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需求分析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就业需求分析(精选8篇)

就业需求分析 篇1

为科学预测就业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拓宽我系就业渠道,客观反映我系毕业生素质和社会声誉,及时调整我系专业设置,加强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基础能力建设,我系开展了以毕业生跟踪调查回访和就业市场需求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市场需求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未来几年山东省每年对技术工作人才需求缺口大,其中,拥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最为紧俏。据预测,市场需求的主要职业有:营销人员、收银员、电子商务员、物流业务员、保险业务员、推销、展销人员等十种职业,需求专业相对比较集中,其中排名前3位的专业分别是:市场营销、会计、电子商务。

(二)、调查回访情况

通过走访我系毕业生就业单位,他们一致反映我系毕业生素质较高,工作认真,整体情况较好。现在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对工作都较为满意,他们认为对他们工作影响最大的就是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要求学校多开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那些在自己工作单位较有成就的毕业生大多是理论知识功底厚,动手能力和社会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而有的毕业生并未被对口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录用,安排到其它用人单位后,经过对业 务日趋的熟悉,对技能日益熟练,也都非常热爱自己的现职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普遍认为在不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也非常重要。

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近百位毕业生及近20家企业单位联系交流情况来看,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如下情况:

(一)、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工,眼高手低,特别是多数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所以在就业之路上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我系一些卓有成就的毕业生之所以事业有成,他们都是从基层做起,因此,吃苦耐劳精神在人生之旅上尤其显得重要。

(二)、部分学生就业稳定性不够。在同一单位工作无长期打算,走到哪儿算到哪,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的用人协议,这样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失去信心,一些重要部门人员不愿意让这些学生在管理岗位工作。

(三)、学生所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应用能力与市场存在较大差距。

(四)、没有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我系在山东有很多学生,其中一部分人事业有成,但在日常工作中,学生与校友的联系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没有将校友的力量予以整合,形成合力,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五)、教学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习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调研中,各校友及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是学生的实习。学校固定的实习基地较少,大多数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学生反映,在校期间“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时间又太短”、“实习指导力度不够”、“实验室少且设备陈旧”等问题较多。实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开展的成功与否,会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提高及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甚至发展前途。此次考察与有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协议,就是想为今后的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帮助并促进学生的就业。

三、就业形势分析

通过本次调研,结合社会就业形势,对当今毕业生就业市场做了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市场不仅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机制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我系毕业生就业中。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就业状况,经济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社会对于人才结构的需求状况,进而影响到我系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影响毕业生就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对于我系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向标作用越来越明显,不少新兴的专业和领域都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当主动地去适应市场发展,而不是被动地要市场来适应我们。

(二)、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今只单纯拥有毕业证和普通技能证的学生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代社会趋向于需要那种“诚信为本,才智并举,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专业知识扎实、思想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的毕业生颇为青睐。针对这种情况,我系为了使学生在今后就业中,拥有更有利的竞争条件,强调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应积极主动地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证书,为将来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三)、用人单位管理机制趋向更加灵活

毕业生就业呈现多样化,特别是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用人机制呈现多样化趋势。

根据以上情况,结合我系实际,今后学生教育培养方向应定位在质量高(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定位准(从进我系到毕业,根据社会市场需求,确定学生教育方向)、能吃苦(通过在校期间的教育,树立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良好敬业精神)、适应快(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能适应工作需要)、工作到位(爱岗敬业)。

就业需求分析 篇2

1 调查对象

对山东中医药大学近3年康复治疗学专业 (本科) 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在调查的152人中, 68人选择考研, 占44.74%;84人已经参加工作, 占55.26%。

2 调查结果

2.1 就业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对就业很有信心, 大多数人持乐观态度, 满意率达89.00%, 但也有18.00%的毕业生对单位规模、薪酬、个人发展空间和日后从事的专业岗位感到担忧, 且这种趋势有所上升 (2011年毕业生当年就业满意率达92.00%, 2013年毕业生满意率仅为81.00%) 。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仅占2.13%。从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出, 选择考研推迟就业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2.2 就业地区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工资待遇及生活质量较好, 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大;近半数人选择省内就业, 原因是离家较近, 工作方便;有12.77%的学生选择跨省就业, 且这些学生中有80.00%是男生;只有2人愿意到人才紧缺的边远地区工作。可以看出, 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更看重工作环境。

2.3 就业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 毕业生就业首先考虑的是薪酬, 占61.07%, 个人发展空间仅占23.00%。过分看重薪酬, 不重视个人将来的发展, 会使康复事业出现短视现象, 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2.4 就业需求

通过电话访问和实地调查, 发现山东省济南市38家医疗单位共需要康复治疗师125人, 其中需要本科生94人, 研究生14人, 博士1人, 专科生16人, 且大多单位明确要求仅需男生。

3 结果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能发挥自己最大专业潜能的岗位, 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也需要调动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大学生充分就业, 才能使学历教育真正成为学力教育, 从根本上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 山东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需求较大, 但由于用人单位对康复治疗专业毕业生的性别有明确要求, 致使多数优秀毕业生选择考研或转行。出现就业需求旺盛与实际就业不畅矛盾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专业知识不扎实、对就业信息了解不够、就业视野狭窄、家庭因素影响等。

4 建议与对策

4.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首先要克服负面心理因素影响, 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7]。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8], 帮助学生认清形势, 从实际出发,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合理定位[9]。其次, 学生还要树立服务基层的思想, 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工作。此外, 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0],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 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 明确职业目标, 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4.2 提高传统医学基本技能

康复医学和传统医学有很高的相融性[11], 在学习康复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意结合传统医学知识, 运用针灸推拿等技能增强康复疗效。在操作方面, 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尽快实现由学生向治疗师角色的转变。学校在医学相关专业教育中, 要注意普及康复知识, 培养学生基本康复意识。

4.3 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必然向边缘性相关性学科发展、延伸, 诸如医事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10]。医学生竞聘岗位也不应局限于医院, 要向多方面、多领域发展。学校应通过多个平台宣传就业知识、信息, 用人单位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发布就业信息, 让更多的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

4.4 完善康复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在开展康复相关专业教育时, 应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 加强对不同技能人才的培养[1], 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专项技能。各技能人才需平衡发展, 减少“混合型”人才, 增加“专项型”人才。用人单位要加强康复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 发挥和开拓现有康复人才资源的潜力[4]。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残疾人事业迅速发展, 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本文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 分析康复治疗学专业就业现状及社会需求, 并提出相应对策以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要求。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专业,就业现状,专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刘松怀, 张凤仁.我国康复医学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6) :376-377.

[2]何成奇.美国康复医学的现状与趋势[J].现代康复, 2000, 4 (12) :1884.

[3]卓大宏.中国当代康复医学发展的大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6 (1) :1-3.

[4]郑洁皎.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7, 12 (5) :30-32.

[5]康莉, 陈淑敏.发展我国康复事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4) :121, 147.

[6]戴红, 卓大宏, 卫波, 等.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 (12) :739-742.

[7]王滨, 杨旭辉.就业之初不可忽视的心理效应[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5) :96-97.

[8]王巍, 田晓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6) :104-107.

[9]黄紫华, 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 :28-30.

[10]徐晓慧.对医学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N].新西部, 2012-02-03.

金融院校学生就业人才需求分析 篇3

金融行业与金融院校人才供需状况

1.金融院校毕业生就业数量

广东金融学院自建校以来为全国培养了12万经济金融类人才,分布在国内各条金融战线,目前在校本科生22000人,按每年近6000名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预计到2024年,将培养近20万经济金融类人才,相当于美国蒙哥马利城市的总人口(201998人)。相较而言,上海金融学院60年培养4万多名金融人才,目前总计在校生10000人,中央财经大学目前有 9万多毕业生,哈尔滨金融学院60年培养4万多名金融人才,河北金融学院目前在校生12000人。

2.市场对金融行业人员需求数量逐步加大

加快金融人才培养步伐是提高我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国际金融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中明确,要“加强学习国内金融强省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注重金融人才队伍的培养,多渠道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同时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加强金融人才资源建设,优化金融人才成长环境,合理配置金融人才资源,“建成与金融强省相适应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政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在2000年,金融业人员的总规模已经达到423万人,2010年时达到610万,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金融业人口总数约762.7万人,金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从0.6%到0.8%,再到接近1%,金融从业人员规模呈现着蓬勃向上的增长趋势。

按照《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和金融从业人员规模的往期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自2010~2020年这十年间,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例将从0.8%上升到1.4%左右,上升0.6个百分点,直接导致金融从业人数规模突破千万大关。

从目前来看,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集中在北、上、广三地,从业人数比例占总人数的53%。而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金融行业也位居龙头地位。北京一地就业人群比例就达到了23%,密集程度可见一斑。按照这个数据估算,当前广东金融从业人员有70万人,预计到2020年从业人员将达100万人,年均需补充量达3万人。

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能力要求

1.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1990~2010年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十年间金融业从业人员在受教育年限和学历构成上均有明显提升:在1990年,我国金融业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1.3年,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据提升到了14.1年,整整提高了3年。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金融业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9个行业门类中仅次于教育行业(14.5年)。学历构成上,从1990年高中及以下占据了近九成的比例,到2010年,大专以上学历人群已经超过六成,总量由176万人增加到382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从业者从2000年的3.7万人,到2010年时达到了17.5万人,所占比例也从0.9%提高到2.9%,而具有本科学历的从业者,在1990年时有4.9万人,到2010年已经达到165.2万人,所占比例有显著提升,增幅超过20%,从占比2.3%提高到了27.1%;更为明显的是,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大专与本科学历人群发生“逆增长”,本科人群比例大幅增加,专业人群比例反而减少,凸显出高学历人群正逐渐成为金融从业人员的主体,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结构主体从1990年的中等教育文化程度提升为2010年的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见表1)。

2.从业人员岗位素质要求逐步提高

从金融行业发展特性来说,是否具有高端人才或者高端服务是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是它在行业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而从金融行业人员需求的地域上来看,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等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其中对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求职活跃程度比较高, 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会主动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具有相应的经验、工作年限的从业者往往更具有“跳槽”的优势。综合以上因素,金融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主要有三点因素:第一点,从银行层面看,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促使国内金融人才需求增加,特别是与业务密切相关的中高端本地金融人才更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翘楚;第二点,风险投资机构,特别是国外一些大型投行开始拓展中国国内投资业务,使投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第三点,中国股市呈现回暖,由此催生了对理财顾问、理财分析等领域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

从市场来看,金融机构需求情况统计数据见表4。

促进金融院校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1.加强与业界联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业界的联系,通过业界对当前人才需求的能力、胜任力、知识储备等的反馈,制定符合学校特色、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促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互联网金融作为聚集金融业务、各种新兴信息化技术于一体的新的金融业态,需要大量高端、复合型人才聚集,是一个人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何扩大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科技与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适应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满足金融行业不断发展与创新对人才的需求,是金融行业就业研究院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如何使金融专业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并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求,作为金融行业研究院,必须通过市场调研,提出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尽快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金融专业人才。

2.创新行业就业拓展新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随着金融行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银行招聘选人方式发生了变化,岗位计划指标大多由总行调控,银行准入逢进必考,完全靠实力才能进入银行,因此求职、就业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完全透明化。学校要分阶段进行市场开拓,根据市场特点,通过走访、电话、信函等方式每年分若干阶段把不同规模、不同数量、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组织起来,系统地为毕业生提供招聘服务。学校形成以系列大型综合性供需洽谈会为主线,以行业专场、地区专场、学院专场、校友专场、兼职与实习招聘会、大型企业校园专场等6类市场(如:综合性供需洽谈会、行业专场招聘会、地区专场招聘会、学院专场招聘会、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兼职与实习招聘会)为补充的“一条主线贯通,六类市场融合”的立体化校园招聘体系,确保毕业生在校内人才市场就能顺利找到工作。

3.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把握“入学即就业”,做好学生从入学时期就开始的全程就业教育与服务。制定培养计划,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思想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教育相结合。

第一阶段,在入学前两年重点做好养成教育、目标导学和就业启蒙教育。通过开展专业学科介绍、结合学习对近几年就业形势分析,以案例人物进行离职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入学就从思想上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动力,逐步引导其开始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阶段,当学生经过了初期的学习阶段后,在大三要开始把握对未来方向的发展定位,对明确的方向做出更为有区别性的指导。比如,对成绩优秀、有意向考研或出国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多加指导;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职场技巧、职业规划方面加大督促、引导力度,特别是在实践能力和技能方面提供帮助,为良好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在毕业的最后一年,主要就学生就业方向定位,包括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具体性的教育,比如制作简历、面试、着装、礼仪等方面,都需要具体化指导。

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变。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业环境各不相同,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毕业生的个体需求、个性特征和生涯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扎实做好毕业生的分类就业指导工作(例如:考研群体、考公务员群体、女生群体、双困生群体,创业群体和非金融专业毕业生座谈会等),为各类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4.开展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实现就业从“量”到“质”转变

在确保就业率的基础上,重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体面就业、尊严就业。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建设、实践操作、市场拓展方面采取系列措施。推动金融类专业建设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开展用人单位调研活动,听取和收集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及建议;组织校友座谈会,听取和收集他们工作后的体会和建议;结合社会需求评价和实际,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师生交流会;重视学生课外实践和顶岗实习,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和实习实践机会,实现就业“有位来”向就业“好位来”转变。

就业需求分析 篇4

2007年7月—9日,管理工程分院就营销策划、会计、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本次调查涉及07届会计毕业生14人。我们采用到用人单位专访、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信函调查和电话采访等几种方式,全部得到答复,调查结果真实有效。

调查显示,我院2007届会计毕业生就业工作达100%(具体是附表),圆满完成了分院2007年就业工作目标。调查显示,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企业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其中非公有制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除何小红等两名同学在国企就业外,其余14名同学均在非公企业就业,其中外企20人。调查未发现我院07届会计毕业生到行政企业单位就业,主要是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招聘都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考试,目前仅有3名同学报考,但结果还未公布。

第二、专对口率高。16名毕业生基本实现专业对口,其中,在会计、出纳等财务部门就业有12人,占85.7%,另外2人为学位文员,也经常要涉及到财务知识。

第三、收入较高。除2名毕业生外月收入在1200~1300左右,其余14人月收入1500以上,其中4人超2000元/月。调查发现,外企收入普遍高于是私企,非公企业收入普遍高于国企。

第四、专业满意度高。毕业生普遍反映就学专业非常有用。有同学表示,在校时曾对专业产生困惑,甚至一度产生厌学情绪,对未来充满焦虑,但通过半年实习,发现企业对财务人员需求还是很大,对专业的信心大大提高。现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才认清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就业区域和范围广。调查发现,16名同学就业地域非常广,涉及10个城市,几乎没有2名同学在同一企业,就业区域和范围非常分散。主要是高职生在企业实习生后大量跳槽,基本通过网络联系就业学位,留原实习企业就业的仅3人,只占22%。

综合2007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财务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广阔,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国家人事部2005发布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表明,涉及会计专业的公共管理专利是今后几年全国最走俏的十大热门专业,在十大薪金丰厚金领行业中,与会计专业有关的包括注册会计师、国际商务策划师等。另据上海、广州、深圳等人才市场发布就业供求信息表明,会计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有转暧迹象。据深圳市龙岗区财政局统计,目前龙岗区需会计从业人员约35000到40000人,而在区财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会计从业人员仅22952人,仅龙岗区会计人才供需缺口就达12000到17000人,且随着国家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会计人才缺口未来几年还有增大趋势,会计人才需求旺盛。2006年会计行业调查显示,从2006年开始,会计行业的宏观环境、社会声誉、发挥的作用等几个指数都在上升,会计作业已走出低谷,外部环境已得到改善。此外,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也表明,我院开办会计专业适销对路,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当然,调查结果也发现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某些不足:一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学生普遍反映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要求

还有一定差距,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二是人才培养层次较低,市场对高、中级会计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国际商务贯例的会计专业大学生偏爱欢迎,而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只获会计电算化证、会计证,没有一人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外语水平普遍偏低,国际会计和国际商务知识缺乏,难以适应高级财务管理岗位,就业层次相对较低;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弱,调查发现,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感到刚走上就业岗位时与上司、同事之间沟通有困难,需要较长一段适应期。

基于以上几点问题,我们认为会计专业必须办出特色: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外语教学,增开国际会计和国际商务谈判知识,培养能够适应涉内、涉外财务会计各种岗位的专业人才,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二是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尤其是增加教学实习,加强就业实习指导,培养高等应用型会计人才;三是强化双证制建设,力争毕业生会计证通过率100%,优秀毕业生要求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四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会计专业是我院传统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我们有理由想念只要我们把握人才需求市场脉搏,加快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场所建设,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诉财务会计人才,会计专业就一定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管理工程分院

学生就业应立足于市场需求 篇5

谢谢主席,评委,现场观众以及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

对方一辩的陈词,我方认为十分精彩,但我方不得不指出对方所犯的以下几点错误。第一、第二、开宗明义,学生在辞海中被定义为在学校肄业或在其他教育、研究机构学习的人,就业的意思是参加工作,是一个完成状态,应是应该,立足于的意思是基于某种事物中站稳脚跟。自身优势指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而市场需求表示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而产生的消费需求。学生就业应立足于市场需求的意思是学生得到职业应该以

评判更应立足于何者,就看谁更能使学生的就业处于稳定良好的发展状态,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个人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毋庸置疑,学生就业不可忽视市场需求,往往以其为导向,可是导向作用与立足之间根本没有必然联系。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首先,从方向的选择来看,立足于自身优势更有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创业需要大学生快速转换社会角色,在前进中积累经验,因此应该选择上手不高、贴合实际能力的行业。此外,创业道路往往是艰辛坎坷,特别是在创业初期,极有可能入不敷出,承担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而只有融合理论值与浓厚热情,才能在创业道路上坚定前行。

其次,从个人的发展来看,立足于自身优势更能使个人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现实生活中,一往还不易取得财物盈利,但当后来者居上,客户被分流后,往往只能选择遗憾退出。这是因为没有坚持核心竞争力这一创业推进重要保证的构建。构建过程中,大学生在渠道垄断、竞争对手监控等方面因自身能力限制而无法做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走差异化的道路。这需要结合技术特长、兴趣爱好等优势,寻找出比较优势所在,在概念、服务、品牌特色方面独树一帜,从而保证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最后,从理念层次来看,立足于自身优势更有利于积极、合理的就业观念的建立。部分学生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盲目选择跟进所谓热点行业,却在日后茫然自失。满足市场需求自然是评判创业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我们更应该鼓励大学生做愿意做与擅长做的事情,以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相较于直接立足于市场需求,根据自身优势合理定位、循序渐进,在优势技术方面继续寻找突破,在能力的培养中……

(时间到)反方:

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用更立足于自身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成功规划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可现实远比理想残酷。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远低于中国社会平均水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又如何引导大学生走出这一困境,才是您我双方今天辩论的方向。明晰定义,自身优势是指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能够优于对方的特质。市场需求是指市场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总量。而立足于,是指在创业初期对企业计划、企业发展等问题上落脚点的选择。我方认为,大学生创业更应立足于市场需求,理由如下:

首先,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难以转换为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一方面,中国大学教育以专业化的学术型知识为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完全适合创业;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实际经验与企业管理能力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无法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正三:对方辩友,您今天是不是歧视我们的下岗工人啊,还是说我们下岗工人没有自身优势一样呢?其实大学生有他的自身优势,对像您方说的我们没有尽可能的发挥出来,这是我们的症结,所以我们更应该立足不是吗?您今天告诉我症结是竞争力不足您反而告诉我不要立足。反三:所以是自身优势不是比较优势,感谢您谢谢。小结: 正二:

第一轮盘问中对方辩友就满足市场需求和立足于市场需求进行了混淆,实际上,金天我们双方我们对我们最终的产品我们的创业都要去满足市场需求,从来不会有人遮住自己的双眼,臆造出一种产品而没有市场,因此对方辩友不要进行缺失性比较。第二轮盘问当中,对方辩友强调我们偷换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今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当中优势在哪里。对方辩友实际上在立论当中所说的是绝对优势,什么意思,今天游泳再好游不过孙杨因此不要游泳,对方辩友这现实吗,这可能吗?今天我们大学生咱创业的时候我要寻找的比较优势是我哪里做得好,我要跟周围的人比,而不是今天您所说的跟最上面的那一个人比。要在这个过程中去创造,对方辩友当您口中的大学生一方面一无是处,没有优势,没有资金,没有人脉,一方面您又告诉我说我要投入到市场当中,这个市场当中没有竞争者,客户需去量很大,没有后来者,我很赚到钱,对方辩友,究竟是谁在……做着白日梦呢? 反二

我方从来没有说大学生给处于绝对优势,我方给出的数据是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是1%,社会平均5%,社么概念,是社会平均数的及格再及格再及格还是没有及格,这是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今天您说我要提升自己的优势,没有错,同样的一个企业要更多的去寻找……也没有错,但是我们今天我们谈的是何者应该立足于,当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创业群体当中长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时候,他能不能成为一个创业企业的立足点,这是您方今天需要向我论证的,而从根本上,我们知道大学生创业也好就业也好走出市场本身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那,第一个问题就是先存活而不是先靠着自己意向去发展,存活的标准是不是要符合市场规律呢,是不是更应立足我的产品怎么样才能卖出去,更应立足于这个市场需求,先谋生再谋发展嘛。谢谢。自由辩:

反四:我们说创业其实是另一种就业,但是大学生在就业中长期处于一个弱势地位,为什么大学生立足于自身优势就业尚且弱创业倒变强了呢?

正四:对方辩友还是在告诉我们大学生竞争力不足,但是竞争力不足,所以我们是不是还要自足于自身优势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呢?请教您了,为什么我们今天俞敏洪的新东方教的是英语而不是厨艺? 反三:对方辩友可是俞敏洪的新东方开设了一个高中的文化补习课您不知道吗?,您告诉我今天啊我们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的理论无法变成一个实践知识,这是就业难得问题,为什么严重就业难的问题在您方眼中倒成了创业力的问题,第二次问您了,请正面回答。

正三:对方辩友,所以我们今天才要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培养创业,同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学校也要培养我们的能力是不是?还想请教您今天英语教育也有市场,厨艺教育也有市场,俞敏洪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英语教育呢?

反三:俞敏洪也选择了高中补习啊,这也是一种市场需求啊,请您正面回答一下俞敏洪的例子。正二:我方从来不是说我方要的是市场需求不看,但是市场需求是我们的方向是不会意味着我们出发就要立足于市场需求,我们满足和立足市场需求,两者究竟如何区别,俞敏洪之所以开的新东方开的不是,像南昌的新东方那样去叫厨艺而是去交英语,是不是一种立足于自身特色的优势所发挥出来的创业选择呢? 反二:对方辩友,对于今天对于英语教育它的需求量那么大,您就跟我说他就是立足自身优势,我也会教英语为什么今天我也可以去办一个补习班嘛,所以对方辩友您今天告诉我它立足于自身优势,就是立足自身优势是在没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对方辩友这根本就不能论证啊。

正四。对方辩友,您说的非常好,今天有这么多的机构都在教习英语,为什么只有新东方成功了而不是新西方成功了,是不是今天新东方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自身优势,今天新东方才成功了呢? 反一,对方辩友您一直再举个例这都不能论证您方观点,因为新东方的俞敏洪虽然是学英语的可是大家知道今天英语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可是您认为这个例子就能论证您方观点,您就比较一下市场需求非常大的英语教学更应该立足于自身优势。正二:对方辩友今天您既然告诉我市场需求那么大,那为什么很多选择英语培训的英语的大学生还是失败了,您是不是告诉我今天因为想学英语的人多所以说我一个大学生去开一个英语机构就有很多人来学呢?市场可不可能因为你是一个大学生就来怜悯你,就当你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就有钱赚,就能成功呢? 反四:对方辩友,您这个例子只能论证在我们共同选择了一个市场的情况下有优势的那方存活的更好,这不用论证啊是人都知道,那您跟我解释下为什么我开一个辩论学校,没有人跟我学呢?

正三:对方辩友如果您开的话,我绝对会去学,但是问题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为什么今天俞敏洪选的是不是厨艺而是新东方英语,只不过是市场需求大多数哪里都有但是我怎么选择是不是要用我自身优势去选择市场,谁立足不是一目了然吗? 反三:哦,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用自身优势去选择市场需求,这就叫做立足于自身优势了,对方辩友我今天用脚站在这里,您说我是站在这里还是站在脚上呢?

正一:对方辩友,不对我方说的是在面对市场需求时我们更应该抓住哪一个点,因为我们看到大学生要立足自身优势,为什么,因为大学生在淘宝上创业率高于普通创业者8%个百分点,那么我们如果不是对这个市场很了结,您告诉我8%个百分点从何而来? 反二:对方辩友,那您先跟我们解释下为什么普通创业者的成功率是5%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是1%,是不是大学生在你方看来就只会上网呢? 正二:那我还知道下岗工人的成功率是7%-8%,但是为什么下岗工人的额创业成功率这么高,因为这些大叔大妈知道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哪怕国企饭碗都会丢,所以您看到他们在市场上他们的帽子,哪怕是……这样的宣传语,不都是立足于自身优势需找一种差异化竞争,制定方针脱颖而出,对方辩友不立足于自身优势优势哪里来?

反二:对方辩友,你知道今天大叔大妈知道市场需求在哪里。知道自己的优势应该比不上大学生,同样对方辩友您刚才也承认了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他没有瞩目特别,您好让他立足自身优势您是不是太为难我们的大学生了呢?

正四:对方辩友您今天谈论一个几率问题,我也给您一组数据,今天美国的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有20%,中国大学生只有1%难道是因为美国比中国市场需求大20倍吗?

反四:对方辩友,这是因为,美国大学生他创业所需要的能力比中国大学生要好得多,而您方也知道中国大学生他的问题在哪里,竞争力,而竞争力也是他本身的不足,能靠他自身来解决吗?我方已经过时过您了要在市场上历练之后才可以解决,美国大学生能成功就是以为内他历练过,中国大学生不能成功就是以为内他没历练过,是不是一个选择市场需求让他等容易生存的领域让他历练一下,您方的例子能论证您方观点吗?

正:对方辩友我方观点不是排斥市场力量,我们是,我们要在那个市场里历练是不是,要在我们擅长我们优势的市场里历练才有意义嘛。今天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雕塑家开设了创业学校等等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这样一种创业能力,请问您是不是立足于自身优势才能让我们脚踏实地? 反四:对方辩友您论证是学校的创业教育要培养自身优势而不是我走向市场以后立足于我自身优势请你继续论证?

正二:所以说这是一个因然辩题啊,那为什么我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生特别开设了创业学院呢?是不是今天我们学校我们社会意识到学生自己,市场的选择要重视,但是自身优势的培养才打好基础,对方辩友是不是这样? 反四:我您今天论证的是学校怎么样去找一个合适的市场项目吗,而中国大学生目前的创业困境是,第一个资金严重短缺,请问您为什么风头公司投入风喜欢投资市场需求较大的项目呢?

正四,不对,没有哪一个创业机构会告诉您要到那个市场去,我们看到唐山先后出台了五个一工程创业到资质创业园建设,创业引导资金等一系列管理政策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去建立自己的优势,今天是不是说建立自己的优势才是创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呢? 反一:你今天立足自身优势而到成功中间有三个过程,因此您方从来没有用一个客观的实际的全面的来描述一下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困难,我就给您一个数据,大学生创业最爱选择是高新技术项目,这符合他们的优势吗?而今天成工的醒目中最多的是消费业服务业,这样市场前景最大的行业,这两个差距,您方能不能解释一下?

正一:当中一个问题,他看到今天我们成功的市场后成功率,今天我看到杭州市大学生创业率成功聚全国之首,比其他城市多三分百分点,那么是不是杭州学生特备会做市场调查呢? 反三:对方辩友,不是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学生选择啦高精尖行业,但是这个行业创业成功率是多少呢?我告诉你千分之三,您告诉我她立足于自身优势吧,但是只有千分之三,这又是什么呢? 正二:今天正是好多大学生确实看到了高精尖市场这么发达但是为什么有的大学生选择进入有的不选择进入是不是大学生更应立足自身优势,我适合去做什么而不是市场什么热进什么,对方辩友是不是这样? 反二:对方辩友就是立足于您方今天所说的自身优势的高精尖行业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三,可是就您方杭州的例子啊,他们那边的浙商非常会做生意,因此选择了服务性行业,所以成功率达到了4%,您告诉我千分之三到4%的距离是什么呢?

正三:所以今天是科技型的就去高精尖,如果服务好就去服务,这不是立足于自身优势来选择市场吗? 反三:对方辩友,不对,今天您的科技好您的竞争优势只能带来千分之三的成功率,而我们立足市场需求杭州的例子就您给我举的有4%的成功率,二者的差距就在面前请您解释一下? 正一:对方辩友我们看到一个例子刚好能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注册持有自己独立产权的大创业只有不到30%,可是大学生在创业创办多年……(时间到)反一:对方辩友进今天的论证不要只给予您自己的论证,您能不能给出一个整体性的客观的数据来描绘一下,立足于自身优势还是市场需求何者是…… 教练提问环节: 反:对方辩友你好,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众所周知,同样的一个大学生群体,同样的特质,在就业时尚不能立足,又如何能在更艰巨的自己创业时找到一个立足点,谢谢。

正:谢谢您的问题,今天对方一直在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弱,所以要选择市场需求,但今天我们看,当我们正真进入市场需求的时候,是不是因为这块肉大就给你了呢,大自然中有一只母狮子,她有三只小狮子,其中一直身体也别弱,狮子妈妈把肉放在他的嘴边,他也吃不到,如果今天就因为市场需求这块肉大,就觉得我能获得这块肉,我告诉你对方辩友,但是就把这块肉摆在你面前你也吃不到,为什么?因为抓不住,这就是自身优势。

正:请教对方了,市场需求是不确定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是非常残酷的,对方辩友你重视市场需求,但是你拿什么去抓住市场需求,你认不认为一个人进入市场之前丰富的个人经验,生活经历以及相应的知识背景,准确预测市场的能力造成一种自身优势。

反:谢谢老师,其实摸清楚市场需求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做问卷调研可以在市场中做调查,可以到一些公司去实习来了解,我们就强调一个例子,一个大学生为了开火锅店,他毕业之后马上跑到一个海底捞去做服务员工作了两个月,其实现在市场需求确实要把握到非常清楚很复杂,但是大学生创业只要把握一个大概的方向,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不难,就是因为要把握市场非常困难,所以大学生更应该脚踏实地,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总结陈词: 反方: 谢谢,其实谈论任何一个社会现象,无论我们怎样言语去架构他,判断这个架构是否正确,首先要解释一些问题,今天对方举了许多事例,比如说俞敏洪的事例,比如说一些创业成功的事例,他告诉我们这叫做客观上满足市场需求不叫做立足于市场需求,怎么评价呢,那就是一开始他是怎么想的,可是您方论证了么,您方没有论证他在做创业企划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市场需求,没有论证这个人在进行创业考察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市场需求,您就只告诉我说,对方辩友您这个例子不能用,因为你只能论证他客观上满足了,可是今天我们谈论的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客观的发现您方那些个人能力特别强的例子比如说俞敏洪,马云,史玉柱,史蒂芬乔布斯,他们客观上获得成功的行业都是那些普遍成功的行业,普遍市场需求较大的行业,您方告诉我说,今天他承认大学生处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所以我们要提高弱势地位嘛,这也没问题。可是今天你我双方的前提都要立足于大学生创业既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又要立足于市场需求,那当然他们都要加强了,可是今天创业这一个瞬间,作为一个企业做出理性判断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一个让企业更能存活的方向呢?相对而言,大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同

时我能在一个市场需求大,竞争少的地方获得一个相对好的生存空间,先生存后发展,好么,所以对方辩友的整体思路在最后得到一个大的升华那就是他告诉我们,我们拿什么去把握市场需求,我们是不是靠个人阅历,个人经验去把握市场需求呢,这个是不是自身优势呢,对方辩友,我们暂且不谈,今天我们双方还辩论什么,这个放在一边,我们单想把握市场需求,的确,有可能成为某些职业的优势,比如风险投资者,那一个敏锐的市场嗅觉当然可以成为优势了。但这个优势是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今天普遍具备的呢,这个素质是不是今天我们谈论的大学生群体的滋生又是这个讨论范围内的呢 所以今天不是出题人没有对方辩友聪明,想不到市场需求本也是自身一种能力,而且是今天大学生在把握市场需求处于一个弱势地位,那我们要不要比其他群体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研究市场需求从而扭转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如此低的现状呢,是时候抛弃当打大学生天之骄子的骄傲了,如果今天有一种机会,那就是市场,谢谢

就业需求分析 篇6

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但就业基本稳定,与往年相比持平;

想找到好工作的确不容易

昨天,针对今年有699万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等说法,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服务开发处处长方伟予以回应,认为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张。他介绍说,今年大学生就业基本稳定。

方伟解释说,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经济放缓,我国也处在调结构,转方式时期,客观上会减少一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今年毕业生人数确实达到了历史最高,但多方面信息显示,今年学生就业形势与往年相比持平。

他提供的数据显示,2月底曾对今年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当时岗位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0%,学生签约量下降5%左右,但这一数据在后期增长很快。

就业指导中心认为,今年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应该转变观念,找到工作并不难,但是想找到好工作的.确不容易。根据他们掌握的数据,今年在电子、金融等领域的用人需求量下降,但生物医药等行业的需求量上升。此外,本科、硕士生的需求量下降,专科、博士生的需求量上升。

■ 相关新闻

虚假学历降至3% 超7成留学生回国

昨天,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有介绍说,现在虚假学历数量大幅下降,刚开始学历认证时,一年审核不到1万人,其中虚假学历占28.5%.审核56000多人,假学历比重已降至3%.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开始承担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该中心下属的学信网依托全国高校学生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终身免费查询,是教育部唯一指定学历查询网站。

张凤有表示,认证服务工作开展以来,有效遏制和打击了学历造假和乱发文凭的行为,虚假学历数量大幅下降。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有关人士2日在京表示,我国已进入“智力回流”期。

据统计数字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09.12万人,有72.38%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与的统计数据相比,留学回国人员增加8.67万人,增长了46.57%.20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29万人。

就业需求分析 篇7

目前,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 存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错位现象,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但学生专业水平不高, 缺乏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社会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但是, 却招不到满意的人才。究其原因很多, 例如, 专业设置和内容脱离社会需求;学生下企业实习的机会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等。那么, 作为为社会输出各类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 如何才能使毕业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的对接, 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呢?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1.1 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从老师那儿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早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需要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通过各种途径, 把握社会发展的态势和需求, 学会从各种资源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 这种能力的培养, 需要慢慢地积累。

1.2 事业心和责任感

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 较高的职业素质这是社会对其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将工作视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也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的期盼, 希望毕业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来。同时, 很多用人单位招聘的条件就设有:认真的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1.3 团结合作精神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凭借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所有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相互合作。对于刚就业的学生来说,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事进行相互合作, 这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1 明确就业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每一位毕业生择业都想找到理想的职业, 但要变为现实, 就必须认清形势, 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在择业过程中, 需要认真的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 同时需要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 然后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等, 不断调整职业的期望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准备, 同时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2.2 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自我评价

在社会生活中, 自卑感或盲目自傲现象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自我认识失衡的心理。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 需要学生学会自我反省, 在择业过程中减少盲目性, 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

2.3 教育学生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 培养锐意创新的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阅历肤浅, 心理不够成熟, 抗挫能力不强。所以, 教育他们树立起艰苦创业的思想非常重要。

2.4 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教育和指导

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位置, 以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对于学生择业、就业, 有针对性组织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己、面对现实。借助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 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提高其就业能力。

3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这是其发展的根本。在知识经济时代, 需要以知识为主导, 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 对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才的创新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关注。在创新能力方面, 高职高专毕业生明显不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顺势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学会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 同时对自己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程度进行深入的思考,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 进一步从本质上提升创新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围绕市场需求,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4 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设置相应的专业

在专业设置方面, 很多高职院校缺乏深入的社会调查和严格的科学论证, 对市场需求的人才数量、人才规格, 以及人才的发展趋势等, 缺乏前瞻性的分析,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盲目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 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竞争。另外,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开设专业的过程中, 呈现多而全的特点, 课程设置受制于传统, 进一步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是没有市场, 而是他们所学专业不适合市场。所以, 学校一定要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设置相应的专业。

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所以, 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职业岗位及人群规模变化趋势设置专业及控制学生规模, 否则会导致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错位。比如有些专业在招生时还是热门的专业, 但就业时社会需求由“热”变“冷”。在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方面, 高职院校需要赋予专业设置和学生专业选择的灵活性, 进一步确保两者之间的动态失衡。对于规模大、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 高职院校应设置与其相近、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旺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 即通过复合型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实现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这样就能拓宽就业渠道,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探索学生培养的新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虽然自身定位于职业教育, 通过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实践希型、技能型人才, 但从师资构成、管理机制、培养标准等各个环节来说, 依然带有学历教育的色彩,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职教育偏离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 需要采取措施, 确保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向一致。首先, 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 教学方式以训练技能为主;教学主阵地以课外训练为主;教师团队以社会实践派为主体。其次,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通过校企联合, 实现共赢。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由于自身资源有限, 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提供大量的场所和设施, 用于学生的实战和训练,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无法进行实战锻炼, 进一步导致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但企业则是一个理想的实训平台, 具有得天独厚的应用技术和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协作关系, 联合培养高职学生, 这样, 学生得到了实训的机会, 企业也解决了用人之需, 一举两得。高职院校可以在工厂车间安排部分教学活动, 将教学场所从课堂转移到车间, 同时从车间带回课堂, 进一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联系之间的动态循环, 让学生与和社会之间实现一站式连接。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就业需求呈现出新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应用型人才将会出现大的缺口, 高职人才越来越有市场。可见, 高职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说明它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朝阳事业”。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成功转型, 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数量存在重大缺口, 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严重短缺。但是, 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没有达到有效的对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需求,就业

参考文献

[1]王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才智, 2012 (01) .

[2]宋俊霞, 刘轶楠.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0) .

就业需求分析 篇8

【摘要】本文以我国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入手,通过对本文就业需求理论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以产品销售利润率的增长对就业影响的分析,得出产品销售利润率的增长与就业需求弹性的数学模型;以X省2006年~2007年规模以上主要工业行业进行检验分析,得出产品销售利润率增长对就业有明显的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就业需求理论;产品销售利润;需求弹性;就业影响

1.问题的提出

1.1 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温家宝在2009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大批的人员失业,2009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生和2700万下岗职工需要就业。“十一五”期间,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将升至峰值4650万。加上现在有下岗失业人员2700万人,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3000万人以上。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与此同时,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造成人才需求下降。我国政府采取了强大的扩大内需大力扶持各类中小型企业等的各种措施以缓解就业的严峻困难。

1.2 企业容纳的就业人员具有不确定性

本文针对昆明工业企业表现出来的情况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第一,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看,59.2%的企业目前生产经营状况正常;8.4%的企业目前生产力不足、人手不够;32.4%的企业产能闲置、开工不足。约有5%的企业表示,因经营和财务难以为继而将于近期关闭。从企业注册登记类型看,外商投资企业中62.5%的企业目前经营状况正常,内资企业中有58.2%的企业目前经营正常。

第二,从企业订单或业务量变化情况看,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的企业,57.7%目前经营状况正常,产品主要在国外销售的企业,62.5%目前经营状况正常。也就是说,当前是产品外销企业情况略好于内销企业。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67.6%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与上半年相比减少,平均约减少了31%;32.4%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没有变化;调查中未发现定单或业务量增加的企业。

第三,从企业注册登记类型看,56.3%的外商投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减少,71%的内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减少。从企业产品主要销售地看,产品国内销售企业中65.4%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减少,产品国外销售企业中73.7%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减少。由此看,则以后一段时间产品外销企业的营销可能出现较大滑坡。

第四,从被调查企业用工情况看,所有被调查企业的员工中,去年9月以来,77.5%的企业没有增加用工,只有22.5%的企业招收了新员工,有36.6%的企业减少了员工工作时间。

第五,从被调查企业员工的工资情况看,被调查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9月以后与上半年相比,63.4%的企业没有变化,相对来说,工资拖欠情况并不突出。

以上情况表明,工资、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同时资金周转困难。这就意味着,有将近半数的企业短期内还能够坚持,但如果经济情况持续恶化,生产经营成本走高,再加上市场形势不见好转,企业将难以长久支撑。对此,政府和企业都必须有清醒的估计。

2.西方主流就业需求理论的表现

各种就业需求理论为不同的就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概括地说,他们的理论基点和政策主张无非是崇尚市场行为,还是崇尚政府行为。主张靠政策去调节劳动者的供求,实现充分就业。

概括来讲,西方主流就业理论所关注主要有:

(1)就业取决于商品与商品的交换;(2)就业取决于需求方和供给方;(3)就业取决于投资与需求;(4)就业取决于工资水平的高低。以上四种都承认就业需求在于崇尚市场的作用,但有明显的缺陷。这种缺陷在于对市场的促进作用被过分夸大了,而对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利润视而不见,尤其是对于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来讲,在国内需求与消费相对较低的状态下,如果不把产品销售和企业的利润率放在重要位置,将会带来的结果是就业需求的减少,企业不得不为保住产品的销售利润而裁减用工。因此,面对每年新增600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必须要把充分扩大对内消费作为解决就业需求的主要力量,就业率的提升重点应放在企业的产品销售量和利润率上面。

关于员工对企业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归功于劳动力资源的收入分配以及劳动力成本多少来决定,这样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即:企业经营者就会想方设法降低劳动力的收入,企图以此降低生产成本。而计算员工创造的销售利润系数,就可以通过劳动力资源在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加大企业对劳动力资源大量吸收,投入到部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充实到销售组织架构中去,使企业和产品销售利润最大化。而对于外来农民工,一旦条件允许,农民从事非农业劳动特别是到城市来从事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二、三产业,农民的人力资本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按照边际生产力理论来雇佣劳动力。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率。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每个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不同。如果单位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小于或等于零,那么该单位劳动力的增加不仅对企业产出的增加无裨益,相反还会降低总产出。因此,即使该劳动力因其它原因而就业,但它是资源的扭曲配置,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3.就业率与产品销售利润率的实证测度

3.1 根据就业需求弹性系数和产品销售利润率的特点,本文所构造的数学计算模型如下

3.1.1 就业弹性系数(L)=从业人数增长率与增加值增长率的比值

即增加值每增长1%,就带动就业人数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从就业弹性系数可知增加值增长带动就业的比率关系,但在现实中企业的增加值增长,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增加值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3.1.2 产品销售利税增长率(I)=(报告期利税总额/报告期产品销售额)÷(基期利税总额/基期产品销售额)

一般来讲,产品销售利润率是反映经营活动单位销售产品所得的销售利润,简单讲它是指产品销售和利润的比率。从产品销售利润率与从业人员的对比分析,在全部工业企业中,在规模以上企业中,从业人员平均销售收入越大,企业销售利润率越高,这从某一个角度说明企业的产品销售状况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3.1.3 产品销售增长率 (K)= (报告期产品销售收入/报告期总产值)÷(基期产品销售收入/基期总产值)

3.1.4 就业需求销售利润系数(S)= 就业需求弹性系数(L)/产品销售率(I)·产品销售利润率(K)

公式为:S=ΣJ..N L/I·K

由此得知,当就业需求弹性系数越大,创造的销售利润率越高。

3.2 企业员工对产品销售利润率的贡献测算

下面就以X省为例,测算员工(即就业人员)分行业模型:

3.2.1 X省就业弹性系数(L)

上一篇:学年第二学期小学教师英语培训计划--工作目标下一篇:头道营子实验小学 阳光体育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