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古诗三首(通用10篇)

1.古诗三首 篇1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厌:满足。尽:消失。

注解: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天空中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作者

和敬亭山一动不动地看着,总是看不够,此时作者的心里只有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指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未:没有。

注解: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显得非常和谐。湖面没有风,好像一面未打磨过的铜镜一般,远远望去,洞庭湖中一片翠绿,好像白银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谙:熟悉。曾:曾经。如:好像。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注解:江南很好,我曾经对江南是多么熟悉,日出的江水是那么的红,胜过火焰。春回大地,江水是那么的绿。这样美丽的江南怎么能不让人怀念呢?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子规:杜鹃鸟。了:结束。

注解:山陵和原野一片翠绿,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蒙蒙细雨中,只能听见杜鹃不停地叫着。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农活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四时田园杂兴 作者:[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杂兴:各种兴致。

耕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

小孩子: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注解:白天锄地,夜搓麻,村庄里的儿女各有各的事,各有各的本领,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但也模仿大人在靠近桑树下面学着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箬笠:用竹蔑、箬叶编制的斗笠。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地点:西塞山附近时间:春季

西塞山附近白鹭飞展翅高飞,桃花两岸的溪水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都不想回家了。

2桂林山水

(游记桂林的山水是天下第一的,水静清绿,漓江的水迷人),比喻排比 对漓江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山:奇秀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中心句 中心句: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览的先后顺序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洞口:宽敞像桥洞似的 外洞:宽敞(设问)孔隙窄小(真实感受)内洞:又黑又大

4七月的天山

(移步换景)雪山很白,原始森林连绵不断,枝丫很密(花特别多,好像花的海洋)。

5中彩那天

明白的道理:一个人诚实有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人已有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更珍贵,精神财富是为人诚实,讲信用。

6万年牢

万年牢指的是: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父亲办事认真实在,讲究商业道德,正直的人。

7尊严

哈默:用自己的广告维护了个人尊严,他有尊贵的人格。富翁:拥有尊贵的人格。

8将心比心

第一段的意思:关心帮助 第二段:宽容鼓励。

9自然之道

1事情发展的顺序,2遵循自然规律,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说明文 运用的修辞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11蝙蝠和雷达

第二自然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六自然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要做个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人。

12大自然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13夜茑的歌声

这篇课文是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记叙 小夜莺机智、聪明、热爱祖国的人。

14小英雄雨来

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人。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我们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中春天指的是没有战争的硝烟,和平美好的日子。

17触摸春天

安静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通过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告诉我们生命是美好的,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18永生的眼睛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19生命生命

珍爱生命,活出精彩

第二部分描述的是:飞蛾求生。第三部分:砖缝中长出瓜苗。第四部分:静听心跳

20花的勇气

本文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寻花的经过。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勇气,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21乡下人家

第二自然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记述的,乡下人特别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整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赞美之情。

22牧场之国

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句,作者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对荷兰牧场独特的风光给予的赞叹。

24麦哨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写的

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孩子们是天真、活性、淳朴的。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反问句)陈述句:你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伽利略: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执著探求科学真理的人。

26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指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罗丹干起工作来一丝不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对艺术执著追求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27鱼游到纸上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描写的,以年轻人特别的举止写的 青年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忘我,坚持不懈,勤奋专注。

28父亲的菜园

父亲创造的不仅是荒凉中的奇迹,还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父亲:执著、勤劳、坚持不懈、顽强意志 29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纪昌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

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飞卫:教导有方,堪称名师技艺高超。

扁鹊治病

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扁鹊: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蔡桓公:执迷不悟,自以为是,固执己见,顽固不化。

31普罗米修斯

这是一部古希腊神话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不畏强暴,为人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人。

32渔夫的事故

渔夫:沉着、冷静、镇定

1.古诗三首 篇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 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 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 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 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 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从整体入手, 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 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 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课始, 就让学生三首连读, 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 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 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 (1) 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 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 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 (2) 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 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 (3) 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 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 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 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 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 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 结合注释, 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 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 学生汇报疏通诗意, 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 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 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 又按范读入境—插图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 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 学生边看插图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舟过安仁》, 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 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 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 插图染浓诗境, 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 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 草色葱茏, 何其开阔, 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 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 多么惬意!再如, 《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 不再费力撑篙划桨, 异想天开地撑伞, 借风行船, 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 溪水潺潺, 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 三个儿子各自忙碌, 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诗眼”悟情感, 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 (闲) “弄” (奇) “怪”“喜” (欢) , 联系每一首诗词, 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 (吕洞宾) 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 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 培养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 感悟不同写法

在学生吟诵兴味正浓时, 我又引导学生对三首叙事诗词的写法进行了探究:《牧童》首句写景, 视野空旷, 平缓舒展, 第二句风中弄笛, 牧童由远及近。“六七里”“三四声”数量词的使用, 笔触活泼。三四句时间推移, 叙黄昏至月明时吃饭休憩之事, 平直自然。尾句“月明”渲染气氛, 一切又归于宁静、幽远、美好, 呼应首句。相比之下《舟过安仁》叙事更为直接, 用诗人的视角观察, 叙事动词使用准确, 突出孩童有趣的行为。三四句颇似自问自答, 表现出诗人童心未泯。《清平乐·村居》以词的形式表现田园之美、田园之乐, 更加清新、委婉和细腻。以景开篇, 词中一家五口各具情态, 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安详老夫妇写起, 一一描写, 着力于“小儿”的描绘, “溪头卧剥莲蓬”生动塑造出他调皮自在的可爱形象。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教案1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了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国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1.古诗三首 篇4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忆江南》。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培养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3.感受江南美好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正确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两首诗,谁能背诵下来?学习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观察的角度、字词和修辞方法等方面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忆江南》。(板书)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 学习《忆江南》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作近三千首,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白居易在五十岁至五十五岁期间,曾先后在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忆起这段令人愉快的时光。这首《忆江南》是他在六十七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的。

2.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词的人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却是对江南春色的回忆,或许这也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3.自主学习,理解词义。

(1)自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想象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相互交流读懂了什么,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4)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间相互补充,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共同探讨。)

要点提示:“谙”指自己过去已体验过、感受到、熟悉了的。第一句“江南好”中的“好”,又与下文的“忆”相照应,上下沟通,此为精彩之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描写江南美景的绝妙之笔,要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红的江花,绿的江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很是耀眼。作者对江南景象的描述以色彩的渲染而别具独到之处。

“能不忆江南?”通过反问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同时与开头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这首词通过对江南景象的回忆,来表达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与怀念。全词引人遐想,给人以深刻印象,令人叫绝。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感受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的表达之妙。

三 学习本课的生字

1.两分钟记住字形。

1.古诗三首 篇5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2017.3.1 最新版

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2017.3.1 最新版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七、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三首》教案 篇6

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

覃丹娜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希望大家能认真听讲,等下老师可要提问的哦!(你们把笔和笔记都准备好了吗?)

2.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看一幅画,看看大家能从图片中回忆起我们低年级曾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吗?请看屏幕:(有人知道与图有关的诗句吗?

嗯,是《村居》)

3.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二月早春乡间孩子们放学回来后兴致勃勃放风筝的情景。这样惬意的童年生活,真是让现在还宅在家里的我们感到羡慕是不是?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这一课的生字。

2.(1)现在来认读这一课的几个生僻字,注意读准字音。

(2)接下来学习4个会写的字,请大家注意听(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在纸上把这几个字练写一遍。

3.学完了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三、再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中的“四时”是指一年四季;“田园”是乡村;而“杂”是有感而发;注意这个“兴”的读音。“其三十一”就是第三十一首。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古诗,(出示要求)请结合注释大概了解一下诗句意思。

(1)理解词语: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这是大部分同学一看就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古诗的韵味:《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请同学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古诗,读出韵律。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有没有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读出节奏),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诗句。思考下列问题:

5.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儿女、童孙)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

(2)后面两句诗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你们知道吗?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四、课堂小结。

这么可爱的孩子怎能不令人喜爱呢?天真可爱的孩子和和谐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吸引诗人,所以他写下了这首名诗(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是一首田园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好了,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最后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古诗。(好了,下课!希望同学们明天还来给老师捧场,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才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老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时节荷花池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首诗是:(稚子弄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并划出诗歌的节奏。

2.好,想必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老师点名读一下啊,看看自学的效果,嗯!还不错)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古诗,看看你画的节奏对没有?

(读完诗句我们来分析诗题)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小孩子玩冰)。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并跟着读意思(看图)(2分钟)

(1)大概了解意思后我们来逐句分析:(出示课件)从这两句中,你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右边图片)诗句的意思是:(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用什么方法把冰做成乐器的?(用彩丝穿起)。

(出示课件)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从“脱,穿”这两个词中你觉得小孩子怎样?(我们知道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特点。)孩子们为什么会玩这种游戏呢?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土牛是用土捏成的牛,人们通过打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该春耕播种了。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是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句。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课件出示意思)

(点击)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停不点)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冰碎了?(可能是一不小心敲碎的是吧?)(点击)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孩子们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由高兴变得失望无比。)从(忽作)这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三、小结。

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呀,诗人也被感染到了。(点课件)结束!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首《村晚》

1.同学们,我们已经跟着两位宋代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聪明可爱,接着让我们再跟随另一位宋代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同学们齐读诗题,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呢?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古诗,我们来了解诗人背景。

3.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意。

4.我们再一起来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读完古诗,思考下列问题:

(1)前面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中景物。(彩笔圈出)

在诗句中出现了两个“满”字,分别用来形容什么东西?(草盛水满)②“衔”“浸”又个表示什么呢?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他吹笛子的样子是怎样?(横坐在牛背上)从(无腔信口吹)

看出来他很随意。

①从这里我们认识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小牧童。

6、最后我们来理清诗句意思:第1.2句告诉我们;第3.4句讲了:

(3)这样一幅乡村落日美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呢?(点课件)这首诗(诗人通过)

(4)今天我们学到了一种描写手法,是什么呢?(动静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我们曾经在《鸟的天堂》学过。

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把三首古诗读一遍。(多媒体录音)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就用你们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再见!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6古诗三首 篇7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夏日绝句》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预习《石灰吟》、《竹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李清照的个人资料: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

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学习《石灰吟》

① 板书《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

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 《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

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教后记

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元旦表演古诗三首 篇8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游子吟 》 【年代】:唐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出塞》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古诗三首》课后作业 篇9

名称:

《古诗三首》课后检测题

知识点:

1.基础积累:易错字读音、诗句理解。

2.迁移运用,思维创新

难易程度:

适中

预计完成时长

实际完成时长

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zhòu

zòu)

2.彩丝穿取当银钲。(zēng

zhē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pō)

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的场景。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似被山含住的红红()以及放牛回家的()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和()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发挥想象,把《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根据做题情况填写)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0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本课有3首古诗组成,前两首描写的是春景、第三首描写的是夏景,都展现了一幅幅轻快明朗的画面。《绝句》一句一景,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景象。《惠崇春江晚景》诗人由眼前之实景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三衢道中》“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动衬静,为三衢山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关注写作背景:苏轼和惠崇都是宋代的名人。惠崇能诗善画,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擅长绘画和书法,他们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切磋。有一天,苏轼去惠崇住处,这时惠崇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苏轼便在身后悄悄地观看,只见聊聊数笔就画出了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茂盛的蒌蒿,新生的竹笋,还有几只水中嬉戏的鸭子。苏轼不由得大声称赞。惠崇邀请苏轼题诗一首,苏轼稍加思索便提笔在画的空白处写下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关注汉字文化:中国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组成的合体字。如“蜘蛛、蜻蜓、蚯蚓”是左形右声的字,虫子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露、霜、雪”是上形下声,雨字头的字大多与水或者天气方面有关。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共有12个,运用形声字的规律或字理识字等方法识记字形。注意“鸳鸯”的“鸯”读yāng其中“融”“鸳鸯”“溪”“燕”等字容易写错,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绝句》中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绝句》。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兴趣

1.教师导入:春天百花开,百鸟唱,泉水叮咚响,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好春光。播放《春天来了》视频。

出示课件1.2.集体交流:

出示课件2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姹紫嫣红、莺歌燕舞、万物复苏、春风拂面之类的词语。

教师过渡:春天,自古以来就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今天我们就一起追随诗人杜甫的脚步,去感受美丽如画的春光。

3.教师板书课题:(绝句)

4.走进古诗和作者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的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一生写诗1400多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出示课件3.4.5

(设计意图:通过春光烂漫的视频短片,既能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吸引学生兴趣,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感受古诗意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初读感知,识诗文

1.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提醒学生初读时应注意的事项。

出示课件6:

2.学习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识记得如何呢?来吧,牛刀小试一下。

(1)我会认

①正字音:出示生字,自读两遍,再指名读。重点强调鸳鸯(yuān yāng)读音

②识字方法:按照形声字的规律进行归类识记(如:芦和芽、鸳和鸯),字理识字(燕)。

③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小妙招。

预设:加一加:木+每=梅 氵+乏=泛。

预设:换一换:喊——减。

出示课件7.8.9:

④组词语:开火车组一组。

出示课件10:

⑤解词语:理解“迟日、泥融、鸳鸯”的词义。

出示课件11:

(2)我会写

① 出示生字表,重点指导“融、溪”,强调易错处。

出示课件12.13.14:

② 书写练习。

(设计意图:先解决生字新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品味诗句做好准备,扫清阅读理解障碍。)

三、读想结合,明诗意

1.听范读,想画面。

(1)先老师范读,再学生朗读。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诗中给我们展现了哪些景物呢?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

相机板书(迟日 江山 春风 花草 燕子 鸳鸯)

出示课件 15.16:

2.朗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3.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同学说说。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同学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4.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

5.学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学生汇报。老师解惑。(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丽:秀丽)

(2)“迟日”是什么意思呢?迟日的含义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缓慢的样子。迟日,就是指春季太阳落山渐晚,白天变得长了。“迟日江山丽”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预设:看见的或者视觉。教师点拨:用眼睛看到的是视觉。

(3)“春风花草香”是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预设:闻到的 教师点拨:用鼻子闻到的是嗅觉。

(4)结合课件插图,谁来说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春天的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春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闭眼想象:阳春三月,日光柔和,微风徐徐。站在在春光中,我们感受着暖暖的阳光,沐浴着柔柔的春风,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闻到了花草的淡淡芳香。青山绿水,柳绿花红,到处生机勃勃,真是一派好春光,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让我们感受着春风,伴着花香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17:

教师过渡:这美丽如画的春景,把小动物们也呼唤出来了。

6.学习第三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春暖花开,小燕子也在飞来飞去的忙着,它在忙什么呢?

预设:筑巢。

你知道小燕子用什么来筑巢吗?理解“泥融”。

预设: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2)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预设:泥土湿软,小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

(3)瞧,这是谁来了?出示鸳鸯的图片。它们在哪做什么呢?

预设:在温暖的沙滩上睡觉。

(4)看着慵懒的鸳鸯睡在被阳光照的暖暖的沙滩上,多舒服啊!

全班齐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忙着筑巢的小燕子和熟睡在沙滩上的鸳鸯,这一动一静,一上一下,一忙一闲,相映成趣,多有意思啊。

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其中的趣味吧。相机板书:(动 静)

出示课件18.19: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7.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①自己说、指名说。

预设:春天来了,祖国的山河非常秀丽,吹来的风里都有花草的香味。燕子在筑巢,一对鸳鸯正在岸边睡觉。

②老师总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指名生回答 相机板书:(对春天的热爱)

8.指导朗读,练习朗读

过渡语:这么多的景物融会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那我们在朗读时,如何读准诗句的节奏和语调呢?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老师指导。

预设:我觉得读前两句诗时,语速可以稍微缓慢一点,读出春天的气息。

预设:第三句可以语调上扬,读出小燕子飞来的欢快。

师:对,还要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巧灵动。读“沙暖睡鸳鸯”时,你眼前浮现了一幅什么画面呢?

预设:一对鸳鸯在非常安静的睡觉,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师:那我们就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读出那份悠然闲适吧!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来临的那份欣喜,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吧!

9.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指导学生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关键词,聚焦“飞”“睡”两个动词,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10.指导默写古诗,提醒注意“融、燕、暖、睡”等难写的字,不要增减笔画。

出示课件20.21.2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乐朗读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背诵,达到背诵和正确默写的目标。)

四、拓展延伸,赏诗境

1.大诗人杜甫因为喜欢春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赞美春天:

出示课件23:

当然,诗人杜甫还有很多歌咏春天的佳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一下,拿到班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在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呢?

预设:借助拼音首先把古诗读熟,读得有节奏感、韵律美就更好了。

预设: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也可以抓住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教师总结

1.读通诗句,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抓住景物,想象画面。

4.走进诗中,感悟情感。

六、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春天是万物复苏,勃发生机的季节,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象,让我们去感受身边的美丽,去寻找春天的气息,用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吧。

1.请大家熟练背诵并默写《绝句》。

2.把生字认真书写两遍。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并能背诵。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说出《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描绘的景象。

3.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大自然界中和谐美好的景象,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自觉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不断增强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课《古诗三首》,请大家回想一下,杜甫的《绝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

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学习《绝句》的方法,来学习《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这两首古诗。

出示课件24:

(设计意图:“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习下面两首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机板书(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二、你绘我赋,绘春景。

1.学生自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纠错读音,读出节奏。小组赛读,齐读;

出示课件25:

2.走进作者。

出示课件26:

3.大家在朗读古诗时,发现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了吗?

预设: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出示课件27: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课件28:

3.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相机板书:(竹 桃花 江水鸭 蒌蒿 芦芽 河豚)

出示课件29:

(2)我们把描写的景物再说的具体一点,如:翠绿的竹子

预设:一片竹林,两三枝桃花,成群的鸭子,茂盛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预设:粉红色的桃花,微波荡漾的春水,戏水的鸭子,满地的蒌蒿,逆流而上的河豚。

教师总结:从江岸到江面再到江边,逼真地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勃勃的生机。

出示课件30:

(设计意图:设置的探究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通过在景物前面加上修饰词,将诗句描绘的画面具体化、形象化,为说出诗里描写的景象打下基础。)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

①蒌蒿和芦芽是什么?

②河豚是一种什么鱼?什么是“欲上时”?

③为什么说桃花是“三两枝”?“鸭先知”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

预设:“蒌蒿和芦芽”我猜想他们是一种植物。

预设:桃花“三两枝”说明桃花开得不多,春天刚刚来临。

教师点拨、补充。(内容见课件)

相机板书:(实景 联想)

出示课件31.32:

出示课件33.34:

(4)吟诵古诗,想象诗中的美景并说一说。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春天来了,竹林外的桃花已经绽开了两三枝,一群鸭子在江中嬉戏,它们感受到了江水也已经开始变暖。岸边长满了蒌蒿和芦芽,这也是河豚逆江而上产卵的时候。

教师总结: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色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师过渡:春天,诗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全诗灵动鲜活。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指导。

师:如何有感情地读出这美丽的画面呢?

预设:读“三两枝”速度放慢。第二句“春江水暖”可以舒缓拖长一点。读出江水温暖的感觉。

预设:读第三句时语速可以加快。

师:对,读出大地一片生机的感觉。朗读第四句时可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美丽的画配上优美的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

配乐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6)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布局:江岸、江面、水边、水中,有序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背诵。

出示课件35.36:

4.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来总结。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相机板书:(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出示课件37:

四、读古诗,寻找“三衢”美景

教师过渡:刚刚我们领略了美丽的春景,现在我们跟随曾几的脚步到三衢山中去看一看。观看课文朗读视频和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38.39:

1.初读古诗,小试牛刀。

(1)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2)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3)齐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40:

2.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41: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3.汇报交流,老师点拨

(1)出游的季节和天气。

①作者是什么季节游三衢山的?从哪儿能看出来?

②“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呢?

出示课件42:

初夏 相机板书:(梅子黄)

可是,曾几游三衢山正好碰上了怎样的天气呢?

预设:日日晴。日日就是天天,因此诗人的心情也为之一爽,诗人要出门游玩了。相机板书:(日日晴)

(2)出游路线。

①谁能说一说诗人的行程路线?结合图片和注释

预设:我从“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我们可以得知诗人游玩的路线是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相机板书:(溪——泛 却 山——行)

出示课件43:

(设计意图:读诗句找出游时间、说出游路线图,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品诗句,寻找“三衢”之情

1.研读前两句。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表明的仅仅是作者出行的路线吗?

再读古诗,整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游三衢山时的心情如何?

(1)梅子黄时日日睛。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

预设: “睛” 心情是高兴的。

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4:

(2)穿越时空,假如你和诗人乘船去游山,“泛”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看到了一条幽静的山路,你的心情又如何呢?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却”)

“却”字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学生说一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感受。

预设:在天气晴朗的一天,我乘船游三衢山在小溪的尽头,改走山路继续游玩。

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5:

(3)那我们怎么读这首诗的这两句,来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呢?

预设:重点读好“日日晴”,用上扬的语调读出“晴”字中表达的出游的高兴。

(指名读,齐读)

教师过渡:诗人舍舟登岸,山路步行,这一路的景色如何呢?

2.借助插图联想

(1)图文结合联想:边读古诗,边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走在这三衢道中看到、听到了什么?

(2)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意思。

预设:

①看到了浓郁的绿荫,听到了几声黄鹂的鸣叫。

②山路上绿树成荫,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声。

教师点拨:诗的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添得”和“四五声”以动衬静,衬托出深山的幽静。相机板书:(绿阴 黄鹂 四五声)

(3)黄莺清脆的叫声给山林增添了生机,绿阴、黄莺使诗人出游的兴致更浓。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预设:用轻松的语调朗读,重读“绿阴”“黄鹂”。

师指导:三四句可以语速稍快一点,读出静中有动的韵味。

(指名读,小组赛读,齐读)

出示课件46:

3.吟诵古诗,想象诗中的美景并说一说。

(1)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在梅子黄时,每天都是晴朗的天气,在小溪的尽头我步行上山,回来的路上绿树成荫,还能听到黄鹂的叫声。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

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舟行、绿阴、鸟鸣,构成了一幅清新的画面。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

配乐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抓住“梅子”“小溪”“绿阴”“黄鹂”关键景物展开背诵。

出示课件47.48: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文补白,想象去时所见景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4.主题探究,体会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来总结。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相机板书:(初夏宁静的景色)

出示课件49:

六、拓展延伸

人生自有诗意在,春城无处不飞花。《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飞花令”对决环节深受观众喜爱,在这立春伊始、万物初生的季节,让我们也来玩一玩“飞花令”,说说带有“春”的诗句,一起感受诗词的美好吧!

预设: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出示课件50:

七、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

2.自己说说这两首诗描绘的美景。

八、板书设计

梅子黄 日日晴

溪——泛 却 山——行 初夏宁静的景色

绿阴 黄鹂 四五声

【课后反思】

《绝句》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一句一景,近景、远景交相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惠崇春江晚景》全诗用白描的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特征的景物,如身临其境。诗中既依托画面所描绘,又融入作者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刻画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三衢道中》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描写了作者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为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我采用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创设情境,带入诗境。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视频、背景资料等创设情境。《绝句》的教学中,借助《春天来了》的视频,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每张幻灯片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让学生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惠崇春江晚景》从背景资料入手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三衢道中》以“三衢寻美之旅”为主线,把学生带入清新明丽的诗境中。课前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第二步: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节课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的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绝句》中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闭眼想象,激发学生想象的潜能,《惠崇春江晚景》设置把景物说具体的环节,让立体而丰满的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中。培养学生在想象中学会表达,在想象中感知语言的韵味,为表达运用打下基础。在诗中景物的梳理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生活经验理解诗句的方法。“正是河豚欲上时”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适时补充课外资料帮助理解。《三衢道中》教师及时补充“梅雨黄时”的课外资料,使学生明确这是一首描写夏景的诗。这种方法切实有效,不仅减缓了知识的难度,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步: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变化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教学时,教师结合诗句和画面做重点指导。教学中对节奏快慢的把握,对语调的上扬延长的处理技巧,对重音轻音的变化都作了具体的讲解。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赛读、配乐诵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句节奏、韵味和语调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进而感受到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并在课堂中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因此,此环节注重授之以渔,让古诗朗读落到实处。

上一篇:小学生国庆节作文下一篇:五年级写春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