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化面临新挑战论文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工业化面临新挑战论文(共8篇)

传统工业化面临新挑战论文 篇1

一、经济信息化与新经济的特征

研究新经济的特征,研究信息经济的特征,是我们考虑现代经济增长特点和方向的一个重要思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至少有三个方面:

1、经济的软化。无论是从股市的市值还是从企业的社会影响来看,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制造业和以“雅虎”为代表的网络业,是新经济中的姣姣者。与钢铁和汽车为代表的工业经济相比,信息经济的特征是“软性”的,软件的研究开放和使用消费构成了信息经济的一大特征,也构成了信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美国新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是,其经济中软性成份比重大大提高。在国际分工深化的情况下,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经济日益“软化”,即日益成为以生产软件、进行研究开发和提供高新技术专利为主的知识型经济,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则日益“硬化”,即日益成为以生产以钢铁、原材料和耐用消费品为主的生产型经济。

2、经济的服务化。随着生产性成份比重的相对下降,在新经济中服务业的成份不断提高。美国经济日益成为一种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新经济的这种服务化趋势并不是现在开始的,美国服务业的比重早就超过了制造业的比重。但是新经济的发展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大大下降。例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使贸易流通服务向新的方向发展,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服务领域。从需求角度看,随着物质产品生产率的迅速提高,随着人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正如当年工业化的结果大大降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减少了生产粮食所占用的劳动力一样,今天经济服务化的结果正在减少经济中物质生产的劳动力,迅速降低第一、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3、经济的无形化。传统工业化经济的特点是“大”、“重”,产品结构日益复杂,所用材料日益高级。工业化经济是一种看得见的经济,有形经济。但是信息经济本质上是无形的。尽管网络上的信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盘片等都是可见的,但是它们的核心功能却是无形的。代表经济增长及其潜力的是技术、知识、软件、信息以及网络等。这些东西与代表工业社会的钢铁、汽车、生产流水线相比,是看不见的,无形的。由信息和高新技术主导的新经济本质上是无形经济。

显然,从新经济的`特征看中国经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又处于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落后。

二、传统工业化目标面临的新挑战

新经济与工业化经济的这些重大的差别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增长不仅不只是迄今通行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意义,甚至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不能充分完全反映的。信息产业的发展确实可以,而且到目前为止也只能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体现出来,但是它对经济运行、生活质量和财富积累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上的表现。新经济的发展对以传统工业化为内涵的增长提出了挑战,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传统工业化的资源消耗型特征。传统工业化的显著特征是大量消耗资源,包括能源的消耗、原材料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有形资本的消耗等,在某些产业中是普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相应地,传统工业化也以重化工业为标志,重化工业化明显被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从而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占主导地位。与此不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则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它们大大减少了对能源的依赖,微小的芯片根本上改变了材料消耗的概念。新经济更多地取决于知识和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这使在传统工业化中的资源约束和资本约束现象发生了重大改变。

2、传统工业化的增长局限。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既受到供给的约束,也受到需求的约束。资源耗竭与资源供应的国际依赖约束了可持续增长,同时从需求方面讲,工业化的最终需求是人们的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需求的增长空间减小,从而使需求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在进入新经济以前发达国家的增长率普遍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就在于物质产品生产已高度丰富,在物质消耗方面长期找不到新的增长点。但现代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增长的作用在于,它除了得到传统产业改造和新产品的物质消费本身的需求拉动以外,还创造了大量非物质产品领域新的最终需求而获得新的需求拉动。新经济的持续增长正因为其创造了新的需求领域,而这一领域的需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

3、传统工业化与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在20世纪的最后中,国际间发生了又一轮产业大转移。其特征是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资源消耗型甚至环境消耗型(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这些国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增长,但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却处于相对不利地位。传统制造业增加价值低,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却有很高的增加价值。这种国际分工使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再一次处于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

4、信息化是工业化后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人类经济史上又一次巨大的革命。如果说工业化的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那么信息化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大部分脑力劳动,这是这场革命的本质。在信息化时代中,知识(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与生产过程中的要素地位,超越了机器与货币(物质资本)而占主导地位。所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决不是一般意义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产业的问题,而是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挑战是时代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由于在新经济时代中主导要素富裕度的差异,以工业化要素为主的经济处于已经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毫无疑问,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注重的是工业化,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却是信息化的挑战。

三、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含义

在上分析表明,中国面临的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是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二是从工业化性质的增长向信息化性质的增长的转变。迄今为止我们较多注意的是前一个意义上的转变,而忽略了后一个更大意义上的转变。正是后一个意义上的转变,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依赖增加资本投入的增长向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转变,其中包括对某一产业的发展的技术改造,也包括由新的技术发展起新的产品。对于正在经历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尽快走出这第一个阶段是重要的。这不仅因为我们需要真正的高速度,而且因为我国本来就是一个资本和资源匮乏的国家。这种转变也会消除我们仍然存在着的体制弊病在改革后新条件下的反映,各级地方政府以实现增长实绩来体现自己的发展成果,而这种增长实绩的最好表现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大工业的投资直接贡献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强化了地方政府对传统产业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指标的性质和体制的特征决定了整个国家粗放型增长的必然性。

我国在90年代中提出了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第一,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第二,从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资金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第三,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消耗,减少浪费,使同样的物力、人力消耗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第四,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第五,从主要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这一意义上的增长方式转变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对中国来说也是紧迫的。但是明显的是,当时这种转变仍然只是就传统制造型经济意义上提出来的,是在工业化意义上增长方式的转变,它并不涉及如何从工业化跨越到信息化的道路问题。

经济信息化从新的意义上提供经济增长新的空间,也为我们提出了从新的角度探索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经济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在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问题上,要注意技术本身的提高,更要注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会大大提高传统产业的集约化程度。

第二,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估计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这一估计显然是粗略的也是困难的,但基本上可见其重要性。由与信息相关的软硬件生产和各种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显然是现代新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产业整体结构的大跨越,而不只是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造。

第三,国民经济信息化。由于社会生产总过程和生活方式对现代信息工具和网络的应用程度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整体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如企业和个人上网的数量增加,企业经营活动通过网络进行比重提高,电子商务发展并普及,可从网络上获得的经济信息的数量成倍增长等等,都对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的质量产生的深刻影响。新经济的持续增长在某种意义上是神秘的。美国经济近年来的活力甚至超过了其持续9年增长的GDP所能显示的能量。在信息经济中,不仅信息产业本身提供了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持久的动力,而且它通过对整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改变了经济运行的机制。

传统工业化面临新挑战论文 篇2

资源性经济发展属于20世纪我国工业关键发展中心, 可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资源也越来越少, 工业生产严重破坏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而能源并不是能够被无限开采的, 在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我国提出了一种节约型经济发展理念。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 所以有必要走上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 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量, 还能够在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 新时期工业节能现状

我国2011年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重点目标就是使单位生产总值———GDP能耗和去年相比降低3.5%, 同时万元工业增加值具体用水量和去年相比降低7%。工信部确定了“十二五”工业节能减排企业工业固体废弃物具体综合利用率、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及用水量、CO2排放强度等指标。新订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工业生产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大。

以钢铁工业为例, 2010年有超过500万t级别的钢铁企业, 其所在城市实际水环境质量调查结果表明, 65%左右钢铁企业实际生产所在城市实际水资源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可是83%钢铁企业实际生产所在城市COD已经超载, 87%左右钢铁企业实际生产所在城市NH3-N已经超载, 所以城市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此外, 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 能源的消耗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将会对钢铁工业生产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表1为2010年钢铁企业实际生产所在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2 新时期工业生产企业节能方面的问题

2.1 工业生产企业没有形成节能理念

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就是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 因此很多企业都没有注重节能减排方面的问题, 这对达到节能目标非常不利。部分高耗能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就是过度消耗资源, 在该情况下, 若企业开始改进技术, 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就会显著减小企业经济效益, 因此, 企业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意识。

2.2 企业没有足够的成本更新节能技术

在当今节能趋势下, 大部分工业企业的运作都开始尽量实现节能目标, 和传统技术相比, 现阶段的生产以及施工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以前施工技术比较重视时效性, 唯一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 所以很多行为都对环境造成了伤害。传统技术一般都是现场作业, 利用人力来完成大量工作, 同时传统工业操作过程中, 精细度比较低, 因此也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2.3 工业方式导致的浪费

工业方式也会对最后的生产或者是施工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工业生产企业依然使用的是传统施工方式, 没有对绿色节能环保进行考虑, 就会产生大量使用能源的现象, 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 这与新时期节能减排目标相悖。

2.3 企业没有构建节能降耗具体激励机制

工业生产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 若企业没有节能降耗方面的动力, 就无法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所以企业构建并且落实节能降耗机制, 其实不会给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企业若没有构建节能降耗具体鼓励机制, 就无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想要对企业当前生产状况进行改善, 就一定要构建有效激励机制。

2.4 政府缺乏对工业生产企业的节能以及调控引导

工业生产企业想要达到节能减排目标, 不仅应该推行现代化节能减排技术, 同时还应该得到政府的正确引导以及调控。如果政府没有明确制定减排规定, 就会导致部分企业不依据政府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因此, 政府方面指导的缺乏将对工业生产企业达到节能减排目标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

3 新时期工业生产企业能耗控制的有效措施

3.1 增加企业的节能意识

想要促进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这一目标, 就应该让企业了解节能减排理念。比如, 能够定期开展和企业节能减排基本知识有关的相应会议, 对节能减排知识进行宣传, 使所有员工均形成技能减排理念以及意识, 主动做好节能减排任务, 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2 增加节能技术更新以及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

现阶段, 国家已经制定了很多政策来改善工业技术, 生产废弃物的处理也越来越有技巧, 比如不可以将生产污水随意排到周边河流里面, 所生产的产品一定要顺利通过质检等。同时, 应该重视施工图纸等的合理设计, 通过电脑设计并且测量三维图纸, 对材质、空间以及物质特点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利用机械开展相关工作, 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资源。传统施工需要几个人一起工作, 可是采用机器只需一个人操纵就能够完成。在当今节能趋势下, 对技能技术进行更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也是各个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随着节能技术的不断完善, 能源使用量将会越来越少, 获得比较理想的节能效果。

3.3 完善工业方式

对节能施工进行改良, 可以降低施工消耗。在我国各项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得以应用的情况下, 显著减少了工业企业生产所消耗的能源。相关技术人员应该进行这方面的进一步创新以及改革, 研究出相对纯熟的技术, 促进工业节能的有效发展。现阶段, 在新时期节能发展背景下, 人们由于想要减少资源使用量, 就必须提升技术, 对工业生产以及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 能够降低能源消耗量, 促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首先应该针对我国当前国情, 考虑不同地区的环境以及特点进行合理地整合, 然后对各方面具体支出明细进行计算, 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对应的方法, 降低偏差, 构建一套体系。由于工业发展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 应该合理选择新兴技术, 切忌滥用, 在当前技术发展不断革新的条件下, 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够是技术得到真正的完善, 将节能以及效益当做施工核心, 采取可持续发展对策, 达到绿色节能发展目标。

3.4 构建并且完善企业里面节能降耗具体激励机制

工业生产企业不仅应该引进现代化节能减排技术, 还应该构建内部节能降耗具体激励机制, 以此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实际管理效率, 同时还能够给有效监督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一定的保障。通过激励制度, 呼吁企业里面全体员工积极响应这一节能号召。

3.5 不断强化政府对工业生产企业节能方面的调控措施以及激励措施

国家政府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 强化对工业生产企业节能的有效调控措施以及激励措施, 给予正确的引导。比如, 可以规定企业节能减排具体数量以及目标, 当企业达到目标后能够给予一定奖励等, 通过这些手段来让企业积极响应环保节能号召, 有效改善企业实际生产环境, 真正实现节能发展目标。

4 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工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能源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改善新时期工业生产带来的能源过量消耗问题, 有效应对节能环保工业生产挑战, 就应该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 采取先进的手段改善企业节能现状, 尽可能在减小能源消耗量的同时保障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这样才可以促进工业生产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童兴富.新时期工业节能面临的挑战及解决[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08 (14) :289.

[2]欧博.探究新时期工业电气的节能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32 (9) :4581~4582.

果品加工业面临挑战 篇3

苹果贵为我国第一大水果,占我国全部果品总产量的30%左右,其中山东和陕西已成为我国两大最主要的苹果优势产区。苹果现已成为我国北方一些主产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及促进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是全球果业第一大国,但这个地位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果品加工业现状

由于中国果业长年处于一种零散的自由贸易体系,而且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不善,使得中国果业在国际市场上,日渐失去核心竞争力。近三四年来,中国各地水果市场持续疲软,销售艰难。与此同时,大量国外进口高价水果却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对中国果业构成极大的威胁。

■存在问题较多

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适于加工的品种很少,致使苹果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加工产品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采后环节薄弱。先进苹果生产国鲜食苹果都经过机械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再投放市场。而我国经过处理的仅占苹果总产量的1%左右。我国苹果贮藏主要以土窑洞、冷凉库等土办法为主,气调贮藏仅占3%-5%。此外,还存在企业研发能力不强、缺乏适宜的加工原料、企业竞争无序、苹果综合利用效率不高、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果品加工能力有限

表现在:一是加工量小,仅占苹果总产量的10%,比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低20个百分点;二是加工技术水平、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加工品种单一,除苹果浓缩汁外,苹果鲜榨汁、苹果汁饮料、苹果酒、苹果醋等其它加工品尚未形成较大规模。

■果品加工方向

传统工业化面临新挑战论文 篇4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传统文化 机遇 挑战 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3]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 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1.全球化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带来机遇

现在我国传统文化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很有价值,尽管有其落后、僵化、腐朽的一面,但更有它灵活开放,能够吸纳、适应、自我调节、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一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它完全有能力在继承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当今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东方文化体系,从而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1.1 融汇百家发展自我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排他性,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和交融性。自从汉代统治者推行“独尊儒术”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凌驾于诸子学说之上而成为经学,是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的指导思想,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文化。[5]儒家学说能够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而维持其主导地位不动摇,其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本身具有吸纳性,它不断地吸取一些新的、适应历史发展需要的因素,而使自身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可以如此。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西方文化,但它最终能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是因为其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最终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毛泽东思想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最佳结合,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向前发展,产生出邓小平理论。这些无一不体现一种客观辩证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壮大其自身。1.2 去除糟粕提升自我

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中的反映,无论古今中外,文化并不都是先进的[6],也有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文化。全球化的进展,打开了人们的文化视野,要求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各门类发展不平衡,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文化门类发展较快,而以精神创造为依托的文化门类则相对迟缓,全球化趋势有利于我们按市场规则发展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产业经营开发力度,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从而提升自我,使中国先进文化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7]

1.3 文化传播增强影响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传统文化必然发挥重要的凝聚和认同作用,尤其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与完善,逐渐积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因此,借助于全球化的平台,使得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2004年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到2009年底,我国已经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4所孔子课堂,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所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8]孔子学院的兴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作为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孔子学院不遗余力地介绍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将中国哲学、教育学、伦理学传输到世界各地,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1.4 文化归属外在动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基于历史、传统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全球化带来的人群扩散与混居,使得同一地域的民众信仰着不同的文化,他们需要确定自己的文化归属。中国有着大量的海外移民,他们的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他们认同的文化也还是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出于文化上认祖归宗的需要而不断的探寻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海外游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外来文化也不断的进入中国,冲击着人们已经习惯的文化信仰。这种冲击曾经一度被我们,特别是年轻人视作一种时尚,将对传统的背叛视为自己进步的标志。但背叛带来的传统文化生存危机以及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等诸多的差异,使得他们从背叛传统走向了维护传统,从鄙视传统文化走向了重视传统文化,从而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5 国外关注国际支持

全球并不仅仅是富国与强国经济的全球化,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融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中,改变着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就在我们否定传统的时候,西方人却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从中发现了不少可以根治他们的社会弊病的方法。例如,他们从老子的著作中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说的初步设想,也从中找到了对当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保护思想,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从中他们看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在全球化的带来的文化冲击下,一些植根于弱势经济的文化面临着生存危机;同时由于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导致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保护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国际环境为中国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国际支持,这对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1.6 审视自己加强保护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对文化资源的争夺也日益激烈起来,人们不仅需要文化的认同,更需要对一种文化资源的合法拥有,从法律上确定文化资源的归属。正是基于这种心态,韩国人在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端午节列为韩国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而2006年又传出了日本人要在文化领域抢注三国等商标。这些都为我们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之前不少人认为西方文化是现代化的标志,中国传统文化是应该被淘汰的文化,是可以抛弃的文化。外国对中国的文化资源的抢夺,特别是国外对基于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价值,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由于韩国人抢注了端午节而引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关注,进而推动了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民间也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2.全球化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挑战

江泽民曾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9] 文化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与好处: 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美国大片,可口可乐加薯条亦成为我们的家常便饭。然而,当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昆曲岌岌可危的发展困境,民间艺术的后继乏人,文化全球化富有侵略性的一面也表现出来,其带给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是无法回避的。[10] 2.1 思想观念倍受冲击

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日益显现,西方敌对

势力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以其文化强势,竭力传播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鼓吹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由于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有优势,使得依托网络传播的文化交流失去了对等性和相互性,变成了不对等的和单向的渗透,从而使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随着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国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可能发生变化。

2.2 文化认同产生困境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对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全球化而被推销到全世界的不仅仅是牛仔裤或美国大片等实体商品,同时还有这些产品所附带的美国文化。[11]这一切,正在削弱中国的文化基础,使输入西方文化的地方出现了文化的混乱,表现为目的的丧失、道德的冷漠、暴力的嗜好和传统的破裂。面对美国影视文化不停顿的狂轰滥炸,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正在遭受严重的扭曲,甚至遭受一场严重的劫难。文化的侵略扩张使我国社会变得极度脆弱,抹杀我国民族文化自身的本质特征或文化身份。2.3 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如今的年轻一代,对近代、现代、当代历史所知甚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所知了了。他们更关心消费的新潮,消费文化对他们是具体的诱惑。十几岁的儿童们亦是在这种大量广告文化、商业文化的影响下成长的。他们从小就受到了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几岁就开始学习英语,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如何无人注意,但却会因英语好而受到表扬。他们喜爱的是“麦当劳”、“肯德基”,他们醉心于“美国大片”。他们更加迅速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植根更浅,而他们却是中国未来的文化大军。面对这些严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知识大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倍显重要。2.4 文化产业压力巨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和创造财富的手段。文化产业是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复兴中的我国传统文化理应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但是面对技术先进、经营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西方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产业规模上,西方已经形成了具有强大竞争实力的巨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而我国文化企业则规模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资源分散、竞争力弱。现在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 以上是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着。在技术上,西方文化产业已经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仿生技术等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相互融合,而我国的文化生产单位大多还停留于传统技术手段,停留于一般文化产品的制作和开发。因此,在全球化竞争中,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二、全球化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应对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自古以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的文化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在全球化这个 大背景下,要做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传承及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应对措施:

1.突出民族特色,强化核心地位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12] 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同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这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一步。

2.吸收外来文化,做到兼容并蓄

西方文化中有些东西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已经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全球化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让自己在这个利弊兼有的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力争上游。[13]当然不仅经济、政治体制要变,我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要变,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个趋势更要变,但这个变不是说丧失其个性,而是在保持自身积极因素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和特长,最终实现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并又回到自身,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以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自身才能有所发展。

3.积极创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江泽民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4]同样道理,创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灵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就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充分体现时代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创造性地发展自身。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适应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振兴,这个民族首先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环境。当然,要重树这种自尊心、自信心,我们就要首先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我们传统文化要以崭新的姿态去平等独立地参与到全球化过程去。

4.进行传统教育,提高传统素质

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人,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民族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国民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扎根于传统文化中的人,使他们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开放的胸襟和现代的思维方式,这样才可能将我们古老

[15]的文化带到世界面前,带来传统文化的复兴。还要培养他们拥有足够的现代意识和目光继续吸收外来文化的新成果,以繁荣自己的文化传统。

5.输出传统文化,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悠久,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具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态和内涵,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许多合理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它在解决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与各国交往中,应大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使处于不同价值观支配下的西方日渐增加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并且通过扩大和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领域,使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有渠道领略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鼓励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倡导各种文明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世界和谐。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文浪潮中,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培育中国文化的特色,进而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机勃勃,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的瑰宝之一,真正做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传统工业化面临新挑战论文 篇5

时间:2013-05-30 00:00:00 来源:现代教育参考2013年2期

作者:帅宪成

[摘要] 当今的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加大,每一个英语教师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关键词]英语教师;挑战

当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新修订的《规范》,更加注重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修养,强调职业精神,尊重道德属性,既看到教师职业神圣性的一面,也考虑到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平凡性;承认教师的职业境界是有层次性的,既有适度超前的水平上的要求,又明确了不许超越的行为底线。

随着英语新教课标颁布实施,素质教育已在我省(湖南省)展开,且已形成主流。从反馈的信息看,新教材并未完全充分发挥其优势。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与当前的中学素质教育要求脱节。每一个英语教师不仅都面临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教学问题,而且还要面临来自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问题,有些教师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厌教。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才得以保证新教材、新教法的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我国的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对老师也是一个保护。

一、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思想素质,更加注重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优良品质和行为的示范者。把热爱你的岗位和关心学生要放在首位,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良好的形象、高尚的品德、文明的举止和行为习惯影响学生,讲课要有激情,要有幽默感。要容忍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不失时机的用你热情洋溢的语言来鼓励你的学生,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退一万步说,你不一定要爱你的学生,但要让你的学生能感觉得着你的关注,尊重学生人格,敢于向你的学生认错,维护学生权益,以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二、更新教学观念,具备创新意识

优秀的教师除了用心去教,还要善于思考。教师不仅要追求升学率,还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爱上你的英语课。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发挥。整个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体验了成功感。再者,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新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主动的去想、甚至创造性的去运用和解决问题。当前,改革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为此创新、创新、再创新,才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如何创新?除了很强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不断改变。创新教育不仅是课堂内教育,还有课外的教育。它还是学校、教师、家庭的全面教育。这样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有创造精神的学者,从而培养出有实践能力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首先英语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遇事要沉着冷静,三思而后行。敢碰硬,不硬碰。凡事讲究方式、方法。欧洲有个博学经典:难能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同时也要提高理论素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育等等,以理论指导教育工作。英语教师应做到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搞好自己的工作。只有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因材施教,贵在得法

任何教学模式的构成都包含3个方面:教学理论结构,教学活动构成,以及教学方法系统。课堂则为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阵地。《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以学生为主的自学理志,引导学生的教学。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其中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特别强调听、说技能。英语教学应上不封顶,下不划线。挖掘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特殊性。了解英语教学法、教学流派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任何新的教学流派,都是在吸收以前各种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任何一个自成体系的教学方法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英语教学实际和你想要达到教学效果,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塑造出充满爱的情感的教师,才能滋养出胸怀大志、知书达理、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五、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英语新词在成批地产生,传统的语法规则也不断被突破,语言朝着简捷、方便的方向发展。我们不能满足于原来的业务根底,应不断吸收新知识,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充实自己,密切注意语言发展的新趋势,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为系统化、现代化,这样才能使教学与社会接轨,教师如果没有“十桶水”的功底,要给学生“一碗水”是不可能的。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英语教师要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学生们喜欢具有广博渊深的知识又善于教学的老师,英语教师除了本学科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研究外,还要具有其它学科的广泛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广征博引、触类旁通,把课上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让学生听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有正确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有较强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和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面对挑战,英语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六、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体系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现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侧重研究和实践形成性评价。新大纲和课标都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广大教师对大规模终结性考试早已熟知,而形成性评价则刚刚受到重视,而且正在日益完善。对课堂教学评价,老师们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就是课堂教学要从注重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应当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老师把诸如分数制,改为等级制,惩罚制改为奖励制。把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学生分享;教学评价能力还表现在另一方面——-试题评价。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好的教师不仅要会帮助学生应试,而且要掌握试题的分析,从而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应试。

七、要有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

积极参加教研组开展的各种提高教师素质的教研活动。如:组织集体学习、观看有关教学录象,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组织听课、评课、说课活动,这些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开展“创优课”活动和集体备课,通过“创优课”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改变,可以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英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搞好,就必须具备科研的能力、具备创造的能力。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给合,并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英语教师具备科研能力,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促进中国的兴旺发达,具有重大的作用,也使许多教师成为“科研型”和“专家型”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八、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传统工业化面临新挑战论文 篇6

【摘要】在我国的经济组织结构中,国企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党建工作与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它对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负责的是在思想上的政治指导。但是,国企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通过创新改革之后也逐渐的暴露出来。

【关键词】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挑战

引言

国企为我党执政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我国国民经济而言它也是重要支柱之一。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地加剧,一些国企采用多种创新改革措施以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效果。但是由于党建工作的力度不够,从而对于国企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制约性。因此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有关于新时期加强国企党建工作问题。

1.在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除了面临着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一些发展问题外,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错位

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尤其是在新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的渗透与碰撞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下得到了一定的加速,员工开始重视自身发展的自由性、独立性以及多维性。国企党建组织要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使员工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在凸显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文化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但是还有一些国企不愿意抛弃传统的文化党建工作,无法做到很好的维护员工的利益,因此对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而且国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上升,虽然在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党建工作依然举步维艰。党建工作的思想指导由于新旧文化出现错位现象,致使其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

(2)体制改革

很多国有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了党建工作的工作重心,也对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党委在传统国企管理组织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主要是由一把手直接负责。通过一些改革,现行的国企运营模式建立了不同的管理制度,由多个组织机构共同负责,领导核心不再完全归属党建组织,而党建组织对企业中各项资源的调度权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部分企业主对党组织形式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其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以此谋求更多的利益。这使得党建工作的向心力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削弱,而且组织的相关活动也缺乏一定的有效性,许多工作都是走走形式,无法确保员工的利益。所以体制改革对国企党建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

(3)思想变化

要保证党建工作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主要的就是为思想主导行为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新时期,市场经济所提出的重重挑战是国有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而我们的党建工作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革。但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国企党建组织没有完全做到解放思想,他们忽视了对于思想观念的创新段,无法放弃落后的传统工作模式,从而使党建工作的效果甚微。甚至一些党员对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产生深刻的意识,没有做到端正自己的态度,得过且过,这样的心理对于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党建工作繁杂量的却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也是阻碍党建工作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

2.有关新时期强化国企党建工作的一些建议

通过对上文中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挑战的一些分析,以此为强化国企党建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1)要重视文化建设

就国有企业而言不论发展到哪一阶段,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其价值都应该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且要努力将文化建设付诸于实践。总而言之,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科学经营理念的指导下焙养良好的行事习惯和道德规范,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型社会下,党建组织对国企的文化发展历程及特点的认真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要学会将实现的党建文化和企业的特色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努力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有需求。同时要为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使企业内部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努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公共利益得到双重发展,以此使企业可以更好的面对各种恶劣的竞争环境,并且在各种环境中都可以稳步发展。

(2)完善工作机制

国企要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此使建立的一些领导机制能够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特征,党建工作机制在创建中应该以党组织为政治核心、将董事会做为经营决策中心、把职工代表作为履行机构。项目部党建组织应该在这一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并且积极对精细化管理进行实践。总而言之在国企大的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党建组织需要不断细化自身的工作目标,并对各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贯彻落实。

(3)加快思想上的转变

在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中,树立创新发展意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社会发展及任务发展的了解,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努力争取不再受到落后思想的束缚。就党组织而言,在实践过程中让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党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要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不同的培训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水平。作为党员还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党组织要注重新生力量的注入,让更多优秀的青年骨干加入到其中,以使相关的组织结??得到不断的优化,并且使青年团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优势,通过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创建一支优秀的专业化工作团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结:总之,新时期党建工作将会面临许多不同的挑战,所以对其相关工作的加强就显得极为重要。对于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去正视它们,在挑战中积极探索寻求机遇,通过基层党建工作的优化来促进各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新闻界面临的十大挑战及对策 篇7

挑战1:一些城市将会成为没有报纸的城市

由于报纸运行成本越来越高, 在今后5年或10年后, 很多城市将会成为没有报纸的城市。据报道, 芝加哥报纸成为没有第一个没有报纸的城市, 旧金山也可能成为没有第二个没有报纸的城市, 巴尔迪摩也快变成了没有报纸的城市。很多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新闻记者在失业或被开除。据报道, 2009年《巴尔地摩太阳报》记者总数从400人裁减到150人, 《费城问询报》600记者裁减到300人, 《旧金山纪事报》500记者减少到200人, 《洛杉矶时报》1 100记者减少到600。报纸倒闭主要原因有多种, 一是记者采访费用、工资稿费高;二是纸张运行成本和发行成本高;三.报纸本来就是为一个城市服务的。拿新兴的大都市来讲, 本地的居民越来多搬往郊区住, 其他城市也是一样。住在城里的越来越多的是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本身不被广告商看好。如此等等, 将预示着, 纸质媒体将受到强烈挤压。

挑战2:传统媒体的新闻不再准确和真实

美国皮尤研究所2009年9月发布的《新闻准确性跌入低谷——1985-2009美国新闻媒体公共评估》报告中有两张图 (2) 。图1显示的是美国大众获取国内和国际新闻源的调查结果。其中蓝色曲线是电视、红色曲线是互联网、青色曲线是报纸。这张图显示, 电视是逐渐在走下坡路, 报纸也在走下坡路, 而互联网在蒸蒸日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新闻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新闻学最基本的价值观来看。新闻的基本价值观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新闻准确性是指新闻报道不带个人感情, 不带个人观点, 直接陈述事实。但是图2显示, 新闻界在从其职业和道德底线退步, 在大幅度滑坡。图2中的蓝色曲线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直接展示, 青色曲线指的是把事件的对立双方对事件的观点对称地展现出来。这张图显示, 新闻界在这两方面1的表现都在大幅度地下滑。

挑战3:新闻制作和传播的个人化

今天的媒体是有这样几个部分构成的:网站、博客、社交媒体、图像、文字、声音、观点、新闻3、信息。这种数字化的网络传播带来的信息更多的是个人化的:个人的观察、个人的活动、个人的观点和个人的信息。与传统新闻界最大的不同是, 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要经过新闻学院学习或新闻媒体的资深编辑培训后, 方可成为合格的记者。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是公共信息的守门员, 有一套职业的操守和职业的做法。而今天的传播活动更多的是个人化的。在今天这样的媒介环境里, 人们获得信息有点像在垃圾堆里寻找有用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我不是说垃圾就是没用的, 我是指人类进入了信息垃圾社会。但垃圾并不是说坏名词, 在垃圾里也可以捡到知识性的信息。当知识升华, 有可能会变成智慧。

为新媒体服务的网络新闻写手不同与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传统媒体编辑记者像医院的医生, 记者是一种职业。但是, 今天网络世界里的记者不再是一种职业, 谁都可以随时随地当记者, 发布新闻。记者可能是在校大中学生、无业青年、民工、记者、学者、官员、公关公司雇员、网络间谍、各种各样的活动分子和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和私人博客。其中最重要的网络传播应该是博客空间的新闻传播, 包括2009年兴起的微博空间的新闻传播。

这样一个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新媒体传播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甚至开始导致传统媒体大众新闻传播体系的崩溃。具体体现在, 有线电视、数字媒体带来的小众化正在摧毁由广告支撑的大众新闻传播体系。《华盛顿邮报》最近把全美国的记者站都关闭了, 下一步可能要关闭海外记者站。传统媒体记者队伍的削减和记者站的关闭意味着, 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市场份额的减少, 传统媒体的新闻版面和新闻时段越来越少。

4一个崭新的新闻传播景观诞生了——多样的新闻写者、多样的新闻定义、多样的新闻形式、多样的新闻出口、多样的新闻采集者和4多样的新闻节奏。

挑战4:多样的新闻写手

传统媒体网站的新闻传播正在面临来自政府网站、非政府网站、基金会网站、个人网站、博客和微型博客的挑战。例如, 很多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投入很大资金, 建设自己的新闻网站, 发布跟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有关的信息和新闻。多样的新闻采写者是指除了传统媒体记者在写新闻外, 现在很多学者、官员、学生、无业人士、自由撰稿人、各种各样的活动分子、网络间谍、私人博客、内部不满分子都在写新闻稿件。在今天的社会里, 任何使用数字媒体的人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网络新闻写者。

挑战5:新闻定义的多样性

过去中央电视台过去要拍摄制作一段纪录片, 那是要费很多人力的。比如, 电视台要做一分钟的新闻节目, 也要带摄影师、音响师、文字编辑和灯光师。今天, 任何一个使用手机的农民都可能拍摄几分钟的新闻片段。结果, 新闻定义出现了多样性。新闻定义的多样性包括主观新闻、客观新闻、事实性信息、观点性新闻、描述性新闻、结论性新闻、政治性新闻、非政治性闻性、政治新闻学、商业新闻学。

挑战6:6生活方式新闻压倒公6共事务新闻

过去, 传统媒体强调的是新闻报道的重大选题。而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 新闻选题和新闻价值判断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传统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刚刚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种新闻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实。按照这样的价值判断, 传统媒体重大新闻的选题往往是指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学校教育、社会治安、人类健康、国际关系、生态环境等等。这类新闻是为人民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 确保人民有知情的表达权利和民主决策权。从传统新闻学讲,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更多的是指对上述重大信息的知情权。

但是, 媒体的融合产生了多样的新闻关注点。在传统媒体无论是中国的主流媒体还是西方的主流媒体, 过去更多关注的政治新闻、公共政策和公共事件。而今天媒体更多的是生活方式新闻, 其中包括时尚新闻、名人新闻、娱乐新闻、丑闻、秘闻和绯闻等等。结果, 媒体制造了两种不同的新闻需求:一种是重要新闻——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时政新闻;另一种是生活方式新闻——娱乐新闻、名人新闻等等。

挑战7:主观新闻盛行

在媒体融合时代, 主观新闻已经渗透到了传统媒体。出于收视率、发行量或者减少劳动成本考虑,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上把新闻栏目和新闻时间让给了谈话秀和专栏文章。很多报纸的新闻版面和新闻评论版面大量地刊登博文和网络上下载的新闻和言论。很多政治经济利益集团都在利用媒体融合技术, 渗透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平台, 导致大量的主观新闻成为了一种主流新闻存在。这些主观新闻背后的利益集团包括倡导组织、商业机构、基金会、活动组织、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智库。

挑战8:新8闻生产方式和运作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的挑战当前主要表现在报纸运行成本高。传统上作为公众可靠新闻源的报纸已经无法依靠广告生存了, 它们需要新的资金来源。由于, 媒体的新闻份额的减少, 新闻的生产无法靠单一的广告收入来源了。传统媒体时代, 新闻是专业新闻媒体独立生产, 生产过程是非参与性的。但是, 在媒体融合时代, 新闻的生产是多方参与的。今天的新闻既有传统媒体独立生产也有多家媒体联动, 合作生产或由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基金会、政府机构协同生产。5在新媒体环境下, 媒体的运作资源资金来源也是多样的, 广告户、政府机构、基金会、慈善机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华盛顿邮报》名誉总编最近写报告给国会建议政府来拯救当前正在衰败的美国新闻界。

挑战9:新闻传言取代新闻核实

从新闻的采集、新闻的分发、新闻的定义到新闻的结构, 我们看到数字媒体的优势在于新闻易得性和广告的廉价性。但是, 网络世界新闻直接挑战新闻的真实性。

传统媒体的生命不在乎早一分钟报道新闻, 它在乎的是第一时间报道的是真实的新闻, 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传闻。传统媒体强调的是新闻是事实性的, 新闻产品是经过核实、核实、再核实的反复核实的产品。而今天网络流行的新闻, 包括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不再核实新闻。几乎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标题《疑某某人被警方拘捕》、《某某人或携款外逃》、《传某某人奸杀女学生》、《某某董事长因贪污被解聘?》等等。这些新闻标题显示报道的新闻都是没有经过核实的, 是不可信的。结果, 新闻发生了变化, 新闻不再是真实、透彻、可信、原始的。由于今天的记者受到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发稿量压力, 记者没有时间更没经费去做真实的新闻原始资料的采集和调研。结果在报纸上, 我们很少看到记者第一手采写的原始新闻。

挑战10:社会正失去由共享现实建筑的交流平台

媒体融合促进了媒体发达和新闻传播的多样性。但是, 随着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市场份额的减少, 过去围着主流媒体转的精英被新媒体分化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主渠道被越来越多样的新媒体新闻出口取代了。在这些多样性的背后, 缺乏的是什么?在数字媒体时代, 由于每个人都是记者, 任何组织都可以发布新闻, 今天缺乏的不是新闻, 缺乏的是能够真正服务公众并正确引导公众的新闻议程和社会共识。在传统媒体时代, 记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构成了一个由共享知识形成的社会交流平台, 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凝聚, 共同行动, 推动社会进步。但是, 在网络媒体时代, 由于知识传播碎片化、窄众化, 社会正失去由共享知识和共享现实显示建筑的交流平台。

因为每个人接触的媒体不一样, 大家对世界的认识也不一样, 形成了一种非共享的媒介化现实, 形成了众多的媒介化现实和对立的媒介化现实。这种对立的媒介化现实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社会分化。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凝聚力来自哪里?来自于共享的议程、共享的信息、共享的媒介化现实和共享的新闻价值。在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 有没有办法形成共享的议程和共享的现实?2009年10月我在华盛顿参加了一个由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马文.卡博教授组织的一个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华盛顿邮报》总编、《今日美国》总编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他们在会上讨论了《华盛顿邮报》名誉总编、亚利桑那大学新闻教授伯莱德里给美国国会提出的国家救助报纸的议案。这项议案建议, 为了确保新闻自由, 国家该掏钱给每个人订一份报纸, 订什么报纸每个人自己决定, 国家应该给报销。要形成共享的议程需要成熟的、高水平、有经验的报纸记者来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2 传统新闻界的对策

为拯救传统新闻学的核心价值和保住道德底线, 我提出如下对策, 建议:

2.1 变主流新闻媒体为非盈利的教育机构

国家不收新闻媒体税。记者像大学教授, 有固定的、终身的、较高的收入。国家像扶植大学教育那样资助新闻媒体, 确保新闻媒体建立类似大学终身教授那样的人事制度, 以保证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自由。全国人大拨款资助全国性主流媒体, 地方人大拨款资助地方性主流媒体, 国家掏钱给每人订一份报纸。用纳税人钱办报纸的好处是, 可以确保真正的新闻自由, 确保传播科学知识, 确保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 确保社会的高尚文化生活, 避免利用媒体开展人身攻击, 预防媒体代表某一利益集团干预政治, 预防某一利益集团利用媒体制造压力, 确保不同信源的并存, 预防有人对新闻进行检查。因为媒体是使用纳税人的钱办的, 每个纳税人都有权在报纸上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纳税人有权要求媒体停止传播低级下流的东西。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纳税人发现报纸没有表达自己的声音, 他们有权向报纸抗议, 预防报纸受到某一利益集团的压力, 只发表一种意见。纳税人还有权要求报纸刊登不同信息来源的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纳税人的钱办报还可以新闻检查, 以防报纸只发某个纳税群体的意见, 而埋没另一个纳税群体的意见。如果报纸总编成了某个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人大代表可以提议罢免总编。

用纳税人的钱办报听起来有点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办报。但事实上,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一直在拨款支持公共广播。这里有一组西方对公共广播事业的拨款数字:, 美国人均公共广播拨款1.35美元, 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人均公共广播拨款25美元, 日本是60美元, 英国是80美元, 丹麦是100美元。如果纳税人不掏钱支持报纸的新闻报道, 就会发生不久前美国新闻界发生的这样一个丑闻。2009年12月31日《华盛顿邮报》发表的《要求解决国家负债的呼声高涨》这篇新闻稿就是由一个自称为“独立报道财政新闻的数字新闻出版公司”提供的。这家公司背后是由华尔街富商Peter G.Peterson资助的。Peter G.Peterson长期以来要求削减社会保障预算。而这篇报道传递的正是这样一个信息。

今天, 中国的媒体无论是广播电视或报纸不都是为全体公众服务的公共新闻媒体。部分的广播电视媒体由于靠广告生存, 商业化程度非常高。除了个别党报外, 如人民日报, 大部分报纸都是商业化的, 靠广告运营和投资方支持。如果今后各个报纸新闻报道经费减少, 各个媒体首先要裁减的可能就是记者和编辑。记者和编辑的减少必然带来新闻质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真正的公共媒体, 大众呼吁准确的、透彻的、权威的新闻报道。

2.2 新闻媒体与社会合作生产新闻

未来新闻媒体生存的另一条道路将是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合作、与大学合作、与博客合作、与微博合作、与读者合作。新闻记者、新闻教授和网络用户联手共创新闻报道新形式。美国已经形成基金会、慈善机构、非政治组织、包括议会政府都与新闻媒体合作生产新闻了。美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利用大学廉价的新闻学院学生, 通过实习生制度, 开始与大学合作。此外, 主流媒体与博客合作, 与读者合作。最重要的就是新闻记者在这种合作中共创新闻报道新形式, 同时记者的采访形式、信息来源要有大的转变。

2.3 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将成为主流新闻源

由于数字化的到来, 各种数字库的建设如雨后春笋。新闻媒体要学会利用数据库的资源, 其中包括政府的数据库、基金的数据库、利益集团的数据库、商业数据库。现在很多国际组织和机构都在利用数据库发布信息并设置议程。这对中国的媒体发展是一个机遇。国家投资几百亿、几千亿建数据库, 记者要增加对数据库的利用, 特别是对政府数据库的利用, 从中发现报道线索和有价值的信息, 把大家目前看到的政府变成透明政府。

2.4 新闻学院要创新办学模式, 培养下一代新闻人

在这样一个媒体融合时代, 中国新闻界更多需要的是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但是, 在创新的同时, 中国的新闻教育界还承担着继承和维护传统新闻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其中包括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透彻性、原始性。要确保下一代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导中尽量做到客观、真实, 并把传统新闻媒体的好地报道形式、元素和新闻价值渗入到融入到互动新闻报道、实时新闻报道、网络直播、博客、微博等网络空间。尽管我们面临上述种种挑战, 但是我们还是要按照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新闻学院学生。我们要明确告诉他们, 未来理想的新闻媒体的模式仍然是要培养优秀记者队伍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读者买报纸是要看好记者的作品, 而不是因为报纸上刊登了一些名人丑闻、明星绯闻采取购买的。就像读者买小说一样, 买小说就是因为小说的作者是一个好作家。新闻学院培养一个好记者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社会仍然需要办一张读者愿意花钱买的报纸。中国现在有九百多个新闻传播院系, 大概有30万在校生。目前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困境是, 毕业就等于待业, 除非他改行。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有没有未来?大学的新闻学院可以利用充足的学生自愿自己办通讯社;或者与媒体记者联手, 搞一个新闻生产联合体。当然, 这对中国新闻学院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他们要能指挥学生采访、写作和编辑稿件。为了生存, 未来新闻传播学院可能的运行方式是, 学生上课就是采访写稿, 放假就是去媒体实习。

参考文献

①李希光,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学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院长.

传统工业化面临新挑战论文 篇8

一、传统媒体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载体,其自产生之初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传统媒体的话语主导权进一步削弱

草根性、互动性和主观性是微新闻的三个显著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一,微博新闻与信息的编辑者、发布者不再是专业的新闻记者,而是每一个拥有互联网、手机等发布工具的公民个体,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其二,网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微博发布、聚集、热议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参与到新闻话题中去,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参与者。其三,微博在内容的选择和意见的表达上往往是以带有强烈主观色彩,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新闻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因此,微新闻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传统媒体长期拥有的话语主导权。

(二)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即时性被全面超越

“新”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微新闻由于发布门槛较低、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网民们可以根据所见所闻,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新闻的来源渠道,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在新闻的“新”上,具有全面超越传统媒体的鲜明优势。据调查,2011年,新浪微博在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方面(首报网络舆情事件)已经排名第四。微新闻由于其即时性特点正在成为最重要的新闻发布平台和网络舆论场之一。

(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2012年上半年的互联网络发展态势中,一个鲜明的特征是手机微博用户的大量增加,用户数量由2011年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手机以其灵活、易携带、易操作等特点,逐渐成为微博传播的重要载体。手机微博能够使网民们随时随地浏览和接收各种信息,进一步提高了新闻传播的覆盖面,深度吻合了人们简明快捷的阅读习惯和社交需求。网民们,尤其是80后的新一代受众,很多人已经不再有耐心去阅读报纸、收听广播,甚至不再把观看电视作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而是把主要渠道放在使用手机上。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传播空间和受众群体进一步缩小。

二、传统媒体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挑战与机遇总是相伴相生。微新闻的发展,帶给传统媒体的不仅仅是挑战和困境,更多的是启示与机遇。

(一)要充分挖掘与发扬自身优势与特点

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快捷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等方面与微博具有较大差距。但是,传统媒体更拥有专业性、权威性和信息整合编辑能力,其新闻报道具有微博新闻所无法比拟的全面性、深刻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坚持错位竞争,强化整合和报道能力,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全面性、连续性和深刻性上下工夫,努力向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多输出有价值、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要积极借鉴微新闻的合理因子

与微新闻具有鲜明的情感倾向性、热衷于报道负面新闻、容易引起争议和讨论等特点不同,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尤其是负面新闻报道中往往谨小慎微、小心翼翼,降低了人们对新闻的接收度,有时甚至使得新闻本身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传统媒体在坚持真实性、客观性等基本原则的同时,要勇于借鉴微新闻的合理因子,积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努力在新闻报道中展现事件的多面性,增强新闻报道与读者的互动性,努力使阅读者和接收者从单一的受众群体,变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思考者,从而在争论中实现宣传引导,辨明是非真伪。

(三)要努力推动与微博传播的汇流与融合

微博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各有千秋,二者虽然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推动微博传播与传统媒体的汇流与融合必将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已经通过开设专门的微博版面、栏目等方式,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很多知名记者、主持人等新闻从业者也开通了个人微博。据统计,目前已有3350家传统媒体机构在新浪微博上建立了官方微博。因此,传统媒体要积极探索自身与微博相互融合的新渠道,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自身的不断变革与发展。

上一篇:弘扬雷锋精神教案班会主题教案下一篇:党员服务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