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有多少——教案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共有多少——教案(通用8篇)

一共有多少——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P24教学内容及P25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能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三、教学重点

学习和体会“合起来”的过程,理解加法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谈话: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铅笔,猜一猜老师这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然后教师出示三支。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老师手里有三支铅笔。师:大家再猜猜老师另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教师出示两支铅笔。师:你这次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老师另一只手里拿了2支铅笔。(二)探索新知,引入加法,理解含义 1.探索一共有几支铅笔。

(1)实物操作,体会合起来的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接下来做了个什么动作?(老师将两手中的铅笔做合起来的动作),谁看清楚了?

生:老师一只手拿了三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两支铅笔,把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合在一起了。(引导学生说)师:你说的真清楚,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合起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合起来我们就说是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大家一起来说:老师一只手有3支铅笔,另一只手有2支铅笔,老师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呢? 请学生代表到台前演示。

师:你表能现的真棒,那现在请大家用小棒代替铅笔,一支手拿出三根小棒,另一只拿出两根小棒,然后把他们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呢?(2)探索数法,数一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师:你说合起来到底是多少支小棒呢? 生:5支。

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回答数的过程。(一个一个的数,先数出三个,再数四、五等)师:老师也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来。你们看懂了吗? 2.探索一共有几只熊猫。(1)仔细观察,说明图意。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的非常棒,小熊猫也来到课堂参加活动啦!(出示课件:熊猫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三只熊猫在吃竹子,两只熊猫在玩球。师:说的真清楚,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2)借助图形符号,理解加法含义,交流数法。师说明要求:请大家用圆圈代替熊猫在纸上画一画。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指导。

请两名学生代表上台画画,并讲述自己的作品意思。师:哪些圆圈代表3只熊猫,哪些圆圈代表2只熊猫。学生上台讲清楚。

师:把这些熊猫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只熊猫?你是怎么数的? 生汇报。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数法?

师:这些熊猫合起来一共是5只熊猫。老师用圆片代替熊猫摆出来。板书:

(3)引入加法算式,阐明加法意义。师:刚才这两件事我们是用摆小棒和画圆圈的方式表示的,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2=5。教师板书:3+2=5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符号吗? 生:加号。

师:你们知道加号是什么意思吗?(做合起来动作)学生回答。

师:真聪明,那3、2、5分别在两件事里表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把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表示。我们一起来读这个算式:三加二等于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3+2=5表示的情境吗?比如我一只手有3个苹果,另一个手有两个苹果,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就用3+2=5表示。谁能像这样再来举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加法啦,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我们就开始吧!(引入练习部分)

(三)巩固新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1.摆一摆,算一算。(P24)(1)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一讲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一个桃子,右边有三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 师:老师用方块代替桃子,请大家用小棒带替桃子跟着老师一起摆,先摆一个桃,再摆三个桃,一共是四个桃,就是1+3=4。摆好了吗?谁来告诉老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呢?

(老师带着学生摆。用小棒代替桃子,先摆一个桃子,再摆三个桃子,一共是4个桃子。就是1+3=4。1、3、4分别表示什么呢?)(2)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讲这个幅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两朵花,右边有两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师:谁想当小老师像刚才老师一样到讲台上来带着大家摆一摆呢? 请一名同学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四朵花,就是2+2=4.(请一个学生代表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4朵花。2+2=4.)(3)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一起告诉我这幅图讲的故事。

齐说:左边有四只鸭,右边一只鸭,一共有多少只鸭? 师:大家自己试着用小棒边摆边说。

先摆四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五只鸭。就是4+1=5.请大家自己试着边说边摆。先摆4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5只鸭,4+1=5.(四)课堂小结,深化理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加法问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到处藏着加法问题。下去之后请同学们再收集一些可以用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七、板书

一共有多少(加法)

3+2=5 加号

一共有多少——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铅笔情境)。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

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

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3、试一试

“一共有多少?”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重点说出“又开来1辆”“有飞来1只”,以丰富对加法意义的认识。

“说一说”可以直接呈现算是,让学生根据算式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再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1+4=5”的意义,最后用图画的方式表示“1+4=5”。

三、练习巩固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一共有多少》的教学反思 篇3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3.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4.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养成认真倾听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复习前面学过的.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即简单的用数字来表示,接着用学生的感兴趣的谜语引入今天的主题图。观察笑笑图,通过笑笑的铅笔演示,先让学生说说图意,接着试着提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演示,最后说说数法。出示熊猫乐园图。还是让学生说说图意,试着提问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画一画,最后说说数法。归结两幅情景图,引入加法,认识加法算式。第二环节动手操作,体会加法的含义,教师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第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我巧设练习的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最后联系生活,总结反思。

反思整节课,在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我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其次,教师能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掌握数学知识信心。

一共有多少天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0页《一共有多少天》。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发展类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体验7的乘法口诀来源,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2.熟记口诀,学会可以利用推想的办法帮助记忆。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不仅来了很多老师,而且你们的好朋友淘气、笑笑、还有小明也来到了课堂上,好像他们正在议论什么,我们去看看好吗?(出示淘气和笑笑的对话)谁能大声地把笑笑和淘气的对话读一下,(生读)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对,我们知道了还有两个星期,就开运动会了。还有3个星期就是笑笑的生日了。还有9个星期就放假了。那么对于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助这几位小朋友算算2个星期、3个星期,9个星期一共有多少天。(板书课题)

1.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借助这样的一个表格来帮一下忙(出示课件)

2.第一行的数表示什么?(星期)第二行呢?(天数)要想解决2个星期,3个星期,9个星期有多少天?首先我们得先知道一个星期有几天?谁知道?生答:一个星期有7天。(很好,请坐。)

师:2个星期有多少天呢?你是怎么算的?(生答:7+7、7×

2、口诀)师:那3个星期多少天?你是怎么算的?(生答:7+7+7、14+7、7×

3、口诀)

3.师:你会接着算吗?请你打开书80页,把结果在这个表格里写一写。找同学来说一说

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表格,弄明白了2个、3个、9个星期到底有多少天,不过这样是不是很麻烦?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一下子就能算出几个星期有几天?我们之前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你们猜想一下我们学习一个什么新知识就会更快的解决这几个问题呢?对,太棒了!我们只要学会了7的乘法口诀,这些问题就很快解决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7的乘法口诀。(板书)在一共有多少天后面打上括号,写上7的乘法口诀。

二、观察,圈画

(一)为了更直观的看到我们刚才计算的结果,你们能在这个点子图上进行说明吗?生:能

1.请同学们观察点子图,要有序观察,先看一行有几个?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引导一行行观察)(1行是7个,2行是14个,3行是21个)

2.现在老师圈起了一个7,一个7是7,仔细观察,现在呢?(圈起两行)两个7,谁能完整说一下,生:两个7是14.再看,(圈起3行)生:3个7是21.2.接下来请你自己会圈一圈,照样子写一写吗?自己试试看。3.师巡视。

4.好同学们接着一起来说说。(4个7是28,5个7是35)

(二)列式计算

1同学们看着这个图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每次都多了一个7,根 据我们的观察与发现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谁来试试看?生:(板书)1×7=,2×7=,3×7=,7×9

2.如果没有点子图,你有什么好方法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生:连加/口诀 3.你想用什么方法呢?生:口诀。师:为什么都用乘法口诀呢?生:简单。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7的乘法口诀。

(三)编口诀,找关系

1.编口诀:同学们咱们以前已经学过很多口诀了,那7的乘法口诀到底什么样呢?同学们你们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编完同桌说一说。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

2.好多同学都说完了,谁试着给老师说一说。生:一七得七„„(说的真好)3.同学们看乘法口诀,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1-6的口诀已经学过,今天新学的有七七四十九、七八五

十六、和七九六十三。

提问:同学们“四七二十八”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这一个乘法口诀你能写出几个乘法算式?分别是什么?那“七八五十六”是什么意思呢?说出他的乘法算式。那“七九六十三呢”?

师:那每句口诀都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吗? 生:不是七七四十九只能列一个。师:为什么呢?

生:7和7是相同的,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3.找关系: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乘法口诀,他们之间有关系吗?

生:有,找学生来黑板指着说。每个乘法口诀相邻两句相差1个7。从上往下+7,从下往上-7。(同学们真善于观察)那么不相邻的两句口诀如:七七四十九和七九六十三他们之间的关系呢?生:不相邻的两

句之间前面的数相差几,积就相差几个7。七七四十九表示什么意思?生:7个7相加。那七九六十三呢?表示9个7相加。我还听到了有同学说表示7个9相加,是吗?我们一起来看点子图,这63个点有什么奥妙你能发现吗?生:看出9个7、7个9。横着看9个7,竖着看7个9.我们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就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对吗?我们在习惯上只记小数在前面的那一句,同学们明白了吗?那七九六十三能表示什么?再找同学来说,表示7个9或9个7。

(四)、找方法记口诀

1.师:我们在记口诀是时候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加法记口诀、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记口诀。师:你认为哪句口诀最难记?为什么? 生:或说七九六十三,七八五十六

2.(课件)如果我们计算“7×8=?”时,真的忘了口诀怎么办?生:用7的口诀来推算一下。你能借助口诀之间的关系解决吗? 7×8=7×□+7×□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了吗?还可以怎样填空。

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记一下7的乘法口诀,看谁记得更快,一会老师要找出我们班级的“背乘法口诀大王”,看谁背得又快又准,开始吧!

刚才我们猜测学会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课前的问题就会很快的解决了,是这样的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再一次出示情境图,谁能快速的告诉老师2个星期有几天?先列示,你用了那句口诀计算的?同样3和9,同学们,看,我们猜想的真不错,学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再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就简单多了,那么现在我们将再用7的乘法口诀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好吗?我们来做几道练习。

三、做练习题

1.课本第81页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找学生来黑板做,师巡视订正。2.课本第81页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说自己是根据哪一句口诀计算的。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学会了7的乘法口诀 2.理解了乘法口诀

六、板书设计

诗经共有多少篇 篇5

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颂篇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多、少、同样多”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观察法、比较法、游戏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椅子数把。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课题:

一、比多少(2)下面我们做游戏进行学习。

2、做游戏 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5把椅子)请6名同学到前边玩做椅子游戏。

(一)认识多少

1、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讨论,知道有6个小朋友,5把椅子,小朋友多,椅子少。

2、提问:椅子为什么不够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说出小朋友比椅子多,椅子比小朋友少。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图,提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二)认识同样多

1、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真棒!现在老师又拿来一把椅子,我们再来做一次游戏,怎么样?6个小朋友接着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讨论。

2、这一次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得出这回都有座位了。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图,提问:小朋友和椅子怎么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全班交流,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

4.接下来老师请了一群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学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出示情境图)

学生畅所欲言

接下来我们一起解决几个简单的问题

问题一:比一比,小兔和砖的数量谁多谁少?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说,全班交流,总结:兔子(4)和砖(4)同样多

问题二:比一比,小猪和木头的数量谁多谁少?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说,全班交流,总结:木头(4)比小猪(3)多,小猪比木头少 问题三:休息时,小兔拿来了自己爱吃的萝卜和小猪爱吃的苹果。

如果每只小兔吃一根萝卜,每只小猪吃一个苹果,小兔准备的够和小伙伴们分吗?

学生说,全班交流,总结:小兔(4)和萝卜(4)同样多,小猪(3)和苹果(3)同样多 问题四:仔细看图,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呢?快跟小伙伴说一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提出要求:摆黄色的花片要与红色的花片同样多。学生动手摆,动口说。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水果图,提问: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水果图,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四)、拓展 摆 △ 比 ◇ 多3 个。

◇◇◇◇ 2 摆 △ 比 ◇ 同样多。

△△△△△△

(五)、总结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2 篇7

梁晓丽

课例研究主题:如何提高小说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习目标:

1.多方位把握帕霍姆的人物形象。2.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3.获知情感体验。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完成疏通文章的预习任务。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3.完成自主批注,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描写的赏析,要求至少五处。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罂粟 yīng sù

荆棘 xīan

灼疼zhuó ....jīng jí

铁锨..2.多音字:埋伏 mái

埋怨mán 3.成语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熠熠发光:形容闪光发亮 4.认识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_俄__ 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主要作品有:_《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身为贵族庄园主的他晚年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力图改善农民生活,生活上力求平民化。

二、导入新课

阅读托尔斯泰,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启示,是开往广大宇宙的一扇门。

——罗曼·罗兰

三、认识人物的方法: 1.从文章所叙之事。2.从人物言行。

3.从作者及他人对人物的评价方面。

四、课文研读之整体感知

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本文内容。

注意:概括时要注意按照人+事+结果的格式进行。

过渡语: 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法国

雨果

五、课文研读之心路历程 批注展示:

作者对帕霍姆的心理描写可谓惟妙惟肖。对此,你有什么精彩的批注呢?请选择两到三处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找生发言,并适时指导朗读。)关键句:

1.他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之后又开始想:即使在这里生活他也不满足。他想种更多的麦子,但是苦于自己的土地太少。

2.“如果这些土地都属于我,该有多好啊。”帕霍姆想。

3.当晚,帕霍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头脑中想的全是土地的事。“我将获得多么大的一块土地呀!”他想,“我将把其中最贫瘠的卖掉,或者让农民耕种,把最肥沃的留着自己种。我要买上四五头牛,雇上两个长工。耕地大约有一百五十公顷,其他的地上,放牧牛羊。”

4.“我再向前走上三英里,”他心想,“然后再向左转。这片地真不错,不要未免太可惜了。越向前走,土地看上去越好。”

5.正想向左拐,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湿润的深坑:“不要这个坑有点太可惜了,”他想,“可以在那里种桑麻。”

课堂聚焦: 品读赏析:

这种恐惧感更使他喘不上气来了。帕霍姆继续向前奔跑,被汗水浸透的衬衫与裤子紧紧贴在身上。由于干渴,他的双唇都干裂了。他的胸部急促地起伏着,就像铁匠的风箱,心跳如同铁匠手中的锤子,不停地抬起又落下。他的双腿也不听使唤,仿佛不属于自己似的。帕霍姆一想到自己可能会疲劳而死,心中不禁充满了恐惧。

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六、课文研读之他人评价

帕霍姆又一次想到了自己的梦想,他大喊一声,双腿一软,身体向前一扑,用手去拿帽子。“啊,真是个男子汉!”头领感叹道,“他已经获得了很多土地!”

帕霍姆的仆人跑过来想把他扶起来,却发现他正在吐血。帕霍姆死了!你认为帕霍姆是不是男子汉,为什么?

七、品味结尾妙处

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你认为小说结尾有何妙处?

(六英尺不仅照应了题目,回答了“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的问题,而且和前面多次出现的广袤的土地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同时告诫我们不要过于贪婪。)

八、谈感悟

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九、课堂小结

帕霍姆为了他及他的家人,在不断谋求自己的生存之道,他白手起家,吃苦能干,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无休止的欲望犹如气球,终于有一天,越吹越大的气球爆裂开来,猝不及防。可见,人生要适可而止,生活要量力而行,不要总是仰望别人,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王者之道!板书设计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列夫•托尔斯泰 更多、更肥沃的土地

过上富足的生活

一共有多少——教案 篇8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准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若干

授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观察书中第6页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

三、巩固运用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2)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3)课堂演练。

(1)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

(2)练习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多少

教后随笔: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从而得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及谁和谁同样多,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从上课的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点掌握也不错。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加强与训练。且学生的常规还没养成,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

上一篇:马金良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近期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