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小学校务公开工作总结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郊小学校务公开工作总结(共6篇)

西郊小学校务公开工作总结 篇1

底伟娜

活动名称:《我们一起来帮忙》

活动目标:1发展幼儿的四肢平衡能力

2发展幼儿钻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幼儿自行车3辆、椅子9把、筐6个、拱形门3个、彩色长线3条、西瓜36个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队列练习:切断分开

拍手操 准备活动

2进行部分

(1)教师指导幼儿:爷爷种了很多瓜都熟了,可是爷爷年纪大了,这么多瓜爷爷运不回去了,怎么办呢?

(2)教师引导幼儿,去爷爷家的路可不是很顺畅,路上有很多的障

碍物,遇到障碍物我们该怎么办呢?

(3)爷爷给孩子们准备了自行车,大家可以骑着自行车把西瓜运到

爷爷家。爷爷说去他家会遇到高低不同的彩色长线,之后会遇到几个像板凳一样的大石块,要克服这些困难才能到爷爷家里 ——教师引导幼儿怎么样才能过彩色长线?怎么样过大石头?

(4)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讲述游戏规则

分组进行 幼儿骑车钻过高低不同的长线,绕过大石头,进爷爷家门,把西瓜放下,骑车回到取瓜的地方拍一下下一个孩子的手,并到队尾,依次进行。

(5)教师请每一名幼儿进行练习,感知活动之后活动开始,积极鼓

励幼儿加油呐喊

(6)活动结束,请幼儿看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小结,孩子们都特

采莓西郊下 篇2

草莓园位于市区西郊,阡陌纵横,交通便利。草莓园足有六十亩,放眼望去,就象一片绿中透红的海洋。绿油油的草莓,在春风吹拂下,扭着柔软的腰肢,翩翩起舞,大大小小的草莓缀满枝头,红艳艳、娇滴滴的。整个草莓园,果红叶绿,相映成趣。园区散发出一阵阵的幽香,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蜂蝶,也吸引着纷至沓来、休闲度假的市民。

走进草莓园,但见各色的草莓,红的,青的,熟透的,半熟的,大的,小的,一排排扑面而来,它们纷纷探头探脑地露出笑靥,欢迎游客的光临。草莓园里,到处是结伴而来的人群,老的小的,男的女的,东一簇西一簇地采撷带着晶莹露珠的草莓。他们时而品尝品尝新鲜的草莓,时而谈论谈论轻松的话题。几个穿着超短裙的少女,像美丽的蝴蝶般在草莓丛里飞来转去,一边采摘草莓,一边唱着甜蜜蜜的情歌。她们追逐着,戏弄玩谑着,朗朗的笑声,不时荡漾开来。粉红色的草莓和她们灿若桃花的脸膛交相辉映,越发衬托出他们的妩媚风姿。飘来飘去的几位少女的倩影,成了草莓园最绚丽多姿的一道风景线。

见到这么可爱的草莓园,我的孩子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欢呼雀跃。他被这繁星似的草莓迷住了,成了蹦蹦跳跳的小鹿。他拍着小手,大声嚷着:“好啊!好啊!”这充满童真的欢呼声,我听了不禁展颜而笑。也难怪他如此高兴,以前他常吃草莓,早为那清甜的草莓所倾醉了,现在置身于这片草莓的天地里,他怎能不欢呼呢?他一会儿帮助妈妈采摘草莓,一会儿去扑打蟋蟀,一会儿追赶那些翩翩起舞的蝴蝶,跑得满身是汗,就像一匹撒欢的小驹。

看着孩子快乐无比的神情,看着碧绿的草莓园,我的心里也乐滋滋的,充分领略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这片田园风光,对我这个来自农村的放牛娃,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田园里的水稻、蔬菜、番薯、黄麻、花生,各种浇灌、施肥、除草的农活,象电影般一幕幕在我眼前闪现。想当年,我不愿脸朝红土背朝天,渴望能洗脚上田,跻身市井。如今跳出农门的夙愿虽然实现了,但繁嚣的市井,纷争的名利,攀比的风气,已把我搞得疲惫不堪。现在,我置身于这片红绿相映的草莓园,品尝着新鲜清甜的草莓,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倍感惬意和舒畅。是的,此园此境,是可让人避开喧嚣的市井,告别纷争的名利场,荡涤浮躁的灵魂,获得一种返朴归真的愉悦。哦,久违了,迷人的草莓园!啊,我多想解甲归田呀!这样一来,我就可抚慰心灵的创伤,获取心境的宁静了。可惜我人在尘世,身不由己,仍须为社会为家庭尽一份绵薄之力,只能短暂地欣赏眼前这醉人的田园风韵,领略恬静的田园生活。不过,树高千尺终须叶落归根。总有一天,我会告老还乡,像陶渊明那样安度那恬淡的田园生活的。

西郊小学校务公开工作总结 篇3

交通安全工作报告

我校地处彭州市天彭镇顾福桥社区七组,离二环路300米,校前道路与二环路连接,校前道路与二环路十字口没有启动红绿灯,1224名学生经过此处存在很大安全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十分重视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利用集会、国旗下讲话、班级晨会、主题队会、告家长书等对全校学生进行集中的交通安全教育。严格遵守行人应该遵守的交通法规和交通信号,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红灯停,绿灯行”,杜绝“闯红灯”,不违章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地下通道,不翻越护栏,不横穿绿化带等;严格遵守乘车时应该遵守的交通法规,不将头手伸出窗外,上车时不拥挤,遵守“先下后上”规则,下车时不急于过马路。不搭乘超载的车辆,不搭乘车况不好的“老爷车”,不搭乘驾驶员有问题(酒后、疲劳等)的车辆,不搭乘无牌照车辆,不搭乘非法营运车辆;严禁12岁以下学生骑车上下学,不骑“病车”,不骑车带人。

经调查摸底,我校学生上下学出行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一二年级学生家长90%以上坚持接送孩子上下学。三年级学生家长60%以上坚持接送孩子上下学,四年级生家长50%以上坚持接送孩子上下学,五年级生家长35%以上坚持接送孩子上下学,六年级有26名学生骑车上下学(全部是12周岁以上的学生)。

2、接送孩子的车辆以摩托车为主,全部是家长私家车辆,没有非法营运车辆。

3、部分学生搭乘街车上下学。

4、离学校较近的学生步行上下学。

希望交通部门启动校前道路与二环路十字路口处的红绿灯,保障师生安全穿越马路。

特此报告。

彭州市天彭镇西郊小学

中山市西郊小商品市场 篇4

联系电话:0760—8630575

详细地址: 中山市西区岐沙路

市场介绍:

中山市西郊小商品市场经二次搬迁后,1997年1月1日新场建成投入使用,新场地处105国道中山市西区路段与翠景路、岐沙路交汇处,建筑面积4.4万多平方米。楼高四层,三、楼为仓库,共有铺位910个,现开业的首层铺位356卡,商户309户。场内以经营服装、皮具、鞋类、化妆品、日用百货等商品为主,批零兼营,是中山市较大的服装、鞋类、百货综合性批发市场。市场配套服务设施完善,设有2个大型停车场和酒店、银行、保险、餐厅等,交通方便,消防设施齐备,并配有专职和义务消防队伍。市场配备管理员12人,保安员25人,卫生清洁员18人,电工4人,安装了消防自动喷淋(系统),并配备消防栓75人,水带150条,消防水枪75支,灭火器900个。为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健全市场的各项设施和管理制度,实行分区管理岗位责任制和全面量化管理制度,并在个体工商户中广泛开展“文明经营、优质服务”活动,涌现了一批“文明经营户”,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蔚然成风,赢得了消费者和客商的信赖。该市场1995~2002年度连续八年获“省文明市场”和“市文明市场”称号。

中山市西郊小商品市场商户凭着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西郊小商品市场营造了车水马龙、百业兴旺的商业氛围,使西郊小商品市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闻名遐迩,知名度高,经营辐射全国和海外。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近几年来,西郊小商品商场出现了局部滑坡,西区工商分局十分重视和关心西郊小商品市场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积极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稳定商户经营信心。再创辉煌。

高校校务公开工作探讨 篇5

关键词:高校校务公开深化

高校校务公开是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校务公开工作在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校实施校务公开的意义

1.校务公开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校务公开作为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途径,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尊重师生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其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通过实施校务公开,把学校的重大事项向师生公开,让师生员工关心、参与和监督学校的大事决策,实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

2.校务公开有利于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广大师生通过校务公开能够及时了解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了解学校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了解学校未来的主要工作。在实行校务公开过程中,通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能够体会到师生对学校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期望,使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3.校务公开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高校实行校务公开,把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开,置于民主监督之下,可以规范党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同时,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营造讲正气、尚廉洁的校园文化。

4.校务公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关键是要协调处理好学校内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各种矛盾得到适当的化解。校务公开充分体现出对师生的尊重,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和师生关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学校发展的坚强动力。

高校校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1.校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第一,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应由教职工参与讨论并充分听取反馈意见。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翁,只有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重大决策中,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赢得充分支持,保证各项决策的顺利进行。第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包括教师职务聘任、职称评定、业务考核、评选先进、教职工福利费的管理和使用等。这些工作从政策的制定到具体实施过程均要向教职工公开,全面实行“阳光工程”。第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包括学生的奖励、处分情况、评优结果等。学校应依法将有关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公开,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第四,财务收支和收费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这就要求高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各项收费的政策依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向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公开。

2.校务公开的主要形式

第一,以教代会为载体推行校务公开。高校要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通过召开教代会,让教职工了解学校的重大事项及教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讨论,能够吸纳教职工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校务公开的主要形式,高校要定期召开教代会,征集提案,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第二,通过召开会议进行校务公开。根据工作需要和教职工需求,应不定期召开校务公开信息通报会,如职能部门专题说明会、教职工座谈会等。会上就学校的重大决策、职能部门工作总结、教职工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认真听取教职工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管理部门与教职工的沟通。第三,设置校务公开栏扩大宣传力度。在校园内设置校务公开宣传栏,就相关制度文件、表彰决定等进行公开,让教职工及时了解学校的重要事项,并接受教职工意见反馈,实现信息公开与意见反馈相结合。第四,利用公文和媒体拓宽公开渠道。通过下发各种文件、通知等公文以及利用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媒体资源及时向广大师生公开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最新信息,拓宽校务公开渠道。

深化高校校务公开的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深化校务公开,是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指导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措施。高校领导干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高度认识做好校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把校务公开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坚定不移地做校务公开的领导者、组织者、监督者和实践者,使校务公开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

2.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

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主抓落实,纪检监察和工会协调监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要高度重视校务公开工作,提出工作计划和总体目标;形成校长负责制,行政具体部署并组织实施;纪检监察部门及工会要加强督促检查;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广大师生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校务公开工作中。只有坚持上述体制机制,才能把依法治校、民主办学的理念落到实处,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运行程序

建立校务公开相关制度,规范运行程序是深化校务公开的根本保障。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校务公开实施细则,针对校务公开的机构与职能、对象与范围、内容与程序、责任与监督,都应有明确的规定,使校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从根本上避免工作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低效性,确保校务公开顺利开展。

4.把握重点,注重实效

高校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群众关注的兴奋点、廉政建设的关键点和民主监督的重难点来深化校务公开。做好校务公开工作,核心是把师生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公开,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内容真实、形式多样、结果时效。高校校务公开的重点应包括学校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以及与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等。通过直接、简便、有效的方式做到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分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动态性工作及时公开,把师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校务公开的根本标准。

5.严格检查,有效监督

深化高校校务公开的关键环节是建立监督检查机构,制定监督保障制度和实施方案,使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一个能代表广大师生利益的校务公开监督机构;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三是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四是要广泛动员师生参与监督;五是要通过纪检监察部门和工会加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督促检查。

6.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深化高校校务公开,还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要注重考核内容的针对性、考核程序的规范性和考核方法的可操作性。让教职工对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的校务公开工作情况和最终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相关部门及时改进,提高工作质量。校务公开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也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坚持把校务公开工作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校务公开的长效机制,切实深入地开展校务公开工作,规范民主管理,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黎明、吴有明、查俊刚,《全面推行校务公开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年1月.

[2] 幸红霞,《浅谈高校校务公开工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11月.

[3] 朱欣,《依法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3月.

[责任编辑:于 洋]

小学公开课教学实践的失位与回归 篇6

小学公开课 形实不符 实践失位

一、 小学公开课实践的失位

互联网时代素质教育的新理念都以课例为载体,公开课承载着传播教育新理念的职责。适应学生终身发展是所有的课都必须遵循的准则,因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小学公开课教学实践中,“一节好的公开课标准”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大家误认为没有问题的课就是好课,热热闹闹的课就是好课,因而导致小学公开课教学实践失位。

失位之一:教学目的的形式性

“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1]公开课的目的在于公开展示教师怎样使用教学智慧传道、授业、解惑。其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教师如何展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理念,而且还为观摩的教师搭建自我专业成长的平台。然而在实践中,公开课只重视课的外在形式而弱化课的本义,即对学生知情意行能力的培养。于是公开课被异化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同台“演出”。教师把公开课当成展示自我的舞台,为了让公开课完美无瑕,教育者反复提前预演,只关注教学的外在形式是否华丽与热闹,却迷失教学的本义,即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头脑与创新能力的儿童。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受教育者而言,小学阶段正是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问题在于师生在公开课上面对烂熟于心的教学内容依旧表现出新授课的状态,在一堂堂不真实、不扎实的公开课中,教师忽略了儿童内在的心理成长,尤其对于思维具有局限性的受教育者而言,教学目的的形式性背离了小学低年级阶段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

失位之二:教学设计的表演性

“公开课对教学进程的设计核心在于探讨学生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在于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是公开课的基本立论点。”[2]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设计,与此同时公开课还需要呈现执教者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大胆探究的能力。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让受教育者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公开课中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执教者通过文本的建构与分析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因此,公开课中执教者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知识,而且更应该呈现以生为本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过程。在实践中公开课的执教者盲目采用“拿来主义”,然而拿来主义教学不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的原有起点,也不考虑自身能否驾驭教材,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公开课给予学生的是真实还是虚假,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令人深思。

失位之三:教学内容去问题性

叶圣陶指出:“无论教育和教学,都为的是学生,要学生进步和成长。那么,在观摩教学的时候,教课的就该不管旁边有多少人在那里,专心致志在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上用功夫;听课就该注意于教课的老师怎样指导和启发,尤其要注意于学生是不是真正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得到了益处。要不然,观摩教学就没有多大意思。”[3]在实践环节中,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存在去问题化迹象,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所回答的答案都在预演环节中被反复演练。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课堂问题相对缺乏生成性,学生在公开课中的文本理解方面似乎并没有生成问题意识,主动权被教师所掌控,学生的问题意识被遮蔽。因此,公开课实践教育情境似乎并没有更好地展现出教师如何指导和启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生成与建构。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无形的教师权威往往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思考空间,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往往被外在的伪问题所边际化。

二、 小学公开课实践失位成因

公开课是探索教学规律、推广素质教育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形式,公开课实践失位的成因在于教师“被评价”动机有余和教师功利化价值认知的失衡。

1.教师“被评价”动机有余

目前,公开课的评价包括学校领导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和教学专家评价,却缺乏教师个体“我”对教学的评价以及最有评价话语权的学生的评价。然而,领导、同行教师与专家的评价大多基于自我个体在听公开课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而学生真正在公开课中获取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亲身体验的评价权被评价制度所潜规则化。于是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处于“被评价”地位,执教者的动机往往是为了在“被评价”中通过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收获更多的文化资本与荣誉资本。因此,“被评价”教师采取完美无瑕的教学形式实属无奈之举。因此,教师之所以在准备公开课环节有意识地在脑海中精心设计,并且精确计算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进度,是因为教师被评价动机所左右。

2.教师功利化价值认知的失衡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功”与“利”在教育教学领域中逐渐扩展。一方面,为了公开课的“成功”,为了得到更多的鲜花与掌声,为了得到更多的被认同,公开课之前,教育者通过所在的教研团队一遍遍磨课、研课,备课的周期较长,已远远超越教师所能承受的极限,超过学生的原有认知发展水平,并且不厌其烦地换教室、换学生进行试课,在试课的过程中,教育者掌握教学流程的时间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正式的公开课上演绎完美。另一方面,教育的私利凸显在公开课中,教育者为了把公开课上成功,令专家和领导满意,上课的每一步都精心安排,认真思考。教育者之所以投入如此大的热情,是因为通过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能够获得更多的潜在资本,获得评优晋级的机会,增加更多的福利待遇。教育者的教学行为被公开课的外在形式所束缚,公开课与执教者所期待获取的文化资本和荣誉资本捆绑在一起。因此,公开课在教师功利化价值认知失衡的影响下,课堂上呈现的师生教学行为的真实性值得深思。

三、 小学公开课实践的回归

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执教教师应当摈除公开课所带来的各种弊端。首先应该在教师评价制度上构建多元改革体系,其次应该在教师认识上找回教育的本真,最后教师个体应该进一步提升师德,以保障公开课教育制度本义的实现。

1.构建教师评价制度多元改革体系

公开课中教师的“被评价”制度使得教师被迫在公开课中走入完美化、形式化和表演化的实践困境。只有从源头上改变公开课的教学评价制度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新课改实践中公开课的改革,从而进一步减轻公开课执教者的精神与心理压力,让每一位执教公开课的老师获得个体“我”的专业成长,让公开课传递出更多更好更真的正能量。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教师评价制度的多元化改革体系,开展从教师、领导、专家评价到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自我教学的反思。从评价结果而言,再完美成功的课都有瑕疵,再有瑕疵的课都有闪光点。因此,公开课的评价者应当理性认识公开课中暴露出的瑕疵,正是由于瑕疵的存在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当下教育中的弱点,为教育研究者们提供鲜活的研究课例,从而进一步提升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与此同时,公开课的执教者——教师也需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公开课评价制度。公开课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个体教学的改进,以公开课教研的形式为途径,不断地改善个体“我”在教学实践中汲取缄默的教学情境知识,并通过“反思自己,开放自己,借助人际交流壮大自己。通过扎实地积累这些行动,就可以产生出‘实践性知识”[4]。实践性知识的习得能够更好地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提供向上的生长力量。由于“‘我的‘实践性知识,是以‘我为中心,吸收外来的知识,并跟自身已有的知识混合、发酵,由此才浮现出对于‘我有意义的知识”[4]。因此,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同样需要通过公开课的实践教学,让实践性知识成为一泓流动的清泉,与此同时教师评价制度也必须进行多元化的有效改革。

2.重回无功利化的教育本义

夕阳浅影下,奉读先哲们的传世之作;夜幕晨曦中,梦别老庄孔孟;林荫街角里,畅谈古今中外,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教育是引领人类灵魂的仁学。教师之所以在公开课中表现出完美是因为他们对公开课背后的文化资本与荣誉资本的极度渴望,与此同时对功名利禄的盲目追崇与膜拜。正如韩愈《师说》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过去历史文化与未来文明传承的链接纽带。由于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公开课被功利主义所挟持,导致公开课偏离自身的价值追求。当下执教公开课的教师面临功利主义的严峻挑战,于是新时期的教师需要拥有三重教育境界:首先教师要把知识真实正确地传授给学生,做到自敬自重;其次教师要把文明传递给学生,做到乐道敬业、诲人不倦;最后教师担负着培育学生德性的重任,要坚守安贫乐道、甘于奉献。因此,教师应当转变借助公开课获取执教者个体“我”的功利思想,努力提升新时期教育功利化背景下教育的最高境界,让公开课重现无功利化的教育本义。

3.师德存真求实再提高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公开课中的表演导致教学过程的失真,公开课中的作秀与作假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公开课异化了教育的真谛,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公开课教学的失真会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正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向教育者所传递出的榜样力量对观察者起到的潜移默化影响,教师关于公开课预演的言行举止将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公开课中真实地呈现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坦诚地接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公开课中的真实表现。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裴娣娜.在追问中把握公开课的现代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5-

10-25(8).

[3] 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4] 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市消防支队典型事迹汇报材料下一篇:教研组活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