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变化(精选10篇)
礼仪,即礼节、仪式的总称。我一直都对礼仪比较感兴趣,因此去图书馆借了几本有关礼仪的书。但是,我对礼仪的知识还不是了解很多。让我真正了解礼仪、学会运用礼仪,主要是通过学习《现代社交礼仪》这一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很大的收获,同时也有很大的变化。
日常打招呼是礼仪的一部分。打招呼是熟人相遇、朋友相见的第一道程序。打招呼的内容很简单,一句“吃了吗”“早啊”“你好”等都可以,有时甚至一个微笑也算是打招呼了。老师说过,在所有场合,尽量让自己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既让自己开心,又让被问候的人开心,这就是礼仪的巨大作用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种场合碰到我的熟人、朋友时,我总会主动热情的跟她们打招呼,来表达我对她们的问候。
形象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当我们与别人交往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塑造良好的形象,从学会社交礼仪开始。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我学会了与人握手时的礼仪、怎样介绍自己、怎样做介绍人。握手也是很讲究的,应由尊敬度大的人先出手。迎客时主人先出手,送客时客人先出手。握手的禁忌是不能用左手,而且,握手只需摇两三下即可。虽然我家里来过客人,但是没有握手这一环节,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握手,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但是现在我已经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了,因此,在一次活动中我与别人握手时注意到了这一细节,这就是我的一个变化。很庆幸学会了自我介绍,恰好在一次素质拓展活动上用到了。我首先是介绍自己的名字,然后再介绍身份、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为我知道,这种活动自我介绍的主要目的是让别人记住自己的名字、认识自己,所以应该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果把名字放在后面,别人可能记不住。
电话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用。两到三声接电话比较合适。接电话的先说话,自报家门。给长辈打电话时,问一句“现在说话方便吗”更能突显出自己的礼貌。所以,每次给长辈打电话时,我都会这样问一下。这也是我的一个变化。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服饰礼仪和脸部修饰这一方面的知识。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一个女人命好不好,从衣服就可以看出来。人的举止、服装、动作都会暴露出一个人的品味、身份。像禅师说的,不需要开口,走几步就知道你的境界几分,伪装不得。况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我非常喜欢服饰打扮和化妆这一部分的知识。通过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我懂得了服饰打扮的原则、着装的色彩搭配。最让我惊讶的是,一条普通的丝巾能在老师的巧手下变出许多花样。原来丝巾还有这么多的用处,可以用来当围巾、装饰、衣服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外部形象了。我经常对不同的衣服进行不同的搭配,挑选适合自己的风格的衣服,努力提升自己的穿衣品味。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审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有自信心了。这就是学习这门课程给我带来的变化。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以及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有关化妆的技巧和化妆教学视频,我还学会了如何化妆。要化妆,化妆品和化妆工具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在网上购买了很多化妆产品,有了这些化妆产品,我就可以化一个自己满意的妆了。学会化妆也是我的一个变化,它让我变得更加漂亮,更加自信。
2015年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社交媒体现象正是社交媒体对于国际新闻报道影响的最典型例证,通过分析几家主流社交媒体在该事件中的传播表现能够摸索出一些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产生的作用,对今后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对于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作用的现有的研究
目前对于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
1.1 国际新闻报道的定义
对于国际新闻的定义学术界没有具体条目,中国传媒大学的刘笑盈教授认为:所谓国际新闻是超越了国家界线并具有跨文化性的新闻,或者说国际新闻是新闻在国际间的流动。此外,笔者在CNKI数据库中找到了一篇学位论文提到:国际新闻报道主要被分成三类,分别是国外新闻向本国报道、国内新闻对外报道、国外新闻面向国际报道。由此看出,对于国际新闻报道的定义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国家界限,突破了国家界限的新闻即可定义为国际新闻。因此,国际新闻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有很大的比重。
1.2 社交媒体对于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
《社交媒体传播新闻的特点与趋势》与《社交媒体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信息的交互性》两篇论文不约而同地对于社交媒体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做出了归纳,这对于国际新闻的影响也同样适用。
1.2.1 符合新闻发布内容的时效性要求
社交媒体是有成百上千的自媒体人构成的一张巨大的信息交流网络,且覆盖的信息源涉及面非常广,因此,社交媒体对于信息的敏感度非常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由于其信息自发病毒性传播的特性,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新闻时效性很强。
1.2.2 新闻在社交媒体中传播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社交媒体最大的特性就是交互性,因此,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新闻也具有明显的交互性质。这相对于传统媒体所做的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来说,社交媒体引进了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也称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和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也称UCC,User-created Content)概念,对于新闻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信息量的扩充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2.3 新闻文本的碎片化
正是由于社交媒体多数信息都是来自于非官方自媒体,所以对于信息的整理和总结能力并不是非常高,信息多为碎片化的信息点。对于当下网络用户碎片化的接受信息的时间来说,这样的信息状态暂时可以被接受,但是,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过于碎片化的信息对于新闻传播并不是一件好事。
1.3 社交媒体对于国际新闻的负面影响
上文已提到了社交媒体上的新闻都过于碎片化,容易产生一些片段的误读或者是信息缺失而导致的传播问题等。此外,《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实践的失范与纠偏》一文中客观地指出了社交媒体自身的某些特性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新闻伦理问题,新闻从业者行为失范等。
2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中的社交媒体现象
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国巴黎市发生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在事件发生后不久,Facebook、Twitter及Periscope等社交媒体作为代表发起了不同的社交功能,一时产生了一场社交媒体现象级事件。
2.1 初步具备国际新闻报道的特性——“安全信使”及“开门”运动
2.1.1 Facebook开启安全信使功能
Facebook作为当下用户量最大的社交媒体为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平台。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它就开启了一个名为“安全信使”的签到功能。用户可以通过Facebook的平台向所有的好友发送自己当时的位置以及安全情况。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当地好友的情况。
此外,笔者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此次“安全信使”的开启并不是Facebook第一次开启这样的功能平台。自2014年10月推出“安全信使”这样的安全检查功能以来,Facebook的这项功能已被激活过5次。同年4月25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大地震发生之后,Facebook首次启用了安全检查功能。此前,超过700万该地区的人被标准为安全,并向超过1.5亿与他们联系的亲朋好友发送了通知。在9月智力发生大地震之后,Facebook再次启动该项功能。2015年10月,Facebook分别在墨西哥帕特丽夏飓风(Hurricane Patricia)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周边发生地震后启动了安全检查功能。
2.1.2 Twitter发起“开门”(#Porte Ouverte)运动
除了在Facebook开放“安全信使”功能之外,Twitter也在事发后发起了“开门”运动(#Porte Ouverte)。#Porte Ouverte是法语打开家门的意思。该活动就是鼓励恐袭发生地附近的居民打开家门,让受伤或者暂时无法回家的人进去。实际上“开门”运动类似于我们国内微博中的“热点”,用户在更新自己的状态的时候可以添加该热点为后缀,这样,所有有关这个热点的信息将会被汇集到一个页面中,人们可以通过搜索该热点看到相关消息。用户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告知需要帮助的人来到自己的家里。
从国际新闻角度来分析这两个社交媒体事件,首先,信息的传递突破了国家的界限,符合国际新闻的特性之一。用户通过“安全信使”和“开门”热点可以上传收取用户的信息,社交媒体终端也可以收取到当地用户及时的状况大数据,对于该事件及时状况有一个较为客观具体的了解。然而,对于一条新闻来说其信息量是极其有限的,若将其称之为国际新闻还有一些欠妥,但是不可否认是对于社交软件信息传递来说,这将成为社交软件进入国际新闻报道传播的一个里程碑。
由此观之,Facebook和Twitter作为社交媒体的两大代表已经向类似国际新闻报道的信息传递领域跨出了一步,也标志着社交媒体具备着一定的新闻媒体功能,其具备的国际影响力注定对于国际新闻报道具有深远的影响。
2.2 社交媒体具备国际新闻报道专业要素——Periscope掀起自媒体直播新闻潮流
直播是新闻最具魅力的一种传播形式,其具有的真实性、时效性以及现场感染力是其他传播新型无法替代的,因此,它也一直是传统媒体引以为豪的专业技术。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直播已经不仅仅是传统媒体所特有的了。现在只要拥有一个能连上网络的智能移动终端就可以做直播。Periscope是一家隶属于Twitter的流媒体服务商。其开发的同名App为其用户提供了视频直播即时回放的功能在此次袭击事件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事发当时,该软件服务器收到了大量的由用户拍摄而成反映事发地实施情况的视频,甚至以时间导致其服务器宕机。
由此可见,在某些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尤其是具有视频功能的媒体会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已远远不只是一个记录我们生活点点滴滴并与人分享的平台,更是一个记录事件,传递新闻信息的最快路径。这也标志着,社交媒体开始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国际新闻报道的垄断地位,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大量的传统媒体报道中会用到通过社交媒体制作并传播的信息,它已成为制作、传播国际新闻报道的工具。
3 社交媒体发展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
截至2012年6月,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达到了24亿,占全球人口的34%。从2000年到2012年之间,互联网用户数目有了近566%的增长。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移动电话户口量已高达68亿,几乎同于人口数量,这个数目已经远远超过固定电话户口量(约12亿)。由此看出,互联网的传播是今后国际新闻传播的主要舞台,同时移动终端会成为最大的用户使用途径。因此,社交媒体对于国际新闻报道影响很大,甚至前者会直接引导后者未来的发展方向。
3.1 平衡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社交媒体是由众多“自媒体”组成的网络媒体,信息传播普遍具有自发性,因此,社交媒体对于新闻素材的抓取取舍是根据“自媒体”对于新闻的敏感点来决定的,前文中笔者已经介绍了社交媒体具有交互性以及引进了PGC、UGC等内容生产概念,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上而下宏观的信息传播导向力量,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信息资源、传播渠道、受众,自发式的平衡了资源配置。
无论是在Facebook的“安全信使”,Twitter的“开门”运动,还是periscope视频流的案例中都显示出了由“自媒体”发起的信息传播有的放矢地平衡了各方面信息资源,让最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信息内容得到了最大的扩展,从而得到了巨大的社会反馈,甚至一时间超过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甚至是吸引传统媒体也加入其中。在巴黎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就有专业媒体人用Periscope移动终端来直播他们在一线工作的状况,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来观看,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3.2 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网络是目前信息传播最快的媒介,而社交媒体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媒介上的媒体,其传播速度不言而喻。同时,由社交媒体引起的群体性传播概念也开始逐渐改变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理解。社交媒体利用人际传播的原理,无形中将受众分为了众多群体,而每一个群体之中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密,他们可能具有相同的爱好、相同的生活圈、相同的交际圈等,这样的传播也会避免一些浪费传播资源的问题,因此,在群体之中传播的效率会比较高。
我们可以发现,Facebook的“平安信使”和Twitter的“开门”运动中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即用户可以发出自己的安全信息,也可以去查询好友的信息,同时它的信息流动式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这两种因素让整个信息交流的网络变得更加紧密和稳固,有利于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
3.3 丰富新闻内容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告诉我们,信息形式本身就具有信息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社交媒体的信息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国际新闻的内容由原来的报纸简单文字图片信息,变成了现在网络上的全媒体报道形式。美国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的“补偿性媒介”理论指出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简而言之,新媒体环境下更多的信息形势会不断出现,我们的技术会越来越趋向于完美。
除了新闻内容形式会越来越丰富之外,内容的来源广泛也是社交媒体的又一特点。“自媒体”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关注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这就让社交媒体成了一个巨大的“熔炉”,囊括了众多新闻题材,而网络突破了国界,也给国际新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现平台。
3.4 增加新闻核查难度
社交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资源、效率和内容等方面确实有着不小的积极影响,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影响,给国际新闻环境造成了很多不良因素,导致新闻真实性的危机出现。在巴黎危机发生过后不久,各种社交媒介上都出现了一些有关当地受害者的求救信息,其中微信上出现的中国在法人员发朋友圈求救的信息被广为转发,一度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最后事实证明这一消息是假的。这不禁让人深思,过度自由、过度快速的信息传播空间对于新闻核查的问题考虑的还是很不够。
网络公共空间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空间,在让网民们自由发表言论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为很多不安定分子提供了干扰社会的平台,而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巨大的辐射面,自上而下式的管理是具有非常大的难度的。因此,新闻核查的难度不断加大。
4 结论
通过对于社交网络的发展状况研究,以及结合Facebook和Periscope两个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中做出的反映分析来看,社交媒体已经逐渐跻身于媒体行业的领先位置,成为传统媒体最大的竞争对手以及合作伙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联络工具,更是国际新闻制造和传播的平台。然而,就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其本身仍然具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如增强自发性的信息管理以及信息核查功能的建设等。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交媒体会掀起一场又一场的国际新闻革命,不仅会改变国际新闻的信息源配置,还会改变国际新闻传播的形式、渠道以及受众,不断增强国际新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摘要: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网络将信息国界弱化之后,国际新闻报道成为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最常见的新闻类型之一。文章结合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前后Facebook、Twitter与Periscope两个社交媒体的媒体行为以及新闻相关领域的理论,从社交媒体传播信息的多重角度来探究国际新闻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交媒体,国际新闻
参考文献
[1]刘笑盈.传播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新闻.现代视听[J].2007(12):10.
[2]叶小鸥.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战略思考[D].重庆:重庆大学,2006.
[3]李强.社交媒体传播新闻的特点与趋势[J].传媒,2015(5):74-75.
[4]李颖异.社交媒体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信息的交互性[J].青年记者,2015(5):70-71.
[5]黄月琴.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实践的失范与纠偏[J].湖北大学学报,2014,41(12):87-91.
[6]洪俊浩.传播学新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关于社交媒体据Google 2013年调查报告,63%香港人拥有智能手机,年度增长约15%,其中96%用户每天必定使用流动网络,成为亚太区之冠,更有77%用户每天一定携带智能手机出门。
脸书全球有11.9亿活跃用户,香港活跃用户人数达440万,其中240万为每日以流动装置登入。
在香港约533万名网民中,超过70%的人使用脸书,接近20%的人使用blog。
440万脸书香港用户中,占200万是男性,240万是女性。
脸书香港用户中,26至35岁占最大比数。
微信于2011年推出,仅433天,全球用户便突破一亿,至2013年1月,用户已飙升至3亿。2011年底,微信已有18种语言,吸引不同国家用户。
全球各地品牌用于网络推广的预算,将由总支出的5%大增至2014年的20%。
全球百大品牌2012年在YouTube上花费的广告开支,按年升约50%。
本文由北京网页设计公司提供下载
社会化媒体对于一个网站的成功来说,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搜索引擎在确定一个网站,甚至一个特定网页的相关性时,会考虑一些社交的信息。一个网页被Facebook和Twitter用户分享的数量与这个页面在谷歌中能有多高的排名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结论是由搜索和社会化分析公司Searchmetrics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得出的。为了挑选出哪些因素与谷歌高排名有关,该公司分析了来自谷歌的1万个关键词和30万个网站,得出以下五个主要的研究成果:
社交媒体正在影响搜索结果:
网页在Facebook和Twitter的分享与在其谷歌中取得不错的排名有很大的关系。一个网页在Facebook上被分享的数量跟谷歌的排名有很强的关联(关联指数为0.37)。Twitter 落后于Facebook, 关联指数为0.25,排在Searchmetrics列表中的第6位。
顶级品牌网站有排名优势
尽管搜索引擎倡导的是一个公平的环境,但研究发现,顶级品牌却享有排名的优势。一些被广泛认可的可以帮助网页排名的因素,如:大量的文字内容,Title和H标签中包含关键词。这些对于大型知名企业的网站,作用没有那么明显。
当我们查看谷歌首页位置的时候,品牌网站占据头名位置,这个情况说明:品牌网站的排名并不完全符合常见的SEO操作理念。
过多的广告会起到阻碍作用
在谷歌Panda Update中,一个页面存在过多的广告被猜测会降低其搜索能见度。该研究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个观点:广告因素被列为一个负面的关联指数:-0.04。
链接的数量依旧很重要,但质量是最关键的在预估谷歌的排名中,反向链接的数量依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关联指数为0.36, 在整个列表中排名第二。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网站需要大量的自然链接,而不是人为的链接。
这个情况说明:一个网站不应该简单的增加那些需要排名的锚文本的链接优化,而需要一定比例其他词的链接,即使是有一些包含no follow的链接。
域名中包含关键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网站域名中包含关键词,对网站获得高排名是有帮助的(关联指数: 0.11),如:cheapflights.com。尽管谷歌反复强调将会削弱域名的关键词在搜索排名的作用,但这种情况似乎还尚未发生。
Searchmetrics 在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得到了非常相似的结论,也就是说这个结论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适用的。
“伟大体”在社交媒体上如此成功,以至于让很多中国人误认为耐克是伦敦奥运会的体育用品合作伙伴,而不知道这一排他性身份的真正主人是为此花费了数千万英镑的阿迪达斯。顶级赞助商、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与服务商,这些大品牌为了奥运营销不惜重金投入重金,却被耐克以“伟大”的理由晒到了一边。
这一事件提醒我们,传统的体育事件营销已经有了重大变化,社交媒体成为新的价值洼地。HDMR总结出品牌社交营销八大原则,帮助营销人做好体育事件社交营销。
尽一切可能做到最快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MINI中国在其官方微博推出“MINI早激动”板块,创意人员每天熬夜看比赛,第二天清晨根据比赛时的热点事件、选手表现发布海报,让观众一觉醒来就与MINI一同分享和交流对奥运事件的感受和看法,保持互动。
经过奥运期间十多天的“激动”之旅,MINI微博增加了26000多名粉丝,曝光量过亿。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往往只记得住每件事情的第一,难以记住第二。因此,要从新发生的事件中赢得最大关注,就要第一个引爆它。速度至关重要,有时甚至要以分钟计算。品牌如果不能做出快速响应,醒过神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为他人锦上添花。
明确你的听众,说他们的语言
2012年,意大利超级杯赛决赛在中国北京鸟巢体育场举行。尤文图斯将到北京参赛,而尤文图斯的赞助商是Jeep。
于是,“一位球迷”出现了。这位“球迷”宣称,要用30张海报向尤文图斯获得的30个意甲冠军致敬,因为是他一个人在做,所以要按照节奏每天发布微博。其实他的背后是一支创意团队,根据微博上的反馈持续进行创意调整和海报制作。
所有海报都采用尤文图斯的黑白色,并展示球员胸前的Jeep品牌标识,突出Jeep与尤文图斯的关联,让Jeep品牌获得了大量曝光。
此次活动覆盖网友5000多万, 网友自发提及“Jeep”、“尤文”的微博为2598条。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事先准确选取所要沟通的对象,是制定传播策略的基础,
在体育事件营销中,通常要在以下范围中选择沟通对象:
球迷/粉丝――他们对你谈到的偶像,有着最深度的理解和最渴望的追求。
一般体育爱好者――普遍喜欢多种运动,但是并未受到明星人物或者队伍的精神支配。
事件相关人/事件关注者――被卷入事件或者关注事件的人,其中有些只是好事者。
所有普通人――选择普罗大众,有时也符合品牌意图产生广泛性影响的需求。
在上述海报中,融入了一些球迷才能理解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吸引他们产生更强的认同感。
每个字都要有态度
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作为美国队的赞助商,酸奶品牌Chobani 提供给美国队的5000盒酸奶被俄罗斯以清关文件不合格为由,拒绝入境。于是Chobani在Twitter上发布一张广告图片作为回应,多个酸奶杯叠加成象征同志平权和多样性的六色彩虹,配以“Naturally Powering Everyone”的文字,柔中带刚地对“俄罗斯的反同性恋法律”说“不”,既避免将此事政治化,又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Chobani的表态得到了很多民众认同,不少人在网络上表示声援。据YouGov 网络调研机构的数据,索契冬奥会期间Chobani 的品牌美誉度以及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均大幅提高,居美国队的各赞助商之首。
“老好人”或“墙头草”也许能渔一时之利,但社交媒体的核心价值是在与所有人持续互动的过程中创造品牌影响力。品牌在立场和态度上要有破有立,才能让民众坚定地与自己站在一起,否则必然失去个性与魅力,沦为中庸之流。因此,不论以文字、图片还是视频等形式的社交内容,都要将品牌的态度明确地表达出来。
辨识事件中多数人的真实感受,与之共鸣
2014年李娜夺取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即便是在胜利的时刻,恐怕多数球迷也不会忘记,李娜2013年第二次进入澳网决赛时,两度受伤离场又坚持重返赛场比赛,第二次与冠军擦肩而过的经历。
2013年澳网决赛之前,Nike就在微博上与球迷一同向李娜表示支持和祝愿,而冠军旁落之后,又以“唯一无法冷静的是决心”的点睛之笔,赞叹李娜的斗志,呼应球迷既惋惜又期望的心情,同时鼓励球迷向前看,继续支持李娜。
2014年李娜第三次进入决赛,终于在澳网赛场绽放,而Nike也终于得以与所有人共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荣誉。
在写伟大的美国小说?还是下一本变革性的自救图书?如果你在酝酿一本每年发行量将超过100万本的图书,那么是时候开??始思考如何销售图书。..因为在当今的出版环境下,你得自己建立和维持你作品的流行度。
达留斯·海姆斯(Darius Himes)和玛丽·弗吉尼亚·斯旺森(Mary Virginia Swanson)在《如何出版摄影图书》中写到:“出版社每年要推出很多图书,当一本书被认为是新书时,就会被营销人员优先考虑。..。..但下一季的发行图书目录永远也赶不上出版社应该出版的目录。”
甚至就算你得到出版商的支持,他们的营销力度也可能是有限的。
《不流行的力量》一书的作者埃里卡·纳伯莱塔诺(Erika Napoletano)表示:“传统出版商在推广图书上几乎不会做什么,除非你是斯蒂芬·金或运气特别好。要做这个工作,必须转向如社交媒体等资源。”
但除了一些基本的做法--建设一个网站、创建基本的Facebook页面和Twitter帐号--你还可以怎么使用社交媒体工具,以有限的预算为你的图书带来销量?
下面是五种值得考虑的新方法,
1、开始写博客
作为作家,可能不缺内容,考虑下以此维持活跃的博客。WordPress资源站点WPBeginner的赛义德·巴尔希(Syed Balkhi)表示:“就低成本工具和个人品牌来说,每位作者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品牌确立一个中心如博客或网站。你的博客是品牌的心脏,不断输出新鲜的社交内容血液。”
2、使用社交媒体作为与粉丝联系的重要方式
《纽约市场:最佳工艺品、农产品、食品和跳蚤市场指南》的作者凯伦·塞基尔(Karen Seiger)表示:“我的出版商在传统平面媒体和公共广播上做得很好,但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和Pinterest建立网络一直是我自己在做。这些网络不但可以帮我卖很多书,而且对我和我接下来的项目都是一项资产。”
如同博客一样,聪明地利用内容资产可帮助你建立强大的粉丝群。如果你是有内幕要分享的纪实作家,Facebook和Twitter可作为获得专家建议的工具。但共享内容仅仅是第一步--更大的机会在于让粉丝进行双向对话。
3、在Facebook和Twitter上为作品注入活力
社交媒体渠道可很容易地成为你图书内容的延伸。如果你是一个小说作家,可以考虑在Facebook或Twitter上展现你的虚构世界。
4、争取他人的帮助传播图书
建立一个支持者社区帮助推广你的书,是一个有效的传播策略。
5、制作视频图书预告
历来,我们敢于创造原则,就敢于违逆原则;敢于创造世界,就敢于改变世界,这与我们民族勤劳勇敢、博大精深又中庸厚黑的性格有关。网络公关的操作,道理同样如此。
先想想这些问题:
1.你真的相信,每天登录的热点社区里那些活跃的发言人真实存在?
2.你真的相信,你通过万能的主一般的百科得到的搜索结果就是最接近于事实的?
3.你真的相信,那些看似无所不知的明星博主就真的有通天晓地之能引万人膜拜?
4.你真的相信,那些走红网络的热点事件,就真的是网民们最关注的事件?
5.你真的相信,那些在社会交际中丢失的公平、公正就一定能在社交媒体中找到?
这些问题,没有“是”与“否”之别,也没有“对”与“错”之异,有的,只是让你在看到它时,脑海中闪过一个词:“迟疑”。
而这个词,就是人心中最捉摸不定的灰色地带——是什么原因,让这种“迟疑”产生,让面对问题的人不能脱口而出他所坚信的答案?
在中国,在大多数时候,它被称作“网络公关”,而在我看来,从社交媒体运作模式出发,我更愿意称之为“错位的社交媒体操作”。“社交媒体操作”容易理解,即媒体内容制造、媒体生存竞争、媒体用户锁定等种种,那么,“错位”何来?
雇佣水军淹没用户
无论是“伊利QQ星大战蒙牛未来星”还是“腾讯帮大战360派”,之所以引起“用户”极大的关注以及关注并逐步了解后的愤慨,根源即在于:这些事件,真正做到了视“用户”为无物。
翻开“伊利蒙牛案”所流传出来的网络公关公司“标题党”,无一不是网络流行词汇,且大多以网友口吻进行阐述,它们以“爱心网友帖”、“意见领袖博”的形式穿梭于社交媒体之中,有温情提醒、有恶意中伤、有冷静分析,制造出一个“不被信任”的产品迷局,意图引导网民“枪在手,跟我走”。但当结局败露,结论呢?
不能说它是一次无效的传播,毕竟,它达到了混淆民意、扰乱民心的初始目的;但一定可以说它是一次错位的社交媒体操作,因为它的整个过程,都是被有动机的“主办方”有策略地单向炮制出来的,与“用户”并未发生实质性联系,造成了“听我说,道理是这样的;你不要说话,因为这就是道理”的困境,它侮辱了社交媒体存在的根本底线,它依靠强大的媒体机器和话语权把控,掐断了“用户”与事实之间的链条,久而久之,广而广之,它也会掐断社交媒体的生命线。
试想,当一个以交互沟通为存在价值的世界,变成了以强暴输出为沟通方式的世界,当真正有价值的讨论“永沉帖底”,而“被掺入明确指向性命令”的企业信息却“招摇过市”,它便违背了社交媒体的两大基本原则:“基于用户产生”和“用户创造内容”——没有用户,没有由用户创造的内容,除非违心地将“雇佣水军”称之为“用户”。
让用户“可控”
如今的中国企业,甚至一部分跨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在对公关公司执行网络公关予以要求时,都会把一个词放在首位,那就是:可控。负责任地说,这个词,也浓缩了我们老祖宗历久弥新的智慧:合纵连横、焚书坑儒、东厂西厂、大兴文字狱,诸如此类,皆与“可控”相关。
企业希望看到的“可控”是长久时间段内永恒不变的欲求,它有几条基本逻辑,总结如:“护我产品、保我品牌”、“把无变有,把有变无”、“做一吹十,做十吹百”、“谁毁我声誉、我灭他全家”等等。
屡见不鲜的、基于以上几条基本逻辑的事件,在我们存在、交流、围攻的网络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日益主导着整个社交媒体的走向。
究竟是谁在主导“我们”?我们又是如何“被主导”?
简单地说,之所以中国人愿意接受社交媒体,是因为它赋予了我们从未拥有过的充分话语权,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排斥社交媒体,那是因为它在某些蓄意者的操纵下正在逐步掠夺本因属于“用户”的话语权。“自说自话”固然有趣,但社交媒体根植于传媒的价值,更在于它的定义本身:给用户极大的参与空间。
而现如今企业之谬误,或者说是中国式网络公关引导企业产生之谬误,就在于它没把企业置于“我是社交媒体一份子,与用户一起参与”之地位,而是“社交媒体之主导,拉拢用户说好话”——不需要忠言逆耳、更不需要反攻倒算,我只需要赞颂、肯定与褒奖。这种心态,中国在这块大地上诞生了多少年,它就存在了多少年。
它属于话语权的垄断阶级,它离“用户”极其遥远,却可悲地被当做中国的公关人士执行社交媒体操作的第一准则,脱离本体、执拗歪曲。当这种“错位”发生的方式层出不穷,而人民群众识破这种“错位”的认识也将日新月异,到那时,这个基于“真实传递与沟通”的美好愿望而产生的新平台,便会如古往今来我们创造、引进、改良的种种物件儿一样,从“下一个美梦变为又一个噩梦”,面目全非、几无意义。
人作孽,不可活
但社交媒体本身自然积累的大量数据对于营销,特别是今天众所推崇的精准营销,则有着特别的意义,是RTB的基石,也是社交媒体在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当之无愧的王牌。
用数据说话
对于很多人来说,社交媒体,无论是QQ空间、人人网,还是微博、微信,都是一个熟人或者生人之间社交的圈子,这里只欢迎希望见到的人,或者不期而遇的同道中人,至于带着自己产品的不速之客,则会感到深恶痛绝。这也是初引入信息流时,很多人感到反感的原因所在。这就像一群朋友聚会时闯进来的推销员一样让人厌恶。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流中后边跟随的评论不再是清一水的厌恶,而开始多了很多对产品表示感兴趣的评论,或者至少是对产品本身的评论。这一方面说明受众对这种广告形式已经开始有了习惯养成,另一方面,还是说明了当出现使受众产生兴趣的广告时,对广告的厌恶情绪变成了对相关信息的关注,而这方面就牵扯到了关于产品的精准营销。
精准,是一个有充分吸引力的词语,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同时,也是一个有些唬人的词语,以至于一部分脚踏实地不喜浮夸的业内人士对其表示抗拒,认为频频提及者不过是在玩弄概念,吸引眼珠。但这一状态又是每个希望用实在的技术为行业推进尽出自己努力的企业在默默争取的目标,也是其在无限靠近的状态。技术的进步开启了营销行为向精准的日益贴近,而社交媒体所产生的大数据内容,正是这一行为实现的有效根基。
受众在社交媒体上所体现的上网特点,因其选择众多、贴近生活而更加反映受众自身特点,对于这一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实现广告有效投放至少不会比在搜索、购物中反映的效果差,关注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通过检测数据,在客户允许下获得的第三方数据,对于用户行为习惯的推测准确性更有保障。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用户的隐私保护以及社交媒体对于自身数据的保密。由于现有的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DSP平台,这让第三方数据分析者在竞争与合作中,比较处于劣势的地位,这一点无论在资源还是人才的占有上都是显而易见。
让内容营销
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无论用户对于各类营销号如何冷嘲热讽,但在各大品牌官方账号下的评论却很少无关的排斥,而是对产品或活动本身的关注与评论,这也是内容即广告的魅力之处。同时,官方账号的存在,更集中了品牌本身的关注者,在对需要者进行有效集中的同时,对于非需要用户也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的效果。
越来越多资金充足的广告主开始喜欢原生广告的形式。在视频、事件、报道等各种形式的帮助下,品牌的内涵得到挖掘与延伸,而消费者甚至可以成为爱好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也得到了加强,而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可延展性让这些内容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社交媒体上的官方账号让品牌的宣传有了一个常规有效的渠道,这也是新媒体的发展迅速赶超传统媒体的原因所在。据国外媒体报道,到2017年,社交媒体广告支出预期将达到100亿美元,而原生广告在其中的占比至少为40%。
在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上的报告显示,品牌广告主试图在移动、PC上做跨平台推广营销,而通过原生广告实现PC端与移动端媒体内容间无缝式融合显得合理而实际。同时,根据AdRoll提供的数据, Facebook信息流中的广告点击量是传统网页侧栏广告点击量的49倍,而单次点击成本较后者低54%。这份报告还认为,图片和视频分享应用也可以提供有效的原生广告形式,而图片因其与文字相比更加形象、与视频相比更加简洁的特性成为互联网最常见的分享内容。
当然,官方账号的运营本身也需要大量精力。很多品牌广告主惯性地将这种运营工作外包给了广告公司,广告公司也乐于接受这种易见成效的宣传工作,但官方账号作为自身形象的社交媒体窗口,其象征意义与气质体现需要更熟悉品牌,也更有感情基础的人士才能做好。同时,增强与用户的互动,甚至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鼓励消费者参与其中,提供建议和想法,也是加强品牌与消费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样,即使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节目,其推广中,社交媒体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最近一段时间创下收视纪录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很多用户就都是被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吸引而成为忠实观众的,而移动端也成为很多用户收看节目的主要视频工具。
掘账号价值
社交媒体每个用户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账号,这个账号成为用户在该媒体的世界中自身的象征,也是在网络世界的代表。很多社交媒体都推出了与其它网络应用的账号互通服务,通过一个账号用户可以登录几乎全部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和App等。这也是值得营销者进行挖掘的价值。
微信支付在前一段时间引起业界普遍关注,在微博叫好不叫座许久之后,微信的经济意义受到专业或不专业的各种猜测,而腾讯也在此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其中支付与游戏都得到了市场的强烈回应。而在社交媒体中,微博、人人等也都推出了账号的支付功能,这是互联网、金融融会贯通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交媒体对于营销行为的尝试,是对商业的有力切入,而对于电商营销者而言,这个入口的营销价值则更加凸显。
社交媒体通过自身不断的技术挖掘,也在为营销提供便利。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基于移动端的社交媒体可以针对自身用户的特点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营销行为。比如在一键支付上,移动端的支付就比PC端的更普遍。同时,用户在使用移动端媒体时,与手机使用的同步性,让短信确认这一简单有效的支付安全措施更加便利,也更容易实现。关注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这种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可以为产品在营销中带来更多的购买者,虽然不可避免地造成消费者一定程度上的冲动型消费,但对于产品的营销价值却是有目共睹的。
而对于常用社交账号的通联在降低了用户记忆成本的同时,让品牌官方网站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社交媒体作为入口,并获得用户的忠诚度,同时,对于品牌产品的推介也提供了便利。而这种便利由于指向关注品牌官网用户,其推介有效性也可以大大提高。
社交媒体作为或垂直或综合的网上社会缩影,账号就是用户在网络上的替身,而用户行为则是用户在现实中的缩影,甚至比现实中的表现更为本质,对于社交媒体营销价值的挖掘,对于品牌经营和广告的推广,意义不言自明。
与前几年不同,搜索引擎优化(SEO)和社交媒体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谷歌和必应在其排名算法中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使用社交信号。此外,他们不仅监测网站外部发生的事情,也会监测网站上发生的事情。
目前而言,如果缺少社交策略,一个良好的搜索引擎优化策略就是不完整的,而且一个良好的社交媒体策略有助于你的搜索引擎优化活动。为了使你的在线营销效果最大化,以下是你应该采用的八大最佳策略:
1、现场搜索引擎优化审核
现场比如http://zs.9787.com/搜索引擎优化审核是搜索引擎优化活动的基础。进行这个审核会帮助你解答一些问题,例如:你的标题和标签是否已经优化?关键字的比重如何?某些网页 是否与某些关键词进行了关连?你是否有一个html和xml格式的网站地图,谷歌可以抓取吗?页面加载速度如何?等等。
一次现场搜索引擎优化的价格也相对便宜,而且是一次性的,一般每年不需要超过一次。
2、在主要社交渠道中注册品牌名称
如果你正在阅读本文,而且你还没有一个Facebook页面和Twitter账户,那么你应立即在这两个平台上申请自己的页面。只需又像http://zs.lingdang.com/在这些渠道内拥有自己的页面,就能提高品牌的搜索引擎排名,因为实践证明,它对搜索引擎来说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
但不要仅仅局限于Facebook和Twitter。谷歌+、YouTube、LinkedIn和Pinterest不仅在搜索引擎算法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在观众覆盖方面亦如此。
3、通过你的社交渠道发布内容
无论是发表新的博客,还是通过社交渠道联合发布内容,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早上好!”,你也需要不断创建和发布内容。这样做不仅将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同时也向搜索引擎表明,你确实是关心消费者的。这是对自己可信度的一个适当的暗示。
4、在你网站的每个页面上都显示社交媒体连接按钮
让网站比如http://x.uuzu.com/访问者轻松地与你的品牌保持联系能够在几个方面对品牌有所帮助:首先,它使使每个网站访问者的价值最大化。如果他们不准备买你的产品,但他们一 直以来都对此很感兴趣,那么至少他们会在Twitter上跟随你。这可以令你与他们保持联系,而且效果比那些离开网站前什么也不做的访客要好的多。
这个对搜索引擎优化也是很有帮助的。在网站上显示这些按钮表明,你在乎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而且也展示了品牌的可信度。
5、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按钮,允许访问者轻松分享你的内容
通过提供社交共享按钮,令访客轻松分享你的内容,是以完全有机的方式将聚合内容分包出去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6、构建你的邮件列表
有了现有的一些免费的电子邮件管理解决方案,例如MailChimp,你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构建你的邮件列表。要从你的网站访客中获取价值,首先就是抓 取他们的联系信息,没有什么比电子邮件地址更有价值了。通过电子邮件营销活动与你的网站访客保持联系可以带来重大收益,即使效果不是立即显现出来。
7、追上Pinterest浪潮
如果你已经至少听说过这个名字,而你还没有加入这股潮流,那现在也应该这么做。Pinterest是一个照片社交网络。加入这股潮流不仅意味着注册一个Pinterest账户,它还意味着你需要提供基于图像的内容,以便成群结队的pinners可以pin住它们。
8、在你的博客上发布大量好内容
卢家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讲师,博士,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比较新闻法研究所研究员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2011年的学生微博自荐参选人大代表事件来看,以微博、社交网站和即摘时通讯工具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使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发展为多维,政要: 治参与从动员转变为自主,推动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范式从单向主导向多元互动转型。同时,社交媒体还通过多元信息的传播和对公共领域的建设与扩张,促进了青少年对公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关键词:社交媒体/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微博自荐参选/公民身份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1]。它既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传播、继承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它在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体社会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体逐步学会社会或群体成员所具备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及政治行为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他就会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不适应现象,出现不健康心理。对于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说,如果人们对它不信任,不支持甚至厌恶、反对,它就失去了权威性,人们就会产生政治不服从行为,从而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2]。政治社会化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其中,青少年阶段是整个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时期[3],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政治理念、形成的政治态度将对其以后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乃至整个人生发生重要影响。
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各类途径当中,媒体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传统的大众媒体能通过大规模报道和强化宣传,在引导社会政治心理和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由于其从上到下的信息灌输倾向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和政治冷漠[4];新兴的第一代网络媒体以其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扩大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渠道,但对主流政治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冲击[5]。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又出现了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全新媒体形式——社交媒体。这种媒体以微博、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等为代表,是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它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很高的参与度。社交媒体较少自上而下的控制,属于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媒体,其生产者就是消费者,人人均可自由制作、表达和出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13亿,其中10-2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56.5%,并且近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和社交网站[6]。毫无疑问,这种媒体和以往出现的所有媒体一样,都会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微博和社交网站等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究竟有何影响?对此,目前尚无专门研究。本文即是以此作为研究内容,运用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的质化研究方法,展开探讨。
二、案例:学生微博自荐参选事件
从2011年5月开始,微博上相继出现了公民个人独立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的新事。在五岳散人、李承鹏、梁树新、夏商等微博名人纷纷在各自城市宣布参选之后,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珠海、武汉还涌现出了大学生和高中生身份的独立候选人,他们不约而同地通过微博发声,表示将在所在城市人大换届选举中,参选区级人大代表。
2011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学生蒋凯开通微博,在网上宣布参选基层人大代表。他将初步的参选纲领通过挂号信发给了长兴县人大常委会。蒋凯称这样做主要是基于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政治大事中来,想通过参选人大代表这个举动来唤醒更多人的公民权利意识。他说:“真正的人大代表应当汇聚民意,汇集民智,要有充分的公共代表性”[7]。
5月30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专业学生黄辉善在自己的微博上宣布参加人大代表选举之后,很快获得了89名推荐人的支持。8月初,他走访学生宿舍和广药、华师的教学区,通过实地考察搜集选区内各方面的民生问题和意见,整理成稿发放到网络上。黄辉善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选举和人大代表。在未能成为正式候选人之后,他以另选他人的形式继续参选。黄辉善最终在华南师大选区中得了230票[8]。
6月初,广东商学院大三学生胡文浩在新浪微博上宣布竞选珠海香洲区人大代表,并在网上公布了个人信息以及财产状况等资料,引发网友热议。对于参选目的,他在微博上表示:“我毫不掩饰自己参选的全部目的,即深入选民,让他们相信自己的一票将能改变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9]。
6月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学生叶瑞立,在微博上宣布以“联合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方式参选广州市白云区人大代表,希望为广大同学争取权利。在宣布参选后,他征集了1000个签名,上交了“联名推荐表”,印制了宣传单、海报和关于人大代表选举的书面材料。在9月8日的投票日,未能成为正式候选人的叶瑞立仍然得到了805票。在北京市基层人大选举期间,叶瑞立还每天留意各选区的最新动态,并且协助他们在网上“奔走呼号”。北京化工大学的李昊辰在10月16日晚上宣布要参选该校的人大代表,不到一个小时,叶瑞立便转发了该微博,并大赞“很好!选个同学做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的张诗羽因参选而使其微博被屏蔽,他又联合其他朋友,帮她转发参选的最新情况[10]。深圳高级中学学生刘若曦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宣布参选时尚未满18岁。他称这是他的理想,是送给自己即将到来的18岁的礼物。面对记者的采访,刘若曦称作出这个决定,并非心血来潮,事前征询过父母的意见,还去图书馆了解有关选举的法律知识及参选程序。他说:“我只是想唤醒大家的权利意识、投票意识,用好你手中的选票,不一定是要投给我,可以投给你心仪的代表”。对于未来,刘若曦表示,如果当选,作为学生代表,他会对教育改革、市政管理等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11]。
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轻的参选人最终都未能成为正式的候选人,即使坚持到最后的参选者也是铩羽而归。但是,他们通过微博参选的行为却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微博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
三、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转型
在中国,传统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主要是通过提供连续而一致信息的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和单位等实施的单向度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是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社会化”;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第一代网络媒体诞生和发展,初步打破了传统政治社会化的一元范式,这种社会化是虚拟环境中的“虚拟社会化”。在web2.0技术的推动下,以微博、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第二代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实现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融,让“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合二为一,社交媒体由此推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范式从单向主导向多元互动转型。从微博自荐参选事件来看,这种社会化范式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转变为多维,政治参与从动员向自发演变。1.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到多维
从根本上说,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就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不论是社会个体学习、接受政治知识,还是政治体系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观念与价值,都是政治信息的传播。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传播模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政治信息的传播普遍是纵向、一维的。政治体系既是信息的掌握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把关者,政治信息主要是从社会化的实施机构流向社会个体。社会化方式主要是通过明示性的“系统正规的教育”和暗示性的强制惩罚进行政治知识、政治价值的灌输与引导,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主导范式。并且,在中国,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在党性原则和宣传纪律的严格要求下,大众传媒在政治信息的传播上和学校、单位等官方的社会化机构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虽然说在理论上社会个体在接收政治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选择性接收机制,但是实践中所有社会化机构连续、一贯的一元信息传播使选择性接收机制并未发挥效用。与此相比,网络新媒体的诞生,减弱了信息控制,打开了政治信息单向传播的缺口。特别是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等社交媒体出现以后,传统的信息把关基本失效,传统的社会化机构家庭、学校、单位和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一致性被完全打破,政治信息的传播开始从纵向单维转向横向多维。从微博自荐参选事件来看,在社交媒体中,蒋凯、叶瑞立、黄辉善、张诗羽等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传播内容是用户自己生产的,同时他们又是这些内容的接收者和消费者。不论是这些学生参选者关注和转发其他大学生参选的信息,还是关注和转发社会名人参选人大代表的信息,这种信息的流动都是横向的。政府很难沿用传统的管制方法有效约束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中,参选者和参选者之间、参选者和非参选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都是横向多维的,是一种各类兴趣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心理共同体或熟人共同体等之间的交流。信息随着这些新型共同体的聚合和裂变而流动。学生参选人叶瑞立在接受访问时说:“实际上,各地大学生在参选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心理共同体,他们互相支持和鼓励,甚至互相帮忙在线上宣传”[12]。正因如此,中国人民大学的张诗羽同学因参选而使其微博被屏蔽时,叶瑞立联合其他朋友,帮她转发了参选的最新情况。并且,网站也无法让她在QQ和人人网上保持沉默,张诗羽很快在自己的微博“简介”中宣称,她是“被新浪屏蔽,从来没有自删微博自宫练功”[13]。当然,纵向传播在微博中依然存在,但是相对于横向传播而言,有些式微。虽然不少政府机构和官员都开设了政务微博,但基本上未能有效利用社交媒体这种全新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在2011年的人大代表选举期间,新浪微博上只出现广东佛山桂城夏西村委会为换届选举所设的“桂城夏西”的微博,将换届选举的内容,包括选举方式、流程、进展等予以公开,目的是让村民和外界充分了解夏西的换届选举情况,保障信息对称[14]。
此外,从时空范畴来看,在社交媒体环境中,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完全突破了单向主导的范式。在传统社会条件下,青少年只能按照政治社会化机构的安排有序地完成其政治社会化过程,其所经历的时间较长,物理空间有限[15]。但是在社交媒体环境中,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时间历程明显变短,以往明确的时间分期出现聚缩;在空间上,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跨越物理空间限制,从“现实世界”走向“现实与虚拟交融的世界”,“点对点”、“点对面”的纵向政治交流转变为“点对面”、“面对面”和立体全方位的政治传播。
2.政治参与:从动员到自发
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模式,而且使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方式从传统的社会动员转变为个体自发参与。在传统社会条件下,各级政府重管理而轻服务,政治文化反对多样而谋求划一,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主要体现为政治教化。在这种政治结构之下,青少年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极其有限,为了逃避麻烦和不必要的惩罚,青少年和广大社会公众普遍对政治参与保持消极态度。正因如此,以往青少年的政治参与经常需要政府的动员,是一种动员式政治参与。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则让从动员型政治参与向自主型政治参与转变。社交媒体出现以后,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等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不对称,为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创建了便捷、互动的参与平台。社交媒体之中的“关注”、“粉丝”、“转发”和“群组”等,都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利益或意识形态的新型参与结构,这种结构与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同辈群体的日常交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利益表达和聚合更加自由。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随着信息运动速度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开始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16]。同时,社交媒体的传播几乎没有成本,使用方法极为便利,激发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使广大青少年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升。弗拉基米尔·安德烈延科夫、约翰·罗宾逊和尼古拉·波波夫三人通过研究发现,除了父母和同辈群体的影响,使用新闻媒体的频率与政治参与的积极程度密切相关,高频率的使用新闻媒体会激发青少年的政治参与热情[17]。
在2011年的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中,叶瑞立、黄辉善等所有学生参选者,都不是在政府的动员下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他们通过微博自荐参选完全是一种自发、自主的行为。基层政府和选区不仅没有鼓励和动员学生自荐参选(只是鼓励学生为指定的候选人投票),反而出于管理的惯性对参选者施加了一定的压力。面对压力,学生参选者基本上都未能成为正式的候选人。尽管如此,所有参选者仍然以“另选他人”的方式走完了此次参选基层人大代表之路。对此,学生参选者叶瑞立在接受访谈时说:“通过微博参选完全是自己的决定,并没有受其他人的影响,当时只是想通过行动为广大同学争取权利”[18]。黄辉善在访谈过程中表示:“在微博上宣布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只是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受他人鼓励”[19]。学生参选人蒋凯也说:“我开通微博,在网上宣布参选。主要是基于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政治大事中来”[20]。同样,在微博上关注他们的“粉丝”们(其中不少人是他们的同学和朋友),完全都是自主自愿的。他们通过加“关注”、发“私信”以及“评论”和“转发”等形式参与了这次微博事件。在选举过程中,最初签名支持学生参选人(其中叶瑞立获得了1000个选民的签名支持)和后来为他们投票的同学(为张诗羽投票的有3186人,为叶瑞立投票的有805人,为黄辉善投票的有230人),也均是完全自主的。从该事件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将围观政治、参与政治讨论和参与政治选举看作是一种不可让与的权利,甚至将其理解为一种不容逃避的责任,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这种政治参与不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动员参与,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主参与。
四、公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不仅是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学习过程,也是公民身份认同与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是政治态度和行为模式形成的前提。“你是谁”决定你如何定义你的利益、如何界定你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进而决定了你在政治世界中的态度和行为。正如意大利政治学者阿莱桑德罗·皮佐尔诺所言:“为了他可以确定什么是他的利益,能够计算成本与收益,能动主体应当通过加入统一的集体来确定自己的认同。他接受这个集体的标准使他可以确定自己的利益并赋予自己的行动以价值。”这样,“政治,被理解为集体认同的生产,确定并不断再确定公民的利益”[21]。从微博自荐参选事件来看,社交媒体通过多元信息的传播和对公共领域的建设,促进青少年对公民身份产生认同、并积极建构。
1.社交媒体中的多元政治信息传播,推动青少年对公民身份产生认同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已经把微博作为了解和认识世界、特别是获取重大事件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作为自媒体的这种信息渠道中,用户可以直接制作或是经由第三方软件在手机上自由生产和发布信息,传统的信息把关和限制几乎形同虚设,信息的多元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些多元信息的影响下,尤其是通过对各类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的围观或讨论,广大青少年逐渐对公民这种集体身份产生了认同,认为自己作为公民应该享有法律所规定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传统政治社会化中的臣民、人民、党的儿女等身份认同迅速被颠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个体的身份认同不再需要完全受诸如阶级、地位、性别、种族或官僚政治的管辖权等传统维度的限制。另外,他们也不受传统大众传媒形式的限制”[22]。原本对政治缺乏兴趣的青少年,通过微博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权和参与权,拥有了直接进入各种对话的手段,还可以通过真实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的多方互动形成见解。这样,政治制度中的和法律范畴内的公民身份认同便经由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而生。在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中,蒋凯、胡文浩、黄辉善等参选学生普遍是因为经常使用微博、接触了大量多元的信息,才对自己的公民身份产生了认同。如果排除了学校和同辈群体的影响,那么社交媒体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而实际上,社交媒体已经将同辈群体的影响融合了进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叶瑞立在访谈中称“微博加强了自己对公民身份的认同”[23]。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黄辉善也说:“微博上有大量第一手信息,经常上微博,能让自己产生公民意识,从而想参与人大代表选举,体验一次真正的公民”[24]。正因如此,他们才选择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参加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黄辉善就公开宣称:“我绝对不会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这既体现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又体现了他们的权利意识。而这二者正是公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交媒体推动公共领域的真实建构,为青少年公民身份的认同和建构提供了空间
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场所,它位于政治权力之外,是一个与私人领域相对的独立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具有理性批判意识的公民不受权力机构的干预,可以就公共事务展开自由辩论和公开批判。公共领域最早由汉娜·阿伦特提出后由尤尔根·哈贝马斯将其概念化。对所有民众开放、理性讨论和位于权力之外是公共领域的三大要素[25]。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广播和电视虽然对公共领域有一定影响和作用,但公共领域常常只是一种乌托邦,“所谓的公共领域只是一个相当程度上被权力集团和精英阶层扭曲和利用的空间。由于议程设置、媒体过滤、形形色色的非独立的意见领袖等的主导因素的存在,草根阶层的声音或者被湮没或者被压制或者被同化,即使被倾听,也是精英阶层选择的结果。这样,一个自我形成的、以批判为特征的公共领域就逐渐沦为一个机构型的、体制化的和操纵性的‘伪公共领域’”[26]。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草根阶层开始有了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但只有微博、QQ和人人网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才使得草根的意见不仅得到真正表达的机会,而且有了广泛传播的可能。就其传播特性而言,社交媒体是现有技术和社会条件下最接近公共领域这一政治目标的渠道,它对公共领域的真实建构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微博引领的新媒体时代,广大青少年能够在这个空间之中,通过“关注”、“转发”、“评论”、“回复”、“私信”、“分组”等,对公共政策、政治事件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做出评判,从而让参与的广大青少年很快形成了公民身份的认同、并积极建构。从微博自荐参选事件来看,自荐参选者公民身份的认同和建构,正是基于微博构建的一个公共空间的获得。叶瑞立在接受访谈时说:“微博成为我表明身份和宣传公民意识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微博可以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公民,形成松散的群体”[27]。正因如此,自荐参选者的参选信息才得以公开和广泛传播。在社会的关注之下,他们的公民身份认同进一步得到增强,后又通过参选的实际行动建构其公民身份。例如,广东商学院大三学生胡文浩在宣布参选后,先后在微博上公示了个人财产、公开了竞选召集书并走访了选区居民;黄辉善则于8月初走访了宿舍和广药、华师的教学区,通过实地考察搜集选区内各方面的民生问题和意见,并整理成稿发放到网络上。
此外,如果从新社会运动的视角来看,此次学生微博自荐参选事件,无疑是青少年通过微博形成和建构集体身份认同的一次新社会运动。所谓新社会运动是指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的有别于传统政治解放运动(如工人运动)的新型社会运动。这种运动常常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参与;参与主体可能是普通的个人或边缘群体,规模可能不大;它的目标并非主要针对政治制度本身,而是某些具体的公共政策、个体或机构的行为,以及大众的价值观念;它的参与方式常常是个人的、日常生活化的,而不是通过正规的政治机构、组织进行的;它的议题常常和个人的亲身体验相关,那些表面看来是私人性质的问题,进入公共领域后就成为运动的共同议题[28]。新社会运动理论的提出者之一的阿尔贝托·梅卢西认为,集体认同感的建构是新社会运动最核心的任务[29]。在此次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中,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公民身份这种集体认同感的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刚开始所有学生参选者形成“我们是谁”的集体认知,到后来“我们要参选”、“选个学生当代表”构建共享的意义,再到选举结束后的“我们还会参选”进一步建构属于集体的公民身份,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借助微博和即时通讯工具等实现的。作为参选者来说,目的也只是为了寻求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和建构,并不是为了挑战政治制度。在谈到这个问题时,2011年影响最大的学生参选人叶瑞立说:“我希望通过这次参选,唤醒大家的公民意识”[30]。蒋凯也称:“我想通过参选人大代表这个举动来唤醒更多人的公民权利意识”[31]。
五、结论
不同的媒介形式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不同。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垄断着信息传播渠道,书籍、报刊、广播和电视传播的政治信息,始终与学校、单位等官方的社会化机构保持着高度一致,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表现出单向主导和动员参与的特征,对公民身份缺乏认同。对于政治体系来说,这种政治社会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能有效地将政治文化传授给年轻一代,培养合格的政治人和接班人,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但是,从维护政治体系的长久稳固来说,这种政治社会化是不成功的。它可能造成青少年对社会的不良适应或过度适应,丧失对主导政治文化的归属感,产生反社会的倾向,甚至影响既定的社会秩序。冲突学派指出,“不成功的政治社会化造成了太多过分的社会适应或从众行为,使个体失去个性和批判精神,对于社会不合理现象听之任之,结果不利于社会的变革,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32]。与之不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减弱了传统的把关控制,使传统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开始转型。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第二代网络媒介——社交媒体,则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权力机构对信息渠道的垄断,将过滤和审查降到了最低限度,基本上打破了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各类社会化机构在信息传播上的连贯和一致。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逐步形成了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并开始积极建构,社会化范式由此向多维互动和自主参与迅速转型。
总体而言,与网络论坛、新闻网站、电子邮件等第一代网络媒介类似,以微博为代表的第二代网络媒介——社交媒体,它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促进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政治观念的内化和政治文化的维续,又有潜在挑战——冲击主导的政治文化和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方式。与第一代网络媒介相比,微博等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产生的双重影响更大、更深远,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对此,如果从维持政治系统的静态稳定和短期稳定的眼光来看,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冲击可能是致命的,亟需消除。但是,如果从维持政治系统长久稳定和动态稳定的视角来看,微博等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实际上是完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方式的推动力,可以说是一个契机。
【社交媒体的变化】推荐阅读:
社交媒体的好处06-08
社交媒体的营销方式09-06
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06-23
新媒体社交的运用特点10-11
中国社交媒体报告06-27
社交媒体营销方案07-10
社交媒体内容分析07-18
社交媒体优缺点10-01
社交的握手礼仪10-31
社交礼仪的重点知识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