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控制测量实习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站仪控制测量实习(精选7篇)

全站仪控制测量实习 篇1

目录

一、前言.....................................................................3

二、实习的目.................................................................3

三、实习内容....................................................3

四、测量的基本步骤及其方法...............................................4

a、测量步骤............................................................4 b测区地点及控制点选择..................................................4 c.导线测量.........................................................4 d、碎部测量...............................................................5 e、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检查与整饰...................................6

五、过程总结............................................................6

六、实习感想....................................................................7

一、前言

土木工程测量作为专业的一项基本功,是我们学习土木专业学生必须很好掌握的一项技能。并且测量实习课是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能力的好机会。这次实习的内容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经过自己亲手实验和体会,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的去完成这次测量实习。

二、实习目地

土木工程测量作为专业的一项基本功,是我们学习土木专业学生必须很好掌握的一项技能。土木工程测量实习也是工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同学们的亲身实践,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测量相结合,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的手段。还能进一步熟练掌握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测量、内业计算、地形绘图的技能,具备从事测绘工作的初步素质。此外工程测量,它是个复杂的工作,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通过这次实习我彻彻底底的明白了测量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在这次测量实习中我们能够培养一丝不苟的测绘技术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集体协作的精神。

三、实习内容

实习的内容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并且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检验和校正的方法;掌握测绘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际作业能力。通过地形图的测绘增强测定与测设地面定位的概念,提高应用地形图的能力,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大侠基础。

测量实习的基本工作:

1、测绘表示图书馆及其周边地形地物地形图一张;

2、将老师所给坐标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布设到地形图上。

四、测量的基本步骤及其方法

a、测量步骤控制测量:在一定区域内,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测量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控制网具有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累积的作用,是各项测量工作的依据。对于地形测图,等级控制是扩展图根控制的基础,以保证所测地形图能互相拼接成为一个整体。对于工程测量,常需布设专用控制网,作为施工放样和变形观测的依据。

b、测区地点及控制点选择

地点:逸夫图书楼以及周边

控制点的选择:

1、通视范围大,越无盲区越好;

2、受干扰程度越小越好,最好是没有受干扰的;

3、地点很牢固,如果怀疑有可能会因为崩塌影响,最好回避。

4、最好在要放样区域内的人们都能看到你,以利信息交往方便;

5、还有一个比较技术性的,即考虑前后视的距离基本相当,以消除仪器误差。

c.导线测量

1.导线测量概述

导线从一组已知控制点出发,经过几个点,又回到起始点上,形成一闭合多边形,成为闭合导线。由于测量了多边形的各内角及边长,闭合导线也具有检核作用。

2.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①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②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的地方。

③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便于碎部测量

④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

⑤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3.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x、y。

计算之前,应先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

1、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及其调整

闭合导线的纵横坐标增量的代数和,理论上应分别等于零。各点纵横坐标增量的总和即为闭合差调整过程中根据情况取整,但必须保证调整后和为零

2、坐标的计算

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改正后的坐标增量,依次计算各点的坐标。d、碎部测量

(一)碎部测量

在控制点上架全站仪,经过对中、整平和精确对中、整平,照准地物以确定方向。画出草图,标出各点点号,用全站仪测出多个地物点。

(二)碎部点的选择

碎步点就是地物地貌的特征,对于地物,碎步点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形状。对于地貌来说,碎步点应选在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

(三)操作步骤如下

1.进入程序测量模式

将全站仪采用光学对中方法安置于测站控制点上,进入标准测量程序模块中。

2.创建作业

在程序测量模块中,创建新的作业,输入作业文件名字。

3.设置测站点、后视点信息,并后视归零。

4.碎部点数据采集

进入碎部点数据采集屏幕,第一个点的测量需要置入碎部点点号和反射棱镜高,然后照准碎部点所立对中杆,按确认键开始测量。待坐标显示于屏幕上后, 按相应的确认键,测量碎部点的信息自动存储于上述创建的作业文件中。此时观测员用对讲机将该点的点号报告给立镜员,立镜员听到自己的名字和点号后就可以移动到下一个测点上。

5.碎部记录

立镜员要现场记录立镜处的点号、地物属性、及连线关系

e、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检查与整饰

从全站仪中导出数据,利用CASS软件,根据草图,画出测区内的建筑物、构筑

物等地物地貌,最后对地形图进行整饰。

要求:电脑或者手绘一张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

找准正方向,并确定控制点在图纸上的位置,通过控制点进一步确定碎步点的位置。

将所测碎部点,连接绘成地物,勾绘等高线。对照实地进行检查。

按地形图图式的要求,描绘地物和地貌,并进行图面整饰、清洁。

五 过程总结:

这次的土木工程测量实习我们用了四天时间,其中,第一天的上午我们用来作实习前的准备,首先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测量区域以及注意事项,随后我们自行进行了分组,检查好自己的全站仪以及其他仪器,老师便带我们去测量区域进行测量。我们组的测量区域为图书馆及其周边地形地物。第一天余下的时间我们都用来定导线以及测量导线。在测量导线的过程中,我们便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导线上的控制点选得不合理,导致全站仪被障碍物遮挡了视线,测量导线时我们对全站仪的使用很不熟练,在对中整平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过在我们组员努力摸索以及老师的仔细指导下,我们还是能够熟练的操作全站仪了,第二天,我们将图书馆周围的树木以及路灯,旗杆等地物测量完毕,第三天我们对图书馆以及绿化带进行了测量。第四天我们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并使用CASS软件绘制了图书馆周边的地形图。

六 实习感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为了能在考试中拿到一个好成绩,在理论知识上投入了绝大部分精力,而忽略了对实际操作的学习以及对仪器的熟悉工作,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在实际测量中对仪器的使用显得手忙脚乱,由于没有掌握对中整平的技巧,我们测的数据一直都存在较大的误差,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解决。其他还有一些遇到的问题。这次实习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平时理论学习的掌握情况的机会,还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在实践能力上的不足,让我们能够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次实习给了我们很好的弥补不足的机会,通过此次实习,我们组的组员都能很熟练掌握了测量方法。此外,测量实习还让我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是无法完成实习工作的,必须要有一人立棱镜,一人使用全站仪,一人读数,三者缺一不可。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够大大加快测量工作的进度。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平均每天都要在30多度的阳光中晒上三四个小时,虽然很幸苦,但这也我们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之,这次的实习虽然幸苦,但我们任然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

全站仪控制测量实习 篇2

随着学校的发展,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仪器设备也有了快速的增长, 文章在介绍全站仪的测量原理及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野外测量实习的实际, 对全站仪的应用和管理进行探讨, 以期使先进的全站仪测量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而实现真正教学的最大优化。

(二) 全站仪的组成

全站仪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 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 (斜距、平距) 、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 因其一次安置仪器就可完成该测站上全部测量工作, 所以称之为全站仪。根据测角精度, 全站仪可分为0.5″, 1″, 2″, 3″, 5″等几个等级。全站仪主要有电子测角系统、电子测距系统、数据存储系统、自动补偿设备等, 还有与测量数据相联接的外转设备及进行计算、产生指令的微处理机。

(三) 全站仪的特点

同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相比, 全站仪增加了许多特殊部件, 因此而使得全站仪具有比其它测角、测距仪器更多的功能, 使用也更方便。这些特殊部件构成了全站仪在结构方面独树一帜的特点。1.同轴望远镜。全站仪的望远镜实现了视准轴、测距光波的发射、接收光轴同轴化。同轴性使得望远镜一次瞄准即可实现同时测定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等全部基本测量要素的测定功能。2.双轴自动补偿。全站仪特有的双轴 (或单轴) 倾斜自动补偿系统, 可对纵轴的倾斜进行监测, 并在度盘读数中对因纵轴倾斜造成的测角误差自动加以改正, 也可通过将由竖轴倾斜引起的角度误差, 由微处理器自动按竖轴倾斜改正计算式计算, 并加入度盘读数中加以改正, 使度盘显示读数为正确值, 即所谓纵轴倾斜自动补偿。3.键盘。键盘是全站仪在测量时输入操作指令或数据的硬件, 全站型仪器的键盘和显示屏均为双面式, 便于正、倒镜作业时操作。4.存储器。全站仪存储器的作用是将实时采集的测量数据存储起来, 再根据需要传送到其它设备如计算机等中, 供进一步的处理或利用, 全站仪的存储器有内存储器和存储卡两种。5.数据通讯。全站仪的的数据通讯是指全站仪与电子计算机之间进行的双向数据交换。全站仪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利用全站仪配置的PC卡, 也称存储卡进行数字通讯, 特点是通用性强, 各种电子产品间均可互换使用;另一种是利用全站仪的通讯接口, 通过电缆进行数据传输。

(四) 全站仪的测距原理

欲测定A、B两点间的距离D, 安置仪器于A点, 安置反射镜于B点。仪器发射的光束由A至B, 经反射镜反射后又返回到仪器, 则距离D可由下式求出D=1/2*CT, 式中c=c。/n, c。为真空中的光速值, 其值为299792458m/s, n为大气折射率, 它与测距仪所用光源的波长, 测线上的气温t, 气压P和湿度e有关。

(五) 全站仪的基本操作与使用

1. 水平角测量。

(1) 按角度测量键, 使全站仪处于角度测量模式, 照准第一个目标A。 (2) 设置A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 (3) 照准第二个目标B, 此时显示的水平度盘读数即为两方向间的水平夹角。

2. 距离测量。

(1) 设置棱镜常数。测距前须将棱镜常数输入仪器中, 仪器会自动对所测距离进行改正。 (2) 设置大气改正值或气温、气压值。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会随大气的温度和气压而变化, 15℃和760mmHg是仪器设置的一个标准值, 此时的大气改正为0ppm。实测时, 可输入温度和气压值, 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大气改正值 (也可直接输入大气改正值) , 并对测距结果进行改正。 (3) 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 (4) 测距。照准目标棱镜中心, 按测距键, 距离测量开始, 测距完成时显示斜距、平距、高差。全站仪的测距模式有精测模式、跟踪模式、粗测模式三种。按测距模式 (MODE) 键选择不同的测距模式, 精测模式是最常用的测距模式。

3. 坐标测量。

(1) 输入测站点坐标及后视点的坐标, 并精确瞄准后视点, 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后视方向的方位角。 (2) 设置棱镜常数。 (3) 设置大气改正值或气温、气压值。 (4) 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 (5) 照准目标棱镜, 按坐标测量键, 全站仪开始测距并计算显示测点的坐标。

(六) 全站仪的检验和校正

1. 照准部水准轴应垂直于竖轴的检验和校正。

检验时先将仪器大致调整平, 转动照准部使其水准管与任意两个脚螺旋的连线平行, 调整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然后将照准部旋转180度, 若气泡仍然居中则说明条件满足, 否则应进行校正。校正的目的是使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 即用校正针拨动水准管一端的校正螺钉, 使气泡向正中间位置退回一半, 为使竖轴竖直, 再用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即可, 此项检验与校正必须反复进行, 直到满足条件为止。

2. 十字丝竖丝应垂直于横轴的检验和校正。

检验时用十字丝竖丝瞄准一清晰小点, 使望远镜绕横轴上下转动, 如果小点始终在竖丝上移动则条件满足, 否则需要进行校正, 校正时松开四个压环螺钉, 装有十字丝环的目镜用压环和四个压环螺钉与望远镜筒相连接。转动目镜筒使小点始终在十字丝竖丝上移动, 校好后将压环螺钉旋紧。

3. 视准轴应垂直于横轴的检验和校正选择一水平位置的

目标, 盘左盘右观测之, 取它们的读数 (顾及常数180度) 即得两倍的c (c=1/2 (盘左-盘右) 。

4. 横轴应垂直于竖轴的检验和校正选择较高墙壁近处安置仪器。

以盘左位置瞄准墙壁高处一点p (仰角最好大于30度) , 放平望远镜在墙上定出一点m1。倒转望远镜, 盘右再瞄准p点, 又放平望远镜在墙上定出另一点m2。如果m1与m2重合, 则条件满足, 否则需要校正, 校正时, 瞄准m1、m2的中点m, 固定照准部, 向上转动望远镜, 此时十字丝交点将不对准p点。抬高或降低横轴的一端, 使十字丝的交点对准p点。此项检验也要反复进行, 直到条件满足为止。以上四项检验校正, 以一、三、四项最为重要, 在观测期间最好经常进行。每项检验完毕后必须旋紧有关的校正螺钉。

(七) 测量实习中使用全站仪采集数据的方法

1. 准备工作。

实施野外作业工程测量前, 应准备好仪器、器材、控制成果和技术资料, 主要包括:全站仪、对讲机、备用电池、通讯电缆、对中杆、反光棱镜、小钢尺等, 全站仪、对讲机应提前充电。

2. 作业组分工。

为切实保证野外作业的顺利进行, 出测前必须对作业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根据各成果的业务水平、特点, 选好观测员, 跑尺员等, 合理的分工组织, 可大大提高野外作业效率。作业人员一般配置为:观测员1人, 画草图员1人, 跑尺员1人。

3. 全站仪操作。

架好仪器, 量取仪器高, 选择测量状态, 输入测站点号和方向点号、定向点起始方向值, 一般把起始方向值置零;瞄准棱镜, 定好方向通知持镜者开始跑点;用对讲机确定镜高及所立点的性质, 准确瞄准, 待测点进入手簿坐标被记录下来。一般来讲, 施测的第一点选在某已知点上, 测后从以下几方面查找原因:已知点、定向点的点号是否输错;坐标是否输错;所调用于检查的已知点的点号、坐标是否有误;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有故障等。若测量中需要绘草图必须把所测点的属性在草图上显示出来, 以供处理、图形编辑时用.草图的绘制要遵循清晰、易读、相对位置准确, 比例一致的原则, 在一个测站上所有的碎部点测完后, 还要找一个已知点重测, 以检查施测过程中是否存在因误操作, 仪器碰动或出故障等原因造成的错误, 检查确定无误后, 关机、搬站, 到下一测站, 重新按上述采集方法、步骤进行施测。

(八) 实习中使用全站仪的注意事项

1. 每天实习出发前应检查仪器箱背带及提手是否牢固。

2. 开箱后提取仪器前, 要看准全站仪在箱内放置的方式

和位置, 将全站仪从仪器箱取出或装入仪器箱时, 必须握住提手或全站仪支架部位, 切不可抓拿全站仪的望远镜筒, 否则会影响全站仪内部固定部件, 从而降低全站仪的精度。全站仪用毕, 先盖上物镜盖, 并擦去表面的灰尘。装箱时各部位要放置妥帖, 合上箱盖时应无障碍。

3. 全站仪安装在三脚架上时, 要保持用左手握紧全站仪, 右手拧紧仪器中心连接螺旋, 使全站仪与三脚架连接牢固。

在全站仪中心连接螺旋未拧紧之前, 左手不能松开全站仪, 防止全站仪从三脚架上摔下损坏。

4. 全站仪安装好后, 不论是否进行观测操作, 都必须有

人在现场进行守护, 以防行人或车辆碰撞, 切实注意保护好全站仪的安全。

5. 在太阳光照射下观测, 应给全站仪打伞, 并带上遮阳罩, 以免影响观测精度。

当全站仪架设在光滑的表面时, 要用细绳 (或细铅丝) 将三脚架三个脚联起来, 以防滑倒摔坏全站仪。

6. 搬站时应将全站仪卸下, 装箱后再背着走。

行走前要检查仪器箱是否锁好, 检查安全带是否系好。

7. 全站仪任何部分发生故障, 不勉强使用, 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 严禁擅自拆修。

8. 光学元件应保持清洁, 如沾染灰尘必须用毛刷或擦镜纸擦掉。

禁止用手指抚摸全站仪的任何光学元件表面。清洁全站仪透镜表面时, 请先用干净的毛刷扫去灰尘, 再用干净的无线棉布沾酒精由透镜中心向外一圈圈的轻轻擦拭。

9. 在潮湿环境中工作, 作业结束, 要用软布擦干净全站仪表面的水分及灰尘后装箱。

回到驻地后立即开箱取出仪器放于干燥处, 彻底晾干后再装箱内。

(九) 实习中对全站仪的管理

野外实习很辛苦, 身体的劳累, 天气条件的恶劣都会影响到人的情绪, 所以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固然必要, 但更多的应给予学生心对心的爱护和人文的关怀。1.实习小组分组前多了解学生, 把责任心强和责任心差的学生, 细心的学生和粗心的学生搭配在一起而非分化, 让责任心强的同学帮助缺乏责任心的同学, 让细心的同学感化粗心的同学, 让大家都来爱护、保护好全站仪。2.每4~6个学生编为一个实习小组, 设组长一名并全面负责, 强调在实习过程中全站仪的使用责任到人, 并让小组每个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习任务。3.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办理和填写全站仪借用登记卡, 教育学生树立主人翁的精神, 爱护好全站仪, 不损坏、不丢失全站仪。总之, 在测量实习中要做到正确使用全站仪, 爱护全站仪, 用心保护和管理好全站仪, 才能延长全站仪的使用寿命, 使全站仪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何保喜.全站仪测量技术[M].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全站仪控制测量实习 篇3

关键词 GPS测量;全站仪测量;测量误差;精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 U41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82-0126-01

GPS测量技术因具有无需通视、精度高、可全天连续观测等优点,在公路测量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全站仪也是公路外业测量中广泛采用的一种仪器,且方法可靠,操作简便。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测量方法和手段,测量时都会存在测量误差,而且误差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工程测绘成果的质量。所以,分析公路测量中各种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和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GPS测量误差成因

1.1 卫星星历误差

在采用GPS进行测量时,其卫星星历是由其地面设置的监测站跟踪GPS卫星求定获得的,由于地面监测站对GPS卫星跟踪测定误差的存在,以及GPS卫星在空中受到外力扰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测算获得的卫星轨道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在采用GPS进行测量时,星历误差是测量误差的重要来源。

1.2 信号传播误差

1.2.1 电离层与对流层的折射影响

在大气电离层中,GPS卫星的信号在其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延迟,其传播延迟的程度与卫星和用户接收机视线方向上的电子密度有关,从而使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对流层的延迟则是电磁波信号通过大气对流层时其传播速度不同于其它大气层时的波速所引起的,通常可分为干大气分量和湿大气分量。

1.2.2 观测误差

测量采用的GPS仪器的硬件和软件对于卫星信号观测和接收时的分辨率,是观测误差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也和接收天线的具体安置精度(包括接收天线的对中误差、整平误差、天线高度的测量误差)有关。因此,在公路实际测量中,应注意把接收天线充分整平、仔细对中。

1.2.3 接收机时钟误差

通常情况下,GPS接收机内时钟采用的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稳定度控制在1×10-6~5×10-6的范围,如果GPS卫星上的时钟和地面接收机内的时钟同步误差达到1s时,其所引起的等效距离误差就会超过300m,而这个误差在公路测量中是不允许的。

1.2.4 接收机的位置误差

在采用GPS测量时,所有观测值都是由GPS卫星与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的距离推算获得,但是,处于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的瞬时位置会随卫星输入信号的强度和方向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导致观测时天线相位中心的瞬时位置会与初始相位中心不一致,从而造成测量误差。

1.2.5 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采用GPS进行测量时,测站周围的反射物反射回来的卫星信号(反射波)会再次进入接收机的天线,会对直接来自GPS卫星的信号(直接波)产生波的干涉,从而引起测值偏离真实值,这种由于测站周围的多路径反射信号传播引起的干涉时延效应称为多路径效应。多路径误差的影响大小,取决于反射波相对于直接波的强弱和用户接收机天线的抗衡反射波能力。实际测量中,用户的接收机天线可附设相应的仰径板,一般情况下,当附设仰径板的半径超过了50cm,接收机天线的高度超过2m后,可抑制绝大部分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2 减少GPS测量误差的措施

采用GPS观测的一次观测距离长,对点位布设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实际的公路观测测量中,控制点一般选在地形较高的位置上或标高较高的稳定点位上,选择的控制点位置应尽量视角开阔。根據采用GPS进行公路测量的目的和要求,经现场实地踏勘后,应在测量范围内布设相应的测点,规划好整个GPS测量观测网。

GPS观测网在几何结构上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组成,或者也可采用附合线路的形式构成。各种不同等级的GPS观测网中闭合环或附合线路的边数应符合表1中的有关规定;各等级GPS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还应符合表2的相应规定;相邻两测点的最小间距应不小于整个测量网线路平均距离的1/3,最大间距应不超过该平均距离的3倍。

在采用GPS进行实际观测的过程中,在GPS接收机满足观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测量的主要误差是由于卫星星历误差、接收机天线的对中误差、多路径效应误差、周跳和观测误差引起,测量中应尽量减少其误差。

3 全站仪的测量误差及精度控制

全站型是一种兼有自动测距、测角、计算和数据自动处理、记录和传输功能的数字化及智能化的三维坐标测量系统,在公路外业测量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现在工程测量中采用的绝大部分全站仪,都是通过采用相位法测距来提高测量精度的,而相位法测距就是通过把光强调制成连续变化的人工调制光波来进行距离测定,具有较大的技术优越性。但是,全站仪观测的系统误差总还是存在的,其误差大小还会直接影响到测量的精度。通常情况下,采用全站仪进行观测存在的系统误差主要包括:仪器的加常数误差、乘常数误差和测量周期误差。

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时,引起观测误差的因素很多,实际观测操作时,为有效提高全站仪的测量精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将测量场地当时的大气压力和气温准确测定后再输入到全站仪中,以有效降低仪器乘常数引起的系统误差;

2)在实际测量时应尽量选择相同常数的棱镜,以减少仪器加常数产生的误差;

3)架设全站仪时应将仪器的对点充分对中。

4 结语

相对于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GPS测量对于控制网的布置选点灵活、布网方便,基本不受线路通视、测点距离、控制网形状的限制,特别是在地形复杂、通视困难的山区、峡谷等区域进行公路勘测时,更能突显出GPS测量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利用GPS接收机获取观测数据及分析的过程,已基本实现了测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观测所需的时间相对于全站仪观测也大幅减少,大大降低了测量作业的强度,观测结果的精度则主要由观测时GPS卫星的空间分布情况和信号传输时受大气的影响程度来决定。但由于个别点的选定受山区公路地形条件的限制,可能造成树木、山坡遮挡等现象影响了卫星的观测以及信号传输的质量,应通过采用全站仪进行重测。

因此,采用GPS进行公路测量时,应严格按相关要求和规定选点布网,选择最佳的时段进行观测,必要时可借助全站仪进行补测或重测,使测量结果的精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张锐.公路控制测量中误差来源及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2009,8.

[2]李毓麟.等.在长距离GPS相对定位中的失周处理[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3]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篇4

1.1实习目的和任务

控制测量学集中学习是在课堂结束之后在实习地集中的实践性教学,是课间的综合应用,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必要环节。通过实习,不仅了解到了控制测量的全过程,系统地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和检校、待定点计算的基本技能,而且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还能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的锻炼。在实习中培养了我们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塌实求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1.2实习地点及时间

1.实习地点:2010年9月13日——2010年10月24日,为期6周。2.实习时间:2010年9月13日——2010 年10月24 日。1.3实习组织形式

1.全专业统一实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六个小组进行;2.参加实习的指导教师:测BG081班:李丽、邢文战、金俐伶 测BG082班:李泽、武广臣、牟洪洲;3.实习小组由5-6人组成,设小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的实习组织、人员安排、纪律考勤;副组长一名,负责仪器管理与手簿记录整理等。组员要服从和全力支持组长的工作。

4.全部实习由指导教师统一指挥,小组长对教师负责,组员对小组长负责。测BG081第六组指导教师:

组长及副组长: 组员: 2测区概况 2.1测区概况

本测区为本溪市石桥子,面积约20km²,山区丘陵较多,高程整个测区东北高,西南低,地势偏陡,变化较大,给外业测量工作带来很大不便。测区范围东经123°41′15″,北纬41°25′00″地形复杂,山貌杂乱,地物较多,山多陡

缓不一,树林稀少,森林覆盖率低,通视条件一般。石桥子至母城本溪21公里,至沈阳43公里,年降水量850毫米,年均温7℃,1月均温-13.6℃,7月均温23.6℃。

2.2测区已有资料

1.测区内有石桥子、上平台子1:10000比例尺地形图,(1987年5月调绘, 1989年出版,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5米,1974年版图式。精测仪成图。可供划定范围,技术设计踏勘选点。

2.技术依据:a.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b.CJJ73-97 《全球定位系统GPS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997年10月1日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c.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2.3实习基本过程

(1实习动员,领仪器工具,落实计划;(2测区实地踏勘,选点(导线点、水准点、图根点;(3测图控制测量外业:导线测量(测角、量边、水准测量;

(4控制测量内业:导线计算、水准测量内业、控制点坐标与高程成果表;(5编写实习报告;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3.1首级网

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方法建立石桥子地区GPS平面控制网,等级为D、E级。3.2 GPS网的布设原则 GPS选点要求: 1.点位的选择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固,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3.点位应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坪高度角应大于15度。

4.点为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和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米。5.附近不应有干扰接受卫星信号的物体;6.交通应便于作业。3.3 GPS点位选择原则

由于GPS测量观测站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的图形结构也比较灵活,所以选点工作比常规控制测量的选点要简便,应遵循以下原则: 1.点位应设在易于安装接收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2.点位目标要显著,视场周围15°不应有障碍物。

3.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4.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5.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6.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

7.选点人员应按技术设计进行踏勘,在实地按要求选点定位。当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觇标是否安全、可用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3.4平面控制网的网形布设及精度分析

本测区设计以边连式布设D级GPS点7个(其中2个已知,5个未知点,布设E级GPS点4个(其中2个D级网已知点,两个未知点。控制面积约16km2, D级网其平均边长1501.49km,最短边为0.52m,最长边为 2.66km,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474024。本次设计的D级控制网采用7台接收机观测,分1个观测时段进行观测。E级网其平均边长0.391km,最短边为0.215km,最长边

0.564km,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27834。E级控制网采用4台接收机观测,分1个观测时段进行观测。网形如图: D级网

图1 注:8854为药厂点,8926为北门点,1026为蓝房子点,0746为产业大道边上山上点

E级网

图2 注:8854为药厂点,8926为北门点 3.5选点、埋石方法及情况 3.5.1 选点

本次实习共选了9个GPS 点,分布情况如D级、E级网形所示,每个GPS 点点位处都埋石。3.5.2埋石

1.GPS点的标石及标志规格如图3

图3 2.各GPS点均应埋设永久性的标石,埋设时坑底填以砂石,捣固夯实或浇灌混凝土底层。埋石规格如图4

图4 3.GPS点标石埋设所占土地,应经土地使用者或管理部门同意,依法办理征地手续,并办理测量标志委托管书。

3.5.2点之记

实地绘制点之记,在点之记中做2~3个护桩,其与GPS点位的距离精确到0.1米。

表1三角点点之记 点名等级标志类型 点号觇标类型 所在地交通路线

3.6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表 2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当边长小于 200m 时,以边长中误差小于 20mm 来衡量 各等级 GPS 相邻点间弦长精度用下式表示: σ=

式中: σ—— GPS 基线方向的弦长中误差(mm ,亦即等效距离误差;a——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d;d—— GPS 网中的相邻点间的距离(km。

表 3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

3.7 GPS网调度计划 表 4 GPS D级网调度表

3.8 GPS观测 3.8.1观测准备

每天出发前确保电池电量充足, 仪器及附件携带齐全, 作业前应保证数据存 储容量充足。

3.8.2 观测作业技术要求 表 6 GPS网作业基本要求

表 7 D级 GPS 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见下表:

3.8.3 GPS观测注意事项

1.观测组应严格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当情况有变化需修改调度计划时, 应经作业队负责人同意, 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 计划。

2.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电缆应联接无误,接收机预置状态应正确,然后方 可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

3.每时段开机前,作业员应量取天线高,关机后再量取一次天线高作校核, 两次量天线高,互差不得大于 3mm ,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记录在手簿。若互 差超限, 应查明原因, 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测量手薄备注栏中。天线高的量取方法 应符合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的要求, 量取的部位应在观测手薄上 绘制略图。

4.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作业员可使用专用功能键选择菜单,查看接收卫 星数实时定位结果及存贮介质记录情况等。

5.仪器工作正常后,作业员应及时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各项内容。

6.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进行自 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按 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7.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 止人和其他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8.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 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 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

9.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 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3.8.4 GPS控制网数据处理

1.基线解算要求 采用厂家提供的解算软件进行,对接收机同步观测的一个 同步时段中, 采用单基线模式结算。相邻基线长度不大于 5KM , 采用双差固定解。2.基线解算外业数据检核

①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其值小于 10% ②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应满足

Wx ≤ 3n α Wy≤ 3n α Wz≤ 3n α Ws≤ 3n 3α n为闭合环边数 α--相对级别规定的精度 mm.σ=a ≤10mm,b ≤ 20mm

3.GPS 网平差计算 采用厂家提供的平差软件进行平差。3.9导线的布设形设与等级

在 D、E 级 GPS 网下加一级导线网, 在地势较高处按照 1平方千米 1-2点的密 度进行控制点加密,设计有 9个,平均边长 2.3KM。

1.选点埋石原则

选点按照设计书设计位置及 GPS 观测对点的要求, 保证高度角及远离电磁波 干扰条件等,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要求每点至少有两个方向通视。一 级点号按自然数字前加罗马字“ I ”进行编号如:I001、I002。

埋石采用普通混凝土,中心用铁质标志埋石。2.观测要求

表 8 一级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 9 观测基本要求

观测方法,步骤,数据处理及精度分析同首级一样。

图 5 注附合导线计算成果见附表 3.10观测成果质量分析(见附表 1 4.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4.1选线、埋石方法及情况

采用四等水准网的作业方法进行。四等水准线路主要沿道路布设。

图 7 4.2 施测技术依据及施测方法 4.2.1四等水准技术要求

表 10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水准

4.1.1 网形如下图

注:表中 L 为符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线路的长度,不应大于 表中规定的 0.7倍。

表 11 四等水准观测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4.2.2 DS3水准仪的检验校正

在一测区开始作业前应对光学经纬仪进行以下项目的检验: ①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②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的测定;③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测定;④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

辽宁科技学院实习报告 4.2.3 四等水准的观测方法 每测站的操作程序: 1.用圆水准器整平仪器,照准后视标尺黑面,转动微倾螺旋使水准管气泡严 格居中,按下、上丝和中丝顺序读数。2.照准后视标尺红面,使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后,按中丝读数。3.照准前视标尺黑面,使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按中丝和下、上丝顺序读数。4.照准前视标尺红面,使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后,按中丝读数。4.2.4 水准测量记录要求 1.所有观测数据,应随测随记。严禁转抄、伪造。文字与数字应力求清晰。记录数字中尾数读错不得更改,应划去重测,对取用的已知资料,均应由两人独 立进行百分之百的检查、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使用。2.所有观测放样手薄,必须保持完整。不得缺页、空页。3.测量成果应妥善保管。4.2.5 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 1.三、四等水准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 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

安置仪器。2.在一个测站上,四等水准尽量少作两次调焦。3.工作间歇时应选择两个坚固可靠,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并 作出标记。间歇后,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符合要求,则可继续观测,否则须 从前一个水准点起重测。检测记录用红笔圈起,其高差在正式成果中不予采用,不合要求的检测记录应划去。4.在一个测站上,只有各项检核均符合限差要求时,才能迁站。如其中有一 项超限,可以在本站立即重测。如果仪器迁站后才发现超限,则应从前一水准点 或间歇点起重测。5.测绘仪器、工具,应精心爱护,妥善保管,按测量法规定及时检定,检查、校正和修理。4.3平差计算 各项资料经外业检查和验算合格后,利用平差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严密平差 计算。10 辽宁科技学院实习报告 4.4 观测成果质量分析 表 12 四等水准观测成果质量分析标准 等级 仪器 型号 DS3 视线长度(m)≤80 前后视 距差(m)≤3.0 前后视距累 计差(m)≤10.0 视线离地面 最低高度(m 0.2 基辅分划读 数较差(mm)3.0 基辅分划高 差较差(mm)5.0 四等 测段长度统计(见附表 1),高差较差≤ 5.0mm,黑红面较差≤3.0mm,我们 对水准路线进行了复测,检测结果显示:测段的线路选择、标石及其点位、复测 精度状况良好,完全能够满足《规范》和相关规定的要求,表明我组水准控制收 到了良好效果。具体数据详见我组的《三四等水准观测手簿》。五.实习体会及经验教训 1.在专业知识掌握方面,收获主要表现在对仪器的进一步熟练掌握和数据计 算整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通过实际操作,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放线的基本方 法和技巧以及水准测量中的一些技巧。通过控制测量的实习,掌握了测绘的基本 方法和绘图方法。在仪器掌握方面,能够比较熟练地对水准仪和全站仪进行对 中整平。特别是在全站仪使用中,通过这次实习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中 整平,这主要是因为在这次实习中通过对全站仪的大量应用,熟练了全站仪对中 整平的步骤,对全站仪整体有了进一步的熟练,比如在粗平过程中能比较够熟练 地通过调整支架比较迅速地完成粗平,单这一个过程就比以前快了很多,从而大 大减少了对中整平仪器所需时间。2.数据计算整理能力在这次实习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接触的数据都 不是通过自己实际测量得到的结果,整理时往往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这次通过 自己的实际测量练习得到的数据由于种种问题有些是超出误差允许范围的,这就 需要我们能够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篇5

小三角测量的特点是边长短,观测时只量1—2条边的长度,测出网中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按平面三角学公式及近似平差方法处观测成果。

小三角测量可设布成单三角锁,中心多边形、大地四边形和线形三角锁等不同图形。

小三角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选点,建立标志,起始边丈量和角度观测。

小三角测量内业计算内容包括:外业观测成果的整理,检查、角度调整,边长和坐标计算。

测角是用的是方向观测发。方向观测法是当有3个以上方向时,在上、下各半测回中依次对各方向进行观测,以求得各方向值,上、下两个半测回合为一测回,这种方法称为全圆测回发。

观测方法:

1. 安置仪器

O点置经纬仪,A、B、C、D设置目标。

2. 盘左

对零度,瞄A,再顺时针瞄B、C、D、A,第二次瞄A为归零,分别读数,记入手簿,上半测

3. 盘右

瞄A、逆时针瞄D、C、B、A,分别读数记入手簿,下半测回。

4. 上、下半测回,组成一测回

观测n测回时,起始方向读数变化为180°/n。

5.计算

*计算两倍照准差(2C)

2C=盘左-(盘右±180°)

*计算各方向平均值

平均读数=[盘左+(盘右±180°)]/2

*A方向平均值,填写在括号内

*计算归零后的方向值

*计算各方向的测回平均值

*计算各目标间水平角值

6.限差

*半测回归零差

*上、下半测回同一方向的方向值之差

*各测回的方向差

根据不同精度的仪器有不同的规定

实习体会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首先,我明白了控制测量的重要性。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对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更是一塌糊涂。当第一天开始测量的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的发愁:该如何把任务进行下去。当动手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听别人一说或者翻阅一下课本,然后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这些知识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

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我们完成这次实习的原则也是让每个组员都学到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而不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所以,我们每个组员都分别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并准确进行计算。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经过每个组员的团结工作,我们完成了测量的工作。

在外面测完后,还要回来计算,检验测完的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及在规定的线差内。

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的能力。当然其中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一周中我们也体会了不少酸甜苦辣,有的测量很顺利甚至零误差,有时测量处处碰壁,但也算过去了,完成了测量还是很高兴的。虽然测量中大家也有懒的时候不想测了。

我很珍惜学校为我们安排实习这理论与现实连接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不仅理解了基本测绘工作的全过程,系统的掌握测量仪器操作、实测、计算、等基本技能,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还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在实习中培养了踏时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范文篇3

一.实习目的

熟练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及记录方式。练习使用用于二等水准测量的电子精密水准仪的操作方法及其电脑软件的解算方法、光学精密水准仪的的操作方法及其解算方法。掌握导线测量的测量步骤、仪器使用的方法。熟练掌握四等水准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及导线测量的操作方法并能够对测量工作有总体的认识,对城市测量规范有基本的了解。

1.1实习安排

小组成员:周涛、李佳、姜日山、李宁、李宏达

20XX-09-13~-09-25:四等水准测量,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测量其他水准点的高程;

20XX-09-26~2014-10-09:二等水准测量,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测量其他水准点的高程;

20XX-10-10~2014-10-16:四等导线测量通过测角和量距,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20XX-10-17~2014-10-23:GPS测量

1.2实习任务

在八周实习期间完成,小组成员每人用DS3水准仪完成一次四等水准测量,与第一小组用徕卡DNA03和光学水准仪共同完成一次二等水准测量,用拓普康全站仪完成导线测量,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实习过程中所有程序步骤都要严格按照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测量。

1.3测区概况:

测区本溪市石桥子经济开发区测区内大部分为丘陵,公路,测区开阔高建筑少,选点都在路边或高地,方便测量通视条件好。点位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GPS测量做准备),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同时点位设在交通便利,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地面基础稳固,便于点的保存,测量路线为学校北门出去沿香槐路西走,到中央大街经过红旗村,再沿着沈本产业大道直到学校东门,到北门所形成的闭合环。路线总长五公里左右,路面平整,车流量较大,其中中央大街到产业大道一段路为窄土道,有坡度较大部分,总体来说测区测量条件较好。

二.实习内容

2.1四等水准测量

测量任务:是在两周内完成五组测量数据,即小组内每人一组测量结果。实习地点即是整个测区范围内。

测量要求:(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方法。视线高度>0.2m;视线长度≤80m;前后视视距差≤3m;前后视距累积差≤10m;红黑面读数差≤3mm;红黑面高差之差≤5mm。

测量设备:DS3水准仪1台(以矫正),脚架一个,双面水准尺2支,记录板1块。

测量步骤:

双面尺法四等水准测量是在小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是在每个测站上安置一次水准仪,但分别在水准尺的黑、红两面刻划上读数,可以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测站检核。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检核。

(1)从选定的第一个水准点出发,沿闭合水准路线,依次测量,最终回到第一点形成闭合环,全程共设置6个水准点。

(2)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大致相等。(注意:立在水准点上的水准尺不能垫尺垫,但在转点处必须立尺垫。)

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后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后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3)记录者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中按表头表明次序⑴~⑻记录各个读数,⑼~⒃为计算结果:

后视距离⑼=100×{⑴-⑵}

前视距离⑽=100×{⑷-⑸}

视距之差⑾=⑼-⑽

∑视距差⑿=上站⑿+本站⑾

红黑面差⒀=⑹+K-⑺,(K=4.687或4.787)

⒁=⑶+K-⑻

黑面高差⒂=⑶-⑹

红面高差⒃=⑻-⑺

高差之差⒄=⒂-⒃=⒁-⒀

平均高差⒅=1/2{⒂+⒃}

每站读数结束(⑴~⑻),随即进行各项计算(⑼~⒃),并按技术指标进行检验,满足限差后方能搬站。

结果计算:计算线路的高差闭合差。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规定,线路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为±20√L mm,L为线路总长(单位:km)。

国家四等水平测量规范表

等级

视距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计差(m)

基.辅分划读数差(mm)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mm)

≤80

≤5.0

≤10.0

3.0

5.0

注意事项:

(1)四等水准测量比工程水准测量有更严格的技术规定,要求达到更高的精度,其关键在于:前后视距相等(在限差以内);从后视转为前视(或相反)望远镜不能重新调焦;水准尺应完全竖直,最好用附有圆水准器的水准尺。

(2)每站观测结束,已经立即进行计算和进行规定的检核,若有超限,则应重测该站。全线路观测完毕,线路高差闭合差在容许范围以内,方可收测,结束测量。

2.2二等水准测量

二等水准测量由两个小组合为一个组共同测量,测咳嗽保

第一小组:何欢、高锁、黄向阳、贾吉丰、郭嘉兴

第二小组:周涛、李佳、姜日山、李宏达、李宁、

测量任务为每小组一份电子精密水准仪测得的测量数据,另外学会使用光学精密水准仪,掌握其操作方法及记录方法。实习地点为整个测区范围内,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所选取的水准点。

二等水准测量中我们用的是徕卡DNA03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与其配套的是条形码尺。

步骤:从选定的第一个水准点出发,沿闭合水准路线,依次测量,最终回到第一点形成闭合环,全程共设置6个水准点。

1、电子精密水准仪

开机进入“水准测量”界面,该功能是用于一般的水准测量和配合“碎部点测量”和“放样”。 在“应用程序”里的子目录依次是“1 水准测量、2 线路测量、3 线路平差、4 检验调整”。二等水准网的水准路线测量应选择“2 线路 测量”程序。在“线路测量”程序里,子目录依次是“设置作业、设置路线、设置限差”。

设置作业 在“作业”里,我们需要创建新的作业名称, “选择作业” 如果没有设置,仪器会自动默认“DEFAULT”的作业。设置线路 在设置新的作业之后,仪器会自动创建一个新的“水准路线”增加 线路显示在窗口。

设置限差 线路水准测量中,所有的技术指标都在限差中设置各项限差。

如图一:在输入后视点号PtID和该点的高程H0后,对该后视点进行测量,得出后视读数Back,视距Dist、视线高程Hcol,这时后视点测量完毕,光标进入按回车键,即进入前视点测量。

如图二:此时显示后视点名PtBS,输入前视点名后,即可对前视点进行测量,Fore为前视读数,前视视距Dist,后视点A1到前视点A2的高差为dH,前视点的高程为H。

光标进入按回车键,即进入图一界面,此时以A2为后视,按上述步骤进行所有的水准测量。

按SHIFT+USER即进入FNC功能,它提供一些快速调用的功能,当仪器处于其它功能状态下,在不退出该功能,可以随时调用FNC功能,使得功能调用相当灵活。

测试:用于测试标尺读数和视距,以便检查视线高和视距长度是否超限。

查看:用于查看测量信息。编码:用于对测量数据进行编码。点号:用于输入前视点点号。输入:用于手工输入测量值(标尺读数、视距)。

测量程序为BFFB(后前前后) 、BFFB(后前前后)交替测量,在仪器的显示屏幕上有提示,按提示测量,所得数据自动存入存储卡中,如有超过所设置的线限差,也会有提示,显示超限,需要重新观测,直到合格为止。

在二等测量过程中,立尺人员需要保证水准尺的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样才能使测量结果合格准确,节省时间。

我们两个小组共十个组员,轮流操作测量,保证大家都能熟练操作,达到实习目的,由于二等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所以前后视距差不得超过一米,需要用皮尺量取前后。

2、光学精密水准仪

具体操作步骤:

(1)、整平仪器。

(2)、望远镜对准后视水准尺,转动倾斜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用上下丝读基本分划读取视距,读取四位。

(3)、接着转动倾斜螺旋使气泡精密居中,转动测微螺旋使楔形丝照准基本分划,读取分划线三位测微器两位。

(4)、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水准尺,使气泡精密居中,用楔形丝照准基本分划并读数,然后按上下丝视距丝读取视距。

(5)、用楔形丝对准辅助分划进行读数。

(6)、再转向后视尺,转动倾斜螺旋使气泡影像精密符合,进行辅助分划读数,至此一个测站的观测工作结束。这为奇数的后-前-前-后的观测程序,偶数站得观测程序为钱-后-后-前。

二等测量各项限差

等级

视 线 长 度

前后视距差m

视距累计差m

视线高m

基辅差mm

基辅高差之差 mm

水平路线测 段往返测高 差不符值

仪器类型

视距m

二DNA03

<=50

<=1

<=3

>0.5

<=0.4

<=0.7

±4

(三)、导线测量

小组共同完成一次导线测量,使用拓普康全站仪测量,测量地点与水准测量相同,由于以前的点不通视小组重新选点,以保证相邻点通视进而开展测量工作。

测量步骤:从起始点出发依次在待定点上架仪器,我组共13个控制点,即设有13个测站。

具体操作方法:

(1)安置仪器,整平对中。

(2)盘左位置,瞄准目标A,拧紧水平制动螺旋,调焦使目标影像清晰,用微动螺旋使十字丝中心部分的竖丝精确的照准目标A,配置度盘。为了避免盘右方向的读数小于180度而造成计算不便,将其配置在零度零分零秒。

(3)松开水平制动螺旋,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1、2周后,再精确照准目标A,读数并记录在表中。

(4)顺时针方向照准B目标,读数并记录,至此完成了上半测回。

(5)将望远镜变换到盘右位置,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并精确照准目标B,读数并记录。

(6)逆时针方向旋转并精确照准A目标后,读数并记录,至此完成了下半测回。上、下两个半测回合称为一测回。此次测量每站进行两测回观测。

既是测出每个夹角和距离,然后内业计算,算出闭合差,然后符合限差的话就反号按内角个数分配,算出改正后的方位角,坐标增量计算,得出每个点的坐标。

注意:测角时要尽量瞄准脚架根部即是靠近地面点的位置,测量距离时要瞄准棱镜中心。

四等闭合导线各项限差

等级

测回数

重合读数差( ″)

半测回归零差( ″)

一测回内2C互差( ″)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 ″)

方位角闭合差( ″)

四等

2

3

8

13

9

5

表中n为测站数。

电磁波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测回数

平均边长(m)

导线总长(m)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方位闭合差(〞)

导线相对闭合差(〞)

备注

DJ2

DJ6

一级

2

4

1000

10000

1/60000

±5

±10√n

1/1500

n表示导线的测站数

500

8000

二级

1

2

300

40000

1/30000

±10

±20√n

1/10000

图根

-1-

1/10000

±20

±60√n

1/5000

注:1最弱点点位中误取±5cm时,平均边长和导线总长度应不大于上表规定值的 0.5倍;取±20cm时,不大于上表规定值的 2倍。2 导线网布设成结点网时,网中起算点与结点、结点与结点间的路线长度应小于规定的 导线总长的0.7倍,布设成结点网时,导线总长不宜超过相应等级规定总长的1.7倍。3支导线总长不得超过相应等级规定总长的0.4倍。

三、实习成果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数据见附表1。

本小组对水准路线进行了观测,主要计算及其成果如下:

i角进行了两次检验,两次观测过程中i角基本符合要求。

路线长度S=5238.3m。

在由观测员读数各站观测数据后,立即由记录员算出视线长度及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为0.2米,黑红面读数以及黑红面高差之差,均满足限差条件。

内业计算后得出:高程闭合差为-193mm。

经计算得闭合差限差f=45.8mm。

二等水准测量:

二等水准测量数据见附表2。

测量前已经设置好仪器各项限差,如果有不符值便提示重测,所以结果见附表。

经计算f=

导线测量:

在进行了内业计算后,本小组对测量数据的计算结果如下:

闭合导线长度为4717.755m

平均边长为

导线相对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16.25″

由于测量路线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平均边长不在限差要求范围内,以上其余各项数据均满足实习中对限差的要求。

实习日记(每日一篇)实习报告(8000字)

四、技术依据

(一)技术依据:

1、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2、《工程测量规范》(CJJ8-99)。

3、《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4、《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5、《测量学》实习指导书及《测量学》课本。

6、本《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五、实习心得

在这次为期两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我基本掌握了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水准仪、全站仪测量距离、角度、高差等。当第一天开始测量的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阵的发愁:该如何把任务进行下去。可当动手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听老师讲解一遍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通过这次的实训, 通过实际的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更加熟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我体会到,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另外这次测量实习也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化了友谊。当然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矛盾,各有各的方法和见解,但是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得到统一的答案!实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每个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怎样熟练的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并且能够单独的完成一项工作,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后进行轮换,以达到共同进行的目的,而不是单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在这一点上我们本组是做的很认真的,每个组员都分别进行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对全站仪测量都是在现场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对上一步的检核,绝不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做到步步有检核,回来后还要对内业进行准确计算,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避免测量的不准确还要进行重测。即使重测,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耐心、毅力和做事严谨的态度。所以我们一直在克服以前的缺点,一步一个脚印的想前迈进!

从这次实习中我总结出了几点来避免较大的误差,例如:

(1)标尺要立直,尽量避免晃动,有晃动时,应该选择数据最小的时候进前一定将视野的气泡调平(两侧的线重合),否则造成的误差会整理很大。

(2)在读取数据时,每位成员都要细心,既要看得准,还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果的报废。

(3)选点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全站仪控制测量实习 篇6

关键词:全站仪,建筑测量,质量控制,应用

前言

全站仪又简称全站型的电子速测仪, 主要由光学、电子元件和机械等部分组合而成, 可同时实现对建筑物的角度和距离测量, 以及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测量仪器。全站仪应用于在建筑测量质量控制中, 其优势是测量的高精度、测量无需接触、仪器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功能、集成化的程度较高等。另外, 全站仪还可用于对高层或大型的建筑工程进行施工测量, 比一般的测量仪器性能更好。

1 全站仪简析

全站仪的具有以下特点:只需一次性照准反射的棱镜, 就能测出物体的水平角、垂直角与斜距, 并自动地计算出目标点所在的坐标和高程, 还可记录下本次测量和计算的所有数据;内部是双轴补偿器, 能自动测量出仪器的竖轴与水平轴出现的倾斜误差, 并将角度的观测值进行改正;使外业步骤简化, 避免出现数据抄记和输入错误;经全站仪的主机, 标准通讯的接口, 将全站仪与连接的计算机及其他的外围设备数据进行通讯, 让测量数据的系统形成获取、管理和计算等一体化自动测量形式;测量的精度高, 其速度很快, 省时省力;用全站仪微机处理器控制全站仪的整体测量和计算, 可改正气象, 测量导线测量。

全站仪的工作原理:全站仪中望远镜是由聚光和分光棱镜、目镜和物镜组合而成, 属于测量角度与距离中光学的部分。分光棱镜与物镜组成了测距仪的光路, 光纤与接收管及发光的二极管连接, 从而呈现内光路, 并经闸门转换, 将内光路所发的红外光传给二极管, 完成距离测量;全站仪电气部分主要由测角与测距两部分构成, 测角部分的组成要素有计数、光电测角仪器和编码度盘等。测距部分的组成要素有接收管、电子电路和发光的二极管。用串行通讯把测角部分与测距部分连接, 使其具备了测距仪与电子经纬仪的功能[1]。

全站仪的工作要求:可见光, 其光线强度适当;可通视, 也就是全站仪的同待测目标连线间没有障碍物。

2 全站仪在建筑测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传统的建筑施工, 一般需先对控制点坐标计算后再测量操作, 而测量的施工中, 施工人员时常会碰到通视障碍, 从而增加整个测量施工的困难。将全站仪和AUTOCAD软件两者结合, 用于施工测量, 能降低施工现场的通视要求, 特别有助于对于通视条件较差、外形较复杂工程的测量。

2.1 复核起始数据

复核起始数据是施工测量的重要工作, 具体的应用有:确定两个城市的控制网点, 设为D1和D2, D1视作测站点, 全站仪便设在D1;D2视为目标点, 棱镜就架设在D2;对全站仪进行整平和对中, 设置仪器的参数;将仪器的照准方向值设置为零度;按照施工测量的要求次数, 使用全站仪对水平角进行复测, 并实行多次测距, 对其测量的平均值给出相应的显示;如果遇到整体的体积较大、占地面积较广的巨型建筑物体, 控制网点之间的间距相对较远, 当它们的距离处于200~300m之间时, 普通的光学仪器所观测出来的结果很容易产生误差。而采用全站仪实行观测就不会存在误差, 也比较方便, 取得的测量结果的精度较高[2]。

2.2 建立平面控制

通过应用全站仪的坐标放样的功能, 对建筑实行定位的主要依据就是建立平面控制网, 可达到对建筑的整体平面控制网进行便捷而准确地测量和设置, 还可采取加密处理的方式, 在建筑形成方格网。其具体应用:以施工的图纸为样本, 计算个体控制点和待放样点的坐标;明确两城市的控制网点D1和D2, D1视为后视点, 其上作为棱镜架的放置点;D2视为测站点, 其上放置全站仪架;对全站仪进行整平、对中的调整, 并设置仪器的参数;启动全站仪的坐标放样模式, 输入进去测站点的仪器高、目标高和坐标;启动其方位角的设置状态, 并输入后视点的坐标;第二次启动全站仪的坐标放样模式, 输入待放样点的坐标;对仪器的照准部实现旋转操作, 保持其水平角所显示的度数是零;将显示值作为依据, 让棱镜沿着照准方向进行移动, 直到保持观测值处于被允许的误差范围为止。

2.3 实施高程控制

利用全站仪的距离测量这个模式, 在全部测量的工作中, 高程测量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 可实现精确的高程控制。具体应用有:在水准点的附近进行全站仪的架设;把自带棱镜的2根测杆, 分别置于水准点与需测标的两个高点上;对全站仪进行整平和对中调整, 启动其距离的测量模式, 测量仪器到水准点产生的高差、斜距和平距, 并测量仪器至所求点之间的高差、斜距和平距;经假设水准仪, 实现对楼面及其他位置的中高程全面控制。在高程控制中应用全站仪的三角高程测距法, 其引测的速度快、工作量较小, 同时很大程度上也降低误差等因素对施工作业产生的干扰。

2.4 观测偏移和沉降

大型的建筑工程极度重视安全系数, 并对其要求很高, 加上大型工程边坡支护的难度较大, 所以在工程测量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定期监测大型工程, 尤其是其偏移和沉降过程的监测。具体的应用包括:沿着基坑的四周变现, 使每边3个监测点均保持均匀设置;选出可通视的2个基准点, 并知道其的高程与坐标, 将其中1个基准点作为后视点, 而另1个基准点处进行全站仪架设, 并定期监测监测点的三维坐标, 分析和比较其结果, 最终达到对大型的建筑工程的偏移与沉降进行观测的目的[3]。

3 结语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对高层建筑进行测量时, 需利用全站仪进行工作, 这是由于其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省时省力和受外界影响小等优势。在大型的建筑工程施工中, 全站仪的优势是绝对的, 可替代其他的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操作。应用全站仪这一现代高科技对建筑进行测量, 可保障建筑的测量质量, 还能实现对建筑物垂直观测, 平面和高程等的测量控制, 提升施工放样中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陆龙平.全站仪在建筑测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大科技, 2010 (10) :250.

[2]饶俊辉.全站仪在建筑测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世界家苑, 2012 (7) :184.

全站仪控制测量实习 篇7

关键词:全站仪;测量;坐标变换;处理方法

前言:

在一次利用全站仪进行的野外观测中,测量未知点e、f、g,C、D为中间转点;仪器架设在K+B点,后视点为K+A,但全站仪照准的实际点为K+A′,直到进行数据整理时才发现,这就需要返工。但经过分析发现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置与实际相比并无变化,仅是以K+B为轴整体发生了旋转,如果能得到旋转前后的关系就能得到测点实际的坐标。

1改正依据

2数据处理及验证

本文中称所需测量坐标点的真坐标为原始坐标,测量得到的假坐标为实测坐标。起算数据为K+A(1865,622)、K+A′(1608,186)、K+B(1061,425)。設K+B到K+A的方位角为N,K+B到K+A′的方位角为N′,

由于测量数据的实际旋转中心为K+B点,需要先将坐标轴原点移动到K+B点,旋转完毕后再次将坐标轴移动回原位。所以假设K+B坐标为(Xb,Yb);需要移动的点的原始坐标为(x,y);实测坐标为(x′,y′);旋转角为β=N-N′

则计算公式为:

x=[(x′-Xb)×cosβ-(y′-Yb)×sinβ]+Xb

y=[(x′-Xb))×sinβ+(y′-Yb))×cosβ]+Yb

3方法拓展延伸

假设上面提到的测量事例更加严重一些,设K+A与K+B输入的坐标均不正确,实际输入的为K+A′和K+B′的坐标。其计算方法也大体相同,只需先把坐标轴移动到K+B′进行旋转,然后再移动回到K+B就能计算出测量点的实际坐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测量时可以先假定坐标测量,只需在得到测量点中其中的两个坐标就能计算出真坐标。利用此法,可以在缺少控制点地区同时进行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

参考文献:

[1]冯荣成·AutoCAD,全站仪和Excel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水运工程,2007(7)·

【全站仪控制测量实习】推荐阅读:

全站仪数据报告05-29

全站仪实验心得02-26

全站仪使用说明书09-17

课外自主性实验(全站仪)10-24

上一篇:在办公室系统运动会开幕式的致辞下一篇:项目管工作内容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