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故事读后感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孝道故事读后感(精选7篇)

中华孝道故事读后感 篇1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往今来一直提倡的一种行为、一种精神。

«中华孝道故事»一书所选故事,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感人至深,篇篇动人。有的耳熟能详,有的未曾听闻,都是鲜活的例子。告诉了我们敬老、爱老、助老乃人伦之大道也。“乌鸦尚反哺”羊羔犹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多么的震耳发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不只是对我们自己的父母亲长,还应是对整个社会的老人,长者。爱是博大的,是包容的。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我今不敬老,人谁敬我老,还记得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上那个故事吗,一家人吃饭,爸爸妈妈儿子围坐一桌很丰盛。身后的小桌子上老人端着木碗,只有少量的菜。小儿子走到角落捡木块。父母很奇怪,就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收集木头做碗呢,等你们老了,我也像你们对奶奶那样对你们啊。父母大窘,立刻请老人上桌一起吃。可见我们的行为不仅影响着现在,还会影响到下一辈。我想,这是我们这些80、90后们以及所有人都应该共识的。孝敬老人,从身边做起。最简单的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让我们把孝行传递把文明传承。

虽然现实社会中,帮扶老人反被诬告的案例不止一例造成了社会的热议话题“谁消灭了雷锋”但那不是孝行的错不是见义勇为的错,不是助人为乐的错。相信世间自有真情在。我们应该坚持孝行坚信孝行。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南京分公司的各位同事们,你们大多数不是我们南京本地人但你们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也为了公司,来到了这里。肯定会时常的想念自己的父母亲长。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言。父母长辈们之于我们

中华孝道故事 篇2

渐渐懂事的陈玉言,听母亲说起父亲的死因,很难过,感觉就是缺少一座桥,才让父亲过早死去。于是,他暗自决定,要在河上建一座桥,让来往的人得到方便和安全。从此,他每天站在河边,将来往过河的人一个个背到对岸,把赚来的苦力钱,一点一滴地积存起来,一分一文也不肯浪费。当大家知道他干苦力是为了建桥时,都很感动,故意请他背过河,还多给他一点工钱。就这样他积存了十多年,请来造桥人。造桥的人知道了原由,都很卖力,也少要工钱。就这样,不到一年桥就造起来了。

地方上的人民,都称颂陈玉言的孝行,为了纪念他便把这座桥命名为“孝心桥”。这正是:

父亲涉水殁浪潮,

儿子志造孝心桥。

人间百善孝称首,

择亲选友第一条。

【感言】 陈玉言的“孝心桥”,是因为爱他的父亲而造的,也是为爱别人而造的。明代大儒王阳明有一个生动比喻:对父母之爱犹如树木之根,对别人的爱是由根发出来的树干和枝叶。如果没有对父母之爱做根,哪来对别人之爱的枝叶?陈玉言的“孝心桥”,正是对树根与枝叶辩证关系的最好注脚。

中华孝道名言名句 篇3

2、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动报亲恩篇》

3、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4、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5、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6、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7、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8、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10、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劝报亲恩篇》

11、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劝报亲恩篇》

12、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1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1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1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家语·弟子行》

16、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1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第一》

1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李毓秀

19、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

20、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李毓秀

2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李毓秀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李毓秀

23、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24、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劝报亲恩篇》

25、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劝报亲恩篇》

26、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

27、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28、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对联集锦》

29、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30、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31、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王永彬

32、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33、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34、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纲

35、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3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37、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38、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春秋)孔丘

39、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40、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41、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42、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43、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何铸

44、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45、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46、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47、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48、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49、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50、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51、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2、大孝终身慕父母。——(战国)孟轲

5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4、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55、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56、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57、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58、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59、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60、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61、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63、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6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6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6、长幼有序。——孟子

67、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6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69、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70、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1、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7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7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74、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75、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76、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关于开展中华孝道活动方案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学校研究确定在全校开展“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悌爱兄长的道德风尚,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孝道文化,努力营造孝敬父母,感恩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活动目的

百善孝为先,“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进校园活动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关系,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要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生活,关爱父母健康,多与父母谈心交流;要懂得尊重他人,发扬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美德;要懂得回报社会,自立自强,发奋努力,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三、活动内容

“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讲一个孝道经典故事,做一件敬老爱老好事,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出一期孝道文化专刊,举办一次敬老孝老国旗下的讲话,推荐一批优秀亲子教育书籍”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广大学生了解和理解孝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成为孝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为推进和谐潮河建设作贡献。

1、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各班组织学生读一本有关敬老的书籍,通过读书让他们了解孝道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懂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讲一个孝道经典故事。各班要开展一次以“行孝道、知感恩”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用敬老爱老的故事来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

3、做一件敬老爱老好事。各班要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实践,要通过开展“我为爷爷奶奶洗洗脚、梳梳头”、“我为爸爸妈妈洗洗碗、捶捶背”、“我为长辈做件有意义的事”等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4、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四年级以上的班级要通过读敬老书籍、做敬老好事等,组织学生写一篇孝道方面的文章,深化青少年对孝道文化的认识。

5、出一期孝道文化专刊。学校团总支、少先队大队部和各班要出一期敬老爱老专题板报,也可开展敬老爱老专题黑板报竞赛活动,积极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

6、举行一次敬老孝老国旗下讲话。各班要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讲话,作一次“孝道文化进校园”动员报告,通过升旗讲话教育引导全体青少年学生要弘扬传统美德,尊老敬老,做一名尊老敬老助老的好少年。

四、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是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幼道德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胡彬杨小平为副组长,学校其余中层以上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活动开展。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等各种会议和活动以及标语、版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孝道文化宣传活动,坚持做到重点宣传与普及宣传相结合,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重点宣传;平时德育课渗透、主题班会等形式,形成人人尊老敬老、个个孝敬长辈的良好氛围。

3、强化教育,培养意识。各班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孩子增强孝敬长辈的观念,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听从长辈教导,关心长辈健康,分担长辈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长辈添乱。做让父母舒心、省心、放心、称心、顺心的事。

4、认真组织,确保实效。各班要围绕今年“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德育处、团总支、少先队要掌握各班活动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总结和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推动全校“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对在活动中开展好的班级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篇5

记得二OO三年九月在海南海口,我还没讲课以前,刚好看到《孝经》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当我看懂这句话的时候,那真是欢喜雀跃,高兴得都坐不下来。先王有一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和睦和谐,互相关爱,上级下级、长辈晚辈不会埋怨——它就是孝道。

像今年世界的状况,水灾、旱灾、地震频传。祖先的教诲很清楚,灾难的根源在人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英国的汤恩比教授是真正有道德、有见识的长者,博览各个民族的文化跟历史。他感受到,唯有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有仁爱、慈悲、博爱的精神,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所以,他在三十多年前就大声疾呼,要学习孔孟学说。孔孟学说特别强调孝道,强调「慎终追远」,感谢祖先。

所以,家庭也好,社会、世界也好,劫难是可以化解的,就看人心在一念之间的转变,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重的心,转到孝道、仁爱的心。弘扬、力行、传播中华文化,这对世界非常的重要。孝道最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入则孝》的经文,还再加上《孝经》,这个孝就能扎根扎得很稳。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孝经》中,孔夫子问曾子,对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曾子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学生智慧不够,请老师开示。这个时候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道德学问的成就,都要奠基在这个根本上,人找到根本,问题就解决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养分。一个人孝心起来了,他的仁爱心是水到渠成;我们的爱心提不起来,就是这个源头活水没有找到。当我们读到「德之本也」,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欢喜。

孝道起了,一个人能自强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爱护他人,他人都是别人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孩子。《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上面生长,它都尽心尽力给万物以营养,给予呵护。相同的,人真的有孝心,面对一切的人,都会把他当亲人一样的爱护,那种厚德就出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这个「孝」字。

二、父子有亲

孝,「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为下一代着想;上面是「老」,好像孩子背着父母,这是报恩。所以,奉养父母是每一个孩子自然天性的流露。

我们老祖宗就是从「父子有亲」来教导孩子。为什么几千年来,这么多人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学问都很有成就?因为老祖宗的教育是顺着天性的教育,人只要接触就能接受。老祖宗通达人性,知道人本有的孝心、善心,很自然的就能把它唤醒。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是看见父母,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让「父子有亲」的天性终生保持,这是我们推展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目标。

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看到他八十几岁的父母,然后叫爸爸、妈妈的那个表情、神态,跟三岁的孩子跑过去抱他爸爸、妈妈一样,这个人幸福不幸福?再去想一想七十多岁的老莱子,在那里逗他父母开心。那是天性,一生都保持,心里面一点习染都没有,一点怨气都没有,一点情绪都没有,纯是一种天性的流露。一个人心里面还有父母的不是,他即使再有钱、再有地位,也已经跟幸福、快乐绝缘了。

一些青少年忤逆不孝,一些成人看了很生气。一个人从天性变得忤逆,请问他的心要扭曲多少次?他也很可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连父母都恨的时候,这个人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你不能跟他对立,不能责怪他,你感觉到他的苦,可能一句话就把他坚硬的心给化开了。慢慢的用孝道引导他,让他把那些错误的思想放下来,这个是教育的功能。

三、忠孝传家

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因为一个人处事待人的态度,是从家庭当中形成的。大家感受一下,这「孝悌」二字很微妙。在家是对父母、对兄长;到学校是对师父、对师兄、对师弟;到社会,不管学哪一门技能,到哪一个行业,跟随着师父学,对待师父就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跟着师父一起学这门技能的,那也是师兄弟。孝悌二字,延伸到学校、延伸到社会,都是一个家道的延续。人真正能孝悌存心,他走到哪里,真的都能把所有的朋友当兄弟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他有恩的领导、长者,他像对自家的长辈、父母一样的回报恩德。

我们在厦门讲课五天,听完课,有一位中学老师分享。他第一句话说道:「我上了课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从这个根本,德行开不了」。接着他就说,他们那个村落住了四十户人家,都姓吴,出了一百零九个后代,结果一百零八个大学以上学历,只有一个是虽然考上大学,因为某些因素休学了;也就是说,这些下一代完全都有能力上大学。他说:「为什么下一代的素质这么齐?因为村落里面的长者常常都告诉我们:『出外读书、工作,重要节日要记得回家看父母。』」他们大年初一都亲自陪父母到寺庙里面祈福烧香,回来以后,再到各家向每一位长者拜年。然后,同辈的年轻人聚集在村落里面的小学,一起就这一年读书的经验、工作的经验交换宝贵的收获。有孝、有悌,又好学,所以整个家族能够兴旺绝对不是偶然的。传家有道,孝悌为本。

范仲淹先生在我们历代都是读书人效法的楷模,他出生于公元九百八十九年,祖上都是有名的忠臣、宰相,唐朝的范履冰先生是宰相,汉朝的范滂是非常正直的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祖上有德,能出这样的圣贤后代。可见,忠臣的精神可以长存。

我们看范仲淹先生的心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的子孙带向了百代,甚至于千代不衰,家族兴旺。我们在平镇高中上课的时候,来了一位长者,他整个的相貌一看就知道是很有成就的官员。这位长者非常认真的在听,还在那里抄笔记。我们后生晚辈看到这样的长者,都是肃然起敬。这位长者就是我们桃园县的范副县长,是范文正公的后代,他说道:「我没有给范文正公丢脸」。他做了一辈子的公务人员,确实尽心尽力在为社会服务,于造桥铺路、有关交通方面的事业,做了三十六年。

我们亲眼看到范公的后代,真正在各行各业都是表率。而且我们从范副县长讲的几句话,深刻感觉到他们家教非常的好,对祖宗是非常的恭敬。由于这分恭敬的心,自己就不敢做出不好的行为,有辱祖宗的德行。

范公曾在家门种了两棵松树,取名叫「君子树」,他写了一首词句叫:「清荫大庇,期与千年」(我的德行、风范要让他们为榜样,超过千年不衰)。你看范仲淹先生那时候他就有信心期与千年,我们已经有家室的人也要有这样的反思。

四、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开了,百善都开,孝是德之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找到根本,德行才长得起来。

当一个孩子有孝心的时候,他很多行为就会起很大的变化。比方说《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有孝心的孩子不可能对父母讲话很冲。当一个人对父母讲话都懂得恭敬,这个态度一内化,以后面对长辈讲话也会恭敬。《弟子规》说:「冬则温,夏则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要去关怀、体恤父母,他这种心慢慢内化,又能够转移到对其他的长者,甚至于他所有的亲人。所以孩子的关怀心、孩子的细心从哪里开始?从对父母的这分孝心开始。然后对他自己的身体他也会爱护,因为他有孝心,怕父母担忧,「身有伤,贻亲忧」。我们有一个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记上写道:「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难过。不是因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了是不孝,因为『身有伤,贻亲忧』。」有孝心的孩子不会养成很多摧残自己身体的坏习惯,他会自爱,他会自重。「德有伤,贻亲羞」,孩子有这分孝心,他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绝对不能让父母丢脸。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也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们看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师弟」。

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忠诚就从这里出来。

「信」,诚信,这也是从对父母的诚信来的。「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留名青史的圣哲人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

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枝干。「礼」,当然也是对父母的恭敬开始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自然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

「义」,《弟子规》里面讲:「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也是从孝道来的。

「廉」,「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耻」,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小时候最怕哪句话?「真没家教!」别人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德有伤,贻亲羞」,怕让父母蒙羞,这是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

仁爱和平是花果。「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则凊」,体恤得很细微。「爱」,「亲有疾,药先尝」。「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要劝到什么程度?劝到「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点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到「平」。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着怎么做才能真正劝诫父母,这个人才有和、平的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推行礼义廉耻是治国,一个团体一定要有礼义廉耻才能维系。仁爱和平的精神,可以让天下相互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修养德行都能做到。

现在看起来社会问题频传,但只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都在人的心中,还有哪个问题不能解决?有孝悌了,哪来的家庭冲突?有忠信了,哪来的跳槽、哪来的不讲信用?有礼了,就不冲突,互相尊重。有义了,人就有情义、恩义,哪有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现象?有廉耻了,哪有人再贪污?有仁爱和平了,那就是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

所以,要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一定要从孝道入手。一个企业肯去做,也能「上下无怨,民用和睦」。谁最有福气?肯听圣人、肯听老祖宗的教导,去落实在自己的家庭、企业、团体,这个人最有福气,因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经营人生。所以,我们得要从根本上去努力,不能好高骛远。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强调民族团结,但如果没有孝悌忠信的德行,怎么团结?这么好的理念,一定要通过教育,通过德行的教化才能达到,不然都是口号。我们强调民族的大团结,一定要从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爱自己的家族开始。

五、举孝廉

现在社会特别强调民主、民权,但是假如没有接受礼义廉耻的教化,选出来的人无礼,都谋自己的私利,没有道义,没有礼义,没有廉耻,结果会怎么样?

古代从汉武帝时期就强调人才两个审核标准,举孝廉。这是太有智慧了!孝是德行,这是做人的基础;廉,能清廉,就不贪污,这是做事的基础。廉洁了,整个政治风气就好。举孝廉承传了两千年没有变过,而且朝廷审核官员政绩,第一个就是举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这个考核标准太重要,让所有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拔人才、为国举才。有人才,才能继续照顾、教化老百姓,这个机制在民主社会容易被忽略,但这个影响很深远。栽培人才不是一、二年办得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抓到德行才是本,有德,制度才能用得好;没有德,都拿着制度在玩弄,谋自己的私利去了。所以,知道「举孝廉」,人民投票就会去调查候选人孝不孝顺、廉不廉洁。这样才能选出好人,才能办好政治,为政在人。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不只毁了自己的人生,可能连国家的前途都会毁掉。

六、结语

孝是德的根本所在。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有信心从自己做起,进而把老祖宗这些好的智慧,分享给有缘的亲朋好友。

人生不要追求带不走的东西,人生要努力的,是能留下来的道德、精神。我们到底能留给我们的孩子、家庭什么样的家道,什么样的家风?这才是长长久久的。我们在单位,能不能给予后来的同仁最好的榜样?「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工作过的单位、团体,念念都不忘我们的风范跟贡献。

现在民族文化的承传,确实是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有没有这一分担当,真正承传起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后代子孙?我们要立志,我们这一代是承传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代,这一代不传,会断啊!我们承传下去之后,从我们这一代到下一代,都能看得懂《四库全书》,看得懂四书五经。

学传统文化一定要效法、学习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生致力于文化的复兴。老人家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了好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人心善良,才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社会、生活,所以夫子一生从事教学工作。老人家的愿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夫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教化人心是相当不容易的,可是夫子一生坚定不移的做。我们学到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的努力,很可能这一辈子根本看不到成果出现,但是,道义所应该为的事情,再怎么艰难,所谓上刀山、下油锅都不怕。

夫子坚持承传人类、民族文化的使命,当下就感动了他千千万万的弟子,以至于这二千五百多年,太多人听闻夫子的风范跟教诲,都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历代的圣人,都以夫子为榜样。夫子的坚持,上下承传了五千年的文化。而在孔子之后成为圣贤的人,大都是效法了孔子的精神,他的精神长存!

中华孝道——人际的温情 篇6

一个人尽孝道,要有家庭成员的配合,通过家庭,他的影响力扩展开去,扩展到社会,形成良性影响。孔子注意到了这一点。(图1)

孔子在《孝经》中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就是说,如果在家里讲孝道,那么逐渐地扩展,就是整个天下,人们都会对自己的长辈尊重孝顺。这是逐层扩展的,是一种教化的效果。儒家特别看重这一点。后来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也继承了这个做法。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孩子一样。一个人既能在自己的家庭里面恪守孝道,又能够在社会上表现出良好的修养,这是儒家的主张。实际上,这种逐层扩展的人伦观念,最后就会波及到陌生人,乃至整个社会。

孟子也注意到,不同的人群,不是有亲情关系的人群,也受这种道义的影响。孟子举了一个例子,郑国跟卫国作战,郑国攻打卫国,郑国作战的将领名字叫子濯孺子,是个神箭手,射箭百发百中。他带兵打卫国时想得很好,想把卫国打败。但是,没想到结果他们自己大败,被卫国打得落花流水。子濯孺子往回跑时突然生病了,病得很厉害,他这个神箭手连弓都拿不起来了。他们一路奔逃,卫国的军队在后面紧追不舍。眼看着就要被人家撵上了。子濯孺子跟左右的人打听,追咱们的这个人是谁?左右的人告诉他,这个人叫庾公之斯,是卫国的神箭手,射箭也非常厉害,咱们大概没命了。这时已听到战车的“隆隆”声。子濯孺子一听是庾公之斯追他,就放松了,跟身边的人讲,没事了,我估计咱们安全了,他不会把咱们怎么样,不要担心。庾公之斯这个人我了解,他跟我有渊源。他说,庾公之斯的老师叫尹公之托,尹公之托也是卫国人,也是射箭高手,尹公之托的老师是谁?就是我子濯孺子,这样一算,我是他老师的老师。人们说,两军阵前,不讲这些感情,讲谁的武艺强,谁有杀伤力,谁就是胜利者,你说这些能有用吗?他说有用。在正常的战争时期,我能打仗,人家也能打仗,是真刀真枪。现在不一样,现在我生病了,拿不起弓。而这个追我的庾公之斯的老师尹公之托是一个很高尚的人,追我的这个人的老师很高尚,道德很好,他的学生一定是他认同的,我推断现在追我的庾公之斯品德也不错。一个品德不错的战士,不会杀一个拿不起武器的人,这是他作为战士的底线。他看到我现在这样,我估计他下不了手。几个人还在议论,庾公之斯已经追上来了,拿着箭把他们逼住了,很紧张。他对子濯孺子说,我把弓箭拿出来了,你们为什么不把你们的武器拿起来还击呢?子濯孺子说,我生病了,拿不起弓。庾公之斯一看这种情况,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心想,他拿不起弓箭来,我把他射死了,胜之不武;我不射这是两军对阵,回去交代不了。最后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自己的箭拿出来,把金属箭头在自己的车轮上敲掉了。连射了4支没有箭头的箭,这4支箭伤不了人,4支箭射过来,子濯孺子也没有受伤。庾公之斯说,我射这4支箭,表示在战争中我为国尽力了;我把箭头拿掉,说明我对你的尊重,也可以说是爱护。为什么呢?你教了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教了我。今天我不能趁人之危把你杀了。因为子濯孺子是他的太老师。古代人讲,师徒如父子,这是更宽泛的一种孝道的精神,所以在这里,他不能痛下杀手,他要有自己的底线,对这个老师他要有敬意。所以他采用了一种折中的办法,既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任务,又让自己的良心获得了安宁,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做法。射完4支箭,庾公之斯回去了,子濯孺子脱险了。

图1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画像

图2 晚清重臣曾国藩

图3 晚清湘军统帅胡林翼

这是孟子讲的故事,孟子要说明什么呢?是说有道德的人在一起,他们的行为,我们是可以预测的,他们是有自己的底线的。有道德的人,对社会一定有一种影响。当时,庾公之斯临走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我“不忍与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夫子指的就是子濯孺子。这句话表现了这个人内心是很有人道情怀的,不能以子之道,还子之身,这是他的主张。这样的做法,会影响整个社会,如果这个社会处于正常状态下,应当是有良性的发展,儒家特别主张这一点。

庾公之斯最终没有射杀得病的子濯孺子,这其实就是一种由师徒之情引申出来的人间温情,这种温情,可以使人与人相处起来更加富有人情味,交往更加融洽。

同时,儒家也看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亲人之间,还有一种互动,不仅仅是像涟漪一样,一圈一圈的,还有一种更加有效的联系。所以在《孝经》中,孔子说,“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上尊重一个人,实际上这个人有自己的亲属结构,如果我们敬了一个做父亲的,他的儿子知道了这种情况,就会对我们有好感,觉得你尊重我父亲了,当然我对你也有善意的回报。因为社会上的人,都有这种亲情关系,这样一来,你表现出你的修养了,很多人无形中就对你有善意的态度,这是孔子讲的。实际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我们中国人特别注意这一点,所以中国人在跟对方谈话时,经常使用大量的敬词,称对方的父亲:令尊;称母亲:令堂;称妹妹:令妹;称对方的儿女:令郎、令爱,都是很尊敬的。实际上是对一种亲情关系的认同。而社会上交朋友,很看重这一点,不能用简单粗俗的话称对方。古人也把这个当成了交友的一个窍门。

我们举一个例子,晚清重臣曾国藩很有名,曾国藩是湘军的统帅,他带湘军的时候,湘军还有一位统帅,名声不在他之下,这个人叫胡林翼,曾国藩想跟胡林翼成为好朋友,直接去表达,当然也是一个办法,还有没有更富有人情味的一种表达方式呢?他在寻找机会。胡林翼的母亲去世了。曾国藩想, 这时他的内心会非常感伤,非常脆弱,我得安慰安慰他。曾国藩学问好,文采也不错,他按照当时的社交惯例,下了很大的功夫给他写了一幅挽联。写成后跟自己的弟弟说,胡林翼母亲去世,很多朋友都会给他送挽联,不知道我这个能不能得前五名,我估计差不多。曾国藩那时地位已经很高,他对这件事情还是这么在乎。那是副很有名的挽联,上联:“武昌居天下上游,看郎君新整乾坤,纵横扫荡三千里”;下联:“陶母是女中人杰,痛仙驭永辞江汉,感激悲歌百万家”。很有文采。当然以后胡林翼跟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两个人精诚团结,共同把他们要做的事做成了。所以这也是一个窍门,他通过这种情感来获得友谊。这是不是一种利用?也不完全是,我们可以从正面来理解这件事情。我们欣赏对方、认同对方,我们也得要用一个恰当的方式。所以这种通过人际关系的交往,通过感情的联络,社会风气,社会氛围会被净化,这是一种很突出的治理国家的思想。(图2、3)

曾国藩和胡林翼成为好朋友,两个人精诚团结的例子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重视相互之间的友情,可以达到一种很好的沟通效果。而《孝经》中也谈到了忽视亲情,一味用严刑峻法来治理社会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这个思想按孔夫子在《孝经》中所说的,“君子之教以孝,非家治而日见之也”。什么意思呢?“家治而日见”就是政府派人每天都到你家里来,告诉你怎么做,你必须这样做,三天两头来检查。孔夫子说,不能够按这样的方式,这种“家治而日见”是一种劳而无功的方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较善于用这种方法,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就是天天去,用强行的手段管理老百姓,但是,也有一些隐患。这个人是汉朝人,叫赵广汉,他在颖川做官。颖川到处是豪族、世族。他怎么来管理这些人呢?他有他的办法,他先找几个人到他这里来谈话,然后把这些人放出去,并放出一些口风,说这些人揭发检举了某些人。实际这些人并没有揭发检举。这个风一放出去,其他大家族对这几个人都不满意了。然后他再反反复复用这个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他又发展了几个卧底,现在的话叫线人,这些人总给他提供情报。最后这些大家族之间矛盾重重,互相揭发检举。这个时候,他高兴了,这地方好管了,谁跟谁都不团结,家庭内部互相争斗,各大家族之间不团结,到处都有他的眼线,谁背后做什么他都知道。他用这种方式居然在这个地方维持了一定的统治,也能够让这个地方的百姓不敢闹事。为什么?因为你一闹事,边上有人牵制你,揭发你。人和人之间没有信任感。他的这番治理,把颖川地区民众的伦理道德,破坏得相当厉害,这个地方快崩溃了,他被调走了。(图4)

这个时候又来了一位姓韩的,叫韩延寿,韩延寿做官跟他的做法正好相反。韩延寿把一些老先生及一些家族的族长请来,告诉他们,你们好好地过日子就行了,不要互相揭发,我也不听这些,大家一定要注意家庭伦理,不要在这方面有所损害,不要人和人之间,人人自危。开始他这样说,大家将信将疑。他让民众自理、自治。时间一长,官府这些人,觉得闲着没什么事干了,就给他出主意,咱们能不能下去视察?总在上面待着,不了解民情,他们是不是很听话也不知道。韩延寿说,绝对不可以下去,下去扰民吗?不可以扰民。我就在这儿待着,让老百姓自在地生活。(图5)

后来,他偶尔下去,发现一般情况下,百姓生活都很好,一次正好碰着兄弟俩因争田产打起来了,按照以前赵广汉的做法,当时就要把这两个人带回衙门处理,但他没有,他看到两个人为了财产争得如此激烈,他回去了。回去之后,闭门思过,自己想自己的不足。手下人把话传出来,说我们韩大人在想,这哥俩儿能够如此不顾手足之情争财产,是他的失误,他没把大家引导好,他很自责。他们俩倒没什么,接着争吧。这两个人良心发现了,于是两个人做了让大家感觉很震惊的行为:他们把自己的头发剃了。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道。古时候轻易不能剃头,剃头是一个刑罚,叫髡刑。髡刑不是把人的肢体打残,或者打伤,而是给你把头发理了,让你见不得人。这兄弟俩把自己的头发给理了,说自己有罪。两个人找韩延寿承认错误,表示再也不会因为钱财破坏兄弟之间的亲情了。韩延寿的做法是感化人。时间不是很长,这里的民风就又回来了,老百姓又非常讲究孝道了。后来韩延寿走的时候,老百姓都去送他,挽留他,跟他感情非常深。韩延寿的做法是很自然的行为,不需要额外地加力量。

图4 赵广汉画像

图5 韩延寿画像

图6 卓茂画像

古人把这称为儒家的“无为而治”。儒家讲治理国家,不是让你做人性之外的事情,而是人性自然向往什么,就给你提供什么环境,韩延寿很典型。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重视亲情和忽视亲情,治理的效果大不一样。

还有一个比韩延寿做得更突出的人,这个人也是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人,叫卓茂,他为什么能比韩延寿做得还到位,还有效果呢?跟他的性格有关系。这个人天性比较柔和,对人有温暖的情怀。(图6)

卓茂开始在丞相府做事,他有一匹马。一天他牵着马出去,在大街上被一个人拦住了,说这匹马是他的。那个人跟他讲,这个马是什么时候丢的,他一听,对方的马才丢了几天,可是这匹马跟他有好多年了,他知道这个人认错了。但一看这个人很着急,也很真诚,不像是骗子。卓茂性格很宽和,他说你要认准是你的,你就牵走。那个人理直气壮地把马牵走了。还没走太远,卓茂又叮嘱了一句,如果以后你找到你那匹马,就把我这匹马送回来。对方说,放心吧,找不着,这就是我的。没过几天,那个人很惭愧地把马送回来了。他说,我那匹马回来了,我当时着急没细看,这的确是你的马。卓茂很谦和,他不跟人家争这些事。这下卓茂的名声传开了。

后来,他到一个地方当了县令,也是以人性的理念进行治理。治理得很好。一天,有一个人到他这儿举报亭长。亭长是维护地方治安的小官。说这个亭长收他的礼。卓茂问,是你主动给他的还是他索要的呢?除了这两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人对你有过大力的支持,你想感恩。这三种情况是哪一种呢?这个人说,不是索要的,也没什么感恩,他没对我做什么好事,是我主动给他的。你主动给为什么还告人家呢?我不主动给,他万一要对我不好呢?这种事情要是放在原来铁腕手段治理地方的赵广汉,他就会把被举报者抓起来,雷厉风行处理。这样一来,官员队伍会人心慌慌。而且这个人举报的理由非常牵强。卓茂说,你这样做也不合适,你们这是礼尚往来,这不是人家索要的。你先别举报他,你先安定一下。这个人走了。这个消息慢慢传出去,那个亭长也听到了有人举报他,亭长到卓茂那儿承认了错误。卓茂说,我们要有一种亲情关系,这是一个大家庭,谁送点东西都是礼尚往来,只要你们不过杠就可以了,不主张互相告来告去。同时他用这种方式,又让地方官,让亭长得到一种警戒。这样一来,互相告发的事没有了,这个地方在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说是“教化大行”,这个地方的民风变得非常好。有没有人有别的想法,想骗谁,也有,但是据说这些人不忍心这样做。因为他这个人,你牵他的马拿走就拿走。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个小插曲,他不是举报案件没处理吗,上级不满了,你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能力治理这个地方?上级就给他派了一个副手看着他,副手看了一段时间,觉得卓茂了不起,是有才能的。这种教化在他这里效果这样好,这就是儒家的无为而治,是民众的自治,发自内心的那种亲情的流露。

儒家从孝道出发,引申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具有的一种良好关系,那就是人际间的一种亲情关系。

这样的做法,再推广开,按孔子讲会有很神奇的效果,会有感应。什么叫感应?就是“此感而彼应”,这边做事情那边就有相应的表现,这叫感应。孔子专门讲,“孝悌之志,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讲的感应是“光于四海”,就是人的自然的本性的流露,一定能够传遍四海。这里孔子没有讲神秘的东西,可是这个感应到民间,就走形了,民间把这个感应说得神乎其神。比如说谁做什么事情,这边刚做,那边就有奇异的现象出现了,就长出来一个灵芝,那边有特异的现象,我们中国历史上,这类记载很多,一方面表达了老百姓善良的愿望,另一方面,这也是没有根据的。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有几个故事实际上是民间传说。比如,《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叫卧冰求鲤。晋朝有一个孝子叫王祥,他的母亲很早去世了,他侍奉后母也非常尽心。冬季的一天,后母想吃鱼,王祥家在山东,北方的冬天,河都冻冰了,上哪儿去抓鱼呢?王祥没有办法, 就把衣服解开,露着身体,趴在冰上,我们有现代科学知识的,那会怎么样?会冻感冒了。传说不是这么说,说他一趴下鱼就蹦出来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传说,它表达了一种善良的愿望,一个孝子的心非常真诚,一定会有好报。

还有一个故事叫“哭竹生笋”,说的是三国时候,吴国有一个人叫孟宗,冬天他母亲想喝鲜笋汤,冬天喝鲜笋汤,哪儿来的鲜笋呢?他孝顺,就去找。上哪儿找?根本没有。最后,他绝望了,对着竹子嚎啕大哭。有效果吗?竹笋长出来了,将鲜竹笋采集回去,给母亲做汤喝,一幅天伦之乐的图画呈现出来了。这也是传说。

像这类故事,无非是有一个善良的愿望在里面。儒家讲的感应,不是这个层面的感应,儒家讲的感应是发自真情做事情,一定会一圈一圈地影响你周围的人,会对整个社会有良性的影响。这些人产生互动,就是感应。这种感应完全是人为的,完全是理性的。

中华孝道故事读后感 篇7

#中华孝道演讲稿1#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给我们所经历的坎坷。我不会忘记不久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和同学逛街,一个也就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前面跑了过来。因为已经是冬天,羽绒服把小男孩撑得圆嘟嘟,像个小皮球滚动了过来。他问我到动物园坐哪趟车,我告诉他就在那边坐4路车。他高兴地又跑了回去。我和同学就往前走。我们都走得挺远的了,听见小男孩在后面“哥哥哥哥”的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便站在那里等他,看着他一脑门子热汗珠儿地跑到我的面前,我问他有事吗,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刚才忘了跟你说声谢谢了。妈妈问我说谢谢了吗?我说忘了,妈妈让我追你。”我不会忘记那个孩子和那位母亲,他们让我永远不要忘记学会感谢,对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记了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的,还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我们也许会记得感谢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的,他们当然是我们要感谢的,可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

#中华孝道演讲稿2#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或许一声祝福对自我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却比什么都完美,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

曾参以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以孝统帅一切伦理道德。认为孝不只是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准绳,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是天经地义、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则。与如今科技进步发达的社会相比,似乎古代人们对“孝”的理解更为深刻。为了增强现代学生的孝道观,中国科技大学的以为老师还特意为大家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那就是让同学们回家为父母洗脚,但是能完成“作业”的同学却很少,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奇怪,有些不好意思,觉得似乎太形式化了。不错,它的确是一种形式,但它是种能够衡量我们给予父母的爱是不是也像父母给予我们的爱那么多的一种形式。其实我们完全能够为父母洗脚,那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我们能够为他们过生日,即使没有任何礼物;我们能够陪他们好好的吃一顿饭,即使没有大鱼大肉;我们也能够了解父母的鞋码,为他们买双鞋子,即使它不是名牌。这些平凡的事,当我们真正用心去作了以后就能体验到它的不平凡了。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全球各社会、各个文化道德中永恒的主题,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稳定。而孝,正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从孝出发,才能家和万事兴,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座的所有朋友,让我们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只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只是一顿粗茶淡饭。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一枚含着体温的硬币……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完美。

孝,是稍纵即失的眷恋,是无法重视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让我们永远记住孝心的存在,记住孝心是无价的。

#中华孝道演讲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扬中华美德,孝身边父母》!

同学们,当你坐在明亮的教室中聆听老师讲课时,当你坐在餐桌前吃着美味的饭菜时,当你吃着可口的冰淇淋,嚼着香喷喷的鸡翅时,你可曾想到这一切的幸福都愿自于父母,你可曾想到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今天的你,父母要付出多少心血?你是否想过有一天要用你的努力来回报他们呢?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礼仪之首便是尊敬父母孝顺父母。“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大家都读过《三字经》,里面有一则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汉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他九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寒冬腊月,他为父母热暖被窝再挑灯夜读;炎炎夏日,父亲在外纳凉,他就在父亲的身旁摇着扇子驱赶蚊虫。他对父亲说:“父亲养育之恩孩儿应当终身相报。”长大后黄香当了官,遇上灾年,他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同学们!黄香如果没有对父亲的挚爱,又怎么会有对黎民百姓的爱呢?!-

曾听过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境十分贫寒的他,父亲早逝,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坚持要读研究生,逼着母亲要钱,母亲只得去卖血……这个故事让我的心情很沉重,我认为这是一个自私的孩子,他的成长,需要母亲的鲜血去浇灌!还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一位同学在家一直娇生惯养,一次,妈妈因生病耽误了做饭,他竟然大发雷霆。妈妈躺在病床上泪水涟涟,伤心不已。同学们,这位妈妈当时是多么痛心啊!自己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换来了什么呢?大家请想一想:一个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爱谁呢?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这样丧失了爱心的话,老人将流落街头,孩子将被遗弃荒野……那将是一副副多么可怕的场景啊!-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乌鸦尚懂得反哺,羔羊懂得跪乳,我们做人更应该感谢父母!父母之爱,深如大海。正是有了父母一天天的养育,我们才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才使我们能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享受人生。儿女有了快乐,最快乐的就是父母;儿女有了烦恼,最牵挂的也是父母。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爱他们!从古至今,孝敬父母都是一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过“孝”的宏愿,希望长大后为父母挣大钱,让父母享清福。可是,大家是否计算过,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中,我们让母亲流过多少泪,让父亲生过多少气呢?时间在无情地流逝,父母会一天天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用一言一行来温暖父母,用一举一动来孝敬父母:父母下班了,帮他们接过包,为他们递上一杯清茶;学习之余,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当自己犯了错,父母批评教育自己时耐心倾听,不要再嫌父母唠叨……只要你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你回报父母的机会真是太多太多。

同学们,让我们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生一世牢记父母的恩情吧!我爱我的父母,愿普天下的子女都热爱自己的父母!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中华孝道演讲稿4#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孝心?孝道。

是谁教会了我们吖吖学语?

是谁用甘甜的乳汁辛苦地哺育我们?

又是谁将自己的年华飞逝换来了我们成长着的生命?

是父母!人们说:母爱如水,滋润生长;父爱如山,遮风挡雨。我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杯咖啡,静静地向周围弥漫特殊的芳香,它的味道稍带苦涩,而它的糖份却积存在杯底,只有喝到最后,才能品出它那香甜的滋味。

仔细回想,夏天那一盘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杯温热的牛奶,学习时那一句关心的问候,玩耍时那一声小心的叮咛……父母总是在暗处默默地做我们成长的基石,多少苦累,却从未说过一次。对于如此莫大的恩情,我们怎能不给予回报呢?

苏辙曾说: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还记得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吗?田世国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爱已经坚如磐石。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只不过,有些人的孝心被生活的飞尘所掩盖了。可是在我们同学中,不孝敬父母之事时常发生,有些同学厌烦父母的唠叨,常常与父母顶嘴,殊不知,那些唠叨满载着父母的爱;有些同学从未关怀过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金库,殊不知,爱不是无底洞;有些同学视父母的爱为理所当然,殊不知,父母也需要爱……这样的事时常发生,不由得令人心忧。乌鸦能反哺,羔羊会跪乳,而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难道真的不如乌鸦,不如羔羊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却能引发我们的深思。孝心,并非是长大后才有的责任,也并非是用金钱就能弥补。孝心的终极奥义,就是爱。孝心其实很简单,比如,为家里清扫一次房间;为母亲倒一杯水;为父亲捶一次背……这是多么简单,可是同样是这些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动很久很久。孝不需要山珍海味,同样也不需要千万豪宅,也许你的孝心不豪华,只是一次5分的作业,一张100分的试卷。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会接受它,因为,这里满载着真诚的爱!这才是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

当然,我们要孝敬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关心、疼爱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对于他们我们同样也要敬孝心,讲孝道。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吧!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建筑心中永恒的爱的神殿,共同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长辈们沐浴最温暖的爱的阳光!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中华孝道演讲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玉泉小学五〈7〉班的黄煜坤。今天我站在“孝德之星”演讲台上,此时此刻我感到十分的荣欣,首先请允许我向几年来辛勤培育我的老师及在生活中、学习上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同学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下面我演讲的题目是:孝德伴我行。

古人云:“人孰能不老?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把“孝”字作为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把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贤能的人,只有一身倾注着孝与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我作为当代的一名少先队员,理应把在家孝敬父母、关心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在外提高自身人格,弘扬美德作为我的行为之准则,只有让孝德在心中扎根,才能使孝德伴我行。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是如何做的呢?

在学校,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取得优秀的成绩,处处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连续四年每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学习上,我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家庭作业认真完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担任数学课代表的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仅有特色地管理着班级,而且能及时、耐心地帮助班上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高学习成绩。记得那是四年级的下学期,班上一位好友对数学不感兴趣,家庭作业有时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位同学的现状,我主动与这位同学交谈,共同探讨如何学好数学的方法,多次利用双休日时间到他家帮他复习功课,解决数学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

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正确引导。曾经我在作文中写过《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自立》等文章,在日记里也记录到自己所发生的事情:如在车上给老人让座、拾金不昧、维护班集体、与破坏绿化环境的人作斗争、遵守交通规则的心得体会。在学校,我尊敬师长,彬彬有礼,是一个受到老师和同学一致称赞的“开心天使”。在家里,我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常常帮父母做及所能及的家务事,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记得在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的妈妈常因上夜班或下乡工作,没有很多时间照顾我,从小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我,主动帮助妈妈承担了一些家务事,如洗碗、做卫生、整理衣物等等。我的奶奶生前因骨盆粉碎性骨折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乖巧懂事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帮助妈妈细心照料奶奶,放学回家跟奶奶端茶喂饭、倒屎倒尿。有一次,我和妈妈在帮奶奶洗澡时,我亲切地对妈妈说:“妈妈,等你老了的时候,我也会和我的媳妇帮你洗澡。”看到妈妈灿烂的笑容,我也自我陶醉。

在生活上,我从不挑食、不吃零食,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我都要让父母先偿偿。穿着不注重名牌,只讲究整洁。记得有一次,我的祙子破了一个洞,放学回家后,我自己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祙子补好,妈妈看到我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直夸我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讲孝德是做人之本,讲孝德是爱的传承,讲孝德是对父母、老师、社会的回报。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从“孝”字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在“尽孝”,“尽爱”的人生目标中,为建设和谐而美好的家园努力奋斗吧!

上一篇:五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下一篇:多面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