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故事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郑板桥的故事(推荐9篇)

郑板桥的故事 篇1

由于过早的丧母,辛酸的童年,艰苦的逆境,促成了郑板桥少年起就能独立生活,勤奋好学。孕育了他的艺术,成就了板桥的事业。郑板桥在毛家桥读书和教书期间,常在竹林下作画、做诗、会友、观竹。用竹的清雅、坚韧、向上、不屈,鞭策激励自己。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青少年时代在仪征(真州)东郊新集镇之毛家桥(今为毛桥村)读书,并设塾教书,和毛家桥结下不解情缘,留下许多佳话。

龙河的东岸边有个毛家桥村。村里的农民喝龙河的水长大。用龙河的水灌溉农田,在龙河里游泳,接受龙的洗礼。郑板桥年轻时在毛家桥设塾教书,人称郑先生。郑先生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来毛桥传教龙的文化。他为人直爽,学识渊博,生活俭朴,性格诙谐,深受乡亲们的欢迎。那时的师塾先生是由学生家长轮流管饭。毛家桥村里的老百姓民风淳朴,待客诚心实意。多数学生家庭生活贫苦,拿不出象样的饭菜款待先生。穷学生的家长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就是几块豆腐,几只鸡蛋,加上田园里时新蔬菜。学生家长尽了心意,郑先生觉得随意,也不客气,吃的有滋有味,非常满意。

村东北有家姓景的地主,家有良田数十亩,青堂瓦舍三合大院,家中人口倒不多,恶狗却养了几条。前后三庄的人都称他为“景老财”。景老财是个天生的吝啬鬼,能在“鸡蛋里面找骨头,鹌鹑嗉中寻豌豆,鹭鸶腿上刮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他的儿子景小宝也在郑先生那里读书。

这一日轮到景老财家管饭。景老财也着实想巴结郑先生,希望这位有名气,有学问的郑先生对景小宝另眼相看,特别关照,多下一点功夫,为他景家培养造就一个高材生,将来光宗耀祖。但他又是天生的吝啬鬼。在他家吃饭,可谓是“不吃又恼他,要吃是吃他的命”。

这次他为款待郑板桥,特地关照厨房安排了一条小鱼,两块豆腐,三只鸡蛋,四棵青菜。

景老财家招待客人吃饭,上鱼可有规矩,招待一般的客人时,厨师捧着鱼盘子绕桌一圈,口里喊着“鱼来喽,鱼来”!

景老财接着喊: “嗬,余啦、余啦”!

厨师就将鱼端到另一桌上再演习一遍。这鱼也就真的余了下来被端进厨房。招待比较重要的客人,鱼要摆上桌,但不能一顿吃完,最多只能吃一半,美其名曰“君子不吃翻身鱼”。

景老财为了儿子能出人头地,今天把郑板桥当着重要客人招待,有头有尾的一条鱼摆上了桌,还有一盘炒鸡蛋,一碗青菜,一碗豆腐,景老财亲自陪郑板桥。郑板桥虽然爱吃鱼。但还是懂景老财的为人和景家规矩的,只吃了半边鱼身和半只鱼头,炒鸡蛋也只吃了盘子的一角。

到了吃晚饭时,景老财让厨师把中午吃剩下的鱼翻了个身,在盘子中放好。重新打了一只鸡蛋炒好、补在中午吃过的所缺的一角处,在青菜和豆腐里分别加入半碗水。这样,一盘鱼、一盘炒鸡蛋、一碗青菜和豆腐又端上了桌。

景老财陪郑先生喝酒,边喝酒边劝请郑先生吃菜,并再三拜托先生要多指点他那宝贝儿子。

郑板桥拿起筷子,喝了一口酒,用筷子指着鱼,对景老财说: “哎哟,贵公子是非常聪明,一点就通”。

景老财脸上红了一阵又说:“请郑先生对我家小宝多费些心,去年给先生的塾资少了些,今年要多补一些给先生”。

郑板桥听了哈哈一笑,用筷子把炒鸡蛋盘子里新补的鸡蛋拈到桌子边上说: “哎哟,承情,承情,过去的就不必补了”。

景老财还假作谦虚地说: “嗯,一定要补,一定要补”!郑板桥用筷子把鱼头拈开,对景老财说: “哎哟,不能再补啦,再补要把令郎的脑子补坏喽!”

郑板桥的故事 篇2

通观板桥的一生, 他有很多思想都值得今人去研究和借鉴, 本文就是从哲学角度去分析板桥的“爱”的。他的爱包含着血和泪, 笑与哭, 是纯洁的、无私的、博大的、无疆的, 同时也是辩证的。

从板桥的祖父开始郑家逐渐衰落, 到了板桥出生的时候郑家已经很贫困了, 三岁的他就失去了生母, 他在诗中写道:“我生三岁我母无, 叮咛难割襁中孤, 登床所乳抱母卧, 不知母殁还相呼。”但是乳母费氏给了他胜似母爱的关爱。《乳母诗》:“平生所负恩, 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 遂令惭愧久。黄泉路迂阔, 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 不如饼在手。”这是他对乳母养育之恩的无限怀念, 乳母无论怎么艰难, 总是不让年幼的板桥挨饿受冻。可想而知在那个贫苦的家庭是多么的不容易, 所以乳母的爱和善良, 对板桥健全的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她让板桥懂得怎样去做人, 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好人, 做官后怎样爱民如子。也正是此时, “爱”的种子已经在幼小的心田里扎下了根, 并且不断地成长壮大。

成家后妻子为板桥生了一男两女, 这无疑使他们窘困的生活雪上加霜。因家中无粮, 他不让孩子们早起。有时外出借钱, 没等他开口人家就已经委婉地回绝了。他只有沮丧地回到家中, 妻子理解丈夫的难处, 从来不埋怨他, 只是找些首饰和衣物让他去典当来暂时渡过难关。这些都深深地刺痛他这个男人的心, 他觉得自己太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自幼桀骜不驯的他不相信自己就这样穷困一生, 焦山的发愤苦读和书画的创新独帜, 不但给他带来了经济上的好转, 而且给他带来了仕途上的希望。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 但没有因为科举而变得迂腐, 而是能跨越封建思想的束缚, 他的“仁者之心”也与日俱增, 他所遭受的痛苦时时敲打着他那颗“仁者”之心。他尽己所能去爱他所爱的一切, 为了他所爱的他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 甚至连大清的法律也置若罔闻, 只为他心中那座神圣的爱的哲学殿堂。

(一) 板桥对书画之爱

板桥自幼受父亲良好教化, 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经、诗、子、集, 无所不通, 并且能够背诵、默写下来。如《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 舍弟墨》云:“吾弟读书, 四书之上有六经, 六经之下有左, 史, 庄, 骚, 贾, 董策略, 诸葛表彰, 韩文, 杜诗而已。只此教书, 终身读不尽, 终身受不尽。”可见他览书之博, 受传统文化教化之深。这浇灌了他那颗“博爱”之心。他在隶书的基础上, 将真、草、篆几种书体融合在一起, 创造一种新书体, 即以楷隶为主, 草篆为辅, 再融入画兰、画竹笔法。经过摸索, 渐渐形成一种新字体, 他自己戏称“六分半体”。这是他二十多年来创造的成果, 是爱的硕果。不但征服了扬州, 而且轰动京师。

他的绘画也是当时一绝, 这是他师法大自然的硕果。儿时费氏用白纸糊的窗上的竹影时时拨动着他绘画的灵感。他家后园的片片新竹时时浮现在眼前。李鳝看完他的画之后, 不由得赞叹:“能自成一派。”因为他不模仿他人, 所以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也是板桥的作品被当时和现代人所珍藏的原因之所在。

(二) 板桥对动植物之爱

板桥之爱是“博爱”。他对动植物也同样投入真爱, 他认为“物各有本性”, 物物皆应平等。动植物和人一样有着各种美德、美姿, 因此我们要爱护它们。他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弟二书》中写道:“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 我图娱悦, 彼在囚牢, 何情何理, 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志之性人为贵, 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 万物将何所托命乎?蛇蚖蜈蚣, 豺狼虎豹, 虫之最毒者也, ……蜘蛛结网, 与人何罪, 或谓其夜间咒月, 令人墙倾壁倒, 遂击杀无遗。此等说话, 出于何经何典, 而遂以此残物之命, 可乎哉, 可乎哉?”他认为万物都由天地所生发, 因此他们应该和人一样平等。虽然人是万物之灵, 为最贵, 但不能高高在上, 而应负起保护生灵之大任, 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以平等心待万物, 以爱护心待万物。不论动物是大还是小, 不论是毒蛇还是猛兽, 都应爱护, 即使是“最毒”的蛇蚖蜈蚣、豺狼虎豹, 也不能杀之, 应该把它们驱走, 不去伤害他们。在四百年前的清代就有这样自然主义的思想, 可谓是难能可贵的。

这封信又补写了一段养鸟, 体现他对鸟类的爱护:“所云不得笼中养鸟, 而予又未尝不爱鸟, 但养鸟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 使绕屋树百株, 扶疏茂密, 为鸟园鸟家。将旦时, 睡梦将醒, 尚辗转在被, 听一片啁啾, 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 濯面漱口啜茗, 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 目不暇给, 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 大率平生乐处, 欲以天地为囿, 江汉为池, 各诗其天, 斯为大快, 比之盆鱼笼鸟, 其钜细仁忍何如也!”这里不仅讲了怎样正确爱护动物, 而且讲了动物与人和谐相处所带来的快乐和其中的乐趣, 使今人有所领悟, 使养鸟者汗颜, 让猎杀者扪心自问。吾心必被他的爱心所同化, 此等爱心真应该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 尤其是现在爱的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对植物也是如此, 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 还向山中种此花, 尘世纷纷植盆盎, 不如留与伴烟霜。”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 叶暖花酣气候浓, 出谷送香非不远, 那能送到俗尘中。“他视植物亦有生命、有美德, 如盆养之, 均会束缚其生长, 应该归其适宜的环境之中, 让它们均按具本性自由生长, “各适所天”。这比佛家的思想更进一步, 此乃板桥自然主义的升华, 成为板桥“爱的哲学”的思想之基础。在板桥的作品中, 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 他广泛的博爱, 正像西方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爱天地中的万物, 在揭示物性的同时, 又有象征性, 是融物性与人性为一体的, 这是他在儒宗、佛祖观念思想上的进一步思考, 是继承, 又是创新。他的爱之哲学不时散发出现代人的气息。

(三) 板桥对百姓之爱

板桥对动植物尚且有如此之爱, 那么当他成为一方的父母官时, 他展现的“大爱”就更具有哲学思辨性, 他总是因地因时因事地辩证去爱他所爱的百姓。

板桥痛恨那些不问民疾的官吏, 也深恐自己不了解民情, 做出对不起老百姓的事。如《范县诗》所云:“四五十家负郭民, 落花厅事净无尘。苦蒿菜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尚有隐忧难尽烛, 何曾顽梗竟能驯?县门一尺情犹隔, 况是君门隔紫宸。”这首诗是对为官者不了解民间的隐情、冤屈而发的感慨。“隔”会让上层不了解民间真相, 有多少官吏为了一己私利竭力维护这个“隔”, 小小的县衙门就把自己和百姓隔开, 何况凌驾于万民之上的皇帝。因此, 他做县令十年, 常常深入民间, 探求民众疾苦, 革除流弊, 有诗为证:“布袜青鞋为长吏, 白榆文杏种春城。几回大府来相问, 陇上闲眠看耦耕。”板桥深入民间探访民情, 累了就睡在田埂上。此等爱民之官多多益善。板桥为了更好地和百姓沟通, 出行时很少有伙仗队开道, 即使有, 也把“肃静”“回避”改为“求同民情”“愿闻己过”。

板桥在年轻时就有“一旦做事通达, 就要造福百姓”的抱负, 他在调任潍县后, 看到的是满目的荒凉和无数的灾民, 他流泪了。在《逃荒行》中写道:“十月卖一儿, 五月卖一妇, 来日剩一身, 茫茫即长路。长路迂于远。关山杂豺虎, 天荒虎不饥, 肝人伺岩阻。豺狼白昼出, 诸村乱击鼓。嗟予皮发焦, 骨断折腰膂……字牧马牛羊, 斜阳谷量数。身安心转悲, 天南泪少何许, 万事不可言, 临风泪如注。”

看到灾民的惨状, 板桥不禁泪流满面。面对着巨大的天灾, 板桥没有气馁、退缩, 而是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 自己“捐廉代输”, 即把自己的俸薪、养廉银捐出来, 用来缓解灾情。其次, 不顾上司忌讳, 上报灾情。因为地方官为了讨好皇帝, 都不愿上报灾情, 以免殃及自己的升迁。即便上司给他记大过, 他依然执意上报。皇帝知晓后, 派专人到山东督办救灾事宜。再次, 开仓放粮。这可是未经审批的, 有人劝他等申报批准再放粮, 他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 民无孑遗亦, 有谴我任之。” (《重修兴化县志》) 这可是冒着杀头的危险。第四, 以告示的形式敦促富户广开粥场。这又招致富绅的不满。最后, 以工代赈, 重修水利工程。经过板桥的不懈努力, 潍县的百姓终于度过了灾荒。这使得百万人活命, 此乃人间的“大爱”。为了百姓, 他总是辩证地去执政, 义无反顾地为了灾民, 什么仕途升迁, 上级的颜面, 朝廷的禁令, 此时他心中只有“爱”, 为了百姓, 他什么都可放下。这正是他爱的哲学的完美体现。

郑板桥断案理政时无处不体现其爱民亲民之情。

乡绅捉送通奸僧尼来衙, 此等案件甚是好办, 僧尼通奸乃佛门大忌, 也是刑法所不容, 况且又有人证。可是, 郑板桥觉得其中必有真情, 通过一番明察细访, 他不但不办其破坏清规之罪, 反而让案犯还俗结婚, “奸僧淫尼”倒变成“新郎新娘”了, 阶下因变成了座上客, 这是何等的屈法申恩, 令人闻之称快。真乃真爱促真情。奸商执一小贩来衙要郑板桥惩处, 郑板桥则用芦席为枷, 枷上画满呈竹, 将小贩枷立奸商门前, 致使奸商求罢, 这是郑板桥对私盐贩子的同情、怜悯。小贩也是被生活逼迫得实在没有办法, 按当时法令, 确是私贩盐要判刑坐牢的。而在郑板桥这里, 虽触法待罪, 但情实可恕, 是情大于法, 法在郑板桥的爱心面前已经不存在, 这是他爱大于法的大胆所为, 令今人快慰, 更令贫人称叹:此乃清官, 爱民之官。即使遭窃, 他也以极大的同情给予谅解, 那时他还在扬州卖画, 月夜下听到响动, 他舔破窗纸, 看见一个黑衣人正在撬东厢的房门。郑板桥知道这个盗贼是想偷食物。他苦笑, 自己已经是有上顿没下顿的, 因此吟出一首打油诗:

大风起兮月正昏, 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 钱串床头无半根。

出门体谅黄尾犬, 越墙莫伤绿花盆。

夜深不及披衣送, 收拾雄心重做人。

当年饥寒交迫, 只得吟诗退贼。当听弟郑墨说家中失窃, 他即在给信中写道:“长夜失窃, 固属憾事。然则, 区区八十两, 何须‘心痛’、发指。窃贼固当绳之以法, 但因饥寒所迫, 铤而走险, 情犹可恕。而且, 不偷农户, 而窃官家, 盖因农家积蓄无多, 宦室储藏丰富, 窃之无损其毫末也。足见, 行窃我家者, 乃是有道之贼。愚兄以为, 与其农户被窃, 何如我家被窃;农户收成有限, 一旦失之, 何处弥补?我则不然:月有官薪, 年有养廉, 卖字卖画, 也可赚得几两银子, 胜似农家百倍。故愚兄既不痛心, 也不耿之于怀, 反为有道之盗而额手也!”

古人见梁上有贼, 呼之下。询之始末, 良言规劝, 并赠金银, 令做小本经营——如此度量, 令吾辈拍手称快。这在当时社会情况下分析得还是很到位的。板桥的时代虽说是康乾盛世, 可是百姓即使整日劳动也不得温饱, 偷盗大多数是生活所逼迫的。

话虽如此, 以后还应留心门户, 勿使穿墙入室之徒得陇而望蜀焉。虽然是被盗, 可对盗贼还称他们偷得有理。对贼, 对农民, 怀有深刻的同情, 此种怜惜之情, 非心胸博大, 非有仁者之心, 实难有此言论。

板桥从接受别人的爱, 再到去爱世间的万物, 这个过程充满了无尽的苦难和辛酸。在这个过程中他悟出:“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是其一生爱之哲学的精华。

“难得糊涂”四字之下注有:“聪明难, 糊涂难, 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著, 退一步, 当下心安, 非图后来福报也。”

其中蕴含着很深的爱的哲理。对于任何人和事, 切莫事事为己占先, 得了便宜, 得理不饶人, 而应时时不妨“糊涂”一下, “放一者, 退一步”, 时时给对方留有余地, 不至于使对方恼羞成怒, “急兔起反噬之余”, 即得让人处且让人, 这样自己可以心安理得, 对方也好下台阶, 不致强烈反对, 事态就和谐发展了。用爱心去感化对方, 让对方自觉理亏, 这样既避免了激烈的冲击, 又和谐了社会关系, 真乃好“糊涂”。这是“糊涂”之爱散发着历久的馨香, 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吃亏是福”四字之下注有:“满者, 损之机, 方者, 盈之渐, 损于己则益于彼, 外得人情之平, 内的我心之安, 既平且安, 福即在是矣。”

人间大爱的体现在于“损于己则益于彼”。板桥以“仁者”之心, 倡行古道, 极具有辩证色彩, 他之所以终生不愧余力地去播撒他的“爱”, 是为求己心之安, 无愧于心。

纵观郑板桥的一生, 无论是贫困卖画, 还是为官牧民, 他都是损己利彼, 把余财散尽, 自己却是贫困终生。他以他的无愧之心, 践行着他心中神圣的哲学之“爱”, 他时时刻刻去爱别人。这也是历史记住他, 人民记住它的内在根源之所在, 郑板桥必将以他的爱的哲学而誉满天下, 驰名中外。

摘要:郑板桥是在被爱和爱中的交织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 因此他对“爱”有着独特的见解, 并且构筑了他爱的哲学。

关键词:郑板桥,爱,爱的哲学

参考文献

[1]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王同书.郑板桥评传.

[3]王家誠.郑板桥传.

郑板桥的养生秘笈 篇3

郑板桥坚持每天喝茶。他常常以茶代酒,以茶会友,抒情畅怀,自得其乐。喝茶本来就是风雅之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偏好。茶独有的色、香、味、形带给人口腹的享受,而且静心享受饮茶的乐趣能使人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心放在闲处,保持心境的清纯和宁静,享受心灵舒展的惬意,自然有助于长寿。

郑板桥一日三餐皆素食。他认为,粮食、蔬菜、瓜果及豆制品等素食中不乏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足以维持生命的健康,更益于长寿。

他曾在自家的厨房写了一副对联,内容是“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副对联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说出了两层意思。一是反映了郑板桥清贫的家境,二是揭示了他的饮食规律。他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天然水浸泡的菊花茶,郑板桥这种粗茶淡饭的素食习惯是他能活到古稀年龄的重要因素。

糊涂处世反映了郑板桥的良好心态。郑板桥为人处世,不为名利,不计得失。他留给后人两条有名的字幅,即“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既是他为人处世的信条、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他对人的劝善之言。其实,他所说的“糊涂”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包容、一种大度、一种释怀。“糊涂处世”从而使自己从不必要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保持良好心态,这对人的身心健康和长寿是极为重要的。

郑板桥毕生都以寄情书画为乐。写字作画是体力和脑力的统一运用,首先要端正姿势,运用全身的力量,提肘悬腕,使全身肌肉得到活动锻炼,舒经活络,起到了健身的作用。此外,他还每天早晚坚持饭后散步,风雨无阻,因此到了晚年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听说儿子体质虚弱,很是着急,曾写家书一封,内容是这样说的:来书言吾儿体质虚弱,读书不耐劳苦。功课稍严,则饮食减少;过宽,犹恐荒废学业。则补救之法,唯有养生与力学并行,庶几身躯可保康健,学问可期长进也。养生之道有五:一、黎明即起,吃白粥一碗,不用粥菜;二、饭后散步,以千步为率;三、默坐有定时,每日于散学后静坐片刻;四、遇事勿恼怒;五、睡后勿思想。

在家书中,郑板桥还谈到:余少年时代,不知养生,而今悔之已晚矣,渴望后辈力行之,则学优而身强,便是振兴之象。望我弟以此教诲子侄,持之以恒,获益良多也。

郑板桥的故事 篇4

那时,扬州乡下离城十几里路,有个老秀才在教馆里当先生。几十年下来,年龄大了,六十开外了,东家意思要回这个先生。老先生急了,回去后,饭碗就砸了,这一家老小怎么活?高低要想个办法,叫东家回不掉。

这天吃中饭,老秀才忽然说:“东家,不瞒你说,郑板桥还是我的学生哪!”

东家一听,根本不相信。你在这儿教了几十年的书,要郑板桥真是你的学生,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讲过?东家促得很,嘴上应着:“好哪好哪,久仰郑板桥大名,他既是你的学生,我就办一桌特席,你把他请来……”言下之意,请不来,你也不要来了。

老秀才慌了,本以为提了郑板桥的大名,东家就会让他教书教下去。没想到来这一手,怎么办哩?只好连夜进城,找到郑板桥府上,敲开门,往郑板桥面前“扑通”一跪。

郑板桥连忙把他扶起来:“你老先生这么大年纪,有话直说,怎么好下跪?”

老先生讲:“我是来请罪的,东家嫌我老了,我要吃饭,就说你是我的学生,罪过了。”

郑板桥一听,连连讲:“无妨,无妨,我从此就称你老师得了。”

老秀才还是摇头,把东家请客的事说了。郑板桥历来同情穷秀才,当时定好日子,一口应承下来。老秀才定心了,急匆匆赶回学馆。

第二天,东家一早就问:“你的学生郑板桥能不能来?不能来早点说。”他心里话,郑板桥是出了名的大才子,谅你这个又穷又酸的老秀才请不动他。

没想到老秀才爽快得很,一口说:“三天之后,郑板桥准定来。”

三天后,东家在街上找了位有名的厨师,办了酒席,又请来一班文人雅士作陪。果然,郑板桥准时来了。请坐、献茶、摆席。首席哪,大家都推郑板桥。郑板桥连连摇手说:“啊呀,老夫子在此,学生迟迟不来拜访,已是罪过,怎么敢上坐哩?”

众人一听,一齐请老秀才上座。这个老秀才心里欢喜死了,郑板桥先生真肯帮助人啊!

哈哈,喝酒哦。乖乖,老秀才高兴,大家敬他酒,他全“咕噜噜”灌进了肚子里。敬酒从不回,多喝了几杯,醉啊迷的了,眼睛半睁半闭,舌头都直了,还喜欢说话:“板桥啊,记得我当年教你作诗――‘柳絮飞来一片红’啊……”老秀才一下说漏了嘴。

在座的不是举人就是秀才,这柳絮是白的,怎么会一片红哩?郑板桥一听,眉头都没皱,说:‘不错不错,老师,我记得清清楚楚,现在念给大家听听:

“廿四桥(扬州郊外的桥)头恋思风,

佳人斜倚画楼中,

夕阳反照桃花坞,

柳絮飞来一片红。”

众人听了连连称绝,郑板桥也不再多留,拱手告辞了。

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篇5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作了十二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着。后因荒年主张赈济饥民而得罪官绅,六十一岁,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

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五十二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爱子的办法。“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立即给弟弟郑墨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跤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郑板桥治学联 篇6

咬定几句有用书, 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 直似儿孙。

这副治学联, 构思新巧, 含蕴丰厚借助“咬定”, 上联形象地说明对人有益的书本知识, 应楔而不舍地刻苦学习, 毫不松懈;凭着“比喻”, 下联告诫自己要加强品德修养, 保持翠竹般的高风亮节, 也希望儿孙像拔节而起的嫩竹正直高洁。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此联是郑板桥自己艺术实践的总结, 常被后人用来说明创作理论问题“三秋之树’叶落枝现, 喻比为文要善于剪裁, 突出主旨;“二月之花”怒放迎春, 喻指文章要立意深远, 新意迭出。上下两联各用比喻句, 形象地阐明了写文章要精炼简洁立意新颖的深奥道理。

抓痒不着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该联体现了郑板桥的文艺批判观, 也反映了他鲜明的个性特点, 上联意思是说, 评论一篇文章若是没有真知灼见, 只是隔靴抓痒地泛泛而谈, 即使满纸赞誉也毫无价值;下联则是指对文章的批判, 只要能抓住根源说中要害, 即使是满纸的责难也会令人感到精彩, 心悦诚服。

打草稿用全力;

说闲话无漫心。

郑板桥的养生之道 篇7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他在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在50岁时,他曾先后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当时,潍县(今潍坊市)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灾民身陷水火之中。“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苦无路”是当时灾民的真实写照。为救灾民,作为知县的郑板桥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措施。他一面先行开仓放粮,让百姓具券借粮,一面向朝廷呈报灾情,请求赈济。对于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予封存,并责其以当时粮食的均价出售。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地拯救灾民,但也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的利益,并因此而得罪了朝廷重臣,最终遭人诬陷而被贬官。告老还乡以后,他靠卖字画维持生活。郑板桥不仅精通诗、书、画,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虽一生坎坷,却仍能活过古稀之年,这与他深谙养生之道不无关系。那么,郑板桥都有哪些养生秘诀呢?

粗茶淡饭

郑板桥在他江苏兴化老家的厨房中自撰自书了一副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副对联虽说只有寥寥数字,却高度概括了他的日常饮食生活: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用天然水浸泡的菊花茶,并不像与其同朝的那些达官贵人“食必山珍海味,饮必玉液琼浆”。他认为,“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郑板桥的饮食习惯是十分科学的。因为清淡的蔬食对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疾病均大有益处。

生性旷达

郑板桥在他60岁生日时,写了一副寿联为自己祝寿:“浑为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这副寿联的意思是:人生在世犹如到别人家中做客一样,不必问什么康健安宁,只要自己口袋里有几个余钱,酒罐里有酒,米缸里还有存粮,就可知足地吟诗抒怀了。做人要乐观向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自己的身心处于生动灵活的状态,这样即使你到了花甲之年,也还会觉得自己很年轻。此外,不要去想什么成仙得道、长生不老的事,这样只会使自己空生烦恼,只要不去听、不去看、不去想那些庸俗的声音、事物,每天寄情于书画,睡迟些,起早些,把一日当作两日来过,这样算来,你就活过100岁了。郑板桥对待生活的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能使他的心境保持平和、愉悦和宽慰,这也是他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

难得糊涂

郑板桥的家里常挂着一个条幅,上面只有4个大字:“难得糊涂”,条幅的下面还有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他所提倡的这种“糊涂”无疑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养生智慧。这种“难得糊涂”能帮助他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使他常葆乐观的情怀。他因帮助灾民得罪了当地的豪绅而被罢了官,但他并未因此而悲观厌世,也不因官场失意而耿耿于怀、怨天尤人,而是毅然返回故里,寄兴于诗词书画,过着恬淡、愉悦的暮年生活。当然,郑板桥并不是一味地“糊涂”,而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对那些非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或看不惯的事,他装作没听见、没看见或是随听、随看、随忘。这种做法,无疑是人生处世的一种态度,是“修成大愚方为智”的养心妙招,也是他健康长寿的一个秘诀。

吃亏是福

郑板桥还有一个条幅,上面写的是“吃亏是福”。这几个字同“难得糊涂”一样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不计得失,求于心安,是这个条幅的核心思想,这也是郑板桥为人处事的准则。这个条幅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宽以待人,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不要过多地计较纠缠,对一些不便回答的问题不妨佯作不懂,对一些具有危害性的攻击不妨以理智的“吃亏”将其化险为夷,以聪明的“吃亏”平息可能发生的矛盾。这其中浸润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智慧与学问。这种貌似消极的人生哲理,其实饱含着更加深邃的达观与宁静。这种非一日练就的平和、容忍、谦逊的修养与情操,会使你拥有更健康的心态和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书画健身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无数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郑板桥的诗、书、画技艺精湛,人称“三绝”。他在创作过程中善于把诗、书、画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独创一格,达到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这使他能享受到成就带给他的激情、满足和快乐。他擅长画竹、兰、石,又工于书法,将隶体参入行楷,独标风韵。他的诗能直抒胸怀,大多有所寄托。创作能使他净心宁气,尽情挥洒,而且还能随时表达自己或喜或忧或愤的感情,使得心中的郁积得到释放。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练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起到静心养性、陶冶情操、美化心境的作用,而且在运笔的过程中能使人的精神、动作、呼吸保持一致,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有助于延年益寿。古人说“静者寿,躁者夭”。写字作画需要动静相协、形神共养。大凡有一定书法功力的人,当他潜心创作时,都会进入一种超然空明的境界,这种全身心沉浸其中的惬意,会使人忘却烦恼、排除忧虑。当然,写字作画看似寻常却很艰辛,许多赏心悦目、神韵洒脱的作品,往往是作者多年的苦心凝就。因此,中老年人若想通过练习书画来健身,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既不可气躁心烦,更不要轻易罢笔。只有当你通过持之以恒的练功并逐步沉醉其中后,才能领悟到心无杂念、通畅气血的好处。郑板桥长期习练书法,也是他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郑板桥的故事 篇8

----关于江苏省兴化市郑板桥故居的保护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建筑名称:郑板桥故居

中国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2A级景区 保护等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 :1983年

地理位置 :江苏兴化市城区内 小组成员:张伟

调查时间:2015.2.26~~2015.3.4

一,建筑状况 1.1自然情况

交通状况: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

居民状况: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粉墙灰瓦,面积虽不大,倒可暂避喧嚣。院中信步,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院子里回响。环境变化:1983年,周围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如今,周围商铺,居民楼耸立

主要环境问题:在旅游旺季,人流量较大,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路面垃圾较多;周围商铺林立,绿化较差,植物较少

1.2人文历史情况

郑板桥故居位于兴化市东城外古板桥郑家巷,原是城河与城墙的夹角,人称“牛角尖”。古板桥是护城河上一座板桥,板桥童年时代天天由此出城、进城,板桥是他的号,就来源于此桥,郑板桥姓郑名燮。郑板桥故居向东向西不远处是烟波浩渺的水面,所以郑板桥曾写有“吾家家在烟波里”之句。郑板桥故居东南方有建于明代的文峰塔,西南方有明代文学家、“后七子”这一的宗臣筑屋读书的百花洲。郑板桥对自家所处的人文环境颇为自豪:曾在自家门上书写“东邻文峰宝塔,西近才子花洲”的对联。以后郑氏后裔每年春节都要在大门上贴上“板桥体”的这副对联。

郑板桥故居原为茅屋,后改为瓦屋。郑板桥故居为硬山顶,青砖灰瓦,前后两进。门楼上方的“郑板桥故居”是已故著名学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手迹,是1983年郑板桥故居整修开放时赵先生专门题赠。进入门楼,有一块匾额:“郑燮故居”,是著名画家刘海粟先声的手迹。迎着大门是照壁,四角是表示吉祥的砖雕,中间是砖砌的“福”字图案,是我们兴化传民居的通常做法。折转西行,进入天井。天井不大,但很雅致,点缀了几处花台,生长着各式花草。

郑板桥故居原是郑板桥的父亲郑立庵家居课徒之处,郑板桥在此度过了童年时代。北边是正屋三间,俗称“郑家大堂屋”,七檩,穿斗式结构,立柱下均为鼓形础。明间南为格扇门,东西两间均为格扇窗。明间与房间用壁板分隔。明间北间居中是条台,东西两面居中放置茶几,茶几两侧为座椅,是兴化地区典型的摆法。条台上有一尊古铜色郑板桥全身立像,由此可以稍稍领略郑板桥的风貌。乃镇江国画院朱庚成先生依据有关资料塑造。立像身后墙上有一漆画,规格很大,内容为兰竹石,是郑板桥最喜欢、画得最多、也最擅长的绘画题材。他画画,主张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把细致入微的观察、深思熟虑的艺术构思应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有时还“以书入画”,把书法的技巧运用到绘画中来,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郑板桥画石,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作少许横皴;郑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花,以重墨草书的笔法,描写兰花的天真烂漫;郑板桥画竹,常运用草书的中竖长撇技法,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尽绝伦”的艺术效果。他画的兰竹石布局精巧,浑然一体,极为协调。题跋是明清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板桥用他独特的“六分半书”题诗题句,抒发自己的性情,表达自己的主张,与画面有机结合,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又大大扩充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看这幅作品的题跋:“几枝修竹几枝兰,不怕春残,不畏秋寒,飘飘远在碧云端。云里巫山,梦里湘山,画工老兴未全删。笔也清闲,墨也斓斑,借君莫作画图看。文里波澜,字里机关。”这首《一剪梅》词,在赞颂了竹、兰的高尚情操后,提醒人们“莫作图画看”,要注意“文里波澜,字里机关”,这在板桥的作品里颇具代表性。

郑板桥故居一直为郑氏后裔居住。1983年郑氏后裔迁出,郑板桥故居对外开放,现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附:郑板桥的年表。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1693年出生于兴化。童年生活非常不幸,家道中落,经济状况窘迫;

生母汪夫人在郑板桥3岁时去世,继母郝夫人在郑板桥14岁时去世。善良、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乳母费氏在这里给了童年的郑板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莫大的慰藉,成了郑板桥生活上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八、九岁在父亲的指导上作文联对,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迫于生活,二十六岁到真州[今仪征]私塾读书。

三十岁父亲去世后,生活更加艰难,不得不结束私塾先生的生涯,到扬州卖画为生。在其后的十年时间里,郑板桥游历了一些地方,结识了一批书画界的朋友,对他的思想和性格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口无遮拦,放言高谈,敢于评判人物优劣,这时期他已有“狂”的名声。

郑板桥四十岁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五十岁任山东范县知县,五十四岁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在任知县期间勤政廉政,努力清除官场流弊,多替百姓着想,多为百姓办实事,受到百姓的爱戴。

六十一岁时,郑板桥离开官场。此后返回南方,重操旧业。这一时期郑板桥的艺术造诣已达巅峰,他的书画作品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1766年郑板桥卒于兴化,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

1.3基本情况介绍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郑板桥[1] 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 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二、调查目的

了解郑板桥故居的保护现状和发展情况;了解郑板桥故居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影响;了解游客对郑板桥故居保护现状和发展情况的满意度。

三.调查对象

游客,当地居民,景区工作人员

四,调查方法

1,采用旅游景点地址处附近等距抽样的方法确定被访者。2.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街头面访调查。

3.我们此次主要用查阅资料、实地调查为主,访问法中的口头采访为辅助。

五,实践结果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情况:

1调查中有超过百分之80的人平均每年在旅游上花销不超过1000元,而郑板桥故居的门票价格低廉;有近百分之70的知道郑板桥故居;如果在景点中加入公益活动,例如从门票中扣取一部分钱投入到慈善事业,有近百分之70的人表示可以考虑去郑板桥故居;有超过百分之70的人表示想去郑板桥故居等等,以上表明,郑板桥故居旅游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2调查中有百分之80的人认为应该保护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有超过百分之40的人认为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监督机制是对郑板桥故居的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大部分人认为旅游局的不合理开发和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可能对郑板桥故居的主要破坏问题;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监督机制被较多数人认为最能有效保护郑板桥故居;大多数人认为在保护郑板桥故居中最需修改的是在开发的同时做好历史古迹的保护工作等等,以上表明,郑板桥故居需要进一步的保护。从访谈中,了解到一些情况:

1名人故居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让名人的精神、文化核心得以传承,而且经营名人故居的效益可以更好地用来修葺、保护名人故居,所以,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可以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2个人感觉大部分功能过于单一,无论周围环境还是崭新的“旧居”早已没有了当事人当时生活的影子。

六,实践建议

(一)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参观名人故居时,只有少数游客能够严格遵守故居游览规定,做到文明参观,大多数游客都会出现抚摸文物、强制拍照、甚至偷窃等不同程度的行为。针对此种情况,需要大力宣传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并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尤其是在名人故居所在地社区进行深入宣传,深化其主人公保护意识,提高民众的文化保护素养,以最广泛地发动民众力量,并鼓励相关研究学者参与到研究保护方式的过程中来,以形成正确导向。

(二)尽力尊重原貌,力求真实再现

布置名人故居的主导思想是尽力保持时代的、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视觉效果,突出名人故居原始的生活风貌。与此同时要注意周围环境与故居的协调,不致使人产生突兀感,让游客到访后能够产生仿佛置身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够有所启发、思考。如此,其教育意义也就凸显了。

(三)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对于名人故居文化的挖掘,分为高、低两种层次。低层次的文化挖掘通常的做法是恢复或开发几个景点,然后把名人的东西或者名人作品往里堆砌,再配以解说系统进行讲解,给人生硬的感觉,而且枯燥乏味;而高层次的文化挖掘注重内涵,注重对气氛的营造,通过对整体环境的精心布置,通过对细节的设计,通过对名人生平的真实再现,以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精神的升华,不仅对于名人本身及作品有充分的了解,还能对名人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甚至还能通过名人透视名人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这才是文化挖掘的最高境界。

(四)开拓故居保护思路

名人故居保护,并非关上门来小心翼翼地守护让其不见天日。需要在现有正确理论指导下大胆创新,依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利用故居,让其发挥教育功能、价值引导功能以及文化审美等功能。这就需要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寻求突破。名人故居类景区属于人文旅游产品,存在观光产品多,参与活动少;静态展示多,动态演绎少;传统形式布置多,现代科技运用少的局面,导致名人故居类景区出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趋势。因此,名人故居类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在遵循原风格的基础上强调现场感、动态感和参与感。要利用名人的巨大影响力,针对游客最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化开发,进行景观的营造和活动设计,(五)在旅游产品宣传方面寻求突破

大事明白小事糊涂的郑板桥 篇9

郑板桥名叫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诗、书、画技艺精绝,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尤其擅长画竹,是“扬州八怪”中最为著名也最具个性的人物。

鄭板桥是康熙时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时的进士,曾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知县,因为刚正不阿、为民请命而被罢官,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长期生活穷困潦倒,却能够历经三朝,享年73岁,这在当时“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实在算得上高寿。郑板桥年逾古稀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呢?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郑板桥曾题过很多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关于这两幅匾额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他的堂弟给他寄来了一封书信,原来,堂弟和邻居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的归属发生了争执,闹到了兴化县衙门,堂弟希望郑板桥能函告兴化县知县,以便自己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豁达的胸怀和乐观的心性显而易见。

之后,他有感而发,挥毫写下了“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幅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这几行款跋,既是郑板桥对两幅字的解释,更是对自己心性修养和处世哲学的概括。

纵观郑板桥的生平,他一生其实并不顺利。他曾经历过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等人生诸多不幸;又由于他为官清廉,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因而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上处处碰壁,后因为民请命触犯了权贵而被罢官,回到扬州卖画为生。然而,他从来没有因为命运坎坷、官场失意和生活贫困而耿耿于怀、一蹶不振,而是秉持着“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种包容、大度和释怀的人生态度,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把自己从不必要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对他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医学表明,人若是长期处于烦恼忧愁的漩涡中,会频繁激发机体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加速人的衰老,而且会引起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而适当的“糊涂”,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值得注意的是,养生所说的“糊涂”绝非事事糊涂,处处糊涂,在大是大非面前当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不讲原则和底线。在日常生活中,大事明白些,小事糊涂点,才是养心养性的妙招。

开心明理,内养外济

郑板桥的旷世奇才被世人称道,这得益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然而他认为,读书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开心明理,内有养而外有济也”,能“用以养德行,寿考百岁期”。这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方式。

有道是落笔养气、读书生神。读书时,身心沉浸于书卷中,摒弃杂念,抱元守一,虽未刻意以治病健身为目的,而潜移默化中已然启迪心智,慰籍心灵,进而能够达到调和阴阳,修身养性、健脑益智、祛病延年的功效。

郑板桥读书,率性自主,不拘成规,舟车中、马背上、被子底下都是他读书的场所,曾经“日与上人作西山游,夜则挑灯煮茗,联吟竹屋,几忘身处尘世,不似人海中也。”郑板桥读书还有着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读书须有取舍,否则便“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他还告诫弟弟要善于读书,要“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能机械模仿,人云亦云。

翻开书本,他可以将人世的困苦烦恼暂时抛于脑后,在荡涤心灵中不断开阔胸襟。在他眼里,世间百态和人情冷暖,也是可读之书,同样能够使他胸怀淡泊、坦荡达观、疏泄解郁、百病难侵。正如现在央视公益广告中所说:“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阅读,与后者有关。”的确,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丰富知识,增长见闻,更有助于我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开阔视野和胸襟。

丹青书画,长生妙药

郑板桥有诗书画“三绝”。在诗文方面,他一生爱诗、写诗,“时时作诗,写乐鸣哀”,主张“直摅血性为文章”,常于嬉笑怒骂间浑然成文,真情流露。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期间,著有《潍县竹枝词》40首,生动描绘了潍县风土人情及民生疾苦,毫不掩饰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文脍炙人口,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为民请命被罢官后,他也未因此而间断诗作,反而在诗作的陶冶中益寿延年。

在绘画方面,他尤爱画竹画兰,“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曾创作不少精绝的作品,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书画不是为达官贵人而作,而是为黎民百姓而画,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之人也”。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精湛,风格洒脱豪放,浑然天成。他自创的“六分半书”更是惊世骇俗,常给人以乱石铺街、闪电裂空的意象,表现出他率真坦白的灵魂,为历来书法家们称道。关于这种字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段时间,郑板桥痴迷于临摹诸家法帖,白天练,夜里练,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一天夜里,他在梦中竟将夫人的背当做纸,用手指在上面东指西横地划起来,夫人被惊醒,责备他:“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你为何不用自体用我体?”郑板桥猛然醒悟,悟出“自体”二字,尽毁所有法帖,终于自创一体。

我们知道,书写作画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一种艺术活动。首先必须全神贯注,摒除杂念,集中发挥大脑的思维创作能力,然后需要端正姿势,运用全身的力量,提肘悬腕,使全身肌肉得到活动锻炼,舒筋活络,大脑和全身的骨骼、肌肉都需要很好地动员起来,相互协调,从而起到了健身的作用。此外,诗书画又是很好的疏泄情绪的方式。这应该也是郑板桥和从古至今的许多诗人、画家和书法家能够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游历山水,结交天下

郑板桥爱好交游,他曾颇为自豪地宣称:“板桥游历山水虽不多,亦不少”,“结交天下通人名士虽不多,亦不少。”他钟爱山水,经常在名山大川间游历。登上黄山时,他曾有“澡泉畅骨脉”、“云海荡诗肺”的感慨。乾隆帝东巡时,郑板桥奉命担任书画史,卧泰山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在万千峰峦、平沙远水和名胜古迹间赋诗作画,实在令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更容易启发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他也爱好结交朋友,重视友情,与学者名流、儒释道士和公卿都有不少交往。在他被罢官后的十多年中,他时常与当时的一些好友、名流相互唱和,互赠书画,题诗做跋,乐在其中。曾欣然作《九畹兰花图》,并题长款详述 9 位友人作桌會“各携百钱以为永日欢”的情景。

游历名山大川能开郁畅气,使人忘却忧愁;结交良朋益友能相互倾诉,驱除孤独。这些都能将人从繁杂的俗世中暂时解脱出来,保持心境的清纯宁静,享受心灵舒展的惬意,自然有助于健康长寿。

青菜萝卜,粗茶淡饭

在自己江苏老家的厨房大门上,郑板桥亲手书写了这样一幅门联,上联“青菜萝卜糙米饭”,下联“瓦壶天水菊花茶”。寥寥数字,道出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养生之道。

郑板桥虽然出生于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但由于家境贫寒,他自幼就养成了粗茶淡饭的饮食习惯,即便后来生活有所改善,他的饮食结构还是以谷菽菜果之类的素食为主。他认为“面食较易消化,并能长力,与老年人最为合宜”,也可以“间食薄饼面条,以资换味而利脾”,主张饮食清淡,顺应时令,回归自然,正如他的诗文提到的:“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啖林中春笋秋梨,当得灵芝仙草”;“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还有“稻穗黄,充饥肠;菜叶绿,作羹汤。味平淡,趣悠长”。郑板桥在给弟弟信中这样写道:“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

郑板桥还喜欢喝茶,在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有一幅他题的对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在《李氏小园》诗中,郑板桥这样描述一家人的生活情景:“兄起扫黄叶,弟起烹秋茶。明星犹在树,烂烂天东霞。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器物非金玉,品洁自生华。”可以看出,喝茶已经是郑板桥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爱的是喝茶本身,而非那些饮茶附带的繁复形式和华贵器物。

郑板桥的这种饮食习惯不但与他的哲学观和美学观一脉相承,反映出了他人淡品逸、简朴自然的本色,更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养生之道,我们回看郑板桥的对联,吃的是青菜萝卜五谷杂粮,饭后配着瓦壶装着的无根之水,泡泡菊花茶,这些饮食虽然看似滋味寡淡,却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又避免了高热量和过量蛋白的摄入,减轻肠胃负担,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借鉴。

郑板桥六十寿辰时,为自己写下了一副别有情趣的寿联挂于客厅。上联是:“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下联是:“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上一篇:考研政治复习重点内容总结下一篇:大班语言教案:小老鼠和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