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春情》的赏析(精选7篇)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馀香在此⑴,盼千金游子何之⑵。证候来时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赏析
此曲写得真挚自然,纯乎天籁。题目为春情,写的是少女的恋情。首三句说少女害了相思病,不能自拔,感情波澜起伏。三、四、五句写少女相思的病状,用浮云、飞絮、游丝比喻她病得魂不守舍,恍惚迷离,十分贴切。
在这部套曲中, 作曲家运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三音、四音、五音和弦作为主要和声材料, 这些和弦的原始形态均包含两个或三个纯五度音程, 在作品中具体的叠置方式较少运用原始形态, 往往采用变化形式, 使得和弦中出现纯四度或大二度音程, 这些音程具体的运用方式可能采用分解和弦式、半分解和弦式的横向运动, 也可能采用纵向叠置。这些具有五声性和弦材料的运用, 使该作品在有选择的保留大小调功能和声中三度叠置和弦的基础上, 具有典型的五声性和弦结构特征, 突出了五声性和声的音响色彩。
1. 加六度音的附加音和弦
加六音的附加音和弦主要是由大三和弦加上方六音组成, 作曲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保持基本和声进行动力性的基础上, 通过附加音和改变和弦排列的变化形式, 来增加和弦五声性的结构特征, 加强五声性和声的音响色彩。在和弦表现方面, 加六度、七度音的附加音和弦, 大部分是在和弦上方或下方, 以大二度音程呈现出来的。
谱例1:《折桂令·春情》第8小节
上例中运用了大三和弦基础上附加六度音的和弦形态, 左手声部的和弦原始形态为G-B-D构成的大三和弦, 右手声部的E音是附加的大六度音, 以D-E构成大二度音程呈现出来, 突出了五声性色彩。这种处理方式与大小调体系中省略五音并附加六度音的方式形成了对比, 包括后面由D-E-A构成的二度、四度、五度结构和弦都突出了五声性和弦结构色彩。
谱例2:《折桂令·春情》第26小节
在上例中, E-C-G-A的原始形态为C-E-G-A的和弦, 它是C大三和弦加六音的和弦, 作曲家通过转位的形式, 形成C-G纯五度、C-A纯六度、G-A大二度典型民族音程的特点, 此和弦与后面的D, 形成纯四度D-G、纯五度A-D的横向进行, 这些技法都影响此段音乐的音响效果, 使得民族化的元素更加突出。
2. 加六度、七度音的附加音和弦
谱例3:《折桂令·春情》第6小节
上例中, 体现了附加六度音、七度音的大三和弦, 从本质上看F-C-A-C-D-E构成了大三和弦F-A-C附加六度音D和附加七度音E的和弦, 作曲家通过改变和弦排列, 突出民族特征, 增加民族化元素, 增强民族化音响效果:即低音声部F-C纯五度音程, 高音声部A-D纯四度音程、A-E纯五度音程、D-E大二度音程。
二、高叠和弦——九和弦运用
在此套曲中, 出现了很多高叠和弦的运用, 在本质上, 九和弦与附加六度音、七度音的大三和弦非常相像, 在此我们只有通过研究和弦的排列方式来确定作曲家在运用的过程中到底是使用哪类和弦。
九和弦的应用, 作曲家通常是用三度关系的音符叠置而成, 形成九和弦的特殊音响效果, 增加和弦的紧张度和冲击力, 增强向后一个和弦的倾向性, 而附加六度音、七度音的大三和弦通常会出现二度关系音程、纯四度关系音程。这种附加音和弦在音响效果上较之九和弦更有民族性特征。
谱例4:《折桂令·春情》第17小节
在上例中的最后一拍, 体现了作曲家在高叠和弦九和弦的运用, b A-C-b E-b G-b B构成了三度叠置的九和弦。此和弦的运用是为了增加和弦的不稳定性, 增强和声进行的动力性, 和向下一个和弦进行的倾向性。
三、结语
通过对《元曲小唱 (三首) 》之一《折桂令·春情》和声材料的分析我们简单可以看出, 高为杰教授在和弦材料的运用方面的技法是独特的, 将西方大小调体系与中国五声性和声相结合, 在西方大小调和弦进行的基础上, 增加民族元素, 通过对和弦的民族化处理, 大量附加六度、七度音的和弦运用, 使得该曲在音响效果上具有典型的民族化音响效果。
参考文献
[1]桑彤.《和声学教程》.上海出版社, 2005.
[2]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 (修订版)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注释
[一]毗(pi)陵:古县名,春秋时吴季札的封地,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
[二]倦客:倦于游宦的人。
[三]几许消沉:多少人消沉下去了。几许,多少。
[四]买田阳羡:苏轼晚年想定居于阳羡,有买田于此的意思。阳羡,古县名。在今江苏省宜兴县南。
[五]挂剑长林:《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黎君冢树而去。长林,茂林。
[六]画锦:原为衣锦荣归之决。《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宋韩琦在故乡筑了别墅,因名为画锦堂。
[七]月钩句:这句是化用周密《一萼红》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的句意。
[八]磷火:由骨殖分解出来的磷化氢,在空气中会自动燃烧,在墓地中多见。
折桂令·中秋
元朝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折桂令·中秋》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折桂令·中秋》注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折桂令·中秋》赏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折桂令·中秋》创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赏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多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写作背景]
这支令曲以重九游为题,抒发了作者暮年的愁怀。作者有意设置一个跌宕片段,回忆起做官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今人已垂垂老矣,官场倾扎,无力挣扎,斜阳、寒鸦使人感到无限凄凉。
[注解]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化用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句彩袖殷勤捧玉钟意。
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译文]
一春长费买花钱,每日花边一醉眠。喜春来百花都开遍,任簪花压帽偏。花间士女秋千,红相映桃花面。人更比花少年,来寻陌上花钿。
来寻陌上花钿,正是那玉楼人醉杏花天。常言道惜花早起,爱月夜眠。花底相逢少年,赴佳期梨花深院,约定在花架傍边。柳影花阴,兀的是月下星前。
[写作背景]人们生性爱花,爱花是爱美心性的表现,惜花是爱惜青春的情绪的自然流露。中国古代诗歌中,吟咏花草的篇章很多,这首带过曲就是这样的一首咏花之作。它不仅句句带花,而且所用的两支曲牌亦以花名:水仙子与折桂令。这位作者写花意在写人,写赏花、买花、簪花的人,而春季是爱情开花的季节,花前月下,正是与恋爱氛围最为和谐的环境。相逢于朝露莹莹的花丛之中,相会在梨花斑驳的月影之下。青年人的恋情,正像朝花一样鲜艳,又像是月下的花阴一样朦胧!
[注解]
任簪花压帽偏:古代习俗,不仅女子喜欢戴花,男人也戴花。男人戴花,将花簪于帽上。
红相映桃花面:化用唐代诗人崔护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
花钿:用金银珠宝等制作的花形首饰。
玉楼人醉杏花天:化用宋代诗人陆游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兀的:指点词,这,这样,这般。含有惊异之意。
[译文]
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①,扶头酒醒②,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③。被冷香消新梦觉④,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⑤,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解
①险韵:以生僻字协韵写诗填词。
②扶头酒:能让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饮多则易醉。一说“扶头”为酒名。
③玉阑干:白石栏杆。
④香消:香炉中的香已烧尽。
⑤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初引:叶初长。
译文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奇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