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具”的成语

2025-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工具”的成语(通用11篇)

关于“工具”的成语 篇1

【别具炉锤】:炉锤:冶炼锻造的工具。形容具有独特的造诣。

【冰瓯雪椀】:瓯:水盂;椀:水碗。晶莹透亮的水盂,纯净洁白的水碗。指质地纯净的洗涤毛笔的工具。

【不拘绳墨】:绳墨:木工用以画直线的工具,借喻法度、规矩。形容人的行为或艺术风格洒脱、豪放,超逸不羁。

【仓箱可期】:仓箱:盛粮食的工具。粮仓有望装满。比喻丰收大有希望。

【耳目喉舌】:喉舌:泛指说话的器官,比喻代言人。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方针政策的工具。

【更长漏永】: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工具。形容漫漫的长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规圜矩方】:规:画圆的工具;圜:同“圆”;矩:方的工具。指合乎法度。

【规矩钩绳】:规矩:画圆、方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规矩绳墨】:规矩:画圆、方的工具;绳墨:量平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规矩准绳】:规矩:画圆、方的工具;准绳:水准和绳墨,量平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国之干城】:干城: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国家主权的捍卫者。

【怀觚握椠】:常带书写工具,以备写作的需要。同“怀铅提椠”。

【怀铅提椠】:怀:怀藏;铅:铅粉;提:手里拿着;椠:古代书写用的木片。常带书写工具,以备写作的需要。

【怀铅握椠】:常带书写工具,以备写作的需要。同“怀铅提椠”。

【怀铅握素】:铅:石墨笔。常带书写工具,以备写作的需要。

【金鎞刮膜】:金鎞:传说古印度治眼病的形如箭头的金属工具。用金鎞刮去眼球表面的薄膜,使人复明。形容医术高超,能使他人失而复明。

【矩矱绳尺】:矩、矱、绳、尺,为画方形及直线时的工具,引申为规矩,法度。

【笼络人心】:笼络:笼和络原是羁绊牲口的工具,引伸为用手段拉拢。耍弄手段,拉拢别人。

【略胜一筹】: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卖身投靠】:出卖自己,投靠有权势的人。比喻丧失人格,甘心充当恶势力的工具。

【芒鞋竹笠】:芒鞋:草鞋。竹笠:用竹子编成的斗笠。穿草鞋,戴斗笠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工具。指到处漫游。

【秣马脂车】:秣:喂;脂:涂油脂。喂饱马,给车涂好油脂。指准备作战或准备好交通工具。

【敲门砖】:敲门的砖石,门敲开后就被抛弃。比喻骗取名利的初步的工具。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杀威棒】:旧时为压倒犯人的气焰,用棍棒打刚抓到或解到的犯人的腿或臀部。借指灭人威风的工具或手段。

【稍胜一筹】: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宋斤鲁削】:宋国产的斧头和鲁国产的曲刀。比喻当地特产的精良工具。

【往来如梭】:梭:织布时迁引纬线在经线中来回穿织的工具。来来去去象穿梭一样。形容来去频繁。

【握管怀铅】:怀:怀藏;铅:铅粉。常带书写工具,以备写作的需要。

【朽竹篙舟】:烂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条件不佳,难能成就。

【循蹈规矩】: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循规蹈矩】: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循规矩蹈】: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循规遵矩】:循:遵守;规、矩: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以戈舂米】:戈:兵器;舂:捣米。拿戈去捣米。比喻使用工具不当,劳而无功。

【以筌为鱼】:筌:捕鱼的竹器。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比喻满足对事物表面肤浅认识,不去更深入了解事物本质。

【应规蹈矩】:应:顺应;规:圆规;蹈:履行;矩:角尺。夫和矩分别是定圆和方的标准工具,借指礼仪、法度。指谨遵礼法,不越分寸。

【执干戚舞】:干、戚:盾牌和大斧,古时的两种兵器。用武器作跳舞的工具。比喻以美德代替武力来感化敌人,治服敌人。

关于“工具”的成语 篇2

金融工具其实就是交易双方的一种约定, 这种约定使得交易主体双方, 一方形成资产, 另一方形成负债或权益。金融资产的正确分类是企业进行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的基础, 企业在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就应按照管理者的意图, 风险管理上的要求和负债的性质进行分类。金融资产的分类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特殊情况除外) 。在现实会计处理中金融资产多以购买股票和购买债券两种。金融资产分类及确认条件归纳如下表。

金融资产之间重分类的处理

1.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得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 其他金融资产也不能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2.金融资产的重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

(1) 企业在到期前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金额相对于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总额较大的且特殊情况除外;

(2) 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项投资在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的且特殊情况除外

(3) 由于企业发生并购、重组, 或者无法控制等事件而出售或重分类金融资产。

(4) 两个完整会计年度限制条件己经解除。

二、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1.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基本标准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仅仅是买价扣除买价中包含的己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己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购买中发生的有关税费计入投资收益的借方;持有至到期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比差异就是要加上购买中支付的相关税费;应收款项公允价值应是企业全部应收未收的款项包括买价、税金和代垫费用;金融企业发放贷款的公允价值就是未来收回的本金。金融资产初始计量归纳如下表。

2.金融资产后续计量

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原则:

(1) 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摊余成本计量, 期末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等于期初摊余成本加上本期折价摊销减去溢价摊销减去己计提减值准备加上应计利息 (指一次还本付息) 。

(2)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处理时, 持有期间取得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投资收益) ,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终止确认时再转出。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归纳如下表。

三、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1.在四种交易类形中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是短期持有, 所以不计提减值准备。

2.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1)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金额等于期末该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减去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 分录: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当计提减值的因素消失时, 应当在原计提范围内转回, 应转回金额等于期末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期末摊余成本两者较低者减去期末账面价值, 分录是计提减值时的相反分录。

(2)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原确认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也应从“资本公积”中转出。分录: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累计损失金额)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以前期间计入借方金额的转销) 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当计提减值准备的因素消失时即公允价值己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 对于债券:应在原确认的减值损失范围内按己恢复的金额予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的贷方, 分录:借记可供出售金额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对于股票: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分录: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金融资产减值相关内容归纳如下表。

四、具体实例

例:2010年6月10日, 甲公司以每股8元价格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股票120万股, 支付价款960万元, 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3万元, 准备长期持有。2010年12月31日, 乙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为每股9元, 2011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为每股5元, 甲公司预计乙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将持续下跌。2012年12月31日, 乙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为每股6元。逐项分析判断, 甲公司财务人员对该金融资产交易会计处理?

解:1.判断该金融资产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确认初始计量成本=960+3=963万元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成本) 。

3.2011年12月31日股票每股由9元降至5元, 预计持续下跌, 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 减值损失= (9-5) ×120=480万元, 计入当期损益 (资产减值损失) 。

4.2012年12月31日股票每股由5元上升到6元, 应转回减值损失, 在可供出售权益工具价值回升应通过权益转回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 在利润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列示。转回金额= (6-5) ×120=120万元。

摘要:在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大潮中, 金融工具会计业务己进入蓬勃发展的成长期, 国家经济建设事业发展中衍生金融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要求会计人员对其要有更高、更深层次的认识。由于该准则内容多、难度大, 本文对此有针对性地接合实例, 利用图表, 以简炼语言从金融资产的分类及重分类、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金融资产的减值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阐述。

关键词:金融工具,会计处理,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讲解.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9年12月出版.

关于测量工具读数的商榷 篇3

不满一格长度的部分怎样进行读数呢?最小刻度是0.1的仪器,我们都会读到最小刻度下一位,可见人们习惯上以最小分度的十分之一为单位进行估读.最小分度是0.2的、0.5的仪器要怎样读数呢?几种读数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呢?先看看教材和高考题怎样给答案.

先看直流电压2.5 V挡,a和b的相应读数分别为0.57 V和2.00 V.

分析 直流电压2.5 V挡,最小刻度为0.05 V.两处答案均是按本位估读,即把一小格分为5等份一份是0.01 V进行估读.

再看直流电流50 mA,a和b的相应读数分别为11.4 mA和40.0 mA.

分析 直流电流50 mA挡,最小刻度为1 mA.a处答案11.4 mA估读到下一位,即把一小格分为10等份一份是0.1 mA进行估读.

问题 两次读数看的是同一刻度表,为什么把一小格分成的分数却有区别?

分析 直流10 mA档的最小刻度是0.2 mA.答案7.18 mA读数到了下一位.这个数怎样来的?最小刻度是0.2的,如果按本位估读,即把一个格分成两等份,一份是0.1 mA,估读结果是7.2 mA,这种结果与看到的事实出入偏差明显,所以这种读数方法不可取.指针明显没有指到7.2 mA整刻度上,必须读到下一位.如果把一个格分成十等份,一份是0.02 mA,上图不满一格部分估读为9份,用9×0.02 mA=0.18 mA,再加上整数部分就是7.18 mA;如果把一个格分成二十等份,一份是0.01 mA,上图不满一格部分估读为0.18份,答案7.18 mA数值也相符,问题:

1.若按一份是0.01 mA,答案也可以读作7.17 mA.而按一份是0.02 mA,答案只能是0.02的整数倍.一格能分二十份读数吗?

2.安培表0~0.6 A的最小分度是0.02 A,在很多资料中都要求这种安培表进行本位估读.即把一个格分成两等份,指针位置接近一份或稍大于一份按0.01份算.按此规律,上题中读作7.2也该是正确的.一份我们到底该读多少合适呢?

3.仪器的误差等级也影响测量的准确度.用不同工具测量数值,眼睛的观察结果跟工具的误差等级有关系吗?

资料三 (2011年江苏高考物理10题)某同学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答案 (1)3.6

问题 多用表和弹簧称都是最小刻度为0.2时,给答案读数方法为什么不相同呢?

归纳以上问题,最后一位的估读方法:最小分度是1的工具一格分为十份估读,一份是0.1:最小分度是0.5的工具一格分为五份估读,一份也是0.1:最小分度是0.2的工具一格分为两份估读,一份仍是0.1:最小分度是0.2的工具也可以一格分为十份估读,一份是0.02.同样的刻度间距,我们读出了不同的数值.

我认为工具读数,不需要考虑工具的误差等级,只需要尊重眼睛观察的事实,被测量数值指在什么位置就该读什么数,不应该作省略,如果省略一部分误差岂不更大?最小分度值不同的测量工具,我认为既然我们习惯于把一个格分成十等份看,那么就不要再管最小分度值问题,可以把一格都分成十等份,这样所有读数都变成了这样的读数方法:

先读总格数加上不足一格的分十份估读再乘以最小刻度值就等于工具读数.

资料一中直流电压2.5V档,a和b的相应读数答案分别为0.57 V和2.00 V.a处指在11.4处,

所以高考答案给的不够准确.

关于冬天的成语_景色成语 篇4

形容天气寒冷。

例:冷锋过境,寒风侵肌,大街上行人稀少。

千里冰封

冰封:被冰雪覆盖。如:东北的严冬,千里冰封。

朔风凛冽

朔风:北方吹来的寒风。凛冽:寒冷刺骨。

另见:寒气凛冽

例:严冬惨切,寒气凛冽。(唐・李白《大猎赋》)

天寒地冻

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例:目今天寒地冻,军马难以久住,权且回山。(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雪虐风饕

虐:暴虐。饕:贪残。又刮风,又下雪。指狂暴肆虐的风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例:岁弊寒凶,雪虐风饕。(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

例: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宋・陆游《雪中寻梅》诗)

亦作:饕风虐雪

冰雪严寒

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例: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吴伯箫《菜园小记》)

寒蝉凄切

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学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

寒冬腊月

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如: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例: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汉・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

林寒涧肃

寒:寒冷。肃:肃杀。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例: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山寒水冷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数字成语_关于一的成语 篇5

一鳞一爪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

一枕黄梁 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一差二错 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

一举一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分为二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一客不烦二主 一个人全部承担,或由一个人始终成全其事。

一马当先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一钱不落虚空地 比喻丝毫不浪费。

一隅之见 见:见解。偏于一方面的见解。

一表人才 表:指外貌。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

一介不取 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一瓣心香 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一挥而就 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诺千金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弹指顷 手指一弹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关于“工具”的成语 篇6

(一) 数学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工具直观形象, 易于操作, 这一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让学生在积极的动手中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数学学习。如在学习加法时, 我们就可以借助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生活材料作为数学工具, 如铅笔、粉笔、木棍、小棒等, 这样就不再是机械而枯燥的算理讲解, 而是让学生借助数学工具在积极的动手中来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更加有趣, 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 数学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工具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武器, 它能够将生活中的实际数量转化为数学中的数据。通过数学工具教学, 有利于将学生带入到概念化和系统化的学习中, 改变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现状。有效的利用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同的数学工具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只有数学教师有效的利用好数学工具, 才能够切实的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 小学数学工具在新课标下具有重要意义。

(三) 数学工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工具是锻炼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环境, 让小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设计出有价值的教学工具。小学生通过对数学工具的实际探索, 可以发现有意义的运算和数学知识。小学数学工具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帮助, 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利器。对于数学工具的应用, 需要数学教师的引导, 因为小学生还没有自主学习能力, 没有成熟的思维方式。

(四) 数学工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 应用数学工具教学不仅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也是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小学生的抽象能力有限, 有时候不能完全领会数学教师的讲解, 使得学习数学时出现迷茫和困惑。而数学工具在教学中会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概念, 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技巧。小学数学中利用学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 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抽象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数学符号和数学工具的有机结合, 使小学生更加喜爱数学学科。

二、利用数学工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 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通过数学工具的演示, 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积极的教学方式, 营造学生喜爱的教学氛围。比如在讲到小学低年级识数时, 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准备10根小木棍, 在学习时, 针对不同的数字, 让学生自己拿出相应的木棍, 然后动手摆一摆, 数一数。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对数的理解, 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 这些小木棍还可以在学习图形时有用武之地, 在讲到相交和平行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摆出相应的图形, 然后自己去发掘每一张图形所具有的特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发挥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成长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感受,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 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技巧。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利用数学工具, 可以给小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 有利于学生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给学生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比如, 在讲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转换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不同的数学工具, 平方厘米就让学生准备好裁剪好的卡片, 平方分米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线绳, 让学生能够在感观上掌握面积单位大体的概念,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中, 数学工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就能够找到有利于学习数学的学具, 发挥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三) 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重学习习惯的指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多进行数学教研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他们真正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小学生。在讲到应用题时, 数学学具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比如:“动物园购入4只兔子, 又购入2只鹦鹉, 最后又购入1只老虎, 问一共购入多少只动物?”通常小学生往往是通过文字表述分析来进行计算, 如果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在教学时让小学生戴上相应的头饰, 用加法计算三部分小动物的和, 这样利用数学工具来教学就能提高课堂质量, 同时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热爱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碧.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教育, 2014 (25) .

关于成语“曾经沧海”的释义 篇7

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诗中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曾经沧海”即由“曾经沧海难为水”脱胎而来,因此,二者的意义有密切的关联。《离思》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韦丛的思念之情。《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即化用其意。沧海水,天下水之大也;巫山云,天下云之美也。经历过沧海水、看过巫山云的人不再以其他地方的水云为美,隐喻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后来人们常用“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很难再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沧海”既可以比喻真挚的爱情,也可以比喻很大的场面,于是人们也用它比喻阅历丰富,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里。在使用中,“曾经沧海难为水”又被人们压缩成“曾经沧海”,但“沧海”的比喻意义未变,既比喻真挚的爱情,也比喻较大的场面,因而,“曾经沧海”和“曾经沧海难为水”在意义上是一致的,既可以“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也可以“比喻阅历丰富,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里”。

但在具体的应用中,“曾经沧海”的两个意义出现的频率与“曾经沧海难为水”有所不同,后者较多被用作“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而前者更多是被用作“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在1995年1月1日至2005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社所属的报纸{1}中,共找到46个“曾经沧海”的用例,其中29个意义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其他17

个都用作“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如:

一直以为,现代人的爱情如同哪吒的莲花,或是一场小感冒,败了再开,去去就来。曾经沧海,历尽千帆之后,方喃喃自语:“我已经不会再爱了。”(辛心《爱情是只什么鸟》,《江南时报》2003年8月5日)

人都相信自己的唯一性,相信不管他曾经沧海过多少次,你与他的恋爱,才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真正的恋爱。(《看不惯和看不起》,《京华时报》2003年1月15日第A21版)

曾经沧海的女主角因为害怕心再受伤,毅然选择分手,她宁肯让一段梦幻情事永埋心底或是随风而逝,也不愿面对可能发生的爱情之死。(顾小白《永恒凄美的怅惘》,《京华时报》2002年3月9日第22版)

虽然“曾经沧海”被用于爱情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以上用例也足以说明这种用法依然旺盛地存在于现代汉语中,而《现代汉语词典》却无视这一语言事实,在释义中没有交代这一用法。因此说,《现代汉语词典》有必要对这一成语的释义进行修订,使之真正做到准确。

注 释

关于软件代码测试工具的广告词 篇8

2. 只要有我,没有问题!

3. Visual Unit,让软件单元测试轻而易举。

4. 化难为易,一安永逸!

5. 可视化测试(Visual Unit),真正的人性(自动)化。

6. 智慧的你,需要智能的她(它)——Visual unit。

7. 一测通,必应器 。

8. 好工具,一测就灵。

9. 测试一下,做的更快做的更好。

10. 破题何须书万卷,工具好用事好办。

11. 真正解决问题,解决真正问题。

12. 十八般武艺,解决测试问题!

13. 真正解决问题——单元测试工具,

14. 软件专家,帮您轻松解决测试问题!

关于秋天的成语 篇9

秋毫之末、临去秋波、春花秋月、春花秋实、望秋先零、秋收东藏、金风玉露

叶落知秋、蒲柳之质、洞察秋毫、秋月春花、橙黄桔绿、西风落叶、秋毫不犯

春生秋杀、落叶知秋、蝉不知雪、金风送爽、明察秋毫、春蛙秋蝉、秋毫无犯

春兰秋菊、西风残照、盈盈秋水、暗送秋波、春去秋来、秋荼密网、一叶知秋

秋风扫落叶、梧桐一叶落、一叶落知天下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1、蒲柳之质 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2、望秋先零 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3、洞察秋毫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4、金风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

5、秋毫不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6、春华秋实 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

7、春蛙秋蝉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8、西风落叶 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趋衰落。

9、春生秋杀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10、明察秋毫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11、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12、春去秋来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3、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14、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15、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16、秋月春花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7、秋荼密网 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18、金风送爽 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19、明察秋毫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20、橙黄桔绿 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21、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22、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23、金风送爽 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24、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25、秋毫不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26、暗送秋波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27、梧桐一叶落 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28、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29、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0、临去秋波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31、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32、西风残照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33、春去秋来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34、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35、落叶知秋 看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

36、秋毫之末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37、橙黄桔绿 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38、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9、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40、梧桐一叶落 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41、秋荼密网 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42、秋月春花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43、春华秋实 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

44、临去秋波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45、春生秋杀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46、春蛙秋蝉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47、秋收东藏 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48、盈盈秋水 盈盈:清澈的样子。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盈".49、秋毫之末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50、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51、金风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

52、盈盈秋水 盈盈:清澈的样子。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盈”。

53、西风残照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54、暗送秋波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55、蒲柳之质 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56、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57、望秋先零 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58、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59、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60、西风落叶 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趋衰落。

61、洞察秋毫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62、秋收东藏 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63、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关于“工具”的成语 篇10

那么怎样给小学生说明哪些词是成语,哪些仅是普通的四字的词语?成语与词语的区别何在?这就需要课前先理清思路,让学生基本能明白成语的简单概念。那究竟什么叫成语,经查阅资料,对成语的概念有以下一些说法: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成语词典》说法,“所谓成语,是指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语,能独立表意,形式短小,一般为四字格式。其特点大都是约定俗成,结构固定;意义往往不限于字面。另外,成语也是熟语的一种,部分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典故和古诗文;很多固定格式,虽不是成语,但在书面语言中大量使用,往往成了阅读的拦路虎。因此,本书选收条目时,以常用常见成语为主,一些格言、名句等也适当予以收录。”

成语: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用于作文或口语;藉其典故,以明其论点。久而久之,成为以固定字书,固定排序之词也。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

成语的含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上整体化、结构上定型化的固定性短语。

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以表示汉语中概念的固定片语或短句,一般以四字组成。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语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综上所述,成语是汉语中长期、广泛及习惯使用;由文所出,经人所录,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典故与古诗文等的固定词组和短语,一般为四字格式,意义往往不限于字面,具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用于作文或口语中,藉其典故,以明其论点。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

简而言之成语是长期习用,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下面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来说明成语的概念。

按格式:小学语文课本出现的成语多是四字成语,但也有是三字或多于四字的少量成语。如“莫须有”,“落汤鸡”,“此地无银三百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也就是说成语不定全是四字格式。

成语按来源:一般出自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诗文。

小学课本里成语多是寓言故事,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井底之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这类成语学生接触积累较多,多举学生熟知的实例,方可达到一说了然。

来源历史故事的有:“惊弓之鸟”,“一箭双雕”,“百步穿杨”等。

来源优美神话传说的有:“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

出自古诗文的成语,如出自《三国演义》里的“三顾茅庐”等,如“柳暗花明”出自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按成语的收录:按照比较严格的界定,现在大约有五千条左右的成语,但也有收录两万条的成语词典。小学语文课本里大量出现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成语词典》就没有收录,但既然“精卫填海”,“盘古开天”等这些神话故事都是成语,那学生列举的“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这类成语词典查不到的神话传说四字词语也应该不算错吧。因为这几个词语人们经常使用,家喻户晓,广泛使用,如人们把“牛郎织女”用来比喻长期分居的夫妻。由此也不能片面的认为凡是成语词典里没有收录的词语就不是成语。

按成语意思:成语不能简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意思。

一些成语可以从字面判断语义,比如「急中生智」、「插翅难飞」等;也有些必须了解来源、出处才能明白,比如「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这就使得一些不能从字面理解的成语被很多人们误解,又因为无人查实,这些成语几乎被当成人们误解的意思来运用。如「空穴来风」,人们认为它是指无根据的传言。而据《正版语文》中所说,它其实恰恰是指有根据的传言。又如「素面朝天」,人们认为「素面」是指不加修饰的面容,「天」是指天空,但其实「天」是指天子(指皇上),成语的意思从典故得来,应是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

成语按用途:用于作文或口语;藉其典故,以明其论点。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之效。意即成语是用于作文里使作文论点更具说服力,口语用之,让言语更加精炼达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当然小学生也无需做学问,非要分清成语与词语的区别,但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成语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生会提到成语与四字词语的区别,与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等混淆不清问题。我们老师可不能含糊不清地解释吧,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课前有必要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江口一小"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与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像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 "“蜜饯黄连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尔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作是成语。

成语与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作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作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像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落汤鸡”不能说成“落汤鸭”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关于“工具”的成语 篇11

一、农村支付环境现状

2009年末, 沧州市县以下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共424个, 服务于全市164个乡镇, 5741个行政村, 482.5万人。其中信用社下辖307个网点, 邮政储蓄117个网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设置较为单一,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分别占72%和28%, 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办理支付结算主体, 邮政储蓄为办理个人支付结算业务重要补充的格局。农村地区结算方式以现金交易为主, 汇兑、转账结算方式为补充。据统计现金交易占整个交易量的75%以上。

通过对1000个农户及200户个体工商户调查, 认为农村地区较为理想的结算方式应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快捷安全的服务。95%的客户认为生产经营资金、农产品交易资金、农民工资金能安全、快速到账, 是选择非现金结算工具时考虑的首要问题。二是简单易懂的操作。多数的客户把简单明了, 容易理解的操作方式作为选择非现金结算工具的重要依据。三是低廉的手续费用。90%的客户认为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银行卡异地取款、电子汇款等结算方式收费较高, 希望进一步降低费用。四是结算业务的多样性。几乎所有被调查客户都认为金融机构在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时应针对不同的客户, 运用不同的结算工具。如对企业应有承兑汇票、转账支票、信用证等结算工具;对个人应有汇兑、银行卡等结算工具。

二、农村地区非现金结算工具推广的薄弱环节

(一) 乡镇金融网点设置较少, 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结算需求

随着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经济效益较差的农村网点不断被撤并, 逐步退出农村市场, 即使在县城各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逐步减少。目前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 虽然每个乡镇都保留有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网点, 但都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 受交通不便、农户不集中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金融机构服务延伸不足, 增大了农民对结算服务的需求缺口, 导致越是居住偏远的农村居民, 越是选择现金交易这种结算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另外, 邮政储蓄产品单一, 支付功能不全, 以现金业务为主, 还难以为农村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二)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结算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滞后, 支付结算工具单一, 降低了农村居民办理结算业务的效率

一是支付结算工具种类较少, 支付结算功能不全。目前县以下农村信用社能提供的非现金结算业务只有支票、电子汇兑和个人账户转账等业务, 对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网上银行等结算工具均不能提供;邮政储蓄仅能提供个人结算业务。

二是邮政储蓄机构没有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邮政储蓄机构仅能通过邮政储蓄系统为农村客户办理系统内资金汇划服务, 无法对农村居民办理跨系统结算。

三是银行卡业务发展受限。ATM自动存、取款机、POS刷卡机等电子服务产品在农村推广很少。调查显示, 沧州市各县城以外的农村地区仅青县马厂镇拥有1台ATM机, 其他乡镇根本就没有ATM自动存、取款设备, 在乡镇几乎没有商户使用POS机, 银行卡只能用于柜台存取款, 制约了农村地区银行卡取款和消费结算便利作用的发挥, 致使银行卡在农村地区出现“有卡不能刷”的尴尬境地。

(三) 农民习惯于现金结算, 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低

一方面, 受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方式的影响, 农民已习惯于现金交易。如在粮食收购季节, 一些地方金融机构经常出现排长队存取现金现象, 造成金融网点库存现金余额经常要保持在高位。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较低, 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点了解不够, 并且许多商户缺少真伪票据鉴别常识,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用。

(四) 现金管理不严, 导致现金交易量大

很多个体户为了逃避银行监督, 将经营性的资金混同于储蓄资金, 通过储蓄账户频繁地存取现金进行业务往来。另一方面由于个体户面广量大、经营灵活、运作快速等方面的特殊性, 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对这类账户实行规范严格的管理难度较大, 客观上为个体工商户大量使用现金进行交易创造了条件。同样, 由于社会信用缺失, 企事业单位对现金使用也有较强需求。由于现金结算能够钱货两清、避免拖欠, 现金结算很受青睐。

(五) 非现金结算工具本身存在不足

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 票据比较复杂, 使用要求高, 如银行汇票、商业汇票, 其要式性和文义性要求较高, 填写签章要求规范, 尤其是在背书转让过程中, 稍有疏忽, 便会导致票据无效或票据权利丧失, 给持票人带来很大麻烦;因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个人支票的社会认知度较低, 银行推广积极性低, 使用较少。

(六) 收费制度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

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结算普遍实行收费制度, 如转账手续费、跨行交易手续费、结算账户银行卡年费等, 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 结算业务量较小, 相对而言结算手续费偏高, 为节省费用, 更愿意使用现金交易, 既直观又简便, 而不愿使用其他支付结算工具。

三、在农村地区推广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几点建议

(一) 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村金融机构在乡村的覆盖面

一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都应抓住改革契机, 加紧对乡镇网点尤其是尚没有网点的乡镇的布设。加大在支付结算上的投入力度, 加快夯实基础设施, 改善乡镇网点办公环境和业务系统用设备和网络。

二是尽快将邮政储蓄网点和乡镇信用社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 尽早实现全国跨系统联网, 扶持农村信用社开办网上银行等新的电子支付结算方式, 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倡导和使用网上银行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三是改善银行卡用卡环境, 提高银行卡使用效率。加快乡镇ATM机和POS机的建设, 努力做到一个乡镇一台, 在条件不成熟的乡、镇, 可考虑在较大的商店安装特约商户POS机, 在网点柜台开通银行卡跨行交易, 积极为农村客户日常交易和各种财政补贴的发放提供便捷的交易渠道, 充分发挥银行卡存、取、转账的功能, 让银行卡能够在农村地区实现无障碍结算。

(二) 做好农村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工作, 不断提高农户对支付结算工具的认知度

由金融机构联合地方政府,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支付结算业务的宣传, 积极推介支付工具, 增强群众对支付工具的知悉度、信任度, 尤其要加大对新型结算工具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力度, 充分发挥结算工具的功能效用。

(三) 加大现金管理力度, 堵疏结合, 引导社会公众转变非现金支付工具结算观念

金融机构要认真审查现金支出的范围、用途、程序、额度等情况是否符合政策规定, 对不合法不合规的取现要拒绝办理。对存款人支取现金超过规定额度的, 按照一定比例收取费用, 以此来限制大量使用。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现金管理检查, 加大对违反现金管理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 规范现金使用, 为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 加大农村金融业务创新, 推广运用多种支付结算工具

农村信用社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方式, 为农民提供优质、富有特色、深受农民欢迎、又具发展潜力的金融服务;要积极创造条件, 在加强安全管理, 防范支付结算风险的基础上, 积极稳妥地推行支付密码和个人支票业务, 鼓励农村地区个体工商户、个人使用支付结算工具, 办理转账结算;充分发挥信用社面向农村地区的特点, 积极开办代收水、电费, 代发工资及各类财政补贴等中间业务;利用农村信用社的人才、资金及服务优势, 为农村客户提供金融理财、企业委托等服务;尽快开办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等票据业务, 提升办理票据业务的能力, 使其更好地为农村地区企业提供多种结算服务。

(五)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降低非现金结算的风险

目前, 人民银行组织构建的个人征信系统已初具规模, 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通过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可以增强社会公众的守信意识, 规范自身行为, 严厉惩罚在非现金结算中的违规行为, 增强社会公众使用非现金结算的信心。

(六) 建立健全合理的结算收费制度, 降低非现金结算成本

上一篇:浅谈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策略论文下一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