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1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

此文共有4

教育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2

二、开题报告要点: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简况;研究目标、实现目标需研究的问题,针对问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进度、预期成果、组织分工、经费分配等(3000字以内,可加页)。

学科作文: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内容,挖掘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历程,让学生自觉用文字自由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见闻、心得。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为学习而写作――介绍美国的一种写作实验方案》一文中介绍: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的教师正在探讨一个新的课题――把写作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他们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练习,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写作应该成为跨课程的学习工具。写作是“书面上的选择”。(作者使用“选择”一词。意在排除像抄书这样的书写活动)包括记录要点、列出纲目、记下观察情况、表达感受,它们和写散文、写故事等的写作行为是一样的。每一个写作者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写作练习实际上是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语文教师和各科教师相互配合,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成功地运用写作这一手段去促进学习。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和聂恰耶娃强调作文训练与各学科教学的联系。他们认为: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作文形式。同时,他们还要求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认为:作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而且应该成为加深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专家评议要点:对开题报告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800字以内)

专家组通过审议开题材料、查看相关资料、听取主持人报告、课题组答辩,对课题开题报告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形成一致性意见:

小学学科作文教学研究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切入点,开辟了新的写作资源,形成跨学科教学理念,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内涵。该课题的研究开创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新路子,是一个颠覆性的新的教学实验,指导学生用另一种视角看世界,了解世界,提升了学生生命的成长素质。课题主持人从开始思考学科和作文整合,并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验,取得了丰厚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科作文理念,在国内类似的研究不多,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仅有两篇关于学科作文的论文,其中一篇是莲花小学课题组的文章,该课题从作文的基本特征出发,从学生的作文困惑入手,符合新课改精神。该课题采用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恰当适用,课题研究方案切实可行,课题预期研究成果令人期待。为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确保课题顺利达成课题目标,专家组建议:

1、进一步明确学科作文的内涵,从学生、学科、作文三个层面切入,准确定义学科作文的概念。

2、课题研究目标高了一点,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学科整合的方式,形成作文教学的合力这是可行的,但形成大语文、大作文教育思想不是一个实验周期可以做到的。课题需解决的问题不能太多,应该少而精。学科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放到下一个研究周期进行,学科学习策略和作文策略研究更是理论性强,作为小学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

3、应该加强个案研究,选好个案研究对象,及时收集个案的信息,不断分析总结,确保课题实验数据真实、有效。

四、重要变更:根据评议专家意见,对课题研究所作的重要调整(可加页)

根据专家评议意见,结合课题实际,课题组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对课题研究作出适当的调整:

1、关于概念界定:学科作文: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内容,挖掘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历程,结合语文课标要求的年级作文训练点,教会学生自觉用文字自由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见闻、心得。

进一步明确学科作文要结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兼顾学生的作文训练要求,把作文训练要求和学科内容结合起来。

2、关于课题研究目标:第一个目标删去“形成大语文、大作文教育思想” 。对应的研究问题删去两个:(4)学科作文教学策略研究;(6)学科学习策略和作文策略研究。

重新调整为:

研究目标:

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学科整合的方式,形成作文教学的合力;转变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强调作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作文教学的研究能力。

让学生逐步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积累学科生活素材,善于把握课堂上精彩内容。能在各科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把作文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能把各科学习中的见闻、感受、思考、想象、困惑、探索、研究用文字如实记录,在快乐作文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实现目标需研究的问题:

(1)作文教学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研究;

(2)学科作文教学的一般流程研究;

(3)各学科作文形式研究;

(4)学科学习和作文关系研究;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3

一、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个体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培养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小学领导、教师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和积极探索研究的课题。

信息素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的能力。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目前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措施。

由于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建设上。事实上,只有农村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拥有一定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才可能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因此重视对培养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始终是我国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方面。现在可以这样说,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两大渠道。国家教育部11月《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说明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普及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辽宁省教育厅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我们省已在县城以上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一些农村学校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二十多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在课程目标和理念、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设备更新、教学方法研究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当然,在发展的道路上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农村,设备配置不到位,普及程度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让农村中小学生全员接受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些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师资配备不均衡。农村老教师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有的设备闲置,有的学校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更谈不上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提高。

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实施到学校教育当中去, ,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并组织起草编写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出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列入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教育部师范司制定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重点是要提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期望通过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辽宁省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展开了很多方面的工作,对于在职教师已进行了信息技术一、二级培训、同时还开设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各市进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农远工程教师的培训等,都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不同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农远工程的实施,把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方式,从城市传输到农村、从发达地区传输到落后的地区,能够解除广大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的新课程教育资源匮乏的燃眉之急,以资源共享促教育均衡发展。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得教育信息化设备第一次真正的走进了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走近了我们每一位教师。这就为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在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也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而取得了较大进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不断出现新突破。在这种大环境下,城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有了一定的进展;在农村虽然教育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但人们也已然认识到影响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息素养问题,特别是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是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需要格外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农村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拥有能适应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力量,才可能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育和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差距。为此,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重视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了解、分析城市、农村地区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其特点,探究其深层次影响因素,结合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策略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全面的理解以及分析来讨论中小学生信息素

养的时代特征。同时通过对辽宁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的调查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了解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分析,从分析中寻找和了解问题,从而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城市、农村不同地区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深层次影响因素。

2.探讨目前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以及实施策略,为更好地培养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一定的依据。

3.如何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使教师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4.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建设研究,提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建设的标准和实施建议。

5.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当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实施新课程,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与教学效果和在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影响。

6.通过研究探索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为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改善策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进而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缩小贫困地区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差距并最终实现城乡全面发展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二)课题研究内容

1.信息素养的基本问题研究

(1)信息素养的概念

国外的有关界定、我国的界定、信息素养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区分(信息素

养与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信息素养与科学素养、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信息素养与媒体素养等。)

(2)信息素养的流派(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信息与微电子教育、多媒体文化、超媒体文化与网络文化、信息素养等)

(3)信息素养的特点(信息素养的普遍性、信息素养的操作性、信息素养的发展性)

2.目前我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关问题研究

(1)中小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2)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

(3)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机房设备、网络建设等),软件环境建设(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等)。

(4)领导重视程度,具体措施研究。

3.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1)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内容

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2)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的数据统计、调查的结果及分析、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素养的认识程度、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中小学教师对于培养信息素养的看法、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不足之处。

(3)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及途径

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应具备标准;加强中小学教师在职期间培训,校本”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创造条件。

4.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关问题研究

(1)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究。

(3)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研究。

(4)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评价研究

5.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研究。

(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效果研究。

(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所起的作用研究。

6.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培养策略研究

(1)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研究。

(2)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从调查实际分析出发,并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提出关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量化评价方法。

本课题通过对我省城市、农村中小学生在信息素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剖析,探索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和培养策略,提出关于城市、农

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量化评价方法,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高度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依据。

三、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实验课题必须符合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精神,遵循课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目标,推动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发展。

2.科学性原则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以教育信息化的思想、

方法来加强对实验课题的管理。首先,各实验点校在实验课题的立项上,要从本单位的信息技术教育实际入手,以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为主,进行科学论证,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其次,实验课题的组织管理、实施要科学化,要加强过程监控、实验数据和文档资料的管理。

3.组织性原则

课题要统一组织,加强管理。各实验学校要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课题组的所有成员要有全局观念,认清所从事的实验工作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所处的位置,顾全大局,圆满、顺利地完成实验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把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名课题负责人,组织安排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进程,制定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同时要注重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实验研究的各子课题间相对是独立的,相互又是融合的,统一在总课题下。所以要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统帅各子课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我省的基础教育为基地,在已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研、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再与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对比,确定课题的研究重点和切入点,制定研究方案,进行专题的研究。在研究的开始和进程中,各市子课题组可以建立广泛的联系,相互沟通,探讨研究,争取做到成果互补,资源共享。在研究手段上,我们要充分利用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网站(www.lnedu.net)开辟一个本课题的专题栏目,与各地研究人员进行讨论,交流;还要建立QQ群(QQ号:223680083)加强联系。

1.根据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和问题的调查问卷、师生座谈、个别访谈和课堂教学观察等研究中获取的信息来了解全省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情况。

2.通过对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理性的分析,能够从繁复的现象中寻找和了解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分析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深层次影响因素、形成改善策略提供思路。

3.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有其自身特点,信息素养之不足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加以改善,关键在于寻找更有效的措施。

4.评价作为一种行为导向,其科学性、有效性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可以探索更有效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方法。

5.通过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可以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另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研究法、调查法(测试、问卷、访问、座谈)、文献法,实验法、比较法等,其中以实验、调查、应用研究为重点。

四、实验的组织和实施管理

(一)实验的组织

总课题组是由有关行政领导、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和信息技术教研员等组成;

实验点校的课题组应由学校领导、信息技术教育负责人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组成。

课题顾问: 袁 跃 张国林 李兆君 肖连富 白春章

课题主持人: 叶金霞 吴晓阳

课题组成员: 高国军 王建群 张 晖 闫铁莹 董德宝

袁 利 寻海东 田 露 王 双 孟繁海

赵书阳 张 杨 刘明娟 王英杰 林 玲

鲁 东 董 玲 刘 巍 王春梅 刘兰芳

李来鹏

(二)实验的实施管理

本课题由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信息技术教育研训部承担组织实施管理。

1.各实验点校均可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工作,实验点校间可互相参加会议和活动,也可参加全国同类的会议和活动。

2.各实验点校要在课题组的指导和协调下,互相学习,协作攻关,成果共享。

3.各实验点校要更换课题负责人,应征得本人同意并向总课题组提出书面申请。

4.总课题组要对实验点校课题进行检查指导,建立管理档案、加强资料管理,组织成果汇报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评选优秀成果。

5.各实验点校课题主持要按阶段写阶段实验报告报送总课题组,连续两次不报者,视为放弃实验处理。

6.总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各实验点校课题的研究成果,发表时除注明总课题组成员外,同时应标注有关的各实验点校成员。各实验点校研究成果出版时,要征求总课题组意见,并统一标注总课题组名称和课题组成员。

五、实验的实施步骤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较大范围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其它研究方法,力求详尽了解辽宁省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基本状况。通过对全省中小学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水平等方面问卷调查和深入细致的访谈工作,获取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阶段:以市为单位统计分析各地区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深层次因素;对省内不同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对影响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各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做相关分析;同时根据得出的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对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做归因分析并尝试建构有较强针对性的适合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特点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分析应用策略并尝试在实践中检验其实际效果,最后写出研究报告。

具体时间安排:

1.20xx年3月下旬召开课题开题会,总课题组安排实验工作及研究任务,并布置签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协议书。

2.20xx年4月,实验点校根据总课题组的课题实验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组建课题组,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明确研究任务,填写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协议书,上报总课题组。

3.20xx年4月—20xx年3月进行第一阶段实验。在此阶段,总课题组要调研、了解情况,进行指导。20xx年4月份,各实验点校上报第一阶段实验总结报告,总课题组组织召开阶段成果汇报会,总结经验,积累资料,评选阶段优秀成果,推广典型,准备和布置下一阶段实验任务。

4.20xx年4月—20xx年3月,在总结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实验。各实验点校分别对承担的子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信息技术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20xx年3月各实验点校上报第二阶段实验总结报告,课题组组织评选阶段优秀成果。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4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批准号:B—a/2006/01/012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

课题名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

课题主持人:

课题单位:

开题日期:200年 月 日

开题形式:立项答辩(学院高教室组织)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批准号:B—a/2006/01/012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

课题名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

课题主持人:

课题单位:„„

开题日期:200 年

月 日

开题形式:立项答辩(学院高教室组织)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经费)《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2006年12月30日)

各位领导、专家、课题组成员:

由„„申报的课题《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B—a/2006/01/012)。现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苏教科规[2006]005号文件)的要求,课题组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指的“高职”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本课题所指的“校本”(school-base)一词,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包括3个方面:即“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其首要的含义是:没有学校改革和发展这个基础,就不可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就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家长、教师和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本课题所指的“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及其成果,它在纵向上具有时间承继性,在横向上具有空间依附性;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在广义和狭义之间的中间层次的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成果,是人类能力的高度发展,是借训练与经验而促成的身心的发展、锻炼、修养。

校本文化与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

校本文化是有特定意义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成的,只有在明了学校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明悟校本文化的内涵。学校文化说到底就是整合学校内部组织文化,将学校内部各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统一引导到一个方向上来。概括起来,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全体师生共识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等。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虽然都属于亚文化范畴,但其出发点不同,含义也自然不同。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而学校文化则是学校经营的一个部分。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一般是与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讲座报告、才艺表演、辩论赛、演讲赛、科技发明赛等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多种主题的校园活动相联系,成为学生求取新知、开拓视野、愉悦心境、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相比,作为学校文化,更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区别了校园文化的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等较单一的内容;更加注重学校群体成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强调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文化是个经济学概念,构建学校文化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市场竞争力。

校本文化与学校文化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校本文化强调的是本位(以学校为基础的文化),是指具有本校特色的,用于指导学校成员行为的,大家共享的行为、价值观和观念系统。校本文化体现了学校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办学状况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体现了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知名学者Heckman认为,校本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特有的共同信念,这些 3 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校本文化是在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广义地讲,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讲,指经过历史发展的积淀,一个学校逐渐形成并不断获得传承和充实的、可以长期主导学校发展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性价值,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是用于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和内部整合问题的符号意义系统。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1、问题的提出

尽管我国高职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在为抓硬件条件建设所累:由于大量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压得学校手忙脚乱,很难有精力学习、思考和研究文化建设,工作摆不到日程,没有系统规划,对校本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有很大差距。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高职文化建设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模式;二是高职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三是没有把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把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校本文化建设刚刚破题,建设刚刚起步,可谓任重而道远。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高职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为缓慢,提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与本科院校和基础教育在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在高职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尽管有些学校和专家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撰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但都属于初步的、较肤浅、不完整、无特色的认识层面,很难看到全国知名的专家和相关的较为成熟、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且缺少理论指导。更进一步而言,校本文化建设研究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得较多,但形成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不多见,至于大学本科、专科、高职院校进行以“校本文化”构建为题的研究课题更未曾见诸于各类教科研课题中。因此,我们正是在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 4 空前重视、高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教育部正式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社会背景下,站在高职教育和高职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层面上,提出了《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以„„为个案》的课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该课题产生于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其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

学校是凝聚止于至善的文化的场所。文化是一代代人融入血液中的东西,文化沉淀不光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高等学府即文化机构。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一所高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高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学校的生命力根植于学校的文化,只有优秀的校本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正在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一所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化,首先体现在校本文化上。而如何将文化的碎片上升为文化的整体并经积淀成为文化底蕴,则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

从一般意义上说,构建校本文化对于学校共同愿景、信念的建立和目标的实现具有的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校本文化能够解释学校的组织经营状态,能够为学校成员描述学校的基本追求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奠基石:可以为学校发展增添后劲,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管理误区及错误的管理理念,帮助学校尽快转变思路,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与壮大。实践证明,校本文化构建工作的开展,对提升教职员工的归属感,营造“学校是我家,家兴我才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把教师个人事业成长与学校的成长从深层次上联系起来有积极意义。良好的校本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在的规范作用和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因此构建校本文化,是学校教育实际的必然要求。

就高职院校来说,作为地方性、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众多高职院校,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激烈竞争中,都在各自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 5 在快速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建设还跟不上高职教育形势的发展,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与建设一流的或全国示范性现代化高职院有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校本文化构建还缺乏整体规划,还没放到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重要的整合作用这样一个软实力的高度来进行建设。为了走特色办学之路,全力打造学校的品牌形象,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以科研课题为载体,抓好校本文化构建,把校本文化构建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构建目标,高度重视校训、院校精神的塑造,强化院校的品牌意识,形成院校的校本文化特色,培育软性竞争力。

本课题研究虽以„„为个案,但其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文化建设理论,对高职校本文化建设进行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立意新颖且有一定高度,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研究成果显然对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彰显自身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实力,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开展校本文化建设提供经验与思路。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进一步完善高职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提升高职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层次,探求高职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促进高职文化建设的丰富与完善。

3、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特色创新之处

高职校本文化建设研究从总体上看处于破题阶段,探索和构建其理论框架并应用于实践之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对于促进高职校本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高职院校培育出具有各自特色的校本文化并使之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导向。

本课题特色创新之处体现在: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认真调研高职院校发展历程及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教育的管理规律和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特色塑造,进行高职校本文化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探究校本文化的内涵、价值、结构与特征和明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的基础上,建构高职校本文化的目标---践行“人文立校”,打造特色高职校本文化---整合高职校本文化,引入SIS塑造学校个性形象---崇尚大学精神,科学引领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未 6 来走向。

校本文化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维系和凝聚全校师生的价值认同,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惯性力量。校本文化构建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的校本文化不仅能够为整个校园创造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成为校园共同体得以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维系力。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这项研究至少在我省属于首次研究,研究成果将对各高职院校校本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通过研究,旨在指导高职院校结合各自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以时代眼光挖掘和创新办学历史的文化沉淀,制定校本文化构建规划,塑造高职院校品牌形象,构建和谐共进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师生认同度,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探究校本文化的内涵、价值、结构与特征。

(2)明晰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

(3)构建高职校本文化的目标。

(4)践行“人文立校”,打造特色高职校本文化。

(5)整合高职校本文化,引入SIS塑造学校个性形象。

(6)崇尚大学精神,科学引领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的未来走向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本课题涉及的内容是很广的,支撑的理论也是丰富的。课题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人才学等为理论指导,以职业素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企业文化学和系统论等为借鉴而进行研究。在此仅介绍三大理论依据:

党的法治和德治的基本方略。校本文化建设体现了党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 7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0年6月,他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了我们党实行法治和德治的基本方略。具体到学校的文化管理,在社会的转型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在依法治校、治教的同时,突出强调学校管理中的德治功能,确立德治在学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这也指明文化管理在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组织文化理论。20世纪70年以来,令西方管理学者经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的不同组织,采用相同的管理制度和规章、管理方法和技术,其管理成效往往迥然相异?比较相同的管理研究发现,组织成功的秘诀是良好的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理论有力地告诉我们,学校的长期健康发展依赖文化的建设,校本文化是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这也证明了校本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文化理论。从“学校文化理论”形成过程来看,学校文化首先是作为一个实践性命题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初,受组织文化研究的影响,我国也掀起了学校文化研究的热潮,从文化学、德育论、社会学、教学论等范围来研究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可以进行实践培育的;学校文化研究要深入和发展,其出路在于从管理思想出发,归属管理学范畴。学校文化理论既为研究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学校开展校本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学校文化理论要求研究者在校本文化建设中要从结合校情、根植实际的管理思想出发,挖掘特色,力求创新。学校文化不只是为文化而文化,而是为管理而文化,为发展而文化。

(2)政策法规依据:该课题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关高职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作为研究的政策法规依据。

2、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属于综合研究范畴。校本文化构建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我们 8 在深化对校本文化及其构建的理论认识上,细化设计实施方案,进而推进开创性的实践探索。本课题研究将坚持“三个结合”和“三个注重”的研究原则,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相结合;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资料的准、全、深、新,注重比较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应用性与指导性。

(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是一种校本研究,针对的是学校带有全局性的和发展性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实践研究应该是一种集体协作的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各方面研究力量,形成以校本人员为主体,有多方面支持和参与的研究团体就成为本课题实施的重要组织保证。因此,在本课题成功立项后,可考虑由学校确定以部分领导和教师进一步组成更为细化的子课题研究小组。要求各组员通力协作,各尽其责,较好完成研究工作。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需重点采用以下多种方法从多学科的角度开展研究:

①文献研究法:查阅报刊、杂志、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在充分拥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尽可能地搜集当代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研究的文献,研究它们的发展,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使研究少走弯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严格要求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对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注意运用哲学、社会学、企业文化学、教育学、统计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进行指导和分析,使课题研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②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座谈、综合调查、访谈等。特别是要对国内一些著名高校文化建设现状及创新成果进行实地考察,与国内知名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专门机构进行接洽以接受专业指导,向他们深度咨询关于校本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③比较研究法:主要是校本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和其他类型学校关于校本文化建设特点的比较,借鉴国内外较成熟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④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立足高职院校实际,以„„为例,对其校本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剖析,使研究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⑤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注重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在实际工作的情境中,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进而加以评定、反省、反馈、修正,以求解决实际问题。其本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现已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

3、可行性分析

目前,本课题组已具备了研究这一课题的内、外部条件。本课题组负责人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已对此方面的相关课题取得一定的前期研究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对该课题也均有一定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同时,该课题研究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为:

(1)从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而言,本课题组负责人„„作为社科部副主任,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对高校文化研究一直高度关注,并已对此方面的相关课题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先后参加省级、厅级科研课题研究各1项(2004年参与江苏省科研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9年参与新疆卫生厅“吴登云精神研究”课题组,任子课题组长),主持校级科研课题2项(2002年主持校级科研项目《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研究》;2004年主持校级科研项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综合化研究》)。仅自1995年以来,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达60多篇,其中有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收录,数篇刊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1篇论文获江苏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一等奖(《“两课”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新三进”的主渠道作用》,获江苏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类一等奖)

(2)从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而言,课题组成员由学院相关部门行政管理和教学经验丰富及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中层干部组成,成员分别来自学院党委和行政部门(学院宣传部、学院党政办)、社科部、图书馆。成员中多人组织参与多项省、厅、院教科研课题,数人主编过多种教材,多人被评为院优 10 秀教育工作者。成员中职称以副教授、讲师为主体,数人为研究生,全部直接从事学院的文化管理、教学组织或信息服务、艺术传播工作,并以高度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对学院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精力,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进行数据分析和文字处理,有能力完成此课题的研究。

(3)从资料完备、科研设备而言,我院硬件设施完善,拥有完善的校园网和大型电子数据库(如超星电子图书、维普期刊数据库),资讯获取便利,图书馆资料室藏书丰富(馆藏人文社科图书及期刊占相当比重),为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社科部拥有足够的工作用电脑、打印机、U盘等办公设备,这又为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硬件保障。

学院党委和行政这几年来一直积极推动校本文化的构建工作,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指出:培育具有浓郁化院特色的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要努力挖掘办学历史的文化沉淀,培育具有化院特色的文化品牌,使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打下浓厚的化工烙印,增强师生的主人意识、荣誉意识,提升学院的竞争力。校本文化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强化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增强文化向心力、打造学院显性竞争力、提升学院的软实力、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坚持文化为魂,实施校本文化建设工程,营造校本文化氛围”这一文化创新命题,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三年被纳入《„„党委行政工作计划》中,同时更进一步成为学院“十一五”规划和学院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建设方案的重点建设内容。学院党委行政提出,要通过三年的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的建设,力争使学院校本文化建设富有特色,学院凝聚力、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学院党委书记亲自撰写了《论校本文化建设》,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35/2005上。

课题组成员研究专长各具特点,分别擅长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新闻学、社会学、科技哲学、心理学、美术、音乐诸方面的研究,在各自长期的研究领域里不仅透射着独到的文化敏感力和鉴赏力,而且收藏了与文化研究、教育研究相关的高质量书刊,故对高职校本文化构建有前瞻性的研究,并对中小学开展的校本文化建设、教育策划机构运作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对相关内容也有初步研究和设想。

综上,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领导也非常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本课题的上报给予大力的支持。成功立项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将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研究内容,一定可以圆满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5年,2006年12月开题,2008年5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6月——2006年11月):收集、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6月):组织课题开题;进行具体研究。

第三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2月):撰写论文、设计方案;取得初步成果。

第四阶段(2008年1月----2008年5月):完成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提交专家评审鉴定,验收结题。

六、课题预期成果与任务分工

(一)主要成果

1、教育策划:高职校本文化SIS整体规划与设计书。„„负责,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2、构建特色校本文化,打造一流高职院校——„„校本文化战略全新构建。„„、„„负责,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3、“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总报告。„„负责,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

系列论文

(1)高职校本文化建设初探。主要撰稿人:„„。

(2)用文化涵养气质--大学校训及其文化精神。主要撰稿人:„„。

(3)高职校本文化的育人取向与历史传承(升格后的高职院校校本文化整合创新)。主要撰稿人:„„。

(4)高职校本文化构建与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主要撰稿人:„„。

(5)其他论文待定。

七、经费筹措及管理

经费支出预算:

1、资料费:用于购买学习研究资料、相关图书音像资料印刷和复印等——报刊、档案、文献、稿件的抄录、誊印、复印、翻拍、翻译费用,购买最必要的图书费用。3000元。

2、国内调研差旅费:用于考察省市部分科研院所,学习借鉴其文化建设经验——国内调研等活动开支的差旅费(不得列支涉及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调研差旅费)。3000元。

3、会议费用:用于参加与课题相关的会议费用。500元。

4、计算机使用费:用于耗材、PPT制作、CD/DVD刻录等——计算机录入费、软件设计费、计算机上机或租用费(不准用课题经费购置计算机等固定资产)。300元。

5、印刷补助费:用于打印费、发表论文版面费——研究成果出版前稿件的打印费和誊印费等。经费有节余时,可适当支付研究成果的出版补助费。10000元。

6、成果鉴定费:用于会务费和专家鉴定费。6000元。

7、管理费: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由有关机构提取课题经费的5%作为管理费。600元。

合计 24000 元。

经费筹措渠道:由于该课题属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经费来源为两个部分: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资助经费1.2万元;按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文件要求,学院应以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经费支持1.2万元。

经费管理:严格按江苏省及学院有关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管理,保证课题经费专款专用。

八、课题的组织领导

1、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学院校本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拟聘请南京教科所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中心有关研究人员为课题顾问,以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

2、组建课题组,负责实施并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组 长:

„„(主持人),男,副教授,„„社科部副主任

成 员:

„„,女,„„图书馆馆员

„„,男,副教授,„„宣传部部长

„„,男,副教授,„„党政办副主任

„„,男,讲师,„„社科部

„„,男,助教,„„社科部

„„,女,讲师,„„社科部

„„,女,讲师,„„社科部

„„,女,助教,„„社科部

„„,女,助教,„„社科部

(注:课题组核心成员目前排名不分先后,课题结题时按实际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对课题贡献大小排序。)

九、主要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王瑞祥.中央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吴文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根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李超任.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9)[俄] 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黄剑波译,1999.(10)[美]拉尔夫·林顿.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M].重庆: 重庆出版社,何道宽译,1989.

(11)[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黄正东译,1987.

(12)温景文.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08—17.

(13)谢和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04—01—21.

(14)尤建国.论校本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5,(35).

(15)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16)丁钢.文化吸纳—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和新抓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17)曲东华、张健.从企业文化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5,(5).

(18)牛巨龙.探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19)庞少红.导入企业文化

培育校园文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0).

(20)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

(21)任锋、王平尧.试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渗与结合[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22)余水明.农村职业高中校本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职业高中)

各位领导、专家、课题组成员,我们承担的这个课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课题方案在理论上的全面性、科学性以及在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是否清晰,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多多指正,并经常性地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与指导。

《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以„„为个案》课题组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5

时间: 2012-9-18

立项号

2012XKT-YJ156

课题名称

幼儿园安全教育研究

负责人

王晓蓉

所在单位

西安东方幼儿园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且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只拥有一个孩子,祖辈、父辈对孩子给予多少关爱。幼儿园作为孩子的活动场所,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保障孩子们在园的安全,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但是我们也看到,幼儿园的孩子们年龄大概在2.5——6岁之间,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且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从小接受的锻炼教育不同,活动能力不同,加之有些孩子由于先天遗传或是用药等影响,身体素质也各不相同,即使同年龄段幼儿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幼儿园工作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幼儿突发紧急情况。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特别是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更要加强此项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办法,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这就是我们的选题理由。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安全工作是每一个单位的重点工作,特别是对于幼儿园,面对的都是弱势群体的幼儿,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都比较薄弱,因此特别需要教师加强责任心,将孩子们至于安全的保护范围内,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幼儿安全教育,使幼儿掌握较多自我保护的方法;还有就是加强对教职员工处理幼儿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及管理。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增强每一名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预防安全事故的能力,使得幼儿园管理人员、保教人员拥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紧急开展应急处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避免或是最大限度降低幼儿突发事件。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注重教育、强化管理。首先细化幼儿园晨检工作、午睡巡查工作。杜绝幼儿外带不安全物件概率。第二,将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列入每周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开展幼儿安全故事比赛、幼儿园与家庭共同进行安全伴我行亲子活动。第三,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安全教育,通过培训、案例分析、有关幼教对于安全类的法规、答卷等形式,加强教职员工的知识技能掌握。

二、制定流程、实际操练。平时我园进行书面培训内容较多,而教师实际操作机会少,此次研究活动,将主要针对实际练兵开展,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实际进行操作,并邀请有关专家来园指导;根据工作需要,为各个班级配备必备的物品器械;在管理工作中,制定工作流程,具体工作进行责任分工,保证从幼儿园管理层面、教师处理层面、后续工作方面有章可循。

三、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对幼儿进行纵向观察,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对教职员工掌握知识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与前期工作做对比,得出有关数据。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旨在使每名员工从思想上,方法上深入了解、掌握安全防范处理能力。预期成果:

1、问卷调查表;

2、总结并形成园本安全教育的常态方法和制度;

3、课题中期报告及论文;

4、结题报告。希望能得到专家的引领,让我们的安全工作切实有效。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6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目的

“三五五”教学模式真正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可是就中学生课堂来说,提问意识弱、提问水平低、对老师的话不敢有任何的质疑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改变不了。尤其在中学物理课上,表现的很突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一系列新问题。其实新课程呼唤会问的学生、会质疑的学生,更呼唤有心于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教师。但是,在本人长时间的观察和调研当中,无论是“新课改”还是“传统教育”都只是涉及到了现代教育的皮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在物理课程中表现明显。

教师过多的提问压制了学生发问的欲望,阻碍了学生发问的机会。正是在老师的这种精心诱导下,学生慢慢散失了自己探究知识的动力,正是在老师的这种层层逼问中,学生逐渐失去了疑问的主动权。多元思维被一元思维所替代,致使学生没有发挥自己质疑能力的空间和动力。手段被目的化,教学成了一种过场,学生根本散失了自己的思想。

“三五五”教学模式下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质疑精神。只有敢于疑别人之不疑,不满足已有结论,不迷信权威的仲裁,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有创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问题――探索―― 解决”强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研究的意义

在现有的对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中,往往侧重理论性的分析,操作性不强。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丰富教师教学的研究,促进该研究的全面化、深入化;具体研究不同类别的高中生的需求特点,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论对教师激励学生问题意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高中生质疑意识的发展和思想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创新性人才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能不懈地探索答疑的能力。对于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这些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了解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因教师授课情况、态度、时间等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反应特点。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离不开质疑,问题意识的提高可促进学习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提问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在融入社会后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应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各种途径,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问题意识它包含四个要素: ①主客体要素: 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又称为认识对象, 简而言之, 它是人的认识所指向的目标, 具体地说, 认识对象可以是一种进入认识视野的自然、社会、精神等各个领域的事物和现象; 可以是主体考虑加以解决的问题,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社会实践中的问题, 各行各业、不同领域、不同范围的问题, 全局性、战略性的或局部性、战术性乃至操作性的问题等等;也可以是主体酝酿创造或改进的某种产品, 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社会关系产品, 以及塑造人才这种特殊的 “产品” 等等。②需要要素:认识对象要适应人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 “最近发展区” , 这样才能成为人们的思维对象, 值得人们去 “打破沙锅问到底” 。 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李跃兹指出: “认识到某种社会需要是在创造发明活动中迈出的第一步” 。 ③优化要素:主体对现状的不满或否定并想方设法去改进或主体欲从被打破的,处于不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过渡到有序的、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④动力要素: 问题意识能否最终达成依赖于主体是否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顽强的创新意志。狭义的问题意识概念主要是针对动力要素而言的,就是指主体怀有探索情境真实问题的强烈欲望。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态度和创造思维,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的“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学四个阶段的观点,即:“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其策略主要是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的知识采用类似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造就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很强的人才。

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篇7

1、加强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生命化教育观念。

2、加强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完善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管理机制,通过“磨课、赛课、评课”等方式,提高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效率。

3、加强课题研究的总结反思,完善课题研究的管理机制,通过开展沙龙、论坛、论文评比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研究策略,促进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4、加强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管理,完善课题研究网页建设,确保课题研究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在学科教学中,追求绿色生命化的高效课堂,渗透生命教育思想。

2、在德育工作中,开展“生命化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3、以“生命化教育”为主题,进行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生命教育氛围。

4、遵循“南风原则”,实行“生命化教育”的常规管理,促进生命和谐发展。

5、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与完善“生命化教育”的评价体系。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

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借鉴,并进行创新,建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验体系。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我校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总结,同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模式,设计出适合我校发展的研究方式。组织公开教学研究,邀请各方面专家对研究课进行评议,论证实验的研究方向和有效度。

3、个案分析法:本研究将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用具体的事例诠释。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研究预计分四年完成,研究时间为(6月――6月)

第一阶段:起始准备阶段(、6――2011、12)

(一)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在进行前期分析、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的方向,制订特色学校建设的详细实施方案,便于按照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突出特色,细化方案。

(二)成立特色学校建设领导机构。

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皇甫晓天

成员:高丽英 顾素珍 沈阳 王剑忠

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小组:

组长:高丽英

成员:王剑忠、徐惠安、沈阳、李敏毓、陈丹、庞咏梅、张洁、孙艳、陈文英、瞿磊、王弋衡

(三)做好实施组织的培训。主要是确定学校的特色项目,选好辅导教师,进行相关的师资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要发掘本校内在教师资源,加大培养有独特风格的特长教师的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苦练内功,培养有一定专业特长且满足特色学校建设需要的一大批教师。同时,与社会团体机构相挂钩,并从社会上聘请课外辅导教师、专家,确保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组织优秀师资根据年段确定低、中、高年级进行生命化教育的重点,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并搜集相关教育资源,加以合理整合,编成适合课堂教学的校本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实践与体验的活动方案。当然,教师要首先通过学习,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论有全面地了解,并能结合学科教学、学生年龄特点、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等,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把握好生命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五)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课题研究的审批立项。将《创建生命化教育特色学校的研究》作为学校“十二五”的主课题,拟订课题申报书,并向苏州市规划办、苏州市教育学会申报立项,进行开发和研究。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1――、12)

本阶段要针对起始阶段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不断修改完善实施方案,修改完善各年段的生命化教育重点。对校园环境的营造进行合理规划与布置,对课堂教学进行调研听课,对实践活动进行方案设计的补充修改和有序开展,对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特色项目进行扎实开展。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或请教专家进行指导;或与兄弟单位进行合作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或外出参观,学习理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发展。本阶段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根据“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对学校的环境进行合理整治、规划与布置,努力把学校布置成既能体现人文关怀,又能起到熏陶感染作用的人性化的温馨家园,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会说话,让校园的每一棵树木花草能成为无声的老师,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安全、舒适的,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从而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二)重点以“生命化教育”为主题,进行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对学校的橱窗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进行设计比赛等。用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创新设计比赛作品以及有创意的不同主题的图案和作品,来美化校园的橱窗、走廊及班级的墙壁、板报。以实现校园文化和特色项目的有机整合,使整个校园凸出鲜明的“生命化教育”的特征。

(三)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为期一到二周的有鲜明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如观看生命教育专题影片、采访医护人员、参观烈士陵园、慰问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小动物的饲养观察活动、防灾逃生演练、模拟紧急救助活动等等。在开展此项活动的基础上,要做到既发扬传统特色,又力求创新突破,做到师生广泛参与(参与率学生达100%,教师达80%以上)。少先队积极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讲座、黑板报、广播电视宣传、科技制作比赛、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览等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增长学生的知识与创造才干,引导学生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生命,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结合班队活动课、健康教育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科学课等,组织进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渗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起源、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青春期身体发育的变化、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四)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活动课程,借助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平台进行学生特长的提升培训,如版画、器乐、游泳、跳水、羽毛球、合唱团、舞蹈队、模型制作小组的组建,并积极开展活动,经常组织表现出色的学生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比赛,在此同时还要积极为学生搭建能展示才华的舞台,如利用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台进行宣传,或者帮助学生结集出版专集、组织个人展览或专场、将照片上荣誉墙、举行擂台赛等等,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从而更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对可能更健全生命的成全。

(五)进行“生命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凸显“生命化教育”的特色,各学科要积极开展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常规的听课、评课、赛课、课堂观测等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微观分析,寻找能促使课堂充满情趣而又高效的有利因素,加以分析总结与提炼,撰写论文或随笔反思,还可以组织理论学习、邀请专家进行现场作课指导或点评,便于加以借鉴和改进,努力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

(六)进行“生命化教育”评价体系的制订与完善。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而教育的目的是要让生命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学生,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自然也应该多样的、复杂的,但要能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和矫正功能,要有利于促进生命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生命化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纬度去进行设计,注重生命个体习惯的养成过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引领,要打破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习得的片面做法。“生命化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更注重生命个体的纵向发展趋势,而不是仅仅关注横向的对比;应该让学生多看到成功的希望与可能性,少经历一些失望与挫败感,因为生命化教育不仅是关注当下,更关注生命个体明天发展的教育。

(七)实行“生命化教育”的常规管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常规管理,生命化教育的常规管理应该是更具有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应该更多地遵循“南风原则”。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教师管理,也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德育管理等,都要从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懂得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实现的个体,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生命个体更好的发展。

第三阶段:展示提升阶段(2014、1――2014、12)

上一篇:人机工程学基础下一篇:追求梦想的名人名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