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实践部工作计划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支教实践部工作计划(精选8篇)

支教实践部工作计划 篇1

一、本组的招新工作

1、根据虹桥社区对我们志愿者的需求,预招队员14人,除一位困难小朋友安排4人对其进行帮助之外,其余五人每人安排2人。

2、要求队员责任心强,有耐心,有爱心,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积极参加工作。

二、针对新队员的培训工作

为能给虹桥社区困难小朋友带去更好的服务以及展现数理与信息学院青年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面貌,组织新队员参加培训会议。会议要求队员认真思考支教的意义所在,就如何做好与小朋友的沟通、如何帮助小朋友做好服务工作进行积极地交流和总结。

三、做好日常本职工作

每周确保都有队员去往每位困难小朋友的家里,帮助他们检查作业,以及解决一些在学校遗留下来的难题等等,以及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队员态度端正,做事积极主动,热心真诚。

四、开拓创新—活动建设并实施

为丰富困难小朋友课余生活,预组织以“拓展你的思维—艺术创想”为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活动可安排队员与其对应的服务对象为一组一起完成制作,一方面促进了小朋友的课外兴趣,另一方面又融洽了队员与小朋友的情感。还可邀请小朋友们的监护人观看或参与活动。

此外,还预开展一次义演活动。组织学院有文艺特长的同学经排演通过考核后参加义演,邀困难小朋友及其监护人及周围其他居民参加观看。具体策划经细虑后推出并实施。

五、团队建设,培养人才

1、适时召开会议,对工作进行总结。加强团队的内部交流,增加工作经验,使团队加强以后的工作质量。

2、重点培养有能力的干事,增强其义务服务观念及组织团队的能力。

支教实践部工作计划 篇2

一西北师范大学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背景

(一) 新疆自治区全面实施“实习支教计划”, 西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

新疆自治区为“双语”教学, 从2007年9月开始, 全面开展了自治区高校师范专业和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度作, 即“实习支教计划”。2008年起, 新疆可派出的高年级大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决定协商选派西北师范大学高年级师范生到新疆基层地区实习支教。甘肃省自治区教育厅同意开展此项工作, 并给予大力支持下。2008年9月, 学校对口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 派出首批实习支教师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工作。

(二) 新疆阿克苏地区“双语”师资短缺的教育现状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自治区西南部, 天山南麓, 塔里木盆地北缘, 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36个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75%。阿克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师紧缺,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尤其是“双语”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偏低, 占多数人口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亟待发展, 本土教师在发挥教育功能中遇到的语言问题题成为阿克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开展高校师范类本科学生实习支教是阿克苏地区教育所急需且切实可行的。

(三) 西北师范大学“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办学理念与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多年来在办学中始终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 一直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 主动适应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全方位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 探索形成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师范教育创新办学模式, 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西北师范大学开展新疆实习支教的主要做法

(一) 各方努力配合协作, 精心组织, 打造精品工程

1校地领导高度重视, 奠定良好工作基础

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 与甘肃省教育厅、新疆自治区教育厅高度重视, 阿克苏地区教育局、相关县市教育局、实习支教所在学校密切配合, 西北师范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学校党委、行政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先后七次前往阿克苏地区护送慰问实习支教师生。

2全员参与和注重实效的务实作风保证了合作共建的全面实施

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处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相关学院领导为成员的西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工作会议, 对实习支教工作进行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完善和改进制定下一批工作计划。领导小组统筹兼顾, 积极协调, 保证了实习工作顺利展开。

3创新实习支教工作机制, 保证工作持续开展

会同新疆自治区教育厅、阿克苏地区教育局及时研究和解决实习支教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广泛的宣传与动员, 组织实习支教摄影展、实习日志展, 在全校师生中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使更多优秀学习能参与到实习支教这项事业来;为实习支教师生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与实习学校签订《实习支教安全协议书》, 积极探索与实习学校协同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有效机制。

4推动实习支教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进程

制定《西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管理办法 (试行) 》以及各种规章制度, 使西北师大实习支教每一位参与者都行有规、动有矩, 有力保障实习工作的展开。

5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维护祖国统一

考虑到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占75%的事实, 为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当地生活, 学校聘请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对实习支教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和岗前培训, 向同学们讲述民族风俗与禁忌, 讲授一些维吾尔族日常用语;编印介绍支教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和风土人情的材料, 使同学们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与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接触时注意民族禁忌与礼貌礼节;同时要求学生签订《赴新疆实习支教承诺书》, 保证遵守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6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安排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担任带队教师, 从而保证教师指导作用能更好地发挥;考虑到兰州距离阿克苏较远, 学校积极与兰州铁路部门协调, 为同学们购置卧铺车票;每次出发时定做统一样式的帽子或T恤衫, 便于了学生上下车的管理;妥善解决实习支教学习参加四六级、研究生、公务员考试等问题。

(二) 妥善处理实习与支教之间的关系, 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1明确基地学校在学生实习支教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要求基地学校成立由实习基地学校相关领导、部分指导教师以及西北师大带队教师组成的“实习基地学校教育实习领导小组”, 总体安排、协调实习工作, 推荐实习指导教师;制定接收实习生的计划, 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和开展教育实习, 组织完成实习生的实习成绩评定工作。

2强化学校带队教师对学生实习支教工作的引导作用

学校要求带队教师全程驻点阿克苏地区进行巡回指导, 与学生保持信息畅通, 全面负责学生教学指导、组织管理工作。

具体责任:负责实习前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工作, 结合各学科开设的相关课程加强微格教学培训, 每个学生微格教学培训不少于6学时;与实习基地学校协调, 落实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实习过程中, 对所负责的实习基地学校进行巡回检查, 协调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对实习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检查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和实习质量;总结实习工作, 负责实习资料的整理、汇总, 推荐优秀实习学生。

3积极鼓励实习支教学生在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对实习支教学生实习工作提出了明确、严格要求。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调查等三个方面。

教学工作: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做到听课不少于30节, 教案不少于16个, 上课不少于40节。

班主任工作:实习生应根据教育方针和实习基地学校的具体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原班主任处理日常事务, 根据需要进行学生的个别教育和家访工作;能关心爱护学生, 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做好班主任工作总结。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调查:能结合实习民族地区基地学校和班级实际, 恰当选定调研主题, 积极主动地开展与基础教育有关的调查研究工作, 并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三) 学校相关保障措施

1进行课程调整, 使教师教育类课程前置

参加春季学期 (第6学期) 支教学生的课程调整:教师教育类课程提前在第5学期后半学期开设, 专业必修课程推迟在第7学期修读。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学分修读情况自行在第7、8学期安排修读。

参加秋季学期 (第7学期) 支教学生的课程调整: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正常学期进行, 专业必修课程推迟在第8学期前半学期补修。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学分修读情况自行在第8学期安排修读。

2学业政策方面予以倾斜, 缓解学生补修课程压力

为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实习支教工作, 同时减缓参加实习支教学生毕业学分不足及补修课程的压力, 对实习支教学生在学业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具体方案为:给予实习支教学生8学分的“教育实习”必修学分、10学分的“实习支教”选修课程学分;在毕业学分审核时, 对实习支教学生给予3-4学分的机动学分;参加实习支教的学生自动获得学生“素质拓展”6学分中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2学分。

3同等条件下, 在“推免”、各类评奖、评优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同等条件下, 各学院和有关单位在推荐免试研究生入学、农村教育硕士选拔、奖学金、资助金等项目评定时, 优先考虑参加实习支教学生。

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实践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 教师培训

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河南省高师院校实习支教模式研究》(编号B765)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师院校实习支教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09SJGLX366)前期成果。

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师范院校教育实践环节逐步弱化,实习时间短,要求不统一,实习基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教学实战经验和反思自己的实践机会,毕业走上讲台,长时间适应不了工作要求。当前各高等师范院校经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都意识到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因为实践是技能形成的必要途径,又是学生就业的前提条件。因此,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强化学生实践管理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薄弱,农村教师业务素质亟待提高。郑州市农村现有小学748所、初中198所、高中45所,分别占全市同类学校的71.58%、69.96%、42.06%,所需教师缺口更大。据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着年龄偏大、结构失衡、学历层次偏低的现象。学历未达标的小学、初中在职教师学历提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很大。由于农村师资匮乏,尤其是在完全小学、校点几乎都是每人顶一个班级,每周承担至少24课时以上的教学任务,还兼有其它教学管理任务。如果外出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学校的日常教学无法保障,因此,农村学校就取消教师外出培训。2009年2月《中国教育报》刊登农村教师的呼声“期待有时间参加培训”。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7年教育部提出了“师范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支教”的新举措为破解这一难题探索了一个适合国情的好办法。这项改革不单单是增加了实习时间,而且涉及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改革需要调整课时和教学计划,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更新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教师技能课等。顶岗与支教不但检验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对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检验,实习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又会有效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顶岗实习支教的内涵与特色

“顶岗实习支教”是指具有师范专业的高校在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选派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支教,选派教师进行实习组织指导,对基地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培训工作,来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多种能力,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实现实习和支教一举多得效果的实习方式。

郑州师范学校根据多年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验总结,在原顶岗实习支教操作形式的基础上,将顶岗实习支教与中小学教师离岗培训相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派送部分教师赴郑州师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离岗培训;而参加培训教师的岗位空缺,由郑州师院选派师范专业高年级学生顶替此岗位,到实习基地学校顶岗实习四个月;地方政府部门拔专款用于农村教师的培训和实习支教。此方式一方面使高校的师范生有了实岗锻炼的机会,了解了农村教育的现状,熟悉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育实践能力,增强了教师院业素质。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村教师能抽出身来,接受继续教育培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接近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提高了农村基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了农村基地学校教育教学状况,提高了基地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形成一种农村学校积极为高校提供教育实习和教学改革实验的基地,高校为农村学校提供培训、教研、咨询等多样化支持服务,高校与农村学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机制。这对于高校和地方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实习支教开式,是符合郑州地区和郑州师院教育教学现状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顶岗实习支教的具体实践

郑州师范学院历来重视师范生实践教学,也承担着郑州市全体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学校在认真研究了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思考工作突破点,提出把师范生顶岗支教与农村教师离岗培训结合起来实施,先试点再以点带面,创造性地开展了实习支教工作。一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参培率。

从2006年起,郑州师院开始意识到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从2007年开始对我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特别是实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结合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学校引导各专业连续三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年加大课内外实践比例,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开始探究实践模式;2008年学校决定实施顶岗实习支教试点,在现状分析、调查研究过程中,了解到郑州市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急需补充新生力量,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教师也急需接受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基于此,经学校与地方充分酝酿、友好协商,从而确定了实施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与教师离岗培训工作。自此,我校的教学实践模式又有了新的进展,确立了从定点定时的单一模式的毕业生实习,到多个实习点、贯穿始终的实习实训多样化的实践培养模式,和从 “学生支教”这一单一思路,到实习生“顶岗”之后置换出农村教师送到学校进行培训这一更高层次的“支教”双赢思路,我校在师范教育的探索上不断前进,在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上不断开拓,特别是2008年的“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实习培训方式的初步形成,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显著成绩。

在初试成功的基础上拓展实习基地

郑州师院于2008年3月,试点安排了148名小学教育类实习生到新郑市16个乡镇55所小学顶岗实习支教,同时置换出90名小学教师来到我校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获得了一定的实习支教经验,初步探索了实习支教与农村教师培训结合的新模式。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校进行了实习基地的拓展。2008年9月,选派了507名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类实习生赴新郑、登封、新密各农村中学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同时置换出287名中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2008年,我校五个主干专业的师范生开展了为期近三个月顶岗支教,支教点遍布新郑、新密、登封三市的所有乡镇的183所中小学,涉及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教育、初教七个系部的655名学生。同时置换出三市的377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来郑州师院继续教育部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分学科脱岗培训。

2.适时调整实习支教方案,进一步扩大实习范围

2009年1月,在巩固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扩大了实习支教的范围,同新郑市、荥阳市、中牟县、上街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书,于2009年3月安排了初等教育部、体育系、音乐系、美术系等483名优秀师范生在四个县市区的113所小学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同时置换出229名教师来我校进行了为期一月的新课程培训。2009年的实习调整了思路,首先,加大了實习支教前的培训和把关力度。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等之外,重点进行教育综合能力集训,严把质量关,进行了专业技能综合考核的提前预测试,测试过关者才有资格参加实习支教,不合格者取消实习支教资格。其次,加长了实习交换期。实习学生先到实习学校与将置换培训的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研讨,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综合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好学生、备好课、顶好岗,从而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加强了实习质量监控。变学校一级管理为校系两级管理。在学校教务处技能与实践管理中心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将实习基地分片包干,由各系部进行实习监管,派驻实习带队教师与实习学校联系,联系辅导教师,并进行实习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经过实习工作的适时调整,使2009年的实习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开创了师院、实习基地、实习中小学多方共赢的局面。

3.继续强力推进,促进模式的逐步完善

2009年9月,又安排了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作,安排新郑、新密、登封中小学语数外理化体音美等学科600个岗位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出412名中小学教师分批次来郑州师院开展培訓,学生顶岗实习从2009年8月30日至2010年1月15日,从而使实习时间延长为整学期四个月。这样安排使学生得到从开学到课程结束考试一整学期的教学锻炼,获得了对教学全过程的整体感知,另外使实习基地学校的日常教学不受到大的冲击和变动,受到了学生和基地学校的一致好评。

4.结合国培计划,做好实习培训形式的全省推广工作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2010)的通知》(豫教师〔2010〕136号)精神及教育部有关要求,郑州师院利用形成的较为成熟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实习培训方式顺利中标,受委托负责郑州、新乡等12个地市的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2010)培训任务。2010年10月,安排数学系、初等教育部300名应届毕业业赴全省 个地市置换出203名一线中小学骨干教师赴郑州师院实施为期3个月的继续教育培训。郑州师院师范生实习支教与教师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再一次得到推广和广泛应用。

三、顶岗实习支教方面的创新

郑州师院顶岗实习支教形式在理论层面促进了传统师范教育实习与新兴的教师继续教育的融合,同时促进了校内教育实践与校外教育实践的结合,拓展了在师范生支教实习方面的路径。在实践层面,一方面为决策部门提供了第一手的调查资料,有利于职能部门在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部署中进行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实习支教措施,为进一步在广大中小学推广教师培训和师范生顶岗实习提供了理论依据。此方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教师校际交流,实现了各校优势互补

教师的校际交流表现在:实习生作为一名准教师与农村教师的交流、高校实习指导教师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交流、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的交流(培训中安排的说课、观摩及见习交流)。从而,使实习支教真正从更深的教育层面支援了农村建设,扩大优势学校的教育影响,支援了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高校对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作用。

2.完善了师范生实践环节,促进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性知识的转换

顶岗实习过程给师范生提供了真实的环境,更贴近学生未来的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真正领会到未来教师岗位对教学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了实际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使学生认识了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通过顶岗实习使教师教育中的职前教育与未来教师职业有效地衔接,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突破了教师教育中职后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推广的瓶颈 该实习支教形式创新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解决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囿于师资紧缺而不能离岗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村中小学部分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问题,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促进了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4.建立健全了实习支教质量保障体系

郑州师院利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经验,探索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校系两级和高校与基地双方的质量监控与反馈的立体化网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实习基地学校、各高校教学单位成立专门机构,建立起信息收集系统、决策系统和调控系统,及时调整方案,从而保证了顶岗实习支教的顺利健康发展。这一方面加强了对实习学生的监控,另一方面加强了对实习辅导教师的教学监控,同时对农村参训教师也实施了有效的管理,保证了实习和培训质量。

师范生实习支教作为一件新生事件,师范生实习与教师培训相结合虽已具备了可操性,但囿于各种客观因素,在实践过程中,也不断遇到新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实习支教与校内知识获取、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建立实习支教信息反馈系统问题;实习生工作量与工作内容如何确定问题;实习生的生活安排及安全保障、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问题、保证教学质量不下滑的问题,等等。但是,正如教育部管培俊司长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研讨会上讲话中所说:“对提高师范生质量、对教育全局有好处,就要去做。但是做,既要积极,又要审慎,战略上大胆、积极推进,战术上审慎地研究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相信只要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勇于奉献,通力合作的精神,教育部、教育厅提出的实习支教这一英明之举,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一定会对我国的师范教育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史宁中.解决好农村教师的素质和待遇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9-2-11(3).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95/info34395.htm,2007-07-05.

[3]张爱华等.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9,(11):101-104.

作者简介:

南华大学晨光爱心支教部简介 篇4

南华大学晨光爱心支教部成立于2012年,是隶属于南华大学晨光爱心志愿者队的特色部门,借助于晨光爱心志愿者队的资源和优势平台,由南华大学在校学生组织成立的以关心帮助农村教育教学为目的志愿者组织,同时也是晨光爱心志愿者队关心留守儿童的重要形式。晨光支教部在过去的三年间已经在衡阳市区附近开辟了四所支教小学(大道村小学、樟树小学、二塘小学,梓木小学)为爱心支教活动场所,由南华大学晨光支教部成员每周定期前往农村山区进行支教,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支教活动中。

支教部成员定期到农村小学支教,有些基地较为贫穷的小学在某些教学领域资源比较缺乏,并了解到有些小学对学生们的教育局限在传统的语文数学上,对其他的,例如普通话、疾病的预防、突发灾害的应急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极为缺乏,支教部通过定期定点去支教小学授课,为小学生们带去较为先进,较为新颖和实用的知识技能。

在过去的三年里,支教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部门支教成员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支教次数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活动参与人数有了明显提升,支教质量和效果有了不俗改善,本部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配合其它部门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晨光、青志、整个学校取得了不错的影响。支教部是一支充满激情、饱含热情的年轻队伍,支教部本着“关心留守儿童,服务他人,完善自我”的宗旨,每一位队员都坚持敢于奉献,超越自我,永不言弃的理念不断挑战自己,将志愿活动付诸于支教实践。

我们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学生改变教学状况,辅助留守儿童的成长,我们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亲自前往贫困学校进行爱心支教、走访、沟通,亲自前往留守儿童身边进行帮助,从而更好的帮助留守儿童成长,让爱心人士的志愿爱心活动对孩子们产生最大最直接的帮助。

我们有详尽的职能划分,每个岗位都有专人负责,尽最大可能的保证每个项目落实到最实处,帮助最终受益者得到最大的帮助。

支教,代表着美好和希望,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有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有着如同晨光一样绚烂美丽的童年。

实践部工作计划 篇5

经过两个多月的暑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过得都非常的充实。我们部门有在外面厂里打工体验的,也有在外搞推销的,也有在家里帮助家里干农活的,总之部门成员对自己的暑假都有不同的体会。这也是我当部门负责人所希望的。

新学年的到来,我们的身份有些许变化,不再是大一新生,不再是最低的年纪,也不再是学弟学妹。我们荣升学长学姐,然而在一声声学长学姐的称呼中似乎有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这些新加入我们经济管理系的新面孔,用怎样的方式来跟这些新面孔做交流,又怎样把自己的优点向这些新面孔传授呢?

我作为负责人之一,我想我们部门应当做个适应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如下的几点做起:

一、要求部门成员做好榜样,给新生留个好印象。

二、加强与南院原有实践部的衔接协调工作。

三、九月份做好部门宣传工作,让新生队我们部门有一定的了解,并对适合本部门的人选且有意愿加入本部门的人员加以留意。

四、写一份具体部门纳新的一份计划书。

五、十月纳新完毕,准备一次部门活动(具体活动活动待定)。

六、本学期主要精力把实践部打造成一个学习型团队,准备把部门成员分成两到三个组,根据成员各自专业的特点,规定大家两周交一个关于某某活动或者其它方面的策划或者方案。让部门成员感觉实践部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一个部门。

相信在部门成员努力下,实现上述的计划内容是能实现的,而且我们部门也会比以往更加壮大,我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就会努力带领部门成员尽百倍力气去实现它。

实践部

2012

支教实践部工作计划 篇6

一追求教育公平与外来工子弟就学的现实困境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包含了入学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1]教育公平存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三个方面。起点公平是平等享有学习的机会,而过程公平则是学生进入到某一阶段的教育系统受到公正的对待,享有同等的学习权利、同质的学习资源和同样的教育关怀,教育者不以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当前政府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推进教育资源的同质化配置,回应社会对教育公平更高一层次的诉求。然而,政府推进教育均衡针对的是区域内的均衡,与城乡、校际公平问题不同的是,外来工子弟的教育公平是由于我国户籍政策“外地户口”身份所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其举办主体及教育对象都与我们通常所关注和研究的学校存在差别,也容易为人所忽视,我们称其为外来工子弟学校。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导致了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从而带来了地区间适龄儿童数量的失衡。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适龄儿童总量超出了该地区的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外来工子弟学校也就应运而生了。以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城市常熟市为例,有外来工人口约100万,适龄儿童5万名。如此庞大的外来工子女,地方公共教育资源很难接纳,而且外来工的流动性较大,教育资源的配置很难适应这一变化。常熟市公办教育资源只能吸纳约3.5万名儿童,还有1.5万名儿童需要在外来工子弟学校就读。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外来工子弟学校分担了地方公共教育资源的压力,缓解了地方入学需求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但也带来了教育公平的困境。由于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民营性质以及外来工子女的户籍原因,地方政府在对待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政策安排上很难做到与地方公办教育资源均衡,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还难以与公办学校比肩。我国的教育实践已经从重视入学机会平等过度到关注教育过程的平等,即重视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质量。民工子弟学校也需要关注其教育质量,不仅实现民工子弟“有学上”,还要关注他们“上什么样的学”,使民工子弟享有教育过程的公平。在资源的配置上,外来工子弟学校除了办学设施上的差距外,更主要的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常熟市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0,远低于苏州市的1:23的要求,还有14.8%的教师无教师资格证。不管从教师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也是义务教育的对象,应该是社会追求教育公平的受惠者,需要人们基于教育公平理论对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实际关切。

二实习支教:一举多赢的实践举措

外来工子弟学校物质资源的不足尚可以克服,只要能够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师资的不足难以在短时期内解决。由于各种环境及工资待遇等问题,外来工子弟学校很难聘请到高水平的教师,而且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地方高校安排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到外来工子弟学校进行实习支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于地方政府、高校、外来工子弟学校及大学生而言,都能够从中受益。

第一,政府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的举措。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外来工子弟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教育不公平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是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有意无意背离了“应得”原则,损害了“相称”关系,使得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3]在面对外来工子弟学校问题上,政府作为首要责任者应承担起责任,不要因为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民办性质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也不要因为外来工不在自己管辖范围而置之不理,外来工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外来工子女应该平等享有受教育权。保障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使外来工子女享有“有质量”的教育,地方政府除了把好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入口关,对于一些纯粹以营利为目的、完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坚决取缔外;还要积极改善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师资状况,从软件上促进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水平。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开展实习支教是提高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二,地方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地方高校开展实习支教既可以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展现大学精神,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中感悟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教育的专业情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常熟理工学院将实习基地建在外来工子弟学校是一个开创性的尝试,也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寻求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破的新领域。

第三,为外来工子弟学校质量提升注入活力。外来工子弟学校由于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也较差,而且流动性大,实习支教为外来工子弟学校缓解了这一问题。实习支教为外来工子弟学校注入新鲜血液,这些准教师将在教师岗位上进行全岗实习,既可以带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可以置换出部分教师进行脱岗培训,地方高校为这些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第四,为学生的发展能力提供舞台。过去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实习生无法进行实战,观摩的多而实际教学的少,影响了实习的质量。实习支教是在高校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将师范生的实习实践与对基础教育的支教培训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多方共赢的制度设计, 合理的时间安排和组织实施, 能够有效强化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环节, 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是创新师范生培养的有效途径。[4]接触外来工子弟也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责任感,培养师范生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在培养未来教师对社会公正的信奉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公平仅是其中的一步。如果这样的认识只能让他们焦急伤心无望的话,这对他们未来的学生是没有好处的。教师还必须把自身看成是处在促进社会公正斗争中的参与者,有能力和权利批评社会和教育实践,并带来社会和教育的变革。”[5]

三双导师制:提升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质量的关键

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虽然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但也要注意到,实习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师范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实习质量的好坏关注到未来教师的职业发展水平。近期人们对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关注,主要是关于职前培养的实践性知识的缺失。因此,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实践,我们既要关注到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意义,也要关注到教师教育质量本身。否则,以牺牲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缓解现在的教育公平问题,将会带来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如何兼顾实习支教的质量,笔者认为,主要是加强对实习支教学生的指导。这也是在师范生实习支教活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数量和质量上存在问题,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解决实习支教指导教师队伍是问题的关键。实习支教指导教师队伍构建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高校合作,为实习支教学生提供双导师制。

第一,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基础教育师资。地方政府是促进地方教育公平的直接责任者,政府与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关系,不仅仅是管理的关系,还应该承担起扶持的义务。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虽然投资主体的不同,但外来工子弟学校同样也在承担着义务教育的任务,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做贡献。政府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扶持,不是单纯指帮助其改善物质环境,提高师资质量才是帮助其发展的关键。外来工子弟学校,虽然就地理位置上讲,有些也是身处现代化的城市,但却缺乏学习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实习支教中,地方高校解决了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数量问题,而质量还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抽调优秀教师担任实习支教生的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习支教生的教学指导,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为这些指导教师提供财政和制度保障。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定期组织名师到外来工子弟学校开设示范课,供实习支教生学习观摩。

第二,地方高校为实习支教生配置课程教学法指导老师。现在的实习支教队伍往往是一种混编式的安排,即不同学科实习支教生组成一支支教队伍,这样支教生的管理及教学指导就需要高校组建多学科课程教学法老师担任。虽然支教是地方高校借助实习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实习支教是师范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高校不能因为支教生承担了社会义务而放弃了自己的培养责任,支教生日常的管理评价及教学指导还需要高校承担。课程教学法教师已经为师范生开设了理论课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育理论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也需要课程教学法的教学解答学生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情意。因此,课程教学法教师可以承担学生管理评价及教学指导的任务,组建多学科课程教学法教师队伍也能够加强校地联系,更好地为地方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73.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16.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12.

[4]乔荣生, 程浩.实习支教的实践性培养思想溯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2) .

支教实践部工作计划 篇7

关键词:音乐 教育 救助

现如今,各种媒体对于委“音乐救助体系”的报道已是铺天盖地,笔者也欣赏过不少以“玻利瓦尔交响乐团”为代表的音乐会视频。笔者深切的感受到,高雅的古典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音乐会上当你看见一个贫困的孩子在演奏西洋乐器,这时你能感受到一股力量。这时他忘记了自卑,获得了自信和超越自我的力量。笔者参与见证了首都师大音乐学院正在进行支教实践活动的过程。当我们看到简陋的教师,孩子们及乡村教师们纯真的眼神,感受到了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感动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首师大支教的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在此,笔者思考,这两种体系同为一种无私的奉献和义务的给予,二者提供的奉献方式可能不同,但是二者的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为公益性活动。

一、两种体系概况

1.委内瑞拉社会音乐救助体系概况

(1) 体系创建的理念

体系创建的理念是“音乐解决社会问题”。阿布莱乌说:“音乐能够为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帮助他抵抗物质上的贫穷。培养孩子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音乐会让他们感觉来到了另一个国度,来到了另一个星球。他们的人生也许就这样开始改变。”

(2)体系音乐教育实施情况

A注重音乐设施的建设。遍布委内瑞拉全国的文化活动中心为“体系”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场所。B编写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体系会编写属于自己的有针对性教学大纲,但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更加灵活改编教案,根据不同水平编写从初级到高级的课程方案。C通过合唱、乐队合奏的形式进行训练。“体系”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个体技艺的成熟,更注重对兴趣以及集体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体系主张一切音乐活动都在乐团中进行,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可选择不同的乐器,。

(3) 体系的师资建设与资金支持

A体系提供免费的音乐教育。 委内瑞拉政府几乎包下了所有的费用,另外,泛美银行也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投资,政府出资为体系所有孩子免费提供一件乐器。“体系”不仅为孩子们免费提供演出服、辅导培训。B体系的师资力量强大。来自委内瑞拉全国的1.5万名专业音乐教师义务到各个培训中心为孩子们免费辅导。另外,“体系”内培养起来有较高技艺的、学成归国的佼佼者回报“体系”,加入体系,教授先进的技艺,形成了体系内人才辈出的局面。

2.首师大支教实践概况

(1) 支教实践体系形成的背景

A首师大美育传统影响支教体系形成

首师大刚刚建校不久后的1956年,在《北京师范学院1956一1967年规划(草案)》中:提到“所有教学人员应根据各课程的特点注意美育。”可见,首都师范大学的美育教育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首师大美育文化传统的氛围影响着支教实践体系的形成。

B“双导师、双实践”培养模式促支教实现双赢。

“双导师、双实践”培养模式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郑莉教授提出的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性的人才培模式。 双导师、双实践培养模式的提出为我校的高师音乐教育指明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的平台,学生从一进校就自主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形成了一种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及早的进入到教师的角色,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支教实践体系的实施情况

A深入农村基础音乐教育,探索实施置换顶岗实习。置换顶岗实习模式把教育实习和实习支教有机结合起来,较早让学生触及实际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是为优秀的音乐教师和未来的音乐教育家教育家成长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经历。B选取音乐教育薄弱的偏远山区学校定期进行支教。支教过程中为农村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新颖而生动的音乐学习方式,将音乐真正送到这些孩子们的身边。首师大音教系支教已形成一个系列体系,名为“音乐连着你和我——首都师范大学音教系农村支教”。C对遭受过重大灾难的地区进行义务的支教活动。直到现在都与北川中学一起向前走。在此期间,我校大学生用音乐治疗那些受伤的心灵,以音乐为桥梁,让北川的孩子们在音乐中体验情感,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来疏导情绪,减轻痛苦与烦闷,增强他们生活信心。

二、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与首师大支教实践体系对比分析

1.救助对象的比较

委内瑞拉救助的对象是问题少年。由于委内瑞拉的实际国情,贫困人口居多,委内瑞拉青少年们自甘堕落,对自身发展失去信心,同时也给委内瑞拉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救助就是通过音乐的方式,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柱,拯救这样一类弱势群体。

首师大支教的对象是音乐教育薄弱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音乐老师和学生都很淳朴,他们有学习音乐的天赋和基础,但因为山里比较闭塞,专业老师缺乏,现任音乐老师对音乐的认识不是很深入,所以音乐一直是传统模式教学,通过支教的方式可以为山区学校注入新的血液,带去一些新的信息和方法。

2.救助目的比较

阿布留博士提出的“委”音乐救助体系的救助理念是“用音乐拯救世界,并非简单的专业技能的掌握,或是为了日后谋求直接的商业利益”。笔者认为,音乐能表现无法觉察、无法言表之事物,这使它成为一种丰富的创造形式,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没有的神秘而独特的能力,赋予了它无穷的可能性,以及强烈的敏感性。

首师大的支教目的是“实践双赢,服务社会,彰显教育价值”。

(1)短暂地缓解学校教师紧缺问题。首师大音乐学院进行支教的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因经济落后、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难以吸引众多的教师资源,而我校时常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义务支教活动,不仅与这些学校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同时也常年将其作为我校音乐学院的实习、科研基地。(2)支教下乡,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3)为了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和具有宽广胸怀、热爱教育事业的新一代教育人才,更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教育能力,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展了“音乐连着我和你”一系列大型音乐互动活动。

3.师资构成的比较

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有来自委内瑞拉全国多达1.5万名专业音乐教师义务到各个培训中心为孩子们免费辅导,形成了强健的师资。同时,体系内培训出的像杜达梅尔等委内瑞拉一批年轻音乐家,这些音乐家震惊乐团后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体系内,他们经历过后更能理解孩子们的艰辛与不易并对体系充满着信心,又纷纷回到委内瑞拉义务执教,并积极呼吁当今世界的音乐大师们都加入他们的行列。因此,形成了体系内良性循环的局面。

首师大支教实践活动选取音乐教育学方向、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导师,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博士生导师郑莉教授、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辑金亚文教授等;选取工作于一线基础音乐教育、具有高效音乐背景的音乐教师,例如:北京三十五中学艺术处主任郭志平老师、北京八中特级教师李存老师、海淀区实验小学一线骨干音乐教师张文峰、汪涓老师等,这些专家为支教学校授课、做讲座,为他们带去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育方法;同时选取本科师范生、研究生定期到学校支教,为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启示和思考

1.重视音乐对人精神层面的帮助。 众所周知,为无助者提供食宿和医疗,这些物质上的帮助自然很重要。但何塞 ·安东尼奥 ·阿布莱乌却用古典音乐改变了千百万儿童的生活,这其中也包括那些视听行为困难、模仿能力差、智障和认知困难的残障儿童。 从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和首师大义务支教的孩子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沟通与合作意识,我们看到了热情、和谐与团结,看到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或许正是通过这种do-re-mi的途径,让孩子们学会了融入社会的方法。2.呼吁政府的大力支持。像委内瑞拉政府这么大规模的政府资助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鲜有先例的,但是,不乏有仿效的国家。例如,2010年,我国在成都建立了“成长之音”的音乐培训学校,希望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弱势的孩子积极的面对生活,给予他们自信。但是,我国只是试验,并没有将其运用到全国。再例如,首都师大的音乐支教活动,相比全国而言,帮助的群体仅仅是沧海一滴。3.公益性音乐教育事业必须树立专属品牌。首先,它一直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创建理念,一方面是拯救青少年,促进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是为贫困青少年的未来考虑。另外,体系非常完善,他们有自己独有的乐器制作工厂、教学中心和体制完备的管弦乐团。他们在不断完善并良性循环。再者,体系自身一直在努力,当孩子只有两三岁的时候,体系就会派老师到孩子家里宣传音乐教育的功能、介绍体系的结构和运作方式,鼓励孩子加入体系,自幼学习音乐。因此,对于这一类的公益事业,不仅仅是一个牌子,不仅仅是一个框架,还应有各种丰富的肢体。

参考文献:

[1]音乐连着你和我——首都师范大学音教系农村支教活动座谈会纪实[J].中国音乐教育,2008(12).

[2]邬丹. 用镜头纪录“委内瑞拉的音乐奇迹”,德国导演斯马契尼谈“音乐救助系统” [J]. 音乐爱好者,2009(6).

[3]彭业依.从“杜达梅尔”现象看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现状与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8.

[4]朱晓燕.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解读[M].中华文化报,2011.

[5]刘洁.湖南省四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实践部工作计划 篇8

活动地点: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活动时间拟定:20___.11.18

一、工作总纲

办学理念:素质教育,人人成才。

办学目标:规范管理促和谐,质量立校建示范。

办学思路:以教学为中心,抓队伍抓校风抓德育。

校训:努力学习,认真做事。

工作方法:校长负责,分层管理,分明奖惩。

任用标准:一看人才,二看人品。鼓励教师学习提高、勇创佳绩为校争光、争当名师,禁止窝里斗、杜绝违法、反对不思进取。

工作原则:有心工作日事日毕(态度);选马不如赛马(过程);反复把简单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不平凡(习惯)。

二、指导思想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执行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办学。坚定“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的教育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和谐第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规范管理,坚持学习提高,努力建设质量学校、节约学校、和谐学校,为实现“一年一个亮点,三年一个台阶,五年展示形象”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目标

1、 讲学习,提升队伍素质,努力建设“四好班子”,大力培养各级教师。

2、 讲管理,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和落实性,提升管理水平。

3、 讲质量,向教研、教师、课堂和学生要质量,打造好质量品牌。

4、 讲校风,把德育、校园、形象工作抓好,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5、 讲和谐,要把安全、稳定、团结抓细致,真正做到校兴人和。

6、 讲发展,要在硬件、内涵、成功等方面取得成果,把学校教育做大做强。

四、工作重点

1、学习为大,苦练内功,全面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2、质量中心,要通过管理、德育、教研、后勤的全方位配合提高质量效益。

五、工作思路

校长负责,条块切割,分层管理,责任到人,目标激励,责任追究。

六、工作计划

(一)讲学习,提升队伍素质,努力建设“四好班子”,大力培养各级教师。

1、 树立学习第一的思想,学校的发展、个人的成长和学生的成才都离不开大家认真自觉的学习,只有学习,才有底气,才能发展。

2、 分层学习和分条块学习。要搞好各级培训提高,要层层抓好学习,要按照分工搞好学习。学习内容以师德、业务知识、教学实践和文学名著为主。

3、 学习要制度化,要有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成果。要把“六个一”活动抓出成果(每学年有一个学习提升计划、自费订阅一份教学刊物、自费购买一部学习专著、有一个学习记录本、做一次学习交流、写一份学习总结)。

4、学习要成为一种常态,要在教师、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5、深刻领会“四好”内涵,言行一致,努力建设好“四好班子”。

(1) 班子分工。

校长:易学军,全面主持学校工作。

副校长:徐淑琼,负责1-6年级和幼儿教育的教学教务工作,对一四年级教学质量负责。

教导主任:刘东,重点负责7-9年级教育教学,对九年级教学质量负责。

教科室主任:王英,具体负责教研、师训、学习等工作,对八年级教学质量负责。

团队干事:罗建芳,具体负责德育、校风、中心工作等,对三六年级教学负责。

会计:蒋泳洋,负责财经、安全、人事工作,对七年级教学质量负责。

出纳:刘成,具体负责收支、后勤、伙食团采买等工作。

(2)实行学月行政负责制、校委会周例会制度、学习制度和住校巡校制度,对常规工作、职务工作和中心工作要做好研究、布置、检查、督促、总结、评比工作,要通过“六个一”(一个学习会议记录本、一个巡校记录本、一个工作记录本、一个安全工作记录本、一个师生思想工作记录本、一个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记录本)来务实检查评比。每个校委会应该上好一门科主课、带好一个年级、负责好一个班级、办好一次主题学习讲座、带好一个青年教师、帮好一个特优学生、资助一个困难学生、抓好一个亮点工作。

(3) 校委会成员要在各方面带头,实行日清、周查、月结、学期评比,严格奖惩。

上一篇:抗击疫情小学作文600字武汉疫情学生日记下一篇:中学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