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开展分级诊疗工作总结(共9篇)

开展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篇1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70号)和**6种疾病分级诊疗指南等相关文件的规定,我区立即布置和开展了分级诊疗相关工作,现将我区开展的分级诊疗工作汇报如下:

一、分级诊疗工作开展情况

1、召开了分级诊疗专项工作会议。区卫生计生委在1月26日下午召开了分级诊疗工作会议,传达和学习了《关于做好高血压等6个病种分级诊疗试点工作通知》文件精神,并对全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分级诊疗工作提出了要求,布置了分级诊疗工作的相关安排,转发了省卫生计生委6种疾病分级诊疗指南电子文件。

2、进一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培训。为了提升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市卫生计生委实行了三年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实施“十百千”培训项目,培养十名学科带头人、一百名社区名医、一千名合格社区医务人员,我区的社区医务人员全面员参加该培训,70%人员按计划培训合格,培养了社区名医7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8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3人,每年组织社区医务人员参加全科团队岗位培训,共计培训了400余人,通过培训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3、认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我区从开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村卫生室,基本建成了社区居民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我区先后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各个机构配备了基本医疗的诊疗设备,20区政府投入400万元,为各个社区配备了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五分类血球计数仪,部分中心配备了dr-x光机,市卫生计生委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等,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4、转变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根据省、市卫生计生部门的统一安排,我区于开始实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试点,各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立了一医一护组成的全科团队,并在分管辖区内各个小区内进行了公示,公布了全科医生的电话号码,接受社区居民的咨询,开展健康服务工作,各个全科团队都按规定深入了居民家中,与社区卫生居民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并按照协议内容开展服务。截止目前,我区共成立了78个家庭医生服务全科团队,签订了307946份,签约率达55.9%,重点人群签订了102822份,签约率达18.69%。

5、组建医联体,实行上下联动和双向转诊。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区的分级诊疗工作,我区**、**中心与**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每周来四个专家到中心坐诊,正在准备实行联网后社区可以挂**医院专家号;**新城、**中心与市二院建立了医联体,可以实行双向转诊,正在准备联网实行远程会诊,医院为中心免费培训医务人员,并对中心业务工作开展指导。**中心与市第五人民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每周派专家参加中心的全科团队开展工作,通过医联体的组建,可以进一步推动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区境内基层医疗机构上转461例病人,下转了96例病人,上级医院共派出15名医生到基层坐诊。

6、开展了药品带量采购工作。为了做好我区的分级诊疗工作,区卫生计生委在市卫生计生委和市药管中心指导下,开展了药品带量采购工作,对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目录进行了调整,与城市大医院药品目录基本相同,公开招标了药品配送企业,方便了群众在基层就诊。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1、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没有落实功能定位,也没有真正形成上下联动机制。

2、没有实现基层首诊的工作,也没有实行急慢分治。

3、建议要实行医保、医疗、医药的三医联动工作,加强顶层设计,让上级医院在分级诊疗工作得到实惠,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真正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模式。

4、积极推行药品福利计划(pbm),让社区慢病用药与上级医院基本相同,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并现场返还20%现金,提高群众的获得感,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

开展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篇2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印发了《甘肃省新农合部分住院病种分级诊疗工作指导意见》, 从今年2月起, 开始在平凉市、定西市、白银市会宁县试点推行新农合分级诊疗制度。8月起, 分级诊疗制度将在全省推行。

《指导意见》根据全省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疾病谱排序分析数据, 初定了县级医疗机构100个分级诊疗病种和乡镇卫生院50个分级诊疗病种, 并规定符合分级诊疗病种诊断的新农合患者原则上只能在参合地相应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私自越级转诊患者新农合资金原则上不予报销。 (每日甘肃网)

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篇3

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到2017年,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应当达到以下标准: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

二、试点地区30万以上人口的县至少拥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三、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

四、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

五、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试点地区50%以上的县(市、区);

六、整合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分级诊疗信息管理功能,基本覆盖全部二、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七、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转诊的人数年增长率在10%以上;

八、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

九、试点地区城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40%以上;

十、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之比分别达到100%、100%、85%、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比例≥30%。

来源:中国政府网

http://

怀远二院医共体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篇4

我院自医共体成立以来,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开展,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目标

我院从2016年1月开始启动医共体工作,开展分级诊疗以来,制定了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不断加强医院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工作制度,以达到双向转诊转院的无缝衔接,最终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到社区”的工作要求。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分级诊疗领导小组,将分级诊疗工作纳入了医院目标管理,医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各临床科室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医务科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良好态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医务科。

(二)积极宣传发动

1、加强医院职工的全员培训。对医院各临床科室,职能科室进行分级诊疗相关知识的培训,让每个职工都能掌握分级诊疗的目的意义和工作措施。

2、采取多种方式向公众宣传。在门诊大厅设置固定的分级诊疗宣传展板,门诊大厅电子显示屏滚动宣传分级诊疗的相关知识。

3、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分级诊疗工作。医院多次召开专题会,对如何开展分级诊疗工作作出周密安排,组织各临床医务人员学习上级部门关于分级诊疗的相关文件及传达分级诊疗有关会议精神。

(三)落实具体工作

1、准确把握双向转诊指征。对全院职工作出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双向转诊原则及指征。

2、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于2016年1月,我院与医共体成员单位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与蚌医一附院、蚌埠三院分别签署医联体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双方职责,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患者转诊转院开辟了绿色通道。

3、明确职能科室及职责。医务科负责协调和规范管理转诊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及细则,畅通渠道,减少环节,优化流程,为转诊患者提供方便,汇总上报转诊患者相关信息。

4、开展“分级诊疗”。编写完成《县级医院100+N种常见疾病分级诊疗目录》,基本能力病种原则上不得外转,发展能力病种在上级医院帮扶下能够收治的,尽力收治,在医共体内大力宣传此项政策。

5、实施“双向转诊”。与蚌医一附院、蚌埠三院分别签署医联体合作框架协议,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转出病人超过90%转至本地区上述三甲医院。已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联系,医共体办公室与安医一附院医学事业拓展部、省立医院外联部达成初步协议,安排双方单位法人代表择期签署合作协议。与医共体内各乡镇卫生院达成转诊协议,制定上、下转指征。2016年1-12月,我院转回各成员单位病人数共计162人次。

四)强化保障措施

1、注重转诊服务。我院在出入院办理农医合结算、门诊统筹和门诊药房窗口优先为双向转诊患者服务。

2、层级督查。医务科负责日常监督,医院对医务科监督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要求各科室临床人员准确把握上转指征及做好下转接诊工作,细化流程,畅通渠道,减少环节。

五、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对院内职工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非专业人员也要一并纳入。对外改善宣传方式,每个科室张贴分级诊疗程序、流程图、绿色渠道,宣传手册。

(二)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①定期对分级诊疗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不按分级诊疗规定执行的医生由医院给予经济处罚。②定期召开分级诊疗工作推进会,对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三)不断改进和完善分级诊疗相关制度及流程,完成分级诊疗工作目标和任务。

开展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篇5

根据XX县人民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XX改〔2018〕1号)XX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规范(试行)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要求。现将我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情况和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双向转诊领导小组,将分级诊疗工作纳入了医院目标管理,医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医务科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良好态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医务科,由雷承元同志为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积极宣传发动。

1、加强医院院职工的全员培训。对医院各临床科室、职能科室进行分级诊疗相关知识的培训,让每个职工都能掌握分级诊疗的目的意义和工作措施。

2、采取多种方式向公众宣传。在门诊大厅设置固定的分级诊疗宣传展板,门诊大厅电子显示屏宣传每天均要滚动宣传分级诊疗的相关知识。

(三)双向转诊人次情况。2018年1--7月我院共上转病人共 24 人次,其中妇产科 7 人次,儿科 7人次,新生儿科10人次;目前暂无下转至乡镇卫生院病人。

二、存在问题

(一)宣传方式不多,分级诊疗未完全深入人心。公众对分级诊疗目的意义了解不深,也还有基层个别医师对分级诊疗认识不到位、政策不熟悉现象。

(二)临床医生对双向转诊工作责任心不够。个别医生填写转诊单内容不完整,字迹潦草,转诊单保存不当导致收集困难等;少数科室未按照规定及时将双向转诊病人登记信息报送到双向转诊接诊室;下转病人未达到规定的要求。按照上级部门关于分级诊疗有关要求,下转病人比例未达到指标。

(三)医院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急诊、儿科等方面。

三、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对院内职工更进一步加强全员教育培训,把非专业人员也要一并纳入;对外改善宣传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对公众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分级诊疗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不按分级诊疗规定执行的医生严格按我院双向转诊考核办法处理。

(三)定期召开分级诊疗工作推进会,对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

(四)不断改进和完善分级诊疗相关制度及流程,完成分级诊疗工作目标、任务。

四、工作建议

1、通过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专科建设。

2、建议成立紧密型医共体,切实做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

开展分级诊疗工作总结 篇6

1 依托学科建设,提高门诊医疗服务质量

1.1 开设疑难病会诊门诊

疑难病会诊门诊主要接诊门诊数次就诊仍诊断不明确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疑难病门诊患者主要来自本院门诊患者和外院转诊的患者。建立疑难病会诊制度,规定凡经门诊多次就诊不能明确诊断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由接诊医生及患者本人提出会诊申请。院内申请会诊的医生应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在门诊病历上签署申请疑难病会诊意见。院外需要指定医生负责上转会诊申请事宜,在转诊单上签署申请疑难病会诊意见。门诊办公室负责预约登记,通知会诊专家。会诊专家均为高级职称,其中至少有1~2名为正主任医师,会诊科室至少2个。会诊时由申请科室提供病历摘要,介绍病例。会诊结束后将会诊结论书面通知患者,会诊意见在门诊办公室备案。宣武医院目前开展疑难病会诊主要涉及癫痫、帕金森综合征、神经遗传病等疑难神经病、高危孕产妇疾患、老年疑难病等。

1.2 开设多学科综合门诊

多学科综合门诊主要接诊疾病涉及多学科的患者。以疾病或病情为核心,相关专业科室共同参加多学科综合门诊工作。参与多学科综合门诊的有关科室主任联合申请该门诊。填报专科门诊申请单,注明开设该综合门诊的必要性、门诊名称、诊疗范围、出诊时间等。多学科综合门诊管理要求与专科门诊管理要求一致,即一经开诊不得擅自停诊,出诊医师资质为中级及以上职称,规范书写门诊病历,规范开具门诊诊疗申请单、处方和诊断证明等医疗文书。宣武医院现运行的多学科综合门诊包括老年门诊、肺癌脑转移门诊、脑肿瘤综合门诊、慢性病综合门诊等。多学科综合门诊可以较好地发挥多学科专业互补优势,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1.3 加强专家门诊管理

专家门诊的质量体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门诊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是慕名就医。专家门诊量占医院门诊量的比例是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指标。专家门诊资质要求具有本院执业资质,取得正、 副主任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专家接诊做到仪表端庄,服装整洁,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耐心细致,依法行医,挂牌出诊,合理施治,救死扶伤。为保证专家门诊质量,每次门诊最多20个号。为保证更多患者就诊需求,专家不得随意停诊,停诊后及时补诊,每周至少出2~4次专家门诊,确保专家门诊出诊率。

1.4 增加专病门诊

专病门诊的质量代表着各专业学科发展水平,是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对专家门诊的重要补充,是大型公立医院门诊的坚实基础。各科室根据疾病谱变化和患者需求,开设相应专病门诊。指派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医师出专病门诊。宣武医院目前28个临床科室开设了144个专病门诊,覆盖了门诊全部诊治的病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患者就诊需求。

2 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门诊运行效率

2.1 监测、分析门诊运行数据

监测数据包括门诊量和门诊患者构成两部分。根据医保情况将患者划分为本地医保和非本地医保;根据地区分布将患者划分为本地和外埠;根据就诊次数将患者划分为单次就诊和多次就诊,或者分为初诊、复诊和基层转诊;根据就诊目的将患者划分为诊疗和单纯取药;根据就诊科别进行划分;根据病种进行划分;根据年龄进行划分;根据门诊类别划分为专家门诊量、专病门诊量和普通门诊量。随着分级诊疗工作的推进以及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部分常见病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部分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长期服药的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取药,部分慢性病患者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护理或健康随访,同时,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了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妇科疾病等慢性病的筛查工作。综上所述,分级诊疗后,大型公立医院因患者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而导致门诊量增长幅度下降,甚至出现门诊量下降,继而影响门诊患者的结构。门诊量消减部分出现在普通门诊、以单纯取药为主的科室、缺乏诊疗技术的科室、综合水平和社会知名度低的科室。通过监测分析门诊运行数据,指导门诊服务流程调整、人员安排等,进行精细化管理。

2.2 优化门诊服务,改善就诊感受

一是开展多种方式预约诊疗服务,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预约方式包括电话预约、 网上预约、 人工预约、自助机预约、手机APP预约、医生工作站预约、出院复诊预约、门诊复诊预约、公共平台预约等。二是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包括预约就诊、预约检查和预约治疗。三是人工检诊、导诊、咨询,提供就诊当前位置标识和位置引导标识,设立志愿者服务岗位。四是利用信息平台向患者发送就诊、检查、治疗时间、位置和注意事项,提供检验检查结果查询,普及健康知识等,自助打印检验检查报告单。五是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平台,如诊间结算、手机支付、自助机支付等。六是为患者提供卫生、安静、舒适的就诊环境和辅助设施。为患者提供饮水、轮椅等便捷服务。播放背景音乐,舒缓患者心理压力。通过一系列措施,优化门诊服务,改善就诊感受。

2.3 开展门诊绩效考核工作

门诊绩效考核包括医疗质量、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3方面。医疗质量指标包括专家门诊量、专家门诊出诊率、疑难病门诊量、多学科综合门诊量、双向转诊人次、病历书写质量、处方合格率、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静脉注射剂使用比例、次均药费。运行效率指标包括窗口等候时间、大型检查预约时间、检验检查报告时间。服务水平指标包括预约就诊率、按时段就诊符合率、患者满意度。结合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承担的职责,以绩效考核为管理切入点,突出医院远期规划和近期计划,将考核指标标准化、精细化、目标化,为医院发展服务。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严谨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 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推进分级诊疗

3.1 日常工作模式

医院之间签署合作协议, 明确双向转诊方式。大型公立医院为基层医院上转患者开放全部号源,并且做到优先安排上转患者就诊。各医院指派工作负责人,做好医院之间科室对接,组织医务人员岗位培训,医院之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转诊前通知接诊医院,简介病情,说明转诊目的,做好接诊准备,确保双向转诊顺畅。医院之间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汇总双向转诊数据,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和转归,反馈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协商解决。

目前上转患者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在基层医院多次就诊仍然诊断不清,或慢性病病情出现新的变化,或需要做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大型检查。多数情况下,医院安排专家门诊接诊上转患者。上转患者中以本地区医保患者为主。接诊科室分布广泛,但较为集中在神经内科、产科和口腔科。这种现状可能与接诊医院重点学科特色、知名度以及患者就诊需求有关。下转患者分两种情况:一是首诊在基层医院,上转后经过医生诊治,患者可以回到原基层医院进行后序治疗和病情随访;二是在大型公立医院首诊后,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将患者转到基层医院继续治疗。

建立分级诊疗模式的关键是实现基层首诊和顺畅转诊[2]。通过分级诊疗和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充分体现大型公立医院、基层医院所承担的职责不同,为患者提供不同层面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层面的就诊需求,特别是在慢性病管理、高危人群疾病筛查和诊治等方面,切实以患者为中心,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就医问题。

3.2 搭建信息化平台

通过信息化建设, 探索出一条打破医院之间信息孤岛,实现患者信息共享,简化就诊流程的分级诊疗信息化新道路。向上转诊实现了预约功能,进一步实现医疗之间双向转诊全程信息化,在完成门诊诊查、治疗等常见转诊业务,又实现了转诊病人就诊资料的共享,真正做到了转诊信息的上传下达。向上转诊同时将当地诊疗信息同步上传,而患者在上级医院诊疗结束后所有资料自动回传,为患者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

4 引导患者科学就医

基于患者自主择医的意识很强[3],大型公立医院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引导患者科学就医。 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相关部门, 制定了公众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科学就医基本知识和技能要点。科学就医,遵从分级诊疗,提倡“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定期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鼓励预约挂号,分时段、按流程就诊。就医时需携带有效身份证件、既往病历及各项检查资料,如实陈述病情,严格遵从医嘱。出现发热或腹泻症状,应当首先到医疗卫生机构专门设置的发热或肠道门诊就医。紧急情况拨打120急救电话,咨询医疗卫生信息可拨打12320卫生热线。文明有序就医,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共同维护良好的就医环境。参加适宜的医疗保险,了解保障内容,减轻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医学所能解决的健康问题是有限的,公众应当正确理解医学的局限性,理性对待诊疗结果。医院指定健康科教科负责科学就医的宣教工作,每年制定宣教计划和课程安排。在医院网站、宣传橱窗中定期公布健康教育课程。每个科室设立健康教育联系人,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健康教育工作。宣教方式包括举办科学就医宣传周活动,开设健康教育大课堂,开展服务百姓健康义诊和咨询活动,举办社区居民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健康日宣传活动,定期更新就医指南公示栏,印制宣传彩页、健康处方、诊查温馨提示、就医导诊单等。医生在诊治活动中包括健康宣教的内容,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做好知情告知,共同参与制定诊疗方案,当好患者诊治疾病的参谋,做好患者序贯治疗的引路人。

5 讨论

5.1 加强公立医院自身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明确了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应当坚持维护公益性,充分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承担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 医学科研、医疗教学等任务,承担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援外、国防卫生动员、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任务。在分级诊疗模式下,公立医院应更加清晰自身功能定位和所承担的职责,加强学科建设,构建人才梯队,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展现精湛的医术,形成特色品牌,赢得社会认可,积极有效应对分级诊疗模式对大型公立医院运行的影响。门诊是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第一站,首先面临分级诊疗模式的影响。作为门诊工作管理者,应增加紧迫感,转变认识,加强内部管理。协调医院有关部门, 打造医疗服务团队,为患者解决疑难病症。以患者需求为中心,更多地考虑“这样做是对患者最好的吗?”,简化就诊环节,提供温馨就诊环境和人性化服务。

5.2 加强区域医疗联动

近年来, 大型公立医院在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支农、 支边、区域医疗联合体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主动与基层医疗机构协同合作,特别是在医疗技术援助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分级诊疗目标任务,即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目前,分级诊疗模式具备一定基础,而且大家对现状形成了共识。 医联体是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的有效形式[4]。借力区域医联体建设[5],助推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与实施[6],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进行双向转诊,推进分级诊疗。要实现分级诊疗的理想模式,应有一个准备的过程和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对策[7]。大型公立医院门诊在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中,发挥上下联动、垂直枢纽的作用。

摘要:多年来,大型公立医院承担了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支农、支边、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等多项任务,并初见成效,为进一步探索分级诊疗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门诊工作是大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医改政策的重要窗口,也是折射医改成效的一面镜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依托学科建设,提高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门诊运行效率。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推进分级诊疗,引导患者科学就医。在分级诊疗模式下,切实履行大型公立医院的职责。

关键词:分级诊疗,公立医院,门诊

参考文献

[1]胡豫,孙晖,熊占路,等.分级诊疗模式下大型公立医院应对策略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4):250-252.

[2]李显文.对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相关问题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5,32(3):18-20.

[3]陈!洁,鲍勇.医院社区分级诊疗的医患认知研究:基于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5):788-791,828.

[4]黄培,易利华.基于分级诊疗的区域医联体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4):102-104.

[5]梁勇,张柠.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对完善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启示与借鉴[J].中国医院,2015,19(8):50-52.

[6]杨立成,鲍琳辉,田义娟,等.医联体模式下构建双向转诊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5,19(7):33-35.

分级诊疗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01-09

今天,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如期召开,各地卫生计生系统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总结2014、展望2015。此次会议召开前,本报记者兵分多路,采访撰写了本组专稿,为卫生事业一年来的发展留下墨迹。

2014年,分级诊疗是最受关注的医改热词。勇于先行先试的省(区、市)实施方案虽各有侧重,但目标都是指向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让城市大医院尽快摆脱“战时状态”,以期有效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发挥医保杠杆作用

转变患者就医观念

拥有70万平方公里土地、仅有500多万人口的青海省,凭借“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成为第一个全面推行分级诊疗的省份。该省在制定相关制度时最核心的就是发挥医保的经济杠杆作用:城乡居民参保患者需住院,首诊应选择在一级定点医疗机构;如病情需要转院,先转到二级定点医疗机构诊治;若病情需要继续上转,再转到三级定点医疗机构诊治。不经转诊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不予报销。

青海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张进京介绍,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同时,青海省还制定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出入院诊断符合率不低于95%,一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不低于90%等9项控费措施。与制度实施前相比,该省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医保基金支出实现了“两升两降”,即三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和医保基金支出比例分别下降了3.5%和2.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上升了10%和6.5%。群众就医习惯逐渐发生转变,基层服务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分级诊疗的就医新秩序正在形成。

2014年10月,四川省开始推行重在强化医保报销政策杠杆作用的分级诊疗制度。该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说,四川省分级诊疗制度的一大特色在于发挥大型公立医院在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中的关键作用,加强与基层联动的预约诊疗。三级医院要逐步减少普通门诊挂号,将更多的号源预留给转诊病人,到2015年年底,门诊转诊量力争达到50%左右,逐步实现大医院门诊只接诊基层转诊病人和急危重病人的目标。

甘肃省的分级诊疗实施方案首先明确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分工和门诊、住院病人合理分布目标: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好小伤小病的门诊治疗和应急处臵等,承担50%左右的门诊就诊量;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开展5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开展一级、二级手术,承担40%左右的门诊和住院就诊量;县级医院要开展10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开展三级及以下手术,承担10%左右的门诊和50%左右的住院就诊量。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介绍,凡符合分级诊疗病种诊断的新农合患者,原则上只能在参合地相应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不得越级诊疗。执意要求转诊并经过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机构审批同意转诊的分级诊疗病种患者,新农合资金只按照该病种在转出医疗机构定额标准报销,并逐年降低比例。同时,医疗机构将签约服务范围内病种向外转诊的,新农合管理机构按一定额度扣减医疗机构垫付的新农合补偿资金。

推进优质资源下沉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关键在于尽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高老百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为此,山西省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把超过九成的卫生经费投向基层。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卫小春介绍,2014年,山西省累计筹集卫生经费28.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1%,远高于省本级公共支出0.5%的增长幅度,其中投向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占90.64%。该省还通过出台30条具体举措,以经费投入为导向,统筹推进服务、人才、培训、设备、信息等各类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下沉。

本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山西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层人才培养、医联体建设、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以及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在全省组建了20个医联体,覆盖二级医院96家,建设了7个省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启动了首批3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9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掌握了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为3190个村卫生室购臵了简易中医设备,并在18个县开展了新农合按病种分级诊疗试点。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2014年致力于继续把“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推向深化。该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杨敬介绍,为推进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全省共计47家县级医院与城市医院形成紧密型合作办医关系,建立了以理事会、监事会、医院管理层为主要管理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机制,出台专门考核办法规范下沉工作。为积极引导卫生人才下沉,严格落实城市医生到基层服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人员到基层实践服务等制度。浙江省还在24个合作办医的县(市、区)和温州市、绍兴市、义乌市开展了分级诊疗试点。

杨敬说,为促进县域内分级诊疗的实现,浙江省在县域范围内建立起了技术设备共建共享、人员流动灵活顺畅、区域发展联动均衡的新机制,指导和督促17个县(市、区)深化县乡村医疗资源统筹配臵改革试点,累计建立县域内临床检验、影像会诊、消毒供应、会计核算等资源共享中心69个,并完善了县域卫生人才招聘、编制管理、人员流动等政策。

刘维忠表示,为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甘肃省在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的同时,还配套推出了医师多点执业规定、多点执业医师考核暂行规定等举措:实施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医师、省市级医疗机构副高级以上职称医师、县级医疗机构中级以上职称和5年以上住院医师等三类医师必须进行多点执业,其中省市级医院医师在县级医院注册执业,县级医院医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册执业,并将多点执业医师在受援执业地点开展诊疗活动、技术推广等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审、岗位等级认定等工作挂钩,确保多点执业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组建医联体

落实区域卫生规划

对于优质医疗资源富集、外地患者集中的北京来说,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主要渠道是组建医联体。该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介绍,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组建了29个医联体,包括12家三级医院、49家二级医院和22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方来英说,考虑到三级医院整体搬迁成本高、配套设施需求大等因素,北京仅对极少数医院实施整体搬迁,主要采用三级医院举办分院,提升扩大分院服务能力和规模,压缩中心城区院区规模等步骤,确保优质医疗资源既能获得发展空间,又能满足区域优质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优化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布局。目前,北京已在五环路周边地区初步规划了33家医院或院区构成的环五环医疗服务带。

为了推进医联体建设,方来英说,北京将严格控制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规模,调整政府办医疗机构布局,明确不同级别、层级医疗机构的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建立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统一规划各区(县)范围内由三级、二级、一级医院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联合体,医疗联合体的辐射范围以附近居民为主,同时通过电子信息和远程会诊等手段实现跨区支援。

在辽宁省打出的构建分级诊疗组合拳中,落实区域卫生规划起到了引领作用。该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大南介绍,2014年出台的《辽宁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明确了该省及各地卫生资源配臵标准。《规划》既定位于对未来5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定位于资源配臵规划,重点关注卫生资源总量、结构、布局和利用,促进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合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资源,增强医疗机构整体服务功能,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就医模式,引导群众科学就医、合理就医,不断推进形成健康有序的医疗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以病人正当利益为导向,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医疗分流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构建长期稳定的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间便捷的转诊通道,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普通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50%,中心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45%,二级医疗机构转诊率不超过10%,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分别控制在9天和6天以内的目标。

三、工作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需求,科学引导患者能在门诊治疗的不需住院治疗,能在村卫生室治疗的不到卫生院治疗,能在卫生院治疗的不到县级医院治疗,能在县级医院治疗的不到市级医院治疗,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县城,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医疗机构应根据《竹溪县医疗机构疾病分级诊疗目录(试行)》收治患者,需要转诊的按照就近、自愿、安全、属地的原则引导转诊治疗;特殊病例特殊转诊。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相关检查结果应用“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切实减轻民众就医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为患者提供方便、及时、有效、优质、价廉的诊疗服务。

四、工作内容

(一)落实分级诊疗和定额付费政策

医保、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按《竹溪县医疗机构疾病分级诊疗目录(试行)》(322个病种)要求选择诊疗方式或转诊;同时,二级医疗机构要按《竹溪县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实施方案》确定的56个病种作好病种控费。

(二)建立医保基金补偿新机制

根据《省卫计委、省人社厅关于湖北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鄂卫生计生发[xxx4]45号)和《省卫计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分级诊疗的指导意见》(鄂卫生计生发[xxx4]25号)要求,适度扩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住院起付线标准和补偿比例的差距,逐步完善大病保险支付分级分类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参保病员利益。

(三)建立高效便捷的双向转诊机制

县内各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门诊、急诊患者首诊负责制和住院患者责任医师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求,指导患者有序合理转诊;利用互联网+的形式建立起高效的分级诊疗转诊服务平台,要将患者详细病情及相关检查、治疗资料及时告知转诊医疗机构或接诊医生,以便患者转诊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对确需转诊到县外上级医疗机构就诊的`,原则上必须由县内二级医院负责转诊,并根据参保类型及时将转诊情况报医保部门或农合办备案。

危急重症患者转诊时,上、下级医疗机构要严守诊疗原则做好“无缝”对接工作,做好转诊病情信息交接。接诊医疗机构对转诊的病人要进行及时、详实地登记,并专人负责转诊患者的进一步检查治疗。

县外定居、外出务工人员、在校学生等异地居住的参保人群,需要到定点医疗机构救治的,按照就近治疗原则和首选社区医院(或一级专科医院)就诊,确需转院的,参照分级诊疗制度的相关转诊规定执行。居住点不具备转诊条件的,按“就近就医”的原则,按二级、三级依次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按现行非定点住院补偿政策执行。

五、实施步骤

(一)组织部署阶段(xxx6年4月1日—30日)

按部门职责,明确具体任务及责任人,制定方案,召开联席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调整基金补偿比例,完善分级诊疗工作配套制度。

(二)宣传培训阶段(xxx6年5月1日—20日)

在各医疗机构前期宣传的基础上,县卫计局(合管办)、人社局按职能要求加强分级诊疗的宣传和业务培训,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式的分级诊疗政策、制度及转诊程序的宣传、讲解,引导民众树立就医首选基层、科学就医、合理就医意识。各医疗机构组织全员对《竹溪县医疗机构疾病分级诊疗目录(试行)》、《竹溪县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实施方案》及本工作方案进行学习,使其熟练掌握分级诊疗病种、转诊程序及相关医保补偿政策,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三)启动实施阶段(xxx6年5月20日)

从5月20日起,对全县参保城乡居民就医全面实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县卫计局、人社局、财政局、物价局、合管办和县直医疗机构加强协作配合,认真履职尽责,细化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抓好组织落实,合力推动分级诊疗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强政策宣传。各单位要依托基层医务人员接诊宣传和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宣传单、公开信等多种媒介对分级诊疗政策、制度、原则进行广泛宣传,引导群众首诊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提高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在显著位置设置宣传栏,大力宣传分级诊疗的目的、意义和给病人带来的好处以及医保(新农合)对分级诊疗的补偿政策,提高民众政策知晓率。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对于符合分级诊疗就治指征的疾病,首诊医生要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引导患者到相应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确保分级诊疗工作顺利实施。

(三)加强能力提升。各级医疗机构要紧扣《关于推进卫生精准扶贫、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溪卫生计生字〔xxx6〕1号),严按各自功能定位,全面加强软硬件建设,强化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要加快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熟悉和掌握分级诊疗基本原则和要求,同时结合城市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院实施意见,干部培养、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前下派锻炼与对口帮扶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诊疗服务水平;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管理质量,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及慢性病管理、康复跟踪服务内涵,不断强化慢病康复管理措施;要加快建立推广电子病历、就诊“一卡通”和辅助检查诊断会诊中心等数字化系统,完善双向转诊平台功能,提高转诊会诊质量和效率,在有效保障公民隐私的情况下逐步实现患者健康信息的合理互联共享。

(四)加强对口帮扶。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组建的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医疗联合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面增容,增大服务覆盖面。各联合体要积极探索更加便捷、参保患者更愿意接受的分级诊疗措施,推进按病种分类分级转诊就医模式。县妇幼保健院要利用专科优势推动专科分级诊疗,规范专科转诊。

(五)加强政策支撑。认真执行县级公立医院医保基金支付制度,积极推进医保基金总额预付、按床日付费等医保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实行按病种定额付费和免收按分级诊疗规定下转的病人住院起付线的分级诊疗促进政策,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医保经办机构要相应调整相关报销政策,重点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合理引导参保病人向基层流动。医保监管机构要建立奖惩机制,强化医保基金的监管,对支付方式改革执行好的医疗机构基金节余留用,对未按分级诊疗收治病种(上级收治下级病人)的医疗机构扣减基金支付比例,鼓励医疗机构下转病人。

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及对策 篇9

1 分级诊疗的概念

所谓分级诊疗, 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治疗, 逐步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 以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1]。

在分级诊疗模式下, 患者就医次序是:患者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找全科医生 (家庭医生) 就诊, 全科医生完成必要的诊疗, 如果患者病情超出全科医生的诊疗能力, 由全科医生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 由上级专科医生接收进一步诊疗;患者疾病进入稳定期, 再由上级专科医生将患者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患者如果需要急诊服务时, 可以直接前往医院寻求诊疗服务。

在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就医盲目无序的现状下, “分级诊疗体系”无疑成为重新配置医疗资源、破解“看病难”顽疾的一剂药方。在实施分级诊疗后, 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的就医现象将有所改观。

2 患者就医意向

丁香园网站的一项调查数据 (13 288人参与) 显示, 平时看病, 41.7%的受访者会选择去大城市大医院 (三甲) , 19.5%的受访者会选择去县市区级医院 (二级) , 还有27.6%的受访者会选择去社区、乡镇等基层医院 (一级) 。这说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 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2]。

丁香园的调查数据还显示, 68.3%的受访者不信任身边基层医院的水平, 62.9%的受访者表示在目前的分级诊疗系下, 不会选择基层医院。基层医院为何遭遇冷遇?公众为何不信任身边的基层医院?调查中, 65.5%的受访者归咎于医生水平不高, 28.2%认为是因为医疗资源少, 21.5%认为是医药费贵, 还有20.5%的受访者对基层医院不信任。除此之外, 还有不能纳入医保 (15.6%) 、全科医生数量太少 (11.9%) 、转诊麻烦 (6.2%) 等。

基层医院医疗水平良莠不齐, 医疗设备有限, 人才引进培养渠道不畅以及待遇较低等, 直接影响了其社会影响力和就诊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选择信誉有保证的大医院还是选择小医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毕竟没人会拿自己的生命健康开玩笑。

3 我国目前的就医现状

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 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 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 就医盲目无序。目前的就诊情况是:一个人生病了, 不是先到社区诊所, 而是直奔最高端的三甲医院, 形成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怪现象。

据统计, 在三级医院接诊的患者中, 有一半以上是普通疾病, 而非疑难重症, 本来常见病、多发病应该在社区, 由社区医生先完成诊疗工作[3];由于患者涌向大医院就诊, 让高级医学专家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诊治大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医学专家干了社区医生的活, 结果就是加剧了优质、稀缺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 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 基层医疗单位冷冷清清艰难度日的局面。

4 探索分级诊疗中的问题与机遇

要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就必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增强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感和认同度, 实现制度性的基层首诊、分级就诊, 改变目前无序就医的格局, 引导患者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所以要尽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这将有助于引导患者在基层就诊, 形成新的就医格局。

基层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差、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医疗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是分级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最大的问题。

现有的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和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标准, 已很难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特别是医技人员严重短缺, 存在无证执业, 跨类别、跨专业和超范围执业等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应制定引进、培养、使用、留住人才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基层人员总体数量不足、专业结构欠合理, 以及检验、影像、药剂等专业人员短缺、护理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等问题。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患者信任度低, 就诊人员少, 导致医疗资源利用效益低, 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笔者认为, 目前医院分级医疗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4.1 基层医院人力资源配置要切合实际

基层医院想要成为居民们的放心之选, 在培养出真正的全科医生前, 应将内、外、妇、儿科医生都配备齐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较差, 人员编制不足和待遇偏低, 使基层高素质医务人员招不进, 留不住, 水平难以提高。因基层服务能力不高, 难以取得群众信任, 从而出现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同时, 医保在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住院服务报销差额只有6%, 部分地区甚至更低, 三级医院门诊服务与基层社区也仅差10%。这种差额不足以在医保政策上引导患者首诊在基层。提高偏远、艰苦及少数民族等地方乡村医生待遇的政策, 则是政府为偏远艰苦地区百姓建立的“保护伞”。提高医生待遇, 稳定医疗队伍, 防止医护资源外流, 是保障当地百姓医疗条件的最有效方法。

4.2 政策导向让人才和技术向基层流动

在目前状况下, 让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医生进入社区仍是引导患者流向基层医院的最佳途径, 鼓励大医院医生进社区仍处在探索阶段。在相应机制同步完善的基础上, 基层医院要逐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基本待遇, 创造适合年轻医生成长与工作的条件, 吸引优秀人才前往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目前, 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仍以大医院为就业目标, 鲜有学生选择基层医院。大医院的总体环境仍明显优于基层医院, 学生们作出这样的选择也很正常。

4.3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医疗联合体

要建立真正有效的分级医疗模式, 就需要对医疗资源进行纵向整合, 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只有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才能构建有序就医,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冷冷清清”的矛盾。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首先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切实推进“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和康复回社区”。加快基层全科人才的培养和转岗培训, 建立严格的全科医生培训考核体系, 积极推行医生多点执业。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托管和直管等形式把大医院的优良医疗资源向社区辐射, 让老百姓不出社区就能享有三甲医院专家的服务, 逐步提高公众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彻底改变目前只有基层医院向大医院转诊的“单向上转”现状, 推动大医院把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患者积极“下转”至基层医院, 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合理应用。

4.4 建立制度保障分级医疗的实施

分级诊疗要顺利实行, 必须有制度作保障, 同时应建立有序的就医路径和连续性服务, 如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应和居民形成签约服务进行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改变居民“小毛病也奔大医院”的就诊习惯。

建立分级诊疗操作细则, 完善医保付费调节机制。要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服务层级, 促进有序就医, 大型公立医院主要承担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 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大病的康复治疗, 注重健康教育, 提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 要进一步提高患者首诊在社区的报销比例, 拉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 提高经社区转诊患者的报销比例。要以实际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参考现有常住人口的基数, 重新分配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并根据增加人口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范围较大的乡镇卫生院所要完成的公共卫生任务和难度, 重新分配公共卫生经费。

制度的设立, 需要认真调研、吸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试点后充分论证, 再行全面推广。公立医院应当有足够的自由, 根据患者需求、市场导向提供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 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要, 才能顾及卫生的公平、效率、可及、效果。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健全分级诊疗体系”预示了医改的方向[4]。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坚持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健全制度结合起来, 坚持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导作用, 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完善顶层设计的有机结合, 大力发展基层医院, 健全分级诊疗体系, 给予基层医院更多的政策等方面的扶持, 才能使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从而惠及更多百姓。

参考文献

[1]刘岚, 邵隽一.临床能力是全科医生立足之本[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1, 10 (10) :2-3.

[2]邵隽一.以全科医学为基础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转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12 (4) :241-242.

[3]黄占山.中国医师多点执业现状综述[J].中国社区卫生杂志, 2014, 9 (3) :15-16.

上一篇:小学美术培优帮困计划下一篇:在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