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通用8篇)
文化习俗的类别是很多的,但按照与跨文化交际是否有所联系可
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即和话语交际有联系的习俗,主要包括: 姓氏习俗、称谓习俗、问候习俗、引见习俗、称赞习俗、致谢习俗、致歉习俗、拜访习俗、邀请习俗、禁忌习俗和委婉语。
第二类,和非话语交际有联系的习俗,即体态语 第三类,其他习俗,如女士优先,隐私等。
中外文化习俗比较与实际应用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 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 理和道德传统的反应和体现,同时有助于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文化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处的地位是如此重要,这就要求人们 对其进行一些研究,建立良好的文化习俗差异意识,着重了解一些最 基本的习俗差异,尽量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误解。这里我只 择要论述其异同。
一姓氏习俗
① 汉语的姓氏名号中,有单姓、复姓、三字或四字姓之分,以单 数姓居多。英语姓氏中有复姓,但数目极少,主要是单姓。
② 汉语和英语的姓氏中,姓是世代相传的,子女一般承袭父姓。但中国妇女婚嫁后保持本姓,英语国家的已婚妇女一般改随夫 姓。比如Marry Cooper 嫁给了Jim Tailor 那她婚后就叫Marry Tailor.③ 汉语姓氏和英语姓氏体系中,名字都有性别之分。如
Francis 是男名,而Frances 却是女名。
④ 汉语名字的排列顺序和英语正好相反。中国是先姓后名,而英 语国家则相反。
⑤ 在中国,称呼他人名字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忌讳直呼父母或其 他长辈的名字。
二称谓习俗
相同之处:
这两种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一样,有利于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同时,他们都有通称、职务称谓、职业 称谓、姓名称谓、不称等类型。他们都受到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制约。
不同之处:
①汉语中某些亲戚称谓可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比如汉语 中“阿姨”就可以用于称呼年龄偏大的妇女,而在英语中这种 用法不普遍。
②有时有些称谓语无法在对方称谓语体系中找到相对应的称谓。如英语中“sir”一词,尽管很多人都译成“先生”,实际上它比汉 语中“先生”的含义要广。汉语中“先生”一词大多只用于对大教育 家、大理论家及学者文人的尊称。三问候习俗 相同之处:
1.问候具有相互性。无论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甲问候 了乙,乙必然会做出反应。中国人相见均喜欢用“你好” 来问候对方;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初次见面大多会说“How do you do?”
2.问候形式受时间、地点、场合、地位、身份等因素影 响。例如“新年好”“新年快乐”只能在一年中的某个特 定时段使用。不同之处:即问候语的表达方式。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见了熟人长爱用 “你吃过饭了?”“干什么去?”“你去哪啦”等话来问候 对方。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无疑是侵犯个人隐私, 他们通常会用谈天气来问候对方。
四宴客习俗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 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不足道。在西方人眼中,饮食为生存的 必然条件。所以英美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是烹饪方面逊色于中国。他们请客时礼貌周全,但缺乏中国人的热情好客,饭菜也比不上中国 的丰盛。中国人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内心 的欢快。
五隐私
由于受儒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因此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视自己的隐私,也 不尊重他人隐私。而在英语国家,这是无方想象的。他们认为隐私是 人的基本权利之一。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他们对于年龄、婚姻、收入等都不愿公之于众。但隐私也不是绝对的。对于一些官员、明星而言,是没有隐私权的。
六禁忌习俗
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禁忌。“禁忌”一 词,国际学术届统称为“塔布”,英语音译“Taboo”.禁忌几乎无处不 在,小至衣食住行,大至政治外交等都有禁忌的身影,故择要加以介 绍。
① 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拜访某人须事先预约,带上一些小礼物,准时拜 访,不可提早拜访,忌突然造访。
② 饮食禁忌(餐桌禁忌)英语国家: 喝汤是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时忌弄响 水杯,取菜时,刀叉忌出声。进食时,忌口中有食物还说话。餐 毕,刀叉按规矩放好,忌当众剔牙。中国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空 碗;忌把筷子悬空中,眼睛搜索爱吃的菜;忌把筷子插在盛满饭 的碗中;
语言是文化,要想做一名称职的英语翻译必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这几乎成为国内翻译界的共识。翻译一部作品,如果译者对作品西方文化中常识性东西不熟悉,或是对历史典故、生活方式,包括风俗习惯等诸方面不理解“硬”要去译,出差错,甚至闹出笑话,则是必然的结果。反之,中国的英语教学与翻译缺乏中国的文化元素,学生所接触到的材料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无关,表述的全部是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与翻译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削足适履的文化尴尬。
一、翻译中灵活掌握和运用中英语言文化
文化断层现象在翻译界尤为普遍。因为翻译与创作不同。搞创作主动权在你手里,你可以避免写你所不熟悉的东西。可是翻译却是被动的,遇到困难无法躲避,因此出错,出笑话的机会也就更多。
一种事物,多种名称,不仅中外有别,就是在某一种语言里也有许多变异。比如汉语中,“银河”一词也有许多其它称呼。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撰《六帖》一书就云:“天河谓之银汉,亦曰银河。”这里就有三个不同称呼。从这个角度看,既使对西方某一文化典故烂熟于心,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这种“变异”难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众所周知,在中国称作“银河”,在西方叫The Milky Way。可是在上世纪30年代翻译家赵景深先生却将它翻译成“牛奶路”,为此,遭到鲁迅先生的批评。其实西方的“The Milky Way”是以希腊神话为出处的。根据希腊神话,“牛奶路”是爱神朱庇特的妻子尤诺的奶水,被他们的孩子赫格尔斯泼到天空所形成的。但是又据其它关于希腊神话的传说,这位大力神赫格尔斯虽然是朱庇特的儿子,却不是朱庇特的妻子尤诺所生,他的生母是一位叫做阿尔克明的人间公主。尤诺出于妒忌,痛恨赫格尔斯,曾经千方百计谋害过他。至于“牛奶路”只是在讲到神话中的四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黄铜时代、黑铁时代)中的黑铁时代时提到,朱庇特召集众神,从人间返回天宫走的就是这条路。单纯依据这一典故,就要将“The Milky Way”译成“银河”,就无法解释朱庇特率领众神从何取道返回天宫了,除非是坐船。但是一但将英语叫作“The Milky Way”译成汉语,就必须是“银河”而不是“牛奶路”。而赵景深先生的缺点正是直译而不是意译。
同样在汉译英的问题上如果译者不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也会闹出笑话。
据著名外交家、翻译家何理良同志回忆:1970年12月18日晚,毛泽东主席请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去中南海谈话。离开中国后,斯诺在意大利刊物上发表了毛主席的谈话内容。这一谈话在美国和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不过斯诺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我是一个孤独的和尚,在雨中打着伞走来走去。’这段话使人感到十分诧异和迷惑不解……我们也觉得很纳闷,看得一头雾水。”于是专家和翻译们将毛主席谈话记录与斯诺文章认真对照才弄明白“斯诺把毛主席的一句话误解了。毛主席说,我是‘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意即当时的中国不是联合国和国际条约的成员,在世界上很自由,不受约束。明白其中缘故后,我们捧腹大笑。”很显然,闹出笑话的根本原因是斯诺对于“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这句中国成语的文化底蕴不清楚。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首著名的诗曰《天真的预言》开头的四行是这样写的: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 ower,Fold infi 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具有高深佛学修养的弘一法师把这诗翻译成中文: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现在我们从弘一法师的翻译中明显看出一处错误,就是把英文原文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变成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然而,具有高度中西方文化修养的著名诗人梁宗岱则这样翻译了这首诗:
一颗沙粒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如若把这两首诗的译稿同时摆出来让大家评判,那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或具基本佛学知识的人肯定更喜欢择弘一法师的翻译。原来这是弘一法师故意犯错,更有佛法的光辉,这与他对佛典的熟悉有关。
《华业经》说:
佛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在佛教的经典里,常常借微小以表达一种独特的世界。用现在的时髦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小宇宙”
二、英语新名词与汉语词组相融合
子曰:“必亦正名乎。”在翻译上一个新名词的定译,确是十分重要而煞费脑筋的事。当今时代已不是五四时期可比,如今若再有人仿照“德谟克拉西”或“赛因斯”用音译的办法来翻译外来新名词,恐怕是行不通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也确有这样的畸形儿,君不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仿照“可口可乐”,把中药当归译成饮料叫“当归可乐”!由此类推,说不定豆浆会改名为“豆浆可乐”、酸梅汤会改称为“酸梅可乐”。因此给这个定名者戴一顶崇洋的帽子是不算过“左”的。
可是也有一些政治学上的新概念,至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汉语词组这个优势。比如“布鲁塞尔‘烙饼’”新概念中的“烙饼”如何理解?单纯从字面解释“烙饼”一词,就是白面合了水,揉成面,在灶台上两面翻滚而成中国北方大众家常食品。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如若将“布鲁塞尔‘烙饼’”就释为比利时首都的食品,那就大错特错了。
“烙饼”一词源于英语中的lobby,意思是大厅、大堂、休息室。在各种会议和开会间歇,与会者有意无意地都要到lobby中稍事休息。这时,出于各种目的的人就会借此机会进行攀谈,想影响别人的态度,以使会议决议最终对自己有利,由此成了“烙饼”(lobbying)。它引申为游说、疏通、公关等等。多年前,我们的翻译不了解这个行当的时候,曾把它译为“院外活动集团”。后来认为这样翻译不准确的原因是没有深入理解“布鲁塞尔‘烙饼’”的语言文化背景。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在欧盟办公区附近,除了欧盟机构的办公人员,最多的人当属那些“烙饼”的“饼工”----欧盟成员国国家一级的机构自不必说,甚至成员国许多地区、省市乃至更低的行政层级,都在布鲁塞尔设有各类办公机构,雇用办事人员。为什么?他们并不是为了代表当地的最高首脑来布鲁塞尔行使最高权利,他们经年累月地住在这里、战斗在这里、侃在这里、忽悠在这里,为的都是一个目的——从欧盟这口“大锅”中多拿一块饼,多分一杯羹。
还有非欧盟成员国也需要来布鲁塞尔“烙饼”。其中热情最高的是就是希望加入欧盟的候选国。譬如,土尔其正在有朝一日加入欧盟。据称,这是这是布鲁塞尔“烙饼”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案子之一——或许就是那张最大的“饼”。
其实,说起来,就来回旋转、上下磨合、两面翻滚等动作而言,辗转反侧、犹疑不决、前后反复心理而言,就坚持不懈,至“熟”方休,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等目的而言,此“饼”与中国北方的“烙饼”还真些异曲同工之妙。迄今为止,专家们对“烙饼”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主要原因这是一个还在发展中的行业。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烙饼”的对象一定是权力部门、目的一定是争取利益。如是说,“烙饼”与我国的机构相对应,和已经被取缔的国内各省市“驻京办事处”的功能具有同一寓意。如若这样理解,我认为翻译成汉语最恰当不过就是“公关”。
三、避免英译绝对“标准”化的误区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影响,现在对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全球语言监督”机构主席帕亚克说:“一九九四年新增的英语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它来源。”这些中式英语的词汇大部分就是通过音译手段进入英语,并被广泛接受的。这本来是在世界交往中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影响力、提升民族自信心的一种极好手段。而遗憾的是国人对英语的偏好是标准英语情节。
标准英语至少有三个版本,早些时候等同于“皇室英语”(queen’s English或English)后来指英国的“公认发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或美国的“普通发音”(General Pronunciation),这些英语变体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发育充分,形态稳定,又经过语言学家的详尽描写,因而被看做是英语的蓝本。标准英语的使用者在英美两国只占总人口的3%—5%,大多数来自皇室、教会、贵族、政府高层和社会精英,可谓“人少势众”。语言也喜欢“傍大款”,正是因为使用者的背景,标准英语才能够威风八面,也同样引起国人对“标准英语”的“拜物教”。
据一位多年参加高考英语阅卷教师介绍:一篇分值25分的作文,只要出现了类似“go he”之类的错误,得分绝对不能超过20分。其实这也怪不得阅卷老师,《阅卷标准》上明明白白地规定,一档和二档作文“语法几乎无误”,而像go he之类的句子,那是“老师很生气,结果很严重”的。
对学生是如此,对那些已经“出道”的人又如何呢?央视名嘴水均益的英语“贼溜”了吧,可不时有“专家”喋喋不休地指责其语言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相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荷兰的国外网友则全部支持态度,认为这样的英语再正常不过了。
由于凡事追求英语“标准化”的绝对情结,物极必反地产生了蹩脚的翻译“成果”。奥运吉祥物“福娃”曾经被僵化地翻译成Friendlies。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是“虎娃”,韩国人没有把它放翻译成Tiger Boy而是按照韩语发音翻译成Hodori;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吉祥物是“海狸”组委会没有使用现成的英语词汇Beaver而是选择了一个体现加拿大文化属性的印第安词Amik。我们的“福娃”为什么不能翻译成Fuwa呢?它既体现了“福”字的文化内涵,又发音简单,容易上口,理应被外国人接受。而我们却牵强联附会地把它译成Friendlies,这是典型的中国人英语标准化情结的具体表现,因为这在标准的英语词典里能找到这个词。同样,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可是Long硬是没有进入英语,而dragon却成了龙的象征。岂不知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一种凶猛的怪兽,于是网上爆出有学者提出改变我们的图腾。还有人提出以“中国龙”(Chinese Dragon)取代Dragon,以做到善恶分明。换了头的扫帚还是扫帚,无论是什么龙都是龙,恐怕都难以抹去人家心头的阴影。
这种蹩脚的翻译还可以举出很多,“炕”进入英语就成了“bed”(床),“稀饭”成了porridge(粥),“包子”成了a kind of beamed with fi llings(一种蒸出来带馅的馒头)。“二胡”原来被翻译成Chinese violin,但这种传统的中国乐器与小提琴风马牛不相及,后来还是被译成erhu;Tai chi(太极)进入英语,可是我们硬是要把它赶出英语词汇行列,用shadow boxing代替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年来英美出版的辞典却毫无例外地收录了Tai chi这一音译词。以上现象不胜枚举,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样蹩脚的翻译呢?翻译家姜亚军先生指出:“中国人喜欢意译而忌讳音译,每次遇到一些中国特有的事物时,总想方设法把它‘弄’成英文,即使在英语里找不到的也要‘靠’一个。”正是这种傍“大款“的心理使我们一切从本本出发,以至于认为,标准英语里有的就是正确的,没有的就错误的。所以,一些代表中国特有的词汇,一旦进入英语,要么“缺心”,失去了它的本质特征,要么“少肺”变得功能不全。
一、颜色词的文化色彩
(一)红色
红色中华民族非常喜爱的颜色。中国红一直以来都被当作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而存在。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人们虔诚膜拜日神的延续。太阳象征永恒、生机、光明、繁盛、温暖和希望,自然而然地红色也就拥有了太阳的象征意义,即喜庆、朝气、吉祥、好运。过年时,人们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子、红福字。结婚的时候要贴上大红喜字,新房的装扮也要红意十足。这样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同时还象征着未来的日子可以红红火火。再者,形容一个人的事业兴旺发达时,经常说“他红起来了”;人们也习惯把最受欢迎的明星称为“红星”,把受上司宠信的人称为“红人”;把受表扬者的名字写在红榜上;文学作品中也常把美丽的女子称为“红颜”。此外,在中国,红色还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词,红色代表革命、真理、进取。在我们国家,非常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红军、红色政权和“红色根据地”等一系列与红色相关的词汇。
在英语中,红色(red)在一些情况下和喜庆也是息息相关的。如“red letter day”,指的就是纪念日,“the red carpet”则被译为“隆重欢迎”,而“to paint the town red”指“痛饮、狂欢”。另外,红色在基督教的相关信仰中指的是生命者的象征。对于中世纪的骑士而言,则指的是他们顽强、英勇的形象。到20世纪90年代,红色成为工人运动中不屈服于邪恶的象征。
不过,在英语中,红色在多种情况下是一个具有贬义性的色彩词,红色往往象征着鲜血、战争以及危险和发怒。例如,在《圣经》里,红色是杀人流血和其他罪过的象征。在之前的基督教义中有“七大罪”,即骄傲、贪婪、淫欲、愤怒、暴食、嫉妒和怠惰。而这其中,标志愤怒的颜色恰恰就是红色。一些成语,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表示的是残杀及暴力政治;“red battle”意思为血战;“red hands”为血腥的手,杀人的手;“red-ruin”,表示战祸;red alert 就是红色的警报;a red adventure story 意思是一个令人紧张的惊险冒险故事;“a red flag”意为一个危险信号旗;“be caught red -handed”是犯罪当场被抓;“see red”指大怒。
(二)黑色
在中西文化中,黑色都有贬义的象征。中国的地狱和神话中的“阴曹地府”都是暗无天日的,与光明相对。而死神在西方的形象是身穿黑袍,手执镰刀的骷髅。在《圣经》中,黑色(black)象征魔鬼、邪恶和痛苦。在汉语中,“黑心”说明为人非常恶毒;“黑幕”说明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黑市”“黑钱”都与违法犯罪有关,英语中“black market”“black money”也代表了同样的含义。“blackmail”指敲诈、勒索;“black guard”指恶棍;“black sheep”指害群之马;“black letter day”指倒霉的一天;“a black deed”指恶劣的行为;“black magic”指妖术,诅咒之术。
中西颜色词中的“黑”除了消极因素外,有时还有积极的内涵。由于黑色和铁的颜色(基于传统意义上人们的认知)的相似程度是非常大的,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常常用黑色来象征“刚直、坚毅、严正、无私”。比如在一些戏曲脸谱艺术中,我们往往喜欢用黑色来象征历史人物的刚直不阿以及铁面无私的高尚品性。这一点在三国时期的张飞、宋代的包拯等历史人物身上都体现得非常明显。而在时装界,黑色则是代表着稳定、庄重;黑色的西装和礼服在西方,一直是他们最为崇敬的服饰。不管是乐团的演奏者还是法庭上法官所穿的黑色长袍,都体现出了一种庄重和威严。
(三)白色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常常带有不祥之意。如“白事”指的是“丧事”,在中国人的葬礼上,一般死者的亲属都要穿白衣、戴白帽;而死者的朋友则需要在胸襟上别着一些白色或者近似白色的小花;出殡时要打白幡。旧时,人们把带来灾祸的人称为“白虎星”。此外,白色也象征着失败、愚蠢。在中国古代,如果战争中的一方失败了或者是选择投降,那么他们总是举着“白旗”;一般情况下,我们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将一些出力但是不讨好或者说没有一点效果的事情叫做“白忙”“白干”等。与此同时,在中国文化里,白还表示知识浅薄和没有功名,“白”在封建社会是“平民的颜色”,统治者一般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白身”,同时还称呼一些缺乏锻炼或者阅历不深的文人为“白面书生”;如果不受到他人欢迎则会说“遇到某某人的白眼”;在中国的传统京剧中,那些负面人物往往将脸涂成白色,如三国的曹操。
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一般指的是崇尚纯洁光明和善良和平等一些积极的意思。按照基督教《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用来祭祀上帝的贡品都是白色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白色也被当作是一种节日的颜色,总是与好兆头和一些美好的愿景联系在一起。
(四)黄色
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黄色是土的象征。中国历来有“天地玄黄”一说。所以,在中国,黄色一般表示一种万物本源的意思,这与中国本身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关。同时,黄色还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御用颜色,一般的庶民百姓都是禁止使用的。比如“黄袍”就是特指天子的衣服,而“皇榜”指的则是天子的诏书;大家所熟悉的“黄马褂”是清朝皇帝钦赐的官服。
在西方,信仰基督教的人却最忌讳黄色,将它视为最下贱的颜色,因为黄色会使人不禁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所穿的衣服颜色。在现代的英语表达中,黄色(yellow)表示的主要意思是胆怯、嫉妒、猜疑、卑鄙等贬义。例如,He is yellow, he dare do such a thing(他是一个胆小鬼,所以他不敢做那件事);The woman was single-minded. She was always in the yellow with others(这个老妇人的心胸非常狭窄,总是嫉妒别人)。由此可见,东西方对黄色有着完全相反的情感。
(五)蓝色
蓝色在中国带有的文化内涵其实是比较少的,在汉语中,蓝色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用来描写海洋和天空。而在西方,蓝色(blue)则是表示着某种深远的意境。蓝色在英文中是一种高贵和非常有意义的颜色,用这种颜色往往表示出一种贵族和皇室的气势。如“Blue blood”表示的就是贵族血统,蓝色往往和所谓的高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美国,“blue book”(蓝皮书)则是专门刊载著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和社会名人。在英语的语境中,蓝色的花朵还是一种忠诚的象征,传说爱人远行了,少女为了等待爱人回来,就长久地站立在自己与爱人告别的路旁。在漫长的等待中,女孩变成了一朵花,一种有蓝色花瓣的花。人们给它起名为菊苣,意思是“路旁等待的人”。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故事,以致在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忠诚化身成一个穿蓝色裙子的女孩丝苔特。在德语中,丝苔特就是“持久不变的意思”。不仅蓝色的花代表忠诚,在贵族人士的婚礼上,给自己心爱的人带上一颗蓝色钻石戒指,意思就是彼此相爱忠诚到老。
(六)绿色
绿色象征着某种生机和活力。但是,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绿色都带有着一定的贬义色彩。中国古代认为,绿色并不是一种正色,所以常常赋予它低微下贱的含义。如汉朝时的仆役戴绿帻,唐制六、七品官吏服饰的颜色为绿色,明制八、九品官服为绿色。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戴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白居易在《忆微之》中有“折腰俱老绿衫中”一句,行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中。
二、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西的颜色词丰富多彩,它们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折射出中西文化的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颜色词是各个民族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掌握好这些颜色词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商务英语】企业文化(中英)
升职?跳槽?加薪?英语口语很重要!!
史上最牛英语口语学习法:躺在家里练口语,全程外教一对一,三个月畅谈无阻!太平洋在线英语,免费体验全部外教一对一课程:
1.Corporate Culture 企业文化(企业个性,形成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之中,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且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总之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和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为企业灵魂,推动其发展动力。有有形与无形之分。)
The personality of an organization(warm, aggressive, friendly,open, innovative, conservative, and so on.)
Guides how employees think, act and feel
is a broad term used to define the unique personality or character of a particular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and includes such elements as core values(核心价值观)and beliefs, corporate ethics, and rules of behavior.2.Functions of Corporate Culture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
Three key functions are:
Provide a sense of identity for members.导向功能:对每个员工价
值取向及行为取向的导向功能
Generat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s mission.凝聚功能:
一种价值观被员工所认同后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Clarify and reinforce standards of behavior.约束功能:软约束。
产生于企业文化的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Culture as the Organization’s Personality作为企业个性的文化
1)Risk Taking Personalities喜欢冒险个性: Organizations
encourage employees to take risks.(Virgin Group)
2)Attention to Detail Personalities注重细节个性:Organizations
focus attention on the details of the organization where they have
made quality their driving themes.3)Outcome Oriented Personalities注重结果的个性:Organizations
focus on results in certain aspects of their business.(Customer
services)
4)People Orientation Personalities以人为本的个性:Organizations
treat employees as “family”.5)Team Orientation Personalities注重团队的个性:Organizations
shape their cultures around the team concept.6)Aggressive Personalities积极进取的个性:Organizations value
aggressiveness as a major part of the way that business is done.7)Nonstable Personalities不求稳的个性:Companies emphasize
growth could be identified as having nonstable Personalities.4.Different Corporate Cultures 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员工共同尊重的核心价值标准。不同企业有不同核心价值标准。At the root of any organization’s culture is a set of core characteristics that illustrate the essential ways in which the cultures of organizations differ from one other. Sensitivity to the needs of customers and employees.重视顾客和
员工需要的价值观
Interest in having employees generates new ideas.致力于激发员工
创造性思维的价值标准
Value placed in taking risks.重视冒险精神的价值标准
Openness of available communication options
Friendliness and congeniality of employees towards one another. Value placed on people in the organization.5.Crea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企业文化的创建
1)Company Founders企业创造者
The founders play a key role in hiring initial staff, their attributes and values are readily transmitted to new employees.2)Experience with the General Business and Industry
Environment企业外部环境与体验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ten develops out of an organization’s experience with the general business and industry external environment.3)Contact with others企业内部群体与个人间的联系
The shaping of the organization based on how it develops out of contract between groups and individuals within an organization.6.Influence of Corporate Culture on Climate and Management Practice企业文化对企业氛围以及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在企业管理中是旗帜,是航标,指引着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fers more specifically to the values,beliefs, and customs or norms of an organization.It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irm’s organizational philosophy. Organizational climate refers to the general atmosphere of an
organization.企业文化与企业氛围的不同:
文化为企业注重的价值;氛围为企业成员的体验
企业文化与管理行为的不同:
文化是企业管理行为的核心要素,注重气氛的营造;
中英色彩文化与语义浅谈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色彩词的差异,可以证明两国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有很多不同,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了解并掌握此类颜色词及所构成词汇的差异,可以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及翻译实践与研究.
作 者:刘玉红 LIU Yu-hong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211100刊 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0068(2)分类号:G04关键词:色彩词 文化差异 语义
Countries and Statesssic Anecdot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la
一、江山社稷
1.大禹治水 King Yu Tamed the Flood
Long time ago, it was said that a deluge engulfed a huge area of land claimed many lives, so King Shun sent Yu to control the flood.Talking with seniors, Yu drew lessons from the past water-control experience.After the field survey, he made up a feasible plan.Then he led people to divert he floods, and during this time, though he actually passed by the door of his own home for three times, he didn’t go in.With 13-year persistent efforts under his leadership, 9 large rivers were finally dredged leading floods into the sea.While harnessing the floods, Yu, along with others, helped people rebuild their homes, fallowed lands and resumed production.In this way, he gave the common people a peaceful and contented life and achieved an immortal feat.At that time, to commemorate Yu the Great, the whole country was called “the City of Yu”;and for his feat, a mausoleum called “Yu Ling” was built in his honor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2.贞观之治Reign of Zhenguan
Reign of Zhenguan(627-649 AD)was the golden and prosperous age of early Tang Dynasty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Taizong, Li Shimin.He is typical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emperors in the whole Chinese history.Emperor Taizong’s reign was regaded ad the exemplary model against whicj the emperors of later generations were measured, and was considered required study for future crown princes.During his 23-year reign, the nation enjoyed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with the fourishing economy and powerful troops, and the people lived in peace.The emperor put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He saw people as water and emperor as boat, and believed that the water could bear the coat and swallow it as well(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Taking the downfall of Sui Dynasty as a negative example, Emperor Taizong appointed people on their merits and put them in the most suitable place, besides, he encouraged the free airing of views, accepted criticism with modesty and gave important position to the capable chancellors such as 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 and so on.He made a peaceful society by takibg a series of policies, such as putting great emphasis on agriculture, cutting taxes upon farmers, taking the policy of recuperation and strictly enforcing thrift.Because his era name was Zhenguan, the grand times under his rule wa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Reign of Zhenguan,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eace and prosperity of later Tang Dynasty.After a long time deposition, feudal china ushered on the age of integration in such fields a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during the 60-year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3.Sleeping on Brushwood and Tasting Gall 卧薪尝胆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State of Wu defeated the State of Yue, and took the King Gou Jian and his wife prisoner.For several years, Gou Jian laboured as salve in Wu.When he was released and returned to Yue, Gou Jian was determined to take revenge for losing his state.In order that he would necver forget his humiliation, Gou Jian slept on a pie of brushwood and tasted gall before every meal in order to remind him of the shame and revenge.After ten years of careful preparations, he attacked and finally conquered the State of Wu.This idiom is used to describe inspiring oneself to accomplish an ambition.春秋战国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往勾践和妻子雅鱼被俘虏,咋吴国做了几年奴役。后来勾践被放回越国,他立志要要报亡国之仇。从此每天夜里睡在稻草上,每天吃饭前吃一个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记过去的耻辱和仇恨。经过十年艰苦奋斗,越过终于雪耻战胜吴国。
4.Jing Ke Assassinated the King of Qin 荆轲刺秦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the Prince of Yan sent a famous assassinator Jing Ke to kill the King of Qin.Jing Ke, together with another warrior,left for Qin with the head of 樊於期,a defector of Qin and the map of 督康,the most fertile land of Yan.Approaching the River Yi, Jing Ke sung a heartbroken song impassionedly, “ the River Yi is cold as the wind blows , the hero will never return after this departure.”
Knowing that the envoy from yan brought both the head of 樊於期 and the map of督康,the King of Qin felt very happy and ordered to meet Jing Ke at Xianyang Palace right away.Seeing the king, Jing Ke talked with ease.He handed the map to the king.No sooner had the king fully unrolled the map than Jing Ke took out the dagger hidden in the map and grabbed the king’s sleeve trying to stab him.The king tore the sleeve and jumped by the nearby screen heading out.Nobody could do anything to help.(难道都看傻眼了吗?汗⊙﹏⊙)The king managed to pull out his long sword and chopped off the left leg of Jing Ke who finally died at Qin’s palace.Though the assassination failed, Jing Ke took his place in the history book forever due to his bravery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派著名刺客荆轲前往刺杀秦王。
荆轲与另一勇士一起,带着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康地图向秦国出发。临近易水,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秦王听说燕使者把叛将的头颅的督康的地图送了了,于是很高兴,立即下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一见秦王,荆轲谈笑自若,在将地图献给秦始皇时,趁始皇展开地图之际,荆轲抽出藏在图中的匕首一把打着始皇衣袖,向他刺去。始皇扯断衣袖(楼主其实并不解,皇帝衣服材料应该很好吧,怎么一扯能断?当真神力啊还是衣料不好啊?),跳过旁边的屏风往外跑。众人却毫无办法(朝堂上都是文官)秦王好不容易拔出长剑,将荆轲左腿砍断,杀死在殿上。
一、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在《西方不亮,东方亮》中指出: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五百多个,这说明没法下定义。因此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定义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但综合起来,准确地说: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与声音的体系总和。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戚雨村在《语言·文化·对比》中对于广义文化作了精确的概括,他说:“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物质文化,如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是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心理文化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英国文化学家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二、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日益密切,同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因此,文化全球化成为当今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翻译作为文化沟通的中介,难免会与各国文化相联系。所以,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非常密切。
当前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因而,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各有千秋,翻译作为交流的桥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英国翻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曾经将语言比作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视心脏以外的身体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处理。”由此可见,语际间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文化与翻译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翻译,双方开始文化上的融合,并在文化交流中达成共识,这对双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注意到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间的碰撞,这给语言带来了种种难以逾越的鸿沟。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是因为语言反映着文化,同时受文化的制约。翻译是对两种文化进行转换,这要求译者有很强的双语能力,同时具有丰厚的语言文化功底,特别是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下面对这些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三、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以农耕社会为主,因而,中国语言的发展与农业息息相关。牛耕地是古代主要的耕种方式,因而,汉语中很多词语都和牛有关。如“农民们如牛负重”要翻译为“The farmers work like horses”,“他真是条老黄牛”要翻译为“He is really a willing horse”。英国临海,其耕地的工具不是牛而是马,所以在西方文化中,马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的牛的含义,如英语中的“talk horse”,如果翻译成汉语就是我们常说的“吹牛”,而英语中的“drink like a horse”则是我们汉语中日常所说的“牛饮”。
英国是一个岛国,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周围全是海域,因地理环境的原因,英国多雾、多雨,所以出现了许多与之有关的习语。如“have not the foggiest”(如坠五里云雾中),“as right as rain”(十分正常)。此外,英国临海,水资源丰富,所以,英语当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就比喻人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翻译成中文就不能是“挥金如水”而应该翻译成“挥金如土”。而all at sea则是“不知所措”。
由此可见,不同地域产生不同文化,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切忌按词典上的词进行单一的翻译,否则会严重影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
(二)风俗习惯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固定的文化,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学、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又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由于中、英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同样一个词语在中英两个国家的语言中,可能代表的意义截然相反。在中华文化中,马是忠实快捷的代名词,人们看重的是它飞快的速度,如快马加鞭:at top speed,马到成功:win instant success.当然还有一些跟马有关的俗语,例如一马当先———be the first,take the lead.走马观花———give a hurried and cursory glance at something.这里的“马”当然不能按原意翻译成“horse”,这不符合中华文化习俗所蕴含的意义。
在中华文化中,虽然人与狗的关系非常密切,但狗却是低下、可怜的代名词,如A dog bites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 position.(狗仗人势),like 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我们不能按照原有的单词进行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结果必然是不对等的翻译。但在西方文化中,狗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好,代表亲密的关系,与之有关的词都有好的意思,如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love me,love my dog(爱我,也要爱我的狗,即爱屋及乌。)
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两国的习俗文化,使翻译出的作品更加通顺,否则会因曲解文章的原意而造成误会,所以,提前对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进行一定的了解是做好翻译的前提。
(三)历史文化典故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文化典故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沉淀与堆积,是历史文化的结晶。例如大多数中国人都了解“叶公好龙”这个故事,但西方人要翻译出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就必须与文化联系起来,故该短语译为:“Lord Ye who claimed to be fond of dragons was scared out of his wits when a real one disappeared.”这样。既说明了叶公是谁,又表达出了这个成语的历史意义。
西方典故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如“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意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此外,像“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多此一举),“meet one’s Waterloo”(败走麦城,惨遭失败),“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s boats”(背水一战),都是历史文化现象的体现。要尊重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次理解,注重文化信息的传达,才能在尊重两国文化的前提下,做出对等的翻译。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极其复杂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著名的心理惊悚片《七宗罪》,叙述了一个疯狂的凶手认为自己是上帝,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杀人。这七条死罪是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即饕餮(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骄傲(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这个数字在宗教里是非常神秘的,在《旧约》中有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就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同时,在这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第七天,甚至结局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7”暗示罪与罚。大家可以想象到,如果仅仅把“Seven”译为中文的“七”,那么,中国观众绝不会想到西方观众所能想到的文化方面,所以,影片在公映时译为《七宗罪》,点名故事的主线和seven是最重要的宗教寓意,方便观众理解西方文化。
在东方,人们信仰的是佛家、道家及儒家文化。同时,在中华文化中,盘古开天辟地,因而人们信仰的是天,而不是上帝。如中国人表达惊讶时,会说“我的天啊”,如果表达为“Oh!My heaven!”或是“Oh!My paradise!”,就会让别人一头雾水,不清楚所表达的意思。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倾向于表达“Oh!My dear!”或是“Oh!My god!”,这是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基督教。
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现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内涵,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错译、误译、漏译,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四、结语
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并不在于对语法和句子的分析,而在于两种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转换。尤金·奈达说:“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可见,不可低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只有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才能弄清词语的真实含义,明白翻译的原因,把握好翻译的尺度。此外,既要考虑词语中的文化因素在译文中如何体现,又要注意避免因文化因素而造成的误译,译者才能轻松跨越语言间的障碍,使得译文最切近原文。
摘要: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文化影响着翻译,文化不同,即翻译不同。本文主要从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三个方面出发,谈谈中英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中英文化,翻译,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小艳.简述文化与翻译[J].考试周刊,2008.
[2]季羡林.西方不亮,东方亮[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研究,1992.
[4]清梅.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下的翻译研究[J].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王天枝.文化对翻译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
[7]尤金·奈达.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赵惠霞,周憬.语言与文化阐释[M].西安出版社,2010.
[9]张小南.浅论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J].江苏: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关键词:商标;文化 ;中英文化差异; 商标翻译
一、中英文化的差异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从狭义上讲是指地方性的或具体的实践活动或风俗习惯。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英问候方式的差异。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因素、文化习惯、人文因素等原因,中国和英国有着不同的问候习惯。在英国,天气是问候中一个十分流行的话题,人们早晨见面常打招呼道:“What a good day !”而在中国,人们打招呼喜欢问“吃了吗”。
(二)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人具有辩证思维,因此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好坏是相互依存的。相反,英语人强调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认为某一事物要么好,要么坏,或者非对即错,不存在中间性的事物。
(三)审美的差异。如在汉语中,“龙”在中国古代代表“皇帝”,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人总是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可怕、凶猛的动物,表示邪恶,常被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狡诈、虚伪的人”。而“dog”在西方国家被喻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表示忠诚、可靠,在中国却被认为是低贱、卑鄙的象征。
(四)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它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国人以和为贵,非常重视集体的利益。英美等国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相信个人价值自上,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
(五)文化禁忌差异。中国人隐私观念不强,常常喜欢谈论他人的私事,中国人见面寒暄喜欢问“你多大年纪”、“你住哪里”、 “你家几口人”等等,而在英美,这些话题属于个人隐私,忌讳别人问及。可见,中英两种文化差异之大。
(六)风俗习惯差异。中国人在交往时注重委婉、含蓄。而英国人却喜欢坦率地表现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当中国人听到赞扬后会不好意思地说“哪里哪里”。尽管内心极其高兴,但不喜形于色。而英国人听到后会礼貌的回应:“Thank you !”。
二、中英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商品标牌中都蕴涵着各自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商标词的翻译必须充分考虑彼此的文化现象。
好的商标翻译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商家打开国际市场。如宝洁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前,认真研究中国文化,他们把公司名“protector and gamble (P&G)”翻译成“宝洁”,“宝”代表公司的品质,“洁”代表他们公司的性质。同时它的产品如:“head and shoulders ”翻译成“海飞丝”、“safe-guard”翻译成“舒肤佳”、“olay”翻译成“玉兰油”,这些形象的翻译使他们公司的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又例如:“converse”是美国一个著名的帆布鞋名牌,在中国市场翻译为“匡威”,既秉承了该品牌逆行、逆向的内涵和精神,又因为在中国市场锁定的消费人群为青年人,因此在中国很受欢迎。
但是翻译商标时如果不顾两种文化的差异,就会造成文化缺失现象。如把“帆船牌”地毯译成 “junk”,而“junk”在英文中除指中国帆船外,还指废弃物或破烂的旧物,所以不受欢迎。又例如在翻译中国的“金鸡”闹钟时,它的译名“Golden cock ”严重影响了它在英语国家的销售,因为英美国家除了用“cock”指雄鸡外,还指人体的某种器官,所以 Golden cock听起来显得很粗俗和不雅。
三、商标翻译的方法
商标的翻译应充分国外的文化风俗、忌讳、文字表达的特点,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习惯等,只有这样,商品才能得到国外消费者的心理认同,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商标翻译方法。
(一)音译法。如果所要翻译的商标构不成意义,属于新奇型或专有独用型,我们多采用音译法。这种方法既可以保留原有商标名的音韵之美,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和特色,又能给外国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中国的茅台酒音译为Maotai 仍不失其本色。又比如“ Tide”洗衣粉翻译为“汰渍”,意为既能表音,达意,又能传神。
(二)意译法。直接意译法。直译法即将原语按基本词义翻译的一种方法,如“小天鹅”商标就可直接译为“little swan”。译者还可以仔细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凭借“主观臆想”将商标翻译成具有创新性的译名。例如:牙膏 Crest(佳洁士)、,Maybelline(美宝莲)等。
(三)音意结合法。音意结合法是音译法与意译法的相互结合,最为典型的代表是 Coca-Cola,它被译为“可口可乐”,既保持了原词的读音,又使人一听便知是饮料商标。这种商标翻译得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
(四)减音法,即把英文商标中过长的音删除的翻译方法。因为双音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所以英文商标在译成中文后多采用两字或三字的形式,比如中国传统的老字号 “同仁堂”、 “全聚德”等,故英文商标McDonald’s用“麦当劳”代替“麦克唐纳”,英国名车 “Rolls Royce”用“劳斯莱斯”代替“罗尔斯—罗依斯”。
(五)增字法,即在译出商标的主要音节后加上与商品特征相符合词语的翻译方法。通常可根据需要加上符合商品特征或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字,以突出产品的宣传性,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例如:Crest 译为“高露洁”,“洁”字体现了牙膏的清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的命名与翻译会更加简洁、形象,更加注重内涵。一种好的商品,加上一个动听上口的名字,无异于锦上添花。好的商标翻译必须尊重文化差异,充分考虑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安亚平:中国名牌产品商标词译名分析及其翻译方法[J]. 上海科技翻译.2004.4
[2]胡开杰:试论商标名称英汉互译文化意义的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2001.5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0
[4]李朝:实用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5]魏新强:浅析商标名称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 商场现代化2007.9
[6]朱亚军:商标命名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