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共6篇)
关于我国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以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汉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形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常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传说仓颉有四目,是黄帝的史官。他发现结绳记事的不便,便通过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其实这种传说 都是靠不住的。古人往往将某些成就归结于一人。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陶文 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等,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陶文有两种:第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虽然目前还不能确认这些文字具体是什么含义,但已具有一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被认为是汉字的最早雏形;破解陶文很困难,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应该是肯定的。中华第一字 象形构字法
这 是 形 成 汉 字 的 最 早 方 法,因 此 创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例: “日” 写 成 , “月” 写 成 , 水 写 成 , 牛 写 成 等 等。这 些 象 形 字 经 过 逐 渐的 演 变,到 后 来 都 改 变 了 原 字 的 形 体,变 成 了 后 来 方 正 的 字 体,有 的 笔 画 减 少 了,有 的 笔 画 增 添 了,由 不 规 则 变 成 了 有 规 则的字体。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
2014全国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真题集锦
建筑工程经济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法规
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个。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 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毛公鼎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大篆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秦在统一文字前六国“马”和“安”字不同的写法 秦在同一六国之前,各国拥有不同的文字,因此各国在交流沟通方面存在障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措施,废除原有的六国文字,任命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原有的大篆的基础上,编纂改进新的小篆书体作为全国的统一文字,至此,汉字的字形基本统一,文字基本定型。小篆和大篆并称为“篆体”或“秦篆”。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内,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lè)。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秦泰山刻石 小篆书法欣赏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西汉中期以来,隶书的脱去篆体(包括结构、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所见有代表性的例如本世纪出现于西陲流沙中的西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成帝河平元年(前28)、新莽始建国天凤元年(14)的书简、乐浪汉墓出土的西汉平帝元始四年(4)、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的漆盘上的铭文等等,不但结构全变,从字形来讲也全成方形或扁方形,笔势则长波更自然横出,和接近篆体的直垂形大大不同了。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汉代隶书石刻欣赏 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楷书的 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 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四大家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欧阳询(欧体)[唐]颜真卿(颜体)[唐]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唐]欧阳询:欧体 唐欧阳询楷书
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唐]颜真卿(颜体)
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 山东临沂)。书史亦称颜鲁公。为人刚直不阿。唐代书法革新家,为盛唐书法树立一面旗帜。颜真卿自幼学书,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融汇贯通,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人称“颜体”。其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练浑厚之势。[唐]柳公权(柳体)
柳公权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卒于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元]赵孟頫(赵体)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关键词:词汇自测定方法 汉字 起源 字测定方法
当代国内学者主要运用考古文物资料来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由此得出的结论因“对资料的不同定性及汉字起源在阶段上的不同认识而有所不同”[1](P239),有“三千多年说”[2](P16)、“四千—五千年说”[3](P55~58)、“六千多年说”[4]、“七千—八千年说”[5]、“八千多年说”[6]、“九千多年说”[7]、“盘庚迁殷至武丁时期说”[8](P74)。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未来还有可能出现更多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考古学的方法只能把年代一步一步向前推移,无法科学地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不可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意大利著名语言学家阿里内(Alinei,Mario)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lexical self—dating)来测定印欧语言分化的具体年代。这种方法用于建构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新方法,弥补了我国汉字起源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因此,笔者试图提出基于汉字自身来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方法,称作“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本文讨论该方法的理论背景与基本观点,论证其理论可能性。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90年代,阿里内等人根据“乌拉尔连续理论”[14](P3~14)(The Uralic Continuity Theory)提出了“印欧语言研究的旧石器连续范式”[11]、[13](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 for the origin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以下简称PCP)。他们认为,语言的历史要比传统理论界定的几千年久远得多,按照托拜厄斯(Tobias,P.V.)的观点,语言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距今250万~100万年的“能人时代”之前[15](P87~94)。与语言一样,词汇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应该按照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对所有语系及其语言的词汇发展进行历史分期(lexical periodization)[13]、[16](P132)。
为测定印欧语言起源及分化的时间,阿里内在指出其它语言年代测定方法——如最早文字记录测定法、语音嬗变测定法、词源测定法、斯瓦迪士[17~18](Swadesh,M.)的语言年代学方法(glottochronology or lexicostatistics)的各自特点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作为文化与语言系统之间的接口(interface),词汇记录着言语社团无数次文化历史变革的轨迹,是言语社团历史的全景体现,词汇的历史对研究言语社团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有相当大的价值,透过词汇这面镜子可以看清语言发展的整个历史。具体说来,一个词就如同一个考古现场,它揭示的不是某个单一时期的历史,而是像考古层位一样揭示了多个时期的历史,测定一个词产生的年代与考古一样,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层位与之对应。只要词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事件本身发生的年代可以确定,词产生的年代就可以测定。根据词的不同性质,词汇自测定方法区分了“历史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traceable referents)和“历史不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untraceable referents)。人类劳动的所有产物和绝大多数社会产物都产生于特定的时间,指称这些对象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是可测定的,而那些用于指称自然产物、先于人类存在的事物、情感和抽象概念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很难测定,甚至不可测定。
二、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的基本观点
(一)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
阿里内等人提出的PCP推翻了吉布塔(Gimbutas,M.)的“黑海——里海起源说”[19](P155~198)和伦夫鲁(Renfrew,C.)的“小亚细亚起源说”[20],认为印欧语言的分化时间不是红铜时代也不是新石器时代。印欧语言从原始印欧共同语分化成各种非标准变体或方言的过程极为漫长,到冰河时代结束时(距今约1.2万年),原始印欧语已经分化为原始凯尔特语、原始意大利语、原始日耳曼语、原始斯拉夫语、原始波罗的语。自旧石器时代以来,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就一直生活在欧洲[13] 、[16](P135)。
笔者认为,与印欧语系诸语言一样,汉语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可能在我国人类“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言”[21](P2)。许多国内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如孙常叙认为:“现代汉语,这一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在形成民族之前的部族和部落中就已胚胎,孕育,逐渐滋长壮大了的”[22](P170)。刘民钢认为:“原始中国语的诞生已经具有漫长的历史,根据人类诞生发展的时代推算,它不可能早于450~500万年,依据现代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可比较性和古人类及旧石器文化的研究成果,也不可能迟于180万年。”[23](P111)
“文字的起源问题与语言的起源问题难以分开”[24](P39),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模态(modal)(“语言的多模态性”,汉字的历史也相当久远,不仅仅因为目前所见最早用汉字记下的文字资料距今已有3000多年,更重要的是,“早在商代以前,中国汉字已经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过程”[29](P3)。裘锡奎认为:“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大抵是动物跟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30](P55);“凡是象形字,虽则都是原始字,可是它们的发生时代不会一样,兕和象的图画,也许两万年以前就有了。”[30](P77)可以看出,他对文字产生年代的推定远远超出了赵诚[7]界定的九千多年。诚然,相对于个人而言,九千年相当久远,但相较于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九千年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而已,把汉字起源时间或者“汉字系统成型”[8](P68~83)时间限定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都是不科学的,这些观点不仅低估了史前人类的语言能力,还小视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应该按照我国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来考察汉字的历史
阿里内认为,应该按照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对所有语系及其语言的词汇发展进行历史分期。[16](P132)黄亚平认为:“对汉字起源、形成问题的讨论一定要有人类学眼光,仅用纯文字学的理论是不够的。”[31](P23)根据吴新智提出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自旧石器时代以来,我国人类进化发展模式的主流是连续进化,附带有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32](P276~282)笔者认为,汉字在我国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是连续发展的,要弄清汉字起源年代问题,就必须按照我国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来考察汉字的历史,而不应该把汉字看成是某个时间突然产生的事物,也不应该把汉字看成是由汉民族独立创造的,更不能把新发现的考古资料的年代直接认定为汉字的起源年代。
(三)汉字与汉语不是附庸关系,二者同时起源,同步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文字观——“文字是口语的符号”[33](P55)对西方学术界影响至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能逃脱,以致于在讨论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时仍然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34](P47)但索绪尔可能意识到汉字与印欧语言的文字之间的差异而对亚氏文字观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他对人类的文字体系进行了二重区分: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对中国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34](P55)鉴于两种文字体系之间的巨大差异,索绪尔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只限于表音体系。而“许多汉字研究者忽略了索绪尔的二重区分,将索绪尔对欧洲文字性质的判断,视为人类文字的共同属性,并用以指导汉字改革的理论实践”。[35](P414)因此,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才产生的,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29](P25)
让·雅克·卢梭也说过,文字的最初形式并不描绘语音,而是要么像墨西哥人那样直接描绘对象自身,要么像古埃及人那样以象形的方法来描绘对象[36](P25~26)。陈望道认为:“假若追溯源头,文字实与语言相并,别出一源,绝非文字本来就是语言底记号。”[37](P74)哈里斯(Harris,R.)指出,文字并不只是为了记录口语,文字与口语是两种平行的符号系统,文字远比语音更有权势[38](P35)。笔者认为,就个体发生(ontogeny)而言,汉语与汉字可能有先后之说,而就系统发生(phylogeny)而言,二者应该同时出现于群体的社会活动之中;汉字与汉语并非同出一源,认为汉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记录汉语是不科学的,有盲目跟风之嫌,持此观点者没有真正弄懂索绪尔的理论,也没有真正认识汉字的个性特点,有削足适履之嫌;更不能认为汉字产生的基础是汉语,汉字的产生基础是汉字使用者所处生存环境的特征及他们在与所处生存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和所处生存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申小龙认为:“汉字的象形象声象意之构造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结果,它真实而又客观地反映当时代全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成果。”[35](P430)
汉字与汉语之间不是附庸关系,它存在的理由不是为了表现汉语,它也绝非用于记录汉语的符号,二者作为一个硬币的不同侧面,应该同时起源,同步发展。
(四)汉字形成的历史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阿里内认为,受神创论和进化论的影响,19世纪的西方学术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突变论(Catastrophism)者”和“均变论(Uniformitariamism)者”,就语言而言,语言的发展变化是渐进的,而非突变的[16](P122~126)。孙常叙认为:“语言的发展是逐渐的,不是爆发的。汉语从氏族语言、部落语言、部族语言转变成民族语言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消灭旧的语言另创新的语言,而是经过长期的逐渐发展,通过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使语言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22](P170~175)笔者认为,与汉语一样,汉字形成的历史也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它是我国人民在社会活动中随着社会及自身的发展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由某个人突发奇想单独创造出来的,也不是“圣王”或“巫师”[31](P24)的专利。正如唐兰所言:“所谓仓颉作书及文字起源于结绳或八卦的传说都是不可靠的,最初的文字绝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众人的创造。”[3](P12)
汉字形成的过程与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一致。人类不可能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一次性认知所有的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所有特征。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时至今日,人类仍然处在认知世界的漫漫征途中,而作为我国人类表征其认知的世界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汉字的形成过程也自然是渐进而漫长的。
(五)汉字形态具有稳定性
阿里内认为,保持稳定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变化是例外。[13]、[16](126~128)汉字形态也是这样。“稳定是汉字发展传承的基础”,“在汉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字形的稳定和统一是一条主线”,“汉字是一个在多因素制约下形成的相对平衡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系统。”[39](P74)有人比较现代《新华字典》和汉代的《说文解字》两部字书,发现其中有50%左右的字汇的形体和字义完全相同,这些均是汉语基本词汇。[40](P35)另据研究[41](P143),从《玉篇》《干禄字书》《五经文字》《新加九经字样》《龙龛手鉴》到《复古编》,再到现代汉字,楷体汉字字形结构表现出高度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六部字书中出现的字,形体与35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规范字形全同者共2185字,占3500字的62.43%。笔者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文字改革之前,古今汉字形态与意义吻合度应该更高。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汉字的形态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但汉字形态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汉字形态自古至今始终保持固定不变,而是在保持字形稳定和统一的基础上的“动态平衡”[39](P74)。实际上,汉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次改革,如秦始皇的“书同文”、唐代的“辩证文字”、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字改革”等等,但这些文字改革并不是以一种文字替代另一种文字,并没有导致汉字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万变不离其宗”,或者说“形变而神不变”,在保持汉字基本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这些调整使得汉字形态更加规范,更有利于人们交际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六)汉字起源年代可以自测定
以往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研究要么运用考古资料,要么“运用传统文献流传的汉字起源的说法”[1](P238),这些方法无法客观而科学地确定汉字起源的具体年代。作为“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写符号系统”[35](P424),它包罗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映射社会文化的每一个细节,展示社会文化的多维层面,是一座恢弘的历史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工具,而且它本身为我们提供了早于历史文献的远古历史文化信息。[35](P430)虽然无法找到最早的汉字记录,但作为历史的“活化石”[40](P11)、“文化之根”[8](P125~152)、“文明之母”[8](P153~176),这些最早的汉字记载着我国人类进化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文化、孳乳着华夏文明,就像“基因”一样仍然存在于当今的文字之中,所谓“前人所以垂后”[42](P316)。透过这些信息,找出这些汉字的“基因”,并以地质学之父赫登(Hutton,James)[16](P128)、[43](P31)提出的“现在是通往过去的钥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为指导原则,基于汉字自身来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所谓“后人所以识古。”[42](P316)
当然,基于汉字自身的汉字起源年代测定方法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汉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汉字起源于何时”这一类问题,而是着重解决裘锡奎先生提出的问题: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30](P22)
三、结语
受文物(献)资料自身的局限性的制约,加之“一般通过训练而成为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文字学家很少将他们的研究与现代语言科学联系起来”[24](P39),因而难以摆脱“神创论”“突变论”“个人英雄主义”“文字附庸论”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以往学界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局面。本文提出的“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试图摆脱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种种制约,消除其中的错误思想,结合文字学与现代语言科学,提倡汉语和文字并行,同时起源,都是在其使用者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并同步渐进发展的。鉴于汉字久远的历史,以及汉字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征,笔者认为,以“现在是通往过去的钥匙”为指导原则,回溯我国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汉字起源年代的测定在理论上来说是可能的。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旨在介绍本测定方法的理论来源,论证其理论可能性,其实践操作部分尚未涉及,笔者拟另撰文探讨。
参考文献:
[1]邵碧瑛.汉字起源问题[A].陈忠发.汉字学的新方向[C].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J].考古,1972,(3).
[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
掘简报[J].文物,1989,(1).
[6]中国文字起源学术研讨会秘书组.中国文字起源学术研讨会综述
[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9).
[7]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曹念明.文字哲学——关于一般文字学基本原理的思考[M].成
都:巴蜀书社,2006.
[9]Alinei,Mario.Il problema della datazione in linguistica
storica,con commenti di Ambrosini,Giacomelli,Stussi,Swiggers,Tekavcic e Tuttle,e replica dell,autore[J].In Quaderni di Semantica,XII,1991:3~19; Commenti 1991:21~46; Replica,1991:47~51.
[10]Alinei,Mario.The problem of dating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SLE Presidential Lecture[J].In Folia Historica Linguistica,XII/1—2,1992:107~125.
[11]Alinei,Mario.Origini delle lingue d’Europa,vol.I:La
teoria della continuità; vol.II:Continuità dal Mesolitico all’età del Ferro nelle principali aree etnolinguistiche,2 vol.[M].Bologna:Il Mulino,1996~2000.
[12]Alinei,Mario.The Problem of Dating in Linguistics[J].
Quaderni di semantica,2004,(25):211~232.
[13]Alinei,Mario.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 for
the Origin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in Progress[OL].http://www.continuitas.org/index.html,2011.
[14]Meinander,Carl F..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Finno—Ugrian Peoples[M].Helsinki:University of Helsinki Archaeology Institute,1973:3~14.
[15]Tobias,Phillip V..The evolution of the brain,language
and cognition[A].In Facchini(ed.),Colloquium VIII:Lithic Industries,Language and Social Behaviour in the First Human Forms,The Colloquia of the XI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rehistoric and Protohistoric Sciences(Forlì[Italia]8—14/9/1996)[M].1996:87~94.
[16]Alinei,Mario.Darwinism.Traditional Linguistics and the
New Palaeolithic Continuity Theory of Language Evolution[A].In Gontier,Nathalie; Bendegem,Jean Paul van; Aerts,Diederik(Eds.),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Language and Culture.A non—adaptationist,systems theoretical approach[C].Springer,Berlin,Heidelberg,New York,2006:121~147.
[17]Swadesh,M.Lexicostatistic dating of prehistoric ethnic
contacts[A].Proceeding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52,(96):452~463.
[18]Swadesh,M.Towards greater accuracy in lexicostatistic
da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1955,(21):121~137.
[19]Gimbutas,Marija.Proto—Indo—European culture:the kurgan
culture during the 5th to the 3rd millennia B.C.[A].In G.Cardona—H.M.Koenigswald—A.Senn(eds.),Indo—European and Indo—Europeans[C].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155~198.
[20]Renfrew,Colin.Archaeology and Language.The Puzzle of
Indo—European Origins[M].London:J.Cape,1987.
[21]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1772)[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8.
[22]孙常叙.汉字词汇(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3]刘民钢.中国境内远古人类的语言起源时代的初步研究[J].上
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24]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9.
[25]Kendon,A.Gesture:Visible Action as Uttera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6]Kendon,A.Signs for language origins?[J].Public Journal
of Semiotics,2008,(2).
[27]Kendon,A.Language’s matrix[J].Gesture,2009,(3).
[28]Kendon,A.“Gesture first”or“Speech first”in language
origins?[A].In D.J.Napoli & G.Mathur(Eds.),Deaf around the world:The impact of language[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9]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0]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1]黄亚平.汉字的性质及其有关汉字形成的几点假说[J].汉字文
化,2000,(1).
[32]吴新智.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看中国现代人起源[J].人类
学学报,1998,(17).
[33]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M].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59.
[3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5]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修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8.
[36]让—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M].
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7]陈望道.修辞学的中国文字观[J].立达季刊,1925,(1).
[38]Harris,R.Rethinking Writing[M].London:Continuum,
2000:35.
[39]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0]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1]范可育等.楷字规范史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3]Alinei,Mario.Towards a Generalized Continuity Model
for Uralic and Indoeuropean Languages[A].In K.Julku(ed.),The Roots of Peoples and Languages of Northern Eurasia.IV(Oulu:18—20/8/2000)[C].Oulu,Societas Historiae Fenno—Ugricae,2002: 31.
解读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寻找汉字海报设计语言
【摘要】: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汉字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且是华夏民族最基本的语言符号。把汉字运用到海报设计中无疑能够为其增添新的特殊的文化气质,使东方海报设计形成独特的风格。笔者在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之后,发现汉字的形成发展与社会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汉字的主要目的是信息的传递,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特定的涵义。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汉字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被赋予的特定的社会人文意义,并以海报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意图是在现代海报设计中融入传统汉字的元素,使其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设计风格。目前,这种将汉字融入平面设计的活动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效果,但还仍旧需要更多的设计师继续努力。【关键词】:汉字起源演变海报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524.3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8第一部分毕业设计选题与实现方案8-101.1选题内容、目的和意义81.2本领域相关专题设计动态分析81.2.1国内外动态分析81.3比业设计方案及成果8-10第二部分解读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寻找汉字海报设计语言10-192.1第一章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概述102.2第二章汉字图形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体现及我的创作实践10-192.2.1汉字海报设计的先行者10-112.2.2汉字的基本元素在海报中的体现11-132.2.3书法字体在现代海报中的作用和意义13-152.2.4我的汉字海报创作实践与体会15-19结语19-20参考文献20-2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21-22致谢22-23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23-2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远古时候,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写字,要把事情记录下来很不方便。传说有一次,仓颉的母亲出外采桑,仓额一人在家编筐。突然,一位同年好友跑来告诉他,山上的一只猛虎将本村一头黄牛咬死吃掉了。仓颉十分气愤,约了伙伴去除害。临行前,他在西墙上画了一只老虎,又画了一个圆圈,里面点了一点,意思是他出外打虎,太阳落山才能回来。仓颉的母亲归来,见墙上画了一只老虎,旁边还有一口井,误以为自己的儿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气得晕了过去。傍晚,仓颉打猎归来,见娘脸色蜡黄,气息奄奄,忙问有何伤心事,娘说明了原委,由于过度惊吓,不久便去世了。仓颉既后悔又难过。从此,他便骑着驴,离开家门,体察各地风土人情,记录方言土语,立志要造出字来。
那时没有纸,仓颉便把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在树皮和苇叶上。驴骡驮得过重,行到今岐山县境内仓颉庙村时累死了。仓颉不能继续前行,便寻了座茅草房住下,从早到晚写写画画,忙着造字不停。当时,他正琢磨着“出”和“重”两个字,山上架山本该为“重”,远行千里本该为出门在外的“出”,但由于青蛙的聒噪扰乱了他的思绪,把这两个字给弄颠倒了。他一气之下,饱蘸了浓墨,狠劲向旁边的池塘中甩去。墨点子把青蛙的嘴全都油墨了,青蛙这才不叫了。至今,这里的青蛙嘴全是黑的,有诗云:“仓颉造字思绪浓,小蛙咯咯叫不停,神笔轻点墨封嘴,从此闭口永无声”。据说,仓颉在这儿造的字非常多,民间有诗为证:“仓颉造字一石粟,孔子读了七斗七,剩下二斗无用处,撒到邻邦赠外夷。”
汉字的来历
1.组长:大家好,我们是象形小组,我们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造字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主要给大家展示的是象形文字。大家知道,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做成幻灯片,让大家来猜一猜
(三)猜字谜
1、猜字谜的方法介绍。
猜字谜主要的三种方法。有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干”字,加上河的边上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加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猜谜的时候,常常要把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主要三种,其他方法也很多,有兴趣可以看《字谜大全》这本书)
2、热身练习。(让学生猜几条字谜)
3、我们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字谜,请同学们上来猜一猜吧!
拉起字谜条幅,学生上来尽情地猜。
1.书法对联
组长:我们小组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很有来历,说是过年了,一个卖豆芽的老汉请苏东坡为自己写一幅对联,苏东坡见他是卖豆芽的,于是就写下这样一幅对联:
出示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Chang Z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Zhang Chang.)
请同学读出正确的读音,并说出其中的意思。
2.有趣的歇后语
(1)相声:
甲:(跟乙打招呼)咦,半月不见,瘦啦?
乙:我废寝忘食研究歇后语,能不瘦吗?
甲:歇后语?
乙:就是一句话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像生动的谜面,由后一部分回答才是本意。
甲:啊,是这样。想来一定有不少收获。
乙:收获可大啦!这歇后语简练、生动、幽默、有趣,真是说不尽的好哇。
甲:啊!我来考考你,咋样?
乙:你就考吧!
甲:孔夫子搬家—— 乙: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
组长:我们小组不仅给大家带来了相声,还搜集了很多有趣的歇后语来让大家猜一猜,大家想猜吗?猜对有奖哦!
(2)歇后语竞猜。
组长:好了,大家如果想进一步地了解歇后语,可以买这本《歇后语大全》,上面有趣的歇后语一定会让你笑口常开的。
3.我们这组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有关谐音的小笑话。
小品:竹竿与猪肝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猪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组长:主持人,我们虽然不是谐音俱乐部的成员,但是我们也准备了有关汉字读音的内容。能让我们展示吗?
三位同学说绕口令。
1.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硬要绑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2.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3.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四不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附:
1.女子又多心(打一字谜)怒
2.口出悲声,缝在衣中。(打一字谜)哀 3.中字夹在衣当中。(打一字谜)衷 4.免加点,草里钻。(打一字谜)兔 5.女子口说要齐心。(打一字谜)恕 1.字谜:皇帝新衣——袭 2.字谜:一流水准 ——淮 3.字谜:石达开 ——研 4.字谜:拱猪入门——阂 5.字谜:格外大方——回 6.字谜: 走出深闺人结识——佳 7.字谜:一千零一夜——歼 8.字谜:七十二小时——晶
9.字谜:一只黑狗,不叫不吼——默 10.字谜(打一字)黄昏前后----昔 11.字谜(打一字)一箭穿心----必 12.字谜: 四方来合作,贡献大一点——器 13.字谜: 贪前稍变就成穷——贫 14.字谜: 半布春秋——秦 15.字谜: 银川——泉 16.字谜: 一来再来——冉 17.字谜: 守门员——闪 18.字谜: 有人偷车——输 19.字谜: 酿酒之后隔日香 20.字谜: 半青半紫——素 21.字谜: 自己——体 22.字谜: 秀才翘尾巴——秃 23.字谜: 重点支援大西北——头 24.字谜: 身残心不残.--息 25.字谜:十八乘六——校 26.字谜:一勾心月伴三星——心 27.字谜:一撇一竖一点——压
28.字谜:八字头——学
海水潮潮潮潮潮潮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haishuichao zhaozhaochao zhaochaochaoluo fuyunzhang changchangzhang changzhangchangxiao
海水在早上的时候就会涨潮,到晚上的时候落潮。
天上飘的云会越来越长,但它有时会变的很长有时就会被风吹散了!
有趣的汉字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一人 ,猜一个字 答案是:大
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 答案是:拿
一人在内,猜一字 答案是:肉
一人挑两小人,猜一字 答案是:夹
一人腰上挂把弓,猜一字 答案是:夷
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个字 答案是:告
一口咬定,猜一字 答案是: 交
一大二小,猜一个字 答案是:奈
一斗米,猜一个字 答案是:料
一月七日,猜一个字 答案是:脂
一加一,猜一字 答案是: 王
一半儿,猜一个字 答案是:臼
一字十三点,难在如何点 ,猜一个字 答案是:汁
一百减一 ,猜一个字 答案是:白
一夜又一夜,猜一字 答案是:多
一个人搬两个土 ,猜一个字 答案是:佳
一个礼拜 ,猜一个字 答案是:旨
一家十一口,猜一字 答案是:吉
一家有七口,种田种一亩,自己吃不够,还养一条狗 ,猜一个字 答案是:兽
一根木棍,吊个方箱,一把梯子,搭在中央 ,猜一个字 答案是:面
一只牛,猜一个字 答案是:生
一只狗四个口,猜一个字 答案是:器
“有眼看不见,不就是盲字吗?有心记不住,不就是忘字吗?„盲‟字和„忘‟字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一个„亡‟字!”
有水可养鱼、虾,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跑遍天下.这个字谜让你头疼了吧,让我再告诉你吧,他是”也”.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呀.评价语
“小朋友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很行。”
“谁能用你的聪明才智,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一个接一个发言时
“你(们)知道得真多。”
“你的知识真丰富。”
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时
“真动脑筋,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
当学生遇到难题时
“再试一试,我对你有信心。”
“我觉得你能行。”
“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儿?要我帮忙吗?”
“只要你有决心,我会帮助你。”
“再试一试,再想一想,不要紧张。”
当学生做错或回答问题不理解时
“再试试看或许下一次你会成功。”
“失败一次没关系,只要努力了,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好。”
“在XX方面注意一点,回答得就更完美。”
当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时却言不达意时
“能积极举手发言很好,下一次先想一想,想好了再发言好吗?”
小组学习完成后进行交流时,有同学胆小而不敢发言,老师用鼓励的眼光说:
“XX同学你很认真地参加了讨论,你来说说你的观点,声音响亮些!”
当出现两种不同意见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教师说:
“XX同学老师已听到你的意见,很好!请你有条理把你的观点向大家说一说。”
当学生一笔一划用心书写生字,发现学生写字时间架结构有错误时
“只要看清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就会写得好看,你不是也会这样做的吗?”
一个平时胆小的学生想举手发言,但举起又放下时
投以赞许的目光,请全班学生鼓掌欢迎这位同学发言,发言后:“今天我非常高兴XX同学大胆举手发言,而且非常棒,希望你经常让大家听到这样精彩的发言。”
当小朋友有进步时
“你又进步了,老师越来越喜欢你!”
“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继续努力噢。”
当小朋友不自信、不敢回答问题
“没关系,只要去做了,就是一个胜利。”
走近其身边,悄悄地说:“你知道吗,你很聪明。你的想法也很棒,把你的金点子与同学们分享,好吗?”
“我觉得你能行。”
上课学生插嘴抢着回答问题
“你能回答问题真好,如果你学会倾听别人的回答,你回答的问题会更精彩,试试!”
“XX同学的好想法听不见了。一个一个说好吗?”
学生获得成绩沾沾自喜时
“老师为你感到自豪,为你高兴,你能让老师有更多的惊喜,对吗?”
当学生提出一个很有见解的问题时
“这个问题提得真好,非常有价值,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太妙了,好!好!经典。”
“真是巧思妙解啊!”(数学)
“这样的想法只有你才想得出来,太好了。”
“我又发现了一个小数学家。”(数学)
“你是我见到的最聪明的学生。”
“老师也没有想出来,真是后生可畏啊!”
“能够教你(们)这样的学生真是一种幸福。”
当学生对问题解决没有把握胆怯地回答问题时
“噢,别害怕,大胆说,你是最棒的。”“你是个很自信的孩子,大胆说。”
当难得举手发言的孩子鼓起勇气发言,其他孩子又纷纷议论时
“XX同学的新想法,想听听咱们‘点子王’的说法吗?”
学生上音乐课时对教师所教的舞蹈动作表示难以掌握时
“没关系,瞧,你手上的动作做得多好啊!跟上音乐节奏,跟老师再试一试。”
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在音乐课上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此在学习中表现出排斥的情绪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这首歌曲。如有困难就请你对同学的表演作一个评价。”
在唱游课上,学生唱歌时,没有控制地大声唱,唱得不理想时
“嗯,这首歌同学们唱得很认真,再注意XX,再唱一遍,让老师再一次享受你们美妙的歌声。”
开学迎接新班级时,对全班同学说
“我愿意成为你理想中的老师,你也一定能成为我理想中的学生。让我们一起努力,就从现在开始!”
汉 字 的 起 源..................................................汉 字 的 构 成..................................................象 形 法....................................................会 意 法....................................................形 声 法....................................................有趣的汉字笑话..................................................“竹竿”与“猪肝”..........................................见鸡而作....................................................有“机”可乘................................................地名有关....................................................校长发火....................................................“枇杷”与“琵琶”..........................................谐音歇后语......................................................押韵的古诗......................................................汉字谜语........................................................谐音的广告成语.................................................1.望眼欲穿——92南京穿着商品评销会广告....................2.白手起家——某石灰厂广告.................................3.无所不包——某饺子馆广告.................................4.自讨苦吃——某中药铺广告.................................5.当之无愧——某当铺广告...................................错别字的故事...................................................汉字谜语答案...................................................汉 字 的 起 源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中 国 古 书 里 都 说 文 字 是 仓 颉 创造 的。说 仓 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相 貌 奇 特,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文 字 的 画,仓 颉 便 描 摹 他 的 形象,创 造 了 文 字。有 的 古 书 说,仓 颉 创 造 出 文 字 后,由 于 泄 漏 了 天 机,天 落 下 了 小 米,鬼 神 夜 夜 啼哭。还 有 一 种 传 说,说 仓 颉 观 察 了 鸟 兽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脚 迹,启 发 了 他 发 明 文 字 的 灵 感。这 种 种 传说 都 是 靠 不 住 的。文 字 是 广 大 劳 动 人 民 根 据 实 际 生 活 的 需 要,经 过 长 期 的 社 会 实 践 才 慢 慢 地 丰富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从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中 国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发 掘 了 半 坡 遗 址(今 西 安 市 东 郊 半 坡 村 北),发 现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长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产 实 践 中,创 造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质 的 劾 划 符 号 和 绘 画、雕 塑、装 饰 品 等 艺 术 作 品。半 坡 人 的 刻 划 符 号 多 保 留 在 彩 陶上,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国 文 字。
近年 来,中 国 在 山 东 莒 县 陵 阳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处遗 址 里 发 现 了 一 批 墓 葬(距 今 已 有 4500 多 年),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在 一 些 陶 尊 上 各 刻 有一 个 图 象 文 字,共 发 现 了 10 多 个 单 字。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实 物 的 形 状描 绘 出 来 的,所 以 称 为 “象 形 字”。字 体 的 结 构 与 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因 此,“象 形 字” 是 中 国 最 早 的 文 字,它 已 具 有 了 文 字 的 特 征。
汉 字 的 构 成
汉 字 的 构 成主 要 有 三 种 方 法: 象 形 法
这 是 形 成 汉 字 的 最 早 方 法,因 此 创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例: “日” 写 成 , “月” 写 成 , 水 写 成 , 牛 写 成 等 等。这 些 象 形 字 经 过 逐 渐的 演 变,到 后 来 都 改 变 了 原 字 的 形 体,变 成 了 后 来 方正 的 字 体,有 的 笔 画 减 少 了,有 的 笔 画 增 添 了,由 不 规 则 变 成 了 有 规 则 的 字 体。
会 意 法
象 形 字 比 较 容 易 看 出 造 字 的 道 理,但 它 们 不 能 表 达 抽 象的 意 思。古 人 便 创 造 了 另 一 种 造 字 法 —— 会 意 法。就 是 用 不 同 的 符 号 或 借 用 “象 形 字” 加 上 一 些 符号 来 表 达 一 个 抽 象 的 意 思。例: “明” 字 写 成,意 为 “日” 和 “月” 带 来 光 明。“旦” 字 写 成,(意 为太 阳 出 地平线 而 升 起。
形 声 法
象 形 字 和 会 意 字 都 能 从 字 形 上 看 出 字 的 意 义,但 却 不 能读 出 声 音。因 此 又 创 造 了 形 声 法 来 造 字。把 表 示 声 音 的 声 旁 和 表 示 意 义 的 形 旁 搭 配 起 来,组 成 很多 新 字。例: “爸” 字 是 表 音 的 “巴” 字 和 表 形 的 “父” 字 的 结 合; “ 芭 ” 字 是 由 “巴” 和“++” 搭 配 而 成。这 样 文 字 越 造 越 多,据 统 计,形 声 字 占 汉 字 的 90% 左 右。汉 字 的 形 成 和 发 展,成 为 人 们 交 流 思 想 的 重 要 工 具,适 应 了 人类 社 会 生 活 的 需 要。
有趣的汉字笑话
“竹竿”与“猪肝”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
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见鸡而作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
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佃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
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有“机”可乘 有一个商品推销员去广州出差,到北京后,由于想乘飞机前往,因怕经理不同意报销,便给经理发了一封电报:“有机可乘,乘否?”经理接到电报,以为是成交之“机”已到,便立即回电:“可乘就乘。”
这个推销员出差回来报销旅差费时,经理以不够级别,乘坐飞机不予报销的规定条款,不同意报销飞机票费。推销员拿出经理回电,经理口瞪口呆。
地名有关
元旦晚上,小弟带两位侨生到家晚餐,一个性情开朗,一个较为拘谨。席间,那位开朗的同学笑指拘谨的同学给我们介绍说:“他是缅甸来的,所以比较腼腆。”随后他举起酒杯向大家敬酒,仰首一饮而尽,接着说:“我是仰光来的。”
校长发火
校长在学期结束时的校务会议上,对人事行政效率之低,大发雷霆。他说:“负责董事业务的不懂事;负责人事管理的不省人事;身为干事的又不干事!”
“枇杷”与“琵琶”
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县官笑到;‘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到:“若使琵琶能接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谐音歇后语
●.瞎子进烟馆----------摩登。(摸灯)。●.空中布袋------------装疯。(装风)。●.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半两棉花------------免谈。(免弹)。●.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矮子过渡------------安心。(淹心)。●.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反穿皮袄------------装佯。(装羊)。●.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老公拍扇------------凄凉。(妻凉)。●.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磕瓜子磕出臭虫------什么人都有。(什么仁都有)。●.灯草打鼓------------不想。(不响)。●.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六月里戴手套--------保守。(保手)。●.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和尚的房子----------庙。(妙)。●.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精装茅台------------好久。(好酒)。●.蜘蛛拉网------------自私。(自丝)。●.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万岁爷流鼻血--------正红。(朕红)。●.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押韵的古诗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碧波·咏树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深居沃野枝繁茂,平平平仄仄,岸边风拂柳,仄仄平平仄仄平。碧叶千张似玉雕。仄仄仄平平。雀跃树枝头。仄仄平平平仄仄,本是同根同血脉,仄仄平平仄,放鸭河中漾,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何飒飒起风涛。平平仄仄平。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包德珍·夜思包德珍·新春絮语平平仄仄仄平平,天心随意弄迷离,平平仄仄平,吟虹出远天,仄仄平平仄仄平。常使伊人费苦思。仄仄仄平平。兰水一诗泉。仄仄平平平仄仄,未必风涛初识我,仄仄平平仄,月带群星至,平平仄仄仄平平。松花江水洗胭脂。平平仄仄平。笑声来枕边。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碧波·暴风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阵狂飙如猛兽,仄仄平平仄,岭外音书断,平平仄仄仄平平。飞沙走石信天游。平平仄仄平。经冬复历春。平平仄仄平平仄,屋摧树倒禾苗折,平平平仄仄,近乡情更怯,仄仄平平仄仄平。暴戾人间万象蹂。仄仄仄平平。不敢问来人。
4、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包德珍·咏李白碧波·咏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行路方知蜀道难,仄仄仄平平,宇宙现穹隆,平平仄仄仄平平。千篇斗酒海天宽。平平仄仄平。金轮挂太空。平平仄仄平平仄,胸中日月吟风处,平平平仄仄,环球光耀彩,仄仄平平仄仄平。何止吴歌楚舞寒。仄仄仄平平。万物显春荣。
汉字谜语 1.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2.四个山字山靠山,四个川字川套川,四个口字口对口,四个十字颠倒颠。3.头是一,腰是一,尾是一,其实不是一。三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
4.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跑,一个跳,一个吸血,一个吃草。骚千字不象千,八字排两边,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
5.守徐州失去大半,战吕布打掉巾冠,骂候成盗去花马,恨董卓有心无肝。德说它小,能代表一国,说它大,填不满麻雀肚皮。
6.一点一横长,一甩去南阳,南阳两棵树,长在石头上。磨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称哥,头顶大得奇,傍人又如何。
7.某字生来横,老是躺着困,若要问本事,样样是头名。一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
8.中字加横不加点,莫做申字猜;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神去头是字,去尾是字,去头去尾还是字。
9.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十字当中架,人人需要它。米两个动物并排站,一个游泳,一个吃草。
10.上头在水里,下头在天空,要问家在哪,老家在山东。鲁一座石灰山,出产各种炭,石墨、金钢石,也是它生产。
11.十个哥哥,体重真轻,重一千倍,才一公斤。克有耳能听到,有口能请教,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烦恼。
12.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里外合起来,大家爱着它。图木字加一笔,猜对是稀奇,本未木术禾,一个也不是。13.砍去左边是树,砍去右边是树,砍去中间是树,只有不砍不是树。彬没有鼻子没有眼,牙齿长在耳朵边,一看就知不正派,及时改正还不晚。
14.上边十一口,下边二十口,上下合起来,遇事总不愁。喜海口吹得高过天,不知身旁有人言,难怪别人批评你,总是跟在错后边。
15.一只牛,没有头,天天来,天天走,要想见它也容易,等到十二点左右。午左看两点水,右看水两点,细看不是水,敲敲硬梆梆。
16.奇怪奇怪真奇怪,这个谜语叫你猜,一家至少有一个,全国一共才几百。姓炮土象马一盘棋,老将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
17.一字难猜着,头长两只角,身上六个嘴,嘴下八只脚。典看来有两人,面目很难分,不象是大夫,倒象是工人。
18.南字反方向,口字在中央,上下二四点,大家猜猜看。燕待月西厢一寺空,张生普救去求兵,崔莺未提佳期事,恼恨红娘不用工。
19.有一有二又有三,中间一笔连成串,笔划虽少分量重,公社粮棉堆成山。丰一个无力旁边站,一个有力床上躺,此事并非不公平,只因受损不健康。
20.四四方方一座城,里边住着十万兵,另有八万去打仗,还有二万守着城。界一字九横六直,几个学生不知,一同去问老师,老师想了三日。
谐音的广告成语
1.望眼欲穿——92南京穿着商品评销会广告
在外面望眼欲穿,到里面望眼欲“穿”。该例两次利用了“望眼欲穿”这个成语,其中前面用的是它的本义,指的是盼望真切,把眼睛都望穿了;而后面把“穿”字加了引号,表示的是把衣服等穿在身上。像这样运用转换成语某个语素义来做广告的方式,其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样,下面这几例运用转换成语语义的方式也相当不错: 2.白手起家——某石灰厂广告
“白手起家”的“白手”原义是指“空手”,而这里借用“白”来为石灰厂做广告,很是巧妙。
3.无所不包——某饺子馆广告
“无所不包”本来指没有什么东西不被包括在内,也就是包容了事物的全部的意思,其中的“包”义为“容纳在里头”。这则广告用来指包饺子的“包”,使得这个多义词的语义连接也很合理。
4.自讨苦吃——某中药铺广告
这个成语本义是指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而对于作为世界药学中独具特色的中药,历来就有“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说法,所以有病就应该用好中药医治,好的中药是苦的,病人当然愿意“自讨苦吃”。
5.当之无愧——某当铺广告
“当之无愧”的“当”读音为dānɡ,意思是承受,整个成语表示担当得起某种荣誉或者称号;而此处的“当”变化为dànɡ,意思是指用东西作抵押来向当铺借钱,是“当铺”的“当”。虽然读音不同,但词形完全一样,这样利用成语中某些字词读音上的差异来制作广告的方法也值得肯定。
错别字的故事
一天,“0”跟“8”相遇街头,“0”不屑地看了“8”一眼,说:“胖就胖呗,还系什么腰带啊!”--“0”和“8”其实是发小。只有发小才可以这样口无遮拦,说心中所想,张嘴就来,毫无顾忌。
一天,“0”在酒吧又碰到了“10”。看了“10”一眼,“0”不屑地说:“年纪轻轻的拄什么拐杖呀!”“0”跟“10”的关系是大学同系同班同学。同校毕业者身上,常有相似文化基因。这话说得太抽象。简单说,即同校毕业者身上,多有相似胎记,好比出自同一个屠宰场的生猪,屁股上一概有一枚印文完全相同的蓝色图章„„所以,又一天,当“0”碰到“101”,发自内心地同情起自己的这位相距三界的校友:“哎,我说,你怎么拄上双拐了?” 以此类推,“2”与“5”的关系,类似于同一报系、不同报社的两个娱记.“2”对“5”说:你该把肚皮收收了。“5”说:怎么啦?怎么啦?你不就隆了个胸嘛?有什么了不起呀!;而“6”和“9”则一定仿佛我们已婚十年的老夫妻.我媳妇就总在我难以克制的表现欲剑拔弩张之时半真半假地提醒--就像那天“6”碰到“9”时畅所欲言的那样:走就走呗,还玩什么倒立?„„
“7”--面对庄重俨然的“2”,“7”说:“下跪也没有用,我不会嫁给你的„„”你看你看,“简单”可以很NB呢
汉字谜语答案
关键词:书籍设计;装帧艺术;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0-01
一、书籍起源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源于文字的出现,文字流传至今经历了千百种变化,其载体的演变也多种多样。至今被发现并保留下來的文字或刻在动物骨骼上,或画在石器陶器上。当然,在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字载体之前,树干、地面同样可以作为载体记录史实。或以石子划刻,或以手指作笔记录在各种地方,只是历经千年、沧海桑田无法保存至今。
(一)甲骨文。甲骨文流传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甲骨文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甲”专指龟甲骨,“骨”为兽骨。
甲骨文作为文字形式出现对于现代书籍发展的意义远大于其作为载体对于现代的影响。而在其他方面,甲骨文由一种中国古代文字符号逐渐成为一种代表中国的符号对现代平面设计意义重大。从内容上看,甲骨文对于古代文明的学习探究,文字的传承、发展、演变和创新,对书籍内容及表现形式的革新产生长久深刻的影响,引导并制约着书籍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竹简、木牍。竹子经过加工制成竹片,在火上烘烤制成竹简,经火烤过的竹简没有水分会变得干燥结实,长时间不会变形,也能够防止虫蛀等弊端,木牍的制作方式与竹简类同。用草绳将竹简串接相连成为简策。简策的出现对于现代书籍装帧形成体系有重要历史意义。
但是竹简木牍对于当今的书籍形态和装帧工艺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历史文献与古籍大多追求复古的设计形式和装订手法,这样通常方便被广大消费者了解,便于接受古代书籍文明,并且使书籍本身更具备传承意义和收藏价值。
二、书籍发展
伴随着纸张的出现,书籍在西汉时期的发展取得较大的进步,直至东汉,纸张被应用于书写记录,这时的纸张对书籍的发展才真正逐渐产生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都属于书籍装帧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如今书籍的发展变得更具功能性和多元化,多种多样的纸张品种、印刷工艺、装帧方式和书面版式可供选择,人们对于书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更加注重书籍设计品质和内在情感意义的表达。
(一)缣帛。缣帛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纺织业的发展,缣帛逐渐登上书籍形态历史的舞台。缣帛可以展开卷拢,中间部位有卷轴,其特点是幅度长,幅面广,可截断,易于书写。由于其材质胜过竹木,轻变柔软,便于携带,从战国时期到西晋,缣帛是最为常用的书籍材质。
缣帛作为一种书籍制作的材质对书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的出现表示人类对于事实记录的关注与讲究,对于文字载体的更新升级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书籍材质的进化,更是人们在意识上对书籍的深入解读与研究,虽然当时并未形成书籍这一概念,缣帛的用途也多样不一,但是这对今后纸张的出现产生很大的借鉴作用。
(二)线装。线装是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形式,平放线装书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还有直角折、卷折、观音折,后来演变为经折装、旋风装,到宋朝的蝴蝶装、包背装。
线装书籍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装帧形式。普通书都用“四针眼订法”,贵重的书常用绫锦将书包起,每一页衬上一张信纸,这种线装书在摆放上只能平放,竖放久了容易磨损书口,但在当时书籍装订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三)纸。中国是第一个发明纸的国家,纸的出现是书籍材质上的一次革命性飞跃,蔡伦之前有一种叫做纸的东西,它是一种丝质物质,并不是缣帛。这种丝质纸把漂丝时剩下的丝绵和丝屑在水中捣成浆状,再用竹帘抄起铺开,晒干制成,这种比蔡伦纸要早137年的丝质纸的制作方法和性能同蔡伦造纸一模一样,只不过蔡伦纸的制作原料要远比原料的稀少丝质纸便宜。
纸张的出现对书籍装帧和印刷工艺发展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早期的丝质纸经过改良,成本更加低廉,效果同样可观。直至今日纸张的批量生产和大量使用,相信它的贡献不会因电子书的出现而止步不前,其用途不仅限于书籍装帧,在平面设计创作、产品包装工程、视觉传达艺术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精装。精装书分为书芯、书壳内外两部分。书芯的制作,操作与平装书一致,只是订书一般都采用中缝穿线订,或用乳胶粘合称无线订,同时在前后加环筒衬页,粘在第一页前和尾页后,称环衬页。书壳制作是先按照规定尺寸大小把材料分别裁切好,同时在三面外切口要大出书芯三毫米左右的飘口。
精装书籍作为一种外来书籍装订形式,比平装书更加精美耐用,多用于需要长期保存的经典著作、精美画册等贵重书籍和一些翻阅频繁的工具书,在装订方面也更加讲究。精装书的封面一般大于书心2毫米,便于保护。
三、继承与传承
(一)起源继承:文字,纹样形式方面的继承多于其他方面的继承,如大篆、小篆、隶书等文字形式或直接运用到书籍设计、版式设计等工作项目中,或经过改良创新成为新的字体样式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书籍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记载历史发展至今最有力的证据。古为今用不仅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被赋予新的意义,体现不同程度的文学价值。所以,对书籍文化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追溯其发展源头的过程中,是对书籍文化深入解读,也是广泛了解、深入认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次必要实践。
(二)发展传承:书籍文化的传承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传承:主要是文字和版式上的传承,文字作为知识的载体以信息传达和展示为主,字体变化作为其形式的变化在现在的书籍设计也格外讲究。然而,各式各样字体的出现在满足书籍设计需要的同时,也在逐渐明确各种字体的定位和方向,分门别类,表达各自的形式美感。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推荐阅读: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01-27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07-12
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02-23
中药材的起源和发展03-21
罗马法起源和发展10-22
广告的起源发展11-23
马术的起源与发展06-16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10-13
油画的起源与发展12-05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