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通用8篇)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1

华蓥市明月小学 雷厚国 联系电话*** 授课教师:雷厚国

授课对象:华蓥市明月小学初中2012级(1)班全体学生 授课依据:人教社九年级上语文第十二课教材第88页至第97页 授课时间:2009.10.17日上午第一节课 观摩教师:许乾忠、唐安宁、赵美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人生际遇中,随时都可能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因挫折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期盼,这种种期盼隐藏于我们的心底,从而形成我们的心声。同学们,你们有过强烈表达自己心声的愿望吗?

生:有的答有,有的答没有。

师:看来,不同的人,对心声的表达需求也很不相同。那好,咱们今天就来学一学《心声》这篇课文,了解一下文中主人公李京京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心声。(反思:导入就应该这样:自然、亲切、简洁,绝不拖泥带水。)

二.目标协商

师:《心声》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大家还记得学习小说需要掌握些什么吗? 生A:把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环境描写。师:你说的是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对吧? 生点头。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把握些什么呢? 生B: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师:你说的是要积累字词和文学常识,对吧? 生点头。

师: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吗?

生C:我们还应该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学习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方法等。师:很好!老师可不可以这样说,咱们学习《心声》这一课,就是要在积累字词和文学常识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三要素,弄清小说主题,学习人物、环境描写的方法啊?

生齐:可以!

师:那好,咱们就以这三个要求为本文学习的目标。不过老师还想问一句:你们准备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生齐:自学互帮!

师:那好!咱们就采用自学互帮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达成我们的目标。现在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反思:目标的提出方式多样,不仅只有老师提出这一种,也可以由师生互动协商确立。很明显,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只有在相对科学、合理、明确的目标的统率之下,自学才可能得以有效展开。)

三.新授过程

第一环节:独立自学

师:在自学之前,老师有必要再提一提自学的方法和步骤。生:老师,你不必提了,我们都知道了。

师(意外):那行,我就不提了。现在就开始吧。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安静自学,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自学问题。

(反思:自学必须辅以明确的学习目标、科学的方法、步骤。老师不放心,这情有可原。学生请老师不必再提,展示了他们的自信。老师放弃再提,也展示了老师的民主。)

第二环节:小组交流

师:好了,从我巡视的情况来看,我们同学已经完成了自学。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自学的收获也一定不够丰硕。为了增产丰收,老师建议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一下自学的成果。交流并组内形成共识之后,再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以扩大我们的收获、检验我们的学习。好,现在请各小组组长主持小组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成果。组长安排发言顺序,监督组员笔记,整理组员发言材料,预备班级交流。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如组织领导作用——安排发言顺序;监督作用——监督组员笔记;还比如鼓励作用,协调作用等等。教师应该对组长进行必要的培养,这一点不能被忽略。)

第三环节:班级汇报 师:我发现我们的小组交流已经结束,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班级汇报了。咱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积累字词和文学常识,把握小说三要素,弄清楚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掌握人物、环境描写的方法。现在我们开始汇报。第一步:字词和文学常识掌握情况检测,请各小组自由命题,对组员进行检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相互给同伴命题进行检测。教师巡视。师:请各小组汇报检测情况。

各小组组长汇报检测情况,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师:很好!同学们通过自学,很好地掌握了本人出现的生字词,对作者的了解也很准确。接下来开始第二步:小说三要素的把握。一,故事情节的概括,哪个组来汇报?

第一组:我们来!我们小组认为,《心声》这篇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不准,最后因为课堂出现意外而最终实现了朗读的愿望。

师:大家觉得他们概括得怎么样? 生:好。

师:有没有愿意补充的?

生:没有。

师:好!从其他组的放弃补充的情况来看,第一组同学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是很到位的。其他组同学加油!现在我们汇报对环境的把握情况,哪个组先来?

第二组:这次我们先来。课本第90页第6段,描写了京京偷偷朗读课文时所处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京京的心情。

师: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烘托了怎样的心情?有愿意补充的吗?

第三组:渲染了寂静、空旷无声的气氛,烘托了京京急切朗读的心情。师:这样就完整多了!我们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你们注意到这里的描写方法了吗?

第二组:一是直接写树林子里很静,“树林子里静悄悄的”,一是间接写静,“远远近近都不见行人”。

师:很好!第二组的同学刚才答环境描写的作用时不够严谨,这次可算是扳回了一局,继续加油啊!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两种,除了自然环境之外,还有一种叫作——(故意拉长声音,引导学生说出)

生:社会环境。

师:对。就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时代背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我们似乎没看到关于时代背景的交代,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呢?有交代吗?

生:有。

师:那么自学时你们有研究吗? 生不言。

师:现在研究也不晚,各小组加把劲吧,老师等你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生A:老师不太关心京京。生B:同学不太喜欢京京。生C:父母也不太关心京京。

师:很好。正是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可怜的京京才那么渴望表达自己的心声,对吗?

生:对!师: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京京这个人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探讨他的性格,他的内心感受,留待下一节课来探讨。现在哪个组先来?

第四组:我们小组认为,京京是一个倔强的孩子。

师:你们肯定有你们的理由,对吧?为什么不把你们的理由说一说呢? 第四组:京京渴望朗读课文,老师不肯,同学也嘲笑,但他没有放弃,始终坚持,这不是倔强是什么?

师:他们反问我们了,这当然是倔强!还有其他性格特点吗?第五组,你们休息太久了,来说说看。

第五组:我们认为,京京很可怜。师:京京很可怜?为什么? 第五组:因为他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在学校里又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帮助。

师:你们说得没错,不过,可怜属于性格范畴吗? 生:不属于!

师:第五组,加油哦!还有要补充的吗?第一组同学举手了。第一组:我们认为,京京倔强,真诚,渴望亲情和友情。

师:是吗?有例证吗?说说。

第一组:京京倔强,刚才第四组同学已经说了。京京真诚,他见同学读得不好,便指了出来。我们认为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是最大的真诚!

师:说得好啊,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确实算得上最大的真诚!还有呢?请继续!

第一组:他渴望亲情和友情。

生:老师,他说的是京京的心理吧?你刚才说了,这个下节课在探究。师:哦?看我都忘了!好吧,时间到了,咱们把未完的内容交给下节课来完成,现在剩点时间,一起来写写自己的心声,好吗?

生:好!

生写心声,下课铃响。

师:大家把自己的心声用最简洁的文字写出来,下节课咱们来展示!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反思:班级交流既是学生自学互帮学习成果的展示,反馈;也是老师及时补救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在明确目标统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验收。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不失时机地给以鼓励,使其再接再厉;对表现稍欠的小组或个人及时提出要求,希望,促其进步。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和勉励作用。)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地体现了“自学互帮导学法”教学理念的阅读教学课。问答式导入,协商式目标确立,独立自学,小组合作交流,班级互动交流等等环节的设计,无不体现了“自学互帮”的理念。

很显然,这堂课在自学、互帮上做得很不错,但是,作为语文阅读教学,听了这堂课又始终觉得缺点什么?缺点什么?缺点情感渗透。

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李京京强烈地渴望能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以表达自己对亲情、友情的渴望,然而,整个课堂上却实在看不到这种强烈情感的渗透。这是为什么呢?一篇非常感人的小说,怎么会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显得如此平淡,几乎沦为写作手法、情节归纳、主题把握、性格分析„„等八股似的解剖呢?原因很简单,课堂上少了师生对文本的共同对话!——这,或许是“自学互帮导学法”用之于阅读教学时,情感渗透的硬伤吧?又或许是老师在情感目标确立上的重大疏失?

我不得而知。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2

(讲述故事)

师: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生:这个小男孩很聪明。

师: 想认识他吗?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林肯。 (出示图片) 对于林肯,你有哪些了解?

(出示资料)

师:用心读读,你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他倡导人人平等,废除黑奴制度。

(板书课题)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课文为什么以鞋匠的儿子 为题,而不用林肯或美国总统林肯呢?

生:鞋匠的儿子怎么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

生:课文主要写林肯的什么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 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林肯的哪两件事。

2.反馈交流,整体感知。

(生概括回答)

师:两件事是一样写的吗?

生:第一件事是详写的,第二件事是略写,有详有略。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默读课文,圈画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交流 : “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归纳板书:尴尬羞辱赞叹)

师:“尴尬”这个词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外面不是“九”) 羞辱的“辱”呢? (上面辰字的一撇不能太长,字形略扁些)

2.体会羞辱。

师:“羞辱”什么意思?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

生:他是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如果你是那个参议员,会怎样来说这段话? (指名读) 为什么这样读?

师:读出了参议员的内心感受。最体现羞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们瞧不起出身卑微的林肯。

师:读书不光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符号。看看短短一句话用了几个标点?想象一下怎样的神情?什么样的语气? (参议员慢条斯理,态度傲慢)

齐读,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在就职演讲的庄重场合,这样的羞辱犹如刀剑直刺人心啊,然而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让这种羞辱在静默中消释,并化为赞叹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3. 品 读 语 言 , 体 会 林 肯 的 人 格 魅力。

(1)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林肯的三段话,圈画关键词语,感受其人格魅力,做上批注。

学生自学做批注。小组合作讨论。

(2) 交流。

生:面对羞辱,林肯不但没有 发怒,还说感激。我从“感激”“忠告”等词体会到他的宽容大度。

师:把别人的羞辱当作忠告来 感谢,多么博大的胸怀。

生:我从“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体会到林肯对父亲的尊重。

生:我体会到林肯作为鞋匠儿子很自豪,充满了对父亲的尊重和爱。

生:我从几个“永远”看出林肯尊敬、爱戴父亲。在他心中,父亲是个伟大的人。

师:身为总统,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亲,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同时,也体现出他怎样的思想?

生: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在参议员眼里,鞋匠是卑 微的;而在林肯心中,鞋匠是伟大的。父亲是他的楷模、他的榜样。

师:还从哪里体会出他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我从“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他当上了总统,却还愿意为参议员去修鞋子,体会到人人平等的思想。

师:即使身为总统,也愿意用鞋匠的手艺为别人服务。人人都是平等的。

(3) 感情朗读。

师:这三段话,林肯事先准备了发言稿吗?他是怎样通过演讲,来打动参议员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面对羞辱,林肯表现得宽容、真诚,用自己对父亲的爱化解了尴尬。

师:林肯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4) 想象写话。

师:参议员们的心情久久不 能平静,他们会想些什么?在省略号处写一写。

指名反馈,相机点评。

四、以题为眼,提升人物

师:课文学到这,你知道课题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了吗?

生:故事的起因是参议员羞辱林肯出身卑微,嘲笑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抓住“鞋匠的儿子”这个话题,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打动了他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3

(讲述故事)

师: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个小男孩很聪明。

师: 想认识他吗?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林肯。(出示图片)对于林肯,你有哪些了解?

(出示资料)

师:用心读读,你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他倡导人人平等,废除黑奴制度。

(板书课题)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课文为什么以鞋匠的儿子为题,而不用林肯或美国总统林肯呢?

生:鞋匠的儿子怎么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

生:课文主要写林肯的什么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林肯的哪两件事。

2.反馈交流,整体感知。

(生概括回答)

师:两件事是一样写的吗?

生:第一件事是详写的,第二件事是略写,有详有略。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默读课文,圈画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交流:“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归纳板书:尴尬 羞辱 赞叹)

师:“尴尬”这个词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外面不是“九”)羞辱的“辱”呢?(上面辰字的一撇不能太长,字形略扁些)

2.体会羞辱。

师:“羞辱”什么意思?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

生:他是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如果你是那个参议员,会怎样来说这段话?(指名读)为什么这样读?

师:读出了参议员的内心感受。最体现羞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们瞧不起出身卑微的林肯。

师:读书不光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符号。看看短短一句话用了几个标点?想象一下怎样的神情?什么样的语气?(参议员慢条斯理,态度傲慢)

齐读,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在就职演讲的庄重场合,这样的羞辱犹如刀剑直刺人心啊,然而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让这种羞辱在静默中消释,并化为赞叹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3.品读语言,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

(1)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林肯的三段话,圈画关键词语,感受其人格魅力,做上批注。

学生自学做批注。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

生:面对羞辱,林肯不但没有发怒,还说感激。我从“感激”“忠告”等词体会到他的宽容大度。

师:把别人的羞辱当作忠告来感谢,多么博大的胸怀。

生:我从“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体会到林肯对父亲的尊重。

生:我体会到林肯作为鞋匠儿子很自豪,充满了对父亲的尊重和爱。

生:我从几个“永远”看出林肯尊敬、爱戴父亲。在他心中,父亲是个伟大的人。

师:身为总统,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亲,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同时,也体现出他怎样的思想?

生: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在参议员眼里,鞋匠是卑微的;而在林肯心中,鞋匠是伟大的。父亲是他的楷模、他的榜样。

师:还从哪里体会出他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我从“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他当上了总统,却还愿意为参议员去修鞋子,体会到人人平等的思想。

师:即使身为总统,也愿意用鞋匠的手艺为别人服务。人人都是平等的。

(3)感情朗读。

师:这三段话,林肯事先准备了发言稿吗?他是怎样通过演讲,来打动参议员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面对羞辱,林肯表现得宽容、真诚,用自己对父亲的爱化解了尴尬。

师:林肯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4)想象写话。

师:参议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会想些什么?在省略号处写一写。

指名反馈,相机点评。

四、以题为眼,提升人物

师:课文学到这,你知道课题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了吗?

生:故事的起因是参议员羞辱林肯出身卑微,嘲笑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抓住“鞋匠的儿子”这个话题,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打动了他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让我们记住这位出身卑微但伟大的鞋匠的儿子——林肯。

《掌声》第一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4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掌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不仅可以传播真诚和文明,还可以表达我

们的赞扬、欣赏和鼓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生:齐读课题。

师:想知道课文围绕掌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次课文。生:按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

师:这是课文中的生词,先和同桌一起轻声读一次,读错的互相纠正。生:同桌一同学习生字,相互正音。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

生1:默默地、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姿势、愿意 生2:投向、调来、情况、慢吞吞、骤然间、热烈 生3:镇定、情绪、讲述、普通话、忧郁、歧视、鼓励 师:这些生字的读音大家记住了吗?开火车把词语读出来。生:开火车读词语。

师:火车开得又对又快,掌声送给你们!顽皮的词语藏在了句子中,看谁读得最好?

生1: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生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生3: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句子读得又正确又流利!下面请5个同学分段读课文,看哪些同学能做到读准

字音,读通顺课文。生:逐段朗读课文,师相机正音。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默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1:英子不再忧郁的事。

生2:英子得到了同学的掌声不再忧郁的故事。

生3:英子原来是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在一次讲故事中,同学们给了她掌声,她感受到了同学的鼓励,她变得活泼开朗了。师:英子到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生:齐读生字。

师:认真观察,把难写的或是容易写错的字找出来,和同桌一起讨论,看有没有好办法把这些字写好。

生1:“励”字左边是厉害的“厉”,不要写的成了“历史”的“历”,右边是力气的“力”。

生2:“吞”字上面的“天”字撇和捺要舒展。生3:“烈”字下面的四点底要写得舒展才好看。师:范写“姿、烈、吞”。生:写字。

师:投影、点评学生的书写。

师: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今晚的作业是朗读课文,读出个人感受。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黑板上的词语还记得吗? 生:齐读词语“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热烈、情绪、讲述、普通、鼓励”。

师:词语记得非常牢,能读好这就话吗?

生1: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师:读完这句话后,你知道英子以前是怎么样的? 生: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英子的生活,看看在英子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生: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女孩,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师:“默默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说话的。师:你轻轻地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多么孤独的小英子呀!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

生:齐读“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这都是因为什么呢? 生1:英子是个残疾的小姑娘。生2:她不想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师:身体的残疾使小英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我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把英子的忧郁、孤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想继续了解英子的故事吗? 生:想!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英子的句子。生:边默读边画句子。师:请你把画到的句子读出来。

生1:读出“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

头低了下去。”

生2:读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让我们再次读这两个句子,了解英子的内心。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1:从两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英子的害怕。生2:我体会到了英子是很不愿意走上讲台的。

生3:我还体会到了英子的紧张,是从“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体会到的。

生4:我觉得英子是委屈的,因为她站起来的时候是慢吞吞的,眼睛都红了。师:同学们害怕、紧张、自卑的英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1:我走上去,同学们就看到我走路的姿势了,怎么办呢? 生2:同学们看到我的走路姿势会笑话我吗? 生3:我不上去,不知道老师会不会批评我?

师:对呀!进退两难的英子犹豫了。我们再读这两句话,读出英子的犹豫和不安。生:齐读“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

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此时,英子多么渴望有种力量能鼓励她,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是什么样的掌声呀? 生:齐答:热烈而持久

师:同学们,我们也把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送给英子。生:鼓掌。

师: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 生1:英子加油!

生2:英子,不用怕,我们为你加油。生3:英子,我们不歧视你。

师:真感人呀!英子感动得流下泪水。我们一起用琅琅的读书声给英子支持和鼓励!

生:齐读“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

持久。”

师:有了同学们的鼓励,英子镇定了情绪,给大家讲述了一个自己的故事,教室里

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来向英子说一句赞扬的话!生1:英子,你的故事真好听。生2:英子,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生3:英子,我们很喜欢你,你自信些!

师:什么也没有说的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时她心里想什么? 生1:原来大家没有歧视我。生2:我以后可以多到讲台上讲故事。生3: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以后会自信些。

师:听,这是英子的心声呀!在掌声里,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走路的姿势

没有改变,但她的内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一起

读第四自然段。

生1:现在的英子不再忧郁了。生2:她和大家一起玩了。生3:她自信了,还学习跳舞呢。

师:看到英子的变化,真替她高兴呀!让我们高兴地再读读这个自然段。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是同学们的两次充满鼓励、满含赞赏的掌声让英子由忧郁变得开朗,由自卑走

向自信。她被感动了,看,她给我的来信说„„齐读英子的信,感受掌声 的力

量!

生:齐读英子的来信。

师:你得到过掌声吗?在什么情况得到的?和我们分享吧。

生1:我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说我的说话有条理,全班同学给了我掌声。生2:我和合唱队同学一起唱歌,下面的观众给我们掌声。生3:我获得了学校标兵,校长给我颁奖,全校同学给我掌声。

师:这就是爱,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当我们在接受别人的爱时,不要忘了把我们 的爱也送给别人。爱还是什么呢? 生1: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的座位。生2:爱是同学给我的鼓励的话。生3:爱是给下班回家的爸妈递上的热茶。生4: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的温暖的双手。

师:多有爱心的孩子,老师说爱还是一首动听的歌,请用心聆听!生:欣赏歌曲《掌声响起来》。

师:对呀!当别人忧愁时,我们给他唱一首歌;当别人痛苦时,给他送去安慰的话

语,当别人身处困境时,我们伸手帮一帮。哪怕是一个拥抱,一丝微笑,也让

别人感到温暖!

师:作业。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篇5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师:孩子们,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个话题“语言的艺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请大家看看。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生:罗斯福没有告诉他的朋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罗斯福说:“我也会保密”,说明罗斯福没有告诉朋友。

师: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齐读课题――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范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2、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

师:读得很不错!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先试一试。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生:是“甚”的意思。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课文下方的注释。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师:大家来读读第二句。

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师:我来帮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鸟”,哪“家禽”就是――

生:家里的鸟。

师:对。这句话中的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水果对杨家小儿说,师:孔君平到底是指着什么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

4、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掌声)

师:非常棒!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可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

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讽刺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大家认为讽刺的说法恰当吗?讽刺是用在对立的双方。

生:我觉得孔君平在这里不是讽刺,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矛盾,我觉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杨家小儿是不是传说的那么聪明。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5、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6、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师:(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3、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师: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生: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笑、掌声)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生:„„

3、总结。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6

一、兴趣导入,激发阅读

师: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今年几岁了?

生:9岁。

生:10岁。

师:还记得妈妈告诉过你刚出生时的故事吗?来,听──(放婴儿啼哭录音)。有同学笑了。是的,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第一声呼唤!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十来年过去了,你有没有想过生命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才最有价值?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生命生命》看看台湾作家杏林子是如何思考生命的?

点评: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从已知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儿童熟知的婴儿啼哭声音,从已有的世界中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同时,婴儿啼哭声的背景是一朵从嫩绿的叶从中刚刚冒出的粉红色的小荷,“小荷才露尖尖角”,象征着生命的诞生,含蓄而美丽。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师:请打开书19课,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注意画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反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句子读通读顺。

生:自由朗读全文。

(巡视指导,板书课题,根据学生阅读情况板书扰、限、屈三个字。)

师:读好了,孩子们,坐起来,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生:扰:骚扰,打扰。

生:限:有限,无限。

生:屈:屈服。

师:书上是哪个词?

生:不屈向上。

师:看来我们对生字掌握的非常好。

点评:听过看过,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读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及时提出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句子的要求,学生会积极主动、愉悦而有效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同时,让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这里的生字板书,既是对本课要认写生字的强调,也是对课前自主识字作业的一个检查反馈。

师: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吗?

生:很激动。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生命,而不让它白白流失。

师:是的,我在读这篇文章时,也很受感动。当我从网上的资料得知杏林子的情况后,内心又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为什么呢?相信读完这份资料,你的内心深处,也一定会有新的触动。

(出示有关杏林子的资料)

师:谁愿意帮我们读一读这份资料?

生:(比较流畅地读完了)

师:(拍着学生的肩膀很真诚地)孩子,真了不起!第一次接触这份资料就读得这么好!

点评:作者情况的简介,对学生理解课文无疑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作者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位与命运抗争,热爱生命的典范。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注重激励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我看到此时你们脸上的表情和刚才已经不一样了。你们一定很钦佩,很震惊,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来,孩子们,捧起书,把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开声音读。

生:自由读、画。(师巡视提醒学生坐姿)

师:边读边画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点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自由、积极、有序的自我监控下,真正沉下心来读读课文。

四、品读学习2~4段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说文中的三件事。

生:飞蛾在我头上飞来飞去,我捉住了它,它求生的欲望让我放了它。

师:能再简练点吗?

生: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

师:好极了!就用它:飞蛾求生(板书)第二件呢?

生:砖缝里掉进一粒瓜子,小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长出一截小瓜苗。

师:用书上一个词概括。

生:冒出一截小瓜苗。

师:太好了!砖缝冒苗。(板书)还有?

生: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

师:很准确!静听心跳。(板书)我们班同学的概括能力真的了不起。

点评:能引导学生把一长篇文章读短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标》第二学段的要求。

师:(过渡学习第二段)飞蛾求生,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读一读第二段,找一找飞蛾的哪些动作让作者震惊,那些句子给你感受最深?

生:读课文第二段。

师:是什么让作者震惊?

生:是飞蛾求生的欲望让作者震惊。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飞蛾求生的欲望了?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我听出来了,飞蛾的求生欲望是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真了不起!(板书:抓住重点词语)

师:抓住重点词语读懂句子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来,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读一读下面几句话,体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师:(出示第一题题目,学生读题:

一、关键词语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下面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注意加横线的词语,只要联系上下文用心想一想,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生:读题目要求。

师:出示文稿第一句: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读一读,看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读完)因为飞蛾虽然很小,但它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强烈的求生欲望却是极其震撼人心的。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飞蛾在极力的挣扎、鼓动。(出示第二句: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生:朗读第二句。

师:这是一只飞蛾,当他在你的手中极力鼓动、挣扎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把你想得说出来,也可以读出来。

生: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

师小结:与许多生命相比,飞蛾是渺小而脆弱的。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求生欲望却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小小的飞蛾知道,只要作者的手指稍稍用一点力,它的生命就将从此结束。但是,它不放弃,它不甘心!它不愿意就这样白白的死去,它在作者的手中极力鼓动、挣扎,仿佛在心灵深处对作者深切地喊着:生命,生命!(齐读)我要生命!(师接:这种震撼人心的呼唤让作者从内心深处对生命生出一份敬畏之感板书)

点评:以小结代替解说,用优美的语言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这种很自然的回归板书课题的引读,激发学生从内心感悟生命。

师(过渡):这是作者手中触摸到的生命,作者眼中的生命又是什么样呢?:出示课件:砖缝冒苗。

师:在这个小故事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本段学习同样可以运用抓住重点词语的办法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生:瓜苗顽强的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师:瓜苗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

生:瓜苗从砖缝里冒出来。

师:好!你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真了不起。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两句话。

(出示第三段的两句话:3、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生: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小截瓜苗。

师:别慌,再读一遍。强调“一截小瓜苗”

生: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师:好样的再读一遍!

生: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瓜苗。

师:真了不起!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师:小瓜苗冒出来了,作者为什么用竟然?你读竟然的时候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瓜苗竟然能冒出来,作者非常的惊讶,非常震惊。

点评:面对学生的出错不轻易放弃,在一次次的鼓励下,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视和对个体生命的珍视。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多么不可思议。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瓜苗竟然冒出来了!读一读第四句,体会体会。

生:体会到了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师:是啊,没有阳光、没有水、没有泥土,能活几天呢?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往上冒?

生:因为它不愿意不留一点痕迹的离开这个世界。它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生命展示给我们看。

点评:角色互换的提示,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瓜苗的顽强的生命。儿童网站()师:(小结第三段)一粒太不起眼的香瓜子,面对没有任何生存条件的细小砖缝,它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它不愿意不留一点痕迹、不留一点声音的就离开这个世界!它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顽强不屈地高喊着:生命,生命!(生齐读)哪怕我仅仅只活几天。(师接读,这是作者对生命的赞美、赞叹。板书)

师:(过渡学习第四段)飞蛾对生命的呼唤,让作者敬畏、敬重生命,瓜苗对生命的呼唤,让作者赞美、讴歌生命。所有这些,引发了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也更加激起杏林子对生命的渴望!听老师读第四段,听一听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点评:用教师激qing洋溢的泛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师:谁听出来了,哪句话写出了作者的震惊?

生:我可以好好珍惜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有自己决定。

生: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出示第5句: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是的,这是作者杏林子说给自己的一句话。孩子们,把手放在心口上,你感觉到什么了?

生:心跳!

师:对,这就是你的心跳,这就是你的生命!来,让我们认真地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郑重地告诉同桌──(生齐读: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全体起立!自豪地告诉全场所有的老师──接着读──

点评:学生一次比一次充满激qing的朗读,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变成了一次又一次发自内心的热血沸腾的诉说。真正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境界。

师:(小结第四段)与许多人相比,杏林子是不幸的。12岁患“累风湿性关节炎”,浑身关节大部分已经坏死掉,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在平常人看来,真是生不如死啊。但是,就是这个一生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坐在轮椅上的杏林子,与病魔斗争,同命运抗争,静听着自己的心跳,依然微笑着坚强地告诉世人:生命,生命!(生齐读)我必须珍惜、珍爱生命。(板书)

点评:第四大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通过重点字词,如:飞蛾的挣扎、极力鼓动,瓜苗的冒,引领学生体会角色,感受生命的顽强。这里没有出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用学生乐于接受、便于领悟的言语提出朗读的要求,“你从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这里,既能体现教学的民主,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各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课文的过程中能不自觉地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会有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感情朗读就不仅仅是手段了,而成了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在朗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在朗读中积淀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师(过渡):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正如杏林子所说:出示第二题,生读题边读边想是读书的基本要求,能读出句子的深刻含义才是会读书。认真读一读下面的话,相信你一定是个会读书的人。

生:读题。

师:(出示句子──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把这句话放在心里,结合今天的学习,联系生活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应该把时间放在学习上,师: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生:我觉得应该把生命放在首位。

师:是的,生命诚可贵。

生:我觉得还应该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师:如果你今天比昨天做的好,你每天都在进步,你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是在好好使用生命?

生:我觉得姚明是在好好使用生命。

师:你把目光投向了国际赛场,姚明用自己的拼搏一次次将国旗升起。

生:还有青藏铁路建设者。

师:这些普通的工人,用自己默默地工作,证明自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

生:还有我们的爸爸妈妈。

师:父母为了我们花费了毕生的心血。

生:还有我们的郭老师,她在认真地工作,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

师:郭老师今天就在现场,来,让我们把感谢的掌声送给郭老师,送给像郭老师一样辛勤工作的老师们。

生:还有我国的霍元甲,他为了民族振兴,被害吸食鸦片。

师:这是电影里看到的民族英雄。

师:我们刚才说的这些人都是在好好使用使用生命。我们看到了,拼搏的、积极上进的的生命都是美丽的。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我们这个班集体就一定是美丽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我们这个民族就一定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点评: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语言积累、体验感悟的过程,也为胆小内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消除恐惧心理,大胆参与的交际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五、学习第五段,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今天说的非常好,我们所了解的这些人,都很珍惜生命,都在尽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了无限的价值。(板书“限”字时提醒学生注意笔顺并跟着书空笔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男生读第五段,女生读出示的诗句。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小结: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你自己!面对过去,面对现在,面对未来,我们必须对自己说,对社会说,对全世界说:生命,生命!我一定要好好使用你!我一定会对自己负责!我一定能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点评: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读代讲,以读代答,放手让学生在课文特有的情感世界中遨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诗句的背景是盛开的荷花,象征着生命的灿烂与辉煌。照应开始的“小荷才露。” 师:听,这是《命运交响曲》,它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26岁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谱写的曲子,是音乐家用独特的方式对生命的呼唤!来,让我们在《命运交响曲》的伴奏下,再一次用我们的感情,用我们的心声把课文读一遍。

点评:音乐是流动的语言。用贝多芬的音乐,更能起到渲染的作用。照应开头的婴儿啼哭声,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赞美和珍惜。

六、课外拓展(即演示文稿中的第三题)

语文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看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老师推荐几本书和几首乐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认真读一读,听一听,相信你一定能从中享受到书籍和音乐带给你的震撼、快乐以及幸福。

书籍:

1、张晓峰的《敬畏生命》

2、毕淑敏的《我很重要》

3、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5、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6、《2005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7、贝多芬、霍金、雷锋的故事

乐曲:

1、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英雄》、《田园》。

2、华彦钧(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

点评: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搜集推荐给学生与课文有关的书籍、音乐,对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特别是几首乐曲的推荐,打破了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多学科的综合熏陶下,感悟生命。

七、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应该是刚刚开始,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让我们带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生活负责的态度,认真地生活每一天!很高兴今天能和屯昌一小的同学度过这难忘的40分钟,让我的人生记忆里又增添了一份光彩有力的难忘的回忆!非常感谢!下课!

点评: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

【板书设计】

有限

无限

敬畏

飞蛾求生

赞美 生命 生命 砖缝冒苗

珍爱

静听心跳

点评:主副板块分明,板书条理清晰,提纲携领,干净整洁。

【课后总评】

记得肖川博士说过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情、真实。从梁老师的这堂课上,婴儿的啼哭、“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这句话一次次震撼人心的朗读,贝多芬《生命交响曲》的伴奏,让我们真正感受着真实的情感在课堂上的流动。老师在整堂课上关注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处处透露着对学生生命的真情关爱。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何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无疑有一定的难度。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所以学生也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掌握语文。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还文章以画面,还文章以旋律,还文章以意象,使学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直觉、想象中舒展自由的精神,展现生命的活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阅读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种种激qing、酣畅和快乐。所以,本课教学,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唱响对生命的赞歌。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伊始,用学生熟悉而久违了的婴儿的啼哭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这一声啼哭,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谈话内容与文本天衣无缝的完美“合拍”,为整篇文章的学习铺垫了情感基调。而初读课文后作者杏林子照片及简介的出示,从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撼“作者真的不简单、了不起!”为学生再读课文,营造了情感氛围。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情感基调的铺设和情感氛围的营造,是批文入情的一条有效途径。让学生的视觉透过文字去领略课文描写的特定世界,享受阅读的快乐。

二、丰盈情感体验,享受阅读快乐

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如果缺少读书、思考、练习,只靠感悟和浅谈,无法培养起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能力。本堂课上,始终充满着朗朗的读书声。如初读课文,认识作者后再读课文,两次自由的朗读,给了学生充分走进文本的时间,不是只言片语的读,也不是少数人读,而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精心的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理解与体验。儿童网站(www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对“生命”的思考,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砖”“苗”的拟人化描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富想象,加深对“竟然” “冒”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及对“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等几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逐渐体悟“生命”的深刻意义。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生动形象地观赏中,积极调动生活体验,感悟瓜子在困境中冒苗,静听自己的心跳,使文本更加充实,使学生的心灵更加丰盈。达到学生心灵与文本和谐共振的境界,从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点燃生命激qing,培养阅读习惯

谢慧英先生曾经说过:“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使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世界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感人的真情趣点燃学生生命的激qing,学生才会在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qing与思想的文字中,获得心灵的触摸、相拥和感动,也才会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打破课堂的沉默与宁静,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养、精神的涵养,从而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7

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在全国各地已经陆陆续续地开展起来。教师们试图通过研究, 改变第一课时存在的或模式固定、索然无味, 或纷繁复杂、效率低下的现状。近期, 听李玲老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检阅》第一课时, 感觉教学灵动而又充满实效。现推荐其教案加上自己的点评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认记5个生字, 在语境中书写含12个生字的词语,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3个生字。

2.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棘手”等词语, 走进队员们的内心, 想象说话, 感受队员们对残疾儿童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

【评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 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 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 教学目标不宜过多, 关键是看这样的教学目标能不能让全班更多的学生通过第一课时学习, 实实在在地达成。李老师针对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和该课的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 指向性明确, 表述的内容集中精准:识记什么, 书写什么, 重点指导什么, 一目了然, 利于操作和检测。】

课前谈话:

师:初次见面, 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见面礼 (播放新中国60周年国庆检阅的盛况片段) 。多么盛大的节日, 多么整齐的步伐, 多么喜庆的场面, 你们知道这展现的是什么场面吗?

生:盛大的国庆检阅。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老师在课前谈话环节中, 链接合适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在愉悦积极的状态中走进文本。】

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 认读生字

1.插图指示, 检查识字。

师: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与检阅有关的课文, 请大家齐读课题。 (板书:14.检阅)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 我们来分享一下预习的收获。

(出示课文插图, 教师边描述情境, 边在插图中出示相应的生字词, 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语的情况)

师:在波兰首都华沙, 正在进行盛大的国庆检阅。看!迎面走来的是一支儿童队, 他们多么精神。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整齐的队伍。

师: (出示:队伍。认读) 走在第一排的是?

生:博莱克。

师: (出示:博莱克。认读) 给“博”组组词语。

生:博士。广博。博大。

师:博莱克走在队伍的第一排, 他的左腿怎么了?

生:截肢了。

师: (出示:截肢。认读) 靠什么走路?

生:拄拐走路。

师: (出示:拄拐。认读) 但他仍然和队伍保持一致, 真是了不起啊!难怪 (出示:主席台、观众、情不自禁。认读) 主席台上的观众情不自禁地称赞说———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看着插图, 我们认读了这些生字新词。请同桌再相互检查读一读。

【评析:中低年级的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 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李老师巧妙地利用插图随机出示生字词语, 既让学生展示了预习生字词语的情况, 又初步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2.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插图向我们展现的是儿童队员在检阅时的情景, 观众们夸他们真棒! (板书:检阅时真棒) 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这个情景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生:检阅时场景在课文的10-16段。

师:既然文中只用了6个自然段来写检阅时的情景, 那1-9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老师想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我们边听边思考。 (生读)

生:检阅前, 孩子们遇到一件麻烦的事情, 就是博莱克能不能参加游行。

师:课文称这件麻烦的事情为“棘手” (板书:棘手) 的事情。谁能结合画面上的词语和板书,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 在国庆来临之际, 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能不能让博莱克参加游行检阅。后来, 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检阅队伍的第一排。游行时, 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师:课文围绕两个场景, 写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同桌再说一说。

【评析: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是第一课时的一个重要目标。李老师为了指导学生人人达成教学目标, 设置了阶梯:首先, 默读课文, 找到描写插图的内容;其次, 引导思考课文前1-9自然段所写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明白了课文重点写了两个场景, 一个场景是商量一件棘手的事情, 第二个场景是参加检阅得到大家的称赞。这样, 学生自然就能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了。不仅如此, 李老师还要求同桌互相交流, 以确保这个目标人人达成。】

二、品读“棘手”, 走进内心

师: (指板书“棘手”) 再次默读课文1-9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把描写“棘手”事情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生默读勾画)

出示: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 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 现在靠拄拐走路。

师:也许是因为生病, 也许是因为一场意外, 博莱克的左腿被截肢了 (出示汉字的演变:截)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截肢后的博莱克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比人家慢一些;有时候一不小心会摔倒……

师:连走路都有困难的博莱克参加国庆检阅时怎么办呢?这件事真棘手。从哪个词可以感受到队员们觉得很“棘手”?

生:“鸦雀无声”, 大家一点声音都没有, 谁也不说话, 谁都不出声。

师:谁也不出声, 谁也不知道这件事该怎样处理。“鸦雀无声”这个词让我们体会到儿童队员遇到的这件事很“棘手”。

师:你还从哪些语句当中体会到这件事很棘手?读读上下文, 用“———”画出来。

出示:一些事情已经商定, 可是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 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 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师: (读句子, 点红“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大家都不知道这件事该怎样开口, 的确有点棘手!

出示: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师:连问了5个问题, 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问题是谁在问谁?说说你的理由。自己问自己该怎样问呢?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儿童队员, 试着静下心来问问自己, 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

出示:

劝他不去?________

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____________

师:把你的问题跟同桌讨论讨论, 听听他的意见。一组讨论第一个问题;二三组讨论第二个;四组讨论第三个。

(讨论后同桌合作汇报, 一个问一个答)

生1:劝他不去?不行!博莱克虽然截肢了, 但这样盛大的检阅他也想参加呀, 劝他不去, 他会伤心的。他已经很不幸了, 我们不能再伤害他。

生2: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不行!博莱克要是知道我们要把他藏起来, 以为我们歧视他, 他也会很难过的;再说, 如果他在中间摔跤的话, 会影响我们队伍整齐的。

生3: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难道我们跟他说, 博莱克你截肢了, 就别参加检阅了?那博莱克得多伤心!再说, 谁愿意去伤害他, 我是不去的。

师: (相机板书:善良、尊重) 不去不行, 放在队尾不行, 把他藏起来也不行。这也不行, 那也不行, 进退两难。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明白了:儿童队遇到的这件事还真是件“棘手”的事啊!

师:最后还是队长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 看看队长怎么说的。

出示: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 “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 让大家都能看到他, 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 可仍然是儿童队员, 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师:你们懂队长的心声吗?

生:懂, 因为博莱克跟大家一样是少先队员, 不能把他推出去。

生:博莱克也是我们中的一员, 是令大家骄傲的儿童队员一分子, 有什么理由把他拒之门外呢?

生:队长的想法很好, 就让博莱克站在第一排。

师:标点符号也是语言, 让我们读出队长声音的洪亮、语气的坚定。 (个别读, 齐读)

【评析:李老师简化教学环节, 以“棘手”为切入点:先想象博莱克截肢后的困难, 为理解“棘手”的原因作铺垫;再联系上下文品读“棘手”的语句, 感受当时的气氛;最后通过自言自语的对话说出队员的心声, 指导有感情朗读队长的话语。学生沉浸在书的境界里, 或沉思默想, 或圈点批画, 或交头接耳, 或翻阅查找, 或议论纷纷, 或彼此争执———读、思、批、品、评、议、诵、演……感受棘手问题背后少先队员对人的尊重和善良的品质。整个环节中融说话、朗读训练与体会人物的品质于一体, 方法灵活, 效果扎实。】

三、指导书写, 突出难点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检阅前, 儿童队员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再次出示课文插图) 瞧, 大家多么羡慕博莱克, 多么羡慕这些小伙子啊!

师: (出示汉字演变:“羡”与“慕”) “羡”看到别人吃羊, 心生羡慕, 流起了口水;喜欢的人走了, 心里想念, 是“慕”。 (范写) “羡”字上面的“羊”不能出头;慕”下面是“心”字的变形字, “卧钩”变成什么样了?

生:竖钩。

师:“博”, 谁来提醒哪一笔不能少?

生:上面的“点”不能少。

师:我们重点学习了四个生字“截、博、羡慕”, 请同学们把这四个生字认真抄写三遍, 其他的生字各写一遍。

【评析: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学习生字的能力, 书写指导虽不需要面面俱到, 但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确是非常必要的。如本课中指导的“羡”, 学生容易把下面写成“三点水”;“慕”下面易写成“小”;“博”字上面的“点”易被忽略, 李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起到了提示、警醒的作用, 有助于达成书写正确的实效。】

四、结束学习, 设置悬念

师:检阅时, 观众们如此羡慕, 直夸“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博莱克就在我们班, 你会对他说什么呢?我们下节课重点学习课文的10—16自然段。

【评析:课时目标, 任务合理, 教学才能张弛有度。为使两个课时分配均匀、合理, 本课时仅安排了品读第一个场景;为使两个课时融为一体, 故在课末提出探究性问题, 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第二个场景。】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8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手指课题)——

生齐读课题《小稻秧脱险记》。

师:你们认识小稻秧吗?一起来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播放与小稻秧有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小稻秧对人类的贡献)

【评析】执教老师通过微课导学,让学生认识小稻秧,同时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二、初读正音,厘清脉络

(一)认识生字

师:小稻秧是我们的朋友,它从课文里挑出了10个生字来考大家。谁来领着我们读一读?

生:杂、拥、剂、喷、欺、喘、汹、蛮、搬、霉。

师:这名同学读得很好!上课之前,同学们在《问卷星》中选出了自己认为最容易写错的生字。(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投票率最高的生字“喷”)原来是它!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个字,伸出手指,跟着电脑老师写一写。

师:剩下的9个生字,请大家4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师巡视)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把生字认真描红一遍。(提示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即一尺、一拳、一寸)

【评析】执教老师利用《问卷星》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容易写错的生字,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字教学,既挖掘了学生的识字潜能,又提高了识字效率。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问卷星》的内容,省时高效,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即时反馈功能。

(二)理解词语

师:接下来,小稻秧又从课文里挑出了一些词语考大家,谁敢来挑战?

多媒体课件呈现下列词语

嚷道 争吵 杂草 气势汹汹 蛮不讲理

欺负 纷纷 警觉 不由分说 一拥而上

生自由练习读词语,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词语。

师:你们都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一起进入词语库去寻找答案吧。(通过平板电脑将词语库发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学生自主学习,计时2分钟)

师:现在比一比谁是最强大脑。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可以用工具书查一查。

生1:“争吵”是吵嘴的意思。

生2:“一拥而上”是指一下子全部挤上去。

生3:“蛮不讲理”是野蛮不讲道理的意思。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对了。其实,利用工具书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更多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评析】词语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教学是小学中段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会理解句子乃至文章的大意,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词语教学过于单调乏味,会令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词语库”相当于小型的专题模拟网页,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师:现在请你们用手指头告诉老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出示5个手指头)有5个自然段。

师:很好,现在请5个同学分别读一读这5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读课文,教师将学生没有读准确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师:刚才有的同学没有读准确这几个词语,谁来带领我们读一读?(出示词语:欺负、蛮不讲理、气势汹汹)

生举手领读。

师:这名同学声音洪亮,读得字正腔圆,真棒!只要我们多练习,就一定能够读准确。

【评析】学生特别喜欢分段读课文的读书方式,即每人读一段,一方面可以降低读书难度,即便是读书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乐意并能够将一段话读通顺,另一方面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都能够获得锻炼的机会。只要读书方式多样化,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够达到读书时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的要求,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厘清课文脉络

师:课题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小稻秧脱险的故事。

师:小稻秧有脱险的经历,就会先有遇险的过程。(板书:遇险)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稻秧遇险的过程,哪几段写了它脱险的经历?

生默读课文,找出小稻秧遇险和脱险的段落,师板书:第1—2自然段写小稻秧遇险,第3—5自然段写小稻秧脱险。

师:课文中的角色除了小稻秧还有谁?(贴词卡:杂草、喷雾器……)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谁来说?

生:小稻秧遇险,在喷雾器大夫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

师:这名同学说得十分简洁,我们也像他一样,用一两句话把故事讲清楚。同桌之间你说我听,一起来练习一下。

【评析】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厘清课文层次,是义务教育第二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教学不同的课文,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执教老师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学生的阅读体验做了铺垫。

四、精读课文第1、2自然段

师: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我们先来看看小稻秧遇险的过程。首先轻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然后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小稻秧和杂草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师:我们来看看它们在吵些什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杂草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小稻秧说的话。

生边默读边画线,教师用平板电脑现场勾画。

师:请同学们分角色读一读小稻秧和杂草的对话,男生扮演杂草,女生扮演小稻秧,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一些不是人物对话的语言,这是旁白,旁白由老师来读。

师生共同读课文。

师:杂草对小稻秧嚷些什么?是怎样嚷的呢?

nlc202309080904

生:气势汹汹地嚷。

师:“汹”是什么偏旁?右边是“凶”,指的是这凶狠的气势像潮水一般向我们涌过来。

生:“嚷”有三张口,声音肯定特别大。

师:对。你假装气势汹汹地嚷嚷给我们看看,好吗?

生1示范大声嚷嚷。

师:谁能带着动作和表情气势汹汹地嚷一嚷?

生2示范气势汹汹地嚷嚷。

师:你真是一个实力派小演员,再给我们表演一次,好吗?大家注意看他的动作和表情。

生2再次示范,表演气势汹汹地嚷嚷。

师:这架势,这气场,这就叫——

生:气势汹汹。

师:对。小稻秧被杂草团团围住了吗?(教师扮演小稻秧站在几个学生中间进行示范)

生1:没有,因为围的人太少了。

生2:这只能叫围住。

生3:全班一起围成里三层外三层,密不透风才叫团团围住。

师:这名同学说得好!“杂草们”别光站着,你们还得带着动作,气势汹汹地冲我嚷嚷呢。

生将老师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着。

师:你们真野蛮,真不讲理,这叫——

生:蛮不讲理。

师:我们生气的时候能够蛮不讲理吗?(贴词卡:蛮不讲理)爸爸妈妈生气的样子是气势汹汹的吗?(贴词卡:气势汹汹)同学们,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强盗、土匪抢劫,我们可以用蛮不讲理来形容他们。

师:杂草要抢小稻秧的营养,能给它吗?

生:不能。

师:这块田是谁的家?

生:是小稻秧的家。

师:如果你就是小稻秧,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快用笔写下来。(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稻秧 地说:“ 。”)

生练习写话,师巡堂。生写好后用平板电脑上传小练笔,教师进行实时点评。

【评析】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练习写话,代替了练习本,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为教师的实时指导提供了条件。

师:小稻秧说的话句句在理,可惜的是,作者没有把它们写进故事里。现在,我们通过朗读来弥补这个遗憾。

生: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

生1:望着这群将自己团团围住的杂草,小稻秧说:“请你们离我远点。”

生2:望着这群气势汹汹的杂草,小稻秧说:“你们凶也没用,我就是不给。”

生3: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小稻秧说:“这块田又不是你们的,凭什么要我交出营养?”

师:小稻秧有这么多的话想说,它怎么就不说呢?

生:因为杂草不给小稻秧说话的机会,不由分说地上来就抢营养。(贴词卡:不由分说)

师:这是什么意思?谁不让谁说话?

生:是不让人分辩的意思,杂草不让小稻秧说话。

师:正因为杂草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地和小稻秧抢营养,所以小稻秧气得脸色蜡黄,当场就病倒了。

师:故事学到这儿,我发现第1、2自然段有好多个四字词语(指板书)。如果把这些四字词语都删掉,(多媒体课件删除原文中的四字词语)你们觉得好不好?

生1:不好,如果删掉的话,小稻秧和杂草的对话就不生动了。

生2:没有这些词语的话,我觉得小稻秧和杂草的对话都是面无表情的。

师:说得对!这些词语能够让故事更精彩,那么我们就把词语都还回去吧。(多媒体课件重新还原这些词语)我们讲故事,要想抓住听众的耳朵,就得用上丰富的词语。你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老师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绘声绘色地说。现在我们一起来掌握这个本领吧,先是男生读,然后女生读。

【评析】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气势汹汹”“团团围住”等关键性词语,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加强文本体验,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及平板电脑等信息技术,创设多种情境,师生共同读书,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词句的含义,在课堂上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凸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五、结束

师:下课了,课后请同学们把朗读作业上传到班级微信群,别忘了,给你喜欢的小伙伴点个赞。

师:小稻秧遇到了危险,他又是如何脱险的呢?咱们下节课再来聊一聊。

【评析】语文阅读课应当以读为本,但读书又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到班级微信群进行朗读的环节,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既让学生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又让语文学习得以延伸和拓展。

【总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动手动脑的同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阅读教学“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以生为本,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这在执教老师的课堂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以生为本”真落实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该课教学中,执教老师通过情境表演、突破关键词等教学,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本表情达意的作用,“小稻秧”和“杂草”两个人物形象无需老师分析,学生在自读、自演、自悟中自然能够体会,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二、信息技术巧融合

在这节课中,执教老师巧妙地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比如:教师课前通过《问卷星》统计得出学生认为比较难写的生字,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学;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对“小稻秧”的认识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在词语教学中,通过平板电脑发放词语库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动手摆一摆”环节,先4人一个小组动手摆放,再通过平板电脑拍下摆放结果,上传并投屏,最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在“小练笔”环节,待学生完成练习后,拍照上传并投屏,全班共享思维的结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情,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注:该课例在2016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易中天名人名言下一篇:初三物理观摩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