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卫生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卫生(共8篇)

大学生心理卫生 篇1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充满自信 保持开朗愉快的情绪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心理异常的症状

记忆力减退 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自信 过多的内疚自责 悲观厌世 忧虑重重 失眠烦闷不安 逃避 惧怕

心理健康的维护

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交结知己,与人为善 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努力学习,学会休闲

(一)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八大诱因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情感困惑和危机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就业压力

爱情的本质(定义)

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情感。

大学生恋爱的类型与特点 四种类型

学业高于爱情 1感情型爱情与感情同等重要爱情至上

2游戏型3物质型4容貌型

特点

1自主性强2注重情感

3比较重形式,有些表面化不稳定4与自我概念紧密相关

大学生恋爱的利弊分析 利

恋爱是情感系统发展的过程 恋爱是学着承担责任的过程 恋爱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 恋爱是自我认识与成长的过程

易误失黄金期

易遭失败,浪费情感 易激情失控,造成终生大错

健康的恋爱心理

把道德品质放在择偶标准的第一位 恋爱态度要严肃真诚 爱情要专一

恋爱方式要文明

失恋不失德、不丧志

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二)培养爱的能力 表达爱的能力 接受爱的能力 拒绝爱的能力

解决爱的冲突的能力 面对失恋的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爱情长久的能力

当代大学恋爱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卫生 篇2

一、树立心理卫生意识

把树立心理卫生意识放到第一位是有重要原因的。早在1948年,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或安宁状态。但是在我国, 很多人对于健康的理解还停留在生理健康的层面上, 并不是每一个都有心理健康意识。社会在不断变化, 人自身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 在大学中是不可能处理完学生一生的问题的。树立了心理健康的观念, 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对他们一生的生活都是有着巨大的意义的。

二、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

人们说, 人生在世, 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这句话说明, 在人的一生中, 使人高兴的事少, 而使人烦恼的事多。有了烦恼, 人就会困惑、迷惘、不安、焦虑, 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者是心理疾病。大学是人的一生中最为美好的阶段, 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最为复杂的阶段。在大学生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这一阶段特有的矛盾:如大学生刚刚从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走进一个大的天地, 他们的视野突然开阔了, 但心胸还很狭窄。开阔的视野与狭窄的心胸使得学生一下无所适从, 这是一对矛盾;在这一时期, 人的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 但心理还很幼稚, 幼稚的心理驾驭不了成熟的生理, 这又是一对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 势必决定了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比其他年龄层次的人要多。因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该研究和解决这些特有的矛盾。

三、促使大学生发展、完善自我

大学生心理卫生学并不是一个消极防御的学科:即它只进行治疗, 只针对病态心理。这门学科还研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如何开发自我的潜能。与治疗、咨询与辅导比较起来, 这是一个更为积极、更为主动的、更富有建设性的、而且也更富有生气的研究方向。

完善自我: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 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完善的个性将会使大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个性是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首要目标。有了完善的个性, 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进一步培养。如恰当的自我认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生活能力、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等。

发展自我:发展自我包括许多方面。如开发人类的大脑:人类的大脑远远没有充分地被使用, 这已经成了一个常识。有研究说, 爱因斯坦之所以比我们聪明, 是因为他对大脑的使用量比我们大, 我们一般人使用大脑约在10%~15%左右, 而爱因斯坦使用大脑可以达到15%~20%。那么如何提高大脑的使用率便自然应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任务。现在兴起的职业咨询或就业辅导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只有让大学生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天赋、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才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模式, 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体系

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卫生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实践方法都是从西方学来。西方人的价值观、哲学思潮、信仰体系很难为中国人全盘接受, 在西方人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对西方人来说接受和理解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是要让中国人去接受便多少显得有些困难。如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价值, 强调个人的自由, 但是中国人却更强调群体的协作:正像儒家宣扬的二人为“仁”, 中国人的个人价值是在与别人合作中体现出来的, 这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 创建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卫生模式与理论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卫生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体系,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周易》上讲,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可见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念、人文思想结合起来。“五四”时期的人一直在批判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 但是从现在看起来, 中国的人文思想不是不好, 而是因为长期没有得到新鲜的养分, 致使它变成了僵死的教条。所以, 应该用西方的心理学理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激活, 让这些传统文化直接与我们大学生的心灵对话, 是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卫生 篇3

一、适度的体育锻炼

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会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二、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

经常进行篮、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 、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三、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

通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四、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哪怕作为一名观众也可以有促进作用

通过调查,当学校(或系班)组织体育比赛时 ,积极参加者占了70%左右。说明大多数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 ,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系科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摆脱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或获 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到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 ,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

综上,本文对如何利用高校体育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提出如下建议:

1. 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在对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 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 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 “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针对大多数女生在异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又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她们掌握动作泛化阶段练习中,应尽量避开异性学生,特别是她们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碍。但在掌握动作的巩固阶段,可以利用新异的刺激来激发他们在异性面前自我表现的心理动机,加速正确动作自动化的进程,以此提高她们练习的积极性。

5. 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各高校应成立“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学生的身心健康 状况,专业人员应是精神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制订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健 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6. 编写一套系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 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平价时,都应考虑到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之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篇4

提要:本章讨论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其健康成长和将来的人生发展。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适应社会,完成学习和工作,幸福愉快地生活。

大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活跃的群体,是其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扩大的时期,是心理、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学因素综合作用的时期。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人格的再构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经过了心理延缓偿付期,大学生逐渐从边缘人走向成人,实现了第二次诞生。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已接近成熟或达到成熟,为他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生理发展接近成熟,必然进一步促进心理发展变化。大学生脱离了孩童的群体,不仅从体

态上感到自己像个大人了,而且从内心体验上加强了这种成熟感,因而他们强烈地要求成人和社会把他们当做成人看待。大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处处体验到自己的青春活力,他们向往未来,精力充沛,血气方刚,思维敏捷,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会出现众多的新需要,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要,要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自己取得成就,并深信自己的能力,力求处处显示自己。他们的智力发达,性意志增强,但是,他们的心理成熟却落后于生理的成熟。所以,大学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又存在由于未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这就是大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大学生需要完成发展的课题,一是生理发育,尤其是性成熟引起诸多变化的理解和适应;二是从精神上和经济上脱离父母走向独立,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适应,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付诸于社会实践,使自己在心理上逐渐成熟,顺利步入成人社会。

(一)接近成熟

1 两面性

心理的两面性是青年期的一般特征,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表现出急于求成的蛮干,有勇无谋的傻干,挫折后的情绪失控,自以为是的自我中心等消极的一面。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大学生的心理也在迅速走向成熟,并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比如情感丰富,热情积极,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敢想敢干,勇往直前,富有理想,向往美好,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求知欲强,能力提高快,等等。

2矛盾性

大学生的心理不仅有两面性,而且发展也不平衡,容易引起矛盾冲突。主要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封闭独立的矛盾,自尊自信与怯懦自卑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积极勇敢与消极退缩的矛盾,强烈的性欲望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的矛盾等。这些冲突虽然会使他们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但也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促进自我发展,使心理发展更加趋于成熟。

3 统一性

无论内心有怎样不同的两种心理,它们之间有怎样激烈的矛盾冲突,大学生在某一时间、地点的外在表现总是尽量统一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所做的都是消除矛盾冲突,使自己趋近社会评价高、体现个体成熟的一面。比如努力改善现实自我,让现实趋近理想,修正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

(二)阶段发展

大学生活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有所不同。

1 入学之初

入学适应是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都要经历的一道关卡。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面临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急剧变化,不仅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同了,而且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社会,社会角色也不同了,大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但是又必须面对家长、老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发展的基石。2 中期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大学生不仅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而且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稳定发展阶段。多数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渐浓,求知欲强烈,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人际交往增多,交往能力增强,一些大学生还建立了较稳定的恋爱关系,有的大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但总能在自己和他人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或障碍,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3 临近毕业

毕业在即,大学生大多面临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等棘手问题,这既是大学生的毕业准备阶段,也是就业准备阶段,更是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的心理过渡时期,因此心理压力和冲突将会不断出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心理发展,具备比较稳定的人生观,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因在学业或求职中遇到挫折,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或悲观失望,无所适从,或做出发泄行为。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思维

1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体现在他们不仅善于理解知识,而且善于获取知识。由于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成才需要和心理渴求,大学生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未知领域,想尽一切办法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时甚至不惜猎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愿沿袭现成的方法,也不愿依赖他人,希望自己独立地探索新的途径,探求事物的根源,获得新的结论,求得自己的独创见解。大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体现在他们喜欢质疑,思维活跃的他们好像对一切都不轻易认可,对书本知识,对权威观点,对他人意见甚至对自己都抱有怀疑态度。他们喜欢与他人探讨任何具体抽象的人、事、物,这不仅促进了他们的各种“怀疑”,而且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人怀有对一切都无端怀疑的极端思维,这样最终将一事无成。

2 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通过学习和广泛接触社会,通过对事物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演绎之后,大学生对事物内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了,而且逐渐意识到围绕同一问题多种观点的存在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非单一性的事实,这有利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其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反映相对运动,要求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从矛盾的必然性上去考虑对象,从系统结构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强调确定性

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是一种以辩证法为核心的科学思维方式。

大学生用辩证逻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就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 创造性思维逐渐确立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人发挥发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具有首创性、发现性和突破性的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能力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思维具有敢于求新、富有创造性的特点,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已经提高了。潘洁依据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大学生阶段,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尚未达到成熟水平,仍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积极准备阶段。创造性思维的渐渐确立,是大学生发现、认识、利用规律的一条重要渠道,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以后一段时间内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都大有裨益。

(二)自我意识

1 自我认识更加深刻

在相当多的大学生心里总在考虑一些问题,比如“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的前途究竟如何”,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们的自我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扩展和加深了,也比以前更加主动地认识自己,不仅关注自己的外表、举止,而且关注自己的能力、性格,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归属、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等,反复的审视自己的整体形象。通过一定的思考、实践和学习,大学生逐渐学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而且逐渐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参照老师和同学进行自我评价,设想自己的发展或进行自我设计。

2 自我评价日趋完善

费斯丁格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是通过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是一个比较过程。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选择对手,如果自我评价与现实自我存在一定差距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过高估计自己,有的过低估计自己。但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对自我评价的能力已明显提高,逐渐变得比较全面、客观和主动。

3 自我体验敏感细腻

大学生对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很重视,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男女社交等方面的言行态度特别敏感,并因此产生自豪或自卑,成功或羞耻,自尊、自信或内疚等多种复杂情绪体验。当发现自己的观点、态度、人格、能力符合社会要求,被他人赞同,就会兴奋、愉快;反之,则会沮丧、焦虑、委靡不振。同时,大学生自我体验容易受环境左右,起伏性较大,在短时间内可以一会儿信心百倍,洋洋得意,一会儿又灰心丧气,悲观失望。4 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大学生已逐渐开始综合社会标准、社会期望和社会条件,明确自己的意志,明确规划自己和设计自己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根据目标计划和反馈信息,使外界的要求转化为主我的需 要,从而推动客我的态度转变,改变不合适的目标与方法,决定新的行动,使自己心理机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员 篇5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提出的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健康由四个“维度”组成,包括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是一种状态,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良好状态。健康状态是动态的,是可以变化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时代课题。国内外学者纷纷结果自己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不同的概念表述方式。

2、心理健康的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心理健康的基本准则:

快乐准则——心里活动的主观感觉如何 现实准则——社会适应性怎样

二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两个基本准则,不论牺牲哪个,都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病态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实际年龄(自然年龄);心里年龄;生理年龄; 社会年龄。既不能少年老成,也不能成人幼稚化。

2、智力正常。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

3、情绪稳定乐观。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4、意志坚定能够自制。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标准是:行动得到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有目的地进行各项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经过考虑而采取果断决定;善于克制自己的激情。

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用尊重、平等、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的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6、自我意识完善。

7、反应适度。

8、人格完整和谐。积极进取;消极悲观

要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连续性、反复性、动态性等特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尺度,不仅提高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人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三)心理亚健康。

1、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四位一体(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道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全新定义,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2、外在表现(1)心神不定,焦虑万分,对任何以前很容易处理的问题现在都没有把握,眉头紧皱,若有所思,担心马上会大难临头;

(2)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站着累,坐着也累,听见任何响动都会烦躁,总有吵架的冲动;

(3)强烈的妒忌心理,对谁都不服,即使当面迫于环境勉强欢笑,背后会用最恶毒的语言发泄不满;

(4)恐惧心理,害怕和同事、朋友、亲人交流,有的人自己在家里都感到害怕,更不用说陌生人,见到上司心跳加速,满脸通红,有些人用猛吃东西安慰自己,也有人用逃避的方式麻痹自己;

(5)记忆力下降非常明显,在关键场合脑子会一瞬间空白,词不达意还抱怨别人不理解,对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朋友的名字也会忘记,经常下达前后矛盾的指示;

(6)反应迟钝,对新鲜的事物不接受或拒绝接受,身体的灵活性下降,判断能力也受到影响,任何事情会比以前慢一拍;

(7)强迫症状,比如有洁癖倾向,常常反复洗手;做一件事情之后会反复地确认好几遍,经常会返回只是为了确认门是否锁上;做事情必须要按一定的程序来做,否则心理就会很不舒服等等。

(8)抑郁,比较常见,如不加以调节或治疗,发展到严重程度会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大多数人会选择自杀作为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

(9)缺乏安全感,现在社会的常见现象,走到哪里都感觉没有安全感。

3、心里亚健康的调适:(1)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能正确的认识现实、分析现实,并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而去改造现实,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2)调整心态、控制情绪。

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保持开朗、乐观。(3)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并切合实际的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4)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从实际出发去认识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做到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学习。

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和学习中尽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个性及聪明才智,并从成果中获得满足和喜悦,把工作学习当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里发展具有阶段性

2、思维发展趋于成熟但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3、需求复杂,情感丰富而不稳定

4、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5、性意识与爱情需要的快速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总体趋势是健康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规律分布”,即主流是好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的矛盾。各年级心理健康的状况存在差异。大学生群体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0%——40%,比较严重的占到10%。

表现在:适应、学业、情绪情感、人际关系、恋爱与性、求职择业等问题。

2、原因: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

三、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长:

(一)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

4、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1、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3)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4)学会共处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学校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加强心理咨询服务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多途径营造心理健康的文化氛围

四、咨询与辅导的概述: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1、概念: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需要解决问题并前来寻求帮助者称为来访者或者咨客,提供帮助的咨询专家称为咨询者。心理咨询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其终极目的是通过咨询来增强来访者解决问题 的独立性,而不是依赖性,要让来访者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2、心里咨询的特点:人际互动性、心理多面性、社会现实性、循序渐进性、长期性

3、心理咨询的原则

保密性原则、客观立场原则、专业能力限定原则、时间和感情限定原则、“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重大决定延期的原则

(二)心理辅导的概述;

1、概念:“辅导”一词源于英文的“guidance”,有引导与辅助的意思,也有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意思。心理辅导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概念,目前,心理学家对它的表述不尽相同。关于心理辅导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即心理辅导是一个特殊的交往过程,是一种专门的助人技术,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成长中的障碍,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并达到理想发展水平的服务活动。归纳起来,学生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1)全员参与,全方位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7)坚守诚信保密原则(8)采取灵活互动原则(9)立足发展辩证的原则(10)讲服务重实效的原则

(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辅导的对象往往是处在转变或转折时期的普通学生,即他们的心理健 康状况相对良好。

心理咨询是以遇到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正常学生为对象,关注对象的现在。

心理治疗是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障碍的疾患学生为对象,关注对象的过去。

上述的三个概念都是狭义的,在实际活动中,他们的使用不仅有很大程度的交叉和重叠。虽然三者是互相紧密联系的,不能也无法完全区别开来的,但是这三者毕竟是不同的,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他们应该区别开来。

五、大学生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的模式;

发展性心理咨询(developmental counseling)适应性心理咨询(adaptive counseling)障碍性心理咨询(obstructive counseling)

(二)心理咨询的过程; 开始准备阶段 指导帮助阶段 巩固结束阶段

(三)心理咨询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讲:

1、全面分析咨询对象,弄清楚其咨询的真正问题或意图

2、心理咨询师要保持情绪稳定

3、坚持专业限定原则

4、坚持客观的咨询关系

5、严重者需家属陪同,坚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对于咨客来讲:

1、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不等于心理障碍者,不要觉得面子上不好看,正视问题的存在。

2、开门见山是最好的方式,不要羞于开口、含糊其词或有太多的顾虑。

3、不要期望咨询师为你决策什么,他们能做的事情是帮助你澄清事实,分析利弊,开阔和转变思路,疏导不良情绪。

4、在咨询师这里,你是绝对安全的

5、在心绪较平静的时候约见咨询师效果好

6、急于求成的态度不可取

7、倾诉不要占时过多8

8、咨询切勿浅尝辙止,蜻蜓点水

(四)心理咨询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1、咨询师的角色和责任: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自身作用与任务的认同。角色:咨询师应扮演建议者、帮助者、参与者、来访者商讨伙伴的角色;来访者是决定者、行动者。

责任:为来访者提供一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适当的说明、解释、意见和建议,不能代替来访者做任何决定,最终的决定由来访者自己定。

2、心理咨询操作规则 保密原则 自愿原则 理解信任原则 尊重原则平等原则 支持原则 合适原则 中立原则 非指导性原则 感情限定的原则 重大决定延期的原则 守时原则

六、学校心理辅导:

(一)学校心理辅导概述;

1、概念: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接纳,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

个别化对待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

(三)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1、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

(3)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进行个别心理辅导(5)开展小组辅导

2、心理辅导的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1)心灵陶冶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师爱和创造各种富有情感教育的因素以陶冶学生心灵的方法。

(2)心理激励法:用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鼓舞和激励学生,使之采取积极的行动,向期望的目标发展。

(3)心理指导法:以心理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来访者进行说理教育。(4)心理控制法:教育者在掌握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的强度、性质以及表现进行管理和约束。

(5)心理训练法:通过有目的的心理练习,对被训练者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适宜的心理程度,满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强心理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

(6)心理咨询法:由学校心理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对具有心理疑难需要帮助、存有心理困扰需要排解或患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疗的学生进行直接咨询。推荐阅读

克利福德·比尔斯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大学生心理卫生 篇6

一、案例介绍

李芳芳(化名)是我所教的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这位同学非常的腼腆,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回答,回答问题声音含糊不清,脸蛋涨得绯红。遇到老师喜欢低头勉强一笑。学习成绩一团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甚理想,对于非常简单的题目,总是难以理清思路,无从下手,讲解多次仍是难以理解。从她的父母那里了解到,她平时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喜欢和同学出去玩,对于节假日亲戚朋友出游的邀请也提不起兴趣。异常喜欢安静,难以忍受一丁点的嘈杂。特别容易疲劳,课间总是趴在课桌上提不起精神,有时放学回到家或者在回家的车上倒头便睡,有时吃着饭也会睡着。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面对现实,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该学生自卑畏怯的心理非常明显,并且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压抑,导致对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积极交流,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面对偶然的成功,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除了孩子缺少关爱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获得的‘不需要的关怀’过多。父母所教授孩子的应该是生活与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代替她学习或者生活。与家长深入沟通后,我发现,该学生从小被保护的太好,吃颗桂圆也要把里面的核给挖出来后才把肉喂给她吃。另外,父母非常的能干,因此对女儿的期望也非常高,但是工作繁忙,平时将女儿送去托管,进行的是填鸭式的教育,周末还要学英语、奥数、作文、书法、绘画等八门功课,而该学生根本接受与消化不了这么多的知识。种种原因导致该学生在学校与家庭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甚至内心非常的抗拒与害怕学校这个环境和学习这件事情。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教师经常想到的问题是:自己怎样做才能治服、改变学生?很少想过,用自身的修养、知识、行为、语言去积极地影响学生,润物细无声。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属于中间状态或后进的学生来说,是一份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该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樗?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她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我始终相信:老师所有的一举一动,关键的一句话、一个赞许、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或许会让学生铭记在心,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成长的动力,这些都会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之中,甚至会影响着她的一生!

三、辅导策略

1.关心爱护,唤起信心

为了让该同学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她、爱护她,我经常找机会跟她交谈,大事小事,无所不谈,而且尽量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使她觉得亲切温暖。并且经常去她家家访,亲自指导她的家庭作业,与她的父母交流她的学习生活情况,从正面和侧面让她有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师爱是教育的基础”,老师的关心让她对学习、对自己的信心都增加了不少。

2.发现特长,树立信心

经过我对该同学的全面评估,发现书画相对来说是她 的特长,书法和画画是她课外辅导时唯一比较感兴趣的科目,也得过一些奖项。碰巧我是书法老师,所以打算从培养她的兴趣入手,逐步建立她的信心。之前她已经入选了书法校队,在校队学习时,我特别观察了她的学习状态,发现她在写同一张作品时,水平发挥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有部分字写的非常老练,有部分字却写得像初学者一样毫无章法,仔细观察后我发现影响她水平差异的就是她的情绪,有时她状态较好,写了一个很不错的字,接着这一行或者两行字就写得非常好,接着一个小挫折,把其中一个字写差了,然后就无法再集中精神,越写越不敢写,越写越差。而这时,我便上前给她鼓励,缓解她的焦虑,等她情绪平复后,水平又得到了正常的发挥。

3.重视家庭,促进沟通

该学生的父母非常的配合老师与学校,我也经常与他们进行短信交流与家访,我们认真仔细的讨论过该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种种原因,也策划过一系列能帮助她建立信心的方法,在不断的实验与效果中改进和改善,这点对我的工作也起到了非常有利的帮助。

4.创造机会,坚定信心

经过我与家长的配合与她自己的努力,她在书法方面进步还是比较大的。有合适的校外校内比赛我都鼓励她参加,并亲自指导她创作,近期她参加了校外的一个展览,我建议她父母在她作品展览时全家人一起去参观、拍照,对她是一种非常好的侧面鼓励。新年将近,我又找出一些春节对联让她创作,写好后分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相信在亲戚朋友的赞叹声中,也能让她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有一定的提高。

四、辅导效果

非常高兴,从该学生的父母那里得知,最近该学生的心情开朗了不少,亲戚朋友纷纷反应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对人说话也抬头挺胸了,声音坚定清楚了,也不脸红了,这是非常正面的效果,相信继续用上述方法跟进,她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五、结论

教育,不能只关注成绩;小学阶段的教育,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其心理问题,采取平等交谈、心理换位、关爱感化,目标激励,心理暗示、体验成功等方法来纠正其心理偏差。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被爱、被关注、被认可、被尊重的需要,一个人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造成其心理障碍。而这个案例到现在为止取得一点点成功之处也在这里,所有的工作都是以详实调查,认真思索为基础,长时间的予以关注、关爱,用爱心去叩开孩子封锁的心扉,融化她对老师设定的心理防线,这不是一朝一夕,一两次谈话辅导就能办到的。

大学生心理卫生 篇7

(一)问题的表现

目前,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调查和中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和生理问题。

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归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宗统计了近5年来所接收的6万多次的热线咨询内容,把各类问题作了分析,其中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占42%,学习方面问题占27%,两项占了近70%,余下的是“自我”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咨询者来自重点学校的占45%以上,可是重点学校在所有中小学里的比例仅占5%,可见,重点学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要远远超过普通学校的学生。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析如下:(1)师生关系的问题;(2)亲子关系的问题;(3)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4)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这四个问题还可以细细分析,只要某一个环节人际关系紧张,就会产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具体分为:(1)学习压力问题,并由此造成种种心理行为问题。(2)厌学问题,即厌学情绪突出。(3)学习困难问题。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学习基础差的中学生占40%以上。(4)学习障碍问题,甚至出现极个别的“学校恐惧症”。例如,一进学校就头痛或肚子疼,一上某教师的课就恶心或拉稀。

再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具体分为:(1)自我评价问题,评价过高或过低,于是在自尊心、自信心上出现问题;(2)自我体验问题,由于体验的错误,往往出现自卑、焦虑或逆反心理;(3)自制力问题,因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表现出耐挫力过弱。如果这三个方面问题联系在一起,会造成心理行为的严重问题。北京某校初一女学生,因母亲工作繁忙来不及为其做好饭菜又来不及做详细解释,只是让她匆匆吃了顿方便面,而这个女生自我认识较差,误认为母亲对她有看法,自我体验又不准,觉得失去母爱,再加上缺乏自制力,结果为吃一顿方便面而自杀,从而酿成极大的悲剧。

人际关系、学习和自我,三方面问题往往联系在一起构成并发症。有位在上小学时获得大奖的三好学生,其母在其上市重点中学后对她寄以很大的期望,希望她在班上保持在前10名,可是她的学习成绩却排在第35名之后,母亲就以自杀相威胁。这不仅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而且给她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她自己感到失去自信心之后,离家出走3天,险些造成严重事件。幸亏学校及时发现,及时寻找回来,对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才使她逐步摆脱心理阴影,最后获得较好的发展。

(二)问题的起因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原因在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这里具体又分为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

其一,外部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助长了她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2)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3)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像离婚家庭子女失去正常教育,易产生情绪低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致使学习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使品德滑坡、人格异常。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毛病严重。(4)大众传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一切,都同《意见》指出的“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都是产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根源。

其二,学生自身原因。除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是青少年期,这正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这种观点表现在各派心理学家的思想上。例如,斯普兰格将这个时期比喻为“疾风怒涛”阶段;霍林斯基称这个时期为“心理断乳期”;艾里克森提出,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就是避免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等等。我们不必照搬西方心理学家的这些观点,但是,青少年期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阶段,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性差,使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青少年心理发展,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使之日趋成熟化。

大学生心理卫生 篇8

一、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存在着心理问题。人的心理因素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生理上的某些功能,从而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诱发疾病。现在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有的感到学习有压力,有的感到适应性差,有的感到情绪不稳定,有的感到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性格内向、孤僻。有些学生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有严重的焦虑现象,有的出现抑郁、自卑现象,特别是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二、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维持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需的。教师要多通过班会课让学生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

三、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适

1.要引导学生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種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这个办法既简便又十分有效,当你长年累月逐渐养成微笑的好习惯,你就会觉得内心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2.要引导学生多想自己开心的事。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是你做得最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保证,坚定自己的信心,就是力量的源泉。心理上美好的回忆能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要引导学生学会心理暗示。当你遇到紧急情况时,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你遇到大喜的事情时,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你遇到愤怒的事情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你要发脾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了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氛围

积极的情绪情感是形成健康心理氛围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师生之间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体验时,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氛围,才能激励学生前进。要通过师爱这种高尚的情感,产生情感期待效应,让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要根据学生思想和教学需要,创设带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情境,尽可能让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诱发他们的情感输出。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使他们产生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心理相容,只有心理相容,师生们之间才能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富有凝聚力,营造出更深、更浓的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氛围也不是稳定不变的。教师只有捧着一颗真诚的心,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以心换心,抱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学生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才能巩固健康的心理氛围。要做到遭到挫折不灰心,克服困难有决心,待人接物不偏心,学生就会渐渐地与你心贴心,健康的心理氛围会更加健康。

上一篇:深圳市重点文化企业认定和考核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以提醒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