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行政执法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政府法治建设最主要的内容和环节之一。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基本形成了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督,违法有追究的行政执法制度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依法执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依法行政已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口号,它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整个社会对政府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并顺应这种新形势、新要求,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效能和水平,提供良好的执法保障。
一、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消极执法、违法不究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趋利执法问题
行政执法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一些行政机关的权力与利益仍没有完全脱钩,一些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把执法权当成机关、个人谋取利益的手段,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执法利益部门化。作为公共权力的异化,个别执法部门以行政执法的名义,乱收费、乱罚款、乱审批、乱摊派,搞变相创收,形成利益集团进行权力寻租。二是行政执法利益私人化。有的行政执法部门甚至给执法人员定指标,将收费、罚款完成情况与个人奖金挂钩。三是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滥用。部分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根据个人意愿、好恶进行裁量,甚至以人情、物质等利益作为自由裁定的交易砝码,使行政执法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性和恰当性。严重扭曲了行政执法既定的目标追求,不仅降低了行政执法的效率,还产生了大量的行政违法行为,滋生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二)执法冲突问题
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理应为实现政府的管理目标而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与支持。但在实践中,行政执法的状况却并非完全如此,执法不协调和冲突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行政效能和政府形象的突出问题。目前,一些行政执法权在横向上交叉较为严重,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进而导致执法冲突;在纵向划分上也缺乏明确分工,执法重叠较为严重,常常造成上下两级行政执法机构同时对一个违法行政行为进行处罚,并发生冲突的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执法方式相对滞后的问题
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行政机关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电子化管理手段更新行政执法方式和方法。但现实中,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仍多采用简单执法方式。例如,有的执法部门不注重日常管理,仍然习惯采取突击执法的方式,甚至使一些违法现象与集中整顿执法变成了“游击战”,不仅执法效率低下,而且社会效果不理想,有损行政执法行为的严肃性。
(四)执法监督乏力问题
1.责任追究不到位。责任追究是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执法监督强制力和约束力的体现,同时也是目前执法监督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只纠正错案,不惩戒责任人;只追究单位责任,不追究个人责任”的现象。这就需要建立权责一致、错责相当、惩教结合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2.监督主体未形成有效监督合力。权力缺少监督,必然造成异化和腐败。当前,行政违法案件之所以屡屡发生,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对行政权制约和监督不力。虽然我国基本形成由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诸多监督主体构成的监督体系,但仍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二、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落后行政观念的消极影响
依法行政首先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只有牢固树立权力本原意识,才能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这些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能够逐步学习运用法律思维来处理问题、进行行政决策,但受到固有的、落后的行政观念影响,有些行政执法人员的认识不到位,有些还比较片面化,仍然把行政执法作为简单管理甚至“对付”行政相对人的工具。
(二)行政体制的阻碍因素
目前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可以从体制的缺陷中找到其深层原因,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中;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管理领域形成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仍在起作用。这种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权责不清,关系不顺的弊病。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既存在行政执法职权划分不清的现象,又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造成行政执法避难就易、相互扯皮、争权夺利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行政监督中的制约因素
1.监督体系的制约性原因。我国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已较为健全,但各种监督主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不够明确等问题,彼此又缺乏联系和沟通,缺乏监督合力,尚未形成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互动、科学高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就行政内部监督而言,对具体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除了政府法制机构的综合监督外,通常是由行政执法部门自己负责,造成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无效监督状态。就外部监督而言,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均存在一些不足,且多限于对个案的事后监督,客观上难以对行政执法工作进行常规性监督。
2.行政执法监督中的制约性原因。行政执法监督是众多监督主体之一,属于行政机构内部的层级监督,基于行政管理的层级性,其监督效果较其他监督方式而言应当更明显,监督范围也突破事后监督,同时侧重于事前和事中监督。但造成现阶段行政执法监督乏力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因素,更有制度上的制约。认识上,不少部门担心责任追究会影响部门的形象和执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愿意对违法的行政行为予以追究。制度上,多数部门既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执法绩效考核监督基础制度,也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等监督结果制度,如没有将监督的结果与执法工作人员的奖惩切实挂钩,对于监督、考核的结果,有的部门、系统既不表彰也不通报批评;有的只奖优,不罚劣;有的通报批评不计入个人档案,没有监督力度。以上这些做法都使得监督制度的作用难以落实。
三、规范和改进行政执法的对策
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即先进的法治理念与落后的行政执法观念、制度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培育行政法制理念,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和制度,特别是将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增强执法监督效果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
(一)积极培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理念
行政执法人员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实现制度约束之下的依法行政,是我国法治走向良性运作的根本。为此,我们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必须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培育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综合素质。1.加强培训教育。规范行政执法,只有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法意识的培育和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法治思维能力,才能让依法执法、规范执法从法治理念转变为自觉行为,并贯穿到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这是依法行政工作得以真正落实并且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2.建立激励机制。在用人制度方面、在政绩考核方面,将考核重点转到严格实施法律、履行法定职责、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通畅、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法治环境上来,以促进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3.注重制度性引导。制度不仅具有先导作用,还具有强制性的推进功能。为此,我们在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方面,要按照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贯彻和体现现代法治的价值、理念和原则,以此促进行政执法人员法制观念的形成。
(二)着力健全行政执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
1.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内在要求,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必须认真进行调查和分析,注重民主参与和社会广泛论证。
2.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服务中心工作为基础,合理整合、划分不同行政执法主体之间的职能重点和执法权限,逐步做到职能法定、机构编制法定、权力责任法定、执法程序法定,使各主体都能够依法履行职能,依法行使执法权限。同时,要持续完善和推进相对集中行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综合行政执法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系,以解决执法工作中存在的执法趋利和执法冲突问题。
3.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细化行政执法岗位职责。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的量化指标体系。通过厘清、界定和行政执法的依据、职权,明确分析各行政执法环节、各行政执法岗位和流程的具体职权和责任,改变过去行政机关只是领导干部责任制的责任承担方式,将职权和职责按照行政机关内部的工作层次和具体岗位合理配置,为行政执法权的运行建立可操作性强并便于考核的工作机制。
4.注重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和手段。要树立执法为民、文明执法的观念,改进行政执法方式,积极运用行政指导、行政规划、行政和解等柔性执法方式,将执行法律的刚性和人文精神的柔性结合起来,做到刚柔相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要依托电子信息化手段进行行政执法,创新行政管理模式,有条件的行政系统和行业,在规范行政执法,尤其是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业务岗位职责,把对行政行为的监管由过去的“人管人”、“人盯人”等简单的、低效的方式,转变为“制度管人”、“程序管人”的规范化、程序化电子操作系统管理模式,加强事前、事中监督,既可预防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也可使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三)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增强执法监督效果
责任是法律制度的生命,是违法者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要将政府责任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地规范行政执法活动,加强监督,尤其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首当其冲。针对现行行政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立监督机构的权威性。行政执法监督是“硬碰硬”的事情,要使监督机制行之有效,监督者首先必须具有权威。一是监督主体要高位、独立。承担监督责任的机构必须依法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和较强的职权,在人、财、物等方面具有自主独立性,避免受到不应有的外部影响,特别是来自被监督者的牵制和制约,才能够保障监督的措施和责任追究能够落到实处。二是要建立监督责任制度。即从制度上明确监督者的监督责任以及不履行监督职责的机构的人员的责任,真正做到“监督者受监督、负责任”,从制度上促使监督者自觉履行监督职权,尽可能杜绝监督不作为的现象发生。
2.加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结果的落实。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只有把监督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等挂钩,把执法的优劣作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主要政绩对待,与单位和个人的荣誉、利益和晋升相连,行政监督一系列制度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否则,不仅不能对违法行政起到威慑和遏制作用,行政监督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
1、消防法规体系仍不够完善
在消防法规体系方面, 目前还有立法的“空白点”, 一些必须与《消防法》配套的规章、标准亟待制定和修改。目前, 国内虽然建立了以《消防法》为龙头的消防法律体系, 但是对于消防行政处置程序、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消防设施施工企业的资质管理、消防设施检测维修等问题, 全国尚没有统一的规定, 只有部分地方规章或行业规范性文件作为执法的依据, 部分过去制定的规章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消防法》的相关规定, 亟需修改。另外, 消防立法机关对消防执法情况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 不能及时掌握、发现和了解消防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致使个别法律条文丧失了其应有的立法价值。
2、地方行政干预普遍存在, 执法管辖交叉、错位
公安消防机构做为一支现役制的军队, 由公安部垂直领导, 但公安消防执法往往冲不破人情网、跳不出地方保护主义的怪圈。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 担负责任不同, 这就决定了思维方式、目标定位、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加之一些企事业单位、市场经营者与地方政府关系好, 从而导致某些地方领导将行政执法与经济发展软环境对立起来, 对某些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不能关停、责令限期改正等。此外, 公安消防机构与许多专职执法机构, 如工商、文化、旅游、公安等部门职能重叠, 执法范围模糊不清, 常常出现某些领域的交叉执法、重复执法或监管的盲区和空白地带, 使公安消防机构的执法权威和力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3、消防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影响消防行政执法质量
一些消防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意识不高, 对消防行政执法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没有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和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消防违法行为, 致使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查处, 火灾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整改。特别是《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一系列法律的相继颁布, 对消防执法工作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 一些消防执法人员为了减少麻烦, 避免当行政诉讼被告, 在消防行政执法中, 可罚可不罚的不罚了, 该重罚的从轻了, 从而削弱了执法力度。与此同时, 消防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消防执法过程中, 有些消防行政执法人员对有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理解透、掌握好, 自身法制意识不强, 执法观念淡薄, 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在执法工作中, 不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按照法定的程序办事, 以致于出现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手续不完善, 使用法律文书不规范等问题。
二、当前消防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部分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理念欠缺, 致使消防执法工作比较被动。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消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并没有真正把消防安全工作纳入经济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和其它社会活动之中去, 领导乏力, 行政干预消防执法的现象多次出现, 甚至还出现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 违反消防法规的事时有发生, 消防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在行政干预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消防行政执法环境遭到一定的损害。
2、个别消防执法人员对消防法律法规学习不深, 不善于依法办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有关消防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 形成了以《消防法》为龙头, 《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及各地消防法规为主体, 相互配套, 基本完善的法规体系。但一些消防执法人员不学法, 不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对相关法律学习甚少, 知之不多, 只满足于自己“老经验”, 习惯了“土政策”, 在处理各种矛盾时或回避难题, 或束手无策, 或盲目蛮干, 不适应消防工作的需要。
3、法律赋予消防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范围较大, 易导致执法随意性, 影响执法公正。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 立法机关很难预见未来的发展变化, 所以消防法律法规不能概括完美, 罗列穷尽, 做出非常细致的规定。因此, 从立法技术上看, 有限的消防法律只能做出一些较原则的规定, 制定出可供选择的措施和上下活动的幅度, 授权公安消防机构根据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决定, 促使公安消防机构灵活机动地因人因事做出更有成效的管理。但是, 消防法律条文中关于行政处罚的“弹性”与严格消防执法的“可操作性”却容易产生矛盾。如果“弹性”到不便于“操作”, 那么消防法律实施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三、完善消防行政执法的新方法, 做好消防行政执法工作
一是要加大消防法制宣传,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消防法制意识。消防行政执法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公安消防机构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 积极开展消防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特别是对单位的法人代表、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和有关专业工种人员, 一定要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消防法规。要通过反复宣传教育, 努力使消防法规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为广大群众所了解和掌握, 引导人们自觉的遵守消防法规, 为消防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 约束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从消防立法方面尽量减少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空间, 正确处理好消防法律条文中的“弹性”和执法的“可操作性”的关系, 尽量做到明确、具体, 减少“弹性”。立法时, 不仅要明确授予公安消防机构消防行政处罚权限和目标, 更重要的是对于所授予的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反复考虑, 充分论证, 以防止其选择范围过宽而导致消防行政处罚时的滥用。同时, 要结合各地实际, 与时俱进地抓紧制定、修订贯彻《消防法》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 进一步细化消防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的“弹性”空间, 这是防止消防行政处罚中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根本途径。
【摘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庆市乃至全国的建筑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本文探讨了大庆市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施工现场;安全;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庆市乃至全国的建筑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大庆市对新村和让胡路地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因建筑施工而发生的工伤死亡事故,每年约有10余件。至2002年,下降为每年6件,去年仅为2件。现在,施工现场的文明程度较之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争创安全标准化管理工地、文明工地的数量每年在逐步增加,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贯标的工地也越来越多。这些可喜的变化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有效加强是分不开的。但是应该看到,现在还有不少的施工现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有许多危险源没有真正受控。经过调查后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市场尚有管理空白点
目前,大庆市本市大部分一、二级资质的施工企业和部分外省市高资质企业都已演变成纯管理型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但较多公司并无过硬的劳务施工队伍。试想,一个大公司一年承接几十个亿的施工任务,需要多少劳务队伍去完成?因此有些公司一旦工程中标后,全部分包给有关的专业队伍,公司仅派几个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人员配备本身不足,分管安全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公司任命的项目经理要么是挂牌的,基本不到或很少到现场;要么是有职无权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按有关规定搞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显然是十分困难的。在新村地区一个工地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项目负责人看到几个民工安全帽没戴,就上去劝阻,没想到这几个民工不仅不听劝阻,还要打这个负责人。他们说:“我们又不拿你的工资,谁要你管?”看,这就是层层分包引起的后果。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不少建筑商为拿到工程不惜恶意压价,用于安全生产的经费是忽略不计的。一旦中标,用于安全生产的必要设备、器材、工具等无力购置,于是,能省的省、能拖的拖。从而导致施工现场十分混乱,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专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农民工现在已成为建筑业劳动力的主体。据统计,仅在大庆地区,就有外来建筑务工人员十多万人。一个农民从农村放下锄头到大城市的建筑工地当民工,是很难马上适应的。从近几年发生的安全死亡事故分析来看,其中有80%左右的死者从农村到城市工地工作不满三个月。他们没有经过必要的上岗培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那么谁应该负起培训他们的责任呢?回答是用人单位。假如是整建制的合格分包工队伍,安排培训民工还是有可能的,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分包队伍都做不到。
在对技术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的施工安全培训问题上,现有的培训机制也不健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技术工人和施工管理人员相当缺乏施工安全知识,其中甚至包括某些工程监理人员。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已经颁布施行,加强对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应当成为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假如一个技术工人在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中,连如何保护自己都不知道,一个工程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不能及时地发现安全隐患,对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熟视无睹。这样的工地不出事是偶然,而出事才是必然的。如果这一层面的工地骨干在施工安全方面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又怎么去要求更多的民工呢?
三、施工企业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了解,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日常检查中,经常可以发现工地上民工不戴安全帽,即使有的戴了,也不扣帽扣,而帽扣不扣等于不戴。去年新村地区工地上曾发生1起坠落死亡事故。坠落高度都在2至3米之间,假如这些人帽扣扣紧了,是完全可以避免死亡的。
目前,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好的队伍,从工程开工第一天起,就能高起点、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各级主管部门任何时候去检查工地,都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如振富建设集团施工的万宝小区工地。这个工地在一年多施工期中,无论哪一天去检查,都可以拿来评文明工地。但也有不少工地,哪怕事先已经通知要来检查,等到了现场一看,问题还是很多。而有的问题是在以前的检查中曾反复强调要整改的,结果今天是改了,明天又反复。
四、加大监管力度,消除管理盲区
笔者认为,针对上述诸多问题,应由有 (下转第166页)(上接167页)关主管部门牵头各方协力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有意识、有计划地培育劳务施工队伍。凡参与工程分包的队伍,要加强其资质审查和从业人员的考核。不能高资质企业中标后,除了收管理费,低资质企业就可以全额分包。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7月份在全市开展以“保质量、治隐患、防事故、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的“质量安全月”活动,进一步加强我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强化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根据《巴彦淖尔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月”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精神,市建委、监察局、房管局组成联合检查组于7月3日至17日对市直及各旗县区在建工程进行了质量安全检查,同时对6月份开展的工程质量执法检查存在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督察。检查的重点是在建住宅工程和大型公建项目。检查期间检查组在听取各旗县区开展“质量安全月”活动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共抽查了市直及各旗县区工程项目34个,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工程20项,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受检施工企业25个、受检监理单位18个。
从检查总体情况来看,不论是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还是工程质量安全生产都比往年有所进步。各旗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动迅速,宣传到位,查处有力,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工作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房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的质量安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工程项目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安全行为与以往相比明显规范,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
但通过检查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
管理方面的问题有:施工图审查滞后;部分从业人员责任心不强,履职不到位;部分企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操作性、针对性不强,起不到指导施工的作用,相关责任人对规范、标准、图纸不熟悉、不了解。工程技术资料方面的问题有:个别工程现场使用钢材与资料中钢材产品质量证明书中标注的厂家不一致,原材料出厂合格证明文件未标注进厂数量、规格及使用部位和原件存放处;部分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验收记录中设计或地勘单位盖章不全,结论不明确或未签注验收意见;工程隐蔽验收项目不全,内容填写不规范,且无附图;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模板及其支架设计未经监理审批或审批不及时。
工程实体方面的问题有:砖砌体块材及砼外观不好,影响观感质量;个别工程存在砖垛处组砌不合理、碎砖集中使用现象;部分项目梯板的砼施工缝留置不正确,梯板受力筋间距不均匀,保护层不符规范要求;有的工程个别部位拉结筋长度不够或压接方式、位置、朝向不正确;个别工程构造柱钢筋出楼面预留长度(高度)控制不好,不能保证绑扎搭接长度要求;绑扎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加密数量不足,有丢漏拉钩现象,而且位置控制不好,有移位现象;个别工程框架柱剪力墙暗柱受力钢筋接头位置不符合要求,主筋排距不均匀、位置不准确;后浇带部位钢筋位置控制不好,局部钢筋净距不够;个别工程未严格按设计单位对审图机构提出意见的反馈回复施工。
(二)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部的安全监管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特别是有的企业不能提供“三类人员”的有效证件,部分被抽检的工程看不到企业对项目部进行检查的资料,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不能及时传达到项目部;二是施工单位违反国家规范、标准、强制性条文施工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执行安全标准不到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不能严格执行“TN-S”系统和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要求,设备不送PE线,重复接地设置不足,配电箱破损严重;脚手架搭接不规范,特别是悬挑脚手架不规范,剪刀撑延伸不到位;“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不严,安全通道、作业棚搭设不规范,模板支撑体系不符合规范要求;施工现场“脏、乱、差”,材料堆放不规范;塔吊缺安全限位装置、无检测备案登记,施工现场深基坑支护不到位;四是安全技术资料整理不规范,普遍存在混乱、缺项、滞后现象,各种专项方案编制、落实情况较差,专项方案审批不到位。
(三)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方面的问题
有些工程项目不认真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或未办理安全监督、质量监督手续即开工建设,不仅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而且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造成了极大隐患。
(四)施工企业人员上岗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施工企业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存在脱岗现象,平时不在现场,检查时到现场应付,形成有证人员不在,在的人员无证的情况:二是有些开发项目实际是开发商自己组建项目部,施工企业只是挂名,无法对项目部实施有效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五)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方面的问题
各旗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同程度存在对施工企业上岗人员监管不力的情况。一是在招标过程中对项目部组成人员证书审查不严;二是未能认真按要求执行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人员押证上岗制度;三是在平时检查时对施工现场人员要求不严,个别现场管理混乱。
(六)工程监理单位履行职责和人员上岗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监理单位人员上岗混乱。一是多数监理单位不考虑自身监理能力,只注重承揽业务,不重视监理工作质量,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很多受检工程存在监理人员实际上岗人员与应上岗人员不符、上岗人员注册单位与监理单位不符、无证上岗或不在岗现象;二是现场监理不规范,有的工程监理流于形式,对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重点部位不认真实施旁站监理,对未按施工图审查反馈意见进行施工的行为未予以制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即使发现问题也未及时督促进行整改,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被责令整改的工程项目与监理单位未认真履行职责有直接关系。
(七)超资质开发、承揽业务及违规售房方面的问题
超资质实施开发、违规售房,超资质参与工程建设的行为仍然存在。检查发现,不论是开发企业,还是
勘察企业、设计企业、监理企业,分别都有超资质承揽工程业务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开发项目上,尤其是大的开发项目,项目越大超资质行为越严重,参与建设的超资质企业越多。同时超资质开发的项目,绝大多数建设单位存在未取得预售许可的情况下即开始售房,也就是违规售房的问题。
(八)勘察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个别廉租房建筑方案不合理,有的卧室采光、通风不好;有的项目结构方案不合理,没有按规范和具体实际设置沉降缝;个别工程底层为门点,二至六层为住宅,横纵墙压空,没有设置转换层,势必造成安全隐患;施工图纸有错、漏、碰、缺现象。
(九)建筑材料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个别工程上使用的多孔砖抗压强度不合格
针对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安全生产、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检查中对8个工程项目下达了质量停工整改通知书、11 个工程项目下达了质量整改通知书,对7个工程项目下达安全生产停工整改通知书、24 个工程项目下达安全生产限期整改通知书,对2 个工程项目因为未办理相关手续下达停工整改通知书。市建委、监察局、房管局就如何整治工程建设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决定依法依规严监管,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一是加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提高素质,夯实基础。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参建各方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及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秩序,坚决杜绝超资质承揽业务的行为。要从依法规范建设单位的行为入手,把好九关,即工程报建关、规划审批关、勘察设计关、施工图审查关、招标投标关、建设监理关、质量监督关、安全监督关、施工许可关。凡是未履行程序、未取得施工许可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同时要把好入口关,从源头上抓起,杜绝不符合条件的单位进入我市建筑市场承揽业务,工程参建各方有超资质行为的要坚决予以制止,不予办理相关批准手续,情节严重者直接清出我市建筑市场。要充分发挥建筑市场执法监察支队的监管职能,加大检查力度,创造良好的建筑市场环境。三是抓好勘察设计审查工作。勘察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勘察水平,真正起到为设计提供第一手实际资料的目的和作用;设计单位要精心设计,要结合巴彦淖尔市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各方面实际情况,设计出既有创新又符合本地实际的精品来;施工图审查机构要加强建设和管理,增强技术力量,提高审图水平,真正使施工图审查机构成为政府部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参谋决策部门。四是各方联动,齐抓共管,认真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都要认真落实有关建设法律法规、规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恪尽职守,认真履职,切实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平时巡查、随机抽查、专项治理相结合,加强监管,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坚持发现一处,整改一处,落实一处,及时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继续完善健全市场与现场联动机制,差异化管理机制,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巡查制度,质量诚信制度,市场准入与清出制度,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建立多部门联合检
建议
于侠贞
付海燕
畜牧执法工作包括饲料、兽药、动物检疫等行政执法,多年来,国家及地方颁布、实施了相当完备的畜牧法律法规及实施办法,但近年畜产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的事实拷问畜牧行政执法成效,笔者从事畜牧执法工作多年,现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当前畜牧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畜牧执法体制不健全
1.1 执法机构不健全
目前,部分地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专业执法机构。有的委托事业单位执法;一些检疫人员身份就是“农民工”,无工资,没有编制,执法后果约束力小,责任心不强。
1.2 执法经费没有保障
一些地方由于财政困难,畜牧行政执法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经费不足导致执法工具、手段落后,严重限制了畜牧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1.3 处罚执行力度不强
目前,处罚执行不到位和执法对象暴力抗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管理部门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另外,由于执法范围限于本地,只能对本地的生产经营者实施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中存在事实不清、程序违法的现象
2.1 立案程序不规范
适用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的处罚案件应当履行立案程序。
2.2 调查取证不规范
调查取证是行政处罚的关键环节,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应该排除干扰,符合法定程序。
2.3 证据处理不规范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对证据先行保存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法中,一些案件证据先行登记保存不履行审批程序,或不完整履行审批程序。
2.4 行政强制措施不规范
查封、扣押、冻结属行政强制措施,实际执法时有的超越法定权限,无任何依据而实施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有的在实施中对查封、扣押的物品数量、质量不做详细记载,不向当事人交待查封扣押的时间、地点。
2.5 调查终结程序不规范
具体办案人员调查终结,应对案件的违法事实做出认定,同时根据法律依据提出处罚建议,报案件审核机构审核及领导审批,形成拟作处罚的意见。
2.6 事先告知不规范
只告知将给予行政处罚,而不告知处罚的具体种类和幅度。
2.7 处罚决定不规范
一是审批程序不规范。处罚决定审批有办案人意见、有机关领导审批意见,但缺少本机关法制机构审核意见;二是《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不规范。
2.8 文书送达不规范
处罚事先告知书、听证告知书不制作送达回证,是否送达说不清楚;被送达人拒签的,只有执法人员的签名,没有见证人的见证;邮寄送达的,不保留邮政部门的邮寄凭证;不在法定期限内送达、超出了“做出决定7日内送达”的法定期限。
2.9 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不规范
一是没有结案报告;二是行政处罚决定是否执行没有相关证据,决定了没收违法物品没有处理方向(销毁、拍卖、移交等);三是处罚决定与实际执行不符。非经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不能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有的案卷中没有依法决定减免的相关材料,罚没票据的收缴数额大大低于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决定数额。解决畜牧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3.1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畜牧依法行政意识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要让畜牧行政执法人员和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者都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既有利于畜牧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更有利于行政相对人监督执法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2 建立畜牧执法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确保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职业化的畜牧执法人员必须具备3种基本素质:深厚的法律基础和专业执法知识;娴熟的执法职业技能;优秀的职业道德操守。该制度包括职业准入考试、选拔录用程序、岗位任职条件等内容,为实现畜牧行政执法职业准入控制,科学、公正、客观评价和选拔专业执法人才,全面提高畜牧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能严格依法执业的专职化、职业化畜牧行政执法队伍。
3.3 强化畜牧执法监督,健全畜牧执法监督体制
3.3.1 完善行政管理机关内部监督机制
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制度。健全案卷评查制度,建立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的案卷。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应当立卷归档。
3.3.2 实行畜牧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明确划分畜牧行政执法机关的职权,把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畜牧执法人员;将执法任务、执法标准和执法程序具体化,使依法行政经常化、规范化;建立健全以畜牧兽医部门主要领导承担责任为核心的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廉政勤政制度、执法人员考核奖惩制度,切实做到执法主体到位,目标措施到位,保证措施到位,确保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3.3.3 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
一、稳定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据对全市10个区、县(市)调查统计,预计全年粮食种植意向272.85万亩,比上年减1.66%。其中春粮预计为31.03万亩,比上年减3.44%;早稻预计为3.27万亩,比上年减1.42%;单季稻预计为128.17万亩,比上年减2.44%;连作晚稻预计为11.23万亩,比上年减1.02%;夏秋旱粮预计为99.22万亩,比
上年增0.08%。
(一)、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1、良田面积进一步减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批城镇建设项目(如房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开发区(如江东、钱江、临江等)的陆续开工建设,再加上大量线性工程,使得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粮田面积进一步减少,而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后新开发的耕地生产水平较低,给稳定粮食面积、实现高产稳产带来较大压力。
2、政策牵引力逐年减弱。一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政策扶持力度未增加,免交农业税影响日趋减弱,农民响应政策引导热情在逐年下降;二是现有政策扶持的主要对象是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成员,对于粮食生产的主体——千家万户的散户来说,对政策的响应程度更低;三是目前种粮直接补贴政策主要针对水稻和油菜作物,而旱粮作物未纳入补贴范围,对恢复和稳定春粮生产缺乏吸引
力。
3、粮价下降影响种粮积极性。据调查,2006年一些地方粮食收购价格比2005年有所下降,如余杭区晚粳稻收购价比2005年下降0.20元/公斤。收购价走低直接影响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导致不少种粮大户准备减少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4、种粮成本仍呈上升趋势。虽然今年农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持平略升,但劳力成本与土地承包费用仍呈上升趋势,如余杭区劳力成本约35~40元/工,粮农土地承包费上升为400元/亩;萧山区劳动力成本从2005年40~50元/工上升到60~70元/工,打农药用工上升到80元/工以上,承包费稻区已上升到450~750元/亩,围垦地区已上升到700~850元/亩,水产养殖承包费已上升到1000~1200元/亩,最高已达到1800元/亩。同时近年来病虫危害加剧导致农药施用成本上升,对粮农尤其是种粮大户影响较大,不少原来种粮大户纷纷放弃
承包权或改行从事其它种养业。
5、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部分种粮大户转型。近年来,蚕桑、南美白对虾等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与种粮的比较效益差距进一步拉大,部分种粮大户改行从事其它产业,如萧山区2005年20亩以上种粮大户为664户,种植面积为46256.3
亩,2006年下降到482户,种植面积减少到31786.1亩,预计,2007年种粮大户户数和种植面积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由于大户种植面积减少致使粮食种植
面积下降。
6、个别地方领导对粮食生产不够重视。尽管从中央到省市,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工作,但个别地方领导不仅不把人力、物力、财力向粮食生产倾斜,甚至还有意无意地把粮食面积的减少作为体现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的一个指标,直接影
响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二)、主要对策措施建议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扩大“经济绿肥”种植面积,增施有机肥,提高农田质量和生产能力。2007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
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市级示范工程建设,计划实施市级示范项目5万亩。
2、抓好粮油产业带和园区建设。选择粮田集中连片、基础条件较好的商品粮基地,重点建设杭州东北部粮油和富春江沿岸粮油等2条产业带。2007年计
划建设1~2个粮食示范园区,市财政给予每个园区20~30万元奖励。
3、推进种子工程建设。一是加快高产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工作,筛选出2~3个新品种进入示范或推广阶段。二是突出主栽品种。目前我市生产上种植的水稻品种有近70个,品种多而杂,农民无所适从。2007年将加大工作力度,早稻主推杭959等,晚粳稻主推秀水
110、嘉991、秀水09、浙粳22等,杂交粳稻主推秀优5号等,杂交籼稻主推中浙优1号、两优培
九、II优7954等。三是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抓好良种提纯复壮和因地制宜推广高产良种,每年30%的用种得到更换和更新,提高我市良种水平。市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资金中专项安排100万元用于水稻种子工程建设。
4、全面推广高产关键技术。2007年将继续以项目为抓手,以技术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大力推广各项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粮油生产水平。计划全年引进粮油作物新品种60个,推广省定水稻主推品种60万亩,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80万亩,单季稻“五改”技术35万亩;
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13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00万亩。
5、组织开展统一服务。大力支持扶持各类粮食合作和专业服务组织,在农机、植保、供种等重点生产环节开展“五统一”服务,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困难,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2007年市级重点抓好“五统一”服务示范点建设,示范面积1万亩,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级示范点建设工作。
6、扶持农田季节性转包。我市春季季节性荒田面积20多万亩,利用这些抛荒田发展水稻生产有着巨大的潜力。积极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创新,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大力扶持农民承包季节性荒地种植水稻,不断提高农田利用效
率和效益。2007年市财政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对承包季节性荒田,连片种植粮油作物50亩以上,并在全市起到良好示范辐射作用的的生产主体给予每亩100元补助。
7、开展水稻高产竞赛活动。水稻高产竞赛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重要途径。一是通过集成配套技术应用,实现水稻的综合高产高效,并不断总结和完善适于各地实际的高产超高产配套技术;二是提高水稻高产竞赛实施范围和效果,通过竞赛活动推动面上技术应用;三是重视水稻生产技术难点攻关,加大优质、高产、高效专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进我市水稻生产技术进步。2007
年,市财政继续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水稻高产竞赛活动。
8、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全程粮食生产机械的推广应用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粮食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大力扶持粮食耕作、播种、栽插、植保、收割、烘干等机械应用,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市财政每年安排的200万元农机补助资金,要优先考虑扶持粮食生产机械。
9、贯彻落实种粮农户直接补贴政策。对全年水稻、油菜复种面积20亩以上大户及管理完善、运作规范、社员30户以上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内种粮
社员继续实行每亩5元补贴。
10、加强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业保险。建议要加强对粮食、水产养殖、设施栽培等的保险,特别是应对非灾害性天气条件下的亏损问题等的保险。二是增加农业贷款。对扩大规模、提高设施化水平的大户,要求农业贷款适当放
宽条件,利息低一点等。
二、气候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
据对全市10个区、县(市)调查统计,我市冬种和春播作物播种面积预计为208.03万亩,比上年增0.32%。其中春粮预计为31.03万亩,比上年减3.44%(小麦、大麦、蚕豌豆分别为23.38万亩、0.98万亩和6.66万亩,分别比上年-5.63%、-16.0%和+7.63%);油菜预计为53.78万亩,比上年减1.6%;蔬菜预计为51.67万亩,比上年减1.62%;绿肥及牧草预计为9.39万亩,比上年增11.45%;果用瓜预计为9.77万亩,比上年增4.18%;中药材预计为4.07万亩,比上年增6.40%;花卉苗木预计为31.56万亩,比上年增0.32%。全年抛荒预计3290亩,比上年减28.02%,冬春二季的季节性抛荒预计为30.33万亩,比上年
减11.1%。
(一)、当前农作物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候变暖影响作物产量。今年入冬以来我市气温明显偏高,据统计,今年冬季(2006年12月到2007年2月)市区平均气温7.8℃,比常年平均值5.6℃偏高了2.2℃,是第二个最高年份,仅次于2001年(8.3℃)。尤其是2月份气温达到了10.5℃,比常年平均值(5.7℃)偏高了4.8℃,比原来最高值2001年2月(9.5℃)偏高了1℃,创下了1951年以来我市有气象资料以来最高值。暖冬使春花作物生长加快,生育期缩短,目前大、小麦已进入拔节孕穗期,比去
年提早10天左右;油菜已进入盛花期,比去年提早7-10天。由于作物生育进程
加快,导致整个生育期缩短,将减少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
2、气候变暖增加生产成本。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肥料以满足粮食作物需要。此外,气候变暖后,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温度高还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流
行和杂草蔓延。
3、遭遇倒春寒与暴风雨。我市3月4日傍晚到夜里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大幅度下降,西北山区为零下3度左右,大部地区在零度左右。本次寒潮对粮油作物的影响不大,但对处于采收期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造成一定危害。同时,3月14日遭遇暴风雨和连续阴雨,部分地区因排水不畅导致田间积水。
(二)、主要针对性对策措施建议
1、做好大棚蔬菜防冻保温工作。要注意加固蔬菜大棚。此次降温过程中风力可能较大,因此要注意及时封严、封实大棚薄膜,关好大棚门,拉好塑料大棚压膜线,以防被大风吹掀、损坏,加大冻害。要加强大棚蔬菜管理。晚上棚膜上可加盖草帘、无纺布、遮阳网等材料,提高棚温。西部各县育苗蔬菜大棚晚上应及时进行电热线加温,未铺设电热丝的可采用电灯、燃烟等措施提高棚内温度,以确保苗期蔬菜渡过此低温期。
2、做好经济作物防冻工作。要抓好早生名茶采收,达到名茶采摘标准的茶芽要抓紧采摘,减少冻害造成损失;防止倒春寒对茶树的侵害,可采取搭棚盖黑色遮阳网等方法,提高茶树蓬内温度,防止蓬内萌动新梢发生冻害。地形适宜的地方也可采取烟雾防冻法。对茶园桑园防冻可在上风处堆放树枝、落叶、杂草等,适时点燃,让浓厚的烟雾弥漫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减少地面热量向上辐射,使地面温度增高,以达到防冻的目的;低温过后应及早对冻害桑树枝条适度修剪,促进枝条下部或基部未萌发桑芽解除休眠,提高发芽率。对果园可根据不同条件采取覆盖作物秸秆或在果树周围1米的范围内铺设地膜、培土15~30cm或用稻草绳缠绕主干、主枝、树干涂白、灌水、熏烟、果实套袋等方法防冻。
3、做好露地蔬菜管理。对可收获蔬菜,要动员菜农及时采收上市或入室保鲜。留地蔬菜受冻后,易遭受病虫害侵袭,视蔬菜长势情况及时做好药剂防治工作。同时,应及时追施一次速效肥料,可用2%尿素溶液和0.2%的磷酸二
氢氧钾溶液作叶面喷施,增强植株抗性。
4、重视做好畜牧业防寒保温工作。有条件的畜禽场(舍)要加设取暖设备;条件差的鸡场,可将畜舍门窗,特别是北面窗用塑料膜钉好,或用油毛毡纸、草帘遮挡。要堵塞墙壁漏洞,以防贼风侵袭。要防潮湿、防漏雨,舍内要勤垫勤换
干草和松土,保持洁净和干燥,注意畜舍的通风透气,给畜禽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要提高饲料中能量水平,在饲料配制上,要适当增加玉米、油脂等能量饲
料的比例,以增强畜禽防寒能力。
5、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大小麦、油菜、蚕豌豆等冬种大田作物田间的清沟排水,特别是田外沟渠的清理工作,对蔬菜大棚周围也要及时做好沟渠清理,以减少积水,预防冻害和渍害同时发生。对种植油菜、蚕豌豆和马铃薯等作物,在晴天时及时中耕松土除草,施好磷、钾肥等追肥,以提高作物抗寒能力。对
受冻桑树、果树要及时修剪。
6、做好防冻技术服务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低温防冻工作,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防寒防冻知识,做好技术信息服务,指导和帮助
1 关于监理单位资质管理问题
在目前的建筑市场中, 对于监理工作的规章制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背景下, 各个企业不顾市场秩序, 是建筑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扰乱了市场秩序, 对建筑的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要想规范市场秩序, 就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场准入和市场清除制度, 对于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进行完善, 使市场秩序走入良性循环。
对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进行资质管理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可以从国家对建筑行业的宏观调控上进行掌握, 发布相关的政策法规, 对监理资格严格审查。在建筑行业内也要加强对建设监理工作的重视, 实行监理资质准入制度, 只有具备相应的监理资质才能够从事监理工作, 对于那些不具备监理资质或者是相关手续证明不齐全的, 一律不得进入市场, 如果在市场中有违反相关法规和政策的, 要对进行严格的处罚, 如果情节严重的, 可以吊销其监理资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监理市场的透明化, 规范化, 使监理工作走上正规的发展道路。
2 关于监理服务取费低问题
在我国目前工程监理行业低标准取费的条件下, 监理企业只能困难重重地维持低水平运行。加之低价抢标的不良竞争较为普遍。例如某道路工程, 造价约1 000万元, 几家监理单位投标价都低于标准取费的50%, 业主筛选的两家监理单位重新竞标, 结果某监理单位以标准取费的30%中标。显而易见, 监理取费偏低、低价抢标导致了一些弊端:
2.1 在目前的监理市场上, 在企业中的积累很少, 对于以后的发
展没有动力。即使是市场上实力比较雄厚, 知名度比较大的监理企业积累也很少。
2.2 在现阶段的监理行业中, 对于监理人员的薪金待遇普遍偏
低, 致使这个行业无法吸引也无法留住人才, 很多真正具备才能的高素质的人才不是觉得没有发挥的动力就是企业无法提供平台, 所以在监理行业内很难形成智能型, 知识型的企业。
2.3 由于监理单位收取的费用较低, 那么企业内部用于服务的
技术设备就无法进行及时的更新, 大多都是使用以前的老设备, 那么在技术水平上就无法与现代的工作相适应, 影响了服务效率。
2.4 我国在监理行业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是与国际上
的监理行业相比, 在收费标准上明显的低很多, 这种情况也制约了我国监理行业的发展, 在进步的轨道上受到了制约。
2.5 我国的工程监理企业收取的费用偏低, 对我国监理行业的整体发展实力都受到了制约, 在监理水平上难以提高。
那么要想对我国的监理市场进行整顿, 使其规范有序的发展, 就要在收取的费用上有所提高, 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是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 这样才能够使监理市场更加规范有序的运行。
3 关于规范业主行为问题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法律法规, 使工程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有些业主法律意识淡薄, 或对监理程序不熟悉, 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挥手工程、政绩工程等。
目前, 指挥部常到施工单位抽调人员任业主代表, 但这些被抽调出来的业主代表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位置, 增加了监理工作的难度。国家投资项目业主违规现象较普遍, 要理顺建筑市场应先着重抓项目法人制的推广、落实, 建立竞争有序的监理市场。
4 关于监理工作定位问题
在建筑工程中,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构成了一个工程体系, 在建筑工程的发展中互相依靠, 互相促进。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 却往往是只对设计和施工单位投入很大的精力, 重视他们, 对于监理工作则比较轻视。在有些工程中, 认为监理单位只是走形式而已, 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监理工作的重要性, 所以监理单位在工程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为监理工作的发展制造了障碍。
5 关于信息化管理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技术在各个行业都有所发展, 并且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跳进, 提高了工作效率。那么监理行业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 在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和技术上引进信息化的工作模式, 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实现信息共享。在信息化的工作状态下, 可以通过网络的便捷方式, 将建筑市场中不符合资质的行为和现象进行审查管理, 使建筑市场更加的透明化, 规范化, 使建筑市场可以规范有序的运行, 也为政府对建筑行业的管理提供有利基础。
6 监理企业自身建设问题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适应国际监理企业的竞争, 还应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
6.1 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监理作为智能性的管理行业, 继续过去陈旧的检查方式是行不通的, 须运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 在科技上创新, 提高工程监理的服务水平及工程质量。如运用新一代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波技术, 可测定钢筋位置、钢筋直径、钢筋间距及钢筋砼强度等, 有效、简便、快捷地提供科学、真实、有效的数据。
6.2 以人为本
监理企业的竞争, 其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稳定的职业监理队伍, 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是监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三是提高监理人员待遇。要求监理既要有专业知识, 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专业素质过硬又懂管理或经济, 擅长英语的中青年加以重点培养, 提高待遇, 以使其全身心投入监理工作, 为今后的市场竞争贮备优秀人才, 增加企业竞争能力。
6.3 强化廉洁自律
守法、诚信、公正、科学, 这一理论提出了监理行业的行为准则。监理企业不仅要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还要提高其政治素质, 强化廉洁自律管理, 使监理人员真正做到公正、独立地开展监理工作。
总之, 工程监理制已经成为建设管理体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 应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继续深化对监理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监理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地位, 摆脱监理行业存在的困境, 使建设监理事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摘要:在我国的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在建筑工程中, 对建筑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工作的建设监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监理部门对双方在合同的执行进行有力的监督, 对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工程中可以有效的执行。那么在监理工作实际的运行期间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出了解决的对策, 使工程监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建筑业服务。
1.古建筑(寺庙)的消防安全隐患
1.1.古建筑(寺庙)具有特别良好的燃烧条件。古建筑大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基础上立木柱,柱上架木梁,梁上再立瓜柱,瓜柱上再架梁,层层叠叠,垒成一组木构架,巧妙地“编结”成一个巨大的木制工艺品。加之古建筑经过数百年后木料不断脱去水份,在拼接制成的大梁粘合部位表面积大并且局部出现裂缝,木质材料中油质物向断面表层析出;有的木构件被蚁、虫溃蚀成朽木、洞穴、其燃点逐渐降低,极易燃烧。此外,古建筑的通风条件一般都比较好,殿堂高大宽阔,发生火灾时,氧气供应充足,燃烧速度相当惊人。许多古建筑都建筑在高高的台基之上,特别是钟楼、鼓楼、门楼等建筑,更是四面迎风。还有一些古建筑座落在高山之巅,情况更加突出,起火后,风助火势,火仗风威,很快就付之一炬。
1.2.古建筑(寺庙)容易出现火烧连营。古建筑,无论是宫殿、道观、禁苑、民居,都是以各式各样的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大型的建筑,又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庞大的建筑群体。这种庭院和建筑群体的布局,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和横轴线进行布局,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建筑传统的一大特点,但从消防的观点看,这种布局方式却潜伏着极大的火灾危险:所有的古建筑,几乎都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如果其中一处起火,一时得不到有效的扑救,毗连的木结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的燃烧,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1.3.古建筑(寺庙)消防施救困难,一是距离消防队(站)较远。许多古建筑大多远离城镇,建于环境幽静的高山深谷之中,而消防队(站)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和县城集镇。一旦发生火灾,设在城镇的消防队(站)往往鞭长莫及。二是自救能力差。扑救古建筑初起火灾,主要是依靠其自行组织扑救。从目前情况看,古建筑普遍存在自救能力欠缺的问题,许多寺庙既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人员,也没有必要的灭火设备,有的甚至连灭火器都没有,安全保障系数低。三是水源缺乏。扑救建筑火灾,关键在于要有充足的水源。一些缺水地区和高山上的古建筑,连生活用水都比较困难,消防用水更成问题。四是消防通道障碍。古建筑因为古老,在设计施工时,根本就考虑不到消防车辆等现代装备的应用,缺乏现代消防通道是普遍存在的。
1.4.古建筑群受雷击的影响大。不少古建筑建在山上,或半山腰,虽然古建筑本身考虑了防雷设施或后来安装了防雷设施,但由于受地势的影响及森林防雷的影响,雷击火灾事故还是防不胜防。
2解决上述几个问题的主要对策
2.1.加强领导,从严管理。一是建立消防安全领导小组或者消防安全委员会,定期检查,督促所属部门的消防安全工作。二是单位及其所属部门都要确定一名主要行政领导为防火负责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三是确定专、兼职防火人员,负责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四是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如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逐级防火责任制度;用火、用电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逐级防火检查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管理和检查维修保养制度;重点部位的管理制度;值班巡逻检查制度等。五是建立防火档案。将古建筑和管理使用的基本情况,各级防火责任人名单;消防组织状况;各项消防安全制度执行情况;历次防火检查情况;火灾隐患整改情况;火灾事故的原因、损失、处理情况等等一一详细记录在案。六是加强组织学习文物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学习消防安全知识,不断提高群众保护古建筑消防安全的自觉性。七是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定期进行训练,义务消防队员要做到:会防火安全检查,会宣传消防知识;会报火警,会扑救初期火灾,会保养维护消防器材。八是要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
2.2.改善防火条件,创造安全环境。一是凡是列为古建筑的,除建立博物馆或者辟为参观游览的场所外,不得用来开设饭店、餐厅、茶馆、旅馆、招待所和生产车间、物资仓库、办公机关以及职工宿舍、居民住宅等;二是在古建筑范围内,禁止堆放材草、木材等可燃物品,严禁储存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三是禁止搭建临时易燃建筑,包括在殿堂内利用可燃材料进行分隔等,以避免破坏原有的防火间距和分隔;四是凡与古建筑毗连的易燃棚屋,必须拆除;有从事危及古建筑安全的易燃易爆物品生产或者储存的单位,有关部门应协助采取消除危险的措施;五是对一些重要古建筑的木构件部分,特别是闷顶内的梁架等,应喷涂防火涂料以增加耐火性能;六是用于古建筑内的棉、麻、丝、毛纺织制作的饰物,特别是寺院、道观内悬挂的帐幔、幡幢、伞盖等,应用阻燃剂进行防火处理;七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应考虑在不破坏原有格局民情下,适当设置防火墙、防火门进行防火分隔,即使某一处失火时,不会很快蔓延到另一处;八是消防车无法到达的重要古建筑,除在山顶以外,都应开辟消防通道;古建筑群在不破坏原布局的情况下,应开辟环形消防通道;九是解决好消防水源问题。在城市间的古建筑,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安装室外消火栓;在郊野、山区的古建筑,以及消防供水管网不能满足消防用水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水池,储水量应保证持续时间不少于3小时的用水量;十是按照国家标准配置必要的灭火器。
2.3.严格生活和维修用火管理。一是在古建筑内严禁使用液化气和安装煤气管道。二是炊煮用火的炉灶、烟囱必须符合防火安全要求。三是供游人参观和举行宗教等活动的地方,禁止吸烟,并应当设有明显的标志。四是如因维修需要,临时使用焊接、切割设备的必须经单位领导批准,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安全措施。
2.4.加强电源管理和防雷设计。一是凡列为重点保护的古建筑,除砖、石结构外,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一般不准安装电灯和其他电器设备。二是古建筑的电器线路,一律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并用金属穿管敷设。不得将电线直接敷设在梁、柱、枋等可燃构件上,严禁乱拉乱接电线。三是配线方式,一般应在一座殿堂设一个单独的分支回路,独立设置控制开头,以便在人员离开时切断电源;应安装熔断器,作为过载保护。四是在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内,不宜采用大功率的照明灯泡,禁止使用表面温度很高的碘钨之类的电光电源和电炉等加热器;灯具和灯泡不得靠近可燃物。五是没有安装电气设备的古建筑,如临时需要使用电气照明或其他设备,也必须办理临时用电申请审批手续。经批准后由电工安装。到批准期限结束,即行拆除。六是古建筑的防雷设施应根据地形及古建筑形态要求设置,并在每年雷雨季节前进行一次检测,保证完好有效。
2.5.严格香火管理。一是未经政府批准进行宗教活动的古建筑内,禁止燃灯、点烛、烧香、焚纸。二是燃灯、点烛、烧香、焚纸,应规定地点和位置,并指定专人负责看管,最好以殿堂为单位,采用“众佛一炉香”的办法,集中一处,便于管理。三是“长明灯”应设固定灯座,并把灯放置在瓷缸或者玻璃缸内,较为安全。四是点蜡烛应有固定的烛台,以防倾倒,发生意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蜡烛的头改装成低压的小灯泡,既明亮,又安全。五是香炉应用非燃材料制作,严禁用木板制作。六是放置香、烛、灯的木制供桌上,应铺盖金属薄板,或涂防火涂料,以防香、烛、灯火跌落在上面引起火灾。七是焚烧钱纸、锡箔“化钱炉”,必须设在殿堂外,选择靠墙角避风处,用非燃材料制作。
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法一例两个办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转变。即:由过去的条例制度到现在的法治;由过去的粗放管理到现在的全方位服务;计划生育的对象不再是被管理者,而是计划生育的主人。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任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人事人才工作,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本文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做一粗浅探讨。
一、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不到位
近几年来给广大群众的感觉是计划生育工作不紧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宣传不够,没有很好的宣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在计划生育转变管理方式上没有引起重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都不是按照首位工作的考虑。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计划生育工作负总责任不动摇,再次明确了计生工作的重要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对象面广、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层次复杂、年龄跨度大、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协调的明确的政策与文件规定,计划生育部门很难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文艺团体和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单位收费较高,大大限制宣传力度。
2、违反生育政策时有发生
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部分城市干部职工和农村群众生育观念滞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弄虚作假、偷生、超生,另外还有假双胞胎、假收养等问题依然存在,非法收养增多。按照《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在不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由民政、公证和计划生育部门批准收养一个子女,然而部分人为了躲避行政和经济处罚,千方百计把亲生的子女审报为收养、拾养,钻政府的空子。
3、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难
在农村传统的生育观念还存在,计划生育工作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村育龄群众。他们整体生活水平低,一年播种、施肥、收割、复种,全靠劳力,农活繁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家庭条件不同,一部分人先治富了家里用电磁炉,有的还用柴火做饭,在山区的居民连吃饭的醋都没有;居住环境不同、分散,有的住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旁,有的住在川地里,有的住在山区,几座山上分散的住着几户人;另外,部分农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认识不够,总是存在抵制情绪,认为是跟他们过不去,对开展的计划生育工作不支持、不配合,发送的资料根本不看,造成计划生育工作人员重复工作,但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不见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对流动人员的计划生育工作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存在着不好管理和流动性问题,组织群众不便。
4、技术服务水平低
关爱母亲,关爱女孩奖励扶助等都使工作具有时代性,需要大力宣传。以“服务”为主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人员就是做好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人员。但是有些计划生育服务所人员,敬业精神差,服务水平低,只停留在会环检、孕检、放环的简单技术水平上,无法做到对妇科病的全面检查,这与我们所做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严重脱节,技术服务人员不做产前、产中、产后、术后访视,造成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前矛后盾,生搬硬套,对计划生育工作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本来计生站人员就少,再减去技术服务所人员,计划生育工作只能由计划生育专干完成,可计生工作量没有减,以致出现人员分配上过少,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
5、经费保障不健全。
按照国家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和二女户结扎户享受的优惠政策要不折不扣的落实,但长期以来,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落实的不好。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投入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供给等方面落不实,因而远远跟不上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影响了群众实施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其次,计划生育工作是一个循环式工作,而在乡镇一些地区,没有专门设置这一部分专款,造成计划生育方式单一,停滞不前;医疗设备单一,计生技术服务站不能全面给育妇体检、看病。最后,计划生育工作主要由计划生育站的计生专干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去完成。而凡是在乡镇工作过的人员都知道“最苦最累的是计划生育专干,挨骂受气的也是计划生育专干。”而计划生育专干的工资,待遇也很低,有些计划生育站没有经费,没有奖金,下村入户,无论远近,只能徒步。
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对策
1、提高领导班子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扩大宣传面。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基本国策,成立了计划生育法,说明计划生育工作的完备性、重要性。在全局工作中对计划生育工作不能忽略,应该放在首位。在人员分配上给予全力支持,现在计划生育工作是全员管理责任制;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在乡镇中,作为每一名干部,计划生育工作都有自己的责任。一方面,随着乡镇的管理机制改革,税费减免,全局工作重心任务有所转变,计划生育工作则显的更为重要,单凭计划生育站的几名计划生育专干想把全乡、全镇的计划生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是不够、不足的,主要领导要提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宣传工作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要与优待奖励结合起来,与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结合起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宣传媒体要给计划生育工作以大力支持,扩大宣传面,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应制定宣传媒体给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协调或配合的明文规定。例如:“文化三下乡”活动中,文化团体可以少编排一些关于计划生育工作内容的节目;广播可以定时少量播放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街道边固定设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牌,专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内容;电视中可以在屏幕下方出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内容的字幕,这样即不影响电视节目的播出,还可以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做宣传。通过媒体单位给予配合与发达地区的计生宣传形成一个有机网络。
2、依法加强对计划生育的管理
强化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和农村居民实施计划生育的责任感。干部职工计划生育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的生育政策,规范生育行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干部群众应彻底转变生育观念,促使城乡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均衡发展;加大政策宣传,消除生育观念上的偏差。我国生育政策的制定是按照一定的特别人群结构、地理、民族、社会经济等进行微观调控,属于一胎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生育;属于生育二胎的要通过申请审查审批方可生育;属于少数民族的经批准,按少数民族政策可以允许生育第三胎,对政策外生育的,严格按照《社会抚养费征收办法》做出处罚决定,依法征费和强制执行。对在生育上相互诱导,钻政策空子的现象,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加强对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要定点办理各种证照,严格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要求予以执行,认真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企事业单位制定计划生育优待奖励措施,做好与户籍地的信息反馈衔接服务,杜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断层脱节现象。为了更有效的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能否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持低生育水平等问题。《人口与计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2006年4月19日,**省人口委员会、**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等联合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通告。
3、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中,要将计划生育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与群众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尽可能满足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需求,促进家庭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转变。计划生育工作要坚持面向家庭、面向群众、以人为本,就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事实证明,只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做工作,人民是欢迎的。例如:奖励扶助政策,凡是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生育;现存活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年满60周岁。同时,双方各有一个子女(不论男女)的再婚夫妇也纳入奖励扶助对象。奖励扶助金标准:奖励扶助金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整,奖励扶助对象凭身份证和奖励扶助光荣证在当地委托发放机构领取,直至亡故或外迁。使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式、内容、政策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能够更好的被群众了解和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计划生育工作才能植根于民众之中,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提高计生服务所人员队伍素质,调动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乡镇改革、人员调整,针对基层工作量大,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选拔有能力,有文化,思想好的年轻干部从事计生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05年11月8日,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表彰会在北京举行。31人受到表彰。姜淑琴等老先进、是全国52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人口计生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理想信念、塑造良好风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名利观,始终以群众要求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要以他们为楷模,学习他们的优良品格和道德情操,在本职岗位上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再创辉煌,谱写出更加壮丽人生篇章,同时,加强乡镇、站人员工资管理,制定绩效分配管理办法及奖惩标准,加强村(居)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好村(居)计生专干和自管小组长的报酬,从而调动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计生服务人员可以划分到医院、卫生院。一方面,壮大卫生系统队伍。另一方面,便于技术服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创造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使他们的专业学有所用。或服务所人员到医院进修提高医疗水平,竞争上岗,真正的把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培养一支业务精、纪律严、素质高的计划生育工作队伍,从而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5、加大资金投入,为居住地计生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为确保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化,必须解决经费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计划生育事业费已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保证事业费投入到位和使用的两个效益最大化,在管理形式上应“下管一级、分类划拨、专款专用”。为了使计划生育经费不被挤占,应设立计划生育专项经费,如独生子女享受的优惠政策、二女户的养老保险、奖励扶助资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金,全部通过银行兑现,这有利于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的开展。社会抚养费等依法上缴国库的资金由县设专门银行帐户,取消收费中间环节,群众直接到银行缴费,用于计划生育扶助奖励、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等人口社会福利事业。构建以市计生指导站为龙头,镇乡中心服务站和医疗单位为纽带,镇乡一级服务站为基础,村卫生室为依托的阶梯式计生技术服务新体系,分别规定和完善医疗单位、计生服务站、村服务室在开展计生技术服务时人员、用房、项目、制度等方面的要求。把服务站分为一级站和中心服务站,明确一级站主要承担咨询指导、宣传教育、妇女生殖健康指导与随访等服务;中心站主要设立门诊、B超、视听、宣教、休息、化验室和手术室,配备先进的辅助检查设备等,打造“温馨、舒适、精致、优质”的服务环境。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工资必须保证,并稳中有升,才能使计生队伍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目的。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07-08
当前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29
当前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10-06
关于当前烟草品牌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06-29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5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11-24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9-12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