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大国观后感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匠大国观后感(通用12篇)

工匠大国观后感 篇1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

谈起大国工匠,就想起这句话,就如同从前,书信很长,马车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样。工匠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进去,对待作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我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做作品时的场景,只是在书里的只字片语中了解到大国工匠,他们身上所有的匠人精神。现在我们提倡的匠人精神的本质是工匠精神,不也是对职业道德的遵守,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吗?印象最深的就是古文里有一篇《庖丁解牛》庖丁给梁惠王宰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即厨师的意思,但是他的技艺非常精湛,就连梁惠王也不由得的夸赞他,其实他也没做什么特别伟大的事。忠于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用心去做,用眼去看,用官所感。就如韩愈《师说》中的一句,“术业有专攻。”我所以为的工匠精神,也莫过如此了吧:不仅仅以自己的工作来养家糊口,对自己手中的东西,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更上一层楼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作为手工业出产大国,瓷器、玉雕、绣品都是出自匠人之手。虽然匠人的地位并不高,但他们所创造的,却是举世无双的宝物。就拿瓷器来举例子,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如果没有工匠不断的推陈出新,又怎么会有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工匠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由最开始的素瓷,到后来洁白无瑕的白瓷,再者唐三彩、元青花、秘色瓷、珐琅彩。这不知多少工匠倾注了全部心血进去,方得一“小瓶”,碎一件,便少一件。也许,工匠精神的另一层含义也告诫我们,不仅也对自己的作品用心,更要懂得来之不易的成果,总结下去前人摸索出来的经验,传承不断推新的文明。

周杰伦有这样一首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以前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啊,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形成的,在青瓷出炉的那一瞬必须是烟雨天,釉色才会渐变成梦幻般的天青色。因此雨过天晴的瓷器极为珍惜。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等待仅仅是程序的一部分,也是匠人精神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只有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沉得住心,才能做出真正独具匠心,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

看2019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有感

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依靠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奋战的技术工人们。他们也许读的书并不多,没有什么高学历,是走在人群中会被淹没的普通人,可他们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为国家带来一笔笔不菲的财富,让国家日益富强,他们演绎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神奇。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业的工匠,我们都需要工匠精神,我们要向八位大国工匠学习,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争做行业精英。

2019大国工匠十大人物心得体会

大国工匠彰显大国风范,大国工匠托起巨龙腾飞。内饰件技术部组织观看宣传片《大国工匠》,用奋斗在生产一线的一群杰出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了一部劳动者之歌。他们毕生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专注和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传承和钻研职业的技能。他们是国宝级的顶尖技工,他们是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中国高铁的研发制造并非坦途,不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难题,这就不得不提一位大国工匠---李万君。关键时刻,李万君总会冲在最前面,凭借着精湛的焊接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攻克最难的关卡。承载着我国高铁“出征海外”的使命“中国标准动车组”,要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年初,中车长客试制该车时,转向架横梁与侧梁连接处的焊口,是4条带有30度斜坡的焊缝,这种焊口前所未有。李万君主动请缨,以“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成立了攻关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的操作技法,使焊后射线检测一次合格率高达100%。凭借高超的焊接技术和超强的责任心,李万君带领的焊接团队不断攻克新的速度等级对转向架的技术要求。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在全世界首次,相对时速840公里,一眨眼的功夫,两列车就擦肩而过,消失在视野中,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

“高速动车组,每一条焊缝都至关重要!”对待质量,李万君万分重视,“要将标准刻在骨子里,把手中的产品做到极致,做得像艺术品一样。这不仅需要有工匠精神,还需要有工匠技术,中国高铁就是凭着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能,走出了国门。

在异常艰苦的焊接岗位上,李万君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勤学苦练,先后考取了碳钢、不锈钢焊接等六项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和国际焊接技师证书,精通各种焊法技巧。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市焊工技能大赛第一名,并在荣获“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高铁要走出去,需要千千万万个高技能人才。”李万君将培训育人,传承技艺当成自己的使命。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李万君开展技艺传承,培养带动出一批技能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在中国高铁事业起步之初,公司需要大量的“国际焊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编制教材,承担培训任务,创造了400余名员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5年来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证。

工匠大国观后感 篇2

汉赋有云:“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所谓阳炭烹六月,正是一场对物性与人性的考验和锻炼。意志薄弱者,会在酷暑中消沉,所见处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终以懒散和倦怠来消磨时光;秉性坚韧者,却处郁蒸而犹欢,所见处团荷接天碧,海榴灼灼红,便借炽烈来雕琢向阳之风骨。

炎炎伏夏,如处洪炉,正是大国工匠产生之时。近日福布斯(Forbes)公布了2016年度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中国企业无一上榜,所以,在这风兼炽焰的炎夏,“工匠精神”可谓炙手可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个词汇,紧密地吻合和对应着当前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尚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正可作为“工匠精神”的精准注解。一者是精益求精,以精诚恳切的匠人之心,以追求完美和极致实现职业价值;一者是创新,“匠”者,匠心独具也,须知“剑势起于偏锋,妙思发乎异想”,要师古而不泥古,实现自我价值。

发扬“工匠精神”,不可有匠气,不可无匠心。子曰:“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培育匠心,须摒弃浮躁,立志潜心,覃思虑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有胆有识、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认真、敬业、执着、严谨、细心、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

财务管理者应向企业家学习。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长久健康地发展。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要做好财务工作,需要“大国工匠”的责任心,需要工匠精神保驾护航。

做好财务工作需要“大国工匠”的业务技能和创新精神。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变得唾手可得,想把来自企业各环节的枯燥数据加工成财务工作产品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做好会计工作要求我们是引领继承,而不是墨守成规。虽然我们没有能力修改会计法和准则,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创新管理手段和工具。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财报。具有“大国工匠”的创新精神才能让财务工作更与时俱进,创造更高的工作价值。

我国传统的文化里,学而优则仕,崇尚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长期以来,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目前,物资匮乏的年代已过去了,因此发扬光大工匠精神、追求产品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有必要,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初心。

大国工匠·青春力量 篇3

在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国家里,这些青年工匠虽显寡言少语,却不应被忽视。正是他们能够数年、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以“工匠精神”締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已经落伍。其实不然,在这个“急匆匆”的年代,“慢吞吞”的工匠精神有着独特的生命力。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所谓“工匠精神”的核心,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多青年力量加盟、助力,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内在支撑。

《大国工匠》观后感 篇4

今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推出系列报道《大国工匠》,挖掘八位行业顶级技工的典型故事,歌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者。节目播出后,极大鼓舞了一线产业工人的工作热情,并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为进一步总结节目的成功经验,弘扬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5月27日,《大国工匠》节目研讨会在京举行。(5月28日新华社)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由此两能,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德技双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从《大国工匠》中看到了平凡的岗位中迸发出来的劳动精神,劳动之美。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大国工匠》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电视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让我们的记忆穿越时空,仿佛就在昨天,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有我们老一辈劳模的精神再现,也有当今高科技建设者的劳动创造,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艺术画面中,通过电视纪录片这个载体,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共和国通过劳动,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一个个历程。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

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大国工匠观后感 篇5

今年五一劳动节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个工匠缔造的神话。6月5号学校教研室又带着我们集体进行了观看,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执着,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

遨游在茫茫人海中,几分焦虑,几分忧愁.放眼望去,几经周折,也许你会豁然开朗,享受着成功时的每一丝喜悦,那时的你一定不会忘记曾几何时的那一分执着.成功是什么?成功是在凛冽的寒风中看到一朵盛开的花时的喜悦;成功是在奋力拼搏后那一句肯定的赞许;成功是在沙漠中长途跋涉后那一碗甘甜的水;成功是在度过漫漫长夜后看到的一缕曙光

大国工匠观后感 篇6

其中有一个人叫裴永斌令我印象深刻,哈尔滨电机,为水电站生产核心设备,其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叫做弹性油箱,它的品质关系到整座水电站的安危,生产这样的关键设备,自然要靠顶级高手,这就是裴永斌。

弹性油箱处于水电站发电机和水轮机之间的关键部位要求有统一的高强度和尺寸精度,制作它的工艺非常复杂加工精度要求异常严格。

工匠大国观后感 篇7

这不仅使人联想到2015年央视新闻播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节目。这个节目讲述了8位不同岗位的劳动者依靠自己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他们都是从平凡普通的劳动者慢慢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的, 虽然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对精湛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各自的“中国梦”而努力, 凭借的正是传承与钻研、专注与磨砺。

冈隆也恰恰体现了这样的“大国工匠”精神,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在产品品质上苛求完美, 在售后服务上细致入微。这是在对上海冈隆物流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巍然进行专访时, 记者一直能够感受到的。

技术的“拿来主义”

我们知道, 目前国内的自动化物流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很多核心技术并没有被我们掌握。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和发展理念尚处于起步阶段, 用户对于在物流装备的投入上还存在很大的误区, 且资金实力不足, 以至于我国的物流装备制造行业陷入日益加剧的恶性竞争。这又反过来使得物流装备制造企业无心于物流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创新, 而将更多的心思花费在怎样不惜一切代价得到更多订单以生存下去。这最终引发的恶果是双方的两败俱伤:设备制造商以粗制滥造的低价产品草草交差, 使得售后服务环节遗患无穷;而用户因为买到低劣的设备和服务, 为企业发展制造了绊脚石。

对于这样的现象, 刘总表示令人扼腕。生产一线的多年工作经历使他将工艺看做重中之重, 而技术的不断创新在他看来更是企业发展下去的关键命脉。刘总坦率地说, 只要能研发出新的物流核心技术和产品, 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都在所不惜。多年来, 冈隆也正是通过与世界500强日本多家一流尖端物流界企业采取这样的合作方式而不断将日本先进技术进行本土化的。刘总说, 欧美产品出于对坚固耐用性的追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比之下, 日系技术追求的则是灵活、实用和近乎严苛的精益求精, 日系企业对于工作的一丝不苟和严谨认真精神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因此, 冈隆乐于在技术上实行“拿来主义”。

当然, 对于受制于技术壁垒多年的中国来说, 技术的“拿来”不可能轻而易举, 也并非和鲁迅先生所批判的“拿来主义”有相同的含义。刘总表示, 进口设备的成本之高让国内用户望而却步, 因此, 不少外资集成商都以采购中国设备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本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战略合作伙伴日本企业, 刘总非常感佩于其为引进日本先进技术而做出的不断努力。因此, 冈隆在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也是倾其全部精力, 不负日本企业的信任。刘总说, 最初冈隆参与的项目中全部使用进口设备, 但是目前已经有大部分来自中国制造、冈隆制造, 这是令人非常骄傲和欣喜的事。冈隆的产品丰富多样, 包括链条式和钢丝绳式堆垛机、输送机、单工位和双工位穿梭车、水平旋转货架以及最新下线的液晶屏输送系统等。这些产品在下线后都要接受日本专家全面和严格的评估, 在最繁重的工况下进行反复的长达10万个小时的连续测试, 最终才能应用到项目中。

日本企业的谨慎严苛和对于信誉的看重是世界闻名的, 他们对于冈隆产品的认可也恰恰说明了冈隆在技术水平上的过人之处。这些都得益于冈隆丰富的经验、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对于世界先进技术的执着追求。刘总表示, 只有拥有自主研发的高端产品和技术, 才能在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用户的需求时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才能不辱中国“制造大国”之称。冈隆未来仍会倾全部热情以追逐技术进步, 通过自身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 “拿来”国际先进技术, 依靠自主研发将其变为适宜中国土壤的本土化产品,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以助力中国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良性发展。

以服务搏市场

冈隆以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实力承担起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售后服务环节以来, 也创造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这源于冈隆对企业诚信的看重和对于自身的严格要求。刘总说,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 必须把售后服务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这不仅为了寻求与客户的长期战略合作, 更是对自身声誉与口碑的负责。在产品制造环节要讲究诚信, 严格把控质量, 注重工艺细节, 为客户提供有保障的产品;在售后服务环节同样要讲究诚信, 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 把服务做到位, 决不能做卖出产品就完事大吉的“一锤子买卖”。而且, 未来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都是从卖产品逐渐过渡到卖服务, 服务水平的高低将成为企业搏市场的重要筹码。

刘总告诉记者, 冈隆追求的不仅仅是产品在交付客户使用后不出现故障, 更是客户的满意度如何, 是否拥有最好的使用体验。如果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甚至严苛到客户的满意度没有达到95%, 那么冈隆就会做深刻的反思, 思考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如何进行改进。

在售后服务形式和流程上, 冈隆也更加灵活、及时、到位。刘总表示, 虽然在方案设计上依托了日本的世界先进理念, 但是和产品技术一样, 我们在服务环节也更多采取本土化的灵活方式, 及时为客户解决设备维护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以保障客户的生产效率为第一准则, 这也正是冈隆在服务上胜于外资企业之处。

国之重器:大国工匠精神 篇8

大国工匠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四人,骑着骡子寻找大国工匠精神。在斗拱雄大、出檐深远的五台山佛光寺,在南禅寺佛殿,大国工匠精神是“达理”而“通情”的大地文化,是形制开阔、古朴大气的大唐风范;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到长安南郊明堂,从山西应县木塔到北京故宫太和殿,大国工匠精神是亲地倾向与恋木情节,它镌刻在“勾心斗角”的榫卯结构交接咬合处,由格肩榫、双夹榫、楔钉榫、穿带榫、燕尾榫、托肩榫、抱肩榫、粽角榫,组合了宫殿、庙宇、陵寝、王府、衙署、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与飞檐斗拱,而不费一钉一铆,即成半固结半活铰,可承受较大弯矩与弹跳巨大冲击波,那是对大国工匠精神的“殿试”;北京颐和园“四时占全,福寿满圆,天星落凡,水路龙安”,“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气魄和寓意,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意境,在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小桥与自然山峦、开阔湖面间,展示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可谓匠心独运。

大国工匠精神源自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不分昏晓,抟黄土作人,“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源自公输班老母乘木车,调机关,木制机器人赶车前行;造鸟鹊、木鸢翱翔天空 ,“三日不下”;源自神农行三湘四水,遍尝百草,以医民恙,“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织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场,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

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坚韧;《天工开物》,一部造物文化的大历史,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担当;自喻候鸟“玄扈”的徐光启,冠带农耕,著《农政全书》,将大国工匠精神演义得淋漓尽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著《红楼梦》,书里书外皆是大国工匠精神;以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农村与市集,船只20余艘、房屋楼宇30余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180棵、动物209头(只)、人物1659个,大不足三厘米,小则如豆,各个形神具备,纤毫俱现,疏密有致地统一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变化的《清明上河图》,立体展示大国工匠精神;张果老倒骑毛驴,褡裢里,装日月,柴王爷手推独轮车,车载五岳与三山,压不垮的千年石拱赵州桥,拱卫着大国工匠精神;两千余年的都江堰,大国工匠精神灌溉历史,灌溉古诗,灌溉田园,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大漠敦煌莫高窟,莫者,不可能、没有也,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印证大国工匠精神之伟大。

“三年斧子二年锛”,大国工匠精神在打扣、穿带、割角、封边、装饰、雕刻、组装、上漆、刮腻子里,在锛、凿、斧、锯、刨、锤、钻、铲、锉、尺、墨斗、班妻中;那篾,薄如纸,那丝,柔如水,大国工匠精神在篾织中开竹成片,破篾,抽丝,编织在抽象或具象的器具里,所以两只箩筐,站在街上一模一样,酷似一对双胞胎;衣复天下,大国工匠精神因“蜀桑万亩,吴蚕万机” 之绸、缎、棉、纺、绉、绫、罗丝帛,织就了从古长安出发,走甘肃、新疆,经中亚、西亚而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 一寸缂丝一寸金,大国工匠精神通经断纬,刺绣织锦,“织中之圣”的清乾隆缂丝岁寒三友图 ,翠意盎然,具笼罩天地之姿,晃亮了所有肤色的眼睛;片瓦值千金,大国工匠精神用一把高岭土筑起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越窑、建窑、景德镇窑以及汝、官、哥、钧、定等五大名窑,通过刻、划、印、贴、剔花、透雕镂孔花纹装饰技巧,让产品“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瓷器(China)直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而名扬世界。

大国工匠精神,是耐得住清贫与寂寞,深耕所在领域的专注与坚守精神 。“春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可眠,秋怕蚊虫冬怕冷,收拾书箱好过年”,与大国工匠无涉;“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古往今来之浮躁,与大国工匠无缘;曹植“七步成诗”,成就不了大国工匠。“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如面壁十年之达摩,石壁留下隐约可见的水墨画像,才能“乘风而破万里浪,一苇撑破大江流”;才有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才如明奇巧人王叔远,“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雕橄榄核小舟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大国工匠精神,贵在细节,尚美、求新、求精,面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庄子·徐无鬼》班斧运金,木匠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未碰伤郢人之鼻;《孟子·梁惠王上》,察秋毫之末,是说清秋天,视力足以看野兽毫毛的尖端。靠着传承和钻研,在99.99%中追求101%,大国工匠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直可颠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俗谚。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有“金属雕花”技能的胡双钱,凭借一双手、一台传统的铣钻床,仅用了一个多小时,打造36孔,精度达到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为火箭焊接“心脏”的高凤林,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不出现一丝漏点;还有大国工匠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又有大国工匠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

斧凿铲钻寻常用,曲尺墨斗有师传。大国工匠精神,早就注入中华民族基因,确需大力挖掘、延续与传承。子承父业,师父徒儿,薪火相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产品,是民族文化触发智慧灵感之迸发,是大国工匠生命的体验与延伸。古有玉玺,乃国之重器,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今有国之重器工匠精神,对工艺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无瑕的孜孜追求,对大国使命的担当与守护,其功业不仅镌刻于万里江山,同时引领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筑梦中国。

作者:吉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大国工匠观后感 篇9

在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的国家礼物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太过逼真,让人忍不住伸手触摸。事实上,它是孟剑锋在一个只有0.6毫米的银质工件上经过数百万次精细雕刻而成的“丝巾”。它可以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完成数百万笔。这种完美和卓越只有我们的“雕刻大师”孟剑锋才能实现。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触摸!

另一个数据是——486.1公里,是京沪高铁上运行的380A最高速度,创下了高铁试运行速度的新世界纪录。宁詹韵是第一个从事高速列车转向架“定位臂”打磨的人,也是首席打磨师。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了完成380A准备冲高速的关键阶段,他并没有每天都无法陪伴患白血病的父亲,只是在下班的路上得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大国工匠事迹观后感 篇10

“我不冲就没人去冲,,他们也怕,不敢冲到前面,只有我们爆破工才能冲到前面。爆破工的工作就是排除危险,冲在最前面,开路先锋中的先锋。”

当我们舒适安稳的坐在高速行驶的铁路上,我们不能忘记那如山崖伫立,如长松挺身的爆破工们。

徐立平所在的工厂是中国最神秘的工厂之一,主要是生产国家战略导弹、宇航器发动机。29年来,他的工作是为火箭的固体燃料形面,施行微整形雕刻,这是固体发动机制造中最危险的工序之一。

“我们是直接接触火药进行操作,无时无刻不处在危险之中”,唯有超凡心理素质和超高技艺的结合体才能完成这个工作,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让他时刻要求自己万无一失,因为出了事故,便是整个工厂的覆灭。

王进,两脚踩在1000千伏特高压线,身体如蜘蛛一般悬在高压线上,爬过多个高压铁塔的他是国家最优秀的高压线检修技术人员之一,面对138米的高塔,手抓在铁塔上都烫手,一旦出现踩空,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高空坠落,其实每一次任务都是对生死的考量,一瞬点电弧过来,人已经就没了,他靠的是什么?是极限化的胆量、意志、体能、耐性、责任心和本行业的技术操作本领。

正如王进所说:“每一次再危险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干”,但是“之前家里任对我的工作是一无所知的,他们认为我只是去管仓库而已,我会考虑很多事情,万一这次任务我下不来怎么办。”当家人们知道并理解他的工作后,他说到:“其实孩子心目中,他不会觉得你危险,而是觉得你很了不起,而是个英雄,我不会觉得我是个英雄,因为我本身,我只是个工人,一个带点作业工人,就是保障可靠用电,让所有老百姓能每时每刻都可以用到电,这就是我们最终的一个责任吧”

工匠们的工作貌似平常无奇,但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承担着身价性命和社会民生的重大责任。饱含着常人不能承受的坚韧辛劳,甚至还时或涉及耗体殒身的危险。

事实上,相当多的工匠岗位,是以一身犯险而保大业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

工匠大国观后感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10-03

“普高有高考,职教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作为职教领域展示职教成果和师生才华的重要平台,得到的社会关注度日渐提高。2016年国赛主题“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的确定和全面践行,更是一种在国家层面上全力推动“工匠精神”回归的务实之举。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此主题不失为一面旗帜,一座航标,它鲜明昭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旨和发展方向。在此推动下,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必将为未来大国工匠的培育提供试验的平台,各职业学校也将会视技能大赛的备赛过程为打磨和塑造未来大国工匠的重要契机。

有“行”必有“思”,有“思”方促“行”。为了更加深入认识技能大赛的推行意义,探知备赛过程对于人才培养的真正价值,探索出一条可具指导性的途径,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在与带出金牌选手的老师及获奖学生的零距离接触和深入对话、全面沟通之后,在技能大赛对未来大国工匠培育的“获”与“惑”这两方面作了以下思考。

一、工匠精神引领下的“收之获”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落在个人层面,便是一种认真精神,一种敬业精神。该精神的核心贵在从业者不再是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能对职业心怀敬畏,对工作认真执着,对产品求精负责。他们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给客户以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故此,若以这样一种精神去投入备赛过程,必然会敦促团队成员以一种追求极致的态度来对待教和习。那么,它的长期推行,也势必对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它无疑会促进“职业教育以人的素质培养和提升为根本点”的有力落实,也更将促进职业学校自觉树立起承担“培育未来大国工匠”重任的这一教育理念。在此认识下,结合近年来我校获奖师生的一线经验,笔者认为,抓好以下“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现学生的先天禀赋和兴趣,保护工匠培育的内生力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人人皆可成才;但能否成才的关键在于能否帮助个体找准自己的先天禀赋和兴趣点,并在这种禀赋的基础上把兴趣发展成自己的职业甚至是终身事业。这样,个体在制造甚至创造的生涯中才能产生一股内生力,对自己的“产品”有着精益求精的自觉愿望和追求热情。

职业教育的本质之一就是因材施教、科学培养,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便是要重视发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某种先天禀赋,并努力为之创造适宜其蓬勃发展的环境。虽然职业学校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处于落后位置,但只要我们能改变原有单一的评价标准,便可欣喜发现大多数学生是各有所长的,经过打磨便可异彩纷呈。就以陈列于我校孙林老师工作室里的学生成果来看,航拍飞机、智能小车、炸弹、数字钟、无线充电、电子琴、智能家居控制、太阳能多功能充电器、温度传感检测仪等成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极具创意的成果皆出自学生之手。它们足以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先天禀赋和兴趣所在,再助力学生将此逐步外化成能力,便可促进学生学有所长、日趋进步和日益提升。

(二)培育学生的创新和执着精神,增强工匠培育的永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综合素质的发展。工匠精神之一的创新意识,是今年国赛的核心主旨,这在今年的省赛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对于训练和大赛来说,创新又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丰富的训练方式还是师徒传承形式抑或大赛的赛题呈现等,都蕴含着多变的创新因子。所以,它需要我们去鼓励,去激发,鼓励学生不惟书本,不惟权威;激发学生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它也需要我们平时做有心人,要善于抓住学生灵感的小火花,哪怕有的想法在我们看来可能比较幼稚,有的可能在现在看来根本不可能实现,都要予以鼓励,加以及时指导。

当然,工匠的培养和成长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专注便是其中很重要的品质之一。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未来的工匠们自信而专注的脸庞让我们感动。可以说,年轻一代工匠的集中出现和崭露锋芒将会成为一个民族自信的脊梁、实力和底蕴。现代工匠更专注过程,将过程视为与结果同等重要。2016年全国技能大赛便将操作过程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要求选手规范摆放用具,保持场地秩序,践行操作程序等,以此引导选手培养注重日常,精细过程以及积累赛事细节等良好习惯。深思大赛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它对从事工作的专注度的重视,只有具备专注品质的人,才会在目标追寻过程中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

创新、专注以及更多的优秀品质,一旦养成便受益终身;但养成也非朝夕可成,所以平时的历练和点滴的积累都需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方可培养出具备内在永动力的真正工匠。

(三)做好“傳帮带”,汇聚工匠培育的外助力

每位工匠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想要成为大国工匠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扎实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在训练过程中切实有效地实施教学和训练呢?

纵观我校带出金牌学生的老师便可发现,他们的成绩都扎根于一些相同的做法:他们已习惯于千方百计尝试各种办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专业技能,他们乐于放下自己是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与学生一起切磋琢磨、相互促进和提高,他们主动追求视野的拓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擅长打破师生、生生之间的隔膜,真诚沟通,乐于分享。就如我校非科班出身的老师王亚芳,历来坚持与选手同步做题训练,直面工程算量项目赛制规定包含机算3小时、手算5小时的大容量计算强度的挑战。当工程算量高职组选手刘茜莹同学在历经手算、机算训练一段时间以后,提出了大项目先列项后计量、小项目先计量后列项的训练心得之后,王亚芳老师能真诚接受,在汇聚了“传”“帮”“带”多方力量之后,师生共同提高了训练成绩,最终斩获了2016年该项目的省赛金牌。

二、工匠培养征程中的“存之惑”

工匠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工匠的成长过程也是漫长而艰辛,历经大赛的指导教师和学生选手在收获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迷惘与困惑。

(一)工匠的长期培育与选手的短期培训出现效益之间的矛盾

每个大国工匠的培育都需坚持不懈漫漫征程的历练,甚至是终身的坚持。但就当前学制来说,三年制中专生的在校时间仅为2.5年,五年制学生在校时间也仅有4.5年。对于一个工匠的培养来说,这样的时间明显是短暂而紧张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出稍具雏形的工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那么,训练的强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很多学生初时还能饶有兴趣地進行技能训练,但一段时间后就因经受不住高强度的单调训练而不顾教师劝导选择中途放弃,这就给选手的选拔工作和可塑之才的培育过程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缺乏致使工匠培养失范的尴尬

一般来说,职业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都对应着职业群中的职业,但我国目前还尚未全面颁布职业资格标准,更不要提职业资格标准的分级、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具体要求和细节了。可是,在日本、德国等这些工匠国家里,却都有明确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以及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政策,这些成熟完善的制度,可能就是这些国家以高品质立世的内在之源之一了。

上述的这些欠缺使得我们的师生无论是参赛还是训练都遭遇着种种尴尬。就以工程算量的比赛项目为例,该项目的比赛评分标准一直不确定,我省多年以来均未公布过具体的比赛标准,这导致师生有种感觉,即成绩的取得偶然性也是很大的,据说就连裁判也没有可能做到100%的正确,所以日常训练便只能确保算量的大致方向,细节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差。坊间对国家颁布的算量规范也有诸多争议,现在通用的是允许误差在千分之三之内,所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指导难度很大,所谓的技能师徒传承,就当前国内来看,更多的是依靠师徒的个人经验和直觉而已。

(三)教师单兵作战,缺少团队师资指导的艰难

团队指导具备着智慧碰撞的优势,集体力量的强势。但就目前备赛形式来看,各校大多是以教师单兵作战形式为主。以我校王亚芳老师的带队经历为例,整个漫长的训练过程都是她一人孤军奋战来指导三个学生,在急需解决工程算量需要大量习题而市场上没有现成训练题库的难题时,一个人的力量就显得尤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解决这个难题的当务之急便是需从与建筑相关的企业收集设计图纸,照图出题;但因困于教师个人关系有限的不足,最终导致图纸来源少,拟题内容不足。教师单兵作战带来的劣势在参赛时刻体现更为鲜明,因为参赛时刻学生得失心极重,临场发挥极易受到影响,此时,老师的减压安抚、细节指导都可以决定着一位冠军的产生。但是,仅有的带队老师在疲于应对各种突发的大小情况时往往显得顾此失彼,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参赛成绩。

总之,上述尴尬正是直接折射出目前各校工匠培育氛围不够浓厚,工匠成长土壤并不肥沃这一现状,它直接导致了每所学校仅有少数学生能得到长期的专业的指导训练这一无奈实情。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有足够多的教师来参与指导这个前提,才会保障我们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才能为我国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提供更多的工匠型人才支撑。

技能大赛如火如荼,技能技术的培养正日益受到重视。可以说,技能大赛对未来工匠的塑造作用与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笔者有理由相信,随着对技能重视程度的提高,随着各校备赛与参赛经验的积累,随着有关制度与标准的制定和成熟,未来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能工匠必将在此起航。

(责任编辑:方健华)

大国工匠精神观后感 篇12

一国之产品质量,往往被视为一国之礼貌程度;一国产品之信誉,往往是一国之国民尊严。

无论是工匠精神所制造的产品,还是它所体现的职业道德,乃至背后人的素质,都与一个民族的尊严、生存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以精细化工业闻名于世,追踪溯源,正是他们匠人文化的底子,正如日本大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言:“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互联网时代,注重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合度仍是企业的核心工作,要让用户以拥有自我的产品为傲,靠的正是与众不一样的那点沉潜功夫,或者说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也一向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一部中华礼貌史凝聚着历朝历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工匠精神造就我们民族的百业兴旺、空前繁荣。

工匠精神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基因,我们应当回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当中,去提炼和梳理属于我们自我的工匠精神,并将之传承和延续下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强国必须先强质。追求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必须把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作为强国战略的两大支柱。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才能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工匠精神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

从个人、社会到国家,无论是创新创业之路,还是民族复兴大业,都需融入务实求精的工匠精神。但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轻视已经很久了,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更加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有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牢固树立滋养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方能赢得更多尊重,中华礼貌方能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发扬“工匠精神”,从我做起。检察人员的“工匠精神”还包含着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精神内涵。在真正的“工匠”看来,工作是修行,作品是修炼。“匠心”应当是一颗纯粹之心,私心杂念只会消磨“工匠”对作品追求极致的恒心和执念。世界再嘈杂,“工匠”的内心必须是安定的。我们需要静下心、多钻研、专注当下、投入工作。案管办是检察机关的窗口,代表着检察机关最直观的形象,同时也是检察机关自我监督制约的部门,在监督推进规范司法行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作为检察院的一员,作为案管办的一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工匠精神”作为支撑,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像一名工匠一样,把工作当成一门艺术。秉承“工匠精神”——专业专注,精益求精。案管办需要对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实行统一受理、流程监控、案后评查、统计分析、信息查询、综合考评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在平时的工作中自我会不断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自我的本事。在工作中自我还要时刻充满敬畏感,对工作慎重、负责,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敬畏感,就不可能入心,既入不了心,也就不可能专注地从事工作。在专业专注的基础上注意总结创新,精益求精。秉承“工匠精神”——一丝不苟、一以贯之。法律是严肃的,我们作为法律的

实施者更应认真认真再认真,因为有时的一个不细心可能对当事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损害司法公信力。在平时工作中,比如受理案件填写案卡时,比如审核全院案件报表时等等工作中都要怀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完成自我的本职工作。

上一篇:示范课活动方案方案下一篇:出纳职能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