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行政处罚管理规定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测绘行政处罚管理规定(精选8篇)

测绘行政处罚管理规定 篇1

为加强员工管理,规范公司纪律处罚政策及管理程序,规范员工行为,创造一种高效、公正、公平的工作环境,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制定本条例。

一、行为规范

第一条 不佩戴胸卡或者佩戴不规范每次罚款20元。

第二条 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不按指定地点停放,每次罚款50元。

第三条 在工作场所吵闹喧哗,妨碍他人工作,每次罚款50元。

第四条 不遵守公共卫生,乱扔果壳纸屑、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罚款50元。

第五条 踩踏草坪、攀摘花草树木,每次罚款20元。

第六条 不按规定开关电灯、空调,浪费电源的,处罚责任人及部门负责人各20元/人。

第七条 在浴室内洗衣物,不关水龙头,浪费水电资源罚款50元。

第八条 随意损坏名贵树种或花草、盆景、办公用品等公物者,除照价赔偿外,另罚款50

元;对蓄意破坏者,情节严重的,由行政部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九条 偷拿夹带、侵占公司财物,均按偷窃论处,除全额退回公司财物外,另罚款200-1000

元,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作出开除或辞退的处理。

第十条 本公司员工在社会上犯罪,依法刑事拘留以上处分,公司给予辞退处理。

第十一条 在本公司范围内调戏妇女、传播色情书刊杂志、黄色光碟,造成有损公司形象的,罚款100~300元,发生不良后果的,给辞退处理;触犯刑法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第十二条 保安人员对外来闲杂人员或小贩进入厂区不制止,每次罚款50元。对来厂区挑

衅事端的人,不履行保安职责的给予辞退处理。

二、岗位纪律

第十三条 员工在上班时间睡岗、串岗、离岗等现象,每发现一次视情节轻重罚款50-200

元。

第十四条 无故不执行工作指令或拖拉执行工作指令,或不服从工作分配、不听指挥、扯

皮、推诿、拖拉、消极怠工者,每次视情节罚款50~200元,并且作待岗或辞退处理。

第十五条 酒后上岗,每次罚款50元;当班喝酒,每次罚款100元(业务需要除外)。造

成未遂事故扣除当月工资的20%,并予以警告处分。发生事故的,视情节轻重给予200~1000元罚款,并作辞退处理,扣除当月的工资及奖金。

第十六条 在公司内赌博,罚款100~500元,围观者罚款50元。

第十七条 保安人员上岗不穿整齐保安服,每次罚款20元;

第十八条 配电室、化验室、中控室、一车间、二车间、库房等处均是公司的禁烟场所,工作人员不得吸烟,发现一次罚款50元200元。

第十九条 私自委托他人代班、换班,当事人双方各罚款50元。

第二十条 上班吵闹、无理取闹者,罚款200-500元;公司内打架的每次罚款500-2000元;

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的,作待岗或劝其辞职,情节严重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并予以辞退。

第二十一条公司用车未经主管领导(夜间厂部值班负责人)调度私自出车,每次罚款100

元;造成事故的处以事故损失的100%~200%赔款。

第二十二条准时参加公司、部门召集的各种会议、培训等活动,迟到罚款20元;无故缺

席者罚款50元。

第二十三条工作失职,致使所管财物被盗窃、诈骗、流失,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按不同损失程度予以赔偿,或作辞退处理。

第二十四条印鉴存放、管理不善,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按损失额度给予200~2000元罚

款,情节严重的作辞退处理。

第二十五条清洁工不按规定清洁的,一次罚款20元。

第二十六条个人领用的公司财物因个人原因损坏的由本人负责修复或购买更换。

三、现场管理与环境卫生

第二十七条车间地面、办公室、楼层等地方积灰、积料、积油、堆放杂物等不整洁,处

罚车间或部门100~500元。

第二十八条外来运输车辆将废弃物遗留在厂区内,每次罚对口部门负责人及接洽人各50

元。

第二十九条固体废弃物未定点堆放、定期清理,罚部门主管人100元,罚相关责任人50

元。

第三十条 未经行政部同意,擅自处置危险废物、露天焚烧破包纸袋等,每次罚责任人50

元。

第三十一条检查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未在规定期限内整改,罚相关责任人500~3000元。

四、安全生产

第三十二条生产操作人员设备检修时必须做到“专人监护”,监护不到位罚款100~500

元,造成事故或未遂事故,处罚监护人200~1000元。

第三十三条公司员工必须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由于玩忽职守,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导致主机设备停产,或造成设备和人身安全事故的,当事人罚款200~1000元,并处劝退或辞退处理。除个人按规定处罚外,车间还应并处损失总额的1~3%罚款。

第三十四条在检修设备时岗位交接班应交接清楚,交接班未交代清楚,而造成未遂事故的处以100~500元罚款;造成事故,作待岗或辞退处理。

第三十五条进入生产现场必须规范穿带安全防护用品,违者每次罚款50元。严重违反安

全操作规程,每人次罚款100元,造成严重事故的,处2~3倍处罚,予以辞退并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严禁穿拖鞋及赤膊作业,生产车间女工不得穿高跟鞋,长头发必须盘起,违

者每次罚款20元。

第三十七条违章作业、冒险作业或不服从指挥,视情节罚款50~200元。

第三十八条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员工冒险违章作业,罚指挥者100~500元,造成严

重后果的待岗或辞退处理。

第三十九条消防器材管理不善,造成丢失、失效、数量不足的,全额赔偿并罚款50元。第四十条 私自挪用消防器材的处罚责任人50元,部门负责人私自挪用的加倍处罚。第四十一条堵塞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的每次处罚责任人50元。

第四十二条 在易燃易爆场所吸烟或未经批准擅自电焊、气割、动明火,每次罚款50-200元。第四十三条高压柜、变压器、配电箱无警示标志或未关门,机电设备未接地或接零,每项处罚责任人50~200元。

第四十四条新招职工或调换岗位员工,必须经公司批准后录用,并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

训方可上岗。未经公司批准、未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擅自安排的上岗的,处罚该部门负责人200元。

五、补充条款

测绘行政处罚管理规定 篇2

1 存在问题

笔者见过的有关种子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可以说是形式多样。自农业部颁布《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以来, 虽然种子管理方面的处罚决定书规范化程度有很大提高, 但问题依然不少, 要达到规范要求仍有距离。

首先是发文机关标识不清。有时不看印章, 就不知道是哪一个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处罚。如有的称《种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 有的称《农业行政处罚决定书》, 有的直接写成《行政处罚决定书》等。在发文字号方面, 按一般程序进行的“案号”应为“行政区划简称+处罚机关简称+执法类别+罚+年份+序号”, 但有的在序号上加“第”字或画蛇添足写为“O某号”, 这些都属不规范样式。

其次是对当事人的称谓混杂。目前, 种子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有公司形式、公司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及在市场串换自用多余种子的个人等。很多处罚决定书对被处罚人负责人的称呼, 不分对象, 混用法定代表人、法人代表、代表人及负责人等, 既不统一也不严肃。

再有就是格式不统一现象普遍存在。如有的把“案号”写在“×××处罚决定书”字样下的居中位置, 也有在左边的;有的在种子处罚决定书尾部打印农业主管机关名称, 再盖印章;有的纸张不用A4纸, 显得大小不一等。

另外, 在对违法事实、处罚依据等的陈述上过于简单, 很少有说理成分。

从上述存在的现象可以看出, 规范种子管理方面行政处罚决定书样式与内容十分必要。可以这样说, 种子管理过程中, 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规范化关系到行政处罚的成立, 关系到种子行政执法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是种子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要求的基本要素。

2 处罚决定书规范化制作的基本要求

2.1 格式规范化

种子行政管理中的处罚决定书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被处罚人直接联接的法律文书, 制作、送达处罚决定书是十分严肃的行为, 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外部行政行为的重要标志。因此, 种子管理中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属于公文范畴, 格式应该符合公文标准。依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发布的GB/T9704—1999《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笔者认为制作种子管理行政处罚决定书应遵循以下格式:用纸一律应用A4型纸, 正文用3号仿宋体字, 双面印制;正文每自然段左空2字, 回行顶格;数字、年份不能回行。成文时间用汉字将年、月、日标全, “零”写成“○”。落款处不署处罚机关名称, 只标识成文时间, 成文时间右空4字。加盖印章应上距正文2~4 mm, 端正、居中下压成文时间, 印章用红色。当印章下弧无文字时采用下套方式, 即仅以下弧压在成文时间上;当印章下弧有文字时采用中套方式, 即印章中心线压在成文时间上, 做到“骑年盖月”。特殊情况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位置时, 应采取调整行距、字距的措施加以解决, 务使印章与正文同处一面。

2.2 种子管理行政处罚决定书名称与当事人称谓的规范

2.2.1 处罚决定书名称的规范:

按照GB/T9704—1999国家标准规定, 公文的发文机关标志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后加文本名称组成。种子管理行政处罚决定书是公文的特定格式, 标志应由作出处罚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名称后加“行政处罚决定书”组成, 如“×××农业局行政处罚决定书”。这样的标示方式一目了然, “×××农业局”是作出该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

2.2.2 被处罚人称谓的规范:

首先, 用“被处罚人”名称来指代受处罚种子企业或个人, 比用“当事人”名称来得准确。在行政处罚过程中, 当事人的范畴是只涵盖被处罚人一方还是还包括处罚方尚未有明确界定。“当事人”名称从字面理解, 就是处于事件当中的几方人员, 在具体法律文书中很少用“当事人”而被相应称谓所替代, 如进行种子方面的行政复议时, 当事人被称作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行政诉讼中称作原告、被告等。用“被处罚人:×××种子公司”格式就更贴切。对具有法人资格的种子公司或其它有种子业务的法人企业, 应在被处罚单位名称后写明“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是专指法人这个组织的当然代表, 是根据法律或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其它“法人代表”、“代表人”称谓都是不规范的。如果被处罚的是个体工商户, “被处罚人”后应列营业执照上的单位名称, 再在“负责人”或“业主”称谓后标示开办者名字;或把开办者名字直接列于“被处罚人”之后, 而省略登记的名称。当然, 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个人的处罚还应写清被处罚人的年龄、姓别、民族、住址, 以示对个人身份的充分确定。

2.3 处罚决定书正文内容的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 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 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 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 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 不服行政处罚决定,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很显然, 这是种子管理行政处罚决定书正文最基本的内容。对违反种子管理法规的事实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取得的证据, 要表述调查取证的方法、途径, 是否经过质证, 当事人认可情况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是否保证被处罚人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对当事人提出新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是否进行了复核, 是否采纳等;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吊销种子生产或经营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是否保障被处罚人享有的听证权利;这些应该作为种子管理行政处罚决定书正文的内容, 是种子管理行政处罚决定书不可缺少的内容。

测绘行政处罚管理规定 篇3

关键词:行政处罚;刑事处罚;衔接;一事不再罚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都是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受法律否定评价的行为所承担的一种法律负担,是一种不利的法律后果。两种处罚国家都是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二者虽有相似之处,然而,法律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对行政处罚和刑罚做出不同要求,二者在适用上又有一定的界限和先后顺序。例如,行为人2年内连续实施2次盗窃行为,两次行为均为普通盗窃行为,且数额未达到法定标准,故分别作了行政处罚,当行为人在2年内再次实施盗窃行为,依据《刑法修正案(八)》规定,行为人2年内3次实施盗窃行为可认定为多次盗窃,构成盗窃罪,那么,行为人前2次盗窃行为所受行政处罚是否在盗窃罪所承担的刑罚中折抵,这就涉及行政处罚二者如何衔接的问题。①

在我国,对于违法犯罪行为采取了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相结合的二元惩罚机制,对于情节较轻、未达法定数额、未达到法定次数的行为人处以行政处罚,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用刑罚手段来规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刑法对危害社会的行为采取既定性又定量的方式,并通过“情节”、“后果”、“次数”、“数额”将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起来,且二者可以转化,即有行政处罚转为刑事处罚。②

在盗窃的司法认定中,因盗窃财物价值较少不构成犯罪而被行政处罚后再次实施盗窃行为的,2年内再次实施盗窃行为,后因多次盗窃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人所受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是否应该在刑事处罚中判处的徒刑或者财产刑折抵问题。

在特殊盗窃行为认定上,扒窃与多次盗窃认定中可能存在行为窃取财物价值较少不构成犯罪而对行为人做出行政处罚情形,进而存在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问题;然而,入户盗窃和携带凶器盗窃行为完成即已构成犯罪,行为人取得财物价值大小为量刑情节,不影响行為的定性,故不存在因同一事实先被行政处罚后被刑事处罚的情形。为了能说明这一问题,首先看一个案例,张某整日无所事事,2011年8月10日,其见路边停放一辆未上锁的自行车,见四下无人,随将该车骑到附近一废品回收站变卖,获得赃款180元,所得钱款进行挥霍,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张某行政拘留10日。后,张某再次以同样方式窃取他人财物,获得赃款200元,公安机关仍对其做出行政拘留15日的处罚决定。2013年7月30日,张某在一小区的椅子上看见一快递包裹,见周围没人,顺手提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经鉴定,包裹内的衣物价值450元。侦查部门以盗窃罪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张某先后实施三次盗窃行为,其构成盗窃罪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张某前两次行政处罚是否折抵盗窃罪的刑罚存在争论。

笔者认为,争论的焦点在于张某前两次所受行政处罚和后面刑罚是否折抵涉及刑法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解和适用问题。那么,何为“一事不再罚”,一事不再罚最早起源于美国,具体指任何人不能因为一次行为受到两次以上刑事处罚。后来,“一事不再罚”原则逐渐发展到行政法领域,成为保障和维护公民基本人权的制度。③依据“行为不能重复评价理论、一事不再理原则”,张某前两次盗窃行为已先后被行政处罚10天和15天,法院以该已受处罚盗窃事实为依据进行判处有期徒刑。笔者认为,张某因多次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在原行政处罚中已受到行政拘留,两种处罚行政相同,都具有公法性以及都是限制行为人的人身自由,应当在张某有期徒刑中将拘留处罚的天数折抵刑期,以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此外,在司法实践中,将扒窃价值较小财物不认定为盗窃罪,但因该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不予以处罚,可能放纵违法行为,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类行为一般进行行政拘留或者罚款。2005 年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此规定的“盗窃”当然包括“扒窃”的特殊盗窃类型,而且实践中相当部分“扒窃”行为也是当作治安案件处理的。那么,行为两次扒窃被行政处罚后,再次实施盗窃行为,也产生“扒窃”行为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如何合理衔接的问题,依据上述解决原则。

刑法具有谦抑性和我国司法资源匮乏的现实状况,决定当前我国刑法必须施行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对违法犯罪二元惩罚机制,刑法第13条也规定了但书条款,扒窃行为存在出罪,对于情节轻微,窃取财物价值较小的,不作为盗窃罪处理。也就是说,扒窃行为不一定完全入罪,④对于两次扒窃较小财物不构成扒窃犯罪而进行行政处罚行为人,第三次实施盗窃的,应以多次盗窃追究其盗窃罪的刑事责任。⑤根据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判处刑罚与已受行政处罚实质类容相同的,应在刑罚中折抵,以实现人权的保障和罪责刑原则。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衔接问题,从根本上讲,涉及的是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协调问题,⑥在具体适用上,我们应该明白两种责任部分实质内容相同,如罚款和罚金、行政拘留与有期徒刑和没收违法所得与没收财产,都具有公法性质等相似之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折抵。当然,在现有的司法体制和行政体制下,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衔接还存在立法上的细化、司法实践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等一系列问题,仍然需要立法的进步和各部门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来完成。⑦

【注释】

①陈晓宇,《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8期,第40页。

②王楚,《行政处罚与刑罚的竞合与衔接》,载《行政与法》2012年,第81页。

③陈建旭,《同一行为重复处罚的禁止》,载《北方论丛》2011年第4期,第148页。

④薛进展、蔡正华,《扒窃型盗窃罪研究-以<刑法修正案(八)>相关规定为背景》,载《天津法学》2012年第3期,第6、7页。

⑤许光,《试析”扒窃”入罪的条件与司法认定》,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月第6期,第39页。

⑥王楚,《行政处罚与刑罚的竞合与衔接》,载《行政与法》2012年,第85页。

⑦金懿、叶小舟,《禁止重复评价原则语境下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载《中国检察官》2014年第4期,第31-33页。

汕头城管理行政执法规范行政处罚 篇4

自由裁量权规定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促进合理行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广东省行政执法责任制条例》、《广东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汕头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汕头市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定》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适用的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对违法行为作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给予何种行政处罚和何种幅度的行政处罚决定的权限。

第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处罚法定、公开、公正原则,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注重对违法行为的纠正和对违法行为人的教育。

第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遵循过罚相当的原则。对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所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基本相同。

第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机构负责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监察机构负责对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进行行政监察。

第六条 各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规范本机关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对按照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办结的行政处罚案件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建立典型案例制度和效果评估制度。

第二章 裁量规则

第七条 《汕头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量化细化基准表》(以下简称《基准表》)为本规定的附件,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标准。

第八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应当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时间、区域、面积、体积、危害后果、案件标的、主观恶性等基本要素作出裁量结果。

前款所指的裁量结果分为严重、一般、轻微三个档次,分别适用严重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轻微违法行为。

第九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当事人同时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从重行政处罚情节、且不具有从轻行政处罚情节的,一般应当按最高处罚幅度实施处罚;同时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从轻行政处罚情节、且不具有从重行政处罚情节的,一般应当按最低处罚幅度实施处罚;同时具有从重行 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情节的,应当综合考虑,根据主要情节实施处罚。

法律、法规、规章对违法行为明确规定不予、减轻、从轻、从重行政处罚情形的,从其规定。

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应当全面、客观收集当事人是否具有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等情节的证据。

第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对违法行为作出罚款的处罚决定,有法定罚款幅度,裁量结果为严重、一般、轻微档次的,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严重档次处罚:[(X-Y)×70%+Y]以上至法定最高罚款金额;

一般档次处罚:[(X-Y)×30%+Y]以上,[(X-Y)×70%+Y]以下(不含本数);

轻微档次处罚:[(X-Y)×30%+Y]以下至法定最低罚款金额。

上述公式中X为法定最高罚款金额,Y为法定最低罚款金额。按上述公式确定的罚款金额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限度。

第十一条 对同一违法行为,可以适用多部法律、法规、规章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当事人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违反同一机关制订的效力相同的法律规范,应当遵循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并依据《基准表》的具体规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既可以单处又可以并处行政处罚的,对轻微违法行为,一般实施单处的处罚方式;对严重违法行为,优先适用并处的处罚方式。

第十二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处罚:

(一)违法行为人违法时不满14周岁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发生违法行为的;

(三)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二)初次实施违法行为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五)主动中止违法行为,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受他人胁迫实施违法行为的;

(七)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八)涉案财物或者违法所得较少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一)经责令停止、纠正违法行为后,仍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

(二)隐匿、销毁违法行为证据的;

(三)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四)违法行为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并上访的;

(五)侵害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受特殊保护群体利益的;

(六)行政处罚后一年内再次发生相同或者类似违法行为的;

(七)胁迫、教唆或者诱骗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八)对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

(九)国家机关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公告等方式明令禁止或者告诫后,仍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

(十)阻挠执法或者谩骂、殴打执法人员的;

(十一)涉案财物或者违法所得巨大的;

(十二)违法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他人重大经济损失的;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从重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或者从重处罚。

第十五条 违法行为符合本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不予、减轻、从轻、从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情形或者《基准表》规定的轻微、一般、严重情节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遵照执行,不得擅自增设条件。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适用顺序为本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基准表》。

第十六条 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有减轻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情形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取减轻情形进行裁量。有法定罚款幅度的,在违法行为对应《基准表》规定的处罚档次给予降 档处罚;无法定处罚幅度或者违法行为符合《基准表》规定的轻微档次的,在法定罚款固定值或者法定罚款金额下限以下给予处罚。

按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有从轻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情形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选择轻微的处罚种类,或者在法定罚款幅度内,按照《基准表》中轻微档次进行裁量。

第十七条 按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有从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情形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选择较重的处罚种类,或者在法定罚款幅度内,按照《基准表》中严重档次进行裁量。

第三章 裁量程序

第十八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以及相关的执法操作规范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先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的,应当先责令改正或限期改正,不改正或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

责令改正的期限根据案件实际确定,一般不超过三十日,情况特殊经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期限。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坚持公开原则,自由裁量标准应当在执法机关的网站和公告栏公告,自由裁量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应当允许社会公众查阅。第二十一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调查、检查、收集证据和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不得少于两人。

第二十二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调查、检查、勘验过程中应当收集能直接支持裁量结果(档次)的证据。间接支持裁量结果的,证据与结果之间需形成有效的证据链,体现两者的关联性。

对所获取的证据,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作出书面记录,并以此作为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基础。

第二十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应当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充分听取并记录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第二十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查处行政处罚案件,对违法行为有不予、减轻、从轻、从重行政处罚情形的,应当在案件讨论记录和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说明理由和依据。

第四章 监督保障

第二十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建立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责任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对本机关实施的行政处罚裁量权负总责,其他人员按照各自职责对实施的行政处罚裁量权分别负责。

第二十六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监督保障机制,定期对本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复查,发现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应当主动纠正。上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照行政执法监督的有关规定,通过行政执法检查、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方式,对下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或者派出机构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不当或者违法的裁量行为的,应当责令改正。

第二十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本规定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情况,是依法行政的一项指标,纳入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范围,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评估的依据之一。

第二十八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违反本规定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通报批评、暂扣行政执法证件或者调离执法岗位;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属的监察机关按照《广东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和《汕头市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等规定,予以责任追究;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过罚明显不相当的;

(二)自由裁量行为显失公平的;

(三)采取不正当的裁量程序和方式的;

(四)对应作出自由裁量行为而消极不作为的;

(五)擅自增设裁量条件的;

(六)其他违反本规定规定实施自由裁量权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篇5

第三十七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卖执法机构在将案件处理审批表报送本部门负责人审查决定前,应当先由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或者专职法制工作人员对涉嫌违法行为的定性意见、处理建议及其法律依据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签署意见。

第三十八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应当对案件处理审批表及法制工作机构或者专职法制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综合审查,依法作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等决定。对于拟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应当在三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

案情重大、复杂的案件,应当由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十九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下列决定: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依法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成立的,决定不予行政处罚并撤销立案;

(四)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处罚内容,并告知其依法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行使陈述权、申辩权的期限。

口头告知当事人的,应当将告知情况记入笔录并由当事人签字或以其他方式确认;书面告知当事人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四十三条向当事人送达告知书。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进行陈述、申辩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纳。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因当事人陈述、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四十二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等基本情况;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名称和日期。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加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印章。

第四十三条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七日内按照下列方式送达当事人:

(一)直接送达当事人的,由当事人或其同住成年家属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收到日期并签字、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当事人或其同住成年家属在送达回证上注明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二)直接送达时,受送达人或其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送达文书的,依法适用留置送达;

(三)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当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代为送达,或者通过邮寄方式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四)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采取本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所在地公开发行的报纸上予以公告,也可以在受送达人原住所地或者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告栏张贴公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设有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站的,可以同时在网站上公告。公告送达的,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第五章 听证程序

第四十四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下列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一)一万元以上的罚款;

(二)没收较大数额的违法所得或者违法烟草专卖品;

(三)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

(四)取消从事烟草专卖业务的资格。

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调整和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违法烟草专卖品的听证数额标准,报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施行。

第四十五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因当事人要求听证而加重处罚。

当事人不承担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的费用。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依照本规定第四十四条要求举行听证的,应当在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告知权利后三日内提出申请。

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或者口头方式提出听证申请。口头申请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听证的主要理由以及申请时间等内容,并由当事人签字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

第四十七条 听证应当公开举行,允许公众旁听,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除外。

第四十八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举行听证七日前,将听证时间、听证地点书面通知当事人并同时报告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九条 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

第五十条 听证主持人由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听证主持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非本案的执法人员;

(二)非本规定第二十条规定应当回避的人员。

主持人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应当主动回避。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其回避。

第五十一条 听证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主持人查明到场的当事人或者其他参加听证人员的身份,说明案由,告知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宣布会场纪律,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主持人回避,宣布听证开始;

(二)由执法人员指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出示有关证据,提出处罚建议和依据;

(三)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申辩;

(四)有第三人的,由第三人进行陈述和申辩;

(五)执法人员与当事人相互辩论、质证;

(六)当事人进行最后陈述、申辩;

(七)有第三人的,由第三人进行最后陈述;

(八)执法人员进行最后陈述;

(九)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并由主持人、记录人签字。听证笔录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当事人拒绝确认的,主持人应当注明情况并签字。

第六章 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五十二条 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面履行。

到期不缴纳罚款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第五十三条 依法取消企业或者个人从事烟草专卖业务资格的,原发证机关应当及时收回烟草专卖许可证并依法办理烟草专卖许可注销手续;因客观原因无法收回的,原发证机关应当注明情况,依法注销烟草专卖许可并向社会公告。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对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其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停止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逾期既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六条 当事人逾期既不对复议机关维持行政处罚的行政复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由最初作出行政处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七条 当事人逾期既不对复议机关变更行政处罚的行政复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由复议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八条 对于依法查获的烟草专卖品,自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张贴通告、发布公告等措施之日起三十日内无法找到当事人的,经本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变卖等处理措施,变卖款上缴国库。

第五十九条 依法查获的霉坏变质的烟草制品不得上市流通。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采取销毁等处理措施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经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十条 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罚没款及没收物品的变卖款应当全部上缴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第七章 执法监督

第六十一条 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者专职法制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对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案卷评查。对评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

第六十二条 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依本规定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重新进行审查。

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有权变更、撤销该决定,或者责令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重新作出处理决定。

第六十三条 对于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纠正决定,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遵照执行并及时上报执行情况。

第六十四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者专职法制工作人员可以对本部门专卖执法机构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五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二)擅自变更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四)违法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六十六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由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七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罚款、变卖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烟草专卖品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将收缴的罚款据为己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八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违法实施检查等执法措施,给公民人身或者财产造成损害、给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九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对应当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送,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的,由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徇私舞弊、包庇纵容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条 执法人员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收购违法收购的烟叶、违法运输的烟草专卖品等行政执法措施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七十二条 本规定中的期间以时、日、月计算,期间开始之时或者日不计算在内。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为法定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

第七十三条 本规定中的“以上”、“内”、“前”均包括本数或本级。

第七十四条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处罚案件档案管理制度,依法及时制作、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有关涉案材料。移交、借阅、调用涉案材料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办理相应的手续。

第七十五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案卷管理办法 篇6

XX省烟草专卖行政处罚 案件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 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烟草专卖行政处罚案件档案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XX省机关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烟草专卖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名词解释】 本办法所称烟草专卖行政处罚案件档案(下称案件档案)是指本省各级烟草专卖行政执法机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在行政处罚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和声像等材料。

第三条【适用范围】 案件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使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 管理

/ 7

第四条【管理原则】 各级局的案件档案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专卖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案件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

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案件档案的集中保管及对内使用管理。

法规部门部门负责案件档案的对外使用管理。第五条【配备要求】 各级局应设置案卷管理人员,配备专柜负责案件档案的制作和存放。

第六条【人员要求】 案卷管理人员应熟悉档案管理工作业务,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定期检查案件档案的保管情况,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第六条【培训要求】 各级局应对案件档案制作和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第七条【硬件要求】 各级局应确保硬件设备数量适应案件档案保管需要,并符合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鼠、防虫、防尘、防污染的要求,以确保案件档案的安全,延长案件档案的使用年限。

第八条【信息化建设要求】 各级局要适应案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使案件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办公自动化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第三章 保管

/ 7

第九条【保管原则】 案件档案应当分类存放、集中移交、安全管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和上级有关档案、案件档案管理的规定,严防遗失和泄密。

第十条【制档原则】 烟草专卖行政处罚案件实行一案一卷、一卷一号制度。

第十一条【保管期限】 已结案的一般程序案件、处罚完毕的简易程序的案件档案为永久保存档案,不得损毁。

第十二条【制档前保管】 案件办理人员应在办案过程中随时做好案件材料的收集、保管、整理工作,不得污损或丢失。

第十三条【制档规范】 案件办理人员应当规范制作处罚案件文书,法律法规对案件档案内文书格式有要求的,应当符合法定的格式;如地方相关部门有其他要求的,可参照地方的案件档案规范要求。

第十四条【制档及移交时限】 案件办理人员应在三十个工作日内对已办结的处罚案件进行立卷装订,并移交至案卷管理人员,如有特殊原因需要超过三十个工作日的,应当由分管领导批准。

第十五条【移交方式】 案件办理人员应及时编制移交清册,并在移交案件档案时一并将移交清册移交给案卷管理人员保管。

/ 7

第十六条【送档时限及规范】 案卷管理人员应在次年的3月31日前将上一已完结的案件档案及相应的移交清册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集中保管。

第十七条【工作交接】 案卷管理人员工作变动时,交接双方必须逐卷逐件进行清点,编制移交目录,严格履行移交手续,经双方核对无误并经有关部门确认移交完毕后方可办理离岗或离职手续。

第十九条【档案保护】 档案管理部门要定期检查案件档案保管状况,及时对已破损、霉变、褪色的档案要及时采取修补、复制等措施。

第二十条【应急工作】 各级局要制订案件档案管理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应有相应的应急抢救措施,确保案件档案的实体安全。

第四章 使用

第二十一条【对内使用】 本单位有关部门或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查阅案件档案应先办理使用登记手续,经案件档案保管部门同意后在指定区域内进行查阅。

第二十二条【行业内使用】 上级机关或行业内其他单位因案件复议、诉讼、检查等特殊情况需借用案件档案时,需经分管领导同意。

第二十三条【对外使用】 外部单位或个人需要查阅、摘录和复制案件档案有关资料的,应当出示有效证明,由法

/ 7

规部门统一受理,符合条件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后,填写案件档案使用登记本,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查阅、摘录和复制,但不得外借案件档案。

第二十四条【使用限制】 使用案件档案时,阅卷人不得在案件档案上作任何标注、修改、污损,不得抽取、拆散案件档案材料,应主动维护案件档案的完整。

第二十五条【保密要求】 依照有关规定应当保密的实名举报、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等案件档案材料,借阅人不得查阅。

第二十六条【公开例外】 案件档案原则上不向社会开放。如公安因刑事侦查、法院因行政诉讼等特殊原因需要部分或全部公开案件档案时,需经分管领导批准。

第四章 监督

第二十七条【监督原则】 各级局依职权对同级或下级局的案件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接受同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八条【禁止行为】 各级局相关人员出现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一级或同级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期限移交案件档案的;

/ 7

(二)故意瞒报、漏报有关材料、证物,将文件、资料据为己有,拒绝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归档的;

(三)违反相关规定擅自扩大或者缩小案件档案接收范围的;

(四)未经同意公开或借阅案件档案并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失的;

(五)明知所保存的案件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损失的;

(六)因玩忽职守造成案件档案材料遗失、丢失、毁损的;

(七)应当处理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考核监督】 开展案件档案监督检查和评议考核的人员,在监督检查、评议考核工作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行政违纪的,应按照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涉刑移送】 行为责任人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应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行政处理、行政复议、行政赔偿案件的案件档案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各级局应当依照本办法制定《烟草专卖行政处罚案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如按照当地工作实际情况需对相应条款进行变通的,需报省局备案批准。

/ 7

第三十三条 新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本办法所列内容另有规定的,依新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制度由XX省烟草专卖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行政处罚对象的分析 篇7

在我国行政法学理论中, 较有影响而成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对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违法而未构成犯罪”, [1]对此质疑者则认为“乍看之下, 在行政处罚的定义中加入‘尚未构成犯罪’的要素是无可置疑的, 然而, 深究起来, 在行政处罚的定义中恰恰是不能加入‘尚未构成犯罪’这一限制条件的”、[2]“从行政处罚的概念中卸掉‘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违法行为’之内容, 可能会使行政处罚的概念更接近科学性”。[3]主流观点几乎未做说明为何在行政处罚概念中要设置“尚未构成犯罪”的限制, 质疑意见虽也论证在行政处罚概念中不能设置该限制, 在笔者看来仍有待深入系统。考虑到行政处罚的对象并不是一个应被忽略的问题, 关乎行政处罚的基础理论。笔者不揣陋见, 求教于方家。

二、行政处罚对象的理论探讨

(一) 从行政处罚法第七条的法理探讨行政处罚的对象

在主流观点中, 笔者未见到对行政处罚的对象为何是“尚未构成犯罪”的详细分析。行政处罚法第七条或许能够成为一个注解。该法条第二款规定,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 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按照权威解释其目的包含“解决当前行政处罚中‘以罚代刑’的问题”。

为何不能用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呢?表面上看, 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所适用的对象社会危害程度不同, 后者必须适用于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而行政处罚所适用的对象则无此限制。究其法理依据, 是为了体现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匹配, 换言之就是为了使得违法行为所受到的制裁与其违法程度相均衡。

问题在于, 严重危害社会业已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如果只受到刑事处罚是否就达致“违法行为所受到的制裁与其违法程度相均衡”呢?如果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在制裁内容方面一致, 例如徒刑、拘役与行政拘留, 罚金与罚款, 应当能够体现该均衡。如果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在制裁内容方面相去甚远, 例如罚金与吊销许可证, 那么该均衡则何从表达?

可见, 依行政处罚法第七条的法理, 行政处罚的对象并未有“尚未构成犯罪”的限制。

(二) 从法律责任体系探讨行政处罚的对象

法律责任在本质上“统治阶级国家对违反法定义务、超越法定权利界限或者滥用权利的违法行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4]对于法律责任的体系及其构成, 笔者倾向于赞成沈宗灵教授的观点, 即“以引起责任的行为性质为标准, 将法律责任划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违宪责任”。[5]在社会实践中,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我国的违宪责任追究与落实常被忽略, 大行其道的是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以及行政责任的落实。基于此, 笔者着眼于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以及行政责任来探讨法律责任体系。

如前所述, 不同的法律责任是由于不同的违法行为引起。结合法律责任的本质我们可以理解如下观点:不同的法律责任是国家对不同违法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国家通过对不同违法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整体性构建来维护社会秩序, 各种不同的法律责任对应于不同的违法行为, 从不同层次或角度保护社会秩序, 难以互相取代, 刑事律责任与行政责任亦然。这正是行政处罚法第七条第二款否定“以罚代刑”的正当理由。但是, 我们能否以刑罚来代替行政处罚呢?基于同样的理由——法律责任难以互相取代, 刑罚也不能代替行政处罚。

因此, 就法律责任体系而言, 行政处罚的对象应未有“尚未构成犯罪”的限制。

三、行政处罚对象的实证分析

理论的探讨或许只提供抽象思维的空间, 实践是考量理论的试金石。笔者拟就立法与司法分析行政处罚对象。

(一) 从立法实践看行政处罚的对象

行政处罚法在涉及行政处罚与刑罚方面有以下明确规定:

1. 第七条第二款,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 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2. 第二十二条,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 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第二十八条,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 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 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 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 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 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 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可以看出, 尽管在行政处罚法中有否定以及严禁“以罚代刑”的规定, 但是并未说明行政处罚对象有“尚未构成犯罪”的限制;相反, 该法第二十八条则明确宣示了即便在制裁内容一致的前提下仍有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并存的空间。

类似立法在刑法中也有体现。现行刑罚第三十七条规定,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 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 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可见, 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也有被行政处罚的可能。

所以, 从立法实践看, 行政处罚的对象未有“尚未构成犯罪”的限制。

(二) 从司法实践看行政处罚的对象

用高晓松醉驾案的案例足以说明行政处罚的对象未有“尚未构成犯罪”的限制。该案基本案情为:2011年5月9日晚22时许, 高晓松驾驶一辆英菲尼迪越野车在东直门十字坡附近连撞多辆车。经交警检测, 他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43.04毫克。2011年5月16日, 交管部门对高晓松做出吊销驾照及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同年5月17日,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对高晓松做出拘役六个月以及罚金四千元的刑事判决。[6]这样的情形在实践中并不少见, 因为不少的刑事犯罪是以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为前提的, 在司法机关对其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制裁的同时, 行政机关可以也应当对其予以行政制裁。于是, 司法实践也并未承认行政处罚的对象未有“尚未构成犯罪”的限制。

综上, 主流观点值得审思, 综合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考量, 行政处罚的对象应当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不应有“尚未构成犯罪”的限制。

摘要:行政处罚的对象在理论中不可忽视, 主流观点主张行政处罚的对象应受“尚未构成犯罪”的限制在理论与实践中均站不住脚。综合法律责任有关理论以及我国立法与司法的实践, 行政处罚的对象应当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不应有“尚未构成犯罪”的限制。

关键词:行政处罚,对象,分析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201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1;应松年.行政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9:293、行政法学新论, 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8:258以及当代中国行政法, 中国方正出版社:840;王连昌.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208;胡建淼.行政法学 (第二版) , 法律出版社, 2003:289;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09至310;叶必丰.行政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修订版第252至253页;马怀德.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200.

[2]皮纯协、张成福.行政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95.

[3]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 2008:225.

[4]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L127.

[5]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409.

关于行政处罚证明标准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行政处罚;证明标准;参照物

一、应考虑的价值因素

(一)及时性

及时性,是包括行政处罚在内的各种行政行为的显著特点,是行政执法机关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我们无法想象,对销售劣质食品等常见的违法活动,需要长时间地进行充分的调查取证以满足过高的证明标准要求,因而不能及时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或给予行政处罚,导致劣质食品大量进入消费环节、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二)效率性

用于行政执法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若无论行政处罚幅度是宽是严都设定较高的证明标准,违法行为无论是轻是重都投入等量的行政执法资源,这种表面上的公平,实则造成严重违法活动得不到及时处理进而引发更大社会危害的后果。

(三)公正性

公正性贯穿于法律活动的始终,是一切法律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和追求。行政处罚行为作为法律活动的一种,其公正性理应得到保证。体现在行政处罚证明标准上,就是需要确保通过调查尽可能地“复原”违法行为过程,确保行政处罚所依据的违法“事实”真实可靠。

(四)多元性

多元性,可以看作是对行政处罚效率性要求的延伸。不同的行政处罚案件所涉及的权益大小及所适用的程序繁简不同,要求的证明标准也不应相同。多元化,就是要求行政处罚的证明标准,应当与行政处罚行为将给当事人带来利益损失的多寡成正比。

二、对现行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评价

现行的《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行为的证明标准并没有进行直观的表述,只是作出了“以事实为依据”(第4条)、“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第30条)等原则性的规定。结合错案行政责任追究机制中对“错案”的判定标准,以及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观来看,可以认为实践中行政处罚的证明标准是客观真实标准,即“所确定的事实,必须与客观上实际发生的事实完全相符合,确定无疑。”客观真实标准要求行政处罚建立在真实的、可靠的和不容怀疑的违法行为事实基础上,使每宗案件都被办成“铁案”。客观真实标准使得当事人得以“过罚相当”,有利于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理想化的客观真实标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一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追求绝对客观真实、将过去发生事件完全还原的做法,完全违背了人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规律,不切实际。事实上,当事人出于自保的本能,往往采取隐匿证据等手段掩盖违法事实、逃避行政处罚,这使得对客观真实的追求更是“水中月、镜中花”。二是对客观真实的追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行政执法资源,违背了行政处罚对效率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制约了行政执法机关对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三是翻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大量的法院判决文书,我们可以发现“以事实为依据”的客观证明标准适用于一切法律活动中。这种“一元制”的证明标准,采用的是一概而论的机械主义态度,不区分民事、刑事、行政等不同法律领域在价值权衡、社会功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不同,混淆了3个法律领域在客观上存在的实质差异,在实践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在不切实际的证明标准和不合理的错案追究机制的双重压力下,相互印证证明已经成为行政执法的实际证明模式。相互印证证明模式的特点是将取证活动公式化、机械化,在数量上要求对一个事实进行证明的证据不是单一,在内容上要求各个证据之间不存在相互矛盾之处。“相互印证原则通过证据主要信息内容的相互支持和证据间的相互印证,来增强证据的可靠性、可把握性和可校验性,因此受立法和司法实践者的青睐。”对于具体案件而言,理想证据状态是违法事实简单、证据搜集充分且指向一致,这种情况基本可以认为案件至少在表面上达到了客观真实。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既有支持性的证据,也有反对性的证据、两种证据均无法被完全否定。这种证据对立的情况,自然不能满足相互印证证明模式要求,更无法符合客观证明标准所设定的客观真实情形。照此思路,没有几个行政处罚决定是可以做出的,大量的违法活动将难以得到惩治。

三、可参照物

(一)盖然性证明标准

按照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民事司法活动适用宽松的盖然性证明标准,这主要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盖然性是事物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而非必然。适用盖然性的证明标准,意味着诉讼双方所持有的证据,均不能完全驳倒对方,真实的情况既可能符合原告甲之言、也可能符合被告乙所述,因此法官只能根据诉讼哪方的证据更能令“与案件无关并具有一般智力的正常人信服”——更具优势来作出判决。适用盖然性证明标准的合理性,在于“通过事物发展高度概率合理评定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成立与否的可能性,明显更接近客观真实,更符合事物发展概率的,即可认为其具有优势”。

(二)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

刑事处罚适用最为严格的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适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意味着如果以现有证据,不能排除犯罪行为并非是犯罪嫌疑人所为的可能性,则不能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例如,被害人报案称犯罪嫌疑人在公交车上盗窃其手机,但在犯罪嫌疑人身上不能搜查到被害人的手机以及镊子等作案工具,且被害人承认是在临下车前才发现放在手提包内的手机不见了,由于犯罪嫌疑人一直站在她身边,所以认为是此人偷了她的手机。“站在身边的人就是偷手机的人”,这种判断是应当受到怀疑的,所以不能判定犯罪嫌疑人盗窃了被害人的手机。

(三)两种证明标准的差异性

盖然性证明标准与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不同,能导致相同的证据条件下作出截然相反的事实认定。典型的如1994年发生的辛普森“凶杀”案。尽管警方搜集到的能够证明辛普森故意杀人的大量物证,但辩护方抓住了关键的3点:一是尽管现场提取的血痕经检验是辛普森的血液,但提取血痕的包装物不符合检测技术规定的要求、存在污染血痕的可能,被检的血痕本身就存在質量问题;二是在辛普森家中搜查得到的染有被害人血痕的袜子,其上的血痕可能是有人故意泼洒上去的,而不是在杀人现场沾染的;三是重要证人的证词有漏洞、且该证人对黑人有种族歧视,其证词的可信度遭到怀疑。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报告下一篇:一年级音乐教师工作计划结尾