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通用12篇)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1

教学分析与建议: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拼摆积木来呈现,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想到“先从10里去5后再加2”的方法(也就是“破十减”的方法)。在本节课出现了原来教材中的“带扩线”的情景图题(即图画应用题),这种带扩线的情景图实际上是把具体情景进行了一定的概括,抽象为直接和运算有关系的情景。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先让学生弄清题意,再列式计算。要重视学生计算方法的交流,由于在上一节刚学习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放开一些,一方面让学生继续学习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同上节课一样,在交流算法时,如果没出现“破十法”的方法,教师可做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

二、教学建议

◆摆一摆算一算

1.先操作,结合操作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教材中给出的“破十减”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探讨。

2.“想一想”中的12-6,要求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边摆边计算。

◆算一算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自己试着计算12-3=□,然后交流算法。

◆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2

本堂课是陈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12Review的第一课时, 主要采用本校的“三疑”模式开展课堂教学, 现将观课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

陈老师的教学目标, 紧紧结合本校“三疑”教学模式, 知识目标上, 让学生在质疑, 探疑, 解疑的学习过程中复习已学的句子表达。技能目标上, 能小组合作质疑、探疑、解疑, 分角色表演读故事。对课标的把握也很准确,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听懂, 理解故事内容, 表演读, 注重了对故事的整体理解输入。情感目标上, 告诉学生乘坐火车等交通工具时, 不应该将头和手伸出窗外, 培养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质疑环节, 教师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Is Mocky right?在课文结束时进行了解疑, 就是对情感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设计

陈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 紧紧结合本校“三疑”教学模式, 在教学设计上大体分为质疑、探疑、解疑三个步骤, 每个步骤却也不是明显分开来的, 在每个环节中不乏各种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情景设置, 竞赛等方式, 让学生在有趣有竞争有思考的氛围中完成本堂课的学习, 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小组合作中, 组长的组织能力也很强, 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 能很好地组织组员一起完成, 看出来平时对小组的建设也是花了时间的。并且教师精心准备了很多道具, 很形象地展示出了Mocky和同伴们坐火车游玩的情景, 还让学生利用教具进行对话练习, 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平时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 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陈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 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 难易适中。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 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孩子会无从下手, 太易又不用思考, 这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三、教师状态

通过这堂课的观察, 可以发现陈老师善于利用多媒体和身体语言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 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 更直观, 更生动。2、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 词汇丰富, 课堂充实。教态亲切, 表情丰富, 在课堂上能轻松, 活泼, 能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的评价“good boy”、“perfect”、“It doesn’t matter”等等、黑板上的评价也是一直保持进行, 给了学生持续性的竞争与兴趣。

四、学生状态

学生从一开始的热身活动就很积极投入, 大声配合动作唱歌;在质疑环节, 能认真观察图片文字, 提出自己的问题, 敢于在班上大胆提出来;在探疑环节, 组员都能按照老师的时间规定对问题进行讨论, 组长的组织能力强, 即使有小部分学困生, 看的出组长也是有意识地让每个组员挨着进行发言;在解疑环节, 每个组都敢于说出答案, 并上讲台指出找到的答案, 虽然有找错答案的小组, 但也是值得鼓励的。最后情感态度升华的环节, 学生都能很好地意识到Mocky的行为是不对的, 这是值得肯定的。

五、几点建议

1.陈老师在时间的把握上还需要稍微注意, 质疑、探疑、解疑的时间分配可以适当调整,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探疑, 增加更多的主动性。2.陈老师在第一个质疑环节的引导还可以加强, 让学生能更好地将问题提到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 以增加知识的重点性。3.陈老师在安排小组分角色朗读之前, 可以再多听读一遍, 感觉有极个别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朗读课文, 这样分角色朗读的效果会更好。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3

—Well, hes really tall. 噢,他确实很高。

【点拨】 look like的意为“看起来像”、“长得像”,多用来询问或描述人的外貌或物品的外观等。询问“某人长相”怎么样时,要用“What do/ does…look like?”。例如:

The boy looks like his father. 这个男孩看起来像他爸爸。

—What does your friend look like? 你的朋友长什么样?

—She is tall and has long hair. 她高高的个子,留着长发。

2. She never stops talking!她从不停止讲话。

【点拨】 stop是动词,意为“停止”,常用于“stop doing sth.”和“stop to do sth.”结构中。stop doing sth.表示“停止做某事(正在做着的事)”,doing sth.作stop的宾语;stop to do sth.表示“停下来(正在做的事)去做另外一件事”,to do sth.是目的状语。例如:

He is tired. He stops to have a rest. 他累了,他停下来休息一下。

3. “ I dont think hes so great,” says Ruth from New York. 来自纽约的Ruth说:“我认为他没那么伟大”。

【点拨】 1)I dont think是主句,hes so great是宾语从句。英语中,think后面接宾语从句时,若从句为否定的,一般要否定主句,而不否定从句。例如:

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 我认为你不对。

2)say意为“说、讲”,强调所说的内容。而speak作“说、讲”时,强调说话的能力;说某种语言时,要用speak。例如:

Please say it again. 请再说一遍。

Can you speak English? 你会讲英语吗?

4. Id like some noodles. 我想要一些面条。

【点拨】 would like意为“想要”,相当于want,但比want的语气委婉;后面可接名词或动词不定式。含有would like的句子,在变为一般疑问句时,把would提到句首。例如:

I would like to watch TV. 我想看电视。

Would you like some apples? 你想要几个苹果吗?

5. 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你们想要多大碗的面条?

【点拨】 What size意为“多大号”、“多大尺寸”,用来引导特殊疑问句。例如: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你的鞋是多大号的?

6. What about your friend, Carol? 你的朋友怎么样,卡罗尔?

【点拨】 What about ...? 是口语中很常用的一个句型,意为“……怎么样?”,与How about ...?的意思一样。一般用来征询对方的意见或看法、提出请求或建议等。后面可跟名词、代词、动词-ing形式。例如:

I like swimming very much. What about you? 我非常喜欢游泳,你呢?

What about swimming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去游泳怎么样?

7. Old Henry looked for his dog. 老亨利找他的狗。

【点拨】 look for意为“寻找”,强调“找”的过程;find意为“找到”,强调“找”的结果。例如:

What is he looking for? 他在找什么?

Did you find your pen? 你找到你的钢笔了吗?

8. Then it was time to go home. 该回家了。

【点拨】 Its time to do sth. 是一个固定句型,意为“该做某事了”、“是做某事的时候了”。例如:

Its seven oclock.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七点了,该去上学了。

9. That made me feel very happy. 那使我感到很高兴。

【点拨】 make用作使役动词时,意为“使、让”,常用于“make sb. do sth.”结构中,意为“使/让某人做某事”。例如:

They made the young men work ten hours a day. 他们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工作10个小时。

10. We had great fun playing in the water. 我们在水里玩得很快乐。

【点拨】 have fun doing sth. 意为“做某事很有乐趣/快乐”。例如:

We have fun playing computer games. 我们玩电脑游戏非常快乐。

11. ... so we decided to play tennis. ……因此我们决定打网球。

【点拨】 动词decide意为“决定、下决心”,decide to do sth. 表示“决定做某事”时,后要跟动词不定式作宾语。类似的动词还有want等。例如:

She decided to buy a new bike. 她决定买一辆新自行车。

12. What do you think of soap operas? 你认为肥皂剧怎么样?

【点拨】 What do you think of ...?意为“你认为……怎么样?”,是用来询问对方对某事、某物或某人的看法、态度,相当于How do you like ...?句型。例如: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 =How do you like the story? 你认为这个故事怎么样?

13. Welcome to 9 oclock Weekend Talk. 欢迎来到九点钟的《周末访谈》节目。

【点拨】 Welcome to ... 意为“欢迎来到……”,to为介词,后面要跟地点名词,若接地点副词时,则不用介词to。例如:

Welcome home!欢迎回来!

Welcome to Beijing! 欢迎来北京!

14. Were talking to Alan, a thirteen-year-old boy. 我们正在与Alan,一个13岁的男孩谈话。

【点拨】 由“数词+名词+形容词”构成的复合形容词,每个词的中间要用连字符号“-”,且名词要用单数形式。例如:

Carol is an eight-year-old girl. 卡罗尔是一个八岁的女孩。

15. I enjoyed reading your “Whats Cool?” article in the school magazine. 我喜欢读学校杂志上你的那篇“Whats cool?”的文章。

【点拨】 动词enjoy后面可接名词、代词或动词-ing形式。例如:

Do you enjoy working here? 你喜欢在这儿工作吗?

16. Dont run in the hallways. 不要在走廊里乱跑。

【点拨】 祈使句通常无主语,由动词原形来开头,为使语气委婉,可在句首或句尾加上please一詞。否定句一般直接在句首加上Dont来构成。例如:

Dont be late next time. 下次不要迟到了。

17. We have to clean the classroom. 我们不得不打扫教室。

【点拨】 have to意为“不得不;必须”,后面要跟动词原形,有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表示受客观原因限制,不得不去做某事。变疑问句或否定句要借助助动词do/does。例如:

Its too late. I have to go home now. 太晚了,我现在必须回家。

巩固练习

()1. —_______?

—Hes a tall man with short hair.

A. How is he B. What does he like

C. What is heD. What does he look like

()2. They are too tired, so they stop _______ and

have a rest.

A. working B. to work C. work

()3. People usually _______“Hello” to each other

when they make a phone call.

A. sayB. tellC. talkD.speak

()4.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Id like _________ my parents.

A. to visitB. visitC. visiting

()5. When Mary couldnt see her mother, she began

to cry and ________ her.

A. look for B. look afterC. look at

()6. —Hurry up! Its time ________ home.

—Im coming.

A. goB. go toC. going D. to go

()7.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watch the

national flag go up?

—It makes me ________ very proud.

A. felt B. to feel C. feeling D. feel

()8. We went to the beach and had great fun

_______ in the water.

A. to playB. playing C. played

()9. —Whats your plan for the summer holidays?

—Ive no idea, but Ive decided ________ at

home and have a good rest first.

A. stay B. to stay C. stayedD. staying

()10. Ben, dont you think such a task is too

difficult for _________ boy?

A. a 8 year old B. an 8-year-old

C. the 8-years-old

()11. I enjoy _________ my bike in the moun-

tains. Its not always easy, but exciting.

A. rideB. rodeC. to rideD. riding

()12. —I cant give up smoking, doctor.

—For your health, Im afraid you ________.

A. may B. canC. have to

()13. —What do you ______ your hometown?

—I love it very much.

A. look atB. talk about

C. think ofD. think over

14. 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每空一词。

我认为你的答案不对。

I _________ _________ your answer is right.

15.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英语句子。每空限填一词。

你要多大的甜点?

_________ _________ of dessert would you like?

16. 用括号内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每空不限一 词)。

—What about _________ (have) a birds eye

view of Shanghai?

—Great! I cant wait to.

17. 根据汉语完成英语:

欢迎2010年来上海。

__________ ________ Shanghai in 2010.

18. Tell Harry the news when you see him, please.

(改为否定句)

________ _________ Harry the news when you

see him, please.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4

问题是“十几减几”的基本算法仅仅是“想加算减”一种吗?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比较快解决问题的、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算法。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熟练的学生来说,“想加算减”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对于那些“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的,有些甚至不会算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的算法或比较熟练运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减”和“连续减”,此时,“破十减”或“连续减”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基本算法。因此,我们认为,教材只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方法来训练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有待商榷的。

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设计本节内容时,对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动。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丰富主题情境的内涵。

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习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题13-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2.准确把握了“算法多样化”要求。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5

教学分析与建议: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十几减几(不退位的知识),是在上册中数与代数部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的延续。是下一步学习十几减几(退位)的基础,在知识系统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10+3=13和13+2=15 两项内容作为铺垫引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渗透归纳出十几加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然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

二、教学建议

◆摆一摆算一算

1.加法题是上学期学过的,教学时,由教师操作,学生写算式并计算。重点检查学生计算的是否正确

2.减法题,可由教师操作,学生试着写算式并计算,再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也可由教师提出摆的要求,学生按要求摆积木(或小棒),再写出算式,计算出结果。最后,交流学生各自的做法。

◆算一算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6

教学内容:101-102页的例1、2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11减几即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从十位上退1的概念。

2、通过让学生动作、语言、思维的配合,手、脑、口并用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3、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不够减则借位”思维方式的形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等

教学过

一、复习和为11的加法

9+=11()+8=11

6+()=11()+7=11

鼓励学生多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学习11减几的计算方法

1、板书:11-5=?提问:大家怎么计算这个算式呢?

2、学生动手摆小棒计算。

3、提问:大家看看单个的小棒够不够减呢?那应该怎么办呢?

4、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计算方法;教师加以引导:从捆好的10根小棒里拿出4根,加上余下的一根,就是5根,拿走它们,数余下的根数,就是这道题的答案。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现在大家动手操作一下,看看还有什么其它的科教片方法。

5、学生操作。

6、引导:对了,我们还可以这样算,从捆好的10根小棒中拿出5根,把留下的和散着的数一数,就是我们要得到的结果。

7、引导:大家说一下,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8、总结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要多动脑筋思考,发现问题。

三、练习巩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11减几

11-5=6

(1):10-5=5(2)5+6=11(3)11-1-4=6

5=1=611-5=6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7

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2在观察与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比较、联想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逐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掌握和是8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人

1小朋友们,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夏天里你们最喜欢干什么?每次游泳时,你有没有发现或想到这里面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再到游泳池边去看一看。

2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画面,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评析:由学生喜爱的游泳活动,引出话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二、展开

1自主探究新知。

(1)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列出算式。

(2)小组交流后集体反馈。刚才小朋友们都提出了什么问题?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汇报。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游泳池里有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8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儿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8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3个小女孩,个小男孩,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游泳馆里有1个戴帽子的,7个没戴帽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游泳馆里有6个没带游泳圈的,有2个带游泳圈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提问:你能根据自己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吗?教师适时板书:

+3=8

2+6=8

7+1=8

3+=8

6+2=8

+7=8

8-3=

8-2=6

8-1=7

8-=3

8-6=2

8-7=1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个人兴趣的不同决定了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标准、思考问题的方向、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观察。

+3=8

2+6=8

7+1=8

3+=8

6+2=8

+7=8

看看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再次引导观察。由同一幅图列出四道算式。看看这四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评析: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由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动构成的,是在合作与交流的氛围中形成的。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帮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试一试”。

小朋友真了不起!根据一幅图就列出这么多算式。你们瞧,小白兔为奖励大家正背着篓子给大家拔萝呢!

①观察交流图意,提出问题后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

②交流评价:说出所列算式表示的意思和计算的想法。

2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再去玩具店逛一逛。

①学生观察图,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②交流评价:结合图意,说出算式的含义,思考为什么第二幅图只列出了两道算式。

(2)“想想做做”第2题。

今天,小熊可能遇到困难了。因为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妈妈答应它去公园玩,但它必须找出这样两张数字卡片,使得它们相加等于8,看它多着急。我们帮帮它好吗?

①同桌学生出示卡片操作,请两名同学板演。

②交流评价。

小熊终于可以去公园了,阿姨给小熊一张特殊的门票,完成上面的题还有礼物。

①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②独立完成。

③交流评价。

大家可真聪明,阿姨为小熊准备了一些鞭炮,为小熊祝贺生引用卡片逐题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口答。如答对,其余学生发“澎、啪”声;如答错,则发“噬”声。

放完鞭炮,我们跟着小熊到处走一走吧!看,小熊遇见谁了?

①出示“想想做做”第题。

②学生讨论图意,独立列式。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8

教    师 李海娟 学    科 数学 执教班级 一(5)、(6)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教学地点 班级

教学内容 P16-17  练习三T4-8

教学课时 第   课时 教学课型 练习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分析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喜闻乐见的情境与数学游戏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针对练习

小红有13元钱,小明有15元钱,他们俩到肯德基去吃东西,请看肯德基的食品价目表:

汉堡:9元        可乐:6元       鸡腿:7元

如果每人买一样东西吃,各找回多少钱呢?

1、列式算式(请你把可能出现的情况用算式写出来)

13-9        13-6         13-7

15-9        15-6         15-7

2、你会算吗?(独立计算,选出其中的一题说说你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3、汇报

选择  13-9   15-6    说说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4、你会填吗?

13-7=□                     15-9=□

□□                         □□

□                           □

小结:十几减几的方法很多,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计算时不但要选择你比较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而且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才能算得对又算得快。

二、强化练习

练习三  T4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三T6 (找朋友)

2、练习三T8(小动物喜欢吃什么?)www.xkb1.com

3、数学游戏  练习三T5(增加1道找不得相对应得数的算式)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没有自己的位置?

4、练习三T7(两步计算)(要求看清符号,认真计算)

四、拓展练习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写一写下面的算式吗?(每人选一组写一写)

13―□=□ □―6=□ □―□=5

这些算些有什么特点?

它们有什么规律?(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并让其知道哪一组是写不完的,哪些是写得完的)

www.xkb1.com

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算技能的提高仍然是计算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的计算,以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即加强训练,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全班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但有趣又有价值的练习形式或题目真的挺难想的,而且还要让全班学生参与其中。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9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0页例题及第50-5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2.在观察与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比较、联想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逐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掌握和是8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人

1.小朋友们,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夏天里你们最喜欢干什么?(游泳)每次游泳时,你有没有发现或想到这里面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再到游泳池边去看一看。(多媒体展示游泳池图)

2.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画面,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评析:由学生喜爱的游泳活动,引出话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二、展开

1.自主探究新知。

(1)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列出算式。

(2)小组交流后集体反馈。刚才小朋友们都提出了什么问题?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汇报。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8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儿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8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3个小女孩,5个小男孩,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游泳馆里有1个戴帽子的,7个没戴帽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游泳馆里有6个没带游泳圈的,有2个带游泳圈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提问:你能根据自己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吗?教师适时板书:

5+3=82+6=87+1=83+5=86+2=81+7=8

8-3=58-2=68-1=78-5=38-6=28-7=1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个人兴趣的不同决定了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标准、思考问题的方向、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观察。

5+3=82+6=87+1=83+5=86+2=81+7=8

看看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4)再次引导观察。由同一幅图列出四道算式。看看这四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评析: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由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动构成的,是在合作与交流的氛围中形成的。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帮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5)“试一试”。

小朋友真了不起!根据一幅图就列出这么多算式。你们瞧,小白兔为奖励大家正背着篓子给大家拔萝呢!(多媒体展示)

①观察交流图意,提出问题后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

②交流评价:说出所列算式表示的意思和计算的想法。

2.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再去玩具店逛一逛。

①学生观察图(多媒体展示),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②交流评价:结合图意,说出算式的含义,思考为什么第二幅图只列出了两道算式。

(2)“想想做做”第2题。

今天,小熊可能遇到困难了。因为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妈妈答应它去公园玩,但它必须找出这样两张数字卡片,使得它们相加等于8,看它多着急。我们帮帮它好吗?

①同桌学生出示卡片操作,请两名同学板演。

②交流评价。

(3)小熊终于可以去公园了,阿姨给小熊一张特殊的门票,完成上面的题还有礼物。

①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②独立完成。

③交流评价。

(4)大家可真聪明,阿姨为小熊准备了一些鞭炮,为小熊祝贺生引用卡片逐题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口答。如答对,其余学生发“澎、啪”声;如答错,则发“噬”声。

(5)放完鞭炮,我们跟着小熊到处走一走吧!看,小熊遇见谁了?

①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②学生讨论图意,独立列式。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一. 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二.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最后两段能背诵。并通过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片段的略读,《多美啊,野花》的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前准备: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一张挂图。[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揭示课题。(以旧带新,激发学习兴趣)

1. 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莲花”。(板书:莲花)

2. 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板书:莲叶)

3. 我们还学过一首古诗,里面也赞美过荷花,我们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师生一起背古诗——宋朝杨万里的《咏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二. 观察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荷花池边。

(充分利用插图,图文结合,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荷花的。)

1、启发:那个小姑娘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你们看那一池荷花就像这一幅美丽的图画。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

2、指导看图:请小朋友按次序仔细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读中启发:课文中有个小朋友在看荷花,她见荷花非常美,就写了这篇文章。现在打开书本,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 自学课文。

四. 自学讨论,理清层次。(梳理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文章写法。)1.“我”去看荷花。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综合板书:

我去看 看着 想着 看着

五. 讲读课文。

(启发学生把这幅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第一节:

1. 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 指点: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3.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第二节:

1. 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出示小黑板。提供句式,分步训练)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荷叶(); 又看到()荷花(); 还看到()花骨朵()。

(小莲蓬)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 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露珠滚来滚去,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舞蹈,又看到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胀得饱饱的,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在花心中藏着。

3. 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板书:色彩美)

4. 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板书:姿态美)

5.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6. 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 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表情朗读第四节。

9. 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那么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可以用哪些词。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把这一节再读一遍。(“想着”下面板书“爱”)

“自己仿佛”要读得慢一些,要像真的一样,好像看出了神似的,“风吹来”“风过了”由动到静,要交代清楚。13.戴上荷花头饰,表情复述课文。学生准备。

提示;复述时要有次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想想好。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

[板书设计]

荷 花 色彩美

看着 美 冒 露 姿态美

风吹过来 想着 爱 风过了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2. 学生齐读课文。二. 复习阅读。

1. 你们读了这一课,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2. 第四节是展开想象,课文中的“自己仿佛”“自己觉得”后面写的就是想象的内容。什么叫“仿佛”?

(“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例句:

(1)我看着小蝌蚪,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2)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丛中去采蜜去了。

(3)我看着梅花,仿佛自己是一朵梅花,迎着寒风开放。(4)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三. 教补充教材。1.《王冕看荷花》(略读)

(1)导语:刚才同学们用“仿佛”说话,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王冕学画》,现在李老师再介绍一篇材料让你们读。

教师介绍读物:这篇材料是从一篇很有名的书《儒林外史》里选出来的,写的是《王冕看荷花》。小朋友们很快地把这材料看一遍。(学生阅读课文)

(2)指导:这材料上有几个词是古文中的词,我们现在不查字典,你结合上下文读读,想想。(针对学生已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等。通过这篇节选的教材,意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读”,理解内容。)“须臾”是什么意思?天气烦躁里的“烦躁”是什么意思?要学会看注释,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读。(板书:须臾、烦躁)

看注释:“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烦躁”是指天气闷热。

(4)这篇材料中有一句写王冕看荷花,看到怎样的程度?(突出“人在画图中”)看这些长篇的文章要学会抓主要的。

(5)引导运用:现在我们想想在我们刚学的《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节末了,是不是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来点明这一节的中心意思,你们想想应该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原来板书的“风过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画图中”。)

(让学生运用这一句话,不仅是画龙点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指导的意境的体会。)2.《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1)导入:由于荷花的色彩很美,姿态也很美,因此使人陶醉在画图之中,其实荷花不仅外表美,它的品格也是很美的。宋朝有个哲学家曾这样赞美荷花。(教师板书两句话)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教师先在“甚蕃”、“淤”字上加上拼音,领读两遍,再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讲讲“甚蕃”的意思。然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这两句话的意思。)

(2)讲解:这两句话,前一句的意思是说,水上的、陆上的花草,可爱的很多,后一句是说作者最爱莲花,爱它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全身洁白不受污染,这是作者对莲花的内在品格的赞羡。(同学带着赞美荷花的语调读两遍。)

(3)学了这两句话,你们知道李老师要说荷花的什么美? 荷花更美的是品格上的美。

(板书:在原来“色彩美”“姿态美”下面加上“品格美”)

正因为荷花不仅外表美,内在的品格也很美,所以我们爱荷花。我现在请小朋友用这样的句式连贯地说荷花的美。板书:

我爱(),我爱(),我更爱()。

例句:

我爱荷花的美丽色彩,我爱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我更爱荷花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

(这里补充荷花的品格美,目的是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再深化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加深对荷花的情感。)

(4)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身处在不良的环境中,但是保持着高尚的品质,我们就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他们。说话训练:

小朋友,昨天我们去野外看了野花,野花有许许多多,有各种美的色彩,也有好的品格,你们觉得那一种野花最美? 我们就来说蒲公英,你们自己出个题目吧。(学生自拟题目)板书设计

荷花 蒲公英 色彩 我爱,花 外表美

姿态美 我爱,茎叶 内在美

品格 我更爱。

课后反思:

《荷花》一文,我这样设计 :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谈话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二 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 《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后记: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品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

(一)(1)快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和同桌交流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2)思考: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

(1)开火车读词语:“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

(2)指名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如:“厄运:困苦的遭遇。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凝视:聚精会神地看。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3)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

1、出示学习要求

(二)(1)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2)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勾画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

(1)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2)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伯诺德大人。a、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b、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c、学生准备演(揣摩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d、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a、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b、学生交流:聪明、十分镇定。c、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

(3)预设三:杰奎琳。a、机智b、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天真、纯洁。c、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d、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学完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自学指导

(三)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一下,和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后,同桌交流看法。3.全班交流。

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小结: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有兴趣的找些剧本来读一读,进一步感悟一下剧本的特点。

四、当堂训练

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2、布置作业:(选做题)片段练习——

校运动会上,我获得了800米长跑金牌。我兴奋极了(„„)一个劲儿地往家奔,想让妈妈也开心开心。可是,妈妈正忙着做饭,没时间搭理我。我(„„)妈妈听了后,开心地笑了,还说要多做几样小菜犒劳犒劳我呢!

五、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六、板书设计。

12、半截蜡烛

点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一年级下册12减几教案 篇12

课题:观察物体(教材12--13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1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刘茵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课前,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如家里的家具、电器、玩具等,从上、

下、左、右、前、后仔细观察,不同的观察角度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并选择一种物体画出六个面来。

二、探讨交流

活动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介绍自己所选物体及六个面

2、选择5-8名同学全班介绍。

活动二:观察思考

教师出示各种物体请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说一说它们的不同,为什么。

活动三:探究原因

小组内讨论为什么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面是不同的。请学生说一说。

活动四:巩固提高

单独完成书中12-13页的练习。

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的全貌,丰富和积累学生的生活体验。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物体,能根据平面图判断观察物体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知识点:

观察物体时应注意,要从前、后、左、右等不同角度、不同位置去观察。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发现问题。

2、观察操作,建立模型。

3、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创新思维,开拓进取。

教学准备:课件

上一篇:我们80后怎样做教师下一篇:难忘的腊八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