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11篇)
2、从以上的3的倍数进行思考:
(1)、3的倍数与它个位上的数有关系吗?
(2)、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吗?
新课时让学生从上面的练习中去发现了什么,从而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然后再让每个同学任意写一个3的倍数,再看看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和思路。
那么,步子能不能迈得大一些,能否越过表象的实例,将“发现”变成更大范围的“猜想”,最终在相对严格的“验证”下蜕变成数学意义上的“结论”?再放开一点,探索思路和研究策略能不能交给学生自己制订?在长期的思考和准备后,笔者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中做了此类尝试和研究。
【教学背景】
调查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对探究性学习比较熟识,接触过一些小调查、小课题和数学结论的推理片段。虽然他们对合情推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但具备更深层次探究和更完整推理的主观意愿和客观可能。“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在“因数和倍数”之后、“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是在概念性知识学习后呈现的规律性知识,本身就带有探索与总结的意味。此外还应注意到,随后的“3的倍数的特征”和“2和5的倍数的特征”观察视角不一样,所以这节课应重点关注探究的过程、方法而不是结论,以免形成负迁移。相比数学结论,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更应是这节课的主角。
【课堂写真】
笔者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摘取了以下3个片段以供研讨:
片段一:推波助澜,完善推理思路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谁来给我们说5个5的倍数。
(一名学生口述,全班点评后教师板书)
师:只看这5个数,可以研究出所有5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不可以。
师:那怎么办?
生:继续往下写。
师:写多少个比较合适呢?
生:100以内差不多就可以了。
师:那我们就请出百数图来帮忙吧!
1.探索与发现
(1)出示:请在百数表中圈出5的倍数,观察一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你打算怎么找?
生:挨个判断,看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自己动手圈出5的倍数)。
(2)投影展示一名学生圈完以后的百数图,全班核对。
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百数图中举例验证,并形成统一的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个位都是0或者5。)
2.猜测与验证
师:刚才我们通过挨个找,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的特征,那所有的5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1:我觉得所有的5的倍数应该都有这个特征。
师:为什么你用应该这个词?
生1:因为100以上的数我还没有找。
师:可以挨个找吗?
生1:不能,那也太多了!(想了一下)应该是不可能,因为数是没有尽头的,我根本不可能全部找出来!
师:哦!所以我们暂时只能说它是一个猜想。下面怎么办?
生:验证猜想。
师:怎么验证?
生:举例验证。
师: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举100以上的数的例子来验证。
(教师随便写3个100以上、个位是0或者5的数,分别都能被5整数,结果学生发现它们都是5的倍数,也就是符合猜想。)
师:可以下结论了吗?
学生间出现分歧,有的觉得可以下结论了,有的觉得还应该多举些例子,最后讨论达成共识,可以多举些例子,这样更保险一些。
于是,教师要求同桌之间互相随便说符合猜想的数,检验是不是5的倍数。
3.结论与应用
全班得出结论:个位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应用:快速判断这些数是不是5的倍数:43 559 3000501 105;请再写出两个1000以上的5的倍数。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非常简洁,发现规律后直接呈现结论,但实际推理过程却蕴含很多细节。整个过程,教师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方案,而是让学生遵章执行,一步步地引导质疑,跟循学生的思路,推波助澜,让他们自己找出最严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自然而连贯。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验证100以外的5的倍数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上花费的时间最多,真实体验到“猜想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才能变为结论”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
片段二:提纲挈领,总结探究范本
师:刚才我们一共经历了哪些步骤,最后总结出5的倍数的特征?
生1:我们最开始确定先在百数图中找5的倍数比较合适,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
师:嗯,选一个合适的范围。
生2:然后我们通过在百数图中圈出5的倍数后发现,它们的个位都是0或者5。
师:哦,通过圈出来这种探索方式,我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板书:探索、发现)
生3:但是这些都只是100以内的数,我们大胆猜想100以外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并举了很多100以上的数来验证,最终发现是这样的。
师: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好一个小小科学家!(板书:猜想、验证)科学家们,最后有成果吗?
生:有,我们得出了结论,5的倍数个位都是0或者5!
实践证明,在引导学生完成顺畅、严谨的推理过程后及时地总结、提炼步骤,不仅可以巩固、厘清之前对于推理的感性认识,也为接下来的内化、应用铺平了道路。
片段三:举一反三,巩固践行成果
师:你能自己制定方案,研究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吗?可以和同桌讨论,相互提建议。
生1:我决定也先在百数图中圈出2的倍数,然后寻找它们的规律。
师:嗯,探究与发现。(指板书)
生1:接着根据发现的规律去猜想所有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在100以上的数里面举例验证这个猜想。也就是猜想和验证,最后再得出我的结论。
师:佩服你思路的严谨!你们觉得他的方案怎么样?
生:很好!
(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引导大家修正自己的方案,得出相对清晰、严谨的步骤。)
师:那大家就用自己的方案试一试,看能不能得出结论。除此之外,要注意想办法让别人了解你的整个探究过程,不论是说还是写,或者是画图。
(生自由探索,师巡视指导。)
2的倍数和5的倍数两个内容之间衔接非常紧密,可以也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应用已有的推理思路和探究步骤。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这个环节的重点是学生的内在思维,具体的表达形式比较随意。
在最后的汇报中,出现了很多精彩作品:
生1回答:我先圈出了百数表中2的倍数,发现它们的个位都是0、2、4、6、8,然后我猜想是不是所有的2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所以我请同桌随便写了5个100以上的、个位是0、2、4、6、8的数,分别是102、1234、6006、1458,这些数被2整除以后分别是51、617、3003和729,发现确实可以被整除,从而得出结论,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生2作品:
不管是写还是说,学生都能基本完整地陈述出整个推理过程。
【案例反思】
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迈过自主探索、独立研究这一大步?笔者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
1.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推理。学生不仅在已有的学习中经历过完整的合情推理小调查、小研究,还在很多生活事件中体验过相较课堂更为复杂的推理。总之,他们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支持他们顺着教师的引导自己完成整个推理。不预制、不打断,保留学生思维的自然和完整,不知不觉中他们会有让你惊讶的表现。
2.及时总结,放手探究
感性认识只能用来应对单个问题,让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升为方法还需要提炼和总结。小学阶段的推理,探索、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些关键词只是用来引导学生,而不是用来限制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探究,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方式来表达,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背后的思路。
3.用板书调动和提示
当学生遇到困难以后怎么办?板书提示是不错的方法,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上板书。
探究,探索和研究。当前,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一般是自主探索、集体研究,这样的处理有其合理性,但长期以来对探索发现环节的重视给学生传递了一个微妙的信号:发现的规律都可以变成结论,猜想和验证只是个形式。诚然,像“2和5倍数的特征”这样适合完全放手探索的课并不多,但在这样的课里面去重申、强调推理思维的完整和严谨却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反思
成功之处:受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于是产生认知冲突。再次观察,形成新的猜想,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利用这一结论,验证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
滨湖镇望重中学 李海燕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因数和倍数信息窗1,101——102页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探索2和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验证、归纳、总结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2、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
灵活运用2、5倍数的特征进行综合判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你们高兴吗?好多同学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准备了很多精彩的节目。课件出示(交谊舞、圆圈舞、)这是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为大家准备的交谊舞、和圆圈舞。
1、出示情境图,寻找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学生可能发现:
(1)跳交谊舞的2人一组,共12人。(2)跳圆圈舞的5人一组,共15人。(3)叠罗汉的3人一组等。
2、谈话:如果跳圆圈舞,还可以选多少人参加比较合适?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20、25、40等)
3、谈话:17人行不行?为什么?参加的人数必须是5的什么数? 生可能回答:必须都是5的倍数。
4、谈话:如果参加交谊舞,应选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等)。谈话:这些是2的什么数? 生可能回答:都是2的倍数。
5、谈话:如果叠罗汉,参加的人数应该是3的什么数?
生可能回答:都是3的倍数。
6、谈话揭示课题:今天先来探究2和5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六一儿童节排练的节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进行新课 1.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谈话: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非零自然数。5最小的倍数是几?第2个倍数呢?5的倍数有多少个?不能一一列举出来,我们就先在百数中研究好吗?
引导学生在百数表中把5的倍数圈出来。课件展示、集体订正。(2)引导学生先观察、分析5的倍数特征,再同位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展示。
学生发表意见,可能发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竖着看,相邻倍数之间相差10。横着看,相邻倍数之间相差5。
(3)谈话:刚才我们研究100以内5的倍数的特征,自然数中任意一个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吗?请同学们举一个你喜欢的大于100的5的倍数来验证一下,然后交流汇报。
(4)通过验证,确定5的倍数的特征,总结5的倍数的特征。
(5)指生根据特征说一个5的倍数。师生判断。
2、方法指导:
列举——分析——验证——总结 猜想一下2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
3、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引导学生在百数表中,用短线划出2的倍数,运用刚才的方法先独立探究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小组交流。学生圈数、探究、交流。
(2)学生汇报:小组有什么发现?说说自己的探究过程。
可能发现:个位上是0、2、4、6、8。(3)师生根据特征举数判断。
(4)认识奇数和偶数(双数在数学上叫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5)练习:号码是奇数的请举起来,偶数的请举起来,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的请举起来,既是奇数又是偶数的请举起来。可能发现: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4、谈话:继续观察百数表中的最后一列数,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可能回答:(1):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这些数个位上都是0。
(3):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师生举例判断。
【设计意图】此环节先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再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最后认识奇数和偶数,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地就能说出,在此基础上,再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本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验证、总结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奇妙。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谈话:同学们在准备六一节目的同时,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就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下好吗?
1、看商品猜价格
①连衣裙:(价钱80—85元,是2的倍数)② 鞋:(价钱40—50元,是5的倍数)
③头饰:(价钱10—30元,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猜数。
一个四位数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 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 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 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 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这个四位数是()。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让学生通过
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灵活应用2、5倍数的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总结,梳理提升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方面谈收获。
1、知识:
2、5倍数的特征,奇数、偶数等。
2、方法:通过列举、分析、验证、总结等方法发现、归纳特征。
3、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心里很高兴等。
xiaoxue.xuekeedu.com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体会运用特征解题的优越性,明白优化知识的便捷性。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利用“六一”儿童节学生表演三种集体舞这一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利用百数表这一学具自主探究2、5倍数的特征,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由于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容易发现,我便把它调到2的倍数的特征前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00以内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当下节课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3、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2、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预习学案
1、预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1)你能找出2和5的倍数吗?
2)根据你写出的2的倍数,想一想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呢?
2、预习新知识
(1)、观察2的倍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2)、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⑶、根据你写出的5的倍数的特征,看看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三、导学案
1、检查预习学案1。引导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根据倍数的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今天我们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2、检查预习学案2。
(1)、先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统一的结论。
(2)、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结论,最后得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教师总结,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
3、检查预习学案2(2).(1)、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由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2)、做小游戏
①站立活动: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再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思考:有没有两次都站起来的?有没有两次都没有站起来的?
②抢数活动:让一名男生代表和一位女生代表上台抢奇数和偶数,其余学生可以在下面指挥。
然后让学生思考零是奇数还是偶数?讨论后明确零是偶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有贴身的认识,对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3)、比较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完成下面的填空:、①偶数的个位上是
②奇数的个位上是
(4)、认识自然数的分类。我们可以把自然数怎样分?
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啊,然后试着画一画。
自然数
奇数 偶数
最后得出
自然数中,除了偶数就是奇数(5)、小组合作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检查预习内容
2、(3)
小组讨论后明确:个位上是5或0的数是5的倍数。让学生进行验证。
【教后反思】
四、课堂检测
⑴小组内的同学说一个数,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2或5的倍数。⑵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一题。集体订正。⑶其他练习
小结: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五、课后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写一写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进行猜想后,我并没有判断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而是出现了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所有的3的倍数,让学生从表中发现3 的倍数的特征,把自己发现的在小组间交流。此时,我还是没有判断学生的发现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学,从课本中找3的倍数的特征,当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我们可以向课本求助。然后问学生“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举例说说。”接下来将数扩到百以上,通过各种方式举正反例通过计算来验证从而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最后比较验证之前的猜想与发现。当我们向课本找到结论时,我们也要质疑,通过举例来验证。鼓励学生对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通过各种方式去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我能有效获取课堂生成资源,同时也注重方法的指导。比如:同桌举例验证时,涉及到了“123456”是否是3的倍数,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后问: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吗?老师有效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去3法”能给我们的判断带来很大的方便。还有在方框里填数等。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与课堂驾驭能力,如:在百数表圈3的倍数时,我的课件中有个数“99”忘记没有圈好,学生发现了这问题。在这里,我是表扬了发现此问题的学生,老师故意说:我是特意没有圈的,看我们的学生观察是否仔细,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把原本的错误变成良好的教学资源。练习的设计业很有层次与梯度,联系生活实际。
今天学习了《3的倍数的特征》。有了昨天学生自学《2和5的倍数的特征》做基础,孩子们自学起来找到了些许门道。而我也显得不那么急躁,不急于发言,而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
讨论主题是:
1.作为3的倍数要具备什么特征?
2.如何判定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
小组学生能够热烈的展开讨论学习。我发觉一个小组讨论完知识要点后,甚至开展了一个学生说出数字,其他同学判断能否被3整除。汇报交流时学生能够主动发言,说的全面具体,有补充,有说明,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看来学生喜欢课堂成为他们自己的,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在讨论过程中我觉得深度还不够,所以又引申了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的数具有什么特征?孩子们知道方法后,又自己总结了既能被3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和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及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多少?
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尤其是我以往的教学课堂根本没有做练习的时间。今天却在练习训练中有了充分的时间,对新知识进行运用和理解,课
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水果店各种水果的单价所显示的数进行分类,得出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说得很努力。原来,数学也很有趣……
教学实录:
一.公倍数的意义
师:出示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边长6的正方形面积是36平方厘米,长方形面积是6平方厘米,36÷6=6个,用6个正好铺满。
师:那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
学生沉默。
师:我们接着他刚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积64平方厘米,64÷6=10……4,还多4平方厘米。
师:好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沉默,教师引导。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这6个长方形怎么铺,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个,摆3排。
生:6÷3=2个,6÷2=3个
师:很好,长3宽2的长方形除了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揭题。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师: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二.找公倍数的方法
师: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数,学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72……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个位上加2……
师: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数来,可总觉得不太保险,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一样的。
师生共同找,(略)
师:这方法是保险了,但有点烦,有简单点的方法了吗?
学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的倍数,因为先找6的倍数的话,比如第一个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数。
师:大家觉得这方法怎样。老师觉得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比刚才的方法简单了,而且不会遗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范围里,9的倍数可定比6的倍数要…(少)这样,考虑的数也就……(少)
师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数再找6的倍数。
生:还有方法,先找9的倍数,第一个是9,第二个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以后的公倍数就只要依次加18.
师:刚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懂吗?
生:就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师:哦。那我们来一起试试看。
三.教学韦恩图(略)
教后反思:
20—1=19(桌)
19×20=380(人)
380×100=38000(元)
答:一共来380人.
答:一共花38000元.
婚礼很顺利.
到了晚上回家,我发现路旁边有大妈跳广场舞,我看了一眼,发现它们排成一个空心的两层方阵,再仔细一数,最外层每边六人,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人!
分布:(6-1)×4=20(人)外层共人数
6-2=4(人)第二层人数
(4-1)×4=12(人)第二层共人数
20+12=32(人)两层共人数
综合:6×6-2×2=32(人)
答:这里一共有32人。
公式:总数=(外层每边点数-层数)×层数×4
外层每边点数=总数÷4÷层数+层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数学五年级上册《数的世界》教学反思06-03
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11-0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9-29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06-25
《折纸》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9-15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五、1教学反思12-23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几》的教学反思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