即时性消息的提示还是自定义式的信息提示都是采用小红点标注在图标的右上角。这不但没有提示级别区分度,同时也容易使用户对红点提示感到困惑,无法分清提示对自己的重要程度。

如:手机QQ客户端个人对个人的消息提示与群消息提示,在手机交互界面中的QQ图标上都会用同样的红点显示消息数量。例如,对某一用户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给他发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与此同时,该用户的小学同学群里又有很多人在闲聊。这时如果该用户的手机放在桌子上,他去厕所抽了根烟,那么他回来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QQ图标上显示的是一个小红点,里面还有99+的数字,这时他很有可能就会忽略这个对他很重要的人给他发的这条很重要的信息。这是因为QQ在显示未读消息的时候并没有区分度,个人对个人的相对重要的信息和相对不重要的群消息的“红点”提示放在了一起,没有把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的提示区别开,没有考虑到用戶心理和用户体验。

“红点”属于提示性信息的一种表现方式,然而提示性信息会分为很多提示级别,有一些提示性信息要让用户立刻注意到,因此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尽量加大提示刺激强度。而有些提示性信息则对用户的当前使用没有影响,因此应尽量减小对用户的提示刺激强度。现有的关于“红点”的提示性设计都没有区分开用户对于信息提示的需求程度,都仅仅用单纯的图标右上角加红点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程度的提示。因此,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把“红点”设计分为三类:

(1)即时性信息。如短信息,未接电话,应用程序中个人对个人的信息提示等。这类信息属于比较重要的信息,应在第一时间告知用户,因此设计红点时应加强提示对用户的刺激程度。根据设计心理学的知识,色相取决于色光的波长,橙红光色处于长波的末端,色彩感觉刺激,扩张性强,令人兴奋,有刺激注意力的应用效果。因此可以把图标右上角的红点变大,颜色变得更加鲜艳,同时可以用间歇提醒的方式提醒用户查看信息。

(2)状态性提醒以及更新和推送信息。如,手机电量不足20%,或软件版本更新提示等。这类信息属于不重要的信息,对用户当前使用并不存在影响,但可能对用户今后的一段时间存在潜在影响,因此,这类信息应减小对用户的刺激程度。

(3)用户自定义式提醒。如手机闹钟设定等。这类用户自定义的提醒由于是由用户自主定义而来,因此,用户的心理一定是希望这类提醒能够有效的在某一用户指定的时间提醒用户,但在非指定时间内,用户又不希望这类提醒妨碍自己。所以,这类提醒在用户不需要被提醒的时间不该过分显示,而在用户定义的时间则应尽量加大对用户的刺激强度。如IOS系统中的提醒事项设计,用户在定义了若干提醒事项后,在桌面上提醒事项的图标右上角就会用红点显示当前提醒事项的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用户迅速完成提醒事项中的事情,起到了很好的交互效果,满足了用户体验需求。

通过对“红点效应”的理解与分析,以及“红点”背后的设计思想和心理,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情景下的提醒设计应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而定,不应简单的一概而论。

可用性案例分析交互设计 篇3

很早很早以前,大巴改版,新模版调整模块方式显得灵活;但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世界里,大巴的“新”方式已经过时很久了。

★ 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 个性化推荐界面设计交互设计

★ 交互设计面试自我介绍

★ 互斥事件教学设计

★ Android4.0界面设计原则交互设计

★ 可用性经验准则交互设计

★ 研究技术VS研究设计交互设计

★ 思考:如何提高交互设计水平?交互设计

★ 平台建设浅谈产品设计交互设计

可用性实验室是有害的交互设计 篇4

这个课一个牛逼的地方就在于Hasso Plattner,SAP的cofounder和chairman,从目前来看每节课都会过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当然,d.school就是这哥们冠名的(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看到他每每都让我陷入沉思,什么时候中国这种超牛逼企业的高管也能这么重视用户体验呢?

今天我们照例围成一圈讲用户需求收集(Needfinding),我已经忘记是怎么开始的了,Hasso Plattner突然发飙鸟。“Usability Lab is bad.”他说。“It’s making users lab rats.”

是啊,不要说用户,当我在Google China的可用性实验室里面坐着的时候都觉得不舒服,一个硕大的单面镜,摄像头,录音设备,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不熟悉的电脑,等等。有次一个用户硬是不会输入中文了。

在可用性实验室里面,我们经常关掉其他程序,把我们想测试的软件最大化,把任务规定好流程。而实际上呢?用户可能同时有20个程序在运行,而我们的软件只是一个小窗口;用户可能用到一半,打开浏览器查个资料,接个电话,站起来伸个懒腰,喝口水,回条MSN信息,然后再继续之前的工作。没有人盯着我们,没有人记录我们的一举一动。

作为一个受过多年正规科研训练并且做了一大堆实验的研究僧,我却经常很不愿意相信“研究”和“实验”出来的结果,

为什么?当你越了解这个过程,你往往越觉得什么统计显著啊很少有靠谱的,实验设计和引导对实验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最关键的是,当用户被丢进实验室,他就不是自己了。想想科学家还能提高智力呢,何况是来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

相对来说,我更加相信ethnography研究的结果。我相信只有深入到用户的环境(context)中进行观察和访谈,所得到的结果才更加有说服力。观察用户和周围环境的互动而不仅仅是目标软件本身,用户创造的物体(artifact study),用户出乎预料的行为和捷径(workaround),都对用户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SAP的Executive VP今天在课上说:当你合上你的笔记本,准备跟用户结束这次访谈的时候,千万不要关掉你的录音器材,很多时候整个访谈中最重要的insight就是这时候用户一放松说出来的。就跟Big Bang Theory里面那印度哥们对着女人就说不出话来一样,很多人一听到访谈两个字,立马连说都不会话了,在脑子里拼命地自圆其说(sense making),怎么可能有真实的表现呢?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在中国说可用性实验室有害无疑是不切合实际:那么多公司包括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公司还没有呢……某种程度上,可用性实验室是UE在公司资源的一种体现,实验室研究结果,也是说服各种stakeholder的好武器,只是,大家都别太当真就好了,特别是所谓的统计显著……

可用之前先保证可访问交互设计 篇5

通常网站好不好,第一印象的打分很重要,主要是可访问性在主导,与可用性关系并不大。关于Accessibility在互联网技术领域的定义,第一次怀疑是在某次做可用性分析时。我发现有些问题完全不需要“用”就能看出来,既然我还没用,那叫“可用性”问题似乎有点不恰当。如果在专业技术角度理解,只有发生交互行为的前提下,才可能考核可用性指标。

当然后来我也认识到并不是所有需要“动”才看出来的就叫可用性,比如target=_blank问题,多弹出新窗口会让用户迷惑。这里的迷惑主要指浏览上的感觉,而不是操作问题,与我们在交互上处理流程、表单等可用性障碍是两码事。

04年江湖上有本叫《在30天却蛟旄具H和力的W站》的热门书,当时就觉得“亲和力”这个词怪怪的,用代码写出亲和力?这事儿有难度。后来才搞清楚,Accessibility在各领域有无障碍、亲和力、可访问性、可到达性、可及性等多个版本翻译。并且了解到,Accessibility最初适用于环境建设,主要针对残障人士,后来被引入到信息技术领域,才诞生信息无障碍这个概念。准确的定义,信息无障碍是指确保在不同条件下的更多人能够无障碍获取信息。

也就是说,Accessibility在不同领域不仅有最佳翻译,并且还有更准确的技术方案定义,

显然在互联网技术领域“可访问性”最准确,但不适合公共建设、软件工程。利用技术特性去解决问题和创新,我认为这才是各领域设计的价值点,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工业设计高手、软件UI的可用性专家、架构师不一定能做好网站的根源。《The Zen of CSS Design》译者Dflying的意见:

关于accessibility,按照英语的构词法,“可访问性”没有任何问题。且“性”有“能力”的意思,因此“可访问性”即可被理解为“网页可被访问的能力”。而“无障碍性”则没有了“访问”的意思,如果要使用的话,也应该是“无访问障碍性”。综上,“可访问性”虽称不上完美,但仍差强人意。

写了这么多之所以和为什么,主要是我想真正搞清楚概念,最近老是提到“积累”这个词,我认为对概念的认知不是积累。但在去找差距之前,必须认识到这个圈到底有多大,否则永远是混沌不清、坐井观天,永远被下图这样的信息快餐忽悠着左转、左转、左转,再左转。

基本以上就是我这个阶段的思考过程,同时咨询了几位比较资深的朋友。需要强调的是,我本人无意去推概念,因为对概念的理解完全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顺便说句,Jedi的blog常年黑底、浅灰字,这哥们太不敞亮了,很不Accessibility。

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可用性分析 篇6

1 用户界面的视觉元素设计准则

(1) 图标可识别性与统一设计的准则。首要, 设计要能准确传递出相关操作的手机界面图标。要秉持让手机用户明晰图标背后的操作含义, 进而帮助用户规避错误操作所带来的风险。这些图标的可识别性体现在有关文字、有关图形或者是二者结合的表现形式中。毋庸置疑, 文字表意更胜一筹, 也具有极准确的特征, 但是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尤其是长期固有的线性表达, 严重阻碍了使用人群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大, 加重了民众短期记忆的负担。然而, 图形表述的方法更加直观且富有趣味性, 能进一步提高手机用户的使用效率, 并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感。相对而言, 图片在表意准确性上稍显不足, 一些过于抽象的图形则易使用户在使用中出现错误操作。而图文结合恰恰能结合二者的长处, 摈弃二者的弊病, 相得益彰。这里, 图标必须遵循统一性原则。图标的设计不能千奇百怪, 否则如若设计不合理, 便会带给用户诸多困扰与不便。因此, 在界面图标设计之初, 手机设计师就要事前考虑妥当, 明确想要达到的效果与风格。同时, 要在设计中不断开展检查和审视工作, 以确保设计风格遵循统一性标准的同时, 也可以让界面图标进一步展示其独特性与美感。

(2) 图标设计差异化原则。不同于手机界面图标的统一化设计准则, 此类图标设计的差异性准则则要求在谨遵手机界面视觉风格效果统一的前提下, 找寻切实传递自身软件特性与用途的表达方式。倡导图标统一化标准, 却不是倡导同一化, 因此要求同存异, 让每一个手机界面图标的设计不丧失个性化标签。任何手机界面图标设计都不能千篇一律, 要突出自身特色。一旦手机界面呈现出的操作图标都是区别性小、难以表达不同应用的话, 势必会让诸多手机用户对此产生误解, 导致一些错误操作的发生, 继而延长每位手机用户对其的认知识别时间, 造成许多用户的不满情绪。所以, 界面图标设计离不开直观、独特的要求。只有增加识别度, 才能让大众使用手机时感觉更加便捷和舒心。

(3) 界面色彩的适当运用。在界面色彩的各项选用上, 必须一方面体现对比效果, 另一方面又不失整体的协调感, 要兼顾协调统一以及丰富的层次视觉冲击。在智能手机界面的有关设计中, 可融入扁平化色彩的表达, 带给用户美观又协调的感受。在手机界面视觉设计上的色彩运用, 要兼顾协调搭配的原则, 也要准确把握色彩明度与纯度等因素。要能够依据迥异的手机使用用户和不同的外在环境进行用户界面色彩的设定, 并达到不同效果。譬如, 针对纯度偏高的色彩运用, 更多的受众是一些年轻人;而一些纯度偏低的色彩, 则传递出稳重与成熟感, 且也易让人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在室外, 色彩明度较高的用户界面设计更容易被识别, 而一些明度稍差的色彩则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而不易被辨识。因此, 在色彩设计上,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2 智能手机用户界面设计的可用性发展趋势

(1) 视觉朝舒适化方向发展。智能手机不断发展, 让其在用户界面上的设计也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 而整个发展态势更是朝着视觉舒适化方向挺进。在以往的基础上, 追求手机界面图标彩色化, 可使整个手机界面更加活泼丰富, 在视觉上给人以舒适感受。同时, 手机用户还能够依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与设置自定义用户界面风格。毋庸置疑, 这是现代智能手机发展潮流下对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的关注。而智能手机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 智能手机不仅在手机功能上日益多样化, 也愈发重视手机用户界面的设计美感, 如运用一些抽象或具象的图形等。此外, 部分立体化图标也传递出强烈的视觉效应, 整个用户界面变得逐渐精致化。在一些文字使用上, 一味地使用文字传递软件释义往往欠缺概括力, 所以现今使用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方式, 既能明确释义又可以舒缓用户的视觉疲劳。而这其中的文字必须足够精炼, 成为用户操作的指向标, 进而确保用户界面不会出现错误操作的情况。另外, 智能手机用户界面设置了诸多快捷键与全局键, 可以让用户进行操作时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步骤, 也间接降低了用户的记忆负担, 让手机用户使用效率更加高效。事实上, 舒适、实用一直是用户界面致力于追求的方向。

(2) 设计趋向扁平化, 增强可用性。扁平化的设计界面是应时而生的。在广大用户早已习惯了触摸屏的时代, 将不再需要更多具有物理外形的按钮。因此, 在设计灵活度上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突出扁平化界面设计的构思并非空穴来风, 这是基于让用户界面重心设计重回用户体验的基准上的。诸多扁平化用户界面凭借极简图形以及平面化言语替代既有的拟物化。此外, 任何手机用户界面的可用性探讨都离不开对应的可用性测试。在通过一定群体的使用者反馈后及时统计数据, 开展分析工作, 从而为用户界面的可用性整理出详实报告分析结果, 少不了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理念。针对可用性的研讨, 在改善用户界面设计以及发现并解决其中弊病上有着显著作用。另一方面, 这也会强化新时代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

3 结语

智能手机的用户界面设计由立体化向拟物化过渡, 最后迈向扁平化是必然趋势。实际中, 种种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可用性的探究也从未止步, 这条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建东.国外可用性研究进展述评[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3, (9) :7-16.

[2]程时伟.手机用户界面可用性评估的眼动模型[C].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 2008.

【可用性案例分析交互设计】推荐阅读:

上一篇:热恋中的男生个性签名下一篇:就业介绍信是什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