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精选8篇)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主席围绕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指示,全军官兵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征程中迈出新步伐。强化政治保证,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抓军队建设,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键是要达到“绝对”二字的要求。这是习主席始终强调的重大问题,他在视察战区机关、部队和科研机构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要按照“走在前列” “关键要实”的要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突出学好习近平强军思想,在体系学习、举旗铸魂、知行合一、转化运用上下功夫见成效,切实学懂弄通做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全面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忠诚维护和坚决捍卫核心的意识深深根植官兵头脑、融入官兵血脉。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军队各级党组织建设。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军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从严教育管理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问题,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纯正部队政治生态,不断开创新时代军队党的建设新局面。
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政治建军的指示要求,就是要把全面贯彻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推深做实,层层压紧责任链条,形成可落实、可检查、可监督、可问责的责任体系,确保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地而不是敷衍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无条件地而不是有条件地落实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就是要把我军政治建设的重点从过去那种注重抓宣传教育、重形式方法的表层,向更加注重实际效果、着力增强军队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提高官兵政治能力的新阶段推进。聚焦主责主业,在备战打仗上有一个大的加强
军事斗争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打赢能力是?S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能力。习主席对我军备战打仗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念兹在兹的就是练兵备战。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第二天,习主席主持第一次军委常务会议,就强调军委班子要推动全军各项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党的十九大闭幕第十天,习主席一身戎装带领新一届军委一班人视察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强调全军“要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尽快把备战打仗能力搞上去”。十九大后习主席第一次出京视察部队,强调要“全力推进新时代练兵备战工作”。2018年新年第三天,习主席以最高统帅身份在开训动员大会上向全军发布训令,这在我军历史上还是首次。这些都鲜明地要求全军: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职能丝毫不能偏移,练兵备战的主业主责一刻不能松懈,军事训练的战略位置、中心地位始终不能动摇。
牢牢掌握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全军要密切关注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扎实做好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做到一旦有事能快速应对,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着力创新战争和作战筹划,紧跟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演变,紧贴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环境,大兴作战问题研究之风。着力深化实战化军事训练,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把官兵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在全军兴起大抓军事训练热潮。着力强化战斗队思想,大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勇于战胜困难,勇于超越对手,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做备战打仗带头人。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权力观、地位观,树牢备战打仗意识。坚持刀口向内,自觉来一场大学习,集中精力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提高战略素养、联合素养、指挥素养、科技素养,带头在重大军事斗争实践和军事演训活动中磨砺自己,把打仗本领搞过硬。坚持问题导向,一抓到底,在解决一个一个实际问题中推动备战工作落实。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强化督导问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把备战打仗工作严起来。
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备战打仗的指示要求,就要从根治“和平病”入手,对“和平积弊”来个大起底、大扫除。要积极构建聚焦实战的考核评估体系。各项工作都要严格把住建设验收关口,不能把试验指针等同于实际性能、把装备功能等同于作战效能、把单项作战能力等同于体系整体作战能力,必须实打实地按实战标尺来衡量,确保各项建设紧贴实战、服务实战。要切实形成聚焦备战打仗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军队好干部标准具体化,把对党忠诚这个“德”考准,把善谋打仗的实绩考实。通过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推行能力本位的军官岗位任职和晋升资格制度,切实实现用打仗的标准选人用人,让想打仗的有舞台、钻打仗的有位子、能打仗的有奔头。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坚定不移把改革进行到底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主席领导下全军官兵梯次接续、压茬推进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有效解决了制约我军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习主席明确强调,要扎实推进政策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坚定不移把改革进行到底。
着力巩固拓展改革阶段性成果。牢固树立与“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领导指挥体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效根除在旧体制下形成的固化思维、习惯做法。排除一切干扰,下决心、下大力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和能力建设,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打造坚强高效的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完善科学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运行机制。继续加强对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抓好统筹协调工作,健全同新体制相适应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改革配套政策和法规制度保障。
扎实推进政策制度改革。深化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军事政策制度体系,是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推进改革的重要保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来,推进修订《军官法》 《兵役法》,研究制定《士官条例》 《义务兵条例》,推进军费管理,军人工资、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改革,健全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制机制,构建完善军人荣誉制度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制度改革。
政策制度改革要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增强广大官兵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政策制度改革的“重头戏”是健全完善与军队职能任务需求和国家政策制度创新相适应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人才制度形态决定人才资源的基本状态。要大力深化军官职业化制度、文职人员制度、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为打造实现强军目标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供有力政策制度支持。加大依法治军工作力度,加快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军队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就军事法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战略地位、根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军事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引领我军在法治轨道上朝着强军目标阔步前进。从军队党的建设到部队各项改革,从作战训练到作风建设,从军事人力资源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项项重点领域立法接连出台,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为强军备战提供了有力法规制度保障。面对新的任务要求,习主席明确强调,要加大依法治军工作力度,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加快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
健全适应现代军队建设和作战要求的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必须用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审视和引领军事立法,坚持与我军新时代使命任务相适应,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相协调,与国家法律体系相衔接,着力完善思想政治建设、作战训练、科学管理、军事人力资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动员等法规制度,突出加强备战急需、改革急用、官兵急盼的军事法规制度建设,努力构建起一整套反映现代军事规律、体现我军特色、覆盖国防和军队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的军事法规制度。进一步改进立法工作机制,规范立法权限,切实增强法规的精细化和可操作性,确保法规准确反映军事活动规律和部队实际。
强化官兵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按规则正确用权、谨慎用权、干净用权。要从兵之初官之初抓起,把法律知识学习纳入军队院校教育体系,列为所有学员必修课,教育引导他们把法治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在全军深入开展法治教育训练,把培育法治精神作为强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群众性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活动,引导广大官兵把法治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要增强军事法规制度执行力。一方面,要从完善执法制度入手,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原则,明确执法责任,细化执法标准、步骤、时限、方法和要求,完善军事法规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对执法主体失职渎职行为的处理措施,增强法规制度执行严肃性、确定性。另一方面,要着力健全执法监督机制。要综合运用党内监督、层级监督、专门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形成严密有效的监督体系。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习主席始终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主席指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加强战略引领,加强改革创新,加强军地协同,加强任务落实,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四个加强”为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基本遵循。一是加强战略引领。只有强化战略引领,才能有力有序推进。必须强化党对军民融合全过程和全领域的领导,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强有力的领导下,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和工作模式。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始终坚持在强国强军的总体进程中统筹谋划,积极促进军民融合战略与其他战略紧密结合,科学制定实施路线图。二是加强改革创新。要以扩大开放、打破封闭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推进融合体系重塑和重点领域统筹,加快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三是加强军地协同。军地双方都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决防止“愿意融别人、不愿意被别人融”等倾向。地方党委和政府要主动作为,军队要承担起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责任,双方都要站在党和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改变自成体系的思维定势,拆掉利益固化的藩篱,理解融合、支持融合、参与融合。四是加强任务落实。我们要从时代高度认清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担当,以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抓,群策群力落实好这个大战略。努力实现关键性改革突破,加快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装备采购制度、军品价格和税收等关键性改革,加快破除“民参军” “军转民”壁垒。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培育一批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整体水平提升。
一、学术能力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
美国的综合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之所以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世界第一的地位,其秘密就在于美国拥有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据英国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显示,美国大学在世界大学100强的排名中几近半壁江山。在世界排名前20名的大学中,美国大学独占鳌头,2011—2012年和2013—2014年占到了14所,2012—2013年和2014—2015年保持在15所。而且排名段越靠前,美国大学所占的比例越大。再看2011—2015年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排名),美国大学2011—2013连续三年持平,都维持在17所,2014年和2015年虽稍逊往年,但仍维系在16所上。尽管THE和ARWU两个排名指标各异,但都呈现了相似的结果。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连续两次提升了竞争力排名,一举超越芬兰和德国。可见。在以知识为基础、以科学为方向的技术型后工业社会,世界一流大学处于高等教育层级的顶峰,在创新型国家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归根结底,当今世界国家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大学实力的角逐。
“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3]而对深奥知识进行传递、批判和探索就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表现形式。学术研究不仅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更是大学的知识创新的使命和源泉所在。我们不难发现崇高的学术声誉、悠久的学术传统、杰出的世界贡献、顶级的国际声誉和不断的创新能力是每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专业、学者、学生以及一流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等要素的学术团体。
学术水平是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科是学术实力的重要载体。2012—2015年《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就是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发展力等八个指标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测度发现,美国在世界前50名的大学排名中所占数量分别是28所、28所、27所、25所。毋庸置疑,学术与大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一流的学术研究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同时,一流的大学可以促进学术水平的稳步提升。
学术水平不但是大学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还是大学所有学者、专家持续努力的长期积累与不断升华的结果。因此,一流的大学必然有良好的学术传统、高效的学术创新体制机制以及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团体。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各领域的拔尖人才和杰出贡献的学者,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发展水平与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以耶鲁大学为例,“耶鲁人坚信,大学最不可缺少的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和精湛的学术水平”[4],正是在这种信念和科学研究传统的影响下,耶鲁大学凭借实力强大的科学研究队伍以及充足的科学研究资源,渐渐成长为世界顶尖大学,并吸引了大批的留学生,先后培养出诸如詹天佑、马寅初、晏阳初、高尚荫、骆家辉、林璎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二、学术自由是学术发展的动力之源
学术是大学的灵魂,一流学术是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是一流大学合法性的来源,而学术自由又是维护大学学术秩序、提供学术发展动力的隐性力量。大学只有充分享有学术自主权,富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才能遵循大学的规律,恪守自己的本真,并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中心。所以,从根本上说,学术自由决定了社会情绪以及国家法律对大学的认可程度。
(一)人的主体性决定了学术自由的必要性
人的主体性与自己的行为指向性、目的性呈现正相关。作为研究、学习主体的学者或学生如果没有表达观点和交流思想的自由环境,传播知识、探究真理的学术活动是难以开展的。因为“只有在思想自由的环境里,才能激发人们去思想、去创新,也才能使真理在不断与谬误的斗争中更加地成为真理,同时也才能使谬误在与真理的不断斗争中逐步地遭致淘汰”[4]。在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应在其学科领域内享有不受任何外界干扰,自主研究问题、探寻真理、讲授课程的权利;学生在从事学习、研究时应享有不受不当干预的自由权。
(二)大学的组织属性决定了学术自由的合理性
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知识增长与学术繁荣,而知识的探究、传播与创新必然要求研究者的活动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人类的任何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或者条件与手段来保障达到其目标,而对于组织来说,这种规范、条件或者手段往往蕴含在组织属性的规约之中。因此,作为真理探究,高深学问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大学必须遵循其学术组织属性的要求,即实事求是和按大学发展规律办事。
大学需要为学者的学术想象力与学术探险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洪堡提出了“学术与教学自由”和“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高等教育改革二原则。正是这两条看似简单的原则使洪堡式的德国大学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迅速发展成为19世纪后半期美国著名大学纷纷效法的对象。通过洪堡的教育改革和其后创建的柏林大学,西方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从简单的思想自由精神发展成为大学内涵丰富且深刻的理念。洪堡认为,“大学的基本的组织原则有二:一为寂寞,一为自由……自由是必需的,寂寞是有益的。”[6]大学只有保证教学与科研的自由,师生只有甘于寂寞,献身于科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师生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大学应该遵循大学自身的规律,决不能成为用强调行政权威的政府管控模式及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管理模式来办学治校的社会组织,尤其不能为了政治和商业性质的目的去生产知识和文凭。
(三)学术自由为大学学术秩序的维护提供最有效的规约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学术研究的客观性、独立性与自由性,同时,真理的相对性与发展性又注定了探究真理是一项探索未知世界和不确定事物的工作。学术的发展就是一种对真理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需要有学者的竞争与协同。学术活动的竞争性主要体现在学术争端的解决与学术观点的认同等方面。学术活动的协同性主要体现在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等方面。由于学术探索的高深性与自主性导致了学术领域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导致学者不可能依靠市场与政府的力量达到有序竞争和协同,而只能在“自由氛围”中充分保障学者的学术权利(力),构建共同认可的学术规范,形成民主的学术共同体,并在共同体中实现竞争与协同。
“如果科学研究受到外界权威的干预和控制,或者过早地受到应用目的的限制,那么创造力就可能受到损失,甚至完全被窒息。”[7]因此,知识创新作为智力劳动需要有利于知识创新者积极自主且不受外界干扰从事学术研究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学术自由始终是国际一流大学不懈追求并誓死捍卫的最为宝贵的根基。新思想、新成果只有在学术自由的氛围下才能层出不穷,学科才能获得深化发展,科学研究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四)学术自由是大学发展评价的重要标准
学术自由是大学天生的基因。中世纪大学诞生之日起,学术自由就成为大学发展过程中不可脱离的轨道,学术自由实际上是“大学生活社区的精神所寄”[8],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典范型的近代大学得以自主经营。到上世纪初,学术自由已然成为大学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文化基因,并将学术自由的外延延展到课堂教学、著书立说以及职业制度等方面,可以说,“大学学术自由发展观”已经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与内在逻辑。
“大学应该是任何一个题目、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讨论的地方。大学必须培养这种讨论,因为唯有在自由的思想探索中才能有新发现。这些才是世界最好学府的核心标志和共同价值。”[9]学术自由不但是“学术人”能否实现学术原创以及大学是否有效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社会评价大学成败的标准之一。特别是学术自由可以提升学术人的“自我责任”能力与“社会责任”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的学术发展能力。作为评价大学发展评价标准的学术自由是一个全面综合、复杂多样的体系,不但可以对大学发展进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价值判断,还能够对“大学人”的学术生活以及大学发展的状况进行诊断,并可以从制度与文化上提出理性的改善路径。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无不以学术自由作为其发展的内生性逻辑与动力。
三、学术自由是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路径选择
纵观世界名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自由会让大学开放出灿烂的智慧之花。那么,如何营造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全世界优秀的师资和生源,建设一批一流的学科和专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呢?
(一)自主办学是实现学术自由的先决条件
大学的学术性决定了大学应是一个理性的组织,但是“因为政府是资助高等教育的唯一机构”[10],且我国相当数量的大学还不是具有高度理性自觉的自律组织。了解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的中国有些人过分地强调大学的自主而忽视了大学应有的自律意识。然而,缺乏自律意识以及外部约束的大学,同样是发展不好的。因此,中国大学的发展必须要在外部监督、协理机制完善的大环境中,依法明确界定大学与政府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法规范政府与高校的各项行为,正确定位政府赋予大学自主办学的各项权利,保障政府和高校权力的行使是良性的。大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应完全按照行政规则和政府的意志来处理自身的各项事务,应在大学自律的前提下,回归大学的学术理性。
(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实现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
以学科和专业的特征为依据来构建的学术组织———大学,具有传播知识和探究真理的智力劳动特点,这就要求建立能保护和调动学术组织和其内部成员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批判性的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必然要体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与科学管理的精神。首先,高校法人制度的确立是实现学术自由的前提,有助于高校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实现政校分离、民主管理与学术自由。其次,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是实现学术自由的必然要求。大学依据《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符合本校特点、体现师生员工意志并能严格执行的大学章程。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具体来说:形成以科学、民主的领导决策体制;强化完善责权明晰的校内管理体制;实现校务公开、凸显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民主监督机制;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质量保障机制;形成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体现师生意志、反映师生诉求的管理制度,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三)执著追求真理的大学信念是实现学术自由的精神动力
真理的本质在于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达到一致性,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信念集中体现了人或组织的世界观与立场,决定了人或组织未来追求的动力大小。追求真理是大学应有之义,真理的获得需要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坚定的信念是探究真理的不竭动力。哈佛大学在秉持包容与批判、开放与质疑、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实现了今天的强大并长盛不衰,缔造了微软、Facebook、IBM等对全球影响深远的商业奇迹以及一大批著名的学术创始人、卓越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与政治家等。总结世界一流大学成功办学治校的经验,可以见出独立、民主、自由、包容、质疑和批判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与精髓,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沉淀以及追求真理的信念,使这些名校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中国大学也应当恪守西方大学所坚守的“追求真理以及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的理念。我们在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应打破不符合大学发展规律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禁锢,直面问题。在国际化与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坚守大学“育人为本、探索求真”的本质属性,从观念与制度上尊重学者与学术、实现以教授治学为主的民主管理模式,激发“大学人”执著追求真理的学术信念。
(四)文化滋养是实现学术自由的肥沃土壤
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中强调“没有文化的大学生活是有缺陷的生活,是遭到破坏的,不真实的生活”[11]。兼容并包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增加学术活力和拓宽学术领域的基础。作为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术探究正是在一元与多元的并存、保守与革命同在的发展中不断前进的。美国大学为什么能够吸引全世界最优秀最具创造潜力的人才,不仅仅在于它们具有世界精英人才培养丰富经验,更在于它们遵循学术发展规律,营造学术民主、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在这里,人格受到尊重,知识得到重视,人的创造激情才能被点燃,思想的火花才能迸发。所以,大学应该比其他任何社会机构更加支持学术自由,在讨论问题时,对不同观点也应该更加包容。大学必须不断地奋斗以保持这些优良的传统,使大学真正成为一个海纳百川,集无数经验、方法和文化的开放之所。
(五)学识、良知与自律是实现学术自由的责任要求
在现代社会,日渐发展繁荣成一项专门的职业———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活动领域。作为学术研究者“在知识问题上,应该让专家单独解决这一领域中的问题。他们应该是一个自治团体。这就是为什么学院和大学常常被称为学者的王国的原因”[3]。高深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由学术研究者这个理性的群体所组成的“科学共同体”有其特殊的要求和精神气质。首先,学者只有具备探究高深知识的专业能力才能在其学科和专业领域内享有追求高深学问的自由。要想获得这种专长,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训练。其次,学者要持之以恒地承接本行业的学术传统和拥有为追求真理而不懈探索的献身精神、恪守学术规范的诚信精神和担当“社会良心”的批判精神。最后,责任与自由相伴,我们在呼唤学术自由的同时,更应该严于律己,培养起对学生负责的、对国家负责的、对社会负责的自律意识。
摘要:一流的学术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学术自由是大学学术发展的动力之源。人的主体性与大学组织属性决定了学术自由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术自由为大学学术秩序的维护提供了最有效的规约,并成为大学发展评价的重要标准。为发展学术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我国大学必须坚持自主办学的办学体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树立执著追求真理的大学信念,培育开放自由的学术文化氛围,提升大学人的学识、良知与自律性。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学术自由,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文化
参考文献
[1]眭依凡.理性捍卫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7.
[2]王瑜,沈广斌.“双一流”建设中的大学发展目标的分类选择[J].江苏高教,2016,(2):44—48.
[3][1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7.3.
[4][5]周雁.耶鲁大学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22.231.
[6]刘向春,蒋炜.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J].法制与经济(上半月),2007,(6):18—19.
[7]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319.
[8]郭为藩.转变中的大学——传统、议题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0.
[9]哈佛大学校长Drew Gilpin Faust清华演讲全文(2015-03-18)[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U0MTAzNQ==&mid=203953750&idx=1&sn=f4290861994e5e9d4d5a5a9eae8b2ccd&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ADUIN=879961746&ADSE SSION=1426758497&ADTAG=CLIENT.QQ.5353_.0&ADPUBNO=26381.
[10][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71.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大学;双一流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同志在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而努力奋斗》中,明确提到“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既是对河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把握,也反映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更是对郑州大学和河南高等教育界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一、决胜全面小康需要一流大学的有力支撑
从经济社会发展与一流大学形成的关系来看:一方面,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基础和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大学是引擎,大学的发展和水平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才支撑。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弗莱克斯纳所言:“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时代的智者,能够预见并感应到社会潮流的前奏,而成为推动社会潮流的先行者,使社会潮流之声最终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世界一流大学正是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才赢得了自身持续发展和地位的逐渐提高。”美国在这方面就是极好的例子。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对新型人才和科学技术的强大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许多大学捕捉到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纷纷进行主动性调整,增强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逐步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是最杰出的代表。古老的哈佛大学在发展的早中期,承接了英国古典大学传统,一向注重博雅教育,强调人格的陶冶,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的培养。19世纪中期,面对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化学家查尔斯·艾略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后,在哈佛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改善课程制度,在保持原来传统课程中的精华的同时,增加了大量为新兴各行各业服务的课程:高度重视个人能力志趣的差异,努力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最好的条件。这些改革使哈佛大学增强了内部活力和外部主动应变能力,使哈佛大学在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中能够继续发挥学界领袖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社会急剧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对高水平人才和新思想、新科学知识的巨大需求,又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大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868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斯坦福大学(1885年)等,这些新兴大学一开始就适应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站在极高的起点上,不仅迎合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总体上说,美国的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变革推动大学升级发展,老牌大学转型与新大学创建同时进行,互促共进,共同发展为世界一流大学,并以此强有力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況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发展,古老的中原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大省、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5位,2016年有望达到4万亿元。特别是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等国家级平台的设立,使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战略叠加效应持续增强,使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迫切需要一流大学的有力支撑。
二、聚焦核心要素,增强综合实力
一流大学应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拥有一流生源,培育一流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大学最古老的、最核心的理念,也是评价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一流大学来讲,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权利是与学校行政管理权利、教授学术权利相互平衡的重要权利。在生源选择上,一流大学接受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最优秀毕业生的申请,并从中挑选最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在人才培育和教学方式上,一流大学的共性是小班教学、个性化教育、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导师制(班主任制度)等,可以说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重视学生、聚焦教学、深耕课堂、因材施教是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在人才培养效果上,一流大学都因为培养出大批政治家、教育家、艺术家等杰出校友而享有盛誉。如哈佛大学共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就郑州大学情况来看,2016年招生理工科高于一本线60分以上,文科高于一本线30分以上,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同时有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700多人,可以说已经拥有了国内较好的生源。就教学情况分析,郑州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完成。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6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2万人,研究生1.5万人。承担着河南省1/2博士研究生、1/3硕士研究生和近1/5一本学生的培养任务,为社会输送了80多万名毕业生,一大批郑大毕业生形成“郑大品牌”。
第二,具有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学科是大学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学科建设,汇聚师资队伍,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活动,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事实上,学科水平就是一所大学学术地位的主要标志,是学校地位、水平的集中体现,没有高水平的学科,绝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综观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个或多个具有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如牛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古典文学、数学、化学,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哈佛大学的商业管理、政治学、化学、哲学等,都堪称世界一流。这些学科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各具特色。
近年,郑州大学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有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自2009年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之后,201 1年又有临床医学和工程类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2012年又新增加了材料科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2013年、2014年仍然保持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和材料科学4个学科(领域)排名在ESI全球前1%行列。在2015年河南省首批确定的35个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中,郑州大学申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四个优势学科和“中原历史文化”“肿瘤防治”“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工程安全与防灾”“意识形态学与社会治理”五个特色学科(群)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的实施,旨在贯彻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战略、服务河南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学科高峰,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局部高端突破,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第三,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极高的社会声望。一流大学都是具有极高社会声望的大学。大学的社会声望来源于大学的社会贡献,取决于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郑州大学作为区域性领军高校,形成了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全校108个本科专业中,93个专业与河南“三大国家战略”及18个优先发展产业密切相关。其中,对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18个专业。对应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有历史学、考古学等9个专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势突出。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促发展,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独领风骚。郑州大学的9家附属医院中有7家是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2万余张,年门诊量1000多万人次,成为河南省医疗行业的“集团军”。技术与工程服务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1000余项,一批成果在河南省就地转化,离子束诱变育种、高铝矾土开发利用、模具及橡塑制品成型、石油发酵生产尼龙、抗病毒一类新药FNC等一批高新技术成功转化,先后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特色突出。在政府决策咨询、公民教育、中原文化研究、考古发掘、旅游规划等方面成绩显著。
三、河南省一流大学建设的路径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这是摆在河南省面前的一道难题,迫切需要我们破解。
第一,主动争取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即便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但其教育投资总额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仅靠河南省本身的实力,难以改变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面貌,我们需要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河南省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区,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五经济大省,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仅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所拥有的人口规模、它的经济社会影响而言,我们国家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也不能忽视河南省的教育发展,都应该在河南建设一所甚至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部属大学、博士生招生名额、财政拨款等方面,河南省政府应该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支持,力争使河南省的大学尤其是少数拔尖的大学得到更多中央财政的支持。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的贯彻和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央财政在宏观调控和对河南省高等教育转移支付方面,将有更大的作为。
第二,实施非均衡式的重点建设策略。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一般财力较弱,如果将高等教育资金分散投向各个高校,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使用方式难以形成合力和竞争力,起不到明显的作用。比如,2014年,河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29所,同期,河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12650584万元,如果有1/4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事业,共有3162646万元,这些经费对于129所高等学校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河南省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其次是集中优势资源,投向基础设施好、师资力量强、科研项目和成果多、影响力大的区域内高校,尽快将这些高校创建为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大学,同时也可以提升区域影响力并吸引一流人才汇聚,又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自身的特征,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顶住压力,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几所具备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大学。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在河南省唯一重点支持的高校,也是河南省第一所国家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排头兵,郑州大学应得到重点支持。
第三,积极引进、培养、用好高层次人才。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教授,是大学灵魂的栖息地,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是学校上水平、上台阶的决定性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大学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除表现在他们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研究成果、教学水平等现行的素质因子外,更与他们的精神理念、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敬业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程度、对社会的关心程度、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以及对学术研究的痴情程度等这样一些运行因子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后者。因此,为了夯实河南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基础,尤其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2014年,河南省高校正高级人才共8020人,在全国排在第9位,但高层次人才,像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相对稀缺。在河南工作的院士共19人,这样的数量,即使放在中部地区,也不显眼。由于拥有“985”“211”院校较多,陕西省拥有的院士数量达到63人,要比河南多出两倍多。山东省院士总数达到40人,安徽省拥有的院士数量达到29人。因此,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高级管理、高创意人才以及学科领军人才,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拥有一批国际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重点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扩大人才增量,同时转变观念,克服困难,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选送优秀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出国研修。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可以给现有教师提供一个参照,让他们看到不足和差距,以促进现有人才的成长,利于促进学术上的良性竞争、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根据现有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要求,河南省师资队伍还有相当大的缺额,这为引进优秀人才提供了编制空间。要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资源分配政策,使有限资源向高产出人才集中。最终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省内优秀人才在河南能安心工作,二是吸引省外优秀人才到河南来,构筑人才高地,使河南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中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综采一队检修班现有职工名,平均年龄岁,主要承担10303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保养、维护、检修等工作。近年来,我们坚持“七抓七促”,团结一心,开拓奋进,确保了全矿最高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在百里煤海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年,获得了省煤炭系统“金牌班组”荣誉称号。
一、抓安全管理 促安全生产
安全是煤矿生产的天字号工程。检修班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容人不容三违”“隐患可以控制、事故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把安全教育作为班组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坚持班前会宣誓、班组周安全活动日、月度班务会,开展安全理念宣贯,组织学习安全知识、讲解安全措施,有效增强了职工的安全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积极推行“四到位一评价”工作法。一是班前会议到位。严格落实一签名、二点评、三排查、四分工、五学习、六温习、七宣誓班前会七步流程,总结经验,表扬先进,细化分工,责任到人,明确工作内容、重点环节、质量要求、安全注意事项,教育职工按章作业,筑牢了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二是“三检”到位。认真落实“一班三检”,即班前排查安全不放心人,重点做好班前职工情绪、精神状态、身体状况排查和劳动防护用品的穿戴、需用工具携带、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等情况检查,不符合入井作业条件者不安排上岗;执行班中巡查,工作中班长巡回检查当班人员落实安全措施、按章作业情况,提醒注意事项,及时消除班组成员在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确保了现场作业安全;落实班后复查,当班任务完成后,由质量验收员逐一对检修项目、检修数量、检修质量,按质量标准化标准进行验收,确保了检修质量达标。三是特殊工种培训到位。积极组织本班组职工参加特殊工种培训教育学习,使每一名特殊工种职工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做到按章操作。四是自保互保联保到位。班组成员均签订了自保互保联保责任书,做到了个人自保遵章守纪,两人互保相互监督,集体联保责任连带。一评价,就是每班作业前,职工进行手指口述岗位安全确认,安全质量验收员严格按照班组安全评估项条标准进行巡查评估,确认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后方可开工,促进了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为强化现场安全监督管理,本班组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严
格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落实“三员一长”(青安岗员、群监员、党员、班组长)联检制度,每班都有“三员”协助班组长做到“四排查”(即排查不安全的人,排查不安全的环境,排查不安全的事,排查不安全的设备和工具)。对查出的隐患,严格按照“四定”的原则进行整改落实,坚决不放过一处安全漏洞、隐患死角。同时,与员工签订安全协议,班组实行目标管理,员工做出岗位作业及操作保证,班组每月按大项小项进行考核奖罚兑现,构建了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的安全工作机制。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本班组创造了连续年安全生产的骄人成绩,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抓学习培训 促技能提升
检修班是全队技术含量最高的班组,班组成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设备检修质量和安全生产。为此,我们牢固树立“不学习、何以立”的学习理念,采取“一学二带三总结四练兵五讨论”方式培训职工,有效提高了班组职工的技术素质。“一学”就是坚持开展“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活动,组织职工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和“三大规程”、岗位操作技能、各类规章制度,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理论水平。“二带”就是开展“以高带低、以强带弱、以老带新”师徒传帮带,让班组长、技术“大拿”与新职工“结对子”,言传身教,指导作业,培养新工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三总结”就是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处理故障的好做法,现场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措施。“四练兵”就是以现场操作为重点,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每天抽查考问职工“必知必会”知识。“五讨论”就是针对工作中的难点、疑点和急需要掌握、了解的问题经常进行集中讨论与学习,重大的工作项目,采取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共同攻克难题,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一学二带三总结四练兵五讨论”使班组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提升了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班组职工中先后涌现出全国和煤炭系统劳动模范张
学砚,有多人在公司及矿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抓检修质量 促生产正常
“出炭不出炭,关键靠机电”。在现场管理中,面对复
杂多变的生产条件,检修班始终坚持把班组质量管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有侧重地健全和完善了质量检查验收制度,设备包机制度,建立了覆盖全班组所有工种的项技术操作规程,项岗位标准化作业标准,做到了人人有标准,事事有规范。
我们总结出了“一看二听三测四问”设备检修法。“一
看”就是看设备的外观是否有缺损,看设备的油位是否符合要求,看压力表的读数、冷却喷雾水幕水量、采煤机行走、电缆连接等是否正常。“二听”就是听设备的试运转声音是否正常,听设备的减速机及传动部位是否正常;对一些不易察觉的重点部位用手摸,要用身体感应各设备温度是否正常。“三测”就是用摇表测设备的绝缘程度,对每台电机的绝缘都要进行测量,用扳手测设备各部位联接是否紧固。“四问”就是向交班人员询问设备的运转情况,出现的异常以及所采取处理的方法,以便有的放矢的重点关注。通过“一看二听三测四问”设备诊疗法在整个设备检修过程的逐项落实,有力地推动了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面300多台(套)设备始终保持安全高效运转水平,为生产组织创造了条件,使矿井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综采队成立年来累计生产原煤多万吨,全员工效达吨/工,这些成绩的取得凝结着检修班职工默默的付出。
四、抓改革创新 促效益提升
坚持小改小革是检修班的一贯做法。近年来我班先后完成科技创新项目多项,其中,《》、《》、《》等项目均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但为全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极大的改善了作业环境,为全队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集团公司领导干部座谈会圆满结束,傅成玉董事长讲话要求,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新航程
8月5日上午,集团公司领导干部座谈会举行全体会议,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股份公司董事长傅成玉作总结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尽快地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发展方式,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士气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开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新航程。
国务院派驻石化集团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出席会议;集团公司党组成员,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天普主持会议;集团公司领导张耀仓、章建华、王志刚、蔡希有、曹耀峰、李春光、戴厚良、徐槟、刘运出席。
在两天时间里,代表们紧紧围绕“着力做强做优,打造世界一流”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中国石化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以及动力和保障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会议确立的“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目标,既与公司28年发展历史一脉相承,又紧跟世情、国情、企情的新变化,符合公司的发展实际,描绘出了未来的蓝图。大家普遍反映,这次会议主题鲜明、目标明确、战略清晰、内涵丰富、成果突出,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傅成玉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明确了目标。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公司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此时确立“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目标,既顺应了公司自身的发展要求,又体现了作为国有骨干企业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中国石化人的雄心壮志,适逢其时、催人奋进。
二是开阔了思路。这次会议围绕发展目标作出了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结构
优化调整的安排,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部署,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总体设计,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三是强化了责任。会议确立“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目标,令人鼓舞和振奋,同时也使大家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四是坚定了信心。尽管改革发展面临的压力很大、挑战很大,但只要公司上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抓住机遇,就一定能开创中国石化更加美好的未来。
傅成玉说,要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能源需求和能源结构调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高油价大背景下,国际大公司越来越依靠科技优势和绿色低碳来参与全球能源竞争,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能源合作和发展方式。发展绿色产业,走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们打造“世界一流”,不仅是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傅成玉说,打造“世界一流”,目标要远大,决心要坚定,步伐要稳妥,旗帜要鲜明。要瞄准世界一流,制定具体的方案和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往前推进。
就今年下半年要重点抓好的工作,傅成玉强调,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预防外部因素带来的经营风险。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国内通胀压力加大,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走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努力把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要加强资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严格成本控制,严控非生产性开支。加强市场开拓,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抓好挖潜增效,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清理库存,降低资金占用,强化现金流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深入开展“比学赶帮超”工作,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抓好重大工程建设管理,加强项目预算、进度、质量和安全环保控制。
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要
求,本着对员工生命及员工家庭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采取措施,打牢公司发展的安全基础。结合HSE大检查,狠抓隐患排查,确保从源头上不留隐患,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领导干部带班制度,切实纠正“三违”现象,加大违规操作处罚力度,确保安全生产。
要高度重视公司形象建设。每个干部员工都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公司的声誉、维护公司的形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强化对国家、对社会、对员工、对利益相关方、对环境的责任认知和担当;坚持合法经营、诚信经营,重承诺,切实做好“每一滴油都是承诺”这篇文章;贯彻“质量永远领先一步”方针,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正确对待社会舆论监督,主动加强沟通和交流,让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石化、支持中国石化。
要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严格控制用工总量,盘活存量,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要加强企地合作,融入地方,借势发展,实现企地合作双赢。
傅成玉最后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加强理论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识,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对国际石油石化行业技术、商务、法律、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管理大型企业的能力、打造国际竞争力的能力。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为员工提供创造价值的平台,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增强广大员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为打造世界一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五个作用”,努力实现“六个转化”,把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执行好党纪党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管好自己,管好家人,带好队伍,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摘 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本文结合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办学特点、建设要素,探讨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机遇、问题与措施,期望对我国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要素
一、引言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科技强国和科技兴国的重要举措。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家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并对所在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缺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念与经验。为此,本文结合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大学特点,探讨我国一流大学建设要素、措施与建设内容,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性分析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在办学理念和特点方面各不相同。按照牛津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点,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素是:将教学和科研摆在重要位置,教师与学生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充分体现国际化特征。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了迎接21世纪的重大科技挑战,持续不断地开拓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新的研究领域,发展扩大独立研究机构,并以项目为导向,聚合多学科人才,产出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科技成果,引领国际科学研究方向。
通过对以上两个国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特性的分析可知,世界一流大学尽管在规模、学科院系构成、地域、属性等方面差异显著,但其发展历史表明,要达到一流标准,必须具有三个共同特征:(1)能按国际标准吸引、培养和留住最优秀的师资和学生,通过内、外部评审,对师资水平和学生质量进行严格的评估;(2)以充足灵活的资源支持和鼓励最优秀的项目和人才;(3)根据明确规定的职责进行有效的管理,决策准确、及时。
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素
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特性分析,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均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涉及师资、科研、研究生教育、项目评审等建设要素。具体而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素主要包括:(1)师资质量。多方位、多渠道招聘世界一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2)始终保持前沿性的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应用研究。(3)重视基础性研究,提出原创性和前沿性研究课题。(4)努力向学生介绍最新研究进展。(5)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保持一流的教学水平。(6)师生互动是一流大学重要的建设要素。(7)一流的研究生教育。(8)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些建设特性无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四、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
为了发展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与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先后启动的“211工程”、“985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性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国家的顶尖大学所代表。特别是近年来热议的“世界一流大学”, 对于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有关措施,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 国家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中国梦”的提出, 更是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国家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民希望的提高, 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更是承载了亿万人的期望。
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施的“985工程”, 就是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部署, 其总体建设目标就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 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4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党中央做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 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有中国特色”。2015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将更加稳健的推进。
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条件支撑、国际交流与合作, 其中, 队伍建设是关键。只有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有了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 再给大师们搭建研究的平台, 就可能产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吸引优秀的学生进行深造, 从而使学科水平有更好的提升。
三、近年来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所遇到的问题
我国实施“985工程”建设已经大约16年, 实施建设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整体质量持续提高, “985工程”学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清华大学2012年比例超过85%, 北京大学比例超过80%;拔尖人才不断汇聚,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不断涌现。
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快速提升师资水平, 不少大学开展了多种改革探索, 比如有些学校设立了国际人才研究院, 为国际高端人才提供开展学术研究的平台;有些学校以高薪聘请世界知名学者和学术大师, 补充本校的师资队伍等。这些做法确实在短期内带来了奇效, 但是又引发了一些新问题。
1. 水土不服。
部分大学引进的国际学者, 长期生活在国外, 思想意识、生活和工作方式都比较适应国外特别是西方的方式。来到中国工作生活后, 对于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无法在短时间之内适应, 经常感到办事繁琐, 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些人才在引进时, 一般都有一定的合同约束, 要在几年时间内产生若干的成果。工作进展缓慢和合同约束的压力, 使得部分学者感到身心疲惫, 严重的水土不服, 甚至提前解除聘任合同, 给个人和学校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2. 不能有效与原有师资队伍融合。
部分学校引进学者时, 仅仅考虑了该学者的名衔、学术水平等, 没有考虑其研究方向是否与本单位原有的研究方向一致, 或者原有师资队伍中是否缺少和需要该类人员, 忽视了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问题, 盲目引进。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要为“引来的凤凰”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快速造梧桐树”;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 引进人员无法和原有师资队伍融合, 使得学科发展没有形成合力, 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减慢了学科发展的步伐。
3. 挫伤原有师资队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引进学者时, 必然要给予引进人员高薪、相应的生活配套、科研配套, 一般情况下都要远远高于原有师资队伍人员的相应条件, 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的情况发生。长期下来, 必然会引起原有师资队伍人员的不同看法, 甚至会挫伤原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建议
为了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大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要着力实施以下几项工作。
1. 加强服务意识, 缩短引进学者的适应期。
在坚持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原则的基础上, 增强为引进学者服务的意识, 坚持换位思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 优化程序、减免手续, 努力进行制度创新;努力为困难解决出谋划策,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量缩短学者的适应期, 使他们能够尽快的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2. 加强人才引进前的评估工作, 吸引合适的优秀人才来校工作。
在人才引进前的评估阶段, 不仅要考察其学术水平、学术背景、已发表的成果等内容, 还要认真地分析现有学科研究方向和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的情况, 尽量引进研究方向趋于一致的人员, 以利于形成研究合力、推动学科水平提升;要看师资队伍结构, 判断引进人员是否是该队伍目前最缺的人才, 以免造成人才浪费;还要分析现有的平台情况, 询问引进人员所需的平台情况, 尽量采用在现有平台上为引进人员适当增加少量条件建设的方式, 在现有的“梧桐上引来金凤凰”, 提高平台利用效率。
3. 引育并举, 并轨运行。
在师资队伍建设初期, 为达到奇效快速提升队伍水平, 可以适当引进人员, 为引进人员提供较高的待遇;同时, 要注重对现有师资队伍人员培育, 为其水平提升提供必要的条件, 争取助其成长为拔尖人才。
发展一段时间后, 应当考虑建立“统一的人才成长体系, 既有助于每位教师明晰自己奋斗可及的目标及路径, 又能让新引进的人才迅速融入大学环境, 并快速成长。在学校的各种聘任制度中, 采取“同台竞技、一视同仁”的基本思路, 以对学校的贡献和学术水平的高低来公平的评价和奖励原有师资队伍人员和引进人员, 从而保障未来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笔者简要分析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性, 阐述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在总结目前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基础上, 对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水土不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2]郭新立.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从211工程到2011计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回顾近20年的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其步骤和中国教授职业权力的进一步被逐步剥夺,和校园进一步强化行政主导的趋势是一致的。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教授的职业权力本来保留的就不多了。但是,在近20年中,教授则逐步沦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看客。这一过程,里程碑式的步骤有以下几个:
一是以SCI收录论文数量评价教育机构和大学教师的职业成就。这一过程成为主导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也就是211计划启动的前后。这一评价模式,把资深教授的职业意见排除于职称晋升和学术评价之外。
至此,中国大学剥夺了教授对年轻教师提拔和晋升的发言权。
二是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博士论文申请的依据,剥夺了教授推荐博士学位的权力。这个里程碑式的变化,在大学里的完成年代基本与985计划的启动时间相合。
三是在211工程和985计划启动的时间段,相当多的大学完成了另外两个步骤,一个是博士论文的盲审,导师退出博士生的答辩委员会;一个是取消了导师建议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人的权利,取消了导师对博士生论文质量评定的参与权。
至此,中国大学剥夺了教授对博士生论文质量的监督权,同时也剥夺了对博士论文的指导权。
四是最近3~5年,这一过程还没有完成,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开始规定硕士生授予学位,必须以公开发表论文作为依据。这一要求正在推广到所有大学和学院。完成以后,中国的大学就几乎完全剥夺了教授对硕士论文的质量控制和对硕士生论文的发言权。
五是大概在5年以前,中国的大学开始对新入学的硕士生贴上标签:“专硕”和“学硕”,或者表达为“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有时也被称为“工程硕士”和“专业硕士”。这两个概念十分费解,不少教授有疑问。大学里设置的专业本来就是“专业”,攻读同一专业的“专硕”和“学硕”怎么区分?直接的、唯一的区分就是“专硕”只能以硕士毕业,不能转博士生。“学硕”则可以走到博士毕业。
这一区分的根本含义,是剥夺了教授对低年级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进行指导、建议的职业权力。
这些年,经常有欧美同行教授来华访问,或者专程来参加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答辩。第一个问题总是问担任导师的相关教授:“你怎么不是答辩委员会委员?”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剥夺教授职业权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看起来比较成功?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近二十年过去了,纳入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三项国家工程序列的大学离世界领先地位和一流水平还有多远?论科研、教学投入和产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早就超越了世界名校Princeton和Caltech。那么,清华离世界领先大学还有多远?也许就是北大同行说的“出西门,向南200米?”或者北大离世界领先大学还有多远? “出东门,向北200米”?
【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推荐阅读:
建设世界一流海军06-24
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07-20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11-24
大力推进班组建设 全面夯实发展基础12-01
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全州政法队伍建设07-21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办学质量05-25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_加强法治烟草建设09-19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07-01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07-27
评《经济全球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