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什么的路上中考作文
——题记
一杯麦香,氤氲缭绕。暝目静坐窗前,往事如翩飞的蝴蝶在内心深处舞蹈……
记得那次月考考完出来,却把自己最拿手的语文考砸了。漫步在晚风里,弯弯的小路伸向前方,我不禁感慨:我的人生难道像这小路一样弯曲抑或像这条小路那样曲折?这怎么能行?
远处,有一个红色亭子。走了那么久,也累了,止不住想歇歇脚。微风掠过湖水就仿佛被一块青木色绸布覆盖着,柔软的让我不禁想去抚摸。这时,突如其来的画面打破了我的思绪,一位白发老人正坐在轮椅上晒太阳,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感到十分惊异。
“小女孩,你不高兴?”慈祥的话语从远处传来。
“您怎么知道?”
“不知道吧?是你那沉重的脚步声出卖了你。”
“哦。太阳快落山了,您还在晒太阳啊。”
“我在听太阳。”老人默默然地说。
“听太阳?”
走近一看,才发现他是一个盲人。“好奇怪的老人!”
“屋内太暗了,空荡荡的只会使我心中一阵寒意,便出来“听太阳”。虽然我看不见,但我仍能感到到一束温暖的光照进我心房,让我温暖。遇到难事,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微笑着出发,一切都将会是过眼云烟。”
“微笑地出发。是啊,生活中都会有不顺心的事,只要有阳光心态,微笑着告诉自己能行!是吗?”
“当然了!”记住这句话:“行走在阳光的路上。微笑着出发,生活就不会辜负你。”
闫学老师《我的理想》课堂实录
(课始, 闫老师先请学生欣赏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歌《橄榄树》, 并要求学生听音乐, 看歌词。其间简介了三毛和她的作品, 展示三毛生活照。然后让学生看照片猜三毛儿时的理想。)
师:不瞒同学们说, 你们统统猜错了!想知道三毛的理想是什么吗?
师:她把自己儿时的理想写在一本书里, 请大家看这样的一段文字。 (出示《拾荒记》中的一个片段, 学生读) 现在知道她的理想是什么了吗?
生:做一个在街头拾破烂的人, 做个卖冰棍和烤红薯的小商贩。
师:同学们没想到吧?原来她的理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她为什么要做街头拾破烂和卖东西的小贩?有什么好处吗?
生:我认为她想要自由。
师:哪里看出来?
生:引文中说她拾破烂、做生意的同时, 可以玩耍, 还可以呼吸新鲜空气, 也有可能有意外的收获和发现。
师:是的, 三毛把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她觉得只有自由, 才会快乐!每个人的理想并非得是伟大和神圣的东西, 但肯定要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它可以是我们心中那一份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个美好的心愿。正是带着这种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毛走遍世界各地, 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书里和歌里, 一如她在《橄榄树》歌词里写的一样……
(师生品味《橄榄树》歌词)
师:请大家猜猜我儿时的理想。为了公平起见, 在猜之前, 我先将答案交代给一个同学。谁来? (一生上台) 让他为大家的猜测做裁判。 (对该生) 同学猜对了你就点头, 错了你就摇头, 同学发言由你选。
(学生猜测, 台上男生摇头)
师:“裁判”, 还想让他们猜下去吗?看来他们是没希望了。请“裁判”大声地告诉他们。
生:闫老师的理想是做小卖部的售货员, 而且只卖两样东西, 一样是糖果, 另一样是点心。 (不少学生都笑了起来)
师:你们笑什么?
生:因为闫老师现在的成就远要比理想的成就大得多!
师:做一个小卖部的售货员难道不好吗?我觉得挺好!
生:堂堂的特级教师想当一个小卖部的售货员, 太不可思议了!
师:人家那样著名的女作家只想做个捡破烂的, 我还没去拾破烂呢!这有什么奇怪的?可能你们觉着闫老师的理想挺好玩的。但我觉得我们的理想只要是真诚的、真实的, 就是可贵的!我想你们的小脑瓜里也都有自己的理想, 可能更好玩, 更有意思!我先请几个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想当一个股票专家。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妈整天就在股市上看, 时间长了, 我也懂得了些股票知识, 有了些兴趣, 很想帮她。可我也不需要太专业, 因为那样就会抢了巴菲特的饭碗, 那就不大好了。
师:没想到我们的教室里就坐着一个未来的巴菲特!看你的聪明劲儿, 巴菲特小时候未必比你强。
(学生理想各具个性, 如做小学教师、环保大使和爱心志愿者等)
师:你们的理想都很有意思, 也很真诚, 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吧, 我们把下面的时间留出来, 将我们的理想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出示课件:“写下你的理想……”) 你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可以用“我的理想”做题目, 也可以另外拟一个题目。但是文章的主题要围绕着“我的理想”来写。
(在《雨的印记》钢琴曲中, 学生作文, 教师行间巡视, 点拨初评, 并在“优作”上打上“☆”记号)
师:大家写得差不多了。打“☆”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这几位来展示一下。其他同学要注意听, 看看他们的作文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哪些地方写得好, 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生:我的理想跟闫老师的差不多, 虽然不大, 却十分美好。我的理想就是开一家便当店, 店里应有尽有……我要开成全国和全球连锁店。去干旱的地方……去寒冷的地方……去重灾区……
师:听了这些, 我不得不说他的理想比闫老师远大得多。你们知道闫老师的小卖部为什么只卖糖果和点心这两样东西吗?
生:我觉得闫老师是要把快乐和甜蜜送给每一个人。
师:我很开心, 你这么想我。但那时的我还没有那么高尚。再猜猜看。
师:闫老师不得不承认当时的自己真的就是个馋嘴丫头, 所以我的便利店就只卖糖果和点心这两样东西。但我绝对没想到要办全国和全球连锁, 而且要服务到寒冷的北方和各个灾区, 所以说刚才那位男生的理想比我的要远大得多。老师很佩服你!
生:我的理想是当个股票专家, 因为我妈妈总是在炒股, 她只要在键盘上动动手指就能赚钱……如果我做一个股票专家, 一定要把技术告诉老妈, 因为“上阵亲兄弟, 打仗母子兵”嘛!……而且妈妈也就能腾出时间给我做剁椒鱼头了……
师:我特别喜欢他的作文, 因为他特别真诚, 文字也特别真切, 文中的像“上阵亲兄弟, 打仗母子兵”等句子表达也很风趣。刚才没打“☆”同学如果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也很好, 也可与大家分享。谁来?
生:我要做个珍爱生命的使者, 不希望酒驾的惨剧再次发生, 希望人类能在自然状态下正常死亡……
师:你写得很深刻!老师刚才没给你打“☆”, 很抱歉, 现在给你补上。
(师相机引导学生讨论“自然死亡”的概念)
师:刚才我非常开心地分享了你们的作文, 现在闫老师也想让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一篇关于理想的文章片段。
(出示《捧起第一次的茉莉》一文中关于自己理想的片段, 引导学生配乐悟读“下水文”, 并引导学生评价)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通过刚才的交流, 老师很有感触。我送给大家一句话:“我们写的文章想要打动读者, 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提起笔, 就要捧起心, 把心献给读者。”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文再继续修改完善一下, 尤其是个别细节的地方要注意修改。
师:这节课, 大家不仅谈了各自的理想, 知道了许多同学的理想, 还知道了三毛和闫老师的理想。其实理想就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的想法, 每一个理想都是向往, 都是渴望。希望你们播下的理想的种子早日生根发芽, 衷心祝愿你们梦想成真!
虞筱熹老师《我的理想》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 还记得今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栏目的主题吗?
生:记得。这一栏目的主题是“我的梦, 中国梦”, 有好几位名人谈了自己的理想。
师:有哪些名人?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理想? (学生交流)
师:是的, 无论是像完玛草那样的小女孩, 还是像袁隆平爷爷一样的大科学家, 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或心愿, 而且都获得了成功。难怪有人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理想是前进的力量!” (课件出示) 这堂课, 我们就来聊聊“我的理想”这个话题。 (板书:我的理想) 请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自己的理想。
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我要成为像梅西那样的足球明星。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你做准备了吗?
生:爸爸迷上了南非足球世界杯, 只要有比赛, 他就“承包”了我家的电视。受他影响, 我也慢慢喜欢上了看球赛, 而且特崇拜阿根廷的梅西。现在每到课间、假日, 我最喜欢的就是跟小伙伴一起踢足球, 有时还会拉上爸爸……
师:你真棒!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生:希望我家拥有100平米以上的大房子!因为我家现在的房子太小, 仅有不到80平米, 靠爸妈在这几年打工的收入, 暂时无法买起大房子……
师:这是你的一个迫切的心愿, 可能也是你们全家的共同目标。
生:想让爸爸和第三任女友早点领结婚证。
师:你爸的第三任女友如何?待你怎样?
生:她非常好。有时我做错事, 爸爸对我脾气很暴躁, 而新妈妈总是耐心指出我错在哪里, 并和蔼地安慰和鼓励我, 帮助我改正错误, 所以我很喜欢她。她可关心我啦, 有时待我比爸还好!
……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你们的理想和心愿都跟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在刚才的交流中, 有的同学具体谈了自己理想产生的原因, 有的同学重点谈了自己为理想、心愿付出的努力。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笔, 把你的理想和理想背后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时候要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 。
(播放轻音乐, 学生作文, 教师检视)
师:我们先来听听同学的作文。
生:我的题目是“我想迅速长高”。我都六年级了, 还是很矮, 跟五年级差不多。为了长高, 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每天都要吃钙片, 要喝两大杯牛奶, 有时爸爸还替我拉一拉筋骨……都坚持半年多了, 量量才长了1厘米, 我大失所望, 我要是能快速长高多好啊!
师:听了他的故事, 你有什么感受?
生:他写得很幽默, 很生动。从作文流露出的失望之情, 可以看出他对长高是非常渴望的。
师:从哪里看出他的失望?请他再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
师:对他的作文还有什么建议吗?
……
师:大家围绕“我的理想”交流得非常好!下节课我们还将继续交流。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不管是大理想, 还是小心愿, 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付诸努力!
对两堂课的赏析与感悟
熟悉曾纪鑫的读者都知道,他身上有着屈原式的求索精神。作为一个作家固然担负着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的责任,但毋庸置疑的也包含着自我诘问——一个人精神的“根”到底在何处,一个人的灵魂最终要归于何方?他的“不安分”或许全由于这些求证生命意义的自问,于是他走出小山村,走出公安县,走出湖北,走到了福建,走向了中国的人文山水。但是走得越远,他的心反而离故乡越近,渐渐变成了一个“思乡者”。有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这部文集正文12题中有8题或直接或间接书写他的故乡湖北。其中《湖北人》写湖北人的文化性格,庄谐并重生动有趣,在与中国各地人性格的比较中为湖北人塑像。《鄂西三“神”》《边缘化的沃土》《西塞山下龙舟会》都是对湖北人文历史的描摹,就像一幅幅风俗画,一篇篇抒情诗。相比而言,他也写自己行踪所至的西藏风物(《高原壮歌》),也写战时重庆(《在北碚》),还有塞北大漠(《天地过客》),但他在那些地方感到自己是一个“过客”。于是人们在读这部文集时会感到:一个人无论在空间意义上漂流了多远,实际上都走不出故乡;一个人在时间上无论漫游了多久,都难以穿越历史。这成为一种宿命,也成为智者内心的一种恐惧。为了摆脱这种宿命和恐惧,为了找到“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曾纪鑫成为一个行走在路上的精神流浪者,成为一个丰富的痛苦者,同时也是一个执著的进取者。他把寻根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把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把对梦里故园的诗意怀想,统统形诸文字并从中获得慰藉。
曾纪鑫在“神游”中“穿越”,并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走入了“事件现场”。这位理性的怀疑论者像一个超时空侦探,在历史的故纸堆里,在不为人注意的蛛丝马迹里搜索着被历史本质主义遮蔽的证据。有人说:“文学,只有人名是假的;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这固然有点虚无,却从另一方面道出了文学真善美的本质。曾纪鑫的历史文化散文,是与历史人物的神交意会,是以“文学之灯”照向历史黑洞的探索发现,是对诸多惊人的具有戏剧性的历史细节的揭示与呈现。《英雄的出路与末路》写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与结局。关于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曾纪鑫发现了一些偶然性因素,这就是缘于崇祯元年湖北籍御史毛羽健奏请取消“驿递”制度,此举使十万驿吏失去生路,加入到土匪或起义军队伍里,李自成正是这些失业者中的一员。那么,毛羽健因何做此提案呢?是因为他在京城纳了小妾,却被远在家乡的元配夫人知悉,她假公济私借驿道星火赶来,而驿吏竟然没有提前告知毛御史,“河东狮吼”令他灰头土脸颜面丧尽,窝了一肚子火的毛羽健就把驿站当成了“出气筒”……这些发现不能不让人感叹:历史有时比文学更具戏剧性。
或许,在行走了很远、追溯了很久以后,曾纪鑫越来越感受到了“邂逅”的魅力。2006年7月,曾纪鑫从成都转机飞到“世界第三极”西藏采风,山南地区电视台书记嘎多亲自驾车带他观光,他由此“邂逅”了文成公主;2006年10月,台湾旅美华人齐茂椿精心策划组织了“梦怀长安古城,重走唐蕃古道”活动,将文成公主与佛祖12岁等身像复制件从拉萨迎回西安——这两个机缘碰撞出了《高原壮歌》,从而对文成公主与汉藏友谊进行了长篇书写。因为《历史的刀锋》中那篇《不胜重负的黄袍加身》对赵匡胤的“开国壮举”进行了书写,从此脑子里萦绕着“经济发达但军事积弱,文化繁盛却发展畸形,疲惫不堪而常被后人景仰的‘大宋王朝’。尽管这段历史阴柔衰朽、懦弱凄凉、不堪回首,可一旦涉足其中,就像掉入陷阱般无法自拔,于是,索性任其自陷一陷到底,直面正视‘打捞’一番……”所以就有了《从汴京到赵家堡》的诞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对南宋衰亡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俨然一部南宋史,其中不乏惊人之论:“岳飞是一个具有个性与锋芒的武将,他倔强任性,根本不懂韬光养晦,总是凭着自己的直觉与好恶行事。岳飞能打恶仗硬仗,但他桀骜不驯,常常‘便宜从事’”,这使岳飞最终招致杀身之祸,而被神话化的“朱仙镇大捷”纯属虚构,“大宋王朝自始至终,除镇压内部的农民起义大获成功外,在对外作战中,从未取得过一次像样的决定性军事胜利,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之先河”。在那样的背景下“仅凭一支岳家军,无论多么神勇,也不可能神话般地消灭所有金军,灭亡整个金廷,并且还是一支时时受到猜疑与掣肘的军队”,“尤为可悲的是,岳飞之死在朝堂没有引起任何反应,士大夫们没有一人站出来为岳飞说上一声公道。一群麻木不仁的臣子,又能将一个腐朽不堪的朝廷支撑多久?”当曾纪鑫发出如许感叹的时候,谁敢说他没有穿越历史变成一个“宋朝人”?——机缘与邂逅、偶然与意外、欲望与个性,这些冥冥中牵引着他写作动机的神秘因素,或许正是引领曾纪鑫走向“新历史主义”的原因吧。
曾纪鑫《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与上一部历史文化散文集《千古大变局》相差不过两年时间,但他的历史观似乎发生些许改变。此前,“历史”在曾纪鑫眼里大体上是客体,是他的认知、研究与探索的对象,虽然在“《千古大变局》的创作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去魅、去惑、去蛊的过程,为近代人物正视、正听、正名、正身,去掉‘神化’或‘鬼化’的外衣,还原为七情六欲的真实的‘人’”。但他那时候能对历史人物给予“同情的理解”,却很多时候在入乎其内之后难以抽身出来,作细致冷静地打量,故而在《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永远的驿站》乃至《千古大变局》中,历史的荒诞与悖谬常令他愤激,许多历史之谜让他痛苦,因而也就为时爆出“正义的火气”。也就是说,他那个时期在角色“代入”之后,与“历史”形成了冲突对抗关系,这种“戏剧冲突”多是外部冲突,有些结论也带有“事后之明”的味道。而在《一个人能够走多远》里,作者与历史形成了“主体间性”的关系,他与历史真正达成了谅解与对话:历史不可假设,未来不可预知;但在文学创作中,却能将“历史”的诗性、戏剧性和叙事性进行有机融合。因而,他的历史观更加成熟,其跨文体写作的艺境也更为成熟。由此言之,《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是一部自我启蒙之书,是“为己”之著。如果说曾纪鑫此前怀抱着中国式启蒙主义者的宣教态度,以现代价值观为评判标准拷问历史,将自己的独到发现告诉给别人,那么《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更像是寻根路上的思想录,因而有着从容含玩的韵味。我以为,如果文章能如汪曾祺那样达到“把玩”的艺境,那么情、智、趣三方面也就达到了和谐。在《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中,曾纪鑫的精神仍然是粗砺而阳刚的,但他的艺境渐臻通达圆融,他在行走、神游与穿越中获得了一种“以无厚入有间”的裕如之感,故乡、历史、文化和自然等题材都在他的“行走”中达成默契。
小男孩继续前进,可他的人生之路已经不同……三岁时,小男孩只能牵着妈妈的手小心翼翼地迈着一步又一步,可他并不曾想过放弃,因为他知道妈妈总会在后面,当他脚下渐渐灵活起来时,便觉得妈妈的手是束缚着他的绳索,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小男孩开始厌烦了,突然,他挣开妈妈的大手,像重新获得自由,力量的小鸟,向着蓝天飞翔……
可他刚一松手就跌倒了,和别的小孩一样,哭丧着脸,扬起粉嫩的脸蛋可怜的看着妈妈,好像乞食的小狗。妈妈并未生气,也没有责怪小男孩,只是如春风拂面般的轻呢着:"别哭,孩子,站起来,这次小心一点。”小男孩冥冥之中好像懂了些什么,拍拍身上的尘土,再一次站了起来,伴随这小小的脚印,继续走着,走在路上。时光飞逝,那时牙牙学语的小男孩现已长成每天披着晨曦,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少年了。有一天,老师让他上台演讲,台下来了很多人,包括他的妈妈,男孩既兴奋又紧张,可当演讲开始的那一刻,他竟突然语塞,头脑一片空白,早已背好的演讲词连一个字都想不一起来了。
完了。他紧紧闭上眼,心想。当他睁开眼,那受惊的眼神与妈妈目光交集的时候,男孩看到了妈妈眼中的信任和慈爱,妈妈好像在说“别急,慢慢来,你一定可以的,不要放弃!”这时,男孩心中好像有了一股力量,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他静下心来,果然,他全都想了起来,并自信的扬起他那迷人的微笑,铿锵有力地完成了他的演讲。当所有人的掌声都响起来的时刻,男孩激动地冲下讲台,与妈妈紧紧相拥……这一次,男孩走在了他的人生之路上怀揣着他的梦想,坚定地,走在,路上……这个小男孩,就是我
小时候对于“梦想”一词充满猜测,充满色彩,认为这是一个东西;渐渐地,长大了,对一切都有了了解,才知道“梦想”一词的含义是那么深,而实现它的路却充满荆棘。
而现在,正当升初二的我,眼前唯一的梦想只有考上一所好的高中。因此我得加倍努力学习,奋斗!记得曾经陈欧说过:“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正是有了那些我们奋斗过的痕迹,我们才会记得,那年的青春,我过得十分精彩!
宋代祝穆曾《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中说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为了梦想,我得踏踏实实地走稳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别总妄想一步登天。即使跌倒了,擦擦泥土,继续站起来走。只要坚持、踏实地走好眼前的步子,梦想终有实现的一天。
记得小时候,班主任曾经说过:“为了无悔,我们努力。正是有了无悔的年华,我们回首时才会发现那段日子,成了我们以后回忆是的‘经典’”。当时说的时候也许因为大家都还小,都是半知半解、迷迷糊糊的,长大后,发现这成了人生的座右铭。是的,梦想就是那没有的返程的观光车票,没有“后悔”二字,只有“无悔”与“坚持”。
我们无时不刻都在前行,忙碌,焦虑以及无趣常与我们为伴。有人告诉我,一生就要踏踏实实,平平淡淡地过。也有人说,活着就是图个痛快,随心所欲便无怨无悔。许许多多的世界观从人们的口中灌输进我的脑海,但真正观过世界的人,有多少?
人在单一的环境里过一辈子,就如同一只只能望见蓝天的井底之蛙。越是习惯,就越想张望。在平凡生活中的心血来潮,便是旅途的一个萌芽。而迈开步子远离喧嚣的人,才是生活中的赢家。
我们要到远方看看,那城市中不曾见过的青山绿水,那比人心要宽得多的天;我们要触摸草原,感受露珠在指尖滑过的冰凉;我们要脚踩沙滩,贪婪地品尝海风的气息;我们还要骑着骆驼,仰望沙漠的璀璨星河……世界真正的.美,需要我们卸下压力一步步地去发现。而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并不是我想追求的。
我们需要旅行来为生活增添色彩,我们需要这些色彩使这一生有价值、有意义。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在成长中迷失了最初的自己?我们在年幼时,常常对一片陌生的地方都充满着好奇心,但此时我们却没有了那时的冲动与童真,没有了那双无时不刻都能发现美好的眼睛。当我们背上了旅行包,穿上了登山鞋时,或许便会寻回那份探险的快乐,那份对缤纷世界的向往吧。
旅行,是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旅行,也是为了给一直在路上的我们一个放松的机会,尽情舒展身心,尽情大声呐喊;旅行,便是为了感知生活的真谛,感知自然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热爱生活的旅行者,每一个用心观世界的人,才会明白什么才是快乐。
1.重视写, 忽视评。写作, 顾名思义是“写”的教学, 因此大多数老师将习作教学重点放在“写”上。一次习作, 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习作指导上, 学生将全部心思集中在习作上, 一讲为快, 一写了之, 一讲一写, 大功告成。
2.学生写, 教师评。在一般老师的心目中, 批改是教师的职责, 哪能学生代劳?评价是教师的权威, 岂容学生染指?于是, 批改作文成了学生的专利, 语文老师独自面对一大摞作文本, 逐字逐句审阅, 点点滴滴批改, 象征权威的红笔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指点江山。
3.只看分, 不看评。教师自认为辛勤的付出一定会换来孩子的感动, 换来孩子习作的腾飞, 哪知道自己耗时费力的评改, 大多数学生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他们关心的只是分数, 至于评语则不屑一顾。
4.效率低, 胡乱评。写评语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 是无声的习作指导, 但是工作量特别大。于是, 应付交差, 字迹潦草的“魔鬼化”评语诞生了;为评而评, 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评语出现了;故弄玄虚, 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化”评语扑来了……林林总总, 这样的评语交流效率低, 学生不爱看, 不想看, 看不懂。教师白忙活的同时, 更影响了学生习作的激情。
针对以上现状, 如何通过习作评价促进习作有效教学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以“激趣化”为思想实施评价操作
习作评价要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习作激情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习作并不是轻松的劳动, 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劳动者”, 习作就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他们十分珍视, 爱如珍宝。因此, 教师在批改每一篇习作时要谨慎, 心怀敬畏, 要落笔有情, 字字有声, 句句有趣。我的原则是, 多留少删。尽可能少动学生的文字。让学生爱上习作, 从呵护他们的文字开始, 那不仅是言语文字, 更是一颗宝贵的童心、一颗热爱习作的玻璃心。给学生自由对话的机会,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升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使得他们的习作能力得以提高。
二、用“个性化”作标准指导评价行为
习作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习作评价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区别, 生活环境的不同, 性格差异等等。因此, 他们的表述必然会千差万别。这也告诉我们习作本身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僵化的标志来评价它。更不能以应试教育的标准给他们一闷棍, 什么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叙述不生动、立意不新颖。要鼓励他们与同伴多交流, 让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优势, 体验成功的喜悦。特长的展示, 个性的张扬, 必然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激活他们写作的潜能。
三、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宽评价主体
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我反思。”说到底, 评价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交流交流互动促进评价对象成长的过程。学生既是评价对象, 同时也是评价主体。评价主体除了老师, 还有学生自身、伙伴、家长等。为了让习作批改成为师生共同的快乐之旅, 我班尝试了批改的自助餐, 自由挑选。批改分为五种, 自改、同伴互改、家长改、老师改、集体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有一部分学生修改习作意识增强了, 错别字、标点错误、病句明显减少了。
四、以“可操作化”作准则细化评价标准
在习作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 都认为必须在修改、讲评上下功夫,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应该从哪些方面修改讲评, 其实很多老师也是一头雾水。一次看到了著名特级教师高子阳的七星确认表, 如获至宝。这张表具有可操作性、简洁性、有效性, 值得推广。 (附表如下)
用这样的标准指导学生评价自己与同伴的习作, 学生有法可依, 有标准可行, 评价时目的性增强了, 针对性提高了, 更为重要的是用这样的标准评价的同时, 作文的标准也内化于学生的心目中, 学生在习作时, 自然会对照七星评价表, 从而提高了习作的质量。
五、以“幽默化”为原则丰富评价语言
教师评语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激励性。作文评讲课也是本人精心准备的, 也是我班学生最最期待的。到老师点评这一环节班上笑声不断, 欢乐无极限。点评的语言要简洁、风趣、击中要害, 千万不要把点评课上成批斗课。借用、活用每年相声小品、广告中的经典台词作评语是我的一大绝活。
这样的评价,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笑声中了解了习作中的不足, 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 同时也展现了语言的魅力, 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五曲连奏;信息增效;课改;学生;主体
一、课改势在必行
三尺讲台,岁岁年年,周而复始。是什么原因使本应充满创造性、享受成就感的老师对教育工作感觉枯燥无味呢?是什么原因
使得本应天真机敏的孩子看上去怏怏不乐呢?是应试!单一以成绩为目的的教育评价机制,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剥夺了我们孩子的天真无邪。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些,改变单一知识的传递,为情感交流、个性培养、身心健康等的全面关注,从而给教师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才智的更为广阔的工作空间,使教师得到更真实充盈的幸福。使得我们的孩子可以真正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索。课改就是要从关注自我转向关注孩子、关注未来。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全面地发展。
二、始终行走在课改路上,让五曲连奏真正施惠于学生
什么是课改?课改改什么?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认清。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搞上去,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上去,把陈旧的面授的教学方式改下去,把老师这位主演请下去,真正地把学生放在学习舞台的中心,这就是我们的课改目的。我们的“五曲连奏——前奏曲、协奏曲、进行曲、交响曲、圆舞曲”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之中,我们已经初步品尝到创新带给我们的回报,体会到付出后收获的喜悦,现在我们的学生都很期待每一节课,期待每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而我们的前奏曲正是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舞台。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的孩子敢说了、爱说了、会说了。基于此,我们必定会始终坚持行走在课改路上。
三、“五曲连奏”这朵花蕾,需要时间去长大,需要精心照顾才开花
我们的课改,是一个探索前进的过程,在循序渐进中曲折前进。在课改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坚持,不断克服困难、精心备课、精心导演。给学生一段接受转变的过程。课改的路上纵使有再多的困难,为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必定会坚定信心,坚持课改。现在,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分组教学的好处,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就,初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开始在老师的引领下高效地自学。他们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成绩提高了,班级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我们的老师更是真正体会到课改给师生带来的福利。现在,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开始退居幕后,以欣赏者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学生,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学生是如此聪明、如此有能力。现在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和谐,更融洽。徜徉在我们的课堂,你常常会看到老师与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争得面红耳赤,你更多感受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细微步骤,我们的学生都会快而准地抓住、掌握。而我们的老师,正是这育桃李的辛勤园丁,我们满脸幸福地观赏着自己亲手培育的花蕾一点点成长、一步步开放。
让“课改”在坚持中胜利,让“课改”带动活跃的课堂,带动学生的手与脑,带动学生的思维,带动老师的科研水平,带动整体的教学质量。让我们永远行走在课改的前沿。
参考文献:
[1]姬秉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1.
[2]赵正新.影响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10).
从那条小胡同开始,与酷寒一直“厮杀”到略为繁华的商场门口,踱着步子,不觉抬头张望几眼,终于在一个角落中发现了一个卖冰糖葫芦的铺子,我连忙走过去,“老奶奶,我要一串冰糖葫芦!”卖东西的,是一位老奶奶,或许是因为今天零下的温度,她用围巾、帽子和头罩把脸部捂得严严实实,可那双眼睛以及刻在黝黑皮肤上的沧桑皱纹依旧透露出一种慈爱与亲切感。“好的!小姑娘,给你糖葫芦!”我忙接过来,张开嘴就要吃,不料,竟被老奶奶拦下,“哎呀,先别吃先别吃!”老奶奶皱着眉头,“小姑娘呀,外面太冷了,风又大,在外面吃肚子会疼的!俺给你找一个袋,你装起来回家吃……”
听到这真诚朴实的话语,我不禁一愣,我本与她素不相识,她却可以为一个陌生女孩担心……
老奶奶皱眉的表情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在冬日里、在心中,为我架起火炉,送来阵阵暖意……
周末,与姐姐一同散步,在路上,一个身影引起我的注意。
她低着头,弯着腰,拿着一把甚至比自己都庞大的扫帚,一下、一下地扫着厚厚的积雪。在我看她正出神时,两个食品袋飘进视线,原来是一个顽皮的男孩随手丢的垃圾,“人家辛辛苦苦扫地,你凭什么随手扔食品袋呀?你扔的倒容易,可扫起来却很辛苦啊!”我很愤怒,正想训斥男孩时,眼前的一幕却让我为之震惊,清洁工阿姨只是默默地、无声地把垃圾扫了起来,没有不满地抱怨,没有愤怒的训斥,只是理所当然似地承受了一切……
她那渺小、疲惫的背影使我念念不忘,那一刻,心中好似打翻了一瓶醋,又恰好洒在那最柔软的地方,心酸与感动弥漫在心中……
最平凡的生命,却有最宝贵的精神,最简单的生活,却能为他人送去感动与温暖……
我仍在路上。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
抬头、回眸、转身。
看着那些平凡的人们。
纳兰容若,连同名字也如花香一般馥郁。你的诗,却如琴声一般,婉转哀凉,尽是你心中无处诉说的痛苦。我想与你同行,看山河无数,品百味人生。行走在你令人如梦如痴的词话中。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男儿总有一腔热血,奋战奋勇,忠效祖国。男儿总愿身战朝廷,驰骋沙场,嬴得生前身后名,想着去成全那一身英雄梦。却只是料得种.种失意,只得借词消愁。你失意,却不沉沦。男儿的宿命岂能认栽。你写下千古流传的名句,凭借你一生惊人眼目的才华,使后人深思,使后人感叹。这,行走在你的至情至性中。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你心如刀绞,朝夕相伴的妻子悄然逝去。你含泪,你怀揣着无尽的痛苦,凝望着天空高挂的一轮明月,似看着离去的挚爱。若你像明月般照耀着我,那么我便不辞寒冷与辛苦,飞去那冰冷的月宫温暖你的身体。你这般的深爱,令人如醉。这,行走在你的无边痴恋中。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人沉醉,有并非全醉。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对故园的思念遥望远方。你也是这夜阑独醒中的一个。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独听河流奔腾。这,走在你的孤寂思乡之中。
像听一场古老的乐曲,像看一场古老的戏剧。你的词中,没有钢筋般的冰冷,有的只是桃李芳菲下的踏歌慢行,以及无法明了的愁绪。
你,是一颗被云翳遮蒙住的璀璨,徘徊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你,是一朵佛前的金莲,只为那一朵如花的笑颜。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本人在学习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在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面作了如下尝试,总体实施下来成效显著。
首先,明确课堂主体,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主体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避免传统一言堂、满堂灌教学现象,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是教与学。学是主,教是为学。教师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爱听不爱听,听得懂听不懂,反正从头到尾讲下来,不顾实际地讲课,这种填鸭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要注重学法,教师不但要把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更要把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其次,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动力,是成才的起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这样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采用语言激趣,设置悬念,创设情景,,讲故事等教学方法,做好导向作用。
最后,注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的多就应该回报很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是一个效率的问题。效率指什么呢?好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几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很多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之愈见,课前要预习,这是很重要的,要大概了解课文的梗概,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数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
那些透明的视线, 不再指引着我前行了, 他们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好似被七月的烈日所吞没, 只留下茫然的我在原地打转, 不知所以。
我只是天地间一滴不起眼的水滴, 但我也是那滋润万物的组成万千江河的一滴水, 我明白, 我从没有停止, 我一路向前。
即使路上有充满坎坷与挫折, 但我绝不认输, 我不会被风雨打倒, 我是一只骄傲的海燕, 在海风呼啸, 海涛阵阵的夜晚, 我与风暴雨同行, 与“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乌云结伴。让那轰鸣的雷声为我伴奏, 歌唱!风会吹散我的羽毛, 雨会打湿我的视线, 雷会折断我的翅膀, 可我不会畏缩, 不会胆怯, 因为我知道, 未来的路几经曲折的, 但唯有向前, 我才能获胜, 用自己的脚步去摆直那弯曲的路!
路的风景很美,但我们还是想要停下来,有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可以让自己在疲累的时候能够休整一下,继续的坚持下去。
走在路上时因为心里有个想要去的地方,那个地方是自己熟悉的温暖的,心再冷也会变暖起来。回到家里时,回到幼时长的地方时,总会感觉到时间都似乎变慢了。风慢慢的吹着,小麻雀蹦跳着在空地找食吃,而猫儿狗儿也懒懒的呆在门前,如果有经过,的毛竖了起来,里发出威吓的声,与那些宠物狗全然不同,那才是真正的狗的。
光与影交错的瞬间,总有些欣喜,如手指轻轻拈起蝴蝶的羽翼,触手可及。盈一份感悟,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轨迹,以人淡如菊的方式,微笑着和过往说别离,做时光最从容的过客,因为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早上,去学校的路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比如:散步的老人,买早餐的学生,小区的环卫工人,忙碌的小店老板,学校门卫……
学校旁的马路边三五成群的学生,在小饭馆那里吃早餐,小店那好些学生在买零食,更多学生背着书包走在上学路上。
中午放学时,马路两边,有很多同学,有的在打闹,有的奔跑,有的在说作业,同学们很快活;接小孩的家长在谈话,三五成群的回家。
下午放学时,同学们兴高采烈的往家走,也有些人想着作业,大人们准备收工,汽车变少了,快下班了,行人也越来越少,小贩准备收档,小店里的人也少了,我也回家了。
○乐观, 就是生存之道
2011年3月, 看到考研成绩的那一刻, 小朦陷入了沉默。但与很多考研失利的人不同, 她没有打电话向亲友哭诉, 也没有因为这一步的跌倒而沮丧, 只是默默下定决心, 一定要在这个自己青春过、奋斗过的北京扎下根来。
投出去的数以百计的简历随着简历大潮石沉大海。眼看距离毕业只剩下半个月的时间, 工作、住房, 哪个都没能定下来, 小朦只好先硬着头皮接起一份“管理培训生”的工作。可是, 拿着仅够日常开销的底薪, 小朦很快便发现自己连半间卧室的房租都付不起。她只好找到一位大学同学, 两个女孩费了一番功夫, 搬进了位于东北四环的一间隔断屋。“那是我在北京第一次租房。房子还不到十平米, 除去一张上下床、书桌和一只布衣柜, 就只能侧着过个身了。”小朦说道, “不过住那里上班非常方便, 屋里还有厨房, 这可比上学时幸福多啦!”说着, 她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北京的春风夹带着沙尘, 来势凶猛。有一天下班一回家, 小朦吓了一大跳:屋里的隔断墙居然被风刮倒了, 一头压着上铺, 另一头跑到了隔壁男生的床底下。偏偏这时修理工已经下班, 合租人也不在, 小朦只好在一堆涂料碎片和歪倒的隔断墙的包围中勉强睡了一晚。“那天真的觉得自己好可怜, 眼泪都掉下来了。但我当时就对自己说, 绝对不能放弃!”第二天, 小朦找来工人把墙修好, 马上请来同留北京的几位同学, 大家七手八脚做了一桌子菜。在一片“庆祝房子重生”的祝酒声和欢笑声中, 小朦又振作起精神, 准备继续奋斗下去。
因为合租的女孩工作调动, 小朦不久就搬出了“第一个家”, 来到北京南站附近开始第二段“拼房”生活。几个月后, 因为房东违约, 小朦不得不再次搬迁, 来到现在位于通州的住处。“我现在住的可是‘江景别墅’呢。”一提到新家, 小朦来了劲, “虽然只有一间房暂时属于我, 但我能在窗前看见运河, 还能在阳台种点花草和蔬菜。朋友们过来做客, 再也不会那么拥挤了。”小朦乐呵呵地笑着, 眼神里的希望仿佛在流淌。从东北四环到西南三环, 再到东南五环, 这个毕业才一年多的女孩背着行囊踏过了北京无数大街小巷。当被问道“你觉得自己走了多远”时, 她回答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已经走了多远, 但我知道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在梦想的路上。
○刻苦, 才是最佳捷径
23岁的赵煦毕业于河北一所不知名的大学。1米6出头的身高, 瘦削的身形, 鼻梁上架着一副略显土气的眼镜, 这个外表透出浓浓书卷气的女孩, 很难让人将她和“房地产销售月冠军”联系起来。
2010年, 赵煦大学毕业后, 并没有听从父母之命留在老家工作, 而是蹦上了火车, 奔向自己从小就心驰神往的“大城市”——北京。可是, 赵煦对北京的衷情并没有让这所陌生的城市很快将她接纳。接连遭遇了一系列求职失败之后, 她误打误撞进入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
一开始, 这个斯斯文文的新人并不被店经理所看好。可赵煦并不灰心:“我知道自己看上并去不是一个‘很强’的人。不给我资源没关系, 我能自己创造!”从入职开始, 不论对待同事还是客户, 赵煦始终笑容满面、热情周到, 再苦再累的活儿, 她也能坚持。寒冬一月, 其他同事甚至不愿出去摆广告牌, 可赵煦依旧穿着单薄的西服, 奔走在大街小巷分发传单。她经常守在十字路口, 红灯一亮就冲到路中央, 挨个敲开豪华轿车的车窗, 把传单塞给轿车的主人。也许幸运之神真的被她感动了, 竟然让她三次遇到同一位车主。而这位客户, 最后在她的手中购入了一套售价两千多万元的别墅。
每一次机会赵煦都不肯轻易放过。在一次公司聚会上, 赵煦被主持人邀请上台发表获奖感言。然而接过话筒的她, 却迅速把自己的房源流利地介绍了一番。在场的经纪人无不目瞪口呆。“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太多, 只觉得台下有许多其他区域的经纪人, 手头一定有不少客户。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交流, 今天大家聚在一起, 一定要抓住机会、争取合作。”赵煦不好意思地笑了。
短短一个月半下来, 她已经由“新人”迅速成长为令同事刮目相看的“牛人”, 站在了“月冠军”的领奖台上。这无疑是一个奇迹:一个入职不足两个月的新人, 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打败了公司2000多位“前辈”, 售出近4000万元的房产!手捧奖杯的她, 仿佛完全褪去青涩, 目光里只有满满的坚定和骄傲。她说:“我并没有什么‘秘诀’, 如果非要说点什么, 我想是因为我不够聪明, 因此我足够努力。
○坚持, 梦想并不遥远
相比许多一进大学就只想尽情自由的新生, 诗婷从一开始就认定了自己的目标——经济学研究生。尽管高考成绩的两分之差让经济学院将她拒之门外, 所在学院又三令五申不许转专业, 她仍然不肯放弃。在一次次与院领导沟通之后, 她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习。
为能学好国贸专业、顺利考上研究生, 诗婷几乎废寝忘食, 成了同学口中的“学霸”。可天不遂人愿, 考场上发挥失常, 让她的梦想之路再度被阻断。“再花一整年时间去复习, 成本实在太大了。但是仅仅抱着一张本科毕业证就回家找工作吗?我不甘心。”要强的她不愿轻言放弃。究竟该找工作还是考研?面对两难的抉择, 诗婷选的是“两个我都要”!
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复习, 拿着名校毕业证的诗婷婉拒了时间成本较高的工作, 而进入了一家规模较小的证券公司做研究助理。然而, 一边工作一边考研的日子并不轻松, 每天早出晚归, 复习的时间仅有短短4个小时。担心时间不够, 诗婷开始把生活一点一点地挤压, 让位于学习。天亮得早了, 她6点不到就起床学习;上下班坐公交车的时间, 她用来背单词;中午同事都在午休, 她却一丝不苟地做着习题;晚上躺在床上, 她也会回想完当天学过的内容才安然入睡。
有目标、按部就班生活看似简单而规律, 实际上并不惬意。“白天忙工作, 晚上回家还得接着看几个小时课本, 体力和脑力都快要透支了。每到周末, 同事们相约聚会、出游, 我却只能以各种理由推脱。”成功之路孤独、崎岖而又悠远, 诗婷深知这一点。可是, 在这条道路上, 她的手中始终紧握着理想, 不断给它以温度, 让它延续着心跳。“每次想要放弃, 我就会停下来想一想我最初想要的东西。等我想清楚了, 攒够了勇气, 我才会再次出发。”这份执着、这份清醒, 让诗婷在时过境迁之后, 仍然像当初那个不经事的“顽固”女孩一样, 始终坚持着、争取着、行走着。
终于, 今年3月, 诗婷以高出录取线40分的初试分数和复试排名第二的成绩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录取。这个在北京孤身寻梦5年的女孩, 即将奔赴遥远的上海, 而她的梦想, 已经在不远处闪闪发亮。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文素养 学练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115-02
有一次,精河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们来大河沿子镇拜尔盖斯小学检查指导教学工作。他们深入到每个班级进行听课,更好地了解课堂上师生活动的情况。在评课中听课者既肯定了课堂上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又提出了今后课堂改革的希望。会上闫全生主任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名教师要平心静气地做教学,每节课都要尊重课堂。”我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头。于是我根据自身情况及班级学生的特点,行走在尊重课堂的路上。
一、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我虽然执教多年,但还存在着不足。如何更好地尊重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课堂。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我抽出时间认真地学习并领会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及精河县教育局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南》,受益匪浅。这两种资料明确地引导教师怎样教好语文;怎样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力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向“启发”诱导转变;教学目标向知识、能力、品格转变。我个人认为课程标准和课堂指南,不但指出了教育教学的方向,而且也能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我对这些资料爱不释手。
我自费订阅了《读写算》《教师博览》《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从中汲取营养。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走进有关教育博客网,徜徉其中。有时也敲动着键盘,表述自己对“尊重课堂”粗浅的看法,得到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我的内心感到充实与快乐。
二、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时认真研读教材,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册教材相关的课文内容为学生推荐了十六本课外读物。如《神奇的符号》《城南旧事》《细菌世界历险记》《哈姆雷特》等书。每一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爱去阅读其中的书。有的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借书阅读,有电脑的同学在网上阅读等。班上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的大量阅读为语文的学习撑起了一片蓝天。
三、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在每篇课文授课前,我都让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面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先让学生自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方法、好词好句的用法等。如课文中的时代背景等知识,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有的同学利用工具书去查找;班上有的同学利用家中电脑上网去收集资料等。每次在上新课之前,我都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对班上的学困生采取开“小灶”的方法,让他们不但能在课堂上踊跃地发言,而且也能自信地学习语文,与其他同学一起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为能成功地上一堂高效课做了一个好的铺垫,而且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课堂体现学生的个性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也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思考,每个人也要有独自的感悟。我教学《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学生自己汇报时代背景,有的同学给予补充。当老师要求从深受感动的句子中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到黑板前向大家汇报自27“成果”。许多同学把自己感悟到的词语或句子写到黑板上:人民群众心情——兴奋、激动;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崇敬;毛主席对人民群众—心心相连;阅兵式——气势宏伟、声势浩大;大典会场——庄严、隆重……整个课堂学生是主人,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引导、解惑的作用。
五、关注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我的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上不掉队,能共同进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去设计不同的作业。既要让少数后进生“吃了”,还要让大多数的学生“吃好”,又要让少数优等生“吃饱”。在教学《金色的脚印》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老狐狸想给被抓的小狐狸喂奶,为了救小狐狸在正太郎家里地板下做窝,和正太郎的关系日益亲近,并救了正太郎,最终小狐狸被放回山林的故事。教师不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还及时地设计了不同的作业:其一,说说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它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二,你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其三,小练笔一狐狸回到密林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在设计不同的作业时既要有基础题,又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学生学习的要求,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要求,为所有的学生发展提供了帮助,也提供了较大选择的空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做到学练结合,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做到学练结合,逐步提高欣赏诗歌的综合能力。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时,班上的每一名学生都想用自己的笔来描写学校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富足甜美的生活……班上有一名学生在《四季如歌的校园》习作中写到:春天小草忙招手,枝头小鸟唱赞歌;炽热夏季绿荫下,学生阅读氛围浓;秋日柳树落叶舞,风儿婉转更悦耳;银装素裹景色美,打起雪仗真快乐……虽然这样的诗句显得稚嫩、不够完美,但她心中有创作诗歌的向往,让我感到欣慰。我及时在班级授予她“小诗人”的称号,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虽然对尊重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也有了一点新的收获,但离做到名符其实地尊重课堂还存在着差距。我要虚心地向专家名师学习请教,结合自身的情况和本班学生的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新的提升。
我永远都听不厌的妈妈的故事,爸爸引人食欲的美味食物,姥爷总会记得为我喂养一些可爱的小动物。那些平常的小把戏却也总能笑得开怀。那些日子中,我总是搂着小兔子,跟在妈妈后面听她讲故事,不停地提出拙稚的小问题,或在厨房中偷些各种各样的绿色蔬菜随时随地喂给我的小宠物。行走中到了另一个时期,那个让我的童年不寂寞的她出现了,带着不尽的温暖陪我行走在路上。那时,我是个极不擅言辞的人,她就经常为我讲些可爱的小事情,尽力打开我的话匣子。
每天提醒丢三落四的我的各种烦杂的小事。最重要的,每次她都会陪我在我最喜欢的雨天放下手中的伞去淋雨,带着一身的清凉去看雨中的桃花,去摘嫩绿的叶子,守候雨过天晴,看雨后湛蓝的天空。她总是伴我左右,不让孤独侵占我美丽的童年时光。成长路上花的微香提醒我我又走过了一段时光。那些发展了三年的同学情谊在中考前的岁月里光芒万丈。沉浸在试卷中的那个星期同学们互相嘲弄着应试教育,大声地讨论一道题的几种解法,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行走在青春季节的我,生活天天在刷新,是朋友带给这些变化。有时,朋友的安慰,会使你消除心中的阴霾,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朋友的陪伴,会让你行走在困难重重的险路上,不会感到孤独害怕;朋友的关怀,会帮你走出苦恼,勇敢的面对烦恼。
在校园生活中,朋友的陪伴会使我们走过许多挫折和困难。
在学习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这时便需要与同学讨论一下,我们在一起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不需多长时间,一道道难题便迎刃而解了,这时我们收获到合作的自豪感和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中,我们是好搭档,在课外活动中我们自然是好伙伴了。“叮铃铃……”随着下课铃的响起,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个个展翅飞翔,跑到了操场上,我们班好几个人在一起玩沙包,我们俩不愧是好搭档,就连扔沙包都这么有默契,不一会我们就砸中好几个人,我们俩也高兴的笑了起来。正在我们高兴时,上课了,正当离开了操场回到了教室,在上楼的过程中,她不小心扭到一下脚,不能走快,我便搀扶着他一起走进教室……
上面这一幕, 是江西南昌市珠市小学一年级新生分班的场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自从2008年起, 学校就开始实行均衡分班, 目前全校这样的均衡班级已达二十余个, 占全校班级比近一半。
不夸张地说, 这就是一场“起跑线上的改革”。从师资的均衡搭配, 到班级的均衡分布, 不再是行政的一言堂, 老师、家长代表全程参与, 大家都纷纷表示:“这样的分班, 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保障教育公平,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珠小人认识到这绝不是削峰填谷的消极均衡, 而是建峰填谷、提升内涵、点亮特色的积极均衡。珠小人更深知这均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们牢牢坚守教育的本原——教师和学生, 运用中医疗法, 通经络, 调虚实, 让均衡由内到外, 由自觉到自然。
一、舒“经”: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存在
一所学校均衡发展之“经”, 在于师资的均衡。珠市小学以“富脑”、“研修共同体”两大工程为力点, 舒“经”理气, 孵化优质师资, 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存在, 成为学生最富营养的文化栖息地。
1.“富脑”工程
国学书社、“教育行者”读书交流会、微格训练大本营等, 一个个小活动, 成了珠小人日程表里的一部分, 更成了“富脑”工程的基石, 为每位教师的发展搭石架桥。
国学课, 是珠小特色校本课程。虽然隔周一次的国学课教研给老师们提供了一起探讨的课例, 但仍有不少老师表示, 自己对传统经典大多一知半解, 上起国学课, 心里有些发怵。
于是, 国学书社活动应运而生。每次活动都贯穿了“热身游戏”、“日进有恒”、“厚积薄发”、“四季擂台”四个板块, 亦趣亦赛的形式既深深地吸引着大家, 又无形地敦促老师们在每次活动前围绕专题做好功课。哲学、历史、地理、民俗……那些曾经不爱看的书渐渐成为了教师办公桌上的常客。也正是有了这些“生长基”, 老师们在书社活动中才能挥洒自如, 在国学课堂上才能胸有成竹。有老师笑道:“这国学书社真是个加油站啊!”是啊, 一次次书社活动不仅让老师们增长了国学知识, 而且让大家明白, 国学教育不是简单地背背《三字经》、《弟子规》, 而是在“静水流深”的教育中, 让孩子体验国学之美。
2.“研修共同体”工程
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提高质量, 而教师便是执行这一任务的“主力军”, 只有教师实现了专业化发展, 才能加快学校均衡前进的脚步。
近几年, 二十余位新教师陆续来到珠小。刚走进学校, 年轻人多少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为让这些新教师尽快成长, 学校构建了“333螺旋递增”校本培训模式, 助推“研修共同体”工程, 提升教师内涵。第一个“3”指建立纵向“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三级联动和横向“教研、科研、师训”三部整合的培训机制。第二个“3”指整体规划形成“新锐教师—先锋教师—首席教师”三个梯队, 重视不同层次教师的差异发展。第三个“3”指分“理论研修、实践探究、反思提高”三个阶段实施校本培训。
全校所有的课堂都是开放的, 听课聊课已成为老师们工作中的重头戏, 以前是个人备课, 而今变成了全组人的共同解读, 相互切磋。
两大工程产生了“孵化”、带动、辐射效应, 团队中的个体既是“共欣赏”, 也是“相与析”。数十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 频传佳音。
同时, 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考核制度, 做到“另起一行, 多一个第一”, 努力将“少数人的胜利”变为“所有努力者的胜利”, 创造
出一种“大家都赢”的氛围。开展“十佳师德标兵”、“金牌师徒”、“珠小之星”的评选活动, 还特别为45周岁以上的教师设置了“红烛奖”的评比。这些活动赋予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生命价值感, 使他们展其力, 成其功, 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充满信心和期盼, 达到“让棋子自己走, 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理想境界。
二、活“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
一所学校均衡发展之“络”, 在于学生的发展。珠小人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为教育使命, 面向全体学生, 面对学生全面, 承故鼎新, 启动“礼育工程”, 以礼文化为原点, 辐射“正己、待人、处世”三个方面, “节日活动”与“社团活动”同步推进, 融合共生, 和而相长, 让不同潜质的学生获得共同的发展和成功。
1. 节日活动一体两翼, 内外兼修
珠小的孩子们常说:“我们的学校节日多。”学校大队部以节日为载体, 将礼仪教育与经典诵读、体艺科技快乐叠加, 为孩子们开设了“春风传诵礼仪语学子乐读经典书”校园读书节;“夏日盛开礼仪花七彩童心艺韵扬”校园艺术节;“秋风吟咏礼仪诗阳光少年乐成长”校园体育节;“冬雪纷飞礼仪情七巧科技梦飞翔”校园科技节。学生们乐在节中, 学在节中。
镜头一:“春风传诵礼仪语学子乐读经典书”校园读书节
通过学用礼仪语言、“淘书乐”好书推介讲演比赛、班级礼仪风貌集锦、校园新童谣征集等活动, 让学生广泛参与礼仪学习, 争做儒雅学生。
镜头二:“夏日盛开礼仪花七彩童心艺韵扬”校园艺术节
开展礼仪训练营活动, 从学生仪表、学生礼貌、课堂礼仪、就餐礼仪等11个方面, 对学生进行规范的礼仪训练, 强化礼仪意识, 宣传礼仪文化。并结合世博会的召开, 举办了“打开世博大门, 喜迎四海宾朋”世博礼仪文化与城市生态知识竞赛, 学生们在富有趣味的竞赛中, 检验了礼仪训练营的训练成果。
镜头三:“秋风吟咏礼仪诗阳光少年乐成长”校园体育节
体育节上, 各年级学生将古诗吟唱与韵律舞蹈灵动交融, 呈现出国学学习的多元化, 展示出珠小校园的多彩节日文化。
镜头四:“冬雪纷飞礼仪情七巧科技梦飞翔”校园科技节
一份制作、一点心意、一片温情, 科技节中孩子们亲手制作了一件件科技小作品。有为了给老师减轻负担的“长形黑板檫”, 有为了给父母放松压力的“按摩球”等。孩子们在实践中悄然进行着自助式的“爱心培植”。
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 四节敦品, 经典励行, 礼育文化养其内, 行诸外。为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品位创造了新的生长点。
2. 社团活动一举双得, 点面相生
周一、三、四下午三点半后, 校园内总是格外热闹:跑道上, 身着运动服的孩子们正在进行田径项目的训练;篮球场上, 个子高挑的篮球迷们上篮、扣篮, 挥汗如雨;操场上, 跆拳道社团的团员们有模有样地挥拳踢腿;教室里, 棋迷们专心致志地切磋棋艺, 小书法家们挥毫疾书;科技馆里, 一双双巧手正做着一项项实验……这是学校“灵动三点半”学生社团活动的真实情景, 孩子们在社团活动中浸润性情, 植养气韵。
镜头一:校编操社团——艺术和锻炼的双重盛宴
校编操就是学校自行编制的具有珠小特色的体操。京剧操、韵律操、健美操、跆拳操、皮筋操等校编操, 形式多样, 新颖活泼, 不仅给学生的课余生活输入新鲜的血液, 而且能够调整学生健康的身心, 塑造健美的体态, 深受学生喜爱。
镜头二:“小小科学院”社团——科学和生态的完美融合
大力开展“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主题研究, 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协助与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小小科学院”社团让孩子们心中有了“春天”, 成了孩子们童年科学探究之路的“助跑器”。
镜头三:艺术社团——才艺和创造的魅力并绽
艺术社团包括书法、绘画、合唱、舞蹈等, 以美的力量引领人, 塑造人, 并结合六一儿童节展演活动, 充分展示社团建设的丰硕成果, 展现学生多才多艺、富有创造性的天性。
社团活动一举两得, 点面相生, 使学生在这“快乐的天地, 自由的王国”中, 实现了兴趣与个性特长的发展。
在这个故事中,我写了一只天天在家门口唱老歌的蛐蛐儿,有一天它忽然决定去远方看森林、大海。它一路坎坷,一路欢歌,坎坷的经历丰富了歌声的内涵,它蹦蹦跳跳地行走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我就是这样一只小蛐蛐儿。
36岁之前,我是一个平凡的中学教师,一个家庭主妇;36岁那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了处女作《看我一眼》。我的文学梦被唤醒了,于是,我启程了,踏上了儿童文学创作之路。
走上文学创作的路是偶然吗?不是!回望童年,我想,我的心田里应该早就埋着一颗梦的种子。因为我是那么爱读书!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能接触到的书只有课本。那时候,我们对课本的珍爱,现在的小朋友是很难理解的。新书发到手里的当天,我几乎把所有课文读完了,回到家,还要用能找到的不管什么样的纸,给新书包上书皮。这还不算,我还把新书一本本码好,小心地放到枕头底下,睡一觉起来,书皮被压得平平整整的。
我家的小镇上有一家小书店,我们很爱去逛。现在我们去书店可以任意翻阅图书,那时候我们逛书店,纯粹是为了一饱眼福。因为那时候的书店还不是开架售书,店里的书架靠墙而立,书架前放着一组玻璃柜台,店员站在柜台后面。我们站在柜台前面,使劲伸长了脖子,看着玻璃柜里的书名,猜测书里写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因为兜里没钱,买不起,我们连请店员把书拿出来,摸一摸、翻一翻的勇气都没有。
不过,还算比较幸福的是:我家所在的街道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当时母亲在街道工厂当厂长,她偶尔从图书馆里借来几本散发着霉味儿的书,这是我上小学时所读的课外书的唯一来源。
我依稀记得那些书大多是一些演义类的,如《隋唐演义》《朱元璋演义》《五代演义》等等,印象最深的要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啦。这本书里掺杂了历史、幻想和迷信的东西,我却看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上厕所都要带进去读。那时候,家里的厕所可没有什么坐便器,我在厕所里蹲着看书入了迷。直蹲到母亲在外面大叫“还不快出来”时,我才如梦初醒,发觉两条腿几乎不听使唤了。我扶着墙壁站起来,两条腿和两只脚的血管里,仿佛有无数颗金星乱窜,麻木得简直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龇牙咧嘴十几分钟之后,恢复了一些知觉,我才可以扶着墙,慢慢走出去。每次蹲厕所,我都与书为伴,以至于长大后,看到厕所文化这个词,我都觉得格外亲切,也特别羡慕今天的小朋友们,可以坐在厕所里看书,免受腿脚麻木之苦。
更有甚者,因为看书入迷,我把饭锅烧干烧煳的事也时有发生,一直到煳味扑鼻,才从书里钻出来,端下饭锅看锅底,已是焦黑一片。为这事,我经常挨骂,可是我痴心不改,仍然到处搜书来看,甚至连姥姥用来剪鞋样的旧书,我也会一页一页地翻来看。
上初中后,我身边的书渐渐多了起来。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提到课外的“闲书”,都离不开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我现在都搞不懂是怎么回事,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女孩子之间就流行起了琼瑶的言情小说,男孩子之间开始传看金庸、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因为我有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他也爱看武侠小说,所以,我得以“言情”“武侠”兼容,“琼瑶”“金庸”并蓄。自己一分钱没花,只是借,就读完了琼瑶、金庸、梁羽生等人所有的作品。只是借书的滋味,甘苦自知,印象最深的是梁羽生的那本《书剑恩仇录》,是哥哥在傍晚放学拿回来的,说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第二天上学就要还给别人。没办法,谁让书是哥哥借回来的呢,只能让他先看,等他看完了,我再看。幸好哥哥看书很快,十点多钟书已经到了我的手里,我挑灯夜读,昏头昏脑一直看到凌晨三点,终于看到了结局。倒头便睡,霍青桐和陈家洛交错闪过出现在我的梦里,刀光剑影在眼前闪烁……第二天上课,脑袋晕晕的,困得像一摊泥,一上午被老师点了好几次名呢。
也许就是刀光剑影的侠义精神和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塑造了我今天刚柔并济的性格。
读大学之前,我很少买书,只记得在小镇的报刊亭里买过几本《故事会》,也不记得有没有看过儿童文学类的书籍。不过,36岁那年,当我拿到《少年文艺》这本杂志的时候,眼前的封面上“少年文艺”四个字,让我的记忆复苏了:我见过这样一本书,就是这四个字,就是这样的字体,它们曾经出现在我的童年里。这个记忆涌上心头的那一刻,童年忽然就变得灿烂温暖起来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少年文艺》应该是我童年时候读过的唯一的一本跟儿童文学有关的书。有儿童文学陪伴的童年,应该是阳光的、温暖的。
上了大学,爱书的我钻进图书馆,贪婪地阅读着。毕业后,我做了老师,做了母亲,很多爱好被我扔掉了,但是读书的爱好一直在,记日记的习惯一直没有丢弃。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这只小蛐蛐儿,早在童年时期,从读第一本书开始,就已经走在文学的路上了呢?36岁,大概只是生命旅途中的一次觉醒罢了。实际上,我的脚步一直在向前迈进,正是因为有了之前的阅读积累,我才可以在36岁以后取得文学上的成就。
踏上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之后,我对书的渴望一发而不可收。因为在开始儿童文学创作的同时,我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爱上儿童文学的同时,我也爱上了心理学。于是,我锁定了心理学和儿童文学方面的书籍,不断地掏出钱来买书,一批一批地买回来,放在我的床头,贪婪地吸收着,消化着,成长着。
[作家登台]
【行走在什么的路上中考作文】推荐阅读:
行走在冬天的路上作文12-10
行走在音乐中作文06-20
行走在消逝中高一作文06-09
行走在春天作文500字11-02
行走在美好中高中作文11-18
行走在春天初二作文700字10-10
行走在画中作文800字09-12
在行走中感悟07-15
行走在秋天-散文10-12
在心上行走诗歌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