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5篇)

初中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富顺三中 曾艳

2021寒假以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2019人教版中小学教材培训会上,学习了新教材,统编教材对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都定有内容目标,更加的清晰,教学的要点也更加的明确,我们备课时应当研读教材,关注课后思考题,做到一课一得,语文要素,点状化,序列化的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真正的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教材是体现教育质量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此次国家层面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不仅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更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义务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培训期间,专家们从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教材的主要特点及创新设计、教材新内容的挑战及创造性使用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既有“宏观”的统编教材特点介绍,又有“微观”的教学指导建议;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指导,又有具体可感的课例操作,让参训老师对统编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了解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思路,促进了统编教材理念的践行。

通过此次学习,我了解了教材改革的背景,理清了新教材的编写思路,获益匪浅。现将我的一些体会梳理如下:

一、了解了教材改革的背景

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世界瞩目。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为世界提供样板,应成为自觉追求。在现在的国际形势下,教育与教材改革相结合是必然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材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组建了三科教材编写团队,历经四年还没有编完。这次的统编教材着眼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战略意义。

二、理清了新教材的编写思路

在理念上,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主,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特点。在内容上,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主要内容。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结合实际研讨交流,强化实践应用,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注重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意在语文课与学生语文生活之间建立通道,努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是突出“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念。新教材仍然要着力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语言感受与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等。同时,重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阅读方法与策略指导

注重阅读方法与策略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指引学生不断的进行学习探究,主动进行学习。

我通过这次培训,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一、对统编教材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

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加了综合性学习、习作,还有专门的文体,如名著、神话等。新教材也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古诗词和文言文都有所增加,说明新教材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小说的阅读教学要求: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诗歌的阅读教学策略:还原情境,增进理解;多文对照,比较深化;拓展资源,提升思想;凸显活动,任务驱动,群读推动,学用转化。

议论性文章的教学策略:思维训练突现“一课一得”,每节课落实一两个小目标;提纲挈领,把握文章思路;细读内容,分析论据、学习论证方法;精读课文,分析论证过程;朗读、对比、品味语言,领会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概括、严密、辩证);读写结合,迁移应用;安排一定数量的“复原”与“延展”“补充”的练习。

四、思考了专业提升的路径

新教材编写理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如何做?八个字:整体渗透,润物无声,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语文的教学目标,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学生来说,立德树人,主要是培养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本次培训听到最多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语文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平常的教学,我们重基础的比较多,而忽视了学生的习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了只会做题而不会生活的人。

通过学习新教材,我更加感受到了平时的知识积累与总结反思的重要性。作为教研员,要引领方向,要走在教学研究的最前沿,就要钻研新教材,研读新课标,研究课例,学习方法,将新理念根植在心。扩大阅读视野,广泛涉猎,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建构立体综合的知识体系。在平时的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基层学校的调研,和一线老师的沟通交流,了解新教材的使用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有计划地实现育人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2

翻开现有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本, 一篇篇“文质兼美, 堪为模式”典范作品呈现在面前, 选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 同时还注意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化, 可读性强, 适合学生学习。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多年的学习, 学生一定会受到很好熏陶。然而, 许多学生语文学习停滞不前, 毫无进展, 有的甚至越学越糊涂, 增添厌倦情绪。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审视现有的语文教学现状, 教材这一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的主要抓手, 教师的研读不够或者根本不去研读导致了恶性循环:由于教师钻研文本不够, 把参考书和各种资料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上简单地灌输, 对教材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这不仅使教师的对文本的解读、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渐丧失, 长此以往, 也把学生变成了接纳教参阅读结论的容器, 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多数老师, 尤其是毕业年级的语文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答题步骤和做题方法以应付考试, 不重视教材本身给学生所带来的美好感受和深层体验, 敷衍学生解读文本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强调答案的得分点。随着进一步地学习语文, 学生也不再是披情入文, 而是带着考题入文, 语文学习仅剩的一点点美感也被剥离。

其实, 文章在入选教材之前, 作为阅读客体存在时都具有原生价值, 也就是“信息传播价值”。但当文章选入教材后便有了一种新的价值——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较原生价值更具有隐蔽性,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 去发现教材的语文价值, 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可见, 研读语文教材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师驾驭语文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 “研读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对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

研读教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要力求别出心裁, 这是教师创造性的体现, 是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细部开掘中有独特见解的个性研究。可以说, 充满科学性、艺术性与创造性的教材研读, 是高质量教学设计、高水平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如何去研读教材呢?余映潮老师说过:语文教师研读教材的境界是:读得细腻, 读得深刻, 读得奇美。我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归纳教师对教材研读有这样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 纵横相联, 读懂教材的价值, 高屋建瓴

1.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 都是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 所以我们应首先仔细阅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及编排体例, 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认知、加工和处理教材。特别注意研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下的总目标与第四学段 (7-9) 阶段目标, 从而把握整套教材的价值取向, 解决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总方向问题。

2.阅读教材前编者《写在前面》的话及目录, 了解教材具体编排内容, 包括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部分, 以利于教学过程中纵横相连, 比较阅读等等。浏览全部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体系概况, 这既可较快提高语文自身文化素养, 还可以明确教学计划, 整体把握好教材, 维护语文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在教学中做到化简为易灵活施教。

3.阅读单元前的单元提示及教参里的单元说明, 了解本单元学习主题及学习目的。以前老人教版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编排, 注重语文的工具性, 现在新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编排, 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单元提示里面, 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 着重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语文素养, 需认真研读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

4.关注文前提示和文后练习设计, 有的放矢。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篇例文前有导读, 后有练习, 有的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有的提示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有的点名了基础知识, 有的还渗透了教法学法。在教材研读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文前的提示和文后的练习设计, 以发挥其点拨提示功能,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研读文本, 捕捉教材的突破点, 胸中有丘壑

首先“无他”备课, 梳理个性感悟。所谓“无他”备课, 就是我们拿到教材, 先不要翻阅任何与教材有关的材料, 用自己的思考捋出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和感悟, 那是一种感觉, 也是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探清作者是如何通过一句、一词、一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其深邃思想、观点、感情的, 凭自己的直观感受备出一节纯自然的原生态课。教师只有通过阅读教材内容, 理清教学思路, 弄清给学生“教什么”, 同时有自己的个性感悟, 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挥洒自如。

记得余映潮老师讲《云南的歌会》时, 他独特而新颖的内容和思路, 就是由他最初的原生态的“无他”备课时的个性感悟组成的, 全文教学就围绕三句话来进行:第一句话, 这篇文章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 这篇文章的片断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 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言简易赅, 个性独特, 且教学效果很好。

然后“有他”备课, 厚读薄发, 利用教材的魅力点。“有他”备课, 就是在自己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结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 去大量参阅相关资料, 让自己的课堂丰厚起来。占有的资料多, 可调用的东西就多.使用的时候才会信手拈来, 脱口而出。

记得我在准备《三峡》这篇课文时, 正好读到《余映潮讲语文》这本书, 其中写余老师在《三峡》词语板块的教学中, 对课文进行分解, 将字、词、句、段拆开, 再重组, 提取精粹的教学内容, 巧妙地利用了字词的特点来教学:

幻灯:老师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巴东三峡峡:

重岩叠嶂嶂:岩:

绝巘怪柏巘:

清荣峻茂峻:

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沿溯阻绝溯:

素湍绿潭湍:

悬泉瀑布瀑:

飞漱其间漱:

林寒涧肃涧:

猿鸣三声泪沾裳沾:

通过将文中的字拆开, 按“山”旁和“氵”旁的规律重组,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字偏旁的意义, 以后遇到类似的字, 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根据偏旁判断大概的意思。同时, 进一步熟悉了课文, 并且在字词的发现中, 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变得更有语文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学习并模仿, 受到很好的效果。

在诗歌的教学中, 我除了阅读参考书和一些教辅资料之外, 我还学习余映潮老师在他的作品里提出的“一诗四读”法: (1) 吟读——体会情味 (2) 译读——理解内容 (3) 背读——积累语言 (4) 说读——飞扬神思。效果确实很好, 已成为我在诗歌教学上的主要方法。

古语说得好:“木无本则枯, 水无源则竭”。想当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通过“读”来丰满自己, 这不仅能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 也能引领学生取得最大进步、迎接人文性教材的挑战。

(三) 读出教材, 贴近学生, 使课堂充满活力

“从研究教材的角度讲, 教师的任务, 就是把教材读‘厚’, 把教材教‘薄’。教学中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 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 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可见一个教师光走进教材真正理解文本内涵还不够, 因为我们不只是欣赏者, 我们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懂,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一份教案。这时我们就应该站在大多数学生的角度再读教材, 再读文本。比如站在大多数学生的角度边读边想:文中哪些字词需要积累, 哪些语句在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意见会不会统一, 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在这篇文章中尤为突出, 学生以前遇到过没有, 现在需不需要学, 怎样学等等。只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样一边读一边想, 再结合相关要求多参考一些其它的建议, 我们就一定能设计出一份真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案。

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与测评 篇3

但是,付出了更大的工作量是否就有回报呢?是不是你授予了学生做人的道理,你培养了学生一定的人文素养,提高了他们认识社会,勇于实践的能力,你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革新派教师呢?我看不尽然。就拿我们这么多年来的测试试卷来谈吧。众所周知,考试就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考到哪儿,教学就教到哪儿,看看我们的指挥棒吧!教改前,客观题只占到20%左右,大部分题比较灵活,主要考察学生的主观分析能力及阅读写作能力。而教改后的试卷,客观题量大增,占到30%~40%,主要考察学生对字词的识记能力,如字的音形义以及病句的修改,文言词义等,而主观性的题相应就减少了。客观题存在的问题是考察对象量太大,需要学生死记的东西太多,加大了学生的负担。另外,阅读文的答案给得太死,文章作者自己做自己文章的题,答案都不能符合出题人的目的,学生又该如何答阅读文的题呢?教材越改越活,考试越考越死,看看这样的指挥棒,新教材的新教法就有些不适应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试卷上的反映不多,而一般评价一个学生,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主要看的就是成绩。教材与考试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让教者感到了教书的茫然。这就是教材与测评不配套的结果,只改革教材不改革测评,只能导致教师用旧教法教新教材,真是委屈了教改的先知们。

那么,是不是我们的教材改革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呢?不,不是的,中国教育要向前发展,中国人的素质要提高,教材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考试不改,教材再改,也没有多大用处。从教材改革上讲,我们是在学习西方国家,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勇于实践的精神,以提高民族素质。这一条路子,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我们还是没有注意到我们国家的现实:我们是从一个八股取士的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用考试来取人才的办法一时半刻还是难以去掉的,既然不能取掉测评,那我们就要改革它,以测评促改革。如果指挥棒滞后,改革的大军如何向前冲刺呢?所以以我之见,改教材的同时考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1)对于字词的考核,重点放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还是很强的,初中适当测评字词即可,减少分值,重点应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为主,同时兼顾其他。

那么,怎样来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呢?应该加大阅读题的题量,以分数来鼓励激励学生,考试时,多出一些阅读拓展题,容易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的题,诸如:读了《——》这篇文章,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和感受吗?如同意,谈谈你的理由,如不同意,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观点和感受,【可加倍给分】,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求异精神;或者:读了《——》这篇短文,作为一名文明人,高素质的人,应该具备那些素养呢?根据你的生活实际和你的感悟你觉得还应补充哪些内容呢?以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再或者:你读了《——》这篇短文,觉得那些语句写的精妙,谈谈理由,你还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呢?以培养学生对词语累和运用。答案不宜给的过死,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写作分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笔去反应生活,以明白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做人的原则,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写作的素材来自哪里?就来自与现实生活,为了能够提高写作成绩,学生必然要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明辨是非美丑,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提高了写作水平,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一味的考死知识,教死知识,学死知识,只能到最后塑造出一个个眼高手低,品位低下的社会多余人。

(3)加大考察背诵古诗文的力度,培养学生高度概括的表达能力。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人的名词佳作能流传至今,而且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他们在字词方面认真推敲,字斟句酌,故一字千金,作品含义深刻,值得后人借鉴,效仿。学生多背诵古诗文,既能培养他们斟词酌句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个人的修养,明白做人的道理及人生的价值。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备叮嘱刘禅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极度精辟,极度概括,极富人生哲理,多学多背,岂不是大有裨益?

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4

刚刚完成了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这一轮培训主要内容是对最新版历史教材进行分析。最新的历史教材是教育部版。为我们培训的是侯建新、张茹华老师。她主要从三个方面为我们分析新教材:

一、课标要求。

二、新教材内容重点提示。

三、新教材使用的建议。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认真思考、总结,在此提出与大家共享。

一、新初中课标的变化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突出立德树人的责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增强人文素养,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历史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世界古代史,知道重要的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的看待人类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时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通过学习世界近代史,知道重要的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学会对同类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其及其野蛮型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三)、课程设计思路

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弱化,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事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的展开。在内容的编制上,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历史发展基本进程。

(四)世界史学科价值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只有了解其他文明才能更深刻的认识中华文明,定为中国;而没有中国历史的世界历史是不完整的。总之,中国历史与世界不可分割。

初中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我个人喜欢人教版的教材,当拿到部编版语文教材时尤为喜爱。

作为,一直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特别是作为一名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上学期我和孩子们一样都是第一次和这本语文书见面。还记得当时拿到教材时,自己诚惶诚恐的样子,不知道该怎样用这本教材,不知道该如何知道学生学习。所以,上学期的语文教材,除备课外,几乎就是我的课外必读书目了。这话或许有些夸张,但的确是付出了很多了精力,但终究是自己的摸索。虽然中间也有学校业务领导的指导,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但终觉得少了些什么。带领学生前进的方向,感觉还不是很清晰。

我一向认为自己情商不高,智商也不咋地。唯一一点还能说的过去的是肯下功夫。为了尽可能减少不熟悉教材引起不良后果,在上学期期末就让家属帮我打印了惠济论语的“培训教材用书”,前后用了约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六下语文课本,并留下痕迹,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发现。当我读完全册书,回味自己读懂了什么时,我发现,其实除了知道教材的基本框架,对每篇课文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外,更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什么。

那么,我缺少的是什么呢?是对教材宏观上的把控,以及每个版块的具体操作方法。比如,语文教学中,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怎样在课堂上把控;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味性,更有实效性?

当2月10日看到语文学习群内有六年级下册教材培训消息时,很是让我兴奋。这正是我需要的,所以我非常珍惜!

在听金水区李伟锋主任的分享时,我是认真的。有些重要的地方点击暂停键认真做了笔记,有时还随手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想法。像极了疫情当前上网课的小学生。历时3个小时的视频讲座,我认认真真地看了3个小时,尽管中间被填写学生报表,上报各种数据打断了N多次,但每次重新打卡听讲,都是满怀新鲜感,充满了期待。

纯粹三个小时的讲座,收获很多。梳理一下思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件美的事情

李伟锋主任的讲座很特别,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场讲座更多的是分享自己的思考、追问,进而引发跟多语文老师的思考。我想三个小时下来,会有更多的语文老师对“语文”这件事有了跟多深入的思考。

我曾经常常反问自己,会不会因为我的教学或是因为我的某种行为让教室多一个厌恶语文的孩子,如果这样,那罪过就大了。也正因此如此,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完善自我教学行为。但仅因为不让教室多一个不厌恶语文的孩子,显然是不够的的,我们还应该想如何能让教室多一个甚至更多个喜欢语文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

我想借用本次讲座中的话,鞭策自己――“即将进入中学的六年级学生,是否如刚学习说话时那样惊喜?是否如刚进入学校时那么期待?是否懂得了母语是灯时泥土?回顾六年的学习,是否在书写时体会到汉字的优美?是否在阅读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是否在表达时懂得理解更有条理?是否在用语文方法解决生活的问题?我们是否让学生爱上并持续爱着语文?”细品这八个问句,包含了太多。我的教学让孩子们对语文有兴趣吗?让孩子们体会到她的价值了吗?让孩子们体会到汉字之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了吗?孩子们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了吗?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提升了吗?是否因为爱上语文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课外阅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所以我和大家一样,在学期初甚至是上学期的学期末就会告诉学生本学期的必读书目是什么,大致的学期阅读计划是什么。甚至有时还会因为给学生制定了进度计划,指导了某本书有的目的.地阅读,组织一次自认为比较成功的阅读交流会而沾沾自喜。但听过这场讲座,才发现自己就是井底之蛙。

1、课外书可不是读一遍就完事了,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的书来说,更是如此。基于学生的阅读习惯也不应是这样的,很多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看个七八十来遍那都是不在话下的。所以,我在制定大的班级阅读计划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阅读习惯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甚至是复习的必要性?

2、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应该是在学生读前指导,还是读中指导,或者是读后指导呢?恐怕不能简而言之吧。比如,画人物图谱,读中画有助于学生厘清任务关系,读后画可能就会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全书的框架结构。部编版教材中,也有很多阅读的策略指导,我们如何有效地融入到我们的阅读指导中,让学生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呢?

三、高年级字词教学也不容忽视

字词教学不是高年级教学中的重点,但并不代表着这不是教学点。越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是发现自己这块教学欠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听完本次讲座,我觉得在今后的字词教学中,我可以这样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一课时,指导书写有价值的一两个字词,比如,易错的,比如在书写上有特点,指导后让学生动笔写。第二课时就听写字词,后续当然还有点评订正复习。当然,自己还要继续加强粉笔字、钢笔字的练习,发挥示范的作用。

除此之外,本次学习,让我在小练笔、古诗词教学等内容的操作层面也很有收获,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尝试运用。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6

槐树铺学校 董海昌

2016年10月26日,我们槐树铺学校初中部语文老师认真学习了省举行的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必须转变观念

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初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的在作文之路上成长。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终身学习是新教材提出的要求。

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教材和时代的要求。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诵读能力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终身学习”不再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三、要勇于利用教学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学会处理教材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五、要善于总结,会走新路

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妙用 篇7

一、借助插图, 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 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 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 并积极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是众多语文教师探索的热点。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 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很好的起点。”如果能在学习新课之前, 利用插图, 设置悬念,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那么这堂语文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借助插图, 走进作者

语文课本中匹配有不少作者的照片。在学习课文之前, 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插图认识作者, 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 以此激发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的欲望。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之前, 可先让学生观看作者的照片, 当学生看到朱自清年轻而又帅气的照片时, 立刻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一定会想他写的是什么的背影呢?他要表达一种什么的情感呢?从而急切地阅读课文内容。

三、借助插图, 导入新课

插图是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 它将文字形象、直接地诉诸视觉, 形成鲜明的感受。由图片导入新课,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而且可以为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创设情境。如果说课文是一个游览的景点, 那么插图就是进入景点的一个提示招牌。它既能触景生情, 诱发想象, 又能因势利导, 引人入胜。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时, 我便从苏州园林彩色插图入手, 要求学生注意观看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 再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一下。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追问道:“面对如此美丽一景, 你会有何感慨呢?”由此顺利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

四、借助插图, 解读文本

(一) 化难为易。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 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解读难点的突破口, 化难为易。文章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绘, 还是对人物的刻画,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同样作为与课文相关的插图, 它包含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生活体验, 以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高度浓缩, 精辟的理解或延伸, 有的是对课文某一片断的精心描绘, 有的是对课文重难点的直观展示。这些无不渗透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文章旨意的理解。如教学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一文时, 我就把课文中的彩色插图与课文的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写道:“……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辉夕阴, 气象万千。”这样的美景, 怎么不让那些迁客骚人有异样的心情呢?

总之, 一个好的教师, 总是试着从各个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事实上, 插图虽小却大有用处。它不是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 而是一碗飘着浓浓香味的鸡汤。只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像对待文字那样去精心教学, 巧妙利用, 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滋味, 更富韵味。

(二) 放飞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什么是想象力呢?它是一种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认识能力。人类的创造发明离不开想象, 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在阅读时展开想象, 可以拓宽认知领域, 深入文本描述的意境, 活现出塑造的形象, 理解、感悟蕴含的情感、智慧, 受到教育熏陶;在作文时放飞想象, 可以充实文章内容, 描绘生动形象, 增加感情色彩。学习语文离开积极的想象, 既难以深刻地领会文本内涵, 又难以提高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这样拓宽思路、大胆想象,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学结束时, 我让学生看书前面的插图, 要求学生结合文本, 对插图展开合理想象, 讨论于勒的以后生活会是怎样?学生的发言, 大大丰厚了文本本身想要表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思维超越了文本的界限。

插图,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这个平台, 不是游离文本之外的附加物, 而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由插图展开的联想或讨论, 能升华并拓宽文章的内涵, 也激活、深化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 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活力和深度。

(三) 体味情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强的特点, 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都融注为作者深厚的情感, 但是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 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还会有一些差距。这时, 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韩麦尔先生痛苦地伏在黑板上, 挥着手宣布散学的插图, 让学生体会这个普通的法语教师在国土沦丧时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情。

(四) 理解主题。

文学插图最常见的便是小说中的插图。小说中的人物、环境、细节等用文字描写的东西, 往往被画面所代替。小说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 因此小说的插图也集中在勾勒人物形象上。借助插图把握人物的性格, 理解人物的典型意义, 必须有这样的两个过程;由文字到画面———将小说的文字描写对照画面, 想一下插图还隐含着哪些文字信息, 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实践证明, 若能充分挖掘语文课文中插图的作用, 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充分认识课文插图的作用,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 做到“图为文用”, 全面完成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方法之我见 篇8

目前的语文阅读现状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认为在各种考试中阅读不考课内阅读,从而可以忽略教材,教师的忽略导致了学生的忽略。二是将语文课本变成了应付中考的知识点讲解,将文章变得支离破碎,忽略了语文课文本身的美感。其实我们不要忘了教材是编者专家精心编选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对我们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我校开展的读教材活动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材读什么

课本中关于阅读方法的材料极为丰富。包括 课文、课本前边的"说明" 、单元及课文前的"提示" 、课本中的"批注" 、课后练习、课本中的知识短文

1、课本前边的"说明"。在教学课本前,引导学生先学"说明",可明了一个学期主要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及课本的大体内容和框架结构;进而引导学生读其他书时先读书前的"说明"、"凡例"、"前言"、"序"之类的文字。这犹如手拿导游图去观赏风景名胜,胸有全局。这是阅读整体书的重要方法。

2、单元及课文前的"提示"。如果说"说明"是导游图的话,那么这些"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和"自读提示",就是一系列的路标了,它一路带你前行。这些"提示"说明了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还有学法要求和指导。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提示",提示了"论据"的概念、分类及要求,还提出继续学习论述语言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的要求。这些"提示"对学生自读教材,学习自读方法提供了最具体的帮助。

3、课本中的"批注"。有部分课文和"作文训练"中的例文采用旁注的方法,这些批注是很好的学法指导材料,直接地可用于指导学习和掌握"批注"的方法;还可借助来指导学习朗读的方法。

(一)利用活动练走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读写听说等途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运用和掌握自读方法以说促读。开展各式活动如:辩论会、朗读比赛、经验交流、课本剧表演、演讲等等活动。如读《克隆是什么》,围绕"克隆技术对于人类的社会的利与弊"开辩论会,读诗歌举行诗词朗诵比赛或者默写竞赛。初一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讲解之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他们就教材进行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利于以后的教学。再比如初一的文章可谓篇篇文质兼美,同时初一学生记忆力极强,我们就可以举行"课文我会背"活动,争取每篇课文都会背,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还为我们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为了以写促读,学生读了教材内容之后要做笔记,开展读书笔记展示与交流,读书活动结合读后感作文竞赛等。

(二)利用多媒体充实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充实教材内容将文本与影视作品相结合并通过看、听、说等途径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1)将影视作品与文本比照阅读。比如八年级名著阅读《骆驼祥子》学生读完名著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让学生进行比较。谈谈看法比较不同,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加深对文学作品的印象与理解。2)将影视作品与文本类比阅读,扩充内容。如读课文《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后,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让学生感受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深刻体会作家雨果的博爱精神 。3)将电视散文引进文本阅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朗读水平。比如阅读《背影》一课,将电视散文《背影》利用多媒体播放,影像与朗读结合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朱自清与父亲之间深深的父子之情。

总之,通过阅读,培养自读教材能力,是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课题。"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为此,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河北怀来新保安中学)

统编教材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9

1、备课方面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认真研读教材,包括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等,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从重难点入手,对于一些综合性学习或是观察作业等要早些布置给学生。以课后题为主,首先自己得带着问题去研读全文。

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结构。正如新课标所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是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工具性是语文是人们用来交际说话和书面写作的手段,不管说话还是写作,都是从字词句段篇为基础的,所以说这方面的训练是螺旋上升的。两位老师还讲了每个单元的主题,以及单元前的语文要素,即点明了如何学习本单元以及学什么。以前有时自己不知道要教些什么,这次培训专家为我指明了方向,只要有主题,方向就能明了。

3、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略读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他们都各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前的教学中我也说过,让学生读书,但是没有特别的重视学生的阅读,通过这次培训以及大语文观,我知道了,要加大力度重视学生们的阅读和自己的阅读。

4、专家还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团队的一些优秀做法,案例等等。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会尝试一些新的比较好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做法。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体会 篇10

2011年8月25日,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教材培训。3天后,暑假教材培训终于结束了。在这难忘的3天里,聆听了各位教师的单元教材分析,自己才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4、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 1

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服饰描写举隅 篇11

一、服饰显尊卑

古代服饰始终遵守“分等级、定尊卑”的原则,质地明贵贱、长短显身份、服色分地位。服饰是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表现,对各阶层服装穿着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即使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看到这些影子的存在。如“天使”的白衣,军营中的迷彩服,警察穿警服,和尚披袈裟等等。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劝打范进嘴巴前“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横披”“油晃晃”活画出他是个“杀猪”的角,非常符合胡屠户的身份。

再来看一看鲁迅笔下对孔乙己的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区区十三字,便点明孔乙己的尴尬处境。这件长衫成为孔乙己形象的标志符号,透露出他那被异化被扭曲的灵魂。孔乙己虽然具有“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双重身份,但是他既“进不了学”,不能进入上层社会而成为老爷,也不愿脱下长衫重返“短衣帮”,他实际上成了“短衣帮”的叛逆者、“长衫”的进犯者,同时成为人们所嘲笑和攻击的对象,因此,他成了社会的“零余者”,为社会所不容,他的出场,只不过成为咸亨酒店里酒客的一道“下酒菜”,为酒店徒增几声笑声而已,“没有他,人们也便这么过”。

小说《范进中举》中对张乡绅描写:“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这一身打扮一看就知道张乡绅是个封建地方官僚形象。

《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的华丽衣饰与作者“缊袍敝衣”的寒酸作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家境贫寒,与学习条件的艰苦,强调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成功并不起决定作用,暗含对马生的勉励之情。

从服饰描写的分析中,我们感受到阶级社会地位的差异与无情,感受到小小的服饰背后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物命运以及社会状态。

二、服饰现精神

郭沫若说过:“服装是文化的表征,服装是思想的形象。”人的性格、风度、气质、修养等是内在美的表征,这些特征与着装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蒲柳人家(节选)》中何满子的描写:“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中间出人头地。”“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的兜肚也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农村孩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情趣盎然,别具乡土风味。

《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中年闰土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表现了少年闰土的天真、健康、勇敢和活泼,中年闰土的憨厚、邋遢,生活的辛苦与无奈,活生生的一个农村老农民形象。

《云南的歌会》中对歌的年轻女子“穿了身毛蓝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对她的衣着描写,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可以看出福楼拜性格热情奔放,容易激动。

服饰审美是一种整体的美,不但展现出外部形态的美,而且还展现出了人物内在的精神美,还展现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三、服饰凸性格

服饰与文学一直有着无法割裂的紧密关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服饰写人,以服饰画人,他们以形式各异的服饰包装出一个个鲜活淋漓的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了头替他扯了好几回” ,“扯皱后襟”这一细节形象地刻画了胡屠户看风使舵、前倨后恭、看人下菜碟的货色,是市井小人的一个缩影。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糊,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即使在冬天也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还被人疑心是“扒手”。这样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在生活上是极其简朴的,甚至是不修边幅的。

《孔乙己》中“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虽有夸张的成分,但“长衫”作为读书人身份的标志,可以看出孔乙己信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虽然“不会营生”,但也不愿脱下这一身又脏又破的臭长衫,重返“短衣帮”,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可以看出他的贫困与懒惰,以及他追求功名利禄、好吃懒做、自命清高、穷酸迂腐的性格特征。鲁迅先生简洁的白描,内涵如此丰富,这是通过服饰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典型。

《变色龙》一文多次写到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生动地传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与思想起伏。写他“穿着新的军大衣”,这“军大衣”就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恫吓人的工具;第二次写军大衣是通过奥楚蔑洛夫的话来交代的:“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揭示了他因“判”错了狗的狼狈相,借此摆脱自己的窘境;得知狗不是将军家的,他立即又神气起来,说了要法办狗主人的话。然而他的话音刚落,巡警判断这狗可能是将军家的,他又为方才的得意忘形而恐惧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借大衣来掩饰刚才自己对将军的辱骂,掩饰他内心的恐慌。第四次写他“裹紧大衣”走了,反映出他要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却又不无难堪的感觉,所以只好裹紧大衣灰溜溜地走了。作者就一件大衣的处理,将奥楚蔑洛夫惯于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专横霸道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对服饰的描写与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对服饰的描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服饰造气氛

在特定环境下,服饰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比较注重“红喜白丧”,新娘红盖头,孝男、孝女“披麻戴白”。但在当今的婚礼中,新娘多身着白色婚纱,以示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神圣、完美;在丧礼中,经常采用黑色服饰,如佩戴黑纱,以示对逝者的深深悼念,渲染出一种特定的气氛。

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从此就要结束教学生涯,内心是万分悲痛的,他的这身穿戴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背影》一文中,父亲戴着的“那顶黑布小帽”,穿着的“那身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见到父亲那一身黑色装束的背影,触到“我”那根伤感的神经末梢,“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也折射出了“我”家境的惨淡,“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的老境又如此颓唐,全文笼罩着忧伤的气氛。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时常会发现特定的穿着,营造出特别的气氛,暖色调营造出喜庆氛围,冷色调营造出悲凉氛围,淡色以示轻松,深色以示凝重,黑色以示庄重。

五、服饰助情节

文学作品中的服饰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服装,不单是为了显示某一群体的身份、兴趣、爱好,而且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存在。

《刷子李》以黑衣服的描写为线索,从徒弟曹小三的视角展开: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同时穿插进曹小三的心理变化过程描写。

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为人物预设一个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徒弟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但大半天下来,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师傅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一部喜剧、闹剧,更是一部丑剧,根据“(皇帝)爱新装——(皇帝让骗子)做新装——(皇帝)穿新装——(皇帝)展新装”等展开情节。文章一开始就写到皇帝嗜爱新装成癖,为骗子行骗埋下伏笔,骗子抓住人们的自私、虚伪的弱点成功行骗,由于皇帝的愚蠢以及大臣的愚弄,致使出现皇帝光着身子在大街游行的丑剧,最后不懂世故、无所顾忌的小孩一语道破“天机”,石破天惊。作者用“新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人物形象,骗子的狡猾,大臣的奉承,皇帝的昏庸,百姓的无知,人们都颠倒是非黑白,都一一展现在人们眼前。闹剧该收场了,涉世未深的小孩无畏地直面现实,寄寓作者对社会的希望。

综上所述,文章中的服饰描写,虽然看似平常,实际上对刻画人物形象、推进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神来之笔,读者不要轻易放过服饰描写所蕴含的信息,应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渠广喜.巧写服饰,略见一斑——浅谈服饰描写的作用[J].考试(教研版),2007,(8).

[2]胡涛海.着装见性格 服饰显命运——初中教材衣饰描写透视[J].语文教学通讯,2003,(8).

[3]谢镜鹂.服饰文化初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8).

[4]袁燕.服饰文化的语言解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4).

初中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探讨 篇12

一、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首先,在教材中无论是课文的选编,还是课后 研讨与练习的设置,都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目标,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局限于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所选编的课文,多是表达作者真情实感而又情文并茂的文章,虽然不排除“文以载道”的主旨,但文章所载的“道”已不是单纯的道德因素,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因素。比如《散步》《绿色蝈蝈》《音乐巨人贝多芬》《亲爱的爸爸妈妈》,阅读这些文章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中得到人文熏陶,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其次,新课改的教材突出了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发展的特点。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从落地之时就开始接受听说能力训练,书面语言则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训练,可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书面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阅读语言文字优美、思想感情丰富健康的作品,容易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产生独特 体验。在阅读中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语言文化得到积累,对书面语言的形成很有帮助。

初中语文是以课程改革的基本观 念为前提 的。时代在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所以我认为新的语文课改有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全体学生具有终身发展需要的能力。我们教学的目标是:(1)会识字、会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只有认识字了,才能阅读、写作。(2)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体验。(3)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注重写学生现实生活的文章,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动笔,真情实感才能表达出来。(4)重视口语交际,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能力,在特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

2.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生内涵 应予以注 重。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得到独特的感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有机统一起来。

3.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方 式。教师要树 立学生的进取意识,激励学生主动研究、探讨问题,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给学生提供 自主思考的机会和空间,积极发展综合性学习,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品质。

二、结合初中新课改语文教学措施做简单的探讨

1.教学中注意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现在学生多是重阅读,轻写作,写作已经被边缘化。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关于阅读与写作安排得比较合理:各单元中,读是读,写是写,说是说。写、说的 话题多是 从本单元阅读文的某一部分引出来,文例也大多引自本单元的有关作品,同时写、说实践也能促进学生对选文的理解和赏析,两者既独立又互动,体现了读写 一体。写作也是对过去文字成果的继承,但是模仿的内容、方式、程度等各有不同。

2.关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几点看法

(1)研究性学习评价一定要重过程、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不要单看结果。要求教师边指导边评价,每时每刻都激励学生。(2)要重视开 题评价与 指导,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定期评价与指导,表扬做得好的小组,也要鼓励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应给予帮助;注重总结时的评价,不要求过高,特别重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可以在学生团结性、创新性等 多方面进 行评价。(3)激励学生参与评价。可组织学生成立评判团给论文评分、答辩,还可以让学生在墙报栏 等地方搞 论文展览。(4)要多层次评价学生,每次活动要有评价、有表彰,最好还有小奖品。特别是多鼓励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尽快有所提高。

3.注重课后延伸教学

(1)培养学生注意对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课后通过师生讨论、查资料、请教其他教师或家长等途径解决。(2)让学生对自己感 兴趣的课 文或名家 名篇做拓 展阅读,或者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在同学中交流或在校园网群中发表。(3)让有研究兴趣的学生自选课题组成学习合作小组,进行搜集、分析资料,完成合作研 究报告。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点拨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对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交流点评,提高学生研究水平。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研究合作性教学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研读每一篇课文,培养学生研究的方法和习惯,让研究性学习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摘要: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教材的变化调整教学措施,教学中注意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注重课后延伸教学。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 篇13

首先是教学方法与技能的认识。

这一点在课堂形式上充分表现,老师们应用导学、导教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创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摒弃先前的满堂灌、搪塞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然后就是对教材有了更全新的认识。

★ 英语新教材培训心得

★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新教材

★ 企业基层管理培训心得感受

★ 精选骨干教师培训感受

★ 优选国际儿童节心得感受

★ 实习医生心得感受

★ 新课程新教材

★ 培训心得

★ 培训心得范文

六年级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学科,需要注意的是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从而在学习各门学科和将来从事的工作中能全面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这里说到工具性,就不得不联系到“怎么说”的问题,既然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那么作为语文教师,首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能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也就是教学生“怎样说”。类似于“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理解、把握一篇课文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要弄明白课文表达了什么;二是要搞清楚课文是怎样表达的。表面上看,此二者的差异十分明显,但就其实质而言,它们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小鸟谁都不可或缺的双翼。

关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既要弄明白课文表达了什么,又要搞清楚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对于高年级,《课程标准》在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要求的同时,随即提出了“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要求。尤其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除了以上所说,《课程标准》还针对这一学段的教学明确提出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的要求。应该说,《课程标准》关于高年级阅读理解课文的要求,是一个既重视课文表达了什么,又重视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既重视表达形式,又重视表达内容,既重视对词句段,又重视篇章,前后联系,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忽视或偏废其中的任何一面都将造成阅读教学的残缺。

六年级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上马小学

侯建军

初中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其实, 语文教材的四大功能之一就是示范功能———语言形式的示范功能。中学语文教学着重于培养基础的、规范的语文能力。因此, 语文教学挑选典型规范的作品作为教材主体, 意在通过定向的规范的语文训练, 使学生集中地、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我们的教材文本, 不仅能帮助学生识文断字, 增加语言词汇的积累, 学习怎样表达,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提升答题的技巧, 更能给学生提供各式各样作文的典范, 方便学生在咀嚼品味的同时, 仿效琢磨、积累运用, 既增加了文学底蕴, 又提升了作文的写作水平。

一、借助教材文本来积累词语、句式, 丰富学生语言的表达

现代汉语里最小的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就是词, 它是表达过程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学生作文词语匮乏贫瘠的“症状”是完全可以从课本中找到“医治”的方法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几乎都是名家的名篇, 语言极富生命力, 比如萧红的《祖父和我》中用“明晃晃”来形容阳光、用“蓝悠悠”来形容天空;莫怀戚《散步》中的“分歧”、“一霎时”、“熬”、“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朱自清的《春》中用“欣欣然”来表现春天万物的复苏, 用“朗润”来描写春天山的色泽, 用“偷偷地”、“钻”来呈现小草的生长态势, 用“酝酿”来表现春天气息的浓郁、醇厚, 用“静默”来展现春天雨夜中的静谧、祥和;李汉荣《山中访友》中的和清风“撞”个满怀, 用“德高望重”、“俯身凝神”来描写古桥;还有冰心《笑》中的“凉云”、“残滴”、“苦雨孤灯”、“浸”、“濯”……这些词语或精炼准确, 或形象恰切, 或深刻隽永, 或含蓄委婉, 或灵动优美, 在品读玩味的过程中, 总能让我们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 就好像吃了甜甜的糖、品了酽酽的茶、喝了醇醇的酒。

其实, 完全可以通过造句、连词成句、词语替换等形式的训练, 让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搬挪套用这些精美的词语, 让这些闪亮的珠玑闪烁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起初或许会很机械、很生硬, 但随着学生理解能力、模仿能力的增强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作文语言渐渐地就会生动起来、鲜活起来, 化平淡而神奇。

还有一些富有特点、结构巧妙的句式, 比如《看云识天气》中“天上的云,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 轻轻地飘落在空中;有的像鳞片, 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 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 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 像雄狮, 像奔马……”, 这一组句子中用了8组比喻来描绘云的姿态, 这样全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描绘事物, 给人一种淋漓尽致、美不胜收的感觉。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句子像一条彩线, 牵动了作者所要描写的景物,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 是写“面”;“单是……就……”是详写, 是写“点”, 这样点面结合地写, 既省去了许多文字, 又显得情趣盎然。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 在作文时恰当地对这些句式加以运用, 谁又能说这不是锦上添花呢?

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教材中这些经典的课文来丰富学生的词句积累, 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词语所适合的语境的基础上, 在表达需要时, 恰当地运用这些好词佳句, 丰富作文的语言, 提升作文语言表达的层次。

二、仿效教材文本精彩的描写片断, 增强学生描写的功力

1. 模仿课文抓特征写景物, 写“活”景物。

萧红笔下那自由自在、情趣盎然的大花园, 鲁迅笔下那充满快乐、趣味无限的百草园, 朱自清笔下那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春天, 牛汉笔下那狂吼飞奔、气势宏伟的滹沱河, 梁衡笔下那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壶口瀑布……这些景物都像拥有着生命一样, 彰显着活力, 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借助这些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断, 指导学生描写景物首先要仔细观察, 抓住景物的特征, 然后用准确恰当的修饰词语来描写, 也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 或者对所写景物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还可以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写景, 写出它的形、色、声、味、质。

这样, 学生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形象、有了情态、有了声音、有了颜色, 由黑白变为彩色, 由静止变为运动。景物写活了, 字里行间自然就飞扬起情感了。

2. 模仿课文细致描写动作, 准确运用动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一段的细节描写, 运用了“扫”、“支”、“撒”、“系”、“牵”、“拉”等一系列动词, 展现了捕鸟的全过程, 学生仿照这一段, 生动地写出了捉蚯蚓、捕蝴蝶、逮蚂蚱、放风筝、踢毽子、跳格字等充满童趣的游戏。

《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同样有一段很细致的动作描写, “我”赖床不想上学, 爸爸“一把”从床上“拖起”“我”, “左看右看”, “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 “在空中一抡”, “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脚, 从床上打到床下”, 很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女儿任性的愤怒和责罚。

借助于对这段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再次对人物动作描写进行训练, 学生写出了打篮球时的传球和断球、投篮和抢篮板, 踢足球时的发球和抢球、射门和防守, 跳绳比赛时的摇绳和跳绳等情境中人物的一系列动作, 不仅动词运用准确, 还突出了紧张热烈的气氛, 读后有如临其境之感。

3. 模仿课文刻画人物形象, 雕琢自己心中的形象。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经典的文学形象:如过铁道买橘子的笨拙而又执著的父亲;小巷深处中那个苍老枯瘦而又拥有坚韧醇厚母爱的英姨;芦花荡里过于自信又自尊勇敢的老英雄;最后一课用尽全身力气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 用一个手势示意“我们”散学了的韩麦尔先生……这些文学形象总是那么轻易地被我们刻印在记忆深处, 难以忘怀。因此, 我们能否指导学生也模仿课文, 写出具有个性鲜明、形象鲜活的人物呢?

教授《背影》这一课文时, 启发学生找到生活中或记忆里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某个人或与之相关的某个情节, 指导学生观察、模仿、体会, 并要求学生用具体的、最适合的词语表述出来, 使人物的形象清晰起来;指导学生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对这个人这个情节作放大处理, 再进行细致刻画。于是, 在学生的练笔中真的出现了一系列鲜活动人的“背影”形象:蹲在地上为“我”修理自行车的已不再高大魁梧的父亲的背影;身子探出窗外, 努力拍打阳光下“我”的被子的瘦弱母亲的背影;背着背篓, 吃力攀上山梁饱经沧桑而又挺拔的外公的背影;把帽子手套留给我, 在风雪中渐行渐远的稚嫩温暖的好友的背影;蹒跚学步时摇晃而又可爱的小弟弟的背影……林林总总, 那一个个鲜活美丽的背影, 就像一张张素描、一幅幅油画, 绽放着令人激动的光彩。

三、借鉴教材文本的写作手法, 优化学生写作技巧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某些课文写作手法极具典型性, 比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等, 这些写作方法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尝试运用掌握的, 进而优化学生的作文技巧。

1. 巧妙运用环境描写, 增添行文光彩。

在学生的作文中, 除非是纯粹写景状物的作文, 否则是很难看到在叙事中融入环境描写的文字的, 更不要说利用环境描写来制造一些“小美丽”。

但是教材中有太多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 如《芦花荡》中开篇对芦苇荡景物的描写;散步中对初春田野的描写;《走一步, 再走一步》中对暮色降临、大地越来越昏暗的描写;《羚羊木雕》结尾对冷冷的月亮的描写;《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对散落的夹竹桃和掉落的小石榴的描写;还有《最后一课》中对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正在操练的普鲁士士兵的描写……

课文中的这些环境描写可以用来启发学生, 如这些环境描写并不影响文中事件或情节的发展, 能否把它们删掉?在思考探究后, 学生认识并把握了环境描写的作用, 即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渲染气氛, 烘托心情, 起到某种暗示的作用……

借助教材文本中这些典范的段落, 指导学生把景与事、景与人、景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边参考借鉴, 一边仿效学习,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探究以小见大写法, 深化主旨立意。

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在作文选材时可以选择一些芝麻绿豆、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写, 如何在这些琐屑的小事中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感悟, 在我们的初中课文中都能找出答案。

莫怀戚的《散步》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通过一家三代四口人一起散步的小事, 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谦让、互相爱护, 尤其表现了中年人要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有《走一步, 再走一步》、《七根火柴》、《最后一课》、《外婆的手纹》等, 借助这些课文, 带领学生探究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做到以小见大提升立意, 学生在深入讨论后得到的认知是:留心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用心感悟生活中的点滴, 探寻小事表象背后的内涵, 挖掘深刻的道理, 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风貌。

所以, 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爸爸把我不喜欢吃的饭菜全部倒进他的碗里, 一口一口全部吃掉。看着爸爸神情自若的样子, 我想他一定也是这样吃下了生活中所有的酸甜苦辣, 才为我和妈妈撑起了这个幸福的家……”“……深深地嗅着被子里松软清新的味道, 感觉自己的身体被柔柔的阳光包裹住了。哦, 这醉人的阳光的味道, 噢, 不对, 这是令人迷恋的母爱的味道!”。透过这样的文字, 揣摩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谁又能说学生在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时, 心灵没有得到洗涤、没有得到成长呢?这都得益于教材中文道兼美的课文的启发。

3. 浅探一波三折技巧, 设置情节波澜。

学生的作文叙事如记流水账, 平淡乏味, 缺少波折, 而教材中的《散步》、《社戏》两篇课文却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叙事应该波澜起伏的借鉴范本。由散步中发生分歧到问题解决, 由不能去看社戏到可以去看社戏, 在探究叙事波折的过程中, 学生认识到事情是可以因为某些因素而发展变化的, 可以通过一些如“误会法”“巧合法”“悬念法”等写法上的技巧来设置波折, 但波折的设置要合乎情理。有了这样的探究和认知, 学生在叙事时总会在事件发展中投下一两颗“小石子”, 使原本平淡无奇的作文增添了几许波澜, 摇曳生姿。

课本中可用来指导学生作文的篇目还有很多, 比如可用《顶碗少年》、《走一步, 再走一步》来指导学生把一件事情记叙得详细、清楚;可用《笑》来指导学生并列式的作文结构的安排;可用《石缝间的生命》、《枣核》指导学生进行托物言志作文的训练……

初中语文课又都来自名家名著, 课本中的各类元素, 小到一个标点、一词一句, 大到布局谋篇、写法技巧, 都是作家智力活动的结晶, 都非常具有典型性, 这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课文都具备多元运用的可能, 极具经典性的文本就好比达·芬奇眼中的鸡蛋, 从不同角度看, 总会有新的发现, 在实践中也就会有不同的运用指向。从同一篇课文中充分挖掘可运用的元素, 便可以极大提高课文的利用率。我们完全可以在语文教材的使用上好好地做做文章, 让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学典范的作用, 成为开启学生写作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 带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作文天地, 在那里含英咀华、汇聚灵气, 直至羽化成蝶, 展翅高飞。

摘要:自从课内现代文淡出中考试卷, 课内现代文的价值越来越被忽视。然而, 这些经典规范的课内现代文恰恰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最佳范本, 从最简单的词句的使用, 到精美片断的琢磨, 再到写法技巧的匠心独运, 都彰显着课内现代文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法取代的地位。用好课内现代文, 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使学生作文更上一层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示范,写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营销经理个人求职信下一篇:程序员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