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精选9篇)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篇1

——浅谈《诗经》教学中多种形式的“对话“

《诗经》像春风吹动万物而发出的“万籁之声”,千百年来,感染打动着人心。感情都是那样诚挚淳朴健康,如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关雎》和《蒹葭》,是两首表达爱情的诗,表现了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执着追求,意境优美,充满了细致、隽永的抒情意味。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美文美教,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下面就以自己的教学感受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首先,用朗读再现音乐美。高水平的范读和流畅明确的朗读要求,让课堂中洋溢着琅琅的读书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形式、方法不拘一格,但要以琅琅书声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努力建设有读书声的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经》的音乐美。在这方面,马清华老师的课就是很好的例子:“一咏三叹吟读《关雎》——相映成趣译读《关雎》——诗情画意品读《关雎》——音韵悠扬唱读《关雎》——诗意栖居再读《诗经》”通过这些环节,让读成为课堂主线,使琅琅的读书声始终在课堂萦绕,给人美的享受。这是整体感知最好的对话,在朗读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古典文学的节奏美,音乐美。

其次,用想象感受意境美。《关雎》的意境优美简约,全诗以展现滩头水畔的形影不离的雎鸠鸟开头,看这美好的和谐之景,听它们一唱一和,自然引起岸边的青年的无限情思。“窈窕淑女”,她在参差的荇菜之间,在潺潺河流之上,形象不断叠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蒹葭》意境空灵朦胧,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河道阻隔,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教师可以通过描述画面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想象来感受意境。如马清华老师让学生通过写电影脚本的形式来感受《关雎》意境,洪越老师让学生听读配乐朗读,想象画面,然后谈感受、理解的方式,设计都很巧妙新颖,值得学习。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也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是更深层次的一种对话。

再次,用赏评感悟形象美。采荇菜的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苦苦追求的君子爱情执著而又情趣高雅。《蒹葭》中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在特定情境中有一种朦胧美。主人公上下追寻,执着而又始终充满希望。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读赏析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像洪越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宛在”等,引导学生感受伊人的形象。阅读文本,不仅仅要读“进去”,更要读“出来”。而对于文本中形象的感悟和赏评无疑是一种读“出来”,能让学生更理性的去分析文本,是一种更深入的认知和独特感悟。

最后,用心灵捕捉情感美。其实情感美是与形象美、意境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我在设计“美点寻踪”这一环节,就通过对优美画面描述,对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很自然地用心去捕捉诗歌中传达出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君子初见淑女时的喜悦和爱慕之情,又有“求之不得”时的焦虑、苦闷、失望,还有想象与她相会的陶醉和幸福之情。我想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与文本的情感对话交流,也是最高层次对文本的理解。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篇2

一、适时鼓励, 激发兴趣, 让学生敢疑、爱疑

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和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敢于说话, 敢于争辩,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我们班有一个成绩较差又从不提问的学生在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时, 在我的暗示和鼓励下竟然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我心为什么归去?怎样归去?两个问题看似简单, 却切中课文要害, 令我十分欣慰, 我就及时鼓励他。这样就激活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 创造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精彩课堂。学生有了乐趣, 也就敢疑、爱疑了。

二、加强引导, 对话文本, 让学生会疑、善疑

(一) 初读文本, 自学质疑

初读文本, 自学质疑, 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走进文本, 和作者对话, 和文本对话。必须能够对课题、作者情况、写作背景、重点字词、整体内容, 甚至是文中插图进行质疑。因为是初读, 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 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 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 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 并得以解决。因此,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 研习文本, 深层质疑

研读课文就是培养学生在读中释疑的能力。质疑的深度与阅读的能力和对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 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学《荷塘月色》时, 我精选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手法?景物有何特点?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对几个问题进行梳理和探究之后, 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他们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对比联想, 拓展延伸, 让学生析疑、解疑

(一) 对比现实, 析疑、解疑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而不是两个东西。”阅读教学同样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入情入境地去读、去说、去感悟、去体验、去质疑,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文描绘的世界和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相连、对比, 从而分析疑问, 解决疑问, 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人物、事件,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教学《祝福》一文时, 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母亲描绘一下, 学生们既兴奋又活跃, 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讲开了, “胖胖的身材”“红润润的脸庞”“黑黑的秀发”“打扮新潮”“穿高跟鞋”……再看看祥林嫂, 被折磨成这般模样, 最后又是在过年之际, 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悲惨死去。学生对比现今母亲的生活和文本中祥林嫂的生活, 展开了热烈讨论, 严肃认真地分析并解决了疑问, 从而认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本质, 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层领会。

(二) 联想生活, 析疑、解疑

学生在深读课文时, 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产生的是联想质疑, 从而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此时, 学生对课文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 如果学生能不唯书、不唯师, 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 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当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深层次探索阶段时, 教师要适时启发, 提供更多的机遇,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进行探究质疑、联想质疑。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随着质疑问难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能够从不成熟、肤浅的阅读质疑, 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联想质疑, 从而析疑、解疑。

(三) 延伸拓展, 析疑、解疑

课外的拓展与延伸是知识的升华, 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有创, 有创才有新。每上完一节课后,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让课堂继续拓展, 让兴趣继续保持。在教完《荷塘月色》后, 学生在我的启发鼓励下, 又发现和提出一些新问题。例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荷塘的月色美?我们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来介绍家乡风景时, 怎样细致地写清楚、明白……学生带着它们走出课堂, 去读书、查找资料, 去观察、询问, 再带着它们在下次的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越激越活, 问题不断生成也不断解决。

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篇3

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是复杂而艰辛的工作,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以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等任务都是由广大语文教师来承担的,搞好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要依靠语文教师来承担。教师的工作方式是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思想感情、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影响学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语文教师如能具备一口普通话,一手好文章,一笔好字的基本功,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那么,上起课来就能得心应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了保证。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眼神的变化和他们的表情,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聆听学生的心声。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十分安静,但他的眼神凝视着某一点,这就多半是思想开小差了。教师可结合所讲内容提问题让那位分心的同学回答,同时提醒他要注意听课。具有良好观察力的教师,不仅能善于观察学生,也能善于观察自己和评价自己,以便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2语文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教师,他在培养学生时,就能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现象,他们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就能高瞻远瞩,憧憬未来,并采取追求未来远景的教育方法,去培养下一代。想象力不仅在教育工作中是必需的,而且在教学工作中也是必要的。尤其在寓意深刻的课文教学中,需要用自己的想象去领会作品中蕴涵的深意。在课堂上,我经常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画面把自己观察到的进行具体描写。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借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结果学生在训练中发挥了创造性想象,写出的一段段话,想象合理,语句优美,各具特色。从而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工作中也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有思维的灵活性。因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的儿童,非但不同的学生其心理特点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情况下,其心理状况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有灵活的思维,区别对待,因势利导,不要统统一刀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掌握教学内容和讲解教材的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能根据学生的不断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师不仅自己要有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要开拓学生的思路,思路愈广,发现问题愈敏锐,分析问题愈全面。语文教学中,往往对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途径去解答。有时可以用不同形式问同一内容,殊途同归,以开拓学生思路。 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言语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3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语文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因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有无私的爱,才铸就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期望学生完美发展的感情,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灵的满足,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责任。爱是教育的和基础,教师要全身心地爱每一个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充满爱的集体中愉快地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在爱中表现严,在严中表现爱。

教师更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还应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之中,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极的情感,就能推动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并能使情感的浓度和思维的深度统一起来。反之,学生有了消极的情感,便阻碍学习,促使思维混乱。

语文课堂是充满趣味的课堂,一堂好的语文课情感丰富,在读书谈论中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师讲课,要打动学生的心,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流泪,喜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兴奋,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厌恶。教师要力求把作者创作的激情全部释放出来,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哀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要有坚强的意志。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创造性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都要依靠教师的辛勤培育。从事这样一种艰巨的工作,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胜任的。 教师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工作上,对学生的要求要明确、合理、严格、并且坚持到底。凡是对学生提的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并且要进行督促检查。教师对违纪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教育时,特别要有耐心和自制,决不能发脾气,训斥学生,而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来进行说服教育。优秀教师总是从爱护学生出发,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和善的态度进行教育,用平等、亲切的口吻与学生交谈,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们。

如何让演讲更加精彩 篇4

一、提前到达会场

尽可能提前一刻钟到达会场,不能等到听众都已就坐才开始调试投影仪和幻灯片,特别是第1个演讲者。提早到达演讲地点,熟悉一下场景,检查电脑、投影设备和麦克,确保不会出现异常情况,关闭手机或设置静音。这样做有助于消除紧张感,增加信心,也体现出对听众的尊重。

二、服饰和发型

人靠衣装,演讲更应注意衣着。我们知道演讲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演讲作为演讲者一定要穿得正规,男士西装领带;女士则穿职业套装。非正式演讲对服装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一要做到整洁、干净、得体。另外衣着也要适当,不易过冷过热,否则容易给自己制造紧张情绪。女士的化妆要自然,不要浓妆艳抹,首饰要简单,一方面体现对听众的尊敬,另一方面又让听众感到愉悦。上台演讲时最好不要穿全新的衣物,因为会给我们自己制造紧张感,最好穿8成新的衣物,会让自己感到更舒适。鞋则最好穿让自己很舒服的那双,鞋底不要过硬或过软。最后就是要轻装上阵,女士戴手表或首饰要精简,建议摘下那些叮叮当当的手镯之类的东西,影响与会嘉宾视听。其次,发型也可塑造出各种形象,能明显体现出个人形象特征,鬓角的长短也是个人喜好的表征。

希望各位认真思量一番,在演讲之际让你的服装、发型带给他人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够带动起大家的热情。

三、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的目的不是自报家门,这一点要记住,况且主持人已将您介绍给与会嘉宾。要说一点能让别人记住自己的内容,如自己的个性,优势,辅以过往的经历,最好是幽默一些的,用大家的欢笑来为自己加分。

四、演讲时的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也是一种表达语言的方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部表情,脸上的每个细胞、每个纹络、每个神经都表达某种意愿、某种感情、某种倾向。面部是思想的“显示屏”,所以演讲时请面带微笑。切记“不可垂头”!人一旦“垂头”就会予人“丧气”之感,而且若视线不能与听众接触,就难以引起听众的注意。

五、演讲时的视线

确保与听众之间有眼神的交流。嘴巴可以讲,眼睛也能;而眼睛的奥妙在于它是绝对真实的,嘴巴可以编出一千句、一万句谎言,却不能遮挡眼睛的真实性。

演讲者面对观众视线可以使演讲者控制演讲主动权,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1)环视。眼睛向前方有目的的扫一下,能使所有听众都注意到你,不觉得你只在和某个人交流,而且,这样能较全面地了解听众的心理反映。(2)虚视。演讲需要这种虚与实的目光交替,“实”看某一部分人,“非”看大家,演讲要作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

面对大家的注视,并非每位听众都会对你报以善意的眼光,尤其当你走到麦克风旁边站立在大众面前的那一瞬间,从容地鞠个躬,你将得到大家的尊重。你不可以漠视听众的眼光,更不可以试图回避。克服这股视线压力的秘决就是一面进行演讲,一面从听众当中找寻对自己投以善意而温柔眼光的人,无视那些冷淡的眼光。此外,试着将视线投向强烈“点头”以示首肯的人,对提高自我演讲信心也具一定效果。

六、口语表达基本要求

1、清晰。要让他人知道你在讲什么,必须保证发音准确清晰,这样才能让他人了解你演讲的目的和内容。

2、流畅。避免出现口头禅,有条理的组织语言,熟练掌握自己演讲的内容,这样演讲才能流利顺畅,进而变得更加精彩。

3、音量。演讲最忌讳听众无法听到演讲者在讲什么。虽然现在会场都有麦克风和扩音器了,但是你仍然要确保使所有听众都能听到你。提高音量并不是说演讲者要大声喊,正确的做法是,适当保持与麦克风的距离和高度(这一点很重要:太近声音刺耳;太远声音弱小,会引发会场代表相互交谈,出现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的混乱局面),挺直身体,从肺部而不是从喉咙里发出声音。

4、节奏。说话要有节奏,该连贯的时候连贯,该停顿的时候停顿,抑扬顿挫,掷地有声,有了这个变化语言才生动,否则是呆板的。

5、语速。语速要根据日程安排所定发言时间,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试着调整你的语速,倘若从头至尾一直以相同的语速来进行,听众会觉得乏味。

6、易懂。听众通过演讲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立即能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书面语需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相比,口语需注意:(1)句式不宜过长。(2)善于将特别专业的内容通俗化。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流行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3)较多地使用连接词,诸如 “但是”、“除了”等,使讲话更生动、有条理。当然,讲究表意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磕磕巴巴,这样便损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

七、演讲时的姿势

我们要给听众留下堂堂正正的印象,避免畏畏缩缩的印象,就必须注意演讲时的姿势。

1、试着放松自己。虽然个人的性格与平日的习惯对此影响颇大,不过一般而言仍有方便演讲的姿势,即所谓“轻松的姿势”。要让身体放松,或者说就是不要过度紧张。过度的紧张不但会表现出笨拙僵硬的姿势,而且对于舌头的动作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一个决窍就是想办法扩散并减轻施加在身体上的紧张情绪,例如做一次深呼吸,将一只手稍微插入口袋中,或者手触桌边、手握麦克风等等。上台前做几次张大嘴巴的动作,当然,如果有理由如果有理由大笑也可以,如果有理由,这样你的下颚会变得柔韧舒服。

2、激活你的身体。站立时脚打开与肩同宽,身体稍向前倾,保持昂头挺胸,头与身体要直立,不要靠在桌子或讲台上,这样你就看起来更感兴趣,更投入,更有热情。

八、演讲时的肢体语言

手势。(1)手指语言:“大拇指”动作一般表夸奖、很好,但有时表高傲的情绪;“十指交叉”一般表自信、敌对情绪或对某事物感兴趣;“抓指式”一般表控制全场之势;“背手”可给自己壮胆,也表镇静、自信,但对有的人是种狂妄表现;“手啄式”表示不礼貌的动作,本身就带有一种挑衅、针对和强制性的意味。以上都要看具体环境和当时面部表情。(2)手掌语言:“向上”表示诚恳、谦虚;“向下”表提醒、命令;“紧握伸食指”带有一种镇压性;“搓掌”表期待,快搓表增加可信度,慢搓表有疑虑;“手掌向前”表拒绝、回避;“手掌由内向外推”表安慰、把所有的问题概括起来;“劈掌”表果断、决心。(3)手臂语言:“手臂交叉”表防御;“交叉握拳”表敌对;“交叉放掌”表有点紧张并在努力控制情绪;“一手握另一只手上臂,另外一只手下垂”表缺乏自信。

(4)请某人起来发言时,要手指并拢手心朝上做抬起状请起,相反请坐时要手指并拢手心朝下做下压状。千万不可用手指或教鞭等教具指点。

切忌:不要事先计划手势,演讲中的任何手势都应该是你要传达信息的延伸,它是帮助你传递信息中的情感。事先计划手势会看起来很不自然,刻意为之时还会和其他自然的肢体语言不搭配。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手势,那把手随意地放到身体两侧就好了(不要用手指着听众!)。

九、掌控时间

演讲内容为专家非常熟悉和深入研究的领域。时间的把握应根据会议日程安排,如果时间为30分钟可以详细阐述;如果按国际标准安排10分钟,就只能加快语速,将重点、亮点和关键技术讲清楚。

十、演讲内容

熟悉听众,根据听众特点设置演讲内容的深度和重点;演讲内容围绕主题,融会贯通,有条理、系统化的组织和表达,更容易让听众理解和接受。

十一、怎样强调重点

在一次演讲中,相对来说,有些内容是重要的,有些内容是次要的。对于重要的内容或问题,要特别加以强调,使其得以突出,以便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要达到强调的目的,是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1)通过“反复”手法强调

所谓“反复”,就是在一次演讲中同一内容的反复出现,由于反复出现,这一内容就得到了强调。反复出现的内容,一定是统帅演讲的观点或是表达主旨的重要内容。

(2)通过对比强调

通过两种事物的对照比较,从而使所要表现的事物和思想鲜明突出,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3)通过设问、反问强调

“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名叫设问。”设问的目的是为提醒下文的内容,以引起听众的注意,答案由演讲者说出。

(4)通过语言速度变化强调

演讲是通过有声语言作为媒介的,因此,声音的高低与语速的快慢也必然影响到内容的表达。恰当地调节声音和语速也必然会使某些内容得到强调。

面对自己的演讲稿在练习时,应当挑选出一些重要的句子或词语,当讲到这些句子和词语时,不妨有意识地提高音量,与前面的相对低音形成对比,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5)通过PPT将重点内容突出设置以上强调的演讲技巧,每个演讲者应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不可机械地生搬硬套。

十二、演讲前的准备

自我试讲:上台、开场、下台的问题。上台要情绪饱满,充满自信,步伐稳健自然,目光环视全场。开场起调一定不要太高,当然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会议期间要善于活跃会场氛围。下台步伐平稳,要避免“得意洋洋”或“神情疲惫”。

演讲的前一晚必须睡眠充足,使喉咙获得良好的休息。

最应该注意的当然是演讲的内容。在做引言时,应先将重点主题陈述出来,然后在主文中,将主题一一剖析,并且赋予新的观点。试着多讲一些词汇丰富的话。可能的话,最好掺入一点幽默的字眼。注意强调重点,戏剧性地把它们说出来,随后降低声音,再安静下来。

充分的准备,经验的积累,对于演讲的成功大有裨益,总而言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小时的演讲要有三十小时的演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讲更加精彩!

谈美育教育 让生活更加精彩 篇5

让生活更加精彩

随着“双减”“双增”政策的出台实施,美育教育也逐渐走人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中。美育教育,顾名思义,是培养孩子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育能温润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也可以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美育能塑造人的体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常言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人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发现美的“眼睛”。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关注思品和科学文化素质,对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篇6

张扬个性,让作文教学更加精彩

——浅谈个性培养在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和谐环境,营造宽松氛围;尊重个性差异,呵护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胆创新,挖掘学生的个性,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个性培养作文教学小学

正文: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属性,对人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适合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作文,就应该表现个性、解放个性、发展个性。在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和谐环境,营造宽松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怀疑、富于想象、勇于挑战和执着追求等优良个性,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着意营造一个师生和谐、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密切合作的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让他们无所顾忌、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对于一-1-

些有着奇思妙想的学生更是肯定他们个性的张扬,倾情的表达和美丽的想象。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敢于革新,勇于创新,塑造全新的教师形象,创设全新的课堂形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而又真实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塑造个性的教师形象。教师是学生前进的指明灯,个性的教师才能营造出真实的宽松环境,才能培养出个性的学生。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抛弃往日知识专制者的面具,积极充当学生亲密的合作伙伴,不光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努力做到“激励、唤醒、鼓舞”,既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对话者,既做学生的聆听者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用永远的微笑,充分的民主,合作型的课堂教学,平等的师生交流,把个性渗透在每一个微笑中,渗透在每一次鼓励中,渗透在每一句善言引导中,把学生轻轻推到课堂的教学主体地位,自己则退为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监督者,让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在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创设全新的课堂模式。“说教—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好像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说、去问,其实,在课堂上说、问的只是那“几个学生”,更多的学生还是被排斥在课堂的外面。笔者针对这一情况,果断地把小组教学引进作文课堂教学中来,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个问题都让学生在自己的组中进行讨论、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张扬个性的机会。小组教学的优势在《我》这节习作指导课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上课之初,笔者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果请你来作个自我介绍,你准备讲些什么呢?学生们思考后,在组长的有序安排下,轮流在小组内进行发言,小组其他成员就他的发言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果语句不通,用词不当,可以帮忙纠正;如果说得具体、连贯,主动加以借鉴。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互改、互评,选出最好的作品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习、评比。其间,笔者适时进行个别辅导,总结出带有共性的问题待会儿在全班进行集中辅导,对特别的优点待会儿进行典型表扬。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较

好地完成了习作任务,而且全面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尊重个性差异,呵护创造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心中没有“差生”这个概念,就是“后进生”这个词语也没有进入笔者的头脑。笔者只承认并尊重学生是个性差异,彼此的喜好不同,专长不同,文化成绩只是学生学习任务的一个部分,文化考试成绩好只是学生的一个优点。对于学生的作文,由于个性有差异,水平不一致,就不能用同一尺度去衡量,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肯定他们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后进生”,勇于去挖掘他文章的局部美,并给予褒扬,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要求他们有大作家的风格,只要能在作文中正确认识自我,大胆表现自我,积极塑造自我就行。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活他们每一个创造精神的萌芽,激发他们每一次创造的冲动,增强他们创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表现个性。这样做,正是营造出了一个张扬个性的良好环境。学生在这样的自信心下,何愁写不出放飞心灵的好文章?

(一)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作文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自信心不足,文化成绩在下游的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一次主动的回答,一个漂亮的钢笔字,一次“寻常”的答案,都去精心呵护。在作文批改中,笔者充分利用眉批和总批这作文批改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地进行表扬和肯定,哪怕是一个准确的词语,一处恰当的修辞,一个“偶然”的谋篇布局,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每次作文讲评时,笔者都不吝言辞地对该次作文中的佼佼者进行点名表扬,对优秀习作进行范读。对于文笔比较突出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作文投到学校的广播站

和校报、以及一些报刊,让他们在“豆腐块”中品味成功的滋味,让别人在羡慕中找到前进的动力。近两年来,笔者还同《宿迁晚报》社取得联系,动员一大批学生报名参选该报社的小记者,先后有18名学生的作文在《宿迁晚报》上发表。笔者坚信,这是他们个性张扬的开始,自信心的回归。

(二)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利用小组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让他们,特别是那些自信心不足、文化成绩在下游的学生为自己独到的见解、勇敢的辩论而感到喜悦和欢欣,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表达的自信,帮他们找到“新生”的开始,产生良性的循环。在课外,笔者创设“手抄报”这一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搜集素材、选编素材、设计、排版、美工、抄写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表演的天空。在班级定期地举行“手抄报”展览活动,让每位学生的大名都来一次精彩的亮相。同时,让学生在共同协作中学会团结、协作,让他们在共同的成功成果中寻找自己表现的舞台。

(三)再给学生一次机会。作文的主题选择是否最佳,作文布局的安排是否严谨,作文字面润色是否到位,笔者都没有进行强求,任学生自己,或是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帮助下,自己完成对作文的修改,任他们在修改中寻求最佳,任学生在修改中完成作文水平的隐性提高(当然是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该学年段的具体要求和标准的前提下)。其实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在“犯错误”,然后再“改错误”中慢慢成长的,让学生在现实中得到真实的磨练,在磨练中成长,在成长中前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是笔者作文教学中不变的座右铭。

三、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胆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了兴趣,作文对于那些来自农村的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实在是个苦差使,更谈不上去进行个性张扬了。在作文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例如,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形式,引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来积累作文题材,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让学生品

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途径,多渠道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完全展示自己,完全表现自己,完全推介自己。

对于传统简单的命题作文,学生往往感到缺乏材料,无话可说,对于教师呆板的指导,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学生往往喜欢做游戏,喜爱活动,尤其是具有新意的游戏。抓住这一特点,利用迁移原理,把他们的兴趣重心引向写作,并及时加以巩固,使他们形成持久的、稳定的而又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在一次作文指导课时,笔者在上课时宣布,本节课我们先来进行拔河比赛,学生顿时欢呼起来。学生情绪稳定后,笔者把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要求、活动时间作了具体要求。充满欢乐、笑声而带有紧张气氛的游戏活动把学生的兴趣提到最大程度。当学生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笔者及时将学生的兴趣中心引导迁移:游戏玩得开心不开心?谁能把刚才比赛中热烈欢快的场面、参赛者紧张可笑的动作和神态说给大家听一听?问题一提出,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你一言、我一语地把刚才活动的场面描述下来,这时,笔者揭示本次作文题目:《记一次拔河比赛》,告诉大家作文就是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难不难?学生齐声回答:不难。在笔者三言两语交待了习作的要求与注意点以后,学生便愉快地进行作文。这样由游戏激发兴趣,利用兴趣迁移,指导写作,扫除了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学得愉快,作文普遍较好。

激发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是手段,由兴趣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由此引发学生顿悟,唤起寻根究底、排疑解难的强烈愿望才是目的。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大胆创新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在寻常生活中寻求自己独特的视角,体会自己独特的感受,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自主地、自由地倾诉自己,表达自己,完成自己的作文。

平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引导他们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由发挥,一是为他们积累素材,积累词汇,也是锻炼他们个性的重要途径。只要学生是在健康的思想道路上,笔者就“信马由缰”地让他们驰骋

“真假”,徜徉“善恶”,逍遥“美丑”。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可见,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发展个性。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在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吸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这不正给个性发展开辟出一片广阔天地吗?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是学生发展个性的一个重要阵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需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气氛,培养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到写作的个性来自于勤奋,只有广泛涉猎和深入思考才能在写作活动中,放飞个性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高万同;《高万同语文教育文集——语文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篇7

一、多引导学生看,鼓励其参与

直观形象的事物总能激起人们的感官刺激,就高中学生而言,在政治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接触的就是纯文本的教材, 虽然教材中也配有相应的图片,但依然以文本材料为主,而如果教学中教师不能结合文本材料而辅以相应的图片、案例材料而引导学生去解读,那么,学生很容易感觉到疲倦,课堂气氛也就难以活跃。提倡在政治课堂中引导学生多看,多说, 在看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或感悟,这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有积极意义。同时,以直观形象的材料或图片而引导学生去看、说,可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为知识的理解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而以直观材料或图片而引导学生观看,在观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如在《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中,教师先以多媒体课前呈现市场上人们在买玫瑰的图片,然后补充说到:在情人节之前,玫瑰只需1元一枝,而到了情人节那天,玫瑰价格上涨到了5元每枝,为什么?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展开交流,在交流基础上教师再补充“大特卖”、“夏装全场打折”、“凉鞋季末狂甩”等商家所做的广告图片,追问“在这些活动中商品的价格是否发生了变动?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商品的价格变动?”此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急欲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并尝试回答问题,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了问题探究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以多媒体来呈现图片或案例, 引导学生多去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以问题、活动等来启发学生思考,这更利于学生对新知产生兴趣。

二、多引导学生议,引导其交流

议即议论,也即讨论和交流。在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按照事先备课材料,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解并勾画重点,而学生则只能通过听、记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较为机械化,也过于被动。提倡在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和同伴相互交流,和教师形成互动,这样可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丰富的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问题而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或通过教师点拨而引出结论,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构建。

如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教学中,围绕公平的收入分配概念、意义和实现方式,以“老郑”为案例主人公而引导学生逐步展开讨论活动。首先,对于公平的收入分配概念,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其应该注意的点,教师再强调公平是指相对公平,分配中允许存在适当的差距,且要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然后以老郑向所在钢厂提出打破大锅饭的案例而引导学生思考老郑为什么要这样做,由此而引出其意义。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过渡而引入国民收入的分配,结合老郑的案例而引导学生交流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在案例分析中引入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进行精讲。如此,整个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案例贯穿其中,以问题而启发学生交流, 辅以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好地达成了目标。

三、多引导学生练,促进其巩固

练习是促进学生巩固的重要方式,也是让学生从知识到技能过渡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政治教学中,练习的方式较为单调,背诵、书面练习基本是主流形式。且在书面练习中,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较为统一,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得到凸显, 学生在练习中的积极性不高。提倡让学生多练,不仅要拓宽练习的渠道,且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层次而以难易不同的练习方式对学生展开练习。

首先,就练习方式而言,一是要加强课堂练习。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后,可采用小组互问互答、教师幻灯出示问题而引导学生小组竞赛等方式来加强对基本概念、定义等的巩固。教学中也可通过教师提问而让学生回答或总结的方式来对基本内容进行巩固。二是课外练习,除了以教材或教辅中的书面练习而引导学生完成外,还要注重以辩论、主题交流、模拟情境等方式而组织学生展开练习。如《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教学后以模拟银行工作人员而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体会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区别和联系。其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中,无论是从题量还是难易程度上,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而不能同等对待,这样才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在政治教学中,虽然纯书面练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但却不利于学生去应用,提倡加强书面练习并以实践性活动来促进学生应用,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教学中还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而展开。

在政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这是不变的中心,广大教师只有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真正能树立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中轴,通过自己的引导而让学生多去看、 听、读、议、练,让学生真正能融入到课堂中,在参与中获得知识的构建,这样的政治教学才会更加有效。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冷眼相对,而要以平等的态度对之,且多给予其关心和引导,让其能树立学习自信,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摘要: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才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在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多说、多议、多练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政治课堂更加精彩。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人和事有一部分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段距离,因此,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认识的不够全面,有的时候可能还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有些课文内容是学生们都比较常见且熟悉的,但是,正是这些熟悉的现象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范围,为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对课文的有效理解也有利于强化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逐渐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一些资料,或者是调查访问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关于生活片段的理解。比如,在探究《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与红军长征有关的书籍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为深刻的理解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埋下伏笔,这样的教学也能充实学生的生活。

二、生活化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俗话说的好:“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只有亲自去尝一尝才知道。”同样道理可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一个道理。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就会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创设与之相关的情景教学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之感,然后再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让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入课堂,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例如,在研究完《孔融让梨》这篇文章时,我就让学生回家后也学一学孔融,让学生亲自感受一番其中互敬互爱的亲情。然后再让学生回想一下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当中与同学之间互相礼让的情景,培养学生做一个现实社会中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的好少年,让学生深受启发与教育。再如,在和学生一起欣赏古诗《忆江南》时,我也会精心的指导学生观察家乡的风景——水秀、花红、柳绿,这些家乡的风景也更胜江南,逐渐的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出来。

三、科技化生活教学,让课堂教学多彩多样

语文教材也是丰富多彩的,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教师的教学。但是,教材中也有很多东西教师是没有办法找到实物的,只靠口头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也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吸收的知识少之又少。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时,从课本中找到一个引导点,促使生活化教学能够正常的进行。例如,在探究有关“恐龙”的知识时,由于没有办法还原实际的情景,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找一些关于恐龙的音像,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本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一些讨论,让学生说一些他们恐惧的动物,在教学时,再和恐龙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脑海中把恐龙的样子想象出来,最后在让学生进行视觉观察,加深对恐龙的印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这种动物,也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课本的学习当中。

四、指导学生利用资料进行习作

如果学而不用,这种教学也是无用的。因此,在教会生学观察生活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把收集的这些资料叙述出来。写作就为学生提供了一条便捷的渠道。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的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充满真情实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没有营养的,因此,要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需要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寻找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等活动,或者为学生设计一些假设的生活情境等,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比如,如何有效的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等讨论活动。要让学生活学活用,不要让他们只沉浸在书本的既定情境中,让他们养成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堂当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加强课堂的互动教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主动的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开展语文教学,这样既有利于缩短学生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又能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因此,为了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让语文学科在生活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3.33:126

[2]柳雪松.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途径[J].初中教育.2010.5

[3]付文杰.小学语文生活化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9)

[4]陈娟娟.“小课堂”与“大社会”——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3)

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9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阳泉十六中学 桂芳

摘 要: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重要的训练。中学生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情感的激发熏陶;掌握语言的规律;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也靠读。进行朗读教学,主要从朗读的方法上进行合理的指导,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在语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精彩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只有调动一切行之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课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呢?我认为,朗读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上。于漪老师也曾谈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可见,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就必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什么是朗读?朗读就是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并受到思想道德及美的教育。一篇课文的教学效果,与朗读的质量关系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质量的朗读就意味着教学已成功了一半。

原苏联著名政治家、文艺评论家卢纳察尔斯基说:“许多隐秘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一切心理上的奥秘都在那种文学作品诵读的高度修养中弄明白了。”许多中外的文学家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朗读实际上是他们文学创作实践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唐代的白居易不是曾经多次将自己的诗诵读给老妇、老叟听么?这其中固然有追求通俗易懂的因素,但通过诵读来增强艺术效果却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中国古代文人学习时不是特别注重吟诵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譂,”是人人知道的名言,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俄国诗人普希金则是反复诵读自己所有新作品。他边诵读,边核对内容与形式的准确性。既然如此,语文教师作为一个再现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艺术家,就不能不把朗读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在语文教改的今天,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学生不知道应该按课后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更不知道怎样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多次听课,偶尔听到一两次老师让学生起来读文章,结果那位学生将句子读的支离破碎,随意加减字词,掌握不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音也过小,更谈不上感情。象这样,连基本的课堂教学都难以正常进行,又何以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以上情况,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朗读教学。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对朗读重视的程度及自身朗读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课本有如剧本,那么教师就是演员。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课文内在质量固然是决定因素,但是,朗读作为艺术的再创造不仅可以使课文本身的内涵表现得更为丰富和完美,而且可以弥补课文本身的某些缺陷,从而增强课堂效果。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象优秀朗诵家那样做到声情并茂,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并使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却是可以做到的。这里,决定的因素在于教师本人是否 2

真正把朗读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要想感动学生,教师自己先受到感动。这里,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进入角色是首要一步。在讲授新课之前,我通常先查阅有关资料,再认真阅读几遍课文。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逐步进入角色,通过朗读检查自己是否把握住了分寸。这样,在课堂上,我就能很快进入课文的规定情景,以富有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在讲授《最后一课》、《听潮》、《安塞腰鼓》等课时,我的感情随课文内容而波澜起伏,忽而低沉悲愤、恬静柔美、忽而震撼有力,而学生也听得如痴如醉。每当读完课文,学生们呼出常常一口气时,我就明白,我的范读已经受到了预期效果。

二、方法多样,提升能力

在平日的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朗读方法多样化,归纳有以下几种: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个体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如果让学生学有榜样,除了模仿教师外,可以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朗读录音,还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听广播或欣赏电影、电视中精彩片段的对白,进行朗读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尽快提高。比如,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3

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又如,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海燕》、《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 4

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也就是朗读《天上的街市》,我就是郭沫若;朗读《饮酒》,我就是陶渊明„„我的语文课堂,因学生流光溢彩的朗读而精彩

四、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小石潭》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写解说词,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小石潭。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作者对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总之,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朗读意境,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课上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 5

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让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朗读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又有新的内容。这种“新”就是要将教师的示范性的读与学生的高质量的读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上。由于习惯的影响,有些教师常怕耽搁时间而越俎代庖,这势必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在教育大改革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参考文献:

上一篇: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论文下一篇:购销合同格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