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客观题(精选8篇)
中华:
“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华”同“花”意文化灿烂。华夏先民,自认中央且文化发达,故称“中华”。至近代,“中华”则逐渐成为指导全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生息与中国的诸族总称。
文明:
“文”指文采、文藻、文华;“明”指开明、明智、昌明、光明。联合而成的“文明”,其意为: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是文化发展带较高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或超越蒙昧期和野蛮期。
母系氏族:
是由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活、共同
消费,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
父系氏族:
区别于母系氏族的关键,在于世系按父系计算,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宰和核心。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男子出嫁到女方的对偶婚演变为男娶女嫁,形成以男子为家长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原始共产社会,是历代儒家津津乐道的“黄金圣世”,尧、舜、禹的禅让的记述,那正是“公天下”时代军政首领“公举”的写照。
小康:
“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的私有制阶级社会。禹死后,王位传于禹子启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从此标志着“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政权“世及”时代来到,特殊的公共权力开始凌驾于社会之上,一系列行政措施应运而生,区域统治;兼并战争四起,制定法律和刑罚;官僚机构形成。这些都是国家正式君临人间的表现。
青铜时代:
从夏代至春秋战国之交,历经1500年,青铜器在中国广泛使用,故称这一时代为中国文明的“青铜时代”
甲骨文:
主要发现地是河南安阳小屯殷墟。是殷商王室从事祭祀、征伐、田猎、农事等活动时进行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启内容为卜问记录,故称“甲骨卜辞”;他们在殷商时被作为国家档案集中保管,清末以来从殷都遗址大批出土,故又称“殷墟卜辞”或“殷墟书契”
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即“金文”或称“古金文字”,因为这类文字大多铸刻在礼器“鼎”和乐器“钟”上,故又称“钟鼎文”。金文是王室大事和贵族社会生活得铭记,内容有祭典、征伐、册命、训诰、追孝、约剂等。其程式化的辞句,大多是颂扬周王室和为公侯祖先歌功颂德的文字,与《诗经》,《尚书》的部分篇章可以印证。
五胡乱华: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又称永嘉之乱或五胡十六国。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其他还有丁零、乌桓、吐谷浑等等。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于是中原大乱,在百馀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清明上河图》:
出自北宋画家张择端之手,是一幅历史的生活长卷。它生动的展示了宋代国都汴梁(今开封)的市井文化,令人感受到宋代都城的繁华和喧嚣。
瓦舍:
市民文化的发展,导致宋代城市出现了迎合市民口味的娱乐场所——瓦舍。作为大众文化娱乐场所,每一处瓦舍都有若干专供演出的圈子,史称“勾栏”,上演杂剧、杂技、讲史、说书等节目,充分展示了市民多元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
《西厢记》:
元杂剧中讴歌美好爱情的喜剧,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王实甫在改变是参照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这出戏通过张生和崔莺莺自由恋爱的曲折经历,将男女情爱的绝美和韵致烘托得出神入化。《西厢记》对中国戏曲的影响极为深
远,其故事多为后世之京剧、昆曲、川剧等剧种所演绎、传唱,已成为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美好姻缘的代名词。
《农桑辑要》:
元代司农司编纂,成书于1273年。内容大多是辑录自古代至元代的农学著作,许多遗失的弄书中的记述因此得以保存下来。《农桑辑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通俗易懂,析理透彻,实用性很强。书中分门别类,相当完整地论述了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此书一出,对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书》:
作者王祯。王祯提倡种植桑、棉、麻等经济作物和改良农具,并潜心农学研究,撰写《农书》37卷。该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其中,《农器图谱》中记载的资料对于眼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授时历》:
由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运用时间长达360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授时历》吸收了南宋杨忠辅编制的《统天历》的相关成果,以365.2425天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仅差26秒,达到了现代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哥利历)的精确度。比格里哥利历早了300年。《授时历》中提出的“招差法”和“弧矢割园术”,为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以文字之过定罪处罚的案件,始于明初,盛于明清,大批儒生士
大夫因文字而遭横祸。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中最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五斗米教:
它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东汉江苏人,张陵修道,造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教。古文运动:
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他们的古文论点有二:一是以文明道,二是主张独创,反对陈言。
道教:
道教就是把神仙思想,道教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符箓、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
史诗:
史诗是一种规模宏大、具有划时代特征的古典形式的长诗,既是一种特定历史文学范畴的文学样式,又是一个民族的知识总汇,同时具有史的特征和诗的形式。
禅宗:
以“教外别传”相标榜,确乎是中国佛教的特产。其基本思想和“性宗”大体相同:解脱论上,他们也是“佛性”论者;世界观上,他们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真如远期”论者,只是用以表达他们的禅见的方式有些“与众不同”罢了。
《离骚》:
它是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和对理想的不倦追求,整片作品闪耀着其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基督教:
基督教是公元一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的一种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
话本:
指宋代说话底本,与说话有直接关系的白话小说。
二、选择、填空
1,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2,世界三大史诗:《江格尔》、《格莎尔》、《玛纳斯》
3,先秦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左传》,哲学散文的最高成就:《庄子》
4,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论:《战国策》
5,唐代诗人的最高成就:李白、杜甫
6,道家创始人:老子
7,杂家学派创始书:《吕氏春秋》
8,南宋前期女词人:李清照,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9,唐诗、宋词、元曲、汉赋、明清小说
二,选择题
1,四大发明之最早发明:指南针
2,董仲舒的观点:“三纲五常”
3,基督教何时传入中国:唐代初年
4,《吕氏春秋》的思想核心:儒家思想
5,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人:孔子
6,孔子的六大思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偶反,则不复也”,闻一知十 7,有历史记载最早规范选字的人:仓颉
8,火药用于军事的时间:北宋
9,被道家奉为“原始天尊”的人:老子
10,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观点:天人合一
11,火药和指南针最早用于:北宋
12,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东汉
13,佛教最彻底的中国化:禅宗
14,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15,科举考试的主考思想:儒家思想
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文化体系和文化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中国文化的发生机制、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和中国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小学到中学, 学生学到的、接触到的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不少, 但是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却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高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就是要梳理出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将学生已掌握的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文化理论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 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从而树立中国文化历史概念, 实现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高校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是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 是增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需要, 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可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人文素养, 促进全面发展。
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现状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高校一门公共基础性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但由于各种原因, 该课程存在若干问题, 现状令人担忧。
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不受重视, 日益边缘化。
一直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比较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 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因此, 大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 专业课程学时长学分多, 比重过大;人文课程学时少、学分低, 比重太小作为人文课程的公共基础课《中国文化概论》相应地被边缘化。有的高校将其课程性质改为公共选修课、限选课校选课, 有的高校甚至只在个别文科类专业中开设, 理科类专业不开设。
高校不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建设,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 忙于计算机等级和英语四、六级等考试, 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他们对《中国文化概论》这样的人文课程认识不够充分, 态度不够端正, 不能认识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高校长期对人文素养教育不够重视, 必然会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使得校园文化氛围薄弱。高校学生毕业后将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如果缺乏人文素养, 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中国文化概论》与西方文化课程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 文化观念已经逐渐向西方式的偏移, 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反而渐渐变得陌生。大学生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 对中国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感兴趣, 有的甚至已然忘却。这种盲目的崇外, 使得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类课程和西方文化类课程的态度有所偏移。学生在选修课中大多选择《基督教研究》《外国名著导读》、《西方文化精讲》等, 选修《中国文化概论》《论语导读》、《中华诗词之美》、《国学导读》等的极少。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有其精髓的地方, 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类课程, 可以拓宽知识面, 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但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 不能忽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炎黄子孙, 有义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3. 学生素养低。
目前相当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偏低的现象, 令人担忧。有的大学生精神生活空虚无聊, 整天沉湎于网络游戏、QQ、微信, 有的道德缺失、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唯物主义、唯利主义、唯乐主义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因此, 高校加强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正如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所言:“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2因此《中国文化概论》等人文学科课程,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 高校应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建设。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塑造有赖于人文科学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大学生首先必须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 实现这种内化和升华。因此, 各高校应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在文理各专业的必修课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并确保每周两课时的教学量, 开满一个学期。另外, 高校还要建设一支优秀的人文类师资队伍, 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 涉及文学、史学、科技、外交、教育、宗教、音乐、戏曲、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多方面, 内容繁多、知识涵盖面广。《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博大精深而授课时数却校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讲授繁多的教学内容, 并达到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是该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应根据《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特点, 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通过演示文字、图片和影视资料, 以及超级链接互联网上的有关资料, 配合教师的讲解, 将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注重弘扬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 应注重弘扬中国文化。当前, 中国经济腾飞, 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 同时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不小。文化素质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因此, 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必修课程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需要, 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 应系统地讲授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总体特征, 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知识和理论, 把握中国文化现象的特点, 提高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进而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民族的文化特点。
4. 努力提高学生素养。
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置的宗旨, 就是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特别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进而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 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倡导中国文化之精神,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问题。
教育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未来, 它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播, 更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生价值的探索。《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正是富含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进行思考的一门课程, 这些传统文化积淀和蕴涵了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知识, 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 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国文化概论》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努力弘扬中国文化, 提高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立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一、设置专题,力求深入
本科阶段,一些教师讲授《中国文化概论》,往往受到学时、教材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马观花,难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据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冯天瑜等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以及阴法鲁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等教材。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渊源、经济基础、发展历程等入手,再分章节讨论中国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历代官制、天文历法、建筑风格等,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侧重于分章讨论,但内容显得驳杂浩瀚、难以精专;有些教材则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发展历程的揭示,分各个时段进行论述,脉络虽清晰,但宏观阐释不足。这些教材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但也易流于表面,讲授深度往往受到牵制。研究生阶段,如果再将这些教材的知识点复述一遍,将有悖于研究性教学的总体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研究生教学要求,设置若干专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细微,旨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科研创新能力。笔者给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共计36课时,大约每6个课时讨论一个专题,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读”、“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中国史学概论”、“中国历代制度史”、“中国美学通论”这六大专题对中国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其中“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在于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揭示其内在起承转合规律,探讨各阶段文化之总体特点。“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通过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体选择《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礼记》、《诗经》等原典,采用现代比较规范的注本进行精读,追寻经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现实参照意义。学术是中国文化的命脉,“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侧重于探寻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传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国文化之影响,分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进行集中探讨。“中国史学概论”在讲述中国史学史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史记》文本,初步了解中国史学思想及文化影响。中国历代制度演变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因此“中国历代制度史”主要探讨某一时段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之兴衰演变,以求通过制度反思而关照当下。“中国美学通论”则讨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宗教等审美特质,揭示中国美学的独有内蕴。之所以如此划分专题,既考虑到中国古代文化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经济、政治、学术、思想、艺术等诸多方面,将宏观和微观结合,力求深入浅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响较好,大多觉得上课收获颇多。通过学习这些文化史专题,他们既能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进程,又能对一些文化史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讲论结合,互动交流
研究性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其固有思维方式并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课方式上,不能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更要将授课、研读、讨论、互动相结合。笔者采取的讲授方式为:讲论结合,精读原典,分组讨论,课程作业。所谓讲论结合,是指每个专题先由教师讲解两个课时,或是总体论述该专题,或是论析某本典籍,或是对某个具体话题深入探讨,内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精读原典,主要让学生课后对中国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阅读。具体六个专题各列出书目,如“中国文化发展历程”阅读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阅读《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等书,“中国学术思想概论”阅读钱穆《国学概论》、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中国史学概论”阅读王伯祥《史记选》,“中国历代制度史”阅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美学通论”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每个专题大约要精读一到两本书,在精读原典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则有话可谈,言之有物。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经典之余,更要乐于思考、敏于答问。本课程在教师讲授以及课后阅读之后,也颇重视课堂讨论,对中国文化史诸多专题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与道家思想存在异同,在课堂讨论时,笔者将学生分为儒家、道家两方,分别阅读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后讨论儒家及道家关于“道”的理论,有学生认为儒家思想不太关注个体而重视群体性道统,当时就有学生反驳说儒家也重视个体的尊严、道德修养等。在激烈讨论之后,笔者对双方论点进行评析,指出先秦思想的复杂性,不可仅以儒家或道家笼统论之,即使儒家内部不同学者之间也有差异性。通过大胆质疑、相互切磋,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研究视角日趋新颖,为日后科研及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讨论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将各个专题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在座同学,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收集材料、开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自身讲课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这一练习过程中,有学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课件,讲述唐代历史文化,并解读其热衷于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学生的好评。又如阅读《史记》时,一些同学详细分析《史记》中诸多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命运,解读中国历史的诸多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讲到“中国美学通论”时,有同学对汉服极为感兴趣,作出“儒雅的汉服”的学术报告,整个报告图文并茂、内涵丰富,让在座的同学皆感受到传统服饰之美。通过以上诸多授课方式,使得原本单调的课堂丰富多彩,对于学生课后准备、课堂反应、积极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学生得到极好的训练。
三、实地考察,经世致用
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籍记载的传统文化往往不够形象可感,学习中国文化史也要重视实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资源,通过实地探访,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课余时间,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扬州的寺庙、博物馆等历史遗迹。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布局、佛像的宗教内涵、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等,使得原本颇有距离的宗教文化变得切实可感。在博物馆参观时,笔者侧重讲解“广陵潮”、“雕版印刷馆”等几个颇有特色的馆藏。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清代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历代扬州文化的发展等知识,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认识。这些不仅使得书本知识落实到实处,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学习中国文化课程也当如此。在课堂上,笔者较为重视文化的传承及人文情怀的培养,呼吁学生将传统文化学以致用。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载道”等话题进行讨论,试图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文化反思能力。与此同时,笔者还提醒学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满底气。注重提升自身涵养及人生境界,不断自我完善与心态调整。通过学习文化经典,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及家庭观,实现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诸如此类,皆是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照出发,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反思社会、传承文化、自我实现的能力,这些也是《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
总之,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课堂形式的改革、课外教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的探索,对《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诸多尝试,使本课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又能增进学生学养,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为日后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湖南:岳麓书社,2003.
[2]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①、判断:错误。②、理由:
第一,二者相互区别。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第二,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概括,使这些实践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成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使丰富的中国实践经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要充分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除这些思想束缚,就不能真正
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二者有相互区别的方面。
第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间是既相一致又相区别的。因此,把它们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辨证统一于社会实践。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二,二者相互联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第三,二者之间是辨证统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同毛泽东思想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辨证统一关系,它们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中。
2: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的个人思想。
①、判断:错误。②、理由: 第一,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思想是相互联系的。毛泽东个人思想中的正确内容属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党的其他领导人无法替代的杰出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第二,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思想是相互区别的。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除了毛泽东个人思想中的正确内容外,还包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中的错误内容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思想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辨证关系。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或者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验马克思主义化,以新的思程。想、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
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①、判断:正确。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②、理由:
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第一,它坚持解放思想、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①、判断:正确。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理由: 第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第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主义的理论品质。
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第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导。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第三,党的理论和工作能的科学水平。
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第三,它坚持用马克思主的前途命运。
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心是与时俱进。
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①、判断:错误。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②、理由: 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第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实教训,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因为: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实事求是不仅内在地包含着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新的科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学判断。
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第四,总起来说,它形成真理的内容,而且还内在地包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真务实的内容,故而我们常常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实事求是”。
是“三个代表”的三句话,第二,解放思想、与时俱并不构成一个思想体系。进、求真务实虽然属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范围,但从严格①、判断:错误。意义上说,它们是贯彻实事求②、理由: 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要求,并第一,“三个代表”的三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本身的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内容。
思想的集中概括,但“三个代3:坚持解放思想就是坚持实表”重要思想决不仅仅是三事求是。
句简单的表述。
①、判断:错误。第二,“三个代表”重要②、理由: 思想是一个紧密结合新的实第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是是相互一致的。解放思想和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实事求是都是要从客观实际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出发,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规律,并用这种符合客观实际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的认识去指导实践。因此,两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系统的者在目的和归宿上是相互一科学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致的。
涵。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6:“以人为本”和“以经济是是相互区别的。由于人们的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
思想观念会受教条主义、本本①、判断:正确。主义、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②、理由:
束缚,如果不通过解放思想破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就是要使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检验。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都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是反映时代要求和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先进的开放的思想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总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科学理论,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从未把它当作教条。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所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是辨证关系。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体制,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才能做到实事求、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客观基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保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正确方向,最终达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离开实事求是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
真务实,只能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不仅违背客观规律,而且还会把思想引向邪路,把事业引向失败。
第三,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只有保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
第二,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积极因素,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借鉴外国文化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
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革命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
行。
第二,帝国主义是封建主义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就不能消灭封建主义的统治。
第三,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封建主义,就不能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宏扬与时俱进精神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以实事求是作为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就能保证科学准确地审时度势,从而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第二,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可以保证解放思想永远没有止境和实事求是始终一以贯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实事求是离不开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第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内在地统一于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中。
8:解放思想就是放飞思想,做到绝对的意志自由。
①、判断:错误。②、理由: 第一,从解放思想的内涵上看,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敢于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以实践为标准,不受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上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做到实事求是,就是从不断变化的“事实”中“求”到“是”,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关于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获得新胜利。
第三,解放思想的实质不是主观臆想,也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使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9: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①、判断:错误。②、理由: 第一,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不应该不顾自身的需要和条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件一味地生吞活剥,否则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因而“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这个革命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而非真正的创新。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论
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1: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走向社会主义。但是,新民主①、判断:正确。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仍然是②、理由: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新民主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半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和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消灭资本主义,相反是要为资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中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国革命的一切问题都必须从件。因此,就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离开这的性质而言,它仍然是反帝反个实际。
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第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革命。
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4: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族资产阶级过于软弱,它没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有能力领导人民赢得反帝反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封建革命的胜利。
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第三,近代中国社会的性①、判断:正确。
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②、理由:在西方资产阶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级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还处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于上升时期,这个革命的对象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主要是本国的封建势力。中国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革命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级革命的时代,这个革命的对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建设象不仅有本国封建势力,还有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而且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这两种势力还结合在一起。因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此,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远比前提。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敌人强第四,近代中国的社会性大,中国资产阶级要领导这个质、主要矛盾和革命的根本任革命达到胜利,它应当比当年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的西方资产阶级更有力量,更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具备革命的坚决性。但事实正民主革命。
好相反,它恰恰没有这样的力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量,缺乏这样的斗争勇气。因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①、判断:正确。带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两面性②、理由: 的阶级,他们虽然也是新民主第一,它已经属于世界无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能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范畴。
可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不能第二,它的领导力量是中完全承担起革命的领导责任。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5:中国革命对外推翻帝国主——中国共产党。
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第三,它的指导思想是马翻封建主义统治的民主革命克思列宁主义。
两个基本任务,既是相互区第四,它的发展前途是社别、又是相互统一的。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①、判断:正确。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②、理由: 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革命。
义相互勾结,残酷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阻碍着中国社①、判断:错误。会的向前发展。因而对外推翻②、理由: 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半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统治的民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
主革命必须相互联系、同时进
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压迫。6:中国无产阶级天然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①、判断:错误。②、理由: 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革命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在革命斗争中,哪个阶级掌握领导权,革命就将沿着哪个阶级的利益方向发展;同时,两个阶级以上构成的统一战线,必然会在领导权问题上进行斗争。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所具有的特点和优点,使它成为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和最进步的阶级,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但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7: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进程是必须分两步走。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进程是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这一步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步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思想凝聚了中国革命的深刻经验,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进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8:官僚资本主义始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①、判断:错误。②、理由: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
中,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对象,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第二,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革命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第三,当党能够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前进;反之,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后退。
12:抗日战争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①、判断:错误。②、理由:
第二,从1953年起,我国才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3: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个体农业、第二,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了和平赎买的方法。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和平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9: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革命性质。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具有买办性和封建性的国家垄断资本,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
第二,没收官僚资本,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巨大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及相应的经济体制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因而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10: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对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的同时,也对其采取限制政策。①、判断:错误。②、理由: 第一,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官僚资本主义采取没收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
第二,党在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同时,没有对其采取限制政策。因为保护民族工商业是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11:又联合又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理与资产阶级关系的基本方针。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所谓联合,就是不拒绝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且尽可能地保持这个统一战线。
第二,所谓斗争,就是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坚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而被迫同资产阶级分裂时,就转变为武装斗争。
第一,抗日战争时期,中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矛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第二,“一化”与“三改”发生明显分化。以蒋介石为代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可表的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参加翼”。“一化”是总路线的“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体”,“三改”是总路线的“两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大地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主大资产阶级公开降日,成了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中国人民的敌人,不属于抗日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
离。
第二,对本命题不宜作简4:中国具备了由新民主主义单的肯定或否定,要具体分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析。不能笼统地说抗战时期大主客观条件。
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①、判断:正确。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②、理由: 1: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第一,通过没收官僚垄断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所以新资本建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主义社会也是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力量已经相对强大,性质的社会。
并在迅速发展,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向社会主义①、判断:错误。
转变提供了经济基础。②、理由:
第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质,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国家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转变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
提供了政治保证。为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
第三,中国共产党初步积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累了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第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无
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实践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
经验和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形上,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
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因为社
平改造的实践经验,为向社会会主义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所
主义转变提供了重要依据。以它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
第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蓬勃发展和苏联在战后的迅发展阶段,是属于社会主义体
速恢复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勃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
勃生机;国际社会资本主义和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
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立以及他们对新中国两种截第四,我们在思考这个问
然不同的态度,成为促使中国题时,既要弄清新民主主义革
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国际条件。命的性质,又要弄清新民主主
5: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义社会的性质,不能只从字面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生产力上或从逻辑上简单地推出结
发展的客观要求。论。
2: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
①、判断:正确。
要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
②、理由:
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
第一,土地改革完成后,设。
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生产
方式在整个农业中还占优势。①、判断:错误。
这种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落后②、理由:的生产关系同国家的社会主第一,建国初期,中国面
义工业化不相适应,同国家要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新民主
求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之间形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在全国
成了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对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
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主义改造才能解决这种矛盾。3
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二,和平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7: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必要性。这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矛盾更加尖锐。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的客观要求。
第二,可能性。一是从阶级上看,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具有两面性,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剩余价值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二是从政治上看,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同时工人阶级始终保持着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使它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三是从经济上看,我国没收了官僚资本,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能够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又割断了资本主义经济同个体经济的联系。这一切就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和平赎买的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可能。
8: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二者之间在时间、内容、环境等方面是相互区别的。
第二,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两者之间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9:20世纪50年代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大借鉴和启示意义。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认真学习和研究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启示意义。
第二,借鉴和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二是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三是必须处理好改造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10: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及其所代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腐朽的上层建筑,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和以新民主主义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本身就是发展生产力;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制度保障。
11: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第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要讲话。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第二,内容:一是提出了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二是临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指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解决这个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盾是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题。
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第三,意义:它是对马克业国。
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1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论的重大发展和杰出贡献,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提奠定了制度基础。
供了思想基础,为我国新时期以来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理论依据。
第一,随着社会主义基本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论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①、判断:正确。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②、理由: 易都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第一,这个问题是涉及社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理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论问题。
产量在世界的位次都明显提第二,这个问题也是社会高,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必须成就。
回答的现实问题。
第二,以上发展成就,都第三,这个问题过去我们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的确没有完全搞清楚。我国社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可缺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曲折和失误、遇到的疑虑和困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础。第四,改革开放30年来
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就是逐步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根本任务 过程。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4: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全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
建设道路的先声。
①、判断:错误。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②、理由:
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时间:1956年 4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的重要讲话。
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内容:一是提出了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这论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全面加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以把握,防止理解上犯以偏概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全的错误。
服务;二是阐述了如何正确处5: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就是社会主义。
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①、判断:本命题不完全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正确。其中前一句是正确的,第三,意义:讲话的发表后一句是不准确的。
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②、理由:
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讲话提第一,从前一句来看,社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意义。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矛盾的问题》为我国新时期质的最终体现。所以“贫穷不以来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
理论依据。
第二,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①、判断:正确。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②、理由:
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第一,时间:1957年 2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
富裕,甚至处于不同程度的贫
穷状态。目前,社会主义还处
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富裕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笼统的说“富裕就是社会主义”是不准确的。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对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7: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第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自觉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更加清醒、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懈奋斗。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迎接时代挑战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第五,发展生产力是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9:“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①、判断:错误。②、理由: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仅指发展经济,而且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就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第二,理论的创新指引着我们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而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将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以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10: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措施主要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第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是有前提和基础的。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是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于社会主义制度己经确立起
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搞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阶段。
理论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生产之间的矛盾。
逐步形成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所①、判断:正确。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②、理由: 历的起始阶段。
第一,这一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
①、判断:错误。第二,这一矛盾贯穿社会②、理由: 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社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第三,这一矛盾规定和影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基本路线是党为解决社会主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而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制定的行动纲领和总揽全局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的根本指导方针。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①、判断:正确。义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②、理由: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第一,它明确指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多种经济成分,所以社会主标。
义初级阶段实质上就是新民第二,它明确指出了实现主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①、判断:错误。第三,它明确指出了实现②、理由: 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领导力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量和依靠力量。
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两者既有第四,它明确指出了实现历史的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初级阶段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别,不能混为一谈。的基本方针。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主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要有:一是时间先后顺序不为中心不动摇。
同。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①、判断:正确。成,我国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向②、理由: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第一,这是由现阶段我国主主义社会。1956年社会主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坚持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经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新民盾的根本途径,是兴国之要,主主义社会国有经济虽然处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的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第二,能否坚持以经济建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设为中心,是关系我国社会主社会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所义现代化成败、关系社会主义有制占了绝对优势。三是阶级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只有搞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好经济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级作为一个阶级已基本消灭。的发展和完善奠定雄厚的物四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质基础。
任务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第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与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而已成为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间的矛盾,中心任务也相应地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从阶级斗争转变为以发展生线“一个中心”与“两个基产力、发展经济为中心。五是本点”之间没有关系。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①、判断:错误。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
②、理由: 5
第一,经济建设是中心。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
第二,“两个基本点”是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也会迷失方向、丧失动力。
第三,“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8:中国共产党最高纲领与现阶段最低纲领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的最低纲领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第三,我们既要立足于现阶段最低纲领的实际全面深刻的认识最高纲领,又要着眼于实现最高纲领的未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最低纲领。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开放之间没有关系。
①、判断:错误。②、理由: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第二,改革开放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和途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三,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2: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革命是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改革开放同样起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也是革命。
第二,改革开放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文化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因此,改革开放必然引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一系列深刻变化,是一场思想革命、体制革命,它引起了社会生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根本性变革。
第三,把改革开放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使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改革开放要把中国变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己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必须创新,但基本制度不能改变。
第三,改革开放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的前提。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什么事情都要问姓“资”姓“社”的“左”倾思潮,针对人们因思想受到束缚而迈不开改革步伐的情况,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条根本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
第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本内容。“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的意义。“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为我们分清理论和思想是非提供了根本标准。
5:对外开放是中国必须长期
坚持的基本国策。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三,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6: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辩证统一的。
①、判断:正确。②、理由: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必要手段。
在这学期的日子里,卞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中国文化的日子,让我们有点依依不舍,不愿和《中国文化概论》说再见。
首先《中国文化概论》在卞老师的讲解下,讲的非常棒,非常有趣,非常生动。特别是卞老师的渊博知识、诲人不倦的态度,非凡的谈吐,征服了我们,征服了我们的心。向我们传授了中国文化知识,习得了传统文化的精要。
《中国文化概论》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全面介绍,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这和以为那个我所认识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以前知识认为精神方面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现在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止表现在这方面,这只是他的精髓而已,还包括更多的东西:科技、文化典籍、宗教、教育、艺术、文学等等众多的东西。比如人的衣食住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饮食文化、衣饰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姿,斑斓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继不绝;代有高峰,蔚为奇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成就和特点,使《中国文化概论》的设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们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它有助于我们青年大学生认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我们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具于以上《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和总要意义,我认为《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设置更加有意义,有必要。我认为该课程的设置并不是只在文学专业开设,应该让更多的院校专业设置,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在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情况下,在西方思想的泛滥下,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是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立于民族之林,才能在现代中生存。
特别是在近年来,兴起的中国热,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当西方的发展进行到死胡同的时候,他们开始向这个东方,东方的中国寻求解决的道路。原因就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知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治世不一道,变过不必法古”的变革精神;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奋发图强的锲而不舍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
法家略述
代表人物:管仲、吴起、商鞅
主要典籍:《管子》、《商君书》、《韩非子》 目标:富国强兵
对人的观点:人性恶(贪生怕死、趋利避害)
主要思想:法、术、势
主要成果:军事化强国、中央集权制
法家分类:齐法家与秦晋法家
思想差异
在礼崩乐坏、群雄并立、弱肉强食的东周,主张以法治国来实现富国强兵的法家自然受到了重视。
法家分为以《管子》为代表的齐法家和以《韩非子》、《商君书》为代表的秦晋法家两派。虽同为法家,但二者在对待君、民、礼、刑四个方面的看法上差异很大。
其一,就“君”而言,虽然齐、晋法家都强调君主专制,树立君主权威,但齐法家主张“令重则君尊”(《管子.重令》);秦晋法家则认为“君尊则令行”(《商君书.君臣》)。齐法家认为要树立君主权威先要树立起法的权威和尊严,这就把“君与法”的关系摆在了一个合适的位臵。由于“令重”,“令尊”在先,那么,就要求“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任法》),从而把法摆在了君主之前之上。由此可见,齐法家的“尊君”实质上是将君主的权威是建立在法制健全和君主带头守法的基础上。晋秦法家则相反,他们不认为君主的权威是建立在“令重”,“令尊”的基础上,而认为“君尊则令行”(《商君书.君臣》),即只有君主先树立起绝对的权威,法令才能推行。如商鞅主张君主应独揽大权,“权者君之所以独制也”,“权制断于君则威”(《错臣》)。韩非认为君主只有“权重”才能“位重”(《韩非子.难势》);申不害更直言不讳:“独视者则明,独听者则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
在他们的影响下,晋秦之地盛行“事君以死,事主以勤”,“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等所谓“愚忠”。愚忠的结果是“不从君者为大戮”(《国语.晋语》)。商鞅执政,更明确规定:“有不
以王令,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赏刑》)。这就把君主专制通过法令的形式加以强化,从而彻底打碎了奴隶社会贵族专制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
其二,就“民”而言,齐法家主张“富民”、“商德保民”;秦晋法家则主张“愚民”、排斥民本。
齐法家认为“ 仓廪实则知礼节”,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决定着他们对统治阶级的服从程度。老百姓衣食无着,饥寒交迫,就会挺而走险。此刻若“以法随而诛之,则是诛重而乱愈起”(《治国》),正所谓:“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戳不足以服其心,杀戳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牧民》)。因而主张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的思想,认为老百姓富而有了体面,自然就会懂礼知耻,作为统治阶级也就容易管理了。此即所谓“富民可教”。
晋秦法家则相反,他们提出了“民愚则国安”“民农则愚,愚则易治”的观点。商鞅说:“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意志,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商君书.算地》)他因此得出结论说:“民不易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垦令》)商鞅设想,治理老百姓,最好让其撑不死,饿不着,智慧无从开启,文化无从涉及,除“耕战”一事外,不知其他生活方式。这样,国家就会永远长治久安,此即“愚民易治”。周代农耕文化中的民本因素随着“封建亲戚”被带到各个邦国,与当地文化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民本或被加强,或被削弱。具体来说,在齐,民本因素被加强,在晋,民本因素被削弱。齐地固有的东夷海洋文化对民本本身就有亲和力,所以在和周文化融合过程中,它吸收了周文化中的尚德保民。
而晋文化所吸收的来自戎狄的游牧文化则排斥民本,所以在其后的发展中,晋文化的民本成份越来越少,以至追求极端专制。因此,齐法家追求理性的君主专制,而晋法家则追求绝对君主专制,事事从国家和君主角度考虑。
其三,就“礼”而言,齐法家主张“礼、法兼容”;秦晋法家强调 “一任于力”。
齐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还重视“礼”“义”的作用。比如他把“礼义廉耻”比作“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张则君令行”(《牧民》)。
另外,在人性论上,齐法家认为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可以改变,统治阶级只要做到“教训成俗”,就可“刑罚省数”(《权修》)。齐法家还认为,治天下应“重法”,但不能“重力”,不能一味“以力使”,而应“以德使”,才能做到“民从之如流水”(《君臣下》)。由此可见,齐法家的“法治”思想吸收了儒家提倡的“德主刑辅”的思想。
与齐法家不同,晋秦法家认为“德治”,“礼治”是上古时代的产物,那时,“人民少而财富有余,故民不争”,故用“德”,“礼”就能治天下。而现在“人民贫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蠢》)。况且东周时期,国与国争战不休,“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商君书.开塞》),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以法为本”,“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任其力不任其德”(《错法》)。否则,只能走向“奸民”横生民疲国弱的道路。
其四,就“刑”而言,齐法家主张“宽刑省禁”;秦晋法家强调“严刑峻法”。
管仲主张对人不能滥施刑罚,即使对犯有“不用上令”,“寡功”,“政不治”等严重罪行的人,也可以给予两次改正悔过的机会,即所谓“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国语集解.齐语》)。管仲甚至还主张人犯可以用“赎刑”的办法获得免刑。他任相后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下令重罪者“甲赎”,轻罪者“盾赎”,从而使齐国一时“甲兵大足”。这种观点与齐法家的“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戳不足以服其心”的观点是一致的。
晋秦法家则不然,他们坚决反对赦罪和减免刑,再三强调“不有过,不赦刑”。认为“赦死轻刑,社稷将危”,因而坚持“有过不赦,有善不遗”的原则。在他们看来,采取“有过不赦”政策,并不在于惩罚本人,目的在于起威慑作用,即“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商君书.爱臣》)。若对犯人进行赦免或减刑,就起不到”止邪的作用。
基于此,晋秦法家基本都主张“轻罪重判”原则。商鞅说:“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商君书.靳令》)由此可见,晋秦法家是典型的“重刑”主义者。
知识点:
A、目标:富国强兵
一、时代的呼唤强力政治
1、德治误国
2、智谋不决定成败
3、凭实力说话
二、强国的途径
1、农耕
2、兵战
3、思想管制
4、集权
一、人性的证明
1、人人为己
2、人人求利
二、人性的利用
1、诱之以利
2、分而治之
3、利益捆绑
4、自立自强
一、君主之德
1、公
2、明
3、慎
4、信
5、勇
二、君主之才
1、无为
2、变通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B、人性恶 合格的君主 《韩非子〃五蠹》
3、用人
D、君主眼中的臣民
一、臣子
1、忠贤之臣不理想
2、争权之臣最危险
3、对付臣子的原则
二、民众
1、良民
2、奸民
3、对付民众的态度
法家之流派
尚法派:以商鞅为代表,主张信赏必罚,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
尚势派: 以慎到为代表,主张秉权立威,尊君卑臣,令行禁止。 尚术派: 以申不害为代表,主张循名责实,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术)
E、法治与赏罚
一、法治
1、法治的必然性
2、法治的益处
3、法的时代性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执法严明
二、赏罚
1、赏罚的必要性
2、赏罚的一般原则
3、赏罚的从重原则
4、以罚为主
5、毁誉
F、势
势:强力、阳刚 术:谋略、阴柔
势
慎到重势
1、势:权位与威力
2、势与法治
3、势专属于君主
G、术
1、术:驾驭臣子的计谋
2、自神术
3、观察术
1 中国兵乓球文化“本土化”
1.1 物质上的本土化
(1) 比赛战绩。从1926年至今, 在世界各类比赛中, 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约占32%。其中, 中国队多次包揽冠军记录, 获得多枚奖牌, 在国际乒坛中首屈一指。
(2) 技术、战术。技术、战术的本土化, 主要体现在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打法类型;获胜因素三个方面。首先, 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根据其他国家的站位、持拍方式, 中国创造出自己的站位姿势、握拍方法: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 两膝微屈, 前脚掌着地 (主要以脚内侧蹬地) , 脚趾轻微用力压地, 脚跟微离地面, 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上体略前倾、收腹, 持拍手臂自然弯屈, 直握拍的肘部略向外张, 球拍置于腹部右前方,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右斜前方, 横握拍的肘部向下, 前臂自然平举,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上方, 非持拍手臂自然弯屈于身体左侧。两眼注视来球。其次, 打法类型。科研公关团队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坚实后盾, 其善于洞察乒乓球发展时势, 并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快攻、弧圈、弧圈结合快攻、快攻结合弧圈等打法。最后, 获胜因素。科研工作者、教练对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等准确定位, 为运动员规划专属打法[1]。
(3) 配备的乒乓球器材。乒乓球器材在竞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不断革新推动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乒乓球器材贴有“本土化”标签。运动员可以熟练运用各种器材, 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4) 独特的训练方法。中国乒乓球队的制胜法宝之一:独特的训练方法。其将训练经验、实际环境结合打造出独家训练方法。
(5) 后备人才的培养。自1950年起, 中国采用“三级训练网”模式培养人才。“三级训练网”即国家乒乓球队, 省、市乒乓球队, 地方体校。
(6) 乒乓球的普及。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 普及率极高。为提高国人体质国家倡导体育锻炼, 乒乓球项目成本低, 便于开展、普及。
1.2 精神上的本土化
随着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成长, 乒乓精神得以产生、发展, 成为推动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多年来, 中国乒乓球人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下, 用汗水和创新精神积淀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格言, 比如:“创新才有生命力”的辩证哲思, “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境界以及“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胸怀等等。这些精神财富不仅是体育精神, 已上升为民族精神, 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乒乓球作为国球, 不仅要为全国人民奉献精彩的赛事, 更重要的是乒乓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承, 鼓舞和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新时期不断地进步[2]。
2 推动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的策略
2.1 学会分享
中国乒乓球队, 是中国体育军团的王牌之师, 屡次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 被体育迷们习惯地称为梦之队。中国在乒坛几近处于垄断地位, 这对乒乓球项目的发展极其不利。为不辜负国人的期待, 乒乓球队员、教练在训练的时候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夺取金牌的目标上, 导致乒无暇顾及乒乓球的普及、市场拓展。中国自身的乒乓人才优势, 导致其他国家根本无法超越。他们采用引进中国球员的措施应对比赛, 本国的乒乓实力并没得到根本的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 乒乓球更应该如历史中推动外交, 振奋民族精神般发挥影响。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及时转变思想, 以符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大气的走出国门, 去扶助其他乒乓球竞技较弱的国家。除了提供理论知识, 还要由宽广的胸怀, 学会分享, 共同成长。众所周知, NBA起源于美国。但是提及NBA, 大家首先会将其定义为世界的。NBA文化的发展是站在国际的角度上, 为全球篮球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乒乓文化也应如此, 去拥抱世界, 将其应有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3]。
2.2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1) 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培养阵地。“三级训练网络”产生于计划体制时期, 是为我国乒乓球运动储备人才的主要模式。其以国际、省市、地方储备为主, 几乎利用不到学校这个人才培养基地。科学不断地发展, 时代不断地进步, “三级训练网络”缺陷日趋明显。在后奥运时期, 应贴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把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阵地。我国多所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高水平的运动员数不胜数。比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 东北师范大学的男子篮球队, 临沂大学的啦啦操队等, 都是把人才培养重心放到学校阵地上, 这不仅可以为许多运动员提供平台, 还可以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
(2) 以人为本。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待遇, 训练环境。同时, 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提高自身素质、竞技水平等。在对运动员的培养、管理中, 应做到体教结合, 肯定运动员金牌以外的价值。
2.3 凸显乒乓球文化商业价值
乒乓球文化的发展, 依靠国家买单。中国乒乓球文化应借鉴“NBA”的成功之处, 积极转变经营思想。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乒乓球文化应注重设计、生产、包装“比赛过程”产品。把乒乓文化作为商品运营,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通过市场调节, 促进其长远发展。另外, 乒乓文化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 通过层层管理, 以确保乒乓营销的顺畅。
2.4 进军海外市场
(1) 走出去。很多国家引进外援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本国的乒乓实力仍然得不到提升。要想根除这种弊端, 还得依靠强国扶助弱国。以各个国家的乒乓球水平为依据, 建立连锁乒乓学校, 进行传授乒乓知识、技能。通过海报、游戏、明星等方式, 加大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宣传力度。这样, 既可以引起国外群众对乒乓球文化的重视, 又可以促进乒乓球运动项目普及[4]。
(2) 引进来。在中国建立多个培训基地, 为国外优秀运动员提供训练平台;不断地创新改善乒乓比赛规则, 鼓励国外运动员前来参赛;开展国际乒乓交流夏令营;开设教练辅导班, 提高教练执教能力、素质。
3 结语
我国乒乓球运动处于巅峰阶段, 应准确定位国球发展, 大力弘扬中国乒乓球文化, 通过学会分享、改善人才培养体制、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进军海外市场三四个策略, 促进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提高我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共享。
摘要:当前, 我国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斩金夺银, 所向披靡。然而, 中国乒乓球运动取得如此傲人的战绩, 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反而慢慢淡出了国人的视野。究其原因, 不外乎缺乏乒乓球文化的支撑。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发展令人倍感堪忧, 其能否顺应体育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是其发展路途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了中国乒乓球文化的“本土化”, 提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的和谐发展之路, 并从学会分享,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 进军海外市场4个方面提出建议, 旨在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本土化
参考文献
[1]程禹.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战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 :42-45.
[2]唐正元, 刘桂平.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探究[J].体育世界 (下旬刊) , 2013 (2) :18-19.
[3]张兆龙.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3) :87, 90.
现以山东语文高考试题为例对高考语文客观题部分的得分方法和技巧做如下探究。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由第一卷(客观题)和第二卷(主观题)两部分组成。第一卷12个选择题,每个选择题3分,共36分。共分为三道大题:第一题,5个基础小题;第二题科技短文阅读,3个小题;第三题文言文阅读,4个题目。不同题型采取不同方法解决,积极调动语文素养,高效完成试题。
一、基础知识部分:巧用排除,凭借语感。
第一题是五个基础知识的考查,分别是字音、字形、词语、标点、语病。这些基础知识除去知识因素,还可以利用非知识因素来做题。因为它是选择题,由4个选项组成。如果能够确认两个或者三个选项,就可以利用排除法做对试题。例如山东2014年高考试题第2题:
如果你只能确定A和B中的错别字,不能确C和D两项哪一个是错误的,那首先就排除掉了A和B,然后在剩余的两项中去选择。如果你不能确定C项中“脉博”的“博”是错误的,但能确定D项中的字形没有错误,这就保证能够做对;如果这两项都不能确定,那就凭语感去选择,觉得哪个正确就选哪一个。
语感较强的同学往往选择正确的答案。因为语文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的。日积月累,大量的语文知识形成了学生较好的语感,而良好的语感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虽然不清楚语法,但自觉形成了良好的语文习惯。在平时的大量训练中,老师教给你许多这类题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在时间紧张题量较大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是来不及思考做题方法和技巧的,大多还是凭借语感做题,这种方法屡试不爽。比较适合凭借语感做题的是词语(特别是虚词)和语病的考查。例如2014年山东高考题:③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是该选择“总算”还是“终于”?有的同学一读,就能够选择“总算”,因为平时说话大都如此,再加上前面两项的排除,就一定能选择正确答案。
所以,关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部分,有考语文知识的成分,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考查语文素养。做这类题目,最适合的方法与技巧就是使用排除法和凭借语感。
二、社科文:调整心态,积极阅读。
第二大题是社科文的阅读,3个选择题9分。做此类文章,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做题心态,因为许多文章是社会科技短文,专业术语比较强,或者涉及的领域是我们不熟悉的,比如哲学、美学、艺术等各个层面。如果没有一个想阅读的心态就不容易读进去,所以首先要静心深入阅读才行。否则即便题目比较简单,许多同学还是做得一塌糊涂,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读进去,更别谈读懂了。
读进去了,读懂了,三个选择题一般不会太难。了解了出题人的出题陷阱,比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夸大其词、不合逻辑等等,对照着原文逐项排查,一般能够做对。当然,2014年的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有了较大的改革,更体现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例如山东高考语文第6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概括,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这就更需要学生读懂文章,逐层概括出段意,然后归纳中心。
三、文言文:整篇阅读,寻找各方面信息。
对于文言文阅读,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读不懂没关系,但一定要读题目。从题目中筛选文言信息。这四个小题,至少有三个小题可以获得有关文意的信息。
例如: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个题目,在没有深入探究以前,可以姑且把它作为全部正确选项,因为这四个选项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这样至少能够获得三个选项的正确信息。这三个文言实词对你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这个题目姑且不看选项,只从题干中也可以获得一个重要信息,也就是“体现詹鼎才能出众”,从这句话中提取的信息就是这篇文言文重点是写詹鼎才能出众,这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
读题目给你最多信息的是第12题。选出对原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四个选项,实际上就是对文言文某些句子的翻译,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而只有一个选项某个细节出现错误,所以在初读文言文的基础上,把这四个选项姑且作为全部选项来理解文意,最后再筛选出错误选项,这种做题方法正确率很高。
这样,关于语文的客观题部分,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只要有充分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做到30分以上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中国文化概论客观题】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06-2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07-0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09-09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资料11-01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11-06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07-04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10-22
中国文化简介06-10
中国文化经典06-17
中国梦文化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