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通用11篇)
[作者] 刘建始
[内容]
语文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单元教学不再停留在一篇课文的挖掘上,着眼点是“单元”,更注意思维的立体性、整体性。进行单元教学,语文教师不能仅仅熟悉单篇课文,而应熟悉一单元或整册教材的联系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形成宏观的蓝图。
单元教学,教师不再局限于单篇课文教学的一课一得上,而是把整体知识传授给学生,使知识的信息在学生头脑这个“加工厂”里,与旧知识相交接、相撞击,而融合、理解,再形成能力,运用于读写实践中去。如此,知识将是链条,或网状的整体系统。
例如,教授初中第一册中第一单元时,教师要设计出一个单元的整体思维目标:
①初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本单元反映的是家庭生活),从课文中得到生活的启示。
②学习抓人物形象特征,在叙事中结合抒情的写法。
③体会用朴实的语言叙述平凡的事件,抒发浓郁感情的特点。
④理解关键字词、语句的含义。
⑤根据重点段,把握中心的写法。
⑥精心选材和倒叙的手法。
⑦写散文要选择既新颖又独特的最佳表现角度。
这样确定本单元的`整体目标,学生获得的信息是丰富的,不再是单一孤立的。
教师在单元教学时,先将本单元的整体目标交代给学生,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
具体操作时,教师抓住讲读课文的知识系统,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规律,处理单元中各种知识的层次性、联接性,拓宽学生的思路。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
①讨论法。《这不是一颗流星》可以让学生讨论课文多次写阿婆的手及熊皮手套的用意。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将问题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也突出了单元目标的知识点。
②揣摩领悟法。揣摩《这不是一颗流星》中的“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这样的语句。学生可以通过揣摩,明白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格,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还有《背影》的题目别具匠心,也可以让学生揣摩,从中抓住作文命题要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特点。
③系列比较法。教师可以将《这不是一颗流星》和《背影》进行比较。两篇课文的相同点:通过对人间真情的描写,抒发浓郁的情感。再理解倒叙、人物描写、精心选材等知识点。通过比较,既找出文章的共性,又发现它们的个性,克服单篇教学的孤立性,使学生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④遗貌取神法。也就是将整个单元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提取出来,统领整个单元教学。像本单元的“选择新颖而独特的最佳角度写散文”的特点,就需要教师提取出来,教会学生深入体会。“善于选择角度者,则可能自成高格”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写文章选择最佳角度的重要性。《背影》的最佳角度是三次写了父亲的“背影”,形成了艺术焦点,深深地抓住读者。而《这不是一颗流星》则用倒叙的方法,从看戏熊引出熊皮手套,新奇而行吸引力。
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中,还有一个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即自读课文的学习。
自读课是学生实践的园地,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将讲读课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
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再布置写作训练,进行单元检测,就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迁移,也使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更加完整。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单元教学,体现的是整体--部分--整体的思维规律。其中对部分的分析只是达到对学习对象整体认识的手段而已,“整体重于部分,整体有一种既来自部分又超越各部分的独立新质,这个新质就称为格式塔质。”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核心词汇是“整体”, 其次是“语文”。从“整体”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 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注意到整体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语文”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突出“语文能力系统”, 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 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学形式, 其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随着学习的推进, 学生逐渐达到能够自学的能力, 学生自学后和教师探讨、交流,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最后,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从“单元”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整合教材, 把“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从“小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认识到培养学生是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尊重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在编织一张网, 这张网不一定“经纬分明”, 但是大约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体裁、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结构、语文能力、语言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 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网, 一张蹦蹦床一样的弹力网, 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舞在网中央。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 各部分既有横向联系, 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大概用2课时教学。
(一) 预习模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能够读通、读懂课文, 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划生字词;三、四年级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提问题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考虑, 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安排预习, 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以后, 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二) 理解内容模块。
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 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 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 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 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还要求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还要求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 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 领悟表达模块。
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 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 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 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 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 从读者的角度, 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 并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低年级重在领悟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 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 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 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 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低年级的欣赏评价, 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级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级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的看法, 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中对人教版“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进行整合。先从教材的设计来看, 结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和“交流平台”的内容, 设计口语交际的话题。从口语交际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口语交际的内容往往与习作的内容紧密相连。口语交际的过程往往也是习作指导的过程。
在口语交际模块中, 让学生结合话题准备, 并且充分表达。表达的过程就是调整思路并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互相评价, 在此基础上动笔写作。
(五) 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
整本书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如主题的相似、体裁的相似、内容的相似, 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 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
一、二年级阅读整本书, 可以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三、四年级教师可以先进行导读, 激起读书兴趣, 学生在期待中阅读。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 提出自己的问题, 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 欣赏评价。
整本书阅读讨论, 重要的是提出讨论的话题。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学生提出的多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重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 指向于阅读的方向和规律。
(六)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实践”有区别。“语文实践”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与语文能力有关的实践, 在前面任何一个模块中, 学生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 并且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发展、提高。“语文实践活动”, 是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和单元联系。比如, 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单元后, 整本书阅读讨论了《木偶奇遇记》, 安排了“编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童话或者《木偶奇遇记》中的某个段落编写成剧本。编写剧本, 一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剧本与文章的不同, 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 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精细化描写,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目的是锻炼学生文字的表现力。编写以后,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表演, 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边排练边修改, 最后在全班表演。“编写剧本”, 每个年级都可以进行, 只是要求不同。四年级能够按照剧本的基本样式对人物语言、动作进行细化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可以在语言刻画和表演上再提高要求。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就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课内进行展示的活动。比如, 低年级识字的实践活动。一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字, 搜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自己认识的汉字。语文实践活动时间, 让学生把食品包装袋带到班级, 小组内互相交流, 然后, 全班交流, 共同识字。二年级的教师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识字课本或者识字卡片, 搜集各种材料 (广告、包装袋等) 上的字, 剪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 并给字注上拼音。学生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 不仅认识了字, 还锻炼了搜集、整理、构图等方面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识字意识增强了, 见到有字的纸就要看看。这样的识字,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 同时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七) 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 一、二年级由教师带领检测, 三至六年级先由学生自己复习检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学生自我检测完毕, 教师再用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个检测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同的年级使用的方法不同:三年级开始的时候, 在教师的带领之下, 让学生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慢慢地教师的作用就要淡化;到六年级的时候, 就以学生自我检测为主, 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进行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
不同的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有的在于教给方法, 有的在于启发引导, 有的在于给予时间和空间。无论这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要求。其要求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主题、体裁、语文能力。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 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学生与学习、学科总是融合在一起的, 当对“语文学习”这个过程和“学习语文”这个目的分不清的时候, 就出现了偏差。“语文学习”这个过程本身是要有人文关怀的,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数倍的努力, 既要有学科知识, 又要有学生观念。语文应该是工具性的学科, 教师应该以“人文性”的态度去教学, 对学生充满人性的关怀与期待, 看到学生语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语文是工具, 但教师不是从一只手交到另一只手的派发工具的“工头”。语文教师应该带着理性的关怀、感性的期待, 帮助学生找到顺手的工具, 并在工具出了问题时帮助他们修理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表面上是功利的或者说是工具的, 因为它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 在骨子里是人文的, 因为教师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考虑到, 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设置得那么精确深刻, 不会把所有矿藏都挖尽。教师只是找到典型, 找到学生不易发现的地方进行设计,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开采空间。教师的作用只是像运载火箭一样, 以适当的力把学生推上预定轨道。然后, 学生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生命的运转。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单元为单位,将单元中的单篇课文整体纳入教学视野,只讲读代表性课文,对同类型课文作类比,以点带面,进行辐射教学。与以往的单篇教学相比,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的系统性更强,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材和布局上;其次,它的整体性意识突出,不仅体现在以单元为单位的内容选材上,更体现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再次,它的连续性特点也是单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和能力发展上,各单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是整个教学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此外,它还有单篇教学所不具备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比较性,由于单元教学是按照主题或体裁等将文章归入同一单元的,因此,每个单元所选出的文章既能体现出共性,又能体现出个性,这为类比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而也为归纳出规律性知识点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实施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 树立整体教学观念
何谓教师整体教学观念呢?即在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前提下,语文教师要坚持文道统一、读写结合、精讲巧练的原则,不仅让讲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融会贯通,还要打通各篇之间、单元之间、年级之间,甚至是中小学之间的关节,使之连片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获得系统而非零散、全面而非单一、扎实而非飘忽、实用而非好看的知识和技能,让语文课真正发挥基础工具的作用[1]。
教师的整体教学观念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在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整体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师整体教学观念的落脚点是在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师整体教学的观念。这里的“整体把握能力”既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把握,又指学生预习、自学、合作等其他学习能力的整体把握,这些能力不是割裂的,而应该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拿“听说读写”能力来说,这四个能力在语文素养中的地位应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时要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就“听说读写”这个词语本身而言,“听”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其他三个。但在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较“听、说”能力的培养受到更多重视,“读、写、说”都有相应的实践训练,而对“听”的要求相对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时要有整体教学观念,加强“听”的训练以弥补教材的缺憾。
二、 做到教学目标全局观
教师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明白,教材编写者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编书任务的。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编写者在这个总目标统领之下,分解出阶段教学目标,从阶段教学目标中又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又从单元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篇教学目标。教材编写者自上而下、层层细化分解教学目标,其目的是让各教学子目标更好地为教学总目标服务。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之前要仔细揣摩编写者的意图,从整体上确定教学目标,而在教学活动中要将领会到的教学总目标逐一落实到单元教学目标乃至单篇教学目标,将“总目标统领子目标,子目标又服务于总目标”的教材编写精神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是按照不同学段来确定阶段教学目标的,分为三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每个学段又分别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来确定阶段目标,每个学段的阶段目标都是上一学段阶段目标的延伸。
三、 明确教材使用全局观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有全局观。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既要对每个单元的每篇课文进行仔细研读,又要对每个单元,甚至是对每册或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进行仔细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才能有整体性把握,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才能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也才能准确地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达到高效,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各单元是按照主题进行编排的,这些主题是以问题意识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将人文性与文化性融入其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每册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以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部分构成。导语一般点明了每个单元的主题,后面的课文和语文园地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课文一般有四篇,其中第一篇多为代表性课文,最后一篇多为略读课文,主次分明;语文园地一般由六个板块构成,其中五个固定板块: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背背,第六个板块是机动板块,分别是:宽带网、展示台、成语故事和趣味语文。从这些名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综合体现了教材对学生听说读写背的要求,而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2]。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铺垫、有教读、有延伸和拓展,将听说读写背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每册的八个单元虽然主题不同,但同一册的文体大体一致,在这样一个大格局下,每个单元的共同点不断强化,最后积淀为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将这些知识点迁移到课外阅读材料中,从而逐渐转化为自身能力。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高度整合了教学内容,每个单元构成了每册的小单元,每册的小单元又构成每个年级的大单元,每个年级的大单元又构成整个小学阶段的大单元,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模块不断扩大,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 优化整体教学过程
单元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应该纳入到教学过程的研究视野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效果。
1.引导、把控学生学习的各环节
单元教学要做到省时高效,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要提前预习单元课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否则就会不知所云,反而达不到单元教学的效果。但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让他们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行预习课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家长的配合。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要求,并让他们按要求认真执行,同时家长的配合也必不可少。两者只有有机配合,学生才能茁壮成长。
小学阶段,教师的讲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但学生一般只听不记,这既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简单记笔记,并不定期检查笔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复习既是学生积累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又是体现知识连续性、探索学习方式的最佳手段。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与家长或学生之间产生一些互动,提出一些平时没想到或没想过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能体现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又能够通过联想的方式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因此,复习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和家长配合完成。
自学是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方式,小学阶段的自学主要通过迁移的方式完成。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字词句、阅读方法和技巧等知识都可以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完成能力的转化。
2.优化教师教法
在有了整体教学观念、全面梳理教材、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该怎样实施就了然于胸了。本文以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第二单元为例(略读课文不算在内),简要谈谈自己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
本第二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即《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三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进一步研读文章可以发现,三篇文章除了在主题上相似外,在写作对象、修辞手法等方面也极为相似,具体见下表: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人教版教材除了按主题把课文编排在同一单元外,还有其他相似点,这为类比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单元教学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大致有四个教学环节:整体导入、学习生字词、比较发现、问题导入[3]。
整体导入:首先回忆本学期第一个单元学习的主题,然后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学习生字词:对整个单元的生字词进行认读,以扫除阅读障碍。
比较发现:引导学生找出三篇课文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问题导入:导入本单元主题。
(2)单元教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分为三部分,主要围绕上节课遗留下来的两个问题进行感悟: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写动物的”,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一部分是精讲第五课《翠鸟》。共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而引导学生:翠鸟的外形是什么样的?第二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受翠鸟疾飞的动作;第三步,引导学生围绕“作者为什么没有抓翠鸟?”这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第二部分是学习第六课《燕子专列》,依照第五课的学习方法仍然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精读感悟,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朗读思考、组内交流。第三部分是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阅读方法独立预学第三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单元教学第三课时
以学习第三篇文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首先,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比小村庄前后两种情况;其次,谈谈这篇文章与前两篇的不同之处;第三,再一次点出本单元主题;最后,紧扣单元学习目标进行总结提升,对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逐一回顾梳理,查缺补漏,以兼顾单篇文本的完整性。
(4)单元教学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单元生字进行指导,以正确书写;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中的精美片段;第三部分是完成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模块。
(5)单元教学第五课时
修改并评议习作,引导学生完成语文园地中剩余的模块。
单元教学优化了课时安排和教学全过程,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特点要求教师将整体意识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要取得良好的单元教学整体效果,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玲玲.语文教学应该有整体教学观念[J].快乐阅读,2012(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平强.小学语文单元组文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6).
[4] 陈春燕.小学语文单元组教学主题升华策略运用[J].教育科研论坛.2009(2).
[5] 徐锦涛.浅谈语文单元整体目标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8).
我们的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各部分既横向联系,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
单元整体教学因为年段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精读指导重点也不同。
一、二年级宜以“识字”为整合点,指导重点在比较词句中理解与朗读。单元整体识字,有益于把更多的字集中在一起,使低年级的学生不但能够认识更多的字,而且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了解汉字构字规律,对汉字的特点有更深的体会。
三、四年级,以单元主题为纲,整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预习,指导重点在句段推敲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效果。
五、六年级,以单元主题为发散点,整合课内外内容,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指导重点在于通过句段和篇章的对比,体会情感,领悟表达。
我们把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每个模块大概为2课时。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大概用14个课时完成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
对每个模块的目标和操作进行简要的说明。
预习模块: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读通、读懂课文,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划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课文、划字词,还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划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之所以安排预习,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主要是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承认学生具备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入学前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时,就要重视培养学生以后的能力和经验。预习还在于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出问题之所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多个角度的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促使更深入的思考。预习让学习变得不再神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独立占有者。预习以后,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理解内容模块: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说了什么以后,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中年级,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事,而且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而且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不同年段,对价值观的理解也应该不同。一二年级明白文章告诉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不但要知道文章告诉了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五六年级不但要知道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还要知道自己在学习文章以后获得什么启示。
领悟表达模块: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就是在教师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从读者的角度,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不同年段,对领悟表达的要求是不同的。低年级,领悟表达重在词语和句子,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点,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海城镇山门小学
买德贵
2013年6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自治区组织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讨会”及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李怀远、崔峦老师的讲座及王艳、姜俐冰等老师展示的观摩课,收获颇多,尤其是她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剖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组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整组教学”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整组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活学习活动中心动,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学习方式的融合。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编写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既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所选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时,为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范例。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
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获知数量和获知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单元整组教学”是依据教材优势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的一种有利开发课程资源、有利提高学习效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兴趣培养为基点,以扎实基础为主要任务,以启迪心智为原动力,以能力形成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不能变,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客观现实。
通过学习我深深感觉到,进行单元目标导向意义非凡: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目标 我们将“单元整体感知”独立成一个课时,导趣、导学、导读、导行,较大程度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愿望,使学生树立了“主人翁”的学习精神。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以聊谈同一话题入手,以唤起学生的经验开始,让说的、读的、写的都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让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贯穿始终。阅读每一篇课文时,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相联系,一边倾听作者的聊谈,一边为作者能够形象地表达经历而折服,自己想要去学习,想要去积累,想要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经历。这种学习热情的驱动,使学生主动奔向想要追寻的目标,更快乐、更有效、更坚决地投入学习。
可以说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释疑”,建构知识的“顺应”过程,并充分感受到思维之趣。
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认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继续摸索,找到更好的方式进行教学。
南河小学:李万保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3、漫笔两篇
活 板
沈括
⑼诎左臂收船()⑽其船背稍夷()
核 舟 记
方法取历程
活字印刷的次序:
豪情态度代价不雅
相识我国古代科教技术的伟大年夜成便,熟悉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干,激收教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教重点取难点]
1.本文翰墨对比简易,文章也较简短,连系课文下注释,教生大年夜要可读懂。是以,在扫清翰墨障碍的根柢上,可以扶直教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减以回纳,并辅导教生把握文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教习按事情次序道明的次第,是教习本文的重点,可以连系疏通翰墨初步提出,之后再夸大阐发。行文的繁复,说话的正确也应作得当讲解。
3.预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课时摆设]
3、课时摆设:两课时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那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名精采的科教家,他的《梦溪笔道》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作。请同教朗读“浏览提醒”的有关介绍。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道》.2、范读齐文,要求同教参照注释,留意字音。
板书以下汉字(或出示卡片),发问教生,个中多音字要讨教生连同词一同读。
昇shēng、薄báo、唇chún、和huò、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韵yùn、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
旋xuàn。
3、教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辅导教习。
疏通文意:板,机械、雕板,何处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遍及的,大年夜规模的;为,动词,行使;之,代词,指“板印册本”那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刻;初,开初;五经,指易、书、诗、礼、年数五种儒家经籍。已后,当前;典,典型,例如“五经”;籍,普历原籍;皆,皆;为,鉴定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
(一)公用名词:晨代、书名、人名、天名、官职等不译。
(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下低文意,补上。
(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酿成双音节词。回收那种方法要留意:(1)赐顾帮衬下低文,正确拆配,(2)不成只拘泥于那一种方法。
请同教译出第1段齐文:用雕板印刷册本,唐代的人还出有遍及的行使它,从五代的时刻开初(用雕板)印刷五经,当前(各种)典型册本皆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阐发:介绍活板,先道雕板,既道大白活板渊源又提出了对比对象。“尚已盛为”,并不是绝无,用词讲究。“尚已„„初印„„皆为”,干净爽脆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收展历程,自然的引向道明中间——活板。
发问:课文那一段介绍了甚么?
回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收展状况。(减乌字板书)
教生齐读。
4、疏通第2段文意。那一段是齐文主体,具体道大白活板的收现、建造、印刷及有关事项。
(减乌字板书)
1.教习第一层。
指名教生朗读第一句,教师辅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收现。庆积年间,有(个)布衣毕昇,又收现了活板(印刷)。
发问:第一段中“唐人尚已盛为之”的“为”译为“行使”,何处的“为”译为“收现”,凭据甚么?
回纳:凭据下低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册本”的方法,“为”译为“行使”;那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收现、缔造”。
发问:那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甚么?
回纳:活板收现时间、收现人身份及姓名。(减乌字板书)“布衣”二字,发挥阐收了人民的缔造力,也表白作者不以天位取人的前进态度。“又”字照应第一段,道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根柢上的新缔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教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便”),教师辅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土壤;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何处是“用火”义。齐句意:他的方法是行使胶质土壤雕镂翰墨,薄薄似乎铜钱的边缘,每一个翰墨建造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那句介绍建造活字的工序。同教们留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教齐读那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分歧,前一个,助词,可省往,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教生译文,同教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开纸灰一类工具受盖它。
同教齐读那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谦,用作动词,排谦;三个“则”字,皆是逆启关连连词,可译作“便”。
译文:念要印刷时,便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谦铁框子便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远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略微熔化,便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概况,字模便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建造活板的工序。
同教齐读那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行,通“只”;为,觉得,行动当作;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假如只印刷两三本,不克不及算作简单方便;假如印刷几十几百乃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那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教齐读那一句(“若行印„„极为神速”)。
(5)请教生译文,同教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预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中排布字模,那一块印刷的方才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瓜代轮流行使它们,转眼间便可以或许完成。——那句介绍两板瓜代。
同教齐读那一句(“常作„„瞬息可便”)。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次序,是文章的道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那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离别请四位同教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翰墨皆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翰墨,每一个翰墨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预备一块板面内有反复呈现(那些字的时刻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行使时,便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一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离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偏僻翰墨一样泛泛普通出有预备的,随即雕镂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便可以或许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消木头雕镂活字的缘由,由于(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火浸干后便会下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同,(拆板)时不克不及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足重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便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教齐读第三层。
五、教习第3段。
指名同教朗读,教师辅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教生翻译。译文:毕昇身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获得,到此刻还(安妥的)保存珍藏着。——那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跌,证实本身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切实无疑的。那段道明是必要的。
6、朗读、背诵。
同教齐读齐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尾的词语写在乌板上作为提醒。
安设功课
1.凭据第2段第二层的道明,思虑活字印刷的具体事情次序,参照完成操练
2.凭据第2段第三层的道明,思虑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甚么,用四个短语回纳回纳综开那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操练一。
3.反复朗读齐文,争取可以或许背诵。
第二课时
[教教重点]
1.阐发课文第二段。
2.措置课文后操练。
[教教历程]
一、阐发第2段第二层。
1.指名教生朗读或背诵那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阐发:“其法”既总括那一句,又总收那一层。由于“活字”是“活板”的关头环节。选“胶泥”为原料,由于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方写刻字深度的优良。“每字为一印”点出取雕板分歧的特性。从选材到雕镂、烧制、毕昇必定经过屡次真验,小小印模闪射着聪慧、毅力和科教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开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根柢上的收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
发问回纳:那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性、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2.指名教生朗读或背诵那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阐发:“冒”、“便”、“炀”、“烧”,用词正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皆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翰墨繁复。
发问:那道制活板工序皆搜罗哪些步调?
回纳:搜罗: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便火炀、平模面六个步调。个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教生朗读或背诵那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阐发:用“神速”形容,前减一“板”字,表白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已超出道明文说话平真的整体要求。两板瓜代,更矫捷快速。试念雕板印刷便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便”。“瞬息”照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性一言以蔽之:“活”。
2、阐发第2段第三层。
指名教生离别朗读或背诵那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教具体阐发各项工艺要求如何体现“活”的特性的,并用短语回纳各句大年夜意。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反复行使,体现了“活”的特性。那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年夜量纠合,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极度方便矫捷,为制行因“活”而乱,分类贮藏,思虑周到,方法真用。那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偏僻字,对此,毕昇也念出了方法。又一个“瞬息”,道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确实极度矫捷。那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道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缘由,注释了胶泥字模的劣越性,对比道明,扣住一个“活”字,并取本段开首相照应。那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教齐读第2段。
3、总结。1.发问:本文写了甚么?反响出了甚么?对我们有甚么启收?
回结:本文介绍了宋朝收现家毕昇缔造的活板印刷术,反响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年夜成便和劳悦耳民下度的聪明才干和出色的缔造精神。启收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汗青,也势必有更光耀的将来。
2.发问:本文在写作上有甚么特性?
回纳:(1)捉住事物特性减以道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如何“活”,又道大白为何那样“活”。
(2)按事情次序的次第道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顺次序道明是开理的次第。
(3)道明的说话繁复、平真、正确,形容适度。为了道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挨譬喻、做对比等多种道明方法。
4、搜检、解问上节课留的功课。
1.同教答复,教师回纳。
2.凭据板书建订。
3.同教答复后,教师回纳:
(1)印。“五代时初印五经”,孤坐看那一句,解为“印刷”也可以了,但连系下低文,便觉得欠切确。上文“板印册本„„”,可推知阿谁“印”应是“板印”的略写,译为“用雕板印刷”。它在句中是谓语,动词。“其印自落”,印模。在句中是主语,名词。“密布字印”,印模。在句中是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火”本来是名词,在何处表白烧的方法,解为“用火”。“再火令药熔”,使药熔化的方法是“用火烧”,“火”,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建饰动词“为”,“以”,介词,用。“以备一板内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连,“以”是示意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4)便。“瞬息可便”,动词,用来陈述活板印刷,译为“完成”。“持便火炀之”,动词,收配的宾语是“火”,译为“靠远”。
(5)为。“唐人尚已盛为之”,“为”,动词,它的宾语“之”,代指“板印册本”的方法,解为“行使、回收”。“谦铁范为一板”,动词,它的宾语是“一板”,解为“算作、当作”。“左行印三二本,已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前一个“为”,动词,宾语是“简易(简易之法)”,解为“算是、觉得是”;后一个“为”,出有甚么真际意义,由于“极神速”也讲得通,“为”在何处起减强语气的作用。
补充,“为”之在本文中用法很雄薄,多为动词,具体注释,以取宾语拆配为标准。此(wiã)中,“其印为予大年夜众所得”,“为”(wâi),介词,被,也应留意。
总结:由那题可以看出辨别一词多义需:(1)顾及下低文意(2)阐发本句成分(3)留意拆配对象。
安设功课
1.在堆集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便、火、印、之、以、则
2.用现代文写一篇介绍活板印刷的道明文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尾昂视
晓畅:两“船夫”虽脸色各同,一个“若啸呼状”,似乎是在何处呼唤清风,显得清闲安适;一个“视端容寂”,似乎在专注听“茶声”。但发挥阐收了一个配开的空气,那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减上船楫的“横卧”,更减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船夫等于出有船夫的一种任其自然的地步。
自教文言翰墨词,找出道明的要素。
刻字——排版———印刷———拆版
留意点:一版内反复行使
偏僻字现刻现用
其特性: “活”
晓畅:道明核舟的大年夜小和船舱的花样。
2.那一段用了哪些建辞足法?
一、关注全人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核心——关注全人发展: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科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而有效教学则体现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因此, 在教和学的关系上, 要做到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有效指导的统一, 不要忽视教师的有效指导。“老师跟在学生后面走”是不对的, 正确的是老师、学生共同学习, 老师是合作中的首席, 是乐队中的第一提琴手。
二、对实效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 认真全面解读教材, 是实效教学的保证。
课堂实效教学必须以全面解读教材为突破口。从单元整体入手, 准确把握编者选编教材的意图, 理出把单元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的主线 (主题内容、读写训练重点) , 从而确定单元的教学要求。然后研读各部分内容, 找出各部分内容与单元主线串连起来的连接点, 准确地把各部分内容在本单元内定好位。而各部分内容的解读, 特别是课文, 要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行文思路、语言特色等。在此基础上, 各部分内容围绕单元主线, 整合重组, 形成合力, 为课堂教学的实效奠定厚实的基础。
(二) 注重读写结合, 是实效教学的核心。
读写结合, 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 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过程。根据人教课标版教材单元编排双主题的特点, 在单元教学中突显读写训练,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读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文本的阅读, 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 在读中积累;二是拓展阅读, 把课外的阅读引进课内。或围绕内容主题, 或围绕读写训练主题, 开发适当适量的阅读材料, 或辅助文本阅读、深化理解、丰满内容主题。写主要也是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记录理解感悟、记录阅读思维痕迹的写,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围绕着阅读感悟, 进行勾画批注;二是体现单元读写训练主题的练笔。小学语文单元有效教学操作模式要求学习每篇课文至少有一次围绕单元主题开展的练笔训练, 学生把阅读感悟, 语言积累, 经过内化, 成为自己的语言, 实现有效输出。
(三)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 是围绕单元双主题展开的, 这正体现了在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内容主题侧重在人文性方面, 读写训练主题, 侧在工具性方面, 教学时要两者相互推进, 相互渗透,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浑然一体。
三、对实效教学的几个建议
(一) 对比策略。
具体而言是指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的若干篇文章, 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到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如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 就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 领悟的表达方法, 然后对比学习《白公鹅》, 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 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 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 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 以读代讲策略。
在小学教材里, 有的单元课文内容浅显, 文字通俗晓畅, 学生理解障碍小, 而且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 抒情意味浓厚, 十分适宜朗读练习, 就可采用这个策略。比如,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 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例如《日月潭》的教学, 在理解了“隐隐约约、蒙蒙细雨、朦胧”等词语后, 教师可结合课件并配以抒情的乐曲,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在头脑中想象日月潭一天中景色的变化, 感受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迥然不同的美。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 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然感受到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那秀丽的美景, 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学习了整单元课文之后, 教师可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挑选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最吸引你或者最令你沉醉的句子或段落, 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展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情况, 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单元整组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根据单元特点, 以读代讲, 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并大大节约了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 课堂小练笔策略。
课堂小练笔是现行教材新增添的一个版块, 新教材这样的安排弥补了旧教材练笔次数的不足, 同时, 课堂小练笔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精神并领会整单元的思想主旨。如五年级上第一单元, 围绕“读书”为主题, 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这种情感不断加深的同时, 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 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验并表达这种感情, 最后再回到课文, 升华情感。
(四) 常模与变模的策略。
单元导读, 明确主题, 整体感知;开篇精讲, 构建新知, 发现方法;略读自学, 运用巩固, 能力初成;口语习作, 迁移运用, 形成能力;回顾拓展, 交流感悟, 升华主题”, 这只是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有效操作的一般模式,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常模”。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回顾拓展”教学经常会提前到口语习作教学之前, 这样就产生了“变模”, 成了“回顾拓展, 交流感悟, 梳理提升;口语习作, 自主运用, 创新发展”。如五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就可以把回顾拓展、日积月累提到口语习作之前教学。
[关键词]高效课堂;单元整体;小学语文
一、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
自从开展“先学后教,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课堂有了统一的模式,这种模式给课堂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有诸多优点:师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等。然而随着实验的深入,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学生预习效果不好;课堂上总是时间不够用;学生发言质量不高,朗读训练和情感熏陶不够到位;统一的模式,重复的流程,让师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倦感;公开课不精彩,教师的个性风格也难以显现。
教师应该学会使用教材,大胆取舍,积极整合。教一篇课文不要想面面俱到,而要学会抓住重点,教学生领悟学法,节省出时间来让学生大量读书,从而达到举三反一。厚积薄发的效果。
二、在先学后教课堂模式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
教师应该努力找到自主合作学习与主题学习的结合点,整合单元教材,进行主题学习,把课改工作推向深入。
1.单元整体预习。对于课堂,目标导向是重要的。单元教学时,要让教师和学生做到整体预习,“整体预习”就是在单元教学之前,指导学生以全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导读”提示为线索,来感知教材内容、训练重点、习作要求和基础知识,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主要目的是运用目标定向,激发学习动机。预习的方法可采用分组讨论式、提纲导学式、逆向通读式、列表分析式等。
在整体预习课上,笔者的教学过程是:(1)出示语文园地中的成语,让学生读,并说说读到这些成语让人想到了什么,将语言积累与阅读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和表达能力;(2)出示单元目标,让学生自我比对,教会学生逐步学会制定学习目标;(3)检测预习,自学字词;(4)整体感知,概括主题,在这个环节中,首先需要教师的示范引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拟定一个主题,再结合课文内容来说理由;(5)习作指导,提前放题;(6)畅谈收获,激发情感。
2.单元集中识字。在识字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采取了“单元教学,集中识字”的办法来进行识字。
人教版教材单元分组性强,阅读目的明确。教师可按照每个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根据阅读的需要,围绕阅读的要求,来确定每次集中识字的数量和形式。把每个单元课文中的生字集中起来,加入适当新字,按同音字、会意字、形声字、基本字带字等多种方式,进行同类相聚、分类排比的归类组合,使每个单元的教材成为由集中识字、阅读课文两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3.单元整体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单元教学伊始,教师可让学生通读单元教材,整体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并初步发现疑难所在。整体感知时鼓励学生记下疑难字词和问题,小组交流整理后填写预习单交由教师浏览,为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提供一些依据,也为同学间的交流研讨提供平台。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进入“重点探究”做好准备。在教学时,要求立足整体,兼顾具体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特点,突出教学重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推进教学过程。
三、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和计划
单元整体教学以整体的方法来处理教材、教学问题,以语文实践为主线来推进教学,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整体思维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单元整体教学”注重整体感悟,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巩固知识,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因此必须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提前备课,熟读教材,整体把握这个单元的主题和语言文字训练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整体预习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和思考,在生字的学习中,要督促养成查字典、自学的好习惯。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课堂上要形成平等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说,敢于提问质疑;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47个生字,会写4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
1.与生活链接。通过在中国地图上画出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的位置,给学生直观感受,以老师带领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旅游为主线,贯穿四篇课文的学习,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2.创设情景,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领略祖国山河的美好。
3.通过师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这四个地方的特色。
4.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来领会课文的主旨,背诵相关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有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课前准备
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介绍中国地图。让学生们课余时间在地图上找出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台湾、吐鲁番、云南、北京。让学生们结合《语文园地三》中“宽带网” 的知识,了解我国56个民族,了解我国的28个省,在地图上找一找这些地方。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这四篇课文的位置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激发他们马上想学这四篇课文的欲望。
二、识字活动
1.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以预习的生字进行交流认知。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检查自查学习的效果。2.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拼音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对生字进行自学。找出生字在字典中的页码并找出该生字构成的三个词语及其意义。可以安排查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识字方法,自主认字、识字。
4.引导学生对已预习的生字按构字方法进行总结,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5.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帮助学生识记生字。通过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
(1)生活中与动作中识字。锣、纪念碑、世纪坛、山川、海峡、国庆;拥抱、流泪、聚集、欢呼、歌唱。
(2)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神、峡、陆、庆、献、帜、锣、阔、似、案、坛、迹、厦、传、约、聚、呼、拥、抱等等。
(3)通过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申—神、勇—涌、鸟—岛、夹—峡、写—与、眠—民、族—旅、川—州。
(4)根据生字结构自编谜语。如:川字中间拦大坝—州;门里一个活—阔;木头上面最安全—案;眼睛旁边发大水—泪等等。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已学生字进行巩固与检查。
(1)字卡检查。运用随机提问或开火车头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发音、识记、理解以及构词。
(2)猜字谜检查。运用板块三中的猜字谜检查学生对生字结构的认识和识记。巩固其对生字的记忆。
(3)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字拼音,学生书写生字或者生词,巩固记忆。
(4)换语境识字。课外寻找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文章,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找出本单元的生字,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好吗?
二、初读课文
边读课文边巩固新学的生字与生词,要求朗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三、领悟文章内容。
1、阅读《识字三》《北京》《看 雪》,小组内讨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引导解决。引导学生对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古代文明以及高度的现代文明形成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阅读《欢庆》《我们成功了》,小组内讨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引导解决。从国庆和申奥两件大事件,让学生感受祖国今日的强大,对比旧中国的落后挨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朗读指导
(一)《日月潭》
同学们旅游过吗?下面跟随作者到日月潭去看看。
1.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日月潭清晨、中午的美丽景色,看谁读得美。
2.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日月潭的图片,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课后延伸收集台湾其它的风景图片。
(二)《葡萄沟》
1.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吃葡萄啊?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我们国家盛产葡萄的吐鲁番葡萄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2.刚才有那么多小朋友说喜欢吃葡萄,我们看一看课文中的插图,莆萄架上的一串串葡萄多么惹人喜爱,那我们怎么能把这种喜爱的心情读出来呢!
3.了解葡萄沟的位置,了解新疆是维吾尔族的集居地,了解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会跳新疆舞的同学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舞姿。
4.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我们家乡的特产。
(三)《难忘的泼水节》
1.以知识抢答的游戏导入新课。
我是大家的导游,欢迎大家登上我们的旅游车,利用没到旅游景点前的几分钟我们做一个知识抢答的游戏,看谁得分最多: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们是哪一个民族?你知道傣族生活在哪吗?傣族最有名的民族节日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去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板书课题)。今天来这里旅游的不仅有我们小朋友,还有一位尊贵的客人,你知道他是谁吗?关于周恩来总理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适当补充。)
2.了解其它民族的传统节日。
(四)《北京亮起来了》
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文: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北京》一课,回忆一下那一课为我们介绍了什么?今天我们再到北京去看一看北京的夜景。
2.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美丽的夜景,进一步理解课文。
3.小组内交流收集的北京夜景的图片。
第三课时
一、回顾认字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生字,会正确发音与认知。
2、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纲要求书写生字的构字规律,注意生字结构以及偏旁和主体的占格位置。按照生字结构对其进行分类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对汉字构成的认识,从而增强写字课程的教学效果。
3、学生对要求书写生字的构字规律进行初步总结,小组内交流总结结果。
4、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对相关生字总结分类:
独体字:州、川、夕、与、民、央、互、申等。
左右结构:族、亿、洁、欢、祖、旗、帜、优、阴、坛、城、泪、洋、拥、抱等。
上下结构:台、争、市、交、奇等。
半包围结构:庆、匹。
上中下结构:旁、京。
全包围结构:国、图。
按偏旁分类:
提手旁:拥、抱、扬、打、指、接。
三点水:洁、泪、洋。
单立人旁:亿、优。
土字旁:坛、城。
口子部:国、图。学生在熟悉构字规则的情况下摹写相关生字,教师进行课堂指导。
二、师范书写。
教师在黑板按不同分类对相关生字进行书写,让学生注意书写规范和要诀。
1.按照构字规则书写。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上中下结构等。
2.按照部首归类书写。提手旁、三点水旁、单立人旁等等。
3.书写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书写要诀。如左右结构的很多是左窄右宽,比如欢、旗、族、洁等等;“与”字是三笔写成,“族”字是左右结构;“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等等。
四、学生练习书写
1、学生练写,教师课堂纠正。
2、教师批改学生书写。
第四课时
一、积累与运用
1.检查文章阅读及相关课文的背诵。
2.把你收集的有关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3、谈一下你游览这四个地方后的感受?你还想去哪里?
4、书写一篇文章,介绍你心中的祖国。
二、阅读拓展
1、教师为学生搜集多篇介绍祖国以及爱国主义主题的文章,指导学生朗读和感受。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围绕着“民间故事和神化传说”这一主题编排的,安排了《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父追日》 为略读课文,还安排了一个《语文园地八》。《古诗两首》是根据流传很广的神话故事写成的,想象丰富。《西门豹》讲的是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历史故事。《女娲补天》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夸父追日》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教材,除仍然围绕专题、注重整合外,还带有总结全册、盘点学习一组课文收获的任务。如《夸父追日》课文后面安排的小伙伴说“我想写一写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就提示学生,本组的学习,必须统览全组,融入感情,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一吐为快,才能更好地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5、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6、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7、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8、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
9、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10、喜欢阅读课外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11、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12、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3、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4、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5、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6、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7、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8、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四、教学课时安排: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单元整体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34
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单元整体教学以一个单元为教学单位,视教材内容、学习方法为一个系统,进行统一的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具有整体性,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呢?
一、整合教材内容
首先,单元整体教学侧重围绕作者表达,比较和整合教材内容,结合语言表达的目的调整单元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有趣的实验》一文,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对实验过程的一系列描写手法,并在课后进行练笔。教师在完成这一内容的讲解后,将本单元习作《有趣的蚂蚁实验》作为练笔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有趣的实验》,制作详细的实验记录表,按照“猜想—实验—得出结论”这一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写出不一样的蚂蚁实验的文章。
其次,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单元整体教学可有效实现同类型、同一主题文本之间的横向对比,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语言运用方法。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囊括了一系列景物描写的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三亚落日》等。虽然同为写景文章,但表达方法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以游记的形式呈现出来,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后者借助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对景点进行细致描绘。教师可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写作手法,描写自己周围的一个景点。
二、关注个体差异
单元整体教学还要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由于学生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的学习能力、阅读兴趣以及思维习惯也不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最大限度地整合成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并调整教学重点,推动语文教学进程。
如,苏教版十二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诗文的学习,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四大经典名著。由于小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原著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选择该类书籍的青少年版,要求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别。例如,将《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与原著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文字的魅力。这样可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创造条件。
此外,教师可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合理地调整探究内容。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螳螂捕蝉》一文,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去完成文本的阅读,然后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起生生、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三、拓展知识体系
教师通过“整体感知—重点运用—情感升华”的教学流程,将教材内各单元的教学过程划分成导读教学、探究教学、延伸教学、整理教学四大板块。导读教学旨在对单元内知识要点进行提炼,尝试整体感知并提出问题;探究教学则对单元各文本内容进行欣赏,进而学习文本的写作手法;延伸教学即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本,掌握词语的用法,丰富个人积累,以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整理教学是学生完整地展示个人收获的重要过程,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效果的环节。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我制定了详细的探究方案。该方案包括重点识记单元生字词;掌握单元难理解词语并做好注释;组内朗读全文,并由组员互相评价;用精练的词语总结该单元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整理单元内文章的写作背景并做好笔记。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理解,。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全面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起点,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半截蜡烛》,主要有三个大目标:首先让学生结合文章四要素,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强烈的心理活动,深切感受人物在危急时刻依然冷静、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其次,学生须在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的同时,领悟文本内容;其三,体会“半截蜡烛”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词语的感情色彩,从主人翁的动作、神态入手,学习写作手法。这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各类信息的获取和整体感知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单元思维导图10-11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10-24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09-24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6-30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初探07-07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7-12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09-19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9-2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