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班的毕业感言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硕士研究生班的毕业感言(精选8篇)

硕士研究生班的毕业感言 篇1

又到了离别的时候,这次真的要说再见了,向这段青葱的学生时代。此次此刻,离愁弥漫的空气生出无数的情境,一切的语言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三年前,我们怀抱着无限的想象来到中大,我们信誓旦旦地认为,三年后的我们会是不一样的烟火。然而,嬉笑、喧闹、拼搏过后,也许我们都没能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但我们对梦想的追逐并不会因为今天的离别而终止,追逐梦想是一个没有期限的过程,即使今天未能到达,只要我们想,梦想随时都可以启程。

青春的一次又一次跌倒碰撞,让我们的梦想变得满目疮痍,我们愤慨现实的残酷,感慨时间的无情,但我们却忽视了自己的无义,是我们在踌躇犹豫中蹉跎了岁月,使错过成为了最美丽的遗憾。还记得我们和某人一起说好的旅行,在各种琐屑牵绊下,最终成为未来难以实现的承诺。许多事情,错过了,遗憾了,总在经历之后才会懂得珍惜。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无法让人生重来,但是我们可以回忆过去,珍惜现在,相约未来。

明天,也许我们就要分离,我们不必害怕时间,我们不必害怕距离,只要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总有一天,我们会在熟悉的街角的咖啡店里笑着再见。你不必担心许久不见,不知如何开口,一句寒暄,足以打捞岁月的蛛丝马迹,勾起我们往日的点点滴滴。

在明天来临之前,我想告诉你,亲爱的朋友,也许在未来的人生里,我们会有无数的坎坷,当梦想折断了翅膀,当命运遭遇了风霜,请记得我们一起哭着唱那首《最初的梦想》,“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让我们一起把梦想紧紧握在手上,让眼泪放在心里,将勇气化作翅膀,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

最后的离别,伤感但并不伤痛,在未来追逐梦想的旅途中,让我们一起共勉,一起努力!

毕业感言(二)

这个五月过得太快,虽然我在心中安慰着自己,毕业典礼尚在远方的六月,但日头越来越毒辣,热浪翻滚着提醒着毕业生们,六月已近在眼前。翻过这个周日,和儿童节一起来临的,就是道别的季节。每年的这个时点,学校里随处可见学士服,今年终于与我们有关,轮到我们穿上。

大概从这之前的一年,就已经没有了大一大二的概念,别人会叫你毕业生。毕业,可能是期待,可能是喜悦,但直到现在才知道这种感觉很复杂,有怀念,有感谢,还有祝福。每个人对于毕业的感受都不一样,对还要继续研究生生涯的人来说,也许只是等待又一个暑假的开始。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同学,经过这个六月,就要硬生生地扯断与校园的联系,告别了“特殊优待”的学生生活。这么想想,毕业还有些残酷。答辩之后,时间似乎就一步一步催着人离开,宿舍里的人越来越少,而自己的行李也已经打包好放在墙角。后来在各种聚会上,大家说着刚报道时的青涩,说着军训时的狼狈,说着运动会上的英姿,说着在宿舍时的懒惰,说着有的没的的八卦,然后哈哈大笑,我不由自主地笑着然后努力忍着,结果还是无可避免的有些感慨和伤感。人们总是这样,还没有失去,就开始怀念。正如怀念青春的人总是有青春的脸庞。

我怀念什么?怀念和全班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出游的时刻,怀念和老师讨论问题的时刻,怀念临时抱佛脚刷夜的时刻,怀念宿舍闺蜜一起做饭打火锅的时刻,怀念和社团战友们办活动的时刻,怀念在宿舍楼下用力的吼歌,怀念交换时度过的奇异时光,怀念保研司考时的只争朝夕,怀念准备毕业论文时的呕心沥血,以及,怀念即将分别的酷酷的朋友们......值得回味的太多太多,连那些当时觉得痛苦的难以忍受的时刻,在毕业的日子里也有了特别的光泽,仿佛经历了喧闹的如梦一般的场景,但这场景明媚阳光、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希望源自收获。提到收获,这时候很难想到所谓的公平、正义、自强不息与勤奋刻苦,而是满脑子充盈着感受到的越来越真切的小道理。感谢优秀的同窗们,他们激发着我实现梦想的勇气和动力,让我懂得想要收获必须播种,必须努力且脚踏实地。感谢让人醉心的朋友们,他们陪伴我去实践疯狂和体验新奇,告诉我生活一定要有爱,有快乐,有梦想。感谢可敬的师长们,孜孜不倦传道授业,教予我严于律己,保持谦卑,以包容之心去理解身边的人和事。感谢经历,让我曾体验过欢喜兴奋,也感受过的脆弱痛苦。那些低谷让人真实而有效地思考,努力认识自己,学会在支持声和反对声中冷静地作出自己的选择。那些磨砺让人明白一些原则坚持起来很难,但是努力坚守下来真的有很大的满足感。那些失败告诉我要大胆尝试才能无悔,因失败而收获的经验也许比成功带来的荣耀更加宝贵,要永远学习,永远保留爆发的能量。当然,还有有幸见证到的别人的经历,传奇的、励志的、现实的……感谢母校这个精神家园,和大四一年为了前程努力奋斗的身边的朋友们,让我感受到开阔的眼界、强大的心灵和与现实和平周旋的勇气,让一直低头行走的我,抬起头总能看到每颗星都在闪耀。感谢与大家相遇。

最近好多人感慨,“大学时光啊”,我总是不敢往详细里想象,我的记忆错过了很多日期,脑中只浮现起零星的面孔、笑声,像一部快进的电影,下一瞬间,它们消散了,只剩一种模糊而温暖的情感。人生也许就只有大学生活能如此简单、自由,所以那些陪伴我们一起活得美好通畅带劲儿的人因此变得特别可爱。一个朋友说,“最难开口的事就是,初次的问好和最终的道别”,说的真切。很快很快,我们就要离开这里,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新的旅程的开始,此刻有满腔的祝福,希望新的旅程我们都能努力活得精彩,活得有温度、有价值。

毕业感言(三)

那些最温柔的校园时光

校园生活很平静,以致于很多同学有时会想要出去尝一下工作的滋味。只是年少的我们还不懂,这种平静是多大的享受。一个和我一样离开广州实习的同学,在某个周末回学校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只有回到学校,时间才显得温柔。”是啊,也只有离开了学校,才懂得她的温柔。

记得大一的法理课上,刘诚老师就跟我们讲“自由懒散而又浪漫的灵魂”,而在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中大,这似乎不难实现。就算是在被称为孤岛上的“中东”,即使没有参天古树、红砖绿瓦的浪漫,也不乏充满青春气息的自由。独具中东特色的美食、晚上的内环、周末的活动等等,无处不留有我们“不羁”的踪迹。

校园时光的温柔,最主要的更是因为大学还是一个象牙塔,学校有一种不愿让学生受伤的天性。“学校能容忍的社会未必能容忍,老师能原谅的老板未必能原谅”,校园总对我们报以最大的宽容。我在毕业论文的后记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望着窗外这晚春初夏的景色,感受着早晨校园的静谧,内心期许但求温和从容,岁月静好。”即使有多么不愿意,我们还是要脱离这样一种温柔,带着母校的祝福和期望,继续前行,再出发。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法学院

中大法学院里那些个性鲜明的老师,足以成为我们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一入学报到时,就听师兄师姐说起过法学院老师们的趣事、语录,本科四年里上过大部分老师的课之后,我也真正领略到了老师们的独特魅力。而研究生期间,与导师还有专业内的老师深入接触后,对我们的老师也有了更多了解。我的导师杨建广老师,在学术上是一位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的学者,在生活中是一位宽容处世、谦爱平和的长者,能成为杨老师的弟子真是我学生时代一件幸运又幸福的事。蔡彦敏老师敏锐的观察力让我们为之崇拜,充满人生智慧的话语也深深地触动和启发着我们。郭天武老师对我们十分关爱又不失严厉,敦促我们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谢进杰老师渊博的学识和理论功底让我们领略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回忆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法学院,更是少不了种种有特色的活动。从迎新开始“寻找粉红色的我们”,再到院运会上的“流动的粉色海洋”,可真是“拉风”了一把。还有研究生期间的法学院研究生舞会、中大“星海之声”五·四合唱节等等。现在回想起来很庆幸自己都参加了这些活动,虽然当时只能在繁重的课业之外挤出时间进行排练,但是期间的收获都很有价值。

在法学院的最大受益,莫过于在六年的学习时光中培养成的思维和逻辑习惯。死记硬背的法律条文永远是一潭死水,也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步伐,但只要我们懂得条文背后的法理,遇到具体问题时懂得去“找法”,用法律人独特的逻辑去分析事物和现象,我们的思维才不会僵化、认识才会深刻。

致我们终将分别的可爱的你们

“谁的青春没有浅浅的淤青”,谁的大学能没有点点遗憾,但我常常想,我在大学期间认识的同学好友、收获的友谊已填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遗憾。在学期间我身边的同学、好友都相互给予了彼此最真的友情,一起解决迷茫、一起分享快乐。而同门师兄弟姐妹之间也常常在学术讨论和生活交流中,变得更加融洽。

我最可爱的朋友们,毕业后我们就要分开,各自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不管是国外读博士深造,还是在国内不同的城市工作,我相信无论走到哪,我们都会带上在校期间这份弥足珍贵的记忆。校园生活渐入尾声,望六月底道出那一声“珍重”时,我们都能更泰然!

毕业感言(四)

2011年的夏末,我们相聚于此;2014年的盛夏,我们挥手告别。三年前,我们带着各自的专业背景来到这里,开始步入未知的法律殿堂,我们带着各自的大学生活印记来到这里,开启了我们的后学生时代。研究生三年的时光,有些同学选择泡馆做学霸,有些同学选择各种实习积累经验,当然还有很多同学只是把研究生生涯当作大学生活的延续,没做什么特别规划,直到一晃眼来到毕业季匆匆忙忙做各种准备。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不断地看到听到以前的同学工作上有所突破、生活上日渐稳定。当往日的同学在朋友圈晒各种出差照片、结婚照片、小孩照片时,我们却在毕业季跌跌撞撞--读研期许的各种落差、找工作的屡屡受挫、毕业论文的重重压力、感情问题由于工作未定而更加复杂难解,我们只能用网上流传的“研究生只能晒被子”来自嘲一下自己。但是,最终我们都熬过来了。还记得那年暑假我们一起为司法考试废寝忘食,还记得我们在图书馆为各自的论文敲打键盘,还记得我们一起为找到各自的职业定位促膝长谈。我们收获了又一次的大学情谊,我们有了比别人更多的学习机会,我们获得更多的时间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

别人都说我们还可以继续校园生活很幸福,确实,我们在三年的后学生时代享受到了更多的闲适安逸和单纯美好,不过同时我们也承受着年龄渐长带来的毕业季工作和感情压力,我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如果选择了这条路,便是要风雨兼程、义无反顾,同时保持平静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那些看过的书、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会让你以后更加从容地面对这个温柔而又残忍的世界。

毕业感言(五)

当我提笔写下这篇“命题作文”时,宿舍外的木棉正丝絮翻飞。木棉是羊城的市花,而我却在厦大才得以赏玩其四季变化。正如离开中大整一年后的今天,我才能够逃脱出来,以局外人的视角回顾在中山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说来好笑。与来到厦大时的皈依与淡然截然相反,中大是我四年来时刻准备逃离的地方,并且这种想法在大三校外交换时变得更加强烈。那一份“生活在别处”的热望现下想来着实幼稚,却反而成为我生命中的张力。虽然最终命运出人意料的将我送到厦门这座城,但正是彼时为逃离中大所做的一切叠加起来,才塑造了今天这个自我。而坐在毕业离开大学城北的地铁上,我才幡然醒悟,四年来心心念念的“逃离”很可能只是一场暂时的“出走”。无论当初爱也好,厌也罢,与这所学校、这片热土间的联系万缕千丝,难割断,更不舍断。

我从来不是一个Think big, do big的人,因此少了很多功勋可供凭吊,可谓“差强人意,乏善可陈”。对于中大的记忆,永志不忘的是初入学时刘诚老师“通识教育”的理念。因了那份认同,很多时候,我得以恬然享受图书馆中一书一茶一韶光。经典,不见得懂了,但总归翻过读过几本,给了我很不一样的体验和视野,锻炼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想法。于我而言,回顾所来泾,这难得的纯粹与安然竟是比学术竞赛、社团活动更为宝贵的财富,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今后的职业规划。如今谈及中大学习生活的日子,满满都是惜福和感恩。

“出走”之后,不仅可以向外的观察,更可以在审视与比较中修正对中大法学旧有的一些偏见和主观,逐渐理解了中山大学“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难能可贵。四年的锻炼让我能在现今的人生路上保持一份内心的镇定和对理想的信心,既不会以理想的名义厌弃生活,也不会以生活的名义嘲笑理想。即使终归平凡,也不会甘心放弃对爱与正义的追求。

硕士研究生班的毕业感言 篇2

一般而言, 一个完整的语篇由两部分构成:主语篇和元语篇。主语篇侧重于新命题的生成, 向读者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而完成语篇的概念功能。然而, 主语篇只是语篇生成的一个环节, 其本身缺乏连贯性, 且以作者为中心。众所周知, 阅读交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两者缺一不可。这时, 作者往往借助元语篇来交待语篇的结构安排, 帮助读者理解语篇, 提示读者命题的重要性和可靠性, 从而实现两者间的交流和互动。

自Halliday (1973) 提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后, 关于元语篇的探讨一直深受该理论的影响。很多学者从纯理功能视角给元语篇下定义和分类。这样的探讨不仅扩大了元语篇的范畴, 还有利于按功能给元语篇分类。

但是, 元语篇的形式和功能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元语篇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例如, 它可以既传达人际意义, 又传达语篇意义。而且, 元语篇的功能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离开具体的语境是很难界定元语篇的功能的。正是由于元语篇的这些特点, 研究者们不可能完全区分出哪类元语篇只有某种特定的功能, 所以元语篇的分类也总是有分歧。较新的关于元语篇的分类是Hyland (2004:137—140) 提出的。他认为, 所有元语篇都具有人际意义。因此Hyland借鉴Thompson (2001) 用来区分语篇的组织性和评价性成分特征的两个概念:“交互” (interactive) 和“互动” (interaction) , 并在总结前人的分类模式的基础上, 把元语篇分为“文本交互性手段” (interactive resources) 和“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 (interactional resources) 两大类。笔者认为, 该分类分特征, 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此种分类方法。具体分类如下:

(1) 文本交互性手段 (Interactive resources)

(1) 过渡标记 (Transitions) :inaddition, but, thus, and, etc.

(2) 框架标记 (Frame markers) :finally, to conclude, my purpose here is to, etc.

(3) 内指标记 (Endophoricmarkers) :notedabove, seeFig, in Section 2, etc.

(4) 证源标记 (Evidentials) :according to X, (Y, 1990) , Z states, etc.

(5) 解释标记 (Code glosses) :namely, e.g., such as, in other words, etc.

(2) 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 (Interactional resources)

(1) 模糊限制语 (Hedges) :might, perhaps, possible, about, etc.

(2) 追加标记语 (Boosters) :infact, definitely, itisclear, etc.

(3) 态度标记 (Attitude markers) :unfortunately, I agree, surprising, etc.

(4) 参与标记 (Engagementmarkers) :consider, notethat, you can see, etc.

(5) 自我提及 (Self-mentions) :I, we, my, our, etc.

有关元语篇的理论探讨为元语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近几十年来, 国外学界和国内学界对元语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国内学者大多集中于研究中国大学生 (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学生) 使用元语篇手段的情况, 鲜有学者对中国硕士研究生使用元语篇手段的情况作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国外学界虽有研究者作过类似研究, 例如Hyland和Tse (2004) , 但是由于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不同, 香港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情况有别于内地学生, 元语篇使用特征也会有所差异。而就作者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 对中外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因此, 以中外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为语料, 对元语篇使用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本次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

2.1.1中外硕士研究生在用英语撰写的毕业论文中是如何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各自的使用特征有何具体体现?

2.1.2中外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是否存在异同?如果有, 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2.1.3 造成中外硕士研究生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异同的潜在原因是什么?

2.1.4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对外语教学, 尤其是对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有哪些启示?

2.2 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方法。为了回答以上四个问题, 本研究以自建的两个语料库为基础,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第一个语料库包含外国硕士研究生所写的20篇毕业论文, 都是从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中随机抽取的。第二个语料库包含20篇中国硕士研究生所写的毕业论文, 都是从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语料库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由于元语篇形式和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而且元语篇的功能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所有的元语篇均为人工标注及统计。此过程重复多次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人工标注和统计, 研究者得出各类元语篇子项在毕业论文中的使用频率和比重, 并使用GraphPad Prism V4.03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从而得出元语篇使用的量的差异。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对比分析, 研究者进一步得出中外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质的差异。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Note:*means p≤0.05;**means p≤0.01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 在中国硕士研究生用英语撰写的毕业论文中, 元语篇出现的频率约为每15.70个单词一次。中国硕士研究生倾向于使用“文本交互性手段”, 对“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相对较少。就元语篇子项而言, 中国硕士研究生倾向于使用过渡标记、框架标记和模糊限制语。

第二, 在外国硕士研究生所写的毕业论文中, 元语篇出现的频率约为每13.20个单词一次。较中国硕士研究生而言, 外国硕士研究生对“文本交互性手段”和“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趋于平衡。就元语篇子项而言, 使用频率居于前列的有过渡标记、模糊限制语和证源标记。

第三, 通过比较发现, 两组学生都已意识到元语篇对于学术写作的重要性。从整体上看, 外国学生使用元语篇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而两组学生使用元语篇手段的量的差异主要在于对框架标记、证源标记、自我提及和“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上 (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就元语篇子项而言, 两组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都是过渡标记, 而内指标记使用的频率则最低。两组学生都较多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解释标记;而对追加标记语、态度标记和参与标记的使用则相对谨慎。

第四, 进一步的统计结果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 中国硕士研究生使用框架标记的数量要明显多于外国学生;其中, 中国硕士研究生倾向于使用框架标记来指示顺序和标记语篇层次。例如:

(1)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ddress terms....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The third chapter mak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kinship terms... (NNS#1, italics added)

(2) The whol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Introduction presents th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The second part———Theoretical Rationale and Literature Review provides....The third part———The Present Study illustrates....The last part———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whole research and offers its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NNS#3, italics added)

(3) First, I choose the subject to study, because....Second, I choose the subject to work on, because.... (NNS#18, italics added)

外国学生使用证源标记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其中, 外国学生使用转述动词 (证源标记中的一类) 的质量要高于中国学生, 如表5所示。

外国学生使用自我提及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 且在使用自我提及时主要倾向于使用I/me/my。而中国学生主要倾向于使用we/us/our, 尽管论文中并没有明显的迹象表示有合作者。 (见表6、图1)

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 (如表7所示) , 两组学生都倾向于使用情态动词来表示对命题承诺的程度。

在参与标记的使用上, 外国学生在对we/us/our和疑问句的使用上趋于平衡;而中国学生则更依赖于使用we/us/our (见表8、图2)

第五, 本研究尝试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首先, 学术语篇本身的体裁特征。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语篇的一种, 其本身需要体现学术语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因此两组学生在使用态度标记、自我提及等元语篇子项时, 都表现出相对谨慎的态度。特别是中国学生, 有意识地用we代替I来避免文章出现主观倾向。同时, 两组学生都较多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表示对命题留有一定的余地, 不排斥其他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谨慎的态度。其次, 文化差异。本研究尝试用文化差异来解释中外硕士研究生在使用证源标记时的不同。外国学生使用证源标记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中国学生。对于西方研究者而言, 证源标记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用于区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自身的立场, 表达研究者科学审慎的研究态度。相比较而言, 中国学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缺少对先前研究成果应有的尊重。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因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比外国英语专业学生更难获得英文原版文献资料, 所以这可能也是中国学生较少使用证源标记的原因之一。最后,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二语写作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是一种挑战。尽管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写作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 但是相对于母语为英语且同为英语语言学专业的外国硕士研究生而言, 英语写作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 二语学习者往往倾向于使用“文本交互性手段”来达到语篇的连贯和流利, 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对“作者读者相互间手段”的使用, 减少了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学生在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还需加强。

4. 教学意义、研究不足及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

本研究对中外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在非自然学习环境下教授英语元语篇的建议。笔者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英语写作教学, 特别是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启发。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 自建的语料库较小, 只选取英语语言学这一个学科, 等等。因此, 笔者建议, 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元语篇手段进行标注和统计。只有这样, 对大型语料库的研究才可能成为现实, 研究结果也会更可靠更具价值。同时, 本研究建议, 可以进一步研究母语不同的英语学习者使用元语篇手段的特征是否具有普遍性, 或进一步探讨元语篇使用差异的潜在原因, 尝试确定不同原因的不同影响。

参考文献

[1]Crismore, A., Markkanen R.&Steffensen M.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American and Finish University Students.Written Communi-cation, 1993, 10, (1) :39-71.

[2]Dahl, T.TextualMetadiscourse in Research Articles:A Marker of National Culture or of Academic Discipline?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4, 36, (10) :1807-1825.

[3]Halliday, 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London:Edward Arnold, 1973.

[4]Hyland, K.Persuasion and Context: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 30:437-455.

[5]Hyland, 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Metadiscourse in L2Postgraduate Writing.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 13:133-151.

[6]Hyland, K.&Tse, P.Metadiscourse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l.Applied Linguistics, 2004, 25, (2) :156-177.

[7]Thompson, G.Interactionin Academic Writing: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2, (1) :58-78.

[8]成晓光, 姜晖.亚言语在大学英语写作中作用的研究.外语界, 2004, (5) :68-73.

[9]徐海铭.元语篇:跨文化视域下的理论与实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新兵连女兵的“毕业感言” 篇3

别样的年纪,别样的精彩。每个人都是用心度过了这样类似的日子。

这里,采撷沈阳军区某通信总站几位新兵初到军营的故事,透过她们点点滴滴的情节,可以找到从学生到军人转变的“答案”。未佩戴肩章帽徽的作训服,映衬着一张张稚嫩的脸。而那又有些紧绷的脸,仿佛泄露着她们的理想、志向。短短的军营生活,已让她们有了兵的模样。

在新兵连“毕业典礼”上,她们说:“军营中,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我们都要学着成长。”其实,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从如何成长开始的。

【关键词】阳光

那仁通拉嘎是个女孩的名字,寓意阳光明媚。采访中,这个从锡林郭勒草原走来的蒙古族女孩,一直在微笑,还时不时地笑出声来。阳光一样的名字,阳光一样的女孩,也有着阳光一般的心灵。

她毕业于内蒙古财经学院,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当了三个月的导游。然而,她并不喜欢那份工作,她向往草原以外的世界。父母都是牧民,家族里走出草原的人寥寥无几。

那仁通拉嘎身上有着蒙古族女孩特有的一股积极上进的热情。她很享受军营这样的生活,这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她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兄弟姐妹5人,每顿饭都是十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早已习惯了彼此之间相互照应。在这里,她会像关心姐妹一样去关心每一名战友。时间久了,战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情,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称自己的班为“咱家”。那仁通拉嘎懂得珍惜这样的集体,也感到了一种责任。她也学着班长去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班里的小值日、倒垃圾、念条令、打扫卫生等一些琐事,她都干得有板有眼一丝不苟。

“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她牢牢地记住了班长说过的这句话。对未来,她希望能够学到网络方面的技术,这是她的心愿。在这个网络时代,她的家乡却一直与网络无缘。短暂的新兵生活,让那仁通拉嘎懂得了做好一名合格兵的许多道理,既然从遥远的地方来这里,分到哪里都是一样。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努力做好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关键词】坚强

每到周末,哈尔滨姑娘槐先琦最兴奋的事,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快快乐乐地向父母报个平安。

槐先琦有着“90后”鲜明的时代烙印,她独特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决定了她行为方式凸显以追求自我价值的特征。入伍前,她已考上黑龙江艺术学院,古典吉他专业。她因为不喜欢,决定复读。当她从网络看到招女兵的消息时,又决定从军。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个“精彩”的选择。尽管当兵的哥哥给她打过预防针,可站在操场上,凛冽的寒风、严格的纪律约束,都与她想像的不一样。她敲起了退堂鼓,后悔当初“精彩”的选择。

第一次出早操跑步时,第一圈,她就挺不住了。班长在她身旁轻轻地说了一句:“别人能做到,你也可以。”一瞬间,就是这么一句普通的话,竟让她想流泪。一圈、二圈,再坚持一下,跑到前面那棵树就是第三圈了……她紧紧盯着前面的那棵树,心里一直默默数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脆弱和困惑,但每个人又都是擦干眼泪挺了过来。她说:“部队是磨练意志的地方,当兵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的人生经历能够丰富些。”

她感悟到,每个人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些因素,而让自己变得坚强,从而磨砺意志,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寻找让心灵充满激情的“底色”。

【关键词】目标

陈慧文说,她当兵的目标就是考军校,成为一名特帅的女军官。

在陈慧文的记忆里,建国60周年大阅兵时,年轻英武的女军人,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走过天安门,让她热血沸腾。女兵这个名词赢得了她的尊重,绿色军营生活已成为她心中追求的目标。她对军营有着美好的憧憬。她暗暗发誓,只要有机会就要成为像她们那样的优秀军人。女军官这个称谓折射出金属般的光芒,深藏着自豪与浪漫,深深吸引着陈慧文。

2011年11月,同学恰巧看到一则征兵广告,便告诉了陈慧文,她欣喜若狂,马上报名。经过层层遴选,她终于成为一名携笔从戎的阳光女兵。

陈慧文为了心中的目标,每天从清晨起来就要好好表现,认真做每一件事情。练站姿、练稍息、立正,每天都练得筋疲力尽。她咬牙挺着,心里一直有这样的信念: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练,才能做好今后的事情。在这里,陈慧文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分秒必争,洗脸、叠被子、换衣服等都是用分秒来计算。虽然在军营吃了些苦,早已没有了在大学时的“养尊处优”,但她却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价值。她很喜欢听全连跑步时,“刷,刷,刷”,很整齐的声音。这时,她就不觉得累了。

现在,陈慧文无论做什么,都感觉非常有意义,就连做好一个队列动作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她说她相信了那句话:当兵后悔3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关键词】感动

应该说,在重庆女孩夏晗还是一粒埋在泥土里的种子时,部队这个熔炉就已经在滋养着她的精神血脉了。她出生在军人世家。

当她终于破土而出成为长江师范大学商务策划专业二年级学生时,她清楚自己的未来将在商海里拼搏。大学生活让她迷茫,她陷入了沉思,并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她彷徨,焦虑。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选择了当兵。她也是这个军人世家里第一个女兵。

冬季的北方,银装素裹,气温降到-20℃至-30℃。这样的天气,让夏晗很不适应,自然而然地念家心切,她一直在偷偷地抹眼泪。随着春节的临近,新兵营里已是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气氛。姐妹们兴奋地聆听着窗外寒风裹挟着夜幕一点点临近的春节的步伐。偏偏,夏晗病倒了,发起了高烧,浑身一点劲都没有,躺在床上,整个人迷迷糊糊的。晚上,几位战友一会儿喂她吃药,一会儿端水给她喝。半夜里,她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人将大衣盖到了她的身上,还用手摸了摸她的额头。她知道,那是班长王慧娟。刹那间,夏晗被她们感动得鼻子直发酸。她的心好似春天来临,温暖起来。

这种感动,只有用心深深地去感受。病床前的嘘寒问暖,失意时的善意理解等,虽是件件小事,却弥足珍贵,都会像朝露一样湿润着你的心田。病好后,夏晗也用自己的言行感动着别人。战友病了,她打来病号饭;当小值日的战友站完岗,她会端来洗脚水。

在这里的每一天,夏晗都在体验着一种感动。现在,她想留在部队,即使考不上军校,就转士官,就想在部队干一辈子。只要经历了这样的感动,她就一辈子再也割舍不掉它了。

【关键词】适应

每天,踏入房间,北京女孩辛悦望着叠得像“豆腐块”的被子,铺得平平整整的床,心里感觉非常舒服。回想当初,她略有羞涩地笑了。

辛悦做梦都没有想到,来到军营,每天都得“侍弄”那个软绵绵的被子。全班的牙刷还要摆成一律朝北;去吃饭或者去宿舍的路上必须走直角……这让她不理解,难道说这些“清规戒律”能叠出部队的五彩生活?能摆出让人澎湃的军魂?能走出履行和平的使命?

是的,初入军营,她们身上有着太多的问号。

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入伍动机的多样化等,是这一代人的“胎记”。作为哈尔滨体育学院三年级的学生,辛悦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青春风采。可是时间久了,她才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她正值青春韶华,却没有了激情。因而, 她想到部队,希望经过一番锻炼找回自我,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

从第一次站军姿的那一刻起,辛悦就體会到了部队的严明。在随后的日子里,部队的严谨、纪律、责任、有序,让她有些不适应。

新兵营组织新兵座谈讨论,新兵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认为,个别规定虽然有点形式主义,但是都有道理。在军营,每个细节都决定着军人的素质,让人一看便知你是个军人。

辛悦说,在学校时,老师说一句,她能还十句。现在,班长怎样批评,她心里都会觉得舒服,那是从心里发出的服气。叠被子、摆牙刷,是体现军人作风的一些细节。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不适应呢。

回味自己在军营的这段日子,辛悦颇有感慨,从青年学生到合格军人,路会很长,这只是起点。但她说,只有从这个起点出发,才能锤炼品格、磨砺意志,才能为释放知识和智慧,成就事业找到厚实的土壤。

新兵连,是一个人寻找一条别样生命轨迹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续写着自己的另一种历史;更让她们纤弱的肩膀上,在成长的途中有了一份责任和担当。

硕士生的毕业感言 篇4

硕士毕业论文,既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难,也不想某些人说的那么容易。想起来小学时学的一篇课文《小马过河》,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实际情况是什么,“既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也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当然,只是完成了初稿,按自己预定的计划一步一步做完了,但是做的怎么样还有待老师审阅评定,暂时算松了一口气。

前几天总感慨,这或许是我过得最悲催的一个“十.一”长假了,哪也没去,每天早出晚归,趴在教室里写论文。唯一的一次“放风”是三号下午和舍友一起去吃了云南过桥米线,还有美味的久久鸭脖,晚上在宿舍看了一周一集的《绝望的主妇第八季》,然后,便又迅速进入状态。

硕士研究生入学感言 篇5

你们刚从本科毕业,对于科学研究可能还感到神秘,可能认为搞科学研究的人个个智力超群,对于科学家可能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仰视。的确,在很多时候,科学研究需要“灵性”,但如果你没有顶尖聪明的脑袋也不要紧,因为现代科学研究已逐渐倾向于职业化、程序化与规程化,在某种程度上你只要按规程办事就可以了,跟聪明与否关系不大。如果你经历了严格的科学研究培训,即使智商平平也依然可以做出可喜的成就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新生入学时开设十个培训专题的原因之一。

下面言归正传,开始“文献阅读”专题的探讨。我把本次专题讨论的题目定为“文献阅读与科研训练”,内容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希望对在座的博士新生也会有所帮助。我主要讲三点: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文献阅读的基本技巧,以及文献阅读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一)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研究生3年需要学习和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礼仪与学术规范,基本实验技能(包括湿、干实验),阅读与写作能力,报告与答辩能力,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在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文献阅读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几乎融汇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主要环节,与研究生各项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献?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也许无法回答全面。其实,我也回答不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多年来的体会简单地谈谈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大的方面讲,当代科学研究早已不同于牛顿、达尔文时代,从零(空白)建立科学大厦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我们从事的每一项研究都只能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想要在科研上有所建树,我们必须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行。如果你没有大量文献阅读的积累,你肯定爬不上巨人的肩膀,更谈不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摘硕果或仰望星空。从小的方面来说,通过读文献可以让你充分了解研究小方向上的历史发展和前沿动态,能粗略判断自己的研究大致处于什么位置。人们常说,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每一项基础研究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或多或少都是独特的。如果文献调研不充分,你就无法做出独特的研究。所以,文献阅读的一个作用是避免重复选题,避免重复研究。在研究生期间,文献阅读最直接的作用是模仿学习,在阅读中仔细体会别人论文的行文思路,既包括语言文字、句式的组织,也包括论文逻辑结构的组织和表达。此外,文献阅读可以体会如何提炼科学问题、如何解决科学问题等,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直接的训练。这些就是我对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二)文献阅读的基本技巧

下面我简单谈谈如何进行文献阅读。不过,每个人学习、做事的方式和习惯都不完全相同,下面的这些建议不希望你们照搬,我希望你们能尽快建立适合你自己的文献阅读方法和技巧。

对于硕士新生,你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遗憾的是,我不能给你提供快速提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捷径,我个人认为也没有什么捷径。具有四、六级水平不能保证一开始就能顺利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因为专业文献有它自己的特点。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文献的特点,当你翻过这个门槛后,你就会发现专业文献的阅读其实很简单,相比于很多其他类型的英文文章,专业文献的阅读反而更为容易。这个过程你必须自己亲自经历,这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下面给你们提供一些建议,你们可以选择性地采纳。

文献阅读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跨门槛阶段,这个阶段你的阅读速度可能很慢,可能无法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不要紧,这是正常现象,你要做的就是坚持去读。不过,我的建议是,刚开始阅读的文献最好是你导师提供给你的经典、高质量的文献,因为开始阅读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的精读,这些文献会给你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如果文献质量太差会给你造成不良的影响。

当你跨过文献阅读的门槛后,建议你根据不同的目的,对不同的文献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跟你课题直接相关的高质量文献依然要采用精读的方式,对于其他更多的文献,建议采用泛读的方式。泛读就是快速浏览,对文章的重点有选择的进行跳读,泛读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只需知道文章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即可。对于重点文献要采用精读的方式,精读与泛读的本质差别不在于阅读速度的快与慢,而在于你是否将思考融入阅读过程。精读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文章的内容真正消化掉,要转化为你自己可以运用的东西。我把精读的方式分为三种,它们包括“验证型阅读”、“挑刺型阅读”和“总结归纳型阅读”。

什么是“验证型阅读”?就是拿到一篇好文章,暂不看文字内容,先把图和表挑出来,你根据图和表的内容想想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怎么写,包括大的结构框架、组织逻辑,以及如何引入问题,如何进行结果陈述,如何引申出结论等,然后再看作者是怎么做的,反复体会你想的和你看的有哪些不同。当你的想法和作者的雷同程度越来越高,你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越来越高。这种“图表——思索——验证”的阅读对提升思维非常有效。你想,当你做实验后得到的就是几个表、几个图,如果有意识地经过了“验证型阅读”的训练,你就会知道该怎么从更高、更好的角度来写你的文章。同样的数据,有的人可以发10。0的文章,有的人可能只能发5。0的文章,为什么有这种差别?这种差别其实就是在平时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挑刺型阅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读方式。挑刺就是找不足,能挑刺说明你不仅消化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能比作者看得更深、更远。很多高档次杂志经常会刊出针对新文章的评论性短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挑刺型阅读。“挑刺型阅读”可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如果你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撰写课题申请书是必须的能力之一。课题申请最重要的就是有新的idea,“挑刺型阅读”可以为你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选题提供良好的训练。

“归纳总结型阅读”是一种宏观视野下阅读,是对多个“单”研究的归纳性思考,是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总结和把握。每个人都可以总结,但要真正总结到位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合理、准确的预测却需要很强的能力,一般初涉研究的硕士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往往只有同学们常戏称的“大牛”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仍然鼓励你们对你阅读过的文献进行尝试性的总结分析,因为大牛不是天生的,也是从研究生开始慢慢炼出来的。我希望你们当中今后也能出几个大牛,让我们老师也沾沾光,万一大牛不行,出几个中牛也可以。

另外,我还有几条建议: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2、文献数据库与搜索引擎相结合

3、对于应用研究和部分应用基础研究,还要结合专利数据库。

4、杂志论文与书籍、学位论文相结合

(三)文献阅读的几点注意事项

1、高水平的研究基本上都是英文的,所以你们要尽快完成从中文文献到英文文献的过渡

2、阅读文献的质量与档次决定你视野的深度与广度,精读必须读高档次的文章

3、不要将第一年课程学习与第二、三年截然分开,文献阅读应始于第一年

4、注意最新文献与实际实验有1—2年的时间滞后性

5、忌用文献填充硬盘,不做收藏家

研究学院男生的毕业感言 篇6

1终于毕业了。带着满身的尘土。

2三年速度飞过,我用三年的时间缓冲本科毕业没有良好定位的尴尬。在一个封闭的小岛中思考。思考未来。

3、我去选择,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去耕耘,最后获得收获。

4、目前选定的行业是电子商务,从运营专员做起,然后运营主管、运营经理、运营总监。

5、有的时候会想象五年或者十年之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会有房有车还是有魅力?

6、发现我不适合搞科研,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对于我这样的冥顽不化简直就是浪费。但是这三年的时间我不后悔。我有了一个缓冲的时间可以思考以及实践未来的方向。我不会再去想什么一直被调剂的悲惨历史,我不会再去想愤青的.东西,因为我要培养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可以改变历史。

7、有的时候会想象研究生三年有意义的收获有哪些?

8、有两个,一个是良好的定位(事业以及自我),一个是爱情。

9、是的,下面要说的是爱情。

10、在研三的下半年,因为一个情人节的帖子,居然得到了一段爱情,非常的不可思议,我现在都感觉自己很幸运。

11、在这里感谢我的女友,是你让我体会到了幸福,是你让我研究生最后的生活充实。

12、牵起了你的手就不会放开,只要你不主动拿开。

硕士研究生班的毕业感言 篇7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与学术性硕士学位介绍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硕士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 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重视实践应用, 培养在专业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 获得专业学位的人, 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 如工程师、医师、律师等。两种学位类别在教学方法、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不同。

我国自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 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 成绩显著。已经基本形成以硕士学位为主, 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总数为431个, 占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初步建立了具有国家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最重要的作用是要吸引优秀生源, 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 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专业学位教育有双重任务, 一是吸引优秀应届毕业生, 实施全日制学习方式,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面向在职人员, 开展非全日制学习。培养模式、学习方式、招收对象各不相同, 但培养目标相同, 同等重要。

可以预测, 随着专业学位招收规模扩大, 今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继续深造的一大部分人员将会加入到专业学位的队伍中。那么做好这一群体的招生工作非常重要,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结构比例。

二、在高校推免工作中做好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招生工作的措施

1. 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工作

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工作首先要利用好相关的招生网页, 可以设立专门的网页窗口宣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相关政策, 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

其次要利用好课堂宣传这一校园独有的空间, 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余发挥专业特长现身说法, 这样的宣传对于学生而言更有说服力, 也更容易被信服。

另外招生现场进行现场答疑、邀请懂政策明发展者、甚至已经获得专业学位的同学与报考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讲述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的异同也是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的一个关键点。

2. 从政策角度保障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教学上同等地位

很多同学不愿意攻读专业学位除了不明白专业学位的概念外, 无非还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存有误解。大多同学认为:参加同等考试或者具备同样的学历水平, 只有基本条件不符合学术性学位要求的同学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攻读专业学位是攻读学位的无奈的选择;而目前的招生政策也容易让报考者对专业学位产生这样的误解。影响较大的例如:引导应届本科毕业生, 在符合免推条件的学生中, 高分者优先选择学术性学位, 而把专业学位推给低分者, 仅凭分数给予学生不同的选择权而忽视学生本身的兴趣以及发展问题, 往往容易造成专业学位劣于学术学位的误区。

目前我们学校攻读两种学位的研究生享受同等的教学环境、接受同等的课堂教学、服从于同等的日常管理, 而专业学位攻读者还有选择提前半年就业的机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业学位的优势, 作为校方来讲应该凸显这一优势效应, 利用这一优势效应吸收更多的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

今后的政策甚至可以明确规定:应届本科毕业生在选择攻读学位时可以提前分流, 把有意继续深造的同学分成两类, 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攀登科研顶峰的同学报考学术性学位;满足于技术岗位、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同学选择报考专业学位。

3. 请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现身说法, 分析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的差异, 发展优势

古筝硕士范冉毕业音乐会将办 篇8

本报讯 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研究生范冉5月18日将在北京音乐厅举办毕业音乐会“华筝鸣籁”。届时,这位已经在音乐界小有名气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将淋漓尽致地展现她出众的技法以及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倾情演绎《打虎上山》《汉江韵》《三迭》等经典曲目和新创作品。

范冉1982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就表现出很好的音乐天赋,4岁开始学习古筝,1994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2000年考入该校本科,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演奏家李萌教授的研究生。十几年系统的古筝艺术学习、训练不仅使范冉具备了高超的演奏技艺,更使她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深切的认识和理解。范冉的古筝演奏极重视对古筝强烈抒情功能的挖掘运用,其音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共鸣性,形成流畅、灵活、华丽、深情、极富人生况味的演奏风格。范冉2005年获第五届全国金钟音乐奖银奖,并在南京举行专场音乐会。同年获全国文华艺术政府奖(古筝青年专业组)银奖,并获全国文华艺术政府奖小型组合古筝银奖,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毕业音乐会曲目,即是范冉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广为听众喜爱的保留曲目,这些颇具难度的曲目在其扎实的技巧烘托之下,将把听众带入一个古典纯美的艺术天地。音乐会还选择了作曲家叶小纲精心创作的古筝曲《三迭》、青年作曲家周静金钟奖获奖之作《陌桑》、李萌教授新作《月色清明》等现代技法作品。作曲家莫凡还特别为此次音乐会创作了颇具海南风情、旋律清丽的《黎之引》。这些精心编排的曲目将为听众带来丰富多元的听觉享受,领略古筝古朴而年轻的韵律。吴祖强为音乐会题辞“奏弹赶追典范 乐音翔飞冉冉”,朴东生则寄语:“筝韵传情”。

上一篇:学校平安校园及综合治理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雨的诗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