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心理的成因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厌学心理的成因(精选8篇)

厌学心理的成因 篇1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往往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首先,有些老师的道德素质并不高不能公平的对待每个孩子且也没有很好的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其次,有些老师的教学水平不行,不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因而导致孩子不愿意学习;最后,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学校没有尊重学生的想法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

(2)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很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都是和家庭教育的不合理有关的:其一,有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希望孩子读书因而导致孩子厌学;其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孩子达不到要求因而会产生厌学倾向;其三,有些家长因为家庭矛盾或工作繁忙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这也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3)社会影响

社会现象对于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儿童产生厌学心理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是离不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网吧没有禁止未成年人上网,很多儿童深受毒害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因而产生厌学心理;其次,很多人靠关系谋得好职位这让孩子对学习十分反感寄希望于靠关系以为将来寻求出路;很多人在学校不讲学习只讲吃穿,将社会上的一些攀比奢侈之风带到学校,这更使得孩子没有心思学习。

(4)失当教育的具体表现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也是失当教育的具体表现。从家庭原因来讲是因为孩子在家里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尊重,父母为了树立权威让孩子一切听从自己的安排这样就让孩子缺乏安全感避免去触及敏感的事;从学校教育来讲是教师没有对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进行正确的评价,因而使得这些学生缺乏自信自暴自弃所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对策

1.自卑心理的矫正策略

由于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必须要矫正这些儿童的自卑心理才能教育好他们。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实用的方法。

(1)小目标积累法

对于很多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来说学习成绩不好是他们产生自卑的重要原因。为了使这些孩子增强自信可以通过小目标积累法来增强的自信心。这样可以使孩子真正的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摆脱自卑倾向。做好这个工作需要老师为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并鼓励孩子认真的去完成。

(2)量化评价和积极评价结合

老师在鼓励学生进取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学生做出自己的评价。为了矫正孩子的自卑心理应该要将量化评价和积极评价结合起来。很多老师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和考试的结果等给孩子一定的量化积分,达到一定积分的孩子会获得奖励,这就算一项非常有效的激励措施,孩子们会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除了量化评价外还应该要积极评价,因为很多孩子需要别人的鼓励才能有信心去努力而不会自卑。所以积极评价也是非常必要的。

(3)充分的尊重和关心

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儿童更加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关心。所以要矫正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自卑心理应该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心。学校的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定期关心和鼓励这些孩子。家长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尊重孩子还要用积极的行为去回应孩子给予他们关心。这样才能逐步矫正这些孩子的自卑心理。

2.厌学情绪的调控

除了要矫正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自卑心理外还应该要调控好这些儿童的厌学情绪。为了调控好学生的厌学情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解决:首先,学校应该要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的老师们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当然,老师们还要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培养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习兴趣;其次,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特别是要合理的看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一方面是要把握好关注度,但不能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要适度的关心其学习状况;另一方面,不能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这会使孩子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去学习;最后,社会也应该要为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一定不能让未成年儿童进入,一些广告也不能宣扬一些误导孩子价值观的思想,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要调控好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不能仅靠这些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这些学生应该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内心激励自己,特别是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使自己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搞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学校教育中的策略

搞好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制定好教育策略。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首先,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要设立心理辅导课程安排专门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次,学校的老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对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有歧视,要明确自身责任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的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最后,学校应该积极倡导学生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这样才能让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从而摆脱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在自信乐观的状况下更好的学习和进步。以辽阳市白塔小学的农村留守儿童为例,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条件不够好因而从内心存在着一些自卑倾向,特别是与城市儿童相比时会特别的自卑,此外,由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教育他们因而不会合理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由此会产生厌学情绪。白塔小学根据这一状况对学校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不仅对老师的心理辅导能力进行培训还专门研究了改善这些学生学习状况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家庭教育的配合

厌学心理的成因 篇2

关键词:厌学,心理成因

很多的老师有个感觉, 在工作岗位待久了, 就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不比从前, 好象越来越难教, 学生越来越厌学了。这样的难, 有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相处的方式……厌学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成因呢?我试图做以下探讨!

一、学生身心中美好特质的过早断裂

每一个孩子本是个天使, 而孩提时代本是人生中最纯洁最天真的时光。他们应该是将人性的真善美保存最完好的人, 诸如诚实, 善良, 正直, 友爱的特质, 诸如相信好人有好报,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 相信光明必定战胜黑暗, 相信老师是高尚的……可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世风在变, 家长在变, 教育在变, 那些本应在人生少年时代好好储存的美好东西却渐渐流失, 让孩子们过早的告别了童话, 见证了现实的狰狞。那些无比相信的美好, 在心里如流沙一般缓缓泄去了。比如在路上看见老人摔倒不敢扶, 怕讹诈;看见小偷偷东西不敢声张, 怕报复;看见有人乞讨, 怕是行骗;看见陌生人搭讪, 怕图谋不轨……所谓身教胜于言教, 而身边真实案例的上演更是胜于一切教化, 它们落在学生心理的效果远胜于课堂上的虚弱说教。

除此以外, 社会也没有为少年建立一个净化的世界, 诸如网络世界的无线畅游。无数学生的身心沉浸其中, 消耗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 更是那些美好特质。他们在那个虚拟的世界, 浸泡的大多是一些关于暴力, 色情等负面的东西。身心的正能量还微乎其微, 哪经得起如此负能量的冲击。一新闻报道过, 一个人因玩游戏时间过长, 在网吧身亡。当警察调查此事时, 网吧里的孩子竟然无动于衷地继续在玩……对生命的漠视到达让人发指的程度!

同时, 在家庭环境中, 家长的素质更有待提高。很多的家长, 为了生计, 他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但是, 他们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气却无可阻拦地传递到孩子身上。比如有什么河南帮, 安徽帮, 只要学生之间有什么小矛盾, 家长立刻带人来解决……同时, 他们对孩子比较淡漠粗暴, 无暇也无心情去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乃至身心方面的安慰。这就造成了孩子无爱的身心。教育家多蒙茜洛诺尔特曾说:爱, 是生命的润滑剂, 缺少了它, 一切都是干瘪生硬, 可以瞬息破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 他就学会了争斗。

而学校环境中, 学生又看到了什么呢?有些老师搞有偿家教, 有些老师为了分数的不择手段……学生如何还能相信老师的纯洁高尚?还能如何去喜欢一个老师?更如何去爱上学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如果学校的管理跟不上, 没有规章制度可以依傍, 没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跟进, 那么缺少自控, 身心偏离的学生从什么地方得以纠正, 得以支撑呢?

我挺喜欢很多封闭式管理的校园模式, 其实, 它真正是为建立一个相对纯洁的校园环境, 不接触太多社会的负面信息, 不沾染太多不良家长的习气, 让孩子在暂时的桃花源中建立好一个稳固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只有当少年心里的美好, 积累得足够丰厚, 才能促成一个健康的生命, 也才能滋养日后的生命, 让他强韧, 让他良善。让他在日后的残酷现实前保留一点美好的情怀, 不被完全摧毁。

总之, 这个时代的少年, 恰恰是少了些淳朴, 少了些心底的相信, 少了些善良, 少了些人性的基石, 没有支撑的动力, 厌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学生的学和社会的用之间的断裂

我们发觉一个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路上走得越长, 对学习的信任没有增加, 反而减少了。他们会说, 学习好, 有用吗?你看人家什么本科生找不到工作, 你看人家一个初中毕业生如何如何风光……人潜力的最大发挥, 是基于自己对目标的确信。而如果目标本身都岌岌可危, 还谈什么发展呢?所以, 我们不无感慨的发现, 那些心中有目标的学生是主动的去学习, 而心中无目标的学生, 却是整天自由散漫无所事事。某种程度上, 这是社会上的大学无用论, 和学校里的读书有用论, 存在着一定成都上的断裂造成的。前后不一致是教育中最严重错误之一。

同时, 校园的学习环境也有待净化。比如初中学生毕业前, 正在中考的冲刺阶段, 我们不无悲哀的发现, 很多的职业学校为了争夺生源, 早就已经开始招生了, 他们扬言不要分数, 只要报名就能入学……这样的诱惑, 如何还能让学生安心学习呢?成绩之有用和无用之间的断裂, 无法不成为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

三、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断裂

我们也有这样的发现, 就是当考试在即, 让学生自由复习看书时, 学生根本无所适从, 要么是抠鼻抓耳, 要么是到处讲话……多年的学习历程, 原来他们根本还没有学会学习。他们学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 被动地嚼食, 而从来不知道自己如何学。

纵观这样的现象背后, 原因是多方面, 有学生的智力, 有学习的氛围, 但我觉得教师的引导更重要。我们不无悲哀的发现, 教师们都很敬业, 比如在课堂上讲得不遗余力, 在中午午休时也从不休息, 不间断地给学生上课……老师们付出了, 而且付出的很多, 但是, 学生那边呢?昏昏欲睡, 精神疲倦, 兴趣大失, 只会被动接受了。是我们太不放心学生了。

而再退得远一点, 学生的兴趣在小学就已经渐渐没有了。老师无尽的枯燥讲授, 无尽的作业山丘, 叫学生如何爱上学习?决定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 有时候不是教学技巧, 而是教学智慧。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诸如, 能否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传播知识, 能否有颗爱孩子的心, 能否让孩子喜欢上老师, 能否不是给孩子一个答案, 而是引领孩子慢慢沉浸, 慢慢发现……

如果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在的话, 还会存在什么厌学问题呢?

综上所诉, 学生的厌学问题绝非一日之寒, 要想扭转这个现象,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社会的努力, 教师的良知, 还有教师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徐林泉.学生厌学成因及应对策略简析[J].教育教学论坛.

厌学心理的成因 篇3

一、厌学学生的主要表现

1、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

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脑体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的一种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2、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

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

3、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

厌学学生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也是厌学症患者的特点。

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的因素

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外因一:家庭教育背景。

主要是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据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表现过多的惩罚、拒绝、否认和干涉,同时又有偏爱和过度保护,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外因二:社会文化背景。

主要是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外因三:学校教育背景。

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题海战”、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内因四:自我心理背景。

首先是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再次,错误的学习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对学生厌学症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三、学生厌学症的矫治策略

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

1、矫正学习心理,施之以爱。

帮助厌学症学生矫正厌学症,首先要矫治其厌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深、爱得持久。教师和家长不能对厌学症学生的优点视而不见,要毫无偏见地挖掘他们的优点,不要让厌学症学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要使他们感到只要自己勤奋努力,也能学好。

2、矫正学习行为,正确引导。

厌学症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从而丧失了学习信心,厌恶学习,教师要矫正其厌学行为,必须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此外,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学习需要,也是避免厌学的一个重要措施。

3、营造学习环境,转变观念。

据调查显示,学生之所以对某学科厌学,往往与授课教师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些教师不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去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简单粗暴,过多地运用惩罚甚至是变相体罚的方法去纠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错误,例如“罚做百题”、“罚抄百遍”等等。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原始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反而失去了学习活动中最珍贵的东西——好奇心与求知欲,更谈不上新的学习需要及欲望的产生和发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新奇、探索、自信等一些积极的情感,而是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等消极的感觉,久而久之必然厌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要时时装着厌学症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症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五优先(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三辅导(老师辅导、家长辅导、优生辅导)、二特殊(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

4、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 篇4

陈茂春

学习是一种发现性的认识活动,它可以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对于成长中的初中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在学习中可以以攻克难题、获得真理,从而体验到满足和喜悦,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但初中学生中却有少数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这一问题时刻困扰着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对教育和教学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初中生厌学心理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学习兴趣不浓,缺乏长远动机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在动机上表现为直接动机,只求初中能毕业,或只考技校、职高,早日参加工作,缺乏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在他们看来现在许多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照样能找工作、挣大钱,过得比许多读过大学的人还舒服。

二、信心不足,自暴自弃。

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加上外界压力,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们的耻笑等,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头痛,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他们对考试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爸爸妈妈对学习上的问题 1

一窍不通不能辅导只会批评,自己也只能这样罢了。从而对自己降低标准,甚至自暴自弃。

三、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

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只贪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有了钱就吃、穿、玩。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

四、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

个别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家长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产生厌学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导致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在原因。厌学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都很一般,他们反应迟钝,记忆速度慢,对问题总是不能举一反三,特别是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科门类增多,学习内容加深,学习适应不良的现象尤为突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原因。

2、不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外在原因。

(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拨苗助长,他

们只重视孩子的分数,只看成绩名次而不顾孩子实际智力水平和心理特点,不考虑孩子的可接受性,学习精力和爱好,仿照体育训练中大运动量的做法,让孩子弹钢琴,练书法,学画画,上外语、数学辅导班,做大量课外题。搞得孩子身心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在难于承受的重压下,学生如何以学习为快乐呢?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习,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是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绝大部分家庭收入都比较稳定,生活有保障,由于家长上班时从事着繁重的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所以晚上或节假日总想好好休息,调整自己,上网、打麻将、跳舞、下棋、钓鱼成了他们的业余爱好,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他们对孩子娇生惯养,生活上照顾无微不至,孩子养尊处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而学习上又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3)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大,是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

当前学校中频繁地进行考试,排名次,使学生超负荷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出现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冷落、批评、指责,他们很少受到表扬、鼓励、关心。一旦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就与老师感情淡薄,产生逆反心理,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不喜欢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就产生厌学心理。

(4)课堂效益差是产生厌学心理不可忽视的原因

此外,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效率低下,满堂灌,课后为了补救,不顾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味拖堂、加课,给学生布臵大量的课外作业,使学生无暇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从而出现厌学心理。

可见,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共同探索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造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信心是前进的源泉,进取是成功的根本。在学习上,气可鼓而不可泄,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创设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厌学者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信心,若老师适当地降低学习要求,创设情境,让学生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

2.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学习动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它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机,兴趣一旦被激发,学习就会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伴随着紧张的情绪和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在学习上,它表现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致勃勃、孜孜以求、津津

有味,甚至废寝忘食。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将学习目的的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召开故事会,介绍一些名人奋发读书的故事;开主题班会,如:“美好的愿望”、“二十年后来相会”,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展望社会发展对人生的知识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如:开展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调整价值取向,热爱科学知识。

3.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满腔热情关心学生中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枯燥无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的负担。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言准确、生动、简洁、形象、幽默、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兴奋起来,注意力集中。老师还要经常使用幻灯、投影、实验、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减少笔记和作业负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如:

学生偶尔答出一道题,提出一种见解,老师都应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4.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作为学校来讲,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并大力宣传优秀家长的身教言传经验,自身如何热爱学习的事迹,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的成因 篇5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际,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刻苦拼搏精神,做事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初中女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由于她们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出现了月经的周期性变化,同时由于对生理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她们产生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怕出汗等。造成很多女学生体育不及格或达不到理想的成绩。农村女学生由于习惯、认识等方面的影响,这方面表现尤甚。通过座谈、问卷调查、观察法等方法的研究,把造成农村初中女学生厌学体育的成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学业负担过重,体育学习动力不足; ②女生特有的生理特点; ③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和勇气; ④意志品质薄弱;

⑤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机械等。

成因研究的结果使我认识到农村初中女生厌学体育的存在是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缘故。如何解决农村初中女学生厌学体育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在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从思想上转变女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在农村学校中,很大一部分家长由于受“只要学习成绩好和女生应文静端庄”思想的影响,他们不支持自己的女儿参加学习以外的一切活动,再加上目前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的现象,学业负担又过重,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是无所谓的,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还存在着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女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按照初中女生生理的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学校青春期卫生教育较封闭,家长与子女在这方面的沟通又少,多数女生在月经期出于害羞心理,往往在体育课上请假。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加强对女生进行青春期知识的卫生教育,特别是月经期的生理卫生教育。通过学习,让她们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鼓励女学生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因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使之能更好地胜任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使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得到均匀的发展。同时告诫月经正常的女生在月经期也应该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形体练习等,因为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还有助于经血的排出,从而使她们消除在月经期对体育运动畏惧的心理。

三、要多关心爱护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的女生

有不少女生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练习中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她们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所以本身就有一种失落感,教师要以宽厚、博爱之心去理解,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她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她们交朋友,积极鼓励引导她们;要善于发现她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于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她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她们更好地、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她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她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进步。

四、要重点培养初中女学生的意志品质

曾经有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中写道:“说实话,我最害怕800米,特别是考试前几个月”。确实,在初三体育升学考试中唯一必考的就是800米。随后我也在本校初中女生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女同学最喜欢的项目是羽毛球,最不喜欢的是800米。这就说明,对于这种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运动项目有明显的排斥现象,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初中女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毅力。

五、组织教学应灵活多变

学校绝大多数是男女生合班上课,男同学一个篮球或足球就可以玩得满头大汗.在上课时,教师要同女同学一起参与练习,教学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要精心设计教案和布置场地器材,能够诱发女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导她们较快地进入角色;其次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最后给女学生一段自锻自练的时间。教学中不要把学生过分地限制,而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在中长跑教学中,许多女生因害怕而不能坚持到底,教师则采用变换队形跑、地形跑、图案跑、接力跑、追逐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耐力素质。再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方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她们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等游戏,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

六、要提高教师素质

在体育教师队伍里,男教师占绝大多数,有些男教师往往因为女学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大声训斥,这就容易导致女学生厌学体育,甚至产生害怕上体育课的念头。如果教师认为自己反正是位“副课”教师,上课“散放羊”,这就很容易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体育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责任心。另外,男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也可引起女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她们产生跃跃欲试之感,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总之,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师德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厌学女学生转变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基础。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初中女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转变厌学行为,使她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同时要为她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她们树立自信心,不断进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农村初中女学生厌学体育的行为,真正地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范国强

厌学心理的成因 篇6

研 究 方 案

主研:赵友梁 王宇明 马治淮 贺劲松 付丽华

一、课题的界定

农村初中学生:县城以下的乡镇初级中学学生。

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事表现出厌倦甚至厌恶的心理现象。厌学情绪在中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兴趣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去班级上课,经常借故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课;即使是到班级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意听课,往往是走神、睡觉,甚至是捣乱,严重扰乱课堂纪律,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他们对一切学习活动如练习、作业、考试等漠然臵之;如强迫其学习,则会有痛苦、紧张、焦躁的情绪出现或言行出现对抗及无所谓态度。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是顶撞、打骂老师,逃学和离家出走。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小锟,男,14岁,八 年级学生。初一成绩一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进入初中二年级以后,成绩下降。父母在上海务工,每年才能回家见一次,由外祖父管理教育。今年九月,租房到街道居住。最近,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自习课上经常与其他同学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多次不交作业不,还常常在课堂上吃零食,老师多次教育,没有多大变化。偶尔有不到学校的情况出现。

小萍,女,今年15岁。小萍读小学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好,最终离异。她和姐姐都由父亲抚养。初中一二年级,她的学习成绩位于全班中等

水平,其他方面也还可以。最近几个月,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学课还在认真学习,其它课程几乎已经放弃了。

小涛是一名九年级学生,今年14岁。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可到了初中,初一时成绩还是很好,处于班级的上等水平,到了初二,随着功课难度的加深,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因为考试成绩差,多次遭到家长责骂,老师的批评。一次,班级一个同学告诉他,网上有许多游戏很好玩,因而迷恋上网,有时候,深夜起床,上网玩游戏。最近,他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不想上学。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的,提不起精神,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老师对他多次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他不愿意听课,不愿意记笔记,特别是英语课,拿起课本就烦。

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中小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对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农村初中厌学学生”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中学── 尤其是农村中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甚而对一向视作“宝”的分数也不再看重。对此,教师也在犯难,“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这个学习阶段可能塑造一个

人的性格和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尴尬的成长阶段,不合适宜的出现厌学心理,是我们的同学、家长和老师所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棘手问题。

(二)问题的归因 1.缺乏理想,毫无目标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严格要求、家长强制,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则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而这种思想在老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之下,往往被抵消,毫无意义。

2.社会的“诱惑”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网络游戏的不断发展,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甚至走向痴迷的地步。有的同学受电影的影响,学蛊惑仔,凡事

以武力解决。一有一些争执就大打出手,甚至杀人、放火,还有一些甚至自杀。在现今社会中诸如此类的报道时有出现。

3.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

型,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再加上能力的限制,所以即使日本也已经有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新的价值取向并不能很快地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改变已有的授课方式和教育行为。国外对于学生的厌学研究主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行研究。在哈维曼德尔《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及对策》一书中指出有的孩子厌学是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怎样努力,都会掉到别人的后面。因此,就感到灰心丧气,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美国的苏白劳德认为孩子产生厌学的原因是有心理疾病,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要从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疾病,解决厌学问题。

此外,有研究表明厌学情绪主要表现在差生身上,差生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差生极容易自暴自弃,以逃学、旷课的方式逃避学校生活,他们对于自我前景感到渺茫,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所以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这种消极情绪很快就影响了差生的各种行为,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方面会形成一定障碍,有的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亲近别人,而有的就表现在强烈的逆反行为,与学校生活格格不入,逃避他人,逃避学习,严重的干脆退学。国外研究分析表明,初中生由于厌学,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正确引导,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暴力、青少年自杀等,有些青少年离开学校游荡街头、吸毒、贩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长。

2、我国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内有关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专门的论著很少,崔雅的《孩子厌学怎么办》,也只是从家庭因素入手,如家长的过高期望值,家长的过分溺

爱,家庭环境不良,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相关的东子的《快乐教育18法》,主要从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师的个人素质等因素来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有的论文及课题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明显不足。有研究主要从课程视角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臵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知识,当他们觉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今后的谋生联系不大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又由于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目前学生的厌学现状,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孙庚的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以厌学心理的研究为切入点,从总体上对厌学心理进行了阐述,所谓厌学心理就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学习心理。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体制的僵化,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及过重的学习负担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文化环境,社会不公平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是引发学生无心于课堂学习的原因;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自身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主观要求不严等,也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作者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加以综合归纳,并结合本人几年一线教学经验,进行详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阐述,更注重素质教

育的切实实施,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城市与农村生心理的不同解决办法等,力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一条出路。

2007苏州大学的吴军的教育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着重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学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通过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推进所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改革,力争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从上面的综述来看,学生厌学问题已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不过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触及到初中生厌学现状的研究这一领域的人却不是很多。

(四)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

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农村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农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三、研究目标

1、研究我校学生厌学现象及表现

2、分析我校学生厌学成因

3、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对策分析及转化策略应用研究

四、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立了以下具体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绪现状调查

2、学生厌学情绪的自身原因

3、学生厌学的家庭原因

4、学生厌学的社会原因

5、学生厌学的学校原因

6、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的转化策略研究

五、研究假设、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纵观我国现代农村教育,不难看出,农村初中中厌学学生很多,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推进,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拉大,不利于山村教育的发展,如果加大对农村初中厌学学生的转化,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将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的和谐。

(二)预期目标

1、找出我校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厌学表现。

2、分析我校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3、了解我校学生的厌学情况,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建议。

4、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层提供借鉴性学生管理策略。

5、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形成论文集,报告,出版《教研园地》等。

(三)创新之处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为主体,互学互助为辅助手段,以此来促进和提高厌学学生的成长。

1、以校本教研为主,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成长;

2、以自学提升为主,辅之以互学互助,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成长。

3、以活动为线,辅之以各种讲座,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和成长

六、研究样本的选择

以我校2009级3班,2008级3班,2008级9班为研究样本。以同级同类几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比样本。

七、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以总体规划——分项分层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检测与小结——针对新的问题修订措施——对修订措施展开实施——目标性检测与评价为整个研究的总体思路。重点研究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厌学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以此得到转变。

(二)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叙事法。

1、行动研究法:为了改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由研究者进行具体的实践研究和论证。

2、实验研究法: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调控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各种个案进行细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以进一步提出建议。

4、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过程中、结题时,均以实验对象为对

象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调查、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5、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相关厌学学生转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

6、叙事研究法:对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进行描述与揭示。

(三)实施策略: 学校总体规划

首先对学校的厌学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综合分析,制定出学校对厌学学生的宏观整体研究规划。制度干预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厌学学生行为加以适时的引导与规范,二是进一步落实好我校已有的评价制度,对评价方案作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活动培训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提高课题教师的研究能力。

2、对厌学学生现状以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等形式展开对实验样本和对比样本全面调查、分析,形成厌学学生实践研究的参照基点,建立实验样本个体成长档案。以课题组与厌学学生个体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每一位实验对象分析其成长的特点,拟定个人成长中长期计划,力争做到持续发展与阶段目标相结合、个体成长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自我监督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全程记录厌学学生成长的历程。

3、继续创造性地抓好常规校本教研活动。

4、每个研究人员确定实验研究个体,建立个案成长记录 动力支持

1、物质基础。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等都已配臵,逐渐走向了办公教学信息网络化的轨道。且学校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各种教学影象资料,确保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先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2、师资基础。

领导小组中赵友梁校长,对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开展提供时间和经费上的保证。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接受专家检测,结题。

(二)研究活动计划(附件)

(三)研究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弄清本课题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的紧密关系,增强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加强师资的培训。对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要求。邀请专家诊断指导。每阶段完后,邀请上级有关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验证,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提出明确的方向。

3、建立健全研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4、及时总结。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以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1、农村初中厌学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转化策略应用研究实施方案;

2、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专集、教研论文、典型案例,子课题成果;

3、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4、出版科研专刊《教研园地》。

十、研究人员的分工 课题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赵友梁

组员:马治淮、侯华山、杨继坤、何开军、王宇明

课题实验研究机构: 课题主研

赵友梁: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成果推广。

王宇明:负责对《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组织调控和相关制度建设,组织构思整个课题研究实施工作,沟通协调有关研究关系,并负责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社会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马治淮: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理论指导和子课题《农村初中厌学情绪厌学学生的家庭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贺劲松: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档案建立及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学校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付丽华: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中厌学学生资料的收集和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自身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参研人员:全体班主任及学校相关科室。

十一、研究经费预算

物理后进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其对策 篇7

物理后进生厌学心理的特征是:

1. 消极。

物理后进生往往视物理学习为包袱,课上容易分散注意力,发生与上课无关的行为动作;课下他们则懒于完成物理作业,更难得复习或预习物理功课。

2.畏惧。这些学生课上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不敢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也羞于和同学们协作参与物理实验活动,甚至对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也趋于回避。

3.厌倦。这些学生的消极心理如果长期反复,会导致心理上变态性的厌倦和厌烦,甚至是对物理老师的心理对抗。

4.自卑。这些学生由于长时间没有了在物理学习方面成功和愉悦的体验,加之有时可能会受到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冷眼甚至嘲笑,就会渐渐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气,甚至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物理后进生厌学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动因。德国教育学家马利坦说:“教育的主要动力因素是一个要受教育的内部活动。”后进生多数不善于将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因而在物理学习中也缺乏内部动力。

2. 兴趣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后进生厌学物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物理学科缺乏兴趣,或者说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

3. 丧失信心。

由于个人努力长期得不到相应的肯定,有时甚至遭受挫折和失败,使得后进生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了物理难学的思维定势。

4. 其他。

物理老师教法不当,以及教材编写上的某些缺陷等等,也都可能成为学生厌学物理的原因。

综上所述,物理后进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有学生本身和物理学科的因素,也可能有教学环境、物理教师甚至教材的因素。因而对这种不良心理的矫治也需从这些不同的方面入手。

1.帮助后进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多数后进生并非智力差,而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应适时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住物理教材的德育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勤奋好学、不怕困难、勇于探索。

2.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布鲁纳曾指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因此物理教学要充分应用物理现象的直观性和实验课动手动脑的实践性,以及生活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时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物理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极为重要。

3.发掘手段,讲求艺术

物理教学中尤其不乏一些新奇的实例,物理教师应当适时发掘,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光滑的桌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东西吗?用纸杯能烧开水吗?等等。充分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出人意料的结果会使学生感到惊奇,从而激发对新知识的探求渴望。

山区学生厌学的成因与对策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13-02

山区学生给外界的印象往往是淳朴、单纯、勤奋、好学,但事实上,山区学生厌学现象并不鲜见。要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厌学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为此,笔者所在学校组织本校拥有十年以上教龄的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对山区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开展专题研究。在研究中,课题组主要运用了调查法、个案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在贺州市水口镇初级中学的一个实验班和一个普通班各抽取50名学生,重点对其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注:非投入(厌学),包括做小动作、说话、开小差及其他;一般性投入,呈现为一般性的倾听,偶尔开小差;非常投入,包括深度倾听、回答问题、完成作业(任务)、质疑及其他。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三种投入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其所占的比例略有不同。通过与其他学校进行对比发现,这一结果是具有普遍性的。可见,山区学生厌学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山区学生厌学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学生自身基础的影响。据课题组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投入的比例之所以较高,是因为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扎实,能较容易地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愿意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力相对集中,对学习相对投入,对学习较感兴趣,学习效果较理想。相反,普通班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听不懂。知识基础薄弱,未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的学生,更容易丧失学习自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2.贪图享乐思想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山区人民逐渐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当前,很多山区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大多从小吃苦受累,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或孙子过以前的“苦日子”,于是,从小对孩子娇生惯养,甚至连基本的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做,更不用说对他们进行吃苦教育了。这导致很多山区学生产生了贪图享乐的心理,他们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往往会退缩、放弃。

3.自身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这会对其学习状态产生影响。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还不明确,再加上在成长中遇到一些青春期的烦恼,不管教师如何劝导,他们还是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此外,学生集中注意力不持久,在课堂的后半段,学生容易陷入疲劳状态,此时如果教师没有对其进行有效刺激,就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二)客观原因

1.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本身的影响。学习内容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投入状况,如果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高度投入。学习任务是否具体明确、难易程度是否适中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投入状况。课题组成员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不少学生反馈对学习内容不是很感兴趣,觉得所学内容对以后自身的发展影响不大;有的学生觉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完成统一的学习任务,对学困生不公平。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投入减少,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思想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几乎没有经历过挫折,他们非常在意他人特别是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倾向于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安排在实验班,专业水平相对较弱的教师安排在普通班。有的教师因此产生思想上的误区,不少普通班的教师认为“管好纪律是第一位的,教学质量是次要的”,而实验班的教师则认为“学生成绩好就一好百好”。学生是敏锐的,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是否对自己“有期待”,教师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投入产生直接的影响,若学生认为“老师看不起我”,就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3.家庭环境的影响。山区家庭的生活条件与城市家庭相比较是有差距的,山区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期待仅限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此外,山区留守儿童现象严重,不少学生长期缺少父母的监督和关爱。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要求不高,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4.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谁能赚钱谁就是能人”“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影响了一些家长和学生,不少家长和学生更愿意“赚钱”而不是学习,学生为此厌学甚至提前辍学。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逐渐融入山区人民的生活。而学校周围也出现了一些无证经营的黑网吧,有些学生经不起诱惑深陷其中,他们逐渐对学习丧失兴趣,发展到厌学、逃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解决山区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第一,树立“狠抓基础”的教学理念。学生的知识基础犹如高楼的奠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慢慢积累。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特别是小学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要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必须从小学抓起,要让学生懂得“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中小学教师应该树立“狠抓基础”的教学理念。

第二,树立“生生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往往更关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学困生;有的教师更重视对实验班的教学,而忽视对普通班的教学。教师应该树立“生生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用心去备好每一节课,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课堂调控。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课堂进行调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堂吸引力的教师。”

第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少学生没有忧患意识,不会居安思危,不能吃苦,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这些都是学生的心理、思想不够健康的表现。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可通过主题校会、主题班会及实践活动等途径(如举办“中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国学进校园道德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使其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热爱学习。

第五,重视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榜样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断学习,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学习和生活上为学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

总之,山区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促使学生热爱学习。只有这样,山区学生的厌学现象才会减少。

上一篇:新团员入团发言下一篇:个人多媒体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